《角的认识》教学反思

时间:2024-06-17 16:02:45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角的认识》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我们的教学经验,如何把教学反思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角的认识》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角的认识》教学反思

《角的认识》教学反思1

  本节课是图形与几何部分内容,我想通过本节课让孩子学会利用想像拓展空间思维。

  这部分内容教学三角形的认识,是在学生直观认识三角形、垂线等基础上教学的,主要通过观察、操作、比较、想像等具体活动,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三角形的基本特征。根据以上理解我采用如下方法:

  一、知识的'迁移

  任何知识的获得都会在头脑中形成一定的结果,我们在学习新知时,可以拿来参考、应用及探究学习新知。例如:三角形画高,通过联想学过的画垂线理解。教学时让孩子听一听、看一看比划下理解,教学效果反应,孩子对此掌握较好,学生明白什么是高、底等,画高时都能应用画垂线方法作高。

  二、联想记忆

  学习的目的就是记住、理解、应用等;如何让孩子最大可能记住?本节课我采用了授孩子方法,而不独知识的讲解。利用图形的空间想像,让孩子插上想像的翅膀,运用思维图的板书,符合头脑的记忆。例如:上课前的交流,让孩子明白想像记忆的好处及思考,课始,通过三角形-家-房的联想在头脑中形成画面;过渡,通过人字梁房顶联想出高、理解高;最后,通过三角形的图形联想三角形文化理解、运用等。课后问孩子,本节课你现在还记得什么图?学生说房子、三角形等。

《角的认识》教学反思2

  教学片段:

  教师板书“线”提问:能否用“线”这个字来组词?(生答)

  教师相机板书:线段、射线、直线

  师问:

  生活中哪儿有线段?能把它画下来吗?如想知道它有多长呢?

  出示:

  城市夜景图教师提问:这幅夜景图中你感觉最醒目的是什么?能描述一你所看到的光线吗?

  能用手势表示这样的一条光线吗?教师引导学生从动作中体会这样的光线是从一个点出发,向着一个方向无限延伸。

  让学生试着画一画。指名学生板演。

  追问:

  为什么这样画?

  提问:

  生活中还有哪些光线也可以看作是射线?

  引导学生举例,如太阳光、手电筒的光、激光等。

  反思:

  教学来源于生活实际,我结合生活情境来开展教学,让学生通过观察灯光夜景图、作图与想象,建立射线的.概念。教学内容和生活实际紧密联系结合,使数学知识成为学生感觉得到的现实,是有源之水,有本之木。

《角的认识》教学反思3

  教学目标:

  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会用三角板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重点:

  直角的认识及角的大小的比较

  点:

  直角的认识及角的大小的比较

  教学过程:

  3、让学生用这个方法比一比自己折出的'角是不是直角。

  4、以小组为单位动手比一比自己周围的一些角是不是直角。

  5、用三角板画直角。

  师:你们能不能用三角板画一个直角?下面自己动手试一试。学生画时,教师巡视并指正画的方法。

  三、练习

  1、练习八的4—6题。

  2、第7、8题

  3、生活中的数学。

  这里可以学生根据图中的提示说一说生活中哪些地方有角?哪些地方用到角?什么时候会用三角板画角?

  4、回家以后找一些角,并用三角板量一量是不是直角。

  3、让学生用这个方法比一比自己折出的角是不是直角。

  4、以小组为单位动手比一比自己周围的一些角是不是直角。

  5、用三角板画直角。

  师:你们能不能用三角板画一个直角?下面自己动手试一试。学生画时,教师巡视并指正画的方法。

  三、练习

  1、练习八的4—6题。2、第7、8题

  3、生活中的数学。

  这里可以学生根据图中的提示说一说生活中哪些地方有角?哪些地方用到角?什么时候会用三角板画角?

  4、(布置作业)回家以后找一些角,并用三角板量一量是不是直角。

《角的认识》教学反思4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认识图形》中的第一课时《认识角》 设计理念: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新课程要求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认识角”一课意在让学生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整节课将观察、操作、演示、讨论等方法有机地贯穿于教学各环节中,让学生通过找一找、摸一摸、玩一玩、比一比、等实践活动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掌握知识、形成技能。 教学目标:

  1、经历从现实中发现角、认识角的过程,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2、 通过找一找、做一做、比一比等活动让学生直观地认识角,感受角有大小。

  3、结合生活情境,感受生活中处处有角,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初步地认识角。

  教学难点:

  探索角的大小与张口有关,与边的长短无关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三角板、活动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些图形朋友,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它们都是谁?(教师出示课件)

  生: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

  师:如果我们要将这些图形分成两类,你会怎样分呢?

  生: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是一类,圆是一类。

  师:说说你的理由,为什么这样分呢?

  生: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这三个图形都有角,圆没有角。

  师: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认识角。(板书课题:认识角)

  二、联系生活,探索新知

  (一)找角——直观感知角。

  师:你身边的哪些物体上面有角呢?谁愿意来说一说。学生自由发表意见说说自己见过的生活中的角

  生:数学书上有角,黑板上有角,桌子上有角、三角板的上面有角等。

  师:老师这也有几个物体,请你仔细观察一下,你能找出它们上面的角吗? 师:(出示剪刀图)你在剪刀的什么地方发现了角?给老师指一指。(课件红线标示)

  师:(出示红领巾图)你在红领巾的什么地方发现角?(学生上前指一指)(课件红线标示)

  师:(出示钟面图)钟面上的角藏在哪儿?

  生:时针和分针组成了一个角。(课件红线标示)

  师:下面,我们把上面的这些角请出来.(课件显示)

  师:哦,原来角就是这个样子的。

  (二)认识角

  1.师:仔细观察,说一说角长什么样子?

  生:尖尖的。

  师:尖尖的地方就是角的顶点。(板书:顶点)

  师:除了顶点以外,还有什么?

  师生共同观察,还有两条直直的线,叫做角的边。

  师:我们一起来小结一下,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 板书:角有一个顶点,两条直直的边。)

  2、摸角并感知角.

  师:刚才同学们说三角板上有角。请拿出你们的三角板,找出其中的一个角,用手摸一摸角的顶点,角的两条边。(教师注意动作的引导和示范)。和你的同桌说说你的感受器。

  学生活动,教师指导。

  (三)画角、介绍角的名称及读写法

  师:你能在纸上画几个不同的角吗?

