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时间:2024-06-12 12:39:19 教案 我要投稿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

  教学内容:新课标人教版实验教材三年级下册第31-32页的例题7及相应练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商中间有零的除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商中间有零的除法;

  2.培养学生笔算除法的计算能力,养成验算的习惯;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商中间有0的除法计算方法以及被除数十位上的数为什么要落下来。

  教学准备:小黑板、投影仪、展示台、主题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判断下面各题的商各是几位数。

  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

  6)804 8)712 5)305 2)206

  师:请同学们想想下面各题的商最高位在什么数位上,商是几位数。

  2.笔算(选择你喜欢的一道题进行笔算,两题都算也行)。

  505÷5 804÷4

  指名演算,其余的`学生做在作业本上。

  完成后,师问:为什么商中间有0?(学生回答)

  师:这两题是我们昨天学的商中间有0的除法,同学们掌握的很好,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商中间有0的除法,它比昨天的还难,但只要大家用心思考、积极动脑,一样能学得很好。(板书出示课题:商中间有0的除法)

  二、探究新知

  1.电脑出示例7:(1)星光小学832名学生分4批去参观天文馆。平均每批有多少人?

  师:全班一起把题目读一遍。(学生读题)

  (1)找找这题的条件和问题是什么?(指名回答)

  (2)根据条件和问题你想怎么计算。

  师:为什么用除法,有没有别的想法?

  生:没有用除法计算最正确。

  师:他说的很好,陈老师也这么认为。接下来我们就试着独立笔算这道题。

  (3)学生试算,教师巡视,发现不同的笔算过程,并展示在黑板上。

  (4)师:这几种算法中,你认为哪种算法最好,为什么?和你的同桌交流一下。

  (5)评价:班级交流哪种算法最好,对学生的算法进行评价。适时进行表扬鼓励。

  (6)归纳小结: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商中间有0的除法,它和804÷4这题都是商中间有0的除法,为什么832除以4被除数十位上的数要落下来而804除以4被除数十位上的数不用落下来呢?

  2.比较 832÷4 804÷4

  804除以4被除数十位上的数是0,落下来和个位的4相加还是等于4,落下来没有意义,所以不用落下来;832除以4被除数十位上的数是3,落下来除以4不够商一个十,和个位的4合起来就是32个一,除以4商8个一,所以要落下来。

  ______

  3.巩固5)525

  现在请同学们笔算这道题。

  学生练习后,问:你是怎样想商中间的0的,为什么?

  如果不笔算,你能不能马上判断出商中间有没有0呢?看看上面的题目能不能找出其中的规律。想一想,看谁最聪明。(最高位是除数的倍数,十位比除数小商中间一定有0。)

  三、巩固练习

  ______ ______

  1.选做 3)615 6)624

  ______ ______

  5)517 4)826

  学生完成后讲评,问:怎样检查计算是否正确呢?(验算)

  2.当一回小医生(下面的计算对吗?把不对的改正过来。)

  1 0 1 1 7

  5)5 1 5 4)4 2 8

  5 4

  5 2 8

  5 2 8

  0 0

  5.编题游戏。

  师说一位数,生说三位数使它们相除商中间有0。学生回答后再笔算进行验证。你们说了这么多数,是不是都符合游戏规则呢,想不想验证一下?笔算看看。

  四、知识应用:第33页第1题。

  306÷3 360÷3 680÷4 608÷4

  517÷5 403÷8 262÷6 564÷7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2

  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除数是两位数的口算除法;能比较熟练的估算、笔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2、在探索除法算理算法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的推理能力和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

  重点:

  学生学会除数是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难点:

  在学习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教具准备:

  图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口算

  80÷20xx÷1060÷30160÷80

  100÷50250÷50360÷60390÷30

  (2)上节课我们留了一道口算题:540÷60=?

  同学们,这道题应该如何口算呢?

  复习可以起到知识迁移的作用,以利于学生后面新知识的学习,使学生看到新旧知识的联系。

  (二)导入新课

  1.学生进行独立计算

  2.交流口算的方法,只要有道理,就给予肯定,但是也要引导学生学会吸收别人的好方法,选择最合适的。

  如:60×9=540所以540÷60=9

  或者540÷6=90所以540÷60=9

  又或者54个十除以6个十等于9,所以540÷60=9

  (学生已经有了用口诀求商和第一个红点的基础,放手让学生自己算,并进行方法的交流。)

  3。质疑:问题口袋

  我们刚才学习了除数是两位数的口算除法,你能说说口算方法是什么么?

  你还有没有什么问题?可以举例提问?

  (每个红点问题后都有问题口袋,鼓励学生学会新知后质疑,提己的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习数学的能力。)

  (三)巩固练习

  1.口算

  840÷60=480÷30=750÷50=

  630÷30=600÷30=720÷60=

  1、自主练习第四题:口算。集体订正。找出两组说明算理。

  2、第五题。要选择哪份工作,主要看什么?(每小时多少钱)怎么办,计算?独立完成。集体交流。

  3、第六题:第一问由学生自主完成。(三人板演)第二问班中交流,集体根据学生的`问题,口头列式解答。

  2.人体的血液1小时可以在人体内循环180周。

  (1)血液平均每分钟在人体内循环几周?

  (2)血液循环一周大约需要多少秒

  师:平均每分循环几周?而已知是1小时循环180周,应怎么办?每分循环3周,求一周约用多少秒应先做什么?怎么列式?

  3.飞机每小时飞行720千米,火车每小时行驶90千米。

  (1)飞机的速度是火车的多少倍?

  (2)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四)课堂

  通过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在计算的时候要注意什么?(的时候注意培养学生时刻注意计算要验算,养成养好习惯。)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3

  教学目的:

  1、使学生掌握亿以内数的写法;

  2、培养学生娄推、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亿以内数的写法;

  教学难点:

中间有零的数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让学生拿出自己制作的数位顺序表,说一说从数位顺序表中可以知道哪些方面的知识?

  2、读出下面各数:

  160634 201567 4060010 300060

  二、导入新课

  我们已经学会了亿以内数的读法,但是在日常生活中仅仅会读这些大数目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必须会写这些数,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亿以内数的写法(板书课题)

  三、探究新知

  1、猜想:亿以内数的读写法其实是有联系的,同学们不妨大胆猜想一相,它们之间有什么样的联系?

  2、探究写数的方法

  (1)师读数,学生在数位表上尝试写数

  千百十万 千百十个

  万万万

  位位位位 位位位位

  七万写作:

  七十万写作:

  七百零八万写作:

  (2)分组讨论:七万怎样写?七十万和七百零八万呢?分组讨论:整万的数该怎样写?

  学生归纳得出:整万的数先按个级数的写法去写,再在个级添四个

  千百十万 千百十个

  万万万

  位位位位 位位位位

  十万二千三百四十五写作:

  二十三万零六百写作:

  二千零五十万七千写作:

  教师:这些数和例3中的数相比,有什么特点?

  引导学生说出这些数不是整万的`数,它含有万级和两级的数,要复杂一些。

  教师:虽然数要复杂一些,但是我们也可以借助例3写整万数的方法来写,同学们想试着写一写吗?

