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时间:2024-06-08 07:12:58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精华]一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5篇

  作为一名人民老师,我们要有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在写教学反思的时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学失误,那要怎么写好教学反思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一年级语文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精华]一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5篇

一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

  教学目标:

  1.认识“日、月”等8个生字,会写“日、田”2个字。

  2.体会象形字形义结合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读准字音

  1.每人发一张写有本课生字的纸条,要求学生在纸上圈出认识的字,读一读,再把这些认识的字读给同桌听,互相教一教。重点带读正音:“日、水、山、石”。

  2.联系生活,启发学生说说生活中是怎么认识这些字的。(平时在电视上看到的,在广告牌上看到的,在书上看到的……)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识字。

  了解学生起点,教学可以有的放矢。

  二、探求规律,理解字义

  1.出示汉字“日、月、水、火”和对应的甲骨文,分小组将生字和对应的甲骨文配对。

  2.小组反馈,以“日”为例,重点点拨:

  (1)出示图片,理解字义:“日”是指什么?

  (2)对比中了解字形:图片与甲骨文的“日”对照,说说相像之处,可以将图文重叠对比。

  (3)出示“日”变化的系列字体,了解“日”字形的逐步变化。

  3.做游戏“找朋友”。请分别拿到“山、石、田、禾”4组生字、图片、甲骨文的同学,找到对应的“朋友”。同一组排成一列,读一读生字。

  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配对的过程中关注字形的相似点,初步感知汉字的演变。

  三、学习笔顺,指导书写

  1.出示生字“日、田”,引导学生说说可以用什么好办法记住这2个字。

  2.引导学生观察比较“日”与“田”在整体形状上有什么不同。

  3.引导学生看田字格,学一学笔顺,强调笔顺“先里头后封口”。

  4.范写,学生练写。反馈点评后,学生对照自己写的字,再书写,觉得哪个字写得不满意,可以多写几个。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比较,感受汉字整体形状,促进对汉字结构的把握。

  教学反思

  《日月水火》是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识字(一)中的第四课。这篇课文需要认读的生字都是象形字,让学生掌握我们人类的造字过程,体会人类造字的智慧。学习本课,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兴趣是学习的动力

  “兴趣是的老师。”只有学生有了兴趣,就会有学习的动力。现在的学生识字量很大,简单的字都会读,在学习《日月水火》这篇课文中,面对大部分学生都熟识的生字进行教学时,主要从这两个方面入手:第一、在趣味故事中引导学生了解汉字的起源,认识象形字;第二、在了解象形字构字特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将学习兴趣转化为探究动力,推动学生自主探究活动的开展,从而发现构字规律,产生识字兴趣。

  二、利用直观教具帮助识字

  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状态,我在课前精心地准备了一些直观教具(投影仪、图片、实物)来表现汉字的'音形义,便于学生理解。化解了教学难度,提升了学习兴趣。

  三、分层教学,象形识字

  “日月水火”这四个汉字,全班大部分学生都已经认识,但对“象形字”这个概念学生初次遇到的情况。在教学中不能平均使用力量,要分层教学。先让学生观看“日月水火”四个字汉字演变的动画,学生从实物,到甲骨文到小篆,逐步到现在的方块字,对汉字的演变有了一个整体的认知,对象形字有了更深的认识。同时,这个环节的设计,也给学生提供了练习说话的媒介,如“日像什么?”“月像什么?”训练了语言表达能力。

  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深入认识了象形字,并且初步体验了象形字的识字方法。在此基础上,教师逐渐放手,还原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合作中实践探索、学习新知。学习“山石田禾”时,先让学生看象形字,猜一猜它表示的是什么事物?再让学生观察图画验证自己的猜想,最后再认识现在的方块字。样的目的在于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学生猜到的和看到的对上了时,他们会获得成功的喜悦。在老师引导学生观察字和图片时,让学生在对比中发现规律——字和图的相似处。学生不仅很容易记住,以后遇到这类字也会用象形的规律来学,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新生字的强烈愿望。

  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作为低年级老师应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如认真倾听的习惯、积极思考的习惯、有序且认真观察的习惯、认真书写的习惯等、语言表达的能力、小组合作的能力、想象能力、积累的能力等。在课中随时提醒学生按要求做,用及时恰当的评价激发每一名学生,保护他们的自信心、好奇心。

  五、不足之处

  1.常规训练形式要多样化、趣味化。

  2.教完高年级,再教低年级,语速要调整,让学生听清,听懂。

一年级语文教学反思2

  [教学片断一]

  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后

  师:夜里的大海和白天的大海有什么不同的?

  生1:白天的大海非常闹,晚上的大海很安静。

  生2:晚上的大海睡觉了。

  师:那么,我们应该怎样来读这首诗歌?

  生:我们读的时候,声音应该轻些,不要把大海吵醒了。把大海吵醒了,是很不礼貌的。

  师:老师听出来了,你是一位很懂事的小朋友。

  师:(点击课件,出示句群:“风儿不闹了,浪儿不笑了,深夜里,大海睡觉了。”)试着读读这句话。

  生:(读)

  师:谁能给大家读读这句话?其它小朋友认真听,评一评,他读得怎么样?

  生:(读)

  生1:老师,我觉得他读书的时候,姿势很正确。

  生2:老师,我补充一点,他在读的时候,把“不”字拖得很长。

  生3:他在读的时候,声音很轻,这样就不能把大海吵醒了。

  生4:老师我有不同意见。我觉得他在读“大海睡觉了”的时候,声音太小了,我们有点听不着。如果,他声音再大一点,会更好。

  师:听了这么多小评委的发言,请大家试着再读一读。

  生:(读。但是对于诗中的“大海睡觉了”一行,处理得不是很到位。)

  师:小朋友们,给老师一个机会,让我也来读读这句话,好吗?

  师:(读)

  师:小朋友们,我想知道自己到底读得好不好,你们能给我评一评吗?

  生1:老师,我觉得你的声音很轻柔,很美。

  生2:老师在读这一句话时,脸上的表情很好,还加上了动作。

  师:你连我的表情都注意到了,你这个小评委可真不简单。

  生:……

  师:小朋友们,我们一边读这句话,一边加上动作表演,好不好?

  生:(表演读)

  [教学评析]

  1、评价。在教学中,我用评价来指导朗读,用评价来促进教学。在评价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感受到自己的进步,还能够体验到合作的乐趣。师与生,生与生互动起来,互相补充,互相启发,共同体验,共同分享,思维和情感始终处于积极的活动状态中,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2、活动。低年级儿童活泼好动,情感活动活跃,有很强的表演欲望。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教师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开展活动”,根据诗歌内容设计了简单的舞蹈动作,这些动作不是生硬的,它来源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融入了学生自己的想像,对于深刻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有一定帮助的。

  3、自主、合作。这是《语文课程标准》中积极倡导的学习方式。在这一教学片断中,教师发挥班级群体的功能,放手让学生自主参与学习过程,凡是学生能读的就让学生读,凡是学生能说的就让学生说,凡是学生能想的就让学生想,凡是学生能讨论的就让学生讨论,教师和学生在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中共同阅读,共同斟酌,通过合作寻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片断二]

  师:小朋友们,大海睡觉的时候是什么样子的,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好吗?(点击课件,出示“大海沉睡图”,配乐播放课文朗读录音。)

  师:看了屏幕上的画面,听了叔叔的朗诵,你想到了什么?你觉得大海怎样?

  生1:我觉得大海很可爱。

  生2:我觉得大海像一位老奶奶,她怀里抱着一个,背上背着一个,一定很累了。

  生3:我看到月亮姐姐的眼睛闭上了,还笑了,我想躺在大海的怀里,一定很舒服。

  生4:老师,我想晚上到海边,去听听大海睡觉的声音。

  师:小朋友们,大海的确很迷人,很可爱,让我们

  [1]

  拿起书,再把这首诗歌有感情地朗读一遍,好吗?

