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案

时间:2022-11-07 10:52:42 教案 我要投稿

北师大版历史教案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北师大版历史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北师大版历史教案

北师大版历史教案1

  一、课程目标

  (一)内容标准

  简述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等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河姆渡和半坡遗址距今年代、所处的地区、自然条件、主要种植物和饲养物、生产工具、房屋特点、陶器的使用以及纺织、渔猎等其他生产生活情况。通过实物图片或考古纪录片,让学生观察、复述原始农耕文化产生、发展的概况。

  2、过程方法与能力

  通过对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与前人在衣食住等生产生活方面的比较,概括出中国远古农耕文化的基本特征,初步认识人类进步的规律,初步培养比较、分析、归纳和概括问题的方法与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祖国境内河姆渡、半坡居民为代表的原始人类所取得的成就,感受我们先民的生存智慧和为人类文明作出的贡献,增强民族自豪感。

  人类由采集到农耕生活的转变过程和河姆渡、半坡居民生活的状况,说明人类的每一次进步,都是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探索和艰苦的劳动实践取得的。通过学习感受劳动和创造的艰辛与价值,培养百折不挠的奋进精神与艰苦奋斗的优良品质。

  二、教学要点

  重点: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河姆渡、半坡居民的生产与生活状况所反映出的原始农耕生活的'状况。这是属于知道和了解层次的知识。

  难点:本课的教学难点是对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的概括。这是属于较高层次的能力要求。

  三、教学过程:

  课前导入:我们已经学过中国远古人类,知道了目前所知中国最早的远古人类(稍稍停顿,让学生来回答。)――元谋人,他们生活的年代距今――170万年。遗留人类化石残骸最多的――北京人,北京人的食物的主要来源――采集和狩猎,他们使用的石器――旧石器,打制石器,他们已经会用――火。

  讲授新课:

  在距今约八千年前后至约四五千年前,中华文明又进入了一个新时代:农耕时代,为了大家学习这一时代的历史,教材精心挑选了两个文化遗址:西安半坡原始聚落遗址、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他们分别代表中国的北方(黄河中下游地区)和南方(长江流域)。请同学们把书翻到第8页看图“我国原始农耕时期的文化遗址分布图”,在图中找到这两个文化遗址。

  这两个遗址展现了南北不同的原始农耕风貌,接下来我们再通过学习比较来认识两个时期在距今年代、生活地区、原始农耕工具、原始家畜饲养业、原始手工业等方面的不同。

  我国的北方和南方气候差异很大,这种气候的差异对原始人类的影响很大。由于人们的生产力水平很低,科学技术有限,人们征服、改造自然的能力也有限。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和水稻的国家之一,粟和水稻分别在北方和南方的种植,一方面说明人们对自然的依赖。一方面也说明无论是在北方、还是在南方,我们的祖先们都创造了灿烂的原始农耕文化。

  小结:通过对本课的学习,我们已经大概了解了我国原始农耕生活的两个代表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的原始农耕生活特征,现在请同学们说说从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的农耕生活中,你看到了什么?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来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以及他们对人类社会物质与精神进步做出的特有贡献。

北师大版历史教案2

  教学目标:

  一、识记与理解:吐蕃的统一及其与唐朝的联姻,并受到唐朝的深远影响;南诏的发展及其与唐朝的关系;回纥的发展及其与唐的友好关系。理解唐朝民族关系发展的原因。

  二、能力与方法:回纥、南诏、吐蕃等民族都有悠久的历史,都对祖国边疆的开发做出过重大的贡献,都有过灿烂的文化。唐朝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时期,由于开放的政策、强盛的国力和先进的文化,唐朝吸引着各族人民与之交往,与唐朝加强了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中原的技术与文化传播到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其中,吐蕃与唐朝的关系更是与唐“和同为一家”。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树立正确的民族观,中华民族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通过分析唐朝民族关系发展的原因,使学生认识经济发展、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是民族团结、祥和的重要前提。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重点:唐朝与土蕃的关系

  二、难点:

  1、对各族人民都为祖国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这一和、观点的理解

  2、唐朝时汉族与少数民族迅速发展的原因。

  教学方法:谈话、讲解、阅读归纳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你对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知道多少?或朗诵有关文成公主的配乐诗,由此导入新课。除了政治上统治时间长、经济发展水平高和文化繁荣以外,也体现在和周边少数民族的.相处中,有密切的交流,推动了他们的发展。不过唐朝的民族关系和汉朝又有很大的区别,究竟是什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二、讲授新课:展示《唐朝时期边疆各族分布图》弄清楚唐朝主要边疆民族的名称与分布。

