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案

时间:2023-07-11 10:57:48 教案 我要投稿

关于科学教案范文锦集10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科学教案10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关于科学教案范文锦集10篇

科学教案 篇1

  设计意图:

  一次在科学《沉与浮》课时,我班允正突然问我“老师,那油放到水里会怎么样?”我当时告诉孩子“油放在水、、、”但是我想孩子没有操作实验不能够探索其中的奥秘。于是我就《油和水》这个问题设计本节课,和孩子共同探索。

  活动目标:

  1、 通过操作感知油和水倾倒、搅拌后分离的现象,对科学探索活动感兴趣。

  2、 了解生活中油、水分离的相关现象,体验科学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

  活动准备:

  每人两杯水、一点蓝黑钢笔水、一杯油、一根竹签、几张油画棒画过的图画、各色颜料水若干。

  活动过程:

  一、 幼儿动手操作将水里倒进一点蓝黑钢笔水,水和蓝黑钢笔水会怎么样?

  师:桌子上有一杯水和蓝黑钢笔水,请小朋友将这两样物品倒在一起看看会发生什么变化!(幼儿操作,并能在操作后讲述结果)

  师:恩,蓝黑钢笔水和水相融在一起啦!

  二、 幼儿猜想油和水倒在一起会出现什么现象?并记录。

  1、 油在水的上面2、油在水的下面3、油和水相融在一起

  三、 感知油和水相互倾倒后分离的现象

  1、 请你试一试把油倒在水里或者把水倒在油里会出现什么现象?

  2、 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3、 交流你把什么倒入什么?发现了什么?你可以把你的发现记录在记录纸上!

  4、 小结:不论油倒在水里还是水倒在油里,油在上面、水在下面,它们是分离的不会相融在一起。

  四、通过操作感知油、水搅拌后分离的`现象

  1、教师引导幼儿观察搅拌时的现象和停止后的现象,并作记录。

  用竹签搅拌时是什么现象?停止后是什么现象?

  2、幼儿操作说出实验结果。

  五、延伸感知油水分离的现象在生活中的运用

  幼儿合作涂色。并能够说说为什么颜料水不会和油画棒融在一起。

  小结:今天我们通过实验证明油和水是分离的,不会相融在一起。生活中还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小朋友们回到家可以和爸爸妈妈一起来做做这样的实验。

  第一次科学实验方法公开课

科学教案 篇2

  设计理念:

  在平时的美术活动时,老师都要求幼儿在使用水粉颜料时,水粉笔不要从这个颜料盒拿到另一个颜料盒,以免将颜色混杂。在一次美术活动中,班上有小朋友大叫:老师,潘峻把水粉笔乱放。我走过去,正想制止这个调皮的小家伙,小家伙却抬头对我说:老师,颜料会变的。小家伙一说完,周围的小朋友都吸引过来了,大家都看着一瓶黄色颜料因为放进了红色笔,上面都变成了橙色。孩子们都很惊奇地叫着:“老师,颜色会变!”这件事给了我很大的启示,为了满足孩子的好奇心,我设计了这个活动,以此引导孩子学会观察,大胆创造。

  活动目标:

  1、让幼儿通过实验知道两种颜色加到一起会变成别的颜色。

  2、在活动中,引导幼儿仔细观察,鼓励幼儿大胆尝试。

  3、让孩子在活动中体验创造的喜悦。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活动准备:

  红、黄、蓝颜料若干,小桶(每组一个),每位幼儿一个大的调色盘,人手一支调色笔。

  活动过程:

  1、老师出示红色,黄色,蓝色颜料。请幼儿观察,说出颜色的名称。

  2、告诉幼儿:“我们今天都是小小魔法师,要变魔术。

  3、老师操作实验,引起幼儿兴趣,并请幼儿观察颜色的变化:

