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动物的“睡眠”教案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动物的“睡眠”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动物的“睡眠”教案1
一、图片导入,激发兴趣。
1.(课件出示三种动物的图片)认识它们吗?请你自由说一说。
2.知道他们是怎么睡觉的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它们睡觉的事。
3.板书课题:动物的“睡眠”。
4.质疑课题。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带着问题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注意边读边勾画、批注。
2.课件出示词语,请生认读,相机正音。
3.你知道哪些词语的.意思?相互交流分享理解词语意思的方法。
4.你能用哪些词语造句?
5. 小结评议学生预习情况。
三、再读课文,理清结构。
1.再读课文,思考课文中讲了动物的哪几种“睡眠”方式?
2.请生交流,小结。
动物的“睡眠”教案2
活动目标:
1.了解几种动物睡觉的方式,对动物产生探究兴趣。
2.尝试用动作表现不同的动物的睡觉方式。
3.探索、发现生活中的多样性及特征。
4. 教幼儿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态度。
活动准备:
1. 经验准备:请家长和幼儿一起查阅有关动物睡觉的图书、录像等资料。
2. 动物睡觉方式调查表、动物图片、课件、泡沫垫等。
活动过程:
1. 激发兴趣:歌曲《我爱我的小动物》(或相关的其他歌曲),说说你喜欢哪些小动物,为什么?你知道它们有什么秘密吗?(引出动物的睡觉方式)。
2. 出示幼儿的动物调查表(提前一天发给家长,在家长帮助下完成的调查表)。
昨天和爸爸妈妈了解了哪些小动物。能说说它们是怎么睡觉的吗?
3.出示教师的动物分类表,引导幼儿对动物不同的方式进行分类。请你选一个你喜欢的动物,想想它是怎么睡觉的?把它送到自己的家里。
4.观看课件,正确了解动物不同的睡眠方式。
小动物找到自己的家了吗?我们来看看电视里是怎么说的。
5.总结提升动物四种不同的睡觉方式。验证幼儿分类的结果。
6.游戏:看谁学得像
(1) 请幼儿说出自己喜欢的动物睡觉的样子并模仿,看谁学得像。
(2) 请同伴做裁判并说出动物的名字,幼儿模仿,看谁学得像。
(3) 教师做裁判并说出动物的名字,请幼儿模仿,看谁学得像。
7. 迁移活动:我们怎样睡觉
师:小动物为了保护自己都有不同的睡觉的方式,我们是怎样睡觉的呢?
师:怎样睡对我们的身体最好?为什么?
8. 结束活动:学一学正确的睡姿,对睡觉分不清左右的`孩子予以指导。
活动反思:
《动物的睡眠》是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课文以三种动物为例,介绍了动物的睡眠。作者用生动有趣、易懂的语言传授了科普知识,唤起学生对大自然对动物的探索精神,现对自己的教法做如下解析:
一、由情景进入文本我从谈话导入: 一看同学们今天的精神这么好,我想大家晚上一定睡得很香很甜,我们睡眠一般都是为了休息,那动物的睡眠也全是为了休息吗?我们大家都知道人一般都是在晚上睡觉,白天工作,不会一睡几天不吃不喝。可是大家是否知道有的动物就能一睡几个月不吃不喝,这是不是很有趣呢?这些动物采用什么样的方法呢?今天我们通过学习13课来探讨这个问题。 我相信,学完这课,你们就会知道。然后引导学生带着这两个问题来听录音,思考:1、为什么要把“睡眠”加上引号呢?2、这篇课文介绍了哪几种动物的睡眠?。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初步了解概括主要内容的一般方法,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
