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测量》教案(精选21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人教版《测量》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测量》教案 篇1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1-22页,第22页“做一做”,完成练习五第1—2题。
【教学目标】:
1、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知道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
2、会用毫米做单位进行测量,明晰测量的步骤与方法。
3、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并能利用有关长度单位进行一些直观判断。
【教学重点】:
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会用毫米做单位进行测量。
【教学难点】:
体验1毫米的实际长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复习:同学们,上学期我们学习过有关长度的知识,要精确地测量物体的长度,需要什么工具?(直尺)我们学过了哪些长度单位?(米和厘米)谁能用手势比一比,1米和1厘米各有多长?
2、导入:我们已经认识了米和厘米,本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其他的长度单位。
二、教学新知
(一)创设情境,教学毫米产生的意义。
1、下面,请同学们一起拿起你的数学课本。现在,请大家估计一下,我们的数学课本的长、宽和厚大约是多少厘米。(长大约25厘米;宽大约18厘米;厚大约1厘米)
2、提问:大家都对数学课本的长、宽和厚度进行了估计,谁估计得比较准确呢?我们可以用直尺量一量,来进行验证。
3、学生动手测量验证。
4、组织汇报测量结果:如长是26厘米零1小格;宽是18厘米零3小格;厚不够1厘米,只有6个小格。
5、指出: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或者要求量得比较精确时,我们可以用毫米作单位。今天我们就来认识毫米。(板书课题:毫米的认识)
(二)认识毫米
1、初步认识1毫米。
(1)请同学们拿出直尺,在你的直尺上,1小格就是1毫米,1毫米是直尺上的1小格。(板书:在直尺上,1小格就是1毫米)
(2)你能在直尺上找到这样的1小格吗?同桌两个人互相指一指。
提问:用手指指一指行吗?有什么问题吗?(手指太粗指不清楚)那怎么办呢?(可以用铅笔尖指一指)组织学生用铅笔尖指出1毫米。
(3)数一数:1厘米里有几个1毫米呢?请大家来数一数。
提问:1厘米里有几个1毫米?谁能告诉大家?(1厘米里有10个1毫米)
组织学生再找一些1厘米,数一数。
(4)小结:通过数1厘米里面的'小格,我们发现,只要是1厘米,它里面都有10个小格,就是10毫米。因此,1厘米=10毫米(板书)
2、进一步认识1毫米,建立表象
(1)提问:刚才在直尺上指1毫米的时候,为什么用手指指不清,要用铅笔尖呢?(因为1毫米很短)
(2)那么,1毫米到底有多长呢?你能用手给大家比一比吗?
让学生比划,挑3—5名学生;然后同桌互相比划一下。
(3)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毫米做单位呢?谁能给大家举一个例子?
如“1分硬币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身份证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光盘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直尺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银行卡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4)猜一猜,几张纸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让学生捏一捏课本纸,实际感受一下。交流汇报,指出:像我们数学课本张样的纸,把它捏紧,10张纸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三)用毫米测量
1、以毫米做单位,用直尺测量数学课本的厚度。你是怎样量的?
生1:一小格一小格的数,6格,就是6毫米。
生2:在每个1厘米之间,有1根刻度线稍微长一些,从整厘米数到这根刻度线的地方就是5毫米。还多出1小格,因此是6毫米。
2、画线段。(3厘米7毫米长的线段。)
(1)提问:用直尺画线段时需要注意什么?如何画出3厘米7毫米长的线段?
学生可能有以下几种画法:
A、利用刻度尺先画出3厘米的线段,再接着画出7毫米。
B、在刻度尺上输出37毫米(3厘米=30毫米),然后画线段。
(2)学生操作,教师巡视引导。
三、巩固新知
1、谈话:同学们,学习的价值在于应用。刚才我们一起认识了“毫米”这位新朋友,并探索出了“1厘米=10毫米”。你能运用刚才所学的知识完成下面的练习吗?愿意挑战一下自己吗?
2、学生根据本课的新内容完成“做一做”第1、2题。
(1)第1题让学生根据图示读出刻度尺所测量的物体长度。明确先1厘米1厘米地数,不满1厘米的再1毫米1毫米地数,这样的方法更加的快捷方便。学生读数,再指名汇报。
(2)第2题让学生先估算,再测量,然后集体订正,指名说说理由。
3、完成“练习五”第2题。
以毫米为单位测量出每条边的长度,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1、提问:同学们,不知不觉我们已经完成了今天的学习任务。谁能说一说,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谁愿意和大家分享一下?(提问3—5人)
2、教师概述:今天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毫米,知道了“1厘米=10毫米”。有了毫米,测量就更准确了。
五、布置作业
实践作业:练习五第1题
板书设计
毫米的认识
在直尺上,1小格就是1毫米。
1厘米=10毫米
《测量》教案 篇2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3页例2,完成练习五第3,5—7题。
【教学目标】:
1、懂得测量不同长度的物体要用合适的长度单位,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初步建立1分米的观念,并学会用其量物体的长度。知道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
2、经历测量的过程,发展测量技能。
3、能主动求知,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加强与同学的交流,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和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并在学习中获得自信。
【教学重点】:
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
【教学难点】:
掌握用分米量的方法,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准备】:
课件、直尺、米尺、纸条。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复习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认识了毫米,谁来说说我们已经学习了哪些长度单位? (米、厘米、毫米)
2、请填上适当的长度单位。
一只蚂蚁长约5(毫米)一只长颈鹿高约2(米)
一只小花猫高约40(厘米)一张课桌宽约4( )
3、一张课桌宽约( ),填什么长度单位呢?8米太长,8厘米太短了,8毫米就更不行了,学过的长度单位都不能用。
4、揭示课题:当长度比1米小而又比10厘米大,用什么单位来计量最好呢?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必须认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分米。(板书课题:分米)
二、教学新知
(一)认识分米
1、谈话:同学们,在测量一些物体的长度时,用米表示太长,用厘米表示太短,于是人们创造了长度单位“分米”。人们把10厘米看作1分米。现在,请大家拿出直尺,找出10厘米,这一段的.长度就是1分米。
2、学生在直尺上找出10厘米。
3、1分米有多长?同学们用手势表示一下。同桌两人互相比一比,另一人可以用直尺量一量,看比的准确不准确。(黑板上贴出1分米长的纸条)
4、提问:分米和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
1分米等于10厘米。(板书)
(二)体验1分米
提问: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
如:开关板的边长大约是1分米,手掌的宽度大约是1分米,粉笔盒的长大约是1分米,左外眼角到右外眼角的距离大约是1分米,钢笔的长度、黑板擦的长度……等大约都是1分米。
(三)分米与米的关系
1、拿出米尺,提问:你能在米尺上找出1分米吗?
(挑3—5名学生上台对照米尺给全班同学指一指。)
2、数一数,1米里面有几个这样的1分米?
(1)挑几名学生数给全班同学看。
(2)全班同学一起数;1分米、2分米、3分米……9分米、10分米。
3、提问:1米里面有几个1分米呢?(1米里面有10个1分米,所以1米=10分米)
板书:1米=10分米(读一读,记一记)
(四)实践活动。
1、现在同桌合作,借助手中工具测量我们课桌的长、宽、高,比一比谁测量得准确。
2、指名汇报交流。
三、巩固新知
1、谈话:同学们,学习的价值在于应用。刚才我们一起认识了“分米”这位新朋友,并探索出了“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你能运用刚才所学的知识完成下面的练习吗?愿意挑战一下自己吗?
2、完成练习五第3题。
3、完成“练习五”第5题。
让学生先估计再测量,最后集体反馈订正。
4、完成“练习五”第6题。
(1)学生独立完成。
(2)交流时说说是怎么画的,画线段时要注意什么。
5、完成“练习五”第7题。
(1)学生独立填上合适的单位或数。
(2)组织交流。
四、课堂小结
1、提问:同学们,不知不觉我们已经完成了今天的学习任务。谁能说一说,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谁愿意和大家分享一下?(提问3—5人)
2、教师概述:今天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分米,知道了“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有了分米,我们测量物体的时候就更方便了。
五、布置作业
课外作业:请同学们回家也做个小小测量员,任选几样自己喜欢的物品,先估一估它的长度,再实际测量一下。
板书设计
分米的认识
1分米=10厘米
1米=10分米
《测量》教案 篇3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7页例6,“做一做”,完成练习六第6—15题。
【教学目标】:
1、巩固长度单位“千米”,知道千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建立1千米(公里)的长度观念。
2、巩固千米和米的换算,能够熟练地进行换算。
3、提高估测能力,加深对长度观念的理解掌握,体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教学重点】:
对具体情境中的距离使用合适的长度的单位进行估测。
【教学难点】:
正确地进行估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回忆学过的长度单位,并用手势比划出来(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
1千米有多长?(1千米=1000米)说一说生活中的1千米。
2、填一填:6千米=( )米5000米=( )千米
7千米=( )米3050米=( )千米( )米
3、导入:在实际生产生活中,很多时候我们不需要或者不必要准确地测量出一个物体的长短、一段距离的长度,只需对物体的长短、距离的长度进行估测就可以了。今天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估测。(板书课题:估测)
二、教学新知
1、教学例6:估一估,从你家到学校大约有多远。
(1)同学们,你家住在什么地方?离我们城区三小大约有多远?你会估计吗?为了帮助大家学习估计自己家到学校的距离,我们首先来学习课本第27页例6.
