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案

时间:2023-10-15 13:00:30 教案 我要投稿

科学教案锦集[9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科学教案9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科学教案锦集[9篇]

科学教案 篇1

  教学目的:

  1、能够长期观察一种动物或植物。

  2、能够对动植物前后发生的变化进行比较。

  3、能够观察并记录自己的发现。

  4、能够比较出动植物的季节性变化。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气候特征是一定地区的规律性天气现象。

  2、知道季节是根据特定气候划分的时间段。

  3、了解四季的气候特征。

  4、知道一些动植物的季节性变化。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感受自然界四季的变化,欣赏四季的美丽景色。

  2、持之以恒地观察动植物的变化。

  3、养成记录观察现象的习惯。

  教学重点:

  1 知道气候特征是一定地区的规律性天气现象。

  2、了解四季的气候特征。

  教学准备:

  1.有秋季特征景致的图片或录象资料。

  2.有关春夏秋冬气候特征的图片、录象等视听资料和设备。

  3.关于动植物的季节性生活规律变化的图片、录象等视听资料和设备

  4.确定观察的`对象,准备好观察记录的工具。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集中话题

  1、提问:你们知道一年有几个季节

  吗?

  2、说得真棒!你能再说一说秋季是

  什么样的吗?

  引起学生对气候与季节的兴趣。

  二、探索和调查

  1.小组讨论汇报:你眼里的秋季是什么样的?

  认识秋季的气候特征。

  2.谁能再说一说其他季节的气候是什么样的?

  认识春季、夏季、秋季、冬季的气候特征。

  3.小组讨论。

  4.全班交流、补充。

  5.在不同的季节里,动植物有什么变化?

  认识动植物的季节性变化。

  6.学生看图或音像资料后说,再适当补充。

  7.小结。

  三、回顾和解释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懂得了什么?

  (巩固所学,课外拓展。)

  2.观察一种动物或植物,记下它在不同时期的变化。

  板书设计:

  气候与季节

科学教案 篇2

  简单分析:

  《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是教科版《科学》第三单元第四课时的内容。教材共分3个部分。

  一、生食和熟食,这部分的目的只要让学生了解我们常见到可以生吃的食物和必须熟吃的食物。

  二、观察比较生、熟马铃薯,了解生、熟马铃薯的不同点。

  三、玉米由生变熟部分的目的不在于静态地观察生玉米粒和烤熟的玉米粒异同,重点是要求学生观察玉米粒从生到熟的动态变化过程。

  教学目标:

  技能目标:观察、比较的方法认识生、熟食的不同,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及多向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精神和树立正确的卫生观。

  知识目标:知道食物可以分生吃的和熟吃的。了解同一种食物由生到熟的变化过程。

  教学重点:

  观察比较并描述生、熟的马铃薯的不同点和玉米粒从生到熟的变化过程。

  教学难点:

  观察比较和描述玉米粒从生到熟的变化过程。

  教学方法与学习方法:

  教师引导点拨,学生合作探究。

  实验器材:

  1.生苹果,煮熟的苹果;

  2.生、熟芋头;

  3.生、熟马铃薯;

  4.生、熟玉米粒;

  5.铁碗,酒精灯;

  6.实验记录表格。

  教学过程:

  一、课前激趣

  教师出示装有爆米花的礼物盒。

  师:今天老师和同学们初次见面,为大家准备了一份礼物。这堂课表现最好的同学将能分享这份礼物,想要吗?

  生:想!

  (本环节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表现自己。为以后的课程环节埋下伏笔。)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要研究有关食物的问题.老师准备了一些食物,想请几位同学上来蒙住眼品尝一下。说说这种食物是什么味道?可能是什么食物?哪位同学觉得自己的味觉最发达的愿意来试试?再请一位学生上讲台帮老师蒙住品尝食物同学的眼睛。

  (教师戴上一次性薄膜手套,向众学生展示后从苹果上切一小块用牙签喂给学生。)

  (本环节设计意图:从课堂映射生活,从教师实验操作细节上教育学生平时应注意卫生。)

  生:酸酸的`、甜甜的、还很脆,我想是苹果吧!

  师:解说得真详细,再请你品尝一种。(老师再从一个煮熟的苹果上切一小块喂他吃)

  生:酸酸的、粘粘的,猜不出是什么。

  师:你觉得哪个更好吃?

  生:第一个。

  师:好,让他看看自己吃的是什么!(卸下这位同学的眼罩,全班同学一起确认食物的名称——煮熟的苹果,并请这位同学归位)谁还想尝?(老师又抽取另一个同学,并请上讲台,用同样的方法喂熟的毛芋。)

  生:软软的、有点甜,是毛芋吧

  (老师喂他第二种食物——生的毛芋)

  生:脆脆的、有点麻,是不是……

  师:为什么不能确定是什么食物?

  生:好像平时从来没吃过这种食物。

  师:你觉得哪个更好吃?

  生:第一个。

  (让学生看看自己是否说对了。)

  师:通过刚才的小游戏我们知道有些食物(举起苹果)我们生吃味道好,有些食物(举起毛芋)烧熟了更好吃,你还知道生活中哪些食物适合生吃?哪些食物需要烧熟了吃?(请学生来说说看)好,这堂课我们来研究一下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板书课题)

  (本环节设计意图:1.通过“猜一猜”辨别食物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有趣的活动中,培养学生探究科学,仔细观察的能力。2. 联系生活中的经验,举例说说生吃,熟吃的食物,从而锻炼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二、新课教学

  (一)观察比较生熟马铃薯

  师:(出示生马铃薯)提问 :这是什么?适合生的吃还是熟的吃?