二、语言文字的感悟 课文中有这样一段: 动物睡眠是为了休息,但又不全是为了休息。夏天的傍晚,蝙蝠在院子里,在旷野上空,忽东忽西、忽高忽低地飞翔。它们干什么呢?逮蚊子、夜蛾之类的昆虫吃。可是,等冬天来临,天气冷了,蚊子、夜蛾死的死,躲的躲,蝙蝠什么吃的也没有了。怎么办呢?是躺着等死,还是像大雁、燕子那样,千里迢迢飞到温暖的南方去?都不是。蝙蝠采取的是“睡眠”的办法。 其中“动物睡眠是为了休息,但又不全是为了休息”是理解的难点,教学中,我从引导学生理解“千里迢迢”的词义入手,进而体会海参“蝙蝠什么吃的也没有了”。蝙蝠采取的是“睡眠”的办法。 初步了解动物睡眠的目的。当课文学习到后面的内容,即 ……海参只会在海底蠕动,不能浮上海面追逐虫子。唯一的办法,就是睡大觉。 海参要睡多长时间呢?一般要睡四五个月。夏天过去,冬天来临了,原来温热的海面,变得寒气逼人,虫子们受不了,又回到海底过冬去了。“粮食”来了,于是海参也就醒了过来。 海参为什么要夏眠,也是因为没有虫子吃,让学生理解“蠕动”一词,它说出了海参行动的特点,正因为海参是通过身体下面管足的微小吸盘来缓慢爬行,所以不能浮上海面去追逐虫子。 通过自读感悟,老师引导,再回读“动物睡眠是为了休息,但又不全是为了休息”,相信此时学生对动物的睡眠感悟会更加深刻,从而更好地体会动物的睡眠是为了适应环境的变化。 学习到蜗牛的睡眠时,就可以让学生合作学习,自由探究蜗牛的睡眠。让学生了解到:蜗牛在冬天的时候要进行“冬眠”; 蜗牛在夏天天不下雨时要进行“夏眠” ; 蜗牛称得上是“睡觉大王”.更进一步了解到蜗牛的睡眠是为了躲避干旱。
三、想象能力的培养 课文的第8自然段中有这样的内容: “蜗牛更有意思,动不动就关起门来睡大觉。”“等到天气暖了,下起了雨,蜗牛才推开大门,缓慢地伸出身子,背着“房子”,痛痛快快地逛一逛,饱饱地吃他一顿。”…… 在教学中,我是这样用想象拓展课文的:首先理解关起门来睡大觉。这时,我引导学生想象:蜗牛睡眠的情景和醒后背着“房子”,痛痛快快地逛一逛,饱饱地吃他一顿。”的有趣画面,更加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热爱大自然的情怀。然后让学生展示自己收集动物睡眠的资料;让学生通过学习,增加对蝙蝠、海参、蜗牛的睡眠知识的了解,同时也大开了眼界。原来,动物的“睡眠”是如此奇特而有趣,他们的“睡眠”是为了休息,也是为了躲避风寒,躲避干旱,有的因为缺少食物,有的可能还有其他原因,等着同学们去继续探索。你还知道哪些动物的睡眠方式?让学生在丰富的想象中,实现了对文本的更深刻的认识。
动物的“睡眠”教案3
活动准备:
1、家长和幼儿一起收集有关动物睡眠的各种姿态的图片。教师布置好活动场地:动物的家——将活动场景布置成大森林的情景,摄影屏幕上是一副森林的背景图。森林中布置有关动物(仙鹤、马、猫头鹰、蝙蝠、猫、乌龟)的家,用积木拼搭成型,上面贴上相关动物的图片;幼儿进场时播放轻柔的音乐。
2、CAI课件《姿态的万千睡》、电脑、磁带、录音机、电钢;
3、活动前和孩子们一起了解各种动物的名称。
活动过程:
1、幼儿跳集体舞。跳完舞蹈后,请幼儿说说运动后的.感受(想休息),并请幼儿自由休息。教师问幼儿:“你睡觉时需要些什么呢?”幼儿一边讨论一边休息。这时播放课件,背景屏幕换成第一种动物的图片。
2、看课件,感知动物不同的睡姿。
请幼儿逐一欣赏课件。各种动物的出现方式不一,有的用动物的叫声、有的用滑稽的配音。出示主画面后,请幼儿先想想这种动物是如何睡觉的,并进行表演。幼儿表演完后,再请幼儿观看正确的答案,并模仿正确的睡眠睡姿。(幼儿可随意选择动物)同时用游戏的形式学习词汇:缩、倒挂、趴等词。
3、连线游戏《它怎么睡觉?》
教师将幼儿分成男女生进行趣味知识比赛,请幼儿用连线的方法指出各种动物是如睡觉的?同时巩固词汇:缩、倒挂、趴等词。当幼儿连对了,电脑就会奖励幼儿一个笑脸娃娃;连错了,电脑会鼓励幼儿再连一次,直到连对为止。比赛结束后,两队比一比看哪队积的笑脸娃娃多,就获胜。
4、玩游戏:找朋友。
(1)教师交代游戏规则:听到欢快的音乐,动物们就出来游戏;听到抒情、安静的音乐,动物们就回家睡觉。睡觉时必须十分安 静,不要大声喧哗。每一个小动物必须找到自己的家。
(2)幼儿游戏。
(3)增加游戏难度、扩大游戏范围。幼儿不仅可以模仿学过的动 物、还可以模仿其他的动物,自己动脑想想其它动物是怎么睡觉 的?教师可让幼儿充分想象,对幼儿的表现应给予充分的肯定,不急于给幼儿答案,请幼儿自己下课后想办法求证,找寻答案。
