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备课教案

时间:2024-05-20 08:01:35 教案 我要投稿

集体备课教案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集体备课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集体备课教案

  集体备课教案 篇1

  参加人员:

  一年级全体语文教师

  教材分析:

  本文以一个山村孩子的口吻,用诗歌的形式,讲述自己想要到遥远的北京城去看看天安门广场升旗仪式的心愿。语言质朴,感情真挚。

  教学目标:

  1、认识13个一类生字,会写4个二类生字。认识偏方“心”。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产生对首都北京的向往和热爱之情。

  重点难点突破:

  一、以学生们每个周都会参与的学校的升旗仪式入手导入新课,引出天安门的升旗仪式,体会“多想去看看”的情感。

  二、抓住“遥远”、“壮观”两个重点词,让学生明白这个山里孩子的'思想情感,体会他想到北京去的心情。

  三、《我多想去看看》一课中蕴含着对首都的向往和热爱,设计一个“我当小导游”的环节,介绍北京的名胜古迹,引发学生对首都的热爱,设计导游的引导词指导朗诵。

  组内教师讨论要点:

  一、低年级学生识字教学是重中之重,必须夯实,在课堂上可以采取多种方法引导学生识记生字,掌握扎实。

  二、引导学生朗读,本文就是一首诗歌,重点在朗读上,设计精妙的引导语,领着学生多读课文,点名朗读,齐读,老师范读等等方式都要用起来,尤其是老师的范读不可忽略。

  三、让学生体会天安门的升旗仪式是如何壮观可以插入一段天安门升旗仪式的视频,用最直观的方式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

  四、生字的书写一定要砸实记牢,书写的笔画顺序老师要带学生多书空几遍,老师一定要范写,重视描红,带着学生写。

  本次备课活动总结:

  本次教研活动分为非常热烈,老师们对本课的教学提出了宝贵的一件,对我的教学设计思路进行了指导,使我有了新的想法,感觉有较大的收获。

  集体备课教案 篇2

  一、 教材内容分析

  《雪地里的小画家》是实验教科书(北师大)语文一年级上册第十单元《冬天》中的一篇主体课文。本课是一首富有儿童情趣的诗歌。(下雪了,下雪了,雪地里来了一群小画家。小鸡画竹叶,小狗画梅花,小鸭画枫叶,下马画月牙。不用颜料不用笔,几步就成一幅画。青蛙为什么没参加?它在洞里睡着啦!)作者以生动活泼的儿童语言,讲述了一群小画家在雪地上画画的故事。激发了学生热爱大自然、亲近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二、 教学目标(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12个生字以及“虫、目”这2个偏旁,会写“几、用、鱼”3个字。

  (2)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小鸡、小鸭、小狗、小马这四种动物爪(蹄)子的不同形状以及青蛙冬眠的特点。

  (3)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过程与方法:

  (1)在尽情的朗读中体会“雪地里的小画家”的喜悦。

  (2)通过“观察”等方法理解为何“不用颜料不用笔,几步就成一副画”;

  (3)通过“查阅资料、讨论”了解动物冬眠情况和冬天更多的特点。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从内心喜欢这种朗朗上口的儿童文学作品,愿意主动背诵。

  (2)向往冬天,有一种要发现冬天更多秘密的迫切愿望,渴望到大雪纷飞的冬天,到雪地上去尽情地嬉戏、玩耍。

  三、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词句意思,读懂课文内容。

  2.练习根据课后问题,读课文,回答问题,理解课文。

  3.识字、写字。

  4.朗读,背诵课文。

  教具准备 图片(竹叶、梅花、枫叶),田字格小黑板,写课后第2题填空题的小黑板,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 二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借助汉语拼音读课文,读准音、读成句。

  (二)读懂每句话,理解词语意思。

  (三)在理解词语的基础上读懂课文;认识小鸡、小狗、小鸭、小马这四种动物爪(蹄)子的不同形状,知道青蛙是冬眠动物。

  (四)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读懂每句话,理解词语意思。

  (二)读懂课文内容,学会知识。

  三、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理解题意。

  板书:13 雪地里的小画家

  1.“雪地”是什么样子的?(下大雪以后,地面上积了一层厚厚的雪,把大地都变成银白色的了)

  2.什么是画家?(绘画技艺很高的人)

  3.课题讲的'谁?(小画家)

  4.什么地方的小画家?(雪地里的小画家)

  师述:我们学学课文,看看这些雪地里的小画家是怎样画人的,都画了些什么画。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读准生字的音。

  1.学生自练看拼音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记住生字的读音,要读成句。(读几遍后教师检查,指名读)

  2.出示生字卡片,读准字音。

  3.这篇课文有几句话?从哪儿到哪儿是一句?(说出每一句是第几行)

  4.这篇课文,告诉我们一些什么知识?(四种小动物的爪或蹄子的形状不同,青蛙是冬眠动物)

  (三)细读课文,理解词句意思,理解课文内容。

  1.读第1句,问:小动物们要在雪地画画,看到下雪了高兴吗?你从哪里看出它们很高兴?(从第1句两个“下雪啦”看出它们很高兴)师述:这句话最后的标点符号叫叹号,在这里是表示高兴的语气。你们自己练习读出高兴的语气。(自读几遍后指名读)

  2.读第2句。自由练读,指名读。

  (1)这句话讲在什么地方?来了谁?(雪地里来了一群小画家)

  (2)“雪地”与上句有什么关系?(冬天下了大雪,才会有雪地)

  (3)“一群”是多少?(好多个)

  (4)这一群小画家和“雪地”有什么关系?(雪地是小画家画画的地方)

  3.读第3句话。自由练读,指名读。

  (1)谁在雪地上画画?(小鸡、小狗、小鸭、小马在雪地上画画)(自己练说)

  (2)它们都画了什么?(小鸡画竹叶,小狗画梅花,小鸭画枫叶,小马画月牙)

  板书:小鸡 竹叶

  小狗 梅花

  小鸭 枫叶

  小马 月牙

  出示图片,让学生观察竹叶、梅花、枫叶、月牙的形状,说出它们形状上的特点,说说它们的名称。看书上插图与图片比较,说说小画家们画得像不像。

  (3)说说小画家画的画是什么?(是它们在雪地上踩出的脚印)

  (4)为什么说小鸡画竹叶呢?(小鸡的爪子印出的形状像竹叶)依次问其他几个动物画的为什么是……(小狗爪子下面的肉垫像梅花,小鸭的脚趾间有蹼连着,印出样子像枫叶,小马的蹄印像月牙)

  4.读第4句话。(自己练读后指名读)

  (1)你们平常画画时要用什么?”

  (2)这4位小画家是怎样画画的呢?(不用……不用……几步就成一幅画)

  (3)“几步就成一幅画”是什么意思?(小动物走过雪地,爪子或蹄子踩在雪地上,在雪地上留下的爪或蹄印就是它们画的画。把它们各种形状的爪或蹄印比作一幅美丽的画)(自己练说后,指名回答)

  5.读第5、6两句话。想一想,青蛙为什么没有参加?它为什么大白天“在洞里睡着”了呢?(因为青蛙是一种冬眠动物)

  师述:因为在寒冷的冬季,食物和水分都很缺乏,青蛙为了减少消耗,就卧在洞里不吃也不动,像睡觉一样,我们管这种现象叫冬眠,等到春天,天气暖和了,再恢复正常活动。

  (四)指导朗读。

  师述:你们觉得这篇课文有趣吗?读出小动物的快乐的情趣。(自己练读后,指名读,找2~3人)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学会6个生字:画、叶、牙、用、笔、几,认识新偏旁“”,竹字头。

  (二)完成书后作业 第2题。

  (三)背诵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识字、写字。

  三、教学过程

  (一)朗读课文,指名读,齐读。

  (二)学会6个生字。

  1.画,huà,拼读音节。

  (1)识记字形,自学后指名提问。(画,huà,用部件加笔画方法记,半包围结构。上面是“一”,中间是“田”,下面是竖折、竖两笔,一共8笔)

  (2)自己默记字形,同桌互相检查。

  (3)口头组词语。

  画家 图画 绘画 画报 笔画

  2.叶,yè,读准字音,读词语:枫叶。

  (1)识记字形。自学后提问。(略)

  (2)口头组词语。

  树叶 叶子 落叶 绿叶

  3.牙,yá,拼读音节,读词语:月牙。

  (1)识记字形:自学后指名说。(用数笔画方法记,一笔横“一”,二笔竖折“”,三笔竖钩“”,四笔斜撇“牙”。一共4笔,月牙的“牙”)

  (2)口头组词语。

  月牙 牙齿

  4.用,yòng,拼读音节。

  (1)识记字形。(用,yòng,用偏旁加笔画的方法记,半包围结构,外面同字框,里面是横、横、竖。一共5笔。第一笔是竖撇)

  (2)口头组词语。

  用处 作用 用电 功用 费用

  5.笔,bǐ,拼读音节,读词语:画笔。

  (1)认识新偏旁“”,竹字头。笔顺是撇(),横(?),点(),两边一样。

  (2)识记字形。(笔,bǐ!,上下结构,上面竹字头,下面“毛”字,一共10笔)

  (3)口头组词语。

  毛笔 钢笔 铅笔 画笔 笔记本

  6.几,jǐ,拼读音节,读词语:几步。

  自学字形。与“几”字有什么区别?“儿”第二笔是竖弯钩(乚),“几”第二笔是横折弯钩()。

  (三)指导书写。

  1.画:引导学生自己找准位置(整体部件),看教师范写字后,独立写字头。

  2.叶、牙、用、几4个字方法同上。

  提示:“用”第一笔是竖撇。

  3.笔。

  (1)整体位置:上小下大。

  (2)部件位置:①竹字头上的两上“”在竖中线左右各一个,左边第二笔横尾压竖中线,右边第一笔撇尖压竖中线。②“毛”字第一笔从竹字头右边的“”撇点之间起笔,撇到横中线上。第二横收笔在横中线上。其他写法同“毛”。

  (四)指导背诵。

  集体备课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引导学生积累古诗句、古名言警句,了解诗句的作者故事资料。

  2、引导学生将古诗改写成戏剧小品。

  3、引导学生搜集中国戏曲文化资料,并观看、欣赏戏曲。

  过程与方法:

  1、回顾、交流。

  2、朗读、背诵、理解古诗、名言警句,改写小品。

  3、搜集资料、欣赏戏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积累知识、搜集资料的习惯,陶冶学生的文学艺术素养。

  重点、难点:

  1、回顾交流,读、说、写结合,积累古诗句、改写小品。

  2、将《清明》改写成戏剧小品。

  教学准备

  古诗句卡片、名言警句卡片

  课时安排

  1课时。

  主教案个性教案

  教学过程

  一课时

  一、复习导入。

  我们以前学过很多诗句,而且这些诗句中都有“我”字,你知道诗句中的“我”是谁吗?请看“语文活动4”中的“万花筒”。

  二、万花筒。

  1、出示“我知道”中古诗句卡片。

  (1)学生读卡片中诗句,背诵原诗。

  (2)讲解诗句意思。

  (3)指出其中“我”是指谁。

  2、“我会改”。

  (1)读《清明》绝句。

  (2)说说对绝句的理解。

  (3)改写成戏剧小品。

  A 交流改写方法,以《负荆请罪》为范例。

  B 具体改写:将标点符号作一下改动。

  C 排演戏剧小品。

  第二课时

  一、百宝箱。

  1、出示卡片。

  2、学生读卡片。

  3、交流对卡片上名言警句的理解。

  4、背诵名言警句。

  二、大舞台。

  1、出示经典剧目,让学生了解中国戏曲这一文化精粹。

  2、让学生收集相关资料,展示相关资料。

  3、对收集的`资料作简要说明。

  4、教师推荐资料。

  5、集体整理收集的戏曲资料。

  三、课堂小结。

  总结一下这次语文活动的收获吧!

