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科学教案【集合9篇】
作为一名教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班科学教案9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大班科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观察不同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并对这一现象感兴趣。
2、尝试运用已有经验,寻求改变物体沉浮的方法。
教学准备:
1、水槽每组1个,木块、木片、钥匙、啤酒瓶盖、饮料瓶、棉花、橡皮泥等物品。
2、记录表1张,分类筐3个。
3、《科学》下p.26~27。
教学过程:
一、猜测活动。
1、请幼儿根据原有经验猜测:这些物体放在水里面,会有什么现象产生?是沉下去还是浮在水面上?
2、将预测的结果记录在画册《沉下去浮上来》的表格中,并请幼儿相互交流自己的想法。
二、操作活动。
1、请幼儿动手尝试,看看结果和自己想的是否一样,教师观察指导。
2、将操作结果记录下来,并和预测结果进行对比。
三、交流活动。
1、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操作的.,发现了什么。
2、请幼儿将能沉下去、能浮上来以及既不浮也不沉的物品分类放在筐里。
四、拓展活动。
1、你能让沉下去的棉花再浮起来吗?
2、请幼儿想办法让浮起来的物品沉下去,让沉下去的物品浮起来。
3、你知道游泳时为什么身体浮在水面上?
4、说一说,海中的什么东西是根据沉浮原理制成的?
大班科学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了解时钟的钟面等点及分针,时针的运行规律,学会看整点。
2.学会看整点并能正确拨出,读出整点。
3.初步形成按时作息的良好习惯。
4.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5.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活动准备:
实物钟2个,若干个钟面,若干个圆,若干个勾线笔,挂图。
活动过程:
一、时钟的分类
师:听,这是什么声音?(闹钟的声音)我们听见闹钟的声音会做什么事?(起床)有几只小动物一起约好在7点的时候去逛商店,听见闹钟的声音都起床了,都到他们约好的地方集合了,约好的时间到了,可是小猪没来,你们说要不要等它呀!(要等)他们等了好久,小猪还没来,小动物只好走了,小动物们一起去逛商店了,他们来到了时钟店,看了很多种,也不知道买什么种,我们也来看看有什么钟。(欣赏图片)你们看过这些钟吗?
小结:有小动物的是卡通钟,能挂在墙上的是挂钟,放在桌面上的是座钟,放在地上的是落地钟。
二、观察并认识时钟,分针及了解他们的运行关系和运行规律。
师:刚刚我们一起看了这些钟,你们发现这些钟有哪些一样的地方?(上面有数字,有两根针)这两根针他们都有个好听的名字,你们知道叫什么吗?(分针,时钟)
小结:钟的上面有两根针,一根短,一根长,短的叫时针,长的叫分针,上面还有数字1-12,数字是怎么排列的?(小结:数字从向右方向从小到大绕一圈排的?
师:出示时钟,你们看看时钟里的'指针朝哪个方向转的?(向右)顺着指针的方向我们叫它的顺时针。看看老师把分针转一圈,时针有什么变化?
