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科学教案

时间:2023-08-14 11:32:37 教案 我要投稿

【推荐】大班科学教案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大班科学教案7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推荐】大班科学教案

大班科学教案 篇1

  活动设计背景

  因为我们是大班的小朋友,所以对很多问题他们都喜欢去考虑去研究。通过这个游又可以激发幼儿的探究精神。同时教育幼儿保护水资源,节约用水。

  活动目标

  1.让幼儿知道过滤能使水变干净。

  2.培养儿童的探究精神,激励幼儿相处更多的过滤方法。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实验让水变干净,在实验过程中要慢,讲解要细。

  活动准备

  1.泥沙水

  2.玻璃杯

  3.纱布。

  活动过程

  1.引导幼儿观察脏水,思考使脏水变干净的方法。

  教师出示脏水并提问:脏水是什么颜色?里面有什么东西呢?用什么办法能使水变干净?

  教师小结:脏水里面有沉淀物,这些沉淀物是可以清出的。清除有一个好方法就是过滤。

  2.指导幼儿进行水的.过滤操作。

  教师分发器材和材料,知道幼儿先将纱布蒙在杯子上做过滤网,再把脏水慢慢倒在纱布上;边到边仔细观察纱布上有什么东西,过滤后的水有什么变化。

  3.引导幼儿说一说自己的观察结果。

  教师小结:纱布上的泥沙,纱布挡住水里的泥沙,漏下水,杯子就变干净了。

  4.引导幼儿讨论:水有什么用处?怎样保护水资源?

  教学反思

  这节课让幼儿很感兴趣,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孩子们的探究力,同时也知道了怎样保护水资源,怎样节约用水。主要不足:实验过程中应该再利用其他材料做过滤,让幼儿知道其实过滤的方法不止一种。

大班科学教案 篇2

  一.幼儿已有经验:

  1. 幼儿对魔术感兴趣,喜欢魔术表演

  二.目标:

  1. 在看看玩玩中产生对事物的探究兴趣,有一定观察能力。

  2. 通过尝试玩纸魔术,发展动手能力,享受魔术带来的欢乐。

  三.准备:

  1. 每人四条长纸条(画好中线)

  2. 每人两张正方形便签纸

  3. 人手一把剪刀

  四.重难点分析:

  1. 能仔细看老师表演魔术,在老师的指导下抓住魔术的窍门。

  五.过程:

  魔术师表演

  t: 小朋友们有没有见过魔术表演?你们看到的是什么魔术表演?

  ——请三四个幼儿来说说看过的魔术表演。

  t: 我也会魔术,你信吗?

  ——教师表演魔术。(餐巾纸还原魔术)

  t: 你们想不想学魔术

  t: 好,那我们今天先从简单的魔术学起来好吗?

  教师表演

  ——会动的纸兔

  t: 看,我手上有一张正方形的纸,看我是怎么把它变成一只会动的兔子的。看,小兔子的耳朵动起来啦!洞洞左边,再动动右边!

  t: 小朋友们想学吗?好,请小朋友拿出你的小篓子里的正方形纸,跟着我一起做,先撕一条缝,载在旁边撕一条一样长的缝。把中间这块翻到后面。好,现在请小朋友试一试,怎么让小兔子的耳朵动起来的。

  ——请幼儿跟着老师一起学魔术,撕纸,并尝试用手指控制小兔子的耳朵。

  请一个小朋友说说怎么让兔子耳朵动起来的。

  t:原来,秘密在兔子后面的大拇指上,现在请小朋友们举起你的小兔子,转向后面,动动兔子耳朵,给我们的客人老师看看吧!

  t: 看来你们已经学会了这个魔术,所以,再难的魔术都是有小秘密的,只有仔细看才能发现这小秘密。

  t: 亮亮的小眼睛来找到老师,看一下,老师这里呀,有一条神奇的纸条,老师将它绕城一个圈,然后沿中间的黑线剪,看一下,一个纸圈变成了。。。?(两个分开的.纸圈)神奇吗?

  好的,那就请小朋友们也拿出一张纸条试一下。把纸条两端连起来,拿剪刀沿中间的黑线剪开。有的小朋友说没地方下剪刀,可以先将圈重叠起来剪一个口子,再把剪刀伸进去沿黑线剪。

  t: 小朋友做得很好,现在看老师变一个更神奇的魔术, 还是一条纸,围成了一个纸圈,还是沿中间的黑线往下剪,看看这次发生了什么?(一个大纸圈)

  t: 现在请你们拿出椅子下面的一条纸条和剪刀,来自己试试,你能不能把纸圈变成一个大纸圈?

  t: 老师发现,大多数小朋友都是将一个纸圈变成了两个小纸圈,看好老师再来表演一遍,如何讲一个纸圈变成一个大纸圈的?(用两面颜色不一样的纸来示范,动作要夸张一点)小朋友们看出来小秘密了吗?

  t: 这回有小朋友发现了里面的小秘密了~我们在围圈的时候,将纸条的白色和紫色的一面粘了起来,然后剪出来就变成了一个大圈了。现在我们再来试一下,看看你们能不能成功。(幼儿操作过程中教师指导)

  t: 这个魔术是一个有名的数学家莫比乌斯发明的,所以这个环就叫做莫比乌斯环。老师手上还有一张纸条,看一下这张纸条会变成什么?(转两圈,变成两个连着的小环)

  t:这又是怎么变出来的?老师想先保守这个小秘密,请小朋友们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试试,然后明天来告诉我们有没有成功,好吗?。

大班科学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萌发探究大自然奥秘的欲望,初步发现自然界事物循环往复的有趣规律。

  2、仔细观察,大胆讲述自己的发现。

  活动准备:

  1、PPT三份——傍晚、变化的太阳;下雨和四季问题图片;雨、季节循环;

  2、书(自制两份)——雨和四季

  3、地球仪、手电筒,贴上两个孩子图片。

  4、循环记录纸、青蛙图片

  5、增强幼儿对自然界的兴趣;了解幼儿对四季与水循环的理解。

  活动过程:

  一、导入

  (价值分析:引发幼儿对自然事物的关注)

  提问:你仰望过天空吗,看到了什么?

  二、分段理解

  (价值分析:激发幼儿探究大自然循环的奥秘)

  1、(1)出示PPT——傍晚的太阳

  师:我们仰望天空的时候,看到过许多的东西,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张图片,我们一起来看看,这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太阳?为什么?

  (2)出示PPT——变化的太阳

  师:过了一会儿,又过了一会儿……看到答案了么,是什么时候的太阳?

  (3)师:小男孩看见天空渐渐暗了下来,白天就要消失了。他好奇的问妈妈:“妈妈,白天究竟去哪了呢?”,小朋友们:白天究竟去了哪里?它还会回来吗?

  (4)实验——地球仪、手电筒,贴上两个孩子图片。

  师:因为地球在转,太阳照到了地球的'另一边去了。老师带来了一个地球仪,我们一起来看看。(实验——地球仪、手电筒,贴上两个孩子图片。)

  师:假设这是中国的小朋友,吧手电筒当做太阳,太阳公公照到的地方就是白天,(转动地球仪)地球慢慢地转,现在我们中国的孩子那儿是什么时候?为什么?(因为太阳公公没有照到)

  师:因为太阳公公没有照到,所以那里是黑夜,现在照到了外国,那边是(白天),地球慢慢转,又照到了中国,那现在中国(又是白天了),地球还在慢慢慢慢转,太阳(又照到外国了)……那白天是不是不见了呢?

  小结:哦!原来白天过去了,黑夜就来了,当夜晚结束的时候,新的白天又来了。这个世界就是这样循环着。

  (5)出示字:循环

  提问:什么是循环呢?

  小结:循环就是运行一周在回到原处。

  2、(1)出示下雨和四季的问题图片

  师:小男孩谢谢你们告诉了他这个答案,让他知道了白天不是不见了,但他有两个问题要来问问你们。请仔细观察图片,他会问什么呢?

  幼儿猜测第一张图片的问题,PPT给予答案:秋天去哪里了

  幼儿交流讨论第二周图片的问题:雨水去哪里了

  (2)师:小男孩提了两个问题,今天老师将这两个问题的答案藏在了后面的书里,请你们轻轻地去书里找答案,说一说它到哪里去了?