  [教学评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养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在这一教学环节中,美是无处不在的:画面美,声音美,意境美。心理学研究表明:美的事物能让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好感,内心的积极情感会被充分调动起来,学习效果也会大为提高。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形象、直观的“美”的情境,让学生身“迷”其中,浸润其中,充分地感受着美,体验着美,表达着美,创造着美,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创造能力,也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增强了他们阅读的乐趣。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心灵得以净化,情感得到升华,收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教学片断三]

  师:小朋友们,晚上,风儿不闹了,浪儿不笑了,多么安静啊!老师告诉你一个成语,这就叫“风平浪静”。那么,白天的大海又是怎样的呢?(播放多媒体课件)

  师:晚上的`大海是怎样的,已经有人编成了一首诗歌,写到书中了。既然白天的大海也是这么有趣,我们能不能也试着编几句?

  生1:风儿又闹了,浪儿又笑了。

  生2:大海醒来了。

  生3:太阳公公出来了,海鸥也在欢叫了。

  生4:天亮了,大海起床了。

  生5:她抱着海鸥,她背着海燕,那海浪声啊,是她欢乐地笑声。

  师:小朋友们,老师将咱们一起编的这首诗歌写在黑板上了,给它起个名字,好吗?

  生1:大海醒来了。

  生2:大海笑了。

  师:这首诗歌的作者就是我们一年级四班的全体师生(教师将“一年级四班全体师生”几个字板书在诗歌题目下。),让我们一起再来把我们编的诗歌读给在座的老师听一听,好吗?

  [教学评析]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在教学设计时,要注重教材自身资源的开发性使用,注重语言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与配合,注重学习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因此,教师必须具有开放意识和课程意识,在教学设计时,力求做到开放教学目标和内容,不受教材制约,突破教材极限,使课堂教学富于时代气息。

  本节课中,在多媒体课件的辅助下,学生通过朗读、感悟、表演,是能够体会到诗句所描绘的大海夜景,感受到语言的优美,大海的静谧的。然而,学生对白天的大海也极为熟悉,因此,我利用课件,从声音、形象、色彩等方面展现大海的动态,将白天的大海的一些特色展示出来,为学生提供了说话的素材。学生在仿说的过程中,不仅丰富了自己的语言积累,提高了在语文实践中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而且在动静的对比当中,能够更加理解晚上大海的柔美、可爱,有助于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

  师:读了《大海睡了》这课,你知道了什么?

  生:我从“睡”字知道了作者把大海当作人来写,让人觉得可亲可爱。

  生:我从“风儿不闹了,浪儿不笑了”知道了风儿,浪儿白天又“闹”又“笑”,像个活泼、顽皮的孩子,到了晚上,它们就累了,要“睡觉了”。

  生:我还知道了,大海就像妈妈,明月、星星就像她的孩子。

  评析:

  至此,我终于明白了良好的教育在敞开与自由之间。我坚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把说的权力还给学生,让学生畅所欲言;让他们用心灵感受到智慧的高妙。语言是活性的,也只有在这种“自由”、开放的课堂上,语言的活性才能得到滋养,得到培植,得到生成,得到发展,最后语言的活性才能成为人的思维的活性,成为人的心灵的活性,成为人的创造的活性。

一年级语文教学反思3

  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很明显的一个特点,就是他们的注意力持续时间短。而在期初的一个多月时间内,学生要学习的是非常抽象的汉语拼音。汉语拼音作为识字的工具它本身没有意义,对于善于直观形象思维的一年级新生来说更是枯燥单调乏味。从汉语拼音本身的特点和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考虑,我采取了以下措施进行教学,实践证明还是比较有效的。

  一、创设故事情境学习汉语拼音。

  如ü在j q x后面要省去两点,这个拼写规则对一年级孩子来说是个“老大难”,因此在教学的时候,我给孩子们讲了个故事:小ü是个特别爱哭的孩子,这不,今天就他一个人在家,多没意思啊,他越想越伤心,哭得眼泪吧嗒吧嗒地直掉(师用彩色粉笔点出两点),这时候,正好jqx走过他家,听见哭声就去敲门,jqx知道原因后对小ü说,你别哭,把眼泪擦干净了我们就陪你一起玩。小ü听了,连忙把眼泪擦掉(师擦去两点),然后和jqx手拉手(板书:ju qu xu)一起玩。(教读ju qu xu)再用顺口溜“小ü碰到jqx,擦干眼泪再拉手”。再如教学整体认读音节yu的时候,我又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星期天,小i小u和小ü到公园去玩,来到公园门口,他们碰到了Y和W,Y拉着小i的手做好朋友,成了整体认读音节yi,w拉着小u的手做好朋友成了整体认读音节wu,剩下小ü一个人站在公园门口,它又伤心得哭起来,看看,眼泪又流出来了(同样用彩色粉笔点出两点),这时候y听见了,回到门口对小ü说:“我也喜欢和你做好朋友,不过你得把眼泪擦干,我再和你拉手。”小ü听了马上擦干了眼泪和大y拉手,他们也成了好朋友,变成了整体认读音节yu。到后面教学整体认读音节yue的时候,我还是用了相似的故事,不过后面让学生自己猜猜:大y说üe必须答应它一个条件它们才能做朋友,你知道y的`条件是什么吗?有了前面的基础,很多学生都能说出y后面的ü也要把两点去掉。我想这样的故事一定能让他们牢牢记住j、q、x和y后的ü是要去掉两点的。

  二、在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中学习

  以多种形式的游戏和有趣的活动来组织汉语拼音的学习:如:“猜一猜(看口形猜韵母,根据音节猜图画等)、传一传(学完平舌音和翘舌音后让学生一个接一个地把一句绕口令传下去)、变一变(b、d、p、q这四个声母很容易混淆,学生自制卡片拿出来摆一摆,再让它们翻个跟头变一变)、玩一玩(出卡片,一生出声母一生出韵母,拼成音节读出来,看谁读得快又准)、写一写(用拼音写写自己的名字,同桌的名字、好朋友的名字)、小白鸽送信(信封上用音节写着送信人名字,读对了就能送对,给送对的一份礼物)、长颈鹿请客(叫出用音节标出的菜名)、摘苹果(苹果形状的纸上写着各种拼音,谁读对了就把苹果摘回家)等。通过趣味性强的游戏和活动,学生对字母的音、形掌握得更牢固,对音节的拼读积极性更高,学得轻松,练得扎实。

  三、联系生活亲密接触汉语拼音

  语文学习的外延等同于生活的外延,课程来源生活,生活即课程,课程即生活。汉语拼音本身就是学习汉字的工具,因此汉语拼音学习应该重在运用。在学完了全部拼音之后,我就让学生为教室里的一些物品用拼音写出它们的名字,如电视机、电脑、黑板、课桌、凳子、门、窗、日光灯、电扇等等,让学生在多读多练中熟练掌握音节的拼读;每天送学生一首诗,让他们自己去拼读,自己去读诗;国庆节期间,我让学生试着用绘画和音节记录下看到的听到的或想到的,写得好的贴到“学习园地”展出;让学生带一本课外书利用中午时间进行课外阅读等。

  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很明显的一个特点,就是他们的注意力持续时间短。而在期初的一个多月时间内,学生要学习的是非常抽象的汉语拼音。汉语拼音作为识字的工具它本身没有意义,对于善于直观形象思维的一年级新生来说更是枯燥单调乏味。从汉语拼音本身的特点和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考虑,我采取了以下措施进行教学,实践证明还是比较有效的。