  作业设计:

  集体备课教案 篇4

  一、教材分析:

  本组教材的主题是:用心思考勇于发现。

  本组教材中的四个小故事,都是围绕动手和动脑来选编的。课文中的那些发明创造的故事,也许只是在眨眼间的灵机一动,看起来没有费什么力气,事实上哪怕是一个小发明,也不是那么容易的。只有善于思考,勤于动手,敢于怀疑权威,打破常规,冲破定论,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新。学习本组教材,目的不是要学生都立志做发明家或者整天想着发明创造,而是培养学生爱动脑、勤动手的好习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内容:一个导语,课文《动手做做看》、邮票齿孔的故事》、《画风》、《充气雨衣》和语文园地四

  二、教学目标

  1、激起学生的兴奋点。

  2、让学生多动手,在实践中学习语言。

  3、认识52个生字,书写33个,14课没有生字。

  三、教学重点、难点:

  1、培养学生爱动脑、勤动手的好习惯。

  2、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四、教学课时数:

  14课时

  单元自备

  【设计理念】

  口语交际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促进学生口语发展,从而提高学生整体综合素质。本课的设计,是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对二年级学生的口语交际提出的要求,力求体现“互动”这一特点:在生生互动中激活思维,让学生获得平等交际的权利,培养合作精神;在师生互动中转换角色,建立平等交流的交际平台;在群体互动中展示成果,培养创新精神。

  【学习目标】

  1、能比较详细地介绍自己的小制作的制作过程。

  2、激发相互交流的兴趣,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

  3、培养说活大方,有礼貌,认真聆听别人说话的习惯。

  4、在交际中学习文明交往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拓展口语交际面。

  【教学准备】

  1、课前布置学生动手制作小制作。

  2、有关的课件、奖品。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儿歌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你们还记得“人有两件宝”这首儿歌吗?下面,让我们一起边拍手边背诵这首儿歌好吗?

  2、从这首儿歌中你知道了什么?

  3、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图片,请大家看屏幕(课件演示)这是用纸剪帖出的公鸡,颜色多鲜艳啊!这是用纸剪出的.拖鞋,多有趣;这是用纸折成的蜗牛,多可爱;这幅是用塑料杯和毛线做成的漂亮的小女孩;这幅是用橡皮泥捏出的小动物的脚,你们说像吗?

  4、通过我们的双手和大脑,就能制成一些可爱的小物品,多巧啊!我相信,你们也能用自己的大脑和双手编织出美丽的小制作,是吗?

  二、全班参与,评出“最佳小制作”

  1、请大家把小制作拿出来放在桌面上,然后有秩序地离开座位自由参观,看看谁的小制作做得最好。

  2、学生自由参观。

  3、评出做得最好的小制作,发奖品。

  过渡:看见你们五花八门的小制作,老师非常高兴。今天,老师想考考你们,就是想你们把小制作的制作过程说出来,比一比,谁说得最好,行吗?

  三、示范说话,指导表达

  1、示范说话:

  老师手拿小制作向大家介绍,学生仔细看作品,认真聆听。

  (我的小制作是花炮。它的材料有纸筒、彩带和彩色纸。我是这样做的:先找几个一样大的纸筒,再用各种颜色的纸把

  纸筒包住,接着在每一个纸筒的上端钻一个小洞,最后拿出一条彩带把它们串起来,这样就做成了花炮。我们可以把它挂在墙上作装饰。我的介绍完了,谢谢大家。)

  2、指导表述:

  ⑴ 老师从哪些方面介绍作品的?(作品的名字,作品的材料、形状、颜色、用途和制作方法。)

  ⑵ 老师介绍制作方法时用了哪些连接词?(先……再……接着……最后……)

  ⑶ 说话时还要注意什么?(注意说话要清楚、完整、态度要自然、大方、有礼貌。)

  3、学生按要求练习说话:

  ⑴ 课件出示说话要求。

  ①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

  ② 汇报制作过程:

  汇报时要讲清楚制作的过程。说话时要清楚、完整,态度要大方、自然、有礼貌。

  ③ 别人讲话的时候,其他同学要认真听,如果有问题,可以提出来,让讲的同学解答。

  ④ 评出说得好的同学。

  ⑵ 小组练习说话,教师播放背景音乐相继指导。

  四、代表汇报交流,评出“最佳解说员”

  1、请一个小组的代表汇报交流:

  ⑴ 哪个小组的代表能愿意说说自己作品的制作过程?

  ⑵ 其他小组评论:

  哪些地方说得好?哪些地方还需改正?

  ⑶ 老师总结怎样才能把小制作的制作过程说清楚、明白。

  2、其他小组派代表汇报。(程序如前)

  3、评选出“最佳解说员”,发奖品。

  五、举行“小小展览会”

  1、看作品,听介绍:

  同学们的小制作太美了,可刚才每一个小组只介绍了一件作品,你想介绍你的作品吗?每人都有机会,看,(在黑板上贴出“小小展览会”字样)咱们举行一个小小展览会,把你们的作品都展示出讲台上,邀请你的好朋友来看作品,听你的介绍。

  2、谈感受:

  看了这些小制作,听了同学的介绍,你有什么话要说的吗?

  六、小结

  老师觉得同学们不光心灵手巧,而且都是能说会道的学生。老师非常高兴,下课后,把自己的小制作送给自己的好朋友、老师或家人,借此来表达你对他们的爱,好吗?

  七、学生写作文

  集体备课教案 篇5

  第六单元多位数乘一位数

  第1课时多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乘法

  内容:数学教材56、57页例1、2练习十二

  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一位数同整十、整百、整千数相乘的口算算理,掌握其口算方法。

  2.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和类推能力。

  [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算理,掌握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正确口算一位数同整十、整百数相乘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口算: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去游乐园吗?今天,张老师就带着大家去游乐园玩一玩。

  [这是进入游乐园的通行证,只要你准确算对下面的算式,就能得到通行证,有信心得到它吗?举手来说。

  6×4= 8×5= 2×9= 3×9=

  3×8 = 9×7= 7×6= 4×8=]

  师:我们同学算得既对又快,还把解决它的口诀也说出来了,真了不起!恭喜你们拿到通行证!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游乐园。

  二、学习新知

  1.小组交流,探索算法

  出示例1情境图

  (1)出示问题:坐碰碰车每人20元,3人要花多少钱?

  师:这个问题怎么解决呢?独立完成,然后在四人小组内说说你的算法。

  [(2)小组反馈:

  ①3个20是60;20+20+20=60

  ②2个十乘等3于6个十

  这样的题目会做了吗?下面来考考你。看谁做得又对又快。]

  (3)计算

  40×3= 2×400= 20×6= 2×7=

  50×3 = 4×600= 7×30= 20×7=

  开小火车

  2、合作探究,教学例2:

  坐过山车每人12元,3人需要多少钱?

  [(1)尝试说出计算结果:

  (2)合同组的同学交流自己的想法:(提示同学可以利用小棒)

  (3)小组汇报:

  (4)教师小结算法:]

  三、巩固练习

  10×4= 10×6= 10×7=

  20×4= 40×6= 60×8=

  12×4= 23×2= 34×2=

  四、课堂小结:今天学习的是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设计

  1、完成P58————1

  [说说怎么算最简便。]

  2、完成P58————2

  [说说口算的方法]

  3、完成P58————3、4

  [比一比谁最快完成]

  4、完成P58————5、6

  [引导学生观察图片,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5、完成P59————7

  [独立完成表格,同位互查,集体订正]

  6、完成P59————8、9、10、11

  [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六、板书设计

  口算乘法

  坐碰碰车每人20元,3人要花多少钱?

  20+20+20=60 2个十乘等3于6个十

  坐过山车每人12元,3人需要多少钱?

  12×3=36 10×3=30 2×3=6 30+6=36

  [教学反思]

  我通过游乐园的情境图引导学生发现信息,提出问题,从而理解一位数同整十、整百、整千数相乘的口算算理,掌握其口算方法,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和类推能力,学生能够正确口算一位数同整十、整百数相乘。

  第2课时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笔算乘法

  教学内容: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第60页,例1.练习十三1、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多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计算过程,掌握竖式的书写格式,了解竖式每一步计算的含义。

  2.使学生体验计算方法多样化,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3.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重点:理解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算理,掌握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算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开火车:

  200×4= 100×2= 700×7=

  60×4= 8000×6= 600×8=

  800×4= 600×7= 30×8=

  600×7= 100×5= 3000×5=]

  看来小朋友们都会口算整十数或整百数乘一位数了,今天我们来学习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板书课题)

  二、理解算理,探索算法

  1.出示例一:

  每盒有12支彩笔,3盒一共有多少支彩笔?

  列出算式:12×3=

  [动手操作,理解算理

  (1)12×3不是整十数乘一位数,小朋友们想一想等于多少呢?不能口算的同学用小棒帮帮忙。

  (2)交流算法。学生的算法可能有:12+12+12=36、10×3=30、2×3=6、30+6=36.

  (3)师摆小棒演示算理。指着第二种算法:12哪去了?为什么10×3、2×3呢?学生思考并交流。]

  现在明白了吗?先把12分成几和几?10×3是因为?2×3是因为?(边说边用箭头表示出它们之间的关系。)

  2.探索算法

  (1)同学们,乘法除了可以口算以外,还可以列竖式计算。

  [(2)师生共同列出乘法竖式,指出:末位对齐,乘号写在第二行的前面。]

  (3)介绍各部分名称。

  1 2......因数

  × 3......因数

  3 6......积

  [先用个位上的2乘3等于6,写在积的个位上,再用十位上的1乘3,十位上的1表示一个十,1乘3等于3写在十位上。]

  (4)挑学生说算法。

  3.用竖式计算124×2

  [请一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写在练习本上。之后,交流计算方法。]

  4、试一试

  [用竖式计算]

  2×8= 23×2= 123×2=

  三、练习巩固,应用提高

  1.第60页做一做

  14×2= 33×3= 21×4=

  423×2= 212×3= 221×4=

  学生独立完成后展示评价。

  [2.列式计算

  ①小火车一次可坐22人,3次一共可以坐多少人?

  ②每一边放342盆花,两边共放多少盆?]

  四、课后小结:

  1.怎样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

  2.计算中要注意哪些问题?

  五、作业设计

  1、P63 2

  2、竖式计算

  32×2 331×3 41×2 121×4 421×2

  六、板书设计

  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笔算乘法

  每盒有12支彩笔,3盒一共有多少支彩笔?

