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教案

时间:2022-06-04 18:29:29 教案 我要投稿

初中地理教案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初中地理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初中地理教案

初中地理教案1

  一、指导思想

  在新课标理论的指导下,以学校教导处工作计划为指导,加强课堂教学。积极参加教科研活动,努力使教学水平,业务能力有更大的提高。同时,通过传授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地理知识,传达地理思想,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初步能力,最终使学生从“学会地理”,走向“会学地理”。

  二、教学要求:

  1、加强理论学习,认真学习《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明确自己的工作目标,充分认识到自己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不断提高自己全面的素质。

  2、认真学习、领会《新课程标准》的重要内容,在教学中注重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注意培养学生的各种地理能力,重视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调查、运用图表和数据分析等基本方法、地理思维能力、地理探究能力,同时掌握好地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

  3、以教材中的“活动”部分内容为突破口,深入研究课堂教学模式,继承以往教学活动的长处,并不断深化、创新、拓展,形成多种多样的符合学生个性发展的、有特色的课堂教学模式。

  4、注意建立过程式评价体系,注重学生的发展,给在实施新课程中的每一位学生建立成绩档案,用来记录该学生的地理学习情况,作好整理工作。

  5、将新课程教学实验研究进行反思,整理自己的所做、所思、所想,将自己在这些年的教学工作中的好的做法,符合课程改革的理念的课堂教学或实践活动进行总结、提炼,继续发扬光大,并把它们记录下来,写成教案、活动案例、论文、实验报告等,积累经验,验证《新课程标准》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三、本学期世界地理的教学目标是:

  1.使学生知道有关世界海陆分布、气候和海洋的基础知识,以及世界人口、人种和国家等概况。

  2.使学生知道世界各大洲概况和主要国家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特征,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关系,初步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基本方法。

  3.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地图了解世界各地地理事物的分布,初步学会分析区域地理特征和地理事象的内在联系,从而发展地理思维能力。学会画简单的世界、大洲、国家的地理略图,学会阅读地理景观图和地理统计图表。

  4.使学生懂得人类共同生活在一个地球上,必须共同保护环境;初步知道世界

  一些国家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方面的经验和问题;增强可持续发展以及对外开放意识,培养全球观念。

  四、具体实施

  1.教学中要改变传统地理课程重知识轻方法、重结论轻过程的观念。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2.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和自身经验出发,观察、发现、了解和研究生活中的地理,并善于在生活中学习和运用地理知识。

  3.引导学生关心现代社会的发展,关注世界的变化,树立科学的资源观、环境观、人口观。要将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作为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以千姿百态的地理事象、千差万别的地理空间、千变万化的地理演化过程。充分考虑现代信息技术的深远影响,促进地理学习的革命,为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地理创造良好的环境。

  4.初一每个班级都有个别学习习惯较差的学生,这些学生他们或者自身努力但学习比较困难,或者智商不低但学习不努力,或者对老师的教育有反感情绪,所以在教学中应该对这类学生给予特别的"关照",生活中要关爱他们,学习中要特别关注他们的一言一行,要从基础抓起,从良好的学习习惯抓起,不放弃每一位学生。

  5、教学活动应该是由教学内

  容、学生、教师、教学环境整合而成的系统,不仅要重视学生学习的结果,更应注重师生共同探究新知识的过程,重视学生学习的经历和经验,关注学生体验、感悟和实践的过程,通过学习情境的创设、实践环节的开发和学习渠道的拓宽,丰富学生的经历和经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实现知识传承、能力发展、态度与价值观形成的统一。在平时的教学中,我特别强调地理同生活实际的联系,创造一切条件,让学生感知生活中处处有地理,引导学生把课堂中的地理知识和方法运用于生活实际中去。

初中地理教案2

  一、教学目标设计

  1.了解农业的主要部门、农业的重要性、我国农业分布的差异。

  2.学会用网络查阅资料,能够进行信息的分析与综合。3.培养识图能力。明确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重要性,增强自主、合作、探究的意识,同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二、教学内容及重难点分析

  八年级学生对地理知识已有所了解,有一定的读图能力,在教学中,应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其“自主-协作”的学习习惯。农业是很重要的生产部门,但要受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等因素的影响,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了解我国的农业分布情况,更重要的是要树立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观念。

  重点:农业在我国地理分布上的差异。

  难点:理解农业分布差异的原因。

  三、教学模式

  这节课是基于局域网络下的“学”与“教”,上网查阅着力于培养学生自主协作学习和动手动脑的能力。教学过程中通过人机交互、生生交互、师生交互开展教学活动。《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合作-探究”教学模式,如下。

  四、教法设计

  本节课利用网络,采取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动手动脑,实现知识的落实。

  五、教学过程设计

  授课程序教 师 活 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网络应用分析导课“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都和农业有关,说明自古以来,人们都非常重视农业。回忆。复述。创设情境,引起兴趣。新课探究(过渡:农业与我们有怎样的关系呢?板书课题)我们先来谈谈农业与我们的.关系。

  (一)农业与我们〖明确〗我们的吃、穿、用都来自农业。什么是农业?农业的主要部门有哪些?发展农业有什么意义?(教师小结)学生阅读课文后举手回答。发挥学生的观察力,培养表达力。过渡:我国的农业是怎样分布的呢?

  (二)我国农业的地区分布1.我国的种植业分布在哪里?以种植什么作物为主?为什么这样分布,与什么有关系?2.畜牧业主要分布在哪里?畜牧业的分布与降水有怎样关系?我国有几大牧区?都有什么著名的畜牧品种?3.我国的林业主要分布在哪里?属于什么地形区?降水情况怎样?属于什么干湿地区?4.我国渔业是怎样分布的?我国淡水渔业最发达的地区是哪里?(教师评价、小结)〖明确〗表现为东部与西部、南方与北方的差异。

  上网查询,把全班分成四个大组,每组查一个问题。师生互动。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自主学习,培养合作、交流的精神。培养学生归纳问题的能力。把范围大的事物缩小化。创设视觉平台。分析我国的农业为什么这样分布。(师生互动共同完成)学生思考、回答。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反馈练习

  课本活动1(教师指导并评价) 学生读图分析、填图。训练读图能力。

  课本活动2(教师指导并评价)学生思考、分析、作答。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了解影响农业的因素除了气候、地形之外还有海拔。小结师生共同回顾。查漏补缺,重申重点,进行爱国教育课外作业设计十年后理想农村的图画。创设学生大胆设想的平台。

  六、板书设计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一)

  农业与我们 (二)

  农业的地区分布1.农业 1.种植业、畜牧业、林业和渔业的分布

  2.农业的主要部门 2.分布特点

  3.农业的重要性

初中地理教案3

  教学目标

  通过阅读海陆分布图和海陆面积的比较示示意图,使学生了解全球海陆分布,记住海陆面积。

  通过阅读教材配备的各种地图特别是“大陆、半岛、岛屿示意图”,学会运用地图判别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及大洋、海和海峡,并能在世界地图上说明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位置、轮廓和分布特征。

  通过认识地球表面的海陆变迁,了解大陆漂移----板块运动学说的发展过程和基本观点,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科学方法、科学探究精神以及辨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观点。

  通过挖掘教材中开放性的可供讨论的话题,组织讨论,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求异思维。

  教学建议

  关于“七大洲和四大洋”的教材分析

  本节是从地球和地图知识引入世界的陆地和海洋的。因为有了地球知识的和图知识,教材配备了14张各种类型图,设计了多个从图中直接读取 地理信息的环节。

  本节主要讲述三部分内容:世界的海陆概况,七大洲和四大洋,以及大陆漂移和板块运动。其中,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和分布,是本节的重点内容。

  “大洲和大洋”部分,是对海陆分布内容的具体化。课本用了“七大洲”、“四大洋”两个标题,出现的 地理概念和地名比较多,大多数是学生在小学已经学过的,或在日常生活中已经了解的,如大陆和大洲、海和洋概念,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等,可作为学生的已有知识。但从读图的意义上,如何使学生在图中能直接概括描述“大陆、半岛、岛屿和海洋、海峡的特点,是新的 教学任务。

  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和分布上,有以下几个环节,1。七大洲、四大洋的相对位置,即哪个大洲面临哪些大洋?哪个大洋被那些大洲包围。2。大洲之间的关系,相连的大洲(大陆)、大洲间的分界(山脉、河流、运河、海峡)3。各大洲的轮廓、面积和分布的对比。

  关于“七大洲、四大洋”的`教法建议

  对于七大洲三和四大洋部分,以读图为主:

  第一步:读图讲解:读“大陆、岛屿、半岛示意图”,让学生在初中地图册上的“世界地形图”中找出实例加以区别。

  第二步:读“东、西半球图”,和“亚洲、欧洲、非洲的分界线图”掌握大洲的名称,位置和三条洲际分界线。

  第三步:读图比较:读“七大洲面积比较图”,让学生说出哪个洲的面积最大?哪个洲的面积最小?并按面积大小的顺序说出七大洲的名称。(可按以下顺口溜记忆:“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

  第四步:读“东、西半球图” 。读图讲解:找出四大洋的名称和位置。读图比较:比较四大洋的面积大小。指图讲解:在图上结合具体的洋、海、海峡,列表讲清它们的概念,并让学生在地图册上找出实例加以区别。

  关于“世界海陆分布”的教材分析

  “世界海陆分布”这一段主要讲述了以下两个内容:1、海陆面积的比例,即三分陆地,七分海洋(或陆地占29%,海洋占71%);2、海陆分布的大势,即陆地集中分布在北半球,海洋大多分布在南半球。这里应补充说明一点,无论是在北半球还是在南半球,都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关于“世界海陆分布”的教法建议

  本节教材配有14张分布图、示意图、比较图。在 教学中,应尽量使用地图、图表,增强直观性,便于学生记忆和掌握。由于图较多,设计问题不但要具体、明确,问题的难度要由浅到深,也要注意系统性、层次性。

  对于世界海陆分布:设计了三个环节,1.观察比较:对照“世界海陆分布图”和“世界海陆面积比较图”,看看地球表面是陆地面积大,还是海洋面积大?海陆分布呈什么形势? 2。组织讨论:是“地球还是水球?这是一个开放性的讨论, 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3.读图对比:在“南、北半球海陆分布图”上,看看陆地主要集中在哪个半球?海洋大多分布在哪个半球?图中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分别是海洋还是陆地?

  关于选学部分内容的教材分析

  第三部分为选学主要介绍了大陆漂移和板块运动。这一内容安排在这儿,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方面紧接上面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说明了七大洲、四大洋这一海陆轮廊的形成原因;另一方面为第三节讲述地形变化、海陆变迁、地震和火山等知识打下基础。有关板块运动的内容比较抽象和概括,是 教学上的一个难点。为此课文首先介绍了魏格纳提出的大陆漂移假说,为讲述板块运动作了铺垫。

  教材安排了一段的阅读材料,介绍了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学说的故事。魏格纳原先德国的一为位年轻的气象学家。传说他从世界地图上发现大西洋两岸轮廓相似而得到启示,转向对大陆漂移的研究,并且坚持不懈,直至为此而献出生命。这段阅读材料蕴涵丰富的非智力因素,它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钻研问题的主动学习精神和为探索真理而百折不挠、勇于献身的精神,还可使学生受到地壳“活动论”这一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 教育。

  关于选学部分的教法建议

  大陆漂移和板块运动(选学)的内容,。以学生活动为主,通过读故事,谈读后感,找证据,用魏格纳不畏艰难,不怕失败的精神,来学习他的学说,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培养了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科学研究的方法。

  读图训练方面,可引导学生读三幅不同地质时期的海陆分布图,说出两亿年来南北美洲、非洲大洋洲、南极洲的位置有了些什么变化? 读图讲解:读“六大板块示意图”,讲解板块学说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读书:为什么海陆分布不是固定不变的,从板块学说的角度做出解释:

  (1)地球表层分成六大板块;

  (2)板块都处在不断地运动之中;

  (3)板块交界地带多火山、地震。

  关于“大洲和大洋”的 教学设计示例

  〈 教学重点〉

  1.利用地图说明全球海陆分布特点,记住海洋面积比例。

  2.运用地图判别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及大样、海和海峡。

  3.在世界地图上说明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位置、海廓和分布特征。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和分布。

  4.通过大陆漂移和板块运动学说的发展过程,对形式进行科学史的 教育科学兴趣和探究精神的培养。

  〈 教学手段〉计算机课件、教材中的各种地图、示意图。

  〈 教学过程〉:

  (引课)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早已广被接受,但宇航员加加林在太空看到的地球却是一个蔚蓝色的美丽的星球。他说:“我们给地球起错了名字,它应叫做水球。”那么到底应该叫地球还是水球?先不要早下定论,还是看看地球的基本面貌以及海陆的分布。

  ( 板书) 第三章 世界的陆地和海洋

  大洲和大洋 海陆分布

  (学生活动).观察比较,对照“世界海陆分布图”和“世界海陆面积比较图”

  (总结 板书)三分陆地,七分海洋

  组织讨论:你认为是地球还是水球?两种说法是在什么背景下产生的?(宇航员在太空看到地球是蔚蓝色的美丽星球,觉的地球更象水球。而人们生活在陆地上,过去以为海洋是陆地的边缘,甚至认为自己居住的地方就是陆地的中心,并未认识到海洋比陆地大。因此,起名地球。这反映了人们的认识的不断发展)

  (读图对比)在“南、北半球海陆分布图”上,看看陆地主要集中在哪个半球?海洋大多分布在哪个半球?图中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分别是海洋还是陆地?

  总结: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海洋大多分布在南半球。北极地区几乎是一片海洋,南极地区即是一块陆地,无论是在北半球还是在南半球,都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提问:我们仔细观察世界海陆分布图,就会发现地球表面的海洋是连成一片的,陆地呢?和海洋一样也是连续的吗?

  不是。陆地被海洋分割成许多块,有的是大陆、有的是岛屿、半岛。

  你能把他们区分出来吗?

  (学生活动)读图讲解:读“大陆、岛屿、半岛示意图”并让学生在初中地图册上的“世界地形图”中找出实例加以区别。

  (学生活动)读“东、西半球图”和“亚洲、欧洲、非洲的分界线图”

  看看地球上共分为哪几个大洲?并牢记七大洲的名称。并回答:

  哪几个大洲主要分布在东半球?哪几个大洲主要分布在西半球?(欧洲、亚洲、非洲、大洋洲主要分布在东半球;北美洲、南美洲主要分布在西半球。)

  赤道横穿哪几个洲的大陆?哪几个大洲的全部或大部分分布在北半球?哪几个大洲的全部或大部分分布在南半球?(赤道横穿南美洲、非洲的大陆;欧洲、北美洲全部在北半球,非洲、亚洲大部分在北半球;南极洲全部在南半球,南美洲、大洋洲大部分在南半球。)

  (3)掌握下面几条洲际分界线

  亚、欧分界线——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和大高加索山脉

  亚、非分界线——苏伊士运河

  南、北美分界线——巴拿马运河(

  (学生活动)读图比较:读“七大洲面积比较图”

  让学生说出哪个洲的面积最大?哪个洲的面积最小?并按面积大小的顺序说出七大洲的名称。(可按以下顺口溜记忆:“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

  (总结 板书)七大洲: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

  我们总结了陆地有七大洲,各洲的大小、轮廓都是不同的。那么浩瀚的海洋呢?

  它被大陆分割了四大洋,下面通过读图了解它们的基本情况。

  (学生活动)读图讲解“东、西半球图” 读图比较“四大洋面积比较图”

  看看地球上的海洋被大陆分割成哪几个彼此相通的大洋,

  找出四大洋的名称和位置。

  比较四大洋的面积大小。

  (3)指图讲解:在图上结合具体的洋、海、海峡,讲清它们的概念,并让学生在地图册上找出实例加以区别。(洋,海洋的中心部 ;海,是洋的一部分,位于大洋边缘,面积较小,一般靠近大陆;海峡,沟通两个海洋之间的狭窄水道)

  (总结 板书)四大洋:大洋、海、海峡

  我们已了解了世界的海陆分布,即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和轮廓和大小。那么这里有一个问题,地球表面的海陆轮廓是怎样

初中地理教案4

  教材分析

  本部分教材是围绕着河湖的基础知识、我国不同类型河湖的特点,以及各自然地理要素对河流水文特征的影响而展开的;

  1、本节内容的知识体系是:河湖的基础知识,教材采取了以地图叠加文字说明和主图叠加附图的形式,淡化了内外流域的界线,突出了内流河和外流河这一基本概念、内外流域面积的差异及我国的河流主要分布在东南部的外流区等内容。

  2、本节核心内容的功能和价值:

  (1)能够运用地图与统计资料说明中国河湖概况。

  (2)提高学生读图、识图、用图和材料分析的.能力。

  (3)能够运用地图和资料,初步学会弄宏观的角度去学习地理,从而培养学生提取、加工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4)通过教学,培养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人地协调观念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学情分析

  八年级有45位学生,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掌握了一定的地理学习方法且对地理学习有了一定的兴趣。但是,也有少数同学对地理课兴趣不大,学习地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较差。所以本节课要充分利多媒体手段和网络资料对学生进行地理兴趣教育和我国的国情教育是很好的题材,既能提高对地理知识的学习情趣,又能进行爱国主义和基本素养的教育。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认识我国河湖众多的特点及其河湖在人类活动中的作用。

  2.明确外流区(河、湖)、内流区(河、湖)的概念,以及外、内流河的水文特征。

  3.能够说出长江、黄河的概况。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运用地图分析河流水文特征及成因的能力。

  2.能够运用地图和统计资料说明中国河、湖的基本概况,培养学生归纳地理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通过教学,培养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人地协调观念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内、外流河的共同水文特征.

