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体与绝缘体教案

时间:2022-06-21 15:19:44 教案 我要投稿

导体与绝缘体教案(精选7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导体与绝缘体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导体与绝缘体教案(精选7篇)

  导体与绝缘体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有的物质易导电,这样的物质叫做导体;有的物质不易导电,这样的物质叫做绝缘体。

  2、导电性是材料的基本属性之一。

  过程与方法:

  1、根据任务要求制定一个小组的研究计划,并完成设想的计划。

  2、实施有关检测的必要步骤,并整理实验记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学会与人合作。

  2、培养尊重事实的实证精神。

  3、认识到井然有序的实验操作习惯和形成安全用电的意识是很重要的。

  【教学重点】区分多种物体是导体还是绝缘体

  【教学难点】区分多种物体是导体还是绝缘体

  【教学准备】

  为每组学生准备:木片、塑料片、陶瓷、纸板、橡皮、布、丝绸、皮毛、钢管、玻璃、铅笔、铜丝、铅丝、铝丝(易拉罐)、铁丝、卷笔刀、硬币、导线、插座、20种待检测的物体,一个电路检测器。一份科学检测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观察导入:

  1、观察简单的电路连接,说说电流在电路中是怎么流的。

  2、讨论将电路中的导线剪断,会出现什么情况,为什么?

  3、想办法重新接亮小灯泡,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发现电路检测器的两个金属头接在一起,小灯泡会亮,而把外面的塑料皮接触在一起或把金属头和塑料皮接触在一起,小灯泡就不会亮。

  4、讨论:为什么电路检测器的两个金属头接在一起,小灯泡会亮,而把外面的.塑料皮接触在一起或把金属头和塑料皮接触在一起,小灯泡就不会亮。

  5、讲授:像铜丝那样容易让电流通过的物质叫做导体;像塑料那样不容易让电流通过的物质,叫做绝缘体。(板书:导体、绝缘体)

  二、检测橡皮是导体还是绝缘体

  2、预测橡皮能否通过电流使小灯泡发光,并做好记录。

  3、使“电路检测器”的两个检测头相互接触,检验小灯泡是否发光。

  4、用两个检测头接触橡皮的两端,观察小灯泡是否发光。

  5、重复检测一次,并将检测时小灯泡“亮”或“不亮”的情况记录下来。

  三、检测20种物体的导电性:

  1、在材料盘中为学生提供20种供检测的材料,一张“检测记录”表。

  2、在检测前,要求学生对每一种物体是否可以使小灯泡发亮做出预测,然后进行尝试实验,并做好检测记录。(活动中,要关注每组学生活动的参与性、兴趣的持久性,鼓励他们学会合作。)

  3、待所有的检测都完成后,各组整理分析检测的结果。

  4、表达与交流:哪些物体能使小灯泡发亮,哪些物体不能使小灯泡发亮。

  5、在观察的基础上对20种物体进行分类,并从分类中发现一定的规律,由学生对导体和绝缘体做出自己的描述。(说明:对插头、卷笔刀等复杂物体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识别,知道许多物体构成复杂,有的部分能使小灯泡发光,有的部分不能使小灯泡发光。常利用绝缘体阻止电流到人们不需要的地方。)

  四、讨论教室电器设备的绝缘措施和进行安全用电教育。

  1、引导学生观察教室里哪些设施是绝缘体做的,哪些是导体做的。

  2、描述绝缘材料的用处,理解各种材料的作用。提醒学生要好好保护电器设备上的绝缘体部分,注意安全用电。

  3、概括:利用导体把电送到人们需要的地方。利用绝缘体阻止电流到人们不需要的地方。

  导体与绝缘体教案 篇2

  教学内容:

  教育科学出版社《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电》的第五课《导体和绝缘体》第一课时。

  教材、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是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电》的第五课《导体与绝缘体》。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是教会学生区分导体,还要掌握一定的安全用电方法。由于四年级学生年龄还小,对电的知识还很陌生和缺乏,对于电路的知识组织的材料等都没有很好的科学认识,但他们同时喜欢做小实验,爱探究,喜欢在做中学,做中认识。

  教学理念:

  小学科学特级教师章鼎儿老师说过:“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要给学生足够的探究活动时间。” 本课教学,从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入手,把充足的时间给学生探究,在教学中努力体现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思想,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及培养学生探究式的学习方式为重点,强调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亲身经历、动手操作和实验来学习科学。并通过主动探究,发展他们对科学的理解力、思维能力及多方面的科学素养。因此,积极贯彻“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力求将学生的知识、能力兴趣等心理因素融为一体。同时,充分利用各小组的相互合作,使学生之间有更多更好的交流,拓宽学生的视野,让教学更容易突破难点,再辅以课件教学,激发学生爱科学的情感。

  教学策略:

  1、教法

  ①利用多媒体进行引导学生教学。四年级学生思维正处在形象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抽象思维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借助于具体形象。因此,在教学时,设计并运用课件动画图。让学生置身于本课所描述的情景之中,缩短了学生与教材内容的距离,理论联系实际进行启发式,探究式的教学。让学生学习兴趣更浓,对知识的理解就会更深刻,也更容易接受。

  ②分组实验和演示实验方法,教学中引导学生以日常经验出发,通过让学生猜想,实验,让学生有自己真实的`,可行性研究。这个过程是一个培养学生收集事实的能力和归纳概括的过程,着重训练学生从实验现象中找出结论。

  2、学法

  ①猜想质疑探究。教学时遵循重视学生个体参与,尊重学生的学习意愿的原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的潜能。

  ②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活动,展示交流,主动探索,构建新知,体验收获。

  教学重点:检测区分15种物体是导体还是绝缘体。

  教学难点:引发知识冲突,提出新的问题。

  教学目标:教会学生区分导体,还要掌握一定的安全用电方法

  知识目标:学生经历对多种物体进行预测、检测与记录等活动过程,会对所收集的信息进行整理与分析。

  情感目标:形成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认真细致的探究习惯和安全用电意识。

  能力目标:学生通过学习学会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常见导体与绝缘体的判断能力。

  教学准备:ppt,实验材料

  学生:电路检测器、科学记录表、待检测物体一包。

  教师:电路检测器、多媒体课件。

  导体与绝缘体教案 篇3

  教学内容:

  教育科学出版社《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电》的第五课《导体和绝缘体》第一课时。

  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电》的第五课《导体与绝缘体》。

  根据教学内容对本课进行简单分析:本单元前四课的学习,学生连接了简单电路,寻找电路故障,学会使用简单的电路检测器,本课认识导体与绝缘体,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初步区分导体与绝缘体,为后一课开关的认识和制作作铺垫,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帮助学生对日常生活中家用电器中导体与绝缘体的认识,同时也是一次安全用电教育。

  教学目标:

  1、科学探究:通过检测身边物品的过程,如“小刀、铅笔”等,能依据检测物品的“科学规范”的计划去检测更多的物体,能对所搜集的信息进行整理与分析,并提出问题。

  2、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会与同学合作,形成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认真细致地探究习惯和安全用电的生活意识。

  3、科学知识:通过自行探究,初步学会判断生活中哪些物体是导体,哪些物体是绝缘体。

  教学难点:能用科学规范的检测方法检测区分多种物体是导体还是绝缘体。

  教学重点:教室电器设备的绝缘体材料和安全用电事项。

  教学流程:第一步导入;第二步实验探究;第三步联系实际区分导体和绝缘体并进行安全用电教育。

  在导入这一环节中,出示缺少导线的电路,要求学生换用其他材料让小灯泡亮起来,引导学生要利用电路检测器来检测物体是否能够通电。在这一环节上,复习强调检测器的`正确使用方法。通过对橡皮和小刀的演示,对本课导体与绝缘体的概念作一个前期的铺垫,一种是容易通电的,另一种是不容易通电的。教参和教材是都只对橡皮的操作过程作了一个演示,为了引出检测器及其正确使用方法,在这一环节中有加入了小刀的操作过程,这样做不仅仅是对检测器使用方法的强调,同时也是唤起了学生的对导体与绝缘体的前概念,为后面的猜测和学习作了一个很好的铺垫。

  紧接着进入第二环节,实验探究,这一环节分四步来完成。

  1、让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材料,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猜测,哪些物体是能让小灯泡亮的,是容易通电的,哪些是不能亮的。让学生一边猜测一边检测,同时进行记录。但实际操作时,学生往往是急着进行检测,不进行猜测,或者是猜测了没有进行记录,等检测完了之后,把结果填入了检测中。因此,在这一环节上,要求学生先对这些材料进行了猜测并记录于同步探究,交流时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这样猜测。在材料的准备中,主要以身边的材料为主,这样更有利在下一环节中渗透安全用电教育。