小结:小朋友真聪明,分针转一圈走12格,时针则走一格,就一小时,分针要走一圈才是一小时。
三、认识整点
师:出示图,谁能告诉我图片上的钟几点了?分别出示12个不同时间的钟面,让幼儿说出整点和怎样写整点。
师:小动物买好了钟都是回家,可是小猪还没来,它到底干什么了?我们去看看它在干什么?出示图片(睡觉)看看几点钟了(10点)小猪是一个不守时的小猪,我们不要学小猪,我们要按时睡觉,按时起床,吃饭,上学,早睡早起,就不会迟到了,我们学会珍惜时间,因为时间过去就不会回来。
四、学拨整点
森林里其他小动物看见他们买的钟都很羡慕,可是他们不知道怎么看时间,小朋友帮帮小动物,好吗?老师拨时间,你们说,然后请小朋友来拨时间。
五、练习画钟面、时钟、分针
大班科学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同伴合作在胶片上绘制连续画面,自制电影胶片。
2、尝试用简短生动的语言为电影配音。
3、能操作自制胶片播放电影,体验自制电影的成就感。
活动准备:
1、透明胶片(也可用透明玻璃纸、衬衣盒里的透明塑料板、压膜纸)、彩笔。
2、用应急灯或手电筒做光源自制电影放映箱、白布。
3、幼儿用书第1册第34页。
活动过程:
1、组织幼儿讨论各小组自制电影画片的内容,注意画面尽量要有连续性。
2、指导幼儿参考幼儿用书,分组绘制电影胶片。
(1)讨论绘制方法:用彩笔在透明胶片上画出内容,注意线条要流畅,涂色要均匀。组内幼儿分工要明确(可以有的绘制线条,有的涂色;也可以让每位幼儿根据设计的情节完整地绘一幅画)。
(2)分组绘制,教师给予适当帮助和指导。
3、请幼儿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故事讲述排练,注意所配语言要简短生动。为自制电影配音时,可以分角色配音,也可以使每位幼儿将一幅,组内自己协商分工。
4、组织幼儿分别到台前展示自己组内的'小电影画片,体验自制电影带来的成功愉悦。
活动延伸:
在区域活动中交流自制电影的成功体验和感受。
大班科学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尝试按多种特征给动物进行正逆排序。
2、积极参与操作活动,感受排序活动的乐趣。
3、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
4、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大胆创造并分享与同伴合作成功的体验。
活动准备:
桃子和小动物图片。
活动过程:
一、初步了解动物的主要特征
1、引出话题。
提问:看这是一个又大又甜的桃子,你们喜欢吃吗?
森林里的小动物也想吃。看看是哪些小动物,请你们来说一说。
2、了解动物的主要特征。
引导提问:你们看这是长耳朵的小兔,还有什么样的小动物呢?
数一数,一共有几位朋友?
二、按动物的某一特征排序
1、按动物的高矮、长短排序。
师:五个小动物都想先吃到桃子,让谁先吃好呢?。他们决定比一比。
(1)按个子的高矮排序。
引导提问:长颈鹿把脖子挺得高高的。你们猜,他会说比什么才能让自己先吃到桃子?
(2)按耳朵的长短排序。
长颈鹿正要去吃桃子,可猴子说:"这样不行"。
引导提问:猜猜看,兔子会说比什么才能让自己先吃到桃子?
小兔子吃到桃子了吗?有没有小动物反对呢?
(3)按尾巴的长短排序。
"这样也不对"猴子大喊了一声。
引导提问:猜猜看猴子会说比什么才能让 自己先吃到桃子?
2、按动物的轻重排序。
提问:猴子有没有吃到桃子呢?
"不行!"河马使劲地跺着脚说。
引导提问:刚才长颈鹿要比个子的高矮,兔子和猴子分别要求比耳朵和尾巴的'长短,猜猜看这一次大肚皮的河马会要求比什么呢?它会怎么说?
3、按动物的高矮、长短、轻重进行新一轮排序。
"不行!"这时一点不起眼的毛毛虫大喊了一声。
引导提问:毛毛虫那么小,猜猜看,他会想比什么才能让自己得第一呢?
毛毛虫得了几个第一?是怎么比的?
教师小结。
三、品尝桃子
四、拓展活动
教学反思:
一次科学活动的开始,应该来自幼儿已有的经验,一次科学活动的结束,并不是真正的结束,应使幼儿有进一步的探索可能,成为获取经验的开始。幼儿是学习的主人,所以我们老师要尽其所有、创设各种学习环境,让幼儿能够用眼看、用耳听、用嘴说、用脑思考,全身心地积极地投入到探究中去,给幼儿自由展现的空间。让幼儿在游戏中、快乐中获得知识,学得经验。
大班科学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乐意参与探索风的游戏。
2、让幼儿初步了解风是怎样形成的,并认识风的一些用途和危害。
3、能大胆进行实践活动,并用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见。
4、使幼儿对探索自然现象感兴趣。
重点难点
初步了解风的形成,认识风的一些用途和危害。
活动准备
1、纸箱、塑料袋、气球、扇子、书本、硬纸片、吸管、羽毛等。
2、风类玩具。
3、有关风的用途及危害图片
活动过程
1、初步认识风是由空气流动形成的。
(1)运用魔术箱和塑料袋证明空气的存在,并且就在我们的周围。
(2)出示2个充满气的气球,把其中1个松开口后吹到一幼儿的头发上,请幼儿说说观察到了什么,引出“风”。通过对比,引导幼儿说出:流动的空气形成了风,不动的空气不是风。
(3)教师小结:空气流动形成风。
2、尝试制造人造风。
(1)出示风车,告诉幼儿它们都想和风做游戏,但是教室没有风,怎么办?
