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小学语文教案10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语文教案10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会写4个字。认识2个笔画:横、竖。了解笔顺规则:先横后竖。
2.自主积累词语。
3.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字义。
4.正确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时数:
2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观察课文插图,引导小朋友与老师对话。适时导入新课,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老师领读。(分三句读)。
注意读准字音,尤其是'二、三、四、十'这四个字音,si sān为平舌音,er为卷舌音,shi为翘舌音。学生发音不准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多读几遍。
(三)学生朗读课文。(保证朗读的时间,朗读方式要多)
(四)随文识字。
1.读准字音。先读课文,再看生字表,把课文中及板书中的生字找出来。
采用多种形式,如卡片,开火车,小老师,猜字游戏,多媒体'字宝宝'等调动小朋友学习兴趣,反复认读生字,读准字音。
2.了解字义。
让学生知道'一'是一个数字,是一本书的'一',一张桌子的'一'。然后再联系生活实际想一想,还可以用'一'说什么。例:一个铅笔盒,一把尺子,一块橡皮等,在学习'一'的基础上,让学生自主学习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表示数目的字。
3.分别汉字与阿拉伯数字。
告诉小朋友,这些字虽然表示数量,但是它们是汉字,与数学课上学的阿拉伯数字在写法上不同。
(五)朗读课文,熟读成诵,巩固识字。
(六)作业。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朗读并背诵课文。
2.认读生字卡片。
(二)随文识字。
记住字形(会写字)。
明确目标:会写'一、二、三、十'这四个字。
学习笔画:'一'口念'写一字,横'。
观察:'二、三、十'有几笔,都有哪几笔。
书空写'二''三'。
学习笔画'丨'(shu)从上到下,竖要直。
写'十'字,知道先横后竖,书空写'十'字。
说说自己怎么记这些字。
(三)指导写字。
本课是写汉字第一课,要指导学生会照田字格里的`示范字正确地书写。
1.先指导学生认识田字格。
2.指导学生观察每个字的每一笔,应占格的位置。
3.注意在示范中讲清书写笔顺,掌握先横后竖,从上到下的笔顺规则。
'一'写在横中线上,两边要有空。
'二'是两横组成,从上往下,先写上面一横,第一横短,第二横长。
'三'是三横组成,三横之间距离相等,第一横长,第二横短,第三横最长。
'十'由两笔组成,先写横,再写竖。
4.由于学生第一次书写,教师要重视巡视指导,有基础的教师,告诉学生学习顿笔。从关心学生身体健康的角度,特别注意教给学生正确的执笔方法和写字姿势。
学生写字在课内完成,教师及时反馈。
小学语文教案 篇2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出示松鼠的图片:同学们,你了解松鼠吗?请把你知道的给大家说一说。
2、今天,我们学习法国著名的博物学家布封所写的《松鼠》,让我们看看,他给我们介绍了松鼠哪些方面的内容。
(二)检查预习,初读课文
1、指名学生读准下列生字词:驯(xùn)良
矫(jiǎo)健
蛰(zhé)伏
苔藓(táixiǎn)
缨(yīng)
2、抽查学生读课文,思考:
(1)作者写出了松鼠的哪些突出的特点?
(2)松鼠留给你最深的印象是什么?
(三)围绕重点,议读课文
切入点:松鼠是一种怎样的.动物?课文是从哪些方面介绍小松鼠的?
1、在学生独立思考后,在小组内交流、讨论自学结果,教师参与交流,适当点拨。
学生围绕提示问题在小组内交流后,在全班进行发言
①松鼠是一种怎样的动物?学生很容易找出答案。齐读第一句话,体会它统领全文的作用。
②课文是从哪些方面介绍小松鼠的?鼓励多人从不同方面回答,教师加以归纳。
漂亮:从面容、眼睛、身体、四肢、尾巴、尾巴,形体等方面表现它的特点。
驯良:从在高处活动、不接近人的住宅、晚上活动、常吃的食物,是从活动的范围、时间、吃食物方面表现它的特点。
乖巧:从过水、警觉、跑跳、叫声以及搭窝、窝口设计方面表现它的特点。
最后写繁殖、换毛等方面是补充说明其习性。
(四)拓展感悟,体会写法
1、松鼠为什么讨人喜欢?你喜欢它哪些方面?选择你最喜欢的段落或语句读一读,说一说为什么喜欢这段话。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表达特点。
2、把你最喜欢的段落或语句进行摘抄、积累。
小学语文教案 篇3
教学要求:
1、认识16个生字,其中会写“顿、忽、然、岸、身、湿、吗、呆”8个字。
2、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一段。
3、了解“水循环”的自然常识,培养发现问题,追求真理的探究精神。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生字的音、形、义,了解小动物时怎样得到知识的。
难点:了解“水循环”的.自然常识。
教学准备:
幻灯、生字卡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上课时间:
激发兴趣,学会思考。
培养自学能力
检查自学情况,读准字音
一、直接板书课题:
14 水从哪里来
1、指名读,齐读
2、看了课题,你想到了什么?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思考:小动物们在寻找什么?
有哪些动物在寻找?
三、再读课文
要求;(幻灯)
1、注意读书的姿势;
2、读准字音,不丢字,不加字,不漏字,不数读,不唱读,不跳读。
3、画记生字新词,并在生字表上注音。
四、检查读书情况。
1、出示生字(幻灯)
dùn hū rán àn shēn shī ma dāi
顿 忽 然 岸 身 湿 吗 呆
xióng ne ma hú lí gū dōng bei
熊 呢 吗 狐 狸 咕 咚 呗
(1)谁会读,指名带读;指导朗读课文;
(2)去掉拼音读、开火车读;
2、看书读课文
(1)指导读句;
A 、他忽然想:小溪的水这么流着,如果有一天流完了,那可怎么办呢?
B、告诉你们吧,水变成水汽,飞到天上去了,水汽变成云,云变成雨点儿,又落了下来------你们想,雨会下完吗?
(2)谁来读自然段,指谁名读,评议(你觉得什么地方读得好)
(3)小组自由读课文;
3、结合课文理解词语。
提出不懂的词
湿透 领着 呆住
4、齐读全文。
五、作业:
回家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复习
看图理解
突破难点
揭示中心
一、复习:
读一读:
一顿、忽然、爬上岸、全身、湿透、吗、呆住、小熊、呢、嘛、狐狸、咕咚、呗
二、理解课文
1、思考:小动物们在寻找什么?
有哪些动物在寻找?
2、讨论思考题:
(1)有哪些动物在寻找?
(小熊、小鹿、山羊)
(2)他们为什么要寻找,怎样寻找的?
指导朗读,分角色朗读,小组朗读。
(3)山羊为什么不笑了?
