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人教版高二下册语文教案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人教版高二下册语文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人教版高二下册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 了解庄子及《庄子》,识记基本文言知识点。
2、了解本文借用寓言说理的论说方式。
3、体会本文想想丰富,意境开阔的特点,体会文章的浪漫主义特色。
4、学习本文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说理的方式。
教学过程:
【导入语】
我们在学习前一篇课文《与妻书》时,谈到了裴多菲的一首诗:“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林觉民就是为了自由而抛家舍业。著名歌手许巍在《蓝莲花》里也唱道“没有什么能够阻挡,你对自由的向往,天马行空的生涯,你的心了无牵挂”。而我本人呢,也希望自己会幻成一朵云,贴近太阳的胸膛;会变成一缕阳光,照射到阴暗的角落;会化成一股风,追逐自由的方向;会凝聚成一个笑脸,铺满在每个人的脸上。人人都向往自由,以各种各样的方式追求自由,那么,什么才是真正的自由呢?对这个问题,每个人的答案会不尽相同。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庄子的精神世界,看看他是如何理解自由的。
【庄子及《庄子》介绍】
庄子:名周,字子休,一字子沐,战国时代宋国蒙人,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继老子之后道家的主要代表人物,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为“老庄哲学”。 庄子原应为富贵人家,但是在战国时家道衰败,沦落为社会底层,他大约死于公元前286年,享年八十三岁。庄子的五点基本情况:第一,庄子是一个受教育程度比较高的人。第二,家境贫困,生活艰苦,靠打草鞋过活。有一次他向监河侯借粟,监河侯没有满足他的要求。还有一次,他穿着有补钉的布衣和破鞋去访问魏王,魏王问他何以如此潦倒,庄子说,我是穷,不是潦倒,是所谓生不逢时。第三,有点像“隐士”,庄子曾在家乡做过管理漆园的小官,在职不久就归隐了。楚王以厚币礼聘他为丞相,他拒绝不就﹙可见他非常地猖狂和桀骜不驯,怪不得文学人士说“庄狂屈狷:juàn,狷介,性情正直,不肯同流合污﹚。第四,他有家室、学生,不过,他一生寂寞,门徒不多,朋友有限,当时学术界的名人中,只有惠施与他经常往复辩论,而在先秦诸子的著述中,也只有荀子提到他。庄子的妻子死了,他却‘鼓盆而歌’。第五,他为人旷达,看破生死。
庄子的著作,今存《庄子》(又被称为《南华经》,因为唐玄宗天宝元年庄子被封为南华真人,所著书《庄子》奉诏称为《南华真经》)一书,阐发了道家思想的精髓,发展了道家学说,共三十三篇,分“内篇”、“外篇”、“杂篇”三个部分,一般认为“内篇”的七篇文字肯定是庄子所写的;“外篇”十五篇一般认为是庄子的弟子们所写,或者说是庄子与他的弟子一起合作写成的,它反映的是庄子真实的思想;“杂篇”十一篇的情形就要复杂些,应当是庄子学派或者后来的学者所写,有一些篇幅就认为肯定不是庄子学派所有的思想,如《盗跖》、《说剑》。庄子的文章,想象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
《逍遥游》是内篇的第一篇。逍遥游,闲适自得、无拘无束的样子。马叙伦曾说过:“开宗不解‘逍遥’字,空读南华三十篇”,足见《逍遥游》之魅力。现在我们就来学习《逍遥游》,大家跟着它一起逍遥游哈。
【课文分析】
师:请同学们齐读全文,并思考,文中写了几次“笑”?各笑什么?
生:写了三次“笑”:蜩与学鸠笑之、斥鴳笑之、宋荣子犹然笑之。
师:三“笑”中的“之”各指代什么?
生:前两个“之”所指对象,都是鲲鹏。第三个“之”所指的对象是“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
师:全文的内容实际上就是由三“笑”构成的,现在我们一起来解读这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从“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到“之二虫又何知”,阐明世间万物,大至鹏鸟,小至尘埃,它们的活动都“有所待”,都是不自由的。第二部分,从“小知不及大知”到“此小大之辩也”,对上文归纳、补充、印证,说明万物在“有待”的范围内,存在着小大之辩。第三部分,最后一段,由对万物的泛论进入到对社会中人的具体论述,阐明逍遥游的境界,即庄子理想中修养的最高境界,点明全文的主题。那么,蜩与学鸠为什么要笑鲲鹏?我们一起来看文章第一部分。『解释翻译第一段』第一段,作者写了哪两种动物?这两种动物有什么特征呢?作者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
生:写了鲲和鹏,鲲和鹏都很大。“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
师:对,写了鲲和鹏。大家想象一下这种境界:在浩瀚渺茫的深蓝色大海里,有一条大鱼在穿梭遨游,这条大鱼不知道有几千里大。突然间,它忽的腾空而上,飞上了九万里的高空,变成了一只大鸟,这只大鸟的背也不知道有几千里大,它的翅膀像天边的云朵一样。哇塞,这是不是很够神奇呢?这还不够,更神奇的还在后面呢。这只大鸟还要乘着大风遨游到几万里外的南海。﹙教师描述时可加点生动的表情和手势语﹚现实中有没有这样的鲲鹏呢?这里勾画了怎样的境界?
生:没有,鲲鹏是作者杜撰出来的,是想象出来的,勾画了一种雄奇壮丽,开阔宏伟的境界。
师:所以,这一段就描述了鲲鹏形象。同时说明庄子的散文想象丰富,意境开阔,充满浪漫主义色彩。大鹏展翅翱翔,是不是就达到了逍遥游的境界呢?我们接下来看第二第三段。『解释翻译第二第三段』回到刚才的问题,大鹏达到逍遥游的境界了吗?为什么?
生:没有,因为大鹏飞往南方需要凭借大风。
师:对,大鹏没有达到逍遥游的境界。作者为了说明大鹏翱翔并没有达到逍遥游的境界这个观点时,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或者说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
生:比喻。写积水负舟就是以水比风,以大舟比大鹏。另外还用“野马”“尘埃”作对比。
师:对,说明这两段的'内容就是写鹏鸟南飞有所待,并以“野马”“尘埃”作比对,表明外物皆有所待。为了证明万物有所待的道理,作者用了比喻和对比的手法来说明。大鹏志向远大,想要飞往几万里外的南海就要凭借飓风才能翱翔,它是有所待的。那么,如果我什么志向都没有,想怎么样就怎么样,不用飞那么远,比如像蜩与学鸠,这是不是就达到逍遥游的境界了呢?我们接下来看后面的内容。『解释翻译第四段』这一段反驳蜩与学鸠,说明这两种动物也有所待。这一段同样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用行路备粮的比喻来反驳蜩与学鸠。不管是大鹏还是尘埃,抑或是蜩与学鸠,他们都是有所待的,都是不自由的,都没有达到逍遥游的境界。可是,虽然都不自由,但还是有所区别,什么区别呢?那就是有着“小大之辩”的区别。什么叫“小大之辩”呢?我们接下来看第二部分。『解释翻译第五段』这一段归纳上文,阐明“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的道理。『解释翻译第六段』这一段引“汤之问棘”的一段话对前文补充印证,并点明“小大之辩”。在这46两段里,蜩与学鸠、斥鴳它们都在嘲笑大鹏,赋予人的情性,这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拟人﹚。从课文开始,一直到这里,作者都在说明自然界的万物都是不自由的,都是有所待的,那么,人类社会呢?人可不可以达到逍遥游的境界呢?我们看最后一段。『解释翻译最后一段』这一段,“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的人达到逍遥游境界了吗?为什么?
生:没有。因为他们虽然有一定的才智和修养,但都被功名利禄所束缚,都被世俗所累,所以没有达到逍遥游的境界。
师:他们是因为追求功名利禄,被世俗所累而没有达到逍遥游境界,那么,如果不追求功名利禄呢?像宋荣子那样,对世人的赞誉与诽谤置之度外,辨明荣辱的界限,有没有达到逍遥游境界呢?﹙没有﹚这样也没有达到逍遥游境界,那像列子那样御风而行,外部世界对他似乎没有多少限制,身心也没有什么束缚,算不算逍遥游呢?为什么?
生:不算,因为他仍有待于风力。
师:列子与宋荣子固然比前面的四种人高得多,正像鹏鸟比蜩鸠、斥鴳高得多一样。然而这高低之间的共同点都是“有所待”,因此他们算不得逍遥游。那么,究竟怎样才算逍遥游呢?至此,庄子提出了自己的正面主张,哪种人才能达到这种境界?为什么?怎么才能达到这种境界呢?
生:“至人、神人、圣人”,因为他们“无己、无功、无名”,他们能够“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而游于无穷”。
师:对,到了这里,文章的主题就豁然明朗。其实要摆脱依赖和局限,就要做到“无己”。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每个人都生活在人与人的关系网中,关系网的束缚在客观上是存在的。要摆脱这种束缚,只有从主观上、自我上做功夫。把自我看得越重,获得自由的障碍就越大;把自我看得越轻,获得自由的障碍就越小;把自我视作不存在,就可以解脱了。人把自己看得很重,主要在功名二字。在功名上追求越多越高,“我”就越膨胀。要做到无己,首先要放弃功名上的追求,做到无功无名。好了,现在我们总结一下本文的艺术特征:
①借用寓言说理。例如本篇中的鲲鹏蜩学鸠斥鴳,对它们赋予人的特性,利用它们进行说理,寄托作者的思想。
②想象丰富,意境开阔,充满浪漫主义色彩,使得文章汪洋恣肆。如写鲲鹏的大,鲲变成鹏的场面和鹏飞往南方的场面。
③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增加了文章的表达效果。
《逍遥游》同步练习
1.异体字、通假字
三餐而反。(返) 小知不及大知。(智)此小大之辩也。(辨)
而征一国者。(耐)旬有五日而后反。(又、返)而御六气之辩。(变)
2.一词多义
志——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名词,志向)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于议(动词,立志)
——《齐谐》者,志怪者也(动词,记载) ——博闻强志(动词,记住)
名——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名词,名称)——名之者谁(名词作动词,命名)
——圣人无名(名词,名望) ——人虽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动词,说出)
置——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动词,安放—郑人有且置履者(动词,购置)
穷——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辨,以游无穷者(形容词,穷尽)
——子孙习其家风,今多穷困(形容词,生活困难)——复前行,欲穷其林(动词,走到尽头)
苍苍——天之苍苍,其正色邪(深蓝色)——两鬓苍苍十指黑(灰白色)
3.古今异义
虽然,犹有未树也:古义两个词,虽然这样,今义一个词,连词。
众人匹之:众人古义为一般人,今义为大家,多数人。
腹犹果然:古义食饱之状,今义为副词,表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或作连词,表假设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
穷发之北:发古义为毛,指草木,今义为头发。
4.虚词用法:
其:不知其几千里也——句中语气助词,舒缓语气。
其翼若垂天之云——代词,代“”鲲“译做“它”
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在选择句中用以加强揣测语气的语气副词。
则其负大舟也无力——代词,代“水”,译做“它”
其广数千里——代词,代“鱼”,译做“它”
彼其于世——代词,代“宋荣子”,译做“他”
奚以知其然也——代词,代“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的观点。
而:化而为鸟——表顺承关系的连词
怒而飞——连接状语和中心词,表修饰与被修饰的连词。
《逍遥游》学习要点及能力训练检测
一、学习要点
(一)关于庄子
庄子(约前369-前286年),名周,战国蒙(一说是今河南省商丘县东北,另一说是今安徽蒙城县)人,是继老子之后,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同时他也是一位优秀的文学家、哲学家。他以其代表作《庄子》(又被称为《南华经》)阐发了道家思想的精髓,发展了道家学说,使之成为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哲学流派。
(二)内容结构
作者采用了先述后议、先破后立的写作顺序。
首先通过描绘一系列具体事物形象地说明:无论是“扶摇而上”的乘天大鹏,还是“决起而飞”的蓬间小雀,也无论是“不知晦朔”的短命朝菌,还是春秋八千的长寿大椿,它们之间虽然有着大小之分,长短之别,但有所依赖,有所期待都是一样的,都是并不得逍遥游,进不了绝对自由的境界的。
然后又通过三个层次的人物来反复申明绝对自由的难得。那些为世所累,心系功名的“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自不必说,就是“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的宋荣子之流仍是“犹有未树”;列子虽然己能“御风而行”,胜过宋荣子,但是仍然“犹有所待”,待于风,算不上逍遥游。
怎样才能“无所待”地去作逍遥游呢?庄子在本段的最后说:必须能够“乘天地之正”(顺着天地的法则,亦即自然规律),“御六气之辩(驾驭阴、阳、风、雨、晦、明的各种变化)以游无穷(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才是无所待,才是逍遥游。什么人能达到这种境界呢?唯有“无己”的“至人”。“无己”就是忘记自身的存在,做到任乎自然,顺乎物理,把自己的形体连同思想都看作是虚幻的不存在之物,也就无所限,无所待了,也就绝对自由地作逍遥游了。
(三)庄子文章的艺术特色
1、神奇瑰丽的艺术想象
庄子为了抒发自己的感情,寄托自己深邃的思想,常创造出一种宏伟瑰丽的艺术境界。那不知几千里的北冥之鲲,化鲲为鹏飞往南冥,怒而飞大鹏激起千层波涛,以及那“野马”、“尘埃”构成无比壮丽、雄伟、奇特、生动、鲜明而又瞬息万变的画面。这是庄子全凭想象创造出来的一个奇妙的境界。这段文字中,想象的奇特丰富,夸张手法的神奇,语言的绚烂多彩不能不使我们为之惊叹。
2、比喻手法的运用
庄子的比喻往往能化虚为实,化远为近,化腐朽为神奇。如用人们所见到的“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的景色比喻大鹏在空中激荡起的尘雾,接着用人们仰视高空的碧远比喻大鹏在九万里高空下视的所见。这种比喻是作者的想象,想象又是合理的,可信的。前人说《庄子》之文,长于譬喻,其玄映空明,解脱变化,有水月镜花之妙,且喻后出喻,喻中设喻,不啻峡云层起,海市幻生,从来无人及得。
3、对比手法的运用
庄子的对比手法是很有特点的。他发挥想象,将大与小推想极致,从而给读者留下极深的印象。这种对比包含两方面的意思:一是空间上的概念,“几千里”、“几万里”、“坳堂”、“数仞”;二是时间上的概念,“五百岁”“八千岁”“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庄子的对比往往借助寓言。本文通篇是寓言,形象生动,感人至深。
二、能力训练、检测
1.下列汉字注音正确的一组是( )
A.抟(tuán)弄 山坳(ào) 北冥(míng)
B.夭阏(què) 星宿(xiù) 斥鷃(yàn)
C.数(shù)落 蓬蒿(hāo) 沮(jǔ)丧
D.恶(ě)心 决(xuè)断 蜩(tiáo)蝉
2.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句是( )
A.我决起而飞 B.小知不及大知
C.此小大之辩也 D.彼其于世,未数数然
3.下列各句中红色词古今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
A.而后乃今培风 B.亦若是则已矣
C.而御六气之辩 D.彼且恶乎待哉
4.对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①适千里者,三月聚粮。 ②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A.①到千里之远的地方去,三月份就开始储备干粮。 ②哪里用高飞九万里往南去呢?