(2)幼儿自由选择制造风的材料,尝试用各种材料制造风。
(3)教师小结人造风的方法,并鼓励幼儿想出更多的方法。
3、幼儿观看图片,了解风在生活中的`一些用途和危害,引导幼儿辨证地看待事物。
4、游戏:羽毛飞起来了。让幼儿运用人造风的一些方法制造风,人鸡毛飘得又高又远。
教学反思
新《纲要》指出:幼儿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好和探索欲望以及尽量为幼儿创设条件,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体验发现的乐趣。 我设计的这节科学探究活动,一开始就利用魔术箱变魔术这一孩子感兴趣的现象深深吸引住了孩子的眼球,激发了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使幼儿“无心”的好奇转化成了“有意”的求知动力,促使幼儿对科学活动的探索欲望。
活动中,教师首先紧紧围绕活动目标,设计了具有观察性、开放性和层次性的提问,如在活动的对于环节中,把塑料袋变鼓,使幼儿感知到我们的周围有空气,把充满气的气球松口吹到幼儿的头发上,让幼儿通过观察,对比,知道了流动的空气形成了风,不动的空气不是风。活动就这样把幼儿引入到科学的氛围之中诱发了幼儿的积极思维。其次,《纲要》中强调:“教师应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活动中,幼儿通过 “做中学”活动的重要环节,选择材料制造人造风,让风车转起来,在动手、交流与表达中获取知识,并在此过程中习得学习的方法。最后,生成新的问题:怎样让羽毛飞起来?引领幼儿再次深入地进行探索,给幼儿留出探索的余地和延伸的空间。整个活动,给予幼儿 较宽松的氛围,教师只是充当了活动中的支持者,鼓励者,合作者,引导者,用心倾听幼儿的表述,并及时的梳理与小结。幼儿始终是主体,他们通过观察、动手、探究,梳理出新的知识经验使他们在实践中增长才干。当然,在幼儿的科学活动中,我们应该加强对幼儿思维能力的培养,增强他们的独立性、探索性,使幼儿把学习任务放到完整的环节中去完成,真正掌握科学知识,走进科学,也让科学之光,能照亮孩子成长之路。
大班科学教案 篇6
活动意图:
对于大班幼儿来说,他们即将进入小学。让幼儿开阔思路,通过分类、统计等手段培养幼儿的数学综合能力以及一种实践运用能力,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而激发幼儿思考、分析、记录的兴趣,培养幼儿的.合作精神以及自我服务能力等,为将来走进小学奠定坚实基础。
活动目标:
1、布置“文具店”并作统计记录。
2、学习分类、统计,在游戏中练习简单运算。
活动准备:
学习用品的图片,文具实物,幼儿活动手册一第31页。
活动重点:
根据自己确定的分类标准,布置文具店并作记录。
活动难点:
能相互协商、听取同伴意见,并提出自己的合理建议。
活动过程:
一、收集我的文具。
你们都知道哪些学习用品?
介绍自己知道的学习用品。
师幼集体观察、认识文具。
二、小小文具店
1、布置“文具店” 。
2、出示学习用品图片,讨论文具应该怎样分?