3、狐狸是怎样做的?
(1)(幻灯)
狐狸听完他们的话,咕咚一声跳进小溪里,然后爬上岸来,抖抖身子,趴在草地上不动了。
读,找出动词
(2)狐狸身上的水到哪里去了,小动物们是怎样说的?
分角色朗读
(3)狐狸是怎样回答的?
重点
告诉你们吧,水变成水汽,飞到天上去了,水汽变成云,云变成雨点儿,又落了下来------你们想,雨会下完吗?
板书:(理解)
云
水汽 雨
水
4、小动物们找到答案了吗?
老师小结
5、这些小动物你喜欢谁?为什么?
小动物们善于发现问题,敢于追求真理
你发现过什么问题?最后解决了吗?怎样解决的?
三、跟录音朗读全文
四、作业
背诵课文
总板书:
14 水从哪里来
云
水汽雨
水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巩固旧知
激发学生的兴趣
交给学生方法
指导书写
一、读课文。
xióng ne ma húú lí gū dōng bei
熊 呢 吗 狐 狸 咕 咚 呗
二、学生字。
1、出示生字
dùn hū rán àn shēn shī ma dāi
顿 忽 然 岸 身 湿 吗 呆
2、归类学生字
左右结构:顿湿吗
上下结构:忽然岸呆
独体结构:身
3、你早就认识哪个字?你会写吗?请你教小朋友写。
(重点)笔顺:
身——
然——
岸——
顿——
4、理解字意:组词
顿:一顿、停顿、顿足、顿时
忽:忽然、忽视、忽略、忽高忽低
然:然后、忽然、虽然、然而、既然
岸:岸边、上岸、靠岸、岸上、堤岸
身:身上、身体、全身、周身
湿:湿润、淋湿、潮湿、湿漉漉
吗:行吗、好吗
呆:发呆、呆板、痴呆、呆住
5、书写:
(1)你有要提醒小朋友的地方吗?
顿字一共有10画
(2)注意每个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3)写字的规律:上紧下松、左紧右松
(4)学生描红
小学语文教案 篇4
[学习目标]:
1.了解《诗经》常识:风、雅、颂、赋、比、兴。
2.学习诗中的比兴手法及重章叠唱的章法。
3.了解《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认识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特点。
4.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
[重点难点]:
1.《诗经》六义及重章叠唱的手法是学习要点,赋、比、兴手法的理解鉴别又是学习的难点。
2.诗歌所反映的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感情用及《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是学习的要点。
3.有些词句理解起来也可能有困难。
《诗经》因距今时代久远(近三千年),加之某些词句的理解历来有分歧,今天阅读理解起来在语言方面困难较大。我们在学习中首先要结合课文下面的注解预习课文,把握大意;然后再在理解的基础之上反复熟读课文直至背诵,透彻理解。学习的重点不必放在字词句的逐一解释上(但某些古汉语常用的实词、虚词和至今仍在沿用的词语、成语一定要掌握);重点应是学习掌握作品所表现的思想感情,所刻划的人物形象,所运用的赋、比、兴手法用及章法结构和停顿节奏等的艺术意味和艺术效果,从而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化品味。
[教学时间]:一课时
[学习内容与步骤]
一、了解《诗经》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关于《诗经》的编集,汉代有两种说法:①行人采诗说。②孔子删诗说。近代学者一般认为删诗说不可信 。 但根据《论语》中孔子所说:“吾自卫返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可知孔子确曾为《诗》正过乐。只不过至春秋后期新声兴起,古乐失传,《诗三百》便只有歌诗流传下来 ,成为今之所见的诗歌总集。
《诗经》所录,均为曾经入乐的歌词。《诗经》的体例是按照音乐性质的不同来划分的,分为风、雅、颂三类。
①风,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风》诗是从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等15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土风歌谣。共160篇。大部分是民歌。
②雅,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即所谓正声雅乐。《雅》诗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不同又分为《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
③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内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的。《颂》诗又分为《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
《诗经》全面地展示了中国周代时期的社会生活,真实地反映了中国奴隶社会从兴盛到衰败时期的历史面貌。其中有些诗,记载了后稷降生到武王伐纣,是周部族起源、发展和立国的历史叙事诗。有些诗,用冷嘲热讽的笔调形象地揭示出奴隶主贪婪成性、不劳而获的寄生本性,唱出了人民反抗的呼声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显示了奴隶制崩溃时期奴隶们的觉醒。还有不少诗表现了青年男女的爱情生活。
所谓《诗经》“六义”,其中,风、雅、颂,是指体例分类来说的;赋、比、兴,是就表现手法而言。关于赋、比、兴,宋代朱熹在《诗集传》中做了比较确切的解释:“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用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用引起所咏之词也。”赋、比、兴手法的成功运用,是构成《诗经》民歌浓厚风土气息的重要原因。《诗经》用四言为主,兼有杂言。在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加强抒情效果。每一章只变换几个字,却能收到回旋跌宕的艺术效果。在语言上多采用双声叠韵、叠字连绵词来状物、拟声、穷貌。“用少总多,情貌无遗”。此外 ,《诗经》在押韵上有的句句押韵,有的隔句押韵,有的一韵到底,有的中途转韵,现代诗歌的用韵规律在《诗经》中几乎都已经具备了。
《诗经》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起点。由于其内容丰富、思想和艺术上的高度成就,在中国用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它开创了中国诗歌的优秀传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二、学习《采薇》
1.学生朗读,整体把握。
思考讨论:这首诗表现了怎么样的主题?
