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案

时间:2024-06-22 17:09:08 教案 我要投稿

小学科学教案【共15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科学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科学教案【共15篇】

小学科学教案1

  一、教学目标

  1、知道土壤中有大量的生物和空气、水分、有机物、无机盐等非生命物质。

  2、掌握室外土壤采样及观察记录的技能,掌握温度测量、使用试管加热、蒸发过滤等试验技能。

  3、能通过观察和实验获取证据得出探究结论。

  4、体会合作学习,感受对某一事物的认识可以通过科学方法和工具逐步深化、逐步严谨、从定性的描述到定量的计算。

  5、体验科学测量可以通过方案的改善而逐步准确,但因为受到多种因素的局限,即使不能完全准确但依然具有科学价值。

  二、教学过程

  【课前实验】土壤生物的样本调查

  1、调查指导

  小组分工:

  取样员:

  观察测量员:

  记录员:

  工具的使用:土壤取样工具、放大镜、显微镜、温度计

  注意事项:

  1、少量取样、仔细观察

  2、实验结束后回复原样

  2、调查报告检查,解答疑难,指导汇报

  【环节一】土壤中的生命——土壤生物

  1、选择两小组进行汇报展示

  记录表展示、图文资料展示:观察到的生物图片及资料及遇到的问题进行分享

  2、教师指导:

  对应土壤环境中生物种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点出在肉眼观察受到局限时需要借助观察仪器(放大镜、显微镜)。

  3、总结得出:

  土壤中除了能观察到的一些动物、植物、大型真菌外,还有一些需要借助仪器才能观察到的细菌、真菌。

  【环节二】土壤中的非生命物质

  【定性探究】土壤中有哪些非生命物质?

  (1)建立假设:

  问:

  1、土壤中除了土壤生物外,还有些什么物质?

  2、你有依据吗?你有没有这样的生活体验?你是如何推断得到的?

  总结:土壤中可能有空气、水、有机物、无机盐等物质

  (设计思路:根据日常体验和已有的知识,将感性认识进行提炼并作为提出假设的依据)

  (2)设计实验方案:

  问:在建立合理的假设后,我们需要设计实验方案来验证猜想。

  分组任务:讨论并设计实验方案。

  任务分工:

  1、2小组讨论土壤中有空气实验方案。

  3、4小组讨论土壤中有水分实验方案。

  5、6小组讨论土壤中有有机物实验方案。

  7、8小组讨论土壤中有无机盐实验方案。

  (或以水和空气为主全班讨论)

  任务要求:

  1、选择一块合适的土壤并说明理由

  2、写出主要实验步骤及注意事项

  3、预期实验现象及结果

  4、知识补充:

  有机物可燃;无机盐不可燃,有些无机盐能溶于水。

  分组展示:要求其他组对方案进行评价

  师指导预案:你们认为可行吗?还有什么地方需要改进?这么设计想达到什么目的?在实验过程中需要注意什么?

  (空气组)着重点出:选用干燥土壤的原因

  (水分组)着重点出:实验中试管的装配

  (有机物组)可建议:将干燥土壤直接撒在火焰上,观察现象

  (无机盐组)提醒:

  1、用手体验不溶于水的无机盐的存在

  2、取少量土壤浸出液

  3、回顾过滤的操作要点

  (3)分组进行实验:老师进入小组指导,抓拍实验现象及典型操作问题

  (4)总结

  1、回顾抓拍的实验操作问题

  2、展示现象照片,得出结论

  【环节三】定量探究重点以空气为例讨论如何定性测量。

  思考一:土壤中空气所占的体积分数我们通过实验的方法验证了土壤中确实有空气,那某一块土壤中究竟有多少空气你知道吗?思考怎么测定土壤中空气所占的体积分数。

  师引导预案:我们的困惑:测定哪些量?如何测定总体积?如何测定空气体积?

  (重点)学生分享(师指导:你们认为这个方案可行吗?还有其他方案吗?)

  方案预设:

  (1)用量筒取满土,继续加水,容纳水的体积即空气的体积

  (2)把土壤夯实,比较前后体积变化

  (3)在一定量水中加一定体积土壤,水量变化即非空气部分体积

  (4)课本方案

  (2)这个方案可行吗?可能会遇到什么问题?

  全班分小组实验:

  实验反馈:

  (1)实验数据(土壤体积:空气体积:空气的体积分数:)

  (2)通过实验你感受到什么?(引导学生认识到实验方案及操作都会影响实验的准确性)

  思考二(备用):提供天平、坩埚、刻度尺、酒精灯等器材你有办法测量土壤中水分所占的体积分数吗?

  (设计思路:以方案的设计和优化为主,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测量的准确性收到多种因素制约,我们可以通过优化方案提高准确性,及时测量具有局限性但依然具有科学价值)任务单:(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展示评价)

  (1)你需要测量哪些量?

  (2)测量步骤

  (3)实验的注意事项:师指导预案:土壤应该尽量捣碎。

  如何控制加热时间?你认为我们的操作能不能达到准确测量?既然不能准确测量,我们通过改善实验操作和方案有意义吗?

  【环节四】总结这节课你学到哪些知识?关于科学观察和测量有哪些新的感悟?

  三、教学反思及重要记录

  1、要求全班同学分小组进行调查,其中两组在校园进行。调查活动很好地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对土壤情况有了更多地了解。

  2、本节课以研究非生命物质为主,根据学生和课堂的实际情况以调整以水和空气为主,把无机盐和有机物的学习调入第二课时。

  3、课堂生成记录:

  A:学生提议:可以对土壤进行加热,比较质量变化,得出有水分存在。学生质疑:减少的部分不一定是水分。师:与看见水珠相比哪一种证据更可靠?(此方法用于定量研究很不错,但学生在研究是否有水分时提出有失严谨,抓住课堂生成体现严谨的证据思想)

  B:学生:可以用排水法测出不规则土壤的体积。学生反对:体积指的是包括空气(空隙)的总体积,排水法只测出非空气部分。(难点在于空气体积的测量,用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允许学生提出多种思路,肯定多种方案的可行性,渗透理论要与实际相结合的思想、)

  四、教学设计特点

  课外考察和小组合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思维层次清晰,由浅及深,由生活经验、感性认识到定性测量。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实验操作技能,感悟由现象到结论的科学本质,体会借助方法和仪器可以让我们的认识逐渐深化。

  五、理论依据

  以学定教,关注学生学习的起点,在教学手段上注重学生思维的开放,在教学环节设置中注重合作学习。

小学科学教案2

  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一册第54-55页。

  教学目的:

  1.使学生会数数量是10的物体,会读会写数字10,知道1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10以内数的大小,掌握10的组成。

  2.培养学生眼、脑、口、手协调活动的能力。

  3.让学生充分感受美,初步培养学生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

  4.结合主题画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民族团结教育。

  教学设想: 1.通过观察主题画、拼摆图案,"苹果"连线等创造美的氛围,通过积极的即时评价和活动,沟在通师生情感,为学生营造一个怡人、愉悦的课堂物化环境和人际环境。

  2.以操作为认知的突破口,使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不断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3.合理增加教学厚度,渗透有关数轴和数物、数形对应的思想。

  教学重点:

  教学10的组成。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如何有序的分解10。

  教具准备:

  主题画、小圆片、小红花、计数器、小棒、投影片、五角星图、梨子图片、贴在小黑板上的苹果图片(图上有数)

  学具准备:

  直尺、10朵小红花、10根小棒。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诱导立美

  同学们,你们有谁知道10月1日是什么节日?对,10月1日是国庆节,今年国庆节天安门举行了盛大的阅兵式,非常热闹,大家想看看节日的天安门是什么样的吗?(出示主题画)引导学生观察红旗、灯笼的数量(8),每幅标语的字数(9),几位小朋友、几个汽球(9)。教师拿一张带汽球的小朋友图片边跑边说,又来了一个小朋友,她手里也拿了一个汽球(贴上画面),现在画面上有几个小朋友?几个汽球?(10)

  板书:10的认识

  你能用10说一句完整的话吗?