  12×3=36(支)

  1 2......因数

  × 3......因数

  3 6......积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在文具的情景经历多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计算过程,掌握竖式的书写格式,了解竖式每一步计算的含义。理解了算理,能够用一位数依次去乘多位数的每一位。提高了计算的速度和准确率。

  第3课时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不连续进位)笔算乘法

  教学内容:教科书61页例2练习十三3、4、5

  教学目标:

  1、通过直观与操作,学生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理解“满十进一”“满几十进几”的算理,初步掌握笔算中的进位法则。

  [2、通过放手让学生主动参与笔算中进位法则的推导过程,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类推能力。]

  3、通过教学,培养学生主动去获取新知识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结合操作,理解为什么要进位,掌握怎样进位。

  [教学难点:分清进位与不进位的情况,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今天老师和同学们继续研究“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板书课题)

  1、口算下面各题。

  4×4+2 5×7+4 6×5+1

  3×4+2 7×8+5 6×7+5

  3×9+5 6×9+8 2×9+3

  [2、自己试着写一道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算式,交流自己所写的算式,老师选择一些进位的算式板书在黑板上。]

  师:老师这儿也有一道算式,想看看吗?(出示例2情境图)

  二、探索新知

  (1)自学提示:(可以利用小棒)

  认真看课本61页例2,看图:看文字并填空,重点看小女孩的笔算方法,思考:

  1、笔算乘法时,从哪一位乘起,乘得的积满几十,该怎么办?

  2、得数中的十位上的5是怎样得来的?

  [比一比,看谁做得对并和同桌说说你是怎样计算的。

  27×2 15×5 214×3]

  3、小组汇报,展示:

  小结:从个位乘起,哪一位上的乘积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

  二、探讨交流

  (1)这道题应该怎样算?你有什么新的发现?

  (2)、学生独立完成,把自己的算法说给同组的同学听。

  (3)、各组代表汇报本组的各种算法,并说说本组的新发现。

  (4)、各小组汇报的板演到黑板上。

  [(5)、请小组说说计算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地方在哪里?

  1、那一位相乘的积满几十就要向前一位进几。

  2、当心漏加进上来的数。

  3、要先乘后加进上来的数,不能先加进来的数,然后再乘。]

  三、巩固练习

  1、学生在练习上完成“做一做”1题,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2、完成“做一做”2题,学生独立完成后,同桌互相检查。]

  四、全课小结。

  1、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你还有什么想说的。

  2、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不连续进位)的笔算乘法,计算时要注意从个位乘起,哪一位的积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

  五、作业设计

  1、完成P61————3

  竖式计算

  2、完成P61————4

  读题列算式计算

  3、完成P61————5

  [改正错误并订正]

  六、板书设计

  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不连续进位)笔算乘法

  一套连环画16本,王老师一共买了多少本连环画?

  16×3=48(本)

  1 6

  × 3

  4 8

  [教学反思]

  本节课先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引出计算的需要,再通过小棒图帮助学生理解了“满十进一”或“满几十进几”的道理,掌握了笔算乘法的完整步骤和书写格式,培养了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和习惯。

  第4课时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笔算乘法

  教学内容:三年级数学教材62页例题3练习十三6、7、8、9、10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2、培养学生生动获取知识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掌握连续进位的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连续进位的方法。并能进行准确计算。]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口算卡片、课件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1、口算下面各题

  4X4+2= 5x7+4= 6x5+1= 3x4+2= 7x8+5= 6x7+5= 3x9+5= 6x9+8= 2x9+3=

  2、说一说两三位数乘一位数时应该怎样计算?

  [从个位乘起,用一位数依次去乘多位数的每一位数,那一位满几十,就向它的前一位进几]

  3、什算下面各题,请三位学生板演,其它同学写在练习本上,并说一说自已是怎样算的。

  二、学习新知

  1、出示例3情景图

  [引导学生说出图意:

  学校正在召开运动会,老师和几名同学为运动员准备了矿泉水,每箱24瓶,9箱一共有多少瓶?]

  2、怎样列式计算?为什么?

  24x9也就是9个24是多少?

  3、尝试计算:

  [先估算一下,9箱大约是多少瓶?

  试着用列竖式计算,计算完成后小组交流:]

  4、小组汇报:说一说你是怎样计算的

  请计算正确的同学说一说计算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地方在哪里!个位上4x9=36,向十位进3后,十位上2x9=18,表示18个十,18个十还要加上刚才进上来的3个十共21个十,这2应写在积的百位,1应写在积的十位

  老师小结:用一位数乘另一个因数的十位后要看看个位上乘得的积有没有进位,若有进位,不要忘记加上进位的数,如加上进位数后又需要进位,那么还需向百位进位或把最高位写在百位上。

  5、小组讨论: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怎样计算?

  [归纳:从个位起,用一位数依次乘多位数的每一位。哪一位上乘得的积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

  强调:在乘法里,乘数也叫因数。]

  三、巩固练习

  完成P62做一做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方法,计算时同学们一定要认真、仔细,若在哪一位上有进位的数,千万别忘了加上。

  [五、作业设计

  1、自己列式算一算:137x6=822

  2、学校运动会开幕式,有4个方阵,每个方阵128人,一共有多少人? 128×4=512(人)

  说一说,计算中需注意什么?

  3、完成P64 6、7、8、9、10

  7、8、10题读题理解后让学生列算式解答

  9题让学生按第一小问提类似的问题自己解决]

  六、板书设计

  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笔算乘法

  每箱24瓶,9箱一共有多少瓶?

  24×9=216(瓶)

  2 4

  × 9

  2 1 6

  答:9箱一共有216瓶。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买矿泉水这一情景,引导学生先估算积的大致范围,在格局计算经验讨论得出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法则,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解决连续进位的乘法问题,明确了在乘法里乘数也叫因数。

  第5课时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笔算乘法练习课

  教学内容:课本P63页练习十三11、12、13、14、15

  教学目标:

  [1、能正确地、熟练地应用一个因数是一位数的乘法法则进行计算。]

  2.通过练习,体现认真、细致的重要性,培养良好的计算习惯。

  教学重点:能够准确计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笔算乘法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仔细认真地学习态度]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知识铺垫:

  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笔算乘法需要注意什么?

  二、练习设计:

  [1.听算:(只写得数)集体订正

  500×7 21 ×4 320× 3 1000×9 430×2

  2.找出下面各题的错误,并改正(展台展示,学生评价)

  135×5= 525 269×6 = 6564 4273 × 5=8456

  3.计算下面各题。(集体订正)

  (1)5乘173是多少?

  (2)4个2531是多少?

  (3)23的2倍是多少?

  4.(集体订正)

  篮球78元足球65元羽毛球拍36元

  中国象棋12元乒乓球拍24元

  观察上面物品的价格,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可用比赛形式(看谁用最短的时间完成或3分钟内全做对的给予表扬。

  6.练习十三第十一、十三题。完成后集体订正。]

  三、小结:你有什么提醒大家注意的地方?

  四、作业设计

  1、一列火车有9节车厢,每节车厢有118个座位,这列火车一共有多少个座位?

  [2、300个同学乘4辆汽车去郊游。前3辆汽车各坐78个同学,第4辆汽车要做多少个同学?]

  3、完成P65————12、14、15

  五、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练习,进一步熟练掌握了多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计算方法,提高了计算速度和准确率。能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6课时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

  教学内容:三年级数学教材66、67页例4、例5.练习十四1、2、3、4、5

  教学目的:

  1.使学生掌握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

  2.使学生掌握第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的计算方法。

  3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让学生会计算0的乘法

  [教学难点: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并能够准确计算。]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答。

  3×4表示几个几相加?

  2×5表示几个几相加?

  2.第二个因数是一位数的乘法法则。

  3、挑学生板演。列竖式计算

  53×7 29 ×4 328× 3 156×9 436×2]

  二、探究新知

  (一)知识铺垫:

  1.教师谈话: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一位数乘法的笔算。今天这个新知识的特点是“有0”。

  2.问:有3盘苹果,每个盘子有5个苹果,一共有多少个苹果?谁来解答?

  用加法计算:5+5+5=15.

  用乘法计算:5×3=15.

  问:5×3=15,这个式子表示什么?(5×3=15,表示3个5相加的和是15)

  [3.提问:每盘有1个苹果,3盘共有多少个苹果?

  1+1+1=3

  1×3=3这个式子表示什么?(表示3个1相加的和是3)]

  (二)学习新课

  1.(0乘以任何数都得0)

  (1)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自主探索

  [问:小猴面前的盘子里为什么没有桃了?一个桃都没有用哪个数表示?7个盘子里一共还有多少个桃子?

  谁来列加法算式:0+0+0+0+0+0+0=0.

  谁来列乘法算式:0×7=0.

  问:0乘以7为什么等于0呢?分小组讨论后,指名学生回答。(因为7个0相加结果是0)]

  (2)尝试计算。

  0×9 0×7 0×2 0×5

  老师指其中一题(0×5)提问:为什么0乘以5等于0呢?(0×5表示5个0相加,所以结果得0)

  2.教学例5:(被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笔算)

  运动场的看台分为8个区,每个区有604个座位。运动场共有多少个座位?

  [生尝试列式,小组交流

  604×8

  (1)请一名同学到黑板上做,其余同学在练习本上试做。(完成后交流)

  (2)问:这题在计算中运用到了哪些学过的知识?

  (这题在计算中运用了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以及一位数乘法的计算法则)教师要求同学们讨论一下,这题应该怎样计算?请一名同学到黑板上进行计算,并说说计算过程。(集体订正计算结果)]

  (3)小结:在进行被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笔算时,乘的顺序和积的书写位

  置与被乘数中没有0的是一样的,乘的时候要用乘数去乘被乘数的每一位数,被乘数十位上的0也要乘,乘得的积是0,要在积的十位上写0.

  [教师强调指出:被乘数中间不管有几个0,都要一个一个地乘,所得的0也不能省略,如果有进上来的数,必须加上,不能漏掉。]

  三、巩固反馈

  1.口算练习:P66 1

  0×2= 0×0= 0×9= 2×0=

  0+8= 9×0= 6+0= 6×0=

  2.判断○里填什么运算符号。 P66 2

  0○3=3 0○3=0 4○0=0

  4○0=4 1○0=0 1○0=1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的知识你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谁来说一说被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怎样进行计算?(按照一位数乘法的法则进行计算,不管被乘数中间有几个0,都要一个一个地乘,所得的0也不能省略,如果有进位,一定要加上进上来的数)

  [五、作业设计

  1.笔算练习:

  506×7 209 ×4 308× 3 106×9 406×2

  2.去年学校义务植树205棵,今年种的是去年的2倍,今年义务植树多少棵?

  3、完成P68————1、2、3、4、5]

  六、板书设计

  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

  7个盘子里一共还有多少个桃子?

  加法算式:0+0+0+0+0+0+0=0.

  乘法算式:0×7=0.

  运动场的看台分为8个区,每个区有604个座位。运动场共有多少个座位?

  604×8=4832(个)

  6 0 4

  × 8

  4 8 3 2

  答:运动场共有4832个座位。

  [教学反思]

  本节课借助小猴子吃桃子的情境引出有关0的乘法。在解决小精灵提出的问题中理解了“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的结论。学生在已有知识积累的基础上类推出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的计算方法,明确了不管因数中间是否有0,都要用这个数去乘多位数的每一个数位上的数,即使十位上是0也要乘,当个位积不满十时,十位上要用0占位。能够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了计算能力。

  第7课时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

  教学内容:三年级数学教材,67页例题6.练习十四6、7、8、9、10、11

  教学目的:

  1、使学生掌握第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计算方法。

  2、能够正确熟练地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正确熟练地计算末尾有0的乘法。

  教学难点:末尾有0的乘法简便算法的算理。]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教师先把教科书中的复习题按下面的格式写在黑板上。

  20×3 12×4 200×3 120×4 20xx×3 1200×4

  [然后让学生口算,教师逐题从上到下分别写出左右两组题的得数。然后提问:

  观察每一组题,第一个因数有什么特点?乘积有什么特点?怎样算比较简便?]