  学生活动,教师做好指导。

  教师让学生说说角的画法,并在黑板上示范画一个角,并标出它的顶点和边。 师:下面老师再来画一个角,看看老师是怎样画的。

  教师画角(我们先画一点,这是它的顶点(点出一点)再从顶点起画一条很直的线,这是它的边,再从顶点起往不同方向再画一条边。)

  师:为了便于区别很多角,我们还可以给它们取个名字。比如第一个角,我们可以在角的两边张口的地方,用一个小“ )”线把两条边连起来,然后在它的后面写上数字1。我们把这个角记作:∠1,读作:角1。(教师板书)

  师:剩下的这个角可以怎样表示呢?

  师:请同学们给自己画的角起个名字?然后把它记下来,读一读。

  (四)、练一练(课件)

  师:现在我们已经认识了角,能不能和角成为好朋友,可就要看你接下来的表现了!

  (1).辨角。找出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为什么?

  (2).找出下边每个图形中的角。

  师:同学们打开课本67面“指一指”中有一组图形,你能从中找出角并标出来吗?试试看。

  展示学生作业,集体交流。

  三、动手操作,比较角的大小

  (一)玩一玩,理解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师:看来你们已经和角交上了朋友,接下来我们来玩游戏吧!

  教师出示活动角

  师:这是一个可以活动的角,就藏在你们课桌里面,请你拿出来,玩一玩。在玩的过程,看看你能发现什么?

  师:你怎样使得角变大、变小?

  生:我把角的两边拉开,角就变大,我把角的两边合起来,角就变小。 师:角的两边拉得越开,我们就说,张口变大,相反,就是张口变小。你能说说什么样的角大,什么样的角小吗?

  生:角的两条边张口越大,角就越大;角的两条边张口越小,角就越小.

  (二)、比一比

  1、探索比角的方法

  比一比哪一个角大?(展示两组角,第一组可直接判断大小,第二组是无法直接判断大小的角。)

  师:第二组无法直接判断大小,要怎么比呢?

  学生思考,小组讨论。

  指名学生上前比,老师指导比的'方法:顶点和顶点对齐,一条边对齐,比另外的一条边,哪个角的边在外面,那个角就大。

  2、理解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师:我这儿还有两个角(张口一样大,一个边长,一个边短),你们观察一下,哪个角大?

  生:边长的角大。

  师:怎样知道哪个大?

  生:两个重合。

  比两个角。课件演示

  师:哪个大?这说明了什么?

  师生共同小结:角的大小只与张口有关,与边的长短无关。

  四、总结评价 内化延伸

  师:学了这么多与角有关的东西.假如你是一个可爱的角,你能向大家介绍一下你自己吗?

  学生介绍角。

  师:介绍得真精彩。这些可爱的角,用处可大呢?

  五、联系实际,了解角的应用

  师:生活中角都有哪些应用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课件出示用一用) 结束:同学们,角的用处很大,角的秘密还有很多,希望同学们在生活中仔细观察,找到更多的角,发现角更多的秘密.

  板书设计:

  认识角

  角有一个顶点,两条直直的边

  记作:∠1

  读作:角1 1

  教学反思:

  课的引入从学生熟悉的图形和分类的知识入手,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学生能很快将图形分成两类,一类有角,一类没有角,这又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能很快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为后面的探索知识创设了很好的学习氛围。

  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在生活中学生对角有了初步的了解:角是尖尖的。但对角的几何图形的认识还是第一次,要将学生的生活经验提升到数学层面,教学让学生在剪刀、红领巾、钟面等实物上找角,并利用课件抽象出角的形象,在直观认识的基础上仔细观察,抓住角的本质属性,使学生初步感知角的特点,再通过摸角、画角等操作活动,使学生积累操作活动经验,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角有一个顶点两条直直的边的特点。这样,从生活经验到数学概念,顺利突出本节课重点。

  联系实际生活,说出角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同时也加深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最后再次将总结放给学生,让学生进行梳理、内化新知。

  教学过程中还有以下不足:

  1、让学生画出不同的角,学生的思维受先前老师示范性的影响,有的学生画出的角张口方向都是朝着同一个方向,可以将问题的指向性再明确一些,可以是方向不同或是大小不同的角,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2、在探索眼睛无法直接判断大小的角的比较方法时,先让学生讨论后说一说方法,再让一个学生上台比给其它学生看,学生操作的全员参与面小,可以让

  同桌合作,用活动角做出一样大的角,使学生不得不思考怎样操作才能做一个一样大的角,从而进一步体验重合比角大小的方法。

《角的认识》教学反思5

  今天教学《认识三角形》,昨天我布置学生进行了课前准备。其实我也有一个问题没有想好,进入课堂我还在想怎么问学生这个问题。课上完之后,我有了这样的想法:

  1.从旧知导入。问学生已经认识了哪些图形;在这些图形中已经研究过了哪些图形,今天这节课我们要研究哪种图形,以后我们会研究什么图形。这样的话学生顺其自然,还是比较容易接受的。

  2. 利用操作有效教学。课堂教学的第一个环节安排了学生进行动手操作,教材上是这样问的“想办法做出一个三角形,在小组里交流”,我总觉得这一句话指向性比较强,“做”就是用材料摆、拼,学生很难想到去画一画,这是其中原因之一;另一方面学生还是觉得摆比较省事,画相对麻烦。可是我一直也没有想到一个比较好的词换一种问法。课堂上我是这样做的,还是出示这一句话,接着学生操作,孩子们自然的用小棒摆一摆。眼见情况单一,我相机提示学生用小棒只是一种方法,除了摆小棒你们小组中还能想出其他办法吗?这是学生开始想各种方法了,比较有代表性的一个小组是这样的:

  (1)用直尺在作文纸上画一个三角形。

  (2)用三个同样长的小棒摆一个三角形。

  (3)用两把一样的直角三角尺拼了一个三角形。

  (4)用一张长方形纸折了出一个三角形(多余的部分撕掉了,实际上是一个正方形纸折的)。虽然没有和教材上一样,但是我对孩子们的表现还是很满意的,他们用“画”“摆”“拼”“折”不同方法作了一个三角形。教材中第二个例题主要教学“三角形两条边长度的和大于第三边”,这是教学的一个难点,想要学生理解真的比较困难。课堂上我安排学生小组合作,一个负责记录小棒的长度(可以拼的打钩,不可以拼的.打叉),其他人人选三根小棒摆一摆,时间五分钟。很快可以摆成三角形的10、6、5和4、5、6这两种情况就出来了;不可以的10、 5、4也出来了,最大问题就是10、6、4;基本上所有的小组都可以摆成三角形,有一个组告诉我“我们第一次摆起来的,第二次没有”。于是我就让这个组上台操作,去除了其他因素,最后我们得出一个共同的结论,这种情况也不能拼成三角形。总结时,我让学生看着能拼成和不能拼成的数据说一说发现了什么,很快学生一名学生说道:“5+6大于10,4+5大于6,两个边加起来比长的边还长”可以拼成,也就是两边加起来大于另外一条边(相机说明也就是大于第三边);同样拼不成的两边加起来没有第三边大。后面在学习练习题第二题时,学生很自然的理解并直接把两个短边加起来和长边进行比较作出判断。

  3.练习题3要理解到位。老师们可以学生很容易判断出走中间的路最近,可以是问为什么,学生似乎很难回答。这时,教师可以相机告知学生把这三条线路上的建筑物都看成点,就组成了两个什么图形,用我们学习过的什么知识可以解释。

《角的认识》教学反思6

  《认识角》这节课是“空间与图形”领域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性知识,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的空间观念将得到进一步发展,由于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主要是以具体的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能力较低,学生的空间观念还不强,学生对角的认识往往只是借助于实物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对角缺乏系统的认识,所以本节课的教学我把重点定位于让学生形成角的正确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难点是让学生了解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所以教学时我采用的是先让学生感知角,丰富学生的感知;二是在生活中找角,巩固对角的认识;三是做角,加深对角的认识与理解;四是画角,建立角的正确表象;五是演示角的大小,发展学生的思维;六是总结介绍角,提升学生能力的教学流程进行教学。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活动,我有以下一点体会:

  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活动中学数学、动手做中发现数学。通过让学生感知角——找角——做角——画角——演示角——介绍角一系列活动来进行,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整节课下来,学生不仅积极参与主动获取新知、同时动手操作能力得到了锻炼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也得到了提升。在过程中我也充分遵循了从感知——经表象——到概念这一认知规律,采用了找一找、看一看、做一做、摸一摸、想一想、玩一玩、比一比、说一说等教学手段,让学生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去感悟,去体会“角”,初步了解角的大小与两边之间的关系这一特征。

  总之,整节课学生在玩中学,学中悟,不仅主动获取新知,更重要的是充分体现了以活动促发展的教学思想。教学是一种遗憾的艺术,总是教然后才知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教师的数学语言不够精炼严谨,以后多学习加强锻炼;二是个别同学玩活动角时没有思考问题,老师放任自流,没能及时调控好,以后需加强。三是角的大小比较中我没有特别强调和总结,因此这部分的内容有些学生理解的不是很透彻。

《角的认识》教学反思7

  《角度的初步认识》是二年级第三册的教材。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初步了解。在这门课上,我也听过一些开放式的课程,有各种各样的处理方法,但一般来说主要是三条信息:理解角度各个部分的名称,学习绘制角度,以及比较角度的大小。那么,学生如何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掌握这些信息,树立正确的空间观呢?在教学设计中,我也做了必要的思考:

  首先,我们应该在学生原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建立角度的概念。

  学生们对街角了解多少?在一年级,学生们有了过去观察物体的学习经验。学生们觉得长方体和立方体上有一些锐角。可以说,他们对角度的理解很模糊,但直觉上认为角度应该是尖锐的。此外,学生们还认识到一些平面图形,其中矩形、正方形和三角形都有角度。因此,我认为对角度的理解应该首先从学生原有的认知经验出发,在这门课上发展学生的认知水平。因此,在教学介绍环节,儿童语言“认识老朋友”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引导学生学习将平面图形(三角形、圆形、矩形和正方形)逐一呈现,然后从学生和他们知道的三角形开始,去除三角形的一条边,形成一个新的图形,即角度。让学生从原始知识和经验的角度理解形象。我认为这种教学处理方式更容易让学生理解和正确呈现角度,也有利于学生角度观念的形成。虽然角落出现了,但这并不意味着学生们已经知道了。在此基础上,我还设计了一个了解学生基础的链接“你听到或了解了这个角落,学生有什么样的`基础?这个基础对于后续学习非常重要。在学生原创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即寻找学生的最新发展领域,只有对学生实用的东西对学生才有意义。

  第二,依靠学生的经验,发展学生的认知。

  数学教学始终以知识和技能为重要目标。在新课程标准颁布之前,有“经验和体验”这样的词。过去,我们在文科教学中可能更关注学生的自我体验,因为文科需要能够激发学生的内心情感来理解文章的含义,那么为什么在《科学》中提到这个词呢。我认为无论是哪个学科或教育,其心理机制都是一样的。无论是知识的重点还是难点,还是容易出错的地方,一切都必须来自学生的内心。只有当学生意识到这一点的重要性,学生才能真正关注一个或几个问题。经验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所以在画角的过程中,我首先让学生回顾他们刚画角时是如何画角的?由于刚才画角的过程,学生们描述了自己画角的步骤。这一步更加成功、简单和复杂。学生在比较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观点。例如,先绘制边,然后绘制边,然后将两条边延伸到交点。很多学生认为这种方法太复杂了,他们更喜欢先画点再画边的方法。因为学生有自己的角画经验,他们可以同意更好的绘画方法。因此,我认为基于学生经验的教学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正确理解。经验带来了一场学习革命。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进入体验的概念,不断丰富

  学生的体验。

  在本课程中,我认为比较角度大小的处理不够好。学生折角后比较角度大小的过程太短,提供给学生的材料太开放,没有提供一些有利于学生观察、比较和探索的材料。因此,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学效果不够好,需要进一步改进。

《角的认识》教学反思8

  5月21日,很高兴再次见到杨xx老师,荣幸的杨老师这次能指导我的《认识角》这节课,更加佩服杨老师在听完课后只花了20分钟准备就给我们呈现了一次非常精彩又实在的讲座。下面结合杨老师对于我的课提的一些意见,谈一些自己的学习感悟。