(2)自学课本第27页例6,看一看图中的小朋友们是怎样估计自己家到学校的距离的?
(3)提问:例6中的3个小朋友分别是怎样估计的?(提问3—5名学生)
(4)小结:估计自己家到学校的距离的'方法有很多,我们可以结合自己的实际,选用合适的方法来估计。
2、应用:
(1)说一说,你家住在什么地方?距离学校有多远?你是怎么进行估计的?
(2)估计一下,我们教室的长、宽各是多少?(三间教室长10米左右,宽5米左右)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六第6题(估计从教室到校门口大约有多远。说说你是怎样估计的。)
2、完成练习六第9题。(先让学生独立判断,再集体评讲。)
3、完成练习六第10题。(让学生独立练习,评讲时找出每一种路线,再比较。)
4、完成练习六第14题。(让学生小组讨论,再集体汇报。)
5、完成练习六第15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集体评讲。)
四、课堂总结
1、提问:同学们,不知不觉我们已经完成了今天的学习任务。谁能说一说,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谁愿意和大家分享一下?(提问3—5人)
2、教师小结
五、布置作业
1、书面作业:练习六第8、11、13题。
2、课外作业:练习六第7题,第12题,阅读第30页“生活中的数学”。
《测量》教案 篇4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1-32页例7、例8,“做一做”,完成练习七第1—5题。
【教学目标】:
1、认识质量单位“吨”,初步建立1吨的质量概念。
2、知道1吨=1000千克,并能进行质量单位的简单换算。
3、培养观察、比较、猜测、推理及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和合作意识。
4、感知数学取之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学会应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建立质量单位“吨”的概念及吨与千克的换算。
【教学难点】:
建立质量单位“吨”的概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猜老师的体重。教师让学生猜一猜老师的体重,猜完后教师提问:刚才同学们在猜老师的体重时都用了同一个质量单位——千克,你们为什么不用“克”作单位?
2、提问:你们知道世界上体重最大的动物是什么吗?它的体重大约是多少?(介绍蓝鲸:蓝鲸是世界上最大的哺乳动物,遍布全球各大洋海域。它身长可达30米左右,体重约170吨,一张嘴就可以开到容10个成年人自由进出的宽度。它常在水面张开血盆大口,把虾和海水一起吞入口中,接着闭嘴滤出海水,把小虾吞进腹内。一头蓝鲸每天要吃约4吨重的小磷虾。如果它肚中的食物少于2吨,它就会饿得发慌,好像是永远吃不饱似的。所以它经常潜入水深三四十米处,搜寻食物。由于长时间待在水中,每次浮上海面换气时,会从鼻孔内喷射出高达15米左右的水柱,远远望去,宛如一股喷泉。)
3、揭示课题:蓝鲸的质量要用“吨”来作单位,今天我们就要来认识这个新的质量单位(板书:吨的认识)。你能举例说说生活中用吨作单位的物体吗?(鲸鱼,轮船,卡车载重量,大象体重,一堆石头……)
4、提问:以吨为单位的'物体,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指出:吨是比千克大的质量单位。计量比较重或大宗物品有多重,通常用吨作单位。吨可以用符号“t”表示。
二、教学新知
1、初步认识吨。
(1)观察课本第31页主题图。
(2)提问:从图中我们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集装箱的货物重2吨,货物列车载重60吨)
(3)启发思考:我们知道“吨”是用来计量较重物体的质量单位,那么1吨有多重呢?“吨”和“千克”有什么关系?
(4)谈话:在了解1吨有多重之前,我们先来解决一个问题,一袋大米重100千克,10袋大米重多少千克?
列式:100×10=1000(千克)
(5)指出:1000千克是一个很重的质量,数学上规定用1吨来表示1000千克,即1吨=1000千克。
(6)提问:1吨里面有几个1千克?吨和千克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2、体验1吨有多重。
(1)谈话:课前你们都自己测量了自己的体重,互相说一说你的体重是多少千克。再相互背一背,感受1个同学的体重有多重。三年级学生的体重差不多25千克左右,如果一名学生的体重是25千克,算一算,10名这样重的同学大约重多少千克?40名这样重的同学呢?
(2)举例: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什么东西大约重1吨。(如“两头牛大约重1吨”,“两匹马与1只熊合起来大约重1吨”,“一般电梯的载重量是1吨”……)
3、感受1吨水的重量。
(1)学生汇报自己家上个月或几个月用水数量。
(2)提问:1吨水到底有多少呢?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如果把1吨水装在一个正方体的水箱里,这个正方体该有多大?
(3)出示一个边长是1米的正方体:在这个正方体里装满水,水的质量就是1吨。
4、吨与千克的换算。
(1)出示例8。4吨=( )千克3000千克=( )吨
(2)先让学生独立填写,再让学生组内交流,班内集体交流、说方法。
三、巩固练习,拓展提高
1、谈话:同学们,学习的价值在于应用。刚才我们一起认识了吨,知道1吨=1000千克。你能运用刚才所学的知识完成下面的练习吗?愿意挑战一下自己吗?
2、学生独立完成课本第32页“做一做”中的题目。
3、完成“练习七”中的第1、2题。
(1)第1题,先独立连线,再交流。
(2)第2题,学生先独立练习,再集体反馈,重点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4、完成“练习七”第3题。
对不同单位之间的加减计算,明确在计算前要统一单位。
四、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质量单位里的一个新成员:吨。你们有什么收获吗?
五、布置作业
课外作业:练习七第5题:了解一下你家每月的用水量是多少吨。如果每月少用1吨水,你认为能做到吗?和爸爸妈妈商量一下,可以采用哪些节水方法?
《测量》教案 篇5
【教学内容】:
整理复习教科书第21—35页。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长度单位(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进率和重量单位(吨、千克)之间的进率及其相互改写,建立吨的质量观念能进行简单的计算和估计。
2、培养学生解题时认真审题,仔细分析,反复检查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1、建立1毫米、1分米、1千米、的长度观念及1吨的质量观念,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和实际测量能力。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1、谈话:“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在不断的学习新知识的时候还要对以前所学的时不时的进行复习,才能把知识掌握的更加牢靠。那联系生活中的知识今天我们就来把第三单元的知识进行一个系统的复习。
2、板书课题:测量整理和复习
二、复习长度单位
1、常见的长度单位有哪些?
常见的长度单位毫米、厘米、分米、米、千米。(板书:长度单位:毫米、厘米、分米、米、千米)
2、指出:在生活中,测量比较短的物品,可以用毫米(mm)、厘米(cm)、分米(dm)作单位;测量比较长的物体,常用米(m)作单位;计量比较长的路程,通常用千米(km)作单位。
让学生试着用手比划出毫米、厘米、分米、米的长度。
3、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板书:10、10、10、1000)
4、小知识,记一记:(请学生分别进行朗读,熟悉的掌握知识。)
(1)硬币厚度、降水量、手指宽度等,通常用“毫米”作单位。(如:①一枚硬币的厚度约为1毫米;②秋季本市降水量为139毫米; ③食指宽度约为8毫米;······)
(2)身高、粉笔、铅笔长度等,通常用“厘米”作单位。(如:①小丽身高134厘米;②粉笔的长度为7厘米;······)
(3)大树、书桌高度等,通常用“分米”作单位。(如:①大树高约70分米;②书桌高约6分米;······)
(4)操场一圈、黑板长度等,通常用“米”作单位。(如:①操场一圈是300米;②黑板长度约为4米;······)
(5)、两地间距离、交通工具速度等,通常用“千米(公里)”作单位。(如:①叶镇到灵山还有54千米(公里);②飞机每小时飞行800千米;③珠穆朗玛峰高约8千米;······)
三、复习质量单位
1、常见的质量单位有哪些?
常见的质量单位克、千克、吨。(板书:质量单位:克、千克、吨)
2、指出:在生活中,称量比较轻的物品的质量,可以用克(g)作单位;称量一般物品的质量,常用千克(kg)作单位;计量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质量,通常用吨(t)作单位。
3、质量单位之间的进率。(板书:1000、1000)
4、小知识,记一记:(请学生分别进行朗读,熟悉的掌握知识。)
(1)一个苹果、一枚硬币等的重量,通常用“克”作单位。(如:①一个苹果重120克;②一枚硬币约重6克;······)
(2)小朋友体重、小型动物体重等,通常用“千克”作单位。(如:①小诗体重是32千克;②一只鸡约重3千克;③熊猫体重约为70千克;······)
(3)大型动物体重、大型交通工具重量、载重量,通常用“吨”作单位。(如:①大象体重约为4吨;②鲸鱼体重约为125吨;③一架飞机重约300吨;④卡车载重量约为8吨;······)
四、闯关练习
(一)第一关,脑灵手快
铅笔长16( )
从县城到四里店乡35( )
爸爸的身高是17( ),体重是72( )
数学课本厚约7( )
一袋味精重500( )
卡车载重4( )
卷尺长3( )
师:同学们都很棒,顺利的通过了第一关,给自己一个顶呱呱,下面我们进入第二关。
(二)第二关,火眼金睛
1、吨,千米,克都是质量单位。( )
2、比1分米少5厘米的是95厘米。( )
3、1吨木头和1000千克纸同样重。( )
4、爸爸每分钟可以走70千米。( )
5、一块香皂大约重200千克。( )
6、40吨-9000千克=31吨( )
师:第二关也被我们轻松解决,你们真是太棒了。
(三)第三关,挑战自我
一只小兔去搬萝卜,分两次搬运,第一次搬了8千克,第二次搬了3900克,一共搬了多少千克?