B.①去千里之远的地方,须三个月前储备干粮。 ②哪里用高飞九万里往南去呢?
C.①去千里之远的地方,须三个月前储备干粮。 ②哪里用得着它往南飞九万里呢?
D.①到千里之远的地方去,三月份就开始储备干粮。 ②哪里用得着它往南飞九万里呢?
5.下列没有省略成分的一句是( )
A.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B.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C.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
D.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
6.下列各句中,不是判断句的一项是( )
A.南冥者,天池也 B.齐谐者,志怪者也。
C.此小大之辩也 D.去以六月息者也。
7.解释句中红色的词:
(1)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2)《齐谐》者,志怪者也:
(3)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4)腹犹果然:
(5)众人匹之
8.下列句中“之”的用法为代词的项是( )
A.其翼若垂天之云 B.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C.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之为舟 D.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E.之二虫又何知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汤之问棘也是已。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鷃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
9.解释下列句中红色的词语
①蟪蛄不知春秋。 春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汤之问棘也是已。 是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北冥海者,天池也。 天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对下列句中红色字意思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朝菌不知晦朔
②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
③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
④邹忌修八尺有余
A.①与②意思相同,③与④意思不同。
B.①与②意思不同,③与④意思相同。
C.①与②意思相同,③与④意思也相同。
D.①与②意思不同,③与④意思也不同。
11.对下列句中红色字的用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小知不及大知 ③有冥海者,天池也
②则知明行无过矣 ④且适南冥也
A.①与②的用法不同,③与④的用法也不同。
B.①与②的用法相同,③与④的用法也相同。
C.①与②的用法不同,③与④的用法相同。
D.①与②的用法相同,③与④的用法不同。
12.从题干提示的义项中,选择最恰当的填入各句的相应括号中
绝:A.断,断绝 B.极,非常 C.高超,绝妙 D.横渡,横穿 E.超越
①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 ( )
②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 )
③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 ( )
④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 ( )
⑤佛印绝类弥勒。 ( )
13.辨别下列多义词的意思。
①而彼且奚适也? ( )
②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 )
③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
④处分适兄意,那得自任专。( )
14.下列句中与其他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彼且奚适也? B.奚以知其然也?
C.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 D.大王来何操?
15.翻译下列句子。
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在这一段中援引“汤之问棘”一段话是否与文章第一段的内容相重复?其作用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结合《逍遥游》,谈谈你对庄子思想及作品风格的认识。
附参考答案:
1、A 2、D 3、C 4、B 5、B 6、D
7、
(1)这(只) (2)记载 (3)奚以……为? 哪里用得着呢?或:何必……呢?
(4)饱的样子 (5)比
8、CE
9、①四季 ②即此 ③天然的水池
10、A(①②农历每月最后一天 ③长 ④身高)
11、D(①②“知”通“智”,③深 ④“冥”通“溟”。)
12、①E②D③A,④A⑤B
13、①往 ②出嫁 ③迎合 ④依照
14、B(B项为介宾前置句,其余为宾语前置句。)
15、彭祖如今独以长寿著名,一般人与他相比,岂不可悲吗?
16、这段文字不是第一段的重复,在内容上是对第一段的补充,从结构上,与第一段相照应,论证了“小大之辨”。
17、(略)
人教版高二下册语文教案 篇2
一、教学目标
1、把握历史事实,理清文章脉络。
2、分析人物性格,重点剖析传主的性格特征,体会传主的人格魅力。
3、分析文章塑造人物的艺术技巧。
4、对传主的功过得失和价值意义进行讨论、评价。
二、教学重点
1、分析人物性格特征,体会传主的人格、精神。
2、评价传主的功过和价值。
三、教学方法
1、前两课时翻译
2、第三课时主要是教师引导
3、第四课时主要是学生讨论
四、课时安排:
4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3课时
课前预习:运用古汉语工具书,结合课文注释,通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
(一)导入:欣赏歌曲《苏武牧羊》:
苏武留胡节不辱!
雪地又冰天,苦忍十九年。渴饮雪,饥吞毡,牧羊北海边。心存汉社稷,旄落犹未还,历尽难中难,心如铁石坚。夜坐塞上时闻笳声入耳痛心酸。
转眼北风吹,雁群汉关飞。白发娘,盼儿归,红妆守空帏。三更同入梦,两地谁梦谁;
任海枯石烂,大节定不亏。终教匈奴惊心碎胆共服汉德威。
这是一首广为流传的民歌,歌曲里所歌唱的苏武是我国历的民族英雄。汉武帝时,苏武奉命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十九年,正如歌曲所唱,苏武历尽艰辛,持节不屈,成为中华民族历光耀千古的英雄。现在,就让我们走近苏武,走进他充满血泪而又辉煌无比的人生。
(二)安小标题,理清脉络
很多同学阅读这篇文章的时候总有一个感觉,就是拿起容易放下难,总想一口气把文章读完,因为这篇文章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那么我们现在给文章的情节发展添加小标题,这样一来,曲折复杂的情节就清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文章的脉络也就出来了。
方法:同学们先各自提出自己概括的小标题,然后全班进行讨论筛选,评选出佳的小标题。
要求:小标题要准确概括情节变化,并尽量展现人物性格特点,同时注意语言的通顺凝练。
小标题:
1、初使匈奴,单于受礼。2、缑王谋反,祸及汉使。3、舍生取义,以死明志。
4、卫律劝降,威武不屈。5、饮雪吞毡,此志不渝。6、李陵劝降,忠贞如一。
7、武帝驾崩,恸哭数月。8、汉匈和亲,请还苏武。9、历尽艰难,发白归汉。
(三)分析人物,总结手法
1、小标题概括文章情节,因此我们从小标题中就能概括出苏武的性格特征:忠君爱国、威武不屈、贫贱不移、忠贞不渝、坚韧不拔(答案不限)
2、从小标题概括出的苏武的性格只是其性格特征的概貌,如果要深入挖掘人物的性格,我们还需从细节的分析入手。
文章并不具体描述苏武的每一事迹,而是有详有略,比如文章对卫律和李陵劝降的部分就描写得特别详细,为什么作者要这样处理,用意是什么?
卫律和李陵对苏武的劝降是能表现苏武的气节的,所谓“真金不怕火炼”,面对威逼利诱,面对死亡威胁,多少所谓的英雄好汉都经受不住考验而变节投降,唯有苏武始终信念如磐石般坚定,宁死不屈,忠贞不渝。
3、既然卫律和李陵对苏武的劝降是文章的重头戏,那么我们且仔细研读这部分。
这部分主要是人物对话,找几个同学进行分角色朗读,务必读出每个人物各自特有的语气。
4、通过分角色朗读,我们体会到了每个人物极具个性的语言,那么这些语言都表现了人物怎样的`个性?
卫律:傲慢自大、阴险狡诈,是个求荣的小人。他先是“威逼”苏武,用杀死虞常的行为企图“杀鸡儆猴“结果吓倒了张胜,却吓不倒苏武。接着他又用死亡来威胁苏武投降,谁知苏武毫无畏惧。卫律见”威逼“不行,于是就”利诱“,想用荣华富贵来打动苏武的心,谁知苏武不但不吃这一套,还义正词严地指责卫律通敌叛国的可耻行径。卫律恼羞成怒,悻悻离去。
李陵:李陵和卫律不一样,他不是彻底的之人。他对汉朝还有感情,对自己叛国的行为也深感羞愧,但他意志不够坚定,对国家不够忠诚,因为一己之私背叛祖国而投靠匈奴,而后又后悔不已,说明这个人物的懦弱和意志的不坚定。因此李陵对苏武的劝说不像卫律那样威逼利诱,而是企图以情动人,用肺腑之言打动苏武。他先是说汉武帝年高而昏庸,苏武的兄弟为国尽忠却枉死,苏武自己也已是妻离子散,而后他又现身说法,叙述自己刚刚投降时的心情和调整过程。李陵企图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肺腑之言打动苏武,但苏武却始终忠贞如一,不为所动。李陵见状,惭愧不已,更加自责于自己的背叛祖国的行为,痛哭而去。
由此可见,李陵从情感上是赞同甚至是崇拜苏武的宁死不屈,只可惜,他由于自己意志不坚已经投降了匈奴,铸成大错,所以他一直处在这种矛盾、痛苦的状态中。李陵的矛盾、痛苦在苏武归汉之际表现得为淋漓尽致。他且饮且歌,且歌且舞,长歌当哭,泪如雨下,苏武十九年持节不屈的坚贞让他清清楚楚地看到了自己叛国变节的可耻卑劣,羞愧悲痛之情无以复加。这就是李陵,一个矛盾痛苦的悲剧人物。
苏武:面对卫律的威逼利诱,甚至是死亡的威胁,苏武不但无所畏惧,而且对盛气凌人的卫律反唇相讥,义正词严地指责卫律的行径,用南越、大宛和朝鲜杀汉使而终遭汉朝惩罚的历史教训来警告卫律,多行不义必自毙,使得卫律的威风一下子就没了,灰溜溜地走掉了。在这场劝说的斗争中,苏武取得了精神上的胜利。
面对李陵切中要害的真挚劝说,苏武的内心也一定翻腾着情感的浪花,亲人的惨死、妻离子散也一定让苏武倍受痛苦的煎熬,但为国效命的信念终于战胜了一切,苏武向李陵再一次表明自己忠君爱国至死不渝的信念,使得李陵羞愧而去。
不管是威逼利诱,死的威胁,还是肺腑之言的劝说,都打动不了忠贞如一的苏武,他实在是一个铁骨铮铮的硬汉子,爱国忠诚的真君子!
5、除了用个性化的语言表现人物,文章里个性鲜明的各种人物对苏武也起了对比映衬的作用,请同学们把文章里各种人物的性格和苏武作一个对比,看看他们的映衬分别凸现了苏武怎样的性格特征。
(1)张胜:糊涂地帮助了缑王的谋反,事情败露后又经受不住考验,叛变投降。
苏武:清醒地认识到使节行为不当会引起两国纷争,欲以死息祸;面对匈奴的劝降始终保持着可贵的民族气节。
(2)卫律:求荣,阴险狡诈,气焰嚣张,不可一世
苏武:为国效命,忠贞不二,不卑不亢一身正气,光明磊落
(3)李陵:为一己之私而叛国,懦弱,意志不坚,矛盾,痛苦
苏武:以国家的利益为先,忠贞不渝,坚韧不拔,无怨无悔
小结:在各种人物的对比映衬下,我们看到了一个丰满立体的苏武,他有清醒的外交意识,待人接物不卑不亢,面对威逼利诱坚贞不二,长达十九年守节的坚韧不拔。苏武的这些性格在那些或屈或降的人物的对比下,更加具有勾魂摄魄的人格魅力,千古流芳!
6、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在把握文章脉络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各种人物特别是传主的性格特征,我们为这样一个有血有肉、不卑不亢、忠贞不渝的苏武而深深感动着。同时我们还点出了文章塑造人物的艺术手法:详略得当的情节、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次要人物的对比映衬。
人教版高二下册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道德目标:
敢于显示才华表现自己,为文谦恭。
2.感情目标:
“居卑位而有为”的蓬勃进取精神。
3.认识目标:
①理解文章前三段的内容并背诵。
②赏析文中铺叙的美景。
教学手段:
问题激疑、交流讨论、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同学们,江南有三大名楼,你知道吗?指名回答。(岳阳楼、黄鹤楼、滕王阁)滕王阁为何如此出名?这跟唐代诗人王勃写的一篇序很大关系。今天我们就共同来学习他的这篇文章——《滕王阁序》。
二、自学:
1、自学提示:
(1)全文共七段,请同学们给各段标出序号。
(2)指六名同学朗读,师生共同纠正。
(3)学生自由朗读——全体齐读前三段。
(4)学生结合《导学》译文,口头翻译前三段。
(5)根据内容思考下列问题:
①你认为第一段写到滕王阁了吗?那所写内容与滕王阁有何关系?(洪州,这正是滕王阁所在地,作者这是从大处着笔,这正像拍电影,先给出一个大的背景。)
②第一段写了洪州地势的雄伟、物产的珍异、人才的杰出、宾主的尊贵,你能找出具体的语句吗?