  教学难点:

  外、内流河的水文特征及其成因。

初中地理教案5

  教学目标:

  1.读图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和主要地形区。

  2.了解黄土高原的古代文明和“黄土风情”。

  3.结合图文资料,了解黄土成因和黄土高原地貌特征形成的原因。

  教学重点

  读图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和主要地形区

  教学难点:

  结合图文资料,了解黄土成因和黄土高原地貌特征形成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明确任务

  说起黄土高原,人们眼前总浮现厚厚的黄土和千沟万壑的大地景观,那么黄土的由来和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形成的原因是什么呢?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知识点一、文明的摇篮读图

  1.读图6.25,完成下列各题。

  (1)在图中找出:

  内蒙高原、秦岭、太行山、鸟鞘岭。

  (2)在图中找出:

  陕西省、山西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甘肃省。

  (3)黄土高原东起 山脉,西至 ,北连 高原(大致以 为界),南抵

  (4)黄土高原因覆盖着深厚的 而得名,地表 、,水土流失严重。

  2.古代文明

  (1)在黄土高原上,流淌着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2)黄土高原土质肥沃,便于耕种。早在六七千年前,这里的`平原就出现了原始的农耕文明。

  (3)北京中山公园是明清帝王祭祀土地、祈祷丰年的场所;位于陕西省黄陵县的,相传是华夏始祖轩辕黄帝的陵园。

  3.黄土风情:黄土高原古老的文明和独特的地理环境,形成了许多独特的民风民俗。

  (1)黄土高原特有的传统民居是 ,原因是黄土具有 性,不易崩塌,而且又比较 ,容易开挖

  (2)富有地方民俗特色的陕北民歌是 ,其歌腔高亢而悠长,具有浓郁的“黄土风情”和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知识点二、风吹来的黄土

  运用黄土“风成说”,解释下列现象

  课本P27页活动:

  1.下列现象被认为是支持黄土“风成说”的证据,写出它们分别说明了什么问题。

  2.关于黄土的来历,你还有其他的推测吗?

  归纳:关于黄土高原的成因,科学家提出了很多假说,其中得到广泛认同的是“说”。该学说认为,黄土是由风从、和我国西北内陆地区吹来的

  知识点三:严重的水土流失

  1.水土流失的原因:

  黄土高原的地表千沟万壑、支离破碎,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_的地区之一。这里的遭到破坏,疏松的黄土缺少了保护很容易引起水土流失。特别是每遇,泥沙俱下,水土流失尤为严重。结合教材图6.32,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1)自然原因:

  ①黄土土质 ,多 ,许多物质易溶于水;②地表裸露,缺乏 保护;③夏季降水,且多 。

  (2)人为原因:

  ①人多地少,开发历史悠久,长期的 导致生态环境恶化;② 等活动破坏地表。

  (4)合作探究:讨论完成教材29页“活动”2,得出结论是:①土质:(沙土或粘土)更容易造成水土流失。②坡度:(陡坡或缓坡)更容易水土流失。降水强度越,水土流失越严重。

  2.水土流失的危害

  (1)带走地表肥沃的,破坏了和,使得自然灾害加剧,恶化

  (2)泥沙下泄导致河流剧增,淤塞下游河床、水库,给及河道整治造成了巨大困难。

  (3)阅读教材29页图文资料,完成“活动3”

  知识点四:水土保持

  1、黄土高原生态建设的措施

  (1)采取 等生物措施与等工程措施相结合,治理水土流失。

  (2)合理安排,如陡坡地退耕、,过度放牧的地方等。

  2.合作探究:

  结合教材,30页“活动”题的图文资料,讨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

  (1)读教材图6. 37 ,讨论“打坝淤地”对水土流失的治理:在沟谷中修筑 拦截坡地流失的 ,堆积形成肥沃的 (2)读教材图

  6. 38,林草护坡的作用:植树种草,建设 ,能够有效减缓暴雨和流水对地表的侵蚀,减少表土流失,起到 、 的作用。

  (3)退耕还林、还草是国家保护生态环境的一项重大举措:①陡坡地应全部退耕,缓坡地应修建 耕作。

  ②退耕结合 ,发展林、牧等多种经营,解决好农民的生活出路。 ③退耕的同时要控制 的增长,减轻其增长过快对土地的压力。 ④退耕是一项综合举措,黄上高原的 和水土保持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仕务。

  (三)展示交流,自主构建

  (1)疑点、难点、分歧点探究思考

  读图6.29,试解释由“塬”到“梁”再到“峁”的原因。

  明确:源的顶部平坦开阔,四周被流水侵蚀形成;源面受流水侵蚀,沟谷发育,分割成长条状的;梁进一步被沟谷切割分离,形成孤立的馒头状山丘;沟谷进一步发育形成,它是黄土高原农业发达、人口集中的地区。

  (四)巩固训练,拓展提高探究

初中地理教案6

  教材分析

  1.本节要求掌握降水的季节变化规律以及地区分布规律。降水的的测定、变化及分布,是天气预报的两大主要指标之一,也是研究气候的两大要素之一。本节内容承上启下,上一节探究气温和气温的分布,本节通过探究降水和降水的分布,最后归纳出气候的主要影响因素。

  2.降水与人们的生活、生产有密切的联系,降水量的多少直接影响交通是否顺畅,影响农作物的生长。

  学情分析

  本节课规律多、知识容量大,对七年级学生来说,难度较大。但是该节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密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联系身边的地理事物或现象,激活书本知识,让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具,让学生身临其境,感悟所学知识。

  学生认知障碍点:影响降水量多少的因素。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掌握降水的概念及降水的'主要形式。能举例说出降水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掌握世界降水的地区分布规律。

  过程与方法:

  独立思考,小组合作,探究世界降水的地区分布规律。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激情参与,了解降水,了解人类的生存条件,了解自然环境对人类生活生产的影响。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降水的多少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降水的季节变化。

  全球降水的地区分布规律。

  难点: 绘制降水柱状图,总结各地降水的变化规律。

  阅读“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找出全球降水的分布规律。

  教学过程

初中地理教案7

  一、 教学目标:

  1.运用事例,说明地球的形状;

  2.学会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3.通过了解人们认识地球形状的历史过程,初步培养科学探索的精神

  二、 教学重点: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三、 教学难点:

  地球大小的单位。

  四、 教学过程:

  环节一、地球是圆的'吗?

  人类认识地球的形状的历史过程

  1. 天圆地方

  2. 浑天说

  3. 麦哲伦环球航行

  4. 地球卫星照片

  5. 地球是圆的

  6. 证明地球是圆的证据

  1.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漫长历史,主要的理论和人物介绍

  2.由于科技的进步,人类对地球形状和大小有了充分了解。

  环节二、给地球量一量“身”

  认识地球大小的历史过程及认识地球的真实面貌

  麦哲伦环球航行用三年,今天飞机航行用两天,地球到底多大?

  可以分别从地球的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地球的表面积来回答。

  环节三、地球仪

  1、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

  2、认识地球仪上的装备。

  3、纬线和纬度。

  4、经线和精度

  5、练习如何利用经纬网定位。

  环节四、本节主要知识小节(标题)

  附:板书

  地球和地图:

  1、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2、地球仪

  3、纬线和经线

  4、经纬网定位

  环节五、作业布置:

  练习册第一节 地理填充图册第一节

初中地理教案8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通过阅读各类图片和资料掌握海洋资源的种类;认识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同学之间的合作讨论和探究学习掌握如何正确地开发利用海洋。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让学生认识到人类社会发展与海洋有着越来越密切的关系,树立强烈的海洋权益意识和海洋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

  1、正确开发和利用海洋资源;

  2、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

  如何保护和利用海洋。

  【教学用具】:

  多媒体平台

  【教学方法】:

  讲授法、探究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视频导入

  师:在很早的时候呢,人类就已经开始了对海洋的探索,19世纪中后期也就是1872年——1876年,就有一次著名的探索海洋的行动——英国“挑战者”号海洋考察船。那么人类是不是就此就停止了探索海洋的步伐呢?

  生:不是

  20xx年8月26日。“蛟龙号”在我国南海3000米级海上试验取得成功。中国成为继美、俄、日和法之后世界上第五个具备1000米深度载人深潜能力的国家。

  教师设问:为什么各国都纷纷致力于探索海洋的奥秘呢?

  承接: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在一些国际战略家眼中,深海海床早已被贴上这样那样的标签,比如“大国战略要点”、“未来海底要塞”、“新能源要地”、“科技资源仓库”等等。实际上,或出于政治目的,或着眼经济利益,或本着科研精神,世界强国早已开始了一场关于夺取未来战略制高点的深海暗战。

  过渡:

  浩瀚的海洋到底是怎样的?今天我们就一同来揭开她的神秘面纱——共同探讨本章的第四节内容《人类与海洋》。

  〔教授新课〕

  一、探索海洋

  首先,我们大家一同来思考这么一个问题——海洋对人类有哪些影响?

  海洋对人类有4方面的影响:

  ⑴生命的摇篮

  问:你们知不知道最原始的生命是诞生于哪里的?

  讲解:大约30亿年前,海洋中出现了最原始的生命,海洋是孕育生命的摇篮,正是由于海洋的存在,才创造出了我们现在如此丰富多彩的生物世界。

  ⑵资源的.宝库

  问:大家最为熟悉的海洋资源有哪些呢?

  生:石油﹑天然气……

  ⑶交通的要道

  英吉利海峡作为海洋中的重要的交通运输通道,被誉为”世界上最为繁忙的海峡”。

  ⑷气候的调节器

  过渡:海洋对人类的影响归根结底为海洋给人类的生存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和广阔的空间。到海洋寻找资源、利用海洋空间,已成为各国普遍关心的问题。

  读书:46页黄色方框内文字

  那么世界为何如此关注海洋呢?

  二、世界关注海洋

  (阅读课文46——47页思考各国为何如此关注海洋的原因)

  ⑴海洋面积广大:占地球总水量的97%以上

  ⑵海洋资源丰富:被誉为“天然的鱼仓”、 “蓝色的油田”、 “盐类的故乡”、 “娱乐的胜地”、“资源的宝库”

  47页活动:

  在我们的生产或生活中,有哪些东西是取之于海洋的?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2分钟,引导学生从不同层面讨论并归纳总结)

初中地理教案9

  本课时学习目标或学习任务

  1、运用地图说出我国的地理位置及其特点;

  2、了解我国领土范围,记住我国的面积;

  3、在地图上指出我国的邻国和濒临的海洋,说明我国既是陆地大国,也是海洋大国;

  4、通过在图上量算我国东西两端的经度差、时区差,南北两端的纬度差,培养学生读图、析图的能力;

  5、通过多我国辽阔的国土、优越的地理位置的教学,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保卫祖国、建设祖国的爱国主义教育。

  本课时重点难点或学习建议

  重点:让学生掌握我国地理位置的特点,并进一步是学生学会分析与评价一个国家或地区地理位置的方法;

  难点:本节教材涉及的地名的空间观念的'建立。

  学习要求或学法指导

  学习过程

  自学准备与知识导学:

  1、半球分界线;

  2、经纬度的判读。

  一、课件打出谜面,让学生大声朗读两遍,朗读时注意红色的字,然后猜出谜底

  (过渡)说明八年级学习中国地理

  二、听歌曲、观祖国自然风光和祖国发展成就等图片。老师同时带有感情色彩朗读课本序言,从而导入新课

  (过渡)了解了我国的海陆位置、纬度位置,让我们在看看其他几个国家的位置,教师展示课件

  (过渡)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中国,了解中国的位置。

  (一)伟大的祖国

  活动1:学生分组讨论总结中国的半球位置、海陆位置、纬度位置,展示讨论结果,教师总结。

  活动2:对比分析我国海陆位置、纬度位置的优越性。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回做适当提示。让小组代表发言总结。

  (二)辽阔的疆域

  活动3:通过找出我国四至点及量算东西南北跨度,说明我国疆域辽阔。教师展示课件,师生共同完成。

  活动4:完成课本P3活动题②、④并想一想除此之外,冬季我国南北跨度大还可能会出现什么现象?东西跨度大还可能会出现什么现象?教师对学生讨论后的结果尽可能的给与充分评价并进行总结。

  (过渡)我国南北季节的差异、东西晨昏的差异有如此之大,是因为我疆域十分辽阔展示各国领土面积比较表,说明我国陆地总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居世界第3位。

  (过渡)我国不仅陆域广大,而且也是世界上海洋大国之一.

  活动5.读课本P4第二段,完成课本活动题①、②并填空白图。教师适当补充领海、内海内容,说明我国海域辽阔,是世界海洋大国。

  (三)众多的邻国

  (过渡)我国不但有辽阔的疆域,而且也有众多的邻国

  活动6. 读课本1-5图完成下列问题

  1.按逆时针方向,自东向西找出我国陆上邻国。

  2.从北向南找出与我国隔海相望的国家。

  3.在下图上填出我国的邻国。

  师生共同完成,说明我国邻国众多。

  三、课堂小结

  第一节 中国的疆域

  一、伟大的祖国

  半球位置:东半球、北半球

  纬度位置:大部分在中纬度地区

  海陆位置: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

  二、辽阔的疆域

  1.领土四至点

  最北——漠河以北何龙江主航道中心

  最南——曾母暗沙

  最西——帕米尔高原

  最东——黑龙江与乌苏里江的汇合处

  2.疆域辽阔

  1)陆地总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居世界第3位.

  2)海域辽阔,大陆海岸线长达18000多千米,自北向南: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岛屿众多,管辖海域面积约300万平方千米。

  三、众多的邻国

  评价中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由教师分析总结并说明对地理位置评价的一般方法。

  猜谜语是为了提高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产生了解中国地理位置的热情;听歌曲、看图片使让学生感受祖国的日益强大,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激发学生爱国热情。

  小组讨论代表上台交流展示,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参与意识。学习成果的展示,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善于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习惯、提高对地理事物的分析评价能力。

  培养学生从地图中善于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提高学生获取信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加深学生对我国领土的影响,增强民族自豪感。

  培养学生养成自学的习惯。并检测效果。

  强化学生识图记图的能力,帮助学生建立地理空间概念。

  复习巩固,再现知识点,也作为学生学习效果的反馈,为以后教学提供参考。

  培养学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和对一个国家或地区地理位置特点的分析评价方法 。

  练习检测与拓展延伸:

  做《练习册》相关练习。

  *通过与小组伙伴交流测试题/或教师核对答案.给自己打分: 分。

  *本节课,在学习兴趣、学习状态方面,你给自己的评价等级是: (优/良/一般/差) 学生当堂独立完成。

  课后反思或经验总结:

  1、 本节课注重引导生抓本节课的重点来教学:1、中国在世界上的位置;2、辽阔的疆域(分别从巳至点、陆地面积、海洋面积、陆上邻国和海上邻国等方面来分析);

  2、 注重突破难点:采用引导生看图识别的方式来学习,既培养生掌握看图的方法,又突破了教学的难点。

初中地理教案10

  一、 亚细亚和欧罗巴

  (1)洲名的由来

  1、 学生结合预习,讲述亚洲、欧洲洲名的由来

  2、 结合挂图,教师指出亚 欧大陆的位置并提问:亚欧两洲的洲界线是什么?引导学生在地图上说出

  (过渡)分析一个大洲,首先从分析一个大洲的地理位置入手

  3、 分析讲述:地理位置包括其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

  4、 师生共同阅读“亚欧地形图,引导学生从经纬度位置来分析亚洲的地理位置。并突出从南北半球看、从东西半球的位置看亚洲的位置特征

  5、 引导学生从海陆位置说明亚洲的地理位置特征

  (2)亚洲的地理位置

  6、学生讨论完成P3活动题,讨论回答欧洲的地理位置特征,而后结合挂图强化

  6、 提问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认为怎样分析一个地区的地理位置特征

  [作业布置]

  见基础训练

  第 二 课 时

  [复习提问]学生上台,结合挂图说出亚欧两洲的地理位置特征

  二、 亚、欧两洲的地形

  (1) 亚洲的地形特征

  1、 结合P5活动向学生介绍分析地形特征的方法

  2、 师生共同阅读“亚洲地形图”,从四方面分析亚洲的地形特征

  A 读“亚洲地形图”,观察亚洲地形图上主要以哪两种颜色为主?各代表了什么地形?并引导学生在地图上找出亚洲的青藏高原喜马拉雅山的,帕米尔高原的位置

  B 观察提问:亚洲海拔最高的地方海拔有多少米以上?占地面积广不广?说明了从大洲看,亚洲的海拔高吗?