  生:熟吃。

  师:我手中的两个马铃薯一个是生的,一个是熟的,哪个生的,哪个熟的,你能用什么方法判断出来?(双手快速在身后交换出示两个马铃薯)

  生:“看”、“摸”、“捏”、“切”、“闻”、“尝”、“剥”……

  (本环节设计意图:通过本环节,充分调动学生对已有知识和方法的选择,回忆先前学习的几种观察方式,并激发学生采用多种方式对生熟马铃薯进行观察。)

  师:看来判断的方法真的有很多,下面我们小组合作仔细观察生的马铃薯和熟的马铃薯究竟有哪些不同?请记录员及时做好记录。材料员拿出抽屉里的这盘生熟马铃薯,如果要用小刀请特别注意安全,开始吧!

  (小组观察比较生熟马铃薯,教师巡回指导。)

  师:请材料员收拾好桌面的马铃薯扔进废物箱,我们要开始交流观察成果了:生的马铃薯和熟的马铃薯有哪些不同呢?谁先来试试?(一生把小组的成果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汇报,其他学生质疑补充)(教师一旁板书重点)

  观察方法 观察角度

  看 颜色

  摸、捏 软硬

  闻 气味

  尝 味道

  切 水分

  剥 表皮

  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啊,发现了生马铃薯和熟马铃薯那么多不同点,看来马铃薯由生变熟之后在颜色、味道、气味,水分,软硬等许多方面会发生很多的——

  生:变化!

  (本环节设计意图:1.让学生在已有的辨别方式之上掌握新的辨别方式,培养学生思维的创新能力。2.通过交流汇报,使学生总结出生熟马铃薯在颜色,味道,气味等方面的不同点,从而培养学生归纳分析能力。)

  (二)实验观察玉米粒由生到熟的变化

  师:刚才我们说了马铃薯由生变熟会发生很多变化,那是不是别的食物由生变熟也会发生变化呢?老师为大家准备了玉米粒来观察。(出示玉米粒,师:啊!糟糕,我怎么把生的玉米粒和熟的玉米粒混一起了),大家能帮我把它们先区分开来吗?。(请材料员从抽屉里取出装玉米粒的信封)

  生:能!(学生区分生熟玉米粒。)

  师:“谁来说说你们是怎样区分生熟玉米粒的?”

  生:“熟的软,生的硬;熟的大,生的小;熟的好吃,生的不好吃;熟的香,生的不香……”

  (本环节设计意图:学生利用先前区分马铃薯的方法区分生玉米粒和煮熟的玉米粒,借以巩固先前知识技能。)

  师:“看来玉米粒由生变熟也发生了许多变化。这次老师提供的玉米粒是煮熟的,你们还能用什么方法让玉米粒变熟?”

  生:“蒸”、“烤”、“炸”、“炒”、“煮”……(同步板书)

  (本环节设计意图: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举例说说将玉米粒变熟的方法,激发学生动手实验的兴趣。并为下面的实验做好铺设。)

  师:“好,一会儿我们就来烤玉米,看看我们在烤的过程中玉米粒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请材料员将熟玉米粒收入信封放进抽屉)来,我们看看这次实验的器材,谁能说说你觉得这次实验需要注意哪些地方?(教师依次展示实验器材)

  生:“要注意酒精灯的使用方法”,“点火应该从下往上”,“灭火应该从侧面盖灯帽,熄灭后将灯帽向上提一提”,“用外焰加热。”

  (本环节设计意图:让学生回顾先前学习的酒精灯操作规范,注意实验安全)

  师:实验之前老师还想给大家一些小提醒。看大屏幕。(课件出示“小提示”)

  1、正确使用酒精灯(打开,点燃,加热,熄灭)

  2、搅拌玉米均匀受热。

  3、不触碰发烫的铁碗。

  4、仔细观察并记录玉米发生的变化。

  5、分工合作整理材料。

  师:大家能不能做到啊?材料员拿出材料开始吧!

  (学生分组实验观察并记录,教师巡回指导实验并及时掌握学生实验信息。)

  (课件出示:说说我们的新发现!)

  师:“在玉米粒由生变熟的过程中你们观察到了什么?哪个小组愿意把你们的发现告诉大家?”

  学生分组汇报实验发现。(教师一旁辅以板书)

  煮 蒸 烤 炸 炒

  生玉米粒 ——————————————————→ 熟玉米粒

  硬 慢 裂 裂开口子

  小 膨胀,变大 比较大

  淡黄色 变深,出现小黑点 深黄,黑

  没气味 越来越香,出现焦味 香,有点焦味

  (本环节重在引导学生细致观察玉米粒变化过程中的状态,能对玉米粒变化过程中的重要特征进行描述。使学生认识到玉米粒由生变熟过程中存在渐变的过程。)

  (三)分发礼物,质疑设悬

  师:这堂课同学们都表现得非常棒!现在我决定,把礼物送给你们每一个人。(展示先前出示的礼物——爆米花。)

  师:在分礼物前先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

  师:你们看,这小小的玉米粒和这爆米花除了颜色,气味,味道之外还有什么区别?引导学生思考“样子或形态”不同。

  (本环节设计意图:借此回顾之前总结的食物在由生变熟过程中颜色,气味,味道等会发生变化。并且可以引导学生总结出新的变化方面——形态或样子。提升学生对食物由生变熟过程中几个变化方面的认识。)

