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6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3——5个生字,认识3个生字,掌握多音字“磨”;
3、理解两首古诗的意思,通过自我诊断与矫治,感受诗的意境,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峨眉山月歌》
一、基础性诊断与矫治。
1、复习背诵学过的李白的诗歌。
2、范读,让学生初步感受两首古诗。
3、简单介绍《峨眉山月歌》的创作背景。
二、发展性诊断与矫治。
1、读前启发:两首诗皆有山有水,景色优美,你能体会出诗的意境吗?
2、自读,读后同桌检查是否准确通顺,再交流各自对诗句的理解。
3、图文对照,理解词义:(1)半轮;(2)影入;(3)下渝州。
4、展开想象,理解诗意,体会“青幽的峨眉山上挂着弯弯的月亮,影子倒映在平羌江中”这一优美意境。
5、读边悟,体会全诗意境。
三、理解性诊断与矫治。
1、反复诵读,进一步体会诗的'意境。
2、领会作者写该诗的思想感情。
3、讨论交流。
4、熟读成诵,在诵读中进一步体会。
四、发展性练习。
1、写字指导,注意“君”第二笔“横”要写长一些。
2、出示一首描写山水景色的诗,生自读自悟。
3、读后交流诗歌意境及作者思想感情。
4、熟读成诵。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通读课文,体会故事中的人说话啰嗦的特点,明白简洁明快地说话的重要性。
2.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相声是以说、学、逗、唱为主要表现形式的语言表演艺术,能对相声感兴趣。
3.过程与方法:边听录音边浏览课文,了解相声的艺术特点和语言特色。
教学重点
在笑声中得到启迪;说话不仅要把话说明白,还要说得简练得体。
教学难点
了解相声语言表达上的特点。
教学方法
导读法,自主合作、探究相结合。
教学准备
1.准备一个相声段子。
2.搜集有关相声的知识。
3.一个挂钟。事先录制相声《打电话》片断。
教学设计: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我们平常说话呀,要讲究艺术。杨氏之子与孔君平的对话,风趣幽默,深深地感染了我们。晏子的能言善辩让我们领略了机智应对的语言魅力。今天我们来学习《打电话》一文,从这篇课文中,我们又能感受到什么呢?
2.揭题:打电话。
3.谈打电话。
(1)导语:同学们一定都打过电话,电话使人们的'交流变得方便快捷,打电话的时候最需要注意的问题是什么呢?(尽量地节约时间)
(2)如果你要给你的好朋友打电话,约他晚上六点半在某电影院门口见面,一块看电影,你会怎么说呢?
(3)模拟计时表演。
(两个学生上台模拟表演,教师计时。)
板书特写:_______ 分钟
小结板书:简练、得体、明白。
(4)这么一点儿事,如果有人打了两个多小时,你们信不信?让我们一起欣赏相声《打电话》。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了解相声主要内容。
(1)学生自学,自由读课文。
(2)检查自学,正音。呃、耗子、啰嗦、嘚儿啷
(3)交流:这个相声说的是一件什么事?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2.分角色朗读课文,读通顺。
(1)找一个小伙伴分角色练习对话,并互相评价。
(2)擂台赛:各小组推荐两人,竞赛读。(教师、他生当评委)
三、再现课文,深入领悟
1.讨论:甲、乙说话各有什么特点?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来?
(1)
甲:不知道你猜猜。猜不着?猜不着使劲猜。呃,猜不着我告诉你。我姓啰,我叫啰嗦。
乙:是够啰嗦的。
甲:对,是我,我找小王讲话,我的未婚妻,她是女的呀。
乙:废话,可不是女的嘛。
(2)
甲:我正找你呢。今天晚上有什么事吗?学习吗?不学习呀。开会吗?不开会。
乙:废话。甲:讨论吗?不讨论。
乙:人家没事。
甲:太好了。我请你听戏好不好?票都买好了。长安大戏院,楼下十排三号五号,咱俩挨着。票价八毛一张的,我买了两张,一块六,我给了他五块,他找了我三块四。
乙:他在这报账呢!
2.归纳:作者在这里极尽夸张之能事,把一个啰嗦者说话啰嗦表现得淋漓尽致。
3.小组练习:小组内练习表演《打电话》
4.集体推荐两人上台表演相声《打电话》,教师计时。
板书特写:_______ 小时
小结板书:啰嗦、耗时、误事。
5.畅所欲言:通过观看相声《打电话》,你受到了什么样的启迪?