1、看这道题,你都知道了些什么数学信息?
2、解决这个问题你会列式计算吗?
师:同学们一个个都是能手,那能不能挑战更高的难度呢?
(四)第四关,提升自我
1、小鹿从家里出发去小狗家,叫上小狗一起去找小刺猬玩,它一共走了多少米?(小鹿到小狗家280米,小狗到小刺猬家350米)
(1)看这道题,你都知道了些什么数学信息?
(2)解决这个问题你会列式计算吗?
2、天黑了,小狗小鹿回家了,小狗来回共走了多少米?小鹿来回共走了多少米?
五、自主测评
1、自主检测
通过今天的复习,相信大家对这一单元的'知识又有了更新更深的认识,让我们来检测一下吧!
自主检测题
(一)填一填:
1、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都是( )单位,千克、克、吨都是( )单位。
2、小青走800米用了8分钟,平均每分钟走( )米。
3、 5厘米=( )毫米3000千克=( )吨
500毫米=( )厘米4300千克=( )吨( )千克
4、学校运动场的跑道一圈长400米,两圈长( )米,还差( )米是1千米。
5、一根蜡烛长1分米2厘米,点燃一会后还剩5厘米,燃去了( )厘米。
6、把3分米长的绳子对折成3份,它的长度变成了( )厘米。
二、比一比,在()里填上><或=。
3000千克( )3吨40米( )400分米1吨( )999千克
7米( )70厘米50分米( )400厘米8吨( )8020千克
三、判断对错。(对的打√,错的打×)
1、每块铁重250千克,4块同样的铁重1吨。( )
2、每相邻两个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 )
3、一条跳绳长20分米。( )
4、一个足球重250千克。( )
5、爸爸的一步比小军的一步长15厘米。( )
6、 1吨铁比1000千克棉花重。( )
四、连一连。
一头鲸鱼重30分米
数学课本长约200吨
《测量》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用平均速度描述变速直线运动的快慢,了解平均速度是表示运动物体在某一段时间内或某一段路程内的平均快慢程度的物理量。
2.学会使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间和距离。会求出平均速度,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过程与方法
1.掌握使用物理仪器停表和刻度尺的基本技能。
2.体会设计实验、实验操作、记录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的全过程。
3.逐步培养学生学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养成物理知识与实际相联系的意识和习惯,在实际物理情境中体会物理过程,学习物理知识。
2.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科学态度和正确、实事求是记录测量数据的严谨作风。
教学重难点
重点:平均速度的测量。
难点:平均速度的测量,停表的使用。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斜面、小车、刻度尺、停表、金属片。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学校即将召开秋季运动会,初二(3)班的李老师和本班四位参加4×100 m接力赛跑的同学到运动场进行赛前训练。练了一会儿,同学们开始讨论:甲、乙两同学都认为丁同学跑步途中的速度越来越慢;丁同学则认为甲、乙的观察都不准确,他感觉自己跑步的速度是越来越快的。李老师看到同学们争论起来,笑了笑说:“同学们,证明自己或别人的看法是否正确,需要收集有说服力的证据才行,大家想一想,怎样才能证明丁同学跑步速度是越来越慢,还是越来越快的呢”?
让小车从斜面滚下,观察小车的运动速度是否改变?怎样测量小车的速度?
学生思考:只要测量出丁同学跑步的速度就容易判断了。
结合具体例子提出物理问题,便于学生思考回答。
【新课】
让学生阅读课本中关于实验的内容,要求学生明确该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器材、各个器材的作用和用法。
交流总结:
实验目的是练习用刻度尺和秒表测量变速运动物体的平均速度。
实验依据的原理是v=,需要测量的是运动小车通过的路程和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
主要实验器材:斜面、小车、刻度尺、停表、金属片。
刻度尺的作用是测量小车通过的路程。使用刻度尺前要观察刻度尺的零刻度线、量程和分度值,使用时要“放好”“读对”“记全”。
停表的作用是测量小车运动的时间。使用停表前应观察停表的分度值、量程和零刻线。
使用停表的方法:第一次按动──启动,长短指针开始转动;第二次按动──暂停,长短指针暂时停止转动;第三次按动──回零,长短指针迅速回到零点。
金属片的作用:便于测量路程和时间。
1.实验前的准备
指导学生将斜面调整好坡度,坡度既不能太陡,这样会使小车下滑的时间太短;也不能太小,由于摩擦,小车可能无法自行下滑。还要调整好小车的运动方向,不要使它从斜面上中途滑下。做好小组内人员的分工,哪一个操作小车,哪一个操作停表,哪一个记录数据,要分工明确,并协调好。
学生练习用停表计时,先将小车放于斜面顶端,将金属片置于斜面底端,并开始数数:“5、4、3、2、1、0”;读到“0”时操作小车的同学释放小车,负责计时的学生迅速启动停表计时,当听到小车撞击金属片的声音时,学生立即按下停表,并报出数值。应让学生练习几次,熟练以后会使测量的结果更准确些。
学生阅读思考并通过交流讨论进行回答。
学生按要求操作。
为后面的分组实验做好必要的准备。
要求按图2组装器材,注意调节斜坡坡度,小车运动到底端所用的时间越长,越容易计时,测量的误差越小。
按照下列步骤进行:
(1)把小车放在斜面顶端,金属片放在斜面底端,用刻度尺测出小车将要通过的路程s1,把s1和后面测得的数据填入下表中。
(2)用停表测量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到撞击金属片的时间t1。
(3)根据测得的s1、t1,利用公式v1=算出小车通过斜面全程的平均速度v1。
(4)将金属片移至斜面的中部,测出小车到金属片的距离s2。
(5)测出小车从斜面顶端滑过斜面上半段路程s2所用的时间t2,算出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2。
教师巡视,随时发现学生出现的问题,给予辅导,纠正错误操作。
数据展示:将几组学生填好的.实验表格用投影展示出来,对比每组的实验数据,教师提出问题:通过实验求得的不同路程的平均速度是否相等?
讨论总结:做变速运动的同一物体,在各段路程的平均速度并不相等,平均速度描述的是做变速运动的物体,在s这段路程或在t这段时间内的平均快慢程度。严格地讲离开某段路程或某段时间,平均速度是没有意义的。
思考:
(1)你的数据和其他同学相同吗?为什么?
(2)如何得出小车在整段路程的后半段的平均速度?
(3)为什么说到物体的平均速度时,必须要指明是物体在哪一段时间内或哪一段路程中的平均速度?
实验报告的主要内容包括: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器材、简单的实验步骤、实验数据的记录(一般用表格呈现)、实验结果。在实验报告的后面还可以提出问题并对本实验提出意见和建议,请同学们填写完整实验报告的内容。
(1)不相同。因为斜面的坡度、选取路程等不同。
(2)可以根据公式v3=进行计算。
(3)因为不同时间或不同路段的平均速度一般不同。
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课堂小结】
学生回答或与同学们进行交流,老师恰当总结。
《测量》教案 篇7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页的例1及相应的“做一做”中的习题,练习一的第1.2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2、知道1厘米=10毫米。
教具、学具准备:
1、教师准备一把米尺、直尺和一根带子;
2、学生每人准备一把小尺子,一根带子和一枚一分硬币。
教学过程:
一、问题引入
教师:我们以前都学过什么长度单位?1米是多少厘米?
让学生具体比画一下1厘米和1米的长度。
二、操作观察
1、操作活动:拿出小尺量量文具盒的长、宽、高各是多少厘米?
2、分组活动:用米尺量量黑板、桌椅、教室、讲台。
3、汇报:说说测量中你有什么发现?
三、探索新知
教师:我们以前量比较小的物体的长度或比较短的距离,是用厘米作长度单位。如果我们要量更小的物体的长度或更短的距离,该用什么作长度单位呢?我们今天要学习一种新的比厘米还小的长度单位——毫米(引出新课)。
1、让学生拿出自己的小尺子观察一下。
教师:尺子上的刻度除了我们以前学过的'厘米外,还有什么刻度?(还有比厘米更小的格。)
教师:1厘米中间有多少个小格?(教师指导学生数小格。)
教师:五厘米中间每一个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那么小1厘米是多少毫米?(因为1厘米中间有1,2,…,10个小格,每个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所以1厘米是10毫米。)板书:1厘米=10毫米
教师:请同学们用手势表示一下1毫米有多长。(看一看学生表示的是否合适。)
2.看书P2,让同桌相互说说图意,师重点引导学生看P3小天使说了什么?
