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上教案

时间:2022-02-25 12:22:15 教案 我要投稿

三年级数学上教案

  作为一名老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三年级数学上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三年级数学上教案

三年级数学上教案1

  【学习目标】

  1.探索并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被除数最高位上的数比除数小)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结合具体的情境进行估算,逐步培养估算意识与能力。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同学们知道,在偏远山区有很多贫困的`学生,今天我们要搞一个活动,为希望小学捐献书籍。

  二、探索新知:

  1.出示:华夏小学同学捐出576本故事书,送给6所希望小学,平均每所小学分到多少本?

  2.试着列式解决。

  3.估计商是多少,在小组内说一说估计的过程。

  4.列竖式计算,引出被除数百位上的“5”比除数“6”小怎么办?

  5.学生独立计算,在小组内交流计算过程。

  6.全班交流,讲清算理。

  7.进行验算。

  三、拓展应用:

  试一试:

  1.如果把这些书送给4所希望小学,先估计平均每所小学分到多少本,再算一算。

  2.王老师有100元,最多可以买几盒拼图,还剩多少元?

  四、小结: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了什么知识?

三年级数学上教案2

  【教学目标】

  1.能测量并计算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图形的周长。

  2.结合具体情境,感知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活动一:游园

  (1)出示挂图,创设情境:笑笑想参观这座小公园,有一条小路环绕着它,你们能算出这座小公园的周长吗?

  (2)学生独立思考,并解答。

  (3)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并说说是怎样想的`。

  (4)全班交流,鼓励学生充分说出自己不同的解法,对于学生的简便方法进行计算给予充分的肯定。

  (5)总结计算多边形周长的方法。

  二、算一算

  计算下面图形的周长:

  (2)学生组内交流算法

  (3)全班交流

  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解决,特别是长方形、正方形的计算方法。

三年级数学上教案3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27页解决问题及练习二十三第13题及15-18题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结合具体情境,综合应用乘、除法的知识和其他知识技能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发展应用意识和能力。

  过程与方法

  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的价值和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经历与他人合作的过程,获得成功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结合具体情境,综合应用乘、除法的知识和其他知识技能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发展应用意识和能力。

  教学难点

  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的价值和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本学期以来,我们学习了许多数学知识,你能说一下在生活中是否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吗?举例说明。

  二、复习解决问题

  1.出示第129页图中情境

  (1)提炼数学信息,学生回答,教师出示:

  白菜种子16元/包,萝卜种子15元/包,西红柿种子17元/包。

  (2)根据信息,提出问题。

  ①小组合作:组内先根据情境中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②全班交流汇报各小组提出的问题,教师根据学生汇报按问题难易程度板书,如学生考虑不周全,教师可引导学生提出有一定思维价值的问题。问题如:

  6包萝卜种子需要多少钱? 3种种子都要买可以怎样买? 如果只有100元,3种种子可以怎样买?……

  (3)小组内合作讨论探索解决问题的,做好记录,教师巡视,注意辅导对此部分知识掌握较困难的学生。

  (4)全班汇报交流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相互和反思,教师对学生合理的解题过程要给予充分肯定。

  三、练习

  1.合作探究练习二十三第14题

  出示第14题情境图,

  (1)学生先独立完成题中问题:哪个小朋友买的笔记本的总页数要多一些?

  (2)根据图中信息,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2.补充练习

  ①小明每天早上要沿着长150m,宽70m的足球长跑5圈。他每天要跑多少米?

  ②从贵阳开往重庆的火车21:30从贵阳出发,第二天早上7:30到达目的地,这列火车每时行47km,贵阳到重庆全长多少千米?

  四、全课

  今天我们复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体会?

  五、作业

  一个修路队每天修路11km,修了20天,还剩80km没有修完,这条公路全长多少千米?

  完成第132页第12题。

三年级数学上教案4

  教学目标

  1.借助生活实例,感知和了解吨的含义,通过想象和推理初步建立1吨的观念,初步学会用吨作单位估计物体有多重。

  2.知道1吨=1000千克,能进行吨与千克的简单换算。

  3.在具体的学习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每袋25千克的大米4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估计体重。

  提问:能估计一下祁老师的体重吗?

  学生自由估计。

  谈话:同学们估计老师的体重,虽然数值上稍有差别,但使用的单位都是千克,为什么不用克作单位呢?

  指出:计量比较轻的物体有多重,通常用克作单位;计量比较重的物体有多重,通常用千克作单位。

  [评析:从估计老师的体重引入质量单位千克,显得亲切自然,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也为引入吨做了铺垫。]

  2.引入“吨”。

  (1)出示鲨鱼图(图略),提问:你能估计一头大鲨鱼的体重吗?

  学生估计。(注意引导学生体会鲨鱼的体重很重)

  出示:它的体重是3000千克。

  谈话:还有更重的`呢!

  出示鲸鱼和恐龙的图片以及它们的体重。

  提问:对这些动物的体重,你有什么感觉?

  (2)出示教材例题的轮船、火车、集装箱图片,让学生想象这些物品有多重。

  提问:计量这些比较重的或大宗物品有多重,如果都用千克作单位,结果会怎样?(数很大,不够方便)怎样解决这一问题呢?

  出示:计量比较重的或大宗货物有多重,通常用吨作单位,吨一般用字母t表示。

  揭示课题:吨的认识。

  [评析: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让学生估计大型动物以及大宗物品有多重,并及时设疑,引入吨的概念,使学生初步形成表象,为下一环节充分感受和体验1吨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亲身体验,感受并想象1吨

  1.初步感受1吨。

  搬一搬:每组一袋25千克的大米,学生轮流搬一搬,感受其重量,并在小组、班级内交流自己的感受。

  算一算:1袋大米25千克,4袋大米多少千克?40袋呢?

  学生计算后汇报结果。

  指出:一袋大米25千克,40袋大米就是1000千克,也就是1吨。(板书:1吨=1000千克)

  提问:2吨是多少千克?5000千克是多少吨?10吨是多少千克?

  想一想:我们知道一袋大米是25千克,这样的40袋就是1吨。想象一下,如果让你来搬这1吨的大米,会是什么样的情况?

  指出:1吨是很重的,搬运这样重的物品,需要借助机械或机器的力量。

  [评析:感受和体验也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1吨是个很大的质量单位,它究竟有多重是难以用语言来叙述的,只有在亲身感受和体验的基础上,借助想象来把握。教师先让学生搬25千克的大米,获得直观体验。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通过“每袋大米25千克,40袋大米就是1000千克,也就是1吨”来想象1吨的重量,并初步建立1吨的观念。]

  2.利用想象和推理,进一步感受1吨。

  提问:我们班有33个同学,全班同学体重的和有没有1吨?学生猜测,然后计算。

  指出:同学们的平均体重大约是30千克,33个同学的体重大约是1吨。

  全体同学起立,学生观

  教案《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吨的认识》教案2》,

  察并想象33个同学的体重。

  3.利用常见的物品,想象1吨的重量。

  (1)出示教材第48页第2题,先让学生在小组里说说图片的意思,再在全班交流汇报。

  提问:80袋水泥重多少吨?你是怎样知道的?