  师:那你们想知道一颗小小的玉米粒是怎么样变成一朵可爱的玉米花吗?这就留待课后大家思考吧。

  (课堂结尾留设疑问:大家想知道一颗小小的玉米粒怎么会变成一朵玉米花吗?给学生课后探究学习的空间。)

  师:请大家选出自己组里这堂课表现最出色的同学上来领取你们的礼物。附实验记录表:

  实验记录表(1)

  观察方法 生马铃薯 熟马铃薯 观察角度

  实验记录表(2)

  生玉米粒 烤的过程中 烤熟的玉米粒

  玉米粒的变化

科学教案 篇3

  设计意图:

  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为了让孩子们亲眼见到西瓜虫真正的样子,我和孩子们一起来到了操场上的角落里,用自己带来的铲子在泥土里寻找西瓜虫。角落里到处是黑黑的泥土和一些腐烂的树叶,孩子们迫不及待地争着去挖泥土。老师激励孩子们用比赛的形式比一比“哪一组最先找到西瓜虫”。孩子们高兴极了,开始了“寻找西瓜虫”之旅。幼儿亲自参加活动感到非常兴奋,现在社会的孩子,他们平时远离自然,西瓜虫,让他们了解它们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让幼儿在感受自然的`同时,在玩中学,玩中乐。回到教室后,孩子们还学习用放大镜观察西瓜虫,初步感知了西瓜虫的主要外型特性几其生活习性。通过这样的活动,不但使孩子们对小虫子产生了探索的兴趣,还学会了使用辅助工具(放大镜)研究西瓜虫。

  活动目标:

  1、学习用放大镜观察西瓜虫,感知西瓜虫的主要外型特性几其生活习性。

  2、对小虫子产生探索的兴趣。

  活动准备:

  放大镜、画纸、笔、塑料透明小瓶若干。

  活动过程:

  一、谈论西瓜虫

  1、教师出示西瓜虫的图片,引出话题:

  2、“你们认识西瓜虫吗?”“你知道西瓜虫哪些有趣的事?“你知道西瓜虫喜欢生活在什么地方?

  二、讨论怎样去捉西瓜虫

  1、“幼儿园里什么地方有西瓜虫?我们到什么样的地方才能捉到西瓜虫?

  2、“我们捉西瓜虫需要哪些工具?捉西瓜虫时需要注意什么?

  三、幼儿在园内自由寻找西瓜虫

  1、教师鼓励幼儿结伴去找西瓜虫,并提醒幼儿听到信号就结合。

  四、交流捉西瓜虫的经历

  1、“你们找到西瓜虫了吗?怎么发现的?是在哪里找到的?

  教师小结:西瓜虫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地方。

  五、观察西瓜虫并进行交流

  1、引导幼儿借助放大镜观察西瓜虫。

  “西瓜虫这么小,我们能看的清吗?可以用什么工具让我们看清它?

  2、引导幼儿自由观察

  “你发现了什么?”

  3、教师带领哟额自由观察

  “西瓜虫的头上有什么?是什么样的?西瓜虫的身体是什么样的?(教师可让幼儿自由说)

  4、引导幼儿运用放大镜观察西瓜虫并进行交流,西瓜虫头上有什么?身体是什么样子的?有几只脚?它的脚长在那里?当它碰到危险时会怎样?

  5、请幼儿模仿西瓜虫的样子.尤其是遇到危险后缩起来的样子。

  活动延伸:

  1、引导幼儿画西瓜虫,并记录自己的观察发现。

  2、“今天西瓜虫跟我们一起玩,我们给这位小客人画个像吧!

  3、小朋友在墙角里找西瓜虫。

  活动反思:

  让他们了解它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并让他们知道泥土有很多的养分,是许多动植物生存的基础,活动中幼儿乐于发现、主动参加科学活动,学会运用各种感官观察、比较。幼儿对本次活动充满了积极探索的乐趣。

  关注幼儿的兴趣与需要,教学活动中也体现幼儿的经验。根据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体现教学目标的适宜性、个性化。依据本班幼儿的实际,在研究和把握本班幼儿身心发展的实际水平、发展需要和可能性的基础上,确定幼儿进一步发展的潜力、方向和步伐。同时,老师们关注本领域的核心价值,给孩子们一个最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相关信息:

  西瓜虫:别名鼠妇;俗称 潮虫。分布中国各地。寄主在田间主要为害瓜类幼苗和十字花科蔬菜幼芽、嫩根及草莓等浆果。喜食油菜、芥菜、小白菜、番茄、黄瓜、南瓜、瓠瓜、大豆、豇豆、苋菜、空心菜、莴苣等叶片及食用菌等。

科学教案 篇4

  一、设计意图:

  孩子们在游戏及日常生活中,会发现一些奇怪的现象如船为什么会浮在水上走?为什么有些东西回会浮在水面而有些东西沉在水里?等等,为了使幼儿满足幼儿的的好奇心,在探索身边的的科学,接触沉与浮的现象,并对沉与浮的现象做出简单的分析、判断和推理,因此设计了这个科学学习活动。

  二、活动目的:

  1、引导幼儿观察、比较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

  2、引导幼儿积极思考,大胆操作和用语言较完整连贯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3、引导幼儿尝试用简单的图画记录观察和探索的结果。

  三、活动准备:

  1、小泡沫板、石头、玻璃珠、雪花片、小球、塑料瓶、操作盘放在桌子的中间。

  2、记录表、笔、水盆 。

  四、活动过程

  1、教学活动的导入

  幼儿进入课室室后,坐在座位上。

  老师:小朋友,我们来看看托盘中都放着哪些东西?