  C 引导学生计算青藏高原与西西伯利亚平原,珠穆朗玛峰与死海的高度差,得出结论:地势高低悬殊,地面起伏大)

  D 继续观察:亚洲的高原、山地主要分布在亚洲的哪个部位?平原又分布在哪里?这说明了亚洲的地势哪里高,哪里低?

  E 引导学生找到亚欧大陆东侧、东南侧的弧形岛屿,并设问:为什么亚欧大陆东部会形成如此多的岛屿和群岛呢?(联系板块构造学说理论说明)

  3、通过刚才的分析,由学生小结亚洲地形的特征,教师指导学生在书本上找重点

  3、 按上述思路,学生阅读欧洲地形图和P6活动1题的资料,讨论欧洲的地形特征,教师结合地图引导学生理解,并引导学生找出欧洲的主要平原:东欧平原、西欧平原、阿尔卑斯山的位置

  4、 教师板书小结欧洲的地形特征:

  (1) 平均海拔最低,仅340米

  (2) 地形以平原丘陵为主

  (3) 中部低平

  (4) 山地主要分布在南北两测

  5、 学生完成P6表格

  [作业布置]

  见填充图册

  第 三 课 时

  (复习提问)

  1、 分析一个大洲的地形特征应从哪些方面入手?

  2、 欧洲的地形有何特征?亚洲的地形有何特征?

  三、 亚洲的气候

  (一)气候负责多样

  1、学生观察“亚洲地形图”,数一数亚洲有哪些气候类型?并设问:世界13种气候类型中,只有哪种气候类型在亚洲没有?由此说明了亚洲气候具有怎样的基本特点?(复杂多样)

  2、引导学生结合地图,从纬度位置、五带的位置、地形的角度让学生理解亚洲气候负责多样的原因:跨寒、温、热三带,且地形复杂多样

  设问:亚洲气候复杂多样可以从哪些方面表现出来呢?(学生阅读P7-8文字,思考说明)

  (过渡)我们知道,气候的两个基本要素是气温和降水,因此,亚洲气候的复杂多样性可以从气温和降水的复杂性体现出来

  (5) 结合教材P7第二段文字,通过马来群岛与奥伊米亚康的气温对比,理解亚洲气温差别大

  (6) 设问:为什么亚洲的气温差别会这样大呢?(主要受纬度因素的影响,跨纬度广)

  (7) 展示世界雨极“乞拉朋齐”和西亚的无流国资料,说明亚洲的降水差异大,干湿差异显著

  (8) 讨论:为什么亚洲的降水差异会那么大?(主要受海陆位置、地形因素的影响,距海越远,降水越少)

  (二)大陆性强

  (9) 展示同纬度的亚洲齐齐哈尔与欧洲巴黎的降水资料,并分析;同纬度的巴黎和齐齐哈尔相比,冬季谁最冷?夏季谁最热?谁的气温年较差大?这说明了亚洲气候具有显著的大陆性特征

  (过渡)亚洲的气候不但具有显著的大陆性特征,而且季风气候显著

  (三)季风气候显著

  1、讲述季风的含义:指随季节变化而风向相反的风

  2、结合本地实际,提问:当地冬季吹什么风向的`风?气候有什么特征?夏季吹什么风向的风?气候又有什么特征?

  (过渡)亚洲的季风气候是怎样形成的呢?

  1、 结合板图讲述风的形成过程及与气压、气温的关系

  2、 板画亚洲简图,理解亚洲冬季风和夏季风的成因

  3、 学生朗读P8阅读,进一步深化对亚洲季风的形成过程的认识,教师结合小黑板表格小结:

  发源地 风向 性质 对气候的影响

  冬季风 蒙古、西伯利亚 偏北 寒冷干燥 气温低,降水少

  夏季风 太平洋、印度洋 偏南 湿热多雨 带来大量降水

  4、 设问:亚洲之所以会形成典型的季风气候特征,和亚洲的什么地理位置分不开呢?

  (小结)我们通过对亚洲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对气候要素的影响,分析了亚洲气候的三个特点:气候复杂多样,大陆性强,季风气候显著。

  四、 欧洲的气候特征

  1、 引导学生阅读P7图1-7,回答:欧洲有哪些气候类型?有热带气候类型分布吗?得出欧洲气候的第一个特征:以温带气候为主

  2、 引导学生读图1-10,比较纬度相近的鹿特丹和赤塔,冬季谁的气温低?夏季谁的气温高?谁的年温差大?由此得出欧洲气候的第二个特征:海洋性特征显著

  (过渡)为什么欧洲气候具有明显的海洋性特征呢?

  3、 学生讨论完成P9活动4,教师结合欧洲地图从海陆位置、纬度位置、地形因素说明。

  4、 引导学生在“亚欧气候分布图”上找出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分布地区,并提问:在欧洲地中海沿岸是什么气候类型?温带海洋性气候和地中海气候各有什么气候特点?

  5、 指导学生结合P9活动5、6题分析判断各自的气候特征。

  6、 小结欧洲气候的第三大特征:温带海洋性气候、地中海气候分布典型

  7、 学生讨论完成P9活动2、3题,进一步理解亚欧两洲的气候特征。

初中地理教案11

  [教学目的]

  1、运用地图,指出巴西的地理位置,首都和主要城市圣保罗,里约热内卢

  2、运用地图,联系巴西自然条件特点,讨论该国如何开发利用和保护热带雨林

  3、运用地图,联系巴西的地形和气候特点,分析亚马孙河水量丰富的原因,了解巴西农业和工业的基本特点

  4、运用地图,了解巴西的城市建设和人种构成特点

  [教学重难点]

  重点:巴西的地理位置、主要城市。工农业特点

  难点:亚马孙和水量特别丰富的原因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很多同学都喜欢看足球,也知道球王贝利,你知道球王贝利是哪个国家的人吗?

  一、地理概况

  1、引导学生在“世界政区图”找出巴西的位置,并指出它是南美洲面积最大的国家,世界第五大国。

  2、引导学生完成P90活动2题,从纬度位置的角度了解巴西的位置特点

  3、引导学生完成P90活动第1题,思考:巴西的地形以哪两种基本地形为主,各属于什么气候类型?

  4、结合板图,讲述亚马孙平原的范围及亚马孙热带雨林

  5、学生自读材料‘地球之肺“,了解亚马孙热带雨林的现状

  6、学生讨论完成活动第3题,

  (过渡)平原一般是有河流冲积而成,亚马孙平原是有哪条河流冲积而成的呢?

  二、亚马孙河

  1、引导学生观察图3-41,思考:亚马孙河的发源地,流向,注入的'海洋

  2、 设问:亚马孙河在世界上地位如何?(学生阅读思考

  3、思考:为什么亚马孙河能成为世界上水量最大,流域面积最广的大河?

  4、引导学生完成活动1、2题

  三、迅速发展的经济

  1、学生自读教材,思考:巴西经济在南美洲地位如何?其经济强势可以从哪些方面体现出来?

  (过渡)巴西工业的迅速发展,离不开巴西丰富的自然资源

  2、引导学生阅读地图册P37图,了解巴西丰富的铁矿资源和水力资源

  四、人口和城市

  1、引导学生阅读地图册P37巴西人口分布图,指出巴西人口分布的特点并结合地图册上的有关资料,了解巴西人种的特点

  2、引导学生阅读P90图3-41,找出巴西的主要城市并突出其特点

  [小结巩固]

  学生小结

  [作业布置]

  见基训

初中地理教案12

  教学目标

  探究日本的位置和范围,知道日本主要自然地理特征及自然资源;

  探究日本经济发达的主要原因及水平,了解中日贸易联系状况,记住日本主要工业区的分布及重要城市和海港;

  初步掌握学习国家地理的方法,提高学生运用地图的能力和地理学习能力;

  从日本经济发展过程中,使学生认识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有助于理解我国“科教兴国”策略的重大意义

  教学重点:

  日本自然地理特征;

  日本多火山和地震的原因;

  发达的加工贸易经济

  教学难点

  日本自然地理特征;

  日本多火山和地震的原因;

  发达的加工贸易经济

  教学准备:课件《樱花》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屏幕显示日本富士山图(带樱花的一幅),名曲《北国之春》,用于课前播放,营造气氛。

  [提问]:同学们,通过看和听,你有什么要说的?学生发言,把学生引入日本话题。

  一、多火山、地震的岛国

  学校组织一批学生到日本修学旅行,下面几种运输方式都能到日本吗?为什么?

  1、汽车 2、火车 3、飞机 4、轮船

  (让学生去知道日本是一个岛国。)

  [活动]:

  四人一小组,根据下面提供的四个问题, 采取合作学习的方式,选择其中的一题展开探究讨论,然后用你最喜欢的方式向大家展示讨论结果。

  合作完成1、日本的领土主要由哪几个大岛组成?

  2、地图册上的比例尺量算上海——东京的距离

  3、日本有那几个著名的城市?并能在地图上找出所在的位置

  4、日本是一个岛国,英国也是一个岛国,比较这两个国家跨越的经度和纬度,那个国家大,这对地理环境的复杂程度有影响吗?

  (让学生带着问题探究讨论,画面切入到“世界政区图”、“日本图”)

  教师此时指导学生阅读“世界政区图”、“日本图”和“富士山图”,结束后重新显示版面2,让学生回答问题,讲出日本的位置和领土组成,主要港口和自然特征。教师予以必要的补充和强调有关内容。

  显示“日本图”,教师边讲边指图,图中北海道、本州、九州和四国四个大岛的名称用红色显示,并由小放到大再缩小定格,让学生掌握这四大岛的相关位置, 接着屏幕左侧显示富士山的'图,在屏幕右侧教师要告诉学生富士山是座活火山,200多年前还曾喷发过,它被日本奉为“圣岳”,是日本的象征,也是日本著名的旅游胜地

  探究题活动:

  1、看看日本工业主要分布在那里?

  2、 综合分析日本工业集中在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海沿岸的主要原因

  3、日本经济对外依赖严重,会对日本经济带来那些影响?谈谈你的看法

  4、阅读课本24页有关资料,回答问题

  阅读 “日本主要工业区的分布”图,把图中的主要工业区用红色块显示图中的东京、横滨、名古屋、大阪、神户和九州等城市名用蓝色显示,加深学生对主要工业城市和港口位置的了解。然后提问:日本工业为什么分布在这里?

  显示几幅图片:“日本富士山和高速铁路”图片、“填海造陆”图片、有关大阪的鸟瞰图片。教师边讲课边播放有关内容。

  在教师讲解的同时,可接连播放较多的动静态画面。如“穿和服的日本妇女”、“日本茶道”图片

  显示“日本工业区分布空白图”,让学生回答图中英文字母所代表的工业中心名称,并思考回答日本工业分布在这里的原因。(学生探究学习,合作完成,同时借助于多媒体,通过这多个版面的播放,辅之以教师的讲解,学生普遍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学习兴趣很浓,教学效果很好。)

初中地理教案1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西北地区的范围、及高原、盆地为主的地形。

  2.使学生掌握西北地区以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及其对农、牧业生产的影响。

  3.培养学生读图、用图的能力,并使学生进一步学会认识与分析一个地区区域特征的方法。

  重点

  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

  难点

  以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及其对农牧业生产的影响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请同学在地图上指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的范围,找出两个地区的分界线(秦岭—淮河线),并说说两个地区有哪些差异。

  【引入新课】我们已经学习了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它们都位于东部季风区。今天我们学习非季风区的西北地区。

  一、干旱的西北地区

  【读图讲解】西北地区大体上位于大兴安岭以西、长城和昆仑山—阿尔金山以北,包括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和甘肃省北部。

  【读图】P5的5.5图、5.7图

  1.西北的地形:以高原和盆地为主。

  学生回答课后的活动练习题。

  【归纳】北方地区、南方地区处于东部季风区,比较湿润,特别是南方地区更加湿润,年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上。本区因深居内陆,并有山岭阻隔,年降水量多小于400毫米,从东部的400毫米左右,往西减少到200毫米、50毫米以下。干旱是本区的主要自然特征。

  2.西北的气候类型:温带大陆性气候。

  3.西北的自然特征:干旱

  原因:西北地区位于非季风区,降水稀少。

  学生读图:5.14,然后回答:

  1、塔里木盆河我国最长的内流河,周围的胡杨林耐盐碱、生长快,是西北地区重要造林树种。

  2、塔里木盆地中有我国面积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

  3、西北地区高原、盆地为主的地形,风蚀作用显著,多沙漠、戈壁的雅丹地貌。

  【回答】由东向西,地表植被大体为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西北地区降水变化规律是:本区降水从东部向西逐渐减少。胡杨林耐盐碱、生长快,是西北地区重要造林树种。

  (2)由东向西,植被变化是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是全国重要的畜牧业基地。

  教案一般包括教材简析和学生分析、教学目的、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及练习设计等内容。为大家提供了初中一年级第二学期地理教案参考,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在上册书中我们学过了我国的行政区划,请大家回忆我国共划分几级行政区划?最高级别的有多少个?分哪几类?

  提问,学生回答。(略)

  讲述:我国幅员辽阔,面积广大,为了经济发展和管理方便,共划分了三级行政区划,其中最高级别的共34个。分别为直辖市4个,省23个,自治区5个,特别行政区2个。那么,大家知道在这34个省级行政区中,政治地位最重要的是哪个吗?

  学生齐答:北京

  对,北京。北京简称京,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大家对北京了解多少?有谁去过北京?请举手。好,我们请××同学给大家介绍他所了解的北京。

  学生介绍。(略)

  通过刚才几位同学的介绍,我们大家对北京有了一些印象,但还不全面、不系统。今天我们就来深入了解、认识我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北京。

  板书:第六章认识省级区域

  第一节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北京

  [讲授新课]

  北京之所以成为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与它的位置、范围、地理环境等密不可分。

  学生活动:请大家阅读图6.1“北京市略图”和图6.3“北京城区的`地理位置”,以及相关文字内容。

  分析、讨论、回答以下问题:(在屏幕上打出)

  1.北京市的地理坐标;

  2.北京市在什么部位与哪几个省区相邻?

  3.北京市的地理位置有什么优越性?

  4.北京市及其周围的地形地势有什么特点?

  5.北京市属哪种气候类型?有什么特点?

  6.流经北京市的河流有哪几条?

  7.北京市的对外交通有什么特点?