  一、创设故事情境学习汉语拼音

  如ü在j q x后面要省去两点,这个拼写规则对一年级孩子来说是个“老大难”,因此在教学的时候,我给孩子们讲了个故事:小ü是个特别爱哭的孩子,这不,今天就他一个人在家,多没意思啊,他越想越伤心,哭得眼泪吧嗒吧嗒地直掉(师用彩色粉笔点出两点),这时候,正好jqx走过他家,听见哭声就去敲门,jqx知道原因后对小ü说,你别哭,把眼泪擦干净了我们就陪你一起玩。小ü听了,连忙把眼泪擦掉(师擦去两点),然后和jqx手拉手(板书:ju qu xu)一起玩。(教读ju qu xu)再用顺口溜“小ü碰到jqx,擦干眼泪再拉手”。再如教学整体认读音节yu的时候,我又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星期天,小i小u和小ü到公园去玩,来到公园门口,他们碰到了Y和W,Y拉着小i的手做好朋友,成了整体认读音节yi,w拉着小u的手做好朋友成了整体认读音节wu,剩下小ü一个人站在公园门口,它又伤心得哭起来,看看,眼泪又流出来了(同样用彩色粉笔点出两点),这时候y听见了,回到门口对小ü说:“我也喜欢和你做好朋友,不过你得把眼泪擦干,我再和你拉手。”小ü听了马上擦干了眼泪和大y拉手,他们也成了好朋友,变成了整体认读音节yu。到后面教学整体认读音节yue的时候,我还是用了相似的故事,不过后面让学生自己猜猜:大y说üe必须答应它一个条件它们才能做朋友,你知道y的条件是什么吗?有了前面的基础,很多学生都能说出y后面的ü也要把两点去掉。我想这样的故事一定能让他们牢牢记住j、q、x和y后的ü是要去掉两点的。

  二、在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中学习

  以多种形式的游戏和有趣的活动来组织汉语拼音的学习:如:“猜一猜(看口形猜韵母,根据音节猜图画等)、传一传(学完平舌音和翘舌音后让学生一个接一个地把一句绕口令传下去)、变一变(b、d、p、q这四个声母很容易混淆,学生自制卡片拿出来摆一摆,再让它们翻个跟头变一变)、玩一玩(出卡片,一生出声母一生出韵母,拼成音节读出来,看谁读得快又准)、写一写(用拼音写写自己的名字,同桌的名字、好朋友的名字)、小白鸽送信(信封上用音节写着送信人名字,读对了就能送对,给送对的一份礼物)、长颈鹿请客(叫出用音节标出的菜名)、摘苹果(苹果形状的纸上写着各种拼音,谁读对了就把苹果摘回家)等。通过趣味性强的游戏和活动,学生对字母的音、形掌握得更牢固,对音节的拼读积极性更高,学得轻松,练得扎实。

一年级语文教学反思4

  《拍皮球》是一首欢快的儿童歌曲,学生都很喜欢这首歌曲,它生动地描绘了孩子们在一起玩皮球游戏的愉快心情.但是由于课件中的歌词和书本的歌词不一样,出于歌曲本身的节奏型考虑,我还是让学生参照课件的歌词来教唱。

  平时上课的思路都是欣赏念词听唱完整唱,这一次我改变了一下形式,因为在课件中本身就出现了该曲的节奏,所以,我以节奏入手来引入歌曲教学。在课的一开始,我以《乒乓变奏曲》来导入歌曲,直接吸引学生的视线,课件上激烈的乒乓赛正在进行着,并且里面有乒乓跳跃弹动的声音,深深吸引着学生,这一环节学生都比较活跃,然后再对比两段旋律的带给大家不同的感受,大家都各抒己见,都认为第二乐段速度加快了,然后我以图谱的形式出现,给大家看两段音乐节拍是否相同,速度没有变化的情况是什么原因会让我们都觉得第二乐段比赛激烈,我以小朋友排队来做对比,两个小朋友和四个小朋友排相同长度的一个队伍,到底哪个队伍比较紧凑,小朋友异口同声,所以也得出原来激烈的声音不是由于速度的变化而是节奏的变化,给这个乐曲变奏也有了很好的定义,给小朋友一个更深的了解。

  由听关于球的乐曲到歌曲《拍皮球》的导入,也是过渡地比较自然,然后我神秘地说:这个皮球拍的声音可不是随便乱拍的,也是和刚才乒乓的声音一样很有节奏感的!你们看!节奏谱一出示,条件反射性地大家都拍了起来,一共六行节奏,分别请了几个小朋友做了小老师来示范带领,对于二年级的小朋友,基本的节奏型这里也都出现了:休止、附点等等,学生容易出现错误的也就是这几个地方还有一个前八后十六音符的节奏,我做了示范并且让他们多练习了几遍之后,一首《拍皮球》的节奏谱全班都能很好的拿下来,然后再填入歌词,没有我的引导示范小朋友都能自己边拍击节奏边念歌词,表扬了他们之后个个都信心满满,最后再把我平时教授歌曲第一步的欣赏拿出来让孩子们听,学起来就很得心应手,除了最后两句的末尾的音没有唱好,我让他们听我示范演唱并且用手势来表示音符的高低,再次演唱时候就很顺理成章。

  平时演唱的'歌曲,只要是带有跳跃性的或者比较活泼欢快的歌曲,我都会让学生联想拍皮球那种跳跃有弹性的感觉,这一次,出乎意料的,一个学生站起来和我说:音乐老师,这首歌曲更加要用拍皮球的感觉来演唱了。让我有点惊喜的同时也给所有的小朋友一个启发,所以在情绪处理时除了本身大家都知道的欢快的情绪,再加上用了拍皮球的力度和感觉,真正唱出了小朋友拍皮球那股开心快乐的劲,也仿佛让我们感受到了皮球在小朋友手中那跳跃弹力十足的感觉。

  因为一改往日的教曲过程,所以在这首歌曲教学中我重视了歌曲节奏的练习,但是对于歌曲的教唱,稍微少了一些,虽然学生完成的都很不错,在下一课时,还应该让小朋友多多练唱这首歌曲。但是通过这节课,我觉得类似于先教歌曲节奏再学唱入手还是可以尝试,特别对于节奏特点比较鲜明的或者歌词念上去都朗朗上口的歌曲,总之,在音乐歌曲的教学上不断突破创新,勇于尝试,每一节课都能有新的体会和心得!

一年级语文教学反思5

  下午请教阿温如何上《月亮的心愿》。当她毫不保留地告诉我她的思路时,我感动于她的大方无私,更佩服她老道的富于经验的教法和学法。其实我也已经上了一节课,但我却没想过像她这样上:

  一、从题目“心愿”入手。首先让学生谈谈对心愿的理解,然后说说自己的心愿,最后转到文中:月亮也有心愿,它的心愿是什么呢?让我们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吧!虽然我没用这个方法,但我可以想象得到,学生多活跃,课堂多快乐!这样的导入简单朴实,学生高兴,老师轻松,成功的课堂应该就从这一刻开始了!所谓“好的开始就等于成功的一半”呀!今后,我真得用心设计设计导入!

  二、观察月亮的表情。这一点我从备课到授课都没有留意过!这也与我平时极少用图文结合方法教学有关,确实真的没有将这有效的教学方法深深地印在脑子里,做到合理使用。其实用心观察就会发现,月亮前后两次的表情还是很丰富的:当看到第一个女孩精心准备好明天郊游的水果和点心,然后甜甜地睡觉时,月亮露出了开心的笑脸,因为它决定去跟太阳公公商量,让明天有个好天气,好让孩子们玩个尽兴!然而,当看到第二个女孩珍珍如此孝顺,为了照顾生病的妈妈,放弃向往已久的郊游时,月亮被感动了,它想明天如果是晴朗天,珍珍就不能参加郊游了!月亮高兴不起来了,它急了,它觉得不能再等了,必须马上找到太阳公公,告诉它明天必须下雨!瞧,多传情传神的神态呀,我竟然错过了,掩盖住了!如果抓住了这一细节观察,那么学生更容易理解月亮前后两次不同的心理变化了。唉,对于图文结合的文章,我还缺乏经验的!