  (2)出示下面的图片,学生自由选择其中的物品,想一想多少个这样的物品重1吨。

  先让学生在小组里自由说,再在全班交流。

  [评析: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这里充分运用学生已有的感知、表象及体验,通过估算或计算,进一步丰富对吨的感知,以强化认识。]

  三、实际运用,深化认识

  1.“吨”在生活中的应用。

  提问:生活中,你在什么地方见到过用“吨”作单位的例子?(学生自由交流)

  出示下图:

  提问: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它们各表示什么意思?

  谈话:我们在统计农业、渔业产量的时候,也经常用吨作单位,我们来看下面的例子。

  出示:

  盐城市的农业生产在全省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正常年景粮食总产量480万吨,年产棉花20万吨,居全省首位。

  ——摘自盐城市商会网站

  [评析:从生活中选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例子,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吨”的实际运用。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进一步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2.选择合适的单位填在下面的括号里。

  学生练习后,组织全班交流。

  3.谈话:下面是小明同学前些日子写的一篇数学日记,请你读一读。

  今天是星期日。早上,我吃了两个100千克的*子,然后就和妈妈一起去市场买菜。

  市场上的物品可真多啊,看得我眼花缭乱。我和妈妈转了一大圈,一共买了1克芹菜,2吨莴苣,3千克鸡蛋,20克的苹果,1000千克牛肉。我和妈妈拎着这些东西,累得满头大汗。

  学生自由读上面的一段话,在小组里交流日记中用错的质量单位,并改正过来。

  启发:虽然小明在数学日记中用错了一些单位,但是小明还是有些方面值得我们学习,你能说说我们应该向小明学习什么吗?

  学生发言后,教师指出:我们应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

  [评析:最后的改错练习,以数学日记的形式出现,不仅达到了巩固新知的目的,而且有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把握克、千克、吨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体会质量单位的实际应用价值,同时还渗透了数学意识的培养。]

  四、总结全课,拓展延伸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能把你的收获写到今天的数学日记中吗?

  学生写完后交流。

  2.出示:

  生活中有丰富的数学,希望同学们能做一个观察者、思考者。

  数学中有无限的奥秘,希望同学们能做一个探索者、发现者。

  [评析:全课总结另辟蹊径。让学生交流本节课的收获,既对学习内容进行了梳理,也在不经意间培养了学生写数学日记的好习惯。]

三年级数学上教案5

  一、教材和教学目标

  1、教材分析

  本节课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并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基础上而编排的。“面积”的编排,突出的变化是加强了探索性,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教材首先让学生理解引进面积单位的必要性,设计了一系列“矛盾冲突”:两个面积相近但形状不同的长方形靠观察很难看出哪个大一些,用重叠的方法也很难比较出它们的大小。从而使学生产生认识冲突,促使学生尝试用间接比较方法,即用其他图形作标准来比较。通过亲身体验与讨论交流,学生发现“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要用统一的面积单位来测量”。接着教材进一步启发学生探索“用什么样的图形表示面积单位比较合适”,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发现“选用正方形测量比较方便”,进而自然地引出面积单位的教学。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面积的意义,认识面积单位。难点是:初步建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表象,使学生认识到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2、教学目标

  本节课教学目标有以下三点:

  (1)理解面积的意义。

  (2)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初步形成这些单位实际大小的空间观念,形成正确的表象。

  (3)学习选用观察,重叠,以及估测等方法比较面积的大小。

  3、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正处在学习能力发展的关键期,他们具体形象思维也正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我以学生自己已有的空间知觉为基础,在教学中安排大量的观察,比较,测量,操作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经历从具体到抽象的过渡,真正落实培养和发展空间观念目标。

  4、时间安排

  基于对教材的以上认识,按照大纲要求,本节课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教学:

  (1)通过指一指,摸一摸,比一比等体验活动,使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用时5分钟。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建立面积单位的必要性,初步理解面积单位的建立规则。用时10分钟。

  (3)认识常用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并在活动中获得关于它们实际大小的空间观念,形成正确表象。用时15分钟。

  (4)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概括能力,使学生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用时10分钟。

  5、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正方形各1个。两个大小不一的长方形。

  学具:两张面积相近但形状不同的长方形。大小不同的正方形,长方形纸片和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的实物。

  二、教法和学法

  本节课我采取教学方法是观察、实验探究法,将情景引入、直观演示等方法贯穿于各个教学环节之中。比如:上课开始通过情景引入创设涂色比赛情境,使学生提高学习兴趣,产生探索新知的需求。理解面积的意义,我通过直观演示和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在运用学具、动手操作与合作探究中真实地感受什么是面积,获得实实在在的直接经验。为了让学生形成面积单位实际大小的正确表象,我采用活动教学法,目的是直观体验活动为主线,结合生活实例,创设数学情景,提出数学问题,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学习,建立正确的表象,并运用这些表象解决相关的问题。学生认识了面积和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后,我把探究的主权让给学生,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自学。通过自学,学生能迅速理解面积单位含义,学习选用观察,重叠,以及估测等方法比较面积的大小。

  三、教学程序和教学策略

  1、激趣导入新课

  根据三年级学生年龄特点,易从情景中引发学习兴趣,因此我首先由在两张大小不同的白纸上进行涂色比赛引入,当学生完成后,我提出问题:谁输?谁赢?原因是什么?让学生真切感悟平面是一个面,有大小之分的,为学生学习面积概念做好铺垫。

  这一环节设计目的有二:一是让学生在游戏的参与中体验,感知,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自然引出新知,为新知的学习做好铺垫;二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起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2、充分感知,概括面积的含义。这一环节分三步完成。

  第一步:教学物体的表面感知面积。

  通过让学生指一指身边物体(如:黑板,课桌,书本等)的表面在哪;摸一摸这些物体的表面有什么感觉;比一比这些物体的表面谁大谁小,让学生通过实物感知物体的表面有大有小,在此基础上小结出: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第二步:教学封闭图形的大小。

  通过质疑:假设我们把练习本的封面画到黑板上是什么形状?引出封闭图形,并出示一组封闭图形,让学生认一认有哪些是封闭图形,指一指封闭图形的面积,比一比哪个封闭图形面积大一些,让学生感知到封闭图形的大小也叫做它们的面积。

  第三步:概括出面积的含义。

  由学生概括说出面积的含义,教师板书: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这一环节设计,通过学生亲身经历,通过与环境的交互作用来实现。“面”是什么?说不清,道不明。但在大量直观,实践,体验活动中,学生能实实在在的感受到“面”是什么。

  3、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比较中理解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面积有大有小,那么怎样比较它们的大小呢?

