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教案

时间:2022-10-31 08:04:35 教案 我要投稿

关于美术教案5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美术教案5篇,欢迎大家分享。

关于美术教案5篇

美术教案 篇1

  单元总目标:

  1、从古今中外的优秀绘画作品中,体会到劳动____人类创造力的源泉,劳动是许多画家经常表现的重要题材之一。不同时代的画家通过劳动题材所表现的主题是不一样的,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也是多种多样的。它们所体现的思想内涵和艺术性的高低存在着明显的差别。通过欣赏,提高学生对美术作品的审美能力和分析作品的能力。

  2、通过对表现劳动题材的优秀绘画作品的欣赏,培养学生对劳动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念。

  单元课时:

  本单元分2课时教学。

  活动安排:

  观赏与描述:

  *你是否知道和理解这些美术作品所表现的劳动的性质和情节?

  *你对作品所表现的劳动场景有什么感受?

  *你对作品中人物的劳动心情和态度有什么感受?

  分析与研究:

  *你对这些作品和作者知道多少?

  *你了解作品的时代和社会特点吗?

  *你能不能想像作者的创作意图和要表现的主题?

  讨论与解释:

  *你从这些表现人类劳动的美术作品中获得了什么样的审美感受?

  *不同的人物对劳动有什么不同的态度和感情?

  体验与评价:

  *你对人类劳动的意义有什么体验和联想?

  *你对“劳动创造世界”有什么体会和看法?

  活动一

  1、课题劳动____人类创造力的源泉(上)

  2、学习领域欣赏*评述

  3、课时1课时

  4、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教具:欣赏挂图、课件、课外收集表现劳动题材的美术作品、课本等。

  学生准备学具:课本、钢笔、笔记本、自己收集到的作品等。

  5、课堂教学

  (1)引导阶段

  ①通过欣赏(用课件展示)表现劳动题材的'中外美术作品,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对学习美术的兴趣。

  ②教师宣布本课时教学任务及采用的学习方式方法,要学生注重对中外美术作品的比较、分析,谈自己对作品的初步感受和理解。

  ③学生预习,看课本上的图片和文字,认真观察、思考问题。

  (2)发展阶段

  ①欣赏、评述《在激流中前进》

  ☆展示图片,学生欣赏、讨论。

  ☆请几名学生根据预习时提出的问题谈自己对这幅作品的初步感受和理解。

  ☆教师归纳总结:

  《在激流中前进》(油画)

  作者:杜键,上海人,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教授。

  本作品是作者在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研究班学习时的毕业创作。为此,作者曾先后到山西禹门口、陕西宁家川等黄河险急渡口体验生活,搜集创作素材。作者以简练的艺术语言,雄健有力的笔触,凝重的色调表现了黄河船工们齐心协力在黄河的激流浊浪中奋力前进的惊险场景。作者运用衬托和对比的手法来刻画黄河船工在劳动中所表现的惊人力量和百折不挠的精神。这主要表现在汹涌激荡的河水与般工们沉着稳定的姿态的对比,大面积奔腾而来的黄河浊浪和小船的强烈对比。

  ②欣赏、评述《粮食》

  ☆展示图片,学生欣赏、讨论。

  ☆请同学根据预习时提出的问题谈自己对这幅作品的初步感受和理解。

  ☆教师归纳总结:

  《粮食》(油画)

  作者:(苏联)雅布隆斯卡娅,卫国战争后著名女油画家、基辅美术学院教授。

  本作品是她青年时期时荣获国家奖的成名作,约4米宽的巨幅作品,表现了苏联集体农庄女庄员在丰收的打谷场上劳动的场面。在夏日的明亮的阳光下,集体农庄女庄员们在堆积如山的金黄色麦粒的打谷场上,紧张而有秩序地劳动着。女庄员们兴奋的笑脸和欢快而有节奏的动作,充分显示了经过战争洗礼后的苏联劳动人民高涨的劳动热情和崭新的生活风貌。作品构图宏伟,形象生动,主题鲜明,内容和形式得到了完美的统一。

  ③欣赏、评述《牛耕》,写观后感受交流。

  ☆展示挂图,学生欣赏。

  ☆分组讨论、写观后感。

  ☆学生发言,根据预习时提出的问题谈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教师归纳总结:

  《牛耕》(甘肃嘉峪关魏晋时期的墓砖画)

  这是从甘肃嘉峪关魏晋时期5号墓中出土的、原位于墓前室壁的一幅砖画。我国自汉代以来,统治阶级厚葬之风俗盛行。墓室中绘有大量的砖画。这幅砖画与同一墓室的其他砖画的最大特点是,除了表现墓主生前宴欢、舞乐等享乐生活外,大部分是表现劳动人民从事各种生产劳动的场面。是墓主为了祈求死后永远有一批劳动群众供他们驱使奴役、但从一个侧面形象地反映了当时劳动人民生产劳动的状况。这幅表现牛耕的砖画,画面十分单纯,但作者颇具匠心。如两头牛有意画成一黑一白,以对比的手法突出画面的明快感。再如,画扶犁者,只寥寥几笔,不仅生动地画出了扶犁者的形态,而且其缓步前行时的姿态极富运动感。

  ④欣赏、评述《清明上河图》

  ☆展示挂图,学生欣赏、讨论。

  ☆学生自愿发言,根据预习时提出的问题谈自己对作品的感受和理解。

  ☆教师归纳总结:

  《清明上河图》(中国画)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

  作者:张择端,北宋画家,东武(今山东诸城县)人。

  本作品是一幅生动反映北宋都城汴梁繁荣景象的、具有重要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的著名之作。全画内容大体分为三段,开头是画汴梁的郊野风光,中段是以虹桥为中心的汴河(当时称“上河”,此河是当时国家的漕运枢纽,南北商业交通要道)及其两岸舟车运输、手工业生产和商业贸易等繁忙的活动场景;后段为巿区街道的繁华场面。教材中所选的是中段也是描写最精彩的一段。一艘滿载着货物的大船,即将通过虹桥。桥下湍急的水流使大船好像一时失去了控制,船工们一面急忙放下桅杆和帆,一面正紧张地控制着船头前进的方向,有的在指挥,有的在掷缆绳,以使大船安全地通过虹桥。相映成趣的是,大船过桥的紧张又极具戏剧性的场面,吸引了桥上众多的行人。他们都在聚精会神地注视着桥下发生的一切。桥上桥下相互呼应,构成了一幅热烈、紧张而又极其生动的画面。虽然画中人物都画得很小,仔细一一看去,个个都很生动,十分耐看,足见画家对生活的观察十分仔细,描绘人物的举止形态具有极其深厚的艺术功力。从而使这一段描绘成为整个《清明上河图》中最吸引人、最令人过目不忘的场景。