  (一)、唐朝与土蕃的关系

  唐朝时期,吐蕃的赞普松赞干布统一高原,建立了一个强大的国家。吐蕃东临中国,西临新崛起的阿拉伯帝国,南临印度戒日王朝和尼婆罗(尼泊尔),北临突厥。为了进行统治,把战略位置重要的逻些作为都城,就是现在的拉萨。(显示吐蕃的政权和经济)

  松赞干布热心地接受周围各族的先进文化,派贵族子弟到天竺留学,招揽了天竺的学者、尼婆罗的技师、大食的医生。所有这些国家中,以中国的文明程度最高,松赞干布非常仰慕中原文明,决心要和唐朝建立友好关系。公元634年,第一批吐蕃使臣来到了长安。(显示《松赞干布像》和《吐蕃赞普图》)

  唐朝很快派使者到吐蕃,松赞干布见到唐朝使者的礼物,更增加了他对中原文化的无限向往,两次向唐朝皇家求婚。尤其是第二次,派宰相禄东赞携带大量珍宝到长安。(显示《步辇图》)

  唐太宗认识到吐蕃是西部疆域重要的力量,要保证安宁,与吐蕃建立友好关系是必要的,准备答应松赞干布的请求。但是几位年龄合适的公主都害怕到吐蕃吃苦,太宗很为难。江夏王李道宗的女儿得知以后,很欣赏大宗讲的“一桩婚姻顶得上十万雄兵”这句话,自愿前去。但是又怕边远地区的人是不是太粗俗?因此她出了三个难题,如果使臣能够答上,她就自愿嫁到吐蕃。太宗非常高兴,封她为文成公主(显示《文成公主像》);禄东赞也接受了挑战,不仅顺利地解答了难题,还在公主面前展示了吐蕃人的机智和能歌善舞。经过了充分的准备,一支庞大的送亲队伍出发了。下面请几位同学来讲一讲文成公主嫁吐蕃的故事。(经过准备的三位学生分别讲述下面的故事)

  学生甲:公主带着乳娘、宫女、乐队、工匠,加上江夏王率领的3000羽林军,组成一支庞大的队伍。他们带着华贵而丰富的妆奁。其中有金银、珍宝、绸帛,显示了唐朝国力的充沛:有经史、诗文、佛经、佛像以及种树、工艺、医药、历法等书籍,送去了中原文化的精英;他们还带着种子、工具等物,成为传播中原先进的农业手工业技术的队伍。

  学生乙:一行人浩浩荡荡出了长安,长安城的居民纷纷赶来送行。大路两旁有几十万人,排出二十里长的队伍。人们挥舞着香花和彩带,祝愿他们的“女儿”一路平安。先向西,后向南,穿过青海到达西藏。因为青海的吐谷浑首领早已接受了唐朝的册封,娶了唐朝的公主,所以热烈欢迎文成公主的到来。他们在事先建好的“行馆”里休息了三个月,以适应高原的气候和吐蕃的风俗习惯。继续行进中,公主看到青海的土地平坦,河流纵横,但是居民只会种植疏朗的青稞,于是让随行的工匠教他们种植大麦和燕麦,还为他们装上水磨。当地人为了纪念公主,在山上树立了一尊公主的石刻像。

  思考: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联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二)、唐与南诏的关系

  1、六诏是南边少数民族政权的名称。公元8世纪蒙舍诏统一六诏更名为南诏。

  2、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并提问“唐与南诏的友好关系表现在哪些方面?”

  3、利用有关史料介绍大理崇圣寺三塔并看图。

  (三)、唐与回纥的关系

  到了唐朝后期,北方又兴起了一个强大的少数民族——回纥。回纥兴起于色楞格河一带,和突

  厥有许多相似之处。在突厥向西迁移以后,首领骨力裴罗统一各部,建立回纥汗国。回纥人与其他北方少数民族最大的不同就是,看到突厥的兴衰,明白南下侵扰暂时能得到一些好处,但是不能长久。于是回纥吸取匈奴和突厥失败的教训,知道和平对自己有利,主动与唐朝交往,是与中原王朝保持和好关系时间比较长的北方少数民族。唐朝也不把回纥列为敌人,唐玄宗还册封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共有12位可汗接受唐朝的册封。两国边境平静无事,出现历史上罕见的和好关系。在唐朝发生“安史之乱”时,回纥出兵帮助唐朝收复洛阳和西安。

  三、巩固小结:唐朝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时期,唐朝与少数民族的关系中多数是友好的。由于开明的民族政策、强盛的国力和先进的文化,唐朝吸引着各族人民与之交往;在交往中与唐朝加强了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中原的技术与文化传播到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促进了少数民族的社会发展和进步,也丰富了中原人民的经济文化生活。其中,吐蕃与唐朝的关系更是“和同为一家”。

  四、学习与探究:唐朝通过哪些方式加强与少数民族的联系?