《采薇》是《小雅》中的一篇,表现了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的岁月里的艰苦生活和内心伤痛,字里行间表达了对战争的不满和对故乡的思念。
2.再读诗歌,疏通词句。
译文:
野豌豆苗采几把,一些豆苗已长大。说回家啊难回家,岁末又将来临了。没有屋来没有家,只因匈奴太凶煞。没有空闲坐下来,只因匈奴久徘徊。
野豌豆苗采几把,豆苗柔嫩刚发芽。说回家啊难回家,心总忧愁总牵挂。忧心如焚烤艳阳,又饿又渴实难当。战事难将帐安定,无人归家问音讯。
野豌豆苗采几把,豆苗茎叶老又硬。说回家啊难回家,转眼又去半年了。朝廷差事不停遣,没有一处可休闲。忧心积郁成久痛,只恐死讯往家送。
路边何花争娇艳?白棣花开一片片。路边何车真威武?将军出征将路堵。战车前方套上马,四匹马儿真高大。如此怎敢图安乐?一月捷报一箩箩。
趋车策马征四方,马儿强健势浩荡。将军树威车旁立,兵士也靠车隐蔽。四马雄威多整齐,雕弓箭袋不曾离。哪敢一日不戒备?匈奴战事催人急。
想我当年出征日,杨柳春风真美丽。如今归来返故里,却是雪花纷飞时。行路迟缓路漫漫,又渴又饿不胜寒。无限伤悲在我心,谁人知晓叹伶仃。
3.理清思路,把握内容。
第一章,写士兵为抗击外族的侵犯,背井离乡,久久不得归家,而产生的悲伤、厌战和对外族的仇恨。首四句,用薇菜渐次生长和时间的.推移来起兴,来表达士兵久役于外不得归家的怨敌、思家与盼归的心情。“靡室靡家”和“不遑启居”是这一心情产生的主要原因。朱熹引用程子的话说:“古者戍役,两朞而还。今年春莫(暮)行,明年夏代者至,复留备秋,至过十一月而归。又明年中春至,春暮遣次戍者皆在疆圉。如今之防秋也。”(《诗集传》)这段话告诉我们,当时的兵役制度是二年为期限,可是本诗中的战士的服役看上去没有期限,士兵归家变得遥遥无期,这自然要引起征卒的不满和对家乡更强烈的思念。用下几章都是围绕着这个基调叙写的。
第二、三章,写军旅生活之劳苦。朱熹在《诗集传》中说“言戍人念归期之远,而忧劳之甚,然戍事未已,则无人可使归而问其室家之安否也。”诗仍用薇菜逐渐长得柔嫩、粗硬起兴,暗示时间流逝,易年更岁,可是役期却无止境,军旅生活又异常痛苦,转战不止,饥渴劳顿。而“靡使归聘”和“我行不来”,则表达了边关和故乡相隔万里,关山阻断,音讯全无,由此而引发的强烈的思归之情。
第四、五章,直接写战事。这两章是在前面基础上的对战争场面的具体描写,通过对马、车、象弭、鱼服、将帅和士兵生动而形象的刻划,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忧心烈烈”、“忧心孔疚”的原因,也使前面的“王事靡盬”落到了实处。从而进一步强调了正是因为战争频繁,居无定所,作为兵营中最底层的士兵才归家无望,思乡心切。
第六章,写戍卒归途中悲伤痛苦的心情。有了前面的一系列铺垫,经过出生入死的战斗之后,战争的幸存者终于踏上了归家的路途。但作品并没有写士卒胜利后的喜悦,而是营造了昔日杨柳依依、如今雨雪霏霏的场景,写的是历经磨难之后内心深处的凄凉和悲苦,而且“行道迟迟,载饥载渴”,归乡的路依然那么艰难。
4.明确特点,熟读成诵。
从艺术上讲这首诗很有特点。
首先,诗歌十分注重用具体生动的细节来展现生活图景,比如,对战争场面的描写,并不是直接写刀光剑影和厮打拼杀,而是写战车、战马,写象弭、鱼服,写劳累奔波,写饥渴难当,但我们通过这些描写可用想见战争的残酷。
其次是情景交融,诗末章首四句,历代传诵不已,被视为情景交融的佳句。王夫之在《薑斋诗话》里说:“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用乐景写哀,用哀景写乐,倍增其哀乐。”
再次,是它的旋律协调,音节和谐,一唱三叹,诗的前三章开头句式相似,反复吟唱,一方面用植物的生长暗示时间的流逝,另一方面也在鲜明的节奏中表现出诗歌特有的音乐之美。
三、布置作业:
完成《学习与评价》相关练习。
小学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会写本课的11个生字,掌握课文出现的新词语,理解“威风凛凛、优哉游哉、衰老、炯炯有神、浴血搏杀”;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最后一头战象在死前的变化及它所做的事情。
3.继续练习快速阅读课文,从课文中的一些具体描写中,体会村民对战象的友好、战象对村民的深厚感情和对逝去的战友的深切怀念,感受人与动物之间以及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深情厚谊。
教学重点:
学会本课生字,掌握课文内容,体会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深厚情谊。
教学难点:
从课文的相关语句体会人们与战象以及战象对战友之间的深厚感情。
教学准备:
1.了解作者相关知识,写作背景,对战象有一定了解;
2.学生预习课文,了解大象的相关资料,可以搜集其他关于大象及人与动物的故事。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能读通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入,交流对大象的了解
1.孩子们还记得上学期我们学过的一篇关于大象的课文吗?(《与象共舞》)谁来说说大象都可以为人们做些什么呢?(生自由发言)
2.是啊,大象可真是人们的好朋友,可以为人们做这么多事情,但是,你听说过大象还能帮助人们战斗吗?这样的大象叫战象(板书:战象),今天咱们一起认识一头经历过战斗洗礼的最后一头战象(补充完课题:最后一头战象)。
3.齐读课题,简要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沈石溪被称为中国动物小说大王,这篇文章写的是他在1969年到云南插队时亲身经历的事情。
4.再读课题,读了课题你想知道文章都写了些什么吗?(如:为什么只有最后一头战象?最后一头战象怎么来的?最后一头战象怎么样了?写了最后一头战象的哪些事情?)孩子们刚才很会思考,提出了这些很有价值的问题,现在就自己去找答案吧。
[评:不仅引导学生弄清了“战象”的意思,还针对课题质疑,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二、速读课文,了解大意
1.快速阅读全文,思考刚才的提问,可在书上进行勾画。
2.学生阅读后解决简单的问题。
3.指名说一说课文写了战象的那些事情。
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成为:英雄垂老──重披战甲──重临旧地──自掘坟墓。
[评: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把握故事的主要内容是本单元的'一个重点,在教学时注意把握时间,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训练,因为是预习过,教师要教方法,不要逐字逐句地读,要快速把握段落的意思。]
三、再读课文,理解字词,扫除障碍
1.默读课文,边读边勾画自己不明白的地方或者你喜欢的语句,也可以在旁边写出自己的体会。
2.生提出自己不懂的字词或句子(如:浴血搏杀、泣不成声……嘎羧为什么不搬东西,整天优哉游哉的?)