  学生讨论:(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教师巡回参与指导。(根据时间要求,可安排1、2组讨论1、2题,3、4组讨论3、4题等)

  提问,小组代表回答,组员补充。(略)

  板书:一、北京概况

  【小结】通过学习这一节,我们了解了西北地区地广人稀,地形以高原、盆地为主,气候干旱以及河湖、植被方面的自然特征,也了解到本区矿产资源丰富,畜牧业和灌溉农业发达。通过“干旱”这一主导因素,逐层分析区内其他因素、归纳区域特征的方法。

  布置作业

  完成P14的活动题

  板书设计

  第三节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

  一、干旱的西北地区

  1.地形

  2.气候

  3.自然特征

初中地理教案14

  [教学目标]

  (一)借助地图,说出俄罗斯的地理位置(欧洲东部和亚洲北部)、领土组成特点(跨东西半球、亚欧两洲)和首都(莫斯科)。

  (二)根据地图和资料,归纳俄罗斯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和各地区气候差异的形成原因及特点。

  (三)运用统计资料,联系俄罗斯自然条件特点,说明该国开发西伯利亚的情况。

  (四)收集资料,说明俄罗斯民族方面的概况。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共分6个小标题。“面积最大的国家”、“平原广大”、“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丰富的资源”、“改革中的经济”、“西伯利亚的开发”,分别介绍俄罗斯的地理位置和面积、地形特点、气候特点、资源特点、经济特点和区域开发方面的情况。

  本节教材第一个标题为国家概况的介绍;第二、三、四个标题内容分别叙述和说明俄罗斯自然地理特征的三个重要方面:“平原广大”和“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为理解俄罗斯农产品和主要农业区分布提供了条件,“丰富的资源”为理解俄罗斯的经济特点和开发西伯利亚作了说明;第五、六个标题内容阐述俄罗斯人文地理特征,可以从中了解俄罗斯的工业、农业城市、港口分布特点及亚洲西伯利亚的开发情况。本节教材的编排结构是:

  本节教材图表系统提供3幅地图:①图3-22,说明俄罗斯周围海洋,亚洲与欧洲部分比较,地形区分布及特点,河流与城市。②图3-24,说明俄罗斯地势地形与河流分布的关系,“东高西低、平原广大”是其地形主要特征。③图3-26,说明俄罗斯主要矿种及产地,特别是石油、黄金、煤、有色金属等矿产资源丰富,本图淡化了矿产地的识记,强调矿产种类及其与工业基地分布的关系。

  2幅景观图:一为反映宗教和建筑特色的大教堂,一为贝加尔湖及湖畔的亚寒带针叶林景观。

  2张统计表:①上扬斯克和莫斯科气候资料分别表明俄罗斯东部西伯利亚受北极地区寒冷气流影响,是北半球的寒极之一,降水较少;而西部东欧平原受大西洋影响,气候较温凉,降水较均匀,是温和的大陆性气候。②俄罗斯亚洲与欧洲部分地区差异对比则要求学生通过对比掌握其差异性,也暗示了开发西伯利亚的必要性。补充阅读材料提供了俄罗斯民族方面的概况,为学生收集此方面的资料作了示例。

  本节教材还说明了俄罗斯几个方面的世界之最:①俄罗斯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②俄罗斯是世界上跨经度最大的国家;③贝加尔湖是世界上最深的湖泊,是世界上淡水量最多的湖泊;4.俄罗斯有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亚寒带针叶林带。

  [教学重难点]

  俄罗斯的地理位置,地形特点,气候特点,经济特点

  [教学方法]

  读图法、讨论法、谈话法、自学法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具准备]

  挂图:俄罗斯地形图

  教学提纲(板书)

  一、面积最大的国家

  1、位置:跨亚、欧两大洲和东、西半球

  2、面积:1708万平方千米

  二、平原广大

  地势东高西低,平原占 70%

  三、温凉的气候

  大陆性气候明显,东、西部差异大

  四、丰富的资源

  1.淡水资源(贝加尔湖)

  2.森林资源(亚寒带针叶林)

  3.矿产资源(石油、黄金、有色金属)

  五、改革中的经济

  1.工业

  工业区:欧洲部分、乌拉尔地区、西伯利亚地区

  工业中心:莫斯科、圣彼得堡、新西伯利亚

  2.农业

  农业区分布于伏尔加河流域和顿河流域

  3.城市和港口

  首都莫斯科

  六、西伯利亚的开发

  [教学过程]

  新课导人:

  引导学生在“世界政区图”上,找出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从中引出俄罗斯

  一、面积最大的国家

  1、提问:通过预习,谁能告诉我面积最大的国家俄罗斯的面积究竟有多大?

  2、展示“俄罗斯地形图”,指出亚、欧两洲的洲界线,得出结论:俄罗斯地跨亚、欧两洲,位于欧洲东部和亚洲北部

  3、引导学生回忆东、西半球分界线(160°E),并和学生一起找出东经160,得出俄罗斯的另一位置特征:地跨东西半球。

  (过渡)接下来,我们一起熟悉俄罗斯的海陆位置特征

  4、读图3-22,完成活动1、2题及P77活动2

  5、一学生朗读P77材料,了解俄罗斯的民族、语言、宗教

  二、平原广大

  1.读图3-22,完成活动第3题

  2.找出上述四大地形区的大致分界线:⑤乌拉尔山、乌拉尔河,⑥叶尼塞河,⑦勒拿河。

  3.叶尼塞河以西均为平原,以东为高原山地,平原面积占俄罗斯领土的70%。归纳得出地形特点:平原广大。

  4.读图3-24,引导学生归纳俄罗斯的地势特征,很容易看出其地势特点:东高西低。

  5、引导学生在地图上找出伏尔加河的位置,注意其流向,注入海洋,在欧洲的地位

  三、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

  1、引导学生阅读地图册P33俄罗斯气候分布图,思考:俄罗斯最主要的气候类型是哪种?还有哪些气候类型?引出气候类型的学习

  2、学生阅读教材思考:俄罗斯的温带大陆性气候有什么特征?

  3、小结:由于俄罗斯疆域辽阔,东西跨经度广,所以气候的大陆性气候特征明显,同时也使东西部气候存在较大的差异。

  4、引导学生分析上扬斯克和莫斯科的气候资料,归纳二地的气候特征差异,并设问:同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什么上扬斯克的降水比莫斯科的少?气温比莫斯科的低?

  (过渡)俄罗斯是世界上资源最为丰富的'大国之一,那么有哪些丰富的自然资源呢?

  四、丰富的资源

  1、学生看书思考:俄罗斯有哪些丰富的自然资源?

  2、设问:俄罗斯为什么水资源和矿产资源丰富呢?教师可从气候特点、地形分布及历史开发等方面加以指导。最后出示亚寒带针叶林带分布图。

  3、出示“俄罗斯主要矿产资源分布”图,让学生在地图上找主要矿种及矿产地,而后说明俄罗斯石油、黄金产量的世界排名及有色金属矿的分布。

  (过渡)俄罗斯丰富的矿产资源为俄罗斯的经济发展提供了非常有利的资源条件。

  四、改革中的经济

  工业方面

  1.通过图3-26和各种资源储量、开采量等资料,学生推断俄罗斯的主要工业部门应该是哪些?而后结合教材P79验证

  2、引导学生阅读地图册P53“俄罗斯工业分布图”,指出俄罗斯的三大工业区并强调俄罗斯的工业主要集在欧洲部分

  3、引导学生在地图上查找各工业区的工业中心城市并在地图上填注。并设问:这三大工业区能形成主要的工业区的共同因素是什么?(附近都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便利的交通),而后进一步从资源条件分析俄罗斯各工业区的工业部门

  农业方面

  1、回忆俄罗斯气候特征和纬度位置特征,思考:俄罗斯的气候条件对发展农业生产有利吗?你认为制约俄罗斯农业分布的最重要因素是什么?(气温因素,俄罗斯的农业一般分布在纬度相对较低、气候较为温和的地区

  3、引导学生在地图上查找俄罗斯主要农业区东欧平原、伏尔加河流域和顿河流域。并对照图例说出俄罗斯的农产品种类,并进一步强调:俄罗斯的农作物一般都是喜温凉的农作物,这与当地的气候特征是相适应的。

  城市与港口方面

  根据地图找出首都莫斯科的位置,由教师小结其城市职能。根据地图,让学生围绕俄罗斯疆界找出其进出海洋的港口城市,再由教师加以具体说明东部、北部、西部的主要海港。

  (过渡)由于自然条件的差异和历史的原因,俄罗斯的人口和经济主要集中在欧洲部分,而面积广大的西伯利亚地区却开发不够

  西伯利亚的开发

  ①小结已学习俄罗斯的知识,填表对比其亚洲部分和欧洲部分的地区差异。②对此表格知识加以对比研究,让学生认识到俄罗斯经济的地区分布与其自然、人文因素分布的不平衡性以及人地关系在空间上存在矛盾。③具体指导西伯利亚的开发项目,如:西伯利亚大铁路,贝阿铁路、秋明油田、库兹巴斯煤炭基地和新西伯利亚高科技园区等。

  本节重点图表指导:

  ①图3-22:指导学生在图上了解俄罗斯地理位置(经度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领土组成(欧洲东部和亚洲北部)、首都莫斯科;俄罗斯是欧洲国家的主要原因:欧洲部分集中全国四分之三的人口,历史上一直是全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地区,主要工业和首都也位于欧洲部分;俄罗斯的四大地形区:东欧平原、西西伯利亚平原、中西伯利亚高原、东西伯利亚山地;主要河流及分布:欧洲部分的伏尔加河和顿河、亚洲部分的鄂毕河、叶尼塞河和勒拿河;俄罗斯的主要城市及分布。

  ②图3-24:指导学生在剖面图上相应位置标注东欧平原、乌拉尔山、西西伯利亚平原、叶尼塞河、中西伯利亚高原、勒拿河、东西伯利亚山地。或者由学生依据图3—22画出沿60°N线的剖面图,然后观察、分析其“东高西低、平原广大”的地势地形特点,再归纳这一特点对河流分布的影响。

  ③图3-26:先指导学生找图例,了解俄罗斯有哪些矿产;再根据教材讲述其矿产储量和开采量,也可由学生收集有关资料对俄罗斯矿产进行评价;最后根据铁路线、河流、城市对矿产地进行相对定位,并为其工业分布作铺垫。

  ④“俄罗斯亚洲部分和欧洲部分地区差异”表:可采取分组讨论的形式,用复习提问的方法引导学生得出答案,并根据所填内容对俄罗斯开发西伯利亚进行评价。下述答案仅供参考:

  亚洲部分 欧洲部分

  地形特征 高原、山地为主 平原面积广大

  气候特征 寒冷干燥 温凉湿润,降水略多

  主要工业基地 乌拉尔、新西伯利亚 莫斯科,圣彼德堡

  主要港口 海参崴 圣彼德堡

初中地理教案15

  地球仪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地球的形状、地球的极半径和赤道半径,记住地球的平均半径和赤道周长。(重点)

  2、使学生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知道地轴、两极、经线、纬线和赤道的意义,初步学会在地球仪上识别经线、纬线、两极和赤道。

  3、使学生知道经度、纬度的确定方法(难点),记住南北半球、东西半球的划分。(重点)

  ○教学方法:

  观察法、读图分析和启发式谈话法、电化教学法。

  ○教学时间:

  约分钟。

  ○教具:

  地球仪、经纬仪、多媒体课件。地球仪若干(学生每人或两人一个)

  ○教学过程

  第一章地球(板书)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板书)

  导入语:宋代文学家苏轼有诗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题西林壁》)同学们,如果有人问你,人类共同生活的星球叫什么?大家都会毫不犹豫地说:“是地球”。但是,作为地球上的公民,恐怕你对地球还知之甚少。为了让同学们了解地球的“庐山真面目”,今天,我们就先来熟悉一下地球的一些情况,首先学习“地球和地球仪”。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板书)

  1、地球是什么形状的?(看地球卫星照片和图1、2地球的大小示意图后回答)

  地球形状是:球体。

  2、地球的球心、极半径、赤道半径和周长在哪里?

  答:[结合经纬仪回答]地球的球心叫地心,从地心到地球表面任何一点都叫作地球半径。其中,从地心到北极或南极的半径,叫极半径;从地心到赤道上任何一点的`半径,叫赤道半径。地球的周长叫赤道。赤道正好处在北极和南极的中间。

  3、赤道半径和极半径相差多少千米?[看课本图中注释的具体数字回答]

  赤道半径6378千米,极半径6357千米,两者相差21千米。可见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的不规则的球体。(但由于极半径与赤道半径相差很少,如果把地球缩小到地球仪那样大小的时候,这个差别就看不出来了。因此,人们仍把地球看作正球体。)

  4、地球的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地球表面积分别是多少?

  平均半径为6371千米,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地球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

  5、课堂练习:现在请大家在笔记本上把表示地心、两极、赤道和极半径、赤道半径的图画出来。

  二、地球的模型——地球仪(板书)

  1、什么是地球仪?

  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并按一定的比例把它缩小而制成的地球模型,叫做地球仪。

  2、[出示地球仪]这是地球的模型——地球仪。地球仪由哪几部分组成?

  地球仪由底座、固定架、球体、地轴组成的

  3、地球仪上有哪些地理事物?

  有各种符号、文字、颜色用来表示陆地、河湖、海洋、山脉、城市等。还有经线、纬线、南北极。

  4、地球仪是围绕什么转动的?南北极点是如何确定的?

  地球仪是绕地轴转动的,它指向北极星附近,与球面的交点为北极点和南极点

  (让学生在自己的地球仪上找到南极和北极,并指示给旁边的同学,大家相互看看是否正确。)

  (1)教师用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让地球仪自西向东(即自左向右)作逆时针转动。告诉学生面对地球仪如何识别东、西、南、北4个方向。

  (2)(做一做)先后请几位学生上台演示地球自转,并在地球仪上指出东、西、南、北4个方向。

  (3)只知道东西南北,还无法确定某一地点的准确位置。利用地球仪上的经纬网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这就像在电影院看电影,必须知道排号和座号才能找到座位一样。经纬网是由纬线与经线构成的。

  5、地球里面是否真正有一根轴?(没有,是假想的)

  6、课堂练习:

  (1)地球是自西向东绕地轴运动的。地轴与地球有两个交点即南极和北极。

  三、纬线和纬度(板书)

  [引入]地球仪上有许多纵横交织的线,你知道哪些是经线,哪些是纬线吗?现在我们来识别地球仪上的经线和纬线。

  1、什么是纬线?(让学生在课本上找出纬线的定义,并读出来。)

  在地球仪上,与地轴垂直、与经线垂直相交,并环绕地球仪一周的圆圈,叫做纬线。

  (让学生在自己的地球仪上找出纬线指示给同学,请对方判断正确与否。)

  2、纬线是什么形状?是半圆,还是圆圈?圆圈。

  3、纬线指示什么方向?是东西方向,还是南北方向?东西方向。

  4、所有纬线的长度是否相等?不相等。

  5、赤道在什么地方?赤道的作用(意义)是什么?(结合经纬仪或地球仪回答)

  赤道在两极的中间,它是南北半球的分界线,它把地球平均分为南北两个半球。

  6、从赤道到两极,纬线长度的变化有什么规律?(结合经纬仪或地球仪回答)

  赤道最长,由赤道向两极,纬线长度逐渐缩短,到两极缩成一个点。

  7、纬线有哪些特点?(展示经纬仪,学生观察回答)

  纬线的特点:圆圈、长度不等、指示东西方向。

  8、在地球仪上大家可以画出多少条纬线?人们是怎样区别每一条纬线的?

  [边指示边讲解]在地球仪上可以画出无数条纬线。为了区别每一条纬线,人们给纬线标定了不同的度数,即纬度。(这就好像给每条纬线都起了名字,我们就能区别它们了。)

  [多媒体展示图片]“纬线与纬度示意图”。

  9、哪条纬线是零度纬线?南北半球是如何划分的?

  人们把赤道定为零度纬线,它把地球均分为南北两个半球。

  10、纬度是多少度?它在什么地方?是90°。位于南、北极点。

  11、赤道南北两侧的纬线在名称上有什么不同?他们分别用什么字母表示?