  分成两半,幼儿看书寻找答案(每人一本书,分别为下雨和四季)。

  (3)你选的问题的答案是什么?

  (4)验证:出示雨—循环的PPT;出示四季—循环的PPT。

  小结:小男孩说要谢谢你们,他知道了:原来这世界很多东西都是这样来了又去了,去了又来了,总是这样循环着。

  三、拓展发现

  (价值分析:进一步巩固对循环的理解)

  1、出示青蛙图片,进一步思考:青蛙也能循环吗?它是怎么循环的呢?

  提问:除了动物还有什么也是这样循环的?(根据幼儿回答记录)

  2、提供记录纸,记录循环

  小结:你们都有一双亮亮的眼睛,快去发现这个世界中的循环吧。

大班科学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尝试用多种材料连接腰带,并能表述连接方法;了解连接在生活中的运用。

  2、乐意动手操作,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活动准备

  1、皮带、腰带若干。

  2、橡皮筋、回形针、扭扭棒、柳条、夹子、磁铁等若干。

  活动过程

  一、回忆生活经验,谈话导入。

  1、出示皮带

  这是什么?(皮带)你见到谁用过皮带呢?怎么用呢?

  2、系皮带。

  二、运用生活中的材料尝试连接腰带。

  1、自主选择材料,尝试连接腰带。

  (1)教师:今天我也给你们准备了一根腰带,看看这根腰带是什么样的?

  怎样把腰带的两头连接起来呢?

  (2)幼儿自主选择材料,尝试连接腰带。

  (3)提问:你用了什么材料把腰带连接起来了?是怎样连接的?

  (根据幼儿回答,进行记录)

  (4)小结:刚才你们发现用柳条、夹子、扭扭棒……可以把腰带的两头连接起来:

  有的用柳条、回形针……“穿”过洞把腰带连接起来,还有的用夹子“夹”、磁铁“吸”、回形针“别”……

  也把腰带连接起来,方法都很不错!

  2、自主选择多种材料,尝试多种方法连接腰带。

  (1)教师:等会儿请小朋友把刚才没玩过的材料,去试一试,这些材料能把腰带连接起来吗?

  已经玩过的材料,还可以动动脑筋想一想,有没有更多的连接方法?

  (2)幼儿自主选择多种材料,尝试多种方法连接腰带。

  (3)提问:这次你们肯定有新的发现了吧,说一说你们都选了什么材料,用了哪些方法把腰带连接起来?

  (根据幼儿回答,进行记录)

  (4)小结:你们真能干,又发现了更多的连接方法。(根据幼儿操作交流情况,进行小结)

  3、游戏:腰带上的“结”。

  (1)提问:小朋友,想一想在这么多的材料和方法中,哪一种材料、哪一种方法连接腰带最牢固又最方便呢?(幼儿讨论)

  (2)幼儿游戏。

  (3)小结:今天我们自己动手,用6种材料把腰带的'两头连接起来,发现:

  有的材料连接起来很方便,但不是很牢固;有的虽然很牢固,但是连接起来不是那么方便;

  还有的材料连接腰带又方便又牢固,所以我们在生活中要选择比较合适的材料和方法来进行连接。

  三、了解“连接”在生活中的运用。

  1、教师:其实我们的生活中还有许许多多的连接,你能找出来吗?

  2、幼儿寻找,并交流。

大班科学教案 篇5

  活动由来及设计思路:

  户外散步时,两名幼儿为鱼池内蚂蚁爬上叶子这一现象发生争论,并围绕“蚂蚁会不会游泳”讨论不停,这一争论引起许多小朋友的好奇。为满足幼儿对蚂蚁探究欲望和好奇心生成了此活动。在活动过程中,教师通过提供不同材料,创设不同情境,激发了幼儿探究的兴趣。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蚂蚁,培养幼儿自己寻找科学答案的能力,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

  2、培养幼儿喜欢对身边现象大胆猜想、主动探究的好习惯。

  3、鼓励幼儿在活动中互相帮助、友好协作。

  活动准备:

  1、小碗、水、小棒、石头、纸等。

  2、蚂蚁较多的场地。

  重点、难点:

  重点:幼儿能够带着问题参与实验并寻找出答案。

  难点:幼儿运用多种现场材料救助蚂蚁。

  活动过程:

  1、讨论:蚂蚁会不会游泳?

  教师七次有的幼儿认为蚂蚁会游泳,有的说不会,蚂蚁到底会不会游泳呢?

  幼儿:小蚂蚁不会游泳,它停在叶子上是求生呢!

  幼儿:蚂蚁会游泳,不然它怎么会游到叶子上去呢?

  大家各抒己见,并且争得面红耳赤,不过多数幼儿赞同蚂蚁会游泳的看法。

  2、蚂蚁到底会不会游泳?幼儿带着疑问拿着小碗开始进行探索。

  “蚂蚁到底会不会游泳我们怎么样才能知道呢?”我问幼儿。小朋友说:“我们捉它看看。”“捉了放在那里呢?”我反问,幼儿说:“拿个小碗吧。”于是幼儿带着疑问拿着小碗来到操场上迫不及待地开始实验了。他们将蚂蚁轻轻放在自己的碗巾看看蚂蚁会怎样。

  幼儿:小蚂蚁爬得太快了。

  幼儿:是呀!它们和在地上爬得一样快。

  幼儿全神贯注地关注自己碗中的蚂蚁,并且边观察,边和旁边幼儿交流着……我问幼儿这样看,能知道小蚂蚁会不会游泳吗?幼儿说,“不行,碗里没有水。”我又问:“那怎么办呢?”幼儿轻轻地说;“我们在碗里放上水就知道了。”于是……

  3、把蚂蚁放在装水的碗中再次观察寻找答案:蚂蚁到底会不会游泳。

  教师引导幼儿在碗里加一些水,然后再观察蚂蚁的活动。看着,看着,一名幼儿激动地把小碗举到我面前说:“老师你看,小蚂蚁会游泳,它们正在水里快乐地扭动着身体呢。”

  另一名幼儿挥着手招呼旁边小伙伴:“快看,我的蚂蚁会潜水,它们在水底爬呢。”果真小蚂蚁在水底爬呢。

  于是,几个幼儿聚集在一起讨论着:“小蚂蚁肯定会游泳,你们看它E水里游得多自在呀,再看水,有点像放大镜,蚂蚁变大了,看它的身体有六条腿,嘴像镰刀一样,眼睛小小的,没有睫毛。”

  之后,多数幼儿激动地呼应起来:“我们赢啦!小蚂蚁会游泳。”

  这时一名幼儿皱着眉头说:“我的蚂蚁不动了,快死了,我要放它出。”他的一番话,提醒了其他幼儿。于是,大家纷纷都去看自己碗中的蚂蚁,似乎都不动了。最后,大家把碗中的水和蚂蚁都倒出来了。

  4、引导幼儿一起探索救助蚂蚁的好办法。

  教师:刚才我们看到蚂蚁快要死了,我们小朋友都把蚂蚁和水倒出来,帮助蚂蚁逃生,那如果蚂蚁在湖中、海里落难了,又没有办法把水0出来,咱们应该用哪些办法来帮助落水的蚂蚁呢?

  幼儿:上次在池塘里我看见小蚂蚁爬上了叶子,往水里放些叶子,蚂蚁不会累也不会淹死了。(随后孩子们开始找叶子往里放)

  教师:这个办法不错,可是如果没有叶子怎么办呢?你们再仔细想还有没有别的好办法来救助小蚂蚁。

  第二轮的探索活动开始了,幼儿有的放小石头(让蚂蚁在上面休息),有的放纸,有的放木棒……

  幼儿:老师,我想到一个好办法,把一根长的小棒放在小碗中,棒一头在水里、一头在外面,蚂蚁顺着棒往上爬就死不了啦。

  对于这个建议,大家都比较赞成,于是,幼儿再次投人救助蚂蚁的活动中。

   5、小结:老师和幼儿一起讨论。

  教师:蚂蚁刚到水里是什么样子的?

  幼儿:能够自由自在地游泳。

  教师:蚂蚁在水里待了一会儿之后又是什么样子的?