6.小结:说话太啰嗦不但浪费自己和他人的时间,还会耽误事情,我们平时说话不仅要把话说明白、得体,还要说得简练才行。
四、学生选读,了解相声
1.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片断浏览,体会相声特点。
2.学生谈自己对相声语言特点的感受。
3.教师小结:通俗易懂发,如话家常;幽默、风趣、夸张。
4.欣赏表演,进一步感受相声艺术的魅力。
播放事先录制的该相声表演录像,一边欣赏一边感受相声艺术的魅力。
5.小结:相声不仅是说,还是唱,相声以反映现实生活为主要内容;相声常常在最后要“抖包袱”;相声是笑的艺术,又是一种雅俗共赏的语言表演艺术,可以让人们在笑声中得到启迪……
五、自选作业:
(选择自己喜欢的一项完成)
1.创设情境,尝试创作
(1)语言情境一:甲没有太高的文化水平,而又喜欢夸夸其谈显示自已有知识,仅就“海马”一词,就出入意料地闹出了一连串的笑话。
(2)语言情境二:悦悦是一个冒失鬼,又是一个机灵鬼,他常常用机智巧妙的语言帮自己摆脱困境。
(3)语言情境三:有两个小朋友常常在一块比吹牛,谁也不服谁,这不,他们又吹上啦。
(4)语言情境四:小明是一个很具幽默感的孩子,同学们常被他逗得开怀大笑。
选择自己喜欢的话题,和同桌一起创作几句。
2.熟读《打电话》,想象当时的情景,用叙述的方式写下来,并表达自己对此种现象的看法。
课后小结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的生字和新词(其中5个会认的字,6个会写的字,7个要掌握的词语。)
2、学习抓住重点句子,按课文的表达顺序理解课文的内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欣赏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奇特的景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课文3、4自然段是教学的重点,也是学生理解的难点。
教学工具:多媒体工具
教学过程
一、初步谈话,理解课题
师:今天,我们一块儿来学习第1课:观潮。课文写的是哪儿的潮?
生:钱塘江大潮。
师:钱塘江在我们祖国的浙江省,每年的农历八月十八,成千上万的海外游客都会到这儿来观赏,那么浙江的钱塘江大潮真可称为“天下奇观”了。
(板书:天下奇观)
师:“观潮”和“天下奇观”,两个词语中都有一个“观”字,这两个“观”字意思一样吗
生:“观潮”的“观”是“看”的意思。“天下奇观”的“观”……
师:快请教一下字典,查查是什么意思。
(学生查字典)
生:“奇观”的“观”是“景象”的意思。
师:那么“奇观”的意思呢
生:“奇观”就是奇特的景象。
生:“奇观”就是奇异的景象。
师:谁能说说“天下奇观”的意思。
生:“天下奇观”就是世界上奇妙的景象。
生:“天下奇观”就是天底下奇异的景象。
师:回答正确。
[“观潮”和“天下奇观”都有一个“观”字,但意思却不相同。教师及时抓住这个“观”字,让学生查字典,不仅理解了“观”的意思,而且有利于学生养成查字典的习惯。在理解词语的过程中,先理解“观”字,再理解“奇观”,最后理解“天下奇观”,由字到词,一层进一层,显得很扎实。]
二、检查预习,反馈交流
师:昨天,你们回家预习了课文,自己再把课文读一遍,一边读一边想,作者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学生自读课文)
生:作者先写潮来之前,再写潮来之时,最后写潮过之后。
三、观看录像,感受情景
师:学得真不错,你们对钱塘江大潮一定很感兴趣吧有没有见到过
生:(遗憾地摇摇头)没见过。
师:别遗憾,我呀,把这大潮给录下来了,想不想看
生:想。
师:我们就一块儿来看看画面,听听声音,感受一下这一天下奇观。
(学生看钱塘江潮录像,不时发出惊叹声。)
四、突破重点,指导朗读
师:刚才录像里潮水的景象,咱们课文里也有,在哪儿呀
生:课文3、4自然段。
师:自己读读3、4自然段,你觉得那些描写潮水的语句你特别喜欢的,就努力地把它读得精彩些,待会儿读给大家听。
生:(自由读)
[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读,学生可以读得更加主动,更加投入,也更加有兴趣。]
生:我特别喜欢这个句子。“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师:读得不错。白线“拉长,变粗,横贯江面”,气势越来越大,你的心情越来越……
生:激动。
师:读出这种感觉来。
生:(齐读)
生:我特别喜欢这个句子。“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
师: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多么壮观!你们能读出壮观的感觉吗
生:(分组比赛读)
生:(齐读)
[用各种形式引导学生多读,让学生读懂,读通,读熟,读得有情有趣,读得津津有味。既能帮助理解,又能帮助记忆。]
生:我特别喜欢这个句子。“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师:喜欢这句的举手。
(学生全体举手)
师:(举手)再加上我一个,我也特别喜欢。多精彩的语句呀!不过,要把它读好还真不容易。你们在下边也再准备一遍,待会儿我们来比赛,看谁把这种雄伟的气势给读出来了。
(指名学生个别赛读,教师加以鼓励,并与学生一起为朗读进步者、优秀者鼓掌。)
师:你们读得真不错,我们再来嘟嘟。
(学生有感情地齐读)
师:棒极了!