  教师总结学生的回答:第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可以先用第二个因数乘第一个因数中0前面的数,再看第一个因数末尾有几个0,就在乘得的数的后面添几个0

  二、新知探索

  1.教学例6.

  (1)出示主题图

  学校图书室买了3套《小小科学家》丛书,每套280元。一共需要多少元?

  (2)自主尝试计算280×3

  [(3)提问学生:这道题怎样列竖式?再提问:还有更简便的算法吗?小组交流:]

  (4)小结:第一个因数末尾的0可以先不计算,只用乘法去乘0前面的数,最后再把第一个因数末尾的0、落下来。然后让学生列竖式用简便算法计算。

  (5)教师接着出示2500×3,让学生用简便方法试算

  [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怎样计算简便。]

  2.及时练,列竖式计算:

  250×3 120×4 2500×3 1600×4

  [指导学生做“做一做”中的题目时,可先让学生独立做,教师要注意巡视,了解学生计算的情况。]

  3、巩固练习

  (1)完成P67做一做

  学生板演,集体订正

  (2)完成P69 8

  420×3 530×3 380×3

  160×4 350×4 190×4

  [让学生独立做,教师注意行间巡视,了解学生竖式写得对不对,有什么问题。然后集体订正,结合学生出现的问题加以说明。]

  三、小结: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四、作业设计

  1.列竖式计算:P68————6

  640×2 450×6 230×4

  270×3 380×5 460×7

  [让学生独立用竖式计算。教师行间巡视,个别辅导。然后集体订正。]

  2.听然后做:学校买4台电风扇,每台140元,一共要用多少元?

  挑学生板演,集体订正。

  3、完成P69————7

  一条蚕大约吐丝1500米,小红养了6条蚕,大约吐丝多少米?

  [让学生独立做,集体订正。题目中有两个大约,结果不用大约,约等。]

  4、完成P69————9、10、11、12

  五、板书设计

  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

  学校图书室买了3套《小小科学家》丛书,每套280元。一共需要多少元?

  280×3=840(元)

  2 8 0

  × 3

  8 4 0

  答:一共需要840元。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解决求买书的总价问题学生在主探究末尾有0的乘法的计算方法有两种,早比较中发现两种竖式的写法不同结果相同,简便方法的算理学生借助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就可以理解。从而掌握了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计算方法和竖式书写格式。

  第8课时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乘法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70页例7练习十五1、2、3、4、5、6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体验估算的过程,初步了解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方法。2、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教学重难点:能正确进行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用幻灯片出示教科书第70页例题主题图:

  “三年级一班29个同学去参观航天航空展览,门票每张8元。”

  [请学生提出问题,老师在学生提出问题的基础上,补充提出:

  如果老师这时只带250元钱去够吗?]

  二、尝试解决。

  1、教师先请学生猜一猜带250元够不够?再请学生思考怎么知道我们猜得对不对呢?看看小精灵是怎么说的?

  2、怎么才能知道8×29大约是多少呢?能不能用我们前面学过的计算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3、启发学生想出前面我们已经学过整十乘一位数的`乘法口算。我们可以把29看成最接近的整十数来估算。]

  4、因为8×30﹦240,所以8×29的积比较接近240.我们可以列成8×29≈240.再由小精灵介绍“约等号”。可见带250元够买门票。

  三、巩固练习

  1、估计下列几道乘法算式的积大约是多少?

  32×6 49×5 218×4 581×2

  [组织学生小组讨论,然后全班交流,说明各应看成几百或几十。

  说明因数是三位数时,只要看成最接近的整百数既可。]

  2、完成教科书第70页“做一做”。

  [先由学生独立计算,然后集体订正答案。结合订正答案的过程

  让学生说一说估算的过程。]

  2、请学生举出几个日常生活中的例子。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开头我们碰到了什么问题,是怎么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的?你有什么感受和体会?

  [五、作业设计

  1、完成P73————1

  先独立完成,写出过程,指名说一说

  2、完成P73————2、3、4

  引导学生看图理解题意,列算式估算

  3、完成P73————5

  先不做,让学生说说每个小题怎么估算,统一方法后再算

  4、完成P73————6

  三个问题明确哪个问题是精算,哪个问题是估算,再让学生动手做]

  六、板书设计

  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乘法

  三年级一班29个同学去参观航天航空展览,门票每张8元,老师这时只带250元钱去够吗?

  29×8≈240(元)

  30×8=240(元)

  答:带250元钱去够。

  [教学反思]

  这部分知识使学生发现有些问题用估算就可以解决,体会到了估算的价值。学生理解了要根据实际问题采用往大估、往小估的策略解决问题,学会了根据具体情境灵活应用。

  第9课时多位数乘一位数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71、72页例8,例9.练习十五7、8、9、10

  教学目的:

  1、能运用乘、除法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推理能力。

  [3、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生兴趣,从而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情感。]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培养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一、复习引入。

  想一想(每个算式表示什么?)

  1、买3支同样的钢笔用12元钱,平均每支钢笔用多少钱?

  2、一个算草本2元钱,买5个算草本要用多少钱?

  [动脑筋:口头提问题再解答。

  1、4位小朋友共搬了20盆花,xxxxxxxxxxx?(强调平均)

  2、小白兔1天需要吃6个胡萝卜,吃了5天,xxxxxxxxxx?

  为新课内容扫清障碍,搭建台阶。]

  复习了这些学过的知识就是为了把今天的新知识学好。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乘除两步计算解决问题》————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一)教学例题8.(除乘)

  1、出示例题:

  妈妈买3个碗用了18元。如果买8个同样的碗,需要多少钱?人教版数学第五册第六单元《多位数乘一位数》教案人教版数学第五册第六单元《多位数乘一位数》教案

  [你们能帮妈妈算一算,应该付多少钱吗?]

  2、同桌讨论后汇报。

  3、生列式:18÷3=6(元)6×8=48(元)

  4、师:你回答的非常正确,能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吗?

  5、师:看问题,想求:8个同样的碗应付多少钱?就得知道什么条件?(一个碗多少钱)我们来往前看,哪两个条件可以求出一个碗多少钱?(18元可以买3个碗)

  [6、谁能像这样说一说。下面就请你用这个方法试一试解决下一个问题:30元可以买几个同样的碗?]

  7、我们今天遇到的问题都需要2步计算,大家来说一说这类题应该怎样解决呢?

  [师小结:看清题意,仔细分析。确定先求什么?再求什么?先看问题想,要想求出这个问题得知道什么?可以先看前两个已知条件可以求出什么?]

  (二)教学例题9.(乘除)

  1、出示例题:

  妈妈的钱买6元一个的碗,正好可以买6个。用这些钱买9元一个的碗,可以买几个?

  [2、请生说解题思路。

  3、独立尝试解决问题

  4、指名汇报:说一说你是怎样思考的]

  三、练习巩固:

  1、例题8、9后面的做一做

  [2、同桌合作编一道用乘法和除法解决的两步计算的应用题,然后再解答出来。]

  四、课后小结: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设计

  1、完成P74 7

  [读题理解题意,思考回答每个问题所需要的条件有哪些,明确哪些条件需要计算求得,再列算式解答]

  2、完成P74 9、10

  [让学生说清楚“照这样计算”的意思是什么,再来解答]

  六、板书设计

  多位数乘一位数解决问题

  妈妈买3个碗用了18元。如果买8个同样的碗,需要多少钱?

  18÷3=6(元) 18÷3×8

  6×8=48(元) =6×8

  =48(元)

  答:需要48钱。

  [教学反思]

  通过教学学生在买碗的情境中理解了要求买8个碗的总价必须求出一个碗的单价,在画示意图中分析了数量关系,理解了题意,通过画线段图的方法明确了归总应用题的的数量关系,掌握了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还要多进行练习进行巩固。

  第10课时多位数乘一位数解决问题练习课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74页练习十五11、12、13

  教学目的:

  1、能较熟练运用乘、除法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推理能力。

  3、能较熟练的计算多位数乘一位数。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培养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一、复习引入。

  1、口算

  30×8= 25×2= 22×4= 77×0= 123×3=

  300×5= 450+25= 780—320= 7×300= 432×2=

  [2、竖式计算

  98×8 64×5 521×6 909×4 236×4]

  二、练习过程

  1、完成P74————11

  [出示题目后不要让学生动笔,思考估算的方法,指名说一说,再笔算]

  2、完成P74————12

  [读题理解题意,列式计算]

  3、完成P74————13

  [说说摆一个三角形用几根小棒,摆一个正方形呢?请你自己算一算。]

  4、思考题:已知A+9=B,且A和B都是两位数,A是9的倍数,B是7的倍数,那么A是(),B是()。

  5、一个修路队,上半月修了321米,下半月修的长度是上半月的2倍还多20米,下半月修了多少米?

  [三、作业布置

  1、四(1)班有女生29人,男生的人数是女生的2倍,这个班共有多少人?

  2、三年级有5个班的同学去春游,其中2个班各有46人,其余3个班各有57人。5个班共有多少人?

  3、亮亮6分钟折了18只纸船,照这样的速度,亮亮25分钟能折多少只纸船?]

  板书设计

  练习课

  98×8 64×5 521×6 909×4 236×4

  已知A+9=B,且A和B都是两位数,A是9的倍数,B是7的倍数,那么A是(),B是()。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巩固和练习,使学生能较熟练的计算多位数乘一位数能较熟练运用乘、除法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推理能力。

  第11课时整理和复习

  教学内容:整理和复习P75—76练习十六

  教学目标:

  1、整理和复习笔算乘法的方法,能正确计算多位数乘一位数。

  2、能够利用乘法笔算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教学重难点:进一步巩固本单元所学知识,对本单元知识查漏补缺。]

  教学准备:可让学生在课下自己整理好本单元知识要点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整理和复习本单元知识要点

  人教版数学第五册第六单元《多位数乘一位数》教案

  [1.整理知识:

  本单元我们都学习了哪些知识?

  2.小组展台前交流:台下同学进行补充

  3.教师总结归纳,出示完整知识结构图。

  4.提问质疑:本单元你对哪部分知识还有疑问?]

  二、复习口算乘法

  1、让学生口算下面各题。

  20×4 50×3 14×2 1000×5 6×30

  200×4 500×3 140×2 800×6 320×3

  [让学生竖着口算每一组题目。然后让学生说一说每一种口算乘法应该怎样算。]

  2、口算P76 1

  三、复习乘法笔算

  1.做P75第1题

  [先让学生独立做一做,然后集体订正,订正时,指名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算的。]

  2.做练习十六中的第2题第一行

  [先让学生自己做,订正时,让学生根据竖式说得数是怎么样算的。]

  3.做P75第2题

  [理解题意后让学生独立列式计算,小组内交流,然后指名说解答的方法

  第1小题可以口算得出结果:200×2=400(个)

  第2小题竖式笔算136×6=816(个)

  第3小题估算:65×7≈60×7=420(米)少估还比400大,所以原式得数更比400大]

  4.做练习十六的第4题

  [让学生动脑思考,尝试计算,并把过程和得数写在书上。]

  5、做P75思考题

  [观察前三个算式,找一找算式中第一个数和第三个数的变化规律,同位先说说,然后指名说,统一想法后填空。]

  四、作业设计

  1、完成P76 2第二行

  2、完成P76 3、5

  学生自己独立完成

  五、小结

  学完本单元你有什么收获?