  ――将红色颜料(部分)到入一个干净的杯子里,然后再到入黄色颜料。用搅拌棒搅拌,请幼儿仔细观察颜料发生的变化,并与原来的红色和黄色的颜料做比较。

  4、请幼儿和老师一起回忆实验过程,说出实验发生的变化。

  5、给幼儿提供颜料,鼓励幼儿自己变色,比比谁的颜色变得多。

  6、给幼儿提供大幅白纸,让幼儿用自己配出的颜色进行绘画。

  7、和幼儿一起将作品进行展示。

  活动反思:

  1、这次活动的`安排,抓住了幼儿的兴趣点,所以对幼儿有很大的吸引力。在幼儿观察老师实验的过程中,幼儿一直很安静很认真地看着实验过程。

  2、给幼儿提供感性经验,幼儿在直观的感受中,能很清晰地讲述实验的过程。

  3、鼓励幼儿多配色,并用自己配出的颜色进行绘画,增强幼儿的成就感。

科学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感知自由下落物体速度的快慢,对探索科学奥秘产生兴趣。

  2、发现不同物体的自由下落现象。

  3、学习用统计表记录两种不同物体下落速度的快慢。

  4、通过实验培养互相礼让,学习分工合作的能力。

  5、能积极地与同伴交流自己的发现,激发进一步探索事物变化的愿望。

  活动准备:

  1、轻重对比明显的两种物品(人手一份)。如,沙包和泡沫板、羽毛和橡皮泥、塑料袋和铁板、布块和积塑玩具等2、大小相同的纸每人两张3、质量相同、形状相同,但大小不同的物品若干。如,大小相同的三角铁、牛奶瓶、饮料瓶、薯片盒等4、大统计表三张,分别代表三种物品下落现象。幼儿统计表每人一张。

  活动过程:

  (一)、探索两种轻重不同的物体下落现象。

  1、出示沙包和泡沫请幼儿猜一猜:“如果这两种物品往下落,会有什么现象发生?”

  2、实验沙包与泡沫下落现象提问:“这两种物品下落时,你发现了什么现象?为什么?”(轻的快,重的慢)3、幼儿自由探索两种轻重不同的物品要求:(1)两样物品放在同样的高度上。

  (2)跟朋友交换两种物品玩。

  4、归纳结论并统计(小结:重的物品落得快;轻的物品落得慢。)教师拿出大统计表帮助幼儿理解怎么记录5、幼儿自己统计结论,并小结统计情况、展示统计表。

  (二)、探索质量相同、大小相同但外形不同的物品下落现象。

  1、出示两张质量相同、大小相同的两张纸,把其中一张揉成一团请幼儿猜一猜:谁落得快?

  2、幼儿动手试一试3、小结,外形小的落得快。并记录在大统计表上(三)、探索质量相同、形状相同但大小不同的物品下落现象。

  1、出示大小不同的三角铁。

  (1)请幼儿说说它们的相同点(质量、形状)与不同点(大小)(2)猜一猜:它们谁会先落地?还是有别的情况出现?

  2、实验。结论是:同时落地。

  3、验证,出示大小不同的牛奶瓶、薯片盒等4、将结论记录在大统计表上5、说一说,在我们生活中还有那些东西像这样同时落地的?

  活动反思:

  1、第一个环节没有让幼儿充分体验物体都是下落的,示范的时候关于如何抛和最终结果这两个指令不明确。这个环节只作为初步感知,不应该占活动的.大部分时间。

  2、第二个环节比较时,应让幼儿在五中材料中随意选择两者进行比较,如果五种比较则很难有明确结果,也浪费时间。在幼儿操作之前我引导幼儿应该在同一高度松手来比较,但是幼儿实际操作过程中并没有都这么做,有的根本没有两两比较就凭感觉写结果,幼儿较乱,应该让幼儿上来分享他是怎么比较的,也可以让幼儿将下落的过程画下来。

  3、材料选择:用纸来做实验每次都受空气阻力会导致速度不同,而且形状不固定。应选用重量相同形状不同、形状相同重量不同的材料来比较,这样更加能控制变量,要先从幼儿最易认同的经验来探究。材料投放的时候应随着环节的递进一步步投放,不应所有的都放好。