  五、课堂作业:学习辅导该节作业

北师大版历史教案3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东罗马帝国的基本状况,《查士丁尼法典》编纂的目的,能正确评价《查士丁尼法典》;通过阅读教材,了解拜占庭帝国灭亡的史实;归纳总结拜占庭帝国灭亡的原因;理解拜占庭帝国对中西方文化的贡献

  过程与方法:通过多媒体教学利用地图、图片、文字等资料,创设学习情境,设置相关问题,组织学生利用材料研究历史问题,使学生在历史课堂中体会论从史出、辩证看待问题等历史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古罗马法律,认识到罗马法是重要的人类文化遗产,并且对古代西方社会和近代文明产生都有重要影响。培养正确对待和汲取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的积极态度。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查士丁尼法典》的内容和作用

  教学难点:探讨拜占庭帝国强盛、衰亡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公元前27年,屋大维建立罗马帝国,之后帝国不断扩张成为了一个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若干年后,罗马帝国分裂成东罗马、西罗马两部分,东罗马帝国以其繁荣的经济、辉煌的文化,傲立于当时相对黑暗的欧洲,但后来却逐渐衰落、灭亡了,留给后人无限的感慨及探索的空间。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10课:拜占庭帝国和《查士丁尼法典》,走近这个曾极度繁荣的古老帝国,感受它的'辉煌,了解它的衰亡。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查士丁尼及《查士丁尼法典》

  1、展示:《查士丁尼一世统治时期的拜占庭帝国》

  2、教师提问:拜占庭盛极一时的原因有哪些?

  提示:地理位置优越;商业贸易发达,经济繁荣;继承和保存古希腊、罗马文化;东西文明交汇,互相影响。

  3、教师讲述:西罗马帝国灭亡后,东罗马帝国则延续下来,并且进入一个“黄金时代”。527年,查士丁尼继任为东罗马帝国皇帝。为了稳固帝国的社会秩序、保证皇帝的专制权力,他组建了一个法典编纂委员会。

  4、材料展示:《查士丁尼法典》的序言中说:“皇帝的威严、光荣不但依靠兵器,而且须用法律来巩固。这样,无论在战时或平时,总是可以将国家治理得很好。”

  5、学生自主学习: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说说《查士丁尼法典》的概况。《罗马民法大全》包含哪几部法律?

  提示:从529年起,委员会历时6年,把自2世纪初以来历任罗马皇帝颁布的法令收集在一起,剔除其中相互矛盾的条例,编成《查士丁尼法典》;《法学汇纂》《法理概要》《新法典》和《查士丁尼法典》。

  6、问题思考:如何评价《罗马民法大全》?

  提示:《罗马民法大全》仍然承认奴隶制,但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奴隶的地位,不再像以前那样把奴隶看作“会说话的工具”。它还对财产、买卖、债务、契约关系等作出明确规定。被誉为欧洲民法的基础。

  目标导学二:拜占庭帝国的灭亡

  1、展示:《拜占庭帝国的衰亡和奥斯曼帝国的兴起》

  2、教师提问:拜占庭皇帝为什么会求助于西欧封建主的军事援助?结果怎样?

  提示:原因——长期的对外战争导致帝国财政枯竭。

  结果——东征的十字军不仅没有给拜占庭以军事援助,反而攻打拜占庭帝国,占领了君士坦丁堡和拜占庭的大部分领土。

  3、教师提问:拜占庭帝国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①穷兵黩武,四处征讨,国库空虚,财尽民穷;②外族势力入侵。

  4、问题思考:从拜占庭帝国的灭亡中你能得到什么历史教训?