3、根据文具类别,个别幼儿扮演文具店统计员,将学习用品找出来,分类
并圈出来 统计并记录学习用品的情况。
4、教师示范在相应的空格里统计出一种学习用品的数量。
应区分汽车、牛奶、皮球、毛巾不属于学习用品之中。
三、幼儿操作
1、交代要求,幼儿操作。
2、互相交流、检查,教师巡回指导。
活动反思:
整个活动过程,教师为幼儿搭建了自由探索的舞台,让幼儿自己探索,尝试,思考,教师只是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在科学探索活动中我们首先要有清晰的思路,对整个活动做合理的安排,做到每次操作要求明确,并能为后一次的操作奠定基础。活动层次要清晰,做到层层深入。
大班科学教案 篇7
活动目标
1.幼儿感知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
2.大胆探索、尝试便物体沉或浮的不同方法,发展探索精神;
3.初步学习两人合作进行实验,培养合作能力。
活动准备
人手一份活动材料,包括石子、牙膏皮、橡皮泥、空药丸盒、泡沫板、塑料吸管、记录表(见附图)、铅笔;盛水的水盆若干个,积木块若干,塑料插片若干。
活动过程
一、导入:出示材料,激发幼儿操作的欲望。
二、活动过程
(一)教师提出尝试问题:如果把这些材料放进水中,会发现什么现象?
1.幼儿尝试。
2.幼儿介绍尝试结果。
教师总结:石子、牙膏皮、橡皮泥这些物体沉到了水底,我们把这样的现象叫一一沉;空药丸盒、泡沫板、塑料吸管这些物体浮在了水面上,我们把这样的现象叫一一浮。
(二)教师提出尝试性问题:“怎样让沉在水底的物体浮在水面上?”
1.幼儿尝试。
要求:幼儿两人友好协商,一人尝试,一人记录。
2.尝试结论:改变橡皮泥的形状(捏成带边的薄片状),可以使橡皮泥浮在水面上;石子、牙膏皮放在泡沫板上可浮在水面上……
(三)教师提出尝试问题:怎样让浮在水面上的物体沉到水底?
1.幼儿尝试。
要求:幼儿两人互换尝试。鼓励幼儿大胆运用不同的材料和方法进行尝试。
2.尝试结论:塑料吸管插在橡皮泥上
可使塑料吸管沉到水底;橡皮泥装在空药丸盒里可使空药丸盒沉到水底;石子放在泡沫板上可使泡沫板沉到水底……
(四)教师提出尝试问题:
小班的小弟弟和小妹妹在收玩具时,不小心把塑料插片和积木块混在了一起,你能用什么办法帮他们把积木很快分出来?
幼儿尝试回答:把混在一起的积木块和塑料插片倒入水中,沉下去的是积木块,浮在水面上的是塑料插片。
教师实验演示,验证答案。
活动延伸
老师把这些材料放在科学区,活动结束后,小朋友可以来继续进行尝试。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小小的苔藓
活动目标:
1、 知道“苔藓”这一名称和主要外形特征,了解苔藓的`生长环境。
2、 乐意主动采摘苔藓,感受乐趣。
3、 丰富相应词语,如葫芦藓、地钱、墙藓等。
活动准备:教师事先找好有苔藓的花圃、田间路边等。
活动过程:
一、 出示苔藓实物样品、引出课题。提问:
——谁见过这些绿绿的小东西?它们会长在哪里呢?
——今天我们要去找找苔藓,可以采摘。
二、幼儿寻找采摘苔藓,过程中和幼儿一起观察其生长环境的特点,诱发幼儿(幼儿食品)有意记忆。
三、交流经验
——你找到了苔藓了吗?它长在哪儿?什么样子的?象什么?(让幼儿边观察边讨论。)
——请你找一找苔藓的根、茎、叶。谁也有根、茎、叶?
