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案集锦[5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科学教案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科学教案 篇1
活动设计背景
有一个小朋友和同伴们说起双休日与大人一起进城玩“钓鱼”一事,说:“钓鱼真好玩,还想玩一玩。”话未说完,其他几个小朋友你一言,我一语,说了很多此类话题。于是,我抓住幼儿这一兴趣点,让幼儿玩得愉快,尽兴同时,做到玩中学、学中乐,玩出智慧,玩出创造力。通过幼儿动手、动口、动脑,为今后其它探索活动打下基础。于是,我们便开始了“钓鱼”大探秘。
活动目标
1、初步认识磁铁,并了解磁铁的功能;
2、了解磁铁与被它吸住物品的关系;
3、培养幼儿对磁铁的探索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激发幼儿好奇心,引导幼儿了解磁铁与铁制品、磁铁与非铁制品的关系、奥秘。
活动难点:能用不同游戏,小结出磁铁特点;能运用新学知识进行判断。
活动准备
1、不同形状(圆形、方形等等)的磁铁若干。(多于幼儿人数)
2、玩具小汽车一辆、自制放大公路地图一份;
3、猫头饰若干、充气大盆、水、玩具“鱼杆”、“鱼”若干;
4、图钉、回形针等铁制品若干;
5、纸屑、橡皮、铅笔、塑料瓶盖等非铁制品若干。
6、“喜羊羊”画片若干;录音机一台,喜羊羊与灰太狼磁带一盒;
活动过程
活动流程:看一看、认一认、做一做、说一说、玩一玩;
1、开始环节:(看一看)
老师拿上自制放大地图一份,玩具小汽车一辆,磁铁一个。开始给幼儿玩起小游戏:一个磁铁藏在公路地图后面,前面放一辆玩具小汽车,小汽车自动的跑来跑去,吸引了幼儿的注意力,激起了学习兴趣。
幼儿目不转睛的看着自由跑动的小汽车,你一言,我一语说起来:“奇怪,小汽车怎么不会掉下来?”
老师引导幼儿自由发表想法。
老师说:“孩子们,你们想知道原因吗?”
“你们看到了什么?”老师边说边转地图,地图后面露出磁铁,孩子们异口同声说:“一个黑圈圈。”
老师说:“这不是普通黑圈圈,这是有吸力的磁铁,就是它,没让小汽车掉下来。”
2、基本环节:
认一认:
老师出示不同形状的磁铁,让幼儿认识磁铁。
做一做:
老师让幼儿拿上自己喜欢的磁铁,分组做实验。
用磁铁吸一吸图钉、回形针、纸屑、橡皮、铅笔、塑料瓶盖等物品。
说一说:
你们用磁铁吸住了哪些物品?(图钉、回形针等铁制品。)
哪些物品吸不住?(橡皮、纸屑、铅笔、塑料瓶盖等非铁制品。)
小结:磁铁能吸住铁制品,吸不住铁制品之外的物品。
玩一玩:
玩“小猫钓鱼”游戏。在活动室地上,放几个充气大盆,里面倒入一部分水,水中有许多不同的小鱼。幼儿头戴猫头饰,手握“鱼杆”,钓起盆中的“小鱼”......孩子们沉浸在钓鱼、收鱼、数鱼的欢乐气氛中,老师轻轻地问“小猫”们:“你们为什么会钓到鱼?”“小猫”们低下头仔细的观察自己的“鱼杆 “和“小鱼”,陆续的说:“鱼钩下方有磁铁。”“鱼嘴巴是铁的。”“因为磁铁能吸住铁。”“所以我们会钓上鱼。”
老师说:“孩子们真聪明,用你们漂亮的眼睛、能干的手和嘴巴,看的好,做得好,说得更好。一人一张“喜羊羊”画片送给你们,你们都是“喜羊羊”。
3、结束环节:
总结:磁铁形状多,能吸住铁制品,真好玩。
孩子们在喜羊羊与灰太狼音乐伴奏下,收拾好使用过的物品,归类放好。在老师带领下,有序走出活动室。 延伸环节:
请你们回家看一看,用磁铁玩一玩,帮它找朋友,看它会吸住家里的什么物品?自己身上的什么物品?书包上什么物品?好吗?
