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潼关》教案

时间:2024-12-17 16:05:05 赛赛 教案 我要投稿

《潼关》教案(通用16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潼关》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潼关》教案(通用16篇)

  《潼关》教案 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理解诗歌内容,想象诗句描绘的情景。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赏读,体验诗歌高远壮阔的意境。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知少年谭嗣同冲破束缚、强我中华的壮志豪情。

  教学重点:

  引导品读诗歌,明晰赏析角度。

  教学难点:

  多角度地理解诗歌。

  教学方法:

  以设定的小目标依次进行教学。教师引领,学生为主体。

  学法指导:

  体验交流,合作探究,提炼归纳。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型:自读课 多媒体使用:PPT.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明确目标,自主学习

  请学生根据自己学习古诗的积累,拟定学习小目标。

  学习目标:

  1.朗读诗歌,理解诗意。

  2.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进一步体会诗歌的情感。

  3.背诵诗歌。

  二、诵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

  学生活动一: 全体读诗,感受诗歌节奏、韵律。

  学生活动二: 结合注释,串讲诗歌。

  1.请学生提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或者句子,学生交流探讨。

  2.请学生划分诗歌节奏,并谈谈理由。

  3.串讲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

  三、赏析诗歌,体会诗歌感情

  (一)资料助读:谭嗣同写这首诗时才十几岁,当时随父赴甘肃上任,途径陕西潼关,被北方的特有的壮阔风景所震撼,欣然命笔。

  (二)学生活动:品味诗歌的语句,体会诗人情感。

  四、走近诗人,感受少年意气

  教师:山水本无情,只不过是大自然的景观,为何谭嗣同的眼里,山水都似乎有了壮怀激烈的举动?

  资料助读:少年谭嗣同,当时面临的中国正是一个软弱无力,被列强随意欺凌的国家。少年谭嗣同对此深感愤慨,在随父上任的途中已经是满腔热情渴望为民族国家争取光荣,面对北方的壮阔山水,感觉跟自己的那种冲破罗网、勇往直前、改造国家命运的心情相似,移情于物,所以才写下这首诗。

  学生活动:调动积累,运用联想和想象,感知诗人少年时期“胸怀天下”的心胸。

  五、课堂小结:

  (一)请学生谈谈这堂课学习的收获。

  提示:可以从理解诗歌的`方法、赏析诗歌的角度以及人生启迪等方面谈。

  (二)教师:诗歌是我们文学殿堂里一颗璀璨的明珠。老师希望同学们以后旅行的时候,可以用诗意的眼光来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山!

  《潼关》教案 2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元曲的体裁常识,理解诗歌的内容。复习旧课。

  2、体会咏史诗表达的民本思想。

  3、自主合作探究,师生互动交流。

  【教学重点】

  了解散曲的特点,背诵默写全诗。

  【教学难点】

  咏史诗与抒情诗的不同点。

  【教学安排】

  一教时

  【教学过程】

  一、介绍咏史诗,导入新课:

  咏史诗,是指以历史题材为咏写对象的诗歌创作。以历史为题材的诗歌,有很多种名称,诸如述古、怀古、览古、感古、古兴、读史、咏史等,有的还直接以被歌咏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为标题,这些都具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即都是以历史作为诗人感情的载体,史情紧密结合的,因此都属于广义咏史诗的范畴。如果给咏史诗下个定义的话,那么凡是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进行叙述、评价、凭吊或借国家兴亡寄托个人怀抱的诗歌,都可以称做咏史诗。早在先秦时期,《诗经》《楚辞》中就有这种针对具体的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有所感慨或有所感悟的作品。诗歌史上第一首真正意义上的咏史诗是东汉时班固的《咏史》。

  二、揭示课题,讲解体裁: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宋朝不仅继承了唐朝的诗而形成了宋诗独具的特点,而且又有词的兴起。到了元代,另一种新兴的体裁是曲。曲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戏曲,另一种是散曲。散曲没有动作、说白,便于清唱,包括套曲和小令。散套由若干曲子组成,小令以一以曲子为独立单位。小令以一支为限,如果两三支合为一个单位,叫做带过曲。课题的《天净沙》《山坡羊》都是标有题目的小令。

  三、作者与背景简介

  【作者简介】张养浩自幼才学过人,曾向平章不忽木献书,被提拔,后任堂邑县尹、监察御史等职,因评时政,得罪当权者被罢官,为避祸不得不隐姓埋名;后被召起,官至礼部尚书。50岁时辞官归隐于济南云庄,关中旱灾时被重新任命,赶赴陕西救赈灾民。多年的宦海沉浮,让他把功名富贵都参破,不再在意统治者对自己的评判;济南云庄的归隐生活,不仅让他欣赏礼赞自然的风光,更让他体察民生只艰辛;尊奉孟子民本之思想,让他深深懂得民生之重要;刚正不阿、仗义执言的性格,让他有勇气面对现实说出心中真实的想法。元代百姓生活之苦被作家以怀古的形式表现出来。这种忧民之心使他“到官四月,倾囊以赈灾民,每抚膺痛哭,遂得病不起。”这是一个有良知的读书人真实的本性和真实的生活,也是当时社会所难得一见的。

  【创作背景】张养浩为官清廉,爱民如子。天历二年(1329年),因关中旱灾,被任命为陕西行台中丞以赈灾民。他隐居后,决意不再涉仕途,但听说重召他是为了赈济陕西饥民,就不顾年事已高,毅然应命。他命驾西秦过程中,亲睹人民的深重灾难,感慨叹喟,愤愤不平、遂散尽家财,尽心尽力去救灾,终因过分操劳而殉职。他死后,“关中之人,哀之如先父母”(《元史·张养浩传》)。《山坡羊·潼关怀古》便写于应召往关中的途中。《元史·张养浩传》说:“天历二年,关中大旱,饥民相食,特拜张养浩为陕西行台中丞。登车就道,遇饥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张养浩在“关中大旱”之际写下了这首《山坡羊》。

  【作品总说】元代的统治者对读书人实行民族歧视政策,直到元仁宗延祐二年(1315年)才正式实行科举取士制度,况且这种制度也是不公平的,这就造成下层读书人在很大程度上对元统治者失去信心,对社会缺少责任感,所以同时期其他作家怀古作品都深刻地打上时代地烙印:他们或感伤古王朝之覆,发一通思古之幽情;或感叹古今之巨变,流露对世事人生把握不定之惶恐;或有感于岁月流逝,抒发个人沉沦不遇之忧情。惟有《潼关怀古》洋溢着沉重的沧桑感和时代感。此曲抚今追昔,从历代王朝的.兴衰更替,想到人民的苦难,一针见血地点出了封建统治与人民的对立,表现了作者对历史的思索和对人民的同情。这种同情与关怀的出发点是儒家经世济民的思想,在传统的五七言诗歌中本为常见,但在元代散曲中却是少有。

  四、整体感知。

  1、学生听课文录音,模仿朗读。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2、教师点拨:诗歌的美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音韵美、语言美、意境美。通过听配乐朗读与自己朗读初步体味了音韵美,接下来我们再来休味这首曲子的语言美与意境美。

  用什么方法来体味呢?主要是品味诗中凝练的词,且要展开联想与想象。

  学生思考:散曲有三个层次的意思,请说说三个层次分别写什么?表达什么思想感情?写作上有什么特色?

  五、分析欣赏

  全曲分三层:

  第一层(头三句),写潼关雄伟险要的形势。张养浩途经潼关,看到的是“峰峦如聚,波涛如怒”的景象。这层描写潼关壮景,生动形象。

  第一句写重重叠叠的峰峦,潼关在重重山峦包围之中,一“聚”字让读者眼前呈现出华山飞奔而来之势、群山攒立之状;因地势险要,为古来兵家必争之地。山本是静止的,“如聚”化静为动,一个“聚”字表现了峰峦的众多和动感。

  第二句写怒涛汹涌的黄河,潼关外黄河之水奔腾澎湃,一“怒”字让读者耳边回响千古不绝的滔滔水声。黄河水是无生命的,而“如怒”则赋予河水以人的情感和意志,一个“怒”字,写出了波涛的汹涌澎湃。“怒”字还把河水人格化,“怒”字注入了诗人吊古伤今而产生的满腔悲愤之情。为此景所动,

  第三句写渲关位于群山重重包围、黄河寒流其间那除隘之处。“山河表里潼关路”之感便油然而生,至此潼关之气势雄伟窥见一斑,如此险要之地,暗示潼关的险峻,乃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也由此引发了下文的感慨。

  第二层(四一七句),写作者途径潼关时的所见之感,主要写从关中长安万间宫阙化为废墟而产生的深沉的感慨。

  第四、五句点出作者遥望古都长安,凭吊古迹,思绪万千,激愤难平。“望西都,意踌躇”,写作者驻马远望、感慨横生的样子。作家身处潼关,西望旧朝故都长安,西都”即长安,长安不仅是秦汉都城,魏、晋、隋、唐都建都长安。作为六朝古都,当年是何等的繁华、昌盛。昔日的奢华早已灰飞烟灭不复存,只剩下一片残垣断壁的衰败景象,不禁令诗人踌蹰伤心。曾经是好几个朝代的都城,它的繁荣昌盛的景象在古籍中也曾有过记载,可如今眼前只剩下一片荒凉,万千滋味涌上心头,遥想当年,秦之阿房,汉之未央,规模宏大,弥山纵谷,可如今崇丽之宫阙,寸瓦尺专皆荡然无存,想到今番前去的任务,他不禁感慨万千。

  第六、七句“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点出无限伤感的原因。“宫阙万间都作了土”,便是这由盛到衰的过程的真实写照,是令人“伤心”的。

  这一层看起来只是回顾历史,而没有直接提到战争,然而历代改朝换代的战争的惨烈图景触目惊心。在这里概括了历代帝业盛衰兴亡的沧桑变化。这里作者面对繁华过后的废墟所发出的“伤心”实乃悲凉。为秦汉旧朝统治者悲凉,这种局面是他们不曾想到的吧!同时亦为百姓悲凉,秦汉的一宫一阙都凝聚了天下无数百姓的血和汗,像秦汉王朝为彰显一个时代的辉煌,集国之全力塑起阿房、未央之建筑,但它却随着秦汉王朝的灭亡而化为焦土。辉煌过去,随即而来是朝代的变换,百姓在战争中苦不堪言。此情此景,让作家沉重地说出第三层“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句千古流传的语句。

  第三层(末四句),总写作者沉痛的感慨:历史上无论哪一个朝代,它们兴盛也罢,败亡也罢,老百姓总是遭殃受苦。一个朝代兴起了,必定大兴土木,修建奢华的宫殿,从而给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一个朝代灭亡了,在战争中遭殃的也是人民。他指出历代王朝的或兴或亡,带给百姓的都是灾祸和苦难。这是作者从历代帝王的兴亡史中概括出来的一个结论。三层意思环环相扣,层层深入,思想越来越显豁,感情越来越强烈,浑然形成一体。全曲景中藏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是全曲之眼,是全曲主题的开拓和深化。如果这首曲子的曲意仅仅停留在“宫阙万间都做了土”上,那么它仅仅宣扬了佛家“一切皆空的思想”。这首曲可贵之处在于它有深切的人文关怀,有对老百姓疾苦深切同情与关怀。

  “亡,百姓苦”好理解。王朝灭亡之际战乱频仍,民不聊生。“兴,百姓苦”的原因则是:王朝之“兴”必大兴土木,搜刮民脂民膏,百姓不堪其苦。像秦王朝兴起时,筑长城,开驰道,造官室,劳役繁重,百姓受尽了苦。“兴,百姓苦”一句,发人所未发,深刻而警策。兴则大兴土木,亡则兵祸连结,不论“兴”、“亡”受苦的都是百姓。

  【思想艺术】这首小令语言精练,形象鲜明且富有人民性,是整个元散曲中的优秀作品。在写法上,作者采用的是层层深入的方式,由写景而怀古,再引发议论,将苍茫的景色、深沉的情感和精辞的议论三者完美结合,让这首小令有了强烈的感染力。字里行间中充满着历史的沧桑感和时代感,既有怀古诗的特色,又有与众不同的沉郁风格。

  《潼关》教案 3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两首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2、初步掌握元曲的体裁常识]

  3、培养诵读的习惯,训练阅读的能力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讲解体裁

  1、揭示课题:粗知曲是诗词以外的另一种文学作品

  2、讲解体裁: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宋朝不仅继承了唐朝的诗而形成了宋诗独具的特点,而且又有词的兴起。到了元代,另一种新兴的体裁是曲。曲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戏曲,另一种是散曲。散曲没有动作、说白,便于清唱,包括套曲和小令。散套由若干曲子组成,小令以一以曲子为独立单位。小令以一支为限,如果两三支合为一个单位,叫做带过曲。课题的《天净沙》《山坡羊》都是标有题目的小令。

  二、分析《山坡羊潼关怀古》

  1、教师范读,学生自由散读一次后齐读,教师发现问题进行纠正

  2、教师简要讲解:

  作者这时正行进在潼关的路上,峰峦、波涛、都是亲眼见到,“如聚”“如怒”都染上了作者的感情色彩。作者心情不愉快(意踌躇)的原因是:灾难频繁,百姓受苦。

  3、独立思考后个别提问:

  按写景、抒情、议论给这首曲划分成三个层次。本小首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这首曲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结合后两句来理解)

  4、自读两次,抽若干人背。

  三、课堂探讨:学生通读全部课文后,提问:

  你认为文中哪些地方用字用得好?试说明理由。此题为了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只要

  说得合理就给予肯定和表扬,说得不合理的要指出。例如:望

  弄清影

  怒

  聚

  四、堂上练习:完成下发的练习

  五、布置作业:默写这首曲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初步掌握元曲的体裁常识

  2、培养诵读的习惯,训练阅读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理解课文中形象生动的比喻、丰富瑰丽的想象、大胆奇特的夸张等艺术特点及其对突出主题思想的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中形象生动的比喻、丰富瑰丽的想象、大胆奇特的夸张等艺术特点及其对突出主题思想的作用。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5′)

  1、今天有很多老师来听课,大家紧张吗?不管怎样,我希望大家都能够:想说就说,说得响亮!