  (1)课件出示:两个面积接近但形状不同的长方形。请学生思考:用什么方法可以比出哪块面积小一些?学生通过观察、重叠,无法直接比较,这就造成了学生认知上的冲突,促使学生尝试用间接比较方法,即用其他图形作标准来比较。

  (2)提供学具,让学生自己选择测量标准进行比较。

  (3)汇报展示。学生在选择过程中选择不同的标准:有的选择形状不同,大小不同的图形,既长方形和正方形混合来摆;有的选择大小相同的图形(如同一种正方形或同一种长方形),通过亲身体验让学生发现:要得到一致的测量结果,作为比较标准的图形,形状、大小不同不行,从而得出“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要用统一的面积单位来测量”。进一步让学生思考,用什么样的图形表示面积单位比较合适?因为前面学生已经拼摆、测量,所以学生自然而然的选择正方形。

  在这个环节中,我主要采用了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激发认知冲突后,提供学具,引导操作、合作探究。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体现了活动化的数学学习过程,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与质量。

  4、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这个环节分三步来完成。

  第一步:让学生自学课本并出示相应的自学提示。

  第二步:分层次来学习三个常用面积单位。学习“1平方厘米”的教学以“教“为主,具体环节如下:拿,让学生从学具中拿出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想,看着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图形并把它印到脑子里;比,比一比你手上的哪个指甲面积大约是1平方厘米;画,画一个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量,量一量你的橡皮大约是多少平方厘米?学习“1平方分米”的教学以“扶”为主;学习“1平方米”的教学以“放”为主。以上利用多种方法的教学,促使学生巩固面积单位,发展其空间观念。

  第三步:用面积单位测量物体表面的面积,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解决问题,促进理论同实践的结合。为此,在教学中都进行了操作练习让学生量一量橡皮、书本封面、课桌,并让学生学会估量黑板和教室地面的面积。

  这一环节,我采用自学辅导方式,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进而在汇报拿、画、找、量等环节中,充分感知面积单位的实际大小,并和身边的某个面建立联系,从而起到帮助表象记忆的作用。

  5、练习内化,巩固新知

  在这个环节中,我设计了三个练习。第一题目的是强化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第二题使学生学会区分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为下节课做好铺垫,并且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求知欲,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为学生提供创造思维的空间;第三题进一步在学生脑海中加深面积单位的表象。

  ①填一填

  (1)()或()的大小,就叫做它们的面积。

  (2)边长是()的正方形,面积是()。

  ②填上适当的单位。

  一枚邮票的面积约是4()

  教室的地面约是45()

  小明的身高是125()

  数学课本长大约是20()

  ③拼一拼: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拼一拼

  (1)面积是16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和长方形。

  (2)面积是8平方厘米的图形。

  6、全课总结

  这个环节主要让学生来谈谈收获,不但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师可以从中了解学生这节课学到了什么。

  四、教学体会

  本节课的教学我充分体现了新课标“以学为本”的教学理念,有以下两个突出特点:

  1、立足面向全体,重视发展学生的主体作用,始终把学生的体验、探索放在首位,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说、看、摸、比、想等一系列的活动,来实现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无论是时间的安排还是教学策略上都结合学生提供大量的主动探索、体验、领悟与创造学习的时间与空间,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2、注重学生的情感和态度,从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到引导学生观察实物,鼓励学生拿、想、比、画、量等策略让学生参与整个学习过程。整节课学生在玩中学,在乐中悟,有效的活动让每一个学生都动起来研究面积是什么,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年级数学上教案6

  教学内容:

  17页练习四

  教学目标:

  1、经过多练多想,让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熟练掌握除法口算的`基本法。

  2、熟练掌握除法口算后,能在生活中学会运用。

  重点难点:

  注意发现学生错多,难以明白的一些典型例题给学生讲解。

  教学准备:

  自制课件

  教学过程:

  一、听算

  6÷2 60÷2 600÷2 6000÷2 8÷4 80÷4 800÷4 8000÷4 10÷2 2×5

  60÷3 20×3 24÷3 240÷3 2400÷3 120÷3 70÷7 10×7 54÷6 48÷8

  二、估算比赛

  用你自己喜欢的方法估一估

  125÷2 378÷5 435÷7 297÷4 469÷8 194÷6

  三、笔算比赛

  8÷2 80÷2 800÷2 8000÷2 18÷3 180÷3 1800÷3 90÷3

  54÷9 6×9 81÷9 7×9 8×9 7×9 27÷3 6×7 5×8 40÷5 45÷5 21÷3

  四、再现问题

  1、每听饮料3元,100元最多能买多少听饮料?

  2、在一次地震中,有灾民182人,如果按每人发一顶帐篷,最少要准备多少顶帐篷?

  组织学生讨论怎样估算?板书估算列式。

  3、教师小结。

  五、指导练习

  1、练习三第5题。

  学生独立做后全班交流。

  2、练习三第6题。

  学生读题,然后在书上填写,全班评价交流。

  3、练习三第8题。

  学生独立完成第(1)小题,然后再提问题。

  4、完成练习三后的思考题。

  六、课堂小结

  1、说说自己在除法口算中自己有些什么体会,你有什么发现想和大家一起分享。

  2、想想自己在除法口算中积累了那些经验?

  七、总结。

  大家想想自己在除法口算中总结了那些经验?

三年级数学上教案7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246~125页乘法与除法、分数的初步认识,并完成练习二十三第1~4题。

  教学目标

  1.经历对本学期所学知识回顾、梳理的过程,初步学会和复习的方法,逐步养成自觉所学知识的意识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2.进一步理解两、三位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算理,提高学生的计算熟练程度和正确率;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估算能力,体会估算的实际意义,养成估算习惯。

  3.进一步巩固分数的.意义,熟练地读写分数,会用分数表示实际操作结果,能熟练地进行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计算。

  4.体会到小组合作在复习中的作用,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

  教学重难点

  两、三位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除以一位数。

  教学过程

  一、回忆梳理本学期学习的内容

  (1)出示教科书第126页主题图,学生看图,说说他们在做什么。

  (2)你能像他们一样,回顾一下本学期的学习内容和自己的学习情况吗?

  (3)小组讨论:四人小组议一议本册书包含哪些知识?在讨论的基础上,将小组的共同意见写在卡片上。

  教师巡视,关注学生交流情况,引导学生按一定的顺序梳理知识。

  (4)小组汇报

  出示小组汇报要求:

  ①请全体同学认真倾听每一位小组代表的发言。

  ②请各小组记录员边听边用笔将其他小组与你们小组相同的地方勾画出来。

  ③勾画完之后,请各小组发言的代表对前面同学的发言只作补充,不作重复汇报。

  二、复习乘法与除法

  1.复习口算

  先以口算比赛的形式完成教科书第126页第1题,补充以下口算题。

  80÷8=×5=4×25=65÷8=

  指名汇报,并分别说说是怎样算的。

  2.复习笔算

  (1)问:用竖式计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除以一位数时要注意什么?

  (2)学生独立计算教科书第126页第2题,教师巡视,对学习困难的学生及时进行指导。

  (3)全班交流,指名板演,并结合题目说一说两、三位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重点让学生说一说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如:304×5=

  3.复习估算

  (1)学生先谈一下自己在生活中是否应用过估算,是怎样用的?

  (2)学生独立完成教科书第127页乘法与除法的第3题,同桌再相互说说自己是怎样估算的。

  全班交流,指名说出估算方法,如果学生有不同的估算方法,只要是合理的,都要给予充分肯定。如52×9≈,可以用50×9,也可以用52×10进行估算。

  三、复习分数的初步认识

  1.认识分数

  (1)学生先独立完成教科书第127页分数的初步认识第1题。

  (2)指名口答填写结果,并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填。通过交流进一步强调平均分。

  2.简单的同分母加减法

  (1)独立完成教科书第127页分数的初步认识第2题。

  (2)全班交流,汇报结果时,结合分数的意义让学生说一说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四、全课

  今天我们复习了什么内容?是怎样进行和复习的?你有什么收获?