  学生写出数后,把写出的数在展示台上展示出来。

  老师和学生在上起先订正对错,然后围绕下面两个问题分组展开讨论:1、这些数包含几级?写数时先写哪一级?再写哪一级?2、在写出的数中,第一个数万位上为什么要写0?第二个数的千位、十位和个位为什么要写0?第三个数的百万位、万位、百位、十位、个位上为什么要写0?

  引导学生访问说出因为第一个数万位上没有单位,所以要写0占位,其他两个数都是同样的道理,要写0占位。

  在以上讨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出含有两级的数的写法。

  板书:先写万级,再写个级;哪一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那一位上写0。

  请学生完成第8页的“做一做”,写成后抽学生把自己的答案在展示台上展示出来,并让学生重点说说:五百零六万中的十万位上为什么要写0?八千零六十万二十中间为什么要连续写三个0?

  三、巩固练习

  1、口答(练习二第1题)

  师生对口令、教师说一个数的最高位是万位,学生马上回答出:它是五位数;或老师说一个数是九位数,学生马答出它的最高位是亿位,还可以让学生与学生之间对口令。

  2、把练习二第2题的练习形式改成连线题,即用线把读出的数与正确写出的数相连。

  五万 96700000

  六千零五十万 32000000

  九千二百七十万 50000

  三千二百万 6050000

  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不给六千零五十万为个数连线?

  3、练习二第3、4、5题。

  第5题,要求老师先念数,学生写。然后要求学生把自己写出的数坍塌读一遍,检查学生写得是否对。

  四、课堂小结

  1、教师谈话引导学生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亿以内数的写法。写亿以内的数可以分哪两种情况来写?在写的过程中你认为要注意些什么?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4

  教材简介:

  本单元内容的教学,是在学生认识了万以内的数,会计算三位数的加减法,初步认识了分数,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并且学习了常用的计量单位的基础上进行的。本单元内容包括:认识小学;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认识小数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常见的小数与小数的读法

  例1:一、二位小数的含义与写法

  例2:一、二位小数的大小比较

  例3:一位小数的加法

  例4:一位小数的减法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结合具体内容初步了解小数的含义,会认、读、写小数部分不超过两位的小数。

  2、使学生能结合具体内容比较一位、两位小数的大小。

  3、使学生会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

  教学建议:

  1、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促进知识经验的迁移。

  2、把握好小数的初步认识的学习要求。

  3、放手让学生探究简单的小数加减法的算法。

  课时安排:

  5课时。

  第1课时

  教学内容:

  实验教材三年级下册P88———P89。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掌握十分之几、百分之几的分数都可以改写成零点几的形式。

  2、使学生正确掌握小数的读、写法。

  3、使学生了解小数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重点:

  使学生正确理解小数的含义。

  教学难点:

  以元为单位的小数与几元几角几分的相互改写;以米为单位的小数与米、分米、厘米的相互改写。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二、新课:

  1、创设情景认识小数

  出示主题图

  问题:

  (1)从这幅图中你发现了什么?

  (2)知道了什么?与同桌的小伙伴说一说它表示什么意思?

  学生汇报,老师板书(略)

  归纳概括像5.98、2.03、0.65、4.82、2.8、6.7………这样的数叫小数。“。”叫做小数点。

  动手填一填(P88中间表格)

  2、探究小数的读法

  你们会读这些小数吗?试读一读。

  教师加以引导小数的正确读法。

  你们还在哪里见过小数?

  探究小数的写法(教学P89例一)

  小结归总:

  (1)这节课你们认识了什么?

  (2)今天认识的小数与整数比较有什么不同?同桌同学互相说。

  三、巩固

  1、出示数字卡片(整数、分数、小数)

  2、把卡片上的小数打上钩。

  3、读出小数

  4、说一说你是怎么读小数的?

  5、老师口述小数,学生听写。

  6、完成P89做一做1、2、题。

  第2课时

  教学内容:

  小数的大小比较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会比较小数的大小。

  2、通过有小数的大小比较,加深学生对小数含义的理解,加强整数和小数的联系,分数和小数的联系。

  教学重点:

  会比较小数的大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并导入新课。

  提问:比较整数大小的方法是怎样的?同分母分数的大小比较是怎样?

  老师小结:突出整数比较大小时,要从高位比起,把相同数位上的数加以比较,同分母的大小比较,分子大的.分数比较大,把相同分数单位分数的分子进行比较。

  口算比赛:(用手势表示“大于号”、“小于号”)

  16○1228○3886○84

  4/5○3/57/12○5/1216/20○9/20

  导入新课:前一阶段,我已经学会了比较整数大小和比较分数大小的方法,今天我们先学习“小数的大小比较”。(板书课题)

  二、新课。

  1、小组探究学习:P90例2

  2、补充例题(图略)请看图,说出左图和右图中有几个几分之一,用小数怎样表示?这两个小数哪个大?为什么?

  要求:从小数的含义上理解得出。

  0.4<0.7

  紧接着要求学生再观察下图并要求边看图边思考:

  这图和上图有什么不同?比较时应先比较哪一位,再比较哪一位?

  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时突出下图中有整数,而上图没有;有整数的情况下,小数大小的比较,要先比较整数部分,再比较小数部分,就如同比较整数大小一样,先要比较千位,再比较百位,……比较大小都从高位比起,把相同数位上的数进行比较。

  进而说明左图的数大于2,右图的数不到2,所以圆圈中应该填“>”。

  2.5○1.8

  3、学生试练。

  2.5○2.38.6○8.90.23○0.533.22○1.28…………

  使学生明确两数的整数部分,个位上都相同,就要再看小数部分哪个大。

  4、教师简单小结比较小数的方法。

  比较小数的大小方法和过去学过的整数的比较方法相同,比较大小都从高位比起,把相同数位上的数进行比较。有整数部分的小数,要先比整数部分,再比较小数部分;整数部分相同,再看小数部分哪个大。

  三、练习:

  P90下边的“做一做”

  补充练习,在○里填上合适的小数。

  ○>○>○>○>○>○

  四、全课总结(略)。

  第3课时

  教学内容:

  笔算小数加法,P90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掌握小数加法的计算方法。

  2、通过对比小数加法与整数加法的相同点以加深学生对小数加法的理解。

  教学重点:

  掌握小数的加法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列竖式计算下面各题,并说一说做整数加法时要注意什么?74+2851+62

  (小结时,突出“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

  二、新课:

  1、设计购物情景图。学习小数的加法计算。

  从画面中你知道了什么信息?

  你想购买哪些商品?它们的价格分别是多少元?

  你最少选择购买两种商品,请你计算一下你一共用去了多少元钱?

  计算结束之后说给同桌的小伙伴,你自己是怎样计算的?(给出活动时间)

  学生活动后汇报归总。得出小数加法的计算方法。(教师可以板书)

  教师补充讲清,直接用小数计算的书写格式。(强调格式)

  2、试一试(用竖式计算下面各题)

  4.5+2.30.9+6.214.1+3.62.08+

  0.49

  3、师生小结,计算小数加法时要注意什么?

  形成文字。计算小数加法时,要使相同数位对齐,也就是要把小数点对齐,从低位加起,加得的结果要对齐加数的小数点,点上小数点。

  三、实践活动:

  1、把自己的语文、数学课本的单价找出来,计算一下语文、数学两本书一共用多少元钱?