③第一段中提到的徐孺、陈蕃和王勃是同时代的人吗?那作者在文中写他们是什么写法?(用典)此处用典你认为有何作用?(是为了说明滕王阁所在的洪州人杰地灵)
④试概括第一段大意。(概写洪州的地理风貌,引出参加宴会的人物。)
⑤第二段中“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秋季)从哪里可以看出?(“时维九月,序属三秋”)你能对这两句话进行一个简单的赏析吗?(这两句描写的景色是:寒潭的水因积水退尽而一片清明,傍晚的山峦因暮霭笼罩而呈现紫色。
①运用对偶,句式工整,音韵和谐。
②上句颜色淡雅,下句颜色浓重,在色彩的浓淡对比中突出可秋天景物的特征。这两句被前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
⑥第三段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是又一写景名句,你能从色彩、动静、方位等几方面赏析一下吗?(这两句描写的景色是:傍晚时分,桔红色的晚霞和孤独的野鸭一起飞翔,秋日清澈的江水与高远的天空浑然一色,连成一片。“落霞”是桔红色,秋水是青绿色,“长天”是蔚蓝色,色彩鲜明。“霞”“鹜”齐飞是动态的,水天一色是静态的,这是动静结合。上句是自上而下,下句是自下而上,这是方位的变化。总之,这两句文字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色彩明丽的秋日图景。)
⑦试概括第二三两段的大意。(写三秋时节滕王阁的自然人文景观。)
2.自学方法:根据译文思考、同桌交流、小组讨论。
三、互帮
1.小组内互帮。
2.各小组展示并记录问题。
四、知者或教师释疑。
五、练习:
1.《导学》P52“基础落实”第1、2、3、5题。
2.背诵第1—3段。
六、帮困:
1.小组内解决。
2.跟踪记录。
七、反思:学生谈本节课收获。
八、最小作业量:
《导学》板块一:第一、二题及“整合常识”第一、二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第四、五段的内容并背诵。
2.体会文章所用典故的作用。
教学手段:
情境创设、问题激疑、交流讨论、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互阅作业:
1.师于大屏幕显示答案,学生用红色笔互阅。
2.记录问题。
二、自学:
1.自学提示:
(1)指名读第四、五段,师生正音。
(2)生自由朗读——全体齐读。
(3)结合《导学》译文,学生口头翻译第四五两段。
(4)根据内容思考问题:
①第四段中有“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的句子,何谓“失路之人”?(不得志的人)王勃当时是否得志?(不得志。因为公元672年,王勃在做虢州参军时,擅自杀了一个官奴,应当判死罪,后遇赦除名,他的父亲也因为这件事被贬为交趾令。此时的王勃,虽有才华,却是一个被赦免死罪的人。没有做官,也无从为国效力,真是一个不得志的人。)这四句表达出作者一种什么样的情感?(对自己仕途坎坷的感慨)
②第五段写了冯唐、李广、贾谊和梁鸿四个人,这四个人的经历有何共同之处?(都是怀才不遇的人物)作者写他们有何作用?(是为了表达自己有志难酬的悲愤)
③第五段中有四句话表达了作者奋发向上不甘沉沦的决心,你能找出来吗?(“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④作者引用“贪泉”、“涸辙”、阮籍三个典故,有何用意?(反用典故,表明自己遇困顿而情操不移,处逆境而壮志弥坚。)
⑤试分别概括第四、五两段的大意。(第四段:写宴会盛况,抒发人生感慨。第五段:感叹自己的命运,表明自己崇高的人生观。)
2.自学方法:分析归纳、交流讨论、质疑互补。
三、互帮:
1.小组内互帮。
2.各小组展示,记录问题。
四、释疑:小组内释疑或教师释疑。
五、练习:
1.《导学》P52“基础知识”第4、5题。
2.学生背诵第四、五段。
六、帮困:
1.小组内互帮。
2.跟踪记录。
七、反思:学生谈本节课收获。
八、因人作业:
1.《导学》板块一:第三、四、五、六题。
2.知者加速:《导学》板块三:“类文迁移”第13、14、15、16题。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道德目标:
正确认识自己,敢于面对现实。
感情目标:
理解作者怀才不遇的苦闷。
认识目标:
1.理解第六、七两段内容并背诵。
教学手段:
问题激趣、情境创设、交流讨论、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互阅作业:
(1)师显示答案,学生互阅。
(2)记录问题,学生本人在《导学》上做记录。
二、自学:
1.自学内容:
(1)学生齐读第六七段——各组展示朗读。
(2)学生结合注释及《导学》译文,小组内口头翻译第六七段。
(3)根据内容思考下列问题:
①第六段中的'“终军”、“宗悫”是何许人也?作者写他们有何作用?(用典表达自己有报国之志,无报国之门。暗示自己不甘做“一介书生”。)
②你能说说第六段中“杨意”、“钟期”的故事吗?王勃在这儿写他们的用意是什么?(再次感叹自己怀才难用、知音难遇。)
③试概括第六段大意。
④第七段前四句表达的是什么意思?(感叹盛宴难再)
⑤第七段交代本文写作目的的是哪几句?(“临别赠言,幸承恩于伟饯;登高作赋,是所望于群公。敢竭鄙怀,恭疏短引,一言均赋,四韵俱成。请洒潘江,各倾陆海云尔。”)
⑥试概括第七段大意。(感叹盛宴难再,写作目的。)
2.自学方法:分析归纳、交流讨论、质疑互补。
三、练习:师出示问题(大屏幕)
1.指出些列语句在修辞、字数或写法方面的特点:
(1)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修辞:对偶)
(2)家君作宰,路出名区;童子何知,躬逢胜饯。(字数:四字句)
(3)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字数:四六句)
(4)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写法:用典)
2.以上六句的特点正是中国文学史上骈体文所具备的,本文即是一篇典型的骈体文。(师:解“骈”字形释义)你能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骈体文的基本特点吗?(①全篇以对偶句为主。②句式多为四字句和六字句,又称“四六文”。③多用典故。④文章追求辞藻华丽。)
3.背诵第六七两段。
四、帮困:
1.小组内交流讨论。
2.知者或教师释疑。
五、反思:学生谈本节课收获。
六、最小作业量:
1.《导学》板块三:“阅读鉴赏”第6——12题。
2.知者加速:《导学》板块三:第17、18、19、20题。
《滕王阁序》同步练习
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星分翼轸,地接衡庐分野
B.宇文新州之懿范美好
C.遥襟甫畅,逸兴遄飞刚、顿时;迅速
D.家君作宰,路出名区宰相
2.比较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奉宣室以何年
③老当益壮
②处涸辙以犹欢
④穷且益坚
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相同
B.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不同
C.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D.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3.下列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时运不济,命途多舛:乖违、不顺
B.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等到
C.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狂放、不拘礼法
D.云销雨霁,彩彻区明:日光
4.下列各句在文中的意思,翻译错误的一项是
A.南昌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昔日的南昌郡城,如今是洪州都府。它处在翼、轸二星的分管区域,与庐山和衡山接壤
B.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儒下陈蕃之榻:(这里)物有光华,天有珍宝,宝剑的光气直射牛、斗二星之间;人有俊杰,地有灵秀,徐儒子(竟然)在太守陈蕃家下榻。
C.雄州雾列,俊采星驰,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雄伟的州城像雾一样涌起,俊美的人才像流星一样飞驰。城池倚据在荆楚和华夏交接的地方,(宴会上)客人和主人都是东南一代的俊杰。
D.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清霜,王将军之武库:词采如蛟龙腾空、凤凰起飞,那是文词宗主孟轲;紫电和清霜这样的宝剑,出自王将军的武库里。
5.下列各句在文中的意思,翻译有误的一项
A.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地势偏远,南海深邃;天柱高耸,北极星远悬。
B.关山难越,谁悲夫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雄关高山难以越过,谁能悲悯那迷路的人呢?(在座的各位)如浮萍在水上相聚,都是客居异乡的人。
C.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思念皇宫却看不见,等待在宣誓召见又是何年?
D.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冯唐容易老,李广封侯难。屈原贾谊贬到长沙,并非没有圣明的君主。
6.下列各句在文中的意思,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喝了贪泉的水,仍觉得心境清爽,处在奄奄待毙的时候,仍然乐观开朗。
B.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北海即使遥远,乘着旋风也可以到达;早年的时光虽然已经逝去,珍惜将来的岁月,为时还不晚。
C.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孟常品行高洁,却空有一腔报国的热情;怎能效法阮籍不拘礼法,在无路可走时便恸哭而还呢?
D.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自己和终军的年龄相同,却没有请缨报国的机会;(像班超那样)有投笔从戎的胸怀,也仰慕宗悫“乘风破浪”的志愿。
7.下列各句在文中的意思,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A.舍簪笏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自己宁愿舍弃一生的功名富贵,到万里以外去朝夕侍奉父亲。
B.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自己并不像是谢玄那样出色的人才,却能在今日的宴会上结识各位名士。
C.他日趋庭,叨陪里对;今兹捧袂,喜托龙门:过些时候自己将到父亲那里聆听教会;今天举起双袖作揖谒见阎公,(受到阎公的接待)十分高兴,好像登上龙门一样。
D.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杨得意生不逢时,(只能)抚弄着司马相如的赋独自叹惋。
8.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本文选自《王子安集》。作者王勃,字子安,才华横溢,能诗能文,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
B.滕王阁,是唐高祖之子李元英任洪州都督时修建的一所楼阁。李元英后封为滕王,所以此楼命名为“滕王阁”。唐高宗时阎某任洪州都督又重新修缮,王勃在赴交趾探父途中,正遇当地在此大宴宾客,于是被邀参加宴会,在宴会上赋诗,并写下了这篇著名的序文。
C.这篇序文,实际是一篇四字或六字相对偶的骈文。作者在文中抒发了对祖国美丽富饶的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当然也流露了宿命论的消极情绪。
D.文中用典贴切,简练含蓄。如“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阅读王勃的《滕王阁诗》,完成9——10题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9.下列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A.第一句点出滕王阁的形势:高阁临江;第二句写了滕王阁的现状:意兴阑珊。
B.三、四两句中的“朝”“暮”和“云”“雨”是从宋玉《高唐赋》“旦为朝云,暮为行雨”化用而来的。这两句极写了阁之高,阁之静。
C.第五句是写阁外的景象:格外有一深潭,白云飘在空中,日影投入深潭,一切都显得那样寂静悠闲。
D.最后三句的意思是:物象更换,星宿迁移,如今阁在而滕王不在;只有长江仍在奔流不息。
10.对这首诗分析不确切的一项是
A.一、二两句总起,三到六句以滕王阁为对象分层次地加以描写,最后以议论作结。全诗有总有分,首尾照应。
B.“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两句对仗极为工整和自然。
C.最后一句以景作结,与李白诗句“唯见长江天际流”的意境相似,有异曲同工之妙。
D.这首诗融情于景,抒发了人生盛衰无常而宇宙永恒的感慨。诗的基调虽然抑郁,但不消沉。
人教版高二下册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鉴赏词意:从意象入手,把握词作空阔苍凉的意境,孤独悲愤的词人形象,描述词作的画面;了解辛弃疾的生平,揣摩典故,理解诗人报国无门的愤懑。
2.鉴赏艺术手法:景物烘托,动作暗示,用典传达。
3.梳理古诗词鉴赏的一般方法:咬文嚼字,想象画面,词眼提挈,知人论世,意象解词,以诗解诗,揣摩典故,朗诵传情等等。
教学重点
鉴赏词作“登临意”及其表现方法。
教学思路
学生试读和质疑——鉴赏意象——鉴赏典故——归结全词,入情朗诵
主要教学
方法诵读和鉴赏相结合。学生探究和教师点拨相结合。
教学资源教科书,自制课件
教学过程预设(分课时写)
课时环节教师活动
(教学内容的呈现)学生活动
(学习活动的设计)设计意图
一课时
一、诵读领起聆听,稍作引导。
教师“无为”而始,尊重学生宝贵的原初体验,据此调整教学行为。
【活动一】
学生诵读,初谈体会,质疑。引导学生质疑,进入对诗歌主旨的探究。
二、鉴赏诗歌意象,解读“登临意”。老师根据学生的初步感知,或顺水推舟,或投石激浪。
(一)细细品味词句(景物烘托登临意,动作暗示登临意)点拨要点如下,根据学生情况适当取舍。
1.第一句要点:诗中描绘的景象及其感受
空阔清远。悲凉感,孤独短暂感。
2.第二句要点:倒装、移情的写法。或解词,或翻译,或诵读,让学生有所发现。
解词入手:解释“玉簪螺髻”。
揣摩倒装的作用:强调愁恨。
提问引起思考:谁在献愁供恨?愁恨何来?