  4、科学活动目标应该是让幼儿学会怎样探究,而结果并不是很重要。

  5、第三环节应该让幼儿操作之后再得出结论,挑战幼儿原有经验。

科学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通过操作实验,了解几种区分生熟鸡蛋的方法

  2.在制作美味鸡蛋的过程中,激发对科学探究的兴趣活动准备:生熟鸡蛋若干,煎蛋器,奶锅,小碗若干,小勺若干,盘子若干,小刷子,油壶,盐

  经验准备:会打鸡蛋

  活动重点:了解鸡蛋生熟的变化

  活动难点:能够用自己的方法区分生熟鸡蛋,并能够进行猜想和验证

  活动过程:

  (一)导入玩一玩电子互动墙,熟悉鸡蛋制作的美食。

  任务:用生鸡蛋制作美食

  (二)基本过程师:小朋友面前的盒子中有鸡蛋,有生的也有熟的,请小朋友在不弄破的情况下把生的挑出来,将自己的方法画在表格上,一会验证自己挑出来的鸡蛋(生的放在打碎了放在带走生鸡蛋标志的盒中,熟的剥开一个小口放在另外的盒中)

  方法师:①刚才谁的方法成功区分生熟鸡蛋了?(幼儿举手)②请你说一说你的方法(a.手电筒照 熟→深颜色,生→透光 b.称重 生→轻 c.摇晃,生→晃 d.转 生→慢)③请你把你的方法画在黑板上的纸上④请小朋友用纸上的一种或多种方法挑出一个生鸡蛋,打进自己的小碗

  师:为什么不能看颜色区分?

  师:因为生鸡蛋的颜色有深有浅老师挑一个鸡蛋(多种方法)师:我们用鸡蛋可以做什么常见的美食(鸡蛋羹,荷包蛋)教师指导做荷包蛋和鸡蛋羹师:做荷包蛋有什么现象 幼:

  师:鸡蛋有什么变化(液体到固体)

  师:要和小朋友互相分享美食,回家可以给爸爸妈妈做早餐活动分析:活动让小朋友探究区别鸡蛋生熟的方法,鸡蛋是生活中常见的食材,(教案:)小朋友每天都会吃到,从幼儿自身来说,对鸡蛋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探究过程中,幼儿有听觉,视觉的体验,使幼儿有更深的印象,这次的活动,教师很好的将教育活动和生活联系,对鸡蛋的基本认识从生活中来,最后用鸡蛋做了美食,又回到生活中去,做美食对幼儿是一种满足,生鸡蛋打出来,做成美食,更能加深幼儿对此次活动的印象和体验,教师让两组小朋友进行分享,这也是一种社会性教育。

  我的收获:我觉得科学教育活动要和幼儿的生活相联系,可以通过多种感官体验,加深幼儿印象,这次的活动中,天平称重的结果不是很明显,幼儿也提了出来,老师也让幼儿画在纸上,老师给予了支持,科学活动并不是让幼儿局限一个理论,让幼儿多探究,应该允许幼儿有自己的见解,发散幼儿的思维,也应该乌云幼儿有失误或是误差。

科学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在看看说说玩玩中了解几种动物皮毛的主要特征。

  2、喜欢小动物并感受帮助小动物的快乐。

  活动准备:

  ppt、动物图片、幼儿操作材料、大房子4座。

  活动过程:

  一、情景导入今天我们要去森林动物园看看动物,动物们都很高兴,它们和我们完了个捉迷藏的游戏。请你们猜猜它们藏在哪里?是什么动物?

  小结:原来,动物们都有属于自己的衣服,有些动物的花纹是一条一条的,有的是斑斑点点的,有的是一块一块的,还有的是黑白相间的。动物花纹虽然形状一样,但是换了不同的颜色就成了另一种动物了,真有趣!