生:我特别喜欢这句。“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师:闪雷滚动的声音是什么样儿的谁来学学看。
生:轰隆隆隆……
师:还学得真像,雷的声音比较的沉闷,我们一起学学看。
生:(一齐模拟)轰隆隆……
师:这声音作者用哪个词来形容
生:闷雷滚动。
师:课文中用这个词语来形容潮水的声音,用得多形象啊!我们一块儿来读读这个句子。(学生齐读)
师:读得真好,再来一遍,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学生闭眼齐背)
[熟读后紧接着让学生背诵,强化一下记忆,将课文的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
生:我特别喜欢这一句。“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师:人群又沸腾起来。看到那条白线,人们怎么沸腾的咱们来演演看,好吗
生:好!
师:准备,开始!
生:(跳着,叫着,挥舞着手,有的喊:“噢!”有的喊:“快看,潮来啦!”)
师:沸腾了!刚才这场面还可以用一个词形容,就在这个自然段里。
生:(齐答)人声鼎沸。
师:来,我们读出这种沸腾的感觉来。
生:(齐读)
[让全体学生用具体生动的表演来体现对“沸腾”这个词的理解,然后又从这一情境中巧妙地引出另一个词语“人声鼎沸”,从概念到形象,又从形象到概念,这样学词语学生印象深刻,理解正确,也便于今后运用。]
师:把出现白线和白线横贯江面这两个句子连起来读读。
生:(齐读)
师:这些语句写得多精彩!正如课文提示中所说,作者把钱塘江的大潮写得雄伟壮观,有声有色,使人如临其境。
五、听听读读,体会顺序
师:刚才大家很有感情地朗读了这些描写潮水的语句。不过,把“观潮”的顺序给打乱了。其实,作者写得可有顺序了。下面,我们就先来做一个听的练习。
师:听老师读这段话(出示),看谁本事大,能听清作者是用哪些词语把这四处的描写给连接起来的。待会儿,请你把听到的词语写下来。
师读生听: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大多高的白色城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生:(动笔在练习纸上填写)
( ),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 ),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 ),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教师用投影打出一位学生的作业,集体反馈校对。)
师:发现没有,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描写潮水的
生:作者从远到近描写潮水。
师:是啊!作者由远及近地观察,随着位置的转变和时间的推移来描写潮水的变化。来,老师和你们一块儿读读这段话,再来体会一下。
(师生齐读这段话)
师:现在,我只留下括号中的词语,你还能说出刚才那段话吗
(学生自由准备背诵)
师:能行的起立!
生:(全体起立)
师:真有信心!给你们配上录像好吗
生:(兴奋地点头)
师:配着录像,让我们带着对钱塘江大潮的无限赞叹之情来背诵这些描写潮水的精彩语句。
生:(有感情地看录像背诵)
师:背诵得多有感情啊!我们仿佛站在钱塘江畔,和作者一起感受到潮水越来越近,声音(越来越响),浪头(越来越高),气势(越来越大)。钱塘江大潮真不愧为(天下奇观)!我们为之自豪,为之(骄傲)!
[先读后背,先扶后放,先分解再综合,最后学生水到渠成,很轻松地将这一段课文背诵下来。这样达到了及时将学到的精彩的语言积累起来的目的。]
六、品读“潮来前”的“静”、潮来后的“静”的不同
1、课文当中除了描写潮来时的景象还描写了什么?板书:潮来前 、潮来后
2、课文哪是写潮来前的景象?“农历……等着,盼着。”
3、江潮来的时候那么有气势,而江潮来前给我们什么感觉? 板书:静
4、课文中那句话写出了潮来前的静。
“平静的江面……”
5、谁再来读读?(生读)你读得真美,大家给点掌声。
6、自主品读“潮去后”的“静”。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深深地感受到潮来前的静,潮来时的壮观,潮退了时候又是怎样的一番景观了?
生齐读最后一自然段后问:你又从这体会到什么?