  2、看够物信息,帮小强计算一共用去多少元钱。

  面条一包食盐一袋火腿肠味精一袋

  1.86元1.00元5.06元9.47元

  四、巩固练习

  1、判断正、误(并说出错误的原因)

  2、选择正确的答案填在相应的括号里。

  3、摘果游戏

  说明(果树图上有小数的加法算式,谁计算结果正确,摘下的果子归谁。)

  五、全课归结

  1、通过这节课的活动,你学会了什么本领?

  2、你在计算小数加法时,要注意些什么?

  第4课时

  教学内容:

  笔算小数的减法,P96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掌握小数减法的计算方法。

  2、通过对比小数减法与整数减法的相同点以加深学生对小数减法的理解。

  教学重点:

  掌握小数的减法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1、复习小数加法

  0.37+0.5810.9+7.8

  2、重点复习小数加法的计算法则。

  二、新课:

  1、组织学生自学P96页例4。从例4中你学到了什么?从1.2—0.6=0.6的竖式计算中你发现了什么秘密?它与小数加法比较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你能说一说小数减法的计算方法吗?(留时间让学生议论。)

  2、结小数的减法的计算方法。(略)

  3、设计情景,提出问题,巩固小数减法的计算。

  出数据信息

  尺子铅笔作文本图画本笔盒彩色笔

  0.80元0.50元1.20元0.60元9.67元12.40元

  师:根据以上的商品价格,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并解决它。

  4、回顾对比:

  小数减法计算与整数减法计算有什么不同?

  小数减法计算与小数加法计算有什么相同点和什么不同点?

  三、小组活动,巩固计算,提高计算能力。

  说明:1、两人一组。每人说出一个小数。两人同时写竖式计算,比一比谁算得又对又快。在规定的时间内,计算题目多者为胜。

  四、练习作业。

  1、完成课本P97页第1、2题

  2、课后实践作业:P97页第3题。

  第5课时

  教学内容:

  小数加、减法混合练习,课本P97~~P98第4~~6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进一步会计算比较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2、使学生能形成比较正确、熟练的计算技能。

  教学重点:

  熟练小数加、减法混合计算的技能技巧。

  教学过程:

  一、口算练习。

  4.6+5.40.6+0.80.36+0.4

  0.9–0.70.8–0.41–0.6

  老师小结口算情况。

  二、练习笔算小数加、减法。

  1、完成P97第4题和P98第6题。

  2、评讲时突出两个带小数相减,且小数部分只有一位,十分位上的数不够减,要从整数部分的个位退一的计算方法,作为重点评讲。(学生如出现错误,结合评讲)

  三、练习有关小数加减法的文字题。

  1、讨论:以下两题应该怎样列式计算。

  (1)0.95比0.58多多少?

  (2)已知甲数是7.4,它比乙数多1.3,乙数是几?

  学生列式计算后,老师进行简单小结:第(1)小题是比较两数大小,相差多少?可用减法计算,列式计算0.95—0.58

  =0.37;

  第(2)小题已知甲数是7.4,它比乙数多1.3,乙数是多少?(也就是乙数比甲数少1.3,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是多少?)用减法计算:即7.4

  –1.3=

  6.1,做这类文字题一定要弄清楚谁与谁比,谁大谁小,求大数还是求小数,要分析题中两数关系,然后选择正确的算法进行解答。

  四、练习有关小数加减法的应用题。(根据学生情况适当加深练习,补充题略)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5

  教学目标:

  1、知道平面图形周长的概念。

  2、会描绘平面图形的周长。

  3、能推导并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4、培养学生归纳和推导公式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周长的理解,正方形和长方形周长公式的推导。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尺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自己买过衣服或裤子吗?

  生:没有。

  生:和爸爸妈妈一起买的。

  师:我们的好伙伴小胖约了小丁丁陪他去买裤子,我们看看发生了什么?

  (媒体演示:裤子太大了)

  师:如果你是小丁丁,会和小胖说什么?

  生:再换一条小点的试试。

  生:这样太麻烦了,先要量一量自己的腰围。

  师:你能向小朋友解释一下什么是腰围吗?

  生:腰围就是腰这里的周长。

  师:谁想来量一量自己的腰围呢?

  生边演示,边说明:从一端绕腰部一周的长度,就是腰围。

  师:刚才同学还提到一个词,就是周长。我们平时说不说腰这里的周长呢?那什么时候才用到周长,周长的概念到底如何?我们今天就一起来研究。

  二、主体探究

  1、周长的概念

  媒体演示

  师:你知道小青虫爬的一周是桑叶的什么吗?

  生:桑叶的边长

  生:桑叶的周长

  师:对了,从桑叶的一端开始沿着它的叶边一周的长度,就是桑叶的周长。

  那你说说我们在描叶子的周长时要注意什么?

  生:要把叶柄也描进去,它也是叶子的一部分。

  师: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的叶子,描描它们的周长。

  生操作。

  师:除了树叶以外,看看我们的教室里,你想知道哪些物体的周长吗?

  生:桌子、黑板、椅子……

  生:周长是指平面图形的`,应该说桌子桌面的周长。

  小结:围绕平面图形一周的长度,叫周长。

  师:你知道周长的单位是什么?

  生:是长度单位。

  师:刚才同学们举例的黑板、桌面都是长方形或正方形的。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研究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2、长方形和正方形公式推导

  小组合作学习,完成学习单

  (1)计算以上两个图形的周长

  图A的周长是_____________;图B的周长是_____________。

  (2)猜测

  长方形的周长和_____________有关,正方形的周长和_____________有关。

  (3)证明你的猜测

  (4)结论

  长方形周长=_____________,正方形周长=_____________。

  三、练习阶段

  1、测量有关数据,并计算。

  讨论:需要测量哪些边长?

  可以通过平移的方法,转换成长方形,测量出其长和宽。

  比较:(2)、(3)两个图形的周长和面积。

  周长相同但是面积不同,面积指的是图形的大小,而周长指的是图形一周的长度。

  2、请你自己设计两个图形,面积相同,但是周长不同。

  四、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反思: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6

  新知识点:

  1、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能够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出其余的三个方向。

  2、会辨别地图上的方向。

  3、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四个方向)。

  4、认识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能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出其余的七个方向。

  5、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八个方向),并能描述行走路线。

  学习要求:

  1、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辨认方向的意识,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2、结合具体情境,认识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和西南八个方向,能够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出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3、使学生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描述行走路线。

  教学建议:

  1、根据学生原有的认知,让他们在活动中学会运用方位知识。

  2、使学生学会辨认地图上的方位和空间方位。最初,应当根据学生自身的方位来形成辨认方位的技能,然后把这些方位和地图上的方位联系起来。教材首先利用学生已有的上、下、前、后、左、右的方位知识,通过大量的操作活动,让学生练习辨认东、南、西、北等方位的能力,然后让学生学习辨认地图上的.东、南、西、北等方向。

  3、三年级学生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

  维转化的关键时期,此时的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与感性经验相联系,仍然具有很大部分的具体形象性。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东、南、西、北等方位概念的掌握还是比较抽象的,学生需要大量的感性材料和丰富的表象积累。因此,在教学时要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创造大量的活动情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来。鼓励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意见,并能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使学生在观察、操作、想象、描述、表达和交流等数学活动中丰富对方位知识的感知。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7

  教学目标:

  通过生活中学生易于理解的简单事例,使学生初步体会利用集合思想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基本方法。学习解决重合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并能根据直观图灵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对直观图有明确的认识。利用生活事例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学情分析:

  学生从一年级学习数学开始,就已经在运用集合的思想方法了。如学习数数时,把1个人、2朵花等用一个封闭的曲线圈起来表示。又如学过的分类思想实际上就是集合理论的基础。但这些只是单独的一个个的集合圈,而本节课所用的集合圈含有重复的部分,学生从没有见过。因此,教师一定要设计好探究情景,让学生经历从独立到交叉重复的过程,分散难度,使学生逐步理解图示中的不同位置所表示的不同意义,并能根据图示灵活解题。因此,本节课我没有直接利用教材中的例题进行教学,而是从统计“上、下学期获得五好小标兵”的人数及“获得跳绳比赛奖与数学竞赛奖”的人数这两个学生非常熟悉的事例出发,让学生在亲身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再过度到用图表示。

  教学理念:

  数学源于生活,没有生活的数学是没有魅力的数学。我以此作为这节课设计的基本理念。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例引入,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亲切感;也可以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丰富的数学问题,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预设过程:

  一、直接引入课题

  今天,数学王国的小精灵聪聪带大家到数学广角去看看,让大家认识一些有趣的数学问题,学习新的数学方法。

  〔小精灵聪聪的引入,可以营造宽松、和谐的气氛,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开门见山,使学生明确本课的学习目的,做到有的放矢的学习。〕

  二、创情引发冲突

  1、创设生活情景,引出图示法

  在学习生活中,许多同学表现优秀,被评为五好小标兵。现在老师把他们请上台来。上学期的请到左边集合站一圈,这学期的请到右边集合站一圈。认真观察,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还可以用什么方式表示?

  (在学生说了他们的表示方法后,老师介绍聪聪的图示法。用2个椭圆表示。为下面的问题解决做铺垫。)

  2、引发冲突,激发探究欲望

  在学习生活中,我们还开展了丰富多采的活动。进行了跳绳比赛和数学竞赛等。请获得跳绳比赛奖的到左边集合站一圈,数学竞赛奖的同学到右边集合站一圈。

  〔数学源于生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例引入,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亲切感,也可以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2个问题的创设,由易到难,前一个问题为后一个问题的解决作准备。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

  三、探究新的方法

  1、引发思考:这几个同学获得了2项奖,他们应该怎样站好?

  2、让学生想办法并汇报。(在学生想出站法的基础上,让学生说说每一部分学生表示的意义。)

  〔此时,让学生说意义。因为他们参与了活动,所以容易理解。〕

  3、引出用图表示的方法:你们能用像题1这样的图表示吗?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给学生一个自主探索、尝试、创新的机会,体现学生个性化的思维。〕

  (如果学生不能表示,老师介绍。)

  小精灵聪聪的画法是数学家韦恩发明的,因此叫韦恩图。你们想知道吗?请大家仔细看。

  这几个同学参加了2项,所以,左边圈里有他的姓名,右边圈里也有他的`姓名。为了更简便、清楚地表示重复的人,小精灵聪聪把他们的姓名写在中间,只写一遍;然后把圆圈像这样画过去。

  这样一来,一共分成了几部分?每一部分各表示什么呢?

  4、理解图示的意义。

  让学生说一说不同位置所表示的不同意思。

  如果让你参加,你会获得什么奖,你的名字应填在什么位置上?

  〔给学生充足的自主观察、尝试、独立思考、互助交流的时间和空间,并适时引导和变换方式,让学生经历用图表示的过程,理解图示的意义。〕

  5、比较表与图的不同,体会图的作用──更简便、清楚。

  你们比较一下统计表和直观图,有什么感受?

  (使学生认识到用图表示比用表表示更直观、更清楚。特别是很容易看出谁重复了。)

  〔让学生在比较中加深对用图表示的认识,感到图示更直观、更清楚。〕

  6、让学生看图解决问题。

  请大家根据图示用多种方法解决“获得两项竞赛奖的一共有多少人?”并互相交流想法。

  再指名汇报解法和想法。

  〔能根据直观图灵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获得成功的体验。〕

  7、小结注意点:

  现在明白了吗?如果我们再遇到类似这样的问题,应该注意什么?

  四、用新方法解决问题

  1、买菜问题

  我们学校非常注意同学们一日三餐的营养搭配,每天的菜都不完全相同。这是班上的2个小记者调查的近两天的买菜情况,请大家把图填写完,并计算食堂这两天一共买了几种菜。(先完成后指名汇报)

  4月11日

  4月12日

  4月11日 4月12日

  2、自主解决问题

  学生自主解决他们自己收集的实际问题或书上的习题。

  3、辨析:

  小名他们小组有12人一起打扫卫生。小名统计了一下:有8人扫地,8人擦窗子,其中5人既扫了地又擦了窗子。小名统计的对吗?

  〔练习设计注意生活化、层次化,并在课前安排学生进行调查活动。使学生的感性认识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建立数学模型。〕

  五、课堂小结:

  今天所解决的总和问题与以前的不一样。大家留心观察观察,生活中还有哪些问题能用今天学的方法解决呢?

  〔小结把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使学生进一步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8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位置与方向》﹙一﹚第2~3页例1。

  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情境和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学会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2.在东、南、西、北中,给定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辨认其余三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绘物体所在的方向。

  3.借助现实的数学活动,培养学生辨认方向的意识,发展空间观念,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会在实景中辨认东、南、西、北,并能运用这些词语来描绘物体所在的方向。

  教具准备:东、南、西、北卡片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诱发参与。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

  生:喜欢。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谜语:有位勤劳的老公公,天色一亮就出工,从东到西忙不停,直到傍晚才收工。(出示课件)它是什么?

  生:太阳。

  师:同学们真聪明,对,他就是太阳。那同学们知道早晨太阳从那边升起吗?

  生:东方。

  师:看来同学们都有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那你们知道太阳是从那边落下的吗?

  生:西方。

  师:除了东和西,你还知道哪些方向?

  生:南和北。

  师:对于方向的知识,你们已经知道这么多,你们可真爱学习,知识真丰富。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关于东南西北的知识。﹙板书课题﹚

  二.联系生活,自主探索。

  1、学习辨认方向

  师:我们已经知道早晨太阳从东方升起的。

  那我们教室的哪一面是东呢?(贴卡片:东)

  还有3个方向呢?看来有点难,请小精灵帮帮忙吧。

  出示儿歌:

  早上起来,面向太阳,前面是东,后面是西,左面是北,右面是南。

  (齐读,确定其余三个方向,贴卡片:西、北、南)

  学生一起面向太阳(面向东)站立,边指边说,同桌互说。

  2、活动巩固方向

  活动①:指一指

  现在我们已经初步辨认东南西北,接着老师报方向,你们能迅速地指出来吗?

  东,西;南,北。

  现在你们发现什么?(东和西相对,南和北④相对,板书)这是辨认方向的一个好方法。

  活动②:填一填

  我的前面是东,我的后面是( ),我的左面是南,我的右面是( ),我的后面是西,我的.前面是( ),我的右面是北,我的左面是( )。

  活动③:转一转

  现在老师再报出一个方向,你们能很快地面向着这个方向吗?