  五、练习:

  完成练习二十三第1,2,3,4题

三年级数学上教案8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70页例2,练习十五第4~7题。

  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体验估算的过程,初步了解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方法,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1.用多媒体幻灯片逐一出示各种图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提出用乘法计算的问题。

  图片内容是:

  邮局邮票出售处,有的邮票一枚80分,有的邮票一枚60分。

  百货商店鞋柜,一双旅游鞋78元,一双皮鞋164元。

  电影院售票处,日场一张电影票15元,夜场一张电影票20元。

  小袋鼠蹦跳一次约2米,小袋鼠蹦跳33次。

  文具商店柜台,每盒图钉120个,每包日记本25本。

  2.出示课本第70页例2主题图:三年一班29个同学去参观航天航空展览,门票每张8元。

  请学生提出问题。老师在学生提出问题的基础上,补充提出:如果老师这时只带250元钱去,够吗?

  二、尝试解决

  教师先请学生猜一猜带250元够不够?再请学生思考怎么知道我们猜得对不对呢?看看小精灵是怎么说的?

  怎么才能知道8×29大约是多少呢?能不能用我们前面学过的计算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启发学生想出前面我们已经学过整十数乘一位数的乘法口算,我们可以把29看成最接近的整十数来估算。

  因为8×30=240,所以8×29的积比较接近240,我们可以列成算式8×29≈240。再由小精灵介绍约等号。

  可见带250元够买门票。

  三、拓展引申

  估计下列几道乘法算式的'积大约是多少?

  32×649×5218×4581×2

  组织学生小组讨论,然后全班交流,说明各应看成几百或几十。说明因数是三位数时,只要看成最接近的整百数即可。

  四、巩固练习

  1.完成课本第70页“做一做”中的4道题。先由学生独立计算,然后集体订正答案。结合订正答案的过程让学生说一说估算的过程。

  2.用上课开始时呈现的几个问题情境和学生们提出的问题,让学生估算结果,找出答案。

  3.请学生举出几个日常生活中估算的例子。

  五、课堂小结

  1.这节课开头我们碰到了什么问题?是怎么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的?

  2.上这堂课,你有什么感受和体会?(生活中有许多数学问题,我们应尽可能用学过的知识和方法来解决。)

三年级数学上教案9

  教学目标:

  1.在实际情境中,通过看一看、比一比、摸一摸的方式,让学生理解面积的意义。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并在活动中获得关于它们的空间观念,形成正确的表象。初步形成面积单位实际大小的表象。

  3.通过观察、比较、动手操作,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概括能力、自学能力和估测能力。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使学生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

  教学重点:

  理解面积的意义,认识面积单位并建立正确的表象。

  教学难点:

  1.建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正确表象。

  2.在操作中体会引进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教学课件和1平方米的正方形纸,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长25厘米、宽15厘米的长方形,另一个长35厘米,宽10厘米的长方形。

  学具:每四人一组,长25厘米、宽15厘米的长方形;长35厘米、宽10厘米的长方形各一个,每组一袋学具,内有大小不同的正方形、长方形、圆形学具若干;每个学生面积为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的学具各一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充分感知面积的意义

  1.同学们,今天钟老师很高兴能和大家一起来学习。大家有信心来上好这节课吗?有信心的话咱们同桌之间击个掌,(孩子们击掌)我也来(老师加入学生的击掌中,从第一排开始从左向右依次与学生击掌,停留在与一个学生击掌的过程中)。老师的手掌面大还是他的大?(学生进行比较)同学们,请把你的手掌轻轻地放在数学书的封面上,比比看,数学书的封面大还是手掌面大。(学生进行比较)摸一摸桌面,比一比,桌面大还是数学书的封面大。比比看,桌面大还是黑板面大(师比黑板),比一比,教室地面大还是黑板面大。

  师:刚才我们说手掌、数学书、黑板、教室地面都是物体,他们有的大,有的小,像这样物体的表面的大小,这是他们的面积(板书:物体的表面的大小就是他们的面积)。今天我们来研究面积(板书课题:面积)

  师:谁能举例说说什么叫面积?(师拿出数学书摸数学书的封面)如数学书封面的大小就是它的面积。

  如:我们刚才摸的课桌表面的大小就是课桌的面积;黑板表面的大小就是xxx数学书封面的大小就是xxx

  2.感受封闭图形的面积。

  物体的表面有大小,平面图形有大小吗?

  课件出示:

  选一组你喜欢的图形涂上颜色,比较这组图形的大小,说说在比较中你发现了什么?

  师:可见封闭图形也有大小。(板书:封闭图形)我们说物体的表面和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二、动手实践,探究新知

  师:孩子们,咱们来玩一个比大小的游戏

  (一)观察法

  直接出示两个非常明显的有大小之分的图形。

  哪个面积比较大?你怎么比的?(板书:观察法)

  师:两个面积相差比较大的图形,我们只要观察一下就能直接比较出它们面积的大小。

  (二)重叠法

  师:这两个看上去相似的图形,你有什么好办法比较出它们的办法?

  预设:重叠法,移多补少法

  师:就听你的,我们用重叠法来比一比。

  可以采用重叠的方法比较它们面积的.大小。(板书:重叠法、移多补少法)

  (三)测量法

  出示两个面积接近但形状不同的长方形。

  (1)思考:用什么方法可以比出哪个长方形的面积小一些?为什么?

  学生经过观察、重叠、割补都无法比较,激发认知冲突,怎么办?

  (预设:学生可能会说用尺子量,比周长。学生猜测周长相等,面积也就相当)

  验证猜测:老师可以出示画好方格图,且周长相等的图形,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发现:周长相等,面积不相等。

  周长(6+1)X2=14(厘米)

  周长(5+2)X2=14(厘米)

  周长(4+3)X2=14(厘米)

  (2)提供学具(长方形、圆片、正方形),动手拼摆,合作探究

  如果要测量这两个图形的面积,你认为老师要提供怎样的学具比较合适?

  提出操作要求:

  A、同桌二人各选一个长方形,然后任选一种图片,在长方形上拼摆。

  B、遇到困难,可在小组内寻求帮助。

  (3)学生操作。

  (4)指名汇报演示

  师:在操作中有遇到困难的小组请举手。你们遇到了什么困难?(因有个别组老师所提供的图片不同,操作中必然出现困难)。在这里可能出现两种情况

  ①小组内合作使用图片,一种是圆形,一种是正方形,或一种是长方形,一种是正方形,形状不同,无法比较。

  ②小组内合作使用图片,是两种大小不一样的正方形,形状相同了,大小确不同,无法比较。

  得出结果:要选择大小一样的小方格,也就是要统一标准,这个标准就是面积单位(板书:面积单位)

  三、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

  (一)要求自学内容并思考下面问题:(课件出示自学要求)

  ①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②边长是多少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

  ③和你的同桌说说你学到了什么?

  (二)检查自学情况。(课件出示)

  1、汇报自学情况?