好久才恢复了平静,足以证明在浪潮来的时侯有多么的雄伟壮观。
板书:静
语文教案 篇4
二. 教学目标
(一)语文基础知识目标
1. 生字
螫刺shì 甲胄zhòu 绷紧bēnɡ 钳子qián 积蓄xù
诧异chà 擒住qín 诅咒zǔ zhòu 束缚fù 毅然yì
厌倦juàn 臃肿yōnɡ 颟顸mān hān 腻烦nì 作呕ǒu
2. 形似字
3. 需掌握的多音多义字
4. 词语
昆虫:节肢动物的一类,身体有头、脚、腹部组成,头部有口器、触角等,胸部有三对足,有气管呼吸。发育大多经过卵、幼虫、蛹、成虫等阶段。如蜻蜓、蜜蜂、蚊子、苍蝇等。
遭遇战:敌对双方在行进中相遇而发生的战斗。
计穷智竭:计谋和智慧用完了,没有法子可想了。这里的穷和竭都是尽、完了的意思。
诧异:惊讶奇怪。
量力:估计自己力量或能力的大小而行事。
领地:这里指动物为自己圈定的活动场所。
陷阱:铺着野兽的深坑或害人的圈套。
惊惧:吃惊而惧怕。
精疲力竭:用尽了全部精力。
死于非命:遇到意外的灾祸而死亡。
逃遁:逃走。
臃肿:这里指身体肥胖,行动不灵便。
颟顸:糊涂而马虎。
自负:自以为了不起。
腻烦:厌烦、讨厌。
信仰:对某种宗教或主义等尊敬、信服而奉为言行的准则。
赌咒:发誓。
讪笑:讥笑。
温存:殷勤地抚慰、体贴。
痴胖:又呆笨,又肥胖。
畅心快意:心情舒畅而快乐。
诅咒:原指迷信的人祈祷鬼神加害于所恨的人。现指咒骂。
5. 作者
左拉(1840~1902),法国作家。生于工程师家庭,7岁丧父,生活困顿。1857年和母亲随外祖父迁居巴黎,读完中学便当码头工人。这期间发表中短篇小说集《给妮侬的故事》(1864)和长篇小说《克洛德的忏悔》(1865)、《马赛的秘密》(1867)。60年代,左拉提出自然主义文学理论,从而成为人和人的情欲的审问官。这期间左拉写了中篇小说《黛莱丝?拉甘》(1867)和《玛德莱纳?菲拉》(1868),均受到社会的冷遇。1868年开始,他模仿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酝酿创作连续性大型作品《鲁贡--玛卡尔家族》的宏伟计划。经过25年勤奋写作,终于完成了这部包括20部长篇小说的巨著。作品在不同程度上受到自然主义理论的影响。左拉继而又写了长篇小说三部曲《三城市》,揭穿宗教的虚妄,阐发通过科学改良社会的思想。1898年,他投身为受冤屈的犹太血统军官德雷福斯伸张正义的斗争,招致反动当局的迫害。流亡美国时开始写作的《四福音书》只完成三部。左拉的小说创作和自然主义理论深深影响了19世纪后数十年的法国文学。
哥尔斯密(1730-1774),又译哥尔德斯密斯,英国诗人、剧作家、小说家、散文家曾就学于都柏林大学和爱丁堡大学。1759年给一家小刊物《蜜蜂》撰稿时,才作为文学批评家和散文家初露锋芒。哥尔斯密的主要作品包括小说《威克菲尔德的牧师》、诗歌《荒村》和喜剧《委曲求全》。作为英国优秀的散文家,哥尔斯密写了大量散文小品。如《世界公民》有意识地模仿法国启蒙作家孟德斯鸠的《波斯人信札》,假托一个旅居英国的中国人的通信,讽刺英国社会的虚伪和矫揉造作。它的文体接近口语,流畅自然,充满了幽默和智慧,是英国散文的杰作之一。
(二)学习目标
《蜘蛛》
1. 知识与能力:①积累词语,并学会运用。
②朗读文章,感知内容。
2. 过程与方法:
①学习本文说明性文字与叙述描写文字各占一半,文风清晰生动的特点。
②品味科学小品的特点。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课文运用夸张描写的笔调体现生命的顽强。
《猫的天堂》
1. 知识与能力:
①掌握本课中的生字词。 ②能复述故事。
2. 过程与方法:
①体会两只猫的形象意义,把握文章主题。
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作家习作风格。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文章在人生哲理方面、立世人格方面的重大思考:害怕艰辛,贪图安逸,乞讨施舍,必丧失自由、尊严和人格,这样的人生是可悲的。
三. 教师建议
《蜘蛛》
这一篇也是写小动物的,学习时要注意文体的特点,它显然和前面几篇有根本的不同。前几篇都是文学性的散文,作者独特的情感同化了对象,用人的心理来代替虫子。这当然是不科学的,但却是很艺术、很动人的。而这一篇则不同,是比较客观地写蜘蛛的,而不是借之来写人的。虽然有些感性,用了许多情感性的话语,但对于蜘蛛的描述,却是客观的、科学的,至少没有为了审美情感牺牲太多的客观性。
《猫的天堂》