  2、让学生进行检测。在这一步中分小组进行检测,每一小组检测几种不同材料,实验过程中教师要进行巡视,及时纠正不正确的操作方法,让学生体会到实验的严谨与科学,在实验过程中让学生区别导体与绝缘体并进行分类。把检测的结果填入实验记录。

  3、实验汇报。对于以上物品的检测结果,争议的并不多,根据学生的检测结果,对有争议的材料进行演示后,发现了2类材料,这时出示导体与绝缘体的定义。

  4、引导学生利用同步探究的“整理实验记录”结合教材的要求,让学生进行整理总结,加深学生对实验过程的印象。同时,让学生归纳材料的特点,上升对导体与绝缘体的认识。这时候是引导学生对概念的一个从个别到一般的总结认识,是一个从感性认识发展到达理性思维的过程。通过对实验过程进行分析和总结,让学生初步学会区分导体与绝缘体,让学生寻找生活中的实例,从课堂回归到生活,达到学以至用的目的。

  第三环节联系实际生活区分导体和绝缘体并进行安全用电教育。

  实际生活经验告诉孩子,用电不当会有触电的危险。可是谁也没有触电的经历,也没有看到过。怎样让学生信服这个概念,提升学生对导体的认识呢接下来的一段录像是关于安全用电的生活常识。录像是中的那些用电常识贴近现实生活。从而让学生对生活中的用电不当之处,作处判断,用反面教材对学生进行正面教育。

  导体与绝缘体教案 篇4

  《电》这一单元是四年级第一个单元,本单元的教学活动是从调查家中的电器入手,目的是让学生体验电与生活的密切关系,整个单元的安排是一个严谨的结构,从调查学生的生活经验开始,到认识电路、电流、开关、导体、绝缘体的概念,这一系列的探究活动最终指向对电的概念。

  《导体与绝缘体》一课是研究物体导电性能的一篇探究性课文,内容主要分两个部分。一是:检测物体是导体还是绝缘体;二是:教室电器设备的绝缘材料和安全用电事项,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本课的教学设计经过多次的试教和几次改稿;最后执教的过程中也是有得有失,感受颇多。现反思如下: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我们应该“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对于《导体和绝缘体》一课的教学来说,不只是让学生记住两个抽象的概念——导体和绝缘体,引领孩子们亲身经历、亲身体验这两个概念“诞生”的过程,才是重中之重。

  鉴于此,我是在上节学习的基础上和学生一起回顾电路检测器的使用方法和注意点。之后的“检测材料的导电性”的教学环节,为了通过尽可能多的实物的检测让学生在检测的过程中,亲身体验到材料的.导电性。我在材料包中给学生准备了14种材料,除此以外我还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身边的物体进行检测。在检测之前,为了使学生更规范地开展实验活动,我首先安排了提出实验要求这一环节。在这一环节中着重强调先预测后检测。在学生的科学探究过程中实现了由具体实物到抽象概念的过渡,学生的探究认真投入,有趣有序,学得轻松活泼效果好,对概念的理解更自然。我想,这应是我以后上课努力追求的境界。

  课堂上有机地融合了“安全用电”的思想教育,引导安全用电。这部分设计的活动是第一部分内容的理解和应用。通过学生的讨论,例证,懂得了导体和绝缘体各有什么作用?强化了学生们对导体和绝缘体的理解。明白了安全用电的注意事项,形成安全用电的生活意识。而本节课的最大难点就是让学生知道并且理解人体和水也是导体。当我问到人体、水到底是导体还是绝缘体时。学生立刻就想到用刚才实验用的电路检测器来进行实验。于是,有的学生用自己的手去连接电路了,……但是,无论他们怎样试小灯泡还是不亮,许多学生们似乎确信人体是绝缘体了。这时一位学生说:“水以及人体都是导体。在下雨时,人站在树下躲雨会遭雷击,所以水是导体;一个人触电时,另一个人直接用手去拉他时,也会触电。所以人体也是导体”。用事实说话,这是科学的态度。“但是我们怎样做实验来证明呢?”学生们不禁陷入了苦思之中,我趁机提出:“家里的电流是不是比干电池的电流高出很多呢?我们在安全用电的前提下,我们增大干电池的电量比如说100节电池去“进行实验行不行呢?”这时学生的思维又异常活跃起来了。他们理解了人体和水也是导体只是电路检测器中电池电量太小,而家里的220伏电压对人体而言很危险了。

  一节课过后,学生经历了“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掌握了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另外反思这节课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比如:

  第一、在指导电路检测器检测物体的导电性的注意点时,过于心急进入下一个环节,导致后来学生子啊啊操作中有胳臂小组操作方法不能按照要求进行。

  第二、对于我这名新手教师而言课堂掌控灵活度很不够。没能及时发现学生在回答问题时的细微动态。及时作出针对性的解答。

  第三、运用表扬激励的手段还不够熟练,不能及时发现学生在互动中的精彩,并给以适当的表扬鼓励。

  总之,经历了这次活动的摔打与锤炼,我又学到了一些新的理念和课堂教学中的先进经验。我会再接再厉、不断进取,在实践中积累经验,从同学科老师们身上汲取智慧和力量,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

  导体与绝缘体教案 篇5

  物理导体与绝缘体

  说明1 本知识点的重点是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和异同。

  说明2 本知识点的难点是导体和绝缘体的不同。

  说明3 知道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和两者的区别,知道二者并无绝对界限。

  说明4 本知识点的预备知识点是电流的形成。

  说明5 本知识点主要讲述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和异同,它是研究电学重要的知识点。

  核心知识

  规则1: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

  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做导体。金属、石墨、人体、大地以及酸、碱、盐的水溶液等都是导体。

  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做绝缘体。橡胶、玻璃、陶瓷、塑料、油等都是绝缘体。

  规则2:导体和绝缘体的用途

  好的导体和绝缘体都是重要的电工材料,电线芯线用金属来做,因为金属是导体,容易导电;电线芯线外面包上一层橡胶或塑料,因为它们是绝缘体,能够防止漏电。

  规则3:导体和绝缘体没有绝对界限

  表示各种物体的`导电和绝缘能力的排列顺序,可见导体和绝缘体之间并没有绝对的界限。而且在一般情况下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当条件改变时就可能导电。例如,玻璃是相当好的绝缘体,但如果给玻璃加热,使它达到红炽状态,它就变成导体了。

  规则4:导体和绝缘体的机理

  绝缘体中,电荷几乎都束缚在原子的范围之内,不能自由移动,也就是说,电荷不能从绝缘体的一个地方移动到另外的地方 初中语文,所以绝缘体不容易导电。相反,导体中有能够自由移动的电荷,电荷能从导体的一个地方移动到另外的地方,所以导体容易导电。

  突破物理“三重门” 期末轻松得高分

  对于生来说,作为新增学科,从入门到冲击优秀 初中数学,需要经过三重门。第一重门是声光热。第二重门是力学。第三重门是电学。

  第一次入门,是上学期的物理入门。也可以理解为是声光热的入门。在声光热等过程中,同学们的主要是以感性为主。很多时候只要做好感性的认识,略加上一些理性的分析,就可以明白这部分的大体精髓。

  第二重门是力学。力学对于同学们来说,区别于声光热的根本特点就是思维方式的转变。同学要及时调整自己的思维状态,转向以理性思维为主的学习。如果说在第一重门的时候,同学们的成绩普遍都很高,并且差距比较小。很难体现每个同学的真实实力.那么到了第二重门的时候差距将明显拉大,也将会是同学们快速提升自己脱颖而出的关键时期。

  第三重门是电学。电学是一门看不见摸不着的学科。对于孩子的理解要求更高。尤其是在入门的电路分析,对很多同学来说,入门较为困难。电学后期的综合计算也将会是同学们冲刺优秀的拦路虎之一。

  导体与绝缘体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通过实验知道什么是导体,什么是绝缘体,并能结合实际辨认常见的导体和绝缘体。

  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会用简单电路检验某种物体是导体还是绝缘体)和归纳概括能力(归纳概括出导体和绝缘体的性质)。

  3、结合教学对学生进行安全用电教育。

  教学准备

  1、电池、小电珠、导线及各种可以用来检验是导体还是绝缘体的材料。(既有导体,又有绝缘体)

  2、钳子、螺丝刀、灯头、插头、插座等实物。

  3、钥匙、橡皮、塑料尺、铅笔、纸等。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备注

  一、导入新课

  二、学习新课

  1、指导学生建立导体、绝缘体概念。

  2、认识导体和绝缘体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3、向学生进行安全用电教育。

  1、谈话: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连接简单电路的方法,在连接电路时,为什么总要先把导线两端的橡胶皮或塑料皮剥掉或把油漆刮掉后才连接呢?