  幼儿:做挣扎,然后动作就慢了下来、运动小了。

  教师:如果放进一片叶子(纸、棒等)会怎样?

  幼儿:蚂蚁会自救。

  教师:蚂蚁到底会不会游泳?回去后,通过上网、看图书等方式寻出答案。

  个人反思:

  1、活动中的优点:

  此次探索活动源于幼儿一次意外现象的发现,产生了“蚂蚁会不会游泳”的疑问。由于问题是幼儿在活中发现的,所以幼儿探索时兴趣浓厚。老师能适时引导,通过猜想、动手实验、验证猜想,使幼儿从刚开始以自我为中心的无依据猜想到根据客观依据进行猜想,培养了幼儿求真的学习态度和科学精神。

  2、活动中的不足:

  幼儿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发现蚂蚁在水中待一会儿后,活动越来越少。由于怕蚂蚁死,于是就把它们放生了,为了保护幼儿纯真的爱心,因此探索活动也就此停止。因此,蚂蚁到底会不会游泳,幼儿还是没能通过本次实验找到科学的答案,最后只能引导他们通过上网查资料、从书中寻找答案。这也是本次活动的遗憾。

  主要内容:

  1、质疑:到底该不该拿小蚂蚁做实验?

  有的教师认为:如果可以这样实验,幼儿以后对什么发生兴趣,就对什么进行探索、实验,那么,是不是会有很多的小动物会丧生或残疾?可以通过一些资料、影像来解答幼儿的疑问。

  有的教师认为应该让幼儿去探索,当幼儿发现蚂蚁不能在水中待长时间,他们也是有爱心的`,立刻便把蚂蚁放生了。这不是一次爱心教育的契机吗?

  2、幼儿获得知识的过程,是探索和发现的过程,要提供亲自动手的机会,但是也要重视爱心教育。

  只有幼儿亲自参与探索,才可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如果这次不让幼儿实验而直接告诉他们答案或看一些资料,幼儿只是对蚂蚁有一些肤浅的了解。但通过幼儿自己探索、实验,他们可以从中寻找出答案还可以了解到更多的知识。教师利用幼儿的好奇心理,引发幼儿为探索确立目标。尤其所探索的内容是从幼儿的疑问中来,所以幼儿的探索兴趣浓厚,以至于每个幼儿都能够参与其中。

  幼儿对万物都感兴趣,充满了好奇,教师应该鼓励幼儿进行探索,还要相信幼儿有能力探索出答案,不能因幼儿小或其他原因阻止幼儿。但在有一定难度的探索活动进行前,老师要讲出注意事项,如在探索蚂蚁到底会不会在水中游泳之前,教师可以提出“如果蚂蚁在水中不会游泳,快死了,我们该怎么办?”从而让幼儿心中树立爱心意识,必要时候还可以请老师帮忙。

  综合评析:

  “发现问题——猜想——实验验证——发现新的问题”这一过程和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的过程相一致,幼儿发现池塘里蚂蚁爬上叶子,便对这一现象产生兴趣,纷纷就蚂蚁会不会游泳进行猜测。在教师的引导下,幼儿亲自拿实验工具去验证自己的猜想,在此过程中,又延伸出探索救助蚂蚁的好办法。由此可见,教师这一选题对幼儿有意义,不仅培养幼儿科学的探究精神,而且也培养了幼儿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本活动很好地体现了预设和生成的结合,事先预设的目标本来是通过观察探索并寻找蚂蚁到底会不会游泳这一答案,但当幼儿发现蚂蚁在水中快死的时候都把水倒出来时,教师马上引导幼儿探索救助蚂蚁的好办法,并提供了相应的材料,虽然没有实现预定的目标,但生成的活动对幼儿发展有更大的价值。

  小组合作反思紧紧围绕“该不该拿小蚂蚁做实验”这一问题展开,中心突出,研讨较深入,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并表达出充分的理由,形成鲜明的两种对立观点:一方认为只有亲身实践,幼儿的认识才会更深刻,所以应该让幼儿对自己感兴趣的小蚂蚁探究。另一方则认为,不能因为幼儿对什么感兴趣就对其进行探索、实验,否则会有很多小动物丧生或残疾。通过深入探讨,大家最后形成了基本一致的看法:应支持幼儿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进行探究,但在必要情况下,教师应在之前做一定的价值判断,并对探究内容做一定筛选。不仅有聚焦的问题,又有交锋的过程,最后又形成一致的认识。这是一个观点碰撞及同伴互助的过程,达到了真正意义上的交流和研讨。

大班科学教案 篇6

  【预定目标】

  1、了解垃圾可以被人们通过许多方法处理或再循环利用,懂得垃圾分类摆放的益处。

  2、能用自己的行动积极对待日常生活中的垃圾。

  【活动准备】

  1、请父母帮助幼儿一起收集回收垃圾、处理垃圾的照片或图片,让幼儿初步了解垃圾回收的知识。

  2、垃圾分类回收箱实物和各种垃圾的图片。

  3、水彩笔和铅画纸(人手一套)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1、了解垃圾的含义提问:(出示垃圾)这是什么?什么是垃圾呢?

  小结:垃圾是指没有用,准备扔掉的东西称之为垃圾。

  2、引导幼儿相互交流。

  讨论:平时见过哪些垃圾?说说你看到的垃圾是怎么样的?能闻到什么气味吗?有垃圾的地方给人们感觉怎么样?垃圾对人类、动物、植物有什么影响吗?

  教师小结:垃圾腐臭时会散发出难闻的气味,不仅仅破坏风景,侵占土地,使人们生活的地方越来越小,而且垃圾中还会滋生出病毒、病菌,招惹蚊虫,让人生病。

  (二)基本部分

  1、组织幼儿讨论:哪些地方会产生垃圾?(工厂、菜场、餐馆、办公室、超市、家庭等)

  2、在人们日常生活中,产生了许多垃圾,那么垃圾到最后都跑到哪儿去了呢?(结合图片,请幼儿交流自己了解到的处理垃圾的知识。再结合幼儿的介绍给幼儿补充,纠正关于垃圾回收,处理的有关知识)

  教师小结:垃圾被倒入垃圾桶后,由环卫工人收集起来运走。大部分被埋到填整场,填埋场是专门把垃圾倒入一个地方,再用泥土把垃圾埋到里面。填埋场既占地方又不利于环境保护,有的垃圾送到焚化炉焚化,但焚化垃圾的时候会排出有害的气体。

  3、出示垃圾箱图片。

  教师:小朋友,你们见过这样的箱子吗?这样的箱子是用来干什么的呢?引导幼儿区别可回收和不可回收标志的垃圾箱。

  教师:垃圾箱上有什么标志呢?你觉得哪个是可回收的标志?为什么呢?(启发幼儿找出可回收的标志)

  教师小结:有些垃圾是可以回收利用的,因为他们是用大自然中宝贵的材料制成的。可回收垃圾就是收回来后经过加工还可以做成其他的东西。

  师:你知道垃圾中的哪些物品不能回收利用?为什么?应该怎样处理这些垃圾?(焚烧或深埋)

  4、出示垃圾分类的标志?

  教师:刚才我们知道了哪些垃圾是可以回收利用的,哪些垃圾是不可以回收的,现在我们准备了可回收利用的垃圾。有可乐罐、旧报纸、汽水瓶、橡胶等等这么多垃圾。老师这里还设计了分类标志,我们一起来看看。

  金属:这一类可回收物有可乐瓶、易拉罐、废铁等。回收后送工厂可以再生为各种金属物品。

  纸张:利用旧报纸、包装盒、纸盒等做原料可以制成各种餐巾纸、纸盒等。

  玻璃:水瓶、酒瓶等玻璃制品经过清洗,消毒后可以反复重复使用。

  塑料:橡胶(如:酸奶瓶、废轮胎等经过加工可以制成其他塑料、橡胶制品)教师小结:回收利用废物可以节约能源,废物回收利用的越多,送往填埋场的垃圾就越来越少,把可再生利用的废品送到回收中心,可以减少污染。

  (三)结束部分

  1、出示各种垃圾图片,请幼儿判断所出示的垃圾分别应放入哪里。

  2、引导幼儿设计有毒物品的垃圾箱。

  教师:出示废电池,你们可知道这种垃圾是有毒害的`,我们为它设计一个专用的垃圾箱,请小朋友们一起来设计一个有毒的标志吧!