3、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可用“毫米”作单位?
四、巩固练习
1、做P3“做一做”中的习题,师巡视
2、练习一的第1、2题。
五、生活中的数学
1、估一估:数学书的厚大约是多少毫米,尺子的厚度约多少毫米等等。
2、你能说说厚度是1毫米的物品吗?
3、验证刚才说的是否正确,并量一量,重点量一分硬币的厚度。
六、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将今天所学的知识加以概括(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或比较薄的物体,要求量的比较精确时,就可以用毫米作单位。)
七、作业设计
1、用线把相对应的左右两边连起来。
楼房高 135厘米
小红身高 60毫米
小刀长 15米
黑板长 18厘米
铅笔长 4米
2、量一量下面各条线段的长(略)
3、按要求画线段
(1)画一条25毫米的线段
(2)画一条比25毫米短8毫米的线段
教学后记:
《测量》教案 篇8
教学内容:
教材第4—第7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实践,使学生意识到量比较长的物体的的长度可以用分米作单位。
2、认识分米,建立1分米的长度概念。
3、培养学生估测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分米,建立1分米的`长度概念
教学难点
选用合适的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过程:
一、学生动手测量课桌的桌面的长、宽。
师:昨天同学和聪聪已经量出了这本数学书的长、宽、厚,你们还想知道哪些物体的长度?
生:……
1、两人为一组测量桌面的长、宽。
2、全班交流。
3、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发现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用厘米、毫米作单位来测量不方便)
二、建立1分米的空间观念
1、让学生观察尺子,尺子上0刻度到刻度10之间的长度就是1分米,请学生数一数几厘米是1分米。
板出:1分米=10厘米
2、让学生找一找、比一比在我们身边,或在我们身上哪些物体的长度约是1分米。
4、用手比划1分米有多长。
5、闭上眼睛想一想1分米有多长。
三、认识几分米
1、在尺子上认识几分米。
2、出示课件让学生认识几分米
四、用分米量
1、量绳子的长度(让学生先估测,然后再测量)
五、巩固发展
1、练习一的第三题
2、判断下列的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一条裤子长9分米
(2)一张床长5分米
(3)小明高14分米
(4)一支毛笔长2分米也就是20厘米
3、填空:
5分米=厘米=毫米30毫米=分米
40毫米=厘米=分米2米=厘米
4、学生独立完成练习三第4题教和第五题。
5、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三第六题和第七题。
六、全课小结:
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测量》教案 篇9
教学要求: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能正确地计算它们的面积。
教学重点:
熟悉所学实际测量的知识,能正确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口算。P.145页口算(四)。
二、复习指导
1.实际测量的有关知识
(1)同学们已经知道在测量地面上较远的两点间的距离时,应先测定一条直线。怎样做才能测定这条直线呢?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再让学生看P.86页的插图及怎样做的步骤。
(2)在进行步测时,首先要知道自己走一步的长度。怎样做才能知道自己走一步的长度是多少呢?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让学生看P.87页怎样算出自己走一步的平均长度。
(3)学生独立做练习二十第7题。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讲自己是怎样想的。
2.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的.计算。
练习二十第5题。
(1)明确各是什么图形?再动手量出计算它们面积所需的数据,并算出它们各自的面积。
(2)比较它们的面积,你发现了什么?
(3)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说明,这四个图形的形状虽然不同,但面积相等。它们的高都等于2厘米,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底1.5厘米,所以它们的面积相等;而梯形上底与下底的和以及三角形的底都是3厘米,比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的底扩大了2倍,但按照它们面积的计算公式底和高相乘后还要除以2,所以它们的面积与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
三、课堂练习
1.练习二十第6题。
学生独立计算,集体订正。
2.练习二十第9题。
在学生说出自己的看法后,教师再强调:三角形的面积是由它的高和底确定的。如果两个三角形等底、等高,它们的面积就相等;如果两个三角形的高相等,而底不相等,那么它们的面积就不会相等。
四、作业
1.练习二十第8题。
2.学有余力的学生可做练习二十第11题及思考题。
《测量》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了解声音的特性。知道声音的音调跟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知道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知道不同发声体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
2.通过实验进一步了解和学习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控制变量法和转换法。
3.通过身边丰富多彩的发声现象,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会用刻度尺和秒表测平均速度、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教学难点:组织实施教学目标
教学工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教师演示让小车从斜面顶端滑到底端,学生观察,教师提出问题:小车从斜面上滑下,做的是什么运动?在物理学中,用什么描述变速运动物体的快慢程度?如何计算一个做变速运动的物体在运动时间内的平均速度?
学生正确回答后,教师引出课题,这节课我们测量物体运动时的平均速度。
问题导入
小明放学回家骑车行驶在斜坡上,感觉车越往下运动速度越快。小明想:车在斜坡上向下运动的速度究竟有没有变化呢?能否设计一个类似实验来研究呢?
推进新课
一、实验准备
学生自学要求学生阅读课本第23页内容,然后教师要求学生明确该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器材。
交流总结:本节实验目的是练习用刻度尺和秒表测量变速运动物体的平均速度;实验依据的原理是t=,需要测量的是运动小车通过的路程和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
主要有下列实验器材:
使用刻度尺前要观察刻度尺的零刻度线、量程和分度值,使用时要“放好”“读对”“记全”。
使用停表前应观察秒表的分度值、量程和零刻线。使用秒表的方法:第一次按动——启动,长短指针开始转动;第二次按动——暂停,长短指针暂时停止转动;第三次按动——回零,长短指针迅速回到零点。
活动带领学生练习用停表计时,教师将一小车放于斜面顶端,将金属片置于斜面底端,并开始数数:“5、4、3、2、1、0”;读到“0”时释放小车,学生迅速启动停表计时,当听到小车撞击金属片的声音时,学生立即按下停表。几位学生报数后,教师纠正可能出现的错误。
二、学生分组实验
要求强调要求按图组装器材,注意斜坡坡度较小,小车运动到底端所用的时间较长,越易计时。
分组实验按照下列步骤进行:
1.把小车放在斜面顶端,金属片放在斜面底端,用刻度尺测出小车将要通过的路程s1,把s1和后面测得的数据填入下表中。
2.用停表测量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到撞击金属片的时间t1。
3.根据测得的s1、t1,利用公式v1=算出小车通过斜面全程的平均速度v1。
4.将金属片移至斜面的中部,测出小车到金属片的距离s2。
5.测出小车从斜面顶端滑过斜面上半段路程s2所用的时间t2,算出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2。
教师辅导教师巡视,随时发现学生出现的'问题,给予辅导,纠正错误操作。
三、实验结果讨论
数据展示将几组学生填好的实验表格用实物投影展示出来,对比每组的实验数据,教师提出问题:通过实验求得的不同路程里的平均速度是否相等?
讨论总结:做变速运动的同一物体,在各段路程的平均速度并不相等,平均速度描述的是做变速运动的物体,在s这段路程或在t这段时间内的平均快慢程度。严格地讲离开某段路程或某段时间,平均速度是没有意义的。不过,生活中我们所讲的某人步行速度是1.1 m/s,高速公路上汽车速度是30 m/s,这也是平均速度,是一般而论的,并不要求指定时间或路程。
教师强调求解物体通过某段路程的平均速度时,一定要用物体通过的这段路程除以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注意对应关系。
四、实验报告
填写实验报告实验报告的主要内容包括: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器材、简单的实验步骤、实验数据的记录(一般用表格呈现)、实验结果。在实验报告的后面还可以提出问题并对本实验提出意见和建议,请同学们填写完整实验报告的内容。
课后小结
测量平均速度?实验原理:v=,实验器材:停表和刻度尺,实验过程,实验数据,实验结果
活动与探究
探究车在斜坡上向下运动的速度变化
提出问题小明放学回家骑车行驶在学校操场的斜坡上,不蹬车时,感觉车越往下运动速度越快。小明想:车在斜坡上向下运动的速度究竟有没有变化?
实验器材粉笔、停表、刻度尺、皮球
进行实验
《测量》教案 篇11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会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间、距离,并求出平均速度。
2.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二、过程与方法
1.掌握使用物理仪器——停表和刻度尺的基本技能。
2.体会设计实验、实验操作、记录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的总过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科学态度,正确、实事求是测量和记录数据的良好作风。
2.逐步培养学生学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
教学重点:
会用停表和刻度尺测量运动物体的平均速度。
教学难点:
记时,绘制表格。
课前准备:
秒表、小红旗、口哨、长卷尺。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找一些跑步等裁判计时的照片或者描述一些比赛时计时的情况。同学们,想知道一个物体的平均速度,我们需要知道什么?需要什么工具来帮助我们?