  ⑤欣赏、评述《捣练图》

  ☆展示挂图,学生欣赏、讨论。

  ☆学生发言,根据预习时提出的问题谈自己对作品的感受和理解。

  ☆教师归纳总结:

  《捣练图》(宋代摹本,现藏美国波士顿美术馆)

  作者:张萱,盛唐著名人物画家,擅长画妇女。现存的宋代摹本《捣练图》和《虢国夫人游春图》是他的代表作。

  《捣练图》因描绘唐代妇女制“练”(一种丝织品)的劳动场面而得名。全画共画了十二个人物,按制练的工序分成三组;右边一组描写四个妇女用木杵捣练,教材中所选的正是这一段。中间一组描写两个妇女在理线,左边一组描写两个妇女把练拉直,另一个淘气的小孩在下面来回玩耍,在中间和左边两组人物之间有一小女孩蹲在地上,用团扇在扇炭盆。十二个人物组织得疏密有致、动静适宜。让我们看到了当时制练的劳动过程。作为一件艺术品,其重要的价值还在于作者描绘这一劳动场面的高超技巧。这主要表现在由四个妇女组合而成的画面,既符合生活的真实,又有独具匠心的安排;人物站立的位置和姿态各不相同,既统一,又富有变化。“丰颊肥体”的人物造型,具有唐代妇女的共同特征。描画勾线工细又劲健,设色富丽而又匀净雅致,衣服的质感也得到了很好的表现,充分显示了唐代的工笔人物画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3、课后拓展

  (1)请同学展示自己收集的图片,欣赏、评述、交流,课后写自己的心得体会。

  (2)课余时间,多搜集优秀中外美术图片,通过欣赏提高自己的审美素养。

美术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观察卷笔刀的主要特征,通过自己的观察画出卷笔刀的造型。

  2、通过转换撕贴作品的角度并根据卷笔刀的外形特征进行大胆想象创作。

  3、能用一段话表述作品画面的内容。

  【活动准备】

  Ppt、彩色纸、白纸若干,勾线笔、背景音乐。

  【活动过程】

  (一)图片观察,回忆卷笔刀的结构。

  师:小朋友来看看这是什么?(对,这是一个卷笔刀)这个卷笔刀是由哪几部分组成?

  师:看看这部分是卷笔刀的什么部位?(卷笔身)旁边呢?(卷笔刀)

  师:请你们仔细看,卷笔刀上面的样子?你发现了什么?卷笔刀长得怎么样?

  师:在生活中你们还见过长得不一样的卷笔刀吗?

  (二)出示多种形状的卷笔刀,观察比较

  师:老师这里带来了几种不一样的卷笔刀,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卷笔刀是像什么?它的外表是怎么样的?

  师:那么这个卷笔刀的外形呢?是什么形状的?(长方形)

  师:前面几个卷笔刀都不一样,我们再来看看接下去这个卷笔刀是怎么样的?形状像什么?我还有最后一个卷笔刀,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卷笔刀的形状是怎么样的?

  小结:原来我们卷笔刀有各种形状,每个卷笔刀都很奇特。今天余老师想请小朋友来画一画你喜欢的卷笔刀。

  (三)教师示范画步骤,幼儿仔细观察

  (四)幼儿操作,师巡回指导

  (五)展示幼儿卷笔刀作品,启发想象。

  师:你们的卷笔刀长得都很奇特,那我们来给它们变魔术看看,能变成什么?

  师:我这样的卷笔刀能变成什么?可以添加什么?

  (七)展示完整作品,互动评价。

  师:请你来介绍自己的作品,你把这个卷笔刀变成了什么?

  师:你喜欢这些作品里哪一副?为什么?

  小结:今天我们画的卷笔刀真的都是千奇百怪的,我很喜欢你们的作品。希望我们下次能够再画一画其它的东西,也能像今天那么厉害!

  【活动反思】

  生活中的幼儿总能给我不同的想法,孩子的想象力在生活中我都自己观察到。我总能发现那个想象力超发挥的幼儿,他们都很积极参与课上的任何环节。本此活动在设计的时候就注重了幼儿的自主创造,这个卷笔刀有很大空间的想象发挥,幼儿的作品还可以按一定的思路进行二次创作,比如把幼儿画的卷笔刀按轮廓剪下来,粘贴成海洋里的潜水艇,看上去也很有趣。当然,这个活动也会出现一些问题。有些幼儿在分块时,有的分的太细,装饰时太密,不清楚;有的.分的太宽,装饰时太空了,影响了效果,再如我在幼儿操作部分,没有考虑到幼儿的个体差异,因而看到幼儿不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作品,便非常的无措,而忽视了对幼儿作品相学的破坏,对作品的内容提升不够。还有对个别幼儿的指导不够。在教具准备时稍有疏忽,在描线条的时候,有些幼儿很不细心,把线条描的很毛糙,会描到外面去,多出很多的小线条,影响了画面的效果。这些方面还需要加强练习。如果让我重新再上一遍,我会更注重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幼儿参与度,为幼儿自主活动提供条件,根据活动需要为幼儿提供交流机会,要使幼儿情绪积极愉快,乐于参与到活动当中。

美术教案 篇3

  教材分析:

  如果说史书兵马俑用文字记录着历史发展的轨迹,文物兵马俑则以物质存在向我们展示出先辈的智慧、创造和成就。

  本课兵马俑充分利用学生对考古的神秘感,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到文物的欣赏评述活动中来。从最能体现中华民族灿烂的古老文化的秦兵马俑进入学习活动。教材兵马俑主图展示了气势恢弘的秦俑兵阵,让学生从整体上了解兵阵庞大的气势。挖掘整理的情景以及挖掘现场环境做了较为详细的介绍,通过这几幅兵马俑图片让学生对考古的一般过程有一个感性认识。在教材的右下角有彩绘铜车马刚出土时伞盖碎成三百余片的情景和修复后光彩照人的形象,让学生深深地体会到考古工作者劳动的艰辛。教材上角图片为一尊“将军俑”,双手互握,稳健风雅。秦俑艺术手法细致、明快,手势、脸部表情神态各异,具有鲜明的个性和强烈的时代特征,是泥塑艺术的顶峰,它给世界艺术史增添了。无限的光辉。本活动要求学生在了解考古过程的同时,对秦兵俑阵有一个较全面的认识,并欣赏神态各异的兵马俑,了解其造型特点,尝试用泥仿造陶俑的形状捏制一个泥人。

  教学目标:

  1、了解秦兵马俑的发现发掘过程,认识秦兵马俑的艺术价值。

  2、学习一些考古常识,提高文物保护意识,增强热爱祖国文物的观念。

  3、引导学生感受兵马俑写实的艺术风格。

  教学重点:了解兵马俑的艺术特色和历史文化价值。

  教学难点:了解兵马俑的艺术特色。

  教学准备:幻灯片,泥块等。

  板书设计:

  7.兵马俑

  艺术成就:(1)表情:千人千面

  (2)服装和动作:铠甲和布衣

  制作步骤和要点:

  (1)团泥。

  (2)整体捏塑脖子与头。

  (3)捏塑躯干和下肢。

  (4)头与躯体黏结。

  (5)黏结上肢,调整姿势,添加、刻画、装饰细部。制作要点:先做大体形状,再做细部修饰。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提问:你知道中国古代的建筑中哪些属于世界奇迹吗?

  (万里长城、秦兵马俑?)

  2、你知道秦始皇吗?

  (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统一六国,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希望在他死后仍然拥有千军万马,所以为自己建造了一个庞大的地下军事王国——秦始皇陵兵马俑)

  1974年3月,位于陕西省临潼县秦始皇陵东侧西杨村的农民,在一片荒寂的沙石地上挖井,偶然发现了一些陶俑的残片和青铜兵器,接着轰动中国、震撼世界的第八大奇迹——秦始皇兵马俑与世人见面了。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关注这一项气势磅礴的艺术创举。

  3、板书课题:兵马俑

  (“俑”,古代殉葬用的木制或陶制的偶像,如:陶俑、女俑等。)

  二、民主导学

  (一)欣赏、分析

  1、了解三个俑坑。

  (1)一号坑。一号坑最大,是战马和步兵组成的主体部队。

  (2)二号坑。二号坑是骑兵,战车和弓箭手组成的混合部队。

  (3)三号坑。三号坑最小,是统领一号坑和二号坑的军事指挥所。

  三个俑坑总面积近2万平方米,相当于50个篮球场那么大!兵俑和马俑共计8000件!

  *学生讨论:这些艺术珍品分成几类?(总结:有陶俑、陶马、兵器三大类。)

  2、让我们一起去参观参观。

  欣赏《陕西秦始皇兵马俑一号》

  3、同学们通过欣赏、了解,能说说自己想了些什么吗?

  (规模大;数量多;雕塑精美)(考古任务艰巨)??

  排列有序“高超艺术”。

  (二)体会感知

  1、选择部分陶俑、陶马,让学生体会感知,并说说其精美的艺术特点。

  (1)将军俑

  (将军俑身材魁梧,头戴燕尾长冠,身披铠甲,手握宝剑,昂首挺胸,站在队伍前列,像是在指挥身后的军吏和士兵行进。那神态自若的`样子,一看就知道是久经沙场、身负重任的高级将领。)

  (2)军吏俑

  (军吏俑,头戴双版长冠,或穿战袍,或披铠甲,手执兵器,目光炯炯,神情严峻,表现出刚毅勇猛的性格。)

  (3)武士俑

  (武士俑高1.8米左右,体格健壮。身上穿着战袍,套着铠甲,头发挽成了偏向右侧的发髻。目光炯炯,神态严峻,好像一场大战就在眼前。)

  (4)跪射俑

  (5)骑兵俑

  (骑兵俑上身着短甲,下身着紧口裤,足蹬长统马靴,右手执缰绳,左手持弓箭,随时准备上马冲杀。)

  (6)一号铜车马

  (一号铜车马,双轮、单辕结构,前驾四马。车上立一圆伞,伞下站立一名高91厘米的铜御官俑。)

  2、讨论:

  在小组里互相说一说,兵马俑雕塑艺术上的精美体现在哪些地方。

  3、以陶俑为例,从“表情”与“服装和动作”两方面欣赏其艺术上的精美。

  (1)表情。可谓是千人千面。他们有的年轻稚嫩、有的老练沉稳、有的开朗机警,有的威严凝重,表情各异。(点名说一说)

  (2)服装和动作。服装不同,铠甲和布衣。动作不同。

  这些兵马俑是完全模仿真人真马制作的。生动逼真的动作表情,都给人强烈的真实感,显示了秦代高超的写实技艺,表现出古代劳动人民非凡的创造力。

  (三)尝试制作

  1、欣赏了这么多艺术品,请试分析陶俑形体结构。

  学生总结:陶俑由头、颈、躯干、四肢几个部分组成。

  2、老师看到很多同学都已经迫不及待想自己尝试了,别着急呀,能试着说说它的制作步骤吗?

  (学生自由发言)

  3、那现在我们请一个同学按照大家说的步骤尝试制作一个俑人,要抓紧时间哦,其他同学认真观察。

  4、完成了,谁能帮老师发现过程中有什么问题吗?

  (学生自由发言)

  5、师生共同总结制作步骤和要点

  (1)团泥。

  (2)整体捏塑脖子与头。

  (3)捏塑躯干和下肢。可以把躯干和下肢作为一个整体来捏。

  (4)把头与躯体黏结起来形成大体造型。

  (5)黏结上肢部分,调整陶俑的姿势,添加、刻画、装饰各部位。制作要点:先做大体的形状,再做细部的修饰。

  5、下面就请大家赶快动手尝试做一个陶俑吧。

  三、检测导结

  现在老师看到大家都完成了作品,请把他们放到老师准备好的俑坑里来吧,要仿照秦兵马俑给他们排好队哦,请把军吏放到前边的位置。

  1、请小作者说说你做的是哪类型俑人,并简单介绍.