  赤道以北的纬度叫北纬,用字母“N”来表示;赤道以南的纬度叫南纬,用字母“S”来表示。

  [板书] 北纬——N,南纬——S

  12、如果用字母表示,北纬20度和南纬20度可分别表示为:20°N,20°S 。

  13、以赤道为界,北纬和南纬的度数分别向北、向南排列,它们的度数变化有什么规律?北纬度越向北度数越大;南纬度越向南度数越大。(多媒体图示变化规律)

  14、人们通常把不同的纬度地带分成低纬、中纬和高纬三部分。其中0°~30°为低纬度;30°~60°为中纬度;60°~90°为高纬度。

  [板书:低纬、中纬和高纬] [多媒体展示] “低、中、高纬度示意图”。

  课堂练习:让学生将课本、练习册或教师给出的练习纸(多媒体课件更好)中的纬线纬度指读或标注出来。

  [示例题]请问北京(40°N)处于什么纬度带?中纬度。

  [示例题] 中国和南极洲分别在南半球还是北半球?中国在北半球;南极洲在南半球。

《初中地理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资深写手 • 1对1服务

文章代写服务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初中地理教案】相关文章:

初中地理教案01-06

初中地理教案范文11-16

【荐】初中地理教案02-24

关于初中地理教案02-13

初中地理优秀教案02-13

初中地理教案模板02-20

初中地理教案15篇03-15

初中地理教案(15篇)03-16

初中地理教案精选15篇02-27

论文-AI自动生成器

万字论文 一键生成

输入题目 一键搞定毕业范文模板
AI原创 低重复率 附赠査重报告

点击生成
ai帮你写文章
一键生成 高质量 不重复
微信扫码,即可体验

文章代写服务

资深写手 · 帮您写文章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ai帮你写文章
一键生成 高质量 不重复
微信扫码,即可体验

初中地理教案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初中地理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初中地理教案

初中地理教案1

  一、指导思想

  在新课标理论的指导下,以学校教导处工作计划为指导,加强课堂教学。积极参加教科研活动,努力使教学水平,业务能力有更大的提高。同时,通过传授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地理知识,传达地理思想,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初步能力,最终使学生从“学会地理”,走向“会学地理”。

  二、教学要求:

  1、加强理论学习,认真学习《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明确自己的工作目标,充分认识到自己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不断提高自己全面的素质。

  2、认真学习、领会《新课程标准》的重要内容,在教学中注重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注意培养学生的各种地理能力,重视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调查、运用图表和数据分析等基本方法、地理思维能力、地理探究能力,同时掌握好地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

  3、以教材中的“活动”部分内容为突破口,深入研究课堂教学模式,继承以往教学活动的长处,并不断深化、创新、拓展,形成多种多样的符合学生个性发展的、有特色的课堂教学模式。

  4、注意建立过程式评价体系,注重学生的发展,给在实施新课程中的每一位学生建立成绩档案,用来记录该学生的地理学习情况,作好整理工作。

  5、将新课程教学实验研究进行反思,整理自己的所做、所思、所想,将自己在这些年的教学工作中的好的做法,符合课程改革的理念的课堂教学或实践活动进行总结、提炼,继续发扬光大,并把它们记录下来,写成教案、活动案例、论文、实验报告等,积累经验,验证《新课程标准》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三、本学期世界地理的教学目标是:

  1.使学生知道有关世界海陆分布、气候和海洋的基础知识,以及世界人口、人种和国家等概况。

  2.使学生知道世界各大洲概况和主要国家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特征,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关系,初步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基本方法。

  3.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地图了解世界各地地理事物的分布,初步学会分析区域地理特征和地理事象的内在联系,从而发展地理思维能力。学会画简单的世界、大洲、国家的地理略图,学会阅读地理景观图和地理统计图表。

  4.使学生懂得人类共同生活在一个地球上,必须共同保护环境;初步知道世界

  一些国家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方面的经验和问题;增强可持续发展以及对外开放意识,培养全球观念。

  四、具体实施

  1.教学中要改变传统地理课程重知识轻方法、重结论轻过程的观念。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2.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和自身经验出发,观察、发现、了解和研究生活中的地理,并善于在生活中学习和运用地理知识。

  3.引导学生关心现代社会的发展,关注世界的变化,树立科学的资源观、环境观、人口观。要将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作为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以千姿百态的地理事象、千差万别的地理空间、千变万化的地理演化过程。充分考虑现代信息技术的深远影响,促进地理学习的革命,为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地理创造良好的环境。

  4.初一每个班级都有个别学习习惯较差的学生,这些学生他们或者自身努力但学习比较困难,或者智商不低但学习不努力,或者对老师的教育有反感情绪,所以在教学中应该对这类学生给予特别的"关照",生活中要关爱他们,学习中要特别关注他们的一言一行,要从基础抓起,从良好的学习习惯抓起,不放弃每一位学生。

  5、教学活动应该是由教学内

  容、学生、教师、教学环境整合而成的系统,不仅要重视学生学习的结果,更应注重师生共同探究新知识的过程,重视学生学习的经历和经验,关注学生体验、感悟和实践的过程,通过学习情境的创设、实践环节的开发和学习渠道的拓宽,丰富学生的经历和经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实现知识传承、能力发展、态度与价值观形成的统一。在平时的教学中,我特别强调地理同生活实际的联系,创造一切条件,让学生感知生活中处处有地理,引导学生把课堂中的地理知识和方法运用于生活实际中去。

初中地理教案2

  一、教学目标设计

  1.了解农业的主要部门、农业的重要性、我国农业分布的差异。

  2.学会用网络查阅资料,能够进行信息的分析与综合。3.培养识图能力。明确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重要性,增强自主、合作、探究的意识,同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二、教学内容及重难点分析

  八年级学生对地理知识已有所了解,有一定的读图能力,在教学中,应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其“自主-协作”的学习习惯。农业是很重要的生产部门,但要受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等因素的影响,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了解我国的农业分布情况,更重要的是要树立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观念。

  重点:农业在我国地理分布上的差异。

  难点:理解农业分布差异的原因。

  三、教学模式

  这节课是基于局域网络下的“学”与“教”,上网查阅着力于培养学生自主协作学习和动手动脑的能力。教学过程中通过人机交互、生生交互、师生交互开展教学活动。《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合作-探究”教学模式,如下。

  四、教法设计

  本节课利用网络,采取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动手动脑,实现知识的落实。

  五、教学过程设计

  授课程序教 师 活 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网络应用分析导课“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都和农业有关,说明自古以来,人们都非常重视农业。回忆。复述。创设情境,引起兴趣。新课探究(过渡:农业与我们有怎样的关系呢?板书课题)我们先来谈谈农业与我们的.关系。

  (一)农业与我们〖明确〗我们的吃、穿、用都来自农业。什么是农业?农业的主要部门有哪些?发展农业有什么意义?(教师小结)学生阅读课文后举手回答。发挥学生的观察力,培养表达力。过渡:我国的农业是怎样分布的呢?

  (二)我国农业的地区分布1.我国的种植业分布在哪里?以种植什么作物为主?为什么这样分布,与什么有关系?2.畜牧业主要分布在哪里?畜牧业的分布与降水有怎样关系?我国有几大牧区?都有什么著名的畜牧品种?3.我国的林业主要分布在哪里?属于什么地形区?降水情况怎样?属于什么干湿地区?4.我国渔业是怎样分布的?我国淡水渔业最发达的地区是哪里?(教师评价、小结)〖明确〗表现为东部与西部、南方与北方的差异。

  上网查询,把全班分成四个大组,每组查一个问题。师生互动。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自主学习,培养合作、交流的精神。培养学生归纳问题的能力。把范围大的事物缩小化。创设视觉平台。分析我国的农业为什么这样分布。(师生互动共同完成)学生思考、回答。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反馈练习

  课本活动1(教师指导并评价) 学生读图分析、填图。训练读图能力。

  课本活动2(教师指导并评价)学生思考、分析、作答。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了解影响农业的因素除了气候、地形之外还有海拔。小结师生共同回顾。查漏补缺,重申重点,进行爱国教育课外作业设计十年后理想农村的图画。创设学生大胆设想的平台。

  六、板书设计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一)

  农业与我们 (二)

  农业的地区分布1.农业 1.种植业、畜牧业、林业和渔业的分布

  2.农业的主要部门 2.分布特点

  3.农业的重要性

初中地理教案3

  教学目标

  通过阅读海陆分布图和海陆面积的比较示示意图,使学生了解全球海陆分布,记住海陆面积。

  通过阅读教材配备的各种地图特别是“大陆、半岛、岛屿示意图”,学会运用地图判别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及大洋、海和海峡,并能在世界地图上说明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位置、轮廓和分布特征。

  通过认识地球表面的海陆变迁,了解大陆漂移----板块运动学说的发展过程和基本观点,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科学方法、科学探究精神以及辨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观点。

  通过挖掘教材中开放性的可供讨论的话题,组织讨论,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求异思维。

  教学建议

  关于“七大洲和四大洋”的教材分析

  本节是从地球和地图知识引入世界的陆地和海洋的。因为有了地球知识的和图知识,教材配备了14张各种类型图,设计了多个从图中直接读取 地理信息的环节。

  本节主要讲述三部分内容:世界的海陆概况,七大洲和四大洋,以及大陆漂移和板块运动。其中,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和分布,是本节的重点内容。

  “大洲和大洋”部分,是对海陆分布内容的具体化。课本用了“七大洲”、“四大洋”两个标题,出现的 地理概念和地名比较多,大多数是学生在小学已经学过的,或在日常生活中已经了解的,如大陆和大洲、海和洋概念,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等,可作为学生的已有知识。但从读图的意义上,如何使学生在图中能直接概括描述“大陆、半岛、岛屿和海洋、海峡的特点,是新的 教学任务。

  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和分布上,有以下几个环节,1。七大洲、四大洋的相对位置,即哪个大洲面临哪些大洋?哪个大洋被那些大洲包围。2。大洲之间的关系,相连的大洲(大陆)、大洲间的分界(山脉、河流、运河、海峡)3。各大洲的轮廓、面积和分布的对比。

  关于“七大洲、四大洋”的`教法建议

  对于七大洲三和四大洋部分,以读图为主:

  第一步:读图讲解:读“大陆、岛屿、半岛示意图”,让学生在初中地图册上的“世界地形图”中找出实例加以区别。

  第二步:读“东、西半球图”,和“亚洲、欧洲、非洲的分界线图”掌握大洲的名称,位置和三条洲际分界线。

  第三步:读图比较:读“七大洲面积比较图”,让学生说出哪个洲的面积最大?哪个洲的面积最小?并按面积大小的顺序说出七大洲的名称。(可按以下顺口溜记忆:“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

  第四步:读“东、西半球图” 。读图讲解:找出四大洋的名称和位置。读图比较:比较四大洋的面积大小。指图讲解:在图上结合具体的洋、海、海峡,列表讲清它们的概念,并让学生在地图册上找出实例加以区别。

  关于“世界海陆分布”的教材分析

  “世界海陆分布”这一段主要讲述了以下两个内容:1、海陆面积的比例,即三分陆地,七分海洋(或陆地占29%,海洋占71%);2、海陆分布的大势,即陆地集中分布在北半球,海洋大多分布在南半球。这里应补充说明一点,无论是在北半球还是在南半球,都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关于“世界海陆分布”的教法建议

  本节教材配有14张分布图、示意图、比较图。在 教学中,应尽量使用地图、图表,增强直观性,便于学生记忆和掌握。由于图较多,设计问题不但要具体、明确,问题的难度要由浅到深,也要注意系统性、层次性。

  对于世界海陆分布:设计了三个环节,1.观察比较:对照“世界海陆分布图”和“世界海陆面积比较图”,看看地球表面是陆地面积大,还是海洋面积大?海陆分布呈什么形势? 2。组织讨论:是“地球还是水球?这是一个开放性的讨论, 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3.读图对比:在“南、北半球海陆分布图”上,看看陆地主要集中在哪个半球?海洋大多分布在哪个半球?图中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分别是海洋还是陆地?

  关于选学部分内容的教材分析

  第三部分为选学主要介绍了大陆漂移和板块运动。这一内容安排在这儿,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方面紧接上面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说明了七大洲、四大洋这一海陆轮廊的形成原因;另一方面为第三节讲述地形变化、海陆变迁、地震和火山等知识打下基础。有关板块运动的内容比较抽象和概括,是 教学上的一个难点。为此课文首先介绍了魏格纳提出的大陆漂移假说,为讲述板块运动作了铺垫。

  教材安排了一段的阅读材料,介绍了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学说的故事。魏格纳原先德国的一为位年轻的气象学家。传说他从世界地图上发现大西洋两岸轮廓相似而得到启示,转向对大陆漂移的研究,并且坚持不懈,直至为此而献出生命。这段阅读材料蕴涵丰富的非智力因素,它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钻研问题的主动学习精神和为探索真理而百折不挠、勇于献身的精神,还可使学生受到地壳“活动论”这一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 教育。

  关于选学部分的教法建议

  大陆漂移和板块运动(选学)的内容,。以学生活动为主,通过读故事,谈读后感,找证据,用魏格纳不畏艰难,不怕失败的精神,来学习他的学说,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培养了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科学研究的方法。

  读图训练方面,可引导学生读三幅不同地质时期的海陆分布图,说出两亿年来南北美洲、非洲大洋洲、南极洲的位置有了些什么变化? 读图讲解:读“六大板块示意图”,讲解板块学说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读书:为什么海陆分布不是固定不变的,从板块学说的角度做出解释:

  (1)地球表层分成六大板块;

  (2)板块都处在不断地运动之中;

  (3)板块交界地带多火山、地震。

  关于“大洲和大洋”的 教学设计示例

  〈 教学重点〉

  1.利用地图说明全球海陆分布特点,记住海洋面积比例。

  2.运用地图判别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及大样、海和海峡。

  3.在世界地图上说明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位置、海廓和分布特征。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和分布。

  4.通过大陆漂移和板块运动学说的发展过程,对形式进行科学史的 教育科学兴趣和探究精神的培养。

  〈 教学手段〉计算机课件、教材中的各种地图、示意图。

  〈 教学过程〉:

  (引课)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早已广被接受,但宇航员加加林在太空看到的地球却是一个蔚蓝色的美丽的星球。他说:“我们给地球起错了名字,它应叫做水球。”那么到底应该叫地球还是水球?先不要早下定论,还是看看地球的基本面貌以及海陆的分布。

  ( 板书) 第三章 世界的陆地和海洋

  大洲和大洋 海陆分布

  (学生活动).观察比较,对照“世界海陆分布图”和“世界海陆面积比较图”

  (总结 板书)三分陆地,七分海洋

  组织讨论:你认为是地球还是水球?两种说法是在什么背景下产生的?(宇航员在太空看到地球是蔚蓝色的美丽星球,觉的地球更象水球。而人们生活在陆地上,过去以为海洋是陆地的边缘,甚至认为自己居住的地方就是陆地的中心,并未认识到海洋比陆地大。因此,起名地球。这反映了人们的认识的不断发展)

  (读图对比)在“南、北半球海陆分布图”上,看看陆地主要集中在哪个半球?海洋大多分布在哪个半球?图中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分别是海洋还是陆地?

  总结: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海洋大多分布在南半球。北极地区几乎是一片海洋,南极地区即是一块陆地,无论是在北半球还是在南半球,都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提问:我们仔细观察世界海陆分布图,就会发现地球表面的海洋是连成一片的,陆地呢?和海洋一样也是连续的吗?

  不是。陆地被海洋分割成许多块,有的是大陆、有的是岛屿、半岛。

  你能把他们区分出来吗?

  (学生活动)读图讲解:读“大陆、岛屿、半岛示意图”并让学生在初中地图册上的“世界地形图”中找出实例加以区别。

  (学生活动)读“东、西半球图”和“亚洲、欧洲、非洲的分界线图”

  看看地球上共分为哪几个大洲?并牢记七大洲的名称。并回答:

  哪几个大洲主要分布在东半球?哪几个大洲主要分布在西半球?(欧洲、亚洲、非洲、大洋洲主要分布在东半球;北美洲、南美洲主要分布在西半球。)

  赤道横穿哪几个洲的大陆?哪几个大洲的全部或大部分分布在北半球?哪几个大洲的全部或大部分分布在南半球?(赤道横穿南美洲、非洲的大陆;欧洲、北美洲全部在北半球,非洲、亚洲大部分在北半球;南极洲全部在南半球,南美洲、大洋洲大部分在南半球。)

  (3)掌握下面几条洲际分界线

  亚、欧分界线——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和大高加索山脉

  亚、非分界线——苏伊士运河

  南、北美分界线——巴拿马运河(

  (学生活动)读图比较:读“七大洲面积比较图”

  让学生说出哪个洲的面积最大?哪个洲的面积最小?并按面积大小的顺序说出七大洲的名称。(可按以下顺口溜记忆:“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

  (总结 板书)七大洲: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

  我们总结了陆地有七大洲,各洲的大小、轮廓都是不同的。那么浩瀚的海洋呢?