  面向东,面向南,面向西,面向北,(再来一次)

  在这个活动中你发现什么?(顺时针转,板书)这是辨认方向的又一个好方法,只要告诉我们一个方向,就能按照顺时针转的方法辨别其余三个方向。

  活动④:练一练

  我的前面是西,大家用顺时针转的方法,指出其余三个方向。

  我的前面是南呢?现在你们又发现什么?(小结:人的朝向是可以变的,但方向是不变的)

  三、走进生活,活学活用

  1、用东、南、西、北描述教室各个方向有什么物体?

  我们认识了教室的东南西北,你能告诉我们教室的东南西北面分别有什么?我看见东面有(),()面有()。再说说什么在我的什么方向。

  2、教学课本例1

  我们认识了教室的东南西北,现在让我们到小明的学校看看。看,小明已经来到操场了,你能找到操场上“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吗?完成下面的填空。

  四、课堂小结

  1、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2、回去看看自己家的东南西北分别有什么建筑物?

  五、拓展延伸

  1、简介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指南针。

  2、音频播放:大自然中的指南针。

  板书设计:认识东南西北

  东和西相对南和北相对

  顺时针转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9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认识线段、射线、直线,了解平面内两条直线平行与相交(包括垂直)的位置关系。

  2、在学习知识的探索活动中,培养观察、想象、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3、结合具体情境,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1、认识线段、射线、直线知道区别与联系

  2、理解两条直线互相垂直与互相平行的位置关系。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三角板、直尺。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师:课前,老师收集了一些美丽的图片,请大家欣赏!

  师:刚才图片中展示的大桥叫斜拉桥,大家看,这些大桥美不美?小明也认为这些大桥很美,他还设计了一幅斜拉桥的图纸呢,想不想看一看小明是怎样设计的?

  (边放课件边叙述)他先画两条横线表示桥面,再画两条竖线表示柱梁,然后用长短不同的线表示拉索。其实,像这些长短不同的线都是我们学过的一些线段。

  二、探索新知

  1、认识线段

  师:你能在纸上画出一条3厘米的线段吗?(生动手画,投影展示)

  师:告诉大家你是怎么画的?为了便于观察,老师在黑板上画一条3分米的线段。(师板书)

  师:谁来说说线段有哪些特点?(板书:直直的 2个端点)

  2、认识射线

  师:我们不仅认识了线段,还画出了线段,你们敢不敢接受一个比较难的任务?好,听清老师的要求:把我们刚才画的线段一端固定不动,另一端延长,注意一定要画直,老师不说停的时候不要停下来。(生动手画)

  问:怎么停下来了?

  师:这样吧,纸上画不开,让我们看着大屏幕来想象一下,(课件展示:延长线段)这条线已经超出了屏幕,让我们闭上眼睛继续想象。

  问:同学们,你们能想象出这是一条什么样的线吗?

  问:还能看到他的尽头吗?还能确定他的长度吗?

  师:对,我们已经无法找到他的尽头,也没有办法确定它的长度,我们就说这条线无限长。像这样的线在数学上我们把它叫做射线。(板书:射线)

  问:仔细观察,射线有什么特点?(板书:直 1个端点 无限长)

  问:你们能在本子上画出一条完整的射线吗?为什么?

  我们用什么图示来表示射线呢?

  3、举例

  师:同学们想一想,在我们生活中哪些现象可以看作是射线?

  (生充分地说,课件演示)

  4、认识直线

  师:刚才我们把线段一端延长得到射线,同学们想一想,要把线段两端都无限延长,会是什么样的?(课件展示:两端无限延长)你能想象出这又是什么样的线吗?(生充分说)

  师:像这样我们把线段的两端无限延长就得到了一条直 线。(板书:直线)

  问:谁来说说直线有哪些特点?(板书:直 没有端点

  无限长)

  问:你能在本子上画出一条完整的直线吗?为什么?

  怎样表示直线?

  4、区别与联系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线段、射线、直线想一想,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和联系?(生充分交流,总结)

  5、练习:课件出示

  师:你们能很快判断出下面哪些是线段?射线和直线吗?

  (生判断后要说出理由)

  6、教学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1)相交

  师:每个同学拿出这张白纸,请你在它上面任意画出两条直线,想一想他们的位置关系怎样?(生动手画,师巡视收集)

  师:请看这几位同学画的。

  出示生1画的图形。

  问:这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怎样?

  生:这一个画的是交叉的。

  师:同学们刚才说的两条直线交叉,在数学上我们就叫相交。(板书:相交)相交的这一点是交点。谁再来说一说这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出示生2画的图形。

  师:这两条直线呢?(生:不相交)

  师:有不同意见吗?(生:相交)

  师:为什么?你是怎么想的?

  师:让我们来延长看看。延长后怎样?

  师:像这样表面上看是不相交的,但延长后也会相交,这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实际上也是相交的。还有谁画的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也是相交的?

  出示生3画的图形。

  问:再看这两条直线是相交的吗?为什么?延长后会怎样?再充分的想象一下,继续延长。

  师:通过刚才的讨论,我们发现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两种:相交 不相交

  2、平行

  师:我们来看不相交的两条直线。(课件出示:延长)这样的两条直线无论怎样延长都不会相交,像这样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板书:平行)现在,这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怎样?

  师:因为互相平行,所以其中一条直线是另一条直线的平行线。(课件演示)在这里红色直线是蓝色直线的平行线,同样蓝色直线也是红色直线的平行线。

  问:同一平面是什么意思?你是怎么理解的?(生充分地说)

  出示:牛奶盒

  师:我现在从右面找出一条边(竖着的)再从前面找出

  一条横着的,那如果这两条边无限延长后会相交吗?它

  们互相平行吗?为什么?(不在同一平面上的边)

  师:对!只有在同一平面上的永不相交的两条直线才互相平行。板书:(同一平面)

  3、举例

  师:其实,在我们生活中有很多互相平行的现象,你能找到吗?先自己找一找,和你同位说一说。

  师:在生活中你们找到这么多互相平行的例子,老师也收 集了一些图片。(课件出示:生活中的现象)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研究了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平行与相交。

  四、巩固练习

  1、判断:

  (1)一条直线长5厘米。 ( )

  (2)线段是直线的一部分。 ( )

  (3)黑板的边是一条射线。 ( )

  (4)线段有2个端点、射线没有端点。( )

  (5)直线比射线长。 ( )

  2、下面图形中那两条线段互相平行?

  3、想一想,下面图形中有几条线段?

  五、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0

  教学目标

  1.通过对本单元所学知识的梳理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回顾和整理,形成除数是一位数除法的认知结构,进一步掌握口算、估算、笔算的基本方法。

  2.通过判断商的位数、估算近似值等练习,进一步掌握笔算除法的基本方法,掌握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

  3.能根据实际需要,灵活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提高计算的熟练程度和正确率。

  教学重难点

  1.除数是一位数除法的口算、估算和笔算的一般方法。

  2.形成除数是一位数除法的认知结构。

  教学过程:

  一、自主整理

  想一想:本单元学了哪些知识?

  二、基本练习

  1.根据知识结构图,进行计算方法的再现。

  (1)口算。

  600÷3= 4800÷8= 96÷3= 0÷123=

  指名回答,并说说口算方法。

  (2)先判断商是几位数,再笔算。

  46÷2= 98÷4= 925÷5=

  378÷9= 624÷6= 403÷8=

  指名板演,并整理回顾笔算除法的计算方法和验算方法。

  (3)估算。

  78÷4≈ 452÷9≈ 635÷8≈

  指名回答,并说说估算方法。

  【设计意图】

  通过对本单元所学的计算类题型的.综合练习,加深学生对口算、笔算除法的计算方法的理解与掌握,从而提高计算的熟练程度和正确率。

  小结:本单元我们学习的口算除法是怎样计算的?估算时要注意什么?笔算时呢?

