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索寓言教案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伊索寓言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伊索寓言教案1
一、教学目标
(一)研读本文,了解和体会作者散文的写作特色。本文“言人所未言,见人所未见”,“玉想琼思,妙喻珠联,警句泉涌,谐谁天生,涉笔成趣。”“是一棵人生道旁,历尽春秋,枝繁叶茂的智慧树,钟灵毓秀,满树的玄想之花,心灵之果,任人随意观赏。”
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要能提出疑难问题,并尽量靠自己的力量解决这些问题。让学生“于无疑处生疑”,多问几个“为什么”,经过质疑解难,深入理解文章的写作特色。
(二)研读作者关于九个故事的议论,解决疑点,读懂这篇含蓄甚至隐晦的文章。在研读过程中理清思路,揣摩语言,概括要点,筛选信息,把握文意。这样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质疑解难,进而把握文章的中心意思。
(三)积累下列词语。
厌恨怜悯阅历信而好古思慕衰朽历程发迹衣锦还故乡高超出世卖弄风雅上流社会屈尊下顾狂吠星象失足下野坐并观天恼羞成怒娇小各得其所相安无事
二、难点、重点分析
(-)第一部分(前两个自然段)为什么要从两类人、两种关系说起?分析:
(1)为了纠正(伊索寓言)浅薄的见解,首先要树立一个观点,把人类历史比作人的一生,古代是人类的童年时期,现代是成人时期。这就使人明白了《伊索寓言》那样浅薄、幼稚的原因。又由于成人总是喜欢小孩子,这就使人明白了人们喜欢《伊索寓言》的原因,即:我们反比古人复杂了,思慕古代也许只是喜欢其幼稚,也许是为了显示自己的成熟。作者洞烛世相,就从第一部分开始。
(2)这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普遍经验,以此入题,容易理解我们思慕古代,有如大人喜欢小孩子一样。说两类人,目的是说大人与小孩子的关系,第二种人只是一个比较,有比较,就清楚大人对小孩子的喜欢含有卖老(居高临下,摆老资格)的成分。作者对下面九个寓言故事的纠正,在第一部分中立下了基调。
(3)对“没有老头子肯承认自己是衰朽顽固的,所以我们也相信现代一切,在价值上、品格上都比古代进步。”这句话如何理解?这句话是反语,用于讽刺。现代与古代相比,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当然大大进步了,但现代社会的阴暗面也远比古代丑恶复杂。在这方面,所谓“进步”只是越来越狡猾,把狡猾也看作进步,以至“相信现代一切,在价值上、品格上都比古代进步”。显然是自以为是,缺乏自知之明,作者的批判精神已跃然纸上,呼之欲出。
(二)第三部分(最后一段)怎样理解?
分析:
(1)作者真的认为“《伊索寓言》是不宜作现代儿童读物的”吗?并非如此。
卢梭反对小孩子读寓言,认为有坏心术,他认为小孩子不辨是非,有可能学坏。这里卢梭是指出了读寓言可能发生的负面作用。而本文作者认为,“小孩子该不该读寓言,全看我们成年人在造成什么一个世界、什么一个社会,给小孩子长大了来过活。”也就是说,如果社会具备高度的精神文明,孩子们读寓言,会有益于身心发展。
至于作者提到卢梭说小孩子不同情被骗的乌鸦,反会羡慕善骗的狐狸,证明孩子的居心本来欠好。这并非作者同意此说法,而正是借此指出了战害小孩子心灵的社会风气、社会原因。
(2)“卢梭认为寓言会把纯朴的小孩教得复杂了,失去了天真,所以要不得。”作者的'观点恰恰相反,作者认为“寓言要不得,因为它把纯朴的小孩教得愈简单了,愈幼稚了,以为人事里是非的分别、善恶的果报,也像在禽兽中间一样公平清楚,长大了就处处碰壁上当。”
以上这些话,作者是说对儿童的教育不能只讲真善美,不能把真善美简单化和理想化,以致脱离了社会实际,这样对孩子有害无益。同时,作者呼吁净化社会环境,为下一代创造良好的生活空间。
(3)“卢梭……主张复古”认为社会应回到原始状态,那是倒退,也是不可能的。作者相信进步,相信社会总是向前发展的。相信真善美终将战胜假恶丑。尽管伴随文明的进步,有些人的心越来越坏,但假恶丑终究是站不住的,而要战胜假恶丑,就要认识假恶丑,世界是复杂的,我们的头脑也要复杂一点。
(4)为什么在“我是相信进步的人”之后又连带一句“虽然并不像寓言里所说的苍蝇,坐在车轮的轴心上,嗡嗡地叫:‘车子的前进,都是我的力量”’?
这里作者顺便抨击了自封为英雄、以救世主自居、贪天之功据为己有的狂人。这种人像苍蝇一样可笑,实际上对历史的前进丝毫没有推动作用,却把一切功劳归于自己。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学生默读全文,思考总体结构、研讨。
[作者简介]伊索(约公元前六世纪)古希腊寓言作家。传说原为奴隶,后获得自由。善讲寓言故事,讽刺权贵,终遭杀害。所编的寓言陆续经后人加工,以诗或散文形式发表,成为现在流传的《伊索寓言》,其中《农夫和蛇》、《狼和小羊》等寓意深刻,常被引用。有各种文字译本,对欧洲文学中的寓言创作,影响很大。
教师明确:本文是一篇读后感。读后感的一般结构为“导入——读后之感——总结”三部分。
第一部分为1、2两段,从两类人、两种关系说起。第二部分为第3到第12段。借《伊索寓言》里九个故事联类引申,洞烛世相,—一纠正浅薄的见解,表达作者独到之见,是全文的主体。第三部分为最末一段,是全文的总结。
(二)学生朗读1、2自然段,质疑解难。
教师在学生研讨之后明确:这一部分内容可参见“难点、重点分析”之(一)。
(三)学生朗读第3自然段,质疑解难。
1.“它至少给予我们三重安慰”应如何理解?明确:“三重安慰”都是讽刺。(1)“增进我们对于现代文明的骄傲”,实质上就是对于狡猾的智慧不以为耻,反以为荣。(2)“愈觉得我们是成人了”,“已超出那些幼稚的见解”,实质上是远比古代的人狡猾。(3)我们“进化”了,把人类的早期看做“穷朋友”、“小孩子”,这“进化”,实质上是越来越狡猾。
2.“觉得有好多浅薄的见解,非加以纠正不可”是不是反语。
明确:不是反语。是将要对以下九个故事,进行独到、深刻的分析,针对当时社会现实提出新的见解。作用是引起下文。
(四)引导学生对九个故事进行研读、解决疑点。
1.学生读蝙蝠的故事,让学生研读后,说一说寓言的原意是什么,作者提出了什么新的见解(以下八个故事,研读的步骤同此)。
教师明确:原意是讽刺没有独立人格的人,他们附炎趋势,仰人鼻息,毫无原则可言。
作者议论“人比蝙蝠就聪明多了。他会把蝙蝠的方法反过来施用”,是讽刺故意标新立异、以求虚名的人,他们自吹自擂,总吹嘘自己与众不同,比别人高明。他们以己之长,贬人之短,(这“长”也未必是真有所长)从不虚心学习别人,总以为自己有骄傲的资本,在不同场合使出不同的骄傲资本,自高自大,傲视别人。) 2.学生读蚂蚁和促织的故事,研读、讨论。
教师明确:原意是讽刺只图安逸,只想不劳而获的人。作者议论“促织饿死了,本身就做蚂蚁的粮食;同样,生前养不活自己的大作家,到了死后偏有一大批人靠他生活,譬如写回忆怀念文字的亲戚和朋友,写研究论文的批评家和学者等。”作者指出,大作家死后成为别人赚钱的资本。这些文章的作者们往往在作家生前与作家并无深交,甚至关系不睦。这些人在作家死后写些不负责任的文字,是以“介绍”为名,行“养活”自己之实。五十年代周作人化名周遐寿写了些介绍和回忆鲁迅的文章,当属此类。但应注意的是,一些严肃的、实事求是的评介作家的文章,其作者不应受到指责。
伊索寓言教案2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4个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知道这三则寓言的故事,能从寓意中获得教益。
学习重点:能结合生活中的例子体会寓意。
学习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了解寓言及《伊索寓言》的有关知识。
1、同学们都很喜欢看寓言故事,那你们知道寓言故事有什么特点吗?
2、查阅资料,简介《伊索寓言》及其作者。
二、初读寓言、读通读顺。
1、我们首先来学习《狐狸和葡萄》。提出初读要求:想想这则寓言讲了什么故事,注意生字的读音,读通读顺句子。
2、汇报初读情况。学生说说自己对寓言内容的理解。
3、你认为哪些字的读音应提醒学生注意:
三、细读课文,领会寓意。
1、自读每自然段。思考: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狐狸非常想吃葡萄? 自己先找出来读一读。师生交流。
2、小组合作讨论:狐狸能想到哪些方法去够葡萄?