  六、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通过整理复习,学生系统地整理了一位数乘多位数这一单元所学的知识,进一步掌握了计算的法则和要求,及时查漏补缺,解决了学生在计算中容易出错的实际问题,明确了口算、笔算和估算都是重要的解题策略。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12课时数字编码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P77—78综合与实践运用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提供丰富的生活素材,引导学生在观察、交流和调查活动中了解数字信息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会它们的实际价值。]

  2、结合现实、有趣的生活素材,引导学生探索数字编码的思想和方法,发展实践能力。

  3、通过知识的实践与综合运用,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体会数字与生活紧密联系,探索编码编排的方法,学会编码。

  教学难点:如何比较科学合理的编码。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提问:知道“数字家族”都有哪些成员吗?

  [谈话:阿拉伯数字虽然只有10个,但是如果按照不同要求、不同顺序把它们编排起来,就会组成各种数字编码。今天这堂课让我们一起来研究数字编码。]

  二、初步感知。

  1、了解电话区号

  谈话:你们会打电话吗?怎样打外地电话呢?

  提问:看一看这个电话是从哪里打来的?你怎么知道的?(021代表上海的电话区号)听一听。

  追问:这个电话是从哪儿打来的?你又是如何知道的?(010代表北京的电话区号)

  再问:这个电话又是从哪里打来的?(025代表南京的电话区号)

  谈话:同学们对这些知名城市的电话区号非常熟悉,在调查中你们还知道我国哪些城市或地区的电话区号呢?

  [小结:电话号码是一种数字编码,通过电话号码中的区号可以看出这个电话是从哪里打来的,也就是说,数字编码可以用来表达一定的信息。]

  2、了解特殊电话号码

  谈话:生活中用数字编码表达信息的例子有很多,比如我们常见的特殊电话号码,你还记得生活中哪些常见的特殊电话号码,它们又表达什么意思呢?

  [谈话:事实上,在我国这样的特殊电话号码有很多。像我们比较熟悉的有110匪警电话、120救护电话、119火警号码等等,还有一些可能对同学们而言暂时还没有用它的需要,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对社会的需求以后可能要用到的,比如:?(多媒体展示)]

  提问:特殊的电话号码也是一种数字编码。想一想,这些数字编码使用起来你觉得怎么样呢?

  谈话:这些数字编码使用起来让人们觉得非常的方便。如果把报警电话110改成“48789653”,你觉得好吗?

  小结:为了使用方便,在编制编码时应该注意“简洁”。

  [提问:这里有两个银行的热线电话,交通银行的服务热线是“95559”,光大银行的服务热线是“95595”。这两个电话号码都是由两个“9”和三个“5”组成,为什么表达的信息却不一样呢?]

  小结:一个数字编码只能表达一个固定的信息,也就是说数字编码表达的信息应该是唯一的。

  三、探索发现。

  1、确定研究方向

  提问:刚才我们了解了一些数字编码,生活中你还在哪些地方见到过数字编码呢?

  谈话:看来同学们都很善于观察,确实生活中很多地方都要用到数字编码。(多媒体展示)

  [提问:这些数字编码你们想了解吗?想具体了解哪些方面呢?]

  2、确立研究对象

  提问:你打算先研究哪一种数字编码?为什么?

  3、激发研究兴趣

  提问:课前同学们搜集了家里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的身份证号码,谁愿意任意报出其中的一个,老师马上能够猜到这个身份证号码是你家里哪个大人的,谁愿意来试试?

  谈话:老师为什么能猜得这么准呢?其中肯定藏着什么奥秘,我们一起来研究。

  [4、小组讨论研究

  要求:把搜集到的身份证号码放在一起,在小组内仔细研究,看看这些身份证号码是如何编制的?它们又表达了哪些信息?学生讨论,教师巡视。]

  5、学生汇报交流

  交流:通过研究,你发现了什么?教师随着学生的交流有机拓展相关问题,渗透数学思想。

  6、介绍编制规律

  谈话:通过观察、讨论、研究,我们发现了身份证号码中一些数字所表达的信息,[但有些数字所表达的信息还不太清楚。其实身份证号码的编制有其特定的规定?(介绍编制规律)]

  7、解决研究困惑

  谈话:刚才通过研究发现大多数同学收集的身份证号码都是18位的,但个别同学收集的号码却是15位的,这是怎么回事呢?

  解疑:老师这儿就有一个15位的身份证号码,你能看出他的出生日期吗?为什么?

  [说明:到了21世纪,年份如果不完整的话很难判断出他的出生日期,身份证号码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在不断完善的。]

  8、实践运用规律

  谈话:老师这儿有一个身份证号码,从这个身份证号码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呢?

  9、揭示课题内容

  谈话:用18位数字组成的身份证号码,却能表达这么多的信息。看来数字编码真的十分神奇。(板书:神奇的数字编码)

  四、运用编码:

  1、编运动员号

  问题:洛社中心小学即将开展五年级学生田径运动会,届时将有350人参加比赛,请根据实际情况为运动员编号。

  活动:选择其中四位运动员编号。

  [交流:你是怎样编的?这些编号中,有的是以谁开头的?

  追问:为什么要以“0”开头呢?]

  小结:同一组编号中,所用数字的个数一般来说应该是相同的。

  2、编房间号

  问题:某宾馆有一幢12层的客房大楼,每层都有20个房间。你认为宾馆应该怎样为房间编号,才能使旅客拿到房间号就明白自己房间的位置。

  [提问:这道题要我们干吗?你觉得这个房间号里应该包含哪些信息?

  尝试:学生在练习纸上为1楼第5个房间编号。

  交流:明确最合理的编法。]

  提问:按照这种编法,9楼第5个房间如何编号?12楼的第5个房间如何编号?

  这里的房间号都用到几个数字?

  [3、编学生证号

  提问:学生证号应该包含哪些信息比较合理?

  讨论:小组讨论,在讨论的基础上试着为自己编一个学生证号。

  反馈:你觉得学生证号里应该包含哪些信息?你编的号码是怎样的?学生自由汇报。

  交流:根据学生编的号码,交流和提炼出比较合理的信息。并按这种方法为自己编个学生证号。]

  五、课后延伸。

  谈话:今天我们一起研究了“神奇的数字编码”,应该说数字编码和我们的生活、学习、工作密切相关。当然生活当中还有很多数字编码值得我们好好地研究,课后我们可以去研究、调查,然后再来交流我们的发现。

  六、板书设计

  数字编码人教版数学第五册第六单元《多位数乘一位数》教案

  [教学反思]

  本节课学生了解了数字编码在生活中的应用十分广泛,以邮政编码和身份证为例也能到学生了解了编码的组成,明确了编码的特性:简洁、规范、唯一,掌握了编码的方法,能运用所学给所在学生班级学生编学号,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应用意识。

  集体备课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研究电流跟电压关系的实验方法和实验电路图。

  2.知道研究电流跟电阻关系的实验方法和实验电路图。

  3.在R一定,导体中的电流跟这段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

  4.在U一定,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5.掌握欧姆定律,能熟练地运用欧姆定律计算有关电压、电流和电阻的简单问题。

  6.培养学生解答电学问题的良好习惯。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参与科学研究活动,并了解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能对电流、电阻、电压的关系进行猜想与假设,并设计出实验方案,对获得的数学信息进行处理,得出欧姆定律。

  2.体验探究过程,从而培养学生实验动手能力和协作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建立电压的初步概念;通过实验观察理解电压的作用.

  教学难点

  电压表的正确选择、连接及读数.

  教学方法

  实验法、观察法.

  教具准备

  干电池若干、灯座、小灯泡、开关、导线若干、电压表、电流表、投影仪、家用手电筒.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师]通过前面的学习,同学们基本了解了电流、电压、电阻的概念,并学会了电流表和电压表的使用.今天请同学们先看老师的这组实验.

  [演示]小灯泡和电池、开关组成串联电路.

  演示一:一节干电池和2.5 V小灯泡串联发光.

  演示二:两节干电池和2.5 V小灯泡串联发光.

  演示三:两节干电池和6.3 V的小灯泡串联发光.

  同学们仔细观察三次演示小灯泡的发光情况.

  [师]通过观察实验,根据上节课的学习,你能告诉大家什么?你还想知道些什么呢?

  [生]一个灯泡,两节电池比一节电池时亮,说明灯(电阻)不变,电压大时,电流也大.

  [生]同样的两节电池,2.5 V的灯比6.3 V的灯亮.电压不变时,电阻大的电流小,电阻小的电流大.

  [生]能不能知道电流、电阻、电压之间数量上的关系呢?

  二、进行新课

  [师]根据同学们对电阻、电压、电流的学习,你可以大胆地猜测一下它们之间可能的数量关系是什么?

  [生]电压越大,电流越大.

  [生]电阻越大,电流越小.

  [生]也许其中的两个相除或相乘会等于第三个.

  [生]电压不变时,电阻大,电流就小.电阻小,电流就大,可能电流乘以电阻能等于电压.

  [生]同一个电灯泡,电压大时,电流就大,也可能电压除以电流等于电阻.

  [生]…

  [师]同学们能有根据地推测、猜想非常好,你已经在科学研究的道路上迈出了正确的一步.接下来,同学们可以选择面前的仪器设备,想办法检验你的猜想是否正确.

  [探究]电阻上的`电流跟电压的关系.

  [师]我们要探究电阻上电流跟电压的关系,必须要经历哪些过程呢?

  [生]首先要设计实验,然后进行实验和收集证据,再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和论证,得出一般的结论,最后进行评估和交流.

  [师]大家还记得电流表和电压表的使用规则吗?

  [生]电流表串联在电路中,电压表并联在电路中.并且都让电流从“正”接线柱流入,从“负”接线柱流出.

  [师]电路中同时使用电流表和电压表,会使用吗?

  [生](同学讨论后)仍然是电流表串联在电路中,测谁的电压,就将电压表并联在谁的两端.

  [师]同学们没有问题的话,可以开始实验.

  要求探究过程中首先设计好实验.实验过程中记录实验步骤;如实填写实验数据;对自己的实验进行认真的分析、论证,客观评估自己的实验过程及结果;写出完整的探究报告,并和其他组的同学交流.

  (同学们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选择2~3组同学利用投影展示自己的探究报告,并逐一讲解自己的设计思想、实验步骤,分析论证的结果,进行自我评估,和大家进行交流.

  [投影]

  第一组 探究报告

  [题目]探究电阻、电压、电流三者的关系

  [猜想和假设]

  1.电流和电阻成反比.

  2.电流和电压成正比.

  [设计实验]

  (一)设计思想

  根据我们的猜测,现在已知道定值电阻的阻值是已知的且不改变,干电池的电压值也是已知的,每节1.5 V.把定值电阻连入电路,用电流表测出电路中的电流值,用电压表测出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就可以知道电阻、电压、电流的数量关系,换用不同阻值的定值电阻及改变干电池组电池的节数进行多次测量,就能得出电阻、电压、电流关系的一般规律.

  (二)实验电路

  根据实验思想,画出如下电路图:

  (三)实验数据表格

  实验次数电阻R(Ω)电压U(V)电流I(A)

  1

  2

  3

  4

  5

  6

  (四)实验器材

  根据实验思想及所画电路图,选择如下器材:

  电池组、定值电阻(三个不同阻值)、电流表、电压表、开关各一个,导线若干.

  [进行实验]

  步骤一:按设计好的电路图正确连接实验电路.