  三、夸夸珍珍。如此懂事、孝敬的小女孩,我居然不让学生夸一夸,就是懂得乏味地说:你们应该向珍珍学习。真够单调的`!真够死板的!没趣!夸一夸,既可以使学生进一步感受体会到珍珍的懂事孝敬,从而激励自己和同学向她学习,又可以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还可以锻炼学生的胆量,一举三得,何乐而不为?

  大家的目的都一样,可不同的形式收到效果却大不相同。是呀,精心地备课,设想好每一个环节,每一个问题,每一个细节,才能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一年级语文教学反思6

  这篇课文,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理解故事内容不是重点,更算不上难点。结合新课标中关于阅读教学的有关论述,我初步确定以朗读体悟作为本节阅读课的重点,通过朗读让学生体会乌鸦在“找水喝”到“喝着水”这一过程中心情的变化,读懂故事阐述的基本道理,拓宽知识视野,丰富语言积累。

  多次教学,不断反思,我深切体会到,教学设计的思路对于课堂气氛及学生学习、精神、思维的状态,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

  问题一:两种课堂结构的反差

  片段一

  师:同学们,你们的生字识记能力非常强面老师想考考你们的朗读水平。(出示幻灯片一)谁会读这句话?

  生:(读)一只乌鸦口渴了,到处找水喝。

  师:(出示乌鸦头饰)谁来表演这只到处找水喝的乌鸦?

  生:(戴头饰,做小鸟飞动作。)

  师:同学们,这只乌鸦为了找水喝到处飞,飞过高山,飞过大海,飞过平原,最后才找到水。同学们,你们看见了吗?这就叫“到处”。哪个同学再来读一读这句话,要能读出焦急的心情。(生再读句子)

  (后面的教学环节,基本上是按“教师出示句子,学生朗读表演”的程序进行。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体会朗读,一问一答,按部就班,整个课堂有条不紊,环环相扣。)

  片段二

  师:同学们,这是个童话故事。刚才我们读了课文,你最喜欢读哪个句子?你觉得哪句话写得最有意思?

  生:(积极、兴奋)我最喜欢读“乌鸦把小石子一个一个放进瓶子里,瓶子里的水渐渐升高,乌鸦就喝着水了”这句话。

  师:还有哪些同学也喜欢读这句话?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教师随机出示幻灯片)

  师:同学们,这句话很长,读好它不容易。你们帮老师想想,怎样才能把这句话读得更好呢?

  生1:“一个—个”要读慢,一点,读轻—点,要读出感情。如果读得太重,那么小石子就会把瓶子砸破,所以要“小心”一点读。

  师:你说得太有道理了,看来你是我的小老师。来,你给大家示范渎一读。(生渎)

  师:同学们,这位同学读得怎么样?读得有重有轻,有快有慢,这就叫有感情地读。

  生2:我觉得“渐渐”要读得慢一点,因为水升得不快。

  师:看来你渎懂了“渐渐”—词的意思,你能结合动作表演朗读吗?

  生3:我觉得“乌鸦就喝着水了”要读出高兴的语气。

  师:是啊,读课文时,还要注意读出人物的心情。看来,同学们对朗读还真有研究。现在我们就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读。

  生:(用不同的方式朗读:找朋友读,小组合作读,个人表演读等。)

  师:有哪位学生自告奋勇到台前来读一读? (生比赛朗读)

  师:(出示教具:瓶子、小石子)谁能把乌鸦喝水的过程演示给大家看?

  生:(演示实验,另一学生配合解说。)

  反思:

  片段一的教学。教师过多地阐述我对文本的理解 在教师的强力牵引下,学生的回答也是言不由衷,出于迎合教师串讲串问表现过多,课文内容分析过细,明显忽略了学生对文本的感受。

  片段二的教学,教师尽力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表现为:尊重了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伙伴、学习方式的权利,学生合作学习,学习方式发生了“质”的变化。

  片段一采用的是线型结构设计。这种设计的弊端是:学生学习空间受限制,无自主选择机会;教学环节虽步步紧扣,但死板而机械,教学流程具有不变性和明显指向,串问串答,气氛沉闷,学生参与的兴趣不高。

  片段二采用的`是板状结构设计。每一环节教师均给学生留有足够大的选择空间,因此更能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更能激活学生的思维;板状结构的课堂设计在流程上具有多变性和不确定性,课堂教学因而显得多姿多彩;一问多答,讨论式、研究式、合作式等学习方式多样化,气氛热烈;课堂上,学生入情入境,各有所思,各有所悟

  问题二:“教教材”还是“用教材”

  片段一

  师:同学们。学了这篇课文,你们觉得这是只怎样的乌鸦?

  生:我觉得乌鸦很聪明,很会想办法。

  师:你也很聪明,概括得很好 (板书:聪明)

  生:乌鸦碰到困难不放弃,值得我们学习。

  师:是啊。乌鸦知难而上,肯动脑筋(板书:肯动脑筋)。

  生:我觉得乌鸦很了起,很有智慧。

  师:同学们,如果瓶子旁边没有小石子还能用什么办法喝到水呢?

  生:用嘴啄破瓶子,再喝水。

  生:小翅膀抱起瓶子来喝。

  生:把瓶子踢倒再喝。

  生:用吸管插进去再喝。

  生:请大象和小动物来帮忙。

  师:同学们想的办法都不错。回家后,请大家把乌鸦喝水的故事讲给你的朋友或父母听,好不好?(下课)

  片段二

  师:同学们,学了这篇课文,休想对乌鸦说些什么呢?(师戴头饰,飞到学生中间 )

  生:乌鸦,你是—只聪明的小鸟,我要向你学习。

  生:乌鸦,你很了不起,能想出这么好的办法来喝水。

  生:乌鸦,我要给你发一朵小红花,然后给你打上一百分。

  师:看来同学们是喜欢上这只乌鸦了。老师也写了一首儿歌来赞美它。

  (出示幻灯片:乌鸦乌鸦本领大,肯动脑筋想办法,—个—个石子放,困难再大也不怕。)

  (生拍手朗读儿歌)

  师:老师相信同学们一定可以写出更好的儿歌。当然,你如果愿意的话,还可以儿歌编成一首歌曲呢!(生自编自唱)

  师:今天,江老师有两份礼物要送给大家。谁想当科学家? (部分学生先举手)谁想当文学家? (另—部分学生举手)我把“题一”和“题二”作为礼物送给想当文学家的同学,把“题二”送给想当科学家的同学。

  [附题一]“编一编”——“有一天,乌鸦又口渴了,到处找喝。看见前面有一口小井,乌鸦飞了过去,可是井太深,乌鸦喝不着水,怎么办呢?乌鸦把小石子一个一个地放进井里,结果……”请你想象结果,并把它写成故事。

  [附题二]请你课外阅读一个关于乌鸦的故事,下次举行读书汇报会时汇报。

  [附题三]当瓶子里的水少于一半时,放石办的办法还能喝到水吗?请你动手试一试。

  反思:

  片段一的教学设计,教师结合文本虽然作了适当的拓展,学生思维也得到了一定的培养,但深度和广度还是不够的。尤其是在课外练习的设计上,表现得比较平淡和苍白,有草草收场之感。