在这一单元,我们已经学习过一系列写动物的文章,每篇文章在观念上、写法上都不太一样,可以说风貌各异,但有一点可以说是相同的,那就是都以写实的笔法写动物。而这一篇却不同,一开头的题目就是:猫的天堂。这显然是虚拟。天堂是人的观念,猫是不存在天堂的问题的。全文以猫的第一人称自述,就更是虚拟了。最后的结尾又来了一句,单独成一段:我说的是猫的事。这不是废话吗?显然不是,因为文章写的是猫,但实质并不是猫。与其说是一篇写实性质的小说,不如说是一篇寓言,或者寓言性的小说,小说性的寓言。
四. 课文讲解
《蜘蛛》
(一)课文主旨。
作者通过长期观察,详细记述了蜘蛛捕食、结网、产卵、争斗等一系列活动。说明蜘蛛是最聪明的动物之一,具有顽强的生存能力,有许多值得研究探讨的方面。
(二)文章思路。
文章开头的五个自然段,就和文学性散文的写法不同,不是抒情和描写,而是说明其躯 体的特点,其身体就是为了战斗,不是为了和异类,而是和它自己的同类。文章相当系统 地说明,它的头覆盖着坚硬的甲胄,躯体裹着柔韧的皮壳,腿末的强壮可与龙爪相比,脚爪 之长如同长矛,它的眼睛、嘴巴都带有武器的特点。接下去作家就以记叙为主了。他看到蜘蛛织一张网要花三天工夫,这是很科学的。又发现另一只没有自己的网的大蜘蛛前来霸占,两只蜘蛛之间发生了搏斗,这也为读者提供了知识:并不是每一只蜘蛛都是自己织网的。
(三)写作特点。
文章用感性的乃至略带夸张的语言,表现蜘蛛之间的残忍争斗,但是观察到蜘蛛网到黄蜂,却没有当作美餐,作者的洞察是蜘蛛的量力的原则,对于不能制服的对手,就干脆释放,而且把破损了的网放弃。所有形象的、略带夸张的描写,都是为了这一点相当客观的发现服务。吸引读者的主要不是作者的情感,而是作者对蜘蛛生存策略的发现。每一发现,都是一种智力的胜利。读者在这样的文章里所享受的,不同于文学性文体的情感的审美,而是心智的聪慧。
作者的行文,带领着读者,经历了几个阶段的发现。蜘蛛一次又一次地重新做网,其体内的资源并不是无穷无尽的,到一定的时候就枯竭了,它的生存就不再依靠网,而是依靠隐藏和突然袭击,有时则是依靠霸占其他蜘蛛的网。霸占和反霸占的斗争有时长达三天之久,有相当形象的描写,但这种描写,是服从于说明耗尽体内储存的蜘蛛的生存策略。在文学与非文学的交织中,读者兴味被调动起来,继续获得动物科学知识:蜘蛛善于保存体能,当苍蝇落入罗网时,它并不急于吞食,而等待苍蝇挣扎到精疲力竭之时,才去捕获。这其间所用的词语,诸如(避免引起)苍蝇更大的惊惧、俘虏奋力逃走、耐心等待、俘虏的无效挣扎、精疲力竭、玩弄于股掌、胜利品等,其功能,都不过使过程更为有趣。用类似的手段,作者又让读者逐渐得知:雌蜘蛛比雄蜘蛛体大,蜘蛛如何用网将卵包起,偶遇外侵,为了保护后代,不惜牺牲生命;小蜘蛛在长大以后,自己织网,能够在三四天不得食物之时还能继续长大,但是在老了以后,失去捕食能力,往往就死于饥饿。所有这些知识,之所以有趣,就是因为它与人类的经验相异,对于习惯于以自己的经验来想象生命的人来说,都是一种知识、想象和智慧的开拓。从这里也可以看出作者的用心,凡是与人类相异者均津津乐道,而不是像文学性散文那样把人类的感情赋予动物。作者的行文原则是,凡与人类相类者大抵省略了。读文章,不但要注意其重点表述的地方,而且要想象出作者省略了的地方。这样才能化被动为主动。
《猫的天堂》
(一)文章主旨。
写一只家养的猫虽然吃住条件优越,但整天盼望着屋外自由的生活,当有一天获得自由之后,它却遇到了生存的困难,不得不无奈地回到主人身边。故事诙谐有趣,寓意深刻,耐人寻味。强烈嘲讽了那些好吃懒做,只有仰人鼻息才能够生存的人是没有资格获得自由的。当然,我们也可从中体会到生之艰辛和生之乐趣。
(二)文章思路。
这个寓言性的小说的特点,首先在它的结构上。这是一种双重的、对称的`结构。
第一重对称,发生在猫身上。先是明明无忧无虑、安逸的生活,却感到不舒服,讨厌、愁闷、烦腻得要作呕,不幸福,要逃脱到外面去。为什么会有出逃的信仰呢?在一生中,除了煮得半熟的、带着鲜血的肉以外,总应该还有些别的东西。这就是说,有物质上的富足不够,还要有精神的追求,从具体描述来看,它追求的是自由的生活。但是左拉暗示,它的这种自由自在的信仰有一个前提:生存的物质条件是不在考虑之列的,在每一扇关着的窗子后面都有现成的肉(门的那一面可就是人家藏着的肉)。与此相对称的是,一旦到了窗子外面,自由自在是不成问题了,可是生存却成了问题,尤其是丰裕的物质条件丧失了,饥饿和寒冷使得信仰、幸福都变了质。自由成了灾难。感觉发生了倒转,原先的一切,变成了向往,逃离变成了回归。
第二重对称,发生在猫与雄猫之间。同样在艰难的物质条件下,对物质的匮乏和精神的自由,有着两种相反的选择:一个选择放弃自由,一个选择坚守自由,将艰难的物质生活视
为享受。文章的寓意正是由于情节结构的双重对称,而显得特别鲜明。
(三)写作特点。