四、幼儿再次寻找采摘,并让幼儿摘点野花、野草,为回教室让幼儿用它与苔藓合作学习插花。
五、梳理经验:
1、苔藓它多生长在潮湿、肥肥的土地里,在住宅、田园和路旁容易找到。因为是潮湿环境,因此人们走路要小心。
2、苔藓虽小也有根、茎、叶,是植物一种。(让幼儿讨论苔藓与水和阳光的关系。)
活动建议:
可结合相应的季节和天气组织幼儿采摘苔藓(地钱),并烹饪、品尝苔藓植物(地钱),让幼儿了解其特殊的用处。
活动延伸:
1、 科学区中设置“下水石”、“上水石”、“没水石”,观察哪块石头能长出苔藓。(“上水石”总保持着潮湿的状态,所以适合苔藓植物生长。)
2、 在自然角种植苔藓。
大班科学教案 篇8
[活动目标]
1.喜欢做动手操作的活动,对做小实验产生浓厚兴趣。
2.通过实验,知道鸡蛋在盐水里会浮起来。
3.培养幼儿小心、细致学习习惯。
[活动准备]
鸡蛋、盐、水、课件。
[活动过程]
1.看课件:鸡妈妈买了萝卜、青菜、盐用篮子装好准备回家,发现自己刚下的蛋不见了。鸡妈妈着急的到处找,找呀找,发现鸡蛋掉进一个深深的坑里,鸡妈妈怎么也拿不出来,请小朋友帮鸡妈妈想办法。
2.鸡妈妈来到127班,看见老师和小朋友把水和鸡蛋放进罐里,觉得很奇怪。小朋友要借鸡妈妈的盐来用,原来小朋友在做“鸡蛋浮起来了”的实验。
3.小朋友把盐放进水里,小心的搅拌,鸡蛋沉到水底还是有什么变化,是沉还是浮,谁的鸡蛋浮起来了。放盐少鸡蛋浮起来吗?有放多少?请他把这个方法和同伴交流,告诉鸡妈妈有个好办法,“把盐放进坑里搅拌,鸡蛋就会浮起来了”。小朋友在小心、细致做着。并用图画、图示、方法培养孩子的记录能力。
4.接着使用课件,“放盐→搅拌→鸡蛋浮起来”。鸡妈妈从坑里拿到了蛋,谢谢小朋友帮忙。
5.小结:小朋友整理鸡蛋的水罐,把实验的方法告诉爸爸妈妈,共同分享描述自己“玩中学”感受和成就感。小朋友家里有什么东西也会溶化的,如:糖、豆粉放进水中用同样的`方法,看看有什么效果。
活动反思:
一个小朋友偷偷用手指点盐水,眉头一皱说很咸的。嘴巴不舒服,另一个小朋友说,你赶快去漱口。孩子们在取得直接经验。蓝钧的鸡蛋浮起来了,不小心水泼了,爱水的天性使他又去续水,鸡蛋又沉下去了,又加盐来搅拌。“做中学”、“爱玩”使他思维的“可逆性”在表现。操作过程比较简单,孩子很快实验成功,过程积极、愉快。在活动中培养孩子的记录能力,在活动中让孩子学会学习方法,通过图画、图示、手工等方法进性大胆的表达和反馈,有助于个性发展。也可以准备孩子常见的可溶性物质:茶叶、肥皂、洗衣粉等做对比实验。
大班科学教案 篇9
活动目标:
1、在操作活动中,积累有关转动的经验,了解转动是运动的一种方式。
2、尝试用多种方法使物体转动,体验转动的乐趣。
3、积极参与探索活动,愿意和同伴交流自己的发现。
活动准备:
1、各种可以转动的物体(风车、发条玩具、陀螺、皮球、杯子、塑料盆、积木、雪花片、椅子、溜溜球、绳子、筷子、牙签等)
2、音乐“圆舞曲”,录音机
活动过程:
一、玩转动玩具,初步获得有关转动的经验,感受有趣的转动现象。
1、教师提出游戏要求:玩玩具的时候仔细观察,说一说你是怎么玩的,有什么发现。
2、幼儿自选玩具操作,教师引导幼儿用语言交流自己的玩法和发现。
3、小结:通过手的运动,这些玩具都能转动起来。
二、提供生活中常见的一些能转动的物品和体育器械,引导幼儿用多种方法使它们转动。
1、幼儿尝试转动自己的小椅子,教师引导:“它能转动吗?怎样转呢?”
2、教师:“这儿还有许多玩具,它们能转动吗?现在我们来比一比,看谁能用更多的方法让它们转动起来。”
3、幼儿操作,教师鼓励幼儿运用多种方法使物体转动。
4、幼儿交流自己的转动方法。
三、引导幼儿用两种材料合作转动,使物体转动的更快,时间更长。
1、教师引导:“刚才小朋友想了各种办法让物体转动起来,那现在老师又要让你们动脑筋了,你能不能两种材料合作,让它们转动的更快,时间更长?”