3、“白费劲”说明了什么?你能想象出此时狐狸的神情吗?
4、自读第二段。思考: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狐狸在“白费劲”、“无望”的情况下,仍然对葡萄恋恋不舍?
6、同学们吃过成熟的葡萄吗?是什么滋味?狐狸为什么说葡萄肯定是酸的`,不好吃?
默读第三自然段。从上面的故事你能知道“无能为力”是什么意思吗?你怎么理解这段话?
提示寓意对照前面的故事或生活中的事例把你所读懂的道理讲给同学听听。
四、积累迁移,自学写字。
狸、葡、萄、馋、酸
《伊索寓言》导学案
第二课时
一、学习第二则寓言《牧童和狼》。
1、自读寓言,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读顺句子。想想这则寓言讲了什么故事?
2、默读第一和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想:在“好几次”和“后来”发生的事情中,牧童和村民们各有什么不同的表现?抓住重点词语,读懂课文。
3、体会:牧童两次“大叫”时的不同情感,村民两次听到“大叫”的不同情感。
4、生活中你有经历过或见过听过类似的例子吗?
5、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说说自己对寓意的理解。
二、学习第三则寓言《蝉和狐狸》
1、还记得我们学过的《狐狸和乌鸦》的故事吗?自己讲一讲。
2、初读寓言《蝉和狐狸。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读顺句子。想一想这篇寓言说了一件什么事?
3、想想《狐狸和乌鸦》和《蝉和狐狸》这两个故事有什么相似之处,又有什么不同之处?
4、读第三、四自然段,思考:蝉为什么没有上当?
5、读第五自然段,说说自己对寓意的理解。
体会蝉不仅有智慧,更重要的是它能从同伴的灾难中吸取教训。(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例子)
三、积累迁移。
选一两个你喜欢的寓言故事,讲给别人听。
四、当堂检测
完成《练习册》、《语文补充习题》作业。
伊索寓言教案3
《伊索寓言》原名《埃索波斯故事集成》,是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萨摩斯岛上一个丑陋无比,但智慧无穷的叫伊索的奴隶所作。伊索寓言脍炙人口,内容丰富,题材广泛,说理深邃,诙谐有趣,在全世界享有盛誉。
本课所选的三则寓言,故事情节紧凑,意蕴丰厚,以浅显的语言把角色刻画得绘声绘色,生动传神,令人读后兴味盎然,从中获得深刻的启示和教益。
《狐狸和葡萄》讲狐狸吃不到葡萄却说葡萄“是酸的,不好吃”;《牧童和狼》讲一个牧童屡次大叫“狼来了”欺骗村民,当“狼真的来了”,谁也没去帮助他;《蝉和狐狸》讲狐狸想吃蝉,便假装赞美蝉的歌声美妙,但蝉看穿了狐狸的诡计,没有上当。每则寓言都以一句训诫作结,具有画龙点睛之效。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知道这三则寓言故事,能从寓意中获得教益。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准确理解寓意。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赏析理解“蝉和狐狸”中蝉为何能识破狐狸的骗局,避免上当?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
2、对伊索寓言有所了解。
3、弄清每则寓言中的角色和故事情节。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揭题:大家听过《狐狸和乌鸦》《狼和小羊》《龟兔赛跑》的故事?讲给大家听听。这些有趣的故事都是从伊索寓言里选出来的,今天我们来学习伊索寓言中的另外三则故事。
2、简介寓言及伊索寓言。
二、感知三则寓言大意。
1、教师朗读课文,学生听读。
2、学生自由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字及不理解的词。
3、学生借助拼音或工具书自学生字。
4、每人选择其中一则故事朗读,思考:
(1)故事中的主人公是谁?
(2)故事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用简洁的语言给大家
(3)每则寓言故事分别揭示了什么道理?
5、指名了解学生朗读思考情况。
(1)指名三组有感情地朗读三则寓言。
(2)指名学生对故事主人公、主要内容的掌握
6、有感情地朗读整篇课文,从整体上抓住每则寓言的主要意思。
三、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完成习字册。3、课文中你对哪个故事感兴趣,给同学、家长讲一讲。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感受故事主人公形象,感悟寓意。
一、复习
谁能用简洁的语言说一说其中一两则故事的主要内容?
二、精读课文
(一)《狐狸和葡萄》
1、引导学生观察插图,抓住文中关键词语来体味葡萄的诱人。
2、一只狐狸看到了,谗得直流口水,他是怎样做的?能通过想象说具体吗?
(主人公狐狸很喜欢吃葡萄,“谗得直流口水”;“想尽了各种办法去够葡萄3、结果怎样?他应该怎样想,怎样做?
4、可狐狸是怎样说的呢?为什么这样说(“这些葡萄是酸的,不好吃。”
虚荣心强、爱面子、生怕别人笑话;自己无能为力,却又不敢承认,表里不一。)——即狐狸的形象
(二)《牧童和狼》
1、集体读第一自然段,指名说一说你读懂了什么?
(主人公是牧童,任务是在村边放羊。闲得无聊,大喊“狼来了”,拿村民们的“惊慌失措”取乐。)
2、到底有没有狼?
(哪里有什么狼?)
3、牧童“好几次”大叫“狼来了”,是什么行为?
(
欺骗、撒谎、不诚实、不老实。)
4、引读第二自然段,村民们好几次上当受骗后,会怎么想?怎样说?
(村民们以为牧童在撒谎,不愿意再上当。)
5、以后村民们再听到“慌忙大叫”后,会怎样想?怎样做呢?牧童的结果会是什么?
6、小组之间讨论:牧童是一个怎样的人?
(三)《蝉和狐狸》
1、学生小组讨论交流:
“圈套”本来指什么?在本则寓言中指什么?(使人上当受骗的、坏的、害人的计谋、计策,阴谋诡计。把蝉从树上骗下来,吃掉他。)
2、怎样骗的?(细读第二自然段。并画出突出表现狐狸会骗的词语。)
3、这是一只什么样的蝉?从哪里看出来的?他是怎样想?(细读课文第三、四自然段。用不同的线画出最能说明上述问题的内容。拓展思维:想象蝉的思考过程。)
4、对待狐狸这样的*诈小人,我们应该怎样做?
三、理解寓意
(一)
1、齐读第一则寓言的第三自然段。(联系狐狸想吃葡萄的谗样儿,狐狸的言行,刚才分析的狐狸的形象。)体会寓意。
2、现实生活中你还想到了哪些类似的话语?
3、对于这些不良话语和心理,我们应该怎么办?
(二)1、牧童说谎的结果是什么?2、拓展:(1)现实生活中你遇到过类似的`人和事吗?(2)男女生分组读第(3)读了这则寓言,你想对那些说谎的人说些什么?对自己说些什么?
(三)1、这则寓言中蝉聪明在哪里?(读“蝉和狐狸”的最后一自然段。)
2、小组之间交流:你想对寓言中的蝉说些什么?对那些中了“圈套”的“蝉”说些什么?
3、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则寓言的寓意。
四、对比“狐狸和蝉”与“狐狸和乌鸦”的主人公形象。
主要把握“乌鸦”爱听奉承话,不能正确认识自己,抵不住诱惑,失去戒心。而“蝉”善于思考,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存有戒心,识破了狐狸花言巧语的险恶用心。
五、总结
1、启发学生把握文章结构:先讲故事,再揭示寓意。
2、本课通过学生朗读故事、感知大意、分析形象、揭示寓意、拓展想象,使学生不但感受寓言的形象,感悟寄托的道理,还要从中吸取经验教训。
六、板书设计
伊索寓言
“狐狸和葡萄”
葡萄:诱人狐狸:谗得直流口水(揭示道理是什么?)
“牧童和狼”
牧童:不诚实,经常说谎,自食其果。(一贯说谎的人即使说了真话,也没人相信。)
“狐狸和蝉”
蝉:善于观察、思考,保持警觉,存有戒心。(聪明的人,总能从别人的灾难中吸取教训。)
六、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4。2、选读〈伊索寓言集
教学后记:《伊索寓言》是一部寓言
故事集。相传伊索是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人,善于讲动物故事。现存的《伊索寓言》,是古希腊、古罗马时代流传下来的故事,经后人汇集,统归在伊索名下。《伊索寓言》通过简短的小寓言故事来体现日常生活中那些不为我们察觉的真理。这些小故事言简意赅,平易近人。不但读者众多,在文学史上也具有重大影响。作家,诗人、哲学家、平常百姓都从得到过启发和乐趣。许多故事真可以说是家喻户晓:龟兔赛跑,牧童作剧,狼来了,狐狸吃不着葡萄说葡萄酸。到几千年后的今天,伊索寓言已成为西方寓言文学的范本。亦是世界上流传最广的经典作品之一。
伊索寓言教案4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初步了解《伊索寓言集》及其作者。
2、了解《伊索寓言集》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3、通过过导读,让学生学会读整本的书的基本方法,培养读书做笔记的习惯。
4、在活动过程中,引导学生喜爱阅读课外书籍,对优秀读物产生兴趣。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名言导入、交流阅读感受
1、出示高尔基读书名言: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2、出示本班读书口号:读书的孩子最美丽
2、最近读了什么好书?有什么收获?