  提示:开放宽容使文明繁荣,保守狭隘导致文明衰落。我们坚信宽容开放的中国一定会更加繁荣,更加富强,未来的中国会更美好。

  5、拜占庭帝国对世界文化的影响

  三、课堂总结

  世界是丰富多彩的,有许多不同种类、不同特点的文化,它们都是人类宝贵的财富。当然世界上没有一种文化是完美无缺的,所以要求我们有一种对待文明的正确态度,学会包容、吸收和学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样才能更好地发展我们自己的文化,不断进步。

  板书设计

  1、《查士丁尼法典》:目的、内容、《罗马民法大全》的意义

  2、拜占庭帝国的灭亡:原因、时间、对文化的影响

北师大版历史教案4

  教学目标:

  一、识记与理解:记住与唐朝友好交往的国家,在对外交往中作出重要贡献的人物;了解日本遣唐使及与唐朝友好交往的史实;理解对外交流发展的原因。

  二、能力与方法:在教师指导下,帮助学生找出鉴真和玄奘,从而培养学生运用比较方法去认识历史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唐朝文化对日本等国产生的影响,使学生认识中国当时在是世界上的先进地位,增强民族自豪感;了解唐朝在与日本、印度的交往中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史实,使学生认识实行对外开放,加强中外交流的重要意义;通过学习鉴真东渡日本、玄奘天竺取经的史实,引导学生学习他们为弘扬中华文化而不畏艰险、勇于开拓的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重点:鉴真东渡和玄奘西行

  二、教学难点:唐朝对外关系发展的原因;佛教在中外交流中所起的作用

  教学方法:讲述、谈话、图示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谁能讲述唐僧的故事?唐朝经济繁荣,社会安定、民族和睦。这不仅促进了周边少数民族关系的发展,对周围的国家也产生了深远影响,今天我们来学习唐朝的对外文化交流。

  二、讲授新课:展示《唐朝主要交通路线图》弄清邻国的地理位置和水路陆路交通。

  (一)、遣唐使来华

  1、遣唐使就是日本皇室派往唐朝的使节,他们往返于中日之间,是中日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

  2、与学生一起分析日本派遣唐使的目的、次数、作用等。

  因这时唐朝正值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其经济文化处于世界的先进地位,而此时的日本则处于奴隶社会瓦解,封建制度确立、巩固的时期。唐朝高度发达的经济文化有利于促进日本社会的发展,对日本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再加上当时交通比前代有所发展,为双方的交流提供了更大的可能。

  3、介绍为日中友好交流作出贡献的日本历史人物:空海和阿倍仲麻吕;空海在中国是怎样成为著名的学问僧的?他在中日文化交流方面有哪些重要贡献?引用王维和李白的诗歌来突出他们与晁衡的深厚友情。《送秘书监晁衡卿还日本》王维向国惟看日,归帆但信风。别离方异域,音信若为通。李白的诗见书

  (二)、鉴真东渡

  看“鉴真坐像”图和“唐招提寺鸟瞰图”教师简介鉴真生平,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鉴真受到中日两国人民的尊敬?”然后阅读郭沫若的诗“鉴真盲目航东海,一片精诚照太清。舍己为人传道艺,唐风洋溢奈良城。”

  (三)、玄奘西行

  1、玄奘为什么要去天竺?

  2、玄奘为中印文化交流作出了哪些贡献?

  教师讲解:玄奘西游学佛和玄奘学佛后坚决回国的史实,以引导学生学习玄奘为实现自己的抱负执著追求和热爱祖国的精神。

  三、巩固小结:教师简要对本节课内容作一小结。然后讨论两个问题,第一,唐朝与周边各国的交流得到发展的原因有哪些?第二,学习本课后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第一:唐朝是当时世界上大国,具有先进的政治制度、安定的社会环境、繁荣的经济、光辉灿烂的文化,是当时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中心,对世界各国特别是周边国家具有强烈的吸引力。而且唐朝实行较为开放的外交政策。

  第二:学习玄奘和鉴真的优秀品质;认识唐朝在当时世界上的先进地位,感悟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体会中外交往可以促进双方的发展,从而联系现实认识对外开放的重大意义。

北师大版历史教案5

  教学目标

  能力目标:1、了解和掌握1924~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的政治相对稳定;2、掌握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繁荣”;3、掌握经济危机在美国爆发,经济危机的特点及影响;4、掌握罗斯福新政的目的、措施、效果等史实。

  能力目标

  1、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探究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特点、影响,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2、引导学生通过对《国家工业复兴法》的讨论、分析,评价罗斯福新政在资本主义发展的作用,培养学生初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对资本主义的发展、矛盾、危机以及自我调节和改良的历程有较辩证和全面的认识。“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的不治之症”,只要资本主义制度存在,经济危机就不可避免。

  教学重难点

  重点:1929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罗斯福新政。

  难点:经济危机中一些经济方面的.知识;罗斯福新政的一些内容。

  教学工具:

  多媒体工具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一战后,帝国主义国家召开了哪些会议?各有何作用?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使世界处于相对稳定的时期,这给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环境。出示课件(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相对稳定的时期)

  二、繁荣及其崩溃

  (1)这一时期经济增长迅速快的表现是什么?