教学反思
自我评析:
磁铁是幼儿生活中常见的和常玩的物品,如:文具盒上的`磁铁和书包扣上的磁铁,家中的电磁炉等等。课程取材于这一生活题材,但是“磁铁能吸住铁的物品,不能吸住非铁物品”对幼儿来说非常抽象,所以活动选择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为帮助幼儿理解这一抽象概念,我由易到难地设计了一系列活动环节:先让幼儿看一看,再认一认,做一做,说一说,最后玩一玩中,总结出“磁铁形状多;能吸住铁的物品,不能吸住非铁物品;真好玩”的科学经验。符合中班幼儿认知特点,能使幼儿在玩中学,有机会参与尝试,无论如何,幼儿都会有自己的发现,使他们在自己原有水平上得到体升,鼓励幼儿不断探索。
对活动效果的自我评析:
优势:
1、选材来自于生活,是孩子熟悉的环境;
2、教师通过幼儿的看、认、做、说、玩一系列参与活动环节,达到活动目标;
3、符合中班幼儿心理特征及教育;
4、幼儿在原有水平上得到提升;
不足:
1、活动环节衔接不够自然;
2、在设计和组织活动时要尊重孩子身心发展规律,给孩子适度自由空间狭小;
3、师幼互动氛围较差;
今后改进:
1、组织活动环节应衔接自然;
2、设计和组织活动时,应给孩子适度自由空间开阔一些;
3、尽可能调节好师幼互动氛围;
完善方向:
1、多途径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提高自身能力;
2、能依幼儿需要及时调整教学方式方法;
3、在游戏活动中学习,充满趣味性和教育意义;
4、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卫生习惯和各种能力的发展;
5、注重幼儿的整体发展,关注个体差异。
科学教案 篇2
教材分析:
在学生对生活中的冷热现象有一定认识的基础上,本课将帮助学生形成温度的概念,教会学生规范地测定水温,并带领学生探究热水变凉的规律。
本课主要教学活动有三个部分:
第一,形成温度概念。教材首先安排了一个经典实验——将手指分别插入冷、热水中,5秒钟后,再同时放入温水杯内,体会两个手指的感觉。接着请学生就这个现象做出自己的解释,学生将在卡通人的提示下很快悟到,光凭手的感觉不能准确决断物体的冷热程度,要想比较物体的冷热要用一个科学仪器,并有统一的衡量标准。引导学生懂得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温度计可以准确地测定物体的温度。
第二,学习测定水温,学习使用温度计。测定水温的关键是温度计的液泡不能接触杯壁和杯底,读数的时候不要将温度计拿到杯外。
测三杯水的温度,是测量水温的一次演练。
第三,探究热水的降温规律。热水变凉是生活是司空见惯的现象,然而学生可能从未想到过其中的科学道理。这一部分的教学目标在于进一步加强测量水温的技能训练,培养学生的记录能力,特别是连续观察并记录的能力,通过指导学生绘制曲线图、分析数据,引导学生发现降温规律,从而激发学生去探究生活中的科学问题。实验结束后,还要求学生通过讨论来解释这个现象,这是培养学生科学分析和推理能力的重要环节。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够收集数据并发现热水变凉的温度变化规律。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物体的冷热程度叫做温度。会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
2、知道在热水变凉的过程中,温度下降是有规律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对科学研究有兴趣,体验和感受到生活中时时处处有科学。
2、体验到亲历科学探究过程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会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
难点:知道在热水变凉的过程中,温度下降是有规律的。
教学准备:
演示实验器材:温度计、烧杯、多媒体课件等。
分组实验器材:不同温度的水、烧杯、温度计、铁架台。
教学过程:
一、 认识温度
同学们,上课前,我们来做个游戏好吗?每个小组选一名手指感觉最灵敏的学生站起来。(学生讨论后站起来)
好!你们是你们小组当中感觉最灵敏的,老师来测测你们的感觉是不是灵敏?