  2.解决问题。

  出示教材第33页的内容。

  (1) 独立解答这3道题,思考该选择用哪种方法最合适?

  提醒学生认真读题,读懂有用信息和提出的问题。

  (2)反馈交流,着重引导学生说出分析过程和解答方法。

  (3)质疑:解答这三道题时,你使用了什么样的计算方法?为什么选用这样的方法?为什么用“≈”?你用什么方法验证自己的计算是否正确?

  (4)小结:可见在解决具体的问题情境时,遇到不同的问题,我们要思考选择用口算、估算、笔算中哪种方法才最合适。只有这样,才可以提高解决问题的速度和正确率。

  四、巩固练习

  练习七的第1题。

  1.按要求先计算,再填空。

  2.集体订正。

  提问:

  (1) 你是怎样判断商的位数的?

  知道要想判断一位数除三位数,先从最高位百位看起,最高位百位等于或大于除数,商就是三位数,被除数百位小于除数,商就是两位数。

  (2) 为什么要把被除数估成能用口诀计算的数?

  这样计算会更简便。

  (3)笔算时要注意什么?

  五、全课总结

  通过今天对本单元知识的整理与复习,你有什么新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教后思考: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1

  一、旋转与平移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观察、交流等活动,经历认识旋转、平移现象的过程。

  2、结合实例,初步感知旋转、平移现象。在对物体旋转、平移运动探索的过程中,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3、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教学重点:认识旋转、平移现象。

  教学过程:

  一、 认识旋转现象。

  (一)做风车:

  1、指导学生动手用正方形彩纸做风车。

  2、让学生将自己亲手制作的风车玩一玩。观察风车转动的情形,说说风车转动有什么特点。学生在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使学生了解风车是绕一个点或一个轴转动的,说明风车的转动就是旋转。

  (二)说一说:

  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可直接鼓励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出在生活中见过哪些旋转现象。

  二、认识平移现象。

  (一)做一做:

  1、在教师的带领下,师生共同操作。

  2、让学生交流自己取书、推书的动作。

  3、讨论:

  取书、推书的动作以及书的移动有什么特点?

  使学生了解书是沿一个方向做平移运动。

  (二)说一说:

  1、先让学生观察教材中的事例,说出平移现象。

  2、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在生活中还看到过哪些平移现象。

  三、练一练:

  第1题:鼓励学生用多种方式做平移、旋转动作。

  第2题:给学生充分的观察、交流空间。

  第3题:先让同桌讨论,再全班交流。先让学生指出事物的运动情况,再说出哪些是平移现象,哪些是旋转现象。重点了解学生用不同的符号表示的情况。

  四、作业:课本第4页的第4题。

  教学随笔: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结合操作活动,经历认识图形平移和在方格纸上画平移图形的过程。

  2、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3、在探索简单图形平移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教学过程:

  一、在方格纸上移动图形(课本第5页的做一做):

  1、指导学生边操作、边交流。

  先让学生把纸片放在方格纸的中间位置,再把纸片向右平移5个方格,然后交流平移的过程、方法、结果。通过交流使学生了解把一个图形平移几个方格,只要看图形一条边平移的格数即可。

  2、将纸片从A处向下平移到C,方法同上。重点了解学生平移的方向和位置是否正确。

  3、想一想:把纸片从A处向左平移到D的位置,纸片平移了几个方格?

  让学生自己平移,再说一说平移的距离。

  二、试一试:

  做课本第5页的试一试。

  1、出示问题,让学生自己试着画,再交流。

  2、鼓励学生画出其他平移后的图形。

  三、练一练:

  课本第6页的练一练。

  第1题:师生一起边讨论,边填空。

  第2题:鼓励学生探索、交流不同的平移路线。

  第3题:先共同判断,再涂色。让学生说一说另一个虚线图是向右平移几个方格后得到的。

  第4题:鼓励学生自己确定平移的方向和距离,并分别画出平移后的图形。交流时,让学生说出平移的方向和移动了几个格。

  教学随笔:

  二、除法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结合购书问题,经历自主探索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两位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的过程。

  2、能正确计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两位数的除法,会进行验算。

  3、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并愿意与他人交流自己的算法。

  教学重、难点:正确计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两位数的除法,并进行验算。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二、新授:

  1、出示课本第8页的题。

  (1) 让学生观察情境图,说说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2) 师提问:能买多少本《趣味数学》?

  (3) 学生列出算式后尝试解答。

  (4) 交流学生的解决方法。重点使学生学习口算方法。如,把15个十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3个十,即150÷5=30;也可以这样想,因为5×30=150,所以150÷5=30。

  (5)师提出:150元能买多少本《科普读物》?

  (6) 师生先讨论:150÷6能直接用口诀计算吗?然后共同完成竖式计算。重点帮助学生理解商“2”要写在十位上的算理。

  三、议一议:怎样检验算得对不对呢?

  启发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和学过的“单价×数量=总价”的数量关系式,想到检验的方法。让学生了解用商乘除数的方法可以检验除法算得对不对。

四、练一练:

  第1题:弄清题意后,让学生计算。教师注意检查学生竖式的书写方法。

  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教师重点检查学生竖式的书写情况。交流时,让学生说说自己验算的情况。

  第3题:在进行练习的同时,对学生进行保护益鸟的教育。

  教学随笔: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结合月饼装盒问题,经历自主探索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的过程。

  2、正确计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有余数的除法,会进行验算。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运算的准确性和计算结果在生活中应用的现实性。

  教学重点:探索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正确计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有余数的除法,会进行验算。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2

  教学内容:P1—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掌握整百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以及使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初步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方法(被除数首位够除),提高计算能力。

  2、让学生根据已有的除法知识经验,自主探索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以及笔算方法,并通过交流出计算法则。

  教学重难点:理解算理,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新

  (小黑板出示)

  1、口算

  10÷530÷340÷2

  80÷450÷570÷5

  2、笔算

  46÷236÷3

  36÷298÷2

  (让学生说说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方法,为类推出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方法做好铺垫。)

  3、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大家都会计算了,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板书)

  二、新授

  1、出示例题(图):养鸡场一共有600只鸡,分三层养在鸡笼里,平均每层有多少只?

  板书:600÷3=(只)

  (1)你是怎样计算的?

  还有其他的方法吗?引导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寻求方法的多样性。

  (2)教师做适当的记录和,把学生的每种方法都做记录和分析,使每位学生都理解每种方法的思考过程。

  (3)有这么多的方法,那你认为哪种方法好呢?

  3、练习

  想想做做1

  三、笔算

  1、出示问题:这些鸡2天共产鸡蛋986个,平均每天产多少个?

  2、这是几位数除以几位数?

  9在哪一位上,表示……?8呢?6呢?

  你能估计一下每天产蛋几百个吗?你是怎样想的?

  3、到底准确的是多少个呢?你能试着用竖式来计算吗?

  他算的对吗?有没有和他不一样的?