二、导读引路,激发兴趣。
1、教师简介《伊索寓言集》和伊索其人。
2、认真阅读导读,想想你从中知道了什么?
2、教师选择一两个讲伊索寓言故事。
三、明确读书要求,制订读书计划。
1、伊索寓言版本较多,选择合适自己的一本进行阅读,要持之以恒,读完整本书。
2、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
自己的书:可以在书上圈圈画画,也可以在书上随手记下自己的感想和体会。
借来的书:在自己的读书笔记上作记录,也可自抽读书卡片,抄写点明故事寓言的语句。
采用各种方式随时留下自己的读书思考痕迹。
3、制订读书计划,鼓励学生做到每天必看,根据自己的情况大体的、规定一个时间表,一般可在一个月左右完成。
四、布置后继活动,深化阅读效果。
1、在全班同学都读完《伊索寓言集》后,组织学生交流心得体会,联系具体故事谈谈自己读了以后的感受,有哪些心得,获得怎样的思想启迪,对“我读书我快乐”有哪些体会。
2、出示本学期班级推荐阅读书目
3、宣读本班读书计划
4、小结。齐说口号.
伊索寓言教案5
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思路,初步理解钱钟书先生的观点。
2、理解《读〈伊索寓言〉》中部分寓言的寓意,掌握分析寓言的方法
3、体会文章幽默反讽的效果和作者对人性中的各种伪善现象鞭辟入里的批判态度。
教学重点;:
1、理解文章的主旨
2、把握寓言的引申义并联系现实
教学设想:
1、顺着作者对《伊索寓言》的评断一说到底,然后点破它,以期有顿悟的效果。
2、对文中许多颇有意味的难句,不在理解内容时一一碎讲,待点明作者意图后集中看,或许能起到事半功倍之效。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背景介绍:
同学们,在上课之前,老师要讲一个发生在2500多年前的希腊的故事。
有一天,一位普通的希腊妇女生下了一个男婴,全家欢天喜地。但是随着孩子的长大,他们发现这竟是一个哑巴。可怜的小哑巴只能发出奇怪的声音,用手势表达他的意思;再加上他长的又矮又丑,邻居都认为他是个疯子。但是他的母亲非常爱他,时常讲故事给他听。母亲去世后,哑巴离家到各地去漫游,因此学到了许多有关鸟类、昆虫和动物的故事。但是不幸很快又降临在他的身上,命运多舛的哑巴被人抓去当了奴隶。
这个哑巴在黑暗的日子里没有绝望,依然对生活充满了希望和热情。有一天,他梦见了幸运之神和气地向他微笑,并把他的手指放进他的嘴里,放松他的舌头。醒来后,他意外地发现自己已经可以说话了。同时,他也获得了一种非凡的叙事的才能,从而,赢得人们对他的尊敬和爱戴。这个人就是伊索。这个故事当然不是史实的再现,它只是一个故事,一个寄予了人们对伊索无限敬意的的美丽传说。
伊索并没有写下他的寓言,他完全凭记忆口授。而全世界家喻户晓的《伊索寓言》,其实是后人根据拜占庭僧侣普拉努德斯收集的寓言以及陆续发现的古希腊寓言传抄编订的。其中总结了人们的生活经验,教人处世原则。其形式简洁精练,内容隽永深奥含义于浅显生动的语言中,颇耐人寻味。
2、作者简介:
本文选自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作者钱钟书。
钱钟书,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中书君。江苏无锡人。现代文学研究家、作家。代表作:两部著名的学术论著《谈艺录》和《管锥编》,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短篇小说《人?鬼?兽》和长篇小说《围城》。
他的讽刺性长篇小说《围城》,更是能够显示他的独特的风格:才情横溢,妙喻连篇,刻画人物惟妙惟肖。
比如小说中,性感的鲍小姐是穿红色抹胸、蓝色短裤,漏空白皮鞋出场,有人叫她“真理”,因为据说“真理是赤裸裸的”。鲍小姐并未一丝不挂,所以他们修改为“局部的真理”。
钱钟书先生为文洒脱、幽默,大量使用反讽手法,给我们的阅读平添不少享受智慧的乐趣,但另一方面也给我们理解课文带来了难度。智慧的乐趣只有积极开动脑筋的人才享受的到。
二、把握内容,整体感知
1、在座的同学们有没有看过《伊索寓言》?请简单评价一下这本书。
2、钱钟书又是如何评价《伊索寓言》的?他认为这本书好不好看,有没有意义呢?
“是的,伊索寓言大可看得”。
“这几个例可以证明《伊索寓言》是不宜做现代儿童读物的”
3、为什么钱钟书既说“伊索寓言大可看得”,又说“《伊索寓言》是不宜做现代儿童读物”呢?下面就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进入今天的学习。
4、拿到一篇文章,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理清脉络”,下面青一位同学来讲讲这篇文章可以分成几个部分?
(一)1—3节:提出伊索寓言大可读的
(二)2—12节:纠正九则寓言
(三)13节:总结伊索寓言不宜做现代儿童读物
5、哪一部分是重点呢?
第二部分
三、让我们从重点突破,分析九则寓言。
请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同学把九则寓言的本意和作者的纠正之义和同学分享一下。
故事名称;故事寓意;讽刺现实中人
蝙蝠的故事;刺善变者;随机应变,处处“与众不同”
蚂蚁和促织的故事;享乐者挨饿活该;在死人身上当“寄生虫”
狗和它的影子的故事;戒贪得;不自知者不要对镜自照
天文家的故事;眼睛总朝上必摔跤;地位沦落仍想“上进”
乌鸦的故事;伪装者终现本相;大家都伪装,你我都一样
牛跟蛙的故事;戒狂妄自大;有缺点也自视为优点
老婆子和母鸡的故事;戒之在贪;富人往往吝啬
狐狸和葡萄的故事;得不到的东西都是不好的.;诉苦经可免旁人分甜头
驴子跟狼的故事;错行仁义反受其害;行医者时或草菅人命
小结:中间部分为对九个寓言故事所作的“眉批”式“翻案”。这一散文结构章法,大概最相宜于以上所述的作者的写作主张和风格特色了。具体说来,作者对这九个寓言故事作的“翻案”文字,又有“反对”、有“引申”。“反对”体现“两柄”观,就是说寓言故事本身里面包蕴了一“柄”,作者拉来与之相反相违的另一“柄”作对照看。“引申”体现“多边”观,就是将寓言故事本身里包蕴的一边,或“应用到旁的方面”,或续“上下文”,不待说,这里的“引申”,既有方位上的挪移,又有程度上的深化。属前者“反对”的有“蝙蝠的故事”“牛跟蛙的故事”“老婆子和母鸡的故事”“驴子跟狼的故事”等;属后一类“引申”的有“蚂蚁和促织的故事”“狗和它自己影子的故事”“天文家的故事”“乌鸦的故事”“狐狸和葡萄的故事”等。
四、难点突破。
1、作者在一一纠正了这九则寓言的寓意之后,得出“这几个例可以证明《伊索寓言》是不宜做现代儿童读物的”的结论。为什么作者这么说?
(1)卢梭说,寓言里有坏心术,会给小孩子造成反面影响。会把纯朴的小孩教的复杂。(拿赵本山卖拐的小品,试探学生,类比说明)
(2)引申并纠正卢梭的观点,认为寓言会把纯朴的小孩教得简单、幼稚。
2、文章开头讲伊索寓言“大可读得”,文章末尾又讲“寓言要不得”且“不宜做现代儿童读物”,这里不是矛盾了吗?如何解释。
(三重安慰)
第一,这是一本古代的书,读了可以进增我们对于现代文明的骄傲
第二,它是一本小孩子的读物,看了愈觉得我们是成人了,已超出那些幼稚的见解。
第三,这部书大都是讲禽兽的,从禽兽变到人,你看这中间需要多少进化历程!我们看到这许多蝙蝠、狐狸等的举动言论,大有发迹后访穷明友,衣锦还乡的感觉。
安慰一;对比古人,今人更文明;古今
安慰二;对比儿童,今人更成熟;老幼
安慰三;对比动物,今人更进化;人兽;今人是发迹的禽兽
补充:如何理解“慕古只是卖老”?
古代相当于人类的小孩子时期,身处现代的我们自然是老辈
老辈喜欢比自己小很多的小辈使因为年长增添老辈的尊严,可以卖老
因此,现代人思慕古代,其实是可以在古人面前卖老。
五、课堂小结
“世界是一个寓言,而我们正是寓意。”
《伊索寓言》像一面镜子,它的正面是明白地要告诉读者的东西,一般读者也只从正面看;而本文作者偏偏转到镜子背后,要从看似没有东西的地方看,结果真的给他看出来了──只是这已不是《伊索寓言》本来要说的意思,而是作者自己的看法,是对《伊索寓言》的别解,或是对它的延伸,或是对它的深化。共同点是它们都来自作者对现实社会的深刻的体察。
伊索寓言教案6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4个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知道这三则寓言的故事,能从寓意中获得教益。
教学重点:能结合生活中的例子体会寓意。
教学准备:课前布置学生阅读《伊索寓言》,了解有关《伊索寓言》的资料。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了解寓言及《伊索寓言》的有关知识。
1、同学们都很喜欢看寓言故事,那你们知道寓言故事有什么特点吗?