3.第三句要点:意象的暗示义,及“游子”身份的内涵落日,时光流逝感和国运衰微感。断鸿,孤苦无依感。江南游子含义:北国南来;南来投闲置散,并无归属感。(引入相关背景资料。)
4.第四句要点:吴钩和词人动作的意象的内涵
(1)以诗解诗细说吴钩:
——理解吴钩意象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李贺
举头西北浮云,倚天万里须长剑。--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辛弃疾
(2)想象画面: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辛弃疾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辛弃疾
雕弓挂壁无用--辛弃疾
长剑铗,欲生苔--辛弃疾
(3)体味“看了”“拍遍”动作
“看了”,当看过、看完讲,想象:看了又看。“拍遍”,不仅拍,而且拍遍,到处拍,可见胸中悲愤之深切、强烈。
小结:有心报国,无路请缨,英雄不遇,悲愤激切。
【活动二】
学生自主发现,说说妙处,说说疑惑。
在老师指导下,运用咬文嚼字、提挈词眼、联想想象、把握意象、知人论世、以诗解诗、诵读传情等诗歌鉴赏方法,解读词意,把握意境,理解主旨。
尊重学生的阅读个性,尊重学生学习的初始体验,在这个基础上提升鉴赏水平。
循“法”得“意”,理解登临意的同时,懂得鉴赏诗歌的一般方法。
(二)引导整体想象画面,把握意境。小结上片。
1.小结上片板书
板书一:
片段诵读
指导和范读:进入情境,化身词人,注意技巧。
例如: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深沉悲凉,“江南游子”四字可以稍起,和后面处理相应)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悲愤无释处,激切,高亢,昂扬。之后有意停顿)无人会,登临意。(低而沉着,深深吐出,不宜表现得纤弱)
3.拓展联想
一腔报国心,“无人会,登临意”,在此,辛弃疾道出了古来有为者的一种伟大深沉的孤独感。
情读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
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展开讨论。回答同学的疑问。补充、延伸、修正同伴的见解。
【活动三】
片段赏而读,读而赏。读读想想评评。
课堂上实现多重有效对话。
借助诵读帮助鉴赏的深入,通过鉴赏提升诵读的水平。懂得怎样读,懂得为什么要这样读。
(三)引导把握词眼:“登临意”三字在全词的作用——提挈与转换。
本环节(环节二)教学目的大约分四个层次:
(一)训练学生细读文本的能力。
(二)培养学生整体想象的能力。
(三)提高依据词眼、章法把握词意的能力。
(四)读、赏互动,同步提高。
三、品味典故,深入探究、理解词人复杂深沉的“登临意”。
(一)引导揣摩用典(作者借典故抒发登临意)
1.点拨要点:张翰许汜皆愿意过一种个人安适的生活,作者借此表现不求安适,不为私利,壮心许国,矢志北伐的意愿。
再借桓温表现流年似水,功业无就的沉痛。
2.引导关注评说典故的词语,如“休说”“怕应羞见”“可惜”。
3.引导学生感受“可惜流年”之痛。
首先,老师评述“流年之痛”,渲染蓄势。然后,提问此词是辛弃疾早年还是晚年作品。由此引发学生探究兴趣。
随机生成板书二:
【活动四】
典故的一般学习:
1.根据注释明白典故的原意。
2.揣摩“评说典故之词语”中蕴涵的情感。
3.在上两步工作的基础上思考用典的意图。
【活动五】
“流年之痛”的深入探究:
1.首先,一般会误答。
2.然后,结合注解推知词人此时为35岁,正当壮年。
3.接下来,探究正当壮年的词人有流年之痛的原因:往前看蹉跎12年;往后看,国事不堪,壮志难酬。学生在情感和现实的对比中,深悟虽当盛年,现实残酷,功业无就的沉痛。让学生在失误和疑惑中,兴致盎然地探究学习,综合词句意义、写作背景、词人身世以及注释等信息,获得对“登临意”全面、深刻的理解,领悟典故学习的一般方法。
在“竟然这样”—“原来如此”的思维流程中获得探究的快乐。
四、品味结句,理解“英雄泪”是呼应“登临意”。
1.点拨要点:
句子意味,该句在词中的作用。
即慰藉英雄寂寞,呼应“无人会,登临意”。
2.方法提示:
从解词入手,在章法上梳理。
【活动六】
学生解释品味“倩”“揾”“何人”“红巾翠袖”等词意。
从章法上,理解句子的收束和呼应作用。从字词入手突破难句,从章法上突破关键句。让学生掌握两种解读句子的办法。
五、总结“登临意”,总结读词方法。有感情的朗诵全词。
(一)板书三:
登临意及其表现:
(二)板书四:
古诗词鉴赏的一般方法:
咬文嚼字
想象画面
词眼提挈
知人论世
以诗解诗
意象解词
揣摩典故
诵读传情
(三)范读全词
细读《水龙吟》,一篇情意,凝结在“登临意”三字上。用景物烘托,用动作表现,用典故暗示,情感豪放深沉。正是“千古兴亡,百年悲笑,一时登览”。纵然山河有恨,纵然英雄自许,可是,报国无门,请缨无路,杀敌之吴钩,倚天之长剑,只有楼头自看,挑灯细读。正是风雨满天,流年似水,谁人能惜?斯人孤独!此恨谁知!此恨谁知!
老师很想朗读《水龙吟》。
老师范读。
【活动七】
学生小结。
学生朗诵。总结:梳理过程、方法和结果。
提升:用朗读去表现理解,用朗读去震撼心灵,实现情智和谐的鉴赏。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形成教学最高潮,词人、作品、学生、老师,灵魂相应,生命交融。
《辛弃疾词两首》课文练习
1、注音:
玉簪( )螺髻( )鲈鱼堪脍( )揾英雄泪( )孙仲谋( )舞榭( )巷陌 ( )金戈( )元嘉( )狼居胥( )仓皇( )可堪( )佛狸祠( )拓跋焘( )张浚( )王玄谟( )
2、解释下列词语,掌握在词中的意思:
风流
寻常
草草:
北顾:
可堪:
3、阅读《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回答问题。
(1)“遥岑”三句是写山,采用了什么手法?“愁”“恨”缘何而发?
(2)“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几句采用了什么抒情方式?应如何理解?
(3)“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几句,说明作者对张翰辞归持何种态度?
(4)“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几句,是作者对哪类人提出的批判?
(5)“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三句,在全词中有何作用?
4、阅读《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回答问题。
(1)作者登临怀古,为何在众多的英雄人物中只提孙权和刘裕二人呢?
(2)下阕一开始,作者笔锋一转提到宋文帝刘义隆,这有何用意?
(3)结尾提到廉颇有何用意?“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有何具体含义?
四、课堂练习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稼轩(xuān)揾泪(wèn)舞榭(xiè)迄今(qì)
B、岑寂(cén)菜羹(gēng)巷陌(mò)屹然(yì)
C、螺髻(jì)鲈鱼(lú)金戈(gé)敛财(liǎn)
D、堪脍(kuài)汜河(sì)嘉许(jiā)粗犷(guǎng)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流年雄才大略苍皇哗众取宠
B、愤概谋取利益频繁发号施令
C、南渡神鸦社鼓祭祀矫揉造作
D、理睬惊慌失措合谐鸦雀无声
3、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无误的一项是( )
A、楚天千里清秋(古人泛指南方的天空)遥岑远目(小而高的山)
B、断鸿声里,江南游子(受伤的大雁)把吴钩看了(古代吴地制造的一种宝刀)
C、无人会,登临意(理解,明了)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风度,气质)
D、赢得仓皇北顾(落得)舞榭歌台(高楼)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遥岑远目
B、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C、赢得仓皇北顾
D、尚能饭否
5、下列各句中,没有使用借代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B、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C、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D、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6、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表达知音难觅情怀的语句是( )
A、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
B、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C、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D、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7、旧体诗词要讲究平仄、押韵,有时为了适应格律的要求,或者为了取得特殊的表达效果,句子里常有倒置语序的情况。如“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本应为“无觅英雄孙仲谋处”。把下边的句子颠倒的语序改过来。
(1)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_____
(2)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_____
(3)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_____
四、拓展阅读
1、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1)~(2)题。
青玉案元夕
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娥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1)这首词的上片极力渲染元宵夜赏灯的盛况,其中几处摹写灯火的词语有_____、_____和_____。
(2)词的下片末尾在“灯火阑珊处”的那人,有人认为是作者追慕的美人,近代学者梁启超则评这首词是“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请谈谈你对“那人”这一形象的理解。
3、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1)~(3)题
鹧鸪天
辛弃疾
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戏作。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①渡江初。燕兵②夜娖③银胡轤④,汉箭朝飞金仆姑⑤。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注:①锦襜突骑:穿锦衣的马队。②燕兵:作者手下的义军士兵为北方人,泛言为“燕”。③娖:整理。④银胡轤:银色的箭袋。⑤金仆姑:箭名。
(1)这首词主要采用了哪种表现手法?
(2)“春风不染白髭须”的意思是什么?
(3)“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辛弃疾词两首》学案答案
三、课文阅读
1、zānjìkuàiwènmóuxièmògējiāxūhuángkānfótāojùnmó
2、风流:英雄业绩。寻常:平常。草草:草率。北顾:北望。可堪:不忍。
3、
(1)“遥岑”即远山。放眼望去,那层层叠叠的群山,有的很像美人头上插戴的玉簪,有的很像美人头上的螺旋形的发髻,这些都引起词人的`忧愁和愤恨。作者采用移情及物的手法,人心中有愁有恨,所见之远山也似乎在“献愁供恨”。“愁恨”从何而来?词义间留下的空白给了读者想象的余地。北望之际,中原收复无日,南望之时,朝廷主和,偏安一隅,志士不得其位,以上种种是词人恨之深、愁之大者。(注意赏析“愁”“恨”,可结合姜夔《扬州慢》中的“废池乔木,犹厌言兵”中的“厌”,更便于学生理解。)
(2)采用了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作者不是直接用语言来渲染,而是选用具有典型意义的动作,淋漓尽致地抒发自己报国无路、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第一个动作是“看”,看似平淡,却平中见奇。擦拭得锋利锃亮的武器,却闲置身旁,而这又何尝不是作者自身虽有沙场立功的雄心壮志,却无用武之地之叹。第二个动作是“拍”,作者用肢体语言表达了某种情感,“栏杆拍遍”是表壳胸中难以言说的抑郁苦闷,只能借拍打栏杆来发泄。这样,就把作者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悲愤的情态显现在读者面前。两个动作描写内涵丰富,耐人寻味。“无人会,登临意”,慨叹自己空有恢复中原的抱负,而南宋统治集团却没人是他的知音。(这几句是全文的重点,应引导学生重点把握“看”“拍”几个动词及“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所传达出的词人的情感和内心世界。)
(3)季鹰即晋人张翰,因向往家乡的莼菜鲈鱼,贪图安逸舒适而弃官归乡。从“休说”看,作者反对张翰回归。张翰因见齐王将失败而辞归,辛弃疾却并不因南宋面临着危机而隐退。又是一年西风紧,张翰即使有家也难归,实际这里的张翰应是作者自指,家乡沦陷,有家难归,流露出对金人、对南宋朝廷的激愤。
(4)是对许汜这类人提出批判,许汜当天下大乱之时,并无救世之意,只知道求田问舍,贪图个人享乐,陈登瞧不起他,刘备对他更是嗤之以鼻。辛弃疾用这个典故是说,我如果也像许汜那样只顾买房置地,为个人打算,那就羞见刘备那样胸怀雄才大略的英雄了。
(5)流年,即时光如流;风雨,指国家在风雨飘摇之中;“树犹如此”用典,据《世说新语·言语》载,东晋大将军桓温率军北伐,经过金城,见自己过去种的树已长到几围粗,便感叹地说:“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意思是树已长得这么高大了,人怎么能不老呢?这三句是全词的核心,所包含的意思是:我所忧惧的,只是国事飘摇,时光流逝,北伐无期,恢复中原的夙愿不能实现,辜负了平生的雄心壮志。
一:两人都是遗憾京口而起事建立了政权,照应标题“京口北固亭怀古”。
二:作者以两人自比。作者虽力主北伐抗敌,但朝廷只派他出任知府、转运使等地方官员及管理治安、财务的职务,并不给他率兵出征的机会,难以实现其抗金报国的志向。
三:借古讽今,对孙、刘的赞扬,就是对南宋统治者的指责。
(2)宋文帝好大喜功,在准备不足的情况下,听信王玄谟的话,北伐后魏,想建立像古人“封狼居胥”那样的业绩,结果惨遭失败。而眼下韩侂胄急于事功,草率用兵,作者清楚地认识到这种军事上的冒险不可取。作者想告诫韩侂胄,应以刘义隆为鉴诫,汲取教训,慎重行事。“草草”指时间仓促,行动轻率。“赢得”,换得,落得。“仓皇”,手忙脚乱。“北顾”,回头向北看,生怕北面的敌人追来。极写惨败之情状。
(3)这是全词的主旨句,是词人以廉颇自况。这一年词人已经64岁了,但他仍然希望为国效力,可惜韩侂胄不接纳他的缓进建议,又有小人从中挑拨,这不能不使他感到悲愤,也自然而然想起和自己处境相似的廉颇。廉颇老年赵王尚且派人过问他,而自己呢?“凭谁问”,有谁来问,也就等于无人来过问,境况竟然不及廉颇,这不能不让人惋惜、忧虑、气愤。用反问句结束全词,不仅使抒情达到高潮,而且集中、鲜明地再现了词人的自我形象。
四、课堂练习
1、C(“戈”应读gē)
2、C(A项“苍”应为“仓”;B项“概”应为“慨”;D项“合”应为“和”)
3、A(B项“断鸿”指失群的孤雁;C项“风流”指英雄业绩;D项,“榭”指建在高台上的房子。
4、B(A项“目”,名词作动词,看,望。C项“北”,名词作状语,向北。D项“饭”,名词作动词,吃饭。)
5、D(A项“羽扇纶巾”代指儒者装束,“樯橹”代指曹操的水军;B项“金戈铁马”代指戎马生涯;C项“红巾翠袖”代指女子;D项“雪”比喻浪花,没有使用借代。)
6、D(A、B、C三项涉及三个典故,并未涉及知音难觅情怀,只有D项合乎题意。)
7、(1)天外七八个星,山前两三点雨。
(2)神游故国,应笑我多情,华发早生。
(3)犹记四十三年,望中(原)扬州路(上)烽火。
五、拓展阅读
1、(1)花千树星如雨鱼龙舞
(2)这一形象写的是一个不甘寂寞、不随流俗的女子,作者借以寄托自己政治上失意的苦闷心情,以及宁愿幽居、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品质。
2、(1)对比。(2)春风可染绿草木,却染不青花白的髭须。意谓壮年时代已一去不返。(3)被弃置不用的悲愤牢骚。
《辛弃疾词两首》教学反思
主要特色与创新之处
以学生为本,灵活处理教学内容的预设和生成,注重学生独立阅读能力、鉴赏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培养。在学生初读感受的基础上,建构新的知识体系,提高能力,提升素养。
把鉴赏和朗读结合起来,鉴赏帮助朗读,朗读提升鉴赏。
设计简洁而又细腻。
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在文学史的高度观照作品做得不够。这是《辛弃疾词两首》中的第一首,将在教学第二首《永遇乐》时突出的解决这个问题。
人教版高二下册语文教案 篇5
[学习目标]
1、了解班固和《汉书》的相关知识。
2、朗读断句,讲述课文故事梗概。
3、积累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
4、学习苏武的英雄气概,增强民族自豪感。
【学习重点】积累和归纳整理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
【学习难点】引导学生学习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学习方法】诵读法、比较法、合作探究
【教学课时】3课时
[预习自测]
1、写出下面汉字的拼音
厩()且()鞮()侯单()于缑()王昆()邪()浞()野()侯阏()氏()左伊秩訾()旃()羝()去()辇()雍()棫()阳宫斧钺()汤镬()
2、注意断句:
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于)匈奴中。
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
常能为汉伏弩射杀之
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其一人夜亡
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
3、文学常识
《汉书》是我国第一部体,史,记叙了自汉高祖元年至王莽地皇四年共290年的史实。《汉书》体例上全承《史记》,只是改“ ”为“志”,取消“世家”并入“ ”,全书有十二本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共一百篇,八十余万字。其中,八表和十志中的“天文志”是死后由他的妹妹班昭、妹夫马续续写的。“二十四史”是指由《史记》至《明史》的二十四部纪传体史书。它的前四史是、 、和。
班固,东汉著名的、,《汉书》开创了“包举一代”的体例,是继《史记》之后又一部历史与文学巨著。文学史上,司马迁与班固并称。班固又是东汉最著名的的辞赋家,是他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4、分组整理文言常见字词。(见资料)
[质疑探究]
(一)本文在刻画各种人物特别是传主的性格特征上,用什么写作方法?