  2、猜测物体沉浮状态并记录

  老师:小朋友,请你们猜一猜,这些东西放入水中后,有哪些东西会沉到水底,有哪些东西会浮在水面上?

  老师:请你把猜想的写到记录表上,记录表已将托盘中的材料画好,表示下沉, 表示上浮。

  请你在相应的`位置上画上勾,等会我们再来比比,你猜的和操作结果到底是不是一样的。

  3、实际操作物体,并记录沉浮状现象。教师给予指导。

  老师:小朋友刚才都将自己的猜测记在了记录表上,那小朋友的猜得到底对不对呢?请小朋友对照记录将材料一个一个地放入水中,并将这个材料是沉还是浮记录在记录表相应的位置上。

  4、幼儿对自己的实验总结及与小朋友分享自己的实验过程、实验结果。教师给以鼓励。

科学教案 篇5

  一、教学目标:

  1.能仔细观察并描述图片中三个

  孩子及其父母的所有的相似的地方。

  2.能对家人和自己的外形特征进行比较,并作出合理解释。

  3.能对动物的遗传现象作出合理的推测。会收集有关植物的遗传资料。

  4.知道人、动物、植物的许多特征是可以遗传的。

  5.体会合作与交流的重要价值,感受遗传的神奇与奇妙。

  二、教学重点、难点

  1.能仔细观察并描述图片中三个孩子及其父母的所有的相似的地方。

  2.知道人、动物、植物的许多特征是可以遗传的。

  三、教学准备:

  图片、照片。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提问导入×××你长得像谁?你呢?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遗传是生命的最基本的特征之一,今天我们就来探究生物的遗传现象。

  2.观察并比较图片中三个孩子与父母的相似点。

  出示图片学生观察,让学生们通过仔细观察找出各他们自的父母。

  你怎么找出的,依据是什么?

  升学仔细观察他们相象的地方并交流。

  开始找同学家人的活动。通过把同学的照片与其家人的照片与其家人的照片进行比较,找出身体特征的相似处。

  揭示:子女和父母之间或多或少地保留着一些相似的.特征,这种现象称为“遗传”。

  3.观察植物动物、植物的照片,找出生物体亲代和后代的相似特征。

  学生观察图片或交流的资料,从而探究动物植物的遗传特征。

  小结遗传先行是生物体共有的特征。

  4.交流有关遗传的谚语和俗语。

  学生交流收集的遗传的谚语和俗语,加深学生对遗传现象的认识。

  5.依据遗传规律推测小猫爸爸的样子。

  学生推测并说明理由。

  6.巩固

  今天我们学习内容是,遗传是生命体的特征之一,是生物界的普遍现象。一个物体的个体产生同一物种的后代,每一物种的个体都继承上代的各种基本特征。

科学教案 篇6

  3.1一天的食物

  教学目标:

  1、能积极参与讨论,初步掌握调查记录食物的方法。

  2、能利用简单的统计分析,发现我们一天食物的问题和规律。

  3、能够用多种方法对食物进行分类。 教学重点:通过记录一天的食物,发现问题和规律。 教学难点:会给多种的食物进行分类。

  教学准备:

  1、事先对几位学生的一天食物进行跟踪调查,了解四年级孩子所吃食物的情况。

  2、设计按餐别统计的调查记录表,供学生小组活动用。

  3、设计一张大的统计表,供记录汇总学生食物情况。

  4、准备一些写有食物名称的卡片,供学生分类时用。

  教学过程:

  一、引入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食物对于我们人的生长发育来说十分需要。小时侯,我们吃妈妈的乳汁长大,现在人越长越高,活动也越来越多,光吃母乳一种食物已经不够了,我们开始吃各种各样的食物了。

  二、探究过程

  1、记录一天的食物 ? 以昨天为例:我们都吃些什么? ? 学生汇报。(1)讨论活动:这么多食物我们该怎么来记录呢? ? 讨论记录的一些方法:如按餐别进行记录;按荤素记录等; ? 讨论记录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如“炒三丝”算几种食物?零食是否要记录?喝过的水要不要记录等; (2)小组记录:要求学生对一天的食物按餐别进行记录。组织小组活动,小组汇报,师记录(或统计表)。 (3)思考:从这些汇报中,我们可以看出些什么? ? 一天中,我们要吃多少种食物? ? 吃的最多的是什么食物? ? 每餐都吃的食物有哪些?

  2、给食物分类 (1)图片分类:这么多食物,除了可以根据每餐吃什么来分类以外,还可以怎样进行分类?(2)汇报: ? 按喜欢吃的分类; ? 按味道分类; ? 按生活习惯分类; ? 按食物结构分类; ? 按食物来源分类; (3)举例说说荤食、素食还可以分为哪几种?三、小结 师:食物中蕴藏着许多学问,比如人为什么要吃食物,吃哪些食物好,等等。请同学们课外去搜集一些资料,我们将作深入的研究。板书设计: 3.1 一天的食物 1、记录一天的食物 2、给食物分类 教学后记:

  3.2 我们身体从食物中获得什么

  教学目标:

  1、能够自行查找食物营养成分的资料,知道食物的营养成分,感受营养对人体的重要作用。

  2、能用简单的方法来判别食物中含有的营养成分,激发探究营养成分的浓厚兴趣。

  教学重点:知道食物有哪些营养成分。

  教学难点:能找出食物中的营养成分。

  教学准备:

  1、事先让学生查找食物营养成分的相关资料,带到课堂上进行汇报。

  2、让学生带一些食物。

  3、准备作业纸。

  4、碘酒、小刀、白纸、蜡烛、火柴。

  教学过程:

  一、引入: 食物中的营养成分能促进我们的生长发育,维持我们的生命活动。食物中的营养成分主要有哪些呢?