  2、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首散曲,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题目是什么?(潼关怀古),这首曲子非常的简短,个别同学在中学的时候也已经接触过了,那还有什么好学的呢?我们有句话叫做“温故而知新”,相信大家现在重新来审视这首曲子的时候,肯定会有一些新的收获。

  3、下面请大家齐读课文,会背的就背诵课文。(学生读课文)

  4、这么好的一首散曲,我想大家读一遍肯定不过瘾,接下来,我们就再来读一遍,如果第一次我们投入了十分的感情,那么这次,我希望大家能够投入十二分的感情。

  二、鉴赏(通过字词,解读文本)

  1、基本原则:含英咀华,就要像牛羊的反刍一样,要慢慢地咀嚼,细细地体会。

  2、解释字词:(学生读、解释,老师补充提问)

  问一下大家,预习过了吗?好的,那我来个很简单的检查,我这里有一些词语,都是课文里的,看谁知道它们的意思,记住想说就说。

  山河表里 宫阙 踌躇 苦

  (1) 山河表里:

  A、什么意思?(指潼关外有黄河,内有华山。)这里的表什么意思?(表就是外面。)山河表里的顺序应该是山表河里。

  示例:

  ●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 ——欧阳修《醉翁亭记》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如果不是在中午或者半夜,是看不见太阳和月亮的)

  ●春冬之时,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郦道元《三峡》

  (冬——素湍——回清 春——绿潭——倒影)雪白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潭水,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韩愈《师说》)按相承关系此句应理解为:句读之不知——或师焉——小学;惑之不解——或不焉——大遗。

  这种写法就是我们文言文当中非常常见的一种修辞手法“合叙”,它的特点就是在同一个句子里同时表述两件或更多相关的事情。

  B、山河表里潼关路,这句诗就是一幅画,你可以想像,这里有座山,还有一条河,山的外面,河的里面是潼关路。(教师画,学生修正)你们再看这幅画,觉得我这样画对不对?(和聚、怒矛盾,解读聚、怒)

  ●拟人修辞,把本来静态的山写动了,一个聚字,表现了峰峦的众多和动感。本来无情的水写得心潮翻滚。一个怒字则赋予河水以人的情感和意志,写出波涛的汹涌澎湃。

  ●突出潼关地势险要的特点。

  ●曲为心声,一切景语皆情语,“聚”“怒”两字透露了诗人极不平静和情绪。

  C、(潼关的里面是峰峦如聚的华山,外面是波涛如怒的黄河,可见潼关的地势十分险要。)正因为险要的地势,就显得十分重要,潼关就这样从一个险要的关口,变为兵家必争的战场。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李白《蜀道难》

  得关中者得天下

  (2) 宫阙:

  宫阙是什么意思?(宫殿)实际上,宫、阙还是不同的,(宫是帝后太子等所住的房屋。阙是指皇宫大门两旁供瞭望的楼,泛指皇帝的住所。)宫阙是国家权利的象征,如果宫阙被毁,那国家肯定已经灭亡了。

  课文提到的宫阙是指谁的宫阙?(秦汉的宫阙)是秦汉百姓的宫阙吗?(不是,是秦汉皇帝的'宫阙)

  假设要我们班同学去建咸阳宫,要多少年?

  花几十万人建成的秦宫不高一百年就毁了?(楚人一炬,可怜焦土!)不久汉朝开始统治,又建了宫殿,然后汉朝的宫殿怎么又变成了土了。

  (3) 踌躇

  什么意思?本来是犹豫不决的意思,这里是指心里不安,不愉快的意思。望了西都,心情怎么就不愉快了呢?我发现古代的诗人很有意思,希望长安的时候,心情总是很不愉快。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辛弃疾《菩萨蛮》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 李白

  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长安。

  ---- 王粲《七哀》

  这些诗人原来是为自己壮志未酬而伤心,而是什么让张养浩心情踌躇呢?

  (与其说是伤心秦汉的宫阙变为了土,不如说伤心建宫阙的百姓的苦)

  (4) 苦

  这个太简单了,在这里是什么意思?请组个词来解释。

  读最后一句,根据你学过的历史知识,你觉得什么事情给百姓带来了痛苦、苦难?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被许多人称赞,请比较下面的句子,你们觉得好在哪里?

  兴,百姓福;亡,百姓苦。妙在独特的理解。

  兴,也任他;亡,也任他。妙在忧国忧民。

  2、读课文,造句。下面请同学来造个句子,从上面词语中任意挑选词语造一个句子,造句之前,请大家再读课文,根据课文,围绕苦字。

  小结:(出示原来的地图和板书)说,我也造个句子,兴,山河表里潼关路上有白骨。亡秦汉宫阙废墟里有冤魂。此时此……刻,对于百姓的疾苦,张养浩的内心情感是如何呢?假如你站在潼关,看到这样的情景,你的心情会如何?

  三、朗读体验

  对百姓的同情,对统治者的愤怒

  下面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仔细体会张养浩的情感。那就带着这种情感去读课文,同时看能不能通过朗读,把这种感情表达出来?

  (学生朗读)

  元曲本来是用来唱的,山坡羊属于中吕唱调,唱调是这样“高下闪赚”。虽然我们不会唱,但是我们可以通过朗读,通过自己的声音表达出这种效果。(听录音)

  四、古诗创译:

  (1)顺序不限,内容不限

  (2)诗意再现,自己观点

  下面就请你把对张养浩,对潼关怀古的体会,用自己的语言,借助诗歌的形式,表达出来。示例:

  潼关怀古

  是谁,放纵着自己贪恋的目光在山水间游弋(yì )

  是谁,指点着山山水水展示一种占有欲

  那些峰峦和波涛,就是所谓的江山

  帝王的名字,就写在山水之间

  江山还是那个江山

  帝王的名字变了又变

  一个名字,写出来就得糟蹋多少百姓

  死者的浓血,还有生者的眼泪

  改改改,改朝换代

  争争争,总是战争

  苦苦苦,还是百姓最苦

  五、教学反思:

  这节课作为教书以来,第一学期的汇报课,主要设计还是来自听了一节初中的大型公开课后得来的。我认为,上好课有两个条件,一个就是课设计的好,一个就是教师的基本素质高。那么用这个标准来衡量一下自己的话,其实远远不够,我设计不出这样的好课,我也没有很高的教师素质。

  上了这节课后,我的感觉很好,感觉自己很适合上一些比较煽情的课,我一直追求的是于漪老师的情感教学法,总感觉自己的情感还是比较丰富的。从高中开始,我就对语文的朗读情有独钟,每个早自习都非常动情读课文,常常引起一些同学的关注,感觉很不错,可是,自己的缺点往往是自己看不到的,作为语文教师,朗读可能并不是我的优势。

  其实,我现在还没有真正的认识自己,我完全不清楚哪些方面我会别别人优秀,哪些方面是我的若项。可是,往往又都是弱项的东西,自我感觉良好,比较感兴趣,这难道就是人没有自知之明吗?就像我喜欢跳舞,但是身材不好一样,这让我很苦恼。

  其实,选择当老师,我觉得还是没有选择错的,至少,我的语言表达在正常的情况下,还是挺清楚的。那么,无论这节课上的如何,我都应该把一份好心情保持住,继续努力,争取下次上出更好的课来。

  《潼关》教案 4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推敲品味诗歌的语言,初步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反复吟咏诵读,体会作者的情感和伟大的人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人道主义情怀

  教学重点:

  通过抓住诗歌关键字词,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知人论世,借了解张养浩,解读文本中的情感

  教学方法:

  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

  学习方法:

  阅读品味法、讨论交流法

  教学工具:

  多媒体

  教学用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复习旧知导入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大家齐背。今天我们再学习元代另一位散曲家张养浩的代表作品《山坡羊。潼关怀古》

  2、题解

  山坡羊曲牌名

  潼关怀古题目。潼关,指出了地点。怀古,一般为缅怀古迹,有感而发,融写景、抒情、议论与一体。

  二、作者、背景介绍

  三、初读课文,正音节奏

  四、师生互动,细品回读

  1、归纳、赏析。板书总结。

  描写雄浑气势

  抒情所见所感

  议论无限同情

  2、合理想象,扩写练习。

  提示:写景部分:山峰,波涛,山河潼关路……

  叙事部分:

  可以补充:时间、地点、人物(外貌动作心理)事件等等

  议论部分:

  诗人想到了什么,发出了什么样的议论?心情如何?

  五、唱读课文,神采飞扬

  《潼关》教案 5

  教学目标:

  体会中国古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欣赏诗歌中含义深刻的句子;赏析生动的词语。

  教学设想:

  注重对诗歌的品读。注重诗歌的默写。

  教学过程:

  简介作者:张养浩(1296-1329)字希孟,号云庄,济南人。他的作品题材广泛,风格 清逸而豪放。

  简介潼关:

  潼关在商代时隶属定国,称桃林;周代时为畿内地,隶虢国,称渭;春秋隶晋,称桃林塞;战国时隶魏。秦惠文王六年(公元前332年),设宁秦县,潼关为宁秦县辖地;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设船司空衙门,专管黄河、渭河的水运事项及船库工作。之后就以官名设县,称船司空县,新莽建国元年(公元9年),改船司空县,为船利县,东汉时又复名船司空县,属华阴。新北魏太和十一年(公元487年),属华州华山郡的定城县,西魏时撤定城县,改属敷西县,直到北周。

  隋开皇五年(公元610年),改敷西县为华阴县,潼关属华阴辖地;唐垂拱元年(公元685年),华阴县改为仙掌县。天授二年(公元691年),分仙掌为东部潼津县,隶虢州。长安二年(公元702年)撤潼津县,并入仙掌县。公元706年复名华阴县。

  到明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时,设潼关为守御千户所,隶陕西都司,明洪武九年,设潼关卫。清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撤潼关卫;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改潼关县为潼关厅,民国二个(1913年)废厅,复潼关县至今。

  进行新课:

  1、学生自读课文:

  提问:结合课文注释,翻译这首诗。

  2、提问引导探究:

  作者所在的潼关的位置特点是怎样的`?

  表里山河——潼关路——兵家必争之地——百姓生灵涂炭

  3、看到了什么景色,心理是怎样的?为什么这样?

  西都:曾经是几个朝代的都城,它的繁荣昌盛景象是在古籍中也曾经有记载的,可是眼前的景色是一片凄凉。——宫阙万间都做了土——意踌躇

  4、作者发出的感慨——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为什么这样说?

  明确:一个朝代的兴起,必定大兴土木,修建豪华的宫殿,从而使百姓经受苦难,一个朝代灭亡,在战争中遭殃的也是人民。

  5、赏析“聚”和“怒”

  以“聚”形容潼关在重重山峦的包围之中,以“怒”形容黄河之水的奔腾澎湃,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写出了潼关的险要。

  《潼关》教案 6

  一、教学目的

  通过这首散曲的学习,使学生把握古代诗词的多种体裁,体会蕴涵在作品中的感情、思想和哲理,从而培养学生的民本情怀。

  二、教学要求

  1.体会诗人的思想情感;

  2.反复吟咏诵读,推敲品味诗歌的语言

  三、作者简介

  张养浩(1270—1329),字希孟,号云庄,济南人,元代著名散曲家。曾任监察御史,因批评时政而免官,复官至礼部尚书,又辞官隐居济南云庄,天历二年(1329年),征拜陕西行台中丞,到官四月病卒。

  张养浩自幼好学,上自儒家经典,下至诸子百家,唐诗、宋词、笔记小说,无所不读,又诗赋、文章无所不能,尤长于散曲。他隐居济南云庄8年期间,“寄傲山林,纵情诗酒”,创作了大量诗文散曲。其作品流传下来的有散曲小令160多首,诗近400首,各类文近百篇。

  四 、散曲简介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宋朝不仅继承了唐朝的诗而形成了宋诗独具的特点,而又有词的兴起。到了元代,另一新兴的体裁就是曲。曲大致分为两种,一是剧曲,一是散曲。散曲没有动作、说白,包括散套和小令。散套由若干曲子组成,小令以一支曲子为独立单位。小令以一支为跟,如果两三支合为一个单位,叫做带过曲。《天净沙》《山坡羊》都是有标题的`小令。

  本篇“山坡羊”是小令的曲牌名,“潼关怀古”是标题。

  五、写作背景

  《元史》载,文宗天历二年(1329年):“关中大旱,饥民相食,特拜养浩陕西行台中丞。既闻命,即散其家之所有与乡里贫乏者,蹬车就道,遇饿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到官四月,未尝家居,止宿公署,夜则祷于天,昼则出赈饥民,终日无少怠。每一念至,即抚膺痛哭,遂得疾不起,卒年六十。关中之人,哀之如失父母。”

  张养浩目击人民遭受的灾难,写下了七题九首怀古散曲《山坡羊》:《骊山怀古》(二首)、《沔池怀古》(二首)、《北邙山怀古》、《洛阳怀古》、《未央怀古》、《咸阳怀古》、《潼关怀古》等。这是一组系列的怀古之作。其吊古伤今,对壮丽山河的咏叹,对史事人情的感慨都表达了他对劳苦群众寒馁交加痛苦的心疼和体恤,对官僚当权者骄奢淫欲无耻行为的愤怒。《潼关怀古》是张养浩自己以难民的身份和眼光,对陕西这一空前灾害的写照。作品以其深刻的人民性和警醒的历史认识,感动了数百年!

  六、文本分析

  (配乐朗诵)

  山坡羊·潼关怀古

  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作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全曲分三层。

  第一层(头三句):生动形象地描写了潼关雄伟险要的形势。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第一句,写重重叠叠的峰峦。

  “聚”:表现了峰峦的众多和动感。让读者眼前呈现出华山飞奔而来之势、群山攒立之状。山本是静止的,“如聚”化静为动。

  第二句,写怒涛汹涌的黄河。

  “怒”: 一方面写出了波涛的汹涌澎湃,让读者耳边回响千古不绝的滔滔水声。另一方面把河水人格化,注入了诗人吊古伤今而产生的满腔悲愤之情。黄河水是无生命的, “如怒”则赋予河水以人的情感和意志。

  第三句,写潼关位于群山重重包围、黄河奔流的险隘之处。也由此引发下文的感慨。

  第二层(四一七句):写从关中长安万间宫阙化为废墟而产生的深沉的感慨。

  望西都,意踌蹰。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第四、五句, 写作者遥望古都长安,凭吊古迹,思绪万千,感慨横生,激愤难平的样子。

  第六、七句,概括了历代帝业盛衰兴亡的沧桑变化,点出了无限伤感的原因。

  面对繁华过后的废墟所发出的“伤心”实乃悲凉:

  为秦汉旧朝统治者悲凉。

  “阿房宫,亦曰阿城。惠文王造宫未成而亡,始皇广其宫,规恢三百余里。离宫别馆,弥山跨谷,辇道相属,阁道通骊山八百余里。”后来项羽引兵西屠咸阳,“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见《史记·项羽本纪》)故曰:“阿房一炬”。

  为百姓悲凉。

  秦汉的一宫一阙都凝聚了天下无数百姓的血和汗,秦王朝为彰显一个时代的辉煌,集国之全力塑起阿房、未央之建筑,民之苦不可言;然而辉煌过去,随即而来是朝代的变换,百姓在战争中苦不堪。

  第三层(末四句):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写作者沉痛的感慨:历代王朝的或兴或亡,带给百姓的都是灾祸和苦难(兴则大兴土木,亡则兵祸连结),这是作者从历代帝王的兴亡史中概括出来的一个结论,是全曲之眼。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是全曲主题的开拓和深化,正因为这两句使得这首曲的境界大大高出同题材的其它作品。

  “功,也不久长!名,也不久长!”《洛阳怀古》

  “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骊山怀古》

  “兴,也任他;亡,也任他。”陈草庵《山坡羊 叹世》

  “山,空自愁;河,空自流。”赵庆善《长安怀古》

  “便是君,也唤不应;便是臣,也唤不应。”《北邙山怀古》

  这首曲可贵之处在于它有深切的人文关怀,有对老百姓疾苦的深切同情与关怀。三层意思环环相扣,层层深入,思想越来越显豁,感情越来越强烈,浑然形成一体。

  归纳总结:这首小令语言精练,形象鲜明且富有人民性,全曲景中藏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潼关》教案 7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品味词中描写的边塞风光;

  2、体会词的韵味,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3、感知这首词慷慨壮烈的基调,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教学难点:

  清晰地了解整首词分上、下两阕写景和抒情,以及词作者通过景物描写,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教学重点:

  解读全词,了解边塞风光和戍边生活,体会作者的政治理想和抱负。

  教学方法:

  朗读法、问答法、教读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1、对照课文注释,通读全词;

  2、了解作者的生平概况以及写作背景。

  二、导入

  中华五千年的文化博大精深,其中,唐诗、宋词更是这座瑰丽花园中的两朵奇葩。前两节课我们已经领略了盛唐诗歌的风味,那么,这节课我们就进入宋词的学习。

  在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事迹,以及仁人志士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那么,现在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曾经学过的有关描写边塞风光和将士心情的诗句。(学生回答,老师补充。)

  1、王之涣:《出塞》“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2、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3、王昌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刚刚我们列举的这些诗歌,它们所描写的都是同一个主题——边塞,因此,人们把这一类的诗歌称之为“边塞诗”。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渔家傲》也是反映边塞主题的。但是,在范仲淹以前,很少有人用词这一形式来真实地反映边塞生活。由于作者有丰富的边地生活经验,所以词中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

  三、初步感知,学生朗读

  1、现在请同学们在预习的基础上一起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词,体会词中的韵味,以及词人的思想感情。(老师领读,学生齐读)

  2、同学们朗读得很好,已经把词中慷慨壮烈的韵味读出来了。那么,这样一首充满着理想和抱负的词,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产生的呢?