寓言,是通过一个小故事,用比喻、拟人等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往往带有讽刺和劝诫的性质。
2、简介《伊索寓言》及其作者。伊索是公元前6世纪的希腊寓言家,曾经是一个奴隶。他机智幽默,聪颖过人,在儿童心目中始终扮演一个故事大王的角色。《伊索寓言集》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座丰碑。它的内容十分在一定历史条件下,题材相当广泛,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古希腊的社会现实和风土人情,尤其集中反映了下层社会里奴隶的思想感情。《伊索寓言集》里的角色大都由动物担任。这些动物和人一样,会思考,能说话,从本质上说仍是人的化身,代表着当时社会上的各色人物。
二、引入课题,初读寓言。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伊索的寓言,课文共有三个故事。我们首先来学习《狐狸和葡萄》。(板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2、提出初读要求:想想这则寓言讲了什么故事,注意生字的读音,读通读顺句子。
3、汇报初读情况。学生说说自己对寓言内容的理解。提醒学生注意“狐狸”在一起连读时,“狸”读轻声,“谗”读翘舌音,“酸”读平舌音。
三、细读课文,领会寓意。
1、齐读第一、二自然段。
2、自读每自然段。思考: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狐狸非常想吃葡萄?(馋得直流口水
想尽各种办法自己先找出来读一读。师生交流。
3、小组合作讨论:狐狸能想到哪些方法去够葡萄?
4、“白费劲”说明了什么?你能想象出此时狐狸的神情吗?
5、自读第二段。思考: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狐狸在“白费劲”、“无望”的情况下,仍然对葡萄恋恋不舍?
6、同学们吃过成熟的葡萄吗?是什么滋味?狐狸为什么说葡萄肯定是酸的,不好吃?
默读第三自然段。从上面的故事你能知道“无能为力”是什么意思吗?你怎么理解这段话?
提示寓意对照前面的故事或生活中的事例把你所读懂的道理讲给同学听听。
四、积累迁移,指导写字。
狸、葡、萄、馋、酸
第二课时
一、故事引入,提示课题。
1、大家还记得我们熟悉的那个《狼来了》的故事吗?谁来给同学们讲一讲。
2、这个故事也是选自《伊索寓言》,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个故事。(板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寓言,了解内容。
1、自读寓言,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读顺句子。想想这则寓言讲了什么故事?
2、指名读,说说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细读寓言,领会寓意。
1、默读第一和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想:在“好几次”和“后来”发生的事情中,牧童和村民们各有什么不同的表现?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进一步读懂课文。
狼没来
牧童:几次大叫
(说谎)
村民:闻声赶来(上当)
不禁哈哈大笑
(捉弄村民)
惊慌失措(气愤)
狼来了
牧童:吓坏大叫
(真话)
村民:没人帮忙(不相信)
2、体会:牧童两次“大叫”时的不同情感,村民两次听到“大叫”的不同情感。
3、生活中你有经历过或见过听过类似的.例子吗?
4、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说说自己对寓意的理解。
四、迁移积累,指导写字。
慌、贯、谎、粪、戒
第三课时
一、故事引入,提示课题。
1、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学过的《狐狸和乌鸦》的故事吗?谁来给大家讲一讲。
2、狐狸是非常狡猾的,今天我们学习的这个故事也与狐狸有关,它也使出了同样的手法又来欺骗别人了,不过,这回它的计策可是失败了,是谁这么聪明呢?(板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寓言。
1、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读顺句子。想一想这篇寓言说了一件什么事?
2、自读反馈。
三、细读寓言,体会寓意。
1、想想《狐狸和乌鸦》和《蝉和狐狸》这两个故事有什么相似之处,又有什么不同之处?
2、相似的是狐狸为了达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都在说奉承话。“故意”点出狐狸的假心假意,“赞叹”是为吃蝉而设下的“圈套”。不同之处是乌鸦上当了,而蝉没有上当。
3、读第三、四自然段,思考:蝉为什么没有上当?
蝉:“察觉……有诈”“摘下……扔下来”
(头脑很清醒,保持警觉,进行试探。)
理解“有诈”。
狐狸:“以为是蝉”“猛扑过去”
(露出了真面目)
4、读第五自然段,说说自己对寓意的理解。
引导学生体会蝉不仅有智慧,更重要的是它能从同伴的灾难中吸取教训。(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例子)
四、积累迁移。
选一两个你喜欢的寓言故事,讲给别人听。
五、书面作业:
完成《练习册》、《语文补充习题》作业。
伊索寓言教案7
[教学目的]
1、在反复研读的基础上,理解文章主旨。
2、培养学生自主发现、研究、探讨问题的能力。
3、认真揣摩、理解重点段落、语句,理解其深层含义。
4、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
[教学重点]
1、探讨中心意思。
2、理解难句含义。
[教学设想]
1、方法构想:
做好预习,引导学生课外读《伊索寓言》,激起学习本课的兴趣。
鼓励发散思维,采用研讨式,通过集体讨论理解文章的句子和主旨。
学习时,可先整体把握,再抓住重点内容评析学习。
2、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整体把握,了解文章基本内容及结构框架,探讨作者对九则寓言的评语。
第二课时,重点段落语句的探讨分析,深刻理解文章主旨,完成相关练习。
第一课时
一、情景导入:
你读过《伊索寓言》吗?从谈看法入手。
人常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你是怎么理解那些寓言的?钱钟书先生也读过《伊索寓言》,他写了一篇见解深刻的'读后感。大家想读一读吗?
二、读前提示:
1、关于作者钱钟书:阅读圈划附录材料。
2、关于寓言及《伊索寓言》:
[小黑板]提示:(1)寓言是一种带有劝谕性的小故事。(2)《伊索寓言》,相传为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的伊索编,共有寓言故事350余篇。
[提供]《伊索寓言》样本。
三、速读课文,整体把握:
1、提示:文章比较艰涩难懂,但全文思路清晰,请在预习的基础上,把握文章框架。
2、点拨并明确:文章有两大块内容,可分为三部分。
四、研讨作者对九则寓言的评语:
1、学习步骤说明:阅读---思考---讨论---明确
2、研讨问题设计:
Ⅰ哪些寓言讽刺了社会上某类人的劣根性?具体说明讽刺了什么。
[明确:1、2、3、4、9结合社会现实说明。
Ⅱ哪些寓言揭露了社会上的一些现象?
[明确:5、6、7、8联系社会现象讨论说明。
Ⅲ作者对每则寓言的看法和态度是不一样的,哪些是从寓言引申的,哪些是直接反对的?
[明确:引申---2、3、4、5、8
反对---1、6、7、9
3、小结:
作家很善于透过表面挖掘出事物的新意来,常常言人所未言,见人所未见,这便是发散思维。文章所揭示的社会人事现象,值得我们深思。
五、当堂训练:
A级:①练习一1、2、3、4、5、6
②哪些看法对你印象最深?说说理由。
B级:练习一1、2、3、4
分组讨论,采用抢答式。
六、课下作业:
1、将第一题整理到课本上。
2、完成练习四。
第二课时
一、自然引入:略
二、重点段落阅读,分析疑难语句:
(一)、重点阅读文章第一、二、三段:
1、学生阅读。
2、分析讨论:
①作者将比我们年轻的人,分为哪两类?你是怎么认为的?
②第二段打了一个什么比喻?作者有何感想?
③你怎么理解读《伊索寓言》后的那三重安慰?作者想纠正什么?
3、思考点拨:
人类历史:古代现代
比喻人的一生:小孩子老头子
[幼稚][昔)[成熟](今)
4、理解明确。
三、重点阅读文章最后一段:
1、学生研读课文。教师巡回指导。
2、思考以下问题(由学生提出):
A、找出表达作者观点的语句(这是解读本文的钥匙),并认真分析。
[明确]我认为寓言要不得,因为它把纯朴的小孩教得愈简单了,愈幼稚了,以为人事里是非的分别、善恶的果报,也像在禽兽中间一样公平清楚,长大了就会碰壁上当。
B、钱钟书和卢梭二人都认为儿童不宜读《伊索寓言》,但观点是不同的,不同在哪里?
钱:认为愈简单,长大了易碰壁。
卢:把纯朴的小孩教复杂了。
C、小孩子该不该读寓言,全看我们一句如何理解?
D、结尾关于苍蝇句,怎样理解?
