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遂治渤海郡》译文

时间:2024-11-30 08:07:13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龚遂治渤海郡》译文

  教材分析:

  本课为七册文言文,史传故事,记叙了西汉循吏龚遂在渤海郡太守任上稳定社会秩序,使百姓安居乐业的事迹。

  学情分析:

  本单元共三篇史传文章,已学了出自《史记》中的《李广》一课。《史记》与《汉书》都是纪传体史书,写法相似,因此,学此文可以说已有了基础。

  学习目标:

  1、掌握字词

  2、认识封建社会“民困于饥寒而吏不恤”的社会现实及龚遂治渤海郡成功的原因。

  3、掌握传记文学中通过记言记行表现人物的方法。

  学习重点:

  1、鲜明的文章主旨——龚遂的安民思想;

  2、准确理解重点词义

  课时安排及教具:

  课时安排:1课时教具:录音机录音带

  教法、学法的设想运用:质疑引导、点拨深化、模拟角色、情景再现

  教学流程及课堂实录

  一、导入新课:

  放电视连续剧《宰相刘罗锅》中的主题曲,引发文章的主人公龚遂。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电视剧的主题曲吗?

  生:知道,是《宰相刘罗锅》。

  师:谁给大家介绍一下刘罗锅是个什么人物?

  生:他是个不贪钱、关心百姓、很正直的清官。

  师:对!像刘罗锅这样不徇情枉法、关心百姓的好官在西汉时期叫循吏。这一节课我们就来了解一位记载在《汉书》吏的好官——龚遂。

  1、板书课题

  (环节分析一:如此引入,能激发学生们的好奇心与学习兴趣。)

  2、简介《汉书》及班固

  布置生读注释①后,师补充:《汉书》:汉高祖(公元前206年)229年王莽地皇四年(23年)帝纪(12篇)表(8篇)志(10篇)列传(70篇)

  班固:东汉初年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父班彪,弟班超,妹班昭,《汉书》后期由妹班昭完成。

  3、解题

  让学生看p171注释⑦,了解渤海郡所处的位置,得到初步的印象——渤海郡地处边境(西汉时期)。

  二、初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

  1、生速读课文:要求:

  ①、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字;

  ②、把读不通的地方标出来。

  2、放录音:

  要求:解决自读时遇到的障碍;

  3、再自读:要求:

  ①、朗读;

  ②、正确并流畅

  4、提名读:由学生纠正朗读时出现的错误。

  三、二读课文——疏通文意

  1、学生独自借助注释、理解文意

  2、小组互助:四人一组,互相解决困难

  3、用自己的话讲故事。方法:由班上任何一位同学指定另一名同学讲课文中的任何一个片断,若有不当之处仍由学生纠正。

  (环节分析二:此方法调动了每个学生的积极性,使全班同学都有参与的机会)

  四、三读课文——认识人物(龚遂)

  1、学生阅读有关龚遂的内容

  阅读之前,师生一道明确有关龚遂的材料有哪些。

  2、师出示问题,学生讨论

  ①、龚遂到渤海郡之前,渤海郡是什么情况?

  ②、龚遂是如何看待渤海郡的恶劣形势的?

  ③、到渤海郡后,龚遂采取了哪些措施?

  ④、龚遂采取的这些措施取得了怎样的效果?

  ⑤、你认为龚遂的为官之道是什么?

  3、龚遂形象小结:

  师:通过龚遂对渤海郡的治理,你认为龚遂是个什么样的官员?

  生:正直廉洁爱护百姓谚语立即平易近人和蔼可亲忠于职守深得民心。

  师:循吏

  4、情景再现

  文中龚遂只对百姓说了一句话:“何为带牛佩犊”让一擅长表演的学生表演一下。用龚遂的口吻,还要注意表情及体态,符合一个七十老头的特点。

  5、传记文学中表现人物的方法——记言记行

  师:龚遂是一个好官,但作者并没有给予任何评价,他的形象是如何表现的呢?

  生:用他自己的语言和行动。

  师:我们把龚遂接受皇帝诏见的片段拿出来,情景再现——分角色读课文。

  同学们的参与意识很高,争着扮演皇帝和龚遂。

  (环节分析三:此处设计模仿和分角色扮演目的有三:

  ①、培养学生的表现力。

  ②、活跃课堂气氛。

  ③、进一步感受龚遂的亲切和蔼及安民思想。)

  五、四读课文——背诵第二自然段

  师:常言道,思想指导行动。龚遂之所以能把一个混乱的渤海郡治理好,是因为他本身就具有关心百姓、安抚人民的思想。因此“记言”这一段很重要,同学们愿不愿意把它背下来?