  教师小结:今天我们知道了哪些垃圾是可以回收利用的,哪些垃圾是不可以回收利用的,在平时的生活中,随处可见到垃圾,你们见到垃圾,应该怎么样来处理呢?(幼儿互相交流)

  活动延伸:

  教师:小朋友们回家后和爸爸妈妈讨论一下,日常生活中哪些是由垃圾的再生材料制成的。

  活动反思:

  通过这一教学活动,幼儿知道了更多的关于垃圾的知识,了解了不同的垃圾的处理方法,同时学会了简单的分类。活动中,引用的各种垃圾的图片使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幼儿的思维积极,发言大胆。活动进行过程中,幼儿始终都保持着浓厚的参与兴趣,顺利的完成与孩子间语言和思维的交流,从而使孩子生成新的知识或者将讨论的问题挖掘的更加的深入。

  这一主题来自于平时的生活,孩子们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会制造出各类垃圾,有时候孩子们会一不注意将垃圾随手乱丢。为了能让孩子们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懂得爱护周围的环境卫生。知道有很多垃圾是可以回收再利用的。如果我们能把这些可回收的垃圾再利用起来,不仅可以保护环境,还可以节约资源。《纲要》指出,儿童是学习的主体,幼儿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的发展,只是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本活动是有一定的教育价值,既适应幼儿的年龄特点,又贴近幼儿的生活,让孩子们在生活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人的生活离不开环境。

大班科学教案 篇7

  活动目标:

  1、在游戏中发现磁铁的特性,激发幼儿对磁铁的兴趣。

  2、在操作活动中了解磁铁的特性,帮助幼儿形成主动探究的意识。

  3、在实际的主动探究活动中幼儿感受探究的快乐,学会交流实验结果,通过记录合作学习简单评价并在评价中体验成功的愉快。

  4、发展幼儿空间辨别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5、初步了解磁铁的小常识。

  重点难点:

  在游戏中幼儿主动发现磁铁的特性,在操作实验中积极探索磁铁的秘密。

  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自制钓鱼竿 鱼钩(别针) 有磁铁的小鱼若干条状或马蹄形磁铁每人一个 森林背景图片 黑猫警长图片 有磁铁的小猫和老鼠图片各两张 磁性黑板两块。

  知识经验准备:幼儿了解有关磁铁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的相关知识。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发现磁铁

  1、游戏:小猫钓鱼,老师扮演猫妈妈,幼儿当小猫,跟妈妈一起去钓鱼。

  2、讨论:为什么有些顽皮的小鱼总是钓不上来呢?你们看看钓上来的小鱼,你发现了什么?

  这条鱼和你钓到的鱼有什么不一样?为什么小猫都钓到了鱼,妈妈却钓不到鱼?

  3、小结:只有身上有磁铁的鱼才能被钓上来,因为磁铁能吸住别针做的铁鱼钩。

  4、表扬幼儿的发现,肯定幼儿的观察。

  5、请幼儿把钓到的鱼放在磁性黑板上的草地背景图片上,进一步感受磁铁的特性。磁铁做的小鱼能吸在黑板上不会掉下来。

  二、基本部分:认识磁铁

  1、老师:磁铁能吸住铁做的别针,能吸住黑板,还能吸住那些东西呢?

  出示各种不同材质的实验操作材料,介绍给幼儿。

  2、老师:请幼儿拿出磁铁,观察磁铁的外形,颜色,摆弄磁铁,感受磁铁的特点。

  简单介绍有关磁铁的科学知识。

  3、老师提供每组一份相同的操作材料,请幼儿动手操作,试一试那些东西可以被磁铁吸起来。

  4、请幼儿分组交流实验操作结果,并做好实验记录,推选出小组代表在全体幼儿面前介绍本组的实验结果。

  5、老师巡回了解幼儿的实验过程中,鼓励幼儿大胆动手实验,及时肯定幼儿的探索发现。6.请小组推荐的幼儿代表在集体面前宣布自己的实验结果,学会评价自己和同伴的实验结果。

  6、小结:磁铁的本领真大,只要是铁做的东西都能被磁铁吸住。

  7、老师引导幼儿了解磁铁在人们实际生活中的运用,通过提问让幼儿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说出生活中有哪些地方用到了磁铁。

  8、小结:磁铁可以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多方便,比如塑料文具盒上的盖子,门吸,妈妈的钱包上的磁铁扣 活动室里的黑板上的磁扣都用到了磁铁的本领。

  老师启发幼儿在生活中继续积极观察了解磁铁的运用,进一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三、发展部分:探究磁铁

  1、科学游戏:小猫抓老鼠

  老师扮演的猫妈妈接到了黑猫警长的求助电话,森林里出现了一只很狡猾的老鼠,小猫警长怎么抓也抓不住,小猫们,你们能帮帮它们吗?

  2.老师演示分别用磁铁的相同两极做成的小猫和老鼠图片,由于磁铁相同两级相互排斥,所以小猫无法抓住老鼠。

  3.请个别幼儿上来,探索怎样才能抓住老鼠。

  4.老师启发幼儿运用磁铁的秘密,抓住老鼠。

  5.幼儿发现将小猫身上的磁铁换一个方向就能抓住老鼠,是因为两块磁铁的不同两极就能相互吸引。

  6.请全班幼儿一起动手操作,感受抓住老鼠的快乐,发现磁铁两极的秘密,体验科学的神奇。

  7.认识磁铁的两极:

  让幼儿观看磁铁,拿磁铁两人一组,相互吸一吸,看看有什么新发现。幼儿进行新的探索。老师提问:相互吸一吸后,发现了什么?有什么感觉?幼儿自由回答。

  老师小结:

  磁铁有两个极,在磁铁的两端有字母表示。N表示北极,S表示南极。当两块磁铁相同的两级相遇时,是相互排斥的;两块磁铁不同的两级相遇时,是可以吸住的,再次让幼儿试验,老师也同时操作。

  启发幼儿和老师一起创编儿歌:相同两极扭扭头,不同两极牵牵手。幼儿边两人一组操作游戏边念儿歌。

  四、结束部分:

  1、老师:小猫咪们,今天玩得开心吗?今天我们跟磁铁玩了很多游戏,现在小磁铁玩累了,要休息了。

  2、你们肚子饿了吗?那我们就把自己钓到的'鱼带回家,妈妈给你们做鲜美的鱼汤喝,好吗?

  3.老师带领幼儿离开活动场地,取下黑板上的小鱼,活动结束。

  活动延伸:

  1、启发幼儿进一步了解磁铁的特性,比如磁铁的磁力具有穿透性,可以透过物体吸住铁做的东西。

  2、在区域活动中,让幼儿探索了解磁铁的不同部位磁力是不同的,一块磁铁的两极的磁力最强。

  3、在家园联系栏中,鼓励幼儿和家长进一步了解磁铁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比如磁性玩具,磁悬浮列车,磁性水杯,广泛认识到磁铁的特性为人类生活带来了很多方便。

  活动反思:

  这次活动中 ,我和孩子们一起体验了磁铁的神奇,通过幼儿感兴趣的钓鱼,玩磁铁,抓老鼠,完全让幼儿感受到了做一只能干的小猫是多么棒!在活动进行之中,我始终以幼儿在前,让孩子们在一系列的游戏,小实验,探索发现活动中,主动倾听;独立思考;分享合作;大胆表达。他们发现了磁铁的本领,感受了磁铁的神奇力量,探索了磁铁的秘密。孩子们觉得,科学不再是枯燥严肃的说教,变成了与他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知识经验。在与老师的交流,与同伴的合作,与集体互动的表现中,充分发挥了幼儿学习,探究,观察,发现的主动性,也充分调动了幼儿学习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积极性。整个活动中,孩子们始终情绪高涨,围绕活动主题主动学习,与老师互相配合,动静交替,很好的完成了活动的三个目标,让孩子们学习科学有了一个快乐的开始。

《【推荐】大班科学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资深写手 • 1对1服务

文章代写服务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大班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精选)大班科学教案08-04

(精选)大班科学教案08-06

大班科学教案[经典]08-10

大班科学教案06-28

大班科学教案06-14

大班科学教案(经典)07-21

大班科学教案【精选】07-27

大班科学教案04-09

大班生活科学教案02-17

大班《鱼》科学教案04-27

文章代写服务

资深写手 · 帮您写文章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文章代写服务

资深写手 · 帮您写文章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ai帮你写文章
一键生成 高质量 不重复
微信扫码,即可体验

【推荐】大班科学教案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大班科学教案7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推荐】大班科学教案

大班科学教案 篇1

  活动设计背景

  因为我们是大班的小朋友,所以对很多问题他们都喜欢去考虑去研究。通过这个游又可以激发幼儿的探究精神。同时教育幼儿保护水资源,节约用水。

  活动目标

  1.让幼儿知道过滤能使水变干净。

  2.培养儿童的探究精神,激励幼儿相处更多的过滤方法。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实验让水变干净,在实验过程中要慢,讲解要细。

  活动准备

  1.泥沙水

  2.玻璃杯

  3.纱布。

  活动过程

  1.引导幼儿观察脏水,思考使脏水变干净的方法。

  教师出示脏水并提问:脏水是什么颜色?里面有什么东西呢?用什么办法能使水变干净?