  1、孩子不是一张白纸,尊重孩子的自身的经验。

  对于角的学习,学生这次第一次在数学课堂上认识角,我认为学生对于角的认识是“一无所有”的,所以不敢放手让孩子们自己展开前置性学习。杨老师建议,可以先尝试让学生自己试着完成自主学习单,老师放手让他们自己分辨出哪些是角,找出不同的图形中有几个角。认真思考了下,学生对于角的认识并不是一无所知,他们平时在生活中肯定见到过角,也许父母在生活中已经告诉过他们哪里有角,他们已经有过角的'知识的体验,数学课堂上应该是将他们这些经验得到总结和升华。前置性学习是自主学习的一种有效的方式,我想下一次在上这节课时我会放手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在试着找一找角,让他们在自己的经验基础上来重新认识角。

  2、了解孩子真实的思维,尊重其内心的想法。

  杨老师发现有2个孩子认为钝角不是角,并询问了孩子的内心的真实想法,这种发现能力是我在课堂上做不到的,而这种弯下腰聆听孩子内心真实想法的值得我学习。这两位学生认为钝角形状的角不是角,原因并不是任凭我们老师自己主观的猜想,认为学生在判断是不是角是根据有没有顶点和边是不是直的这两个原因,真正原因是受老师示范的角是锐角的定向思维的误导。如果我能向杨老师一样走进了孩子的内心,我想肯定有效的解决孩子的疑惑。

  3、重视教师角色的示范。

  学生会受老师示范角定向思维的误导,在刚开始黑板上示范的角是锐角,以及后面做活动角变大变小时都是锐角,如果这个环节老师能将角拉得更大,变成一个钝角问学生这是不是角,就会减少钝角不是角的错误。

  4、重视细节,有效组织好合作学习。

  这节课有两次小组合作,一次是在小组内指一指角,一次是小组合作做角。在指角的小组活动中,为了让小组合作有序,我设计让学生按1号到6号的顺序指角,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小组合作中去。杨老师对于小组合作提了一些看法,建议我们教师课前可以从规模、目标和细节三个方面来认真思考合作如何来组织合作学习,强调合作学习一定要给每个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对于指角的小组活动可以先让学生每个人自己说,再两个人合作指一指、说一说,这样避免了重复指角过程,也节省了一些时间。

《角的认识》教学反思9

  平角和周角是两种特殊的角,学生理解起来比较抽象,本节课充分借助学具“活动角”,让学生先固定角的一边,旋转角的另一边,观察旋转过程中形成中的各种角,让学生在“玩”学具中建立角的概念。理解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的联系。

  教学设计主要体现了以下几点:

  1、本节课的重点是认识两种特殊的角:平角和周角。记得一位教育家说过:“让学生听了就忘记了,让学生看了就会记住了,让学生动手做了才是真正学会了。”为了让学生经历认识的过程,我运用活动角,分别演示锐角、直角、钝角,然后引导学生找出角的共同点:角是从一个顶点出发引出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为使其认识特殊角,作好铺垫。我制作的活动角,角的两条边特地用不同颜色的材料制作,而且两边也不一样长,(为认识周角做准备,演示周角,两条边重合时,让学生看清楚)再加上一个醒目的顶点。这样制作的教具对学生认识特殊角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2、本课的教学,从挖掘机工作的生活场境入手,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角,从而来复习角的知识,进一步研究角的.相关知识,让学生感到数学知识与生活紧密相连,养成注意观察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现象的习惯。在研究学习中对于平角、周角的认识充分利用知识的迁移,得用对活动角的操作来感受各种角的形成,进而形成一个新的角的特点讨论,来认识平角、周角,掌握其特点。我感觉对于学生来说知识的形成过程比较自然,并变抽象为具体,有利于学生的很好把握。

  3、多媒体直观教学,有事半功倍的效果,特别是对平角和周角的画法以及表示方法上,使抽象的概念更加形象化,具体化。另外,在运用展台的展示功能认识平角和周角时效果清晰明了,便于学生的整体认知学习。

  4、难点的突破

  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在学生对角认识的基础上,先从最熟悉的直角、锐角、钝角入手,最后认识平角、周角。平角、周角的认识是本节课难点,虽然学生已经认识了直角、锐角、钝角,但是平角、周角的出现仍然与学生的认知经验相冲突,为了突破难点,我抓住这一认知冲突,精心设计了两场辩论赛,力图在辩论的过程中,使学生的思维形成相互碰撞,使整个辩论过程成为学生认真思辨、积极探索和自我建构的过程,也力图教给学生从定义出发分析问题的方法。

  5、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数学来源于生活。我一直认为日常生活应该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大课堂,并且应该从小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的习惯。因此本节课在这方面做了一些努力:从繁忙的工地上,挖掘机工作时铲斗臂形成的各种角入题,到课末让学生找身边的各种类型的角,到最后演示各种生活中角的例子,肯定能激发出学生到生活中找角的欲望和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的积极性。

《角的认识》教学反思10

  教材简析:

  “认识角”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这部分内容主要是让学生初步认识角的含义,体会角的基本特征,并感知角的大小。共安排了两个例题:第一道例题是在观察实物的基础上抽象出角的图形,认识角的形状,教学角的各部分名称。随后的“试一试”让学生在操作过程中进一步体会角的基本特征。第二道例题是观察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转动所形成的角,体会角的大小与两边张开的程度有关,并通过观察直接判断角的大小。接下来的“试一试”让学生通过做活动角进一步体会角的大小的含义。“想想做做”安排了四道题,大体分两部分。第一部分为第1、2题,意在进一步帮助学生建立角的正确表象。第二部分为第3、4题,意在帮助学生进一步体会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张开的程度有关,并提高对角的大小的直观判断能力。

  它是在学生已经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以及一些常见多边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可以为学生在第二学段继续认识角、角的度量、角的分类等知识作好铺垫;同时也可以为学生继续学习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平面图形积累感性经验。