  这是三位数除以一位数,首先,我们应该用哪一个数去除以2?

  9在哪一位?表示9个百,9个百除以2,商几个百?4写在商的哪一位上?接下来怎么办?4个百乘2得8个百,写在9的下面,还剩下几个百?怎么办?合起来变成18个十,除以2商几个十?写在哪?接下来怎样写?6除以2商几?写在?

  4、一下笔算方法:从哪一位开始除?有余数怎么办?商怎样写?

  四、巩固练习

  1、想想做做2做在书上,。

  2、想想做做5

  可以怎样思考?

  五、全课

  六、作业:想想做做3、4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3

  教学目标:

  1、通过经历分小棒、口算的过程,创造出竖式记录法,感受两次分小棒以及口算的过程能用竖式记录下来,体会竖式计算的特点。

  2、通过对比口算与笔算的过程,沟通笔算与口算之间的联系。同时明确竖式中每部分的含义从而理解笔算算理。

  3、学会两位数除一位数笔算的书写形式。

  教学重点:理解算理和书写方法。

  教学难点:除法竖式的含义和写法。

  前置研究:

  三年级平均每个班植树多少棵?

  算式:____________________

  你有几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可以摆一摆、写一写、算一算)并把它记录下来。

  教学过程:

  一、口算。

  二、引入。

  在植树节到来之际,我们帮三年级同学解决了一个有关植树的问题,关于这个问题,昨天大家回去是不是已经尝试着自己研究过了,下面拿出你们的前置研究单,自己回顾一下。(出示主题图)

  三、探究新知。

  1、小组交流。

  出示合作要求:

  1)、小组内交流各自的方法。

  2)、整理出小组内不同的方法。

  3)、小组长做好分工、准备展讲。

  2、全班交流。

  方法一:口算

  40÷2=20 6÷2=3 20+3=23

  方法二:画图。

  生:三年两个班要植46棵数,所以我把它平均分成2份,每一份就是23.

  师:其实他给我们形象直观的分析了这道题为什么用除法计算是吗?

  方法三:摆小棒(动手操作)

  方法四:列竖式

  课堂中学生提出的问题:

  1)、2为什么要写在十位上,咋不往个位上写?

  生:因为先是把40跟小棒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20根,不是2根,所以要写在十位上。

  2)、那下面那个4后面为啥不写0呢?

  生:因为这个4在十位上,不写也表示4个十。

  师:那看来这个0就可以(省略)

  3)下面4-4那个0为啥也不写?

  生:因为后面还要算6÷2,写上就成06了,所以不用写。

  4)、为什么要把6拉下来,咋不写在上面?

  生:因为这样更清楚。

  师:什么更清楚了呢?

  生:先分的整捆,后分的单根。

  5)、每个数表示什么意思?

  学生边说教师边板书:

  6)、可不可以从个位除?

  生:可以是可以,但是我觉得如果个位要是7呢?7÷2还有余数怎么办?这样就太麻烦了。

  师:说得多好呀!(掌声)伟大的发明往往都是从伟大的创想中产生的,你今天不妨回去试试。

  师介入:提出问题:“观察这三种方法,摆小棒、口算、列竖式计算,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生:竖式中的第一步跟口算的第一步一样都是先算的40÷2=20,第二步都是算的6÷2=3

  师边说边板书:

  师:刚才老师看到还有一种列竖式的写法,谁跟黑板上的不同。

  展示:关于这种方法谁进行交流:

  生1:我觉得这种方法很简单。

  生2:简单是简单,但是我觉得他没有第一种清楚。

  师:你们认为呢?

  学生点头:

  师:看来第一种方法更能清晰地记录出两次分小棒的`过程。那么这种方法你们学会了吗?

  4、指导书写。

  指明一个学生领着书空计算过程。

  四、课堂检测。

  出示:48÷4=

  要求:先摆小棒再根据摆小棒的过程,列式计算。

  五、全课总结。

  出示课件:孩子们,我们用数学的思维,创造性的把口算写成了竖式的方法,也给他盖起了二层小楼,你们真了不起! 我国古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老子曰: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意思就是说:“人们在面对复杂问题的时候,总是要从小的容易的做起,任何复杂的问题,都能分割成可以解决的一些小问题,笔算除法就是这样的,看似复杂,背后却透着简单!”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4

  教学目标:

  1、结合实例使学生认识面积的含义,能用自己的方法比较两个物体或图形的面积大小。

  2、体会引进统一的面积单位的必要性,获得探究学习的经历。

  3、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建立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表象。

  4、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自学能力,自主探究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理解面积的意义,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

  教学难点:初步建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面积概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提示课题

  师: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我们以鼻子为分界线摸摸你左右脸的大小?你有什么感觉?

  生:两边一样大小。 (板书:大小)

  二、合作交流,归纳概念

  师:再请同学们在自己的身边找出两个物体,摸摸它们的表面,有什么感觉?(让其他学生一起来摸摸学生所回答的面)再比一比它们的面大小,并说说你是怎样比的?你可以跟你的同桌说说。

  (同桌讨论交流,互相说一说)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得出:通过刚才我们比较不同的物体的表面,知道了物体表面(板书)是有大小的。

  师:现在我们把刚才摸的面任选一个,画出来并涂上阴影,再摸摸它的大小,和同桌比比它们的大小。(投影)

  得出:我们描的面都是平面图形(板书),它也有大小的。

  师: 一般地,物体表面平面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板书)。

  追问: 它有面积吗?(在黑板上随手画出这个图形)

  教师说明:它只是一条曲线,不是面,也就没有面积。

  三、动手操作,自主探究

  师:我们拿出这两张长方形纸,比比它们的面积,哪个大?你先估计一下。

  生1:上面长方形的面积大。

  生2:下面长方形的面积大。

  生3:一样大。

  师:同学们都有自己的想法,那我们想个方法来验证一下。提示:信封里的小正方形可能会帮你的忙。(小组合作)

  师:哪个组来展示一下你们的摆法?

  (选取几个不同摆法展示)

  通过摆小正方形我们发现了这两个长方形的面积是一样大的。

  师:那好,下面就让我们用摆正方形的方法做一个游戏——请两位同学上讲台,其他同学闭上眼睛,教师同时将两张同样的纸片拿给台上的同学看,他们各自大声报出各纸片上的正方形数(2个和9个)后,将纸片藏在身后,班上其他同学听到报数后各自猜纸的大小。(都说:9个的纸更大)

  师:我们睁开眼睛,看看你猜对了没有?(两位同学:分别亮出纸片并将纸片重叠再分开)

  学生:(惊讶、疑问、叹息)咦?

  师:为什么会猜错呢?

  生:两张纸片所用的小正方形的大小不一样。

  师:对,这种方法虽好,但如果用大小不一样的小正方形去量物体的.表面的大小,仍难以得出正确的答案。那么怎样才能解决一问题呢?

  生:必须统一规定的大小。

  师:对你们真聪明!我们必须有统一的规定,这个就是面积单位(师板书,生齐读)。你听说过面积单位吗?(板书)你在哪儿见过的?你想先了解哪个面积单位?(根据学生的回答课堂上临时调整下面的教学内容)

  四、感知单位,建立表象

  (1)请同学们拿出那个黄色的小正方形,用尺量一量它的边长是多少?(板书边长1厘米)我们来摸摸它的面,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就是1平方厘米(板书:1平方厘米)(把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贴在黑板上),生活中你能找出那些物体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厘米?(食指指甲)

  猜一猜你的橡皮的面积大约是多少?跟你的同桌先说说,你能告诉大家你是怎么知道的吗?(投影)

  你能用这种方法测量出你的数学课本封面的面积大概是多少?