根据公式我们需要知道的物理量是物体运动过程中走过的路程和所用的时间。路程可以用尺子测量,时间可以用表来测量。今天我们就用表和尺子来亲自动手测量平均速度。
二、新课学习
(一)钟表
在物理实验中,我们一般用停表、光电计时器来计时。机械停表可以读到0.1s,而更高级的电子系统可以读到0.001S了,甚至1.0×10-6S或更小。
观察停表,各指针在转动时,每个刻度代表多少分钟?多少秒?设想一下,测量你正常行走的平均速度,需要测量哪些量?只要测量通过的路程和所用的时间,然后利用公式计算出即可
(二)分组实验
本次实验是学生在操场上以小组合作的行驶完成的,所以要提高效率,之前需要老师给予学生足够的指导,使学生了解实验过程,明确实验目的,正确操作仪器,注意实验纪律,上好本节课。
1.明确实验内容和目的',知道自己的责任。
2.严格按照教师安排的程序进行实验。
3.实验中要严肃认真,操作仪器要准确,记录数据要讲究实事求是。
4.要认真遵守实验纪律,注意爱护仪器。
5.每组安排好先后顺序,有条理地进行,避免挣抢。动手能力强、细心、态度积极的学生和愿意被动接受的学生互相组合成组,合理搭配。
实验步骤:
1.分组:每组至少6人或根据实际人数调整,不少于6人。
2.测距离:指导学生量出30m的路程,每隔 10m做一记号,并站上一位记时员。
3.指导每组选出一名发令员,一名被测选手,一人负责记录。
4.一人测量完毕,按顺序轮换角色,被测同学也可竞走或跑步。
5.指导学生设计数据表格,计算出平均速度。
6.让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并实际测量骑自行车的平均速度,记录相应数据,老师进行指导。测量自行车的平均速度是距离可以远一点,老师可以根据操场的大小或实际情况进行确定。
(三)小结
我们今天测量了人行走或跑步或者骑自行车的平均速度,主要是把路程和时间测量出来就可以了。如果我们要测量其他物体如火车、汽车……的平均速度,你会设计实验方案吗?其实是一样的,只要能够测量出路程和运动时间就可以利用公事了。
在实验过程中,每个小组成员的合作与协调也是实验成功的重要原因,只有好的实验方案配合默契的协调,客观的记录才能得到科学合理的实验结果。
老师点评一些同学或小组的表现,指出高效和低效的原因,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测量》教案 篇12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观察、比划、测量等学习活动,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使他们初步认识新的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概念,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并能掌握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进行简单的换算。
2、借助具体的测量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进一步发展估测意识。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与他人合作,从而获得积极的学习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
建立较为准确的“1毫米”的概念。
教学难点:
理解厘米与毫米之间的进率。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米尺;学生准备书、直尺一把、一枚1分硬币、一张银行借记卡、小棒等。
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复习米和厘米,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1米和1厘米各有多长。
2、估计数学书的宽和厚大约是多少,动手测量验证。
3、组织交流测量结果,引出毫米产生的意义。
4、揭示课题“毫米的认识”。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建立“1毫米”的表象。
①毫米可以用字母mm来表示。设疑:关于毫米,你已经知道了哪些知识?(学生思考、交流)
②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重点探讨“1毫米”有多长,请学生在尺上相互指指,从哪里到哪里是1毫米。再请持有不同意见的同学向全班汇报、交流。
揭示:为了看得更清楚些,我们把尺子用放大镜放大,把1厘米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任何一份也就是每一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边介绍边用课件演示)
然后,请学生在自己的尺子上再指一指1毫米有多长。
③思考:现在你觉得毫米与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
1厘米=10毫米
④请学生想一想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毫米。(教师准备1分硬币、电话卡和银行借记卡,请学生量一量厚度,加深对“1毫米”的体验。)
⑤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1毫米有多长,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⑥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毫米”作单位。(学生举例,教师提供一些资料)
⑦学生填写数学书的厚和宽并反馈。
2、画线段。(3厘米7毫米长的线段。)
提问:用直尺画线段时需要注意什么?如何画出3厘米7毫米长的线段?
学生可能有以下几种画法:
A、利用刻度尺先画出3厘米的线段,再接着画出7毫米。
B、在刻度尺上输出37毫米(3厘米=30毫米),然后画线段。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引导,注意线段从“0”刻度开始画和不从“0”刻度开始画的画法区别。
三、实践应用,巩固新知
1、学生根据本课的新内容完成“做一做”第1、2题。
第1题让学生根据图示读出刻度尺所测量的物体长度。明确先1厘米1厘米地鼠,不满1厘米的再1毫米1毫米地数,这样的方法更加的快捷方便。学生读数,再指名汇报。
第2题让学生先估算,再测量,然后集体订正,指名说说理由。
2、完成“练习五”第2题。
以毫米为单位测量出每条边的长度,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课外延伸。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学会了什么?请你用手势表示1毫米大约有多长。
米不是最大的长度单位,毫米也不是最小的长度单位,如果你们有兴趣,希望你们到书中或网上查查看。
《测量》教案 篇13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懂得测量不同长度的物体要用合适的长度单位,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初步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并学会用其量物体的长度。知道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
2、使学生经历测量的过程,发展测量技能。
3、让学生在学习中能主动求知,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加强与同学的交流,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并在学习中获得自信。
教学重点:
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 。
教学难点:
掌握用分米量的方法,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准备:
课件、直尺、米尺、纸条。
教学步骤:
一、复习导入
师:谁来说说我们已经学习了哪些长度单位? (米、厘米、毫米) 练习:请填上适当的长度单位。(课件出示)
一只蚂蚁长约5(毫米) 一只长颈鹿高约2(米)
一只小花猫高约40(厘米) 一头大灰狼长约8( )
质疑:一头大灰狼长约8( ),学过的长度单位都不能用。8米太长,8厘米太短了。
师:当长度一个比1米小而又比10厘米大。用什么单位来计量最好呢?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必须认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分米)
二、探究新知
1、认识分米。
谈话:你怎么知道的?大家知道为什么叫分米吗?
讲述:是的,用米表示太长,用厘米表示太短,于是人们创造了长度单位“分米”。人们把10厘米看作1分米。请小朋友拿出直尺,找出10厘米,这一段长度就是1分米。
1分米有多长?用手势表示一下。(黑板上贴出1分米长的纸条)
提问:分米和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
1分米等于10厘米。(板书)
2、寻找生活模型,建立“1分米”的表象。
提问: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
3、认识分米。
谈话:拿出1米长的`线,估一估,取出其中一部分,表示1分米。用手中的线段与直尺比一比,相差远的再调整一下。
交流:用线表示出2分米、5分米。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4、米和分米的进率。
以分米为单位测测长为1米的木条,数一数1米中有几个1分米,猜想米与分米之间的进率。 质疑:米与分米之间是什么关系?
《测量》教案 篇1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单位。
2、知道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并知道它与其它单位的关系。
3、知道测量存在误差。
过程与方法:
1、会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会进行特殊测量。
2、会正确使用手表或停表测量时间,并会估测时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
1、刻度尺的使用和测量时间。
2、单位的换算和特殊测量。
教学难点
1、单位的换算。
2、刻度尺的使用方法。
教具
准备刻度尺、乒乓球、物理课本、钟表、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在生活、生产和科研中,人们经常要进行各种各样的测量。体检时量身高、体重、血压等,买菜时称一下菜有多重等。
小刚到学校医务室去体检,医务人员给小刚量完身高后告诉小刚他的身高是163。小刚的身高到底是多少呢?(学生讨论并得出正确的结果:163厘米或1米63)
讲解:上述问题告诉我们,测量时必须首先规定被测量量的单位。为了世界各国交流的方便,1960年,国际上通过了一套统一的测量标准,叫国际单位制,简称SI。
(二)进行新课
一、长度的单位及测量
1、长度的单位
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m)。在日常生活中,还常用到其它的长度单位: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
1km=103m;1dm=10-1m;
1cm=10-2m;1mm=10-3m;
1μm=10-6m;1nm=10-9m。
例如:惠安至泉州的距离约30km(公里),初二年龄段的同学身高多数在1.5m—1.7m之间,手掌的宽度大概是1dm,手指的宽度大概是1cm。
2、长度的估测
问题1:请目测一下黑板的长度。
(请5个同学目测,再用米尺实际测量,比较谁目测的结果更准。)
问题2:人们正常走路一步的距离大约为0.5m,以此为长度标准,估测教室的长度。
(请两同学同时在教室中走路进行估测)
3、长度的测量
长度估测的结果精确度是不高的,当精确度要求高时,可以选择适宜的长度测量工具进行测量。
展示:各种类型的长度测量工具[尺子、三角板、米尺、卷尺、游标卡尺(精度高)、螺旋测微器(精度高)等]。
介绍:刻度尺的使用方法(学生看课本P21并读出图2-15及图2-17的长度)。
活动1:(1人一组):用刻度尺测量物理书的长度和宽度(结果填入P22的表格中)。
(选择两个较为典型的、有点问题的测量数据进行评价。)
活动2:(两人一组):测量乒乓球的直径。
(教师巡视,并对同学进行指导。)
介绍:国际乒联为了我们限制我们中国乒乓球选手,同时也有利于乒乓球活动在全世界更好地开展,把乒乓球的直径从原来的38mm提高到40mm(即所谓的小球改大球),把乒乓球比赛从原来的一局21分制改为现在的一局11分制。但在刚结束的第28届雅典奥运会上,中国选手表现依然锐不可挡,取得男双、女单、女双三块金牌。
4、特殊长度的测量
问题1.如何测量一个碗口的周长?