  设计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要重视学生已有的经验,让学生体验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构建数学模型、得到结果、解决问题的过程;要让学生放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学习数学。因此本着在教学中将静态知识动态化,将教学过程活动化的思想,为学生提供常见的物体,帮助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自主构建角的概念;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索的空间,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指一指、找一找、做一做等操作活动初步认识角。并注意处理好教师讲授和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通过有效的措施,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鼓励学生合作交流,让学生得到必要的数学思维训练,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情分析:

  “角”对于二年级小朋友来说比较抽象,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困难。因此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角,教学中将观察、操作、演示等方法有机贯穿于课堂中的各环节,引导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充分遵循从感知,经表象,到概念这一认知规律,采用看一看、找一找、指一指、做一做、比一比、折一折、说一说等教学手段,让他们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并通过儿童化语言、投影、操作演示、表扬等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外在的可见与内在不可见的角印在大脑里,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努力做到教法、学法的最优结合,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探索新知的过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学生初步认识角,形成角的正确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初步比较角的大小.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认识到角是有大小的,体会出角的大小和两条边的叉开有关,能够直观区分角的大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和集体创新意识;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动手操作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在直观感知中抽象出角的基本图形,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认识到角是有大小的,并能直观区分角的大小。

  教学难点:初步感受到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的程度有关,与边的长短无关。

  教学准备:三角板、硬纸条、图钉、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小朋友们喜欢猜谜语吗?(多媒体出示:尖长嘴,铁刺骨。咬一口,走一步。打一生活用品)请小朋友们猜一猜这是什么?

  2.师:大家真聪明!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剪刀上的秘密。(板书课题:认识角).

  二、从平面图形中抽象出“角”,认识角的特征

  1、出示书上场景图,抽象出物体里的角

  但是角非常调皮,喜欢玩捉迷藏。只有眼力好爱、观察的孩子才能发现它。出示课件图,请仔细观察一下,你在哪些物体上的面上找到了角?(指名回答)这些角在哪儿?先指名说一说,指一指,再利用学具同桌互相指一指。

  2、想象角

  在我们身边有这么多的角朋友,请大家闭上眼睛展开你丰富的想象力想象一下,你刚才初步认识的角朋友的样子。然后睁开眼睛看大屏幕上抽象出的角和你想象的一样吗?(借助多媒体拖动鼠标物体表面的角闪烁,再点击剪刀、三角板、钟面上的角,抽象出物体表面上的角,课件出示大小不同、方向不同的角。)

  3、认识“角”的基本特征

  请大家用会发现的眼睛观察这些角朋友,也可以用手摸一摸,有什么发现?介绍说明:角尖尖的的顶端我们把它叫做顶点,直直的两条边就叫做边,同时板书。画出角的标记。其它的角也是这样吗?我们来看看大屏幕,找出角的顶点和两条边。根据学生指角的方法相机带领学生指一指,最后请一个同学带领大家指一指。

  【设计意图】新课程标准指出,要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的过程。因此,新课由出示的三样物体“剪刀”“三角板”“钟面”导入,通过引导学生从仔细观察角中初步感知实物上的角,再把

  这些角从实物上抽象出来,让学生建立角的几何图形的表象。然后通过观察比较,寻找共同点,从而引出角各部分的名称,总结出角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的。

  4、试一试

  现在请同学们拿出两根小棒搭一个角,注意:怎么才能搭成一个角?同桌相互考一考角的顶点、两条边各在哪儿。

  5、通过区别、判断等活动,进一步明确“角”的`基本特征。

  角的王国要开运动会了,可是有人要冒名顶替,我们应该怎么办?

  对,把他找出来,比赛要公平吗!

  集体判断(用手势表示对错),课件演示是角的的图形闪烁,不是角的先说说为什么,然后点击课件图形变化成角。

  6、从身边找角。我们的新朋友角可调皮了,它要和你们玩捉迷藏呢!瞧,它就藏在你的身边,能找出来吗?开始!教师巡视。找出的同学指指每个物体表面上的角,找出角的一个顶点和两条边。

  【设计意图】在学生初步感知了角后,再让学生回到生活的现实场景中去找出更多的角,并指出角的顶点和边。通过这样从实物到图形,再从图形到实物的反复转换,使学生经历“数学化”和“再创造”的过程,空间观念就会不断地生发并逐步形成。

  三、操作探究,比较角的大小

  1、认识角有大小

  谈话:我们的这个新朋友真的很调皮,它还会变化呢?

  旋转钟面上的时针与分针,就形成了大小不同的夹角,你能看出哪个角最大,哪个角最小吗?全班交流汇报。

  2、做活动角

  下面我们来做一个角,教师先演示做一个活动角

  a.把两张吸管的一端用图钉订在一起做成角

  b.把角固定在黑板上,指指角的顶点和边

  你能做一个比老师的角大些的角吗?

  你能也像这样做一个角吗?教师巡视指导,注意安全

  拿出学生做的一个角(明显看出比我的角大),问:你们看看这个角,和我的角比,谁的大?

  再拿出一个(明显看出比我的角小的),问:这个呢?你是怎么知道的?

  拿出第三个(不能明显看出比我的角大还是小的),问:那这个呢?我们应该怎么办?

  对!我们来比一比。谁上来试一试!(请一名同学比较角的大小)指导比较的方法。引导学生说说顶点对齐,对齐一条边,看另一条边。

  介绍说明:这是用重叠法比较的,比较角的大小还有很多种方法,我们在以后的学习中再研究。

  【设计意图】空间观念的形成,必须有动手做的过程。这个过程,不仅是一个实践的过程,更是尝试、想象、推理、验证、反思的过程,只有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才能逐步加深对角的本质的认识。做角的过程,也就是学生把头脑中角的表象再现出来的过程。做完角在比较、交流,真正使学生在操作交流中学会直观比较角的大小。

  3、想想做做第3题

  这是一把折扇,点击课件:出示扇子图,指一指扇面哪儿有角?打开折扇角有什么变化?出示剪刀图,合拢剪刀角有什么变化?

  在生活中你见过这样的角吗?先交流再指名回答。你能用一个动作来表示角的大小变化吗?