  二、给小动物穿花衣

  1、听!是谁在哭啊?小动物们找不到自己的衣服了,你们能不能帮助它们

  2、幼儿操作,将花纹与动物匹配

  三、游戏

  设计思路:

  动物是幼儿最喜欢交流的话题之一,在主题《动物花花衣》的开展过程中,孩子们会自发地去欣赏主题墙面的动物,交流自己喜欢的动物、交流看到的动物外形特征。

  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我们以孩子的原有认知经验为基础开展活动,旨在幼儿在观察动物的过程中,对动物皮毛的不同花纹进行归类。所以在环节的开展过程中,我们通过出示动物皮毛的局部、倾听动物的'叫声、观察联系动物的生活喜好来引发幼儿运用不同的感官来发现、探究,在看看、说说、找找中发现动物皮毛花纹的不同,尝试按动物皮毛花纹进行归类,体验找动物朋友的快乐。

  活动目标:

  1、观察发现动物皮毛花纹的不同,尝试按动物皮毛花纹进行归类。

  2、在看看、说说、找找中,体验找朋友的乐趣。

  3、能在情景中,通过实验完成对简单科学现象的探索和认知,乐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所发现的结果。

  4、发展合作探究与用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的能力。

  活动准备:

  课件、动物朋友胸饰若干、找朋友音乐

  活动过程:

  1、导入

  导入语:妈妈、爸爸带你去过动物园吗?你知道动物园里有哪些动物朋友?

  过渡语:动物园里有许多动物朋友,它们想找朋友,我们一起去看看。

  2、找一样皮毛花纹的动物朋友

  过渡语:你们猜猜,这是谁?

  (1)梅花鹿(梅花鹿皮毛局部)

  提问:这动物身上的花花衣是怎样的?猜猜它是谁?

  小结:梅花鹿身上的花花衣是黄色上面有一点一点白色的花纹。

  提问:看看,梅花鹿找谁做朋友了?(斑点狗)

  梅花鹿为什么找斑点狗做朋友?(幼儿自由猜测,听梅花鹿录音揭晓答案)

  小结:原来梅花鹿和斑点狗身上的花花衣都是一点一点,点点的。

  (2)老虎(听老虎叫声)

  提问:听,这是谁来了?老虎身上的花花衣是怎样的?

  小结:老虎身上的花花衣是一条黑一条黄,条纹的。

  提问:看,来了三位朋友,老虎会找谁做朋友呢?为什么?

  小结:原来老虎和斑马它们身上的花花衣都是一条一条,条纹的。

  (3)熊猫(出示竹子)

  提问:这是什么?谁最爱吃竹子?熊猫身上的花花衣是怎样的?

  小结:熊猫身上的花花衣是一块黑、一块白,一块一块的。

  提问:熊猫也想找和它花花衣一样,一块黑一块白,一块一块的动物朋友,该找谁呢?为什么?

  小结:原来奶牛、企鹅、兔子、羊、猪它们身上的花花衣和熊猫一样,都是一块黑一块白,一块一块的。

  总结:大家帮动物宝宝找到了和它穿一样花花衣的动物朋友。有的是一点一点,点点的;有的是一条一条,条纹的;有的是一块黑、一块白,一块一块的。动物朋友真高兴,谢谢你们。

  过渡:你们看。动物朋友们想和我们一起玩找朋友的游戏。

  3、游戏:找朋友

  (1)幼儿自由选择一动物胸饰挂于胸前。并与同伴相互认识、到招呼。

  (2)游戏玩法,幼儿听找朋友音乐两个两个找动物朋友

  第一次找朋友,交流:你找谁做朋友?为什么?

  小结:找和自己花花衣颜色或花纹一样的动物朋友。

  第二次找朋友,验证、交流:你找谁做朋友?为什么?

  (3)和动物朋友一起玩找朋友的游戏真开心,现在它们要回家了,我们和它们再见!

  活动操作提示:

  在活动的最后找朋友环节,教师可以在幼儿找动物朋友时较为随意地与结对找到朋友的孩子交流:"你找谁做朋友?为什么?"