3、思考讨论:允许有不同见解。
四、本课小结:
结合以上所学,讨论并概括本文主旨。
[文章见解独特、深刻,表达含蓄、风趣;文章通过对伊索寓言的评说,说明现在有些人狡猾得很,恶劣得很,我们头脑要复杂一些,防止上当受骗。
五、当堂训练:
练习题二、三。(见课本)
六、课下作业:
1、课外阅读几则寓言,从不同角度理解,看有什么新的收获。
2、读钱钟书先生的《围城》。
伊索寓言教案8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反复研读课文,探讨理解文章主旨。
2.深入领会作者对寓言新颖独到的见解。
3.认真揣摩文中意蕴深刻的语句。
4.积累词语:信而好古、衣锦还乡、高超出世、卖弄风雅、屈尊下顾、坐井观天、恼羞成怒、各得其所、相安无事。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发现和独立解决疑难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逐步具有从司空见惯的事物中获取新认识的能力。
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自觉做一个文明诚信的社会人。
●教学重点
1.理清思路,探讨文章主旨。
2.结合语境,理解难句含意。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为什么说古代是“小孩子”,现代是“老年人”。
2.探讨作者引用九则寓言故事阐发的新观点、新看法。
3.认识作者与卢梭观点提出的各自角度。
●教学方法
1.问答法。(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问难,教师针对性地解决学生疑难,如对课文中含意深刻语句的解读)
2.讨论法。(如对“教学难点”中的.几个问题的解决,尽量让学生展开充分的讨论,培养他们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伊索寓言教案9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知道这三则寓言的故事,能从寓意中获得教益。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准确理解寓意。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
2、学习寓言《狐狸和葡萄》,深刻理解寓意。
教学过程:
一、了解寓言及《伊索寓言》的有关知识
1、同学们都很喜欢看寓言故事,那你们知道寓言故事有什么特点吗?
(寓言,通过一个小故事,用比喻、拟人等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和文学作品,往往带有讽刺和劝诫的性质。)
2、简介《伊索寓言》及其作者。
二、引入课题,初读寓言
1、课文共有三个故事,今天我们首先学习《狐狸和葡萄》。
2、自读课文,要求:想想这则寓言讲了什么故事,注意生字的读音,读通读顺句子。
3、检查自读情况。
(1)生字词的理解。
(2)指名读课文,说说自己对寓言的理解。
三、细读课文,领会寓意
1、齐读1、2自然段,思考:这些葡萄究竟酸不酸?好吃不好吃?为什么狐狸说“这些葡萄肯定是酸的,不好吃?”
2、交流、抓重点词句体会。
“垂下几串”写出了成熟的葡萄挂在葡萄架上诱人的样子;“馋得直流口水”描绘了狐狸心想吃到葡萄的急不可耐;“白费劲”点出了狐狸吃葡萄的结果;“无望、只好”表达了狐狸的无可奈何。
3、指导朗读。
4、默读第3自然段,从上面的故事中,你能知道“无能为力”是什么意思吗?你怎么理解这段话?对照前面的故事或生活中的事例把你所读懂的道理讲给同学们听。
5、交流。
6、齐读寓言。
四、作业
1、狐狸为什么说葡萄肯定是酸的,不好吃?从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2、阅读《伊索寓言》。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本课余下的生字新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寓言《牧童和狼》、《蝉和狐狸》,知道故事内容,明白寓意,并从中获得教益。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我们学习了《狐狸和葡萄》这一则寓言,谁能把这一则寓言故事讲给大家听?
2、小结:我们在讲故事时要紧扣寓言故事情节,运用课文中的词句,恰当地使用体裁态语言,可以增强故事的感染力。
3、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另外两则寓言。
二、初读寓言,了解内容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读顺句子,想想这两则寓言分别讲了什么。
2、检查自读情况。
3、指名读寓言,分别说说这两则寓言讲了什么。
三、细读《牧童和狼》,领会[寓意
1、《牧童和狼》的寓言就是我们十分熟悉的那个《狼来了》的故事,默读第一、二自然段,边读边想:在“好几次”和“后来”发生的'事情中,牧童和村民们各有什么不同的表现?
2、交流,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进一步读懂课文。
牧童 村民
狼没来 几次大叫(说谎) 闻声赶来(上当)
不禁哈哈大笑(捉弄村民) 惊惶失措(气愤)
狼来了 吓坏大叫(真话) 没有帮忙(不相信)
3、牧童在故事中两次“大叫”,每一次的情感一样吗?分别是怎样的?村民们对牧童的大叫前后态度为什么会有所不同?
4、出示寓意:一贯说慌的人即使说了真话,也没有人会相信。
反复诵读,说说自己对寓意的理解。
5、生活中你有经历过或见过、听过类似的例子吗?
四、细读《蝉和狐狸》,理解寓意
1、我们以前学过一则 《则狐狸和乌鸦》,谁来讲给大家讲一讲这个故事?
2、狐狸是十分狡猾的,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狐狸和蝉》也是写狐狸使出了同样的手法来欺骗别人。不过,这回它的计策可是失败的,是怎么回事呢?请大家默读课文,想想这两则寓言有哪些相似和不同的地方。
3、交流。
相似的是狐狸为了达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都在说奉承话,从“故意”一词中可看出狐狸假心假意,“赞叹”则是狐狸为吃蝉而设下的“圈套”。
不同的是乌鸦上当了,而蝉没有上当。
4、读第三、四自然段,思考蝉为什么没受骗?
5、再读课文,理解最后一句话所警示的意思。
6、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例子呢?
五、作业
1、填空。
学了《伊索寓言》一课后,你最喜欢的角色是( ),因为( );你最不喜欢的角色是( ),因为( )。
2、选择一个你喜欢的寓言故事,讲给大家听。
伊索寓言教案10
教学目标:
1、整体把握文章,理清文章的思路。
2、研读作者关于九个故事的议论,解决疑点,读懂这篇含蓄甚至隐晦的文章。
3、在研读过程当中理清思路,揣摩语言,概括要点,筛选信息,把握文意。这样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质疑解难,进而把握文章的中心意思。
4、理解难句含义。
教学难点/重点:
1、第一部分(前两个自然段)为什么要从两类人、两种关系说起?
2、第三部分(最后一段)怎样理解?
教学时数: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小时候最爱读的寓言故事有哪些?(同学七嘴八舌)这些寓言对你有什么启发或你产生哪些联想?(各抒己见)在我国现代文学的研究中,有一位出色的作家,他就是我们熟悉的钱钟书,他读了《伊索寓言》,借里面的九个寓言故事联类引申,洞烛世相,化陈腐为神奇,开生面而破余地。今天我们就来研读这篇文章。
二、解题、简介作者
关于作者请同学们参看课后的插说内容(P44)(教师也不适当补充)
三、学生默读全文,思考总体结构、研讨。
四、学生朗读1、2自然段,质疑解难。
课文开始为什么要从两类人、两种关系说起?(教师用书)
五、学生朗读第3自然段,质疑解难。(主要解决以下问题)
1、“它至少给予我们三重安慰”应如何理解?
2、“觉得有好多浅薄的见解,非加以纠正不可”是不是反语?
六、引导学生对九个故事进行研读、解决疑点。
1.学生读蝙蝠的故事,让学生研读后,说一说寓言的原意是什么,作者提出了什么新的见解(以下八个故事,研读的步骤同此)。
明确:原意是讽刺没有独立人格的人,他们附炎趋势,仰人鼻息,毫无原则可言。
作者议论“人比蝙蝠就聪明多了。他会把蝙蝠的方法反过来施用”,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见教师用书)
2.学生读蚂蚁和促织的故事,研读、讨论。
明确:原意是讽刺只图安逸,只想不劳而获的人。作者议论“促织饿死了,本身就做蚂蚁的粮食;同样,生前养不活自己的大作家,到了死后偏有一大批人靠他生活,譬如写回忆怀念文字的亲戚和朋友,写研究论文的批评家和学者等。”作者指出了作家与亲朋好友、批评家和学者的关系。请仔细分辨,这里的“蚂蚁”指什么?这里的“促织”指什么?(“蚂蚁”指写回忆怀念的亲朋好友,写研究论文的批评家和学者。“促织”指生前养不活自己的大作家。)
3.学生读狗和自己的影子的故事,研读、讨论。
明确:原意是讽刺贪婪和多疑。
作者议论“不自知的东西,照了镜子也没用”。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作者用这个故事来比喻人照镜子。这句话的含义是指坐得端、行得正的人,用不着旁人来指责;搞歪门邪道的人,就算是指责也无济于事)
4.学生读天文学家的故事,研读、讨论。
明确:“他只望着高处,不管地下”结果“失足掉在井里”,原意是讽刺脱离群众,脱离实际,一心想往上爬却必然摔跤的人。
作者议论“下去之后,决不说是不小心掉下去的”,“就是下去之后,眼睛还是向上看的。”作者对“天文学家的故事”的体会是什么?(那些被迫下台的人最终还是想要上去为所欲为)
5.学生读乌鸦的故事,研读、讨论。
明确:“乌鸦把孔雀的长毛披在身上,插在尾巴上,到上帝前面去应选”,原意是讽刺伪装者,它惹起众怒,下场可悲。
作者的议论:“这只乌鸦借来的羽毛全给人家拔去,现了原形,恼羞成怒,提议索性大家把自己天生的毛羽也拔个干净,到那时候,大家光着身子,看真正的孔雀、天鹅等跟乌鸦有何分别。这个遮羞的方法至少人类是常用的。”这句话讽刺的是什么人?(那些明明知道自己不如别人,却偏偏要找出理由为自己边界的人)
6.学生读牛跟蛙的故事,研读、讨论。
明确:“牛有我这样大吗?”原意是讽刺不自量力、夜郎自大的人。
作者的议论,“我们每一种缺陷都有补偿,吝啬说是经济,愚蠢说是诚实,卑鄙说是灵活,无才便说是德……”作者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讽刺那些本不如人,却偏偏没有自知之明的人)
“各得其所,当然会相安无事”是反语吗?