1。学生讨论:文章如何从环境及细节描写入手,深入挖掘人物的性格特征的?
【参考答案】为了表现苏武的性格、气节及始终不渝的爱国精神,文章在记“行”时又着力于环境及细节的描写。苏武出使匈奴,因突发事变,被扣幽禁。在他的.周围,有操生杀予夺之权的单于和卫律的屠刀,有贪生怕死的副使张胜的屈降,有曾为同事、朋友的李陵的声泪俱下的劝降。而冰天雪地廪食不至的北海牧羊,苏武更是被置之死地。这些典型环境,把苏武这个人物推到了矛盾斗争的风口浪尖上,让人物一展风采。作者又通过一些细节描写,表现了苏武不屈的民族气节。如苏武自刺一节,被置于地坎温火之上,“蹈背出血,气绝复苏”,充满悲壮色彩。而周围人的反应是“卫律惊,自抱持武”“惠等哭,舆归营”“单于壮其节”。这一惊、一哭、一壮的细节描写充分衬托出苏武的铮铮铁骨及高尚情操。又如写苏武被幽禁在大窖中,“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流放北海,“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等。文章语言千锤百炼,俭省精净,刻画人物入骨三分,将史家笔法与文学语言较好地结合起来。
2。学生讨论:文章并不具体描述苏武的每一事迹,而是有详有略,比如文章对卫律和李陵劝降的部分就描写得特别详细,为什么作者要这样处理,用意是什么?
【参考答案】卫律和李陵对苏武的劝降是最能表现苏武的气节的,所谓“真金不怕火炼”,面对威逼利诱,面对死亡威胁,多少所谓的英雄好汉都经受不住考验而变节投降,唯有苏武始终信念如磐石般坚定,宁死不屈,忠贞不渝。
3。学生仔细研读卫律和李陵对苏武的劝降这部分内容。
①学生分角色朗读,体会人物个性化的语言。
②学生分别总结卫律、李陵的性格特征,再次感受苏武的人格魅力。(分组讨论、探究)
卫律:傲慢自大、阴险狡诈,是个卖国求荣的小人。
李陵:李陵和卫律不一样,他不是彻底的卖国之人。他对汉朝还有感情,对自己叛国的行为也深感羞愧,但他意志不够坚定,对国家不够忠诚,因为一己之私背叛祖国而投靠匈奴,而后又后悔不已,说明这个人物的懦弱和意志的不坚定。
4。文章里个性鲜明的各种人物对苏武也起了对比映衬的作用,请同学们把文章里各种人物的性格和苏武作一个对比,看看他们的映衬分别凸现了苏武怎样的性格特征。
(1)张胜:糊涂地帮助了缑王的谋反,事情败露后又经受不住考验,叛变投降。
苏武:清醒地认识到使节行为不当会引起两国纷争,欲以死息祸;面对匈奴的劝降始终保持着可贵的民族气节。
(2)卫律:卖国求荣,阴险狡诈,气焰嚣张,不可一世
苏武:为国效命,忠贞不二,不卑不亢一身正气,光明磊落
(3)李陵:为一己之私而叛国,懦弱,意志不坚,矛盾,痛苦
苏武:以国家的利益为先,忠贞不渝,坚韧不拔,无怨无悔
5。学生初步总结苏武的人物性格。
忠君爱国、威武不屈、贫贱不移、忠贞不渝、坚韧不拔(答案不限)
6。教师小结:
在各种人物的对比映衬下,我们看到了一个丰满立体的苏武,他有清醒的外交意识,待人接物不卑不亢,面对威逼利诱坚贞不二,长达十九年守节的坚韧不拔。苏武的这些性格在那些或屈或降的人物的对比下,更加具有勾魂摄魄的人格魅力,千古流芳!
(二)学生总结文章塑造人物的艺术手法。
1。从环境及细节描写入手,深入挖掘人物的性格特征。
2。详略得当的情节安排。
3。用个性化的语言表现人物。(前面的总结中已经谈及)
4。次要人物的对比、衬托。
三、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重点分析了各种人物特别是传主的性格特征,我们为这样一个有血有肉、不卑不亢、忠贞不渝的苏武而深深感动。同时我们还点出了文章塑造人物的艺术手法:环境及细节描写、详略得当的情节、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次要人物的对比映衬。
四、课后作业;
试结合课文和李陵作《答苏武书》,谈谈你对苏武这一历史人物的认识。
人教版高二下册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理解苏轼月夜泛舟赤壁而触发的情思,把握作者情感变化的过程,体会苏轼在主客问答的理性思辨中所表现的乐观旷达的情怀。
2、熟读成诵,感受文辞优美的语言特色。
3、积累文言词语
【学习重点】
1、学习和积累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知识及特殊用法。
2、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教学难点】
体会景、情、理三者内在的联系。
【教学方法】
诵读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苏轼在临终前写了一首题为《自题金山画像》的诗总结自己的一生:“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对于诗中提到的黄州,余秋雨如是评说:“黄州成就了苏轼,抑或苏轼成就了黄州”。黄州,是一个很难被人想起的长江边上的一座小城,作为苏轼人生的转折,却怎么也抹不掉它留给中国文化史上光辉灿烂的一页。它目睹了一个正直官员的倒下,也见证了一位智者文豪的站起。黄州永远是苏轼生命中最为浓墨重彩的一笔。元丰五年七月和十月,苏轼先后两次舟游赤壁之下的长江,写下了著名的《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前后《赤壁赋》在我国文学艺术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
《赤壁赋》文言知识归纳练习
游赤壁,浴古人思想之芬芳 (17分)
前赤壁赋①
苏轼
①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②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③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②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④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⑤。
③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 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⑥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④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⑤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注释】①这篇散文是苏轼贬谪黄州(今湖北黄冈)时所作。赤壁:实为黄州赤鼻矶,并不是三国时期赤壁之战的旧址,当地人因音近亦称之为赤壁。②一苇:指小船。③冯:同“凭”。④美人:指心中所思慕者,常隐喻君主。⑤嫠妇:寡妇。⑥匏樽(páo zūn):酒葫芦。
13.请解释文中加点的字。(4分)
①倚歌而和之( ) ②乌鹊南飞 ( )
③下江陵 ( ) ④举匏樽以相属( )
14.找出文中与“已而夕阳在山”中“已而”的意思相近的两个词语。(2分)
15.为文中划横线的句子加上恰当的标点。(2分)
苏 子 愀 然 正 襟 危 坐 而 问 客 曰 何 为 其 然 也
16.请用现代汉语描写出文中划波浪线句子的美丽景象。(2分)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17.请指出第④段中“逝者如斯”“盈虚者如彼”中的“斯”和“彼”各指代什么?(2分)
18.请从文中找出三个字分别填充在下边语句的空格处。(3分)
本篇赋文按照时间顺序,记写了主、客二人秋夜泛舟游赤壁,因景生情,经历了由( ) ( ) ( )的感情变化过程,表现了苏轼虽身处逆境却超脱、乐观的情怀。
19. 积累链接:在沉郁中依然能激励自己保持乐观向上人生态度的.何止苏子,刘禹锡在被贬谪二十多年后仍是胸襟豁达,持有乐观进取之精神是如此,请写出最能体现这一情怀的诗句。(2分)
答案:
13.(4分)①应和,唱和;②向南;③攻下;④同“嘱”,敬酒,劝酒。
14.(2分)少焉 须臾
15.(2分)苏子愀然, 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
16.(2分)白茫茫的露气像轻纱一样笼罩着江面,月光映照着辽阔的江水,水光远接天边,很是美丽。(或:白茫茫的雾气横贯江面,清泠泠的水光连接着天际。)(意对即可)
17.(2分)斯:水;彼:月。
18.(3分)乐 悲(哀) 喜。
19.(2分)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说明:错一字扣1分)
《赤壁赋》测试
1、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①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属:通“嘱”,劝人喝酒
②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冯:通“凭”,乘
③山川相缪,郁乎苍苍 缪:通“缭”,盘绕
④肴核既尽,杯盘狼籍 籍:通“藉”。狼籍:凌乱
2、指出下列词语的古今异义
①徘徊于斗牛之间(徘徊:①古义:明月停留。②今义:人在一个地方来回走动。)
②望美人兮天一方(美人:①古义:内心所思慕的人,古人常用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②今义:美貌的女子。)
③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子:①古义:对人的尊称,多指男子。②今义:儿子)
3、解释下列词语在句中的含义。
1、望:①七月既望(农历每月十五,名词) ②西望夏口(向远处看,眺望,动词)
2、长:①抱明月而长终(永远,副词) ②而卒莫消长也(增长,动词)
3、然:①其声呜呜然(拟声词词尾,表状态) ②何为其然也(这样,代词)
4、于:①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在,代词) ②月出于东山之上(从,介词)
③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被,介词) ④于是饮酒乐甚(表示后一件事紧接前一事,连词)
5、白:①白露横江(白色的,形容词) ②不知东方之既白(亮,形容词)
6、歌:①歌窈窕之章(唱,动词) ②歌曰(歌词,名词) ③倚歌而和之(歌曲的声调或节拍)
4、指出下列句中加线词语的词类活用类型并解释。
①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南:向南,名词作状语
②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西、东:均为名词作状语
③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下:攻占,方位名词作动词用。东:向东进军,名词作动词用
④侣鱼虾而友麋鹿 侣:以……为侣,名词意动用法。友:以……为友,名词意动用法
⑤渔樵于江渚之上 渔樵:名词作动词,打鱼砍柴
⑥歌窈窕之章 歌:名词作动词,歌咏
⑦击空明兮溯流光 空明:形容词用作名词,月光下的清波
⑧渺沧海之一粟 渺: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渺
⑨羽化而登仙 羽:名作状,像长了翅膀似,古人称成仙为羽化
⑩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lí)妇 舞:使动,使……起舞;泣:使动,使……哭泣
⑾正襟危坐 正:使动,整理,端正
5、解释下列句中加线的词语
①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横:这里为“笼罩” ②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遗:遗弃
③寄蜉蝣于天地 蜉蝣:朝生暮死的小虫 ④击空明兮溯流光 溯:逆流而上
⑤倚歌而和之 倚:循,依 ⑥苏子愀然,正襟危坐 愀然:容色改变的样子
⑦山川相缪,郁乎苍苍 缪:缭,盘绕。郁乎:茂盛的样子
⑧舳舻千里,旌旗蔽空 舳舻:zhú lú,这里指战船
⑨酾酒临江,横槊赋诗 酾:shī斟酒。槊:shuò长矛。
⑩举匏樽以相属 匏:páo葫芦
⑾托遗响于悲风 遗响:余音,指箫声。悲风:秋风
⑿是造物者之无尽藏,而吾与子之所其适 藏:zàng,宝藏。 适:这里有享受之意
6、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
①、苏子与客泛舟于赤壁之下(介宾短语后置)②、月出于东山之上(介宾短语后置)
③、徘徊于斗牛之间(介宾短语后置) ④、凌万顷之茫然(定语后置)
⑤、渺渺兮予怀(主谓倒装) ⑥、客有吹洞箫者(定语后置)
⑦、何为其然也(宾语前置) ⑧、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判断句)
⑨、固一世之雄也(判断句) ⑩、而今安在哉(宾语前置)
⑾、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介宾短语后置)⑿、而又何羡乎(宾语前置)
⒀、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判断句)
7、翻译下面的的句子。
①、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译:壬戌年的秋天,七月十六日,我和客人在赤壁之下泛舟游览。
②、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译:不一会儿,月亮从东山上升起来,在斗宿和牛宿之间徘徊。
③、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译:我们任凭小船随意飘荡,越过那茫茫万顷的江面。
④、客有吹洞萧者,倚歌而和之。
译:客人中有位吹洞箫的,按着歌曲的声调和节拍吹箫伴奏。
⑤、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lí)妇
译:使潜藏在深渊里的蛟龙翩翩起舞,使孤舟上的寡妇伤心哭泣。
⑥、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译:本来是一位盖世英雄,然而如今在哪里呢?
⑦、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páo)樽以相属。
译:何况我和你在江洲之上捕鱼打柴,与鱼虾结伴,和麋鹿做朋友,驾着一只苇叶般的小船,举起匏樽互相劝饮。
⑧、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以共适。
译:这是大自然无穷无尽的宝藏,而我和你可以共同享用它们。
人教版高二下册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促进学生对人生意义的思考,明白在做平常事情的时候也应有精神追求的道理使自己从一个自然的人变为一个有道德境界的人。
2.理清文章思路,概括大意。
3.认真理解文中语句的含义,并深入探究。
4.体会学者散文(随笔)的写作特点:思路明晰、内容丰富、说理简明、语言平实。
教学重点
联系现实生活解读人生的四种境界,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深化并丰富对人生境界的
教学难点
对文中哲学术语或哲理性语言的理解。导学法;教师通过引导制定学案,通过自己对教材的独特理解、个性的驾御和科学的训练,来实现教学目标的达成。课堂学习方式主要运用合作式阅读理解,教师是学长,引导学习并适当点拨。课外延伸学习以个人探究为主。
教学用具
多媒体投影:冯友兰先生像及有关文字。关羽、周恩来相关录像
学习导航
程序安排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语(在电子屏幕上显示,师生共读) .
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会不知不觉地形成一套自己的人生哲学;我们接受它的启发,在它的指导下调整自己。通过它,我们安排自己的生活,通过它,我们把自己展示在世人面前。一个人的人生哲学,是很容易被别人所窥知的,不可能一直隐藏着不为人知;他的谈吐,他的眼神,他的仪表,都会泄露其中的秘密。这就像花的芬芳,虽然肉眼看不见,却马上可以察觉到。
(师):那么作为人都会有着怎样的人生哲学呢?让我们到《人生的境界》中寻找答案。(冯友兰先生头像及本篇课文的课题)
二、整体初读,制定“学案”
本课学习要掌握哪几个目标,通过什么方法来达成?延伸学习和探究的方向是什么?