  你还能测出课桌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吗?

  对,这样太麻烦了,所以我们来学习平方分米这个面积单位。

  (2)师:请同学们从你的学具袋中取出那张红色的正方形纸板。先用尺子量一量它的边长是多少分米(1分米),用手再摸一摸这个面的大小。这就是1平方分米面积的大小。(板书:1平方分米)(贴出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再用手再摸一摸这个面的大小。

  师:请同学们把你手中1平方分米的红色正方形用最快的速度放回学具袋里。闭上眼睛想一想,1平方分米该多大,能想出来吗?我们伸出手来同桌之间比划一下,1平方分米是多大。

  师:刚才你已经摸过了,想过了,比化过了,现在请你拿出白纸,折出面积是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注意:不要拿出袋里的红正方形纸板去比,也不要用尺子去量。

  不到一分钟,学生们就都折出了他们心中的1平方分米,有几个同学还把自己的“作品”高高地举了起来,看得出他们很得意。

  师:请大家拿出那张红正方形纸板与你折的比一比,自己评评折得怎样?

  (学生都忙着进行比较)

  师:你能在这基础上改改吗?

  现在你能找找我们身边那样物体表面的面积也大约是1平方分米吗?(粉笔盒面等)

  下面请同学们每四人一组,用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量一量课桌面的面积大约有多少平方分米?教师巡回指导,长和宽方向上各摆一排的学生向大家说明这样的道理是什么?(宽4个,长11长,这共44个,所以是44平方分米)

  假如老师要知道我们这个教室的地面的面积或操场的面积大约是多少你还是用1平方分米来测量吗?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平方米。

  (3)想想多大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米?(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就是1平方米),你能比化一下1平方米大约有多大吗?(学生比化)教师再拿出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教具(贴出来)

  请你估计一下1平方米的土地上可以站多少人?学生体验我们来试试到底嫩能够站多少人?

  日常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表面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米?(餐桌、……)想不出来,我们课后留心去找找好吗?

  用1平方米纸可以测量教室里的哪些物体的面积?(学生动手)

  五、归纳小结,巩固拓展

  1、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延伸拓展

  用4个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小组合作摆出不同的图形,并计算它们的各自周长与面积。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5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数学好玩《有趣的推理》。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经历对生活中某些现象判断、推理的过程,能对生活中的现象按照一定的方法进行逻辑推理。

  数学思考与问题解决:学会用连线、列表等解决问题的策略进行推理,发展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够用语言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推理过程,在经历推理判断的过程中树立自信,体会生活中这些现象蕴含的数学道理。

  教学重点:

  利用表格进行生活中的推理,并对过程和结果进行描述。

  教学难点:

  借助表格整理信息,能有条理表述自己推理的过程和判断的结果。

  教学准备:

  课件、学习单。

  教学方法:

  讨论法、自主探究法。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了两个新朋友,想认识吗?

  1.出示双胞胎情境图,让学生说一说看到这幅图,你想说什么呢?

  预设:她们俩个长的好像啊!

  预设:他们谁是姐姐(妹妹)?

  2.抓住有效信息:“谁是姐姐?”让学生猜一猜,得出要确定那个是姐姐还需要一些信息?

  3.出示信息:豆豆说:“我不是姐姐。”

  4.学生根据信息用排除法进行简单的'推理。

  教师肯定学生的表现并小结:孩子们,想刚才那样,通过一些信息,得出一个结论,这样的一个过程就叫做推理,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生活中有趣的推理。(板书:有趣的推理)

  二、探究新知,体会方法的多样化。

  (一)、出示信息,读懂信息。

  1.大屏幕出示信息,学生读一读,理解题意。

  师:今天我们的老朋友奇思、淘气和笑笑也和我们一起来学习推理,谁能用自己响亮的声音读一读。(请一名学生读,肯定学生的表现)

  2.理解“他们都不在同一小组”这句话的意思。

  师:“他们都不在同一小组是什么意思呢?谁能为大家解释一下这句话的意思。”

  预设:他们都参加了不同的兴趣小组,三人都不在一个兴趣小组。

  预设:他们三个人分别分布在三个兴趣小组。

  教师肯定学生的说法。

  (二)、寻找线索,合作探究,体会方法的多样化。

  1.出示线索:学生根据线索说一说,进行初步的感知。

  2.合作探索:

  合作要求:请小组合作,用文字、连线或列表等方法记录自己小组的推理过程和结论。

  合作开始:教师了解学情,不断巡视,对困难的小组给予指导,对快速完成的小组,可以请他们尝试用别的方法做一做。

  3.学生们展示自己的方法。

  预设:文字的方法展示。(方法贴在黑板上)

  预设:连线的方法展示。(方法贴在黑板上)

  预设:列表的方法展示。(方法贴在黑板上)

  (三)、优化方法,感知从肯定句入手的优势。

  1.方法优化。

  师:孩子们,大家非常聪明,讨论出来了这么多的方法,那么大家想一想哪一种方法既能看出推理的过程,又能看出推理的结论。

  预设:文字方法。

  预设:连线方法。

  预设:表格方法。

  针对学生说的不同情况,进行比较,让学生感知文字方法需要慢慢看,而且写的时候花费时间,不够简洁;连线方法不能看出推理的过程;只有表格的方法既能看出推理的结论,又能看出推理的过程。

  2.请学生用表格的方法从另外一个同学入手进行推理。

  (1).体会关键句(肯定句)入手的重要性。

  推理进行一步,请学生比较,为什么从奇思入手可以推理出5个结论,可是从淘气或者笑笑入手只能推理出一个结论。

  预设:因为奇思是关键句。

  预设:因为奇思是肯定句。

  预设:因为奇思就是答案。

  只要孩子说的合理,都表扬肯定学生。

  (2).完成推理。

  教师引导学生小结:在推理的过程中有很多的方法,比如文字、连线、列表等,列表的方法既能看出推理的过程又能看出推理的结论,在推理时我们要抓住肯定句,这样会使推理更简洁。

  三、运用知识,展示成果。(前一个题扶着走,这一道题放给学生独立做)

  1.大屏幕出示信息。

  2.运用表格学生独立完成。

  3.成果展示,用语言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推理过程。

  四、延伸拓展: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是通过三个信息得出了三个结论,如果有四个信息、五个信息,你能得出四个结论,五个结论,甚至六个结论吗?

  预设:能

  同桌两人合作完成。

  1.读懂信息,寻找线索。

  2.抓肯定信息,连续思考。

  3.展示交流。

  预设:抓肯定信息后,先把左边的动物都送回家,然后再送右边动物回家。

  师:孩子们,这也是我们推理常用的方法-分类法。(板书:分类)

  五、总结回顾:

  1.教师小结。

  2.你学到了什么?

  六、作业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1-08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镜子中的数学06-06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1-10

三年级下册数学复习教案12-13

三年级下册数学复习教案06-11

小学人教版数学下册教案11-25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除法》数学教案01-17

青岛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1-07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2-24

三年级数学下册《口算除法》教案0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