7.学生读老婆子和母鸡的故事,研读、讨论。
明确:“老婆子贪。已不足,希望她一天下两个蛋”,原意是讽刺贪婪,讽刺急于求成。
作者议论,“大胖子往往是小心眼”。是什么意思?(有钱人往往吝啬,一毛不拔,不肯帮助别人)
8.学生读狐狸和葡萄的`故事,研读、讨论。
明确:原意是讽刺狐狸得不到葡萄,便说葡萄是酸的,以此自我安慰。现实生活中,有些人看到别人取得了成绩,心存嫉妒,便说那成就并没什么了不起。
作者议论,“诉苦经可以免得别人来分甜头”。用意是什么?(见教师用书)
9.学生读驴子跟狼的故事,研读、讨论。
明确:“狼信以为真,专心寻刺,被驴踢伤逃去”,原意是赞扬驴的机智,讽刺恶狠的愚蠢可笑。
作者的议论,“医生也是屠夫的一种”。作者为什么这样说?(教师用书)
六、课文第三部分(最后一段)怎样理解?
1、作者真的认为“《伊索寓言》是不宜作现代儿童读物的”吗?
2、“卢梭认为寓言会把纯朴的小孩教得复杂了,失去了天真,所以要不得。”作者的观点恰恰相反,作者认为“寓言要不得,因为它把纯朴的小孩教得愈简单了,愈幼稚了,以为人事里是非的分别、善恶的果报,也像在禽兽中间一样公平清楚,长大了就处处碰壁上当。”这与卢梭的看法针锋相对,你是如何理解的?
3、作者说:“我是相信进步的人。”对这句话如何理解?
4、为什么在“我是相信进步的人”之后又连带一句“虽然并不像寓言里所说的苍蝇,坐在车轮的轴心上,嗡嗡地叫:‘车子的前进,都是我的力量”’?
七、在研读九个故事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讨论,把握中心思想。
布置作业:完成练习题四,示例。
要证明自己的观点,就要讲根据,讲理由。讲理由好像很难,其实并不难,其中包括运用我们熟悉的因果关系、条件关系、假设关系的复句或一群句子。仿照下面的句子,表明自己的观点,讲明自己的理由。
卢梭认为寓言会把纯朴的小孩教得复杂了,失去了天真,所以要不得。我认为寓言要不得,因为它把纯朴的小孩教得愈简单了,愈幼稚了,以为人事里是非的分别、善恶的果报,也像在禽兽中间一样公平清楚,长大了就处处碰壁上当。
示例:我认为寓言可以让孩子们读。因为寓言通过短小的故事把人类的智慧和善良教给孩子们,教得具体生动、亲切感人。孩子们读了寓言,会认识到人世间的喜悦与悲伤、成功与失败都像寓言中讲述的那样,蕴含着有益的哲理。他们长大了就会时时处处关心别人、关心集体,热爱劳动、热爱生活。
伊索寓言教案11
【定位】
1. 突破传统的寓言解读模式,指导学生从新的角度去解读寓言。
2. 培养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指导学生研究探讨把握中心,深入领会文章内涵,要从文章中读出自己的体悟。
【切入】
方法一 引用“狼来了”的寓言故事:如果是一个人这样说你不相信,那么许多人说呢? 许多人说的是真实的你可以相信,如果他们自己也没有辨别真假,你又何去何从呢? 有一句值得思考的话: 谎言说一千遍也就成了真理。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 进而思考: 面对历史流传下来的东西,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你的选择标准是什么呢? 从寓言的解读导入对钱钟书的《读〈伊索寓言〉》的学习。
方法二 由寓言本身的解读导入。
指导学生看课文题目: 读、寓言。(寓言学生并不陌生,可以让学生谈谈自己对寓言的理解。) 钱钟书先生读《伊索寓言》提出了他的观点,你接受钱钟书的观点吗? 你有自己新的见解吗? 导入课文的解读。
【探究】
课前预习,了解作者的主要情况:生平、作品、风格、主要成就等,自我体会文章,写出体会要点。钱钟书(1910 —1998 年) ,现代文学研究家、作家。他深入研究中国的史学、哲学、文学经典,同时不曾间断过对西方新旧文学、哲学、心理学的阅览和研究。融广博的知识和精卓的见解于一体是他的所有学术著作的一个共同特点。阅读课文要抓住这个特点。
依据方法一
1. 读文章的九个寓言故事,了解钱钟书的解读有什么共同特点?
提示:钱先生对传统的浅薄见解一一做了纠正,从新的角度提出了自己不同于他人的见解。
2. 思考这些观点与你自己以前读寓言的感受一样吗? 并从文章中找出作者的观点。“我认为寓言要不得,因为它把纯朴的小孩教得愈简单了,愈幼稚了,以为人事里是非的'分别、善恶的果报,也像在禽兽中间一样公平清楚,长大了就处处碰壁上当。”
3. 结合全文以及你自己的人生体会,谈谈你对作者观点的理解。
(1) 可以指导学生从文章的结构层次入手:由每一段的关键句可以把全文大致划分为三部分: 1 - 3自然段;九个故事;最后的结论。
(2) 通过文章内容让学生了解:如果把人类历史比做人的一生,古代乃是人类的童年时期,现代则是成人了。那么就容易明白,古代的《伊索寓言》为什么那么浅薄、幼稚、简单。同时成人是喜欢小孩子的。从而理解人们为什么喜欢《伊索寓言》又是在什么意义上喜欢它的。
(3) 在引导的基础上学生自由讨论, 思考作者观点的现实意义。可以精读最后一段强化理解。
提示:现代社会的人事是非的分别,善恶的果报,并不像寓言所讲的在禽兽中间一样公平清楚,情形要复杂得多,是非颠倒、善无善报、恶无恶报的情形是常有的。
生活在现代社会,要避免碰壁上当, 头脑就不能那么简单幼稚。人事是复杂的,我们的头脑也要复杂一点,才会有清醒的认识,才有适当的对策。
(4) 在以上理解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思考:怎么重新审视寓言的“寓意”? 可以从九个例子中选一到两个例子的解读来分析。学生谈自己的理解,教师适当点拨,不拘一格。
4. 深入探究
(1) 成人、小孩和寓言的关系。
(2) 思考卢梭反对儿童读寓言与钱钟书反对之间的差异。
(3) 对苍蝇的话“车子的前进,都是我的力量”的自我理解。
注意:教师在学生思维开发上做方法指导。
依据方法二:
从寓言对人的教育作用角度思考:寓言果真能起到那样的作用吗?引出钱钟书的观点,再从结构上结合学生自己的人生社会体会入手解读文章。以下步骤同方法一。
【拓展】
引用2003 年高考作文题中“智子疑邻”的故事:
宋国有个富人,一天大雨把他家的墙淋坏了。他的儿子说:“不修好,一定会有人来偷窃。”邻居家的一位老人也这样说。晚上富人家里果然丢失了很多东西。富人觉得他的儿子很聪明而怀疑是邻居家的老人偷的。
以上是《韩非子》中的一个寓言。直到今天,我们仍然可以在现实生活中听到类似的故事;但是,也常见到许多不同的甚至相反的情况。我们在认识事物和处理问题的时候应该如何去做呢? 谈谈自己的体会。
注意: 要有新意, 不要就事论事,应从新的观点角度解读;写出要点、文章均可,字数不限。
【实践要点】
1. 教学中一定要权责明确: 教的主体是教师; 学的主体是学生。各自做好自己的工作。重新审视教学中学生的地位。
2. 抓住关键的问题即要点指导学生进行理解探究,不纠缠小的枝节问题。
3. 重点放在钱钟书先生对寓言的重新审视的思考方法上。(陕西/ 杨 岩)
伊索寓言教案12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理解每则寓言的内容和寓意,能从中受到教育或启发。
2.让学生了解寓言巧妙的构思和合理的想象。
教学重点:理解每则寓言的内容和寓意。
教学难点:理解每则寓言的内容和寓意。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赫尔墨斯和雕像者
第一循环
导入语: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兼容并蓄,在灿烂的文学宝库里有,有一种诙谐幽默的文体--寓言,它是用假托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的。本节课我们来学习前两则。
出示学习目标:
1.理解每则寓言的内容和寓意,能从中受到教育或启发。
2.了解寓言巧妙的构思和合理的`想象。
自学质疑
1.请你阅读课前导语和P159注释①,快速选记重要信息。
2.轻声自读课文,了解寓言的内容。有生字、生词时及时查阅字典。
3.默读课文,完成下列任务(投影或黑板显示):
①赫耳墨斯为什么来到凡间?