左拉的艺术细节很精致。左拉的细节,全从猫的感觉出发。例如:它感觉中好的肉是煮得半熟的、带着血的;它感到烦腻的是主人的抚摩,它向往的快乐和真正的幸福是可以在屋顶上随意滚来滚去,打架,晒太阳等。左拉的创造力就在于把人和猫不着痕迹地结合起来。打架、在地上滚,算什么幸福呢?这是在屋子里关得太久的猫的感觉,是很有趣味的。在猫的种种感觉中,厌倦现成的、安逸的生活,又和人的精神息息相通,就显得有意味。作家的功力就在于把有趣和有意味既相错位又相统一地交融起来。在猫到了外面以后,猫的感觉和人的感觉的错位幅度拉开得更大了,趣味就越浓了: 这屋顶多美啊!屋顶四周有水槽围绕着。从水槽中发出一种很甜美的气味。我畅快地循着水槽走;我的脚踏在槽底的烂泥里。这烂泥的温和与柔润是无可形容的。我就好像在天鹅绒上走路一样。 甜美的和水槽,烂泥和温和与柔润、好像在天鹅绒上走路一样,在猫的感觉中是有理的,而在读者的感觉中却是无理的。强烈的错位,显而易见的荒谬,反差越大,趣味就越浓。下面的快乐、有趣、美、好和读者的阅读观感的反差继续扩大: 啊!现在是远离了你姑母的温存了!我要喝水就在水槽里喝,那美味是调糖的牛奶绝对比不上的。我觉得一切都好,都美 荒谬感带来了幽默感,猫感到肚子饿了,问它的朋友--一只老雄猫,应该怎么弄到东西吃,老雄猫带着一种学者的态度说:找到什么就吃什么。左拉强调了学者的态度和找东西的艰难之间的反差,显示了他的幽默。在偷肉被打之后,老雄猫像个硬心的哲学家教导它:晚上到街上垃圾堆里去找食吃。垃圾堆找食的杀风景和像个硬心的哲学家的严肃之间的错位,使得幽默强化了。如果事情到此为止,左拉的幽默还算是比较温和的。但是,困境不仅仅在于饥饿,而且在于寒冷,外加生存的威胁。这就使得猫的感觉变化了,原来一切都美的感觉变丑了,能够得到的食物,只能是垃圾堆里的没有肉的骨头。生存的困境是严峻的,左拉的幽默上升到理性的层次,变成了反讽: 啊!该死的街道!该死的自由!我多么想回我那牢狱啊!反讽就是反话,歪理、不合理。自由怎么会是该死的?牢狱怎么可能变成向往的地方呢?但是从这只猫的角度来说,这是合乎逻辑的,它不能忍受生活的艰难,自然就想回到坐享其成的安乐窝里去。
五. 课后练习解答。
第一题
两篇都写作者观察到的小动物的活动。《蜘蛛》一文记叙了蜘蛛捕食、结网、产卵、争斗等一系列活动。以说明为主,叙述描写也多,清晰生动;说明蜘蛛是最聪明的动物之一,具有顽强的生存能力。而《辛劳的蚂蚁》一文则是一篇幽默小品文,意在借蚂蚁的愚蠢嘲讽现实中那些盲目劳作,缺乏思考的人。
第二题
《猫的天堂》一文是从生存与自由的角度来揭示生活的。从自由、尊严的人生哲理思考表现生之机趣。最后一句是反语式风趣表达。这里的猫不同于其他小动物,它的生存条件是主人创造的,离开了主人它就无法生存,因而它也就不可能拥有真正的自由。最后一句话意味深长,作者再一次强调了这种幸福属于猫。而非那些能够掌握自己命运的人。
第三题
要写好这样的文章,首先要进行细致的观察,掌握丰富的资料。其次要进行深入思考,联系生活,联系社会。最后,提高表达能力,综合运用各种表达技巧也是写好文章的必备条件。
语文教案 篇5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方的几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让学生知道双手和大脑是人的两个宝,从小养成用手用脑的好习惯
二、教学重点难点:
识字、写字、朗读、背诵。
三、教学具准备及辅助活动:
生字卡片。
四、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我们在学拼音dtnl时,认识了哪咤,哪咤的本领可真大,他有几样法宝呢?
人的本领也很大。
(板书“人”,rén,认读汉字。人:两笔写成,一撇一捺 )
2、人有什么本领?
3、听大家这么一说,老师也觉得人的本领可真大呀!人怎么会有这么大的本领呢?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有两个宝。
rényǒu liǎnggè bǎo
板书课题: 人 有 两 个 宝
练读课题,突出“两个”(学习生字“个:人字头上加一竖 )
二、初步感知
1、读了课题后,你们一定很想知道,人有哪两个宝?
2、看图,启发学生说话。
⑴书中68页图:图上画了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天真活泼的小朋友都有两个宝:双手和大脑
⑵按从左到右,从上到下的顺序观察69页图:
图上的小朋友们分别在干什么?
练习用一句话把每一幅小图图意说出来。
三、自读课文
1、学生自由读儿歌两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这首儿歌共几句话?