  四、文本赏析

  (一)导入作者介绍以及写作背景介绍:

  1、背景简介:

  北宋,仁宗即位之后,国家逐渐形成积贫积弱之势,表面上一片升平,实际上危机四伏。宝元元年,西夏元昊称帝,宋廷调兵遣将,扬声声讨,但事出仓促,每战辄败。

  1038年,西夏大举进攻宋朝,攻取今陕北数县,延州成为孤城。

  1040年,朝廷委派范仲淹出任陕西经略安副使兼知延州(今延安),抗击西夏。范仲淹到任后,改革军制,团结上下,生产戍边,积极抵御。这首诗就作于此时。

  2、作者介绍: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范仲淹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造诣,而且还有卓越的军事能力,这就与他被称为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相符合。现在请同学们看看注释①中的作者简介: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今江苏吴县)人。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

  (二)分析全词

  此时的范仲淹肩负着国家的重担,我们知道,诗词的创作往往讲究情景交融,那么,当词人身兼重任之时,他的笔下又会描绘出一幅什么样的图景呢?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词人眼中的西北边塞大漠风光。

  1、分析词的上片

  这首词创作于边塞是显而易见的,那么,同学们知道它是创作于哪个具体的季节的吗?(秋天)很好,你们又是从哪里得知这一信息的呢?(“塞下秋来风景异”)

  (1)首句,“塞下秋来风景异”,“塞下”点明环境,“秋来”点明时节。此时此刻,词人身处西北边地,我们刚刚介绍过词人的家乡在苏州吴县,这样一南一北的差异究竟有何不同的风景呢?我们接着往下看看其中的异别之处。突出“异”:总写;并从三处来体现:分写:

  (2)“衡阳雁去无留意”

  A、这句词运用了一个典故。古代传说,雁南飞,到了衡阳即止,同时,衡山的回雁峰也因此得名。

  B、在古文中,“去”是离开的意思。那么,这里“衡阳雁去”的语序是否符合我们现代的阅读习惯呢?如果不符合,那么正确的语序又是什么样的呢?“雁去衡阳”这里运用了倒装的手法。

  C、秋天到了,大雁往南飞,这是正常现象,可是在这里词人却用了“无留意”。这里作者却赋予大雁以人的情感,运用拟人的写作手法。同时,从侧面反映出边塞环境恶劣,以致连大雁都不愿久留,可想而知,戍边战士的生活是多么的艰辛。

  (3)“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A、首先,我们来找出这里所出现的意象:边声、千嶂、长烟、落日、孤城。

  B、请同学们结合课本注释,一起看看这些词的意思:边声:指边塞马鸣、风号等声音。千嶂:层层叠叠险峻的山峰。孤城:孤寂的边城。这些意象是在特定的环境下才会出现的,我们想一想,战争的双方,如果我军的兵力足够强大,那是不是就无需紧闭城门,大可主动出击,由此可见当时战争的紧张程度。

  (4)词的上片,词人充分运用了听觉、视觉、感觉,将所听、所见、所感等现象连接起来,描绘出一幅萧瑟、荒凉、紧张的边地风光。

  2、分析词的下片

  在这样荒凉、萧条的环境下,词人的心情又会是什么样的呢?我们接着来学习词的下片。

  (1)“浊酒一杯家万里”

  A、“一杯”与“万里”形成鲜明对比,用悬殊的差别来突显词人对家乡、亲人的思恋,仅仅一杯浊酒是消解不了万里的乡愁。既然思家,为何不回家呢?因为“燕然未勒”。

  (2)“燕然未勒归无计”

  这里运用了一个典故。燕然,山名。公元89年,东汉大将军窦宪追击北匈奴,曾登北山,“刻石勒功而还”。但是,词人这时还是“未勒”,说明还未功成名就,战争还没有结束,因此,归家之期是无法计量的,可以说是“归期无期”。

  (3)“羌管悠悠霜满地”

  A、羌管,即羌笛,古代羌族的一种乐器,声音哀婉、凄切。

  B、对于“霜”这个意象,我们可以通过两句著名的诗句来解读,“月落乌啼霜满天”(张继《枫桥夜泊》)、“霜重鼓寒声不起”(李贺《雁门太守行》)。从这两句诗中可以推出,霜出现在深夜,而且是寒霜,属于冷色调的一个意象。所以,同学们以后可以运用“以文解文”的方法来解读文本,这样既温故又知新。

  C、在深秋的深夜,词人听到悠悠的羌管,看到满地寒霜,心中难免顿生悲凉。

  (4)“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A、这样凄凉的夜晚,词人睡不着觉,心愁满绪,连白发都发白了,眼泪都流下来了。

  B、同学们注意一下,这里仅仅是将军头发发白了,征夫流泪了吗?不是。正确的解释应该是将军和征夫都白了头、流了泪。这是运用了互文的写作手法,表现出戍边将士对家乡亲人的思恋以及渴望建功立业、报国壮志的情怀。

  3、归纳总结

  整首词,上片以“异”字统领全局,借助“雁、边声、千嶂、长烟、落日、孤城”等意象,描绘出一幅荒凉、萧瑟的边塞秋景图,同时,揭示了边地环境恶劣、战事的紧张氛围,由景入情,下片抒发了词人思家忧国、壮志难酬的情感。

  (三)带着情感,再次朗读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2、把它扩写成现代白话文,展开想象,不用拘泥于逐字逐句的翻译,字数200字左右。

  《潼关》教案 8

  教学目标:

  1、朗读背诵默写这首诗。

  2、结合注释,疏通诗意,感知少年谭嗣同的壮志豪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英雄人物,可歌可泣。

  谭嗣同(1865.3.10—1898.9.28),男,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中国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维新派人士。谭嗣同早年曾在家乡湖南倡办时务学堂、南学会等,主办《湘报》,又倡导开矿山、修铁路,宣传变法维新,推行新政。公元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谭嗣同参加领导戊戌变法,失败后被杀,年仅33岁,为“戊戌六君子”之一。

  世间无物抵春愁,合向苍冥一哭休。

  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

  2、傲立潼关,抚古思今。

  潼关位于陕西省潼关县北,背依秦岭、下临黄河,是古来兵家必争之地。

  据历史记载,发生于此的战争总共四十多次,其中有名战役十多次。

  二、品诗读意

  1、自由朗读诗歌,学生起来单独朗读,师生点评。

  2、诗意译诗。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自古以来潼关雄踞高山,浮云缭绕。

  “秋风吹散马蹄声”那萧瑟秋风吹散了千百年来金戈铁马的浩大声势。)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河流大野犹嫌束”,黄河奔流在广阔的原野上却还嫌束缚。

  “山入潼关不解平”,进入潼关后的秦岭山峦高耸突兀,不知平坦为何物。

  3、小组合作探究诗歌

  这首诗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1)“不解平”,双关,既是写实,又写出了诗人内心慷慨激昂的心境。“山入潼关不解平”也是诗人自我形象最绝妙的艺术呈现。

  (2)诗人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黄河、高山人格化,不仅使得潼关周围的大好河山有了感情,更使得山河作为自己人生的象征,他渴望自己成为那高山,而绝不愿去做那平庸的.丘陵。他渴望做出轰轰烈烈的事业,即使付出自己的生命也在所不惜。

  (3)借景抒情、融情于景

  整首诗让人强烈感受到诗人冲决罗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志向)。

  三、由诗句见诗心——他的追求、理想与高山大河融为一体

  14岁的谭嗣同,当时面临的中国正是一个软弱无力,被列强随意欺凌的国家,14岁的谭嗣同对此深感愤慨,在随父上任的途中已经是满腔热情渴望为民族国家争取光荣,面对北方的壮阔山水,感觉跟自己的那种冲破罗网,勇往直前,改造国家命运的心情相似,移情于物,所以才写下这首诗。

  除夕月无光,点一盏灯替乾坤生色。

  今朝雷未动,击三通鼓代天地扬威。

  四、课外牵引——激荡人心的千古绝唱

  狱中题壁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⑴望门投止:望门投宿。张俭:东汉末年高平人,因弹劾宦官侯览,被反诬“结党”,被迫逃亡,在逃亡中凡接纳其投宿的人家,均不畏牵连,乐于接待。事见《后汉书·张俭传》。

  ⑵忍死:装死。须臾:不长的时间。杜根:东汉末年定陵人,汉安帝时邓太后摄政、宦官专权,其上书要求太后还政,太后大怒,命人以袋装之而摔死,行刑者慕杜根为人,不用力,欲待其出宫而释之。太后疑,派人查之,见杜根眼中生蛆,乃信其死。杜根终得以脱。事见《后汉书·杜根传》。

  深入解读:

  面对人头落地的血的现实,诗人没有颤栗,没有悲伤,有的只是人格上的凛然难犯,心灵上的无比坦然;于是,他从容不迫,昂首向天,临危不惧,纵声大笑。这笑,既是强者的笑、英雄的笑,也是冷峻的笑、轻蔑的笑,还是轻松的笑、快慰的笑;这笑。不仅内涵丰富,而且使一首主题沉重的“死亡之诗”顿时有了让人荡气回肠的生命活力。

  课外牵引——民族的韧劲、鲜红的传承

  他(霍去病)的生命虽像流星划过星空那般短暂,却极其绚烂夺目,后来岳飞、辛弃疾、戚继光、文天祥这些中华历史上的名将都以他为楷模。一句“匈奴未灭,何以家为”更成为千百年来无数英雄人物为表达抵御外敌入侵决心时争相传颂的名言。

  晚清之际,两次鸦片战争,国力衰败不堪,黎民百姓深陷痛苦与蹂躏之中。

  他们是第一批为推翻数千年封建统治而流血牺牲的革命先烈。他们虽然始终是彻头彻尾的读书人,却以自己的生命照亮了历史长夜。

  “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

  秋瑾:

  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

  五、课外阅读

  山坡羊·潼关怀古

  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此曲抚今追昔,从历代王朝的兴衰更替,想到人民的苦难,一针见血地点出了封建统治与人民的对立,表现了作者对历史的思索和对人民的同情。字里行间中充满着历史的沧桑感和时代感。

  《潼关》教案 9

  教学目标

  1、诵读古诗,理解诗意。

  2、感知少年谭嗣同冲破束缚,强我中华的壮志豪情。

  教学重点:

  结合课下注释和古汉语字典,疏通诗意。

  教学难点:

  感知少年谭嗣同冲破束缚,强我中华的壮志豪情。

  教学过程

  导入:

  提问:你读过的最有气势的一句诗词是什么?

  师生互动,出示老师读过的最有气势的一句诗是“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略加释义,这是谭嗣同在狱中所写,写完后他便奔赴刑场。

  引出作者:谭嗣同,中国近代资产阶级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维新志士。他主张中国要强盛,只有发展民族工商业,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制度,在世时写文章抨击清政府的卖国投降政策。1898年参加领导戊戌变法,失败后被杀,年仅三十四岁,与杨锐,刘光第,林旭,杨深秀和康广仁并称为“戊戌六君子”。

  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谭嗣同的《潼关》。

  潼关:

  潼关位于陕西省渭南市潼关县北,北临黄河,南踞山腰。始建于东汉建安元年(196年)。潼关是关中的东大门,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乾隆皇帝游历帝国大好河山,行至于此,也不免感慨潼关之险峻,并于城楼外横额上留下“第一关”的鎏金御书。

  诵诗歌、解大意:

  一、齐读古诗,注意节奏和读音。

  二、理解诗意。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终古:久远

  簇cù:簇拥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束:拘束

  谈意象、品特征:

  思考:本诗描写了哪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在描写景物时,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景物:高城,秋风,黄河,群山。这首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赋予云以人的动作“簇拥”,赋予河流以人的情感“嫌弃拘束”,生动形象的表现了北方山水的壮阔,表现了诗人内心的一种冲破罗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

  由诗入境,请同学们根据诗歌内容,描绘你所见到的'画面。

  天色苍茫,万古高耸的云山簇拥着这座古城,秋风起,呼啸而至,吹散了细碎的马蹄声。莾莽大河冲向山谷,可惜河谷狭窄,河水似乎也受到了极大的束缚。秦岭山脉蜿蜒至潼关,只知到巍峨险峻,不知平坦为何物了,此等桀骜不驯之态真令我赞叹佩服!

  探主题、析情感:

  链接一、十九世纪末叶,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个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时代:国库空虚,地方贪污严重,民不聊生。国家主要部门被外国把持,外国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英国人控制长江以南,法国强租广州湾,日本控制福建台湾,德国控制山东。

  链接二、古人云:“诗言志。”诗情即志气。

  思考:诗人借潼关所见之景,想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冲破封建束缚,追求个性解放,豪迈奔放的激情。

  回顾填空:这首____________(体裁)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个方面展示了潼关独特的景象,表达了诗人豪迈的激情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愿望。

  会诗人、思如今:

  再读《题狱中壁》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该诗是谭嗣同就义前题在狱中壁上的绝命诗。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就发动政变,囚禁光绪皇帝并开始大肆搜捕和屠杀维新派人物。谭嗣同当时拒绝了别人请他逃走的劝告(康有为经上海逃往香港,梁启超经天津逃往日本),决心一死,愿以身殉法来唤醒和警策国人。

  提问:你见到了怎样的谭嗣同?你有什么感想?

  再次诵读本诗,读出诗人豪迈的激情和冲破封建束缚、追求个性解放的愿望,并试着背诵

  练习:

  题潼关楼

  (唐)崔颢

  客行逢雨霁,歇马上津楼。

  山势雄三辅,关门扼九州。

  川从陕路去,河绕华阴流。

  向晚登临处,风烟万里愁。

  1、“山势雄三辅,关门扼九州”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写出了景物什么特点?

  运用拟人、夸张的手法。写出了山势的雄伟和潼关地势的险要。

  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哪些思想情感?与《潼关》是否一样?