  教学反思:

  引领幼儿再次深入地进行探索,给幼儿留出探索的余地和延伸的空间。整个活动,给予幼儿较宽松的氛围,教师只是充当了活动中的支持者,鼓励者,合作者,引导者,用心倾听幼儿的表述,并及时的梳理与小结。

科学教案 篇6

  一、 教材依据

  未来出版社 中班下册《科学》第34页。

  二、 设计思路

  孩子们在游戏及日常生活中,会发现一些奇怪的现象如:船为什么会浮在水上?为什么有些东西会浮在水面而有些东西会沉在水里?等等,为了满足中班幼儿园强烈的好奇心,并结合《纲要》关于“科学”方面的目标,我让幼儿亲身探索身边的科学,让他们自己去接触沉浮的现象,并对沉浮现象做出简单的分析、判断和理解。因此,我设计了这个科学学习活动。

  三、 活动目标

  1、使幼儿了解哪些东西放在水里使沉下去的,哪些是浮起来的,并学会分类。

  2、使幼儿通过观察、实验、记录等方法,了解物体具有浮力这一特性。

  3、激发幼儿对浮沉现象的`兴趣。

  4、充分晕用一些实验材料和多媒体来辅助幼儿更好的完成实验,更清晰地感知沉浮现象。

  四、 活动重点

  帮助幼儿了解物体沉浮的特性,并能按照要求完成实验。

  五、 活动难点

  培养和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

  六、 活动准备

  1、实验材料:积木、乒乓球、玻璃珠、塑料瓶、铁钉、塑料、泡沫、石头、树叶、硬币、钥匙、筷子、指甲刀等

  2、每组一盆水,一块擦手毛巾。

  3、记录表、铅笔。

  4、透明的水槽一个。

  5、图片(会浮的物体)。视频播放:轮船、小木船、竹筏、救生圈、小鸭子游泳。

  七、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

  1、律动《小小椅子转过来》

  2、老师:小朋友,我们来看看老师桌子上放着什么东西?(展示装满水的水槽)

  3、教师出示筷子、指甲刀、大块积木、钥匙四种材料,请幼儿猜测把他们放入水里会出现的情况。

  4、幼儿猜测后,教师依次实验来验证结果。发现有的是沉下去的,有的是浮起来的,告诉幼儿有一种神奇的力量叫“浮力”。

  (二)、浮沉小实验

  1、教师展示实验的材料,交代具体的实验方法和记录方法以及实验的注意事项。

  2、教师在每组选出一个记录员,然后分发实验材料,组织幼儿开始实验。

  3、全班幼儿分六个组进行实验,教师巡回观察指导。

  (三)、浮沉材料分类

  1、展示幼儿的实验结果,教师用实验再次验证,对表现好的小组给予奖励。

  2、请四个幼儿到前面来对所有的材料进行分类,并集体复习依次实验结果。

  (四)、活动延伸

  1、告诉幼儿“浮力”带给我们生活的便利,播放图片(木船、竹筏、轮船、救生圈等)

  2、请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善于观察哪些东西会沉下去,哪些会浮起来。

  八、 活动反思

  本节课是一节实验课,由于这种类型的活动在我们日常教学中开展的较少,幼儿显得格外兴奋,参与的热情很高。“浮沉原理”本是生活中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但是对于中班的幼儿来说还缺乏这方面的经验。因此,这节课我主要通过观察、实验、记录、展示实验结果、材料分类等环节,让幼儿充分感知物体的浮沉现象,课堂效果较好,活动目标基本达到。但是在实验过程中,少数幼儿纪律不够好,课堂场面一度较混乱,这是我事先没有预料的,在以后教学中,课前准备方面我还要多下功夫,以便更好应对课堂突发情况。

科学教案 篇7

  学习目标

  1. 理解文章所阐述的数字与科学研究的关系。

  2. 比较阅读《我们这双手》和《科学家的数字武器》两文的异同。

  3.体会科学家严谨的治学态度。

  课文讲解

  1、本文分别介绍了古尔德的哪两篇文章?