  二、探究过程:

  1、食物有哪些营养成分 按组进行汇报交流 (1)蛋白质组: ? 蛋白质是人体肌肉、皮肤、内脏、头发、指甲和血液的主要成分; ? 含有丰富蛋白质的食物例举; (2)糖类组: ? 就是白糖吗? ? 淀粉也是糖类; ? 变成热量、力气的食物; (3)脂肪组: ? 你认为脂肪是什么? ? 哪些食物中含有脂肪? (4)维生素组: ? 你知道哪些维生素? ? 调节身体机能的作用; ? 看图说说哪些食物有较多的维生素? (5)矿物质组: ? 矿物质是什么? ? 缺钙会得软骨病; ? 含有矿物质的食物。 小组活动:将带来的食物进行分类(作业纸) 含有丰富蛋白质的食物 含有丰富糖类的食物 含有丰富脂肪的食物 含有丰富维生素的食物 含有丰富矿物质的食物

  2、找出食物中的营养成分 (1)过渡:刚才我们通过交流对食物的营养成分有了一定的了解,当然,我们还可以通过实验的方法,亲自来找一找这些食物所含有的营养成分,那就更有趣了。(2)找找糖类。 ? 复习: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糖类,我们可以采取什么办法?(滴碘酒) ? 滴碘酒该怎么做呢?(一小片食物,几小滴,用滴管要稍离开食物) ? 学生操作;汇报。(3)找找脂肪。 ? 尝一粒花生米和一粒蚕豆,说说有什么不同? ? 想想可以用什么办法检验脂肪?(在纸上捻一下,看看有没有留下油迹。) ? 学生操作;汇报。(4)找找蛋白质。 ? 你有办法吗?(可以看看标签) ? 学生看食物包装袋上的标签,找找不同食物的蛋白质含量。 ? 用蜡烛烧头发、指甲,闻闻发出的气味。这是蛋白质燃烧时产生的。 ? 烧一块瘦肉,继续检验。

  三、小结

  1、说说食物中的营养成分。

  2、继续检验食物的营养成分,制成一份常见食物营养成分表。

  板书设计: 3.2 我们身体从食物中获得什么 1、食物有哪些营养成分 2、找出食物中的营养成分 教学后记:

  3.3 吃什么还吃什么

  教学目标:

  1、知道人需要不同的营养,懂得营养均衡的重要性。

  2、通过探究理解食物的“金字塔结构”,初步学会合理搭配食物。

  3、在讨论、交流、研讨过程中逐步养成合理饮食的习惯。

  教学重点:初步学会合理配搭膳食营养。

  教学难点:了解怎样使营养均衡。

  教学准备:

  1、 根据上节课的研究,教师从学生的作业中选择一份较科学的食物营养成分表。 2、食物的“金字塔结构”图。

  3有条件的学校,教师可与食堂联系,请他们提供学生亲身体验的机会。

  教学过程:

  一、引入: 一天中,我们要吃很多食物(出示食物营养成分表),哪些是支持我们生长发育的食物?哪些是给我们提供活动能量的食物?哪些是使我们保持健康的食物?

  二、探究过程:

  1、怎样使营养均衡 (1)出示青菜、米饭和肥肉图片:说说哪种食物最有营养? (2)出示一位孩子的一天食谱:说说发现什么? (3)口头回答:为了使我们均衡地获得各种营养,我们每天应吃什么?还应吃些什么?(板书课题)思考:我们应该怎样吃食物? ? 方法指导,如细嚼慢咽; ? 卫生指导,如饭前洗手。 2、搭配膳食营养 (1)小组活动:怎样搭配我们的食物? ? 小组设计; ? 汇报(3—5人):构建“饮食结构图”。 (2)观察“金字塔结构”,理解食物搭配的原则。 ? 荤素搭配; ? 粗细粮搭配; ? 多种搭配; ? 适当吃一些新鲜水果和蔬菜; ? 喝一些水; …… (3)根据以上原则,请你为自己配制一份营养晚餐。 ? 学生配制; ? 3—5人汇报; ? 学生评价:这顿饭,富含我们所需要的各种营养吗? 三、课外延伸 请按自己的食谱进行实践,我们将评出“美食大师”。

  板书设计: 3.3 吃什么还吃什么 1、怎样使营养均衡 2、搭配膳食营养 教学后记:

  3.4 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

  教学目标:

  1、知道食物分为生吃和熟吃。

  2、能用酒精灯烧熟食物。

  3、能通过观察具体描述生、熟食物的变化。

  教学重点:观察比较生、熟马铃薯,了解生与熟的不同。

  教学难点:通过观察能描述生、熟食物的变化。

  教学准备:

  1、给每组学生准备一份生、熟马铃薯,水果刀。

  2、准备酒精灯、石棉网、火柴、烧杯、水、铁匙、玉米等器材。

  3、设计一张观察记录纸,以记录玉米粒到玉米花的变化过程。

  4、准备爆玉米花图片、玉米饼图片。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同学们,平时喜欢吃生的肉片还是熟的肉片?有些食物经过烹饪之后更好吃,而有的食物生吃味道更好。今天我们一起来观察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看谁发现得多?