3.交流自己喜欢的句子。
4.自己阅读感悟后,小组再合作研读:交流感受特别深的地方,提出不懂的问题讨论解决,准备汇报自主合作。
作业设计:
1.继续朗读课文。
2.抄写文中的生字和词语。
小学语文教案 篇6
《登山》是一篇讲读课文,讲的是列宁登山看日出走过靠近深渊的小路,自觉锻炼自己意志的故事。
全文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可分为三部分。先讲列宁为了躲避沙皇警察的搜捕,隐居在普罗宁。接着讲列宁和巴果茨基为看日出走了一条危险的近路,登上山顶,饱览了日出的壮观景象。最后讲看完日出往回走,列宁仍坚持走危险的小路,并交待了他第二走险路的原因。
课文的重点是列宁两次走危险的小路。第一次走险路是为了赶上看日出,写得比较详细。从“路宽只能容一只脚,一边是峭壁,一边是深渊”这句话,可以体会到这条路的小和险,这样的小路很难行走,而且非常危险,只要一失足,就会掉进万丈深渊。列宁为了看日出,果断决定走这条小路。
巴果茨基是走过几次这条小路的,他这次走的时候“背贴着峭壁,扭转了头,不去看深渊”,走过最险的地方“轻轻地舒了口气”,从这里可以看出,他走的时候也是有点提心吊胆的。列宁走险路的表现反映了路很“险”,他“在最险的地方停住了”的时候“头昏目眩”。“在最险的地方停住了”,说明他有点害怕。但他只是“站立了几秒钟,定了定神,又小心地向前移步”。从这里我们已经可以感受到列宁临危不惧的品格。
第二次走险路,与第一次相比有几处不同:1.不必走,而列宁仍旧走;2.列宁先走;3.列宁在最险的地方没有停下来,毅然决然地走了过去。为什么还要走险路呢?列宁的话解释了原因。列宁说了三句话。第一句讲小路令人望而生畏,列宁坦率地承认自己“害怕它”。第二句讲革命者对待害怕的正确态度:“不应该让害怕把自己压倒”。第三句讲革命者要自觉地锻炼自己的意志。“每时每刻”“随时随地”强调了不放过每一个可以锻炼自己意志的机会。列宁下山时还走那条险路,正是自觉锻炼自己意志的一个范例。
课文中有一段描写日出时的瑰丽画面,这一方面表现了自然景物的美,另一方面也含有“无限风光在险峰”的意思,表达了列宁和巴果茨基历经险路,正好赶上日出,饱览美景时的喜悦之情。
教法建议
1.要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体会小路的险。课文中直接描写小路“险”的有一个句子,即:“路宽只能容一只脚,一边是峭壁,一边是深渊。”教学时可以让学生把这个句子画下来,并通过这个句子具体体会到这条小路的险。只有充分理解了“险”,才能充分认识列宁坚持走这条险路的勇气和魄力。
2.要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体会。对思考.练习1中的第一小题“列宁第一次走这条近路时害怕吗?”要使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理解到列宁是有些害怕的,同时进一步体会到当时的处境是不由人不害怕的。人站在极高极险的地方,头晕目眩,心慌腿软等感觉都是正常的生理反应。列宁没有在害怕面前退下来,而是战胜了害怕,勇敢地走了过走,正表现了他不畏艰险、迎难而上的坚强意志品质。
3.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是本组的读写训练重点。把段意连起来是抓课文主要内容的一处常用的方法。思考.练习2要求给课文分段、最纳段意,再说说课文主要内容。教学时可以让学生理解词句、读懂自然段的基础上,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然后把段意连起来。连接段意的时候,帮助学生疏通语言,用通顺连贯的语言来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4.本课最后列宁讲的一段话,是课文的重点,要引导学生理解。可以先逐句理解,再联系列宁两次走险路的情景深入体会,最后再让学生适当联系思想生活实际谈谈感想。
5.本课的生字“刹”“烁”“释”是翘舌音,“皇”是后鼻音,要指导学生读准确。“喉”的右半部不是“候”,不要多写一竖。
以下词语解释供教学时参考。
沙皇--俄国过去皇帝的称号。
深渊--很深的水。
头昏目眩--眩,昏花。头发晕,眼发花,课文中的意思是站在高处往下看,发生眩晕的感觉。
毅然决然--坚决地,毫不犹豫地。
6.建议本课教2课时。
句段赏析
1.路宽只能容一只脚,一边是峭壁,一边是深渊。
析这里描写道路窄小难走,非常危险,然而为了赶上看日出,列宁果断地决定走这条近的危险小路,目的是为了烘托列宁不畏艰难,迎难而上的高尚品质。
2.他们登上山顶,一股柔和的阳光正好……欢快地唱了起来。
析这一段话描写日出时的瑰丽画面,一方面表现了自然景物的美,另一方面也含有“无限风光在险峰”的意思,表达了列宁和巴果茨基历经险路,正好赶上日出,饱览美景时的喜悦之情。
3.“一个革命者不应该让害怕把自己压倒。咱们得每时每刻、随时随地锻炼自己的意志。”
析这句话讲革命者要自觉地锻炼自己的意志。“每时每刻、随时随地”强调了不放过每一个可以锻炼自己意志的机会。下山本没必要走险路而再次要走,正是列宁自觉锻炼自己意志的一个范例。
难句解析
“路宽只能容一只脚,一边是峭壁,一边是深渊。”
这句话写出这条路的小和险,小到“只能容一只脚”,说明小路很难行走,而且非常危险。“一边是峭壁,一边是深渊”,只要一失足,就会掉进万丈深渊,更加突出了小路之险。就是这样的小路,列宁还决心走过去,可见列宁是临危不惧的。
“一个革命者不应该让害怕把自己压倒。咱们得每时每刻、随时随地锻炼自己的意志。”
这是列宁说的两句话。第一句讲革命者对待害怕的正确态度是:不应该被害怕压倒,不要被困难吓倒,要有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决心。第二句是讲一个革命者要自觉地锻炼自己的意志。“每时每刻”、“随时随地”是强调要充分利用每一个机会,而列宁正是这样,不放过每一个可以锻炼自己意志的机会,坚持走那条小而险的路。表现了他不畏艰险,迎难而上,自觉锻炼自己意志的高尚品质。
重点难点
1.理解课文主要内容。练习用归纳段意的方法抓课文主要内容
2.联系列宁两次走险路的经过,体会最后一段话的含义。
3.弄明白列宁登山所体现的革命者的品质。
文章结构
全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可分三部分。
第一段(第1自然段):讲列宁为了躲避沙皇警察的搜捕,隐居在普罗宁。
第二段(第2自然段到“欢快地唱了起来”):讲列宁和巴果茨基为看日出走了一条危险的近路,登上山顶,饱览了日出的壮观景象。
第三段(从“大约过了一个小时”到结束):讲看完日出往回走,列宁仍坚持走危险的小路,并交代了他第二次走险路的原因。
写作特点
巧用对比赞颂品格。
首先,巴果茨基与列宁走险路的对比。巴果茨基自己几次走过这条小路,他这次走的时候,“背贴着峭壁,扭转了头,不看深渊。”走过最险的地方,“轻轻地舒了口气”,可见他也是有点提心吊胆。而列宁“在最险的`地方停住了”的时候,“头晕目眩”,但“站立了几秒钟,定了定神,又小心地向前移步”,他“不慌不忙”,“一步步地走过”去了。从对比中进一步赞颂列宁临危不惧的品格。
其次,以第二次与第一次走险路相对比。巴果茨基说“不必走”,而列宁仍旧坚持要走那条小路。第二次是列宁先走,巴果茨基跟在后面,列宁在最险的地方没有停下来,毅然决然地走过去。说明列宁比第一次走险路更无所畏惧,意志更坚定了。
解释说明画龙点睛。
课文结尾是列宁对巴果茨基问题的解释,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列宁先坦率地承认自己“害怕它”,但革命者“不应该让害怕把自己压倒”,要“每时每刻”、“随时随地”锻炼自己的意志。进一步突出了革命领袖列宁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坚定的革命意志。
中心思想
本文记叙了列宁和巴果茨基登山看日出走过靠近深渊的危险小路的事,表现了列宁自觉地磨炼自己意志的可贵品质。
教学设计示例
14.登山
教学目标:
一、了解列宁两次登山的经过(走险路),学习他自觉地磨练自己意志的坚强品质。
二、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学习按一定顺序写作的方法。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自学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提示课题
同学们,我今天要介绍一篇好文章给你们,想了解吗?(板书)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同学们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
三、按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课文
1.指导朗读。注重表扬、激励,激发朗读兴趣。(这一次读,要比初读课文时读得更好、更流利、更有感情。)
2.生谈精读课文之后的感受。
3.鼓励学生表演课文内容。
①指名上台表演。
②让表演的学生评价刚才的表演情况。
(学生自主地进入角色,充分品味文章的内涵。)
4.质疑:同学们还想知道什么?