思路:被测长度的特点:
①曲线;
②规则(圆)。
测量方法:
①直接用卷尺测量;
②化曲为直:用细线绕硬币一周再拉直测量或将硬币在直线上转圈;
③利用圆周公式C=2πr=πd:两块三角板一把尺子夹紧硬币即可量出直径或用纸将圆描下,再将纸上的圆对折即可测出直径或利用几何方法(有多种方法)找到直径来测量。
问题2.漳泉肖铁路通过惠安的唯一一条铁路线,如何知道这条铁路的总长度呢?
思路:被测长度的特点:距离太大,难以直接用刻度尺测量。测量方法:
①上网查找(现场上网查找,搜索关键字:漳泉肖铁路全长<128km>);
②借助福建省地图间接测量。
问题3.如何测出一盘蚊香燃完所需的时间?
思路:被测时间特点:时间太长。测量方法
:①直接用手表测量(要有耐心,可边做事情);
②利用比例测出一小段燃完所需时间即可。(现场实验,小段蚊香长度约为1.5cm,蚊香的燃烧速度约12cm/h)
说明:上述三个问题先分析特点,方法让学生讨论后再一一评价。鼓励学生多找方法,并尽量找到简单实用的方法。
二、时间的单位及测量
1、时间的单位
在日常生活中,除了经常进行长度的测量外,也经常需要对时间进行测量。在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s)。在日常生活中,还常用到其它的时间单位:年(y)、天(d)、时(h)、分(min)、毫秒(ms)、微秒(μs)。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
1h=60min;1min=60s;1s=103ms;1ms=103μs。
2、时间的估测
活动3:(集体活动):估测1分钟的时间长度。(请三个同学上台面向黑板,其余同学当裁判,讲台桌上的大时钟面向“裁判”,教师喊计时开始,三名若认为1min时间到则举手,比比看谁对1min的时间估测更准一些。)
3、时间的.测量
讲解:时间估测的结果精确度是不高的,当精确度要求高时,可以选择适宜的时间测量工具进行测量。
活动4:(2人一组):停表的使用。(教师先利用多媒体对停表的使用方法进行简单讲解,然后教师喊口令,学生按停表计时,请同学相互帮助,共同搞清楚停表的使用方法。)
活动5:(2人一组):跑圈测时。(请三位自认为速度较快的同学分别从教室前门绕到教室后门再回到前门跑一圈,各组同学分别测出每位同学所用的时间,然后请其中一组同学用他们的测量结果判断谁的速度更快。)
三、测量误差
介绍测量误差。(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23信息窗内容)
[课堂小结]
利用多媒体显现本节知识结构进行小结。通过对一些特殊长度和时间的测量问题的探讨,除了掌握这些简单的物理知识外,更重要的是在你的学习生活当中处理问题的时候,要善于把你的思路打开,如此你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板书设计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一、长度的单位及测量
二、时间的单位及测量
1、长度的单位
2、时间的单位
3、长度的估测
4、时间的估测
5、长度的测量
6、时间的测量
7、特殊长度的测量
三、测量误差
布置作业
1.20分钟能力试卷;
2.完成练习册题目;
3.自制一个1米的厘米刻度尺,并用它测量课桌的高度和长度。
《测量》教案 篇15
【教材分析】
学习自然测量,不仅可以加深幼儿对各种物体量的认识,还可以让幼儿感知测量在生活中的应用。自然测量是幼儿较感兴趣且操作性强的一项活动。引导幼儿自己发现每个测量对象适合用什么样的测量工具,自己探究测量工具的选择与测量对象的关系活动中应培养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进一步激发幼儿的探索精神。
【活动目标】
1、掌握自然测量的方法,了解测量在生活中的应用。
2、能根据测量对象的不同特点选择适宜工具进行测量。
3、愿意与同伴合作交流,乐于用测量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活动准备】
积木木棒、铅笔、大熊图片
【活动建议】
1、出示大熊图片,创设情境,激发幼儿兴趣。
提问:大熊制作一个和桌子差不多长的玩具橱,可他不会,我们该怎么帮助他呢?
2、引导幼儿讨论测量工具和测量长度。
(1)引导幼儿讨论测量玩具橱的长度方法,鼓励幼儿尝试不同方法。
(2)请个别幼儿演示,提醒其他幼儿进行观察。
(3)示范讲解正确的测量方法。
(4)请幼儿运用心经验擦亮并记录。
3、鼓励幼儿运用不同工具测量。
(1)引导幼儿阅读《我长大了》P28,选择两种不同工具测量书本的长度,在表格中记录测量的次数。
提问:刚刚测量的是同一张桌子,为什么测量的结果不一样?
(2)请全体幼儿选择两种同样的工具测量书本。
(3)引导幼儿观察讨论:同一个物体,为什么测量次数和结果不一样?
小结:测量工具长,测量次数少;测量工具短,测量次数多。
(4)生活中引导幼儿运用自然测量的方法测量感兴趣的物品。
《测量》教案 篇16
一、课标与教材分析
课标:能根据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测时间。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时间。能通过日常经验或物品粗略估测长度。会选用适当的工具测量长度。
长度与时间的测量,包括测量单位、测量方法和测量活动三个小节。主要内容为长度的估测、用刻度尺测量长度;时间的估测,用停表或手表测时间等;并通过“信息窗”、“交流与讨论”等栏目介绍测量的方法及测量的误差。
重点:
1.长度和时间的单位及单位的换算。
2.会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3.会正确记录测量结果。
难点:
1.正确读取和记录测量结果。
2.长度和时间的估测和间接测量。
3.误差的产生。误差与错误的区别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小学和初一已经学习过刻度尺的使用、长度与时间的单位以及它们之间的换算,这些知识对于学习本节知识非常有帮助。但是,学生并不一定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长度、时间;不能通过日常经验或物品粗略估测长度,因此,本节重点是学习刻度尺使用,如何记录测量结果。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践,学习测量长度、时间的基本技能。
2.能根据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测时间,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时间;能通过日常经验或物品粗略估测长度,会选用适当的工具测量长度。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学会使用刻度尺的正确方法;
2、通过对物体长度的估测掌握估计长度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学会根据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测时间,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时间;能通过日常经验或物品粗略估测长度,会选用适当的工具测量长度;并通过“信息窗”、“交流与讨论”等栏目介绍测量的方法及测量的误差;认识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对科学探究的重要性。
【教学方法与媒体】讲授法、实验探究法、阅读法、讨论与交流。
【工具】游标卡尺、刻度尺、细铜丝(直径0.6毫米、长30厘米左右)、铅笔、硬币、书本、长方体木块、透明三角板、停表、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复备
【导入新课】
学生观察下面的图,判断图中两条线段的长度是否相等。再找学生用尺子进行测量,并与观察结果进行比较,从而得出测量的重要性。这节课我们就先来学习长度的测量。
(一)长度和时间的单位
请同学们目测一下课桌的长、宽、高,比较它们的长短。
由于学生目测经验各异,目测的结果会呈现多样化,应鼓励学生自主地表达想法:用一张纸条、一砟或三角板的一边长作为标准,测出课桌的长、宽、高各是选定标准的几倍,来比较课桌的长、宽、高的长短。
学生讨论交流后,会注意到大家选取的标准五花八门,比较起来很不方便,使他们体会到制定公认标准的必要性——引出单位。
要进行测量,就要有一个人们公认的测量标准,也就是测量单位。
学生阅读教材,知道长度和时间的国际单位及它们的一些常用单位,并了解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小活动:让学生了解身上的尺,认识几个单位
1m、1dm、1cm、1mm有多长
估测身体某些部位的'长度:如:一个指甲盖的长度,手掌的长度,一拃的'长度,自己的身高,一步的距离等
(二)长度的测量
有时人们对测量结果的精确度要求很高,有时人们对测量结果的精确度要求不高。当精确度要求不高时,可以借助自然现象或身边的物品进行估测;当精确度要求高时,则要选用适当的测量工具进行测量。
实验室中长度的测量工具是刻度尺。
请同学们观察自己准备的刻度尺,思考下面的问题:
A、它的量程,也就是它的测量范围是多少?
B、它的分度值是多少?
C、它的零刻线在哪里?是否磨损了?