  不一样,本诗赞美潼关一带山河壮丽,感叹潼关的地势险要;表达浓郁的思乡愁绪,以及对国家前途命运的隐忧。

  尝试背默《潼关》

  《潼关》教案 10

  教学目标与要求

  1、指导学生把握古代诗词的多种体裁。

  2、体会蕴涵在诗词中的感情、思想和哲理。

  3、引导学生跨越时空,与古人对话,体会其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疏通文意。

  2、通过多读多背,培养和增强学生对古诗词的语感和悟性。

  教学难点

  通过多读多背,培养和增强学生对古诗词的语感和悟性。

  教学教具

  准备相关图片与音像剪辑。

  教学过程

  一、创设诗的氛围,导入新课

  师:我国是诗的国度,两千年来,许多优美的诗篇为历代人们所传诵。你最喜欢哪一首诗,它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师:同学们非常喜欢诗,非常喜欢我国古代文学瑰宝,今天,我们一起品味元朝张养浩的小令《山坡羊潼关怀古》。(电脑出现课题)

  解题:小令属元散曲,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山坡羊是小令的曲牌。怀古指游览古迹而触发感慨。

  师:我们也有机会浏览名胜古迹,心情是轻松愉快的。作者游潼关,心情是怎样的?

  (附背景资料:张养浩,字希孟,号云庄,是元代散曲名家中极少数做过高官的'汉族人之一。当时关中大旱,饥民相食,灾情十分严峻。经历过宦海浮沉的张养浩本已厌倦官场生活,弃官归养;但得知关中百姓外境危困,毅然受命,出任陕西行台中丞,振济灾民,因此途经潼关。后因积劳成疾,客死任所。张养浩对百姓充满深切的同情,有着强烈的忧患意识。)

  二、研习课文

  1、顺读,把握诗的结构美

  ⑴大声自由读课文,请两个同学读课文,集体纠音。

  ⑵正音:峦()踌()蹰()阙()兴()

  ⑶齐读。要求读准字音。

  ⑷明确诗由三部分构成:写景、抒情、议论。

  2、品读,体会诗的音乐美

  ⑴写景部分

  电脑课件出示古潼关地形图,要求学生介绍潼关的地理位置以及在历史上发挥的作用。(设题目的:缩短学生与潼关的空间距离)

  (明确:潼关内有华山,外有黄河,西有长安,东有洛阳,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师:作者是否把潼关的地理位置和历史上发挥的作用表现出来?你认为哪些词用得好?

  (电脑课件出现群山聚拢,黄河奔腾图)

  师:在读写景部分,重音落在那个词,节奏如何划分?

  ⑵抒情部分

  师:诗人由潼关的险要地形联想到潼关的历史作用,很自然会想到离潼关不远的长安和建都长安的历代王朝。老师感到不解的是,为什么诗人望西都要意踌蹰?为什么在秦汉行经处,要伤心呢?

  学生讨论发言,明确:长安不仅是秦汉都城,魏、晋、隋、唐都建都长安。作为六朝古都,当年是何等的繁华、昌盛。现在,昔日的奢华早已灰飞烟灭不复存,只剩下一片残垣断壁的衰败景象,怎能不令诗人踌蹰伤心呢?

  ⑶议论部分

  师:诗人的情感,是不是停留在为宫阙万间都做了土而伤悲,或是停留在为一代代王朝的兴盛衰败而踌蹰?

  学生讨论明确:诗人关注的是老百姓。通过对历史清醒的认识,诗人感到悲愤的是: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是诗人的可贵之处。

  师:一个王朝建立、兴盛时,百姓会苦;这样一个令百姓受苦的王朝灭亡了老百姓还是受苦。你们是否知道老百姓具体会受哪些苦?请用百姓苦,是因为或百姓苦,苦就苦在的句式表述。

  师:诗人把下层人民千百年的悲剧命运,凝炼成八字警言,应该怎样处理重音、停顿?

  3、美读,感受诗的情感美

  ⑴学生讨论诗歌的朗读基调,三个部分的语调、语速变化。

  明确:全诗表达了诗人沉痛、愤慨之情,感情强烈、率直。写景部分大处着笔,意境开阔,要读出雄浑气魄;抒情部分要表达踌蹰伤心情绪,语调沉郁,语速稍缓;议论部分是诗人怀古伤今,情感喷发,应读出悲愤难当的语气。

  ⑵配乐朗诵。(齐读,个别表演朗诵)

  ⑶把自己当作张养浩,想象张养浩所见情景,感受张养浩当时情怀,在音乐中自由背诵全诗。

  三、拓展深化积累

  1、师:反映百姓的苦难,关注、同情百姓是我国历代知识分子的自觉行为,是我国诗歌、散文的思想精华,是我国文化的优良传统。我们学过的诗歌、散文中还有哪些是反映这个主题的?你能背出来吗?

  2、电脑课件出示历朝诗人反映百姓苦难的诗句,同学齐声朗读,感受诗人的人道主义情怀。

  3、附诗:

  ⑴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张俞

  ⑵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李绅

  ⑶采菱辛苦废犁锄,血指流丹鬼质枯,无力买田聊种水,近来湖面亦收租。──范成大

  ⑷雨足高田白,披蓑半夜耕。人牛力俱尽,东方殊未明。──崔道融

  ⑸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

  ⑹万人曾战死,几户免刀兵。井邑初安堵,儿童未长成。凉风吹古木,野火烧残营。廖落千余里,山空水复清。──方千

  ⑺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杜甫

  《潼关》教案 11

  教学目标:

  1、理解重点文言词语的意思,了解本首诗的意思,想象诗句描绘的情景;

  2、体验诗歌高远壮阔的气魄;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并做到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课时安排:

  一教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从“戊戌七君子”导入。

  2、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以前是用什么方法学习古诗的?

  (知诗人明诗意悟诗情诵古诗)

  本节课我们继续运用这种方法学习古诗。

  二、知诗人

  生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公元1882年秋,十七岁的谭嗣同(1865—1898),从湖南故乡赴甘肃兰州父亲任所途中,经过陕西潼关,在这里饱览了一番北国山河的壮丽风采,故作此诗。

  三、明诗意、悟诗情

  1、白板展示,生读:

  这位英气勃发的少年,骑马登上半山间的潼关古道,傍山监河,乘兴前进,任清脆的马蹄声被猎猎西风吹散、吹远,飞入滚滚的云涛里。大概从古到今,这巍峨的雄关就被白云,团团簇拥着,一直不曾解围吧?

  (课件再读)聆听诗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受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生畅谈,师评点、引导。

  2、白板展示,生继续读:

  伟大的.壮观还在更高更远的地方。潼关地处陕西、山西、河南三省交界点,南邻华山群峰,东望豫西平原。诗人立马城关,眼见黄河从北面高原峡谷奔腾怒吼而来,到悬崖脚下猛然一转弯,奔向平坦广阔的原野,但气势却不见缓和,好像仍嫌河床箍得太紧;而那连绵不断的山峰,在关东并不怎样惹眼,刚入潼关便突兀而起、耸入云天,一座座争奇斗险,唯恐自己显得平庸!

  3、情感升华,白板展示,生再读:

  自然,所谓大河“犹嫌束”、群山“不解平”,全是黄河、华山的磅礴气势在诗人心理上所引起的感应,反映着这位少年诗人豪迈奔放的激情和冲决封建束缚、追求思想解放的愿望,而这愿望,这激情,同当时神州大地上正在崛起的变革图强的社会潮流,是完全合拍的。

  吟动人诗篇,品诗中深情。这首诗给了我们极大的震撼。此时此刻,你想说些什么?

  四、诵古诗

  有感情地朗诵并默写全诗。

  五、课堂总结:

  十九世纪末叶,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个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时代,也是一个民族精神空前高扬的时代。透过少年谭嗣同这首充满浪漫主义精神的山水绝句,我们仿佛听到一个迅速临近的新时代的脚步声。

  六、作业布置

  背诵、默写本诗。

  《潼关》教案 1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并背诵《潼关》,掌握诗歌中的重点词汇和表达方式。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教学准备

  课件(包含《潼关》全文及注释)

  相关历史背景资料

  音频/视频材料(如有条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约5分钟)

  通过简短介绍唐代社会状况以及杜甫生平引出课题。

  提问:“你们知道哪些关于唐代或者杜甫的故事?”以此激发兴趣。

  二、初步感知 (约10分钟)

  全班齐声朗读《潼关》,注意节奏与语气。

  分享第一印象:你觉得这首诗讲了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三、深入解读 (约20分钟)

  逐句分析

  解释每句诗的意思,并结合时代背景进行说明。

  强调关键词汇如“风尘”、“剑外”等的文化含义。

  主题探讨

  讨论诗人写作此诗的目的及其背后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小组活动: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角度(如自然景观描写、个人情感抒发等),准备汇报分享。

  四、拓展延伸 (约10分钟)

  对比阅读其他描写战争题材的作品,比如李白的'《战城南》等,比较不同作者在相同主题下的写作风格差异。

  思考题:如果你身处那个年代,你会怎样看待当时的社会局势和个人命运之间的关系?

  五、课堂总结 (约5分钟)

  复习本节课学到的知识点。

  布置作业:尝试模仿杜甫的风格写一首小诗,内容自定但需体现一定的思想深度。

  教学反思

  观察学生参与度,记录下他们在哪个环节表现得最活跃,哪些地方可能存在困惑。

  根据反馈调整后续课程安排,确保每个学生都能从中受益。

  《潼关》教案 13

  一、教学目标

  诵读、默写古诗,理解诗意。

  抓住“终古”“犹嫌”“不解”等关键词感受诗人的情感。

  感悟少年谭嗣同冲破束缚、强我中华的壮志豪情。

  二、教学重点

  理解《潼关》的诗意,掌握七言绝句的韵律和节奏。

  三、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谭嗣同的胸怀大志和豪情壮志,并转化为自己的人生观。

  四、教学过程

  导入

  通过提问学生对于潼关的了解,引入课题《潼关》。让学生先描述潼关的位置和特点,激发学生的兴趣。

  朗读诗歌

  教师示范朗读《潼关》,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然后让学生自由朗读,熟悉诗歌内容。

  讲解诗歌

  (1)解释诗歌中的生词和难理解的句子,为进一步赏析诗歌打好基础。

  (2)通过逐句分析,引导学生理解《潼关》的诗意。重点讲解“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的深层含义,让学生体会谭嗣同的胸怀大志和豪情壮志。

  (3)总结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让学生全面理解《潼关》的内涵。

  拓展与延伸

  (1)让学生分享自己曾经去过的地方,描述那里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2)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生活中保持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培养学生的价值观。

  (3)推荐学生阅读谭嗣同的其他诗歌,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

  作者介绍及背景

  介绍谭嗣同的生平经历,以及《潼关》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强调谭嗣同作为清末改革派的代表人物,对于国家民族的命运充满了忧虑和思考,从而创作出这首豪迈奔放的七言绝句。

  五、作业布置

  背诵并默写《潼关》这首诗。

  查阅谭嗣同的其他诗歌,并选择一首进行赏析。

  《潼关》教案 14

  一、教学目标

  理解重点文言词语的意思,了解本首诗的意思,想象诗句描绘的情景。

  体验诗歌高远壮阔的气魄。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古诗。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体会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并做到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教学难点:感知少年谭嗣同冲破束缚、强我中华的壮志豪情。

  三、教学过程

  导入

  从“戊戌七君子”导入,引出谭嗣同及其《潼关》一诗。

  作者及背景介绍

  简要介绍谭嗣同的`生平经历及创作背景,强调其作为维新派人士的重要地位和影响。

  诗歌朗读

  教师范读,学生跟读,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诗歌讲解

  (1)结合课下注释和古汉语字典,疏通诗意。

  (2)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拟人等,并体会其表达效果。

  (3)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中蕴含的思想感情,感受谭嗣同的胸怀大志和豪情壮志。

  合作探究

  (1)分组讨论:这首诗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山水本无情,为何在谭嗣同的眼里却似乎有了壮怀激烈的举动?

  (2)小组汇报:每组派代表汇报讨论结果,教师适时点评。

  拓展延伸

  (1)推荐学生阅读谭嗣同的其他作品,如《仁学》等,以进一步了解其思想主张和文学成就。

  (2)引导学生思考:在当今社会,我们应该如何传承和发扬谭嗣同等维新志士的爱国精神?

  课堂小结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谭嗣同的胸怀大志和豪情壮志对我们的启示和影响。

  四、作业布置

  背诵并默写《潼关》这首诗。

  查阅谭嗣同的相关资料,写一篇关于其生平经历或思想主张的短文。

  《潼关》教案 15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并背诵《潼关》,掌握诗歌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学习如何从历史背景出发分析诗歌内容。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及个人境遇的忧虑之情,激发学生爱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诗句含义,体会诗人情感。

  难点:结合时代背景深入解读诗歌背后的历史意义。

  教学准备

  杜甫生平简介资料

  潼关相关历史背景介绍

  《潼关》原文及相关注释

  多媒体课件(包括地图、图片等辅助材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通过简短的故事或问题引入主题:“同学们知道中国古代有哪些著名的关隘吗?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关于‘天下第一雄关’——潼关的古诗。”

  二、初读感知

  教师示范朗诵:先由老师声情并茂地朗读全诗,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歌韵律美。

  学生自由阅读:给学生几分钟时间自行阅读,并尝试理解大意。

  集体朗读:组织全体同学一起大声朗读,增强语感。

  三、细品赏析

  分段讲解:

  第一部分(前两句):描述潼关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第二部分(后两句):抒发诗人对当时社会现状的看法以及个人遭遇的感叹。

  重点词句解析:挑选出几个关键词汇进行详细解释,如“险”、“愁”等,帮助学生更准确把握诗意。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想象自己身处那个时代的情景下,会有什么样的'心情变化。

  四、拓展延伸

  历史链接:简单介绍唐朝末年安史之乱的历史背景,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环境。

  比较阅读:与其他描写边塞风光或表达忧国忧民情怀的作品相比较,拓宽视野。

  五、总结归纳

  强调本节课的学习要点,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体会。

  布置作业:尝试用现代语言改写《潼关》,或者搜集更多关于潼关的历史故事。

  评价方式

  课堂表现(参与度、发言质量)

  作业完成情况

  小组合作成果展示

  《潼关》教案 16

  教案目标

  了解《潼关》的历史背景及其在杜甫作品中的地位。

  理解并能够分析《潼关》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色。

  感受诗人对国家命运和个人遭遇的情感表达。

  学习运用恰当的语言来描述自然景观,并从中体会到作者的心情变化。

  教学准备

  课前让学生预习《潼关》,初步了解诗歌大意。

  准备相关资料:关于潼关地理位置的图片、视频;唐朝安史之乱的相关史料等。

  准备多媒体设备用于播放视频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你们知道哪些著名的历史关口?它们为什么重要?”