  师:这一时期的经济可以用“繁荣”来形容了。这一切使资产阶级得意忘形,认为资本主义取得了“永久的稳定”当年就任美国总统的胡佛说:“他将美国人家家锅里有一只鸡,家家有一辆汽车”话音落下不久,爆发了历最为严重的经济危机。

  经济危机的爆发的原因、特点、影响

  (1)原因

  师讲解:①销毁商品的原因:垄断资本家要保持商品价格,维持利润。在当时,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处于无政府状态,垄断资产阶级盲目扩大生产,较比较之下,人民的而消费能力没有相应提高,产品销售部出去,引起产品积压。“物依稀为贵”才能维持商品价格,(就是生产与销售的矛盾)这也是经济危机爆发的直接原因。

  ②暴露的本性:资本家的残忍,资本主义制度的腐朽。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

  (2)经济危机开始的时间、地点、标志

  讲解:股票市场价格是美国经济的晴雨表。经济繁荣,股票就升值,人们就会抢购;反之经济凋敝,股票就贬值,人们就会抛票。黑色星期四让经济危机从此开始,并迅速蔓延到美国,进而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

  (3)经济危机的特点

  出示课件:结合两幅图片经济危机有什么特点?

  (4)影响

  出示课件:这次经济危机有何影响?

  当这样一场经济大危机向整个资本主义袭来的时候,各国纷纷采取措施,改善本国的经济形势。

  三、罗斯福新政

  在这场危机中,美国受到的损失,面对危机,胡佛政府一筹莫展,仍然采取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致使经济危机更加严重,人民怨声载道。1932年罗斯福以候选人的身份竞选美国总统美国记者就危机中的具体问题采访罗斯福,罗斯福对每一问题作出详细的解答,针对性制定方案以解决美国面临的问题。下面是记者提出的问题,如果你是罗斯福,你会采取何种措施解决下列问题?

  出示课件

  罗斯福以自己渊博的知识,出众的口才,卓越的人格魅力,特别是克服危机的决心和方法,使对手黯然失色,以绝对优势当选美国第32任总统。也是美国历连任4届的总统。罗斯福解决危机的方法就是实行新政。(出示罗斯福新政的内容)

  ①新政的中心措施?

  ②新政的特点?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

  师总结:到1933年夏100万雇主表示愿意遵守规定,900万工人在蓝鹰的标志下工作。这样资本主义从无政府状态纳入到有控制的轨道,加强政府对资本主义工业生产的控制与调节。通过上述对工业的调整等一系列措施使美国经济逐步进入良性循环轨道。数字是的例证。(出示课件)

  ③评价

  四、课后小结

  今天,我们共同学习了1929——1933年的经济大危机,它是资本主义历最深刻、破坏性的危机。在危机的沉重打击下,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各自寻找对策。美国通过罗斯福新政,使危机在很大程度上得到缓和,为资本主义国家继续向前发展开创了一条新的道路。罗斯福也因此成为自林肯以来美国和世界公众欢迎的总统而永载史册。但德国和日本就没有这么幸运了,它们走上了另外一条道路,下节课我们将研究它们的变化。

北师大版历史教案6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元谋人的生存年代、发现地点和发现的历史意义。

  (2)知道北京人的生存年代、发现地点、体质特征、发现的意义以及他们的生产、生活状况。

  (3)知道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证据和了解我国境内其他古人类遗址。

  2。过程与方法

  (1)识读《中国境内主要古人类遗址分布图》等图,掌握识图的基本方法,培养从图片中提取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

  (2)思考“化石是怎么形成的?对于我们研究早期人类有什么作用?”,培养查阅历史资料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到中国是人类的发源地之一,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是的世界文化遗产,激发学生的历史兴趣,培养珍视人类文化遗产的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北京人。

  难点:理解北京人生产、生活状况。

  [教学设计思路]

  1。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学习三块内容,我国境内的早期人类、北京人的发现、北京人的特征。第一部分内容与第二、三部分内容是包含关系,我国境内的早期人类包括了北京人;第二和第三部分递进关系,先介绍北京人的发现,再阐述北京人的特征和发现北京人的意义。