  二、建构认知,操作立美

  1. 初步认识数字10。

  (1)领读10。

  看看10和我们前面学的0-9有什么不同?

  (0-9是一个数字,10是两个数字组成)

  (2)请同学们拿出10朵小红花,摆成好看的'图案。(巡视时发现不同图案,有选择地上黑板摆。然后小结:同学们经过动脑摆出了许多好看的图案,老师也来摆几种。

  老师今天带来了10朵小红花,准备奖给那些守纪律、肯动脑的同学。

  2.教学10以内数的顺序。

  (1)出示计数器,先拨9个,再拨1个。"一共有几个珠子?""10个珠子怎样得来的?

  (2)拿出直尺。我们数数,从哪个数字开始数?(0是起点)

  从0到9有几个数字?(10)第10个数字是几?(9)找到10,9和10的顺序是怎样的?(9在10前面,10在9后面)

  谁能按从小到大(从大到小)的顺序说一遍?

  (3)幻灯出示:按顺序填数。

  ①5口7口口口

  ②口9口口6口口

  2. 比较9和10的大小。

  贴第一、二幅五角星图,板书:9 10

  9和10谁大谁小?中间用什么符号连接?(左手中、食指叉开示"〈")

  出示第三、四幅五角星图,板书:10 9

  10和9用什么符号连接?(右手中、食指叉开示" )" )

  10还可以比哪些数大?(10比0→9中的每一个数都大)

  4.教学10的组成。

  请同学们拿出10根小棒,把它分成两堆。看看有几种不同的分法。(学生边摆边轻轻地说组成,教师巡

  视指导。)

  指名学生回答,你想出几种摆法?怎样摆又好记又不会漏掉呢?(按顺序)

  10 10 10 10 10

  即↓↓↓↓↓↓↓

  9 1 8 2 7 3 6 4 5 5

  5 教学10的写法。

  投影片示范,10由两个数字组成,所以写时占两格。第55页书写格学生先描后写。

  三、游戏巩固,合作立美

  1.对口令。男:我说7。女:我对3。同位合:7和3组成10。(同时手指表示)

  2.找朋友。

  请10位同学到讲台前来,每人一张写上数字的梨子图片。(叫了7名同学后问:"我还要叫几名同学"?)分成二组,1--5一组,5--9一组。

  手拿"1"的说:"我是1,谁是1的好朋友?"手拿"9"的同学迅速跑到"1"旁边,"我是9,9是1的好朋友。全班齐答:"对对对,

  请上位",两人握手上位。

  四、练习反馈,成功立美.

  (1)第55页"做一做。

  第1题让学生在数轴上填数,练习数序。

  第2题让学生用线连出组成10的两个数。教师巡视指导,请学生板演。(小黑板上贴有写上0-9的一个重复数字5的苹果图片)

  (2)幻灯片出示练习题。填"〉"、"〈"号

  口〉8 口〈10 口〉9

  五、课堂小,整体立美。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老师拿出一个写有0的纸片说:"我是0,谁是0的好朋友?"学生讨论回答,"我是10,10是0的好朋友"。师说:"对对对,老师和同学是好朋友"。

  板书设计: 10的组成.

  浅议数学课堂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兼评吴晓秋老师的"10的认识"

  周新高 (安徽省绩溪县实验小学)

  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美育是学校美育的主要内容,我们每一位教师,都要善于在教材中挖掘美的因素,在教法上体现美的因素,以充分展示美的丰采,发挥美能效应,以美激趣,以美促智,以美育德,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追求美、创造美的能力,使美育和智育、德育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刨设情境一一学生在羹的氛围中萌生兴趣。

  美外在形式的生动形象性正契合了儿童学习时的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因此,美的典型环境是激发其学习兴趣的极好手段。本课教学时,吴晓秋老师创设了如下情景:以国庆阅兵典礼和天安门主题画面导人,通过灯笼数、红旗数、标语字数复习8、9,在9个小朋友放飞9个汽球的基础上,跑来一个小朋友,手里拿着一个汽球,自然导出新知,接着鼓励学生说说身边数量是10的事物(我有10只手指,我家有10盆花等);在初步认识10的过程中,通过学生拼摆,教师补摆,用学具小红花摆出三角形、圆形、四方形、梅花形图案;10的组成连线练习,把数写在红红的苹果图上。这些画面、图案和教师简洁美观的板书、亲切生动的语言、优雅大方的仪表,和图文并茂的教例,构成一个动态组合,优化了课堂的物化环境。学生沐浴在美好的氛围中,必然会产生愉悦之感。这种情感体验对心灵的影响是无可替代的。

  二、注重操作-一学生在美的情意中学会学习。

  动作性的活动,对儿童学习中的理解,具有无比巨大的重要性。这不仅是变抽象为直观,为理解架桥铺路,更因为手口眼脑的协调动作,需要其全身心投入,极大地激活了思维,使学习成为-种和谐活跃的身心运动。本课中拼图案、摆小棒、比大小、对口令等系列活动,对完成本课教学目标无疑具有决定性作用,而学生在活动中的受益也绝不仅仅是10的认识这点知识。在本课教学中,吴老师还有效地运用了合作学习的形式,并以游戏"找朋友"的全班大合作把全课活动推向高潮。合作学习,不仅可以使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也是学生道德成长的重要途径。

  三、积极评价-一学生在美的心境中不断上进

  教师的每一次动情的评价不仅是学生前进的动力,也是沟通师生情感,达到共鸣,进而营造舒心、宜人的课堂人际环境的重要手段。吴老师承续幼儿教育的评价方式,以小红花、红五星、鼓掌等,对思考、操作、书写、纪律各方面进行即时评价,使学生不断体验成功喜悦,产生良好的学习情感和持久的学习兴趣。

  美育是心灵的体操,美可以导真启智,引善育德。苏霍姆林斯基就曾要求教师,不要把科学知识讲成冷冰冰的真理,要与美结合起来。使学生在获得知识同时,受到美的陶冶,获得愉快的审美体验。

小学科学教案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声音是通过物体以波的形式,从一个地方传到另一个地方的。

  2、学生借助实验和想象,对声音传播的方式进行描述。

  3、学生会设计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实验,对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情况进行比较。

  4、让学生意识到从实验中获取事实是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1、使学生知道声音是通过物体以波的形式,从一个地方传到另一个地方的。

  2、学生会设计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实验,对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情况进行比较。

  教学准备

  音叉、一个水槽、每两个人一个土电话、铁棒、木制米尺、棉线、尼龙绳,每个小组一张“声音在不同物体中传播的记录表”,空气传播声音实验装置。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谈话:振动的物体产生的声音是怎样到达我们耳朵的呢?在声音的传播过程中,声音会改变吗?