  二、探究过程

  1、生食和熟食 (1)出示一些食物图片:说说哪些可以生吃?哪些要熟吃? (2)揭示题目。 (3)举例说说生食和熟食。

  2、观察比较生、熟马铃薯 (1)教师提供生、熟马铃薯,组织学生分组观察它们的变化。 ? 看看马铃薯的大小变化 ? 摸摸马铃薯的软硬异同 ? 尝尝马铃薯的味道 ? 把马铃薯切开,观察里面的变化 (2)汇报:马铃薯的营养会变化吗? (3)讨论:把马铃薯烧熟了吃有哪些益处?

  3、从玉米粒到玉米花 (1)预测:玉米从生到熟会有哪些变化? (2)说说玉米变熟的方法,鼓励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讲出多种办法。(3)操作指导: ? 放在水中煮。教师要引导学生做好实验装置,练习使用酒精灯。 ? 置于火上烤。手拿在塑料柄上,在酒精灯外焰上加热。 (4)实验要求:注意安全;注意观察和记录。(5)分组选择实验,并操作。 (6)汇报:将观察到的现象尽量用语言描述出来。

  三、巩固延伸

  1、图片出示其他烧熟玉米的方法:玉米饼、爆玉米花等

  2、尝尝爆玉米花。

  板书设计: 3.4 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 1、生食和熟食 2、观察比较生、熟马铃薯 3、从玉米粒到玉米花

  教学后记:

  3.5 面包发霉了

  教学目标:

  1、仔细观察发霉的面包,初步感知食物放久了会长出霉菌。

  2、能根据自己提出的问题进行假设,并能设计实验研究霉菌的生长与环境的关系。

  3、能坚持记录霉菌的生长情况,会分析、整理自己记录的数据。

  教学重点:观察发霉的面包,了解霉菌。

  教学难点:观察霉菌的生长情况。

  教学准备: 小组:发霉的面包、新鲜的面包若干,放大镜、载玻片、牙签、水、滴管、塑料袋等,有条件的学校准备显微镜若干台。

  教学过程:

  一、引入 观察新鲜的和发霉的两块面包,你有什么发现?

  二、探究过程

  1、观察发霉的面包 (1)用放大镜继续观察发霉的面包,你又有什么新的发现? (2)怎样才能看清楚面包上霉菌的样子? 学生讨论,小组尝试。师引导学生用牙签取一些面包上的霉菌放在载玻片,用放大镜和显微镜进行观察。(3)用语言来描述你看到的霉菌的样子。 (4)你还在什么物品上看到过霉菌?(5)观察了面包上的霉菌,你还想研究些什么?

  2、哪一块面包上的霉菌生长得快 (1)讨论:面包上怎么会长出霉菌?可能是什么原因使面包长出霉菌? (2)你能设计实验证明霉菌的生长与水的多少有关? 小组讨论,交流实验的方法。设计一种研究霉菌的生长与温度的关系的实验方法,学生小组操作。提问:为什么要在每块面包上放一些霉菌? (3)你能设计一个实验证明霉菌的生长与温度的关系? 小组讨论,汇报实验的方法,说说为什么要这样做?(4)霉菌的生长还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能用实验来证明吗?

  3、后续观察活动 根据你的实验方法,注意每天观察记录两块面包上霉菌的生长情况,下一次上课时带上你的观察研究成果。

  三、小结 板书设计: 3.5 面包发霉了 1、观察发霉的面包 2、哪一块面包上的霉菌生长得快

  教学后记:

  3.6 减慢食物变质的速度

  教学目标:

  1、通过孩子们的比较观察活动,知道引起食物变质的原因,从而了解储存食物的各种方法。

  2、培养孩子们的观察比较能力,能对观察的结果作出合理的解释,会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识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初步的归纳和综合。

  3、使学生养成注意观察周围的事物的习惯,会关注身边的科学。

  教学重点:了解储存食物的各种方法。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用学到的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1、 小组观察:小鱼干、干面条、坏的小鱼、发馊的潮面若干,镊子每人一把。

  2、演示用图片、食物罐头等若干。

  教学过程:

  一、引入 你吃过什么鱼干?味道怎样? 每人尝一点新鲜的鱼干,说说你吃鱼干时的感受。

  二、探究过程

  1、观察变质的食物 (1)小组各一份新鲜的小鱼干和干面条。 ?讨论:你可以用哪些方法来观察? ?小组观察活动,说说你发现了哪些有关小鱼干和干面条的信息?(2)小组各一份坏了的小鱼和发馊的潮面。 ?讨论:这条小鱼已经坏了了,可能带有很多细菌,我们怎么来观察这些坏的物品? ?小组观察活动,你发现了哪些信息? (3)比较新鲜的小鱼干和坏的小鱼、干面条和发馊的面条,有哪些不同的地方?(4)汇报上一节课的后续实验记录情况,你从实验中发现面包上霉菌生长快慢的原因了吗? 讨论:?小鱼为什么在短时间坏了? ?鱼干为什么能长时间地保持好闻的气味? (5)小结:阅读48页小资料。

  2、储存食物的各种方法 (1)我们已经知道引起食物变质需要有一定的空气、水分和温度等条件,如果要储存一条新鲜的小鱼,可以用什么方法?小组讨论交流,并说说运用这种方法储存食物的理由。 (2)出示图片和食品罐头等实物,说说为什么可以用这种方法能储存食物?(3)你还知道哪些储存食物的方法?为什么这些方法能减慢食物变质的速度? (4)讨论:你还能用什么方法来储存食物?(5)小结:阅读49页小资料。

  三、后续活动 课后收集一些食品包装袋或包装盒,思考为什么用这种方法来储存食物?