  片段二,教师就赞美乌鸦这一环节设计了“编儿歌、唱儿歌”等环节。学生通过自编自唱不仅加深了对文本的感受,而且将语文学习与自己的生活体验结合起来,实现了知识、能力、情感的重新建构。这已经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阅读与理解,而是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对文本的超越。在练习的设计上,新颖独特有个性,大胆开放有创新。通过实验操作,培养了学生运用科学的态度分析事理的能力,培养了学生敢于怀疑、敢于实践的科学求真精神。

一年级语文教学反思7

  第一节课,重点强调回归写字习惯的调整上,一节课时间只学了两个字,有点少而慢,效率不高!没有贯彻好六二六教学模式:

  “六”指导预习提问质疑--合作交流--汇报展示--相机引导--当堂检测,前面的四个环节做的'不到位,当堂检测也没做,学到第三个字的时候就下课了,没有时间观念,课堂环节衔接不够紧凑。

  前五分钟处理不科学,一分钟引入学习情境,我用时太多,显得啰嗦;

  一分钟提示学习目标,没有;

  一分钟共议问题,有,做的不到位;

  一分钟记录自学收获,没有;

  一分钟质疑问难,有,不到位。

  后五分钟,简直就是一个乱字了得。

  一分钟小结(有)--朗读课文重点(无)--对学困生的辅导(无)--书面练习(有)--布置作业(没来得及)。

  第二课时要注意这些问题,书写和阅读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做好基本功。

一年级语文教学反思8

  很快,一周的时间就这样过去了,这一周刚过到周三的时候嗓子已经哑得说不出话来了,说实话,这一周很累,想不充实都难。

  这一周最让我开心的事情是见到了我可爱的孩子们,而且发现过了个年,他们个个变得更加懂事,更加优秀了。

  在这一周里,我重点在安全,纪律,卫生和学习这四个方面对他们进行了严格的要求。孩子们很听话,对我的要求都很认真的完成,各方面做得都还不错,我感到很欣慰。

  我们学习了四课,识字量由上个学期的七八个增加到了十四个,要求会写的字也由4个增加到了8个,对孩子们来说任务量很重,特别是对于后进生,我的`担心是存在的,有五六个孩子对要求认识的字不认识,要求会写的字写不出来,让我苦恼的是新课逐步进行,不会的东西会日积月累,这将会是个大问题,所以,每天过关是是我的必修课,可是收到的效果并不是很好,难道是我急于求成么?也许孩子们慢慢的就会了,就接受了,我想这样安慰自己一下,自己也需要反思一下这个问题到底该怎么解决?

  希望自己放松心情,尽量抽出一些时间给后进生补补吧!这是我现在能想到的办法。

一年级语文教学反思9

  传统语文课堂的模式可以定义为师本语文课堂模式,它使学生难于摆脱教育体系的弊端,难于摆脱教师控制、主宰语文课堂的局面,以至学生潜力难以发挥,学生对学习的内容难于投入,兴趣自然减退,学习效率下降,师本语文课堂实际上是为教师好教而设计的教育体系,但由于教师与学生的认识规律和意志不同,所以很多时候又无法被学生所接受。

  有别于师本语文课堂的生本能使学生摆脱原有教育体系的桎梏,摆脱完全由教师控制语文课堂的局面,教师作为语文课堂的组织者、指导者和主持人的角色出现,使学生完全发挥自己的学生潜力。生本语文课堂最主要是注重教学的交付,教师尽快地让学生自己活动起来,去获得知识和解决问题,把可以托付的教学托付给学生,它是一种依靠学生、为学生设计的教育思路和教学方式;教师“导”的功能是放在设计“先做后学、先会后学”的过程上,而不是师本语文课堂──教师一点点地教,学生一点点地学的过度分析上。

  新课程下的语文课堂教学过程应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应关注每一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是兴高采烈还是冷漠呆滞?是其乐融融还是愁眉苦脸等情绪体验。新课程强调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为使每一位学生都有所发展,在教学时,我就从注重学生情感体验入手,着力营造一种充满活力的生本语文课堂。以《影子》为例,我是这样进行的:

  一、创设情景,注重体验

  孔子说过: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和积极情感体验。《影子》一文是采用儿歌的形式描绘影子与人形影不离的特点。课前,我从学生那儿了解到他们除了知道影子是黑的之外不知道有其他什么特点。如何让学生形象生动地认识影子其它有趣的现象。我想到了游戏这种活动方式。《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不同内容的教学有各自的规律,应该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和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游戏是他们最喜爱的,也是乐此不疲的活动,他们的情感很容易在游戏中受到感染。于是,在课间我设计并组织了孩子们玩“踩影子”的游戏。他们两人一组,你追我跑,你踩我躲,不知不觉在轻松的情景中发现影子有趣的现象。在上课时,当老师问起,“在游戏中你们发现了什么有趣的现象”时,学生争先恐后举手,有的发现发现影子总跟着自己,自己做什么,他做什么;有的发现自己躲在房子的后面,影子就没有了;还有的发现太阳出来就有影子,阴天、雨天没有太阳,就没有影子。能交流发言的学生个个神采飞扬,满脸喜悦。由于时间关系没有点到的学生只能遗憾地从鼻腔里发出一点声音,收回小手。

  二、真情交融,享受快乐

  生本语文课堂教学就是要更新传统的教学观念,要转变教师的角色,要让老师从知识的垄断者、传授者释放为学生的指导者、帮助者和参与者。在语文课堂中的二、三分钟的课间活动时间,我也针对课文内容设计相关“找影子”的课间游戏,丰富学生的语文课堂生活,满足他们情感体验。在设计这一活动时首先是我与学生共同参与完成,然后再是学生与学生共同完成。这样设计既使学生感受到教师与他们都是平等的,是他们的朋友,正是站在学生的角度抓住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来设计活动,赢得学生的欢迎,他们个个兴致昂然,教室里每一寸空间都能感受到学生的快乐。游戏结束,学生能很快地将饱满的热情投入到下一个环节的学习,学习效果明显。

  美好的情感体验常常来源于师生之间的真情交融。当智能与美好的情感体验交融时,可以爆发出驱动力,师生关系的和谐正是以情感为纽带的。真情交融,使师生双方同时感受到教与学的无穷情趣与自身无法估量的潜力。语文课堂教学中我总是很自然地把自己的'情感融进去,及时沟通师生之间的情感,营造一种师生之间的平等、亲和、融洽的教学氛围,在师生对话中、交流中、沟通中,从真情交融进入心智交融,形成教与学相互推进。

  三、小组协作、教室当学室

  协作学习是一种通过小组或团队的行式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策略。生本语文课堂强调的小组协作学习法是指合作、伙伴的形式,把几个人组成一个学习小组(一般为四个),以小组的形式出现,包括小组协作回答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和讨论问题等等,从而充分培养学生团队的合作精神品质和协调能力。

  即当学生面对新的教学内容时,可能一部分学生已通过自学或家人、朋友的帮助掌握了全部或部分内容。面对这种情况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出来,让他们“当”起同学们的“教师”,尤其是在生字教学这一环节,有些学生很会认生字,而且字音也很准,我就让他们当“小老师”带领着小组的同学认读生字,在“小老师”的带领下,教读、开火车读、听音找朋友,学习形式丰富多彩,“老师”教得津津有味,同学们学得津津有味。学生教学生,真正体现学生是语文课堂的主人,是学习的主人。看到这样浓烈的学习氛围,我感到语文课堂只有交给学生,才赋有生命。

  四、生为本、尊重个性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它的“人文性”表现在具有浓郁的人文特色,充盈着作者丰富的情感。因此,语文不仅是一门培养学生分析和运用语言能力的课程,更是陶冶情操,发展个性,培养学生人格的载体,在新课标的理念指导下,我们的阅读不仅仅是教会学学生朗读懂文本、获取书面知识,更要让有着鲜活思想,独特个性、独立人格的学生在阅读文本时倾注自己的感情,融情入境,与作者情感共鸣。由此,我深入文本,反复吟诵,品读文字的含义和作者的感情。努力寻找贴近学生生活的话题作为切入点,让学生自我感悟。