  我国目前已发现旧石器古人类遗迹三四百处,遍布全国大多数省市。事实证明,我国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是人类的发源地之一。我国境内已确认的最早的人类是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左右。我国早期人类遗址中最的就是北京人遗址。北京人的`发现内容丰富,大量的遗骨、石器和用火遗迹,证明远古确有直立人存在,为“从猿到人”的伟大学说提供了有力证据。

  2。学情分析

  (请按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补充)

  3。教学方法

  阅读讲解法、识图分析法、讨论归纳法、联系对比法。

  [教学准备]1

  教师:多媒体课件、投影仪、图片等。

  学生:自学教材。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s教师活动E学生活动6设计意图b

  导入新课H展示女娲抟土造人、亚当与上帝、古猿人的图片,问题:

  1。人类是怎么产生的?

  2。我国境内已知最早的人类是谁?x根据自己的认知水平来回答问题。r通过设问,引发学生思考,激发求知欲,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探究新知

  (授新课)g1。我国最早的人类g

  展示《元谋人复原图》《元谋人使用石器图》《元谋人劳动复原图》”,提出问题。

  (1)元谋人生活在哪里?

  (2)元谋人的体质有哪些特征?

  (3)元谋人懂得哪些技术?

  (4)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什么?

  观察并抢答:

  (1)云南元谋县。

  (2)牙齿硕大、粗壮,唇面比较平坦,舌面的模式非常复杂。

  (3)制造工具和使用火。

  (4)会不会制造工具。

  培养学生从史料中获取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

  2。北京人

  (1)北京人的发现

  活动与探究

  假如你是导游,你将如何向游客介绍北京人的发现?

  动脑筋

  化石是怎么形成的?对于我们研究早期人类有什么作用?(展示化石的图片)

  (2)北京人的特征

  展示《北京人复原头像》《北京人使用的石器图》《北京人狩猎场景想象图》,分组并让学生讨论回答问题:

  ①同学们互相观察一下,你们和北京人头部复原像有什么不同?

  ②展示《北京人使用的石器图》,提出问题:北京人制造的石器有什么用途?

  ③根据《北京人狩猎场景想象图》,讲述北京人劳动的情景。

  ④讨论北京人过群居生活的原因。

  ⑤火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给我们的日常生活带来极大的便利。火对北京人生活有什么作用?

  ⑥北京人的发现有什么历史意义?

  3。动动手:今天我们学习元谋人、北京人的基础知识,现在我们把元谋人、北京人的生活地方、生活的年代标识在《我国远古人类主要遗址的分布》,播放《我国远古人类主要遗址的分布》的动画。

北师大版历史教案7

  学习目标:

  1.能了解西欧封建社会森严的等级制度的特点以及在西欧社会的影响

  2.归纳西欧城市的重新兴起的意义

  3.分析拜占廷帝国灭亡的原因

  4.从西欧主要封建国家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认识到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

  学习重点:

  西欧封建等级制度的特点与罗马教廷的地位;西欧城市兴起的历史意义;拜占廷帝国的灭亡。

  学习难点:

  如何理解罗马教廷在西欧封建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西欧城市重新兴起的意义。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阅读教材,解决下面的问题。

  1.西罗马帝国灭亡以后,人在它的废墟上建立起许多国家,其中大的是。后来在它的基础上建立了德意志、 、意大利等国。2. 8世纪前期,法兰克国家经过改革后,在封建贵族内部形成严格的。

  3.西欧封建社会时期,有至高无上的权力,等劳动者生活在社会的底层。

  4.西欧封建社会时期,与教会观点相悖的思想都被称为“ ”;在精神和文化领域,凌驾一切。

  5.西罗马帝国灭亡后,西欧的制度结束,也衰落了。6.东罗马帝国定都,此地原称。

  7. _________大教堂是拜占廷建筑和艺术成就的结晶。13世纪末,国家在西亚兴起,15世纪中期,他们攻陷,灭亡了东罗马帝国。

  (二)合作探究:

  1、我的问题(自学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提出来在学习小组内讨论)

  2、我们的问题(学习小组讨论中不能解决的问题集中提出来向全班同学推荐)

  3、老师的问题

  ①查理.马特改革的时间、内容、后果。

  ②罗马教廷在西欧封建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

  ③市民阶级的形成及意义

  ④拜占廷帝国灭亡的原因是什么?它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

  (三)拓展延伸

  合作探究:课文动脑筋。要结合中国历史展开广泛的讨论。

  (与东方城市相比,西欧城市的特点就是其从产生起,即展开了与封建主的斗争,并取得一定程度的自治权,拥有独立的行政、司法、财政等职能.中国城市一般首先是政治统治中心,城市与专制统治同心,而西欧城市对封建制度起离心作用.)