学生仔细观察手中的刻度尺,并在小组内互相交流观察结果,然后各小组间互相交流。教师提示学生在测量之前一般都要对测量仪器仔细观察。
师:现在请各组同学分别用自己准备的刻度尺测量一下物理课本的长度和宽度。
各小组的同学测量完以后,组内相互讨论、交流测量的过程、结果,然后每个小组将结果写在黑板的表格上。
长度a/cm、宽度b/cm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平均值
为了使测量的结果准确,每个小组是怎样做的?请各个小组发表意见:
各个小组在交流的基础上,总结出正确使用刻度尺的方法:
(1)刻度尺要放正,要紧靠被测物体。
(2)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
(3)为了测量更准确,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数,并记下单位。
依据同学们的测量和记录,每个小组的读数都一样吗?你自己每次的读数都一样吗?与同学交流、讨论一下,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教师引导后,让学生交流讨论体会到:在测量时,由于客观或主观因素的影响,如测量工具、测量方法、测量者等的影响,测量的结果和真实值之间总是有差异的,这种差异就称为误差。
对于测量来说,误差是越小越好,那么如何减小误差?请同学们讨论、交流,发表自己的意见。
学生讨论交流后得出减小误差的方法:我们可以通过校准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选用精确度高的测量工具、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等方法减小测量误差。
在生活中,除了需要用刻度尺测量长度以外,人们还经常需要估测长度。你有哪些估测长度的方法?怎样可以使估测结果更准确,更接近物体的真实长度呢?请同学们发表意见:
学生交流:可以用目测,还可以用身体的某部分制作自身携带的“人体尺”,或将身边的某物体作为“尺”去测量,如了解自己一砟的长度,走一步的长度等。为了提高估测的准确性,要经常用标准刻度尺测一测自己制作的“人体尺”等,看它的长度改变了没有。
利用你的“人体尺”能否估测出教室的长和宽?试一试,并交流估测结果。然后请两位同学用皮卷尺精确测量,每位同学将自己的估测值与实测值进行比较,评价自己估测水平,找出差距大的原因。
学生交流测量结果,评价自己的估测水平。仅凭自身能测出真实物体的长度,体现了学以致用,极大的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测量》教案 篇17
活动目标:
1、感受并体验远近的含义,激发幼儿的求知欲望和探究精神。
2、学习用工具测量远近,并能将测量结果记录在表格中。
3、初步感知同样的距离,使用的测量工具不同,测得的次数也不同以及同样的距离,使用的工具不同,测量的次数也不同,越长的工具所用的测量次数越少。
4、让幼儿学习简单的数学题目。
5、培养幼儿相互合作,有序操作的良好操作习惯。
活动重难点:
1、重点:按照正确的步骤用工具测量
2、难点:
(1)理解不同的距离,用同一种工具测量,测量的次数越多越远,测量的次数越少越近
(2)同样的距离,使用的工具不同,测量的次数也不同,越长的工具所用的测量次数越少
活动准备:
铅笔,表格、路线图每人一份、水彩笔盖、短水彩笔、没削过得铅笔。
活动过程:
一、故事导入
师:今天,动物学校要举行一场盛大的运动会,小兔、小熊、小猫都报名参加了比赛。你们看,小动物们马上就要从自己家里出发到学校去了,究竟是哪个小动物会最先到达体育馆呢?
二、学习用工具测量的方法比较路线的远近。
1、(引导幼儿观察路线图)请幼儿观察比较,哪个小动物去体育馆的路最近?哪个小动物去体育馆的路最远?你是怎么知道的?这种方法准确吗?
2、师:用眼睛看的方法叫做目测法,但是目测法比一定准确,我们还能用什么方法来判断路线的`远近呢?(请幼儿讲讲自己的想法,如工具:尺子、棍子、绳子、积木等)老师今天也给小朋友们带来了一种测量工具,你们看看老师带来了什么工具?(水彩笔盖)
3、师:你们觉得这样工具能测量小动物家到学校的距离么?(能)那我们就先量一量小猫家到学校要几个水彩笔盖,你会量吗?(会),请你来试一试。
在幼儿尝试过程中教授测量方法,边演示边引导幼儿一起讲述测量的正确步骤(找起点,沿着线,接着量)将测量结果记录在表格中(小猫家到学校量了5个水彩笔盖)
4。师:请你们也量一量小猫家到学校用了几个水彩笔盖。并将结果记录在表格里。
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请你再量量其他两个小动物家到学校用了几个水彩笔盖,把结果记录在表格里。
5、请幼儿坐好,检验幼儿测量的结果,教师小结不同的距离,用同一种工具测量,测量的次数越多越远,测量的次数越少越近6、师:郑老师还给你们准备了两种测量工具呢,我们就用这两种工具来量一量我们的小椅子好不好。
请幼儿示范测量方法,及时纠正不对的测量步骤。
7、请幼儿坐好,检验幼儿测量结果,教师小结同样的距离,使用的工具不同,测量的次数也不同,越长的工具所用的测量次数越少。
三、教师小结
生活中还有很多东西都能被当做测量工具呢,我们的教室里就有很多,待会请你选一样你喜欢的东西作为测量工具,来量一量我们的桌子、黑板,还能比比小朋友的身高呢……
活动反思:
本节课的内容是学生基于对“长方体(正方体)体积=底面积×高”的理解上进行学习的,同时需要学生对体积、容积概念的明确理解。所以在进行教学前结合本班实际情况,让学生提前预习,即自主看书去理解教材中所展示的测量方法,在新课学习中我们将重点放在操作验证以及探究测量原理上面,这是因为考虑到课堂上让学生们讨论出测量方法的不实际性做出的决定。
在导入部分通过计算规则物体的体积引出不规则物体体积的计算问题,激发学生们的探究热情,然后分组进行操作验证,让学生经历操作感受测量方法的原理,即为什么可以这样计算。同时在学生们理解了算法之后提出类似的问题:如何计算1粒黄豆的体积,如何计算1粒玉米和花生豆的体积等,让孩子们将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特别是在最后一个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要求孩子们通过画图来解释自己的想法,一方面加深对测量方法的理解,另一方面提升孩子们数形结合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帮助学生构建空间想象力。
总体的探究和问题的解决还算不错,但在最后问题的拓展中学生虽然有了思路,但是语言的表述不够简洁明确,不能清楚反映出所要表达的意思;另外想象期望是美好的,但实际操作中的数形结合特别是图形的绘制还是需要练习巩固,立体图形的绘制不是很规范,虽然是草图仅供说明问题,但基本的立体框架要正确,还是需要不断的引导和示范,规范画图,树立数形结合分析问题的意识。感觉自己有些急于求成吧,算是完成本节学习任务后给孩子们的提高训练吧。
《测量》教案 篇18
活动目标:
1.知道用自然物测量物体的长度,掌握测量的正确方法。
2.能用数字记录测量的结果,感知测量工具的长短与测量结果的关系。
3.愿意用自然测量的方法解决生活中遇到的简单问题。
活动准备:
材料准备:吸管,稻草,绒条,笔,围巾图片(红色围巾和粉色围巾),记录表。
活动过程:
一、情境导入引出话题,引导幼儿动手操作,掌握正确测量的方法。
(一)教师以“买围巾”为话题,激发幼儿学习兴趣。
(二)教师引导幼儿知道用自然物“吸管”来可以测量围巾的长度。
1.师:我想买一条围巾的长度是“5个吸管一样长”的围巾。你们猜猜看哪条围巾可能是老师想买的呢?(请个别幼儿回答)
2.师:用什么方法才能知道我们猜的对不对呢?用什么方法才能知道红色围巾有几个吸管长、粉色围巾有几个吸管长呢?(引导幼儿说出“量一量”)
3.小结:我们可以用“量一量”的方法知道红色围巾有几个吸管长,粉色围巾有几个吸管长。
(三)师幼讨论测量的方法,并引导幼儿动手操作。
1.师:我们应该怎样操作才能准确地测量出红色围巾有几个吸管长,粉色围巾有几个吸管长呢?
2.师幼讨论,请个别幼儿示范
3.小结:吸管要放在围巾的下面,以围巾的一头“对齐”(对齐就是要让吸管的最边上要跟围巾的最边上在同一条直线上)
4.师:刚才小朋友们说了很多方法,现在老师为小朋友们准备了两条围巾,还有许多的吸管,请小朋友们帮老师量一量到底哪条围巾才是老师想买的呢?
(1)提出操作要求:小声讨论;听到音乐声停下手中的材料。
(2)教师观察指导,帮助幼儿理解正确测量的方法并指导幼儿借助笔做记号。
(四)教师引导幼儿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
1.提问:你们是怎么测量的呢?结果又是怎么样的呢?
2.请个别幼儿示范测量的方法,引导幼儿发现测量中的问题:每次测量时头尾没有衔接好,有的空了很长,有的重叠在一起了。
3.教师示范正确的测量方法,帮助幼儿直观感知正确的测量方法:测量时先从围巾的一头对齐开始量,量一次后在吸管的后面用铅笔做个记号,移动吸管从记号开始接着往下量,注意中间不能空出来,也不能重叠,一直量到最后,量完了最后数一数一共有几个记号。
【评析: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创设“买围巾”的情境,很好地激发了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活动中教师通过系列问题启发幼儿用“量一量”的办法解决老师遇到的难题,在教给幼儿正确的测量方法之前,教师组织幼儿讨论并试着量一量,充分体现了幼儿活动的自主性。】
二、教师出示吸管、绒条、稻草作为测量工具,正确的测量同一条围巾,并用数字记录结果。
(一)教师出示多种测量工具,激发幼儿操作的兴趣。
1.师:今天老师除了带吸管来测量围巾,还带来了别的东西来(出示吸管、绒条、稻草等测量工具)我们一起来看看。现在请小朋友用这些东西帮老师量一量这条围巾的长度,用上我们刚才学的测量方法准确地测量。
2.介绍记录表。
(二)教师引导幼儿正确测量,并学会用数字记录。
1.提出操作要求:
(1)先用一种测量工具测量,测量完记录,再用另一种工具测量记录;
(2)听到音乐停止操作,坐回座位上来。
2.幼儿操作,教师观察指导。
(三)教师引导幼儿感知测量工具的长度与测量数字的关系。
引导语:小朋友们刚才测量时有没有什么发现呢?