1.能找出全文的主旨句,能理清全文的段落层次,能说清全文的结构特点。
2.能理解文中重要的词语和句子。
3.能充分展开联想联系实际和其他方面知识具体理解“人生四种境界”说。
4.课外延伸能针对个人的学习实际。师生共同商量制订“学习卡片”的几个栏目:知识积累、弱水一瓢、含英咀华,让我心跳、浮想联翩、有疑不解、挑战方家等,完成“学习卡片”中的一个子栏目。
三、归纳提要
1.请找出全文的主旨句以及相关重要的句子。
教师适时提示:本文的标题是“人生的境界”,其实它只是文章的一部分内容,并非文章论述的主要问题,如果循着它去找主旨句,并以此为标准来划分段落结构,就会走入误区。其实本文的主要内容是讲中国哲学的任务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的。因此全文的主旨句应是;按照中国哲学的传统,它的任务不是增加关于实际的积极的知识,而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
2.切分全文的段落层次,进而找出每个层次的关键句子。
第2—7自然段主要谈人生的四种境界,关键句子是: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人现在就是的人;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是人应该成为的人。前两者是自然产物,后两者是精神的创造。
第8一12自然段指出中国哲学既人世又出世的特点,它对未来的哲学可能有所贡献。关键句就是:中国的圣人是既人世而又出世的,中国的哲学也是既人世而又出世的。
四、重点解读
1.文中有一个词可以说是贯穿了全文,它与人生境界有着密切的关系,甚至可以说由它决定了人生的境界。它在文中共出现了13次,这个词就是“觉解”。请依据下面三个语句对“觉解”作出自己的理解。
①……这个社会是一个整体,他是这个整体的一部分。有这种觉解,他就为社会的利益做各种事……
②……他不仅是社会的一员,同时还是宇宙的一员。他是社会组织的公民,同时还是孟子所说的“天民”。有这种觉解,他就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种事。
③……他了解他所做的事的意义,自觉他正在做他所做的事。这种觉解为他构成了最高的人生境界……
“觉解”就是觉悟、了解的意思,可以具体理解为一个人对自己与社会、宇宙的关系以及对自己所做的事情的意义的觉悟与理解。
2.作者划分人生的境界其依据是什么?分为哪几种境界?
提示:作者所说的人生境界是根据人们对人生意义的觉解程度来划分的;分为自然境界(一种蒙昧状态,不知道或者不大知道自己所做的事有什么意义)、功利境界(心胸狭隘,他做事只知道对自己的功利意义)、道德境界(明白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为社会的利益做事,事事讲道德,事事都有道德意义)和天地境界(心目中有宇宙的整体,他为宇宙的利益做事,他是自觉的天民,是圣人,他与宇宙同一)。
3.“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人现在就是的人;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是人应该成为的人。前两者是自然的产物,后两者是精神的创造。”请结合自己成长的体验谈谈对此话的理解。
“是人现在就是的人”,意思是没有受过教育就如此的人,是自然人。“是人应该成为的人”,意思是应该成为贤人、圣人,不断提高精神境界,才能成为道德境界的人、天地境界的人。青少年时代是世界观正在形成的时期,而我们这个时代有人说是精神贬损,物欲膨胀;理想低迷,平庸泛滥;道德滑坡,“我为圆心”;价值低庸,急功近利。这决不是理想的成长环境。在一个充满功利刺激和诱惑的社会中,人的自然属性会受到刺激而充分显露,而要做到富有精神的追求就比较困难了。“君子博学而日三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在生活中决不可随波逐流,而是要不断汲取人类一切宝贵精神财富,用它来不断养育自己、充实自己以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
4.“不同的人可能做相同的事,但是各人的觉解程度不同,所做的事对于他们也就各有不同的意义。每个各有自己的人生境界,与其他任何个人的都不完全相同。”请联系生活实际来解读这句话。
示范:达尔文从小就喜欢看草间的昆虫,据说有一次,他曾趴在地上看蚂蚁搬家,一看就是几个小时,后来达尔文成为生物学家之后还长期地观察昆虫,研究着生物世界。
有人间三个泥水匠在干什么,一个答道“在砌砖”,第二个答道“在挣钱”,第三个答道“在建造一幢漂亮的大楼”。后来,第三个泥水匠成了一位有名的建筑专家。
达尔文小时候看昆虫是顺着本能在做事,对他所做的事并无觉解,属于自然境界;后来他成为生物学家后,是在为社会利益进行观察和研究,属于道德境界。
第一个泥水匠属于自然境界,第二个泥水匠属于典型的功利境界,第三个泥水匠也属于功利境界,但他的功利超出了一般的物欲。
山区放羊娃的人生:有一记者前往某山区,碰到一个放羊娃,记者便和放羊娃有了一段对话。记者问:“你放羊为的是什么?”放羊娃答:“卖钱。”记者问:“卖了钱干什么?”放羊娃答:“娶媳妇。”记者问:“娶了媳妇呢?”放羊娃答:“生孩子。”记者问:“有了孩子呢?”放羊娃答:“放羊。”记者默然。放羊娃娃由于生活在落后愚昧地区,对自己生活不觉解,作为一个少年最是多梦季节,但他却仍是近乎处于自然境界,这也使我们感到治贫首先要治愚,理念(觉解程度)对于一个人的人生的作用是多么重要。
5.“为了成为圣人,并不需要做不同于平常的事。他不可能表演奇迹,也不需要表演奇迹。他做的都只是平常人所做的事,但是由于有高度的觉解,他所做的事对于他就有了不同的意义。”
这是课文中精彩之笔。请从中引出一点为人处事的哲理。
示范:《孟子》中有“人人可以为尧舜”,《荀子》中也有“涂之人可以为禹(路上随便哪一个都可以成为像禹那样的圣人)”冯友兰先生的这句话可以说就是对这一哲学思想的演绎。崇高寓于平凡,平凡蕴含崇高。追求崇高要从平凡甚至琐屑的事情开始做起,崇高的境界往往体现于日常细节之中。一个没有权势和财富的人可以是圣人,而一个居高位者或巨富者也可能是一个渺小之人。雷锋是一个士兵,并不妨碍他是一个道德境界的人,《五人墓碑记》中所记载的五人,虽然是普通民众,但也无妨他们流芳千古。胡长青是高级干部,但他贪婪成性,不惜牺牲国家和人民的巨大利益来换取个人私利,因而被人们所唾弃。“觉解”是出自内心的,不是流于口头的,“觉解”不是言语的巨人、行动的矮子,而是言行一致的“笃行者”。今天这个时代非常注重“包装”,很容易让人作秀于外而忽略了对真正的人生境界的追求。这也是需要警惕的。
6.经常听人们用“出世”“人世”“既出世又人世”来形容一些人对待生活或事业的态度,请联系课文中的相关内容,具体解说这些词语。
何谓“出世”?有些人坚持并实践着这样的主张:想要得到最高的成就,必须脱离尘罗世网,必须脱离社会,甚至脱离“生”,以寻求最后的解脱。比如庄子。何谓“人世”?另有一些人,注重社会中的人伦和世务,不愿玄谈,不愿避世,积极用世。他们只讲道德价值,不会讲或不愿讲超道德价值。在出世的人看来,人世者太现实主义了,太肤浅了。他们也许是积极的,但是就像走错了路的人快跑:跑得越快,越错得很。在人世者看来,出世的人太理想主义,不实用,消极。何谓“既出世又人世”?意思是,既投身到社会里,又能超越人世。有超越人世的渴望又不逃避现实。踏踏实实地做事又不囿于人世。这跟宗教不一样,宗教是一味追求出世,而逃避现实。也不像西方哲学那样,讲究人世而不能超脱人世。中国的圣人,如孔子、孟子,都是置身于社会斗争之中,又以天地境界为自己的人生境界,意识到自己是宇宙中的一员,是“天民”,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种事。这就是既人世又出世的表现。
人教版高二下册语文教案 篇8
课程标准:
(一)认识汉乐府民歌主要继承了《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两汉及魏晋南北朝是古代诗歌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认识本诗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二)学习本诗通过人物对话及在尖锐的矛盾冲突和曲折的`情节发展中塑造人物的特点。
(三)学习本诗的铺陈、比、兴手法。
课标解读:认识汉乐府民歌主要继承了《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
教学重点:通过人物对话及在尖锐的矛盾冲突和曲折的情节发展中塑造人物
教学难点:学习本诗的铺陈、比、兴手法。
一、知识链接
文学常识
1.乐府和乐府诗:“乐府”本是汉武帝时设立的音乐机构。它的职责是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之用。它所搜集整理的诗歌,后世就叫“乐府诗”或简称“乐府”。
2.“乐府双璧”:汉乐府《孔雀东南飞》和北朝乐府《木兰辞》
3.《玉台新咏》由南朝陈朝徐陵编选,是《诗经》、《楚辞》之后最早的一部古诗总集
4.《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也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民间叙事诗。选自南朝徐陵所编《玉台新咏》。
基础知识
1、互文:是指古代作家在写作时为了增强某种表达效果,把本应该合在一起说的话临时拆开,使同句或相邻句中所用的词相互补充,相互渗透,理解时又应该合在一起的一种修辞方法。
2、偏义复词:一个词由两个意义相近、相对或相反的语素构成,其中只有一个语素表示意义,另一个语素不表示意义,只作陪衬。
人教版高二下册语文教案 篇9
教材分析:
这场戏节选自元杂剧代表作家关汉卿的代表作品《窦娥冤》中最精彩的一折。这一折戏是全剧的高潮,通过描写窦娥被解往刑场问斩的经过,刻划了她敢于反抗的性格,揭露了社会的黑暗。
教学目的:
一、使学生了解元杂剧的特点及有关知识;
二、理解节选部分的剧情及窦娥的形象;
三、理解窦娥形象的社会意义,理解戏剧的主题。
教学重点:窦娥形象、元杂剧常识。
教学难点:三场戏对表现窦娥形象的作用。
教学设想:先使学生了解元杂剧的常识,再理清:赴法场、别蔡婆、立誓愿三场戏的情节结构,依次分析三场戏对塑造人物形象的意义与作用,最后总结窦娥形象的社会意义。教学过程中注意启迪学生积极思考。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简介常识、通读全文
具体步骤:
一、导入新课:从古代戏曲的不同种类、不同角色导入新课。
二、简介元杂剧的常识:套数(散套)
1、元曲的分类:散曲
元曲 小令
剧曲(杂剧)
2、元杂剧的结构形式:“四折一楔子”
元杂剧的“折”相当于现代戏剧中的“幕”,由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组成,包括多场次。“楔子”相当于“序幕”或“过场戏”,多用在第一幕前的介绍剧情、人物,也有用在两幕之间的。
3、元杂剧的剧本构成:
唱词:按宫调、曲牌写成的韵文;
宾白:即说白。曲词为主,所以说白为宾。
科介:即现代戏剧中的“舞台提示”。
4、元杂剧的角色:
旦:女角色。包括正旦(女主角)、副旦(女配角)、外旦(老年女角色)、小旦(少年女角色)四类。
末:男角色。也包括正末、副末、外末、小末四类。
净:俗称“大花脸”,多扮相貌、性格上有特异之处者。
丑:俗称“小花脸”。多扮次要角色。
此外,还有“卜儿”(老妇人)、孛老(老头儿)、孤(官员)、徕儿(小厮)、细酸(读书人)等角色。
5、其他:元杂剧多一人主唱,因而又可分为“旦本戏”(女角色主唱)、和“末本戏”(男角色主唱)两类。
三、简介关汉卿及有关常识:
关汉卿,元杂剧的代表人物,与郑光祖(代表作《倩女离魂》)、白朴(代表作《墙头马上》)、马致远(代表作《汉宫秋》)四人共称为元曲四大家。关汉卿的代表作品即《窦娥冤》,其他著名作品还有《望江亭》《单刀会》《救风尘》等。其中,《窦娥冤》又是中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
四、检查预习:说出下列元杂剧中常见的口语、衬字的'意义
行动些、没来由、葫芦提、只合、则落得、无心正法、也么哥
五、理清节选部分的情节结构:
启发:节选部分中,窦娥先后做了哪些事?课文可分为几场?
赴法场怨天(窦娥指斥天地鬼神)
情节结构见蔡婆遗嘱(窦娥告别婆婆)
在刑场誓愿(窦娥发下三桩誓愿)
六、课堂小结:
学习本课,我们首先要了解元杂剧的知识,关汉卿及其创作情况,节选部分的情节结构。以上这几方面,我们要用心掌握。
七、布置作业:
1、预习:熟读“端正好”、“滚绣球”两支曲子;
2、通读节选部分,掌握字词。
附:板书设计
窦娥冤
元杂剧关汉卿
指斥天地
情节结构告别蔡婆
发下誓愿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赏析第一、二场戏
具体步骤:
一、复习检查:元杂剧的有关知识
节选部分情节结构
二、阅读欣赏第一场戏
1、指名朗读开场的舞台提示(科介)
问:这段科白写了什么内容?起到什么作用?
答:描写了押解死囚的情景。渲染了一种肃杀可怕的气氛。
2、阅读“端正好”这支曲子:
指名朗读;说出曲子大意。
问:这曲子中,窦娥主要诉说了什么?
答:窦娥主要诉说了自己莫名其妙受到了惩罚,冤屈可以动地惊天。窦娥由“屈”而“怨”,自然地引出了下支曲子。
3、阅读“滚绣球”
教师范读这支曲子。
问:这支曲子的各句依次写了什么内容?试理清此曲中窦娥的情绪变化过程。
学生回答以后教师明确:窦娥先前也是认为世间自有鬼神主持公道,但悲惨的遭遇让她不禁对天地鬼神产生了怀疑,而后愤怒地揭露了社会的不公,阶级的对立,对天地鬼神大胆地彻底否定。但封建社会的一句弱女子,又能如何呢?窦娥的天大冤屈,怨恨,也只能转化一声悲泣。即:
传统观念怀疑质问揭露黑暗彻底否定一声悲泣
重点理解:“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作天!”
简析:这两句,是作借窦娥之口,对封建社会作猛烈的抨击、尖锐的批判,同时,也表现了窦娥的觉醒意识和反抗精神,历来被认为是本剧中最具有思想性的一句台词。
三、阅读第二场
1、指名朗读“倘绣才”;问:窦娥为何哀告走后街?