  揭示课题: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二、探索研究

  1.振动与声波

  (1)学生回忆在第2课中,音叉是怎样引起水面的波动的。

  (2)学生再来观察这个实验,看一看振动的音叉究竟是怎样引起水面波动的。

  (3)交流观察到的现象及自己的想法:

  (4)学生玩“土电话”

  要求说话人的声音的大小应以听话人不能直接听到为宜;连接两个“话筒”的线应拉紧。

  (5)讨论:纸杯里听到的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6)小结声音的传播方式: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当声波遇到物体时,会使物体产生振动,就这样,声音通过各种物质,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外一个地方。

  第二节课

  2.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

  (1)出示铝箔米尺、木制米尺、棉线、尼龙绳。

  (2)提问:你们认为声音通过哪一种物体传播的效果最好,为什么?说说你们假设的理由。

  (3)学生把预测记录在“声音在不同物体中传播的记录表”上。

  (4)讲解实验方法:

  (5)交流各组的实验发现:

  要求学生说说,声音是怎样在这些物质中传播的,并对这些物质传播声音能力的`不同作简单的解释。

  (6)出示“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实验装置,让小闹钟发出声音并放置在玻璃罩内。

  (7)学生说一说小闹钟的声音是怎样传到我们耳朵里的,简要地画出传播路线图:

  闹铃→空气→玻璃→空气→耳朵。

  (8)打开抽气机,学生倾听声音的变化。

  (9)学生将听到的情况作汇报后。

  (10)引导学生思考:声音变化的原因是什么?你们认为声音在空气中传播是事实吗?

  3、课后拓展:月球上能听到声音吗?为什么?同学们查阅资料。

  板书

  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当声波遇到物体时,会使物体产生振动,就这样,声音通过各种物质,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外一个地方。

  不同的物体传播声音的能力不同,声音在金属中传播强些,在非金属中传播弱些。

小学科学教案4

  教学目标:

  1、在制定研究方案的基础上,搜集数据并进行整理分析。

  2、利用自己擅长的形式解释本组研究内容的过程和结果。

  3、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意识,让学生共同参与探究活动。

  教学重点:

  在制定研究方案的基础上,搜集数据并进行整理分析。

  教学难点:

  利用自己擅长的形式解释本组研究内容的过程和结果。

  教学准备:

  实验记录表、手表、跳绳、神经系统课件、血液循环系统课件。

  教学课时: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在上一节课的学习中,我们已经初步了解了什么是健康,那怎样才能做到健康生活呢?就让我们一起《登上健康快车》。

  二、探究活动。

  1、计划于组织。

  (1)学生完成“脉搏频率与各种运动的关系”实验,并填写好实验记录表。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制定“情绪与脉搏快慢的关系实验设计”研究方案。

  (3)学生自读“小资料”,了解人体神经系统的组成及功能,教师加以讲解引导。

  2、事实与证据。

  (1)学生搜集证据,对“情绪与脉搏快慢的关系”的实验加以研究。

  (2)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对研究情况进行交流。

  (3)学生自读“资料卡”,了解人体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及作用。

  三、总结。

  第二课时

  一、计划与组织阶段。

  教材在此环节提供了“健康从‘心’开始研究小组”、“捍卫‘人体司令部’研究小组”、“探究‘心理奥秘’研究小组”、“‘青春期知识知多少’研究小组”四个小组的研究情况。着重提供了“健康从‘心’开始研究小组”的样张,特别注重数据的积累。教学中,教师不要限制学生研究内容,即使同样在“心”小组的研究,学生研究内容也可能不尽相同,有的想研究心脏的作用,有的想研究心脏的保健,有的想研究心脏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等等。教师应鼓励学生,既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制定研究方案,又可以在研究中分头进行,以便搜集证据时相互补充完善。同样,“青春期知识知多少”的研究也会因学生兴趣的不同而出现具体的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案制定的不同。

  二、事实与证据阶段。

  教材在此环节重点介绍“青春期知识知多少”研究小组的样张,侧重学生搜集到的各种数据,并采用统计表、折线图、资料图卡等多种表达形式进行分析和表达。同时,考虑到学生在本小组内容的探究中也会发现其他小组研究的.内容,因而教材也设计了小组之间相互补充数据、相互合作解疑的内容,旨在培养学生互助合作的团队精神。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选择相应的研究方式、方法寻找证据,并及时交流方案。

  【教学后记】

  事实与证据的探究阶段,不拘于时间和场所的限制,教师可采取课上与课下,分散追踪与适时集中短暂交流等多种形式进行教学。提醒学生及时修改方案,注重对数据资料的分析与整理,找到相应的表达形式,以便进行全班范围的交流与汇报。

小学科学教案5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水受热时体积膨胀,受冷时体积缩小,我们把水的体积的这种变化叫做热胀冷缩。

  过程与方法:

  1、改进实验以达到更好的实验效果。

  2、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比如瓶装水为什么不装满)。

  教学重点

  经历对液体热胀冷缩性质的探究过程。

  教学难点

  能设计改进实验装置,使之能提供明显可见的实验现象。通过实验探究,知道液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教学准备 为每组准备:平底烧瓶,玻璃管,橡皮塞; 冷水,热水,温度计、红墨水、滴管。为全班准备:多种瓶装和盒装的液体。

  教学过程

  活动一:水的体积变化的观察

  观察:冷水变成热水后水面的变化

  教师演示:把气球皮包口的装满水的大试管放进热水中,会看到什么现象

  (预设:通过实验学生不能清楚进行表述,从而引出如何清楚地观察到水在受热和遇冷后的体积变化)

  研究:清楚地观察水在受热和遇冷后的体积变化

  1、师:通过气球皮的鼓起程度,我们无法判断这两杯水的冷热了,老师给大家提供了以下的材料(一一出示):杯子、试管、瓶塞、细管、红墨水、滴管。你们能用这些材料来设计一个实验,看看水受热会发生变化吗?等会请小组讨论一下,并思考这两个问题:老师给大家提供的红墨水有什么作用?用一根细管子有什么好处?

  2、小组讨论、完善实验方案。

  小结:我们知道了水受热后体积会膨胀。

  师:我们通过实验发现了水受热,体积发生了变化,会膨胀。那么水遇冷后又会怎样呢?你们想怎样做?实验时我们观察什么?(学生简单说明)

  5、学生实验。

  6、小组汇报实验情况

  小结:我们把水受热体积膨胀,遇冷体积收缩的这种性质叫做水的热胀冷缩(板书:热胀冷缩)。

  活动二:观察其他液体的热胀冷缩现象

 1、水有热胀冷缩的性质,那其他液体有没有这种性质呢?除了水,你还知道有哪些液体?

  2、老师这里给大家提供了红茶、果汁、牛奶(出示)小组可以选择你们最感兴趣的一种来实验。用同样的'方法来实验,观察和水的实验现象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3、学生选择液体来实验。

  4、小组汇报实验情况你们组是用什么液体来实验?实验看到什么现象?说明这种液体有什么性质?

  (有了水热胀冷缩实验的基础,这里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并让学生自主提出实验观察点,理清实验的思路。)

  5、归纳总结: 通过实验,我们发现液体受热和受冷后有什么共同的性质?