  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潼关》,并向学生简要介绍潼关的.重要性以及它在中国历史上的作用。

  二、文本解读(20分钟)

  背景介绍:向学生讲述《潼关》写作的时代背景(安史之乱期间),以及杜甫个人的生活经历。

  朗读全诗:老师先范读一遍,然后邀请几位同学尝试着有感情地朗诵出来。

  逐句解析:

  分析每一句的意思及所用修辞手法。

  讨论诗人如何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来反映内心世界的变化。

  探讨“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等名句背后蕴含的情感。

  三、深入探讨(15分钟)

  小组讨论:将班级分成几个小组,每组选择一句最喜欢的诗句进行深入研究,包括但不限于其字面意义、深层含义、艺术效果等方面。

  成果展示:各小组派代表分享自己的发现,其他同学可以提问或者补充观点。

  四、拓展活动(10分钟)

  创作练习:鼓励学生模仿《潼关》的风格写一首短诗,主题可以围绕自己生活中遇到过的困难或挑战展开。

  交流反馈:选取部分作品当堂朗读,并给予积极正面的评价。

《《潼关》教案(通用16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潼关》教案】相关文章:

《山坡羊·潼关怀古》教案01-23

《山坡羊·潼关怀古》教案11篇10-23

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教案01-19

潼关怀古教学反思03-02

潼关河亭阅读答案01-20

高中教案教案03-05

教案中班教案07-15

教案中班教案[精选]09-15

氓教案 氓教案10-24

《潼关》教案(通用16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潼关》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潼关》教案(通用16篇)

  《潼关》教案 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理解诗歌内容,想象诗句描绘的情景。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赏读,体验诗歌高远壮阔的意境。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知少年谭嗣同冲破束缚、强我中华的壮志豪情。

  教学重点:

  引导品读诗歌,明晰赏析角度。

  教学难点:

  多角度地理解诗歌。

  教学方法:

  以设定的小目标依次进行教学。教师引领,学生为主体。

  学法指导:

  体验交流,合作探究,提炼归纳。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型:自读课 多媒体使用:PPT.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明确目标,自主学习

  请学生根据自己学习古诗的积累,拟定学习小目标。

  学习目标:

  1.朗读诗歌,理解诗意。

  2.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进一步体会诗歌的情感。

  3.背诵诗歌。

  二、诵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

  学生活动一: 全体读诗,感受诗歌节奏、韵律。

  学生活动二: 结合注释,串讲诗歌。

  1.请学生提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或者句子,学生交流探讨。

  2.请学生划分诗歌节奏,并谈谈理由。

  3.串讲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

  三、赏析诗歌,体会诗歌感情

  (一)资料助读:谭嗣同写这首诗时才十几岁,当时随父赴甘肃上任,途径陕西潼关,被北方的特有的壮阔风景所震撼,欣然命笔。

  (二)学生活动:品味诗歌的语句,体会诗人情感。

  四、走近诗人,感受少年意气

  教师:山水本无情,只不过是大自然的景观,为何谭嗣同的眼里,山水都似乎有了壮怀激烈的举动?

  资料助读:少年谭嗣同,当时面临的中国正是一个软弱无力,被列强随意欺凌的国家。少年谭嗣同对此深感愤慨,在随父上任的途中已经是满腔热情渴望为民族国家争取光荣,面对北方的壮阔山水,感觉跟自己的那种冲破罗网、勇往直前、改造国家命运的心情相似,移情于物,所以才写下这首诗。

  学生活动:调动积累,运用联想和想象,感知诗人少年时期“胸怀天下”的心胸。

  五、课堂小结:

  (一)请学生谈谈这堂课学习的收获。

  提示:可以从理解诗歌的`方法、赏析诗歌的角度以及人生启迪等方面谈。

  (二)教师:诗歌是我们文学殿堂里一颗璀璨的明珠。老师希望同学们以后旅行的时候,可以用诗意的眼光来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山!

  《潼关》教案 2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元曲的体裁常识,理解诗歌的内容。复习旧课。

  2、体会咏史诗表达的民本思想。

  3、自主合作探究,师生互动交流。

  【教学重点】

  了解散曲的特点,背诵默写全诗。

  【教学难点】

  咏史诗与抒情诗的不同点。

  【教学安排】

  一教时

  【教学过程】

  一、介绍咏史诗,导入新课:

  咏史诗,是指以历史题材为咏写对象的诗歌创作。以历史为题材的诗歌,有很多种名称,诸如述古、怀古、览古、感古、古兴、读史、咏史等,有的还直接以被歌咏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为标题,这些都具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即都是以历史作为诗人感情的载体,史情紧密结合的,因此都属于广义咏史诗的范畴。如果给咏史诗下个定义的话,那么凡是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进行叙述、评价、凭吊或借国家兴亡寄托个人怀抱的诗歌,都可以称做咏史诗。早在先秦时期,《诗经》《楚辞》中就有这种针对具体的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有所感慨或有所感悟的作品。诗歌史上第一首真正意义上的咏史诗是东汉时班固的《咏史》。

  二、揭示课题,讲解体裁: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宋朝不仅继承了唐朝的诗而形成了宋诗独具的特点,而且又有词的兴起。到了元代,另一种新兴的体裁是曲。曲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戏曲,另一种是散曲。散曲没有动作、说白,便于清唱,包括套曲和小令。散套由若干曲子组成,小令以一以曲子为独立单位。小令以一支为限,如果两三支合为一个单位,叫做带过曲。课题的《天净沙》《山坡羊》都是标有题目的小令。

  三、作者与背景简介

  【作者简介】张养浩自幼才学过人,曾向平章不忽木献书,被提拔,后任堂邑县尹、监察御史等职,因评时政,得罪当权者被罢官,为避祸不得不隐姓埋名;后被召起,官至礼部尚书。50岁时辞官归隐于济南云庄,关中旱灾时被重新任命,赶赴陕西救赈灾民。多年的宦海沉浮,让他把功名富贵都参破,不再在意统治者对自己的评判;济南云庄的归隐生活,不仅让他欣赏礼赞自然的风光,更让他体察民生只艰辛;尊奉孟子民本之思想,让他深深懂得民生之重要;刚正不阿、仗义执言的性格,让他有勇气面对现实说出心中真实的想法。元代百姓生活之苦被作家以怀古的形式表现出来。这种忧民之心使他“到官四月,倾囊以赈灾民,每抚膺痛哭,遂得病不起。”这是一个有良知的读书人真实的本性和真实的生活,也是当时社会所难得一见的。

  【创作背景】张养浩为官清廉,爱民如子。天历二年(1329年),因关中旱灾,被任命为陕西行台中丞以赈灾民。他隐居后,决意不再涉仕途,但听说重召他是为了赈济陕西饥民,就不顾年事已高,毅然应命。他命驾西秦过程中,亲睹人民的深重灾难,感慨叹喟,愤愤不平、遂散尽家财,尽心尽力去救灾,终因过分操劳而殉职。他死后,“关中之人,哀之如先父母”(《元史·张养浩传》)。《山坡羊·潼关怀古》便写于应召往关中的途中。《元史·张养浩传》说:“天历二年,关中大旱,饥民相食,特拜张养浩为陕西行台中丞。登车就道,遇饥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张养浩在“关中大旱”之际写下了这首《山坡羊》。

  【作品总说】元代的统治者对读书人实行民族歧视政策,直到元仁宗延祐二年(1315年)才正式实行科举取士制度,况且这种制度也是不公平的,这就造成下层读书人在很大程度上对元统治者失去信心,对社会缺少责任感,所以同时期其他作家怀古作品都深刻地打上时代地烙印:他们或感伤古王朝之覆,发一通思古之幽情;或感叹古今之巨变,流露对世事人生把握不定之惶恐;或有感于岁月流逝,抒发个人沉沦不遇之忧情。惟有《潼关怀古》洋溢着沉重的沧桑感和时代感。此曲抚今追昔,从历代王朝的.兴衰更替,想到人民的苦难,一针见血地点出了封建统治与人民的对立,表现了作者对历史的思索和对人民的同情。这种同情与关怀的出发点是儒家经世济民的思想,在传统的五七言诗歌中本为常见,但在元代散曲中却是少有。

  四、整体感知。

  1、学生听课文录音,模仿朗读。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2、教师点拨:诗歌的美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音韵美、语言美、意境美。通过听配乐朗读与自己朗读初步体味了音韵美,接下来我们再来休味这首曲子的语言美与意境美。

  用什么方法来体味呢?主要是品味诗中凝练的词,且要展开联想与想象。

  学生思考:散曲有三个层次的意思,请说说三个层次分别写什么?表达什么思想感情?写作上有什么特色?

  五、分析欣赏

  全曲分三层:

  第一层(头三句),写潼关雄伟险要的形势。张养浩途经潼关,看到的是“峰峦如聚,波涛如怒”的景象。这层描写潼关壮景,生动形象。

  第一句写重重叠叠的峰峦,潼关在重重山峦包围之中,一“聚”字让读者眼前呈现出华山飞奔而来之势、群山攒立之状;因地势险要,为古来兵家必争之地。山本是静止的,“如聚”化静为动,一个“聚”字表现了峰峦的众多和动感。

  第二句写怒涛汹涌的黄河,潼关外黄河之水奔腾澎湃,一“怒”字让读者耳边回响千古不绝的滔滔水声。黄河水是无生命的,而“如怒”则赋予河水以人的情感和意志,一个“怒”字,写出了波涛的汹涌澎湃。“怒”字还把河水人格化,“怒”字注入了诗人吊古伤今而产生的满腔悲愤之情。为此景所动,

  第三句写渲关位于群山重重包围、黄河寒流其间那除隘之处。“山河表里潼关路”之感便油然而生,至此潼关之气势雄伟窥见一斑,如此险要之地,暗示潼关的险峻,乃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也由此引发了下文的感慨。

  第二层(四一七句),写作者途径潼关时的所见之感,主要写从关中长安万间宫阙化为废墟而产生的深沉的感慨。

  第四、五句点出作者遥望古都长安,凭吊古迹,思绪万千,激愤难平。“望西都,意踌躇”,写作者驻马远望、感慨横生的样子。作家身处潼关,西望旧朝故都长安,西都”即长安,长安不仅是秦汉都城,魏、晋、隋、唐都建都长安。作为六朝古都,当年是何等的繁华、昌盛。昔日的奢华早已灰飞烟灭不复存,只剩下一片残垣断壁的衰败景象,不禁令诗人踌蹰伤心。曾经是好几个朝代的都城,它的繁荣昌盛的景象在古籍中也曾有过记载,可如今眼前只剩下一片荒凉,万千滋味涌上心头,遥想当年,秦之阿房,汉之未央,规模宏大,弥山纵谷,可如今崇丽之宫阙,寸瓦尺专皆荡然无存,想到今番前去的任务,他不禁感慨万千。

  第六、七句“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点出无限伤感的原因。“宫阙万间都作了土”,便是这由盛到衰的过程的真实写照,是令人“伤心”的。

  这一层看起来只是回顾历史,而没有直接提到战争,然而历代改朝换代的战争的惨烈图景触目惊心。在这里概括了历代帝业盛衰兴亡的沧桑变化。这里作者面对繁华过后的废墟所发出的“伤心”实乃悲凉。为秦汉旧朝统治者悲凉,这种局面是他们不曾想到的吧!同时亦为百姓悲凉,秦汉的一宫一阙都凝聚了天下无数百姓的血和汗,像秦汉王朝为彰显一个时代的辉煌,集国之全力塑起阿房、未央之建筑,但它却随着秦汉王朝的灭亡而化为焦土。辉煌过去,随即而来是朝代的变换,百姓在战争中苦不堪言。此情此景,让作家沉重地说出第三层“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句千古流传的语句。

  第三层(末四句),总写作者沉痛的感慨:历史上无论哪一个朝代,它们兴盛也罢,败亡也罢,老百姓总是遭殃受苦。一个朝代兴起了,必定大兴土木,修建奢华的宫殿,从而给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一个朝代灭亡了,在战争中遭殃的也是人民。他指出历代王朝的或兴或亡,带给百姓的都是灾祸和苦难。这是作者从历代帝王的兴亡史中概括出来的一个结论。三层意思环环相扣,层层深入,思想越来越显豁,感情越来越强烈,浑然形成一体。全曲景中藏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是全曲之眼,是全曲主题的开拓和深化。如果这首曲子的曲意仅仅停留在“宫阙万间都做了土”上,那么它仅仅宣扬了佛家“一切皆空的思想”。这首曲可贵之处在于它有深切的人文关怀,有对老百姓疾苦深切同情与关怀。

  “亡,百姓苦”好理解。王朝灭亡之际战乱频仍,民不聊生。“兴,百姓苦”的原因则是:王朝之“兴”必大兴土木,搜刮民脂民膏,百姓不堪其苦。像秦王朝兴起时,筑长城,开驰道,造官室,劳役繁重,百姓受尽了苦。“兴,百姓苦”一句,发人所未发,深刻而警策。兴则大兴土木,亡则兵祸连结,不论“兴”、“亡”受苦的都是百姓。

  【思想艺术】这首小令语言精练,形象鲜明且富有人民性,是整个元散曲中的优秀作品。在写法上,作者采用的是层层深入的方式,由写景而怀古,再引发议论,将苍茫的景色、深沉的情感和精辞的议论三者完美结合,让这首小令有了强烈的感染力。字里行间中充满着历史的沧桑感和时代感,既有怀古诗的特色,又有与众不同的沉郁风格。

  《潼关》教案 3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两首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2、初步掌握元曲的体裁常识]

  3、培养诵读的习惯,训练阅读的能力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讲解体裁

  1、揭示课题:粗知曲是诗词以外的另一种文学作品

  2、讲解体裁: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宋朝不仅继承了唐朝的诗而形成了宋诗独具的特点,而且又有词的兴起。到了元代,另一种新兴的体裁是曲。曲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戏曲,另一种是散曲。散曲没有动作、说白,便于清唱,包括套曲和小令。散套由若干曲子组成,小令以一以曲子为独立单位。小令以一支为限,如果两三支合为一个单位,叫做带过曲。课题的《天净沙》《山坡羊》都是标有题目的小令。

  二、分析《山坡羊潼关怀古》

  1、教师范读,学生自由散读一次后齐读,教师发现问题进行纠正

  2、教师简要讲解:

  作者这时正行进在潼关的路上,峰峦、波涛、都是亲眼见到,“如聚”“如怒”都染上了作者的感情色彩。作者心情不愉快(意踌躇)的原因是:灾难频繁,百姓受苦。

  3、独立思考后个别提问:

  按写景、抒情、议论给这首曲划分成三个层次。本小首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这首曲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结合后两句来理解)

  4、自读两次,抽若干人背。

  三、课堂探讨:学生通读全部课文后,提问:

  你认为文中哪些地方用字用得好?试说明理由。此题为了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只要

  说得合理就给予肯定和表扬,说得不合理的要指出。例如:望

  弄清影

  怒

  聚

  四、堂上练习:完成下发的练习

  五、布置作业:默写这首曲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初步掌握元曲的体裁常识

  2、培养诵读的习惯,训练阅读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理解课文中形象生动的比喻、丰富瑰丽的想象、大胆奇特的夸张等艺术特点及其对突出主题思想的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中形象生动的比喻、丰富瑰丽的想象、大胆奇特的夸张等艺术特点及其对突出主题思想的作用。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5′)

  1、今天有很多老师来听课,大家紧张吗?不管怎样,我希望大家都能够:想说就说,说得响亮!