答:“怕则怕被我婆婆见”、“枉将他气杀也么哥”说明她怕走后街是怕被她婆婆见到后让婆婆伤心。
2、讨论:这一情节表现了窦娥具有哪些精神品质?对揭示主题有何作用?
明确:这一情节表现了窦娥温顺善良的一面,使窦娥的形象更加丰满。同时,也突出了窦娥所处的社会环境的黑暗,现实的残酷。另外,这一情节也激起了人们对窦娥的深切同情。
3、学生默读接下来的一段科介,及“快活三”“鲍老儿”,看科介和唱词在内容上有何联系?
答:都诉说了自己的冤屈,立下了遗嘱。
点拨:人们称这种在唱词、说白中诉说同样的内容为“曲白相生”。
4、简析艺术手法:这场戏中运用多种艺术手法:
悬念:哀告走后街
巧合:怕见婆婆偏偏遇见婆婆
曲白相生:说白与唱词相互补充。
四、课堂小结:
前两场戏中,窦娥的感情由屈而怨,由怨到悲,初步展示了她的反抗精神,她温顺善良的品格。同时,也激起了人们对她命运的深切同情,对黑暗社会的憎恨。
五、布置作业:
背诵“端正好”与“滚绣球”二曲。
预习“三桩誓愿”疏通文字。
附:板书设计
诉说冤屈
赴法场怀疑质问怨(反抗精神)
揭露社会
彻底否定
哀告走后街(悬念)
(怕见蔡婆)
见蔡婆遇见蔡婆(巧合)悲(温顺善良)
白
立下遗嘱(曲白相生)
唱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第三场戏的阅读鉴赏、总结、练习
具体步骤:
一、复习检查背诵“端正好”、“滚绣球”两支曲子;
试述前两节中窦娥的感情变化、所表现的性格特点。
二、阅读第三场戏
1、指句朗读第一桩誓愿的相关段落,思考:
窦娥的第一桩誓愿是什么?
剧中采用了什么手法来表现它的?
这桩誓愿的实质是什么?
2、学生回答:
窦娥的第一桩誓愿是“血溅白练”。作者以曲白相生的手法,反复表现,给人以深刻的印象。窦娥发下这桩誓愿,实质是希望刑场上的人能了解她的冤屈。
3、学生举一反三,自读以下两桩誓愿,填写下表:
誓愿顺序 誓愿内容 所用典故 誓愿实质
第一桩 血溅白练 苌弘化碧、望帝啼鹃 希望刑场上人了解她的冤屈。
第二桩
第三桩
3、思考讨论:这三桩誓愿之间,有何内在联系?在全剧中地位如何?
为何第一场戏中“怨天”,这里又寄希望于天?怎样理解这一矛盾?
明确:这三桩誓愿,层层深入地表现了窦娥对自己无辜蒙冤的强烈愤怒、坚决反抗,是她反抗性格的顶点,也是全剧高潮。
窦娥的诉说中,“怨天”和依赖于“天”的情感始终交织在一起,这种矛盾实质上反映了作家世界观的矛盾。一方面,他通过窦娥指斥天地鬼神,批判了封建统治者,表达了变革现实的愿望,另一方面,作为封建社会的一个文人,他虽关心人民的疾苦,但不能从根本上看到救民于水火、变革现实的道路和希望,最终还是要借助“天”来为窦娥昭雪冤枉。
三、总结全文:
1、窦娥的感情发展:怨悲恨
2、窦娥古代妇女的反抗者形象
3、主题揭露社会的黑暗现实,歌颂窦娥反抗精神
4、语言通俗精炼,生动感人,运用元代口语
四、布置作业:
1、总结元杂剧的知识,记忆字词、典故;
2、学习本课后,你体会最深的有哪些?写一篇剧评。
人教版高二下册语文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识记曹操的生平概况,识记“行”这一诗歌体裁的特点。
2、能以本诗为例,初步了解曹诗“于悲凉中多有跌宕慷慨之气”之风格。
3、初步明确鉴赏诗歌的一般步骤和方法,能够按照这些方法基本读懂本诗,初步
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为培养对文本的个性化阅读能力做准备。
[教学重点]
本单元在新教材中是第一个古代诗歌单元,本诗篇幅短小,又编排在单元的最后一课,因此本诗教学自然就承担了引导学生初步学习鉴赏中国古代诗歌的任务。引领学生首先要读懂“这一首”,然后在此基础上归纳鉴赏诗歌的一般步骤与方法;教学中兼顾诵读,力争让学生当堂背诵。
[教学难点]
1、 初步理解曹操这首代表作“于悲凉中多有跌宕慷慨之气”之特色。
2、曹操在历史上和在文艺作品中的形象极其复杂,教学中将避免在人物形象评价上的争议,而将学生的精力引导钻研文本,进而力争合理而多元地阐释文本中的艺术与人物。
[教学方法] 讲解、点拨、诵读、讨论。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具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首先要学生集体背出《龟虽寿》中的名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然后简述故事——
《世说新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东晋时代重兵把握的大将军王敦,每酒后辄咏曹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以如意击打唾壶为节,壶口尽缺。
但是,也有人说曹诗不好。
《三国演义》第四十八回有一段曹操横槊赋诗的描写。曹操平定北方后,率百万雄师,饮马长江,与孙权决战。当天夜晚,明月皎洁,他在大江上置酒设乐,欢宴诸将。酒酣,取槊立于船头,慷慨而歌。歌词就是今天学的《短歌行》。
《短歌行》说课稿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这个单元的诗歌可以说是高中学生学习诗歌的第一阶段。单元内容包括:《;诗经>两首》、《离骚》、《孔雀东南飞》、《汉魏晋诗三首》。按照诗歌发展的历程汉魏晋五言诗这部分的教学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诗经》和《离骚》的基础上接着学习的,为以后学习唐诗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学目标 在第一课时的时候给学生梳理《汉魏晋诗三首》(即《迢迢牵牛星》、《短歌行》、《归园田居》)的思路及基础知识,这节课打算从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上升到能力的培养上,把曹操的'《短歌行》作为一个突破点,上一节知识扩展和探究的活动课。 根据新《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我认为这节课应达到两个教学目标:一是注重语文应用、审美、探究与迁移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二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发挥语文课的育人功能。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在于:注重古体诗对学生的文化熏陶。让学生在查找资料、进行综合、展示表达中学体验古体诗的情感魅力和艺术趣味;让学生在迁移阅读名著《三国演义》中了解个性独特的诗人曹操。
教师指导学生找到资料后要尽量多分析,筛选出自己需要的资料,然后围绕主题进行综合,在上课的时候按照什么思路来展示自己的收获。这是教学的难点所在。
教法: 通过学生扩展探究、展示表达、迁移阅读和交流提高的活动环节,培养同学们语文学习的兴趣和运用语文的能力,提高他们创造性的审美和探究学习的综合素养。
依据:在学第二单元的时候,已经试过了自己查找资料介绍名人,已经有了初步的经验,这次可以增加难度,要求学生更多的是自己的分析。
目的:学习诗歌采用活动课的形式,不仅能扩展学生的知识面,还能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
选择的教学手段:多媒体展示
教学程序:
(1)课前探究准备阶段 (分好学习小组,6或7人/组,共8组)
在古典诗歌单元的教学结束以后,布置以下的探究活动作业:
①自选或编辑一段乐曲,进行曹操诗作《短歌行》的配乐朗诵。
《短歌行》阅读练习
阅读《短歌行》,回答后面的问题。
短歌行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讌,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水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1.说明诗中所用比喻的含义。
用“朝露”来比喻 ___________________。
用“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比喻 ___________________。
用“山不厌高,水不厌深”比喻___________________。
2.说明诗中所用典故的含义。
答案:
1.人生的短暂贤才投主 自己渴望多纳贤才
2.诗末用“周公吐哺”的典故,贴切地表达了作者宽大广博的政治胸怀,永不满足的求贤之心。作者以周公自比,用周公礼贤下士的精神自励。
人教版高二下册语文教案 篇11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至真至诚的亲情忠情;
2、引导学生赏析本文文思缜,脉络分明,陈情于事、寓理于情的构思艺术和骈散结合形象生动的语言艺术;
3、继续指导学生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和相关文化常识;
【教学时数】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1、指导学生熟读课文,背诵第一、三段,整体感知课文大意;
2、指导学生积累文言词语及相关常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以上苏轼语)读《报任安书》不下泪者,其人必不为人。
“表”是一种文体,是古代奏章的一种,一般以向皇帝陈情为内容。《出师表》就是诸葛亮向蜀汉后主刘禅陈情的奏章。“出师一表真名世”的下一句是“千载谁堪伯仲间”意思是“千年以来谁可以和他相比呢?”我不敢举哪个名人去和诸葛亮比较,但就在诸葛亮之后不足一百年的晋朝,有一篇奏章足以和《出师表》相媲美,它即是李密的《陈情表》。
李密自幼丧父,母改嫁,赖祖母刘氏抚养无人。李密侍奉祖母甚孝,故以“孝”名于乡里。
李密为人刚正,颇有文名,年轻时曾仕蜀汉,表现出相当高的外交才能。晋武帝为稳定局势,打起了“以孝治天下”的旗号。为此李密曾被地方推荐为“孝廉”和“秀才”,但他因侍奉祖母而未去应召。后来晋武帝征召他为太子洗马,催逼甚紧,于是写下了《陈情表》这篇表文,再次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为理由婉言辞谢。文章言辞恳切,真挚动人。人言读《出师表》不哭者不忠,读《陈情表》不哭者不孝。千百年来,人们常以忠则《出师》,孝则《陈情》相提并论,可见李密的《陈情表》具有相当强烈的感人力量。
二、熟读背诵
1、学生轻声诵读课文,对照注解,自己初步疏通课文;同时提醒学生注意词句。
《陈情表》书籍阅读
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愍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叔伯,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童。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待汤药,未尝废离。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待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以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事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是以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愍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卒保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陈情表》阅读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第24——28题(13分)
陈情表(元末明初)简祖英
①臣祖英九岁失怙①,惟慈亲鞠育,逮长知训,冀或用世,以酬罔极之恩,臣之志也。向叨食元祿,为何左丞参佐,适值三山强寇②,剽掠广城,一门妻女,死节五人;而老母陈氏,为所拘囚。臣祖英隐忍不能即死,其有愧石苞殉国③也多矣。
②兹遇圣朝维新,征讨不服,率土效顺,咸蒙嘉休。乃者三山逆寇,悉婴铁锁,臣母得以生还,虽臣祖英不孝之罪固所难逃,而得以展区区乌哺情私者,陛下之赐也。臣母子离散复完,白骨复肉,铭感圣德,彻于肝肺,虽九死其能报耶!陛下又复甄录④,寄以民社⑤,此正臣殒首效命之秋也。而臣俯顾自惭,不敢拜命者,以罪戾已深,不宜职在民牧。
③钦惟圣朝,以孝道治天下,禄秩不容及不孝之徒;以仁心怀远人,匹夫无有不获之愿。况臣事元朝,叨为元臣,幸已逃诛。母年逾耄,孤苦特甚。尤宜恻怛而钦恤者也。伏望圣慈,收回成命,矜其爱日之短,俾遂归养之图,则臣母子拭目清平,讴歌德泽,为赐多矣。
④今臣四十有九,老母年八十有一。鹤发垂堂,西山之日已薄;弃亲赴任,不孝之罪弥深。苟违亲而事主,陛下安所用之?果尽奉欢之期,然后复求仕进,以尽忠罄节,非惟遂人子之私,亦圣朝孝理之道也。
【注释】①失怙:死了父亲。 ②三山强寇:指元末起兵于三山(今佛山)的邵宗愚割据武装,被何左丞所灭。 ③石苞殉国:石指石奢,苞指赵苞。石奢:楚昭王相,行县,道有杀人者,相追之,乃其父也;纵其父,自刎而死。赵苞:鲜卑侵略汉国,把汉将赵苞的母亲置于阵前,赵苞仍按时进击,他母亲和妻子都被鲜卑杀害,赵苞随后呕血而死。④甄录:甄别录用。 ⑤民社:此指地方官。
24、本文借鉴了蜀汉末西晋初(填人名)的《陈情表》。(1分)
25、第1段用了“石苞殉国”的典故,对其分析不恰当是( )(2分)
A、陈述隐忍苟活的惭愧。B、表明忠孝难全的矛盾。
C、解释食元俸禄的原因。D、表达家国兼爱的情怀。
26、对2段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乌哺情思,陛下之赐”,表达对明朝饶恕自己罪过的感恩。
B、“母子离散复完”、“罪戾已深”,旨在说明不就任的原因。
C、“母子离散复完、白骨复肉”,深切表达对不孝罪过的惭愧。
D、“殒首效命之秋也”,表达死后也要为朝廷奔走效命的忠心。
27、分析第3段是怎样说理的`。(4分)
28、“表”起先只用于“陈情”,以第4段为例说明这种“表”的特点。(3分)
答案:
24、1分李密(李虔,字令伯)
25、2分C
26、3分B
27、4分
【答案示例】本段先摆出圣朝“以孝道治天下”、“以仁心怀运人”的大道理,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写法,举如“禄秩不容及不孝之徒”的历史和“匹夫无有不获之愿”的普遮事实;在这个前提下指出自己曾侍奉元朝陷母于危境的不孝之举及“母年愈耄、孤苦特甚”的现实情况;最后希望皇上收回成命。这样,本段的说理,逻辑严密,有礼有节。(4分)
28、3分
“陈情表”是臣子向君主陈述情怀、表明心曲的一种文体。臣子向皇上表达忠心和为国效命的诚意,要动之以情;要帝王接受自己的请求,又要从其心理需求出发晓之以理。本段先把自己的年龄与母亲对比,说明尽孝时日短尽忠时日长。以“西山之日已薄”喻母亲生命衰落,既打动皇上,又言自己报效圣朝有日,“人子”之私与“圣朝”之道兼顾,道理显豁。同时,整散结合的句式,使语意凝练又感情热切,使陈情鞠尽其意,增加了说服力和抒情性。
按以下三个方猫评分:内容上的特点(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主要是动之以情);形式上的特点(对比比喻的手法、骈散结合的句式);为什么用这样的形式表达这样的内容。
人教版高二下册语文教案 篇12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了解作家作品;掌握《茶馆》卷轴式的平面结构及其独特的戏剧冲突;培养学生的文本研习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
2、过程和方法:师生课前分别准备资料,课上师生互动,通过诵读、讨论、研习、品读的过程,完成教学目标,解析重点、难点。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认清那个时代的黑暗,了解百姓的痛苦,珍惜现在幸福生活。
教学重点
品味剧本独特的语言风格,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分析矛盾冲突,揭示《茶馆》的主题思想。
教学时间
3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
鲁迅先生在小说《药》里,为我们展示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的一个小“茶馆”,并用个性化的语言写出了“茶馆”里的形形色色的人物,无论是花白胡子的低声下气,还是驼背五少爷的幸灾乐祸,写来都是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让我们不仅看到了那个时代群众的愚昧麻木,而且也感受到了革命者不被人理解的悲哀。今天,我们又看到了老舍先生为我们描绘的另一个《茶馆》,它又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
二、简介作家作品
老舍(1899-1966)现当代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另有笔名絮青、鸿来、非我等。满族,北京人。一生写了约计800万字的作品。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骆驼祥子》《四世民堂》《火葬》等,中篇小说《月芽儿》《我这一辈子》。剧本有《龙须沟》《茶馆》等。老舍以长篇小说和剧作著称于世。曾因创作优秀话剧《龙须沟》而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的称号。他的作品已被译成20余种文字出版,以具有独特的幽默风格和浓郁的民族色彩,以及从内容到形式的雅俗共赏而赢得了广大的读者。
三、介绍《茶馆》剧情。
《茶馆》共三幕,各写一个时代。
第一幕: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后。裕泰茶馆生意兴隆,三教九流,各色人物云集此处:信洋教的小恶霸,依仗洋人,神气十足,连官府也怕他三分;有钱有势的人家为了一只鸽子,可以请来官方的打手和差人打群架;吃朝廷钱粮的旗人整日游手好闲;朝中的太监总管不仅家中人生活奢华,而且还可以用高价买来妻子;农民和城市贫民却卖儿卖女;常四爷谈国事被抓;秦仲义雄心勃勃兴办工厂,工业救国。这种剪影式的描写,展现了清末社会的众生相,深刻反映了帝国主义的渗透、侵略和封建统治的荒淫、腐败所造成的农民的破产、市民贫困和社会的黑暗,表明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末日即将来临。
第三幕: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统治时期的社会生活。剧中所有正直的人都陷于一种不可自拔的困境中。裕泰茶馆已经破烂不堪,无论主人怎样改良也无法维持正常的生意;有名的厨师只能在监狱里蒸窝窝头;身怀绝技的艺人无法维持生计,民间艺术濒于失传。与此对照,恶势力却异常活跃,国民党特务和美国兵在北京横行,老一代人更加衰颓,其后代登场。刘麻子、唐铁嘴、二德子等流氓打手更无耻;沈处长比以前的马五爷更仗洋人势力向中国人施威;庞太监的侄子们则组织复辟活动,百姓更难以生活。最后茶馆掌柜王利法在茶馆被人霸占之后悬梁自尽。作者怀着强烈的激情批判和诅咒了这样一个黑暗的时代,表明了旧中国注定灭亡。剧中通过康大力等投奔西山解放区一笔亮色,暗示出黑暗就要过去,光明即将到来。
四、快速读文,整体感知。
1、完成字词积累。
2、这一幕写到了哪些人物?大致可以分为哪两大类?