  小结:像醋、饮料、酱油等等,液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板书:液体的热胀冷缩)

  拓展:出示一瓶水、饮料。去超市买饮料,本想挑选一瓶装满的饮料。但是却发现货架上的瓶装饮料都没有装满,这是什么原因呢?

  (让学生学以致用,解决问题“瓶装的液体为什么不装满?”,加深学生对液体热胀冷缩的认识。)

  板书设计

  液体的热胀冷缩

  水

  醋 受热 体积膨胀 热胀

  果汁

  酱油 受冷 体积缩小 冷缩

  牛奶

  液体 热胀冷缩

小学科学教案6

  一、教学目标:

  1.知道天气预报的常见方法

  2.学会看天气预报学会看简单的天气图

  3.利用天气图判断天气状况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知道天气预报的常见方法 学会看简单的天气图

  难点:利用天气图判断天气状况

  三、教学过程

  设置情境,引入新课:

  设问:

  你知道三国时期诸葛亮“趁浓雾草船借箭”和“借东风火烧曹营”的故事?

  合作交流,探究规律:

  (一) 怎样看天气预报

  1. 获取天气预报的.方法

  师:那你是如何获取这些天气情况的呢?

  生:电视、电话、互联网、手机上的短信

  师:除了上述方法以外,我们还可以通过分析天气图自己预测天气或者通过天气观测,自己作出天气预报

  2. 天气符号 课件展示常用的天气符号,让学生说他们分别代表什么意思

  3. 天气用语的含义

  师:展示一则关于上海市某日的天气预报,让学生通过查找书本当中的知识解释相关用语的含义 。

  生 1:阴:天空总云量占8/10以上 多云:天空总云量5/10—7/10之间 少云:天空总云量占 5/10—3/10之间 晴:天空总云量占3/10之下 生 2:大雨:12小时内降水大于 中雨:15mm—15mm 小雨:小于 5mm 生 3:降水概率:表示降水可能性大小

  〈练一练〉今天天气中的含义

  结合实际,发现新知:

  (二) 天气图和天气系统

  1. 天气图

  师:天气图表示一种天气形势,是一种可以表现不同地方气象信息的地图。利用天气图来进行天气预报已经有 100多年的历史了,世界上第一张天气图是法国天文学家在1853年绘制的11月12日欧洲天气图。分析天气图时,首先了解一下天气用语。

  〈课件展示〉 天气图

  (1) 等高线 让学生先复习初一年级的等高线的知识,然后根据等高线的定义以及天气图,说出等压线的定义

  (2) 高压系统和低压系统

  让学生根据等压线的特点,我们可以分析一些对天气造成影响的系统:如高压、低压。 1. 什么叫暖锋?

  2. 暖锋过境时带来什么天气?过境后带来什么天气?

  生 1:暖锋:向冷气团一侧移动的锋

  生 2:过境时:升温、降水

  过境后:升温、气压降低、天气转晴

  (4) 台风 降水、降温、大风天气

  〈应用〉 (课件展示)

  书本 73页的天气形势图,让学生分析我国的天气形势

  1. 找出当天影响我国较大的天气形势

  2. 分析我国的天气形势

  3. 预测北京、上海、广州的未来 24小时的天气形势

  (三) 收集天气谚语 课堂练习,巩固新知: 书本74页练习

  1、2 课堂小结,完善结构:

  1. 怎样看天气预报

  2. 天气图 天气系统 :高压系统 低压系统冷锋 暖锋 台风

  3.收集天气谚语

  作业布置,课后提高: 作业本2.5节、全程助学

小学科学教案7

  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是教科版《科学》教材四年级下册“食物”单元的第二课,是在学生观察、记录了一天吃过的食物的基础上展开探究活动的。“我们的身体从食物中获得什么”这一内容与学生日常生活联系密切,对他们来说,吃东西是件感兴趣的事,观察食物也是很乐意做的事情。所以我采用了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搜集有关食物营养成份的资料,通过讨论交流以加深对食物中含有的营养成份及其作用的理解,再引导学生共同实验、分析、记录、描述、交流、各自观察到的结果,鼓励他们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让学生始终处于一种探究、研讨的气氛中,学会用探究的方法去进一步认识食物中含有的营养成份,知道它们的作用,体验探究的乐趣。同时意识到人的身体从不同食物中吸收丰富的营养,促进我们健康生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说出食物里含有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成分。

  (2)说出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的主要作用。

  2、探究过程和方法:

  (1)小组合作完成检验食物中含有糖类、脂肪、蛋白质的实验。

  (2)自行搜集有关食物营养的资料。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对研究食物营养成分感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1、认识食物里含有的各种营养成分及其作用。

  2、培养学生细致的观察能力和准确的表述能力。

  教学准备:

  1、分组实验材料:猪肉、核桃、馒头片、马铃薯片、碘酒、小瓶子、滴管、培养皿、白纸、记录表。

  2、课前布置学生搜集有关食物营养成分的资料。

  3、相关课件。

  教学过程预设

  教学环节

小学科学教案8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杠杆有三个点:用力点、支点和阻力点。

  (2)有的杠杆能省力,有的杠杆不省力,有的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3)利用杠杆解决身边的事情。

  2、过程与方法:用杠杆做实验、收集并整理数据,分析认识杠杆省力、费力和不省力也不费力的规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到收集数据的重要意义,并且意识到相互合作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分析、整理数据,发现杠杆省力的原理。

  教学难点:

  (1)杠杆在生活中的变形应用;

  (2)能从众多看似杂乱的数据中,通过分析整理,发现杠杆省力的原理。

  三、学具准备

  给每组学生准备:杠杆尺、钩码一盒、实验记录表

  给全班学生准备:撬棍撬石头的图片、杠杆类和非杠杆类工具3—5种。

  给教师准备:课件。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设疑引入

  1.当我们在野外遇到大石头挡住了去路,我们利用现有的条件快速的移开它呢?

  今天我们就用科学的方法解决这个难题。

  (二)、认识杠杆

  1.引出概念:

  在一根棍子下面放一个支撑的物体,就可以撬起重物了,人们把这样的棍子叫撬棍。(出示课件)

  像这样的棍子人们叫它撬棍,把像撬棍这样的'简单机械叫杠杆。(出示课件)

  2.认识杠杆的三要素:

  (1)出示撬棍(课件展示撬棍的使用过程)。

  (2)归纳:杠杆三要素---用力点、支点、阻力点。找一找在图中的位置。

  3.认识变形杠杆:

  出示摇水装置和跷跷板,出示:它们也是杠杆,三个点在什么位置?

  (三)、研究杠杆的秘密

  1.认识杠杆尺:

  出示杠杆尺。介绍杠杆尺的结构。使用方法。

  2.调试杠杆尺:

  在两端相同的位置挂相同的钩码。

  讨论:什么样的情况能说明用杠杆做事能省力,什么样的情况下不能省力?在试验中应该收集哪些数据来说明问题?