四、再读课文
1、指名分句读课文,相机正音,指导停顿。
2、分句朗读,重点读准下列字音:
“双手”(都是翘舌音)
“思考”(“思”平舌音)
“创造”(前翘舌,后平舌)
五、游戏:快乐红苹果
如果学生把“苹果”上的生字读正确,苹果就会变笑脸,小老师带领大家齐读。
如果学生把“苹果”上的生字读错了,苹果就会变哭脸,重新再读。
六、诵读第一句
1、指名读第一句。
2、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
3、指导朗读第一句。
⑴范读。(重读“两个、双手、大脑”)
⑵领读。
4、双手和大脑分别有什么本领呢?下节课再学习。
〔本课语言浅显,教学时,以读为主,以读中感悟,而朗读是理解语言的有效手段,也有助于增强语感。〕
七、指导写字:人、个、手、大、工
1、记忆字形(投影演示)
2、指导笔顺,重点是:手
手:从上到下,先横后竖
3、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占格位置,并将观察到的说给大家听,书空一遍。
4、教师范写
5、学生临写,教师巡回指导
6、评价作业。
(1)学生观察生字。
手:起笔是撇,稍平
大:一横中间站个人
(2)自评(写完一个跟书中的范字比)。
(3)互评(同桌、全班评相结合)。
《人有两个宝》第二课时
一、导入
1、我们在学拼音dtnl时,认识了哪吒,哪吒的本领可真大,他有几样法宝呢?
a人的本领也很大。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有(生答:两个宝。)
b人有哪两个宝呢?(生答)
c请同学们读读书上的第一句话。(请学生试读文中的句子,师出示挂图帮助理解)
2、指导朗读,注意词儿连读(可边读边做双手摸头的 动作) 提醒学生“人有两个宝”的“个”字要轻声。
二、细读课文
1、学习第二句
①提问:双手和大脑分别有什么本领呢?谁愿意读给大家听?(请学生试读文中的句子)
②理解“做工”
a、(出示词语卡片“做工”学生认读。)
请大家看看老师手中的卡片,齐读。
(出示书上69页图,请学生看图后说一说:)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书本上第69页插图,图上的小朋友们用自己能干的小手在干什么?
(引导学生有序地看图,并把话说完整)
老师这里也想给同学们提个小建议:请小朋友们按顺序观察,可以从上到下,也可以从左到右。
b、同桌交流:你的双手还会做哪些事呢?(学生练说“我的双手会……”句式)(引导学生说完整话)
c、师:双手会做工,“做工”就是做事、工作。双手能做这么多的事,真是人的一个宝啊!
③理解“思考”
a、我们在用双手做事时,我们的另一个宝贝——大脑在干什么呢?(生回答)出示“思考”,认读。
b、小组讨论:观察图上的插图:
图上的小朋友做这些事时,大脑里会思考些什么?
做航模的小朋友在想什么?
拉手风琴的小朋友在想什么?
(可以说说图上的小朋友,也可说说自己)
c、师:人们用双手做事时,大脑同时也在想这件事,在动脑筋想问题想办法,也就是“思考”,这样才能把事情做好,所以双手和大脑是人的两个宝。
④指导朗读第二句。
2、学习第三句
①怎样用好这两个宝呢?谁愿意读给大家听?(请学生试读文中的句子)
②理解“创造”
a、出示词语卡片“创造”学生认读后,
b、师小结:创造就是想出新方法、做出新东西。比如以前没有电灯,发明家爱迪生做了上万次试验,把它创造出来了。世界上出现的新东西、新事情都是人们用手又用脑创造出来的。用手做,用脑想,手脑一起用就能有许许多多创造。
③怎样才能有创造?出示“用手又用脑”,认读。
a、你能说说你做事时是怎样用手又用脑的吗?有没有什么创造呢?比如说我给你一个橡皮泥,你能创造出什么?(鱼、画画、写字)
(引导学生说完整话)
b、随机进行扩展想像及说话训练。
(例:你想画什么样的鱼?你想写怎样的字?)
④师:同学们在平时用手又用脑,有了很多的创造,以后做事更要边做边思考,用手又用脑(强调“又”)。
⑤指导朗读第三句。重读:又、创造
3、听老师范读课文。
①你有这么好的宝贝,你觉得自豪吗?
②你能通过朗读来夸夸自己的小手和大脑吗?
四、试背课文
1、看图齐读课文后试背,展示自己最好的读书、朗诵水平。
2、师用问题引背(人有几个宝?双手会什么?大脑会什么?怎样用?)
3、学生试背,可自己创编动作,让我们每个人来用手又用脑,看谁最先背出来。
4、小结背诵情况,请学生说一说你是用什么方法记住这首儿歌的?