  2、告诉大家你最喜欢的是哪个,为什么?

  (引导学生从表情、动作、服饰等不同方面进行评价)

  3、教师选择有代表性的三件作品评价。

  兵马俑不愧是一个宏大而又精美的地下珍宝库。今天对兵马俑的欣赏只是一个开始,我们只是着重地欣赏了陶俑,还有更多值得我们欣赏的。兵马俑传递给我们的是一种力量之美,是一种民族的团结和创造精神。

美术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学习用手指蘸颜料在纸上画披萨饼。

  2、在制作的过程中,充分发挥想象,制作出各种品位的披萨。

  活动准备:

  1、卡纸做的锅若干、颜料、各色纸彩纸片

  2、抹布、披萨饼的图片、围裙、厨师帽

  活动过程:

  一、预热阶段:律动《开汽车》。

  1、听说森林公园里,新开了一家披萨店,那里的披萨可好吃了,你们想不想去看看?

  2、好我们开着汽车出发吧!

  二、图形刺激:

  1、组织幼儿观察讨论,了解披萨的外形和品种。

  (1)哇什么地方到了?(披萨店到了)

  (2)你去吃过披萨吗?披萨好不好吃?你吃过的披萨是什么样的?是什么味道的,饼上面有些什么?(鼓励孩子自由说一说)

  2、学习制作披萨饼的方法。

  (1)听说森林披萨店的生意可好了,一会儿饼就买玩了,所以他们想请一些小厨师来帮忙,那小朋友想不想来当小厨师?

  (2)我们来看看这个披萨饼是怎么做的'?

  先拿好一只锅,接着在锅里放入香喷喷的鸡蛋面粉。用食指蘸一下颜料,然后涂在锅里,像绕圆圈一样,从里往外绕,越绕越大,把整个锅底都涂满。面粉涂好后,在上面放上你自己喜欢吃的蔬菜、海鲜(彩色的小纸片)等即成。

  三、想象创造。

  1、好小厨师们穿上工作服、戴好工作帽开始工作吧!

  2、让幼儿根据自己的意愿来做自己喜欢的披萨饼,在制作过程中充分发挥想象,制作出各种不同品种的披萨来。

  五、作品赏评:

  你做的是什么批萨?我们把做好的披萨饼送到森林披萨店去吧!

美术教案 篇5

  设计意图:

  教育活动内容的选择要“既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本次活动充分挖掘和利用本土资源,以用石头来做绘画材料为主,将自然资源引入幼儿园课程当中,体现了课程的生活化。对于生活在石林的孩子来讲,石头虽然不是什么陌生的事物,但对于在石头上绘画,孩子们还是感到新奇。这些石头甚至成为了孩子们的亲密玩伴,通过他们,孩子们了解了自然,发现了自然。并从自然中去发现美、创造美。做为幼儿园大班的孩子,他们正处于创造思维形成的黄金时期,因此,通过孩子感兴趣的石头画,不失时机的培养孩子的创造意识、创造精神、创造思维以及创造能力,为孩子们成为创造性人才奠定基础。因此设计本次活动,借助石头这一特殊的物件,鼓励幼儿大胆想象,为石头进行绘画装饰,让幼儿体验接触自然,独立创造的快乐,活动内容:石头画——奇妙的石头

  活动目标:

  1、尝试在石头上设计自己喜欢的小鱼图案,并能大胆用色。

  2.体验在石头上作画带来的乐趣。

  活动准备:

  石林图片、石头房图片、石头作品、涂好底色的鹅卵石、水彩笔(与幼儿人数相同)湿纸巾

  活动过程:

  一、由猜谜的游戏,引起幼儿兴趣。

  1、敲一敲

  师:“今天,我带了一个好玩的游戏叫做猜一猜,你们想不想玩呀?”

  “请小朋友猜一猜这是什么东西发出的声音?”(老师轻轻敲一敲石头)

  2、猜一猜

  师:“原来呀,刚才的声音是石头发出来的。”

  二、图片导入:初步了解石头的作用。

  师:老师请小朋友看看有关石头的图片。

  我们的家乡有许多石头,许多大的石头聚在一起,就形成了石林风景名胜,吸引许多游客来观赏,小一点的石头,可以盖牢固又漂亮的石头房,而小小的鹅卵石除了铺成小路,还可以做什么呢?

  三、石头变魔法

  1、师:“今天石头宝宝要变魔法,你们想看一看吗?”

  2、出示小鱼图片

  师:“老师先问问你们见过小鱼吗?”“在哪里见过呢?”“你见过的小鱼都是什么样子的呢?”

  (出示小鱼图片)“那你们看看这是什么呀?”“他是用什么制作的?”“原来这就是石头宝宝变得魔术呀,你们喜欢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变一变吧!”

  3、老师示范画

  (首先拿起一块石头,想一想你要把她变成什么样子小鱼。然后用黑色的彩笔给小鱼穿上新衣服,尝试运用不同的线条装饰小鱼的身体。

  最后用彩色的笔涂上漂亮的颜色。)

  师:“你们看,老师的`小鱼变好啦,好看吗?”

  “你们想不想自己试一试呢?”

  四、引导幼儿看一看、想一想、说一说

  1、每个小朋友面前有一块石头,看一看、想一想它的形状像什么,可以变成什么形状的小鱼?

  2、和同伴说说你的石头可以变成什么?怎么变呢?