②赫耳墨斯的“笑”有什么含义?
③雕像者的回答有什么表达效果?
④这则寓言的寓意是什么?
4.引导学生反思:除了以上学习内容之外,你还有什么疑问?请用简洁的语言写在课本上。
合作释疑
1.提示学生:虚心请教小组伙伴,请他们帮助解决上面剩余的问题和其它疑问。
2.提示学生:小组内交流对上述问题的理解,修改完善自己的答案,准备展示。
展示评价
1.按预先分工,提示学生:每组号展示小组的学习成果,其余学生认真观察各组展示。
2.引导学生评价各组展示结果,最后老师打分,提醒学生边听边修正自己的答案。
参考答案:①因为赫耳墨斯想知道他在人间受到多大的尊重;②一个简单的“笑”,传神地写出了赫耳墨斯微妙的内心世界:嘲笑宙斯雕像价格低,讥笑宙斯不如赫拉,暗想商人会把自己的身价抬得很高,这正是他虚荣心的具体表现;③雕像者的答语,如烘云托月,造成文意陡转,给人以巨大的反差,讽喻之意暗喻其中,是反衬手法的巧妙运用;④讽刺、批评那些爱慕虚荣、自命不凡的人。)
蚊子和狮子
第二循环
自学质疑
1.轻声自读课文,了解寓言的内容。有生字、生词时及时查阅字典。
2.默读课文,完成下列任务(投影或黑板显示):
①蚊子为什么能打败狮子?
②蚊子为什么会败给蜘蛛?
③这则寓言的寓意是什么?
④这两则寓言在结构安排上有何特色?
3.引导学生反思:除了以上学习内容之外,你还有什么疑问?请用简洁的语言写在课本上。
合作释疑
1.提示学生:虚心请教小组伙伴,请他们帮助解决上面剩余的问题和其它疑问。
2.提示学生:小组内交流对上述问题的理解,修改完善自己的答案,准备展示。
展示评价
1.按预先分工,提示学生:每组号展示小组的学习成果,其余学生认真观察各组展示。
2.引导学生评价各组展示结果,最后老师打分,提醒学生边听边修正自己的答案。
(参考答案:①扬长避短;②骄傲自满;③讽刺了那些取得成绩便得意忘形的人,由于忽视自己的短处,势必要被小人物打败;④第一段讲述故事,第二段点明寓意。)
伊索寓言教案13
教材分析:
这两篇寓言,篇幅比较短小,都是以假托的故事蕴涵深刻的道理,体现了寓言的几个特点:篇幅短小,寓意深刻,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拟人化的动物。这两则一则是神(其实也是写人),一则是动物(蚊子和狮子)。在教学过程中,我着重把重点放在第一则寓言《赫耳墨斯和雕像者》上,并且通过改变故事情节来使学生们了解寓言的写作是取决于作者想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即寓意。授之以法后让学生自己学习第二则寓言并且自写寓言。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寓言的特点与《伊索寓言》。
2、过程与方法目标:分角色朗读,通过学习故事情节了解两则寓言并概括寓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习改写、编写寓言,进一步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教学难点:通过学习故事情节了解两则寓言并概括寓意。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在文学宝库里,有一种诙谐幽默的文章——寓言,能不能说说寓言的一般特点?能否举出你知道的寓言的题目?(开启学生的思维,原来寓言就在我们的身边,我们已经接触很多,消除认为寓言很高深的`情绪)
2、学生阅读课文导言,了解寓言的概念与特点:寓言,用假托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特点,寓言都比较短小,故事的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拟人化的动植物或其他事物。
二、了解《伊索寓言》。
学生阅读课后注释一了解《伊索寓言》的常识:古希腊的寓言故事集。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分角色朗读,注意语气与语调。
一生扮赫耳墨斯,一生扮雕塑者,一生旁白。(揣摩人物心理)
师生同评表演的角色是否符合文中人物的语气、神情
赫耳墨斯 一笑 二想 三问 (抓住笑字,赫耳墨斯形象浮现出来)
赫耳墨斯是个妄自尊大,没有自知之明的人。
2、概括寓言的寓意:(齐读)
这些情节生动刻画出一个盲目自高自大者的形象,告诉人们要谦虚,要有自知之明,不能妄自尊大。
四、细读课文,鉴赏提升。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改编篇:
假如(1)赫耳墨斯先问自己的雕塑的价格。
(2)赫耳墨斯想知道他在人间受到多大尊重,就化作凡人,来到一个雕像者的店里。他看见宙斯的雕像,问道:“值多少钱?”雕像者说:“一个银元。”赫耳墨斯又笑着问道:“赫拉的雕像值多少钱?”雕像者说:“还要贵一点。”赫耳墨斯听后,默不作声,悄然离去。(改动了故事情节的结尾)
寓言改动之后寓意就有改变,寓言是通过对现实想象而来的它的写作取决于作者想告诉我们的寓意。(师生共同总结)
五、自主学习,阅读《蚊子和狮子》。
1、一生朗读寓言《蚊子和狮子》
2、学生自主阅读并概括寓意:蚊子的遭遇说明—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笑在最后的笑得最好;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多角度从蚊子的遭遇概括)
出示《蚊子和狮子》之改编篇:蚊子径直朝狮子飞过去,趁狮子没有准备,张嘴就咬,而且专咬狮子鼻子周围没毛的地方。狮子气得用爪子把自己的脸都抓破了,也没抓到蚊子。蚊子战胜了狮子,就吹着喇叭、唱着凯歌飞走了。
通过与文中寓言相比较:去掉了蚊子向狮子宣战和取胜后得意忘形,撞在蜘蛛网上被蜘蛛吃掉这两个情节,那么原文中讽刺蚊子的骄傲之意便不存在了。
六、拓展延伸,以读带写。
续编寓言情节练习。
教师投影出示两个续编题目:
1、赫耳墨斯听到自己的雕像作为添头“白送”之后,他的心情如何?他说了些什么?
2、蚊子战胜狮子,吹着喇叭,唱着凯歌飞走,却被蜘蛛网粘住了,以后还会发生什么故事?