  它被大陆分割了四大洋,下面通过读图了解它们的基本情况。

  (学生活动)读图讲解“东、西半球图” 读图比较“四大洋面积比较图”

  看看地球上的海洋被大陆分割成哪几个彼此相通的大洋,

  找出四大洋的名称和位置。

  比较四大洋的面积大小。

  (3)指图讲解:在图上结合具体的洋、海、海峡,讲清它们的概念,并让学生在地图册上找出实例加以区别。(洋,海洋的中心部 ;海,是洋的一部分,位于大洋边缘,面积较小,一般靠近大陆;海峡,沟通两个海洋之间的狭窄水道)

  (总结 板书)四大洋:大洋、海、海峡

  我们已了解了世界的海陆分布,即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和轮廓和大小。那么这里有一个问题,地球表面的海陆轮廓是怎样

初中地理教案4

  教材分析

  本部分教材是围绕着河湖的基础知识、我国不同类型河湖的特点,以及各自然地理要素对河流水文特征的影响而展开的;

  1、本节内容的知识体系是:河湖的基础知识,教材采取了以地图叠加文字说明和主图叠加附图的形式,淡化了内外流域的界线,突出了内流河和外流河这一基本概念、内外流域面积的差异及我国的河流主要分布在东南部的外流区等内容。

  2、本节核心内容的功能和价值:

  (1)能够运用地图与统计资料说明中国河湖概况。

  (2)提高学生读图、识图、用图和材料分析的.能力。

  (3)能够运用地图和资料,初步学会弄宏观的角度去学习地理,从而培养学生提取、加工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4)通过教学,培养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人地协调观念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学情分析

  八年级有45位学生,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掌握了一定的地理学习方法且对地理学习有了一定的兴趣。但是,也有少数同学对地理课兴趣不大,学习地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较差。所以本节课要充分利多媒体手段和网络资料对学生进行地理兴趣教育和我国的国情教育是很好的题材,既能提高对地理知识的学习情趣,又能进行爱国主义和基本素养的教育。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认识我国河湖众多的特点及其河湖在人类活动中的作用。

  2.明确外流区(河、湖)、内流区(河、湖)的概念,以及外、内流河的水文特征。

  3.能够说出长江、黄河的概况。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运用地图分析河流水文特征及成因的能力。

  2.能够运用地图和统计资料说明中国河、湖的基本概况,培养学生归纳地理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通过教学,培养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人地协调观念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内、外流河的共同水文特征.

  教学难点:

  外、内流河的水文特征及其成因。

初中地理教案5

  教学目标:

  1.读图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和主要地形区。

  2.了解黄土高原的古代文明和“黄土风情”。

  3.结合图文资料,了解黄土成因和黄土高原地貌特征形成的原因。

  教学重点

  读图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和主要地形区

  教学难点:

  结合图文资料,了解黄土成因和黄土高原地貌特征形成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明确任务

  说起黄土高原,人们眼前总浮现厚厚的黄土和千沟万壑的大地景观,那么黄土的由来和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形成的原因是什么呢?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知识点一、文明的摇篮读图

  1.读图6.25,完成下列各题。

  (1)在图中找出:

  内蒙高原、秦岭、太行山、鸟鞘岭。

  (2)在图中找出:

  陕西省、山西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甘肃省。

  (3)黄土高原东起 山脉,西至 ,北连 高原(大致以 为界),南抵

  (4)黄土高原因覆盖着深厚的 而得名,地表 、,水土流失严重。

  2.古代文明

  (1)在黄土高原上,流淌着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2)黄土高原土质肥沃,便于耕种。早在六七千年前,这里的`平原就出现了原始的农耕文明。

  (3)北京中山公园是明清帝王祭祀土地、祈祷丰年的场所;位于陕西省黄陵县的,相传是华夏始祖轩辕黄帝的陵园。

  3.黄土风情:黄土高原古老的文明和独特的地理环境,形成了许多独特的民风民俗。

  (1)黄土高原特有的传统民居是 ,原因是黄土具有 性,不易崩塌,而且又比较 ,容易开挖

  (2)富有地方民俗特色的陕北民歌是 ,其歌腔高亢而悠长,具有浓郁的“黄土风情”和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知识点二、风吹来的黄土

  运用黄土“风成说”,解释下列现象

  课本P27页活动:

  1.下列现象被认为是支持黄土“风成说”的证据,写出它们分别说明了什么问题。

  2.关于黄土的来历,你还有其他的推测吗?

  归纳:关于黄土高原的成因,科学家提出了很多假说,其中得到广泛认同的是“说”。该学说认为,黄土是由风从、和我国西北内陆地区吹来的

  知识点三:严重的水土流失

  1.水土流失的原因:

  黄土高原的地表千沟万壑、支离破碎,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_的地区之一。这里的遭到破坏,疏松的黄土缺少了保护很容易引起水土流失。特别是每遇,泥沙俱下,水土流失尤为严重。结合教材图6.32,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1)自然原因:

  ①黄土土质 ,多 ,许多物质易溶于水;②地表裸露,缺乏 保护;③夏季降水,且多 。

  (2)人为原因:

  ①人多地少,开发历史悠久,长期的 导致生态环境恶化;② 等活动破坏地表。

  (4)合作探究:讨论完成教材29页“活动”2,得出结论是:①土质:(沙土或粘土)更容易造成水土流失。②坡度:(陡坡或缓坡)更容易水土流失。降水强度越,水土流失越严重。

  2.水土流失的危害

  (1)带走地表肥沃的,破坏了和,使得自然灾害加剧,恶化

  (2)泥沙下泄导致河流剧增,淤塞下游河床、水库,给及河道整治造成了巨大困难。

  (3)阅读教材29页图文资料,完成“活动3”

  知识点四:水土保持

  1、黄土高原生态建设的措施

  (1)采取 等生物措施与等工程措施相结合,治理水土流失。

  (2)合理安排,如陡坡地退耕、,过度放牧的地方等。

  2.合作探究:

  结合教材,30页“活动”题的图文资料,讨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

  (1)读教材图6. 37 ,讨论“打坝淤地”对水土流失的治理:在沟谷中修筑 拦截坡地流失的 ,堆积形成肥沃的 (2)读教材图

  6. 38,林草护坡的作用:植树种草,建设 ,能够有效减缓暴雨和流水对地表的侵蚀,减少表土流失,起到 、 的作用。

  (3)退耕还林、还草是国家保护生态环境的一项重大举措:①陡坡地应全部退耕,缓坡地应修建 耕作。

  ②退耕结合 ,发展林、牧等多种经营,解决好农民的生活出路。 ③退耕的同时要控制 的增长,减轻其增长过快对土地的压力。 ④退耕是一项综合举措,黄上高原的 和水土保持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仕务。

  (三)展示交流,自主构建

  (1)疑点、难点、分歧点探究思考

  读图6.29,试解释由“塬”到“梁”再到“峁”的原因。

  明确:源的顶部平坦开阔,四周被流水侵蚀形成;源面受流水侵蚀,沟谷发育,分割成长条状的;梁进一步被沟谷切割分离,形成孤立的馒头状山丘;沟谷进一步发育形成,它是黄土高原农业发达、人口集中的地区。

  (四)巩固训练,拓展提高探究

初中地理教案6

  教材分析

  1.本节要求掌握降水的季节变化规律以及地区分布规律。降水的的测定、变化及分布,是天气预报的两大主要指标之一,也是研究气候的两大要素之一。本节内容承上启下,上一节探究气温和气温的分布,本节通过探究降水和降水的分布,最后归纳出气候的主要影响因素。

  2.降水与人们的生活、生产有密切的联系,降水量的多少直接影响交通是否顺畅,影响农作物的生长。

  学情分析

  本节课规律多、知识容量大,对七年级学生来说,难度较大。但是该节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密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联系身边的地理事物或现象,激活书本知识,让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具,让学生身临其境,感悟所学知识。

  学生认知障碍点:影响降水量多少的因素。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掌握降水的概念及降水的'主要形式。能举例说出降水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掌握世界降水的地区分布规律。

  过程与方法:

  独立思考,小组合作,探究世界降水的地区分布规律。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激情参与,了解降水,了解人类的生存条件,了解自然环境对人类生活生产的影响。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降水的多少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降水的季节变化。

  全球降水的地区分布规律。

  难点: 绘制降水柱状图,总结各地降水的变化规律。

  阅读“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找出全球降水的分布规律。

  教学过程

初中地理教案7

  一、 教学目标:

  1.运用事例,说明地球的形状;

  2.学会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3.通过了解人们认识地球形状的历史过程,初步培养科学探索的精神

  二、 教学重点: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三、 教学难点:

  地球大小的单位。

  四、 教学过程:

  环节一、地球是圆的'吗?

  人类认识地球的形状的历史过程

  1. 天圆地方

  2. 浑天说

  3. 麦哲伦环球航行

  4. 地球卫星照片

  5. 地球是圆的

  6. 证明地球是圆的证据

  1.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漫长历史,主要的理论和人物介绍

  2.由于科技的进步,人类对地球形状和大小有了充分了解。

  环节二、给地球量一量“身”

  认识地球大小的历史过程及认识地球的真实面貌

  麦哲伦环球航行用三年,今天飞机航行用两天,地球到底多大?

  可以分别从地球的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地球的表面积来回答。

  环节三、地球仪

  1、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

  2、认识地球仪上的装备。

  3、纬线和纬度。

  4、经线和精度

  5、练习如何利用经纬网定位。

  环节四、本节主要知识小节(标题)

  附:板书

  地球和地图:

  1、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2、地球仪

  3、纬线和经线

  4、经纬网定位

  环节五、作业布置:

  练习册第一节 地理填充图册第一节

初中地理教案8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通过阅读各类图片和资料掌握海洋资源的种类;认识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同学之间的合作讨论和探究学习掌握如何正确地开发利用海洋。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让学生认识到人类社会发展与海洋有着越来越密切的关系,树立强烈的海洋权益意识和海洋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

  1、正确开发和利用海洋资源;

  2、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

  如何保护和利用海洋。

  【教学用具】:

  多媒体平台

  【教学方法】:

  讲授法、探究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视频导入

  师:在很早的时候呢,人类就已经开始了对海洋的探索,19世纪中后期也就是1872年——1876年,就有一次著名的探索海洋的行动——英国“挑战者”号海洋考察船。那么人类是不是就此就停止了探索海洋的步伐呢?

  生:不是

  20xx年8月26日。“蛟龙号”在我国南海3000米级海上试验取得成功。中国成为继美、俄、日和法之后世界上第五个具备1000米深度载人深潜能力的国家。

  教师设问:为什么各国都纷纷致力于探索海洋的奥秘呢?

  承接: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在一些国际战略家眼中,深海海床早已被贴上这样那样的标签,比如“大国战略要点”、“未来海底要塞”、“新能源要地”、“科技资源仓库”等等。实际上,或出于政治目的,或着眼经济利益,或本着科研精神,世界强国早已开始了一场关于夺取未来战略制高点的深海暗战。

  过渡:

  浩瀚的海洋到底是怎样的?今天我们就一同来揭开她的神秘面纱——共同探讨本章的第四节内容《人类与海洋》。

  〔教授新课〕

  一、探索海洋

  首先,我们大家一同来思考这么一个问题——海洋对人类有哪些影响?

  海洋对人类有4方面的影响:

  ⑴生命的摇篮

  问:你们知不知道最原始的生命是诞生于哪里的?

  讲解:大约30亿年前,海洋中出现了最原始的生命,海洋是孕育生命的摇篮,正是由于海洋的存在,才创造出了我们现在如此丰富多彩的生物世界。

  ⑵资源的.宝库

  问:大家最为熟悉的海洋资源有哪些呢?

  生:石油﹑天然气……

  ⑶交通的要道

  英吉利海峡作为海洋中的重要的交通运输通道,被誉为”世界上最为繁忙的海峡”。

  ⑷气候的调节器

  过渡:海洋对人类的影响归根结底为海洋给人类的生存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和广阔的空间。到海洋寻找资源、利用海洋空间,已成为各国普遍关心的问题。

  读书:46页黄色方框内文字

  那么世界为何如此关注海洋呢?

  二、世界关注海洋

  (阅读课文46——47页思考各国为何如此关注海洋的原因)

  ⑴海洋面积广大:占地球总水量的97%以上

  ⑵海洋资源丰富:被誉为“天然的鱼仓”、 “蓝色的油田”、 “盐类的故乡”、 “娱乐的胜地”、“资源的宝库”

  47页活动:

  在我们的生产或生活中,有哪些东西是取之于海洋的?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2分钟,引导学生从不同层面讨论并归纳总结)

初中地理教案9

  本课时学习目标或学习任务

  1、运用地图说出我国的地理位置及其特点;

  2、了解我国领土范围,记住我国的面积;

  3、在地图上指出我国的邻国和濒临的海洋,说明我国既是陆地大国,也是海洋大国;

  4、通过在图上量算我国东西两端的经度差、时区差,南北两端的纬度差,培养学生读图、析图的能力;

  5、通过多我国辽阔的国土、优越的地理位置的教学,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保卫祖国、建设祖国的爱国主义教育。

  本课时重点难点或学习建议

  重点:让学生掌握我国地理位置的特点,并进一步是学生学会分析与评价一个国家或地区地理位置的方法;

  难点:本节教材涉及的地名的空间观念的'建立。

  学习要求或学法指导

  学习过程

  自学准备与知识导学:

  1、半球分界线;

  2、经纬度的判读。

  一、课件打出谜面,让学生大声朗读两遍,朗读时注意红色的字,然后猜出谜底

  (过渡)说明八年级学习中国地理

  二、听歌曲、观祖国自然风光和祖国发展成就等图片。老师同时带有感情色彩朗读课本序言,从而导入新课

  (过渡)了解了我国的海陆位置、纬度位置,让我们在看看其他几个国家的位置,教师展示课件

  (过渡)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中国,了解中国的位置。

  (一)伟大的祖国

  活动1:学生分组讨论总结中国的半球位置、海陆位置、纬度位置,展示讨论结果,教师总结。

  活动2:对比分析我国海陆位置、纬度位置的优越性。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回做适当提示。让小组代表发言总结。

  (二)辽阔的疆域

  活动3:通过找出我国四至点及量算东西南北跨度,说明我国疆域辽阔。教师展示课件,师生共同完成。

  活动4:完成课本P3活动题②、④并想一想除此之外,冬季我国南北跨度大还可能会出现什么现象?东西跨度大还可能会出现什么现象?教师对学生讨论后的结果尽可能的给与充分评价并进行总结。

  (过渡)我国南北季节的差异、东西晨昏的差异有如此之大,是因为我疆域十分辽阔展示各国领土面积比较表,说明我国陆地总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居世界第3位。

  (过渡)我国不仅陆域广大,而且也是世界上海洋大国之一.

  活动5.读课本P4第二段,完成课本活动题①、②并填空白图。教师适当补充领海、内海内容,说明我国海域辽阔,是世界海洋大国。

  (三)众多的邻国

  (过渡)我国不但有辽阔的疆域,而且也有众多的邻国

  活动6. 读课本1-5图完成下列问题

  1.按逆时针方向,自东向西找出我国陆上邻国。

  2.从北向南找出与我国隔海相望的国家。

  3.在下图上填出我国的邻国。

  师生共同完成,说明我国邻国众多。

  三、课堂小结

  第一节 中国的疆域

  一、伟大的祖国

  半球位置:东半球、北半球

  纬度位置:大部分在中纬度地区

  海陆位置: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

  二、辽阔的疆域

  1.领土四至点

  最北——漠河以北何龙江主航道中心

  最南——曾母暗沙

  最西——帕米尔高原

  最东——黑龙江与乌苏里江的汇合处

  2.疆域辽阔

  1)陆地总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居世界第3位.

  2)海域辽阔,大陆海岸线长达18000多千米,自北向南: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岛屿众多,管辖海域面积约300万平方千米。

  三、众多的邻国

  评价中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由教师分析总结并说明对地理位置评价的一般方法。

  猜谜语是为了提高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产生了解中国地理位置的热情;听歌曲、看图片使让学生感受祖国的日益强大,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激发学生爱国热情。

  小组讨论代表上台交流展示,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参与意识。学习成果的展示,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善于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习惯、提高对地理事物的分析评价能力。

  培养学生从地图中善于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提高学生获取信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加深学生对我国领土的影响,增强民族自豪感。

  培养学生养成自学的习惯。并检测效果。

  强化学生识图记图的能力,帮助学生建立地理空间概念。

  复习巩固,再现知识点,也作为学生学习效果的反馈,为以后教学提供参考。

  培养学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和对一个国家或地区地理位置特点的分析评价方法 。

  练习检测与拓展延伸:

  做《练习册》相关练习。

  *通过与小组伙伴交流测试题/或教师核对答案.给自己打分: 分。

  *本节课,在学习兴趣、学习状态方面,你给自己的评价等级是: (优/良/一般/差) 学生当堂独立完成。

  课后反思或经验总结:

  1、 本节课注重引导生抓本节课的重点来教学:1、中国在世界上的位置;2、辽阔的疆域(分别从巳至点、陆地面积、海洋面积、陆上邻国和海上邻国等方面来分析);

  2、 注重突破难点:采用引导生看图识别的方式来学习,既培养生掌握看图的方法,又突破了教学的难点。

初中地理教案10

  一、 亚细亚和欧罗巴

  (1)洲名的由来

  1、 学生结合预习,讲述亚洲、欧洲洲名的由来

  2、 结合挂图,教师指出亚 欧大陆的位置并提问:亚欧两洲的洲界线是什么?引导学生在地图上说出

  (过渡)分析一个大洲,首先从分析一个大洲的地理位置入手

  3、 分析讲述:地理位置包括其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

  4、 师生共同阅读“亚欧地形图,引导学生从经纬度位置来分析亚洲的地理位置。并突出从南北半球看、从东西半球的位置看亚洲的位置特征

  5、 引导学生从海陆位置说明亚洲的地理位置特征

  (2)亚洲的地理位置

  6、学生讨论完成P3活动题,讨论回答欧洲的地理位置特征,而后结合挂图强化

  6、 提问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认为怎样分析一个地区的地理位置特征

  [作业布置]

  见基础训练

  第 二 课 时

  [复习提问]学生上台,结合挂图说出亚欧两洲的地理位置特征

  二、 亚、欧两洲的地形

  (1) 亚洲的地形特征

  1、 结合P5活动向学生介绍分析地形特征的方法

  2、 师生共同阅读“亚洲地形图”,从四方面分析亚洲的地形特征

  A 读“亚洲地形图”,观察亚洲地形图上主要以哪两种颜色为主?各代表了什么地形?并引导学生在地图上找出亚洲的青藏高原喜马拉雅山的,帕米尔高原的位置

  B 观察提问:亚洲海拔最高的地方海拔有多少米以上?占地面积广不广?说明了从大洲看,亚洲的海拔高吗?