(学生可能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如:列宁下山为什么还要走那条危险的小路?他第一次走与第二次走有什么不同?课文题目是登山,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在山顶上看到的美丽景色呢?列宁说的那两句话该怎样理解?)
5.教师归纳学生的疑难问题。
四、课堂练习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列宁两次登山的经过(走险路),学习他自觉地磨练自己意志的坚强品质。
2.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学习按一定顺序写作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明确学习目标
(出示上节课归纳的疑难问题)
1.课文的题目是登山,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在山顶上看到的美丽景色呢?
2.列宁下山时为什么还要走那条危险的小路?第二次走与第一次有什么不同?
3.“一个革命者不应该让害怕把自己压倒。咱们得每时每刻、随时随地锻炼自己的意志。”这两句话该怎样理解?
二、深入探究课文内容
1.自学课文,试着解决疑难问题。
2.小组合作研讨,组长归纳意见。
3.班上交流汇报。
(1)解决第一问题。可先让学生自由地读课文,了解列宁和巴果茨基登山时走的是一条什么样的路。(路宽只能容一只脚,一边是峭壁,一边是深渊。)小路之险,作者没有直接描写,而是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感觉的描写反映出来的。(巴果茨基的语言:“路太窄,又太危险,要经过深渊边上。”“您不能从这儿过。”动作:“贴、扭、不去看、移动”。列宁的感觉:“头昏目眩”。)然后让学生读写景的那段话,抓住“鸟儿们放开歌喉,欢快地唱起来。”这句话引导学生读一读,议一议,进行交流。感悟到:“鸟儿的歌唱”,不仅仅是为列宁看到自然风光而唱,它仿佛为列宁勇敢地走过小路而庆贺,更使人体验到了“无限风光在险峰”的意境。作者通过景物描写,抒发了列宁为自己走过险路,饱览到美丽的景色而欣喜的心情。
(2)解决第二个问题,关键是引导学生读懂列宁说的那段话,从中找出原因。①列宁坦率地承认自己害怕走这条路;②作为一个革命者,要勇于战胜困难,而不是回避困难;③作为一个革命者要时时处处锻炼自己的意志。
第二次走险路,与第一次相比有几处不同:①不必走,而列宁仍旧走;②列宁先走;③列宁在最险的地方没有停下来,毅然决然地走了过去。
(3)齐读最后一段课文。
(4)联系实际,谈一谈这段话对你有什么启发?
三、延伸拓展
既要锻炼自己的意志,又要注意安全。在生活中怎样做才能处理好这两者的关系?同学之间交流一下这方面的体会。
四、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联系生活实际,谈一谈学习本文后的体会。
小学语文教案 篇7
一、教学目标
1、学会课文生字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雪后的美丽景象,体会大雪给人们带来的喜悦心情。
3、领悟雪景特点,描写下雪景象和通过写景及联想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设计说明】树立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的新课程观,教学设计着眼于发挥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的意识,培养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积累词汇,拓展思维空间。从而在自主探究学习中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整合。
二、教学流程
本文建议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根据预习要求,初读课文,总体把握整体感知,学习生字词,理清层次,熟悉内容。
第二课时:精读课文,体会雪大、景美、人欢等特点以及作者的联想,领会作者喜悦的心情,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一)创设情境,导题激趣。
1、课件播放山村雪景动画。
2、谈话导题:同学们,欣赏了这雪景,你喜欢吗?想说些什么?作家峻青也很喜欢雪,他写的第一场雪可美了,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设计说明】兴趣能激发学习动机,通过情境导入 ,唤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和欲,使他们进入自主读书与探究的氛围中。
(二)自读自悟,整体感知。
学生根据预习要求,自由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设计说明】用学生喜欢的方式读,让学生有更多的自主性,在整体感知的过程中舒展其灵性和个性。
(三)合作交流,资源共享。
1、通过预习和刚才的初读,你读懂了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各抒已见。教师重点引导学生理清写作顺序、这场雪的特点以及作者的心情等。
2、哪些地方还没有读懂?请提出来。
【设计说明】学生在预习及整体感知后,通过生生互动,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学生人人参与,说的内容更为广泛。让学生质疑,更能使学生说得兴致勃勃。
(四)重抓特点,读中领悟。
1、默读课文,说说从哪些词句中可以体会雪大景美的?怎样体会出来的.?
2、重点练读第3、4、5自然段。
首先,让学生选自己最喜欢的部分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其次,指名读文,师生评议。
【设计说明】读是学习语言、理解课文、感悟文本的根本方法,是阅读教学的主旋律。通过默读、自由读、指读、评读等形式,让学生领悟作者抓住特点写景抒情的方法。
(五)激发情感,总结升华。
1、作者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写的?你是从哪儿体会到的?