看,桌上有三杯水,左边是一杯冷水,右边是一杯热水,中间的是温水。请将左手食指放入冷水中,将右手食指放入热水中,感觉到冷与热了吗?
好!检测你们手指灵敏的时候到了。将左手食指放入温水中,再将右手食指放入温水中,感觉到的冷热一样吗?(不一样)
【评:(1)以做游戏的形式导入,学生较为感兴趣;(2)选手指感觉灵敏的同学,是为下面感觉到的冷热不一样做铺垫;(3)将左右两只食指插入温水,书本中安排是同时插入后,我经过多次实验,感觉一先一后,效果更加明显。】
哪只冷一些,哪只热一些?(右手冷一些,左手热一些)
是这样的吗?可,同一杯水,它们冷热应该一样的啊!怎么会一只冷一些,一只热一些呢?是不是我们感觉出了问题?(原先右手放在热水中,突然放到温水中,就会感觉冷一些,而原先左手放在冷水中,再放入温水中,感觉就会热一些。)
噢,是这个原因致使我们感觉到的冷热程度不一样。(板书:冷热)其实,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板书:温度)它的常用单位:(板书)摄氏度当我们要想准确地知道物体的温度时,就要借助科学仪器——温度计。
二、 正确使用温度计
过渡:大家想不想知道这三杯水的温度?(想)那好,我们先得学会怎么使用温度计,老师介绍,大家要听仔细。
【评:借助刚才桌上的三杯水,抓住学生急切想知道桌上三杯水温度的心理,激发学生测量的欲望,为学习使用温度计做下铺垫。】
(1)(出示温度计)这就是温度计,它是用玻璃做的,很易碎。所以使用时,一定要轻拿轻放。为了方便大家观察,老师特意做了个大模型。
(2)这最下端红色的叫液泡,这红色的一条叫液柱,上面还有刻度,每一小格就是1 C。
(3)测量时,液泡要完全浸在水中,而且不能碰到杯底和杯壁,否则测出来的温度就会不准。
(4)读数时,要使视线与液柱的最顶端水平,液柱顶端指向哪个刻度,就是多少摄氏度。但要注,一定要等液柱不在上升或下降时,才能读数。
大家清楚了吗?好!看看老师教具上的温度是多少?(学生读数)改变液柱的'高度,学生继续读数。
【评:以往说到科学课,我们马上想到的就是让学生亲历亲为,动手探究。可是,“动手探究”不是科学探究的唯一方法。在提倡动手探究的同时,我们不能完全抛弃“传统的讲授教学”,在许多情况正是,传统讲授法,也有自己的优势。】
大家会测量水温了吗?(会),好,我们就来测测这三杯水的温度。注意,先测冷水再测温水,最后测热水,测量过程中,要分工合作,及时记录下所观察到的温度。
开始测量。
汇报测量结果(教师板书,一至两组测量的数据)
我们发现冷水的温度较高,温水的温度一般,冷水的温度较低,你们都是这样的吗?
三、 连续测量一杯热水温度的变化。
1、过渡:大家这么快就学会了使用温度计,并且测量了这三杯水的温度,真了不起。大家知道,一杯热水放在这里,它会渐渐变凉,也就是温度在下降。那么它的温度是怎样下降的呢?是先快后慢,先慢后快,还是均匀下降呢……
2、学生猜测。
3、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快——慢,慢——快,均匀)教师:为什么这样猜?
【评: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知道热水是在渐渐变凉的,但至于怎样变的,学生可能没有细想过。这里教师设问“它的温度怎样下降后”紧接着追问,使得问题的指向性更明,学生思考的难度大大降低。科学课中的探究并不等同于猜谜语,它是要有根有据的。】
(一)方案设计
4、大家的意见都不一样?那该怎么办呢?