  【设计意图】通过对折扇、剪刀的开合操作,让学生直观体会到角有大小的变化,并利用学生的直观感受,初步感知角的大小和两条边叉开的程度有关。再通过用手比划角,让学生边思考边操作,进一步体会到角的大小和两条边叉开的程度有关。

  4、想想做做第4题

  同学们,你们观察真仔细,就连调皮的角也不得不佩服,现在它要和我们一起做游戏啦!拿出一张长方形的纸,先折出一个角,教师把折好的角贴到黑板上,指指折出的角的顶点和两条边。

  第一个要求:你也折出一个角,展示你折的角在哪儿,指一指顶点和两条边。第二个要求:增加点难度,敢挑战吗?把你折的角变小。想一想:你准备怎么做?请1名同学上去折一折。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师再演示,生观察。

  谈话:你是怎么折的?角的顶点不变,一条边往后退就能再折一个小些的角,请同学试一试。你还能折出更小的角来吗?学生活动,教师巡回指导。多折几个角后,再打开纸看折痕,比比哪个角大,哪个角小。

  第三个要求:现在加大难度,提问:你能想折大就折大,想折小就折小吗?先不要折,想一想:你准备怎么做?

  【设计意图】通过对剪刀的开合操作,学生已经直观体会到角有大小的变化,再通过折角比大小,同时问如果要使角大一点或小一点该怎么办,让学生边思考边操作,进一步体会到角的大小和两条边叉开的程度有关。

  四、当堂达标与检测

  五、全课总结

  1、谈话: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哪个图形?你知道角有什么?

  2、如果你是角,你打算怎样介绍自己。

  六、拓展作业

  看到同学们这么聪明,角娃娃非常高兴,想要和大家一起玩,把一张长方形纸剪掉一个角,还剩几个角?比比谁的剪法多?

  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上,我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力求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努力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知识形成,发展的全过程,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悟知识。因此整个课时我将观察、操作、演示、验证、交流等方法有机地贯穿于教学各环节,引导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充分遵循了从感知——经表象——到概念这一认知规律,采用了找一找、看一看、折一折、搭一搭、比一比、说一说等教学手段,让学生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去感悟,去体会“角”,初步了解角的大小与两边之间的关系这一特征。

  突破角的大小与角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的难点时,通过操作事先准备好的多媒体动画来开展探究的活动,让学生体会到角的两条边拉开和合拢,角的大小就

  发生了变化,从而让学生体验到角的大小和什么相关。针对如何来比较角的大小,使学生通过实践意识到比较角的大小要把两个活动角的顶点叠在一起,把其中的一条边对齐,再看另一条边,谁的张口儿大谁的角就大,从而有效地强化了教学重点,突破了教学难点,效果不错。但是教学中因为时间有限,我只能让学生通过展示汇报来理解感悟,没有特别强调和总结,因此这部分的内容有些学生理解的不是很透彻。

  在处理想想做做第四题时,我设计了折一折活动,用一张长方形的纸折角,指指折出的角的顶点和两条边,最后顶点不变多折几个比大小,操作起来困难最大。学生不理解更不会折。这还需要我再钻研教材充分理解教材意图。

  数学活动可以说在每个课堂都有,但活动后到底有没有取得效果呢?一堂课时间有限,不可能面面俱到。通过这次活动我深深的体会到在组织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作一名好的引导者、组织者并不是那么容易。首先,在组织教学活动中一定要能够灵活调控,紧紧抓住数学本质性的东西进行交流;其次,在活动中教师一定要引导好学生进行有目的的活动,(学生有思考、有观察、有交流是一种有效的活动),同时要保证学生的参与面要广,让全班学生都能够真真正正的动起来,教师也要与学生进行有效的互动;最后,要让学生真正的成为学习的主体,通过一些创造性活动,探索性活动不断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创新能力等。

  教然后才知不足,如果教学观念能更开放,增加丰富对角的感性和理性认识的数学活动,让学生人人参与,能面向全体,提高学习的有效性,这节课我想会更好。

《角的认识》教学反思11

  这是一节关于角概念建立的课,本节课是让学生认识角,但是对于角具体的特征,学生了解不清楚。本节课的难点内容是让学生掌握比较角大小的方法,角是非常抽象的,必须通过学生全身心的参与,用多种感官来感受角的大小,逐步建立角大小的判断方法。本节课我感受深的有以下几点:

  从生活物体中抽象出角。新课程标准指出,要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因此,本节课先让学生辨析生活中的角和数学上角的区别,让学生明确本节课学习的是数学上的角。再通过物体“剪刀”、“钟表”、“三角尺”的出示,让学生仔细观察,从这些实物种抽象出角,初步建立角的几何图形的表象。

  在学生初步感知了角后,再让学生指出剪刀张开与合拢时角的所在,让学生初步感受角是有大有小的。再结合钟表的出示,不同时间时针和分针形成角的大小也不同,让学生再次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角,而且角还是有大有小。这样从实物到图形,再从图形到实物的反复转化,使学生经历了“数学化”和“再认识”的过程,初步感知角的大小形成原因,使学生的空间观念不断的生发并逐步的形成。

  在活动中加深对角的认识。空间观念的形成,必须要有动手操作的过程,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更需要通过动手操作来完整的形成知识的模型。因此,学生初步感知角后,应让学生动手做角。学生用准备好的工具,如小棒、折纸、铅笔、绳子等,用自己的方法来做一个角,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完成了各种各样的角。其实这种做角的过程,也就是学生把头脑中角的表象再现出来的过程。这个动手实践的过程,其实就是学生想象、尝试、验证、反思的过程,只有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才能逐步加深对角的本质的认识。

  做完角选择一部分学生的作品进行展示,丰富学生角的表象,加深对角的认识。同时,比较两个学生所做角的大小,让学生实实在在的感受到角确实存在的大小,让学生发现比较角的大小时,把两个角的顶点重合,一条边对齐,另一条边在外面的角就要大。这能让学生比较直观的发现,角的边叉开的大,这个角就要大一点,叉开的小,角就要小一点。同时也为下节课认识锐角和钝角做好方法上的铺垫。

《角的认识》教学反思12

  《角的初步认识》是二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主要的教学目标是: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尺画角。关于这节课,我曾听过一些公开课,为达成目标,有各种各样的处理方法。那么,怎样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让学生掌握这个内容,建立正确的空间观念呢?在教学设计的时候,我作了一些新的尝试:

  一、沟通知识间的联系,在学生原有的认知基础上引起认知冲突,激发探究兴趣。

  在一年级的时候,学生认识了一些平面图形,如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由此,我在教学的导入环节,用童化语言“认认老朋友”把已经学过的平面图形(三角形、圆形、长方形、正方形)逐个地呈现出来,让学生说说这些图形的名字和特征,如三角形有3条边、3个角;长方形有4条边,对边相等,有4个角(甚至有同学说出有4个直角)等,在学生说这些平面图形的特征时,特意让学习很棒的同学上台来告诉大家,这些图形的边在哪?角在哪?学生指角的方法肯定不对(指的是角的顶点),这时我反问:对吗?学生们信心十足地说“对”,我却说“错”,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

  这时我把三角形去掉一条边变成一个新图形——角,然后告诉学生指角的正确方法是怎样的,刚才指的是角的什么?并随机就教学了角的各部分名称。在引起认知冲突,激起探究兴趣的基础上,我设计了一个问题:“关于角,你听到或知道些什么?”以寻找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后续学习作准备。

  二、按照角的现实存在,加强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现实世界是数学知识的丰富源泉,小学生学习的数学应是生活中的数学,是他们“自己”的数学。认识了图形中的角后,我说:“角”这个小朋友怕孤单,很少单独在一起,它有时藏在图形里,更多的时候蔵在我们身边,大家快找找,你的周围哪里藏着角?

  学生在找角的过程中,体会到角的现实存在,原来数学并不神秘,数学就在日常生活中,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以培养学生的数学眼光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重视学生的亲身体验,发展学生认知。

  “体验、经历”这些用语是新课标对数学教学的新要求。在“找角”环节后,我让学生把角画下来,但没有直接告诉他们画角的方法,而是让他们自己去尝试,然后汇报讨论各自的方法,最后统一意见:先画顶点再从顶点出发画两边角的'方法比较好控制。这种建立在学生亲身体验基础上的教学,学生印象深刻。

  四、导入自然,轻松突破难点。

  这节课的难点是让学生懂得“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而与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以往的教学,在突破这一难点时都是另起炉灶,比较生硬。这节课,我在画角时,就直接加入这个元素,结果轻松地突破了这个难点:我在学生“指导”下用小尺子画了三个角,然后说,坐在后面的同学可能看不清老师画的角,我换一把米尺再画一个吧。其实我用米尺画了一个小小的锐角,但把角的顶点定在黑板上方,而把两条边画到了黑板下方。有学生禁不住说:这个角好大啊!结果引起部分同学“攻击”和否定。在争论不休时,我让他们拿出活动角,先做一个自己认为很小的角,再做一个比它大的角,最后做一个自己认为最大的角。然后讨论:做这三个角时,什么变了?什么没变?说明了什么?经过讨论得出结论: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而与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

  这是我第四次教学《角的初步认识》这一节家常课,这次是最满意的。这节课的教学也让我进一步认识到:不要拘泥于教材,不要拘泥于事先设计的教学程序,不要满足于自己已有的教学经验,在对整个教学目标做到心中有数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课堂反应及时调整,不断创新,往往会收获更多的的惊喜。

《角的认识》教学反思13

  《角的初步认识》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已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教学的。学习角的初步认识,既是实际生活的需要,也是学生后面继续学习几何知识的需要。在具体编排上,教材结合生活情境,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引领学生经历由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过程,使学生初步认识角,同时通过多种活动及动手操作,调动学生多感官的参与,使学生从多角度认识角。

  根据学生情况及本课的要求,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

  1、知识技能目标:结合生活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的名称,初步学会用尺子画角,体会角是有大小的,感悟角的大小与两边叉开的程度有关。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丰富多样的活动中,丰富学生对角的直观认识,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目标:使学生能积极地参与观察、操作、归纳等学习数学的过程,并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通过学生自己制作角,增强学生的数学的应用意识。教学重点: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难点:引导学生会画角,使学生通过直观感知理解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有关。

  一、反思教学的优缺点通过教学演示,本人感觉教学任务的完成情况应该是理想的,下面我就从以下几个方面具体谈一谈:

  1.情景引入,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由于角在实际生活中有着丰富的“原型”,学生对此也有一定的经验积累,因此我呈现了学生非常熟悉的校园生活情境图,进而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的兴趣,由此引出角的教学,让学生了解到角就在我们的生活中,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对生活进行观察的能力。

  2、注重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形式,让学生看到数学知识形成和发展过程,亲身体验如何“做数学”

  儿童的理解来自于他们作用于物体的活动,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而小学生往往缺乏感性经验,只有通过亲自操作,获得直接的经验,才便于在此基础上进行正确的抽象和概括,形成数学的概念和法则。因此在本节课中我通过找找、看看、摸摸、画画等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从直观到抽象的理解什么是角,角有什么特征,让学生亲历数学知识的形成,从而建立起表象,突破教学难点。

  3、转变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力争让学生的数学学习和活动是一个生动的,主动和具有个性的过程。本节课中,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在教学中,教师精心组织课堂教学,有效地引导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真诚地与学生合作,共同创造一种新的课堂文化。

  二、反思问题,及本次教学实践的收获及悟出的道理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实践,可以说让我收获多多,而教师只有积极主动地把握临时生成的环节,及时反思和调整教学内容,才能更有效的来调控课堂!首先谈谈我的收获:

  1、作为一名教师,要主动驾驭教材,从整体着眼,优化教学内容,为学生主动学习提供条件,增强知识建构的有效性。

  由于制作课件时,教学素材有限,所以只能让学生观察课本上校园图,并没有采用学生实际生活的'校园图,并且不能从其中的实物中抽象出角,使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抽象过程,感受数学知识的现实性。如能采用学生自己生活的校园图,应该可以大大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学生由被动学习,变成了愿意主动去探究新知,让学生理解数学就在身边。

  这也让我领悟到:教材只是教师教学的一个凭借,而不是惟一的标准。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进行合理的加工,改造,重组出具有迁移性、思考性,再生力的教学活动。因此,我们要树立“用教材去教,而不是教教材”的观念,从而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要让学生暴露认知的障碍,使数学学习成为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长久以来,我们的教育往往只重视知识的传承,而忽视了学生动手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现代教育要求我们必须创设一种环境,有意识地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感知、感悟和体验,进而上升至智慧。