  (板书:常见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2、平方厘米

  (1)拿一拿:从学具中分别拿出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学生拿,)师:你确定吗?有什么方法验证你拿的对不对?用测量,

  (2)量一量:用尺子量的正方形的边长分别是多长?

  (3)找一找:我们身边哪些物体的面积接近1平方厘米?(课件出示)

  3、认识平方分米

  (1)1平方分米是怎样的小正方形?(生答)从学具袋中找出1平方分米?

  (2)找一找,我们的身边什么物体的面积接近1平方分米?

  生找,如果时间允许的话可以让学生试着上前比一比,如比开关盒。

  4、认识平方米

  (1)猜

  师:1平方米是怎样的正方形呢?(生答)从你的学具袋里找找看?(生找不到)

  到底有多大呢?(出示1平方米的教具)猜猜看在1平方米的地毯上大约能多少人?

  学生猜测、站位验证。

  (2)找

  师: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面积接近1平方米。

  生找

  师:你家房子大概有多少平方米?(学生说出自己家房子的面积。)

  (3)想

  闭眼想象: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有多大?

  5、总结

  师:刚才我们学习了面积和面积单位,你用了什么方法学习这些知识的?

  四、结合实践,综合运用

  1、“做一做”第1题。

  师:学习面积单位,你会测量面积的大小了吗?测量桌面的大小要用什么面积单位?测量教室的面积要用什么面积单位?测量整个校园的面积要用什么面积单位?测量整个永定县的面积要用什么面积单位?

  2、改错题。(媒体出示)

  4月27日星期六天气睛

  今天我到姑姑家做客。姑姑家的房子可宽啦!大约有160平方厘米。为了欢迎我姑姑还特意做了蛋糕。坐在面积大约是15平方米的凳子上,看着金黄的蛋糕,我直咽口水。姑姑笑着说:“吃吧!”我赶紧张开大嘴一口气吃了两块有1平方米的大蛋糕。我还教表妹画了一张大约有4平方厘米的画。中午,躺在面积大约是3平方分米的床上,我想:这个国庆节我过得真开心!

  学生读日记、帮明明改面积单位。

  估计:教室的面积大约有多少平方米?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五、板书设计

  面积和面积单位

  观察法 物体表面

  重叠法 的大小叫它们的面积

  剪拼法 封闭图形

  测量法 平方厘米

  平方分米

  平方米

三年级数学上教案10

  教学内容:

  p11-12

  教学目标:

  1、通过引导学生进行练习,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混合运算的顺序,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

  2、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小括号的作用,进一步认识有小括号时,应先算小括号里面的,使学生熟练掌握有括号算式的运算顺序。

  3、通过练习,发展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细心计算的习惯。

  教学重点:

  通过练习使学生熟练掌握“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以及小括号的作用。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每人准备1枝红笔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提问:通过上这一单元的学习,请你说说混合运算的顺序是怎样的?(指名口答)

  2、说明练习内容,导入课题。

  二、指导练习

  1、(1)引导学生理解题意。

  提问:图画的是什么?要解决什么问题?

  (2)让学生独立解答。

  强调:列算式时要注意什么?(先算什么要划线)

  2、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学生互判。(注意:现算什么用红线划出来)

  明确:在一个算式里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先算乘除,后算加减。

  3、第3题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先计算,后涂色。

  4、(1)引导学生理解题意。

  提问:图上告诉我们什么信息?要解答什么问题?(指名回答)

  (2)让学生独立解答。

  5、先比较哪种饮料便宜,有3种方法

  解法一: 12÷6=2(元) 解法二: 3×6=18(元) 解法三: 12÷3=4(瓶)

  3>2 18>12 6>4

  答:男生买的.饮料便宜。 答:男生买的饮料便宜。 答:男生买的饮料便宜。

  再算每瓶便宜多少元?

  3-12÷6

  =3-3

  =1(元) 答:每瓶便宜1元。

  6、(1)引导学生理解题意。

  提问:图上告诉我们什么信息?要解答什么问题?(指名回答)

  (2)提问:为什么要用小括号?不用行吗?

  a.看情境图,先说说图意,收集数学信息。

  b.独立解决问题

  c.在小组内交流

  d.小组汇报,全班交流

  7、指导提问:获得数学信息——解决问题——根据画面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小组交流合作)

  8、数学游戏

  数学游戏:“24点”,游戏前说清游戏规则,先演示,然后分小组进行游戏。

  三、总结:第一单元所学的混合运算内容,一定要记清运算顺序。

三年级数学上教案11

  一、教材分析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是三年级下册中的学习内容,小学生从学习长度到学习面积,是空间形式认识发展上的一次飞跃。是在学生知道了面积的含义,初步认识面积单位和学会用面积单位直接度量面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内容主要是引导学生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初步练习运用公式进行面积计算。首先预测学生根据已有的学习和生活经验会有不同的计量方法。在这堂课中主要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解决“为什么长乘宽就是长方形的面积”的问题,让学生理解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并通过实验验证、举例说明其正确性和运用价值,最后引导学生归纳、总结长方形面积,并通过长方形面积计算方法迁移得到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为以后学习其他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说学法

  学生先猜猜长方形的面积是怎样计算的。再分小组活动:用学具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观察拼成后图形的长是多少,宽是多少,面积是多少,并作好记录。小组汇报拼摆结果,观察统计的数据,小组讨论:通过摆一摆,你们有什么发现?小组合作进行操作,验证发现,讨论小结出长方形面计算的公式,在此基础上探究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让学生在“猜想、操作、发现、验证、应用”的学习过程中经历从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到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再创造,培养学生探索能力和创新精神。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发现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方法,经历面积计算方法的探究过程,能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2、渗透“猜想—实验—发现—验证”的学习方法以及相关事物之间都是有内在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意识和科学探究精神。

  3、让学生通过对数学内在规律的探索,来感受数学的魅力,体验成功探究的乐趣。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通过操作实践、观察比较,探究得出长、正方形的面积公式。

  教学难点:

理解长、正方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用具:

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尺子、课件等。

  教学设想:

  围绕长方形面积公式推导这个重点问题,我力图把教学的着力点放在公式是怎样被提出来的,又是怎样加以推导论证的。

  1、复习中设置障碍,引出问题。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引发学生对数学

  学习的兴趣乃是求知的前提。在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中,让学生初步感知长方形的'面积与长、宽之间存在的关系,再通过启发谈话,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为推导公式作铺垫。

  2、在动手操作中,解决问题。学具操作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一些抽象的概念,

  掌握一些数学规律,有利于教给学生探究知识的方法,让学生在操作中沿着具体——表象——抽象的过程发现问题,把握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长方形面积公式推导中让学生利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纸片拼成一个长方形,在操作思维基础上,进一步感知长方形面积与它的长和宽的关系。

  3、在思考、讨论、分析、验证中,得到结论。在操作交流之后,让学生对面

  积与长宽进行观察、比较、思考,组织学生围绕长方形面积和长宽之间有什么关系进行讨论,归纳分析问题,从而引导概括推导出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4、在变化中,推导出正方形面积公式。充分利用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懂得了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也就迎刃而解。顺理成章地得出正方形面积公式。这样使学生了解了一般与特殊的关系,又形象地沟通了正、长方形之间的联系。