以上两题内容,学生可任选一题,做到练习本上,然后在班上读,其他同学评论。
七、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寓言故事的一般特点,学习了通过分析情节,从不同角度去理解寓意,并且实习了创作简单的寓言故事。请大家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仔细观察生活,分析生活,还可以多读一些寓言故事,正确认识生活。
八、布置作业。
根据所给的题目自编寓言
a. 嘴和眼睛的对话;b.树和斧子;c.筷子和勺子;d.画笔和颜料;e.猫和老鼠。(注意情节是否合理、情节和寓意是否一致、寓意能否揭示一种生活道理。一个故事最后点明寓意。)
教师小结。
九、板书设计。
伊索寓言两则
1、做人要谦虚。
2、不能骄傲。
十、课后反思。
伊索寓言教案14
一、文思导引
本文从读《伊索寓言》有感起笔:一感人事上的关系多么具有普遍性;二感现代一切,在价值上、品格上都比古代进步,以此纠正好多浅薄的见解。钱先生或在原意的基础上加以引伸和发挥,或对故事本身作了全新的理解,读来令人兴趣盎然。文中引的故事,或讽刺趋炎附势的两面派;或揭露靠别人而生活的“寄生虫”、“嗜血者”;或劝人力戒贪得;或嘲笑“只管高处看,不管脚下结果”的一种人;或说明实质是掩盖不住的,孔雀的羽毛虽然美丽,却不能代替乌鸦的躯体;或鞭挞那种自我安慰的“阿Q精神”;或讽刺那种不愿付出,只想索取,索取不得,又寻找种种借口的行为,文丰而意厚。最后,作者表明了自己的本意,要造成一个良好的氛围,教孩子们读寓言的目的是在于使孩子们具有明辨是与非、区分善与恶、公平与不公平,邪恶与正义的能力,长大以后能够很好的生活。
二、粹语品析
大凡语言大师总是同赋予语言以新的生命,总是以审慎的态度,巧妙的手法给语言带来不寻常的气势。我们读钱先生《读〈伊索寓言〉》一文,便深切地感受到这一点。本来,《伊索寓言》由三四百个古希腊民间流传的散文体动物故事组成,以拟人化的手法,精练的语言和生动恰当的比喻,描写了一个个动人传神的艺术形象,揭示了深刻的道理。钱先生在原作的基础上加以扩展、引申和发挥,不仅有了对故事的新见解,而且还激发人的奇思异想,使本文的思想更具有深刻性,语言也具有了更鲜明的特色:
1,幽默诙谐,有趣而又意味深长的语言,是钱先生散文语言艺术的主要特点。
它通过影射、讽喻、双关、夸张等修辞手法,揭露生活中不合情理和乖讹之处,在引人发笑的同时,善意批评某些社会现象。例如:在分析人事关系普遍性和年辈资格问题时钱先生写道:“我们非但不能卖老,还要赶着他们学少,我们的年长反使我们吃亏。”又说:“譬如一个近三十的女人,对于十八九岁女孩子的相貌,还肯说好,对于二十三四的少女们就批评得不留情面了。”还有“我们思慕古代不一定是尊敬的祖先,也许只是喜欢小孩子,并非为敬老,也许是卖老”等等。这些有感而发的议论,深刻地揭露了在年辈资格问题上的厌恨、嫉忌,进而感叹我国古代传统美德“尊老爱幼”的沦丧,引人发笑,发人深省。
2,针对当时生活中错误、荒谬或腐朽的东西,用讥讽和嘲笑的笔法,通过比喻、反语或夸张的手法,突出可笑之处或矛盾所在,达到贬斥、否定和批评的目的`,这是钱先生散文语言艺术的另一个特色。
文中所述“我们看到这许多蝙蝠、狐狸等举动言论,大有发迹后访穷朋友,衣锦还故乡的感觉”,用以讽刺当时有些权贵,发迹后得意忘形、沾沾自喜、自我或人前炫耀的情态。再如:“在鸟类里偏要充兽,表示脚踏实地;在兽类里偏要充鸟,表示高超出世;向武人卖风雅,向文人装作英雄;在上流社会他是又穷又硬的平民,到了平民中间,他又是屈尊下顾的文化分子”,将蝙蝠行骗的故事反过来施用,用反语讽刺某些人傅粉施朱,附庸风雅,以贪图富贵荣华、名誉地位的丑恶行径,读来尤见深刻。
3,寓言本身的语言特点就是用形象的比喻,描述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故事,揭示深刻的道理,给人以警策和激励。
本文在有感而发的议论中,或反问、或延伸、或换位、或生发、或换质,突破原意,阐明新的思想观点,其语言也充分体现了寓言的语言风格。如“假如他是一只很感满意的狐狸,这句话他对旁人说,因为诉苦经可以免得旁人来分甜头”句,故事的原意本在于指出有的人求而不得,反过来安于现状,不再追求的一种心态。钱先生因此生发开来,揭示出有的人言不由衷,其实掩盖着自私自利的灵魂,进而扩展为“与其羡葡萄,不如造梯子”的思想。再如:“这当然幼稚得可笑,他不知道医生也是屠夫的一种”,作者根据“驴子和狼的故事”,由拔刺想到治病,又从治病想到医生,再根据当时的社会现象,产生“医生也是屠夫”的联想,进而揭示“狼终究是狼,任何时候都不会发善心”的道理。
三、疑难解答
本文开头,认为古代是“小孩子”,现代是“老年人”,这是从什么角度得出的认识?文章结尾,作者又和卢梭唱反调,钱先生和卢梭的观点各是从什么角度得出的?“小孩子”是简单天真好,还是复杂“狡猾”好?这些问题,是本文的疑点和难点,要引导学生一一解析。
一般人是从时间先后来定老幼的,钱先生则从知识累积的多少来定老幼,比起简单地按时间角度考虑,这种认识更准确地把握了老幼的本质,所以钱先生的新见解能够言之成理。
卢梭从孩子们“羡慕狐狸”的事例出发,认为读寓言“有坏心术”,所以要不得。钱先生从寓言一般是静止地简单阐述某个道理的普遍现象出发,认为它把纯朴的小孩教得愈简单了,愈幼稚了,所以要不得。他是从大人所面对的社会为出发点的。卢梭考虑的是孩子们的现在,钱先生考虑的是孩子们的将来。二者由于出发点不同,所以,结论也完全相反。
至于最后一个疑难点,可提供学生讨论。但无论持何种观点,都必须讲清楚出发点,即认识问题的角度,不要流于空洞的说教。只要针对性强,就是好的见解,不求统一的标准答案。
教学建议:其一、课外参读《伊索寓言》和《钱钟书散文》(《浙江文艺出版社》)。其二,课文融广博的知识与新颖的见解为一体,应从发散思维入手,引导学生理清文章思路,品析文章语言蕴含的思想内容,大胆质疑问难,培养创造思维能力。
伊索寓言教案15
教学目的
一、在反复研读课文的基础上,理解文章的主旨,读《伊索寓言》教案。
二、培养学生发现、研究探讨、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提高揣摩、理解文中意蕴深刻的语句的能力。
四、提高站在正确的立场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训练学生逆向和多角度思维。
教学设想
本单元以“研究探讨,深入领会”为教学重点。目的是培养、教会学生独立发现和解决疑难问题的能力。而对于已知的内容,要训练学生“于无疑处生疑”,并解决好这个疑问。
本文的语言相当含蓄、隐晦,钱钟书先生又是以一种全新的理念性的思考来感悟《伊索寓言》中的故事,所以教师在处理课文的过程中应以深入探讨语言的含义为本,尽量引导、启发学生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来理解问题,可以适当结合一些当年社会上的某些人或发生的`某些事来开拓学生的思路。
课前应布置好预习,扫除字词障碍,把重点放在让学生发现、提出并解决问题上,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最好让学生独立思考、讨论、交流和解决问题,教师给予适当的点拨,在探讨问题答案的时候,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联想能力,或创设具体的语言环境,如社会背景、文化背景、人际关系等,或联系课文上下文等来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教学步骤:
一 导入
讲述“南辕北辙”的故事,这条成语想说明一个什么道理呢?
答:以此比喻目的和行为完全相反。
那么,针对这条成语,我如果从反方向来思考,对这个人的行为给予肯定,可不可以呢?
根据这个成语从两个不同角度的理解,大家想想,如果有人说“大胖子往往小心眼”或“医生也是屠夫的一种”,我们应该不应该给予肯定呢?如果单从寓言本身来说,大家理解起来并不存在困难,可一旦有了深刻的含义,就不好理解了,而且本篇文章的语言又含蓄、隐晦,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部作品,希望大家在学习的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并且充分运用想象、联想能力来解决问题,高中三年级语文教案《读《伊索寓言》教案》。
二 简介作者
三 寓言和《伊索寓言》
这样一位大文学家,为什么对寓言发生了兴趣呢?寓言究竟是写什么的呢?
寓言,一种带有劝谕性或讽刺性的小故事,常用夸张手法描写人物或把动植物与无生物拟人化,使深奥的生活哲理和道德教训,从简单而又明白易懂的故事中体现出来。
四、文章内容的理解
《伊索寓言》毕竟是公元前6世纪的奴隶所作,寓言的内涵带有某些阶级局限性和当时的社会特点。
那么,当时间转入到20世纪,两千多年后的今天,我们该如何看待和审定这些寓言的内涵呢?
提问:同学们,人的进化又是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从茹毛饮血到人们现在的煎炒烹炸;
从草皮树叶到西服革履;从靠两条腿走路到汽车、火车、飞机;从儿歌“我在马路边,拣到一分钱,把它交到警察叔叔手里边”到钢筋混凝士建筑还要加上防盗门。
前面标志着人类现代文明的进步,最后一种,标志着人与人之间的防范意识增强了,而这种防范意识来缘于人类的罪恶,也就是说,人类现代文明进步的同时,人类的阴暗面也“进步”了。
让同学们自己说出:人类的进步既有好的一面,又有坏的一面,人变得越来越狡猾了。
根据以上讨论的结果,从人类进化的正负面效应出发,我们一同来读一读课文的第二段,然后找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
针对解决不了问题的同学,启发他们从刚才分析的进化一词的含义入手,再加上本段最后:所以我们看了《伊索寓言》,也觉得有好多浅薄的见解。运用联想和联系上下文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1)第一,这是一本古代的书,读了可以增进我们对于现代文明的骄傲。”对于现代文明的骄傲”实质上就是对于狡猾的智慧不以为耻,反以为荣。
(2)第二,它是一本小孩子读物,看了愈觉得我们是成人了,已超出了那些幼稚的见解。实质上就是远比古代狡猾。
(3)第三呢,这部书差不多都是讲禽兽的,从禽兽到人,你看这中间需要多少进化历程!“进化”实质上是越来越狡猾。
同学们看完后,教师要适时引导大家明确,作者对他们的态度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反对,一类是引申。
反对的有,“蝙蝠的故事”、“牛跟蛙的故事”、“老婆子和母鸡的故事”、“驴子和狼的故事”等。
引申的有:“蚂蚁和促织的故事”、“狗和它自己影子的故事”、“天文学家的故事”、“乌鸦的故事”、“狐狸和葡萄的故事”等。
【伊索寓言教案】相关文章:
《伊索寓言》教案02-21
伊索寓言教案04-21
《伊索寓言》教案优秀12-23
《伊索寓言》心得01-04
伊索寓言的故事05-19
伊索寓言的故事01-20
《伊索寓言》故事04-12
《伊索寓言》阅读心得11-07
伊索寓言阅读心得01-29
阅读《伊索寓言》心得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