首先,引导学生从雪大、景美、人欢以及作者的联想等方面去体会。
其次,抓重点词句读一读,以更深体会作者喜悦的心情。
2、教师讲述时代背景。
3、请学生结合背景资料,再读读课文,进一步体会作者的心情。
【设计说明】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通过读思议读,层层递进,让学生在读中理解,思中感悟,体会作者无比喜悦的心情。
(六)反复朗读,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设计说明】选择喜欢的部分背诵,这是对学生的尊重。熟读成诵,有助于激发阅读兴趣,积累语言,培养语感,提高理解和欣赏能力。
三、拓展延伸
1、课前搜集雪景图片、雪的诗文以及雪的作用的等资料。
2、课后要求选做以下内容:(可以完成一题或多题)
①抄写喜欢的句子,背诵喜欢的部分。
②用你喜欢的词语写句子,可以写一句或两句,也可以写一段话。
③有兴趣的学生可以继续收集有关资料,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说明雪的作用的短文。
【设计说明】将课堂教学引向社会生活,注重语文实践,学生的思路宽了,思维活了,想象的翅膀展开了,鲜活的个性凸现出来了,这才是新课程追求的境界。
小学语文教案 篇8
人教课标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全册教学反思
1、燕子
教学反思:学生在课堂上发言积极性不高。只有几个愿意发表自己的见解,课堂显得死寂,没有生气。有可能是开学初,学生还没有进入学习的氛围中。但是,回响上一个学期,学生的发言还是有些被动。有时,公开课上,发言的积极性也都是经过反复的鼓励,甚至是物质性的奖励所起的作用。就如体会小燕子飞行这一段内容时,我引导学生谈谈自己的体会。只要是发言学生的回答的确令人满意,学生能抓住“斜着身子”、“掠过”、“一转眼“横掠”……等体会到燕子飞行的轻快。有的也能从中体会到燕子喜欢春天,高兴了,还会变着花样飞行。这些固然令人满意。然而大多数学生当的陪客却让人揪心。这也应该是我课堂教学中需要突破的。如何吸引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参与讨论,从而提高语言的组织能力和阅读的理解能力?
2、古诗两首
教学反思:古诗作为我国优秀的历史文化作品,是小学语文教材内容重要的组成部分。入选小学语文课本中的古诗,有许多描写色彩的诗句。教学时抓住富有色彩的词语,对于正确理解诗的意境、领悟诗的感情,有很大帮助。所以在古诗教学时采用了抓诗眼,释词,顺句,连篇的教法。《咏柳》和《春日》两首诗学生非常熟悉,早已倒背如流,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感情朗读、背诵每个环节都非常顺利,但是到了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时就卡住了。孩子们有的拿出词语手册来解释某些词的意思,大多数能运用书上的注释解释。当汇报时他们充其量只能把几个知道的意思,生硬地串联起来,整句诗的理解听上去非常别扭。于是我进行意境的转化教学,一节课下来,自认为学生应该了解了古诗的意境,掌握了古诗的大概意思。谁知转过天来让学生释义时,只有一半的学生能够讲述。原诗早已背诵的滚瓜烂熟,对其意境竟然朦朦胧胧。这是怎么回事呢?是刚开学的不适应吗?想想也许有其中原因的一点原因,但是最终可能还是在于教学方法与学生的认知接受能力上的差距,创造的教学情境不够深入。每一首古诗,从意象到意境,都具有主观情意与客观事物整合生成的艺术境界,即情与景的相合相容。在古诗教学中,意象的解读是基础,只有入境才能入情,才能品味,才能催生精神感知。因而,古诗教学中,意境的感悟是实现情感体验、情感获得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步骤。
3荷花
教学反思:我在引导学生理解时预设了这几个问题:为什么说这是一大幅活的画?
谁是画家?为什么说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根据预设的教学流程,我正准备引导学生学习下文,小明忽然举手发言:“老师,作者由美丽的荷花想到了画。我也有自己的想法……”我想到,“新课标”提出:语文教学应该“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应该“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学生如此强烈的参与意识和自主精神怎能视而不见呢?给时间让他们自由言说吧。于是孩子们争先恐后发言了,应佳玉说:“老师,我想到了?出淤泥而不染?。”肖彩诗说:“我想到了?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高波平说:“我想到了?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孩子们各抒己见,众说纷纭。其他学生有的说课后要去收集写荷花的诗歌,有的说要用彩笔画荷花,还有的说要查找其他作家写荷花的美文……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说得多好啊!实在令人欣喜。
4《珍珠泉》
教学反思: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描写了家乡山林中一眼美丽的清泉,写出了泉水的深、绿、清和冒不完的水泡。抒发了对大自然景观赞美之情,表达了对家乡热爱的感情。教学中主要以学生自学为主,首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当学生在课后的资料袋中了解到一些泉的有趣后,再让学生读课文,找出珍珠泉的与众不同的特点,学生兴趣盎然,发现珍珠泉有冒不完的泡泡这一独特之处后,再让学生带着感情去朗读,把趣味读出来。再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读课文的其它段落,感受珍珠泉的清与深及绿的特点,同时相机地指导朗读,使学生在一次次的朗读中情感的体验,感受到文中珍珠泉的美,在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师生对话氛围里,课文中的难点轻易地解决了。在对话中孩子们理解了课文,同时也不知不觉地遨游了美丽的珍珠泉。
语文园地一
《语文园地一·介绍家乡景物》教学反思1
如今,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与理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交往昭示着教学不是教师教、学生学的机械相加,传统的严格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要说阅读教学时,师生互教互学,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感受倒是容易,但是识
字教学则不然,总觉得比较单调。
5、翠鸟
教学反思:《翠鸟》是九年义务教材小学语文第六册第二组的一篇讲读课文。观察细致,描写生动,主要介绍了翠鸟的外形特点和生活习性,表达了对翠鸟的喜爱之情。
课文共有四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描述了翠鸟的外形,二、三自然段描述了翠鸟活动的特点,第四自然段告诉我们翠鸟的家在陡峭的石壁上。
在教学中,我紧抓三步:
1、三年级是低年级向高年级的过渡时期,这一时期除了要继续进行词句训练以外,段的训练是阅读训练的重点。在段的教学中,我抓住一至三自然段为重点,首先指导学生读准字音。在学生读第一自然段前,引导学生回忆描写《燕子》的外形特点时,作者的写作顺序,而后放手学生自读,带着问题,往往比“空读”要有实效。以读导悟,只有学生读准了,读会了,才会去思考,才能抓住问题的关键所在,理清写作的顺序,抓住各部分的特点,最后达到感悟升华。
2、抓住学生思维成长规律,促表象思维为理性思维,读写结合。学生初步掌握了一些阅读方法,但生活阅历比较浅,所学知识有限,思维特征仍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本课第一自然段对翠鸟外形的描写虽然栩栩如生,但因学生从未见过翠鸟,所以仅凭文字介绍依然无法使翠鸟的形象在学生的头脑中变得鲜活起来。至于习作训练,学生虽有尝试的兴趣,但因刚开始接触,缺少方法与经验,写作前往往不会观察,写作时抓不住主要特点。针对学生的认知状况,在教学中凭借多媒体课件形象直观的优势,逼真地展示翠鸟形象,突出作者的观察顺序和翠鸟各部分的特点,可为学生提供一个理想的思维环境,使学生建立清晰的认知表象。针对教材特点,教学这一段时,教师把着眼点不单放在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上,而是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培养学生的习作能力紧密地结合起来,让学生不仅学到了语文知识,更学到了习作方法,促进了知识向能力转化。
3、积累很重要。学生每学完一篇文章,我总会强调他们的词语积累,比书写,比正确率,比谁找的和老师找到的`最多。以此促进学生词量的积累。
6燕子专列
教学反思:上了《燕子专列》感受颇深,这是一篇发生在人和动物之间的感人故事,内容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不是太难理解,关键是如何引导学生从课文的重点语句中体会到人与动物之间的美好的情意,对学生进行爱护鸟类的环保教育。在课前我就向王老
师请教了课文中的重点,王老师说既然文章充满了浓浓的人情味,在教学设计中,我们就以爱作为主线来贯穿课文打动学生。
在授课的过程中我就注重了这一个“爱”。一开始我就让学生背诵第一课《燕子》中的第二段,感受燕子在春暖花开的季节是多么快乐,在让学生进入课文,本课中的燕子遇到了什么困难?让他们的心一下子为燕子的遭遇而调动着,为燕子的遭遇困难而着急着,而我也注重了每个环节导入语的设计,希望学生在充满感情的导语的引领下,明确自己的学习目的,又可以有舒服自然的感觉。而大部分学生也非常的配合,一堂课下来基本理解的透彻了,在朗读方面都能体会到他们真的是进入了课文,被人们的爱感动了。但还有些同学在槛上我也感觉他很活跃回答问题也很正确,可为什么一做作业就不行了,是不理解吗?