  经过分析我选择“小黑狗”一词作为与学生沟通的话题:“你们喜欢小黑狗吗?为什么?”小狗是学生生活中比较熟悉的事物。当选择这个话题时,我想小狗可爱的形象在孩子们的脑海里一定鲜活起来,要不怎么学生纷纷举手,唯恐老师不点他。由对小狗的喜爱引发到影子与人形影不离的特点和小狗一样的可爱,在阅读中自然而然地将喜爱之情通过文中的语言表达出来。由于各自感悟不同,读出来的语感也不尽相同,有的读:“影子是,一条,小黑狗,我走,它,也走。”有的读:“影子是,一条,小黑狗。我走,它,也走。”我没有硬性规定他们该怎么样读,反而鼓励他们读出是自己独特的感受。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始终站在学生的角度,以一个平等中的首席地位,组织教学,充分尊重学生独特情感,和已有的认知水平,围绕学生如何设计教学活动,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力图营造一个充满活力的生本语文课堂。

一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0

  学生是涌动着无限活力的生命体,是发展的,有独立意义的人。学生是教育的起点和归宿。我们的教育应是温馨的,可以沁人心脾,润物无声。新课程强调“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的情感世界,学习生活,才能拨动学生生命的情弦,我们的教育才会生气勃勃。

  一、想起那善意的谎言

  班上有几位同学语文成绩很好,口齿伶俐,性格活泼,语言表达能力强。而有几位同学语文成绩较差,胆子很小,口头表达能力不强,但也比较聪明。

  平常上课我提出问题,总是担心表达能力差的同学表达不清,回答问题耽误时间,完不成教学任务。总喜欢叫到表达能力强的同学,发言时口若悬河,不断赢得阵阵喝采;偶或叫到成绩差,语言表达能力差的同学,语文就是没有那几位同学伶俐,显得有些木讷,招来其他同学的窃窃私语,或一阵嬉笑。对于他们的回答,我对不同学生的评价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对表达清楚,语言明晰的精彩报以赞许的微笑,对表达不清的回答鼓励补充,虽然多次看到孩子坐下时有些失望,但也没觉得自己对他们有什么不公。

  有一次,我打开孩子们的话匣子,开展了敞开心扉向老师写句心理话的活动,一个孩子写道:我不太听话,得不到同学们的掌声,老师的表扬,因为我课上发言和作业都没有小宇做得好。这个学生其实也很聪明,就是不太认真罢了。我忽然意识到,我犯了一个不呆饶恕的错误,我伤害了一颗颗幼小的心,我决定要让这部分学生得到掌声,得到表扬。

  上课时,我就叫语言表达能力强的尹怀灿同学发言,总会有些不完备之处,然后叫语言表达较差的邓林同学补充,就会使整个答案更详尽,老师就说把这两个同学的发言合起来更好了。于是,语言较差的孩子博得了喝彩、表扬、掌声分享给表达较差的孩子。虽然,他们的回答有些不准确,但我对他们的表扬,其实是善意的谎言,只不过是为了帮他们树立自信,让他们获得成功感。想起那一次对优等生的表扬时,同时又表扬了发言较差的孩子,对表扬能力较差的孩子来说,我善意的谎言帮助孩子们增强自信心,渐渐地他们思维明晰了,能大胆地举手发言,作业也认真多了,对语文也有兴趣了。

  二、让学生爱上语文课

  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只有强烈的爱好和求知的兴趣,才会在学习中产生良好的心理反映,进入积极思维之中。语文教学得让学生爱上语文课,培养学习语文的热情。

  1、情境渲染,激发兴趣

  良好的开端就等于成功了一半。老师能在学生学习新课之前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带领学生登堂入室,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能够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我在教学中常用故事、谜语、观看影像资料、看图、设置悬念、提出疑问、歌曲、叙述文中重要情节等形式引入新课学习,创设情境,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2、巧设活动,激起兴趣

  学生在参与活动中,才会有真实的体验与深刻的感受,身临其境与隔岸观火就是不一样。活动的形式有说一说、画一画、唱一唱、演一演、议一议、辨一辨、游戏、实地采访、参观、亲自操作等。比如我在教学《一个都不少》时,课文篇幅较长,但内容浅显,我就采用了演一演情节,先告诉学生想扮演谁,要读好这种动物的语言,做好动作,儿童都想来当演员,得到奖励。于是,教室里六种小动物,连同一个马老师乐开了花,读的读,背的背,颠的颠,躺的躺。一会勹,老师选定主持人,学生评委,再现了互相帮助,关爱他人的动人情景。发挥了学生的聪明才智,锻炼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3、满足心理成就感

  每个人都渴望取得成功,更何况年幼的孩子。语文课教学应多缎带孩子们成功的机会,满足他们的心理成就感。胜利产生兴趣,失败挫伤进取心。我们老师应蹲下身去,站在孩子的高度去思考,去评价,去理解,看到孩子们的优点,赏识他们,增强他们的信心。比如那次教学《游子吟》,教学完毕,让孩子们体会母亲的爱。我进行美文赏析,要求孩子们写小诗赞母亲。

  读诗:

  妈妈的爱

  一个很热很热的夜晚,

  我从梦中醒来,

  妈妈正在给我扇扇子,

  汗水湿透了她的衣衫。

  啊,妈妈的爱是清凉的。

  一个很凉很凉的雨天,

  妈妈到学校接我,

  把雨伞遮在我的头顶,

  雨水打在妈妈的身上,

  啊!妈妈的爱是遮雨的伞。

  孩子们一遍又一遍地吟诵着,我说你知道妈妈的

一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1

  由于当前的一些早期教育,同学在入学前后,对于《静夜思》这样浅显易懂、妇孺皆知的经典篇章,早已烂熟于心。假如课堂上教师仍然按着常规,从头讲到尾,大局部同学肯定会兴趣索然,教学效果也可想而知。

  因此针对这一实际,我进行了大胆的尝试,采取了“分层教学”法,即对于学有余力的同学提出“高层次”的要求,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对于低层次的同学,主要采取生生合作、师生合作的形式,循序渐进的提出要求,最终使生生有所得,生生有创新。下面是教学的感悟和反思。

  一、释题,了解学情。

  同学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应根据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同学的个体差别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充沛激发同学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所以,在导入诗题后,我首先了解学情:小朋友们,听过这首古诗吗?对这首古诗你有哪些了解呢?(同学有的知道作者、有的会读、有的已经会背)正是在这种了解同学“所知”的'基础上,我尝试了分层教学法。

  二、循情,因材施教。

  为了尊重同学的个体差别和个性化学习方式,我首先提出要求:

  (1)已经会读会背的同学找学习伙伴开展竞赛,看谁读得准,背得好。

  (2)不会的同学找值得信赖的学习伙伴(包括老师)一起借助拼音合作学习。

  其次,教师巡视,了解不同层次同学的学习效果。

  最后,同学交流时也分层次进行,先让低层次的同学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再让高层次的同学与伙伴开展竞赛,同学自身评议。这期间,教师一定要兼顾不同同学的发展需求,力求使不同的同学都能感受到胜利的乐趣,并能锲而不舍,使其成为同学头脑中的一种精神积淀。

  另外,对于诗意的理解和朗读指导也不要牵强,不能用教师的分析代替同学的实践感悟,应该让同学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考虑,受到情感熏陶。在《静夜思》这首古诗的朗读教学上,我注重联系同学对生活的切实体验:“你们有过想念亲人的体验吗?具体说说当时的感受。那么大诗人李白和你们一样也是在这种心情下写了这首古诗。”可以说,情感的共鸣,独特的感受,会使同学在浓浓的思乡情中再次诵读这首古诗。

  三、指导书写,巩固识字。

  课标中要求写字写笔画简单的字,不求多,贵在精。教师应指导同学写好基本笔画和笔顺规则。本课共四个字,都是以前学过的。教师先让同学认读,再选择自身最喜欢的字说说你是怎样记住的?但不要做过多的字形分析。然后由教师指导书写。范写在一年级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这过程中教师要注意笔顺规则,但不要求同学死记硬背。最后让同学练写,练写上可体现弹性,给同学自主选择的空间,没必要提出相同的要求(至少写2个)。写完后还可以让同学把自身认为写得最满意的字向学习伙伴和老师展示,使同学进一步体验到识字和写字的乐趣。

  四、巩固练习,强化积累。

  为了巩固这节课的内容,我又设计了以下练习:

  1、同学领读生字,扩词。

  2、游戏:小刺猬摘苹果。

  3、拓展积累:你还知道哪些描写思念家乡的诗句?