  (四)系统总结

  一.等级森严的'西欧封建社会二.西欧城市的重新兴起三.拜占廷帝国的灭亡

  1.法兰克王国的建立(1)时间:(1)东罗马帝国

  2.西欧封建等级制度(2)特点:(2)6世纪后

  3.罗马教廷的地位和影响(3)斗争:(3)15世纪中期

  (4)发展:

  (五)巩固训练

  1.在西罗马帝国的废墟上建立的的日耳曼人国家是

  a.法兰克王国b.法兰西王国

  c.拜占廷帝国d.奥斯曼土耳其帝国

  2“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这样的局面出现于

  a.查里马特改革之前b.查里马特改革之后c.大化改新以前d.大化改新以后

  3.产生的时间是

  a.公元前6世纪b.公元前1世纪

  c.1世纪d.2世纪

  4.西欧封建社会时期,在精神和文化领域凌驾一切的权力是

  a.君权b.兵权c.财权d.神权

  5.拜占廷帝国就是

  a.罗马帝国b.西罗马帝国

  c.东罗马帝国d.奥斯曼土耳其帝国

  6.拜占廷帝国的首都是

  a.安卡拉b.君士坦丁堡

  c.巴比伦d.罗马

  7.西罗马帝国灭亡以后,东罗马帝国在历又延续了大约多少年

  a.500多年b.800多年

  c.1000多年d.1200多年

  8.拜占廷帝国是怎样由盛转衰的?其原因是什么?给了我们哪些启示?

  (六)当堂反思:说出本节课的收获和不足。

北师大版历史教案8

  学习目标:

  1.了解:波斯帝国的形成与希波战争

  2.知道:亚历山大大帝的东征与帝国的建立

  3.叙述:罗马帝国的扩张与文化传播

  4.正确分析:古代世界主要战争的两面性作用

  5.学会:反对一切非正义的战争,积极维护人类和平的愿望,并能对战争的后果做出比较客观的价值判断。

  学习重点:

  亚历山大大帝的东征,罗马帝国的扩张与文化传播。

  学习难点:

  如何辩证认识罗马帝国扩张的影响。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阅读教材,解决下面的问题。

  1.公元前世纪,古代伊朗以人为中心形成波斯帝国,波斯帝国频繁地出征和扩张。前5世纪中期,波斯帝国次出征希腊,史称。希波战争,赢得战争的胜利。

  2.公元前4世纪,希腊北部的国强大起来,公元前4世纪后期,继王位,他足迹远达,建立地跨三洲亚历山大帝国,定都。

  3.任罗马帝国皇帝后,多次发动侵略战争,帝国疆域不断扩大,到世纪疆域达到规模,东起,西临,南抵,北达,地跨三洲,成为内湖。

  4.罗马扩张与征服一方面充满着,另一方面罗马文化渗入到它统治过的广大地区。

  (二)合作探究:

  1、我的问题(自学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提出来在学习小组内讨论)

  2、我们的问题(学习小组讨论中不能解决的问题集中提出来向全班同学推荐)

  3、老师的问题

  ①我们现在运动会中的马拉松运动出现在那一个战争中?

  ②亚历山大东征和罗马的疆域

  (三)拓展延伸

  ①怎样才能正确评价亚历山大东征和罗马的征服

  ②观察下面《罗马帝国疆域图》,回答问题

  (1)据图,说一说2世纪时罗马帝国疆域所到达的地方。

  (2)图中的人物是谁?他在罗马历有什么样的'地位?

  (3)从罗马帝国所处的地理位置,分析它对文化融合的促进作用。

  (四)系统总结

  一、希波战争二、亚历山大东征三.罗马扩张

  1.背景:1.背景:1.背景:

  2.时间:2.时间:2.时间:

  3.经过3.过程:3.结果:

  4.结果:4.帝国疆域:

  5.影响:5.罗马扩张的影响

  (五)巩固训练

  1.罗马为了取得地中海霸权,曾经和谁展开长期争霸

  a.埃及人b.印度人

  c.迦太基人d.波斯人

  2.下列最早建立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帝国是

  a.埃及帝国b.亚历山大帝国

  c.阿拉伯帝国d.罗马帝国

  3.古代雅典人设置“马拉松长跑”是为了纪念哪次战争中的英雄

  a.特洛伊战争b.希波战争

  c.伯罗奔尼撒战争d.罗马的扩张战争

  4.使罗马进入帝国时期的人物是

  a.凯撒b.安东尼

  c.屋大维d.斯巴达克

  5.有关古代世界战争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古代世界战争大多规模大,范围广

  b.希波战争进行了三次,最后波斯人取得胜利。

  c.有很多古代国家通过战争成为地跨欧、亚、非的大帝国

  d.古代世界战争客观上促进文化的传播

  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条条大路通罗马”