  板书设计: 3.6 减慢食物变质的速度 1、观察变质的食物 2、储存食物的各种方法

  教学后记:

  3.7 食物包装上的信息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食品包装袋上的信息,知道我们可以从食品包装袋上获取很多有关食物的信息;

  2、能根据食品的保质期、配料表等信息,正确选择适合的食品;

  3、指导学生收集信息的方法,培养学生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重点:观察食品包装袋或包装盒上的信息。 教学难点:会比较几种食品的保质期、配料,正确选择合适的食品。

  教学准备:

  1、学生课前每人收集3—5种食品包装袋和包装盒;

  2、食品的生产日期和保质期的记录表、牛奶饼干的配料表。

  教学过程:

  一、引入 说说你带来了哪些食品的包装袋和包装盒。你从包装袋上了解到什么内容?

  二、探究过程

  1、观察食品包装袋或包装盒 (1)观察活动:仔细观察包装袋上的介绍,你能从中获得哪些信息? 小组观察、交流、汇报。(2)讨论:一般的食品包装袋上的信息有哪几类? ?汇报并请学生板书。 ?提问:你从这些信息中能了解些什么?你想研究些什么?

  2、比较几种食品的保质期 (1)小组活动:记录五种食品的生产日期和保质期。 (2)观察比较:你从记录的五种食品的生产日期和保质期中发现了什么问题? 引导学生找出最近和最早生产的食品、最新生产的食品、保质期最长和最短的食品。(3)小组讨论:选择保质期最短和最长的两种食品,是哪些原因影响了食品的保质期? 引导学生从两种食品的特点、包装和保存的方法、配料等方面去寻找原因。(4)如果是同一种食品,你选择保质期长的食品,还是选择保质期短的食品?

  3、调查了解食品的配料 (1)出示一份牛奶饼干的配料表。 看了这份牛奶饼干的配料表你有什么想法? (2)找出表中你熟悉的配料名称,推测它们在食品中所起的作用是什么? (3)找出表中你不熟悉的配料名称,猜猜它是什么东西?三、课后拓展 1、各种配料在食品中所起的作用是什么? 2、食品添加剂是否会对人体产生有害的影响?

  板书设计: 3.7 食物包装上的信息 1、观察食品包装袋或包装盒 2、比较几种食品的保质期 3、调查了解食品的配料 教学后记:音

科学教案 篇7

  活动目标

  1.用科学小实验的办法发展幼儿的探索精神,激发他们对科学活动浓厚的兴趣。

  2.通过幼儿亲自的操作活动,使幼儿初步感知淀粉、石灰水和碘三者之间简单变化。

  活动准备

  1.幼儿人手一份试管、烧杯、滴管和喷雾器。

  2.桌上准备淀粉、碘水和石灰水,试管架和抹布等,幼儿已经有做各种小实验的简单经验。

  3.贴在墙上的白纸两条,上面已经有淀粉画。

  活动过程

  一、教师简单交代,引出主题:做小实验。

  1.出示聪明豆玩具,激发幼儿兴趣。

  2.师:聪明豆知道许多科学知识,最喜欢和大家一起做科学实验。看,今天又为大家准备了什么?我们可以用这些器具干什么?

  3.创造条件,让幼儿多讲、互讲,小声议论。

  二、通过淀粉和碘水混合的试验,引导幼儿发现变化。

  1.师:聪明豆给小朋友带来两瓶神奇的.水,它是什么颜色?猜猜它可能什么?

  2.请小朋友讨论,如果将这两种液体混合在一起会发生什么现象。

  3.教师提操作前要求:玻璃制品轻拿轻放;按标签放滴管。

  4.幼儿操作,在活动过程中发现神奇变化。

  5.教师提问:实验有没有变化?是什么样的变化?怎样变的?

  教师小结:原来的黄色液体(碘)和白色液体(淀粉)通过混合后,颜色变成了蓝紫色。这两种神奇的液体分别是碘和淀粉。

  三、通过提供的第三种液体,使幼儿继续感知神奇的化学反应。

  1.师:刚才的实验有趣吗?你们还想做实验吗?聪明豆又带来一瓶更加神奇的水,它有颜色吗?和前两瓶一样吗?猜猜它可能是什么呢?

  2.请幼儿继续讨论,如果将第三瓶液体滴入刚才的试管中会怎样。

  3.幼儿亲自试一试,在操作中发现变化。

  4.教师提问:发生变化了吗?是什么样的变化?怎样变化的?

  教师小结:这瓶液体是透明的,叫石灰水,倒入刚才的蓝紫色液体中,却将颜色一下子变没啦!这是产生了化学反应。

  四、做游戏:寻找聪明豆的礼物。

  1.出示周围墙上的淀粉画,教师介绍,礼物是用淀粉画在纸上,所以小朋友看不见。

  2.启发幼儿:纸上有什么?看得见吗?聪明豆将礼物藏哪啦?怎么办?