  教师小结:脏水里面有沉淀物,这些沉淀物是可以清出的。清除有一个好方法就是过滤。

  2.指导幼儿进行水的.过滤操作。

  教师分发器材和材料,知道幼儿先将纱布蒙在杯子上做过滤网,再把脏水慢慢倒在纱布上;边到边仔细观察纱布上有什么东西,过滤后的水有什么变化。

  3.引导幼儿说一说自己的观察结果。

  教师小结:纱布上的泥沙,纱布挡住水里的泥沙,漏下水,杯子就变干净了。

  4.引导幼儿讨论:水有什么用处?怎样保护水资源?

  教学反思

  这节课让幼儿很感兴趣,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孩子们的探究力,同时也知道了怎样保护水资源,怎样节约用水。主要不足:实验过程中应该再利用其他材料做过滤,让幼儿知道其实过滤的方法不止一种。

大班科学教案 篇2

  一.幼儿已有经验:

  1. 幼儿对魔术感兴趣,喜欢魔术表演

  二.目标:

  1. 在看看玩玩中产生对事物的探究兴趣,有一定观察能力。

  2. 通过尝试玩纸魔术,发展动手能力,享受魔术带来的欢乐。

  三.准备:

  1. 每人四条长纸条(画好中线)

  2. 每人两张正方形便签纸

  3. 人手一把剪刀

  四.重难点分析:

  1. 能仔细看老师表演魔术,在老师的指导下抓住魔术的窍门。

  五.过程:

  魔术师表演

  t: 小朋友们有没有见过魔术表演?你们看到的是什么魔术表演?

  ——请三四个幼儿来说说看过的魔术表演。

  t: 我也会魔术,你信吗?

  ——教师表演魔术。(餐巾纸还原魔术)

  t: 你们想不想学魔术

  t: 好,那我们今天先从简单的魔术学起来好吗?

  教师表演

  ——会动的纸兔

  t: 看,我手上有一张正方形的纸,看我是怎么把它变成一只会动的兔子的。看,小兔子的耳朵动起来啦!洞洞左边,再动动右边!

  t: 小朋友们想学吗?好,请小朋友拿出你的小篓子里的正方形纸,跟着我一起做,先撕一条缝,载在旁边撕一条一样长的缝。把中间这块翻到后面。好,现在请小朋友试一试,怎么让小兔子的耳朵动起来的。

  ——请幼儿跟着老师一起学魔术,撕纸,并尝试用手指控制小兔子的耳朵。

  请一个小朋友说说怎么让兔子耳朵动起来的。

  t:原来,秘密在兔子后面的大拇指上,现在请小朋友们举起你的小兔子,转向后面,动动兔子耳朵,给我们的客人老师看看吧!

  t: 看来你们已经学会了这个魔术,所以,再难的魔术都是有小秘密的,只有仔细看才能发现这小秘密。

  t: 亮亮的小眼睛来找到老师,看一下,老师这里呀,有一条神奇的纸条,老师将它绕城一个圈,然后沿中间的黑线剪,看一下,一个纸圈变成了。。。?(两个分开的.纸圈)神奇吗?

  好的,那就请小朋友们也拿出一张纸条试一下。把纸条两端连起来,拿剪刀沿中间的黑线剪开。有的小朋友说没地方下剪刀,可以先将圈重叠起来剪一个口子,再把剪刀伸进去沿黑线剪。

  t: 小朋友做得很好,现在看老师变一个更神奇的魔术, 还是一条纸,围成了一个纸圈,还是沿中间的黑线往下剪,看看这次发生了什么?(一个大纸圈)

  t: 现在请你们拿出椅子下面的一条纸条和剪刀,来自己试试,你能不能把纸圈变成一个大纸圈?

  t: 老师发现,大多数小朋友都是将一个纸圈变成了两个小纸圈,看好老师再来表演一遍,如何讲一个纸圈变成一个大纸圈的?(用两面颜色不一样的纸来示范,动作要夸张一点)小朋友们看出来小秘密了吗?

  t: 这回有小朋友发现了里面的小秘密了~我们在围圈的时候,将纸条的白色和紫色的一面粘了起来,然后剪出来就变成了一个大圈了。现在我们再来试一下,看看你们能不能成功。(幼儿操作过程中教师指导)

  t: 这个魔术是一个有名的数学家莫比乌斯发明的,所以这个环就叫做莫比乌斯环。老师手上还有一张纸条,看一下这张纸条会变成什么?(转两圈,变成两个连着的小环)

  t:这又是怎么变出来的?老师想先保守这个小秘密,请小朋友们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试试,然后明天来告诉我们有没有成功,好吗?。

大班科学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萌发探究大自然奥秘的欲望,初步发现自然界事物循环往复的有趣规律。

  2、仔细观察,大胆讲述自己的发现。

  活动准备:

  1、PPT三份——傍晚、变化的太阳;下雨和四季问题图片;雨、季节循环;

  2、书(自制两份)——雨和四季

  3、地球仪、手电筒,贴上两个孩子图片。

  4、循环记录纸、青蛙图片

  5、增强幼儿对自然界的兴趣;了解幼儿对四季与水循环的理解。

  活动过程:

  一、导入

  (价值分析:引发幼儿对自然事物的关注)

  提问:你仰望过天空吗,看到了什么?

  二、分段理解

  (价值分析:激发幼儿探究大自然循环的奥秘)

  1、(1)出示PPT——傍晚的太阳

  师:我们仰望天空的时候,看到过许多的东西,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张图片,我们一起来看看,这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太阳?为什么?

  (2)出示PPT——变化的太阳

  师:过了一会儿,又过了一会儿……看到答案了么,是什么时候的太阳?

  (3)师:小男孩看见天空渐渐暗了下来,白天就要消失了。他好奇的问妈妈:“妈妈,白天究竟去哪了呢?”,小朋友们:白天究竟去了哪里?它还会回来吗?

  (4)实验——地球仪、手电筒,贴上两个孩子图片。

  师:因为地球在转,太阳照到了地球的'另一边去了。老师带来了一个地球仪,我们一起来看看。(实验——地球仪、手电筒,贴上两个孩子图片。)

  师:假设这是中国的小朋友,吧手电筒当做太阳,太阳公公照到的地方就是白天,(转动地球仪)地球慢慢地转,现在我们中国的孩子那儿是什么时候?为什么?(因为太阳公公没有照到)

  师:因为太阳公公没有照到,所以那里是黑夜,现在照到了外国,那边是(白天),地球慢慢转,又照到了中国,那现在中国(又是白天了),地球还在慢慢慢慢转,太阳(又照到外国了)……那白天是不是不见了呢?

  小结:哦!原来白天过去了,黑夜就来了,当夜晚结束的时候,新的白天又来了。这个世界就是这样循环着。

  (5)出示字:循环

  提问:什么是循环呢?

  小结:循环就是运行一周在回到原处。

  2、(1)出示下雨和四季的问题图片

  师:小男孩谢谢你们告诉了他这个答案,让他知道了白天不是不见了,但他有两个问题要来问问你们。请仔细观察图片,他会问什么呢?