  五、幼儿创作石头画,提出绘画要求

  1、用黑色笔在石头上画出小鱼身上的线条、图案,彩色笔涂色;

  2、保持石头画面干净;

  3、小手脏了用湿纸巾擦。

  六、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教师个别辅导。帮助个别幼儿进行石头创作,鼓励他们大胆想象创作,体验独立创造的快乐。提示幼儿注意色彩的搭配,保持画面干净。)

  七、石头小鱼大展览

  展示孩子创作的作品,让小画家和大家说一说,这是怎么做出来的,他画的是什么?引导孩子互相欣赏。

《关于美术教案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关于美术教案5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美术教案5篇,欢迎大家分享。

关于美术教案5篇

美术教案 篇1

  单元总目标:

  1、从古今中外的优秀绘画作品中,体会到劳动____人类创造力的源泉,劳动是许多画家经常表现的重要题材之一。不同时代的画家通过劳动题材所表现的主题是不一样的,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也是多种多样的。它们所体现的思想内涵和艺术性的高低存在着明显的差别。通过欣赏,提高学生对美术作品的审美能力和分析作品的能力。

  2、通过对表现劳动题材的优秀绘画作品的欣赏,培养学生对劳动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念。

  单元课时:

  本单元分2课时教学。

  活动安排:

  观赏与描述:

  *你是否知道和理解这些美术作品所表现的劳动的性质和情节?

  *你对作品所表现的劳动场景有什么感受?

  *你对作品中人物的劳动心情和态度有什么感受?

  分析与研究:

  *你对这些作品和作者知道多少?

  *你了解作品的时代和社会特点吗?

  *你能不能想像作者的创作意图和要表现的主题?

  讨论与解释:

  *你从这些表现人类劳动的美术作品中获得了什么样的审美感受?

  *不同的人物对劳动有什么不同的态度和感情?

  体验与评价:

  *你对人类劳动的意义有什么体验和联想?

  *你对“劳动创造世界”有什么体会和看法?

  活动一

  1、课题劳动____人类创造力的源泉(上)

  2、学习领域欣赏*评述

  3、课时1课时

  4、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教具:欣赏挂图、课件、课外收集表现劳动题材的美术作品、课本等。

  学生准备学具:课本、钢笔、笔记本、自己收集到的作品等。

  5、课堂教学

  (1)引导阶段

  ①通过欣赏(用课件展示)表现劳动题材的'中外美术作品,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对学习美术的兴趣。

  ②教师宣布本课时教学任务及采用的学习方式方法,要学生注重对中外美术作品的比较、分析,谈自己对作品的初步感受和理解。

  ③学生预习,看课本上的图片和文字,认真观察、思考问题。

  (2)发展阶段

  ①欣赏、评述《在激流中前进》

  ☆展示图片,学生欣赏、讨论。

  ☆请几名学生根据预习时提出的问题谈自己对这幅作品的初步感受和理解。

  ☆教师归纳总结:

  《在激流中前进》(油画)

  作者:杜键,上海人,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教授。

  本作品是作者在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研究班学习时的毕业创作。为此,作者曾先后到山西禹门口、陕西宁家川等黄河险急渡口体验生活,搜集创作素材。作者以简练的艺术语言,雄健有力的笔触,凝重的色调表现了黄河船工们齐心协力在黄河的激流浊浪中奋力前进的惊险场景。作者运用衬托和对比的手法来刻画黄河船工在劳动中所表现的惊人力量和百折不挠的精神。这主要表现在汹涌激荡的河水与般工们沉着稳定的姿态的对比,大面积奔腾而来的黄河浊浪和小船的强烈对比。

  ②欣赏、评述《粮食》

  ☆展示图片,学生欣赏、讨论。

  ☆请同学根据预习时提出的问题谈自己对这幅作品的初步感受和理解。

  ☆教师归纳总结:

  《粮食》(油画)

  作者:(苏联)雅布隆斯卡娅,卫国战争后著名女油画家、基辅美术学院教授。

  本作品是她青年时期时荣获国家奖的成名作,约4米宽的巨幅作品,表现了苏联集体农庄女庄员在丰收的打谷场上劳动的场面。在夏日的明亮的阳光下,集体农庄女庄员们在堆积如山的金黄色麦粒的打谷场上,紧张而有秩序地劳动着。女庄员们兴奋的笑脸和欢快而有节奏的动作,充分显示了经过战争洗礼后的苏联劳动人民高涨的劳动热情和崭新的生活风貌。作品构图宏伟,形象生动,主题鲜明,内容和形式得到了完美的统一。

  ③欣赏、评述《牛耕》,写观后感受交流。

  ☆展示挂图,学生欣赏。

  ☆分组讨论、写观后感。

  ☆学生发言,根据预习时提出的问题谈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教师归纳总结:

  《牛耕》(甘肃嘉峪关魏晋时期的墓砖画)

  这是从甘肃嘉峪关魏晋时期5号墓中出土的、原位于墓前室壁的一幅砖画。我国自汉代以来,统治阶级厚葬之风俗盛行。墓室中绘有大量的砖画。这幅砖画与同一墓室的其他砖画的最大特点是,除了表现墓主生前宴欢、舞乐等享乐生活外,大部分是表现劳动人民从事各种生产劳动的场面。是墓主为了祈求死后永远有一批劳动群众供他们驱使奴役、但从一个侧面形象地反映了当时劳动人民生产劳动的状况。这幅表现牛耕的砖画,画面十分单纯,但作者颇具匠心。如两头牛有意画成一黑一白,以对比的手法突出画面的明快感。再如,画扶犁者,只寥寥几笔,不仅生动地画出了扶犁者的形态,而且其缓步前行时的姿态极富运动感。

  ④欣赏、评述《清明上河图》

  ☆展示挂图,学生欣赏、讨论。

  ☆学生自愿发言,根据预习时提出的问题谈自己对作品的感受和理解。

  ☆教师归纳总结:

  《清明上河图》(中国画)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

  作者:张择端,北宋画家,东武(今山东诸城县)人。

  本作品是一幅生动反映北宋都城汴梁繁荣景象的、具有重要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的著名之作。全画内容大体分为三段,开头是画汴梁的郊野风光,中段是以虹桥为中心的汴河(当时称“上河”,此河是当时国家的漕运枢纽,南北商业交通要道)及其两岸舟车运输、手工业生产和商业贸易等繁忙的活动场景;后段为巿区街道的繁华场面。教材中所选的是中段也是描写最精彩的一段。一艘滿载着货物的大船,即将通过虹桥。桥下湍急的水流使大船好像一时失去了控制,船工们一面急忙放下桅杆和帆,一面正紧张地控制着船头前进的方向,有的在指挥,有的在掷缆绳,以使大船安全地通过虹桥。相映成趣的是,大船过桥的紧张又极具戏剧性的场面,吸引了桥上众多的行人。他们都在聚精会神地注视着桥下发生的一切。桥上桥下相互呼应,构成了一幅热烈、紧张而又极其生动的画面。虽然画中人物都画得很小,仔细一一看去,个个都很生动,十分耐看,足见画家对生活的观察十分仔细,描绘人物的举止形态具有极其深厚的艺术功力。从而使这一段描绘成为整个《清明上河图》中最吸引人、最令人过目不忘的场景。