2、幼儿探索操作,教师鼓励幼儿大胆创造。
3、幼儿交流自己的操作方法。
四、提问:“在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可以转动的物体?”
五、游戏“身体转转转”
1、提问:“我们的身体能转动吗?”引导幼儿创编各种身体转动动作。
2、播放音乐“圆舞曲”,引导幼儿伴随音乐做身体转动游戏。自然结束活动。
设计思路:
孩子上大班时,我们允许幼儿在书包中自由携带一种玩具。孩子们不约而同的带来了许多可以转动的玩具,如:各种各样的陀螺玩具、发条玩具、溜溜球、抽拉转动玩具等,他们在课间活动时常聚在一起比赛“谁转得快”,玩的非常开心。其实,在生活中,幼儿还能够接触到许多类似有关转动的现象,如:旋转木马、呼啦圈、球类游戏、电风扇、洗衣机等,这些生活中的转动现象幼儿虽然经常接触,但往往被他们所忽视,为了引发幼儿对生活中已熟悉的东西进行再观察、再探索,我们设计了这一活动。整个活动从幼儿兴趣入手,结合幼儿生活经验,让每一个幼儿都“动”起来、“活”起来,使幼儿在活动中充分体验转动的乐趣,满足了好奇心。活动中,提供了大量的操作材料,并分层次逐步投入,鼓励幼儿想办法让这些材料都转动起来,这种与材料互动的学习方法增强了幼儿的自信心,引发了幼儿的表现欲望,激发了幼儿的创新思维。
活动主要分五个环节进行:
第一环节:提供了许多有趣的成品转动玩具,如:发条玩具、陀螺、溜溜球、音乐盒等,这些玩具新颖有趣,孩子非常喜欢,大大激发了了他们参与探索的兴趣。这一环节没有什么难度,主要是在游戏过程中引导幼儿发现这些玩具都可以转动,并在与同伴交流时正确运用语言表达自己使玩具转动起来的方法,尤其是动词的正确使用。
第二环节:提供了许多生活中常见的物品,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可以转动的体育器械,如:呼啦圈、球、绳子、自制飞盘等;一类是生活用品,如:塑料盆、碗、小圆筐、手绢等。这一环节和幼儿生活经验密切结合,重点是鼓励幼儿运用多种方法使物体转动。
第三环节:在第二环节的基础上,引导幼儿尝试将两种物体放在一起转动,并要求转动的时间要长,速度要快。这一过程需要幼儿积极动脑,在和材料的互动中探索各种转动的方法。
第四环节:引导幼儿结合生活经验,寻找生活中可以转动的物体。大,考吧.幼师,网出,处!这一环节将活动内容进行了拓展和延伸,引导幼儿去关注生活中的转动现象,将活动和生活密切结合在一起。
第五环节:引导幼儿玩身体转动游戏,在欢快的气氛中自然结束课题。这一环节,幼儿伴随音乐转动身体的各个部分,充分满足了幼儿好动的个性,使幼儿直接通过自己的感觉器官认识和感受转动带来的有趣现象。在音乐方面,特意选择了三拍子的音乐“圆舞曲”,音乐本身旋律欢快,非常适合幼儿玩身体转动游戏。
在本次教研月活动中,我设计了大班科学活动《快乐转转转》,在活动中幼儿大胆探索、大胆尝试,体验了发现的乐趣,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反思整个活动设计、组织过程,我认为最大的成功在于我认真分析了教材,解读了目标,让孩子成为了活动的主人。
一、活动内容的确定——抓住孩子的兴趣点
在对大班的科学活动进行分析后,我确立了转动这一主题。转动是大班科学活动中的一个内容,在上期教学大班时我发现大班的孩子对转动非常感兴趣,经常用幼儿园的玩具或自己的铅笔等玩转转转的游戏,他们想尽办法使自己身边的东西像陀螺一样转动起来。那现在的孩子对转动是否感兴趣呢?我主动向方老师和谢老师了解大一、大二班幼儿的活动情况,通过了解发现大班的孩子(特别是男孩)都喜欢玩转动的游戏。因此,结合本期大班科学活动的教学内容和幼儿的.兴趣我选择了转动这一主题。
二、目标的确定——了解孩子的最近发展区