  3.继续实验

  当杠杆尺静止不动时(用力的一端刚好将重物一端撬起来),要把杠杆尺挂钩码的位置和数量记录下来。

  4.统计数据。分析数据,得出规律。

  (1)当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小于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这种杠杆是省力杠杆。

  (2)当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大于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这种杠杆是费力杠杆。

  (3)当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等于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这种杠杆是不省力也不费杠杆。

  5.辨别:出示羊角锤、老虎钳、剪刀、天平、锥子和擀面棍等。

  找到这些工具的三个点,分辩它们是那一种杠杆吗?

  (四)、拓展延伸

  出示长短不同的两根杠杆撬石头的课件,讨论:用短的这根能撬动吗?为什么?要求:使用今天得到的实验数据来解释这个难题。

  五、教学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以上就是今天小学科学的教案分享。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小学科学教案9

  一、 设计思路: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的,学生是科学探究的主体,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课堂教学要“重学生发展”,轻“知识传授”;重学生“研”,轻教师“教”;重“探究过程”,轻“探究结果”。摆脱以知识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关注学生的发展。本节课的教学设计,着重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作为探究的主线,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力图贯彻新课程的教学思路,充分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特点,把知识的获取过程看作比知识本身更为重要。重视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过程,结合小学生认识事物的特点和规律,把知识教学伴随在培养能力、情感、态度的过程中,围绕“以探究为核心”的理念进行教学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

  二、 教学目标

  1、 认知目标:

  认识纸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了解古代造纸技术和现代造纸工艺一般流程。知道造纸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

  2、 技能目标:

  引导学生经历“制浆——灌浆——滤水——压干成纸”的简单手工造纸过程。让学生体验简单的造纸活动,体验纸张的来之不易。

  3、 情感目标:

  在探究的过程中,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保持和发展探究周围事物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勤俭节约的思想。

  三、 教学重点:

  让学生体验简单的“造纸”过程,进一步理解纸是由各种纤维经过加工而成的。

  四、教学难点:

  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共同经历造一张纸的完整过程,并探究解决有关纸的相关研究问题。

  五、教学准备:

  1、 纸巾、玻璃杯、清水、搅拌棒、棉布、毛巾等每小组一份。

  2、 古代和现代造纸工艺的影像、图片或文字资料。

  3、 民丰造纸工厂的造纸工艺流程的录像。

  六、教学活动过程

  教学步骤

  (一)谈话引入

  (二)实验探究

  (三)交流成果

  (四)拓展延伸

  教师活动设计

  师:上节课,我们研究了许多纸的性质。你们还记得吗?

  师:那么谁能告诉大家,造纸术是哪个国家最早发明的,又是怎样造出来的?

  师:(出示课件)我们一起来观看古代造纸的过程。

  师:(课件演示)

  师:看了这些图片与资料,老师有一个强烈的愿望,你们猜猜看是什么?你们又有什么想法?

  师:对,造纸,今天我们也来造一张纸。

  师:看到桌上的材料,小组成员讨论一下,我们小组打算采用怎样的方法,选用哪些材料,按照怎样的方法来造纸?

  师:请各小组发表自己的设计方案。

  师:请大家选择合适的方案进行分组实验。

  师:一边巡视指导,一边以一个大朋友的身份参与到学生的探究实验中。

  师:刚才大家的探究很投入,研究的成果也出来了。现在谁能告诉大家,纸是怎样一步一步造出来的?

  师:以小组为单位,分别汇报自己的研究成果。

  教师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共同归纳造纸工艺的一般过程。

  师:(板书)造纸的过程:

  (1) 调制纸浆。

  (2) 滤水压平成“纸”。

  (3) 从棉布上把“纸”揭下来。

  师:召开造纸工艺成果发布会。请各小组展示自己的劳动成果。

  师:谁还愿意说出自己的发现?

  师:比较一下,我们造的纸的厚薄一样吗?纸面平整吗?怎样才能造一张厚薄均匀的纸?

  师:我们现代的造纸工厂,是不是也像我们这样造纸的'吗?

  师:(出示录像片)观看嘉兴民丰造纸厂的造纸工艺流程,教师略加解释、补充、说明。

  师:本节课你的最大收获有哪些?还有什么疑问?还有什么想法?

  师:(总结)。

  小小一张纸,涉及到那么多的科学知识,请大家在课外搜集一些纸品材料,准备下一节课继续探究有关纸的相关问题。

  学生活动设计

  生:纸由各种纤维组成的。不同的纸在颜色、光洁度、厚薄程度等方面都不相同。

  生:学生各抒己见,纷纷发表自己的发现。讲述古代造纸的工艺流程。

  生:观看课件。

  生:造纸,自己亲手造一张纸。

  生:各小组成员,纷纷商量自己的活动方案。

  生:各小组发表自己的实验研究方案。其他小组的学生认真倾听他人的方案。

  生:学生实验操作开始。

  生:各小组汇报自己的研究情况。

  生:各小组纷纷推出自己的作品。

  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其他小组给予补充、完善。

  生:学生根据查阅的有关资料,发表自己的意见与看法。

  生:观看有关录像。

  生:学生说出自己的收获与困惑。

  生:整理器材,离开教室。

小学科学教案10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气体受热以后体积会胀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热胀冷缩现象与物体内部微粒的运动有关。

  过程与方法:

  1、用多种方法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

  2、用文字或图画进行描述和交流。

  3、尝试用“模型”解释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

  对热现象产生更浓的探究兴趣。

  教学重点

  用多种方法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

  教学难点

  观察空气体积变化的方法设计、用“模型”解释热胀冷缩现象

  教学准备

  为每组准备:烧瓶、L型玻璃管;热水、常温水、冰水;锥形瓶,气球、红墨水。

  教学过程

  一、观察空气是否热胀冷缩

  1、引入

  水和许多液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空气是否也会热胀冷缩呢?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空气在受热或受冷后,体积会怎样变化?(学生讨论推测)

  2、空气受热受冷后体积的变化研究

  师:空气是流动的,又是看不见的,我们如何实验才能清楚地看到空气受热受冷后体积的变化呢?

  (1)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2)交流实验方案,确定方法。

  (3)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4)交流、讨论。

  (5)小结:通过实验我们发现:空气受热以后体积会胀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预设: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非常明显,同时也能比较出液体和气体热胀冷缩的区别)

  二、怎么解释热胀冷缩现象

  1、 师:温度变了,水和空气的体积都会发生变化,这是怎么回事?当我们紧挨着站在教室中间,和每个人都起劲地在教室里跳跃时,哪种情况下占据的空间大?

  2、模拟空气“微粒”运动的游戏。

  3、交流:从游戏中我们明白了什么?

  (预设:这个游戏指向了对物体热胀冷缩性质的本质解释,学生只有实践、体验过了,才能理解其中的意义所在。)

  板书设计

  空气的热胀冷缩

  受热 体积胀大

  空气 热胀冷缩

  受冷 体积缩小。

小学科学教案11

  教学目标:

  1、能区分声音的大小与高低。

  2、能找到改变乐器发声的响度与音高的方法。

  3、培养学生敢于猜想、尊重证据、乐于合作的科学研究态度。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敢于猜想、尊重证据、乐于合作的科学研究态度。

  教学难点:

  能找到改变乐器发声的响度与音高的方法。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适合制作乐器的材料。

  教学课时: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学生说一说自己准备制作什么乐器,激发学生制作的欲望和兴趣。

  二、动手制作。

  1、选择材料。

  学生小组合作,根据自己的设计选择合适的制作材料。

  教师巡视指导。

  2、动手实验。

  学生小组实验各种不同材料发声的大小、高低与什么因素有关。

  学生代表汇报交流,师生评议。

  3、制作乐器。

  小组合作制作乐器。(教师强调在使用小刀、剪子时要注意安全)

  4、改进乐器。

  学生小组演奏乐器,发现不足,合作研究加以改进。

  三、总结。

  各组派代表汇报自己的制作成果。

  第二课时

  一、检查同学们的准备情况

  ◆模拟课堂

  师:同学们的工具和材料都带来了吗?