  5、在练习中,发展学生思维,促进技能形成。本节课练习题的设计,力求紧

  扣重点,层次清楚,题型多样,并体现面向全班学生,因材施教的要求。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得出后,均安排一组专项练习题,旨在及时巩固所学会公式,获取足够的反馈信息,以便教师及时调理教学节奏。综合练习题,有一定的灵活性,旨在强化应用两个面积计算公式,形成计算技能。最后提高练习是为学有余力的学生设计的,意在因材施教,发展智能。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提出问题。

  1、提问:上节课,同学们认识了面积和面积单位。什么叫做面积?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呢?(课件出示面积概念和常用的面积单位)

  2、课件出示下图,并提问:这两个图形哪个面积比较大,大多少?(先估计)你们有什么办法比较吗?(生:用1平方厘米的面积单位进行测

  (小结方法)

  3、提问:要想知道黑板、教室面积有多大,你们怎么测量呢?(生:用1平方米的面积单位去测量。)要想游泳池、菜地、森林、操场、知道中国土地的面积有多大,你们怎么测量呢?使学生悟出:用面积单位一个一个去摆、去测量的方法太麻烦,也不实际。

  4、教师在学生产生疑问的同时,再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去探索。

  用面积单位去量的方法太不现实了,那么有没有一种简便的计算方法可以求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呢?这节课,就来研究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板书课题: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二、解决问题。

  (一)、猜想,长方形的面积与什么有关?与长和宽有怎样的关系呢?

  (二)、学生操作发现规律。

  1、分组活动,出示活动要求。

  (1)组长主持活动,活动中互相配合,控制音量。

  (2)用小正方形摆成不同的长方形(个数可以不同),并照表做好记录。

  (3)思考讨论:长方形的面积与长和宽有什么关系?

  2、活动反馈。

  操作完毕,反馈活动情况。结合反馈结果师板书黑板上的表格:

  3、抽象概括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你发现了什么?归纳得出长方形所含的平方厘米正好等于长和宽所含厘米数的乘积。师生共同抽象概括出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板书: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三)、验证与拓展

  1、验证:是不是所有的长方形面积都可以用长×宽来计算?出示简单的图形面积计算。让学生快速说出答案。

  2、观察讨论正方形的面积公式。

  师:这是什么图形?正方形的面积可以怎样计算呢?学生解答。

  思考:正方形的面积与什么有关系?

  反馈:对呀!正方形本身就是特殊的长方形嘛!只是长和宽相等的长方形,我们习惯上把正方形的长和宽叫边长,所以正方形的面积= 边长×边长 (板书)

  三、巩固应用。

  1、计算“做一做”

  2、我们探究学习了计算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方法,在生活中有很多很多的长方形存在着,这些长方形的面积都是可以运用今天探究得到的方法来计算的,想不想试一试啊?计算数学书本封面和学生卡、黑板的面积。先估计再同桌合作量一量、算一算。(取整厘米数)问:你首先做了什么?

  3、告诉茶几面积,猜长和宽(出示课件)

  4、已知正方形的边长,对折一次后是什么图形,面积是多少?(备用)

  四、课堂小结

  收获是什么?还想知道什么问题?

三年级数学上教案1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在模拟旅游情境中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系列“春游中的数学”问题。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需要用数学。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2、过程与方法目标引导学生根据实际情况选择解决问题的方案,初步培养学生的优化意识。使学生体会解决问题的策略,并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丰富自己的经验,提高自己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活动中感悟数学的价值,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通过学生的独立、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勇于探究的精神和合作交流的意识。培养学生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和热爱大自然的情感。体会“尊老爱幼,关爱他人”的美德。

  教学重点:

  学会解决旅游中的一些数学问题。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在解决问题时,学生能选择较合理的策略。感悟优化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媒体:

  多媒体课件、活动表格。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引出春游的课题

  1、诗歌欣赏:《春天来了》,这是一首学生在语文考试中自己创作的诗。这么优美的诗,让我们感受到春天的美好,在这美好的春天里,同学们最想做的是什么?到大自然中去找春天。引出“春游”的课题。 2、你喜欢旅游吗?在旅游中要注意什么?今天,老师就带同学们一起去感受旅游的快乐,但在旅行的过程中我们会遇到一些问题,要同学们一起解决。让我们出发吧!

  二、合作探究春游中的数学问题

  1、选择合适的租车方案

  (1)出示租车信息:一共有40人参加春游活动,有两种型号的车可供选择,大车租金每辆160元,限坐乘客18人,小车租金每辆120元,限坐乘客12人。请你算算怎样租车最省钱?

  (2)先让学生估估、猜猜。与小组同学讨论后把租车方案填在课本上。

  (3)租车方案怎样租车最省钱?

  大车

  小车

  可坐人数

  租金(元)

  方案一

  3辆

  方案二

  2辆

  方案三

  1辆

  方案四

  0辆

  (4)汇报结果后总结方法:最省钱的策略是,车的座位如果不能坐满,空位必须尽可能少一些。因此,租1辆大车和2辆小车的方案最合适。

  2、快餐店用餐

  师:到达目的地,同学们玩得真开心,转眼到了吃中饭的时间了。导游把大家带到一家快餐店用餐,这里的食品真丰富,有凉菜、热菜、主食、饮料等。同学们可以自由选择你最喜欢的食品。

  (1)与小组同学交流自己的观点,再把自己的选择填在课本的表格里,算出你的午餐一共花了多少钱?(提醒学生别浪费。) (2)汇报结果,看看大家都选了哪些营养又美味的食品。

  3、买纪念品回家

  师:在快乐的游玩中时间过得真快,到了该返回的时间了。导游把大家带到一家纪念品商店,让同学们买些纪念品带回家。

  (1)与小组同学讨论,表达自己的观点:淘气遇到的问题怎么解决?为什么先给爷爷买拐杖?

  (2)根据图中的信息回答问题。并提两个不同的数学问题,再解答出来。

  (3)如果你有20元钱,你准备带什么纪念品回家?说说理由。

  三、写数学日记

  师:同学们,愉快的一天结束了,你一定玩得非常开心吧?而且用你所学过的数学知识解决了很多生活中的问题,你是最棒的!你是不是希望把你的快乐与大家一起分享呢?那就请你把它记下来吧。你这一天是怎么过的,在游玩的过程中解决了哪些数学问题?有什么感受?请按下面的格式写一篇数学日记。

  XXXXX年XXX月XXXX日星期( )天气:

  四、课堂小结

  1、通过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课后延伸:清明节到了,如果学校要带六年级的同学们去茅家岭烈士陵园扫墓,你能不能设计一个旅游计划?(填在课本第38页),下节课在班上和同学们一起讨论。请你试试吧。

  板书设计:

  旅游中的数学——春游

  1、租车

  2、用餐

  3、买纪念品

  4、写数学日记

  5、设计扫墓计划

三年级数学上教案13

  教学目标:

  1、启发学生认识到探求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必要性,激发其学习动机。

  2、让学生通过参与长方形面积公式推导的全过程,理解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发展其抽象概括能力。

  3、能比较熟练地运用公式进行计算。

  教学重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教学关键:长方形面积公式推导。

  教学准备:每位学生1平方厘米正方形纸片15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1、出示一张长方形的照片。

  师:大家认识他们吗?想对他说什么?