  步骤二:先保持电池组的电池节数不变,分别将5 Ω、10 Ω、15 Ω的定值电阻接入电路,合上开关,读出电压表和电流表的读数,将数据依次填入第一、二、三次数据表中.

  步骤三:保持定值电阻不变,改变电池组电池节数(分别为1节、2节、3节),合上开关,分别读取三次电流表、电压表的数值,依次填入第四、五、六次测量数据表中.

  [分析和论证]

  分析由实验得到的数据

  1.第一、二、三次测量中电压基本不变,电流随着接入电阻值的增大而减小,但每次电流值和电阻值的乘积都近似等于电压值,甚至有一次完全相同.

  2.第四、五、六次测量中,电阻的阻值不变,随着电池组节数的改变,电压表指示数值几乎成倍地增加,但每次都很接近电池组的电压.电流表的指示数也几乎成倍地增大,并且和电压增大的倍数相同.每次电压除以电流的值都近似等于电阻的值.

  综合以上分析结果,可以得到结论,我们的猜测是正确的.电流I,电阻R,电压U的关系是:电阻越大,电流越小;电压越大,电流越大.

  [评估]

  从实验的过程和结果看,尽管数据之间不是完全吻合,但基本能反映规律,所以测得的数据和结论是可靠的.

  实验过程中不太完美的是:

  操作过程中读完数做记录时没有及时打开开关,可能会浪费电;在更换变阻器和电池组电池时,也没有打开开关,这也是不允许的.

  [疑问]

  测量过程中,电压表每次测量的值和电池组电压值几乎相同,是否可以不用电压表测量,直接由电源电压读出来?

  [师]对同学的表现给予充分肯定,引导同学们对探究过程及问题进行积极交流.

  [生]我们设计的电路是这样的(用投影展示),也能得出和他们相同的结果.

  [生]我认为我们组设计的电路比他们的更好一些.(投影展示)

  引起学生争论.

  [生]我认为前面的那两种设计合理,可以不用电压表,直接由电池电压就能知道电阻两端的电压,省事.

  [师]认为自己设计的更好的这组同学能不能说说你们的设计为什么好,好在哪里?老师怎么看见前两组同学还比你们少用了器材,不好吗?

  [生]前面两组虽然少用了器材,但操作起来麻烦.每测一组数据,就得改变一次电源,就要重新连接一次电路,很容易出错.我们这样的连接虽然增加了一个滑动变阻器,多用了器材,但不用改变电源,利用滑动变阻器就可以方便地改变电阻两端的电压,还能提高测量效率.

  [师]同学们认为他分析的有道理吗?谁还有补充?

  [生]连接滑动变阻器时要用“一上、一下”两个接线柱,还要注意电流不能超过滑动变阻器允许的最大电流值.

  [生]在实验中还要注意电流表和电压表的量程,选择正确的接线柱,这样读出来的数才准确.我们是用“试触”的方法来选择量程的.

  [生]电流、电压表的正负接线柱不能接反了,否则会损坏电表.

  [生]我认为也可以测出滑动变阻器的电压.

  [师]同学们认为可以吗?

  [生]可以测滑动变阻器电压.不过实验探究的是定值电阻的电流和电压的关系,测出滑动变阻器的电压后,还得根据串联电路电压的规律求出定值电阻的电压.这样的话,电源电压必须先知道.

  [生]我还有一个问题,实验时电压表是必须并联在电阻两端,电流表一定要串联在电路中.但是有的是先用电流表和电阻串联,电压表接在电阻和电流表两端,有的是电压表先并联在电阻两端,电流表再串联.(教师可让学生画图说明)这样测出的结果没有差别吗?

  [师]这位同学观察得非常仔细.对于这样的问题同学们可以先大胆猜测,在下节内容的探究实验中验证你的猜测.

  [师]大家还有什么问题吗?有没有同学注意过自己的测量方法和其他组同学的完全一样吗?

  [生](同学们经过相互交流)有的组先固定电压测电流,比较电流和电阻关系;有的组先固定电阻,测电压和电流,比较电流和电压关系…

  [师]在电流、电压、电阻三个量中,我们先限制其中一个量不变,来讨论余下两个量的关系;然后再限制另一个量不变,研究剩下两个量的关系,这就叫“控制变量”法.在以后的探究活动中即使遇到更多的物理量,同学们也可以尝试用控制变量法来研究.这样处理可以把一个多因素的问题转变成一个单因素的问题来研究,可以为我们研究问题带来许多的方便.

  课后,同学们可以进行更充分的探讨、交流,互相取长补短,完善自己的探究报告.

  五、例题讲解

  例1、 现有一支试电笔,其中的电阻为880Ω,氖管的电阻和人体的电阻都比这个数值小得多,可以不计,使用时流过人体的电流是多少?

  例2、 实验测得一个未知电阻两端的电压是4.8V,流过的电流是320A,这个电阻的阻值是多少?

  三、小结

  四、 作业

  集体备课教案 篇7

  时间:20xx年11月26日

  地点:大会议室

  主备人:赵

  参加人员:六年级全体数学教师

  教研内容:稍复杂的分数除法应用题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在理解分数除法意义及掌握分数乘法应用题解题思路的基础上,掌握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稍复杂分数除法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能比较熟练地解答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通过教学,培养并提高学生的分析、判断、探索能力及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弄清单位“1”的量,会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

  重难点突破:

  稍复杂的分数除法应用题是分数应用题的最后一块内容,也是学生最难理解的一类。对于分数乘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相对来说,学生理解起来较轻松。而分数除法应用题是乘法应用题的逆思考,学生对于这种逆向思维感到一定的困难。针对这一情况,帮助学生如何选择解题策略显得尤其重要。可以不直接让同学们解决问题,而是先让学生回忆一下我们可以利用那些方法帮助解答应用题。这时学生就归纳如下:画线段图、把应用题编成文字题、找出数量关系式、找准标准量和比较量、列方程解答应用题。这些就是解题策略。不同程度的同学都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从而解答题目。对于程度较好的同学,可以选择前3种方法,对于程度较差的同学可以选择第4种方法,而对于习惯于顺向思维的同学来说,选择列方程解答应用题应该是最合适的`方法。

  模式方法:情境导入——合作探究——解决问题——巩固练习

  作业设计:练习通过认真分析,找出每道题的数量关系式

  组内教师讨论要点:

  1。尊重学生的认知经验引入教学

  新课程背景下的数学教学“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教师要做的事,对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要有足够的了解和重视,给学生应有的思维的空间。在本课学习之前,学生已掌握分数基本应用题的分析方法和解答方法,稍复杂的分数应用题的分析方法与前面相似,学生已具备分析能力,因此本课教学中学生尝试解决,交流思路,在互动中明确思路,掌握方法,体会成功,保持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2.精心设计练习巩固新知

  精心设计练习,使学生学以致用,体会到学数学有用。课堂气氛就会活跃,学生生命动力才能在数学课堂上得以充分的发挥。

  活动总结:

  全体教师针对研究主题进行研讨,各抒己见,畅所欲言,结合自己以往的教学经验,探讨重点难点的突破方法,找到了这列应用题的解答方法,对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做好准备。

  集体备课教案 篇8

  一、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通过诵读诗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互相提改善意见,共同进步。班内进行演讲比赛,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培养学生演讲的兴趣。

  同桌交换作文尝试互评互改。

  通过交流习作,欣赏佳作,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体验习作的乐趣,同时引导学生从佳作中受到启发,找出自己的不足,再次完善自己的作文。

  板书

  二、日积月累

  1、师要求,读准字音,了解这些成语的共同点

  2、师任选一个成语为同学做讲解

  3、勾画出讲解后仍不懂的成语,查词典解决

  4、拓展:尝试说同类的其他成语同桌对读,分组比赛 尝试学习是学生进步的一个阶梯,让学生在探究

  不懂中学习。

  三、展示台

  1.学习本组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2.根据学生具体的准备情况,课堂上可进行以下活动:

  抗战英雄故事会、手抄报评比等。

  3、评选活动:

  评选各项活动的能手;评出最有创意的活动小组;评出最佳作品,如手抄报 学生畅谈收获 评选可以激励学生进步

  板书设计

  回顾拓展七

  资料搜集

  1、资料分类的'方法 时间分类、项目分类、主题分类等 不屈不挠 烈士

  2、建立自己的资料目录 奋发图强 英雄

  3、养成定期整理资料的习惯

  教学反思

  思本节课内容既有对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能力的培养,又有对成语的进一步拓展掌握,另外还安排了加深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的抗战英雄故事会,内容较以前难度有所增大,在课堂处理过程中需要教师对教材的把握要恰到好处。

  集体备课教案 篇9

  一、单元教学目标

  (一) 总目标

  1、知识目标: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理解小数的意义,会读、写小数;知道小数的数位名称及顺序,知道小数的计数单位及相邻单位之间的进率。

  2、能力目标:学生经历小数概念的抽象和小数性质的探索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

  3、情感目标:体会小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意识,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二) 课时子目标

  1、第一课时目标:《小数的意义和读写方法》利用生活中熟悉、现实的素材,继续认识小数的意义,会读写小数,体会小数与分数的联系;能在认识小数的过程中,进行简单、有条理的推理思考;能主动地参与有关的操作和探索活动,对小数与生活的联系有一定的感受。

  2、第二课时目标:《小数的计数单位和数位顺序表》认识小数的计数单位,掌握十进制计数法和数位顺序表;在感受、体验、探索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探索的意识,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获得成功的体验。

  3、第三课时目标:《小数的性质》在建立猜想、验证猜想以及比较、归纳等活动中,理解小数的性质,会应用小数的性质把末尾有0的小数进行化简及把一个数改写成指定位数的小数;经历从日常生活现象中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发展数学思考的能力。

  4、第四课时目标:《小数的比较大小》结合现实的情景,通过学生自主观察、比较、归纳出小数大小比较的方法,进一步加深对小数意义的理解;在探索数学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

  5、第五课时目标:《用“万”“亿”作单位的小数表示大数目》结合现实的情景,通过学生自主观察、合作学习探索出把大数目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小数的方法;培养学生有条理、有依据地进行思考的习惯,以及独立思考、合理交流,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和有条理地描述学习过程的能力。

  6、第六课时目标:《求小数的近似值》结合现实的情景,通过学生自主观察、合作学习探索出求小数近似数的方法并理解为了保证近似数的精确值,近似小数末尾的0不能去掉;培养学生有条理、有依据地进行思考的习惯,在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7、第七课时目标:《与练习(1)》通过回顾与、练习与应用等学习活动,进一步加深对小数意义和性质的理解;通过复习和建立合理的认知结构,发展数学思考和实践能力;在学习活动中体会现实生活里的数学,发展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交往、合作和探究的意识和能力。

  8、第八课时目标:《与练习(2)》通过“练习与应用”、“探索与实践”、“与反思”等学习活动,进一步加深对小数的意义和性质的理解;通过对学习活动的反思与,培养学生自我反思意识与自我的能力。

  二、单元知识结构图

  认识小数的意义,学习小数的读写方法、数位顺序及计数单位

  探索小数的`性质,学习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

  学习把较大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小数和求小数的近似数的方法

  三、教学重点、难点剖析

  (一) 第一课时《小数的意义和读写方法》

  1、教学重点、难点:理解小数的意义

  2、与其他知识点的联系:在学生初步认识一位小数的基础上,继续认识小数的意义和读写方法,知道小数的计数单位和数位顺序。

  3、突出重、难点的策略:第一,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对一位小数的认识以及日常的生活经验,鼓励学生自由地说,并通过交流明确“0.05元和0.48”的实际含义;第二,结合直观图形,让学生认识到:几个十分之一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几个百分之一可以用两位小数表示,几个千分之一可以用三位小数表示。