  幼儿猜测第一张图片的问题,PPT给予答案:秋天去哪里了

  幼儿交流讨论第二周图片的问题:雨水去哪里了

  (2)师:小男孩提了两个问题,今天老师将这两个问题的答案藏在了后面的书里,请你们轻轻地去书里找答案,说一说它到哪里去了?

  分成两半,幼儿看书寻找答案(每人一本书,分别为下雨和四季)。

  (3)你选的问题的答案是什么?

  (4)验证:出示雨—循环的PPT;出示四季—循环的PPT。

  小结:小男孩说要谢谢你们,他知道了:原来这世界很多东西都是这样来了又去了,去了又来了,总是这样循环着。

  三、拓展发现

  (价值分析:进一步巩固对循环的理解)

  1、出示青蛙图片,进一步思考:青蛙也能循环吗?它是怎么循环的呢?

  提问:除了动物还有什么也是这样循环的?(根据幼儿回答记录)

  2、提供记录纸,记录循环

  小结:你们都有一双亮亮的眼睛,快去发现这个世界中的循环吧。

大班科学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尝试用多种材料连接腰带,并能表述连接方法;了解连接在生活中的运用。

  2、乐意动手操作,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活动准备

  1、皮带、腰带若干。

  2、橡皮筋、回形针、扭扭棒、柳条、夹子、磁铁等若干。

  活动过程

  一、回忆生活经验,谈话导入。

  1、出示皮带

  这是什么?(皮带)你见到谁用过皮带呢?怎么用呢?

  2、系皮带。

  二、运用生活中的材料尝试连接腰带。

  1、自主选择材料,尝试连接腰带。

  (1)教师:今天我也给你们准备了一根腰带,看看这根腰带是什么样的?

  怎样把腰带的两头连接起来呢?

  (2)幼儿自主选择材料,尝试连接腰带。

  (3)提问:你用了什么材料把腰带连接起来了?是怎样连接的?

  (根据幼儿回答,进行记录)

  (4)小结:刚才你们发现用柳条、夹子、扭扭棒……可以把腰带的两头连接起来:

  有的用柳条、回形针……“穿”过洞把腰带连接起来,还有的用夹子“夹”、磁铁“吸”、回形针“别”……

  也把腰带连接起来,方法都很不错!

  2、自主选择多种材料,尝试多种方法连接腰带。

  (1)教师:等会儿请小朋友把刚才没玩过的材料,去试一试,这些材料能把腰带连接起来吗?

  已经玩过的材料,还可以动动脑筋想一想,有没有更多的连接方法?

  (2)幼儿自主选择多种材料,尝试多种方法连接腰带。

  (3)提问:这次你们肯定有新的发现了吧,说一说你们都选了什么材料,用了哪些方法把腰带连接起来?

  (根据幼儿回答,进行记录)

  (4)小结:你们真能干,又发现了更多的连接方法。(根据幼儿操作交流情况,进行小结)

  3、游戏:腰带上的“结”。

  (1)提问:小朋友,想一想在这么多的材料和方法中,哪一种材料、哪一种方法连接腰带最牢固又最方便呢?(幼儿讨论)

  (2)幼儿游戏。

  (3)小结:今天我们自己动手,用6种材料把腰带的'两头连接起来,发现:

  有的材料连接起来很方便,但不是很牢固;有的虽然很牢固,但是连接起来不是那么方便;

  还有的材料连接腰带又方便又牢固,所以我们在生活中要选择比较合适的材料和方法来进行连接。

  三、了解“连接”在生活中的运用。

  1、教师:其实我们的生活中还有许许多多的连接,你能找出来吗?

  2、幼儿寻找,并交流。

大班科学教案 篇5

  活动由来及设计思路:

  户外散步时,两名幼儿为鱼池内蚂蚁爬上叶子这一现象发生争论,并围绕“蚂蚁会不会游泳”讨论不停,这一争论引起许多小朋友的好奇。为满足幼儿对蚂蚁探究欲望和好奇心生成了此活动。在活动过程中,教师通过提供不同材料,创设不同情境,激发了幼儿探究的兴趣。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蚂蚁,培养幼儿自己寻找科学答案的能力,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

  2、培养幼儿喜欢对身边现象大胆猜想、主动探究的好习惯。

  3、鼓励幼儿在活动中互相帮助、友好协作。

  活动准备:

  1、小碗、水、小棒、石头、纸等。

  2、蚂蚁较多的场地。

  重点、难点:

  重点:幼儿能够带着问题参与实验并寻找出答案。

  难点:幼儿运用多种现场材料救助蚂蚁。

  活动过程:

  1、讨论:蚂蚁会不会游泳?

  教师七次有的幼儿认为蚂蚁会游泳,有的说不会,蚂蚁到底会不会游泳呢?

  幼儿:小蚂蚁不会游泳,它停在叶子上是求生呢!

  幼儿:蚂蚁会游泳,不然它怎么会游到叶子上去呢?

  大家各抒己见,并且争得面红耳赤,不过多数幼儿赞同蚂蚁会游泳的看法。

  2、蚂蚁到底会不会游泳?幼儿带着疑问拿着小碗开始进行探索。

  “蚂蚁到底会不会游泳我们怎么样才能知道呢?”我问幼儿。小朋友说:“我们捉它看看。”“捉了放在那里呢?”我反问,幼儿说:“拿个小碗吧。”于是幼儿带着疑问拿着小碗来到操场上迫不及待地开始实验了。他们将蚂蚁轻轻放在自己的碗巾看看蚂蚁会怎样。

  幼儿:小蚂蚁爬得太快了。

  幼儿:是呀!它们和在地上爬得一样快。

  幼儿全神贯注地关注自己碗中的蚂蚁,并且边观察,边和旁边幼儿交流着……我问幼儿这样看,能知道小蚂蚁会不会游泳吗?幼儿说,“不行,碗里没有水。”我又问:“那怎么办呢?”幼儿轻轻地说;“我们在碗里放上水就知道了。”于是……

  3、把蚂蚁放在装水的碗中再次观察寻找答案:蚂蚁到底会不会游泳。

  教师引导幼儿在碗里加一些水,然后再观察蚂蚁的活动。看着,看着,一名幼儿激动地把小碗举到我面前说:“老师你看,小蚂蚁会游泳,它们正在水里快乐地扭动着身体呢。”

  另一名幼儿挥着手招呼旁边小伙伴:“快看,我的蚂蚁会潜水,它们在水底爬呢。”果真小蚂蚁在水底爬呢。

  于是,几个幼儿聚集在一起讨论着:“小蚂蚁肯定会游泳,你们看它E水里游得多自在呀,再看水,有点像放大镜,蚂蚁变大了,看它的身体有六条腿,嘴像镰刀一样,眼睛小小的,没有睫毛。”

  之后,多数幼儿激动地呼应起来:“我们赢啦!小蚂蚁会游泳。”

  这时一名幼儿皱着眉头说:“我的蚂蚁不动了,快死了,我要放它出。”他的一番话,提醒了其他幼儿。于是,大家纷纷都去看自己碗中的蚂蚁,似乎都不动了。最后,大家把碗中的水和蚂蚁都倒出来了。

  4、引导幼儿一起探索救助蚂蚁的好办法。

  教师:刚才我们看到蚂蚁快要死了,我们小朋友都把蚂蚁和水倒出来,帮助蚂蚁逃生,那如果蚂蚁在湖中、海里落难了,又没有办法把水0出来,咱们应该用哪些办法来帮助落水的蚂蚁呢?

  幼儿:上次在池塘里我看见小蚂蚁爬上了叶子,往水里放些叶子,蚂蚁不会累也不会淹死了。(随后孩子们开始找叶子往里放)

  教师:这个办法不错,可是如果没有叶子怎么办呢?你们再仔细想还有没有别的好办法来救助小蚂蚁。

  第二轮的探索活动开始了,幼儿有的放小石头(让蚂蚁在上面休息),有的放纸,有的放木棒……

  幼儿:老师,我想到一个好办法,把一根长的小棒放在小碗中,棒一头在水里、一头在外面,蚂蚁顺着棒往上爬就死不了啦。

  对于这个建议,大家都比较赞成,于是,幼儿再次投人救助蚂蚁的活动中。

   5、小结:老师和幼儿一起讨论。

  教师:蚂蚁刚到水里是什么样子的?