延伸活动:
请幼儿回家后,在父母的协助下了解其它动物的睡眠姿势,然后将结果与其余幼儿共享。
附资料:仙鹤单脚站立着睡、马站着睡、猫头鹰只睁一只眼、蝙蝠倒挂着睡、猫趴着睡、乌龟缩进壳里睡。
设计背景:
动物一直是孩子们的朋友,中班的孩子们也特别想了解有关动物的知识。但常见的话题只是有关“动物的外形、习性及生活方式”,很少涉及动物们各种各样、姿态万千的睡眠姿势。于是我根据孩子们的兴趣设计了这样一个活动,希望通过这个活动能激发孩子对科学的探索兴趣及保护动物、维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活动目标:
1、感受动物和人类之间的关系,从而懂得爱护动物;
2、观察了解动物姿态万千、千奇百怪的睡眠姿态,从这一侧面让孩子了解人和动物的不同之处;丰富词汇:缩、倒挂、趴等词。
3、能够分清动物的不同睡姿;
动物的“睡眠”教案4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和由生字组成的新词,并能正确书写。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动物不同的”睡眠”方式.
4、能用自己的话向别人介绍动物的睡眠方式.
5、学会作者分类进行说明的写作方法.
重点难点:
1、了解动物不同的”睡眠”方式.
2、理解课文内容,,能用自己的话向别人进行精彩的介绍。
教学准备:
图片、生子卡片、录像。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大家都知道人一般都是在晚上睡觉,白天工作,不会一睡几天不吃不喝。可是大家是否知道有的动物就能一睡几个月不吃不喝,这是不是很有趣呢?这些动物采用什么样的方法呢?学完这课,你们就会知道。(板书课题)为什么将睡眠打上引号呢?有谁知道?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自由读课文。
(1)数一数课文一共有多少个自然段。
(2)想一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画出自己不认识的字。
三、学习本课生字。
1、读准字音。
(1)出示卡片、指名认读。
(2)老师范读。
(3)指导重点读音。
2、记忆字形。
(1)借助熟字和偏旁学习生字。
(2)分析重点生字。
四、学生汇报初读的感悟。
1、学生快速默读课文。
2、学生汇报。
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积累词语。
千里迢迢:形容路途非常遥远。
昏昏沉沉:指蝙蝠们头脑迷糊,神智不清。
金蝉脱壳:比喻用计逃脱而使对方不能及时发觉。
蠕动:指海参像蚯蚓爬行那样动。
二、朗读感悟,理解课文。
1、学习课文第1~3自然段。
(1)自由读第1~3自然段,思考问题。(同学之间可相互讨论)
动物睡眠是为了什么?
蝙蝠是怎样进行冬眠的'?
(2)学生汇报。
(动物睡眠是为了休息,但又不全是为了休息)
老师引导:动物睡眠,特别是进入休眠期。睡眠的目的就不是为了休息,而是为了适应环境的变化。
老师总结:蝙蝠睡眠比较奇特,一是集体睡眠奇,二是睡觉方式奇,三是睡眠时间奇。
(3)观看蝙蝠冬眠录像,增强对课文理解。
2、学习课文第4~7自然段、看看海参是如何冬眠的。
(1)指名分自然段朗读、看看海参是如何冬眠的,并作汇报。
(海参靠吃海底下的虫子——浮游生物维持生命)
(2)老师总结。
因为海参是一种生活在海底的动物,靠吃海底的浮游生物维持生命。到了夏天,海底的浮游生物都浮出海面,而海参只能蠕动,不能浮出海面,所以要进行夏眠。
(3)观看海参夏眠录像资料,自由探究蜗牛的睡眠。
3、合作学习第三部分,自由探究蜗牛的睡眠。
(1)自由朗读。
(2)自由组合合作探究蜗牛的睡眠,并作汇报。
(蜗牛在冬天的时候要进行“冬眠”)
(蜗牛在夏天天不下雨时要进行“夏眠”)
(蜗牛称得上是“睡觉大王”)
(3)观看蜗牛冬眠和夏眠录像,加深对课文理解。
三、扩展眼神,巩固提高。
1、你还知道哪些动物的睡眠方式?请给同学们介绍一下。
2、结合课文内容说一说,为什么蝙蝠要进行“冬眠”而海参要进行“夏眠”?