5、师表扬学生用手又用脑,不仅解决了我们第一节课提出的小问号,还背出了课文,希望小朋友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用好自己的两个宝。
五、指导写字:用、有、才
1、记忆字形 (用是月加一竖),分别他们找个朋友。
2、指导笔顺,用:第一笔是:“丿”(先竖后撇)
3、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占格位置,并将观察到的说给大家听,书空一遍。
4、教师范写
5、学生临写,教师巡回指导
6、评价作业。
(1)自评(写完一个跟书中的范字比)。
(2)互评(同桌、全班评相结合)。动手动脑,做中活学
六、动手动脑,做中活学
1.小朋友们!动手又动脑.才能有创造!下面我们进行一个新的`比赛:同学们课前准备好的一张白纸进行小创造,比比谁能干(提示:折一折或画一画均可……)
2.选部分同学的“小创造’展示,均给予充分表扬;强调手、脑并用。
七、课外延伸,情趣盎然
1.边背课文边表演给自己的爸爸妈妈看。
2.动手又动脑:创造一件小物品。
八、板书设计:
人有两个宝
做工思考
用手又用脑
创造
《人有两个宝》教学反思
《新课标》明确提出“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并倡导“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特别注重学生“探究的研究的过程”。在《人有两个宝》这一课的教学中,我始终以一个组织、引导者的身份,引导学生在读中质疑,在读中释疑,让学生主动发现,积极探究。开始时,学生围绕课题进行质疑,将学生的疑问集中归纳为“人到底有哪两个宝呢?”、“它们有什么本领?”、“我们怎样用这两个宝?”三个问题,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让他们在自读课文时十分认真。接下来我再将问题逐个提出,引导学生小组讨论,互相间的合作、探究与交流代替了教师的讲解,学生在寻求问题的解答中,渐次将课堂教学推向深入。
然而一年级学生易于接受、理解具体、形象、直观的东西,针对这一特点,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时,不再是索然无味的解释,而是将课文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加强了语文与生活的沟通。如让学生说说“我的双手会……”、“你能说说你做事时是怎样用手又用脑的吗?”、“给你一个橡皮泥,你能创造出什么??”这几个问题都以学生的主体经验为基本点,强调学生主体的感受与体验,帮学生具体化、个性化地来理解感悟课文,既促进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内化,又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这节课也有很多地方不太理想,引起了我的思考:
1、朗读不够多,缺少一个让孩子将课文语言内化为自己语言的机会,没有为学生提供运用语言的平台。如请孩子结合生活实际中自己的感受说说手的作用就是一个挺好的训练点,但设计时想得不错,可有教学实践中由于种种原因,学生的说话训练没能到位。
2、由于时间紧张,因此一些教学环节被遗漏。如:教师范读课文;生字范写;以及及时的小结。
3、在课堂实际生成的瞬间,教师只能凭自己的一种直感去感受来自孩子们的对文本的解读和回应,然后对教学预设作出相应的随机调整。这种课堂策略必然受教师敏感度和经验度的影响,我在这方面明显是欠缺的。
语文教案 篇6
一、教学要求:学习《夸夸同学》的方法,通过一件事写一个熟悉的人,(如:老师、同学、亲友等)要写出这个人的特点。
二、教学过程
1、讲述抓住人物的特点写作注意几个问题
(1)要选择一件最能发现人物性格特点的典型事例来写。
(2)选择的一件事,必须是真实的,要写清楚这件事的全过程,即将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一一写清楚。事情的经过是全文的重点,尤其要写详细、写具体。
(3)要选有性格、品质特点的.人来写
(4)以一件事写一个人,出了注意写好事之外,还要对人物的外貌、语言、行为、心里活动作为必要的描写,以使所写人物的形象鲜明,丰满文章活泼生动。
2、读一、二篇范文。
3、以“我的××”写一篇文章。
第十一节、习作,复习写信
一、教学要求:按照书信的格式给不常见的亲戚、朋友写一封信,把家里或学校最近发生的一件事告诉伯伯。
二、教学过程
1、复习写信的格式和要求
(1)称呼:在第一行顶格解,称呼后面加冒号
(2)正文:另起一行,每段开头空两格,一般是先向收信人问候再把要说的事情一件一件往下写,写清楚。
(3)祝颂语:正文写完了,要另起一行空两格写上祝你,再另起一行顶格写“身体健康”等祝福的话。
(4)署名:写在全文结束后,下一行的右下方。
(5)日期:写在名字的右下方。
2、选择事例。
(1)想想最近学生发生过一些什么事?家里发生过什么事?你觉得哪件事有意义,值得去告诉别人?如告诉爷爷,你的学习情况,暑假的打算。
(2)口述。
3、生动笔写。
第十二节、看图作文
一、教学要求:能抓住图画认真观察,展开想象,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二、教学过程
1、认真观察图画
(1)看看图上是什么地方,都有谁?
(2)他们在哪里?
2、讲述看图作文的重点
(1)要抓住图上的主要内容,要从图中看出故事发生的地点、时间、以及主要人物,分辨出主要的内容和次要的内容。
(2)要展开丰富的联想。
根据人物的表情、行为、想象出人物的音容、笑貌,想象出人物的语言、心里活动,根据事情的发生,想象事情的经过(发展高潮)和结果。
3、练习,看图作文
第十三、四节、综合练习,考查
一、教学要点:综合练习,考查
二、教学过程
1、把预先印好的试卷给学生。
2、按要求完成练习。
3、改好卷后进行评讲。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16
语文优秀教案优质教案语文03-07
有关语文教案范文 语文优秀教案06-02
《语文乐园》语文教案11-20
【精选】语文教案08-02
(精选)语文教案08-15
语文教案02-24
语文教案02-25
语文教案02-25
语文教案0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