5、学生答:测。
6、师追问:怎么测?我只测一次行不行?(不行)为什么不行呢?一次看不出变化?两次呢?(也不行)那你认为测几次?
7、对,必须经过多次测量,需要一个相对较长的时间,才能发现温度变化的规律!大家统一一下,测6次好吗?
8、那隔几分钟测一次呢?
(1、2、3、4、5……)
9、一分钟时间太短,可能不易发现其中的规律,时间长了,又怕来不及,我们就隔2分钟测一次吧!为了时间的准确,老师用秒表给大家记时,2分钟时间一到,老师会报时,你一听到报时,就把观察到的温度及时记录下来,好不好?
10、除了测量次数和时间间隔,还有什么需要注意的?
(使用温度计……)
11、另外,老师觉得大家还需要分工合作,保持安静,仔细观察,有时记录。
【评:教师通过一系列引领性的提问,化解了此次实验中的难点,在宽松和谐的对话中和学生共同制定了活动方案,制定过程中,教师时刻注意与学生保持平等,用商量的口吻,充分体现师生互相尊重,也为科学探究营造了一个宽松和谐的氛围。】
(二)实验操作
1、(发材料)小组长上台来领铁架台和一杯热水。
2、你们温度计的液柱还在上升吗?(不升了)
3、好,注意开始记时了,请记录下此时的温度,填入“0”分钟对应的格里。
【评:此环节的设计是为了教师统一计时,避免有的小组温度还在上升时读数。】
4、2、4、6、8、10,观察记录。
(三)交流汇报
1、2—3组汇报,教师板书温度。其他小组都记录下来了吧!我们来看这两组的数据。大家从中能发现什么规律?
2、(先快后慢)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3、学生思考回答。
4、为了直观地看出这种变化,我们往往用曲线图来表示。
5、出示小黑板:横轴表示时间,竖轴表示温度。
下面就根据第一小组的数据来画曲线图。
6、师生同步作曲线图。
7、大家看图,0分钟到2分钟,线段坡度怎么样?(较大)说明温度下降较快,8—10分钟的线段坡度呢?(较小)说明温度下降较慢,这说明温度下降先快后慢。
8、大家知道为什么温度变化是先快后慢呢?
(热水刚到入杯中时与周围的温度相差较大,热量散发得很快,当逐渐与周围环境的温差变小时,热的散发速度就减慢了。)
四、拓展延伸
讨论:如果继续观测下去,温度会怎样变化?
提问:是否一直这样降下去呢?会降到多少呢?
板书设计 :
冷热与温度
摄氏度当我们要想准确地知道物体的温度时,就要借助科学仪器——温度计。
科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 圆顶形、球形等有和拱形相似的特点,可以承受很大的压力。
过程与方法
● 用已有知识对常见弧形结构承受力的特点作解释。
● 发展观察、联想和逻辑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 感受科学技术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教学准备:
为小组准备:完整的和对半剖开的乒乓球,完整的和剪开的塑料饮料瓶。
教师自己准备:类似拱形、圆顶形和球形的物品或相关图片,若干根相同的硬纸条(演示拱形拼成圆顶形和球形)。
教学过程:
一、引入。我们周围有许多圆弧形的东西。它们和拱形有没有关系?
二、认识圆顶形、球形,研究它们承受压力的特点。
1、观察:观察课本中圆顶形建筑和物品的插图,或观察教师提供的图片。
2、这些物体的形状可以叫做什么形状?
3、演示:圆顶形与拱形有联系吗?演示几个相同的拱形可以拼成一个半圆形。
4、提问:我们看到的这些物体为什么做成圆顶形?圆顶形承受压力的能力如何?