  4、教师拓展资料,把搜集到的描写思念家乡的诗句发给同学,要求同学会读,有能力的可以尝试背诵。

  五、总结全文,安排实践作业。

  在作业布置上,我安排同学观察夜晚的天空,把看到的说给同学听,同时又让学有余力的同学收集李白的其他古诗并摘记描写思念家乡的诗句。

  这样既关注了同学的个体发展,又培养了同学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了阅读面,真正做到了为同学而教!

一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2

  《姓氏歌》为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识字部分第二课内容,本课教学目标为:

  1、正确朗读课文并背诵全文;

  2、认识“姓、氏、李、张、古、吴、赵、钱、孙、周、王、官”这十二个生字,并认识弓字旁、走字旁和金字旁;

  3、会写“姓、什、么、双、国、王、方”七个生字,知道笔画顺序、会组词,《姓氏歌》教学反思。

  本课以《百家姓》儿歌拉开帷幕,通过百家姓出示了一部分读音相近或者形似的姓氏,通过难区分的姓氏引出本课课题——《姓氏歌》。通过学生自己读课文以及互读,整体感知课文,学生能够较通顺通读全文,部分学生可以同桌分角色朗读课文。教师引领学生细致领会全文,重点讲解其中的生字,如“李”,引导学生认识李字的结构,并能找到其中分出的两部分“木”和“子”,通过“李”字,学生能自己分解“张”字,通过学生的反馈,引导学生认识新部首弓字旁,并通过课件展示形象的弓箭,引导学生记住弓字的形状,再通过笔顺展示,引导学生认识弓字旁的书写方法。再根据课文内容引导学生认识“胡”、“吴”、“徐”、“许”几个字,引导学生自己对生僻字进行拆分,根据结构或者偏旁记忆不同的字。第二段主要是对单姓和复姓的认识,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诸葛”、“欧阳”等复姓。此后,对开篇出示的.难区分字加以讲解,学生通过同桌互助或者小组讲解的形式能快速认识难区分的姓氏。下一个环节为指认生字环节,老师通过课件出示认读生字,学生通过抢答、举手回答等形式认读生字,最后环节为课堂总结,并出示课下思考问题。

  在本节课中,引导部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出示的音近字或者形近字过难过多,没有较好的联系课文中出示的生字,导致课堂节奏过慢,没有完成教学设计中应有的环节。在读书部分,学生能分角色进行朗读,但是读的环节安排过快,没有给学生充分认识和朗读课文的时间,应该放手给学生,让学生充分的展示角色朗读,在讲解“张”字时,出示的弓箭和弓字旁的引导能正确指引学生认识并书写,但出示的词语过难,学生认起来存在问题,特别是“张牙舞爪”这个词语,没有在课堂上更正学生出现的问题,在提示学生圈字时,没有做出区分,导致认读和书写的生字没有加以区分,学生在读书的时候就出现了问题。整堂课中,我用了较多的时间和语言组织课堂纪律,如果以表扬为主,会加快我课堂的步伐,减少不必要的。时间浪费。

  在第二课时的教学中,我会根据本节课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调整,积极的将各位专业教师的意见和建议运用其中,将朗读这个重要部分作以扩充,弥补朗读匮乏这一缺憾,并开展同桌互读、分角色朗读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认字部分,我将分为两个环节,即随文处理和集中识字,并重点认识走字旁和金字旁,在生字中找重点、找规律,并引导学生自己来进行讲解和识字,并在课堂中贯穿姓氏游戏,引导学生会说并会写简短的姓氏儿歌,最后通过小组和同桌互查的形式,对生字词进行反馈。

  通过本次评课活动,我认识到了在语文教学,特别是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会积极的向各位优秀教师学习,不断改进,不断完善,尽快适应新的教学工作,争取在最短的时间里能够做到熟练自身业务,并在班级管理方面得到较大的提升。

一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3

  《咕咚》是一篇童趣盎然、情节曲折的童话故事,这个故事教育学生:听到或遇到任何事情,一定要动脑想想或去实地看看,不要盲目地跟随别人。在教学本课时,我做到了以下几点:

  1、低年级学生还是以玩为主,抓住学生这一年龄特征,在导入新课时,我先模仿动物的叫声,让学生猜猜是什么声音。接着再故做神秘地发出“咕咚”的声音,再让学生猜猜这是什么声音,从而引入课文学习。这课的导入方式是为了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营造一种将阅读期待。

  2、文本的意义,只有在学生主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才能产生,在教学时我着力让学生参与有感情朗读、看图想像、即兴表演、动作模仿等活动,让他们能从各自的经验和体验出发,引领学生深入课文,使学生与文本之间建立起和谐的对话关系,使他们由读文、看图进入悟境、悟情、悟理的阅读境界。

  研究课《咕咚》反思

  《咕咚》是第二册一篇图文并茂的童话故事。故事情节生动有趣,内容浅易易懂,很适合低年级学生学习。那么,如何把语文课上成语言文学训练课,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发展思维,提高语言能力,陶冶思想情操呢?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指导方法,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设疑引入,激发兴趣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及心理特点,形象有趣,富有悬念性的东西最能吸引其注意力。于是,我采用了实物作了一个实验,用木瓜在高空仍进

  水桶里,发出咕咚的声音,引导学生思考:这是什么声音,你想知道吗?接着板书:咕咚,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积极性也调动起来了。

  二、图文结合,感知课文内容

  根据低年级学生认知事物的特点,我充分利用课文插图,图文结合,帮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在听录音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仔细观察3 幅图,把3 幅图连起来问: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然后图文对照

  ,学生自学讨论:哪些自然段写了1 、2 、3 幅图。这样图文对照,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讨论自学,很快地理解了课文的意思以及它们的联系,并能看着图,用自己的话把课文的意思说出来。

  三、抓住重点语句,理解课文内容

  本文的重点是通过朗读训练让学生加深对课文中心意思的理解。我让学生在看懂图意,感知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讨论:当听到咕咚声音时,小兔、小猴、狐狸、大象、野牛等怎样做?谁做的对?为什么?接着我根据学生的回答抓住重点,因势利导,指导朗读,如:小猴儿,大伙儿说的活要读出惊慌紧张的语气;野牛说的话应不慌不忙,表现它做事不盲目,不跟别人跑,弄清事实真相。这样,通过多次反复朗读品味课文,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学的能力。

  四、角色演评,渗透德育

  童话故事的教学运用“角色演评”的方法,不但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而且使学生对童话隐含的思想因素得到内化和升华。教学《咕咚》这篇课文时,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创造能力,展开想象,进行角色表演。表演前,强调对角色的理解,注意角色的语言、动作、神态;表演后,可让学生进行角色独白,并对角色进行评点,使学生在有趣的表演和评点中,发展思维,提高语言能力,陶冶思想情操,教育学生要学习野牛做事弄清事实真相的精神。