点拨:这一幕出场的人物较多,但他们都是诉说着自己的故事,在茶馆一闪而过,所有人物、情节就像一个个画面,这无数个画面组织起来,就构成了一幅卷轴画,随着情节的发展逐步展开。人物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势力及其奴才走狗;另一类是在这三座大山压迫下的各阶层的人们。前者如西太后的宠奴庞太监,吃洋饭的恶霸马五爷,特务宋子恩、吴祥子,流氓黄胖子,打手二德子,人口贩子刘麻子,江湖骗子唐铁嘴等。后者如王利发、秦仲义、康顺子、康六、乡妇、老人等。
3、这一幕写了哪些事件?用小标题概括。
主要事件:马五爷施威、康六卖女、常四爷骂洋货、鸽子之争、秦仲义梦想实业救国、秦庞交锋、茶客对话、常四爷被抓、庞太监买妻。
这些事件关系到戊戌变法、实业救国、洋教势力强大、民族资本家兴起、洋货倾销中国等等,反映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封建统治的腐朽,农村民不聊生,从而表明清末整个社会的黑暗腐朽、无可救药。
五、作业。
查阅有关资料,了解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经过和结局,体会剧本如何形象地反映当时社会状况的。
第二课时
一、复习。
说说本文的主要事件。
一、分析人物形象
《茶馆》中出现的人物众多,前后三幕中出场的共有30多个,我们不可能一一分析,这节课我们主要分析一下课文节选部分出现或涉及到的一些重要人物,包括:王利发、常四爷、松二爷、宋恩子、吴祥子、刘麻子、唐铁嘴及课文中提到的秦二爷几位。
(一)、王利发。
1、对不同人采取不同态度。
(1)、对难民、李三等人:“别耽误功夫!”“咱们的事,有功夫再研究!”
对难民强硬、冷漠,对李三虽同情,却有限度,表现他自私。
(2)、对大兵、警察、特务:“您圣明。”“你多给美言几句,我感恩不尽!”“老总们在对不起,还没开张,要不然,诸位住在这儿,一定欢迎!”“您甭看,准保都是靠得住的人!”
对他们的态度则是讨好,巧应付,怕得罪。表现王利发的圆滑世故。
(3)、对唐铁嘴之流:“你混得不错呀!穿上绸子啦!”“可是,我这儿已经住满了人,什么时候有了空房,我准给你留着!”
对唐铁嘴厌恶仍笑脸相迎,表现王利发的精于处世。
2、善于经营,不断改良。
“all right?”“yes,也有这么一说!”
体现王利发言语上的改良。
“西直门的德泰,……全先后脚儿关了门,只有咱们裕泰还开着,……”
“大茶馆全关了,就是你有心路,能随机应变地改良!”
通过王淑芬和常四爷之口表现王利发善于改良,是茶馆业中的佼佼者。
3、对现实不满,含蓄表达:
“这年月还值得感谢!”“有不打仗的新闻没有?”
表现王利发的胆小怕事。
总结:王利发是裕泰茶馆的.掌柜,也是贯穿全剧的人物。他从父亲手里继承了裕泰茶馆,也继承了他的处世哲学,即多说好话,多作揖。他胆小、自私,又精明、干练、善于应酬,对不同的人采取不同的态度。在黑暗的旧中国,尽管王利发善于应酬,善于经营,不断改良,却无法抵御各种反动势力的欺压。他对此也抱有强烈的不满,但表达得十分含蓄。就是这样一个精于处世的小商人,最终仍然没能逃脱破产的命运。王利发的悲剧,是旧中国广大市民生活命运的真实写照。
(二)常四爷。
1、“我卖菜呢!自食其力,不含糊!……听说你明天开张,也许用得着,特意给你送来了!”表现常四爷的自食其力,乐于助人。
2、“什么时候洋人敢再动兵,我姓常的还准备跟他们打打呢!……”表现常四爷的爱国、敢作敢为。
3、“要是洋人给饭吃呢?”“盼着你们快快升官发财!”表现常四爷的正直、倔强。
总结:旗人。正直,爱国;倔强,敢作敢为;自食其力,乐于助人。
(三)松二爷。
1、“看见我这身衣裳没有?我还像个人吗?”“可是到了民国,我挨了饿!”“我饿着,也不能叫鸟儿饿着!”表现松二爷的游手好闲、懒散无能,不愿自食其力。
2、“我看见您两位的灰大褂,就想起前清的事儿!不能不请安!”“你说得对!嗻!四爷,走吧!”表现松二爷的胆小怕事。
总结:旗人。胆小怕事,懒散无能,游手好闲,喝茶玩鸟,不愿自食其力。最终饿死。
(四)秦二爷。
民族资本家。一心实业救国,最终破产。
(五)刘麻子。
靠说媒拉纤、拐卖人口挣钱的地痞无赖。
(六)唐铁嘴。
“我感谢这个年月!”“大英帝国的烟,日本的‘白面儿’,两大强国侍侯着我一个人,这点福气还小吗?”算命看相的江湖骗子。无耻。
(七)宋恩子、吴祥子。
1、“王掌柜不愿意咱们看,王掌柜必会给咱们想办法!咱们得给王掌柜留点面子!”“对啦!坐下谈谈吧!你们是要命呢?还是要现大洋?”“别动!君子一言:把现大洋分给我们一半,保你们俩没事!咱们是自己人!”
2、“有皇上的时候,我们给皇上效力,有袁大总统的时候,我们给袁大总统效力……”“谁给饭吃,咱们给谁效力!”
宋、吴二人的贪婪、蛮横、霸道。有奶便是娘的走狗。
三、课堂小结。
《茶馆》展现了三个可诅咒的时代:戊戌变法失败后的晚清末年、军阀混战的民国初年、抗战胜利后解放战争爆发前夕的国民党反动统治时期,描绘了半封建半殖民地旧中国三个黑暗、病态、荒诞的社会发展片断,揭示了旧社会的必然灭亡。
四、作业。
1、写一篇人物评论:我看王利发 (300字左右)
2、分成几个小剧组,准备分角色读老师指定的一个或几个片段。
《茶馆》同步练习
1.填空题
(1)老舍原名__________,字________,_________族人,是我国杰出的________作家。1951年被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__________”的称号。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______》、《_________》和话剧《_________》、《________》等。
(2)《茶馆》共三章,依次截取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三个时期的横截面,采用人物带故事的写法,通过__________茶馆由_________而__________的变迁,以及在茶馆中活动的各种人物的生活的变迁,反映近_________年的社会面貌。
2.判断题
(1)《茶馆》写了清末、民初和抗战胜利后三个时期的社会矛盾,这些矛盾并不集中,也没有一组矛盾贯穿全剧,但依然结构严谨,富有戏剧性,引人入胜。( )
(2)《茶馆》没有统一的情节,上场的人物有七十多个,却没有一个非此不可的中心人物,只有像图画一样,将一个一个人物展放进去,显得结构散乱。这的确是该剧的遗憾之处。( )
(3)“莫谈国事的纸条可是保存了下来,而且字写的更大”这句舞台说明透露出王利发对社会的不满,也反映了他不想因茶客谈国事而受到牵连、影响茶馆生意的心理。( )
(4)“北京城内的大茶馆已先后相继关了门。裕泰是硕果仅存的一家了”中,“硕果仅存”表明王利发善于经营,茶馆利润很高,透露出不安定的社会现实。( )
3.人物语言个性化是本剧的一个特色。下面几句话出自何人之口,选出判断准确的一项( )
(1)大英帝国的烟,日本的“白面儿”,两大强国侍候着我一个人,这点福气还小吗?
(2)可是,谁要咱们旗人呢!想起来呀,大清国不一定好呀,可是到了民国,我挨了饿!
(3)(接钱,没看,揣在怀里)没关系!
(4)对!您圣明,我糊涂!可是,您搜我吧,真一个铜子儿也没有啦!(掀起褂子,让他搜)您搜!您搜!
A.刘麻子 松二爷 常四爷 王淑芬
B.唐铁嘴 松二爷 常四爷 王利发
C.刘麻子 常四爷 松二爷 王利发
D.唐铁嘴 常四爷 松二爷 王淑芬
4.上面四句话分别表现了人物怎样的性格特征,选出分析正确的一项( )
①圆滑、谦恭、世故、周到 ②回忆大清国,软弱无能
③油滑、无耻,满身奴性 ④豪爽耿直,常有闯荡江湖的侠气
A.②③④① B.④②③① C.③②④① D.③④②①
5.作文:试评老舍《茶馆》的语言特色,600字以上。
答案与提示
1.(1)舒庆春 舍予 满 剧 人民艺术家 骆驼祥子 四世同堂 茶馆 龙须沟 (2)清代末年 民国初年 抗战胜利后 裕泰 盛 衰 五十
2.(1)√ (2)×(提示:结构散乱不对) (3)√ (4)×(提示:茶馆利润很高,不对)
3.B
4.C
5.略
《茶馆》测试
一、基础驿站
1.选出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 )
A.花哨(shào) 茶盅(zhōng) 腌(yān)菜 咂(zā)摸
B.戊戌(xū) 搭讪(shan) 蛊(gǔ)惑 沏(qī)茶
C.坤角(jiǎo) 惭愧(kuì) 痞(pǐ) 发髻(jì)
D.造孽(nuè) 神龛(kān) 淘汰(tài) 嗜(shì)好
2.下列词语中有四个错别字,请指出并按顺序把它们正确地写在方格里。
引起纠分 横眉立目 冲烽陷阵 陶朱之富
天廷饱满 说煤拉纤 珍珠玛瑙 干戈玉帛
3. 为下面的“老气横秋”选择恰当的解释。( )
常四爷:(对松二爷)二爷,我看哪,大清国要完!
秦仲义:(老气横秋地)完不完,并不在乎有人给穷人们一碗面吃没有。小王,说真的,我真想收回这里的房子!
A.形容人摆老资格,自以为了不起的样子
B.形容人没有朝气,暮气沉沉的样子
4.老舍原名__________,字________,_________族人,是我国杰出的________作家。1951年被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 ”的称号。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 》、《 》和话剧《 》、《________》等。
5.戏剧按不同的形式,可分为不同的种类。按表现形式可分为 、歌剧、舞剧;根据其场次多少可分为 、 ;按 可分为历史剧、现代剧;根据内容的性质可分为 、 、 。
二、综合园地
6.指出下列句子各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1)李三改良!改良!越改越凉,冰凉!( )
(2)李三改良!哼!我还留着我的小辫,万一把皇上改回来呢!
【高二下册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下册的教案01-10
语文下册教案12-14
初一语文下册教案02-06
高二下册语文教学反思04-24
高二语文《动物游戏之谜》的优秀教案02-04
高二语文教案项链(通用11篇)05-24
语文的五年级下册教案01-17
语文初二下册教案12-01
高二年级语文教案10-09
高二数学下册的教学计划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