7、一个小村庄的故事
教学反思:《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讲的是由于人们乱砍滥伐,原本靠锋利的斧头建造的美丽家园,又终究毁在了锋利的斧头之下。课文篇幅短小,语言朴实,然而其蕴涵的道理却非常深刻。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教学一开始,图文并茂的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了“美丽的小村庄”:郁郁葱葱的森林,清澈见底的河水,湛蓝深远的天空,如诗如画,空气清新甜润。再引导学生感情朗读,把小村庄的美淋漓尽致在表现出来,使同学们不由得陶醉其中。正当同学们身临其境地感受着小山村的美景时,我一边出示小村庄变化后的图,一边说:“不知过了多少年,最后这么美丽的小村庄什么都没有了。”通过这种强烈的对比,巨大的视觉冲击,深深地触动了学生的心。这个美丽的小村庄为什么会消失呢?学生们一下了产生了悬念,从而激发了他们强烈的探究欲望和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多元解读文本,进行心灵对话。
阅读教学是师生间、生生间、学生与文本间、学生与作者间的审美对话过程。教学中紧紧围绕“小村庄为什么会消失?”这一问题展开讨论。我先让学生自由读读课文2——4自然段,找出表示变化的时间的词“一年年”“一代代”,让学生体会到这个变化的时间很长很长。然后重点引导学生理解一代代的人们都做了些什么,把有关的句子划画出来。如学习重点句“谁家想盖房,谁家想造犁,就拎起斧头到山上去,把树木一棵一棵砍下来。”这一句时,我抓住“谁家”问学生:“你家想干什么?”学生们说出了“盖新
房”“做家具”“要柴火”“搭木棚”“造工具”等种种人们只顾自己的生活所需而做的砍伐之事。我说你能从两个“谁家”体会到什么?学生都说体会到村里的人对树木的任意砍伐。我又说:“还可从哪个字看出他们任意砍伐树木?”同学都说“从?拎?字也让人体会到那些村民他们想砍就砍,没有人管他们。”这时我顺势让孩子观察后面的插图,体会村民的无度砍伐所带来的后果。又如学习重点句“什么都没有了──所有靠斧头得到的一切,包括那些锋利的斧头。”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带着问题,让学生再读课文,把找到的答案用直线画下来。这样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并通过质疑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同时,在学文的过程中,也借助了课件的手段,让学生认识了“犁”,体会了“裸露”,更通过一段真实的影像,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洪水的无情,内心的体验也更加强烈。
三、通过写话练习,增强环保意识。
学生通过感情朗读课文以及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了课文内容,并理解了含义深刻的句子。在学生领会爱护树木、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道理的基础上,最后我设计了一个环节:学到这,你想对小村庄的人们说些啥?把这些话写下来,以通过小练笔来增强了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学生们都能联系实际告诫村庄的人们以后不要破坏环境,要爱护大自然,否则会受到大自然最严厉的惩罚。学生们在自主感悟与交流后,情感会自然喷发而出,对这个令人辛酸的小村庄的感叹会油然而生,保护环境,珍爱大自然的感情也会水到渠成地产生。
8、路旁的橡树
教学反思:我们都知道《课标》中对略读课文的教学要求是粗知文章大意,《教参》中也明确强调,略读课文,在方法上教师要更加放手,主要靠学生自己把课文读懂,即使有些问题没有完全搞清楚,也可以留着今后解决。
在教学中我也清楚这些,但对其精髓可能还是没领会明白,当学生困惑的时候总想帮忙,上着上着也就把略读课上成了精读课。就在前几天第一次试教中也出现了这种情况,于是我们校长和主任就给我支了一招,说你可以根据导读中的问题设计一张测试卷在不加重学生负担的情况下让学生独立完成,这样既做到放手,又真正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确实有道理,但能行吗?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我又进行了第二次试教,没想到真的可以,给我最明显的、有别于精读课的感觉是我可以放手了。
在今天的课堂上大家也能看到,完全是学生在交流自己的内心感受,在认真地对待这张卷。而且经过几次试教后,让我体验到了这张卷有他独特的优势,就是在有限的时
小学语文教案 篇9
《惊弓之鸟》是个成语故事,写了魏国大将不用箭拉下弓就射下大雁的故事,用惊弓之鸟来比喻受过惊吓的人,以后遇到类似的情况就特别害怕。全文结构严谨,语言生动、精炼。本文按结果和原因分为两段,教材的前后联系非常紧密。根据本班学生在思维、知识和能力等方面的基础,根据年级教学要求和课文特点,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自学生字,理解新词:羸、魏、射箭能手、孤单失群、愈合。2、提高理解句子跟句子间关系的能力。
3、理解更羸最后一个自然段说的4句话之间的逻辑关系。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学习给课文分段,了解段与段之间的联系。
6、了解“惊弓之鸟”这个成语的意思与用法。
教学重点:理解更羸最后一个自然段说的四句话之间的逻辑关系。教学难点:了解“惊弓之鸟”这个成语的意思与用法。
教学关键:抓住第6自然段,分析其中的动词,跟下文的教学紧密联系,引出朗读和表演练习。
二、教学过程
一、揭题释题,谈话引入
我们以前学过许多寓言,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寓言。齐读课题、释题:《惊弓之鸟》。鸟,是指什么鸟?(大雁)
你了解大雁的生活习性吗?