  以上指导方法的结合运用,我的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也发展了思维,提高了语言运用能力,同时情操也得到陶冶。

一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4

  《想飞的乌龟》是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十四单元第2篇阅读课文。本文是一篇童话故事,主要写了一只乌龟想飞上天,得到了小鸟的帮助梦想成真,不小心从天上掉下来,壳上摔出了好多裂纹。内容浅显易懂,情节生动有趣,并配有五幅彩图,可供学生观察,帮助理解课文,发挥想象能力。而且一些句式也符合低年级学生的语言特点,对积累和运用语言也具有很强的实际意义。我紧紧围绕课标要求,注重学生的情感交流,创设问题情景,不断加强引导学生语言文字的训练和积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力。我主要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一、猜谜语式的导入,学生的热情、积极性在一瞬间被调动了。

  这也为我后面课堂的热烈气氛及顺利开展作下了铺垫。

  二、我创设生活问题,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体会“伤心”、“开心”的情感,不仅为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打下基础,而且还发展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通过学生解答后的问题,表演再现课文情境,再次将学生引进乌龟的内心世界,跟乌龟一起伤心、开心。

  三、教师应善于捕捉学生星星点点的智慧火花,不失时机地给予积极评价,合学生时时有一种愉悦的心理体验,感受到思维劳动本身的乐趣。

  在组织学生讨论“乌龟为什么想飞?”这一问题时,突然有一个平时调皮好动的男同学站起来说:因为乌龟和小鸟是好朋友,他不愿意和小鸟分开,如果他飞起来就可以和小鸟永远在一起了。多么精彩的回答呀,当时的我被孩子那独特的心理体验所感动,于是,我抓住时机,在班上好好地表扬他:你真是一个想象力丰富的'孩子,老师佩服你。教室里响起了一阵热烈的掌声。在他的带动下,其他学生也特别积极,想出了一个个精彩的答案:

  四、教师要抓住时机,启发学生想象,让学生敢说、会说。

  乌龟从天上掉下来,背上摔出了好多裂缝,那么乌龟会想什么呢?学生们纷纷说:“下次我飞上天以后,再也不说话了。”“哎,我真倒霉呀!”“下次,我想飞上天,一定要先想个好点的办法啦。”借此机会,我启发学生思考,“乌龟还想飞,你还能想出什么其它好办法帮它飞?”时,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的办法个个新颖独特,无不展现着智慧的光芒。有的是我们成年人怎么也想不到的。如:请孙悟空帮忙,帮小乌龟装上翅膀,让它自由飞翔。找白云妹妹帮忙,带上乌龟,飞上天空。利用弹簧把乌龟弹上天。

  热汽球下面挂个篮子,让乌龟坐在篮子里,飞上天空。请彩虹阿姨帮忙,让乌龟爬上天空。让乌龟坐在老鹰的背上,飞上天空。让乌龟坐着宇宙飞船去遨游太空。 “装个机器,用遥控器控制”、“把乌龟放在透明塑料袋里,再把塑料袋绑在氢气球”、“在小鸟叼着的树枝上,挂个袋子”、“用荡秋千的办法荡上天”等,孩子们的想象多么精彩、美妙啊!对待这些,我都让学生畅所欲言,此时我所看重的应该不是答案本身,而是孩子的思维得到了最自由的发散,对所有的回答,我都给予了赞扬。教师对他们学习兴趣的充分尊重,能促使他们展开热情奔放、毫无拘束、无限快乐的想象,从而使他们活跃了想象思维,拓展了想象空间,同时又在自由想象中享受到了学习语文的愉悦。

  当然还有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如:课堂上学生的情绪一被调动起来,都争着要发言,不能很好地听别人讲话;课堂活跃的同时,我发现还有部分学生不能进行独立思考,往往顺着一个同学的发言来说,这就要求我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一定要抓好常规工作,培养学生合作、倾听和独立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一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5

  《ɡkh》是汉语拼音教学第二单元的第一课,学生通过学前教育,已对汉语拼音有所掌握,经过第一单元的学习,也对如何学习拼音有了初步的了解,因此在设计本节课的教学时,大胆地采用了自主合作学习的方式,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创设轻松有趣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快快乐乐地学习并掌握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一、教学效果:所以在第二课时学习认字的环节中,我就改变了以往生字卡片出示的形式,而采用游戏“摘果子”。方法很简单,在黑板上画一棵大树,再在上面画几个果子。把生字的拼音写在果子里,让学生来拼读,读对了,这个果子就被摘走了。为了加强学生的兴趣,我还把“摘”走果子的小朋友的名字写在果子上面。这样一来,学生可来劲了,都想摘到果子,课堂气氛非常活跃。等到学生音节拼读得熟练了以后,我再出示字型,让音节和字一一对应。然后去掉音节,让学生看着字型来叫出果子的名字。这样从音——音形结合——形,学生几个回合下来掌握的.情况就比较好。当然在“摘果子”的游戏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虽然在游戏过程中整个课堂气氛好,学生积极性高。但是没有被叫到“摘果子”的小朋友却似乎表现得不高兴,有几个甚至拍打桌子。应该要让学生明白即使你没有被请到发言,你也要礼貌、文明地听或者看着其他小朋友的发言。

  二、成功之处:

  1、创设情境,在具体情景中学习。对低年级孩子来说,兴趣是学习效果的关键,如果孩子对所学知识感兴趣,那么他会投入更多的注意,从而使课堂学习效果达到最佳。此外,孩子年龄小,识记一系列的知识比较难,可如果把这一系列的知识放到一个小故事或是具体情境中,会极大降低记忆难度。在收看《最强大脑》节目时,发现很多选手也是靠这种情境式记忆方法来进行记忆的。正因如此,在进行本节课的教学时,我创设了一个到拼音王国小溪边去游览的情境,并将整堂课的学习内容贯穿于这一情境之中,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借助情境帮助他们记忆一系列的知识内容。

  2、调动孩子多种感官,多元识记。一年级孩子还处在形象思维阶段,这就需要我们最大程度调动孩子的感官,进行全方位的学习。因此本堂课,我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插图,首先通过孩子所熟悉的具体事物的名称知道ɡkh的读音,再借助趣味儿歌或熟悉的词语的发音帮助记忆,接下来利用各种方式多元识记字母的形。孩子们想到的办法很多,如借助图片、编儿歌、用身体表示等方法。当然,对孩子们来说,她们更热衷于用身体部位来帮助识记,特别是林可欣和马梓皓,更是让课堂更加精彩。在识记h的字形时,林可欣提出要找马梓皓与她合作完成,马梓皓表示h的一竖,但她却安排马梓皓站在了她的左边。对林可欣与马梓皓来说,是应该这样,可马梓皓一下子反应过来,对于面对面的同学们来说,是反的,于是提出建议,要和林可欣换位置。一个小小的课堂生成,却让我深深感触到:不能小看孩子!

  三、不足之处:在本内容第一课时的教学中,发现学生对看图说话学拼音的模式开始失去新鲜感了,自我感觉课堂气氛比较沉闷。同一个方法用久了会让学生感觉“疲劳感”,没有新意。

  四、改进措施:以后的教学中,应更多地采取一些能调动全班孩子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教学形式。

【一年级语文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一年级语文的教学反思04-20

一年级语文《语文园地一》教学反思04-20

语文的教学反思04-17

小学语文一年级教学反思04-18

一年级语文拼音教学反思04-19

小学一年级语文的教学反思04-09

一年级语文《画》教学反思04-08

一年级语文识字教学反思08-04

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08-13

一年级语文教学反思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