  第一篇文章是《硕大的脑袋,狭小的心灵》,古尔德介绍了一场“战争”,实际上是一场论争。第二篇文章是《从生物学的角度向米老鼠致敬》,古尔德研究了从十世纪三十年代以来,米老鼠形体比例的变化。

  答:

  2、这两篇文章似乎互不相干,那么作者选用这两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

  第一篇是研究著名科学家、文学家的大脑容量和智慧的关系的',而另一篇是研究米老鼠的脑袋与其躯体关系的。作者并不是被动地介绍两篇文章,而是从两篇文章中,把科学、文学泰斗与米老鼠的悬殊区别加以淡化,提炼出一个共同点来,不管是研究科学家、文学家的脑袋或是米老鼠的躯体,其成功都在于精确的数字。

  3、古尔德没有对脑量与智力的关系给出明确的结论,你认为这是不是文章的缺陷?为什么?

  这不是文章的缺憾。文章并不是在研究脑量与智力的关系,并不要对其最后作出什么结论,而不过是借此介绍、说明科学家喜欢用数字武器。

  4、文中抽象的数字为什么让人觉得兴趣盎然?

  数字之间的比较关系、数字提供的新颖知识、数字相关的结论和事实很有趣,让人感到兴味盎然。

  5、《我们这双手》读起来饶有趣味的原因和《科学家的数字武器》一样吗?具体说说?两文读来饶有趣味的共同原因是:科普作品给一般读者提供了鲜为人知的新颖知识。

  不同:《我》文得力于大量的解说、述说,使读者具体入微地生动地看到了人手的奇妙;《科》文是对象(数字武器,特别是数字的比较关系)本身及其所相关的结论、所依附的故事(米老鼠)本身就很有趣。

  小结

  文章以学术界著名的“脑袋大小是否与智力有关”的争议为切入点,然后又重点介绍了古尔德利用数字来证明自己的“幼态持续学说”,非常充分地说明了数字在科学研究领域的重要作用。最后文章以独到的议论启发我们要善于利用自己的优势去发展各门学科之间的联系,从而获得成功。文章使用了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举例子等多种说明方法,思路清晰,生动有趣,具有极强的可读性。

  练习

  1.辨析词语。

  不厌其烦:不嫌麻烦的意思。 乐此不疲:对某事发生兴趣,沉溺其中,不觉疲倦。

  独具只眼:形容具有独到的见解或独特的眼光。 别具匠心:具有与众不同的巧妙构思,常指文艺方面。

  2.《我们这双手》和《科学家的数字武器》都是说明性文体,其具体表达方式有什么不同?

  《我》文基本表达方式是说明,又分介绍、解说、述说等说明手法。《科》文是叙述加说明,说明也含介绍、解说、述说三种,同时有随笔笔调。

  3. 选出没有语病的一项(D )

  A. 学习委员猜测,新来的语文老师大概是二十三四岁左右。 B. 是否多读书,也是提高一个人语文素养的途径之一。 C. 中学生是学习的重要阶段。 D. 我们要注意找出并改正作文中的错别字。

  4. 仿照例句的句式,在下面两句的横线上补写相应的内容。

  例句:如果我是阳光,我将照亮所有的黑暗。

  如果我是清风,我将_____________ 。

  如果我是春雨,我将__________________。

科学教案 篇8

  活动目标

  1.通过操作活动,学习听辨各种东西发出的声音并能用语言表达。

  2.发展幼儿的听辨能力及口语表达能力,提高幼儿的注意力。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5.激发幼儿乐于探索科学实验的乐趣。

  活动准备

  1.各种饮料瓶子人手一份,分别装着硬币、木珠、纸屑、米。

  2.打击乐器若干。

  3.四张桌子分别布置成小狗、小兔、小鸡、小鸭家。

  4.录音机一台及有关录音带。

  活动过程

  一、引题

  今天老师带你们到小动物家去做客,做客时要怎么样?(交代要求:做个有礼貌的好孩子)