  C 引导学生计算青藏高原与西西伯利亚平原,珠穆朗玛峰与死海的高度差,得出结论:地势高低悬殊,地面起伏大)

  D 继续观察:亚洲的高原、山地主要分布在亚洲的哪个部位?平原又分布在哪里?这说明了亚洲的地势哪里高,哪里低?

  E 引导学生找到亚欧大陆东侧、东南侧的弧形岛屿,并设问:为什么亚欧大陆东部会形成如此多的岛屿和群岛呢?(联系板块构造学说理论说明)

  3、通过刚才的分析,由学生小结亚洲地形的特征,教师指导学生在书本上找重点

  3、 按上述思路,学生阅读欧洲地形图和P6活动1题的资料,讨论欧洲的地形特征,教师结合地图引导学生理解,并引导学生找出欧洲的主要平原:东欧平原、西欧平原、阿尔卑斯山的位置

  4、 教师板书小结欧洲的地形特征:

  (1) 平均海拔最低,仅340米

  (2) 地形以平原丘陵为主

  (3) 中部低平

  (4) 山地主要分布在南北两测

  5、 学生完成P6表格

  [作业布置]

  见填充图册

  第 三 课 时

  (复习提问)

  1、 分析一个大洲的地形特征应从哪些方面入手?

  2、 欧洲的地形有何特征?亚洲的地形有何特征?

  三、 亚洲的气候

  (一)气候负责多样

  1、学生观察“亚洲地形图”,数一数亚洲有哪些气候类型?并设问:世界13种气候类型中,只有哪种气候类型在亚洲没有?由此说明了亚洲气候具有怎样的基本特点?(复杂多样)

  2、引导学生结合地图,从纬度位置、五带的位置、地形的角度让学生理解亚洲气候负责多样的原因:跨寒、温、热三带,且地形复杂多样

  设问:亚洲气候复杂多样可以从哪些方面表现出来呢?(学生阅读P7-8文字,思考说明)

  (过渡)我们知道,气候的两个基本要素是气温和降水,因此,亚洲气候的复杂多样性可以从气温和降水的复杂性体现出来

  (5) 结合教材P7第二段文字,通过马来群岛与奥伊米亚康的气温对比,理解亚洲气温差别大

  (6) 设问:为什么亚洲的气温差别会这样大呢?(主要受纬度因素的影响,跨纬度广)

  (7) 展示世界雨极“乞拉朋齐”和西亚的无流国资料,说明亚洲的降水差异大,干湿差异显著

  (8) 讨论:为什么亚洲的降水差异会那么大?(主要受海陆位置、地形因素的影响,距海越远,降水越少)

  (二)大陆性强

  (9) 展示同纬度的亚洲齐齐哈尔与欧洲巴黎的降水资料,并分析;同纬度的巴黎和齐齐哈尔相比,冬季谁最冷?夏季谁最热?谁的气温年较差大?这说明了亚洲气候具有显著的大陆性特征

  (过渡)亚洲的气候不但具有显著的大陆性特征,而且季风气候显著

  (三)季风气候显著

  1、讲述季风的含义:指随季节变化而风向相反的风

  2、结合本地实际,提问:当地冬季吹什么风向的`风?气候有什么特征?夏季吹什么风向的风?气候又有什么特征?

  (过渡)亚洲的季风气候是怎样形成的呢?

  1、 结合板图讲述风的形成过程及与气压、气温的关系

  2、 板画亚洲简图,理解亚洲冬季风和夏季风的成因

  3、 学生朗读P8阅读,进一步深化对亚洲季风的形成过程的认识,教师结合小黑板表格小结:

  发源地 风向 性质 对气候的影响

  冬季风 蒙古、西伯利亚 偏北 寒冷干燥 气温低,降水少

  夏季风 太平洋、印度洋 偏南 湿热多雨 带来大量降水

  4、 设问:亚洲之所以会形成典型的季风气候特征,和亚洲的什么地理位置分不开呢?

  (小结)我们通过对亚洲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对气候要素的影响,分析了亚洲气候的三个特点:气候复杂多样,大陆性强,季风气候显著。

  四、 欧洲的气候特征

  1、 引导学生阅读P7图1-7,回答:欧洲有哪些气候类型?有热带气候类型分布吗?得出欧洲气候的第一个特征:以温带气候为主

  2、 引导学生读图1-10,比较纬度相近的鹿特丹和赤塔,冬季谁的气温低?夏季谁的气温高?谁的年温差大?由此得出欧洲气候的第二个特征:海洋性特征显著

  (过渡)为什么欧洲气候具有明显的海洋性特征呢?

  3、 学生讨论完成P9活动4,教师结合欧洲地图从海陆位置、纬度位置、地形因素说明。

  4、 引导学生在“亚欧气候分布图”上找出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分布地区,并提问:在欧洲地中海沿岸是什么气候类型?温带海洋性气候和地中海气候各有什么气候特点?

  5、 指导学生结合P9活动5、6题分析判断各自的气候特征。

  6、 小结欧洲气候的第三大特征:温带海洋性气候、地中海气候分布典型

  7、 学生讨论完成P9活动2、3题,进一步理解亚欧两洲的气候特征。

初中地理教案11

  [教学目的]

  1、运用地图,指出巴西的地理位置,首都和主要城市圣保罗,里约热内卢

  2、运用地图,联系巴西自然条件特点,讨论该国如何开发利用和保护热带雨林

  3、运用地图,联系巴西的地形和气候特点,分析亚马孙河水量丰富的原因,了解巴西农业和工业的基本特点

  4、运用地图,了解巴西的城市建设和人种构成特点

  [教学重难点]

  重点:巴西的地理位置、主要城市。工农业特点

  难点:亚马孙和水量特别丰富的原因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很多同学都喜欢看足球,也知道球王贝利,你知道球王贝利是哪个国家的人吗?

  一、地理概况

  1、引导学生在“世界政区图”找出巴西的位置,并指出它是南美洲面积最大的国家,世界第五大国。

  2、引导学生完成P90活动2题,从纬度位置的角度了解巴西的位置特点

  3、引导学生完成P90活动第1题,思考:巴西的地形以哪两种基本地形为主,各属于什么气候类型?

  4、结合板图,讲述亚马孙平原的范围及亚马孙热带雨林

  5、学生自读材料‘地球之肺“,了解亚马孙热带雨林的现状

  6、学生讨论完成活动第3题,

  (过渡)平原一般是有河流冲积而成,亚马孙平原是有哪条河流冲积而成的呢?

  二、亚马孙河

  1、引导学生观察图3-41,思考:亚马孙河的发源地,流向,注入的'海洋

  2、 设问:亚马孙河在世界上地位如何?(学生阅读思考

  3、思考:为什么亚马孙河能成为世界上水量最大,流域面积最广的大河?

  4、引导学生完成活动1、2题

  三、迅速发展的经济

  1、学生自读教材,思考:巴西经济在南美洲地位如何?其经济强势可以从哪些方面体现出来?

  (过渡)巴西工业的迅速发展,离不开巴西丰富的自然资源

  2、引导学生阅读地图册P37图,了解巴西丰富的铁矿资源和水力资源

  四、人口和城市

  1、引导学生阅读地图册P37巴西人口分布图,指出巴西人口分布的特点并结合地图册上的有关资料,了解巴西人种的特点

  2、引导学生阅读P90图3-41,找出巴西的主要城市并突出其特点

  [小结巩固]

  学生小结

  [作业布置]

  见基训

初中地理教案12

  教学目标

  探究日本的位置和范围,知道日本主要自然地理特征及自然资源;

  探究日本经济发达的主要原因及水平,了解中日贸易联系状况,记住日本主要工业区的分布及重要城市和海港;

  初步掌握学习国家地理的方法,提高学生运用地图的能力和地理学习能力;

  从日本经济发展过程中,使学生认识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有助于理解我国“科教兴国”策略的重大意义

  教学重点:

  日本自然地理特征;

  日本多火山和地震的原因;

  发达的加工贸易经济

  教学难点

  日本自然地理特征;

  日本多火山和地震的原因;

  发达的加工贸易经济

  教学准备:课件《樱花》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屏幕显示日本富士山图(带樱花的一幅),名曲《北国之春》,用于课前播放,营造气氛。

  [提问]:同学们,通过看和听,你有什么要说的?学生发言,把学生引入日本话题。

  一、多火山、地震的岛国

  学校组织一批学生到日本修学旅行,下面几种运输方式都能到日本吗?为什么?

  1、汽车 2、火车 3、飞机 4、轮船

  (让学生去知道日本是一个岛国。)

  [活动]:

  四人一小组,根据下面提供的四个问题, 采取合作学习的方式,选择其中的一题展开探究讨论,然后用你最喜欢的方式向大家展示讨论结果。

  合作完成1、日本的领土主要由哪几个大岛组成?

  2、地图册上的比例尺量算上海——东京的距离

  3、日本有那几个著名的城市?并能在地图上找出所在的位置

  4、日本是一个岛国,英国也是一个岛国,比较这两个国家跨越的经度和纬度,那个国家大,这对地理环境的复杂程度有影响吗?

  (让学生带着问题探究讨论,画面切入到“世界政区图”、“日本图”)

  教师此时指导学生阅读“世界政区图”、“日本图”和“富士山图”,结束后重新显示版面2,让学生回答问题,讲出日本的位置和领土组成,主要港口和自然特征。教师予以必要的补充和强调有关内容。

  显示“日本图”,教师边讲边指图,图中北海道、本州、九州和四国四个大岛的名称用红色显示,并由小放到大再缩小定格,让学生掌握这四大岛的相关位置, 接着屏幕左侧显示富士山的'图,在屏幕右侧教师要告诉学生富士山是座活火山,200多年前还曾喷发过,它被日本奉为“圣岳”,是日本的象征,也是日本著名的旅游胜地

  探究题活动:

  1、看看日本工业主要分布在那里?

  2、 综合分析日本工业集中在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海沿岸的主要原因

  3、日本经济对外依赖严重,会对日本经济带来那些影响?谈谈你的看法

  4、阅读课本24页有关资料,回答问题

  阅读 “日本主要工业区的分布”图,把图中的主要工业区用红色块显示图中的东京、横滨、名古屋、大阪、神户和九州等城市名用蓝色显示,加深学生对主要工业城市和港口位置的了解。然后提问:日本工业为什么分布在这里?

  显示几幅图片:“日本富士山和高速铁路”图片、“填海造陆”图片、有关大阪的鸟瞰图片。教师边讲课边播放有关内容。

  在教师讲解的同时,可接连播放较多的动静态画面。如“穿和服的日本妇女”、“日本茶道”图片

  显示“日本工业区分布空白图”,让学生回答图中英文字母所代表的工业中心名称,并思考回答日本工业分布在这里的原因。(学生探究学习,合作完成,同时借助于多媒体,通过这多个版面的播放,辅之以教师的讲解,学生普遍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学习兴趣很浓,教学效果很好。)

初中地理教案1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西北地区的范围、及高原、盆地为主的地形。

  2.使学生掌握西北地区以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及其对农、牧业生产的影响。

  3.培养学生读图、用图的能力,并使学生进一步学会认识与分析一个地区区域特征的方法。

  重点

  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

  难点

  以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及其对农牧业生产的影响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请同学在地图上指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的范围,找出两个地区的分界线(秦岭—淮河线),并说说两个地区有哪些差异。

  【引入新课】我们已经学习了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它们都位于东部季风区。今天我们学习非季风区的西北地区。

  一、干旱的西北地区

  【读图讲解】西北地区大体上位于大兴安岭以西、长城和昆仑山—阿尔金山以北,包括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和甘肃省北部。

  【读图】P5的5.5图、5.7图

  1.西北的地形:以高原和盆地为主。

  学生回答课后的活动练习题。

  【归纳】北方地区、南方地区处于东部季风区,比较湿润,特别是南方地区更加湿润,年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上。本区因深居内陆,并有山岭阻隔,年降水量多小于400毫米,从东部的400毫米左右,往西减少到200毫米、50毫米以下。干旱是本区的主要自然特征。

  2.西北的气候类型:温带大陆性气候。

  3.西北的自然特征:干旱

  原因:西北地区位于非季风区,降水稀少。

  学生读图:5.14,然后回答:

  1、塔里木盆河我国最长的内流河,周围的胡杨林耐盐碱、生长快,是西北地区重要造林树种。

  2、塔里木盆地中有我国面积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

  3、西北地区高原、盆地为主的地形,风蚀作用显著,多沙漠、戈壁的雅丹地貌。

  【回答】由东向西,地表植被大体为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西北地区降水变化规律是:本区降水从东部向西逐渐减少。胡杨林耐盐碱、生长快,是西北地区重要造林树种。

  (2)由东向西,植被变化是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是全国重要的畜牧业基地。

  教案一般包括教材简析和学生分析、教学目的、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及练习设计等内容。为大家提供了初中一年级第二学期地理教案参考,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在上册书中我们学过了我国的行政区划,请大家回忆我国共划分几级行政区划?最高级别的有多少个?分哪几类?

  提问,学生回答。(略)

  讲述:我国幅员辽阔,面积广大,为了经济发展和管理方便,共划分了三级行政区划,其中最高级别的共34个。分别为直辖市4个,省23个,自治区5个,特别行政区2个。那么,大家知道在这34个省级行政区中,政治地位最重要的是哪个吗?

  学生齐答:北京

  对,北京。北京简称京,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大家对北京了解多少?有谁去过北京?请举手。好,我们请××同学给大家介绍他所了解的北京。

  学生介绍。(略)

  通过刚才几位同学的介绍,我们大家对北京有了一些印象,但还不全面、不系统。今天我们就来深入了解、认识我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北京。

  板书:第六章认识省级区域

  第一节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北京

  [讲授新课]

  北京之所以成为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与它的位置、范围、地理环境等密不可分。

  学生活动:请大家阅读图6.1“北京市略图”和图6.3“北京城区的`地理位置”,以及相关文字内容。

  分析、讨论、回答以下问题:(在屏幕上打出)

  1.北京市的地理坐标;

  2.北京市在什么部位与哪几个省区相邻?

  3.北京市的地理位置有什么优越性?

  4.北京市及其周围的地形地势有什么特点?

  5.北京市属哪种气候类型?有什么特点?

  6.流经北京市的河流有哪几条?

  7.北京市的对外交通有什么特点?