  (如果有没带齐的.情况,则在批评之后,安排他们:

  1.向其他小组借同类材料;

  2.教师帮助他们在实验室里寻找替代材料;

  3.临时更换可制作的乐器。)

  二、提出制作要求

  ◆模拟课堂

  师:制作过程中同学们要注意以下几点:

  1.团结合作,井然有序;

  2.专心致志,不要大声吵闹;

  3.讲究卫生,不乱扔垃圾;

  4.注意安全,有紧急情况马上汇报。

  5.节约时间。

  三、同学们分组制作乐器

  ◆模拟课堂

  教师巡回指导,为学生提供知识和技术上的帮助。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有限,一些数据教师可以直接告诉学生,避免他们走太多的弯路。如:

  四、调试乐器

  ◆模拟课堂

  师:如果有提前做完的,就尝试演奏并调试自制的乐器,使它能真正奏出一首简单的乐曲。

  如果一节课还没有做完,下课后或放学后,接着把它完成。

  下节课我们将举办自制乐器演奏会,请同学们做好准备。

小学科学教案12

  【理论指导】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

  知识的获得不是个体“旁观”的过程,而是“探究”的过程。最早提出在科学教育中要运用探究方法进行教与学的是杜威。杜威认为,“探究”是主体在与某种不确定的情境相联系时所产生的解决问题的行动。在行动中,知识不是存在于旁观者的被动的理解中,而是表现为主体对不确定情境的积极反应,知识是个体主动探究的结果。在教学方法上,应该“从做中学”,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动手做实验,并放开束缚,自主、积极、愉快地参与到科学实验活动中去亲历探索自然界奥秘。他们运用观察、提问、设想、动手实验、记录、表达、交流等方式构建知识,提高素养。

  【教学内容】

  《声音的变化》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三课的内容。声音的强弱和高低两个概念,不仅仅是学生,就是成人也很容易搞混。四年级的学生很难用普通的观察方法来分辨出声音的高低,他们更难理解声音的高低与频率的关系。

  本课从学生熟知的、非常感兴趣的音乐喷泉切入,引导学生分析声音是有区别的、有变化的。再借助教具、信息技术手段以及APP软件等手段,让学生通过大量的体验活动,理解声音的强弱和高低两个概念,并知道他们与振动的关系,继而为声音如何传播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

  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处于一个初步概念建成时期,也是为以后“大概念”模式的建成打下基础的时期。在这个关键时期,有目的地引导孩子们建构概念是非常重要的,不仅有助于他们有形成正确的概念,也有益于锻炼他们形成一个高效的思维模式。

  经过本单元前2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振动产生声音,振动停止声音消失。他们还知道了音叉是什么,并学会了怎样利用音叉等物体发出强和弱的声音。但由于年龄小、表达能力弱、缺乏系统的认知等原因,他们对声音的认知还很懵懂。本节课“声音的高低,声音的强弱”变化的,以及振动幅度、振动频率的含义对现阶段学生来说还是有困难的。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音量是由物体振动的幅度决定的,振动幅度越大,声音就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就越弱。音高是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振动的频率越快,声音就越高;振动的频率越慢,声音就越低。

  2.过程与方法:

  能使物体发出强弱和高低不同的声音,对听到声音的不同进行描述,对物体在发出不同声音时的振动状态进行描述,把物体的振动状态和发出的不同声音联系起来。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形成善于观察,并把事物的特点和性质相联系的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音量与音高的科学概念,认识到音量是由物体振动的幅度决定的,音高是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

  【教学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从实验中分析得出音量是由物体振动的幅度决定的,特别引导学生从实验中分析得出音高是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

  【教学准备】

  音叉、小锤、乒乓球、自制教具、仿真软件、自制等。

  【课前准备】

  1.见学生时,相互熟悉,相互提问。

  2.教学调查: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音叉的使用方法。

  3.了解学生对乐器的认识。

  4.教会学生使用平板。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中秋节老师出去玩,看到了一个有趣的东西,就拍下来了,今天特地带来和同学们一起分享。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吗?有什么发现呢?

  【生】声音和喷泉都有变化,喷泉随着声音变。

  【师】对,声音在变化。其实生活中我们每天都会听到很多声音,变化不断地声音构成了奇妙的大自然,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声音的世界,探究“声音的变化”。

  【板书课题】声音的变化

  二、新知探究

  (一)声音的强弱(音量)

  1.提问

  【师】大家听听这2段声音,(PPT)(播两段音量有明显区别的声音)谁来说说这两段声音有什么不同?

  【生】有大、小的变化,强、弱的变化......

  【师】刚才这位同学说,声音的大小有变化,指的就是声音的强弱。(板书)声音大即是强,小即是弱。(PPT)在科学中,声音的大小强弱用音量来表述。

  【板书】强 弱

  2.游戏

  【师】怎么区分声音的`强弱呢?我们一起来做个小游戏,跟你的同学说一句悄悄话,有个小要求,只能让你的同桌听到。开始!

  【师】同学们都玩的很开心哦,王老师也很想参与进来,最后一排的那位小帅哥,能大声地告诉王老师你的名字吗?【生答名字】XXX同学,认识你真高兴!你能和老师说声老师好吗?【生答】

  【师】老师们你们听到打招呼声了吗?

  【师】刚刚的游戏中,你们听到的所有声音,哪个最强,哪个最弱?

  【生答】......

  【师】看来同学们已经能区分声音的强弱了。我们可以通过调整发声的力度,来控制声音的强弱。

  3.实验探究一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声音的产生与振动有关,那么,声音的强弱是否也与振动有关呢?

  【师】下面,我们来进行探究实验,请看大屏幕:

  【师】我为大家准备了这些实验器材:音叉、小锤、带线的乒乓球。

  【师】(PPT演示)怎么利用这些器材进行实验呢?下面来看看实验步骤:

  ①手拿带线的乒乓球,保持静止;

  ②击打音叉发出声音;

  【师】要想使音叉发出强弱不同的声音我们怎么敲击?

  【生答】重一点敲击声音强,轻一点敲击发声弱。

  【师】那我们在使用音叉时,应该击打哪个部位呢?

  【生答】

  【师补充】应该击打音叉侧面的顶端。将乒乓球快速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侧面。

  ③比较音叉发出强弱不同的声音时乒乓球弹开的距离远近。

  ④为避免误差,反复实验三次,记录实验结果。

  实验前,老师要提示两点:

  【师】A.小组内分工合作,遵守实验纪律,本次实验需要分辨声音强弱,实验时请保持安静。

  B. 提示音乐响起停止实验,将器材放回原位,分析实验结果,准备交流。

  【师】现在开始实验!