  (二) 第二课时《小数的计数单位和数位顺序表》

  1、教学重点、难点:掌握小数的十进制计数法和数位顺序表。

  2、与其他知识点的联系:让学生通过在表示整数“1”的正方形中进行涂色操作,以及相应的讨论和交流,逐步明确相邻的小数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并适时揭示小数的数位名称及顺序、计数单位及进率。

  3、突出重、难点的策略:引导学生利用直观图形或联系具体数量进行思考,先让学生试着写一写,说一说。

  (三) 第三课时《小数的性质》

  1、教学重点、难点:探究并理解小数的性质,能正确应用小数的性质。

  2、与其他知识点的联系:结合现实的情境,通过自主观察、比较归纳,引导学生在众多数学现象中体验并发现小数的性质。

  3、突出重、难点的策略:让学生利用生活经验,从熟悉的数量多少的角度得出比较结果,更要启发学生从每个小数中所包含的计数单位的个数去进行比较。

  (四) 第四课时《小数的大小比较》

  1、教学重点、难点:小数大小比较的方法

  2、与其他知识点的联系:运用小数的性质对小数化简或改写成指定位数的小数。

  3、突出重、难点的策略:让学生有机会从不同的角度加深对小数性质的理解,又为后面探究小数大小的比较方法作了必要的铺垫。

  (五) 第五课时《用“万”“亿”作单位的小数表示大数目》

  1、教学重点、难点:大数目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小数的方法。

  2、与其他知识点的联系;把大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小数是在学生掌握了把大数目改写成整万、整亿数的基础上教学的。

  3、突出重、难点的策略: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寻求把大数目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小数的方法。

  (六) 第六课时《求小数的近似数》

  1、教学重点、难点:求小数近似数的方法

  2、与其他知识点的联系:在学生已经掌握了用“四舍五入”法求整数的近似数的基础上教学的。

  3、突出重、难点的策略:以地球和太阳之间的平均距离为素材,设计问题,组织学生探索求小数近似数的方法。

  (七) 第七课时《与练习(1)、(2)》

  1、教学重点、难点:小数性质和小数的大小比较

  2、与其他知识点的联系:通过回顾和、练习和应用、探索和实践、和反思等具体的学习活动进行教学

  3、突出重、难点的策略:加深对小数意义和性质的理解,建立合理的认知结构,发展数学思考和实践能力。

  四、基于课型的教学策略

  1、遵循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的原则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有层次地组织教学内容,帮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和合理交流,理解小数的意义。

  2、给学生留有足够的自主探索的空间。启发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运用不同的策略去解决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发展规律。

  五、练习题的分析

  1、教材的练习中,重点讲解的题目:P31/2P32、33/3、9 P36/练一练

  P37/4 P38/8、10 P45/7

  3、可能出现的错误及原因:(1)学生对多位小数的理解不够透彻,对小数中的各个数字不能有合理的解释。(2)在数轴上不能很准确的表示小数,对于改写小数,由于对小数的数位顺序不够透彻,容易出错。

  六、课时分配:八课时

  集体备课教案 篇10

  本学期我校采用集体备课的方式进行备课,具体情况如下:以学科年级为单位,每个章节安排一老师执笔该章节的教案,在本周星期五本组老师一起讨论下一周上课内容,重点、难点,注意点,学生易出错的地方等等教师领到教案后,根据本班情况对教案进行适当修改。使用后感受如下:

  首先,开展及时,教学工作十分有利。

  集体备课分为个人初备、集体研讨、试行运作、完善教案、课后反思。即每周一次集中集体备课,都有执笔教案老师作为中心发言人,主讲这一周的主要内容、及如何备课。然后大家根据自己的理解,发表自己的看法,提出自己的建议,最后大家讨论,形成授课思路。之后,老师自己再根据自己的特点,自己学生的情最况,加以修改,形成既有共性、又有个性的备课模式。然后推选出每天讲示范课的人,安排他先讲,老师听课后加以改进再讲。在进行集体备课的过程中,我们采取定时间、定内容、定主题发言人的方法。主题发言人一般由本组成员教案执笔者担任,所有教师都是参与者。这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突出教学工作的核心。

  其次,新老互相启发, 充满集体智慧。

  集体备课的对象是本校的同行,因此,要求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设计好备课方案,还应针对本学科特点阐述备课体会、教学心得及自己对教材、教案、讲稿设计的理由和意图,同时,还应列出自己在教学工作中的困惑,供集体议课时交流、研讨。通过采取主题发言人主讲制度,高年资教师、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备课制度,缩小教师在教学水平、能力上的差异,克服了对大纲把握不准,对教材理解深度不一等不足。从使教师集体智慧和优势得到有力的释放,可从中获得启发,交流经验,并对自己的教案、讲稿、教学设计进行有效反思并修改,从而获得提高。尤其,对青年教师的启发、帮助作用尤为突出。

  再次突出创新,经验宝贵。

  集体备课并不否认和拒绝教师个人风格的张扬。我们体会到,集体备课可以使教师们在大纲、教案、教材、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的疑点、难点等问题上统一认识。同时,我们鼓励教师注意保持个人特色,体现个人风格,并应突出创新;特别鼓励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的创新,通过对教材中的疑点、难点问题,以及教师们关心的.问题,共同进行细致的探讨,集中大家的智慧、经验、成果为该课程的课堂教学作准备,充分调动了全体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老师们对教材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总之,实行集体备课,发挥集体优势对我们每个教师都大有益处。我们既要实行集体备课,又要有自己的个体备课,做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同时,集体备课的开展,可以促使青年教师尽快成熟起来,也让老教师更加谦虚谨慎、严谨治学。

  集体备课教案 篇11

  教学活动目标:

  1、能在图标的助下熟练地朗诵绕口令。

  2、练习发准易混淆的字音:宝、包、猫、叼。

  3、喜欢说绕口令,体验说绕口令的乐趣。

  4、引导幼儿细致观察画面,激发幼儿的想象力。

  5、萌发对文学作品的兴趣。

  活动准备:挂图猫和包

  活动过程:

  一、交代猜绕口令的名称,激发学说绕口令的兴趣。

  这个包是谁的?猫和包之间又会发生什么事?

  教学思:提问是助幼儿分析理解作品的重要手段,新课程要求教师要在课前设计问题时,注重问题的价值性,从问题的设计能体现出教师的教育思想,甚至教师本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尤其对于班幼儿,问题要有一定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要蕴含一定的人生哲理。

  二、观察图片,尝试编绕口令。

  1、幼儿三三两两边看边议论。

  2、谁看懂了,说了一件什么事?

  3、谁会把图片的内容,用一句话来表示?

  教学思:教育的真正目的是让受教育者将来能很好地在社会上立足,离开生活、离开现实的教育是毫无意义可言的,因此,教育不能脱离幼儿的现实生活。在引导幼儿理解完故事内容以后,我有意设计与幼儿生活紧密相联的问题。幼儿部分都能说出答案,最后的问题幼儿说得不是很明确,需要老师总结。

  三、听听、念念。

  1、示范念绕口令。

  2、看图自炼与互相练习绕口令,教师观察倾听,提示。

  四、巩固对绕口令特点的理解。

  1、在念绕口令时,什么发现?为什么你觉得有些字、词很难念清楚呢?

  2、原来,念绕口令时有许多读音相近,由容易混淆的字词组成的句子,念起来较拗口,念快时容易念错。

  教学思:这个环节中,幼儿能很好地朗读绕口令,但不是绕得很快;经过老师的指点,幼儿稍微好些;老师最后暗示并教会幼儿生活中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才能发现美好、感受美好,从而去创造美好。

  五、游戏:我朗读得最好。

  1、游戏玩法:在规定的时间内念完绕口令。

  2、游戏要求:念得快而准确。

  3、游戏规则:规定时间内没有念完闹钟响,就定为失败。之,闹钟不响为胜利。

  活动思:

  正是这种挑战性激发了幼儿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事实证明,具有开放性、挑战性,且具有一定梯度的活动内容容易引起幼儿的关注,尤其是那些能够引起认知的活动内容更能激发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最限度地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挖掘幼儿的学习潜能。

  集体备课教案 篇12

  【教材分析】

  本节教学内容来自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阅读”中《秋天》一课。本课由三节诗组成,内容精粹,容量较大,画面感强。以“秋天”为主线,将幽谷、农舍、渔舟、牧羊女……等图景贯穿起来,编织了三幅绚丽多彩的秋景图。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和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全诗语言情景交融、富有诗情画意,学习此诗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更能激发学生热爱美好生活和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②理解、积累“栖息、寥阔、枯涸、清洌、梦寐”等词语。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反复朗读、描绘画面来把握作者的情感,体会诗歌的意境。

  ②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品味诗歌语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 感悟秋天,赞美秋天,热爱秋天。

  ②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③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重点词语和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教学难点】

  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和激发热爱生活和大自然的情感。

  【教法选择】

  引导、解读、指导。

  【学法指导】

  吟读、品味、领悟,联想、比较、感悟,体现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教学准备】

  教材、和投影机、粉笔等设备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1.展示家乡秋景图。导语:看到这些图片大家有什么联想?(让学生联想到: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是多彩的季节,秋天是令人忧郁的季节,也是令人快乐的季节。总之,秋天是千姿百态的。)那么,在现代诗人何其芳的心中,秋天又是一个怎样的季节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诗歌《秋天》(板书课题),去领略诗人笔下浓浓的秋意。

  学生简介作者。PPT:何其芳(1912~1977),四川万县人,现代散文家、诗人、文艺评论家。1936年他与卞之琳、李广田的诗歌合集《汉园集》出版,他的散文集《画梦录》于1937年出版,并获得《大公报》文艺金奖。

  诗歌是何其芳最先喜爱和运用的文学样式。他对于艺术形式的完美,表现出执著的探求。在诗歌方面,他创作之初即十分讲究完整的形式、严格的韵律、谐美的节奏,并注意表现出诗的形象和意境。因此,他的诗明显地具有细腻和华丽的特色。

  二、授新

  (一)范读全诗,整体感知。

  1、学生勾画字词并感知语言节奏。要求:

  ①标注生字词,注音释义。②注意划分诗歌节奏 。

  2、检查生字、新词学习情况:

  (1)注音:

  丁丁(zhēngzhēng) 镰(lián )刀 肥硕(shu)

  栖(qī)息 鳊 (b1ān)鱼 乌桕(iù)寥(liá)阔

  蟋蟀(xī shuài) 枯涸(hé )清冽(liè)梦寐(èi)

  (2)释义:

  丁丁:形容伐木、弹琴等声音。

  幽谷:幽深的山谷。

  肥硕:文中指果实又大又饱满。

  栖息:停留,休息(多指鸟类)。

  乌桕:桕树。树叶秋天变红。

  芦蓬:芦苇做的船篷。

  寥阔:高远空旷。也作“寥廓”。

  枯涸:干涸,没有水了。

  清洌:水清。

  梦寐:睡梦。

  3、检查划分诗歌节奏,熟悉诗歌内容情况。

  (1)方法提示:诗歌的朗读节奏有两种划分标准:按节拍划分和按意义划分。

  (2)《秋天》可按意义标准划分朗读节奏。

  震落了/清晨/满披着的/露珠,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

  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用/背篓来装/竹篱间/肥硕的/瓜果。

  秋天/栖息在/农家里。

  向/江面的/冷雾/撒下/圆圆的/网,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

  芦篷上/满载着/白霜,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

  秋天/游戏在/渔船上。

  草野/在蟋蟀声中/更/寥廓了,溪水/因/枯涸见石/更/清冽了。

  牛背上的/笛声/何处去了,那/满流着/夏夜的香/与/热的笛孔?