  本节课我设置了让学生指角的活动,在此活动中,有部分学生指出的角就是一个点,在教学中,我并没有急于纠正学生的错误认识,而是充分利用了学生认识过程中的这一知识“盲点”,让学生暴露认知的障碍,巧妙地引导学生自己正误,把学生对角的认识自然地从生活实际过渡到数学知识,这样学生并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主动地构建新知。

  3、提问要抓住学生的思维方式,要促使知识逐渐深化这也让我领悟到:教师在设计提问时,要抓住学生的思维方式提问,这是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刺激素。提问时,要特别注意方法和技巧,语言要生动、形象、具体,有一定的启发性,同时要针对学生掌握知识的实际和接受能力来提问,让学生学习能力强的学生能跳着摘桃子,让学生学习能力弱的学生也能跳着摘桃子。

  三、对不足之处的改进策略及设想。

  通过本次的教学,本人也增加了几点小设想:

  1、能否增加有现实意义的内容,使学生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得到发展内容的选取应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在学生在处理练习时,能否增加有现实意义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能运用到生活中去,让学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

  2、增加课堂的预见性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发现在上课前,教师要能预见学生会在哪一个问题上出“意外”,本人对课堂的预见性还不够。这也是本节课的问题之一。但是也让我领悟到:在教学应该沿着学生发展的路径来进行。科学的教学过程是一个开放的、不断生成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许多不确定性和非预定性的因素。课前时,教师要能预见学生会在哪一个问题上出“意外”,教师就应该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当面对突如其来的“意外”时,教师就应该及时地抓住并纳入教学内容之中,使之适应学生的需要在这方面我还很欠缺,还有待我在教学去实践去探索!

  经过本节课的教学,我更注重了自身知识的拓展,注重学生“学会学习”能力的培养,鼓励其积极了解更多的有关知识,获得进一步学习的能力,教育学生学以致用。

《角的认识》教学反思14

  《角的初步认识》是二年级第三册的教学资料,主要的目标是要让学生初步的认识角。这节课也曾听过一些公开课,有过各种各样的处理方法,但大体的也主要是认识角的各部分的名称、学会画角、比较角的大小这三块资料。那么怎样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让学生掌握这个资料,建立正确的空间观念呢?在教学设计的时候,我也作了必须的思考:

  一、要在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的基础上建立角的概念。

  学生对于角究竟有多少认识呢?在一年级的时候,学生以往有过观察物体的学习体验,学生觉得在长方体、正方体上都有一些尖尖的角,能够说对于角的认识他们是比较模糊的,只是直觉中感觉角应当是尖尖的,另外学生也认识了一些平面图形,这些平面图形中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都有角。所以,我觉得角的认识首先应当从学生原有的认知经验出发,并在这节课当中发展他的认知水平。由此,我在教学导入的环节,运用了贴合学生年龄特点的儿童化的语言“认认老朋友”引导学生把已经学过的平面图形(三角形、圆形、长方形、正方形)逐个地呈现出来,而后又从学生以及认识的三角形出发,把三角形的一条边去掉构成一个新的图形,这个图形就是角。让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出发来理解角的形象。这样的教学处理我觉得是比较容易让学生理解的,另外正确的角的出示也有利于学生对角的概念的构成。角虽然出现了,但并不代表学生就已经认识了。在这个基础上,我又设计了一个了解学生基础的环节“关于角,你听到过或者明白些什么?”,学生究竟有怎样的基础呢?这个基础对于后续的学习是十分重要的,在学生原有的基础上开展教学,也就是寻找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仅有切合学生实际的才是对学生有意义的。

  二、依存学生体验,发展学生认知。

  数学教学一向来都是以知识和技能为重要目标的,直至到了新的课程标准出台才有了“经历、体验”这样的词语。以往可能在文科的教学中更注重学生的自我的体验,因为文科更需要能够激发学生的内心感受来理解文章的意蕴,那么在理科中又为什么要提到这个字眼呢。我觉得无论是哪一门学科,哪一种教育,其心理机制是一样的,什么东西都必须是来自学生内心的,无论是知识的重点还是难点,无论是他们容易出错的地方,仅有学生自我体会到了这个点的重要性,学生才能真正的重视起其中的一个或者几个问题。体验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所以在画角这个环节中,我先让学生回顾自我刚才创造角的时候是怎样画的?因为有了刚才画角的过程,学生纷纷叙说自我的画角的步骤,这个步骤有比较成功的'、简便的,也有比较繁杂的,学生在比较的基础上构成了自我的看法,比如说,先画一条边,再画一条边,然后再将两条边延长到相交点,这个方法就有很多同学认为过于复杂,都比较喜欢先画点再画边的方法。因为学生对于画角都有了切身的体验,所以能够认同比较好的画法,所以,我觉得建立在学生体验的基础上的教学,对于发展学生的正确的认识是很有好处的。体验带来的是一种学习的革命,数学课堂教学中要进入体验的概念,要不断丰富学生的体验。

  这节课,我觉得在比较角的大小的处理上还不够好,学生折角后比较角的大小,这个比的过程还太短,给学生供给的素材太过于开放,没有供给一些有利于学生观察、比较、探索的材料,所以,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学效果还不够好,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

《角的认识》教学反思15

  1、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活动。

  “认识角”的直观性和操作性比较强,教师设计了认一认、比一比等活动,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充分活动起来,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建立了角的表象,丰富了对角的认识,发展了空间观念。

  2、给学生创设自由度较大的学习空间与时间。

  教师敢于放手,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发展过程,尤其是比较角的大小环节,为学生提供判断思维的空间,学生依据对角的各部分认识,在相互交流中发现角是有大小的,进而探究角的大小和什么因素有关,一层紧扣一层,层层都体现出学生的'自主参与性。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由易到难,通过学生自主学习、讨论,加深了学生对直角的认识。通过用重叠法、比一比等练习,认识了直角、锐角和钝角之间的大小关系,让学生体会到这些角就在我们的身边。

【《角的认识》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角的认识教学反思01-11

角的认识的教学反思02-25

《认识角》教学反思09-16

认识角教学反思09-18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02-23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08-19

《角的认识》教学反思(精选23篇)01-31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最新11-20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15篇)03-27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15篇0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