5、观察、实验、分析:观察剖成两半的乒乓球,看球壳的厚薄,捏一捏塑料皮的软硬。你们估计一下,把半个乒乓球扣在桌上,向下压它,它能承受多大的压力?现在我们在三个这样的半个乒乓球上摞书,看能摞多少本?实验演示。你们认为圆顶形承受压力的能力如何?试着解释一下,为什么半个乒乓球能承受这么重的书?(适时提示:拱形的拱脚是要用力抵住的,圆顶形为什么不需要抵住?想一想,如果几个人手牵手围成一个圆,每个人都努力向外退,能走开吗?为什么?)
6、教师讲述:两个半球形可以组合成一个球形,球形也可以看成是若干个拱形的组合,球形硌个方向上都是拱形的。球形的任何一个地方受力,力都可以向四周均匀地分散开来,所以球形比任何形状都更坚固。巨大的'贮油罐做成球形就是这个道理。电灯泡为了更透光,玻璃壳很薄,但做成球形,它就比较坚固了。
三、塑料瓶形状的分析
1、谈话:在我们周围利用拱形增加材料强度的例子很多。我们来做一个“关于塑料瓶形状的研究报告”。你们可以先观察塑料瓶的各部分的形状,看哪些部位包含了拱形,与剖开的塑料瓶对比,试一试强度上的差别,写出发现。
2、小组研究,教师巡视。汇报交流。
四、认识生物体结构中的拱形结构
1、谈话:我们研究了人工设计的物体。我们自己身体中存在着拱形结构吗?人的肋骨是什么形状的?有什么好处?头骨是什么形状的?有什么好处?人的脚骨也是拱形的吗?它能使人的脚承受更大的重量且有弹性。
2、提问:
观察龟壳、贝壳、蛋壳等,说说这些形状对它们自身有什么意义?
3、小结:研究了拱形后,你们有什么感想?
板书设计:
圆形 拱形 环形
贮油罐、电灯泡
塑料瓶
肋骨、头骨、脚骨 龟壳、贝壳、蛋壳
科学教案 篇4
活动设计背景
我们班的孩子一直都对我的黑板为什么会吸东西很感兴趣,也经常问我老师这个东西为什么会被黑板吸住,磁铁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我想既然他们这么有兴趣,就为他们设计了这样一节课。本次活动的内容源于生活,选取了幼儿现实生活中比较常见的物品,它是幼儿能够直接感知,容易理解,并且用有吸引力的事物作为学习对象,增进幼儿的学习兴趣,让幼儿置身情境中去感受、去学习,既获得了许多磁铁的知识,也培养了幼儿科学探索的兴趣、习惯和能力。
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积极参与探索活动,萌发求知欲望,体验科学实验所带来的乐趣。
2、让幼儿在玩的过程中,了解磁铁的基本特性和作用。
3、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初步学习用记录的方式记录自己的实验结果。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让幼儿通过自主活动了解磁铁的基本特征。
活动难点:让幼儿通过探索,合作发现并记录观察结果。
活动准备
各种形状大小不同的磁铁、积木、回形针、积塑、饮料瓶、树叶、小剪刀、钥匙、铁夹子、铁盒子、小铁环、镙丝钉、水瓶、木板、纸、布、磁铁的小人、公园的背景图、记录表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
1、师:今天,老师给小朋友们变个魔术。(事先准备好的一张公园图片放在桌子上,图片上放有磁铁小人)老师操控磁铁在下面移动,带领磁铁小人游公园。操控磁铁使小人翻滚跳跃,表现出小人游公园的快乐心情。
2、师:小朋友,你们想想看,老师是怎样变的魔术呢?大;考吧.幼,师网出处到底是谁在帮助小人游公园呢?(出示磁铁)
3、介绍磁铁的特性,结合实例讲解什么叫“吸引”。
4、“你们在生活中有没有用过磁铁,用来做什么?”
5、产生问题:磁铁能吸引住哪些东西?(幼儿假想猜测)
(二)操作探索
1、吸各种制品
师:“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很多磁铁和装有各种小东西的封袋,假如你们想知道磁铁能吸引住哪些东西,就用磁铁吸吸看,然后互相说一说,吸住了哪些东西?”