  师: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这是一张什么形状的照片?

  生:是一张长方形的照片。

  师:马老师很喜欢这张照片,想把它保存的久一点,老板向我建议:可以

  去塑封,就是在表面贴上一层薄膜。要知道这张薄膜有多大?

  2、我们要求它的什么?

  生:求面积。

  3、师:对,我们必须知道这张长方形照片的面积,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

  长方形的面积(板书:长方形的面积)。现在请你估计一下这张长方形照片的面积大约是多少?

  师:你们觉得长方形的面积与什么有关系呢?

  师:是不是这样的呢?,我们就一起来做个实验吧。

  (二)动手操作,实践探究

  1、验证长方形的面积。

  要求:

  (1)用15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任选几个拼成长方形,看哪小组的摆法最多。

  (2)请把结果填入表格。

  (3)聪明的你会发现什么?

  (4)(小组操作、交流并汇报)整理如下

  长所含的厘米数宽所含的厘米数长方形所含的平方厘米数

  6 1 6

  5 3 15

  5 2 10

  3 3 9

  师:请仔细观察这些长方形的面积,长,宽,你发现了什么?

  生1:我发现了长方形所含的平方厘米数正好等于长的厘米数乘以宽的厘米数。

  师:还有谁发现了?你来说说看!

  生2: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以宽。

  师:通过实验大家证实了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以宽。(板书: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我们一起来读一遍。

  2、用字母表示公式

  师:刚才我们得到的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如果用字母来怎样表示呢?

  师:如果用s表示面积,a表示长,b表示宽,那长方形的面积可以表示为

  生:s=a×b(板书)

  师;同学们,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师:你有什么问题吗?

  生:“老师,刚才那个表格上的第四个摆的不是长方形,是正方形。

  师:是吗?同学们发现了吗?刚才那个同学摆的好象有点特殊。

  师:我们刚才研究的可是长方形啊,怎么会出现正方形呢?那我们该怎么办呢?正方形的面积也可以这样算吗?

  师:你来说说看。同学们,你们对正方形的面积是怎么想的?正方形为什么可以这样算呢?我们应该怎样证明它呢?

  生2:我是这样想的:刚才我在排的时候横过来排3个,竖下来也排3个,这样就成为一个边长3厘米的正方形了。(教师指着原来的表格)它的面积有9个小正方形的.面积,3×3就是9平方厘米,也就是这个正方形的面积等于边长×边长。

  生3:老师,我们可不可以这样想,我们以前学过,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正方形的边长就相当于长方形的长和宽,长方形的面积=长×宽,那么正方形的面积就可以等于边长×边长。

  师:同学们,你们同意他们的说法吗?那正方形的面积怎么求?

  (板书: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s=a×a)

  3、小结

  师:我们通过实验验证了长方形的面积=长×宽,而且还有意外的收获,得到了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那么同学们,如果我们想求一个长方形的面积必须知道几个条件?要求正方形的面积必须知道什么?

  (三)运用与扩展

  1、练习

  师:你能运用这个面积公式求下面几个图形的面积吗?

  师:在算这个照片的面积时,我们要先做什么?

  生:测量。有两个小朋友帮测量,一个测的结果是长15厘米,宽10厘米;

  生:15×10=150平方厘米

  师:可是老板为什么给我180平方厘米的透明薄膜呢?他是不是想多要我的钱呢?

  师:既然大家已经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下面我们就来具体的应用。

  (1)上海人民广场地下商业步行街长300米,宽36米。它的面积有多少平方米?

  解:s=ab

  =300×36

  =10800(平方米)

  答:它的面积有10800平方米。

  (2)计算出数学书封面的面积,动手试一试。

  (3)填表:计算下面各图形的面积

  2、一个长方形的长是6厘米,宽是2厘米,面积是()

  A、12厘米 B、12平方厘米 C、16厘米

  3、有一张方桌,桌面的边长是8分米,要配上一块与桌面同样大的玻璃,求这块玻璃面积的算式是()

  A、8×4 B、8×8 C、8+8

三年级数学上教案14

  教学目标:

  1、结合商品标价,经历认识万以内的数的过程。

  2、能认、读、写万以内的数,知道万以内的数的组成。初步学会用万以内的数表示生活中的事物。

  3、了解可以用数来描述某些事物,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能认、读、写万以内的数,知道万以内的数的组成。

  教学用具:

  数字卡片、课件、数位顺序表。

  教学过程:

  一、汇报家用电器价格,揭示课题

  师:现在,家用电器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随处可见,老师课下让大家对家用电器的价格进行了调查,谁来说说你的调查结果?

  师根据学生汇报情况有选择的进行板书。

  1、千以内的数。

  2、万以内的数。

  师:同学们真是生活的有心人,看这组数(千以内的数),谁来读一读?

  指名学生读数,同时复习读法。

  师任指两个数让学生说数的组成。

  师:观察左右两组数有什么不同?

  师:看来这些数都是1000以上的数,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生活中的大数》。

  教师相机板书课题。

  二、认识万以内的数

  师:同学们刚才都展示了自己的调查结果,老师也想展示一下我的调查结果,可以吗?

  1、出示情境图,说说这些电器的价钱。

  师:你们想写写这些数吗?

  师:好,让我们借助数位顺序表来写写这些价格吧。

  2、出示数位顺序表。

  师:看屏幕上的数位顺序表,从右往左依次是。

  师:那你知道从右往左第五位是什么位吗?

  出示万位,再来读一读。

  师:将这个新的数位补充到你的数位顺序表中吧。

  3、将上面的数写到数位顺序表中。

  师:试着把3200写到你的数位顺序表中吧。

  师:说说你是怎么写的?

  再试写4008。

  试写8080和2165。

  师再从黑板上选择3个不同类型的数让学生练写,再进行展示,集体订正。

  师:看来我们在数位顺序表中写数时要从高位写起,哪一位于是几就写几,数位上没有数字的要用0来占位。

  三、读万以内的数

  1、师:谁来试着读一读这些数?

  3200

  师:末尾的2个0?

  4008

  师:中间有几个0?

  师:刚刚几个同学都读了几个?

  师:看来中间有2个0我们只读一个。

  8080

  师:中间的'一个0?

  师:末尾的一个0?

  2165

  师:说说你是怎么读的?

  2、师:根据刚刚同学们读数的方法,你能从这组数中选一个你喜欢的数读一读吗?

  3、师:你能试着总结一下万以内数的读法吗?

  4、出示数字卡片进行读数练习。

  5、组数游戏。

  将4、9、0、0四个数字按要求组数。

  (1) 一个0都不读的数。

  (2) 只读一个0的数。

  四、万以内数的组成

  1、师:你能试着说说这些数的组成吗?

  2、师:从黑板上选一个你喜欢的数把它的组成说给你的同桌听。

  3、师生互动游戏。

  师:老师来说数的组成,你来写,然后告诉我这个数是多少,看您反应最快!