  幼儿:能够自由自在地游泳。

  教师:蚂蚁在水里待了一会儿之后又是什么样子的?

  幼儿:做挣扎,然后动作就慢了下来、运动小了。

  教师:如果放进一片叶子(纸、棒等)会怎样?

  幼儿:蚂蚁会自救。

  教师:蚂蚁到底会不会游泳?回去后,通过上网、看图书等方式寻出答案。

  个人反思:

  1、活动中的优点:

  此次探索活动源于幼儿一次意外现象的发现,产生了“蚂蚁会不会游泳”的疑问。由于问题是幼儿在活中发现的,所以幼儿探索时兴趣浓厚。老师能适时引导,通过猜想、动手实验、验证猜想,使幼儿从刚开始以自我为中心的无依据猜想到根据客观依据进行猜想,培养了幼儿求真的学习态度和科学精神。

  2、活动中的不足:

  幼儿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发现蚂蚁在水中待一会儿后,活动越来越少。由于怕蚂蚁死,于是就把它们放生了,为了保护幼儿纯真的爱心,因此探索活动也就此停止。因此,蚂蚁到底会不会游泳,幼儿还是没能通过本次实验找到科学的答案,最后只能引导他们通过上网查资料、从书中寻找答案。这也是本次活动的遗憾。

  主要内容:

  1、质疑:到底该不该拿小蚂蚁做实验?

  有的教师认为:如果可以这样实验,幼儿以后对什么发生兴趣,就对什么进行探索、实验,那么,是不是会有很多的小动物会丧生或残疾?可以通过一些资料、影像来解答幼儿的疑问。

  有的教师认为应该让幼儿去探索,当幼儿发现蚂蚁不能在水中待长时间,他们也是有爱心的`,立刻便把蚂蚁放生了。这不是一次爱心教育的契机吗?

  2、幼儿获得知识的过程,是探索和发现的过程,要提供亲自动手的机会,但是也要重视爱心教育。

  只有幼儿亲自参与探索,才可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如果这次不让幼儿实验而直接告诉他们答案或看一些资料,幼儿只是对蚂蚁有一些肤浅的了解。但通过幼儿自己探索、实验,他们可以从中寻找出答案还可以了解到更多的知识。教师利用幼儿的好奇心理,引发幼儿为探索确立目标。尤其所探索的内容是从幼儿的疑问中来,所以幼儿的探索兴趣浓厚,以至于每个幼儿都能够参与其中。

  幼儿对万物都感兴趣,充满了好奇,教师应该鼓励幼儿进行探索,还要相信幼儿有能力探索出答案,不能因幼儿小或其他原因阻止幼儿。但在有一定难度的探索活动进行前,老师要讲出注意事项,如在探索蚂蚁到底会不会在水中游泳之前,教师可以提出“如果蚂蚁在水中不会游泳,快死了,我们该怎么办?”从而让幼儿心中树立爱心意识,必要时候还可以请老师帮忙。

  综合评析:

  “发现问题——猜想——实验验证——发现新的问题”这一过程和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的过程相一致,幼儿发现池塘里蚂蚁爬上叶子,便对这一现象产生兴趣,纷纷就蚂蚁会不会游泳进行猜测。在教师的引导下,幼儿亲自拿实验工具去验证自己的猜想,在此过程中,又延伸出探索救助蚂蚁的好办法。由此可见,教师这一选题对幼儿有意义,不仅培养幼儿科学的探究精神,而且也培养了幼儿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本活动很好地体现了预设和生成的结合,事先预设的目标本来是通过观察探索并寻找蚂蚁到底会不会游泳这一答案,但当幼儿发现蚂蚁在水中快死的时候都把水倒出来时,教师马上引导幼儿探索救助蚂蚁的好办法,并提供了相应的材料,虽然没有实现预定的目标,但生成的活动对幼儿发展有更大的价值。

  小组合作反思紧紧围绕“该不该拿小蚂蚁做实验”这一问题展开,中心突出,研讨较深入,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并表达出充分的理由,形成鲜明的两种对立观点:一方认为只有亲身实践,幼儿的认识才会更深刻,所以应该让幼儿对自己感兴趣的小蚂蚁探究。另一方则认为,不能因为幼儿对什么感兴趣就对其进行探索、实验,否则会有很多小动物丧生或残疾。通过深入探讨,大家最后形成了基本一致的看法:应支持幼儿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进行探究,但在必要情况下,教师应在之前做一定的价值判断,并对探究内容做一定筛选。不仅有聚焦的问题,又有交锋的过程,最后又形成一致的认识。这是一个观点碰撞及同伴互助的过程,达到了真正意义上的交流和研讨。

大班科学教案 篇6

  【预定目标】

  1、了解垃圾可以被人们通过许多方法处理或再循环利用,懂得垃圾分类摆放的益处。

  2、能用自己的行动积极对待日常生活中的垃圾。

  【活动准备】

  1、请父母帮助幼儿一起收集回收垃圾、处理垃圾的照片或图片,让幼儿初步了解垃圾回收的知识。

  2、垃圾分类回收箱实物和各种垃圾的图片。

  3、水彩笔和铅画纸(人手一套)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1、了解垃圾的含义提问:(出示垃圾)这是什么?什么是垃圾呢?

  小结:垃圾是指没有用,准备扔掉的东西称之为垃圾。

  2、引导幼儿相互交流。

  讨论:平时见过哪些垃圾?说说你看到的垃圾是怎么样的?能闻到什么气味吗?有垃圾的地方给人们感觉怎么样?垃圾对人类、动物、植物有什么影响吗?

  教师小结:垃圾腐臭时会散发出难闻的气味,不仅仅破坏风景,侵占土地,使人们生活的地方越来越小,而且垃圾中还会滋生出病毒、病菌,招惹蚊虫,让人生病。

  (二)基本部分

  1、组织幼儿讨论:哪些地方会产生垃圾?(工厂、菜场、餐馆、办公室、超市、家庭等)

  2、在人们日常生活中,产生了许多垃圾,那么垃圾到最后都跑到哪儿去了呢?(结合图片,请幼儿交流自己了解到的处理垃圾的知识。再结合幼儿的介绍给幼儿补充,纠正关于垃圾回收,处理的有关知识)

  教师小结:垃圾被倒入垃圾桶后,由环卫工人收集起来运走。大部分被埋到填整场,填埋场是专门把垃圾倒入一个地方,再用泥土把垃圾埋到里面。填埋场既占地方又不利于环境保护,有的垃圾送到焚化炉焚化,但焚化垃圾的时候会排出有害的气体。

  3、出示垃圾箱图片。

  教师:小朋友,你们见过这样的箱子吗?这样的箱子是用来干什么的呢?引导幼儿区别可回收和不可回收标志的垃圾箱。

  教师:垃圾箱上有什么标志呢?你觉得哪个是可回收的标志?为什么呢?(启发幼儿找出可回收的标志)

  教师小结:有些垃圾是可以回收利用的,因为他们是用大自然中宝贵的材料制成的。可回收垃圾就是收回来后经过加工还可以做成其他的东西。

  师:你知道垃圾中的哪些物品不能回收利用?为什么?应该怎样处理这些垃圾?(焚烧或深埋)

  4、出示垃圾分类的标志?

  教师:刚才我们知道了哪些垃圾是可以回收利用的,哪些垃圾是不可以回收的,现在我们准备了可回收利用的垃圾。有可乐罐、旧报纸、汽水瓶、橡胶等等这么多垃圾。老师这里还设计了分类标志,我们一起来看看。

  金属:这一类可回收物有可乐瓶、易拉罐、废铁等。回收后送工厂可以再生为各种金属物品。

  纸张:利用旧报纸、包装盒、纸盒等做原料可以制成各种餐巾纸、纸盒等。

  玻璃:水瓶、酒瓶等玻璃制品经过清洗,消毒后可以反复重复使用。

  塑料:橡胶(如:酸奶瓶、废轮胎等经过加工可以制成其他塑料、橡胶制品)教师小结:回收利用废物可以节约能源,废物回收利用的越多,送往填埋场的垃圾就越来越少,把可再生利用的废品送到回收中心,可以减少污染。

  (三)结束部分

  1、出示各种垃圾图片,请幼儿判断所出示的垃圾分别应放入哪里。

  2、引导幼儿设计有毒物品的垃圾箱。

  教师:出示废电池,你们可知道这种垃圾是有毒害的`,我们为它设计一个专用的垃圾箱,请小朋友们一起来设计一个有毒的标志吧!