幼儿玩磁铁,老师巡回指导,鼓励幼儿每样都去吸一吸。
提问:磁铁吸住了哪些东西?
小结:原来磁铁吸住了铁钉、针。。。吸不住木块、布条、玻璃......
2、记录
师:小朋友用磁铁吸住了很多东西,那我们把这些能吸的东西通通都记下来好吗?
师发记录表,在能吸的东西下面画“√”。不能吸的东西下面画“×”。
小结:请你们记住这些可以被磁铁吸的东西和不能被磁铁吸的东西。
(三)讨论活动
1、为什么有的东西能被吸住,有的东西不能被吸住?
2、被吸住的东西是什么做的?
3、小结:铁制品能被磁铁吸住。
(四)磁铁游戏
1、师:“磁铁在我们生活中有很大的.用处,它还能变魔术呢,今天就让它带着小朋友玩魔术好吗?”
2、让幼儿玩磁铁,让磁铁粘着桌子下面移动,看桌子上的铁制品也会跟着移动。
教学反思
新《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学习活动的主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新《纲要》科学领域的内容与要求中有这样的表述:“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与探究欲望”、“通过引导幼儿积极参加小组讨论、探索等方式,培养幼儿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等,突出了教师在幼儿探索中的引导作用,本次活动,我先引导孩子们观看魔术表演,孩子们特别感兴趣,同时我启发孩子们猜测是什么东西使纸上的东西动了起来,几乎全部小朋友都不知道是什么东西,只有张渝雅大声说了下面有磁铁。在指导孩子时,我发现很多孩子把积木、花布猜测为可以被磁铁吸起来,还有很多小朋友把硬币定为不能吸起来,经过试验以后才发现积木和花布不能被磁铁吸起来,硬币可以被吸起来,并把自己所得到的试验结果记录在记录表上,本次活动我为孩子们准备了很多的操作材料,孩子们在活动中探索了磁铁的特性,同时知道了什么东西可以被磁铁吸起来,什么东西部可以被磁铁吸起来,尝试了先猜测,再记录和边试验边记录的方法,大部分的孩子学会了记录,但是还是有个别孩子不知道如何记录,在以后的活动中应该多引导孩子们学会记录自己的试验结果,还可以鼓励他们去生活中和大自然寻找可以被磁铁所吸引的东西。
科学教案 篇5
一、活动目的:
1、 感知各类水果,制作水果拼盘,品尝水果的滋味,培养幼儿触摸觉、嗅觉、味觉的能力,
2、 幼儿感受秋天水果成熟的喜悦心情。
二、活动准备:
1、活动前参观果园
2、苹果、梨子、香蕉、柑橘、柚子、石榴等水果若干个
3、塑料盘子五个,塑料刀子每人一把
三、过程:
一、引入: 今天,农民伯伯给我们送来了好多的水果,我们一起来看看都有哪些水果?
二、感知水果
1、 分组观察水果(引导幼儿通过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来感受水果的色、香、)
2、 集中交流讨论。鼓励幼儿大胆把自己看到、摸到、闻到的'感受告诉他人。
三、 水果拼盘比赛
1、 幼儿分组讨论:如何制作水果拼盘
2、 幼儿分组制作水果拼盘(提醒幼儿用刀时要小心)
3、 欣赏各组的水果拼盘,幼儿进行评价
四、 品尝水果拼盘大会 引导幼儿品尝自己 做的水果拼盘,并说说吃到的滋味如何
五、 游戏“运水果”结束。
资深写手 • 1对1服务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教案07-20
[经典]科学教案09-01
科学教案【精选】09-19
科学教案[经典]08-11
[精选]科学教案09-22
科学教案[精选]09-22
(经典)科学教案09-10
【经典】科学教案10-15
科学教案(经典)10-11
科学教案(经典)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