  2、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首散曲,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题目是什么?(潼关怀古),这首曲子非常的简短,个别同学在中学的时候也已经接触过了,那还有什么好学的呢?我们有句话叫做“温故而知新”,相信大家现在重新来审视这首曲子的时候,肯定会有一些新的收获。

  3、下面请大家齐读课文,会背的就背诵课文。(学生读课文)

  4、这么好的一首散曲,我想大家读一遍肯定不过瘾,接下来,我们就再来读一遍,如果第一次我们投入了十分的感情,那么这次,我希望大家能够投入十二分的感情。

  二、鉴赏(通过字词,解读文本)

  1、基本原则:含英咀华,就要像牛羊的反刍一样,要慢慢地咀嚼,细细地体会。

  2、解释字词:(学生读、解释,老师补充提问)

  问一下大家,预习过了吗?好的,那我来个很简单的检查,我这里有一些词语,都是课文里的,看谁知道它们的意思,记住想说就说。

  山河表里 宫阙 踌躇 苦

  (1) 山河表里:

  A、什么意思?(指潼关外有黄河,内有华山。)这里的表什么意思?(表就是外面。)山河表里的顺序应该是山表河里。

  示例:

  ●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 ——欧阳修《醉翁亭记》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如果不是在中午或者半夜,是看不见太阳和月亮的)

  ●春冬之时,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郦道元《三峡》

  (冬——素湍——回清 春——绿潭——倒影)雪白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潭水,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韩愈《师说》)按相承关系此句应理解为:句读之不知——或师焉——小学;惑之不解——或不焉——大遗。

  这种写法就是我们文言文当中非常常见的一种修辞手法“合叙”,它的特点就是在同一个句子里同时表述两件或更多相关的事情。

  B、山河表里潼关路,这句诗就是一幅画,你可以想像,这里有座山,还有一条河,山的外面,河的里面是潼关路。(教师画,学生修正)你们再看这幅画,觉得我这样画对不对?(和聚、怒矛盾,解读聚、怒)

  ●拟人修辞,把本来静态的山写动了,一个聚字,表现了峰峦的众多和动感。本来无情的水写得心潮翻滚。一个怒字则赋予河水以人的情感和意志,写出波涛的汹涌澎湃。

  ●突出潼关地势险要的特点。

  ●曲为心声,一切景语皆情语,“聚”“怒”两字透露了诗人极不平静和情绪。

  C、(潼关的里面是峰峦如聚的华山,外面是波涛如怒的黄河,可见潼关的地势十分险要。)正因为险要的地势,就显得十分重要,潼关就这样从一个险要的关口,变为兵家必争的战场。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李白《蜀道难》

  得关中者得天下

  (2) 宫阙:

  宫阙是什么意思?(宫殿)实际上,宫、阙还是不同的,(宫是帝后太子等所住的房屋。阙是指皇宫大门两旁供瞭望的楼,泛指皇帝的住所。)宫阙是国家权利的象征,如果宫阙被毁,那国家肯定已经灭亡了。

  课文提到的宫阙是指谁的宫阙?(秦汉的宫阙)是秦汉百姓的宫阙吗?(不是,是秦汉皇帝的'宫阙)

  假设要我们班同学去建咸阳宫,要多少年?

  花几十万人建成的秦宫不高一百年就毁了?(楚人一炬,可怜焦土!)不久汉朝开始统治,又建了宫殿,然后汉朝的宫殿怎么又变成了土了。

  (3) 踌躇

  什么意思?本来是犹豫不决的意思,这里是指心里不安,不愉快的意思。望了西都,心情怎么就不愉快了呢?我发现古代的诗人很有意思,希望长安的时候,心情总是很不愉快。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辛弃疾《菩萨蛮》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 李白

  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长安。

  ---- 王粲《七哀》

  这些诗人原来是为自己壮志未酬而伤心,而是什么让张养浩心情踌躇呢?

  (与其说是伤心秦汉的宫阙变为了土,不如说伤心建宫阙的百姓的苦)

  (4) 苦

  这个太简单了,在这里是什么意思?请组个词来解释。

  读最后一句,根据你学过的历史知识,你觉得什么事情给百姓带来了痛苦、苦难?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被许多人称赞,请比较下面的句子,你们觉得好在哪里?

  兴,百姓福;亡,百姓苦。妙在独特的理解。

  兴,也任他;亡,也任他。妙在忧国忧民。

  2、读课文,造句。下面请同学来造个句子,从上面词语中任意挑选词语造一个句子,造句之前,请大家再读课文,根据课文,围绕苦字。

  小结:(出示原来的地图和板书)说,我也造个句子,兴,山河表里潼关路上有白骨。亡秦汉宫阙废墟里有冤魂。此时此……刻,对于百姓的疾苦,张养浩的内心情感是如何呢?假如你站在潼关,看到这样的情景,你的心情会如何?

  三、朗读体验

  对百姓的同情,对统治者的愤怒

  下面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仔细体会张养浩的情感。那就带着这种情感去读课文,同时看能不能通过朗读,把这种感情表达出来?

  (学生朗读)

  元曲本来是用来唱的,山坡羊属于中吕唱调,唱调是这样“高下闪赚”。虽然我们不会唱,但是我们可以通过朗读,通过自己的声音表达出这种效果。(听录音)

  四、古诗创译:

  (1)顺序不限,内容不限

  (2)诗意再现,自己观点

  下面就请你把对张养浩,对潼关怀古的体会,用自己的语言,借助诗歌的形式,表达出来。示例:

  潼关怀古

  是谁,放纵着自己贪恋的目光在山水间游弋(yì )

  是谁,指点着山山水水展示一种占有欲

  那些峰峦和波涛,就是所谓的江山

  帝王的名字,就写在山水之间

  江山还是那个江山

  帝王的名字变了又变

  一个名字,写出来就得糟蹋多少百姓

  死者的浓血,还有生者的眼泪

  改改改,改朝换代

  争争争,总是战争

  苦苦苦,还是百姓最苦

  五、教学反思:

  这节课作为教书以来,第一学期的汇报课,主要设计还是来自听了一节初中的大型公开课后得来的。我认为,上好课有两个条件,一个就是课设计的好,一个就是教师的基本素质高。那么用这个标准来衡量一下自己的话,其实远远不够,我设计不出这样的好课,我也没有很高的教师素质。

  上了这节课后,我的感觉很好,感觉自己很适合上一些比较煽情的课,我一直追求的是于漪老师的情感教学法,总感觉自己的情感还是比较丰富的。从高中开始,我就对语文的朗读情有独钟,每个早自习都非常动情读课文,常常引起一些同学的关注,感觉很不错,可是,自己的缺点往往是自己看不到的,作为语文教师,朗读可能并不是我的优势。

  其实,我现在还没有真正的认识自己,我完全不清楚哪些方面我会别别人优秀,哪些方面是我的若项。可是,往往又都是弱项的东西,自我感觉良好,比较感兴趣,这难道就是人没有自知之明吗?就像我喜欢跳舞,但是身材不好一样,这让我很苦恼。

  其实,选择当老师,我觉得还是没有选择错的,至少,我的语言表达在正常的情况下,还是挺清楚的。那么,无论这节课上的如何,我都应该把一份好心情保持住,继续努力,争取下次上出更好的课来。

  《潼关》教案 4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推敲品味诗歌的语言,初步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反复吟咏诵读,体会作者的情感和伟大的人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人道主义情怀

  教学重点:

  通过抓住诗歌关键字词,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知人论世,借了解张养浩,解读文本中的情感

  教学方法:

  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

  学习方法:

  阅读品味法、讨论交流法

  教学工具:

  多媒体

  教学用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复习旧知导入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大家齐背。今天我们再学习元代另一位散曲家张养浩的代表作品《山坡羊。潼关怀古》

  2、题解

  山坡羊曲牌名

  潼关怀古题目。潼关,指出了地点。怀古,一般为缅怀古迹,有感而发,融写景、抒情、议论与一体。

  二、作者、背景介绍

  三、初读课文,正音节奏

  四、师生互动,细品回读

  1、归纳、赏析。板书总结。

  描写雄浑气势

  抒情所见所感

  议论无限同情

  2、合理想象,扩写练习。

  提示:写景部分:山峰,波涛,山河潼关路……

  叙事部分:

  可以补充:时间、地点、人物(外貌动作心理)事件等等

  议论部分:

  诗人想到了什么,发出了什么样的议论?心情如何?

  五、唱读课文,神采飞扬

  《潼关》教案 5

  教学目标:

  体会中国古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欣赏诗歌中含义深刻的句子;赏析生动的词语。

  教学设想:

  注重对诗歌的品读。注重诗歌的默写。

  教学过程:

  简介作者:张养浩(1296-1329)字希孟,号云庄,济南人。他的作品题材广泛,风格 清逸而豪放。

  简介潼关:

  潼关在商代时隶属定国,称桃林;周代时为畿内地,隶虢国,称渭;春秋隶晋,称桃林塞;战国时隶魏。秦惠文王六年(公元前332年),设宁秦县,潼关为宁秦县辖地;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设船司空衙门,专管黄河、渭河的水运事项及船库工作。之后就以官名设县,称船司空县,新莽建国元年(公元9年),改船司空县,为船利县,东汉时又复名船司空县,属华阴。新北魏太和十一年(公元487年),属华州华山郡的定城县,西魏时撤定城县,改属敷西县,直到北周。

  隋开皇五年(公元610年),改敷西县为华阴县,潼关属华阴辖地;唐垂拱元年(公元685年),华阴县改为仙掌县。天授二年(公元691年),分仙掌为东部潼津县,隶虢州。长安二年(公元702年)撤潼津县,并入仙掌县。公元706年复名华阴县。

  到明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时,设潼关为守御千户所,隶陕西都司,明洪武九年,设潼关卫。清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撤潼关卫;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改潼关县为潼关厅,民国二个(1913年)废厅,复潼关县至今。

  进行新课:

  1、学生自读课文:

  提问:结合课文注释,翻译这首诗。

  2、提问引导探究:

  作者所在的潼关的位置特点是怎样的`?

  表里山河——潼关路——兵家必争之地——百姓生灵涂炭

  3、看到了什么景色,心理是怎样的?为什么这样?

  西都:曾经是几个朝代的都城,它的繁荣昌盛景象是在古籍中也曾经有记载的,可是眼前的景色是一片凄凉。——宫阙万间都做了土——意踌躇

  4、作者发出的感慨——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为什么这样说?

  明确:一个朝代的兴起,必定大兴土木,修建豪华的宫殿,从而使百姓经受苦难,一个朝代灭亡,在战争中遭殃的也是人民。

  5、赏析“聚”和“怒”

  以“聚”形容潼关在重重山峦的包围之中,以“怒”形容黄河之水的奔腾澎湃,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写出了潼关的险要。

  《潼关》教案 6

  一、教学目的

  通过这首散曲的学习,使学生把握古代诗词的多种体裁,体会蕴涵在作品中的感情、思想和哲理,从而培养学生的民本情怀。

  二、教学要求

  1.体会诗人的思想情感;

  2.反复吟咏诵读,推敲品味诗歌的语言

  三、作者简介

  张养浩(1270—1329),字希孟,号云庄,济南人,元代著名散曲家。曾任监察御史,因批评时政而免官,复官至礼部尚书,又辞官隐居济南云庄,天历二年(1329年),征拜陕西行台中丞,到官四月病卒。

  张养浩自幼好学,上自儒家经典,下至诸子百家,唐诗、宋词、笔记小说,无所不读,又诗赋、文章无所不能,尤长于散曲。他隐居济南云庄8年期间,“寄傲山林,纵情诗酒”,创作了大量诗文散曲。其作品流传下来的有散曲小令160多首,诗近400首,各类文近百篇。

  四 、散曲简介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宋朝不仅继承了唐朝的诗而形成了宋诗独具的特点,而又有词的兴起。到了元代,另一新兴的体裁就是曲。曲大致分为两种,一是剧曲,一是散曲。散曲没有动作、说白,包括散套和小令。散套由若干曲子组成,小令以一支曲子为独立单位。小令以一支为跟,如果两三支合为一个单位,叫做带过曲。《天净沙》《山坡羊》都是有标题的`小令。

  本篇“山坡羊”是小令的曲牌名,“潼关怀古”是标题。

  五、写作背景

  《元史》载,文宗天历二年(1329年):“关中大旱,饥民相食,特拜养浩陕西行台中丞。既闻命,即散其家之所有与乡里贫乏者,蹬车就道,遇饿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到官四月,未尝家居,止宿公署,夜则祷于天,昼则出赈饥民,终日无少怠。每一念至,即抚膺痛哭,遂得疾不起,卒年六十。关中之人,哀之如失父母。”

  张养浩目击人民遭受的灾难,写下了七题九首怀古散曲《山坡羊》:《骊山怀古》(二首)、《沔池怀古》(二首)、《北邙山怀古》、《洛阳怀古》、《未央怀古》、《咸阳怀古》、《潼关怀古》等。这是一组系列的怀古之作。其吊古伤今,对壮丽山河的咏叹,对史事人情的感慨都表达了他对劳苦群众寒馁交加痛苦的心疼和体恤,对官僚当权者骄奢淫欲无耻行为的愤怒。《潼关怀古》是张养浩自己以难民的身份和眼光,对陕西这一空前灾害的写照。作品以其深刻的人民性和警醒的历史认识,感动了数百年!

  六、文本分析

  (配乐朗诵)

  山坡羊·潼关怀古

  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作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全曲分三层。

  第一层(头三句):生动形象地描写了潼关雄伟险要的形势。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第一句,写重重叠叠的峰峦。

  “聚”:表现了峰峦的众多和动感。让读者眼前呈现出华山飞奔而来之势、群山攒立之状。山本是静止的,“如聚”化静为动。

  第二句,写怒涛汹涌的黄河。

  “怒”: 一方面写出了波涛的汹涌澎湃,让读者耳边回响千古不绝的滔滔水声。另一方面把河水人格化,注入了诗人吊古伤今而产生的满腔悲愤之情。黄河水是无生命的, “如怒”则赋予河水以人的情感和意志。

  第三句,写潼关位于群山重重包围、黄河奔流的险隘之处。也由此引发下文的感慨。

  第二层(四一七句):写从关中长安万间宫阙化为废墟而产生的深沉的感慨。

  望西都,意踌蹰。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第四、五句, 写作者遥望古都长安,凭吊古迹,思绪万千,感慨横生,激愤难平的样子。

  第六、七句,概括了历代帝业盛衰兴亡的沧桑变化,点出了无限伤感的原因。

  面对繁华过后的废墟所发出的“伤心”实乃悲凉:

  为秦汉旧朝统治者悲凉。

  “阿房宫,亦曰阿城。惠文王造宫未成而亡,始皇广其宫,规恢三百余里。离宫别馆,弥山跨谷,辇道相属,阁道通骊山八百余里。”后来项羽引兵西屠咸阳,“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见《史记·项羽本纪》)故曰:“阿房一炬”。

  为百姓悲凉。

  秦汉的一宫一阙都凝聚了天下无数百姓的血和汗,秦王朝为彰显一个时代的辉煌,集国之全力塑起阿房、未央之建筑,民之苦不可言;然而辉煌过去,随即而来是朝代的变换,百姓在战争中苦不堪。

  第三层(末四句):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写作者沉痛的感慨:历代王朝的或兴或亡,带给百姓的都是灾祸和苦难(兴则大兴土木,亡则兵祸连结),这是作者从历代帝王的兴亡史中概括出来的一个结论,是全曲之眼。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是全曲主题的开拓和深化,正因为这两句使得这首曲的境界大大高出同题材的其它作品。

  “功,也不久长!名,也不久长!”《洛阳怀古》

  “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骊山怀古》

  “兴,也任他;亡,也任他。”陈草庵《山坡羊 叹世》

  “山,空自愁;河,空自流。”赵庆善《长安怀古》

  “便是君,也唤不应;便是臣,也唤不应。”《北邙山怀古》

  这首曲可贵之处在于它有深切的人文关怀,有对老百姓疾苦的深切同情与关怀。三层意思环环相扣,层层深入,思想越来越显豁,感情越来越强烈,浑然形成一体。

  归纳总结:这首小令语言精练,形象鲜明且富有人民性,全曲景中藏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潼关》教案 7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品味词中描写的边塞风光;

  2、体会词的韵味,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3、感知这首词慷慨壮烈的基调,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教学难点:

  清晰地了解整首词分上、下两阕写景和抒情,以及词作者通过景物描写,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教学重点:

  解读全词,了解边塞风光和戍边生活,体会作者的政治理想和抱负。

  教学方法:

  朗读法、问答法、教读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1、对照课文注释,通读全词;

  2、了解作者的生平概况以及写作背景。

  二、导入

  中华五千年的文化博大精深,其中,唐诗、宋词更是这座瑰丽花园中的两朵奇葩。前两节课我们已经领略了盛唐诗歌的风味,那么,这节课我们就进入宋词的学习。

  在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事迹,以及仁人志士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那么,现在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曾经学过的有关描写边塞风光和将士心情的诗句。(学生回答,老师补充。)

  1、王之涣:《出塞》“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2、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3、王昌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刚刚我们列举的这些诗歌,它们所描写的都是同一个主题——边塞,因此,人们把这一类的诗歌称之为“边塞诗”。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渔家傲》也是反映边塞主题的。但是,在范仲淹以前,很少有人用词这一形式来真实地反映边塞生活。由于作者有丰富的边地生活经验,所以词中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

  三、初步感知,学生朗读

  1、现在请同学们在预习的基础上一起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词,体会词中的韵味,以及词人的思想感情。(老师领读,学生齐读)

  2、同学们朗读得很好,已经把词中慷慨壮烈的韵味读出来了。那么,这样一首充满着理想和抱负的词,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产生的呢?