1.引导幼儿观察并分享交流
(1)请个别幼儿说说自己的发现。
(2)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和记录结果,提问:为什么测量结果不一样?用这两个工具测量出来的结果一样吗?为什么?
2.小结:原来我们测量的围巾长度是一样的,只是测量工具的长度不同,所以结果不同,长度越长,量的次数少,长度越短,量的次数多。
【评析:此环节在幼儿了解测量方法之后进行操作,进一步巩固测量的方法,同时通过观察、比较测量结果,发现不同长度的测量工具测量的结果是不一样。】
三、引导幼儿在生活中运用自然测量来解决问题。
师:今天我们学会了用很多种物品来测量,小朋友们都学会测量和记录了吗?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多东西都是需要测量的,我们就可以用今天学的测量方法来解决问题。
【评析:通过学习测量方法,引导幼儿把测量经验延伸到生活中去。】
活动延伸:
师:老师会把围巾放在益智区,小朋友们试一试还可以用什么测量?并记录下测量的结果。
活动反思: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科学领域的目标指出:幼儿的科学学习是幼儿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尝试发现事物间的异同和联系的过程。幼儿在对自然事物的科学探究和运用数学解决实际生活问题过程中,不仅获得丰富的感性经验,充分发展形象思维,而且在感知具体事物基础上初步尝试归类、排序、概括、抽象,逐步发展逻辑思维能力,为其它领域的深入学习奠定基础。成人要善于发现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充分利用自然和实际生活机会,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比较、操作、实验等方法,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帮助幼儿不断积累经验,并运用于新的学习活动,形成受益终身的学习方法和能力。下面就针对本次大班数学活动《自然测量》谈谈感受:
《测量》教案 篇19
活动目标:
1、理解长度测量的意义,体验测量的乐趣。
2、尝试探索及学习不同的长度测量方法,并能用语言表述自己的想法。
3、知道不同的测量工具会带来不同的测量结果,引发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活动准备:
1、一寸虫图片1张,集体记录图表1张,投影仪。
2、幼儿测量用图(知更鸟、苍鹭、老鹰、巨嘴鸟、大雁操作纸)、1寸和2寸吸管若干,黑色记号笔若干支。
活动过程:
一、引出测量我明白了,你们是看出来的,准确地说,你们使用目光测量出来的。
二、故事引导,理解测量
1、导入情景,初步测量。
2、提出测量要求:一寸虫会做的事情你会做吗?那么,听清楚我的要求:不搬小凳子到桌子上,用小碗里的一寸虫去测量一下知更鸟的尾巴,看看你用了几条一寸虫长?3、简单测量,操作后引导孩子表述操作结果,提问:谁能告诉我,你的测量结果是多少?你是怎们测量的?追问:3条一寸虫的长度就是——3寸。(强调一条紧挨着一条测量,用投影仪展示测量方法,首尾相接。)
三、探究方法,表达见解。
1、引导孩子交流操作情况。逐个统计测量结果,并提问:你测量的是什么鸟?测出来的长度是多少?你是用什么方法测量的?(出示各种鸟的测量结果,并将幼儿用到的方法用图标列出来。)
2、引导幼儿探究最准确的一种测量方法。请幼儿自由表达自己的想法,辅助提问:用什么方法测量最准确。
四、运用方法,再次测量。
引导幼儿交流测量结果。辅助提问:你测出来的结果是用到了几次?大雁的身体是一样长的',为什么有些孩子测出来是6?有些孩子测出来是3?——哦,测量工具长短不同,测出来的次数也会不同,如果我有一条“三寸虫”呢?
教师小结:的确,测量工具的不同,会造成测量次数的不同,测量工具越短,测量的次数越多,测量工具越长,测量的次数就越少。
活动分析:
一、《纲要》强调幼儿科学是科学启蒙教育,旨在培养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教幼儿尝试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简单的问题。因此,我重构增设了一下环节,旨在引领幼儿将经验迁移,升华本次数学活动:【第五环节、认知冲突,激发欲望。】
1、抛出问题,形成冲突:如果请你来测量一下我们的教室有多长,你会选择一寸虫吗?为什么?你觉得用什么工具则两比较合适?(活动目标:将经验成功迁移,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正确的根据进行测量)
2、幼儿自由讨论,留下尾巴,引发欲望。(保证活动的可持续发展)
二、记录表使用得较为成功,较好地呈现了本次活动的主要重难点的内容,在知识点的展现、归纳上比较清晰的。作为科学活动的常规模式来说,列表归纳的方法应该推广使用,用着十分便捷的作用。
《测量》教案 篇20
教学目标:
能用自然物正确地测量线段及图形边的长度,并比较长短。
了解数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初步理解数字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体验数学活动中的乐趣。
教学准备:
1、两名运动员比赛跳远的图片(运动员跳出的线段长度是2的'倍数),2厘米长的短棒若干。
2、幼儿用书,形针若干,小木棒若干。
3、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1、学习测量的方法。
提问:图上的运动员在干什么?我们来做小裁判,评一评他们谁跳得远?(启发幼儿用测量的方法来比较)教师在实物投影仪上演示测量的方法:用小棒沿线段一一排列,使小棒头尾相接,没有空隙。在线段下写下所用小棒的数量。
请一位幼儿上来,分别尝试测量另外一个运动员跳的线段的长度,教师帮助幼儿写下所用小棒的数量。
比一比谁跳得远,并说一说为什么。
2、讨论并尝试测量另一幅图。(方法同测量图一)
3、幼儿用小棒或回形针测量幼儿用书上运动员跳高、跳远、投掷的线段长度,并给跳得远、投得远、跑得高的那名运动员贴上小红花。
教学反思:
一环又一环的情境创设抓住了幼儿学习的兴趣,使幼儿在兴趣中学会了能按从大到小排序或从小到大排序,真正做到在玩中学。
本节课幼儿操作的材料很多,能力差的幼儿有的操作没能完成,这需要教师课下帮助幼儿完成,使幼儿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测量》教案 篇21
活动目标:
1、乐意用测量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具体问题,体验测量在生活的应用。
2、在探索比较中学习正确的测量方法,初步认识测量工具和测量结果的关系。
3、在活动中发展幼儿观察、比较及判断能力。
4、乐意参与活动,体验成功后的乐趣。
5、发展幼儿的观察力、空间想象能力。
活动准备:
1、幼儿已有用等长的量具一一排列摆放进行测量的经验。
2、长短不一的学具如:尺子、绳子、小棒、积塑、纸条等;笔、测量记录表等。
3、布置白雪公主的家的活动场景:小床若干、桌子等。
活动过程:
一、组织幼儿参观《白雪公主》故事场景,设置问题情境引起幼儿测量兴趣。
引入:春天到了,白雪公主想把小矮人的家打扮一新,但是她遇到了难题,你们愿意帮助她吗?
二、幼儿尝试解决问题--量地砖,探索正确测量的方法。
1、引导思考:白雪公主想为小矮人的家里铺上地砖,怎样清楚的告诉瓷砖厂的工人地砖的大小?
2、幼儿尝试用相同的工具测量。
3、引导幼儿比较测量的结果,探讨发现测量的正确方法。
讨论:选择相同的工具测量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结果?
方法:找准起点,沿边线测量,用笔(拇指)画个记号,首尾相连。
三、幼儿尝试解决问题--量床,探索发现测量工具与测量结果的`关系。
1、思考:白雪公主想为小矮人的小床做新的床套,怎么知道床套的宽度和长度?
2、教师介绍测量记录表。
3、幼儿自主选择测量工具测量。
师巡回观察了解幼儿测量的情况;鼓励幼儿用不同的工具进行测量,记录。
4、引导幼儿交流测量的结果,并初步认识测量工具和测量结果的关系,积累测量经验。
讨论:量相同的位置测量结果一样吗?为什么?
小结:测量工具越长,测得的结果越小;测量工具越短,测得的结果越大。
四、活动延伸:
引导选择自己感兴趣的2-3种测量工具给周围生活中的物品测量,积累测量经验。
教学反思:
数学活动对于小朋友来说是个很愉快的课程,因为整节活动中游戏的时间多,而且小朋友动手操作的机会比较多,但是要让孩子们能真正的理解这节教学活动的内容,并做到熟练掌握、灵活运用却不是那么容易。
【《测量》教案】相关文章:
有趣的测量教案08-22
测量远近教案02-04
自然测量教案11-08
《测量水的温度》教案08-18
测量物理教案12-12
大班测量优秀教案08-26
《有趣的测量》大班教案09-10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教案03-28
幼儿园测量的教案03-28
《小小测量员》教案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