一节好的课首先要确立适宜的活动目标。科学活动的本质是一个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科学活动是孩子的主动探究的过程而不是呈现结果的过程。在设计教案的过程中,我首先想到的是这个活动要幼儿探究什么,怎么探究,达到怎样的目标。是让孩子尝试使用多种方法使物体转动呢,还是让孩子使本身不会转动的物体转动起来?在对孩子进行观察后我发现孩子们平日里都是使不会转动的物体(如铅笔、杯子等)转动起来,如果把目标定位于是本身不会转动的物体转动恰来,这个活动对幼儿而言是没有挑战性的,也是没有发展的。《纲要》指出,幼儿教育的目的是要使每个幼儿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因此我将活动的难点定位于让幼儿尝试多种方法使本身不会转动的物体转动起来。
三、提供适宜的材料——了解孩子的真实需要
《纲要》中明确指出:“教师要为幼儿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教师应提供怎样的材料呢?哪些是孩子熟悉的、安全的本身又不会转动的呢?在材料的投放中怎样体现孩子的不同的发展水平呢?怎样保证每个孩子都能参与其中,又能获得成功且又有一定的挑战性呢?女孩很少几乎不对这一活动感兴趣,怎样才能让这些孩子参与其中呢?
活动反思:
在本次教研月活动中,我设计了大班科学活动《快乐转转转》,在活动中幼儿大胆探索、大胆尝试,体验了发现的乐趣,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反思整个活动设计、组织过程,我认为最大的成功在于我认真分析了教材,解读了目标,让孩子成为了活动的主人。
一、活动内容的确定——抓住孩子的兴趣点
在对大班的科学活动进行分析后,我确立了转动这一主题。转动是大班科学活动中的一个内容,在上期教学大班时我发现大班的孩子对转动非常感兴趣,经常用幼儿园的玩具或自己的铅笔等玩转转转的游戏,他们想尽办法使自己身边的东西像陀螺一样转动起来。那现在的孩子对转动是否感兴趣呢?我主动向方老师和谢老师了解大一、大二班幼儿的活动情况,通过了解发现大班的孩子(特别是男孩)都喜欢玩转动的游戏。因此,结合本期大班科学活动的教学内容和幼儿的兴趣我选择了转动这一主题。
二、目标的确定——了解孩子的最近发展区
一节好的课首先要确立适宜的活动目标。科学活动的本质是一个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科学活动是孩子的主动探究的过程而不是呈现结果的过程。在设计教案的过程中,我首先想到的是这个活动要幼儿探究什么,怎么探究,达到怎样的目标。是让孩子尝试使用多种方法使物体转动呢,还是让孩子使本身不会转动的物体转动起来?在对孩子进行观察后我发现孩子们平日里都是使不会转动的物体(如铅笔、杯子等)转动起来,如果把目标定位于是本身不会转动的物体转动恰来,这个活动对幼儿而言是没有挑战性的,也是没有发展的。《纲要》指出,幼儿教育的目的是要使每个幼儿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因此我将活动的难点定位于让幼儿尝试多种方法使本身不会转动的物体转动起来。
三、提供适宜的材料——了解孩子的真实需要
《纲要》中明确指出:“教师要为幼儿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教师应提供怎样的材料呢?哪些是孩子熟悉的、安全的本身又不会转动的呢?在材料的投放中怎样体现孩子的不同的发展水平呢?怎样保证每个孩子都能参与其中,又能获得成功且又有一定的挑战性呢?女孩很少几乎不对这一活动感兴趣,怎样才能让这些孩子参与其中呢?
【大班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大班科学教案06-14
大班科学教案06-28
大班科学教案(经典)07-21
大班科学教案【精选】07-27
(精选)大班科学教案08-04
大班科学教案[经典]08-10
(精选)大班科学教案08-06
大班生活科学教案02-17
大班科学教案04-09
大班《鱼》科学教案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