  【生】分组实验

  4.交流分享

  【师】我们的探究活动已经完成,哪个小组的同学愿意上来,一边演示,一边分享你们的发现。请你大声的告诉大家你的发现。

  【生1】演示实验过程

  【生2】我们先敲出强的声音,再敲出弱的声音,通过实验,我们发现声音强,小球弹开的距离远,声音弱,距离近。

  【师】其他小组,你们还有补充的吗?

  【师】现在我们回顾一下振动的概念。振动是指一个物体在力的作用下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往返运动时离中心点距离远振动幅度就大。(慢)往返运动时离中心点距离远振动幅度就,振动幅度小。

  结合我们刚刚的实验,来说说(小结)声音的强弱和振动幅度大小有关吗?

  【生答】 振动幅度越大,声音就越强;

  振动幅度越小,声音就越弱。

  【师补充】是的,发声体振动幅度的大小决定了声音的强弱。

  【板书】 强 大

  音量 振动幅度

  弱 小

  (二)声音的高低(音高 )

  1.声音高低的认识

  【师】声音的变化除了强弱变化之外,还有高低变化。听!

  【教师弹仿真琴不唱】1234567

  【师】有哪位同学听出来了:哪个音高,哪个音低?

  【生答】

  2.体验声音的高低变化

  【师】 跟着老师的演奏我们一起唱一唱

  (唱音阶)。

  【师】由低到高唱,预备唱;

  【生唱】

  【师】由高到低唱,预备唱;

  【生唱】

  【师】声音的强弱和高低是不同的两个概念。强弱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声音的大小、音量;刚刚我们唱的音阶1234就是声音的高低变化,声音的高低可以用音高来描述。

  (板书音高)

  【板书】 高

  音高

  低

  3. 实验探究二

  【师】那么声音高低的变化可能和哪些因素有关呢?我们来看看这3组器材

  (PPT展示)认真观察同组的各个器材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大小、粗细、长短

  【师】各小组讨论下,猜猜击打同一组3个材料时声音高低会有变化吗?可能会有什么样的变化呢?

  【师】同学们都跃跃欲试了,别着急老师会让你们实验的,我们先来看看实验要求。

  实验步骤:①检查器材,将预测结果填写在报告单上。

  ②用同样的力敲击器材中部,仔细分辨声音的高低。

  ③同一器材反复实验3次,并填写实验结果。

  ④三组实验都完成后回到座位,整理实验结果。

  【师】声音的高低光用耳朵来分辨有一定的难度,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一款APP软件,帮助大家分辨声音的高低。请看大屏幕,我们一起来学习“频率分析仪”使用方法。

  【师】为了更好地完成实验,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PPT:温馨提示:

  A.本实验需要辨别声音的高低,实验全程须保持安静;

  B.各实验区域小组间分工合作、有次序交换;本次实验设四个实验区,每大组到相应区域进行实验。

  C.及时填写实验报告单。

  D.实验结束后,将器材归位,回到座位整理实验报告,准备交流。

  【师】有什么问题吗?开始实验

  【生】用自制教具分组实验,研究声音高低跟什么因素有关。

  教师在各组进行巡回指导。

  铃声提示 坐回原位

  4.分享交流

  【师】同学们都已经完成了你们研究,哪一组上来说说你们的发现?

  (呈现记录表,汇报发现,并演示。)

  【生】句式:我们小组研究声音的高低是否与物体的大小 有关,我们发现物体 ,声音 ;物体 ,声音 。

  【板书】 高(小、短、细 )

  音高

  低(大、长、粗 )

  5.演示实验

  【师】为什么小、短、细的物体发出的声音就高呢?为什么大、长、粗的物体发出的声音就低呢?

  为了揭示其中的奥秘,科学家们做了大量的实验,下面我们来看其中的一个实验:

  【师】(教师演示实验齿轮,慢一点,让学生听清楚)。老师转动齿轮,可以带动金属片振动。齿轮转得慢,金属片振动也慢。接下来老师要从慢到快来转动齿轮,大家听一听发出的音高有什么变化?

  【生答】振动慢,声音低。 振动快,声音高;

  (师板书慢)

  6.小结

  【师】现在我们能解决这个问题了吗?

  小、短、细的物体振动快,所以声音高;大、长、粗的物体振动慢,所以声音低。

  声音有高低的区别是因为物体振动的快慢,也就是振动频率不同。

  三、总结分享

  【师】今天,我们学了两个概念,音量、音高,通过探究实验,我们发现,振动的幅度决定了声音的强弱(也就是音量),振动的快慢决定了声音的高低(也就是音高)。

  四、拓展延伸

  【师】今天我们一起了解到振动的幅度和频率的差别可以带来声音的变化。我们的祖先利用科学知识制作了许多乐器,艺术家们利用这些乐器演奏出美妙的乐曲。

  老师这里有一些仿真乐器,其实这些仿真乐器不仅可以用平板下载,也可以用电脑、手机下载,老师在这里给你们提出一个小挑战:利用仿真乐器创作属于自己的歌曲。

  【板书设计】

  声音的变化

  【实验记录】

  实验探究一:声音的强弱与振动关系探究实验

  实验过程

  声音的强弱

  乒乓球弹开距离(远、近)

  用力敲击音叉

  轻轻敲击音叉

  实验探究二 :声音高低的变化探究实验

  1.实验名称: 声音高低的变化是否与物体的 有关

  2.我们的预测:物体 ,声音高;物体 ,声音低。

  3.实验过程:

  物体特征

  第一次实验数据(HZ)

  第二次实验数据(HZ)

  第三次实验数据(HZ)

  4.实验结果:

  我们小组研究声音高低的变化是否与物体的( )有关。我们发现物体( ),声音( );物体( ),声音( )。

小学科学教案13

  教学目标:

  认识像搭在汽车上的木板那样的简单机械叫斜面,斜面可以省力,斜面坡度越小越省力,越大越不省力的原理,了解斜面原理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

  教学重点:

  探究斜面的作用。

  教学难点:

  探究影响斜面省力大小的因素。

  教学准备:

  学生每组准备:可以搭三种不同高度的斜面组件,2个重物,1个测力计、2张实验记录单。

  教师准备:木板一块、测力计、重物、斜面的相关教学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引入课题

  1.激趣感知:课件出示学生熟悉的美丽的盘山公路图片,让学生说在这样的公路上乘过车吗,为什么公路不从山底直修山顶?

  2.师:如果有很大很重的油桶要运上车,搬运工人会怎么做?课件出示画面。

  3.斜面概念引入:(课件出示)我们把像搭在汽车车厢上的'木板那样的简单机械叫做斜面。

  二、探究斜面的作用

  (一)探索斜面是否省力

  1.师:与直接提升油桶上车相比,你觉得斜面有什么作用呢?学生猜测(斜面可以省力)。

  2.师: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斜面的作用(板书课题)。

  3.师:你们认为斜面能省力,斜面真的能省力吗?你能用什么方法来证明你的猜测呢?

  4.指导各小组设计一个实验计划(可用图示法)并汇报(后师课件出示)。

  即:用对比实验:同一个物体通过斜面提升与直接提起比较谁省力。

  5.根据学生的汇报,师逐一出示为学生准备的材料,并讲解测力计的使用方法,演示斜面的的搭建。

  6.分发实验记录单(课件出示),说明实验要求和注意点。

  7.学生分组实验探索,教师随机指导各小组实验方法和该注意的地方。学生一边测量,一边填写表格并分析实验数据。

  8.各小组交流后汇报,得出结论:斜面确实能省力(板书后课件出示)。

  (二)探索怎样的斜面更省力

  1.师:如果斜面省力,那怎样的斜面会更省力些?会跟哪些因素有关呢?