  2、学生回答

  3、学生观察:看课本第22页上图,提问:

  (1)这些导线是用哪些材料制成的?(铜、铝等)

  (2))这些导线中的表层和内芯在电路中分别起什么作用?

  (1)讲解:通过刚才的讨论,我们知道电流容易从铜、铝等金属物体中通过,这种现象叫导电,这些物体叫导体。电流不容易通过的物体,叫绝缘体。(板书课题)

  (2)判断下列物体哪些是导体,哪些是绝缘体。(学生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3)学生将实验结果分别填写在第23页的表格中。

  (4)讲述:绝缘体是指不容易导电的物体,而不是“不能导电”的物体。因为有些绝缘体在特殊情况下也会导电,如干木材是绝缘体,而湿木头就是导体;空气在通常情况下是绝缘体,而在高压下则可以导电,变成导体了。

  (1)(出示实物或图)提问:你们认识这些物体吗?

  (2)讨论:这些电器的各部分哪些是用导体材料做成的?哪些是用绝缘材料做成的?为什么要这样设计?

  (3)学生讨论后回答。

  ①插座中的铜片是导体,胶木外壳是绝缘体。胶木外壳是为了防止其他物体与插座中铜片接触而发生漏电事故。

  ②灯座外面的胶木是绝缘体,其余部分是导体。绝缘体可防止其他物体与通电部分导体接触而发生事故。

  ③拉线开关,开关芯的铜片是导体,外面的胶木和塑料拉线均是绝缘体,可防止开关中通电部分导体与其他物体接触而发生事故。

  ④导线内芯的金属丝是导体,导线表面的橡胶皮是绝缘体。橡胶皮的作用是防止两根导线中金属丝接触,防止其他物体与导线中金属丝接触,金属丝容易导电。

  (4)师生小结:导体和绝缘体具有不同的用途。在电器中,凡是需要电流通过的部分,都要用导体,导体外部或导体间需要隔离的部分一定要用绝缘体,以防漏电。一般来说,各种金属都能导电,塑料、橡胶是常见的'绝缘体,而人体、大地和不纯净的水也是导体。因此,在各种电工工具中,凡是直接与人体接触的部分必须用绝缘材料做成,这样人在操作时才能安全。

  (1)讲述:现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在生产和生活中使用电的地方越来越多,必须注意安全用电。因为人是导体,如不注意,当有强大电流流过身体时,就会把人电伤或电死。

  (2)讨论:课本第拟页的图中,这些做法对不对?为什么?

  (3)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4)教师小结:发生触电事故通常有三个方面原因:一是电器质量不好,漏电;二是缺少安全用电的知识;三是麻痹大意,违反安全用电的规定。

  介绍安全用电知识:这儿有一首安全用电的歌谣,请同学们跟老师朗读,记住里面的一些要求。这首安全用电歌,同学们不但要自己记在心里,而且回到家以后,还要向其他人宣传一下,让更多的人了解电的知识。

  课后感受

  学生对于导体与绝缘体有了一定的认识,特别知道了人体、大地和不纯净的水也是导体。

  导体与绝缘体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物体导电性能是不相同的,建立导体绝缘体概念.

  2.使学生能鉴别导体和绝缘体,知道导体和绝缘体的划分不是绝对的,并向学生进行用电安全的教育.

  3.在复习电流形成原因的基础上,使学生了解导体容易导电和绝缘体不容易导电的原因.

  5.本课重点是鉴别导体和绝缘体,难点是鉴别的方法及导体容易导电和绝缘体不容易导电的微观解释.

  6.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克服绝对、静止看问题的习惯.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的教学内容有:导体和绝缘体、导体和绝缘体的鉴别、安全用电、导体容易导电和绝缘体不容易导电的微观解释.其中鉴别导体和绝缘体是本节的重点,鉴别的方法及导体容易导电和绝缘体不容易导电的微观解释是本节的难点.

  教法建议

  整节课的教学应以实验为依托,展示研究问题的情景,帮助学生建立丰富的、生动的感性认识,消除学生对电的神秘感和恐惧感.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要从演示实验引出,可以参考课本图4-9的实验,让学生通过观察到的现象,自己推知有的物体容易导电,有的物体不容易导电,进而将各种物质的导电能力和绝缘能力进行排序,建立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

  对于导体容易导电和绝缘体不容易导电的微观解释,要抓住导体中有自由移动的电荷,绝缘体中的电荷不能自由移动这一主要原因,可结合课本图4-13讲解,如果能自制课件来动态描述物理情景,效果会更好.