  3.引导幼儿用灌有碘水的喷雾器向周围墙上的淀粉画喷射,使幼儿惊奇的发现纸上出现了各种各样画的礼物。

  4.可以请幼儿再想一想消除画面的办法。用有石灰水的喷雾器喷射。

  师:今天的游戏有趣吗?我们发现了许多秘密,在我们生活的周围,还有好多有趣的变化,以后我们一起再玩。

科学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通过观察给根分类;

  ●能利用已有的知识设计一个证明植物的根能吸收水分的实验;

  ●会通过实验观察茎的运输功能。

  知识与技能

  ●知道植物的根根据形状可以分成两大类:直根和须根;

  ●知道根的作用是固定植物和吸收水分、营养;

  ●认识形态各异的茎,知道茎的作用是运输养料和水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培养学生爱护植物,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直奔主题。

  教师叙述:这节课老师将和同学们继续走进植物的一生这一单元。今天,我们要研究的是植物的根和茎。

  二、动手实践,探究根源。

  (一)通过观察、比较、描述、绘画及分类活动认识直根和须根,并了解根的作用。

  1、学生观察实物,发现特点。

  ①教师出示菠菜与葱的实物让学生初步认识植物的根。

  ②让学生观察事先提供的菠菜和葱的根,发现他们的不同点。

  2、学生畅谈观察结果。

  学生观察完两种植物,将自己发现的根的不同形态描述出来。

  3、教师适时小结。

  教师适时点拨、画图,并得出结论,建立概念:像菠菜这样的根,有一条粗粗的主根,四周有一些侧根的称为直根;而像葱这种植物有许多粗细相似的根,就称为须根。根按形态有直根和须根之分。

  4、按根的不同形态给植物分类。

  ①学生小组合作,给植物按根的不同形态分类。

  (事先提供的植物:香菜、荠菜、菠菜、青菜、芫荽、葱、蒜苗、青草等。)

  ②汇报交流。

  小组派一名代表带着实物到前面给大家说说他们的分类情况。

  (学生会说出:我们将香菜、荠菜、菠菜、青菜和芫荽分为一类,他们都是直根;而葱、蒜苗和青草分为一类,他们都是须根。)

  5、引导学生认识根的作用。

  (学生说出:根能吸收水分;根能把泥土固定在植物的根上;根能将养料传给植物的叶子;根可以让植物长大。)

  ⑤教师小结:

  根是植物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将植物牢牢地固定在土壤中,同时根又从土壤中吸收植物生长所必需的水分和养料。(板书:固定植物 吸收水分和养料)

  (二)通过观察、比较、实验认识茎的不同形态,了解茎的.作用。

  1、认识茎的不同形态。

  ①【提供茎的不同形态的画面(竹子、牵牛花、丝瓜、西瓜)】

  过渡: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组美丽的画面,了解茎的不同形态。

  ②学生结合画面自由说说它们分别是什么植物的茎。

  ③学生仔细观察植物茎的不同形态,小组内讨论并试着给它们分别取名字。

  ④交流汇报。

  教师用简笔画表示出各种不同形态的茎,并引导学生了解这四种地上茎的名字。

  ⑤教师小结:

  这就是植物的茎按照生长状态分成的四种类型:直立茎、缠绕茎、攀援茎和匍匐茎。

  3、通过实验了解茎的作用。

  ①了解实验内容,猜测实验结果。

  过渡:刚才老师要求每组同学将竹子的茎插入装有红水的烧瓶中,现在请同学们观察一下,你们发现了什么?还可以猜测一下,竹子的茎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学生说出:竹子的茎可能会变红;竹子茎的内部可能会有红水;竹子的茎和叶可能会被红水染红。)

  ②实验操作。

  A提出操作要求(将竹子的茎纵切或斜切;小组内要分好工;操作时注意刀的安全使用;注意仔细观察;做好实验记录和发言的准备。)

  B学生动手操作,完成记录表格,教师巡视指导。

  (重点引导学生将观察到的实验现象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

科学教案 篇9

  一、教学目标

  1、继续进行观察、研究大树的活动,愿意亲近自然,关注自然。

  2、用简便的方法描述树的形状、粗细、高矮等。

  4、能用各种渠道丰富自己的知识。

  二、教学准备

  学生拓展树皮用的白纸若干,几张放大树的照片。

  三、教学准备

  1、引入。

  上一节课我们已经观察了一棵大树,你能不能告诉我,你观察到的那棵树是怎么样的?

  2、用简便的方法描述树的形状、粗细和高矮。

  用动作比划你看到的树冠的`形状。

  用手比划你的大树的树干有多粗。

  用比较的方法告诉别人,你的大树有多高。

  3、观察、描述树的其他方法

  画一画,你所观察到的树的叶子,大树。

  展示一下你捡来的树的果实。

  你看到的树皮是怎样的呢?你用什么办法把树皮给同学展示一下。

  教师教学生拓印树皮的方法,学生到校园内拓树皮。

  小结:用画画,拓印做记录,搜集实物标本等方法,都是我们观察,描述大树时可以使用的方法。

  4、对记录、描述作用的理解

  大家都能对大树进行描述或记录,那你是否能根据别人的描述知道是哪一棵树?

  出示一份观察记录,让学生猜猜是校园里的哪一棵树。教师将落叶、树皮拓片分发给学生每人1份,让学生到校园去寻找大树。

  5、作业。

  写一份树的观察记录。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教案04-06

科学教案(经典)10-02

(精选)科学教案10-03

科学教案【精选】09-19

[精选]科学教案09-22

科学教案[精选]09-22

科学教案(经典)10-11

科学教案(精选)10-09

(精选)科学教案08-17

(经典)科学教案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