  2.学生猜测影响斜面省力大小的因素,并交流实验方法,各小组设计一个实验计划(可用图示法)并汇报(后师课件出示)。

  3.分发实验记录单(后课件出示),说明实验要求和注意点。

  4.学生分组实验探索,教师巡回指导。

  6.小组交流后汇报得出结论:斜面坡度越小越省力,坡度越大越越费力(板书后课件出示)。

  (三)寻找生活中斜面原理的运用

  1.由前面的盘山公路图回答课前引入时的问题:为什么公路不从山底直接修到山顶?(首尾呼应)

  2.学生说生活中运用斜面原理的例子。

  3.师课件出示生活中各种运用斜面原理的例子,学生说图中哪些地方应用了斜面原理。

  三、全课小结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四、课余探究:当你骑自行车(非变速自行车)遇到上坡时,怎样骑行会更省力?

小学科学教案14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词语。

  3、理解课文,领悟在逆境中只有具备坚强的意志和聪明智慧的人才可能拥有精彩人生。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课文的语言文字,去感受人物的精神品质。

  2、理解夏洛蒂成功所具有的深刻的社会意义。

  三、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入:

  1、齐读课题

  学生交流对大树和小草的认识。

  课文所写的夏洛蒂.勃朗特成材的故事为什么要以“小草和大树”为题呢?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交流理解。

  二、自读课文:

  1、读课文,划出生字词,读准字音。

  2、再读课文,不理解的字词,借助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意思,提出不理解的问题。

  三、检查自学情况

  1、检查词语:指名读生字,找出生字所在的词以及新词。说说对词语的理解。齐读词语。

  嗷嗷待哺 要强好胜 节衣缩食 脱颖而出

  寥寥无几 惴惴不安 孜孜不倦 大名鼎鼎

  2、读后交流不理解的问题:

  四、理清课文层次,分段。

  1、默读课文。

  2、给课文分段,说说段意。

  第一部分(1节):概述了《简.爱》的作者夏洛蒂.勃朗特是以为在逆境中成材的典范。

  第二部分(2-4):讲述了生活在极度贫困家庭的夏洛蒂.勃朗特坚持学习、写作,不断遭受着打击与失败。

  第三部分(5-7):讲述了夏洛蒂.勃朗特姐妹经过慎重思考,从写诗改为写小说,争分夺秒、孜孜不倦终获成功。

  五、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第二课时

  一、复习

  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学习第一大段

  1、默读,文中把夏洛蒂.勃朗特比作什么?

  2、认识仙人掌花吗?生活在怎样的环境里?(感受到主人翁不屈的精神和在恶劣环境中茁壮成长的顽强生命力。)

  三、学习第二大段

  1、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说说主人公遭遇到了怎样的家庭不幸?

  2、面对这些不幸,主人翁是怎样艰难谋生的?用笔把表现主人翁艰难谋生的词语画下来,多读几遍,交流感受,体会其中所表现出来的人物性格。

  (1)抓“洗衣,烧饭、缝缝补补、拾柴、捡破烂”等一连串生活细节体会主人翁为生活而奔波而忙碌的形象,感受主人翁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性格。

  (2)抓“再艰苦再劳累,都不肯放弃学习,上不起学,在家里跟父亲读书”等细节体会主人翁热爱学习、要强毫升的性格。

  (3)抓“始终没有停止过写作尝试,希望用笔敲开幸运之门”等细节,体会主人翁不甘命运驱使,富有理想的性格。

  3、读第三、四自然段,

  交流:在写作的道路上,夏洛蒂遇到的挫折:

  (1)遭遇诗人嘲讽训诫。

  (2)自费出版诗集,只卖出两本。

  4、体会夏洛蒂向诗人请教前后不同的心情。

  抓“惴惴不安”等,开展对话交流,想象主人翁害怕而又充满期盼的心情。

  5、夏洛蒂热切盼望的结果怎样?

  抓“原样退回”等词语理解诗人所说话的意思。

  6、面对这样傲慢的训诫,夏洛蒂又是如何表现的呢?

  抓重点词开展想象,体会倔强、不屈服的性格。

  7、沉重的.打击,夏洛蒂屈服了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四、学习第三大段

  1、夏洛蒂有没有通过写小说实现自己的理想,敲开幸运之门呢?

  2、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感受主人翁经过不懈努力最终取得成功的喜悦。

  五、回顾全文

  1、交流对课题的理解。

  (通过题目鲜明对比抓住读者、发人深思的艺术,进一步体会主人翁与命运和世俗的偏见,抗争的勇气和坚持不懈追求理想的性格。)

  2、回顾全文,整体把握“小草”成长为“大树”的艰辛历程,交流夏洛蒂成功的人生启示。

小学科学教案15

  一、导入新课

  活动一:

  1、师:同学们,我们上节课曾安排的观察动物的任务,下面请同学们来交流一个观察情况吧

  2、汇报交流情况

  (教师组织学生回忆、交流在一定范围内见过那些小动物。)

  3、过程中注意引起学生寻访小动物的兴趣。

  4、关注:学生是否注意倾听同学的经历;学生的描述是否有想象的内容

  5、教师提示:我们已经研究了鸟、昆虫、一些哺乳动物,今天我们再来研究其他类型的动物,你还了解哪一类动物呢?

  6、对学生的汇报进行评价

  学生交流

  学生代表汇报

  学生纷纷发言

  课前提前安排学生观察动物,对学生学习这节课作了重要铺垫。

  培养学生注意倾听的习惯。

  适时评价鼓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探究活动

  活动二:认识动物的特征

  1、布置探究任务:观察昆虫、鸟、哺乳动物之外的其它动物

  2、提问: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对动物进行观察,观察中我们需要注意什么?观察后我们需要做些什么?

  3、布置学生讨论交流,分组探究

  (鱼一个小组,两栖动物一个小组,爬行动物一个小组,共三个小组)

  4、根据观察讨论的结果,分组填写观察记录(各个小组填写各自的记录表,动物类别不同表不同)

  5、组织学生汇报小组填写的记录

  6、教师提问:你能按照特征给他们分类吗?

  7、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分类交流

  活动三:

  1、教师提问:你还知道哪些动物和这类动物的特征相似?你还了解这类动物的哪些知识?

  2、组织学生交流

  3、你还了解哪些鱼、两栖动物、爬行动物,它们为什么属于这类动物呢?

  学生纷纷回答

  学生讨论、交流、分组探究

  小组填写观察记录(适当引导)

  学生汇报记录

  学生分组讨论分类

  学生交流

  学生讨论(教师适时引导)

  让学生重视观察的注意事项,也让学生学好科学养成良好得习惯。

  在让学生记录汇报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

【小学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科学教案05-28

小学科学教案11-16

小学科学教案模板05-29

小学科学教案(精选21篇)12-05

小学科学教案15篇02-06

小学科学教案(15篇)02-14

小学科学教案精选15篇02-14

小学科学教案(通用22篇)11-10

小学科学教案(通用21篇)11-24

小学科学教案通用15篇0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