板书:
18 动物的“睡眠”
蝙蝠 冬眠
海参 夏眠 适应环境的变化
蜗牛 冬眠 夏眠
动物的“睡眠”教案5
教学目标
1. 阅读课文,了解蝙蝠、海参及蜗牛等动物睡眠的有关常识,培养学生观察事物的兴趣。
2. 自读课文,感受文章说明语言的生动性,揣摩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喜爱这些动物的感情。
一、引入新课
1. (教师出示三种动物的图片)你们认识它们吗?
2. 今天我们一起探讨它们睡觉的事。板书课题:动物的睡眠。
3. 看到题目,你想知道什么?(学生可能质疑为什么要睡眠?怎样睡眠?等。)
二、自读自悟
1. 带着问题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注意边读边勾画、批注。
2. 课文中讲了动物的哪几种睡眠方式。
3. 轻声朗读课文,想想自己知道了些什么。
三、汇报交流
1. 学生汇报自己通过读文了解的知识,回答开课时提出的问题,也可提出自己在文中不懂的问题和同学老师交流讨论,老师只作适当的点拨,或让学生相互启发点拨。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独立阅读去理解课文,获取知识。
2. 根据学生的汇报相机引导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小动物们的关注和爱。
四、拓展延伸
1. 你们还知道哪些动物的`睡眠方式?学生交流搜集的资料。
2. 小结:自然是最伟大的老师,同学们对神秘的自然界充满了向往,如果大家还有兴趣,请多观察大自然,多关注身边的动物,还可以登录网站去更进一步地了解。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将会知道更多自然界的奥妙。
参考资料
☆ 鸟类的休眠
变温动物和恒温动物都有休眠现象,但两者的机制截然不同。前者由于不具备体温调节能力,其体温只能随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因而当环境条件(尤其是温度)不适于其生理活动时,动物便被动地处于麻痹状态进入休眠,环境条件恢复正常前不会出眠。而鸟类和哺乳类(恒温动物)的休眠则是由于体温调节能力的完善而成为对环境的一种积极主动的适应。
以鸟类的休眠为例,鸟类的休眠有季节性和非季节性两大类。非季节性休眠是指一天或几天内的某段时间不活动,呈现低体温的麻痹休眠状态,也称日常休眠或蛰眠、蛰伏。这种休眠方式没有季节性,可发生于一年四季中的任何时间。鸟类的休眠多以此种方式进行,尤其是体型较小的鸟(如蜂鸟)。这是因为,与其他动物相比,鸟类单位体重的代谢率较高,小型鸟类的则更高,同时鸟类体内贮存的能源物(如脂肪)又少得多,一旦得不到充足的食物,正常体温就难以维持,生理机能难以正常发挥,甚至有致死的可能。在这种条件下,暂时的蛰眠就成为其渡过难关的重要方式。季节性休眠与季节性的环境变化紧密相关,一般多发生于寒冷的冬季(冬眠)或炎热的夏季(夏眠)。季节性休眠的时间比蛰眠要长,深度要强。
动物休眠最明显的变化是呼吸和心率变慢以及由此而引起的基础代谢率降低、体温降低等。鸟类也是如此。鸟类的日常休眠(蛰眠)常常是一种暂时的较浅的休眠,所以体温下降幅度不大(一般维持在30℃左右),呈现浅的调节性低体温(浅低体温),只稍呈昏睡,仍具有相对协调的运动和应答性反应;而在冬眠过程中,鸟类体温可有较大幅度下降,有时低至同环境温度相近或只差1℃左右(深低体温,可维持在5~18℃),此时耗氧量大大减少,呈深睡状态,运动和应答性反应都很弱。这种差异是由于鸟对低体温的耐受性不同造成的。休眠期间鸟类能够耐受的最低体温称为该鸟的致死体温。当体温降至致死体温以下就很难自动复温而导致死亡。
【动物的“睡眠”教案】相关文章:
植物的睡眠教案09-06
睡眠管理教案03-11
小学睡眠教案12-28
睡眠的健康教案12-28
健康的睡眠教案12-29
睡眠大班教案12-29
小班睡眠教案12-29
健康《充足的睡眠》教案01-11
小班幼儿睡眠教案1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