  生:(齐声大喊)愿意!

  学生自由练习背诵。几分钟后提名背诵。

  六、拓展延伸

  做游戏:假如同学们是某偏远山村的村长,老师是上级派下来的扶贫干部,带来了三种扶贫物资,每个贫困户:

  1、五百元钱

  2、一千斤细米白面

  3、一对波尔山羊(一公一母)。

  请你们选择,说明选择的理由。

  同学甲:我选择一对波尔山羊,因为羊大了生小羊,无穷的繁殖下去,能创造很多财富。这样,贫困户就脱贫了,钱和米面只能解决暂时的困难,不能解决根本问题。(赢得了同学们的掌声赞同)。

  同学乙:不仅如此,还养成了他们不劳而获的懒惰习惯。

  同学丙:如果一对波尔山羊不到500元钱的话,我就选择500元钱,我认为,有了五百元钱,买一对羊还有剩余,还能买些其他生活用品。

  同学丁噌的站起来,说:“波尔山羊很贵,500元肯定买不到。”最终,同学们一致认为:选择一对波尔山羊。

  师:太好了,同学们很有经济头脑,还有发展眼光,初步具备了做一个好官的素质,说不定将来在座的中间有村长、镇长、县长、省长…(引来同学们的一阵大笑,但他们脸上,不,是浑身散发出了自豪与自信)

  (环节分析四:此游戏,是对龚遂安民思想小小实践,也考察了学生们的分析能力,还培养了劳动观念。)

  七、课堂训练:要求:快速完成

  八、布置作业:综合能力训练一、1—5小题。

  综合能力训练:

  一、6、7小题

  二、板书设计:

  龚遂治渤海郡

  班固

  基本情况:上洋平县人、事王贺龚思想:安民

  遂治军措施:选用良吏尉安牧养劝民务农桑

  效果:郡中皆有积蓄吏民皆富实狱讼止息

  教学反思:

  本节课在设计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自主学习,在掌握文言知识的同时,领会龚遂的安民思想,较好的完成了目标。

  在理解文章内容前提下,若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再有学生共同讨论解决效果会更好。

《《龚遂治渤海郡》译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龚遂治渤海郡》译文】相关文章:

学习龚全珍心得体会10-03

水共治五气合治宣传口号03-13

学习龚全珍先进事迹心得体会09-04

打非治违活动总结03-13

治超工作总结10-26

太宰治经典语录180句04-23

治痔疮的9个民间偏方01-03

治超目标责任书02-25

治超目标责任书03-07

西门豹治邺教案01-23

《龚遂治渤海郡》译文

  教材分析:

  本课为七册文言文,史传故事,记叙了西汉循吏龚遂在渤海郡太守任上稳定社会秩序,使百姓安居乐业的事迹。

  学情分析:

  本单元共三篇史传文章,已学了出自《史记》中的《李广》一课。《史记》与《汉书》都是纪传体史书,写法相似,因此,学此文可以说已有了基础。

  学习目标:

  1、掌握字词

  2、认识封建社会“民困于饥寒而吏不恤”的社会现实及龚遂治渤海郡成功的原因。

  3、掌握传记文学中通过记言记行表现人物的方法。

  学习重点:

  1、鲜明的文章主旨——龚遂的安民思想;

  2、准确理解重点词义

  课时安排及教具:

  课时安排:1课时教具:录音机录音带

  教法、学法的设想运用:质疑引导、点拨深化、模拟角色、情景再现

  教学流程及课堂实录

  一、导入新课:

  放电视连续剧《宰相刘罗锅》中的主题曲,引发文章的主人公龚遂。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电视剧的主题曲吗?

  生:知道,是《宰相刘罗锅》。

  师:谁给大家介绍一下刘罗锅是个什么人物?

  生:他是个不贪钱、关心百姓、很正直的清官。

  师:对!像刘罗锅这样不徇情枉法、关心百姓的好官在西汉时期叫循吏。这一节课我们就来了解一位记载在《汉书》吏的好官——龚遂。

  1、板书课题

  (环节分析一:如此引入,能激发学生们的好奇心与学习兴趣。)

  2、简介《汉书》及班固

  布置生读注释①后,师补充:《汉书》:汉高祖(公元前206年)229年王莽地皇四年(23年)帝纪(12篇)表(8篇)志(10篇)列传(70篇)

  班固:东汉初年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父班彪,弟班超,妹班昭,《汉书》后期由妹班昭完成。

  3、解题

  让学生看p171注释⑦,了解渤海郡所处的位置,得到初步的印象——渤海郡地处边境(西汉时期)。

  二、初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

  1、生速读课文:要求:

  ①、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字;

  ②、把读不通的地方标出来。

  2、放录音:

  要求:解决自读时遇到的障碍;

  3、再自读:要求:

  ①、朗读;

  ②、正确并流畅

  4、提名读:由学生纠正朗读时出现的错误。

  三、二读课文——疏通文意

  1、学生独自借助注释、理解文意

  2、小组互助:四人一组,互相解决困难

  3、用自己的话讲故事。方法:由班上任何一位同学指定另一名同学讲课文中的任何一个片断,若有不当之处仍由学生纠正。

  (环节分析二:此方法调动了每个学生的积极性,使全班同学都有参与的机会)

  四、三读课文——认识人物(龚遂)

  1、学生阅读有关龚遂的内容

  阅读之前,师生一道明确有关龚遂的材料有哪些。

  2、师出示问题,学生讨论

  ①、龚遂到渤海郡之前,渤海郡是什么情况?

  ②、龚遂是如何看待渤海郡的恶劣形势的?

  ③、到渤海郡后,龚遂采取了哪些措施?

  ④、龚遂采取的这些措施取得了怎样的效果?

  ⑤、你认为龚遂的为官之道是什么?

  3、龚遂形象小结:

  师:通过龚遂对渤海郡的治理,你认为龚遂是个什么样的官员?

  生:正直廉洁爱护百姓谚语立即平易近人和蔼可亲忠于职守深得民心。

  师:循吏

  4、情景再现

  文中龚遂只对百姓说了一句话:“何为带牛佩犊”让一擅长表演的学生表演一下。用龚遂的口吻,还要注意表情及体态,符合一个七十老头的特点。

  5、传记文学中表现人物的方法——记言记行

  师:龚遂是一个好官,但作者并没有给予任何评价,他的形象是如何表现的呢?

  生:用他自己的语言和行动。

  师:我们把龚遂接受皇帝诏见的片段拿出来,情景再现——分角色读课文。

  同学们的参与意识很高,争着扮演皇帝和龚遂。

  (环节分析三:此处设计模仿和分角色扮演目的有三:

  ①、培养学生的表现力。

  ②、活跃课堂气氛。

  ③、进一步感受龚遂的亲切和蔼及安民思想。)

  五、四读课文——背诵第二自然段

  师:常言道,思想指导行动。龚遂之所以能把一个混乱的渤海郡治理好,是因为他本身就具有关心百姓、安抚人民的思想。因此“记言”这一段很重要,同学们愿不愿意把它背下来?

  生:(齐声大喊)愿意!

  学生自由练习背诵。几分钟后提名背诵。

  六、拓展延伸

  做游戏:假如同学们是某偏远山村的村长,老师是上级派下来的扶贫干部,带来了三种扶贫物资,每个贫困户:

  1、五百元钱

  2、一千斤细米白面

  3、一对波尔山羊(一公一母)。

  请你们选择,说明选择的理由。

  同学甲:我选择一对波尔山羊,因为羊大了生小羊,无穷的繁殖下去,能创造很多财富。这样,贫困户就脱贫了,钱和米面只能解决暂时的困难,不能解决根本问题。(赢得了同学们的掌声赞同)。

  同学乙:不仅如此,还养成了他们不劳而获的懒惰习惯。

  同学丙:如果一对波尔山羊不到500元钱的话,我就选择500元钱,我认为,有了五百元钱,买一对羊还有剩余,还能买些其他生活用品。

  同学丁噌的站起来,说:“波尔山羊很贵,500元肯定买不到。”最终,同学们一致认为:选择一对波尔山羊。

  师:太好了,同学们很有经济头脑,还有发展眼光,初步具备了做一个好官的素质,说不定将来在座的中间有村长、镇长、县长、省长…(引来同学们的一阵大笑,但他们脸上,不,是浑身散发出了自豪与自信)

  (环节分析四:此游戏,是对龚遂安民思想小小实践,也考察了学生们的分析能力,还培养了劳动观念。)

  七、课堂训练:要求:快速完成

  八、布置作业:综合能力训练一、1—5小题。

  综合能力训练:

  一、6、7小题

  二、板书设计:

  龚遂治渤海郡

  班固

  基本情况:上洋平县人、事王贺龚思想:安民

  遂治军措施:选用良吏尉安牧养劝民务农桑

  效果:郡中皆有积蓄吏民皆富实狱讼止息

  教学反思:

  本节课在设计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自主学习,在掌握文言知识的同时,领会龚遂的安民思想,较好的完成了目标。

  在理解文章内容前提下,若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再有学生共同讨论解决效果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