  四、文本赏析

  (一)导入作者介绍以及写作背景介绍:

  1、背景简介:

  北宋,仁宗即位之后,国家逐渐形成积贫积弱之势,表面上一片升平,实际上危机四伏。宝元元年,西夏元昊称帝,宋廷调兵遣将,扬声声讨,但事出仓促,每战辄败。

  1038年,西夏大举进攻宋朝,攻取今陕北数县,延州成为孤城。

  1040年,朝廷委派范仲淹出任陕西经略安副使兼知延州(今延安),抗击西夏。范仲淹到任后,改革军制,团结上下,生产戍边,积极抵御。这首诗就作于此时。

  2、作者介绍: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范仲淹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造诣,而且还有卓越的军事能力,这就与他被称为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相符合。现在请同学们看看注释①中的作者简介: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今江苏吴县)人。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

  (二)分析全词

  此时的范仲淹肩负着国家的重担,我们知道,诗词的创作往往讲究情景交融,那么,当词人身兼重任之时,他的笔下又会描绘出一幅什么样的图景呢?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词人眼中的西北边塞大漠风光。

  1、分析词的上片

  这首词创作于边塞是显而易见的,那么,同学们知道它是创作于哪个具体的季节的吗?(秋天)很好,你们又是从哪里得知这一信息的呢?(“塞下秋来风景异”)

  (1)首句,“塞下秋来风景异”,“塞下”点明环境,“秋来”点明时节。此时此刻,词人身处西北边地,我们刚刚介绍过词人的家乡在苏州吴县,这样一南一北的差异究竟有何不同的风景呢?我们接着往下看看其中的异别之处。突出“异”:总写;并从三处来体现:分写:

  (2)“衡阳雁去无留意”

  A、这句词运用了一个典故。古代传说,雁南飞,到了衡阳即止,同时,衡山的回雁峰也因此得名。

  B、在古文中,“去”是离开的意思。那么,这里“衡阳雁去”的语序是否符合我们现代的阅读习惯呢?如果不符合,那么正确的语序又是什么样的呢?“雁去衡阳”这里运用了倒装的手法。

  C、秋天到了,大雁往南飞,这是正常现象,可是在这里词人却用了“无留意”。这里作者却赋予大雁以人的情感,运用拟人的写作手法。同时,从侧面反映出边塞环境恶劣,以致连大雁都不愿久留,可想而知,戍边战士的生活是多么的艰辛。

  (3)“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A、首先,我们来找出这里所出现的意象:边声、千嶂、长烟、落日、孤城。

  B、请同学们结合课本注释,一起看看这些词的意思:边声:指边塞马鸣、风号等声音。千嶂:层层叠叠险峻的山峰。孤城:孤寂的边城。这些意象是在特定的环境下才会出现的,我们想一想,战争的双方,如果我军的兵力足够强大,那是不是就无需紧闭城门,大可主动出击,由此可见当时战争的紧张程度。

  (4)词的上片,词人充分运用了听觉、视觉、感觉,将所听、所见、所感等现象连接起来,描绘出一幅萧瑟、荒凉、紧张的边地风光。

  2、分析词的下片

  在这样荒凉、萧条的环境下,词人的心情又会是什么样的呢?我们接着来学习词的下片。

  (1)“浊酒一杯家万里”

  A、“一杯”与“万里”形成鲜明对比,用悬殊的差别来突显词人对家乡、亲人的思恋,仅仅一杯浊酒是消解不了万里的乡愁。既然思家,为何不回家呢?因为“燕然未勒”。

  (2)“燕然未勒归无计”

  这里运用了一个典故。燕然,山名。公元89年,东汉大将军窦宪追击北匈奴,曾登北山,“刻石勒功而还”。但是,词人这时还是“未勒”,说明还未功成名就,战争还没有结束,因此,归家之期是无法计量的,可以说是“归期无期”。

  (3)“羌管悠悠霜满地”

  A、羌管,即羌笛,古代羌族的一种乐器,声音哀婉、凄切。

  B、对于“霜”这个意象,我们可以通过两句著名的诗句来解读,“月落乌啼霜满天”(张继《枫桥夜泊》)、“霜重鼓寒声不起”(李贺《雁门太守行》)。从这两句诗中可以推出,霜出现在深夜,而且是寒霜,属于冷色调的一个意象。所以,同学们以后可以运用“以文解文”的方法来解读文本,这样既温故又知新。

  C、在深秋的深夜,词人听到悠悠的羌管,看到满地寒霜,心中难免顿生悲凉。

  (4)“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A、这样凄凉的夜晚,词人睡不着觉,心愁满绪,连白发都发白了,眼泪都流下来了。

  B、同学们注意一下,这里仅仅是将军头发发白了,征夫流泪了吗?不是。正确的解释应该是将军和征夫都白了头、流了泪。这是运用了互文的写作手法,表现出戍边将士对家乡亲人的思恋以及渴望建功立业、报国壮志的情怀。

  3、归纳总结

  整首词,上片以“异”字统领全局,借助“雁、边声、千嶂、长烟、落日、孤城”等意象,描绘出一幅荒凉、萧瑟的边塞秋景图,同时,揭示了边地环境恶劣、战事的紧张氛围,由景入情,下片抒发了词人思家忧国、壮志难酬的情感。

  (三)带着情感,再次朗读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2、把它扩写成现代白话文,展开想象,不用拘泥于逐字逐句的翻译,字数200字左右。

  《潼关》教案 8

  教学目标:

  1、朗读背诵默写这首诗。

  2、结合注释,疏通诗意,感知少年谭嗣同的壮志豪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英雄人物,可歌可泣。

  谭嗣同(1865.3.10—1898.9.28),男,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中国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维新派人士。谭嗣同早年曾在家乡湖南倡办时务学堂、南学会等,主办《湘报》,又倡导开矿山、修铁路,宣传变法维新,推行新政。公元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谭嗣同参加领导戊戌变法,失败后被杀,年仅33岁,为“戊戌六君子”之一。

  世间无物抵春愁,合向苍冥一哭休。

  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

  2、傲立潼关,抚古思今。

  潼关位于陕西省潼关县北,背依秦岭、下临黄河,是古来兵家必争之地。

  据历史记载,发生于此的战争总共四十多次,其中有名战役十多次。

  二、品诗读意

  1、自由朗读诗歌,学生起来单独朗读,师生点评。

  2、诗意译诗。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自古以来潼关雄踞高山,浮云缭绕。

  “秋风吹散马蹄声”那萧瑟秋风吹散了千百年来金戈铁马的浩大声势。)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河流大野犹嫌束”,黄河奔流在广阔的原野上却还嫌束缚。

  “山入潼关不解平”,进入潼关后的秦岭山峦高耸突兀,不知平坦为何物。

  3、小组合作探究诗歌

  这首诗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1)“不解平”,双关,既是写实,又写出了诗人内心慷慨激昂的心境。“山入潼关不解平”也是诗人自我形象最绝妙的艺术呈现。

  (2)诗人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黄河、高山人格化,不仅使得潼关周围的大好河山有了感情,更使得山河作为自己人生的象征,他渴望自己成为那高山,而绝不愿去做那平庸的.丘陵。他渴望做出轰轰烈烈的事业,即使付出自己的生命也在所不惜。

  (3)借景抒情、融情于景

  整首诗让人强烈感受到诗人冲决罗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志向)。

  三、由诗句见诗心——他的追求、理想与高山大河融为一体

  14岁的谭嗣同,当时面临的中国正是一个软弱无力,被列强随意欺凌的国家,14岁的谭嗣同对此深感愤慨,在随父上任的途中已经是满腔热情渴望为民族国家争取光荣,面对北方的壮阔山水,感觉跟自己的那种冲破罗网,勇往直前,改造国家命运的心情相似,移情于物,所以才写下这首诗。

  除夕月无光,点一盏灯替乾坤生色。

  今朝雷未动,击三通鼓代天地扬威。

  四、课外牵引——激荡人心的千古绝唱

  狱中题壁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⑴望门投止:望门投宿。张俭:东汉末年高平人,因弹劾宦官侯览,被反诬“结党”,被迫逃亡,在逃亡中凡接纳其投宿的人家,均不畏牵连,乐于接待。事见《后汉书·张俭传》。

  ⑵忍死:装死。须臾:不长的时间。杜根:东汉末年定陵人,汉安帝时邓太后摄政、宦官专权,其上书要求太后还政,太后大怒,命人以袋装之而摔死,行刑者慕杜根为人,不用力,欲待其出宫而释之。太后疑,派人查之,见杜根眼中生蛆,乃信其死。杜根终得以脱。事见《后汉书·杜根传》。

  深入解读:

  面对人头落地的血的现实,诗人没有颤栗,没有悲伤,有的只是人格上的凛然难犯,心灵上的无比坦然;于是,他从容不迫,昂首向天,临危不惧,纵声大笑。这笑,既是强者的笑、英雄的笑,也是冷峻的笑、轻蔑的笑,还是轻松的笑、快慰的笑;这笑。不仅内涵丰富,而且使一首主题沉重的“死亡之诗”顿时有了让人荡气回肠的生命活力。

  课外牵引——民族的韧劲、鲜红的传承

  他(霍去病)的生命虽像流星划过星空那般短暂,却极其绚烂夺目,后来岳飞、辛弃疾、戚继光、文天祥这些中华历史上的名将都以他为楷模。一句“匈奴未灭,何以家为”更成为千百年来无数英雄人物为表达抵御外敌入侵决心时争相传颂的名言。

  晚清之际,两次鸦片战争,国力衰败不堪,黎民百姓深陷痛苦与蹂躏之中。

  他们是第一批为推翻数千年封建统治而流血牺牲的革命先烈。他们虽然始终是彻头彻尾的读书人,却以自己的生命照亮了历史长夜。

  “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

  秋瑾:

  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

  五、课外阅读

  山坡羊·潼关怀古

  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此曲抚今追昔,从历代王朝的兴衰更替,想到人民的苦难,一针见血地点出了封建统治与人民的对立,表现了作者对历史的思索和对人民的同情。字里行间中充满着历史的沧桑感和时代感。

  《潼关》教案 9

  教学目标

  1、诵读古诗,理解诗意。

  2、感知少年谭嗣同冲破束缚,强我中华的壮志豪情。

  教学重点:

  结合课下注释和古汉语字典,疏通诗意。

  教学难点:

  感知少年谭嗣同冲破束缚,强我中华的壮志豪情。

  教学过程

  导入:

  提问:你读过的最有气势的一句诗词是什么?

  师生互动,出示老师读过的最有气势的一句诗是“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略加释义,这是谭嗣同在狱中所写,写完后他便奔赴刑场。

  引出作者:谭嗣同,中国近代资产阶级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维新志士。他主张中国要强盛,只有发展民族工商业,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制度,在世时写文章抨击清政府的卖国投降政策。1898年参加领导戊戌变法,失败后被杀,年仅三十四岁,与杨锐,刘光第,林旭,杨深秀和康广仁并称为“戊戌六君子”。

  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谭嗣同的《潼关》。

  潼关:

  潼关位于陕西省渭南市潼关县北,北临黄河,南踞山腰。始建于东汉建安元年(196年)。潼关是关中的东大门,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乾隆皇帝游历帝国大好河山,行至于此,也不免感慨潼关之险峻,并于城楼外横额上留下“第一关”的鎏金御书。

  诵诗歌、解大意:

  一、齐读古诗,注意节奏和读音。

  二、理解诗意。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终古:久远

  簇cù:簇拥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束:拘束

  谈意象、品特征:

  思考:本诗描写了哪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在描写景物时,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景物:高城,秋风,黄河,群山。这首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赋予云以人的动作“簇拥”,赋予河流以人的情感“嫌弃拘束”,生动形象的表现了北方山水的壮阔,表现了诗人内心的一种冲破罗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

  由诗入境,请同学们根据诗歌内容,描绘你所见到的'画面。

  天色苍茫,万古高耸的云山簇拥着这座古城,秋风起,呼啸而至,吹散了细碎的马蹄声。莾莽大河冲向山谷,可惜河谷狭窄,河水似乎也受到了极大的束缚。秦岭山脉蜿蜒至潼关,只知到巍峨险峻,不知平坦为何物了,此等桀骜不驯之态真令我赞叹佩服!

  探主题、析情感:

  链接一、十九世纪末叶,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个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时代:国库空虚,地方贪污严重,民不聊生。国家主要部门被外国把持,外国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英国人控制长江以南,法国强租广州湾,日本控制福建台湾,德国控制山东。

  链接二、古人云:“诗言志。”诗情即志气。

  思考:诗人借潼关所见之景,想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冲破封建束缚,追求个性解放,豪迈奔放的激情。

  回顾填空:这首____________(体裁)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个方面展示了潼关独特的景象,表达了诗人豪迈的激情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愿望。

  会诗人、思如今:

  再读《题狱中壁》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该诗是谭嗣同就义前题在狱中壁上的绝命诗。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就发动政变,囚禁光绪皇帝并开始大肆搜捕和屠杀维新派人物。谭嗣同当时拒绝了别人请他逃走的劝告(康有为经上海逃往香港,梁启超经天津逃往日本),决心一死,愿以身殉法来唤醒和警策国人。

  提问:你见到了怎样的谭嗣同?你有什么感想?

  再次诵读本诗,读出诗人豪迈的激情和冲破封建束缚、追求个性解放的愿望,并试着背诵

  练习:

  题潼关楼

  (唐)崔颢

  客行逢雨霁,歇马上津楼。

  山势雄三辅,关门扼九州。

  川从陕路去,河绕华阴流。

  向晚登临处,风烟万里愁。

  1、“山势雄三辅,关门扼九州”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写出了景物什么特点?

  运用拟人、夸张的手法。写出了山势的雄伟和潼关地势的险要。

  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哪些思想情感?与《潼关》是否一样?