  对于导体和绝缘体的划分不是绝对的教学,本身就是对学生进行辨证唯物主义教育的一个很好的内容.一定要做好课本图4-12的演示实验,它揭示了自然界中量变到质变的矛盾转化规律,物质内部自由电荷的数量,除了跟物质的本身性质有关,还与外部因素有关.正常情况下的绝缘体,当温度升高到相当的程度,由于可自由移动的电荷数量的增加,会转化为导体.

  教学设计方案

  1.导入 新课:

  ①电工在安装设备时,导线不够长,要接一段导线,教师可以请一个学生当场演示接导线,他肯定要把导线外边的皮剥掉,但可能不太会操作,教师应教学帮助.

  ②问:为什么要把皮剥掉?

  ③注意:要让学生知道导线皮是什么材料做成的,如橡胶、塑料、棉线.

  2.演示实验

  ①出示并讲解教师制作好的导体绝缘体检验板,说明各电器名称

  ②用裸露出金属丝的导线接通,电珠会亮,如果是电扇就转,是电铃就响.

  ③取下裸露的电线,换成用导线外皮连接,电珠不亮、电扇不转、电针不响.

  ④交待电线外皮是什么材料的.

  ⑤结论:橡胶、塑料不导电.

  3.确立导体和绝缘体概念

  ①给两类材料起个合适的名字,学生可能起出很多名字,应当给予鼓励.

  ②向学生说明导体、绝缘体是现正在用的科学名词,

  ③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体为例,说明哪些是导体,哪些是绝缘体.

  ④向学生说明人体、大地、不纯净的水也是导体.

  4.安全用电教育

  ①讲解课本图4-11所表示的各种物质导电和绝缘能力的排列顺序,引出人体可以导电,较大电流通过人体是十分危险的.

  ②用电器的地方非常多(家庭、工厂、街道、公共场所),可让学生说一说有哪些地方用什么样的电器.

  ③结合日常生活,总结安全用电的注意事项.如:不能带电修理电器;不能在高压线附近放风筝;不能在电线上搭凉衣物.不能用湿布擦电灯泡,要取下电灯泡再擦,水分干了以后,再安装上.

  ④强调导体和绝缘体的划分不是绝对的.

  5.导体容易导电和绝缘体不容易导电的'原因

  ①结合课本图4-13以金属为例建立导体的微观模型.

  ②指出可以自由移动的电荷叫自由电子.

  ③强调金属中电流的方向与自由电子定向移动的方向相反.

  对于学习基础较好的学生,还可以把本节课设计成研究性学习的课程:

  1.引入新课后,各组(或个人)准备实验装置

  ①各组实验装置可能不大相同,但有两点要注意,一是要灵敏,各接触点要牢固;一是装置中要留出两个导线头,以便于实验操作.

  ②各组装配好,由教师验收.验收时只要看电路是否接好,不必实验,因实验后会降低下面实验的新鲜感.

  2.分组实验

  ①各组开始实验,实验的结果是把所有小物件分成两大类,一类是导电的,一类是不导电的.

  ②各级向全班报告实验结果,其他人可以提出不同意见,最好用实验来验证.

  3.确立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

  ①给两类材料起个合适的名字,学生可能起出很多名字,应当给予鼓励.

  ②最后告诉学生:导体、绝缘体是现正在用的科学名词.

  ③教师拿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物品,让学生判别是导体还是绝缘体.

  ④向学生说明人体、大地、不纯净的水也是导体.

  4.认识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工具和器材

  ①问:这些工具和器材,由哪两部分材料组成?进行简短的讨论,要求学生要使用刚学过的两个科学名词.

  ②问:为什么电器要由导体、绝缘体两种材料组成?简短讨论并小结.

  探究活动

  用金属导线将手电筒上的小电珠、一节干电池连接起来,小电珠正常发光.现将金属导线剪断,把两个断头插入一个盛有水的容器中,两个断头在水中不接触,小电珠不发光.再向水中倒如少量食盐,随着食盐的溶化,小电珠又亮了起来,这是为什么呢?

【导体与绝缘体教案】相关文章:

导体和绝缘体教案08-28

导体和绝缘体物理教案12-08

中班教案教案10-11

教案幼儿中班教案02-15

中班安全教案教案04-04

小班教案小班教案05-17

《大班教案》大班教案11-01

小班教案健康教案07-08

安全教案关于安全的教案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