  ⑤欣赏、评述《捣练图》

  ☆展示挂图,学生欣赏、讨论。

  ☆学生发言,根据预习时提出的问题谈自己对作品的感受和理解。

  ☆教师归纳总结:

  《捣练图》(宋代摹本,现藏美国波士顿美术馆)

  作者:张萱,盛唐著名人物画家,擅长画妇女。现存的宋代摹本《捣练图》和《虢国夫人游春图》是他的代表作。

  《捣练图》因描绘唐代妇女制“练”(一种丝织品)的劳动场面而得名。全画共画了十二个人物,按制练的工序分成三组;右边一组描写四个妇女用木杵捣练,教材中所选的正是这一段。中间一组描写两个妇女在理线,左边一组描写两个妇女把练拉直,另一个淘气的小孩在下面来回玩耍,在中间和左边两组人物之间有一小女孩蹲在地上,用团扇在扇炭盆。十二个人物组织得疏密有致、动静适宜。让我们看到了当时制练的劳动过程。作为一件艺术品,其重要的价值还在于作者描绘这一劳动场面的高超技巧。这主要表现在由四个妇女组合而成的画面,既符合生活的真实,又有独具匠心的安排;人物站立的位置和姿态各不相同,既统一,又富有变化。“丰颊肥体”的人物造型,具有唐代妇女的共同特征。描画勾线工细又劲健,设色富丽而又匀净雅致,衣服的质感也得到了很好的表现,充分显示了唐代的工笔人物画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3、课后拓展

  (1)请同学展示自己收集的图片,欣赏、评述、交流,课后写自己的心得体会。

  (2)课余时间,多搜集优秀中外美术图片,通过欣赏提高自己的审美素养。

美术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观察卷笔刀的主要特征,通过自己的观察画出卷笔刀的造型。

  2、通过转换撕贴作品的角度并根据卷笔刀的外形特征进行大胆想象创作。

  3、能用一段话表述作品画面的内容。

  【活动准备】

  Ppt、彩色纸、白纸若干,勾线笔、背景音乐。

  【活动过程】

  (一)图片观察,回忆卷笔刀的结构。

  师:小朋友来看看这是什么?(对,这是一个卷笔刀)这个卷笔刀是由哪几部分组成?

  师:看看这部分是卷笔刀的什么部位?(卷笔身)旁边呢?(卷笔刀)

  师:请你们仔细看,卷笔刀上面的样子?你发现了什么?卷笔刀长得怎么样?

  师:在生活中你们还见过长得不一样的卷笔刀吗?

  (二)出示多种形状的卷笔刀,观察比较

  师:老师这里带来了几种不一样的卷笔刀,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卷笔刀是像什么?它的外表是怎么样的?

  师:那么这个卷笔刀的外形呢?是什么形状的?(长方形)

  师:前面几个卷笔刀都不一样,我们再来看看接下去这个卷笔刀是怎么样的?形状像什么?我还有最后一个卷笔刀,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卷笔刀的形状是怎么样的?

  小结:原来我们卷笔刀有各种形状,每个卷笔刀都很奇特。今天余老师想请小朋友来画一画你喜欢的卷笔刀。

  (三)教师示范画步骤,幼儿仔细观察

  (四)幼儿操作,师巡回指导

  (五)展示幼儿卷笔刀作品,启发想象。

  师:你们的卷笔刀长得都很奇特,那我们来给它们变魔术看看,能变成什么?

  师:我这样的卷笔刀能变成什么?可以添加什么?

  (七)展示完整作品,互动评价。

  师:请你来介绍自己的作品,你把这个卷笔刀变成了什么?

  师:你喜欢这些作品里哪一副?为什么?

  小结:今天我们画的卷笔刀真的都是千奇百怪的,我很喜欢你们的作品。希望我们下次能够再画一画其它的东西,也能像今天那么厉害!

  【活动反思】

  生活中的幼儿总能给我不同的想法,孩子的想象力在生活中我都自己观察到。我总能发现那个想象力超发挥的幼儿,他们都很积极参与课上的任何环节。本此活动在设计的时候就注重了幼儿的自主创造,这个卷笔刀有很大空间的想象发挥,幼儿的作品还可以按一定的思路进行二次创作,比如把幼儿画的卷笔刀按轮廓剪下来,粘贴成海洋里的潜水艇,看上去也很有趣。当然,这个活动也会出现一些问题。有些幼儿在分块时,有的分的太细,装饰时太密,不清楚;有的.分的太宽,装饰时太空了,影响了效果,再如我在幼儿操作部分,没有考虑到幼儿的个体差异,因而看到幼儿不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作品,便非常的无措,而忽视了对幼儿作品相学的破坏,对作品的内容提升不够。还有对个别幼儿的指导不够。在教具准备时稍有疏忽,在描线条的时候,有些幼儿很不细心,把线条描的很毛糙,会描到外面去,多出很多的小线条,影响了画面的效果。这些方面还需要加强练习。如果让我重新再上一遍,我会更注重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幼儿参与度,为幼儿自主活动提供条件,根据活动需要为幼儿提供交流机会,要使幼儿情绪积极愉快,乐于参与到活动当中。

美术教案 篇3

  教材分析:

  如果说史书兵马俑用文字记录着历史发展的轨迹,文物兵马俑则以物质存在向我们展示出先辈的智慧、创造和成就。

  本课兵马俑充分利用学生对考古的神秘感,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到文物的欣赏评述活动中来。从最能体现中华民族灿烂的古老文化的秦兵马俑进入学习活动。教材兵马俑主图展示了气势恢弘的秦俑兵阵,让学生从整体上了解兵阵庞大的气势。挖掘整理的情景以及挖掘现场环境做了较为详细的介绍,通过这几幅兵马俑图片让学生对考古的一般过程有一个感性认识。在教材的右下角有彩绘铜车马刚出土时伞盖碎成三百余片的情景和修复后光彩照人的形象,让学生深深地体会到考古工作者劳动的艰辛。教材上角图片为一尊“将军俑”,双手互握,稳健风雅。秦俑艺术手法细致、明快,手势、脸部表情神态各异,具有鲜明的个性和强烈的时代特征,是泥塑艺术的顶峰,它给世界艺术史增添了。无限的光辉。本活动要求学生在了解考古过程的同时,对秦兵俑阵有一个较全面的认识,并欣赏神态各异的兵马俑,了解其造型特点,尝试用泥仿造陶俑的形状捏制一个泥人。

  教学目标:

  1、了解秦兵马俑的发现发掘过程,认识秦兵马俑的艺术价值。

  2、学习一些考古常识,提高文物保护意识,增强热爱祖国文物的观念。

  3、引导学生感受兵马俑写实的艺术风格。

  教学重点:了解兵马俑的艺术特色和历史文化价值。

  教学难点:了解兵马俑的艺术特色。

  教学准备:幻灯片,泥块等。

  板书设计:

  7.兵马俑

  艺术成就:(1)表情:千人千面

  (2)服装和动作:铠甲和布衣

  制作步骤和要点:

  (1)团泥。

  (2)整体捏塑脖子与头。

  (3)捏塑躯干和下肢。

  (4)头与躯体黏结。

  (5)黏结上肢,调整姿势,添加、刻画、装饰细部。制作要点:先做大体形状,再做细部修饰。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提问:你知道中国古代的建筑中哪些属于世界奇迹吗?

  (万里长城、秦兵马俑?)

  2、你知道秦始皇吗?

  (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统一六国,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希望在他死后仍然拥有千军万马,所以为自己建造了一个庞大的地下军事王国——秦始皇陵兵马俑)

  1974年3月,位于陕西省临潼县秦始皇陵东侧西杨村的农民,在一片荒寂的沙石地上挖井,偶然发现了一些陶俑的残片和青铜兵器,接着轰动中国、震撼世界的第八大奇迹——秦始皇兵马俑与世人见面了。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关注这一项气势磅礴的艺术创举。

  3、板书课题:兵马俑

  (“俑”,古代殉葬用的木制或陶制的偶像,如:陶俑、女俑等。)

  二、民主导学

  (一)欣赏、分析

  1、了解三个俑坑。

  (1)一号坑。一号坑最大,是战马和步兵组成的主体部队。

  (2)二号坑。二号坑是骑兵,战车和弓箭手组成的混合部队。

  (3)三号坑。三号坑最小,是统领一号坑和二号坑的军事指挥所。

  三个俑坑总面积近2万平方米,相当于50个篮球场那么大!兵俑和马俑共计8000件!

  *学生讨论:这些艺术珍品分成几类?(总结:有陶俑、陶马、兵器三大类。)

  2、让我们一起去参观参观。

  欣赏《陕西秦始皇兵马俑一号》

  3、同学们通过欣赏、了解,能说说自己想了些什么吗?

  (规模大;数量多;雕塑精美)(考古任务艰巨)??

  排列有序“高超艺术”。

  (二)体会感知

  1、选择部分陶俑、陶马,让学生体会感知,并说说其精美的艺术特点。

  (1)将军俑

  (将军俑身材魁梧,头戴燕尾长冠,身披铠甲,手握宝剑,昂首挺胸,站在队伍前列,像是在指挥身后的军吏和士兵行进。那神态自若的`样子,一看就知道是久经沙场、身负重任的高级将领。)

  (2)军吏俑

  (军吏俑,头戴双版长冠,或穿战袍,或披铠甲,手执兵器,目光炯炯,神情严峻,表现出刚毅勇猛的性格。)

  (3)武士俑

  (武士俑高1.8米左右,体格健壮。身上穿着战袍,套着铠甲,头发挽成了偏向右侧的发髻。目光炯炯,神态严峻,好像一场大战就在眼前。)

  (4)跪射俑

  (5)骑兵俑

  (骑兵俑上身着短甲,下身着紧口裤,足蹬长统马靴,右手执缰绳,左手持弓箭,随时准备上马冲杀。)

  (6)一号铜车马

  (一号铜车马,双轮、单辕结构,前驾四马。车上立一圆伞,伞下站立一名高91厘米的铜御官俑。)

  2、讨论:

  在小组里互相说一说,兵马俑雕塑艺术上的精美体现在哪些地方。

  3、以陶俑为例,从“表情”与“服装和动作”两方面欣赏其艺术上的精美。

  (1)表情。可谓是千人千面。他们有的年轻稚嫩、有的老练沉稳、有的开朗机警,有的威严凝重,表情各异。(点名说一说)

  (2)服装和动作。服装不同,铠甲和布衣。动作不同。

  这些兵马俑是完全模仿真人真马制作的。生动逼真的动作表情,都给人强烈的真实感,显示了秦代高超的写实技艺,表现出古代劳动人民非凡的创造力。

  (三)尝试制作

  1、欣赏了这么多艺术品,请试分析陶俑形体结构。

  学生总结:陶俑由头、颈、躯干、四肢几个部分组成。

  2、老师看到很多同学都已经迫不及待想自己尝试了,别着急呀,能试着说说它的制作步骤吗?

  (学生自由发言)

  3、那现在我们请一个同学按照大家说的步骤尝试制作一个俑人,要抓紧时间哦,其他同学认真观察。

  4、完成了,谁能帮老师发现过程中有什么问题吗?

  (学生自由发言)

  5、师生共同总结制作步骤和要点

  (1)团泥。

  (2)整体捏塑脖子与头。

  (3)捏塑躯干和下肢。可以把躯干和下肢作为一个整体来捏。

  (4)把头与躯体黏结起来形成大体造型。

  (5)黏结上肢部分,调整陶俑的姿势,添加、刻画、装饰各部位。制作要点:先做大体的形状,再做细部的修饰。

  5、下面就请大家赶快动手尝试做一个陶俑吧。

  三、检测导结

  现在老师看到大家都完成了作品,请把他们放到老师准备好的俑坑里来吧,要仿照秦兵马俑给他们排好队哦,请把军吏放到前边的位置。

  1、请小作者说说你做的是哪类型俑人,并简单介绍.