学习第一段
1、第一段主要写谁?他怎样射下了大雁?
追问:更羸是什么人?(比较句子:更赢是古时候魏国有名的射箭能手和更羸是能手)哪个自然段?写更赢不用箭就射下了大雁?(分析句子:提问:“并”字在句子中起什么作用?这个句子可以分成几层次?句中两个“直”各是什么意思?)
2、在射雁之前,魏王相信更羸能不用箭射下来吗?(不相信)
提问:哪些句子说明了魏王不相信?请同学们找出来读读。(指导朗读:分角色读更羸和魏王的对话)
句子训练:更羸说,果然。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学习第二段。
(一)、由问题引出第9自然段,出示句子。
提问:更羸怎么知道这是一只惊弓之鸟?
引导学生沿着更羸的思维分析:
1、哪句话是写更羸看到和听到的?(观察到的现象)
2、第2句话写什么?(分析飞得慢和叫得惨的`原因)
3、经过分析,更羸断定这是一只受过箭伤的鸟。
练习:因为这是一只受过箭伤的鸟,所以。
(二)、在更羸解释原因之前,魏王明白这个道理吗?(不明白,请同学们找出句子来读读。)
1、指导朗读:
请同学们用大吃一惊和奇怪的语气读读魏王说的话。
2、那么,更羸的话要读出怎样的语气呢?(慢条斯理、层层分析的语气)
3、分角色朗读课文。
总结全文。
(一)、师:联系课文说说“惊弓之鸟”是什么意思?比喻什么人?
你们在电影、电视或者故事里听过这种人吗?
练习:什么人就像惊弓之鸟一样怎么样?
师:有的人受过一次打击,下次就害怕了。这种人是不可取的。
作业:完成作业本。
小学语文教案 篇10
知识与技能:
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认识10个生字,读写“绝妙、境界、银光闪闪、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热血沸腾、痴迷”等词语。
过程与方法:
读懂课文内容,感受巫峡各种不同的雾,体会巫峡如梦如幻的境界。
情感、态度与价值:
体会作者抓住各种雾的特点来写的方法。
教学重点:
体会巫峡各种雾的特点,想象雾的景象。
教学难点:
体会巫峡各种雾的特点,想象雾的景象。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23男孩,别哭(板题)
齐读课题。说说读了这个课题,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好,请同学们带着你想知道的问题,读读课文。
2、读了课文之后,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3、课文哪些自然段记叙了这件事?这件事为什么让作者如此记忆深刻?父亲在什么情况下对儿子说了这句话?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
4、学生自学课文。
二、交流反馈
1、童年时代,作者独自挑着柴禾,冒着大雨走在蜿蜒无尽的山道上,那是一种怎样的心情?请找出有关句子,说说自己的感受。
(1)雨悄悄从身后而来,像一张阴暗之网,一下子就奖我罩进去了。(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作者由黯淡到失望的心情)
(2)山雨打湿我的头发,浸透我的`衣服,钻进我的柴禾里。(用排比的方法,写出我对山雨的厌恶和无奈。)
(3)山雨沙沙无边,冷漠地下着,没半点怜惜之情,我哭得更伤心了。(用拟人的手法,写出我孤苦无助的心理)
(4)雨浇灭了我的哭声,在山中没有半点回音,我感到小小的自己被大大的世界完全给遗弃了。(写出了自己无比绝望的心理)
2、感情朗读第四段,读出作者的感受。
过渡:在作者最绝望的时候,父亲出现了,想想作者是一种怎样的心情?(惊喜、激动)读出这种感受。
3、父亲到来后,怎么说的?怎么做的?齐读。说说你对父亲的话的理解。
(1)“嗨,男孩,别哭,我们回家。”
由父亲的话,你体会到了什么?男子汉,要学会坚强,生活中遇到困难,要学会停止哭泣,想办法积极应对。
(2)然后,父亲像扶起一棵被雨淋趴的庄稼那样将我扶起。
(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父亲对我的疼爱,抚慰我绝望的心。)
齐读五、六自然段,读出作者当时的感受。
是啊,父亲在我最绝望最无的时候给了我鼓励和安慰,这一刻令我终身难忘,为什么?
(因为从这一刻起,我懂得了作为男子汉,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要勇敢地去面对,想办法战胜困难。)因此,我一直把父亲这句,当成自己的座右铭,并且还把这句简简单单的话送给儿子,并且把它当成是一种成长的标志。为什么?
就是教会孩子从这一刻起学会坚强,像个男子汉。对于成长中的人,生活中遇到困难,要学会停止哭泣,想办法积极应对。所以说它是一种成长标志。
三、拓展延伸
那么,我们如今面对的还是山雨的困扰吗?那么,我们现在有什么困扰呢?我们又如何去应对?
(与老师、父母勾通,升学的压力与兴趣爱好的矛盾,同学之间的一些矛盾等)
应对办法:1、保持良好的心态。
2、遇事多与朋友交流,寻找解决办法。
3、积极进取,坚持不懈。勇敢地面对生活的挑战。
四、总结全文。
我们再一次读读这句话,说说你有什么发现?课文什么地方还出现了这句话?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样写能照应课题,是对全文的概括与升华。)
课文按怎样的顺序记叙这件事情的?那么,一二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呢?一起读一读。(概述我们儿时挑柴禾时常巧遇山雨。)
面对山雨,作者是怎样的心情?你从哪些句子看出来的?(孤苦、无奈的心理)
虽然面对山雨是常有的事,但作者为什么对10那年遭受山雨的事情却让作者终生难忘呢?(因为从那一刻起作者明白了男子汉要勇于面对困难,积极地想办法应对困难。)
因此,作者把父亲所说的这句话当成自己的座右铭,并把它送给儿子。同学们,你们喜欢这句话吗?让我们再一次读读这句话。
2、是啊,同学们,人生的道路很漫长,难免会遇到不如意的事情,无论遇到怎样的苦难,我们都应勇敢地面对,积极想办法应对,勇敢地战胜困难,做生活的强者。下面,老师把这几句话送给大家,愿它们能在你失意的时候,让你从中得到力量。
【小学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小学教案05-30
(经典)小学语文教案08-06
(精选)小学语文教案10-24
小学语文优秀教案10-24
小学语文教案【精选】10-28
小学语文教案(经典)10-18
[经典]小学语文教案10-08
(精选)小学语文教案12-10
小学语文教案【经典】11-14
小学语文教案[经典]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