  材料二“桓帝延熹九年,大秦王安敦遣使者自日南檄外,献象牙、犀角、玳瑁,始乃一通。”

  材料三马克思、恩格斯在论述古代战争与历史演进的关系时指出:“暴力、战争、掠夺、抢劫等等被看作是历史的动力……古老文明被蛮族破坏,接着就重新形成另一种社会结构(罗马人和野蛮人,封建主义和高卢人,东罗马帝国和土耳其人)。对野蛮的征服者民族说来,正如以上所指出的,战争本身还是一种经常的交往形式。”

  ①材料一反映了哪个时期的什么景象?它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②材料二中的“大秦”在世界指哪个国家?材料中记载大秦王安敦派使者到中国具体是在哪一年?这个史实记载在哪部书中?

  ③材料三能说明什么?用学过的知识回答。

  (六)当堂反思:说出本节课的收获和不足。

北师大版历史教案9

  教学目标:

  一、识记与理解:科举制创立的时间和标志,了解隋唐科举制的主要内容,理解科举制在隋唐时期的进步作用。

  二、能力与方法:通过学习科举制,认识这一制度既有利于隋唐统治者控制人才,又为隋唐的繁荣提供了人才,培养学生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思维方法;通过比较古今考试制度,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了解科举考试制度是促进唐朝繁荣的原因之一,认识符合社会发展的考试制度的进步性,从而理解我国当今改革考试制度的正确性;通过了解我国科举制度对世界产生的深远影响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重点:科举制的创立及在唐朝的发展

  二、难点:唐朝科举制的作用

  教学方法:

  讲解、讨论、归纳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展示唐诗一首孟郊《登科后》: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急,一日看尽长安花。此诗反映了古代读书人登科之后的巨大变化,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隋唐朝的科举制的历史话题。

  二、讲授新课:

  (一)、科举制的创立

  1、科举制产生的背景:九品中正制已经不适应需要,许多地主知识分子要求参与政权,隋朝统一全国后需要大量的有真才实学的人才。

  2、科举制正式创立的标志及其产生的作用?科举制的创立从地主知识分子中选拔了大量的人才,缓和了地主阶级内部的矛盾,扩大了统治基础。隋文帝下令“分科举人”。

  3、科举制创立的意义:改革了封建选官制度,使科举制在后世发挥了积极作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隋朝在选官制度的改革方面功不可没。

  (二)、科举制度的'发展

  先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给学生提供阅读提纲:

  1、唐朝的科举制度主要分为哪两大类?其下设的科目有哪些?

  2、你怎样理解唐代“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

  3、唐代的科举考场有哪些规定?

  师生共同归纳基础知识:

  唐朝科举制度:常科(明经、进士等)和制举

  明经:重在考查儒家经书的记忆和理解,省试合格后录用。

  进士:重在考核诗赋、时务策写作,考中很不容易。

  制举:为皇帝选拔“非常之人”而设,科目繁多,生源比常科更广。不再经“省试”直接录用。活动讨论:古今考试制度比较

  相同点:公平竞争使有能力的人有施展才能的舞台;按开始成绩选拔人才,择优录用;考试纪律严格。

  不同点:

  同学们对我们现在的考试及考试制度有何建议呢?

  (三)、科举制度的影响

  先由学生自主学习,然后教师概括讲解。

  1、让学生感悟我国科举制度对世界产生的深远影响,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正确认识科举制,科举制在当时具有很大的进步性,但隋唐统治者实行科举制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控制人才巩固其统治。随着时间的推移,科举制的弊端和危害也越来越突出。

  三、巩固小结:教师围绕教学目标进行。

  四、学习与探究:p17了解曲江盛会与雁塔题名

  五、课堂作业:学习辅导该节作业

【历史教案】相关文章:

古代希腊历史教案11-13

初一历史教案02-28

高中历史教案11-26

高中历史教案通用01-29

初中历史教案大全11-07

高中历史教案(精选15篇)01-29

初中历史教案15篇07-27

初中历史教案(15篇)08-13

高中历史教案13篇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