  2、告诉大家你最喜欢的是哪个,为什么?

  (引导学生从表情、动作、服饰等不同方面进行评价)

  3、教师选择有代表性的三件作品评价。

  兵马俑不愧是一个宏大而又精美的地下珍宝库。今天对兵马俑的欣赏只是一个开始,我们只是着重地欣赏了陶俑,还有更多值得我们欣赏的。兵马俑传递给我们的是一种力量之美,是一种民族的团结和创造精神。

美术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学习用手指蘸颜料在纸上画披萨饼。

  2、在制作的过程中,充分发挥想象,制作出各种品位的披萨。

  活动准备:

  1、卡纸做的锅若干、颜料、各色纸彩纸片

  2、抹布、披萨饼的图片、围裙、厨师帽

  活动过程:

  一、预热阶段:律动《开汽车》。

  1、听说森林公园里,新开了一家披萨店,那里的披萨可好吃了,你们想不想去看看?

  2、好我们开着汽车出发吧!

  二、图形刺激:

  1、组织幼儿观察讨论,了解披萨的外形和品种。

  (1)哇什么地方到了?(披萨店到了)

  (2)你去吃过披萨吗?披萨好不好吃?你吃过的披萨是什么样的?是什么味道的,饼上面有些什么?(鼓励孩子自由说一说)

  2、学习制作披萨饼的方法。

  (1)听说森林披萨店的生意可好了,一会儿饼就买玩了,所以他们想请一些小厨师来帮忙,那小朋友想不想来当小厨师?

  (2)我们来看看这个披萨饼是怎么做的'?

  先拿好一只锅,接着在锅里放入香喷喷的鸡蛋面粉。用食指蘸一下颜料,然后涂在锅里,像绕圆圈一样,从里往外绕,越绕越大,把整个锅底都涂满。面粉涂好后,在上面放上你自己喜欢吃的蔬菜、海鲜(彩色的小纸片)等即成。

  三、想象创造。

  1、好小厨师们穿上工作服、戴好工作帽开始工作吧!

  2、让幼儿根据自己的意愿来做自己喜欢的披萨饼,在制作过程中充分发挥想象,制作出各种不同品种的披萨来。

  五、作品赏评:

  你做的是什么批萨?我们把做好的披萨饼送到森林披萨店去吧!

美术教案 篇5

  设计意图:

  教育活动内容的选择要“既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本次活动充分挖掘和利用本土资源,以用石头来做绘画材料为主,将自然资源引入幼儿园课程当中,体现了课程的生活化。对于生活在石林的孩子来讲,石头虽然不是什么陌生的事物,但对于在石头上绘画,孩子们还是感到新奇。这些石头甚至成为了孩子们的亲密玩伴,通过他们,孩子们了解了自然,发现了自然。并从自然中去发现美、创造美。做为幼儿园大班的孩子,他们正处于创造思维形成的黄金时期,因此,通过孩子感兴趣的石头画,不失时机的培养孩子的创造意识、创造精神、创造思维以及创造能力,为孩子们成为创造性人才奠定基础。因此设计本次活动,借助石头这一特殊的物件,鼓励幼儿大胆想象,为石头进行绘画装饰,让幼儿体验接触自然,独立创造的快乐,活动内容:石头画——奇妙的石头

  活动目标:

  1、尝试在石头上设计自己喜欢的小鱼图案,并能大胆用色。

  2.体验在石头上作画带来的乐趣。

  活动准备:

  石林图片、石头房图片、石头作品、涂好底色的鹅卵石、水彩笔(与幼儿人数相同)湿纸巾

  活动过程:

  一、由猜谜的游戏,引起幼儿兴趣。

  1、敲一敲

  师:“今天,我带了一个好玩的游戏叫做猜一猜,你们想不想玩呀?”

  “请小朋友猜一猜这是什么东西发出的声音?”(老师轻轻敲一敲石头)

  2、猜一猜

  师:“原来呀,刚才的声音是石头发出来的。”

  二、图片导入:初步了解石头的作用。

  师:老师请小朋友看看有关石头的图片。

  我们的家乡有许多石头,许多大的石头聚在一起,就形成了石林风景名胜,吸引许多游客来观赏,小一点的石头,可以盖牢固又漂亮的石头房,而小小的鹅卵石除了铺成小路,还可以做什么呢?

  三、石头变魔法

  1、师:“今天石头宝宝要变魔法,你们想看一看吗?”

  2、出示小鱼图片

  师:“老师先问问你们见过小鱼吗?”“在哪里见过呢?”“你见过的小鱼都是什么样子的呢?”

  (出示小鱼图片)“那你们看看这是什么呀?”“他是用什么制作的?”“原来这就是石头宝宝变得魔术呀,你们喜欢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变一变吧!”

  3、老师示范画

  (首先拿起一块石头,想一想你要把她变成什么样子小鱼。然后用黑色的彩笔给小鱼穿上新衣服,尝试运用不同的线条装饰小鱼的身体。

  最后用彩色的笔涂上漂亮的颜色。)

  师:“你们看,老师的`小鱼变好啦,好看吗?”

  “你们想不想自己试一试呢?”

  四、引导幼儿看一看、想一想、说一说

  1、每个小朋友面前有一块石头,看一看、想一想它的形状像什么,可以变成什么形状的小鱼?

  2、和同伴说说你的石头可以变成什么?怎么变呢?

  五、幼儿创作石头画,提出绘画要求

  1、用黑色笔在石头上画出小鱼身上的线条、图案,彩色笔涂色;

  2、保持石头画面干净;

  3、小手脏了用湿纸巾擦。

  六、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教师个别辅导。帮助个别幼儿进行石头创作,鼓励他们大胆想象创作,体验独立创造的快乐。提示幼儿注意色彩的搭配,保持画面干净。)

  七、石头小鱼大展览

  展示孩子创作的作品,让小画家和大家说一说,这是怎么做出来的,他画的是什么?引导孩子互相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