  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

  (二)自由诵读,体会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

  1.学生找出哪些词语体现了诗歌所描绘的乡村秋景?

  “ 冷雾、白霜、乌桕叶”——秋色。“蟋蟀声”、溪水清冽、牛背笛声(远去)——秋声。

  “稻香、瓜果、青鳊鱼、竹篱、”——秋实。“农家、渔船、草野、牧羊女”——秋图。

  2、让学生找出自己最喜欢或最欣赏的词语或句子,仔细品味。

  (1)伐木丁丁地声飘出幽谷——从听觉的角度,写出了幽谷的深、静。

  (2)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饱食”运用了拟人的修辞写出了丰收之景;“稻香”从味觉角度,暗示稻子成熟,展示丰收的图画。极具诗意,又耐人寻味。如果换成“那割过无数穗稻谷的镰刀”,语言就显得抽象空泛,表现力和美感就逊色多了。

  (3)秋天栖息在农家里——“栖息”运用拟人的修辞,概括秋天在农人家里的状况,将虚无的东西具体化,写出了松弛、娴静的氛围。

  (4)秋天游戏在渔船上——“游戏”一词虚实相生,渔人是在渔船上游戏,并不在乎打了多少鱼,更是在感受秋天,游戏秋天,写出了那份闲适。

  3、引导学生畅谈、归纳:

  (1)“震落了清晨满披着的露珠,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句中“满披”形象生动,“飘”字从听觉的角度,贴切传神地写出了幽谷的深、静。伐木声与清晨、露珠等意象构成一幅清净润润、形声兼具的画面。

  (2)“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用背篓来装竹篱间肥硕的瓜果。” “饱食”运用了拟人的修辞写出了丰收之景;“肥硕的瓜果”也见出丰收之景。“稻香”从味觉角度,暗示稻子成熟,使人满口生香,展示丰收的图画。

  (3)“秋天栖息在农家里。”“栖息”本用来描写有生命的物类,在诗句中是拟人,将秋天形象化,创造出松弛、闲静的氛围,意味隽永。

  (4)“向江面的冷雾撒下圆圆的'网,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冷雾”烘托出一派朦胧的诗意,又与季节吻合。传达出清凉、冷寂、朦胧的气氛。“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比喻似拙实妙,把青鳊鱼比喻成乌桕叶;另一层意思,江岸上乌桕树,树叶婆娑,倒映在江面,就好像网起的是乌桕叶的影子。用倒装句体现渔民悠闲的心情,耐人寻味。

  (5)“芦篷上满载着白霜,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归泊”既写景,又暗示时间,与上文“清晨”呼应。“轻轻”显示出渔人悠闲自得的心情。

  (6)“秋天游戏在渔船上。”“游戏”是(愉快地)劳作的形象说法,虚实相生。渔人是在渔船上游戏,并不在乎打了多少鱼,是在感受秋天,游戏秋天,写出了那份闲适。

  (7)“牛背上的笛声何处去了,那满流着夏夜的香与热的笛孔?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满流”与“香与热”“笛孔”搭配,在“夏夜”的映衬下,诗味盎然。“梦寐”名作动,。写出了少女的情怀,牧羊女的感情似喜似羞。

  (三)合作探究,共同完成。“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本诗共三小节,用简洁的文字给每一节诗拟个标题,诗中刻画了几幅图画?

  1、引导归纳标题、图画:

  (1)秋天在农家里。图画——绚丽多彩的农家丰收图。

  (2)秋天在渔船上。图画——淡雅朦脆的渔夫晨归图。

  (3)秋天在牧羊女眼里。图画——寥阔空远的少女思恋图。

  2、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出最喜欢的一幅图画。引导小结:

  (1)农家丰收图:清晨朝露未唏,丁丁的伐木声震荡在山谷里;稻田里农夫刚放下割稻的镰刀,晶莹的汗珠湿透衣衫,田野里金黄的波浪此起彼伏,发散出稻香的气息;果林中瓜果飘香,沁人心脾,果农摘下沉甸甸的瓜果放进背篓里,带回家去,将丰收的喜悦与亲友一起分享……

  (2)渔夫晨归图:清晨的江面还弥漫着冷冷的雾气,渔人却熟练地撒下鱼网。网上的青鳊鱼就像乌桕叶,闪着银色的光泽。船篷上洒满白霜,渔人摇着船桨向岸边驶来,江面上传来动人的渔歌,还有阵阵爽朗的笑声……

  (3)少女思恋图:原野上一片蟋蟀的呜叫声,溪水清澈见底。羊儿的咩咩声阵阵传来,怎不见了那夏日里牛背上吹笛的少年?牧羊女却失去了往日的活泼,憧憬在秋天的美景和思念中。

  (四)拓展延伸、比较阅读。读《秋景》,比较与《秋天》在内容、感情、语言等方面的相同之处。

  引导小结:这两首诗在思想感情、意象组合、艺术风格上有很多共同的地方,从思想感情来说都表达了对秋天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五)、课堂小结

  本课学习掌握了重点词语,品味了诗中优美的语言。学习本诗还要从多种感官角度出发,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感受这是一个明媚、快乐的秋天,一个乐在其中的秋天。

  三、作业

  1. 学会生字、新词,品味诗歌语言。

  2、反复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3、作文:秋天在哪里?

  四、板书

  秋 天

  何其芳

  农家丰收图

  渔夫晨归图

  少女思恋图

  集体备课教案 篇1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些本课的4个生字,正确读写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内容。

  3、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少年战胜困难,战胜自我的信念。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自渎、抓住重点句子品读,在读中感悟,畅谈体会。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少年战胜困难和自我时所表现出的坚定信念。

  重点难点:

  1、读懂课文,明确课文的主旨。

  2、品读重点语句,感受少年的坚定信念,受到启迪和教育。

  教学准备:搜集摘抄励志的格言警句或故事。

  课时安排:2课时

  主教案个性教案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你有爬山的经历吗?说说你的经历和感受。

  2、我们要学的将会给我们启迪。

  3、揭示课题:只要翻过那座山。

  二、范读课文

  1、教师范读,学生听读。

  2、简要说说课文内容。

  三、自主学习

  1、学生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顺句子,理解词语。思考,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你能理清的脉络吗?

  2、小组讨论交流。

  3、班内汇报交流。

  (1)指名认读生字,读准字音,辨清字形。

  (2)理解词义,用词语说一说。

  (3)关于的内容。

  生动记叙了少年在翻山的过程中战胜困难和自我的.艰难历程。

  分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4自然段):写少年牢记祖母的话,已经爬过两三座山头,但仍然不见大海的踪影。

  第二部分(第5~13自然段):写少年再次聚集力量,继续攀登,还是不见大海,他很气馁,甚至决定放弃。

  第三部分(第14~18自然段):写海鸥送给少年的羽毛,给了少年希望和动力。

  第四部分(第19~22自然段):少年在一次沿着山道缓缓爬去,而畔回荡起大海的涛声。

  4、指名度课文。

  四、质疑问难

  1、学生自读,发现问题,提出疑问。

  2、小组交流提问。

  3、班内整理提问提纲。

  五、课堂小结

  通过自主学习,大家一定有很大的收获,请总结吧。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检查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2、口述课文主要内容

  3、回顾上节课的提问提纲。

  二、合作探究

  1、学生安提问提纲自读课文,在书中圈点批注。

  2、小组内交流,推荐代表。

  3、班内由小组推荐代表汇报交流。

  (1)少年经历的困难。

  ①山道上笼罩着蒸人的湿气。

  ②前方仍是像波浪一样上下起伏,不见终点的长长山道。

  ③这条山道的前方,仍旧与先前一样,是望不到边的起伏的山峦。

  以上是环境方面的困难。

  ④还是算了吧!

  ⑤少年猛地一屁股坐在路旁……这一切又有谁能告诉我呢?

  ⑥慢慢地,一阵疲劳袭上全身。

  以上是自我的困难:少年的情绪有了波动,有怀疑,有气馁;有身体上的疲劳。

  (2)少年战胜困难。

  ①“只要翻过那座山,就能看见大海。”在中出现了三次;

  a、第一次作为祖母的话出现,是少年翻山的原因。

  B、第二次是少年的动力。

  c、第三次让少年获得了希望,坚定了信心。

  ②“只要翻过那座山,就能看见大海”是的线索,贯穿全文,也是的主旨所在。

  (3)少年一定能翻过那座山,看到大海。

  结尾,表明少年已坚定了信念,不断战胜困难,超越自我,最终达到理想的彼岸。

  4、请同学们读自己感悟最深的部分。

  三、升华感情,深化主题

  1、你还有此类励志故事吗?说说你的感受吧。

  2、学生交流,联系自身来畅谈。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相信同学们又有新的收获吧,请总结一下作为经验积累哟。

  集体备课教案 篇14

  减压分馏 利用在减压时,____ _降低,从而达到分离_______目的

  催化裂化 将重油(石蜡)在催化剂作用下,在一定的温度、压强下,将________断裂________. 提高汽油的产量

  裂解 又称______裂化,使短链烃进一步断裂生成_________

  催化重整 提高汽油的辛烷值和制取芳香烃

  一、学习目标

  1.了解烷烃、烯烃、炔烃物理性质的变化与分子中碳原子数目的关系

  2、能以典型代表物为例,理解烷烃、烯烃、炔烃的化学性质

  3、了解烷烃、烯烃、炔烃的特征结构、烯烃 的顺反异构和乙炔的实验室制法

  4、让学生在复习、质疑、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增长技能,

  学习重难点:

  1、物理性质的规律性变化、烷烃的取代反应

  2、烯烃的加成反应、加聚反应、烯烃的顺反异构现象

  3、实验室制乙炔的反应原理及反应特点

  二、学习过程

  探究一:烷烃、烯烃的'熔、沸点

  阅读p28思考和交流

  思考; 烷烃的沸点与其分子中所含有的碳原子数 之间的关系

  (a)随着分子里含碳原子数的增加,熔点、沸点逐渐 ,相对密度逐渐 ;

  (b)分子里碳原子数等于或小于 的烃,在常温常压下是气体,其他烃在常温常压下都是液体或固体;

  (c)烷烃的相对密度 水的密度。

  (d)分子式相同的烃,支链越多,熔沸点越

  练习:比较正戊烷、异戊烷、新戊烷沸点高低

  探究二:烷烃和烯烃化学性质

  1、烷烃的化学性质特征反应

  (1) 甲烷与纯卤素单质(Cl2)发生取代反应,条件:

  (2) 反应式

  2.烯烃的化学性质

  (1)燃烧

  三、提出疑惑

  同学们,通过你的自主学习,你还有哪些疑惑,请把它填在下面的表格中

  疑惑点 疑惑内容

  课内探究学案

【集体备课教案】相关文章:

集体备课制度04-01

中班《兵的连跳》集体备课_中班教案06-22

集体备课活动总结01-22

集体备课的活动总结03-15

小学集体备课制度08-11

学校集体备课制度04-23

小学集体备课的活动总结04-02

小学集体备课制度通用04-01

小学集体备课活动总结03-06

中学美术集体备课计划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