  学生讨论:(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教师巡回参与指导。(根据时间要求,可安排1、2组讨论1、2题,3、4组讨论3、4题等)

  提问,小组代表回答,组员补充。(略)

  板书:一、北京概况

  【小结】通过学习这一节,我们了解了西北地区地广人稀,地形以高原、盆地为主,气候干旱以及河湖、植被方面的自然特征,也了解到本区矿产资源丰富,畜牧业和灌溉农业发达。通过“干旱”这一主导因素,逐层分析区内其他因素、归纳区域特征的方法。

  布置作业

  完成P14的活动题

  板书设计

  第三节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

  一、干旱的西北地区

  1.地形

  2.气候

  3.自然特征

初中地理教案14

  [教学目标]

  (一)借助地图,说出俄罗斯的地理位置(欧洲东部和亚洲北部)、领土组成特点(跨东西半球、亚欧两洲)和首都(莫斯科)。

  (二)根据地图和资料,归纳俄罗斯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和各地区气候差异的形成原因及特点。

  (三)运用统计资料,联系俄罗斯自然条件特点,说明该国开发西伯利亚的情况。

  (四)收集资料,说明俄罗斯民族方面的概况。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共分6个小标题。“面积最大的国家”、“平原广大”、“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丰富的资源”、“改革中的经济”、“西伯利亚的开发”,分别介绍俄罗斯的地理位置和面积、地形特点、气候特点、资源特点、经济特点和区域开发方面的情况。

  本节教材第一个标题为国家概况的介绍;第二、三、四个标题内容分别叙述和说明俄罗斯自然地理特征的三个重要方面:“平原广大”和“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为理解俄罗斯农产品和主要农业区分布提供了条件,“丰富的资源”为理解俄罗斯的经济特点和开发西伯利亚作了说明;第五、六个标题内容阐述俄罗斯人文地理特征,可以从中了解俄罗斯的工业、农业城市、港口分布特点及亚洲西伯利亚的开发情况。本节教材的编排结构是:

  本节教材图表系统提供3幅地图:①图3-22,说明俄罗斯周围海洋,亚洲与欧洲部分比较,地形区分布及特点,河流与城市。②图3-24,说明俄罗斯地势地形与河流分布的关系,“东高西低、平原广大”是其地形主要特征。③图3-26,说明俄罗斯主要矿种及产地,特别是石油、黄金、煤、有色金属等矿产资源丰富,本图淡化了矿产地的识记,强调矿产种类及其与工业基地分布的关系。

  2幅景观图:一为反映宗教和建筑特色的大教堂,一为贝加尔湖及湖畔的亚寒带针叶林景观。

  2张统计表:①上扬斯克和莫斯科气候资料分别表明俄罗斯东部西伯利亚受北极地区寒冷气流影响,是北半球的寒极之一,降水较少;而西部东欧平原受大西洋影响,气候较温凉,降水较均匀,是温和的大陆性气候。②俄罗斯亚洲与欧洲部分地区差异对比则要求学生通过对比掌握其差异性,也暗示了开发西伯利亚的必要性。补充阅读材料提供了俄罗斯民族方面的概况,为学生收集此方面的资料作了示例。

  本节教材还说明了俄罗斯几个方面的世界之最:①俄罗斯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②俄罗斯是世界上跨经度最大的国家;③贝加尔湖是世界上最深的湖泊,是世界上淡水量最多的湖泊;4.俄罗斯有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亚寒带针叶林带。

  [教学重难点]

  俄罗斯的地理位置,地形特点,气候特点,经济特点

  [教学方法]

  读图法、讨论法、谈话法、自学法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具准备]

  挂图:俄罗斯地形图

  教学提纲(板书)

  一、面积最大的国家

  1、位置:跨亚、欧两大洲和东、西半球

  2、面积:1708万平方千米

  二、平原广大

  地势东高西低,平原占 70%

  三、温凉的气候

  大陆性气候明显,东、西部差异大

  四、丰富的资源

  1.淡水资源(贝加尔湖)

  2.森林资源(亚寒带针叶林)

  3.矿产资源(石油、黄金、有色金属)

  五、改革中的经济

  1.工业

  工业区:欧洲部分、乌拉尔地区、西伯利亚地区

  工业中心:莫斯科、圣彼得堡、新西伯利亚

  2.农业

  农业区分布于伏尔加河流域和顿河流域

  3.城市和港口

  首都莫斯科

  六、西伯利亚的开发

  [教学过程]

  新课导人:

  引导学生在“世界政区图”上,找出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从中引出俄罗斯

  一、面积最大的国家

  1、提问:通过预习,谁能告诉我面积最大的国家俄罗斯的面积究竟有多大?

  2、展示“俄罗斯地形图”,指出亚、欧两洲的洲界线,得出结论:俄罗斯地跨亚、欧两洲,位于欧洲东部和亚洲北部

  3、引导学生回忆东、西半球分界线(160°E),并和学生一起找出东经160,得出俄罗斯的另一位置特征:地跨东西半球。

  (过渡)接下来,我们一起熟悉俄罗斯的海陆位置特征

  4、读图3-22,完成活动1、2题及P77活动2

  5、一学生朗读P77材料,了解俄罗斯的民族、语言、宗教

  二、平原广大

  1.读图3-22,完成活动第3题

  2.找出上述四大地形区的大致分界线:⑤乌拉尔山、乌拉尔河,⑥叶尼塞河,⑦勒拿河。

  3.叶尼塞河以西均为平原,以东为高原山地,平原面积占俄罗斯领土的70%。归纳得出地形特点:平原广大。

  4.读图3-24,引导学生归纳俄罗斯的地势特征,很容易看出其地势特点:东高西低。

  5、引导学生在地图上找出伏尔加河的位置,注意其流向,注入海洋,在欧洲的地位

  三、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

  1、引导学生阅读地图册P33俄罗斯气候分布图,思考:俄罗斯最主要的气候类型是哪种?还有哪些气候类型?引出气候类型的学习

  2、学生阅读教材思考:俄罗斯的温带大陆性气候有什么特征?

  3、小结:由于俄罗斯疆域辽阔,东西跨经度广,所以气候的大陆性气候特征明显,同时也使东西部气候存在较大的差异。

  4、引导学生分析上扬斯克和莫斯科的气候资料,归纳二地的气候特征差异,并设问:同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什么上扬斯克的降水比莫斯科的少?气温比莫斯科的低?

  (过渡)俄罗斯是世界上资源最为丰富的'大国之一,那么有哪些丰富的自然资源呢?

  四、丰富的资源

  1、学生看书思考:俄罗斯有哪些丰富的自然资源?

  2、设问:俄罗斯为什么水资源和矿产资源丰富呢?教师可从气候特点、地形分布及历史开发等方面加以指导。最后出示亚寒带针叶林带分布图。

  3、出示“俄罗斯主要矿产资源分布”图,让学生在地图上找主要矿种及矿产地,而后说明俄罗斯石油、黄金产量的世界排名及有色金属矿的分布。

  (过渡)俄罗斯丰富的矿产资源为俄罗斯的经济发展提供了非常有利的资源条件。

  四、改革中的经济

  工业方面

  1.通过图3-26和各种资源储量、开采量等资料,学生推断俄罗斯的主要工业部门应该是哪些?而后结合教材P79验证

  2、引导学生阅读地图册P53“俄罗斯工业分布图”,指出俄罗斯的三大工业区并强调俄罗斯的工业主要集在欧洲部分

  3、引导学生在地图上查找各工业区的工业中心城市并在地图上填注。并设问:这三大工业区能形成主要的工业区的共同因素是什么?(附近都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便利的交通),而后进一步从资源条件分析俄罗斯各工业区的工业部门

  农业方面

  1、回忆俄罗斯气候特征和纬度位置特征,思考:俄罗斯的气候条件对发展农业生产有利吗?你认为制约俄罗斯农业分布的最重要因素是什么?(气温因素,俄罗斯的农业一般分布在纬度相对较低、气候较为温和的地区

  3、引导学生在地图上查找俄罗斯主要农业区东欧平原、伏尔加河流域和顿河流域。并对照图例说出俄罗斯的农产品种类,并进一步强调:俄罗斯的农作物一般都是喜温凉的农作物,这与当地的气候特征是相适应的。

  城市与港口方面

  根据地图找出首都莫斯科的位置,由教师小结其城市职能。根据地图,让学生围绕俄罗斯疆界找出其进出海洋的港口城市,再由教师加以具体说明东部、北部、西部的主要海港。

  (过渡)由于自然条件的差异和历史的原因,俄罗斯的人口和经济主要集中在欧洲部分,而面积广大的西伯利亚地区却开发不够

  西伯利亚的开发

  ①小结已学习俄罗斯的知识,填表对比其亚洲部分和欧洲部分的地区差异。②对此表格知识加以对比研究,让学生认识到俄罗斯经济的地区分布与其自然、人文因素分布的不平衡性以及人地关系在空间上存在矛盾。③具体指导西伯利亚的开发项目,如:西伯利亚大铁路,贝阿铁路、秋明油田、库兹巴斯煤炭基地和新西伯利亚高科技园区等。

  本节重点图表指导:

  ①图3-22:指导学生在图上了解俄罗斯地理位置(经度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领土组成(欧洲东部和亚洲北部)、首都莫斯科;俄罗斯是欧洲国家的主要原因:欧洲部分集中全国四分之三的人口,历史上一直是全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地区,主要工业和首都也位于欧洲部分;俄罗斯的四大地形区:东欧平原、西西伯利亚平原、中西伯利亚高原、东西伯利亚山地;主要河流及分布:欧洲部分的伏尔加河和顿河、亚洲部分的鄂毕河、叶尼塞河和勒拿河;俄罗斯的主要城市及分布。

  ②图3-24:指导学生在剖面图上相应位置标注东欧平原、乌拉尔山、西西伯利亚平原、叶尼塞河、中西伯利亚高原、勒拿河、东西伯利亚山地。或者由学生依据图3—22画出沿60°N线的剖面图,然后观察、分析其“东高西低、平原广大”的地势地形特点,再归纳这一特点对河流分布的影响。

  ③图3-26:先指导学生找图例,了解俄罗斯有哪些矿产;再根据教材讲述其矿产储量和开采量,也可由学生收集有关资料对俄罗斯矿产进行评价;最后根据铁路线、河流、城市对矿产地进行相对定位,并为其工业分布作铺垫。

  ④“俄罗斯亚洲部分和欧洲部分地区差异”表:可采取分组讨论的形式,用复习提问的方法引导学生得出答案,并根据所填内容对俄罗斯开发西伯利亚进行评价。下述答案仅供参考:

  亚洲部分 欧洲部分

  地形特征 高原、山地为主 平原面积广大

  气候特征 寒冷干燥 温凉湿润,降水略多

  主要工业基地 乌拉尔、新西伯利亚 莫斯科,圣彼德堡

  主要港口 海参崴 圣彼德堡

初中地理教案15

  地球仪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地球的形状、地球的极半径和赤道半径,记住地球的平均半径和赤道周长。(重点)

  2、使学生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知道地轴、两极、经线、纬线和赤道的意义,初步学会在地球仪上识别经线、纬线、两极和赤道。

  3、使学生知道经度、纬度的确定方法(难点),记住南北半球、东西半球的划分。(重点)

  ○教学方法:

  观察法、读图分析和启发式谈话法、电化教学法。

  ○教学时间:

  约分钟。

  ○教具:

  地球仪、经纬仪、多媒体课件。地球仪若干(学生每人或两人一个)

  ○教学过程

  第一章地球(板书)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板书)

  导入语:宋代文学家苏轼有诗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题西林壁》)同学们,如果有人问你,人类共同生活的星球叫什么?大家都会毫不犹豫地说:“是地球”。但是,作为地球上的公民,恐怕你对地球还知之甚少。为了让同学们了解地球的“庐山真面目”,今天,我们就先来熟悉一下地球的一些情况,首先学习“地球和地球仪”。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板书)

  1、地球是什么形状的?(看地球卫星照片和图1、2地球的大小示意图后回答)

  地球形状是:球体。

  2、地球的球心、极半径、赤道半径和周长在哪里?

  答:[结合经纬仪回答]地球的球心叫地心,从地心到地球表面任何一点都叫作地球半径。其中,从地心到北极或南极的半径,叫极半径;从地心到赤道上任何一点的`半径,叫赤道半径。地球的周长叫赤道。赤道正好处在北极和南极的中间。

  3、赤道半径和极半径相差多少千米?[看课本图中注释的具体数字回答]

  赤道半径6378千米,极半径6357千米,两者相差21千米。可见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的不规则的球体。(但由于极半径与赤道半径相差很少,如果把地球缩小到地球仪那样大小的时候,这个差别就看不出来了。因此,人们仍把地球看作正球体。)

  4、地球的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地球表面积分别是多少?

  平均半径为6371千米,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地球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

  5、课堂练习:现在请大家在笔记本上把表示地心、两极、赤道和极半径、赤道半径的图画出来。

  二、地球的模型——地球仪(板书)

  1、什么是地球仪?

  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并按一定的比例把它缩小而制成的地球模型,叫做地球仪。

  2、[出示地球仪]这是地球的模型——地球仪。地球仪由哪几部分组成?

  地球仪由底座、固定架、球体、地轴组成的

  3、地球仪上有哪些地理事物?

  有各种符号、文字、颜色用来表示陆地、河湖、海洋、山脉、城市等。还有经线、纬线、南北极。

  4、地球仪是围绕什么转动的?南北极点是如何确定的?

  地球仪是绕地轴转动的,它指向北极星附近,与球面的交点为北极点和南极点

  (让学生在自己的地球仪上找到南极和北极,并指示给旁边的同学,大家相互看看是否正确。)

  (1)教师用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让地球仪自西向东(即自左向右)作逆时针转动。告诉学生面对地球仪如何识别东、西、南、北4个方向。

  (2)(做一做)先后请几位学生上台演示地球自转,并在地球仪上指出东、西、南、北4个方向。

  (3)只知道东西南北,还无法确定某一地点的准确位置。利用地球仪上的经纬网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这就像在电影院看电影,必须知道排号和座号才能找到座位一样。经纬网是由纬线与经线构成的。

  5、地球里面是否真正有一根轴?(没有,是假想的)

  6、课堂练习:

  (1)地球是自西向东绕地轴运动的。地轴与地球有两个交点即南极和北极。

  三、纬线和纬度(板书)

  [引入]地球仪上有许多纵横交织的线,你知道哪些是经线,哪些是纬线吗?现在我们来识别地球仪上的经线和纬线。

  1、什么是纬线?(让学生在课本上找出纬线的定义,并读出来。)

  在地球仪上,与地轴垂直、与经线垂直相交,并环绕地球仪一周的圆圈,叫做纬线。

  (让学生在自己的地球仪上找出纬线指示给同学,请对方判断正确与否。)

  2、纬线是什么形状?是半圆,还是圆圈?圆圈。

  3、纬线指示什么方向?是东西方向,还是南北方向?东西方向。

  4、所有纬线的长度是否相等?不相等。

  5、赤道在什么地方?赤道的作用(意义)是什么?(结合经纬仪或地球仪回答)

  赤道在两极的中间,它是南北半球的分界线,它把地球平均分为南北两个半球。

  6、从赤道到两极,纬线长度的变化有什么规律?(结合经纬仪或地球仪回答)

  赤道最长,由赤道向两极,纬线长度逐渐缩短,到两极缩成一个点。

  7、纬线有哪些特点?(展示经纬仪,学生观察回答)

  纬线的特点:圆圈、长度不等、指示东西方向。

  8、在地球仪上大家可以画出多少条纬线?人们是怎样区别每一条纬线的?

  [边指示边讲解]在地球仪上可以画出无数条纬线。为了区别每一条纬线,人们给纬线标定了不同的度数,即纬度。(这就好像给每条纬线都起了名字,我们就能区别它们了。)

  [多媒体展示图片]“纬线与纬度示意图”。

  9、哪条纬线是零度纬线?南北半球是如何划分的?

  人们把赤道定为零度纬线,它把地球均分为南北两个半球。

  10、纬度是多少度?它在什么地方?是90°。位于南、北极点。

  11、赤道南北两侧的纬线在名称上有什么不同?他们分别用什么字母表示?

  赤道以北的纬度叫北纬,用字母“N”来表示;赤道以南的纬度叫南纬,用字母“S”来表示。

  [板书] 北纬——N,南纬——S

  12、如果用字母表示,北纬20度和南纬20度可分别表示为:20°N,20°S 。

  13、以赤道为界,北纬和南纬的度数分别向北、向南排列,它们的度数变化有什么规律?北纬度越向北度数越大;南纬度越向南度数越大。(多媒体图示变化规律)

  14、人们通常把不同的纬度地带分成低纬、中纬和高纬三部分。其中0°~30°为低纬度;30°~60°为中纬度;60°~90°为高纬度。

  [板书:低纬、中纬和高纬] [多媒体展示] “低、中、高纬度示意图”。

  课堂练习:让学生将课本、练习册或教师给出的练习纸(多媒体课件更好)中的纬线纬度指读或标注出来。

  [示例题]请问北京(40°N)处于什么纬度带?中纬度。

  [示例题] 中国和南极洲分别在南半球还是北半球?中国在北半球;南极洲在南半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