  (1)9个千。

  (2)5个千、2个十和8个一。

  (3)4个千和4个一。

  (4)3个千、2个百、8个十和6个一。

  五、写万以内的数

  师:老师还给大家带来一些资料,谁来读一读。

  出示四幅情景图,让学生读文字信息。

  1、师:试着在你的数学纸上写写这些数吧。

  2、指名四位同学板演。

  3、让板演的学生分别说说自己是怎么写的,教师相机进行写法的指导。

  师:看来我们写数的时候也要从高位写起,几千就在千位写几,几百就在百位写几,几十就在十位写几,几就在个位上写几。当数位上没有数字时要用0来占位。

  4、写出横线上的数。(76页)

  六、知识延展

  1、师:其实生活中的大数还远不止这些,你还知道哪些呢?谁来说一说?

  指名说同桌说。

  2、师:数除了表示数量以外,在日常生活中,有些事物也可以用数来表示。如:老师家的门牌号(课件出示)谁来读一读?

  师:表示什么意思?

  师:还有哪些事物可以用数来表示。

  师:课下调查了解一下河北省各地区的邮政编码,把他记录下来。

三年级数学上教案15

  教学内容:

  分数的初步认识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在看一看、想一想、折一折、说一说、估一估一系列活动中,理解分数的意义,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写分数。

  2、能力目标:通过小组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在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自主学习的精神,使之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理解分数的意义,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写分数。

  难点:理解分数的实际意义。

  教学过程:

  (一)情境谈话,导入新课。

  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农历八月十五是什么节日吗?(中秋节)中秋节有什么习俗呢?(赏月、吃月饼)(课件)同学们爱吃月饼吗?(爱)

  师:这里有4块月饼,怎样分给两个小朋友才公平呢?(课件)

  生:一人分2块,这样才公平。

  师:数学上把“公平、一样多”叫做“平均分”(板书:平均分)

  师:如果有两块月饼,又该怎么分呢?(课件)

  生:每人分一块。

  师:现在月饼只有一块(课件),还能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吗?

  生:能。(师板书:把一块月饼平均分成两份,)(课件演示分的过程)

  师:每人分得多少呢?(半块);半块用哪个数表示呢?用我们学过的数能不能表示出来呢?(不能,学生猜测1/2)师:对!就是 1/2,(课件出示1/2),谁知道1/2是个什么数?

  生:分数

  师:对!今天我们就来初步认识这个新朋友——分数。(板书:分数的初步认识)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经历由整数到分数的过程,着眼一个“探”字,抓住新旧知识间的连接点,知道学习“分数”的必要性。】

  (二)动手操作,探索交流。

  1、认识1/2

  师:谁能结合刚才分月饼的过程说一说1/2表示什么意思?

  (引导学生说出: 表示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它的二分之一。) (板书:每份是它的二分之一)

  师:指名学生再次说说1/2的意思

  师:(师指另一份月饼)那这一份呢?(让学生明白另一份也是这个月饼的1/2) 师:现在同桌相互说说1/2的意思。

  师:1/2怎么写呢?(伸出手指和老师一起写:先写一短横—,表示平均分;再写下面的2,表示平均分成了两份;最后写上面的1,表示其中的一份)

  师:1/2怎么读呢?(生读一遍,再书空写一遍。)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的指导,学生初步感知分数“1/2”的含义,学会分数的读法和写法。】

  2、理解1/2

  (1)体会分数的实际意义

  师:大家想想,半块月饼可以是 1/2,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可以是这样分的?

  生:一个苹果、一个蛋糕……(用生活实例完整地说一说1/2所表示的具体含义)

  【设计意图: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2)、动手折一折

  师:其实,我们的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纸片上也都藏着 1/2,想不想把它找出来?

  请看要求(课件出示:先折一折,再把它的 1/2涂上颜色)

  生:动手操作,动口说含义。

  师:(巡视指导),做完的同学同桌互相小声说说,你是怎样得到这张纸的 1/2 的?(学生把自己的作品贴在黑板上)

  生1:我把这张正方形纸片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它的1/2。

  生2:我把这张长方形纸片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它的 1/2。

  生3:我把这张圆形纸片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它的1/2。

  师:追问,这些图形各不相同,为什么都可以表示出1/2?

  生:都是把这些图形平均分成两份,所以每份都是它的1/2 。

  师:对!只要把一个图形平均分成两份,每份就是它的1/2 。

  【设计意图:主要是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发展自己,可以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去进一步认识 1/2,丰富1/2的表象。着眼一个“动”字。通过有意识的追问,使学生感受到:只要把一个图形平均分成两份,每份就是它的1/2。】

  3、判断1/2,引出1/4

  师:老师也折了几种图形,涂色部分是不是它们的1/2呢?请大家用手势判断“对”或“错”,看谁反应快!(课件出示:) 生1:第一一个对,因为它是把一个正方形平均分成两份,每份就是它的 1/2。

  生2:第二个错,因为它不是平均分。

  生3:第三个不是1/2,应该是1/4。

  【设计意图:通过判断练习,进一步明白1/2的含义,同时巧妙的引出了】

  4、 探索 1/4

  (1)、认识1/4

  师:谁来说说1/4表示什么意思?

  生:表示把一个三角形平均分成了四份,每份是它的 1/4。

  师:谁会写 1/4?

  生:一生上台板演,全班书空。

  (2)、探索1/4

  小组活动:折出一张正方形纸的1/4并涂一涂。

  师:小组先讨论一下不同的折法,然后再动手,比一比哪一组的方法又多又好。

  小组合作,小组交流,小组自愿将作品展示在黑板上和全班交流。

  同桌互相说说1/4表示什么意思?

  师:追问:这些图形都相同,折法不同,为什么每份都能用1/4来表示?

  生:都是把正方形平均分成了四份,每份都是它的 1/4。

  师:很正确!只要把一个图形平均分成四份,每份都是它的 1/4。

  【设计意图:使学生在理解 1/2的基础上,自然的掌握1/4的含义,并通过观察、比较明白:相同的图形,虽然折法不同,但只要把一个图形平均分成四份,每份都用表示 1/4,进一步明确分数的含义。】

  (三)、巩固练习、拓展应用

  来!睁大双眼到生活中看一看。

  1、看:下面的画面让你联想到几分之一?(课件)

  2、播放:多美滋1+1奶粉广告。

  东东把一块蛋糕平均分成四份,一看来了八人,刚解决这个问题,又来了第九个人。

  看广告让你能联想到几分之一?

  生:能想到1/4。

  从哪个画面中联想到1/8?

  生:第一幅画面,蛋糕平均分成四份,每人吃到一份

  生:能想到1/8

  从哪个面画中联想到的1/8?

  生:第三、四画面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8份,每人吃到一份

  生:能想到1/2

  这里的1/2是整个蛋糕的1/2吗?

  生:不是,是小男孩手上蛋糕的1/2

  生:1/9

  如果开始就有9个人,平均分成9份,每人就得到这块蛋糕的?

  (四)回归生活、全课总结。

  其实,生活中还有许许多多的分数,只要同学们善于观察就能发现它们。下面就让我们在歌声中结束今天的内容吧!

【三年级数学上教案】相关文章: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01-11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02-08

三年级数学上册苏教版教案02-26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02-25

三年级数学上册复习教案01-13

青岛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01-29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5篇07-13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5篇)01-05

三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