  教师小结:今天我们知道了哪些垃圾是可以回收利用的,哪些垃圾是不可以回收利用的,在平时的生活中,随处可见到垃圾,你们见到垃圾,应该怎么样来处理呢?(幼儿互相交流)

  活动延伸:

  教师:小朋友们回家后和爸爸妈妈讨论一下,日常生活中哪些是由垃圾的再生材料制成的。

  活动反思:

  通过这一教学活动,幼儿知道了更多的关于垃圾的知识,了解了不同的垃圾的处理方法,同时学会了简单的分类。活动中,引用的各种垃圾的图片使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幼儿的思维积极,发言大胆。活动进行过程中,幼儿始终都保持着浓厚的参与兴趣,顺利的完成与孩子间语言和思维的交流,从而使孩子生成新的知识或者将讨论的问题挖掘的更加的深入。

  这一主题来自于平时的生活,孩子们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会制造出各类垃圾,有时候孩子们会一不注意将垃圾随手乱丢。为了能让孩子们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懂得爱护周围的环境卫生。知道有很多垃圾是可以回收再利用的。如果我们能把这些可回收的垃圾再利用起来,不仅可以保护环境,还可以节约资源。《纲要》指出,儿童是学习的主体,幼儿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的发展,只是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本活动是有一定的教育价值,既适应幼儿的年龄特点,又贴近幼儿的生活,让孩子们在生活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人的生活离不开环境。

大班科学教案 篇7

  活动目标:

  1、在游戏中发现磁铁的特性,激发幼儿对磁铁的兴趣。

  2、在操作活动中了解磁铁的特性,帮助幼儿形成主动探究的意识。

  3、在实际的主动探究活动中幼儿感受探究的快乐,学会交流实验结果,通过记录合作学习简单评价并在评价中体验成功的愉快。

  4、发展幼儿空间辨别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5、初步了解磁铁的小常识。

  重点难点:

  在游戏中幼儿主动发现磁铁的特性,在操作实验中积极探索磁铁的秘密。

  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自制钓鱼竿 鱼钩(别针) 有磁铁的小鱼若干条状或马蹄形磁铁每人一个 森林背景图片 黑猫警长图片 有磁铁的小猫和老鼠图片各两张 磁性黑板两块。

  知识经验准备:幼儿了解有关磁铁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的相关知识。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发现磁铁

  1、游戏:小猫钓鱼,老师扮演猫妈妈,幼儿当小猫,跟妈妈一起去钓鱼。

  2、讨论:为什么有些顽皮的小鱼总是钓不上来呢?你们看看钓上来的小鱼,你发现了什么?

  这条鱼和你钓到的鱼有什么不一样?为什么小猫都钓到了鱼,妈妈却钓不到鱼?

  3、小结:只有身上有磁铁的鱼才能被钓上来,因为磁铁能吸住别针做的铁鱼钩。

  4、表扬幼儿的发现,肯定幼儿的观察。

  5、请幼儿把钓到的鱼放在磁性黑板上的草地背景图片上,进一步感受磁铁的特性。磁铁做的小鱼能吸在黑板上不会掉下来。

  二、基本部分:认识磁铁

  1、老师:磁铁能吸住铁做的别针,能吸住黑板,还能吸住那些东西呢?

  出示各种不同材质的实验操作材料,介绍给幼儿。

  2、老师:请幼儿拿出磁铁,观察磁铁的外形,颜色,摆弄磁铁,感受磁铁的特点。

  简单介绍有关磁铁的科学知识。

  3、老师提供每组一份相同的操作材料,请幼儿动手操作,试一试那些东西可以被磁铁吸起来。

  4、请幼儿分组交流实验操作结果,并做好实验记录,推选出小组代表在全体幼儿面前介绍本组的实验结果。

  5、老师巡回了解幼儿的实验过程中,鼓励幼儿大胆动手实验,及时肯定幼儿的探索发现。6.请小组推荐的幼儿代表在集体面前宣布自己的实验结果,学会评价自己和同伴的实验结果。

  6、小结:磁铁的本领真大,只要是铁做的东西都能被磁铁吸住。

  7、老师引导幼儿了解磁铁在人们实际生活中的运用,通过提问让幼儿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说出生活中有哪些地方用到了磁铁。

  8、小结:磁铁可以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多方便,比如塑料文具盒上的盖子,门吸,妈妈的钱包上的磁铁扣 活动室里的黑板上的磁扣都用到了磁铁的本领。

  老师启发幼儿在生活中继续积极观察了解磁铁的运用,进一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三、发展部分:探究磁铁

  1、科学游戏:小猫抓老鼠

  老师扮演的猫妈妈接到了黑猫警长的求助电话,森林里出现了一只很狡猾的老鼠,小猫警长怎么抓也抓不住,小猫们,你们能帮帮它们吗?

  2.老师演示分别用磁铁的相同两极做成的小猫和老鼠图片,由于磁铁相同两级相互排斥,所以小猫无法抓住老鼠。

  3.请个别幼儿上来,探索怎样才能抓住老鼠。

  4.老师启发幼儿运用磁铁的秘密,抓住老鼠。

  5.幼儿发现将小猫身上的磁铁换一个方向就能抓住老鼠,是因为两块磁铁的不同两极就能相互吸引。

  6.请全班幼儿一起动手操作,感受抓住老鼠的快乐,发现磁铁两极的秘密,体验科学的神奇。

  7.认识磁铁的两极:

  让幼儿观看磁铁,拿磁铁两人一组,相互吸一吸,看看有什么新发现。幼儿进行新的探索。老师提问:相互吸一吸后,发现了什么?有什么感觉?幼儿自由回答。

  老师小结:

  磁铁有两个极,在磁铁的两端有字母表示。N表示北极,S表示南极。当两块磁铁相同的两级相遇时,是相互排斥的;两块磁铁不同的两级相遇时,是可以吸住的,再次让幼儿试验,老师也同时操作。

  启发幼儿和老师一起创编儿歌:相同两极扭扭头,不同两极牵牵手。幼儿边两人一组操作游戏边念儿歌。

  四、结束部分:

  1、老师:小猫咪们,今天玩得开心吗?今天我们跟磁铁玩了很多游戏,现在小磁铁玩累了,要休息了。

  2、你们肚子饿了吗?那我们就把自己钓到的'鱼带回家,妈妈给你们做鲜美的鱼汤喝,好吗?

  3.老师带领幼儿离开活动场地,取下黑板上的小鱼,活动结束。

  活动延伸:

  1、启发幼儿进一步了解磁铁的特性,比如磁铁的磁力具有穿透性,可以透过物体吸住铁做的东西。

  2、在区域活动中,让幼儿探索了解磁铁的不同部位磁力是不同的,一块磁铁的两极的磁力最强。

  3、在家园联系栏中,鼓励幼儿和家长进一步了解磁铁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比如磁性玩具,磁悬浮列车,磁性水杯,广泛认识到磁铁的特性为人类生活带来了很多方便。

  活动反思:

  这次活动中 ,我和孩子们一起体验了磁铁的神奇,通过幼儿感兴趣的钓鱼,玩磁铁,抓老鼠,完全让幼儿感受到了做一只能干的小猫是多么棒!在活动进行之中,我始终以幼儿在前,让孩子们在一系列的游戏,小实验,探索发现活动中,主动倾听;独立思考;分享合作;大胆表达。他们发现了磁铁的本领,感受了磁铁的神奇力量,探索了磁铁的秘密。孩子们觉得,科学不再是枯燥严肃的说教,变成了与他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知识经验。在与老师的交流,与同伴的合作,与集体互动的表现中,充分发挥了幼儿学习,探究,观察,发现的主动性,也充分调动了幼儿学习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积极性。整个活动中,孩子们始终情绪高涨,围绕活动主题主动学习,与老师互相配合,动静交替,很好的完成了活动的三个目标,让孩子们学习科学有了一个快乐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