  不一样,本诗赞美潼关一带山河壮丽,感叹潼关的地势险要;表达浓郁的思乡愁绪,以及对国家前途命运的隐忧。

  尝试背默《潼关》

  《潼关》教案 10

  教学目标与要求

  1、指导学生把握古代诗词的多种体裁。

  2、体会蕴涵在诗词中的感情、思想和哲理。

  3、引导学生跨越时空,与古人对话,体会其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疏通文意。

  2、通过多读多背,培养和增强学生对古诗词的语感和悟性。

  教学难点

  通过多读多背,培养和增强学生对古诗词的语感和悟性。

  教学教具

  准备相关图片与音像剪辑。

  教学过程

  一、创设诗的氛围,导入新课

  师:我国是诗的国度,两千年来,许多优美的诗篇为历代人们所传诵。你最喜欢哪一首诗,它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师:同学们非常喜欢诗,非常喜欢我国古代文学瑰宝,今天,我们一起品味元朝张养浩的小令《山坡羊潼关怀古》。(电脑出现课题)

  解题:小令属元散曲,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山坡羊是小令的曲牌。怀古指游览古迹而触发感慨。

  师:我们也有机会浏览名胜古迹,心情是轻松愉快的。作者游潼关,心情是怎样的?

  (附背景资料:张养浩,字希孟,号云庄,是元代散曲名家中极少数做过高官的'汉族人之一。当时关中大旱,饥民相食,灾情十分严峻。经历过宦海浮沉的张养浩本已厌倦官场生活,弃官归养;但得知关中百姓外境危困,毅然受命,出任陕西行台中丞,振济灾民,因此途经潼关。后因积劳成疾,客死任所。张养浩对百姓充满深切的同情,有着强烈的忧患意识。)

  二、研习课文

  1、顺读,把握诗的结构美

  ⑴大声自由读课文,请两个同学读课文,集体纠音。

  ⑵正音:峦()踌()蹰()阙()兴()

  ⑶齐读。要求读准字音。

  ⑷明确诗由三部分构成:写景、抒情、议论。

  2、品读,体会诗的音乐美

  ⑴写景部分

  电脑课件出示古潼关地形图,要求学生介绍潼关的地理位置以及在历史上发挥的作用。(设题目的:缩短学生与潼关的空间距离)

  (明确:潼关内有华山,外有黄河,西有长安,东有洛阳,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师:作者是否把潼关的地理位置和历史上发挥的作用表现出来?你认为哪些词用得好?

  (电脑课件出现群山聚拢,黄河奔腾图)

  师:在读写景部分,重音落在那个词,节奏如何划分?

  ⑵抒情部分

  师:诗人由潼关的险要地形联想到潼关的历史作用,很自然会想到离潼关不远的长安和建都长安的历代王朝。老师感到不解的是,为什么诗人望西都要意踌蹰?为什么在秦汉行经处,要伤心呢?

  学生讨论发言,明确:长安不仅是秦汉都城,魏、晋、隋、唐都建都长安。作为六朝古都,当年是何等的繁华、昌盛。现在,昔日的奢华早已灰飞烟灭不复存,只剩下一片残垣断壁的衰败景象,怎能不令诗人踌蹰伤心呢?

  ⑶议论部分

  师:诗人的情感,是不是停留在为宫阙万间都做了土而伤悲,或是停留在为一代代王朝的兴盛衰败而踌蹰?

  学生讨论明确:诗人关注的是老百姓。通过对历史清醒的认识,诗人感到悲愤的是: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是诗人的可贵之处。

  师:一个王朝建立、兴盛时,百姓会苦;这样一个令百姓受苦的王朝灭亡了老百姓还是受苦。你们是否知道老百姓具体会受哪些苦?请用百姓苦,是因为或百姓苦,苦就苦在的句式表述。

  师:诗人把下层人民千百年的悲剧命运,凝炼成八字警言,应该怎样处理重音、停顿?

  3、美读,感受诗的情感美

  ⑴学生讨论诗歌的朗读基调,三个部分的语调、语速变化。

  明确:全诗表达了诗人沉痛、愤慨之情,感情强烈、率直。写景部分大处着笔,意境开阔,要读出雄浑气魄;抒情部分要表达踌蹰伤心情绪,语调沉郁,语速稍缓;议论部分是诗人怀古伤今,情感喷发,应读出悲愤难当的语气。

  ⑵配乐朗诵。(齐读,个别表演朗诵)

  ⑶把自己当作张养浩,想象张养浩所见情景,感受张养浩当时情怀,在音乐中自由背诵全诗。

  三、拓展深化积累

  1、师:反映百姓的苦难,关注、同情百姓是我国历代知识分子的自觉行为,是我国诗歌、散文的思想精华,是我国文化的优良传统。我们学过的诗歌、散文中还有哪些是反映这个主题的?你能背出来吗?

  2、电脑课件出示历朝诗人反映百姓苦难的诗句,同学齐声朗读,感受诗人的人道主义情怀。

  3、附诗:

  ⑴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张俞

  ⑵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李绅

  ⑶采菱辛苦废犁锄,血指流丹鬼质枯,无力买田聊种水,近来湖面亦收租。──范成大

  ⑷雨足高田白,披蓑半夜耕。人牛力俱尽,东方殊未明。──崔道融

  ⑸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

  ⑹万人曾战死,几户免刀兵。井邑初安堵,儿童未长成。凉风吹古木,野火烧残营。廖落千余里,山空水复清。──方千

  ⑺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杜甫

  《潼关》教案 11

  教学目标:

  1、理解重点文言词语的意思,了解本首诗的意思,想象诗句描绘的情景;

  2、体验诗歌高远壮阔的气魄;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并做到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课时安排:

  一教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从“戊戌七君子”导入。

  2、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以前是用什么方法学习古诗的?

  (知诗人明诗意悟诗情诵古诗)

  本节课我们继续运用这种方法学习古诗。

  二、知诗人

  生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公元1882年秋,十七岁的谭嗣同(1865—1898),从湖南故乡赴甘肃兰州父亲任所途中,经过陕西潼关,在这里饱览了一番北国山河的壮丽风采,故作此诗。

  三、明诗意、悟诗情

  1、白板展示,生读:

  这位英气勃发的少年,骑马登上半山间的潼关古道,傍山监河,乘兴前进,任清脆的马蹄声被猎猎西风吹散、吹远,飞入滚滚的云涛里。大概从古到今,这巍峨的雄关就被白云,团团簇拥着,一直不曾解围吧?

  (课件再读)聆听诗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受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生畅谈,师评点、引导。

  2、白板展示,生继续读:

  伟大的.壮观还在更高更远的地方。潼关地处陕西、山西、河南三省交界点,南邻华山群峰,东望豫西平原。诗人立马城关,眼见黄河从北面高原峡谷奔腾怒吼而来,到悬崖脚下猛然一转弯,奔向平坦广阔的原野,但气势却不见缓和,好像仍嫌河床箍得太紧;而那连绵不断的山峰,在关东并不怎样惹眼,刚入潼关便突兀而起、耸入云天,一座座争奇斗险,唯恐自己显得平庸!

  3、情感升华,白板展示,生再读:

  自然,所谓大河“犹嫌束”、群山“不解平”,全是黄河、华山的磅礴气势在诗人心理上所引起的感应,反映着这位少年诗人豪迈奔放的激情和冲决封建束缚、追求思想解放的愿望,而这愿望,这激情,同当时神州大地上正在崛起的变革图强的社会潮流,是完全合拍的。

  吟动人诗篇,品诗中深情。这首诗给了我们极大的震撼。此时此刻,你想说些什么?

  四、诵古诗

  有感情地朗诵并默写全诗。

  五、课堂总结:

  十九世纪末叶,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个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时代,也是一个民族精神空前高扬的时代。透过少年谭嗣同这首充满浪漫主义精神的山水绝句,我们仿佛听到一个迅速临近的新时代的脚步声。

  六、作业布置

  背诵、默写本诗。

  《潼关》教案 1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并背诵《潼关》,掌握诗歌中的重点词汇和表达方式。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教学准备

  课件(包含《潼关》全文及注释)

  相关历史背景资料

  音频/视频材料(如有条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约5分钟)

  通过简短介绍唐代社会状况以及杜甫生平引出课题。

  提问:“你们知道哪些关于唐代或者杜甫的故事?”以此激发兴趣。

  二、初步感知 (约10分钟)

  全班齐声朗读《潼关》,注意节奏与语气。

  分享第一印象:你觉得这首诗讲了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三、深入解读 (约20分钟)

  逐句分析

  解释每句诗的意思,并结合时代背景进行说明。

  强调关键词汇如“风尘”、“剑外”等的文化含义。

  主题探讨

  讨论诗人写作此诗的目的及其背后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小组活动: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角度(如自然景观描写、个人情感抒发等),准备汇报分享。

  四、拓展延伸 (约10分钟)

  对比阅读其他描写战争题材的作品,比如李白的'《战城南》等,比较不同作者在相同主题下的写作风格差异。

  思考题:如果你身处那个年代,你会怎样看待当时的社会局势和个人命运之间的关系?

  五、课堂总结 (约5分钟)

  复习本节课学到的知识点。

  布置作业:尝试模仿杜甫的风格写一首小诗,内容自定但需体现一定的思想深度。

  教学反思

  观察学生参与度,记录下他们在哪个环节表现得最活跃,哪些地方可能存在困惑。

  根据反馈调整后续课程安排,确保每个学生都能从中受益。

  《潼关》教案 13

  一、教学目标

  诵读、默写古诗,理解诗意。

  抓住“终古”“犹嫌”“不解”等关键词感受诗人的情感。

  感悟少年谭嗣同冲破束缚、强我中华的壮志豪情。

  二、教学重点

  理解《潼关》的诗意,掌握七言绝句的韵律和节奏。

  三、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谭嗣同的胸怀大志和豪情壮志,并转化为自己的人生观。

  四、教学过程

  导入

  通过提问学生对于潼关的了解,引入课题《潼关》。让学生先描述潼关的位置和特点,激发学生的兴趣。

  朗读诗歌

  教师示范朗读《潼关》,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然后让学生自由朗读,熟悉诗歌内容。

  讲解诗歌

  (1)解释诗歌中的生词和难理解的句子,为进一步赏析诗歌打好基础。

  (2)通过逐句分析,引导学生理解《潼关》的诗意。重点讲解“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的深层含义,让学生体会谭嗣同的胸怀大志和豪情壮志。

  (3)总结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让学生全面理解《潼关》的内涵。

  拓展与延伸

  (1)让学生分享自己曾经去过的地方,描述那里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2)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生活中保持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培养学生的价值观。

  (3)推荐学生阅读谭嗣同的其他诗歌,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

  作者介绍及背景

  介绍谭嗣同的生平经历,以及《潼关》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强调谭嗣同作为清末改革派的代表人物,对于国家民族的命运充满了忧虑和思考,从而创作出这首豪迈奔放的七言绝句。

  五、作业布置

  背诵并默写《潼关》这首诗。

  查阅谭嗣同的其他诗歌,并选择一首进行赏析。

  《潼关》教案 14

  一、教学目标

  理解重点文言词语的意思,了解本首诗的意思,想象诗句描绘的情景。

  体验诗歌高远壮阔的气魄。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古诗。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体会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并做到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教学难点:感知少年谭嗣同冲破束缚、强我中华的壮志豪情。

  三、教学过程

  导入

  从“戊戌七君子”导入,引出谭嗣同及其《潼关》一诗。

  作者及背景介绍

  简要介绍谭嗣同的`生平经历及创作背景,强调其作为维新派人士的重要地位和影响。

  诗歌朗读

  教师范读,学生跟读,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诗歌讲解

  (1)结合课下注释和古汉语字典,疏通诗意。

  (2)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拟人等,并体会其表达效果。

  (3)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中蕴含的思想感情,感受谭嗣同的胸怀大志和豪情壮志。

  合作探究

  (1)分组讨论:这首诗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山水本无情,为何在谭嗣同的眼里却似乎有了壮怀激烈的举动?

  (2)小组汇报:每组派代表汇报讨论结果,教师适时点评。

  拓展延伸

  (1)推荐学生阅读谭嗣同的其他作品,如《仁学》等,以进一步了解其思想主张和文学成就。

  (2)引导学生思考:在当今社会,我们应该如何传承和发扬谭嗣同等维新志士的爱国精神?

  课堂小结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谭嗣同的胸怀大志和豪情壮志对我们的启示和影响。

  四、作业布置

  背诵并默写《潼关》这首诗。

  查阅谭嗣同的相关资料,写一篇关于其生平经历或思想主张的短文。

  《潼关》教案 15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并背诵《潼关》,掌握诗歌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学习如何从历史背景出发分析诗歌内容。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及个人境遇的忧虑之情,激发学生爱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诗句含义,体会诗人情感。

  难点:结合时代背景深入解读诗歌背后的历史意义。

  教学准备

  杜甫生平简介资料

  潼关相关历史背景介绍

  《潼关》原文及相关注释

  多媒体课件(包括地图、图片等辅助材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通过简短的故事或问题引入主题:“同学们知道中国古代有哪些著名的关隘吗?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关于‘天下第一雄关’——潼关的古诗。”

  二、初读感知

  教师示范朗诵:先由老师声情并茂地朗读全诗,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歌韵律美。

  学生自由阅读:给学生几分钟时间自行阅读,并尝试理解大意。

  集体朗读:组织全体同学一起大声朗读,增强语感。

  三、细品赏析

  分段讲解:

  第一部分(前两句):描述潼关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第二部分(后两句):抒发诗人对当时社会现状的看法以及个人遭遇的感叹。

  重点词句解析:挑选出几个关键词汇进行详细解释,如“险”、“愁”等,帮助学生更准确把握诗意。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想象自己身处那个时代的情景下,会有什么样的'心情变化。

  四、拓展延伸

  历史链接:简单介绍唐朝末年安史之乱的历史背景,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环境。

  比较阅读:与其他描写边塞风光或表达忧国忧民情怀的作品相比较,拓宽视野。

  五、总结归纳

  强调本节课的学习要点,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体会。

  布置作业:尝试用现代语言改写《潼关》,或者搜集更多关于潼关的历史故事。

  评价方式

  课堂表现(参与度、发言质量)

  作业完成情况

  小组合作成果展示

  《潼关》教案 16

  教案目标

  了解《潼关》的历史背景及其在杜甫作品中的地位。

  理解并能够分析《潼关》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色。

  感受诗人对国家命运和个人遭遇的情感表达。

  学习运用恰当的语言来描述自然景观,并从中体会到作者的心情变化。

  教学准备

  课前让学生预习《潼关》,初步了解诗歌大意。

  准备相关资料:关于潼关地理位置的图片、视频;唐朝安史之乱的相关史料等。

  准备多媒体设备用于播放视频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你们知道哪些著名的历史关口?它们为什么重要?”

  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潼关》,并向学生简要介绍潼关的.重要性以及它在中国历史上的作用。

  二、文本解读(20分钟)

  背景介绍:向学生讲述《潼关》写作的时代背景(安史之乱期间),以及杜甫个人的生活经历。

  朗读全诗:老师先范读一遍,然后邀请几位同学尝试着有感情地朗诵出来。

  逐句解析:

  分析每一句的意思及所用修辞手法。

  讨论诗人如何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来反映内心世界的变化。

  探讨“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等名句背后蕴含的情感。

  三、深入探讨(15分钟)

  小组讨论:将班级分成几个小组,每组选择一句最喜欢的诗句进行深入研究,包括但不限于其字面意义、深层含义、艺术效果等方面。

  成果展示:各小组派代表分享自己的发现,其他同学可以提问或者补充观点。

  四、拓展活动(10分钟)

  创作练习:鼓励学生模仿《潼关》的风格写一首短诗,主题可以围绕自己生活中遇到过的困难或挑战展开。

  交流反馈:选取部分作品当堂朗读,并给予积极正面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