  二、第一次尝试:让幼儿听辨硬币、米、木珠、小纸片在饮料瓶子里发出的声音

  1.操作活动一:听辨硬币在旺仔牛奶瓶中发出的声音。

  师:(1)这是谁的家?(小狗的.家并提醒幼儿刚、狗问好)小狗家里有什么?(旺仔牛奶)里面装的是不是旺仔牛奶呢,请小朋友们不要打开盖子,去摇一摇、听一听,听出来马上告诉老师,看谁最能干。

  (2)幼儿操作。摇旺仔牛奶瓶,听辨硬币发出的声音。

  提问:你听出来这是什么发出的声音?(个别回答,证实正确答案后集体练习句子:这是硬币发出的声音)

  2.操作活动二:听辨米在胖大海瓶子里发出的声音。

  (1)教师带幼儿到“小兔家”。(提醒幼儿向小兔问好)

  提问:小兔家里有什么?(胖大海饮料瓶子)里面会是什么呢?请小朋友摇一摇,听一听,听出来再告诉大家。

  (2)幼儿操作,摇摇听辨米发出的声音。

  师:你听到什么声音,可能是什么东西发出来的?(幼儿自由回答,最后请一名幼儿打开盖子,证实里面是米后,集体练习:这是米发出来的声音)

  3.操作活动三:听辨木珠在八宝粥瓶子里发出的声音。

  (1)带幼儿到“小鸡家”。(提醒幼儿向小鸡问好)

  师:小朋友快来,小鸡家到了,小鸡为我们准备了很多礼物,会是什么呢?(幼儿自由回答)请你们听一听,到底是什么?

  (2)幼儿操作,摇一摇、听一听,木珠在瓶子里发出的声音

  师:这是什么发出来的声音?(个别回答,请一名幼儿证实,集体练习:这是木珠发出来的声音)

  4.操作活动四:听辨纸片在可乐罐中发出的声音。

  (1)带幼儿到“小鸭家”。(提醒幼儿向小鸭问好)

  师:前面是谁的家呀?(小鸭家)小鸭也为我们准备了很多礼物,我们再来听一听,里面是什么?

  (2)幼儿操作。听一听纸片在瓶中发出的声音。

  师:这是什么东西发出的声音?里面有没有东西?会是什么? (幼儿如一时难以听出,教师视情况适当加以引导、提示)

  三、第二次尝试:听辨打击乐器的声音

  1.导语:小朋友的小耳朵真灵,把瓶子里的东西发出的声音都听出来了,现在我们再来听一听,这些是什么声音?

  2.操作:老师在背后分别敲打木鱼、小铃、铃鼓等打击乐器,让幼儿猜,猜中后出示实物,和幼儿一起拍节奏。

  3.小结:这些都是打击乐器,是用来为歌曲伴奏的。

  四、第三次尝试,用饮料瓶为曲子伴奏

  1.师:(指着小动物家里的饮料瓶)这些饮料瓶子里放了东西后也可以作为打击乐器。

  2.(放录音)教师示范为曲子伴奏一次。(用饮料瓶)

  3.幼儿每人到小动物家拿两个饮料瓶,跟老师一起为曲子伴奏一次,伴奏两次后,跟老师边摇瓶子边出活动室。

  活动反思

  新《纲要》指出:幼儿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好和探索欲望以及尽量为幼儿创设条件,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体验发现的乐趣。 整个活动中幼儿的兴趣很强,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也很高,对于这样的活动孩子十分喜欢,在玩玩、听听、说说的过程中进一步了解了与耳朵相关的一些知识经验。

科学教案 篇9

  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良好的科学素养,激发探究周围事物的兴趣。

  2、通过试验,让幼儿发现物体加重后,落下来的速度就不一样。

  3、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4、主动参与实验探索。

  活动准备:

  1、老师示范用的一红一白两个胶袋,塑料一块;

  2、幼儿人手一个胶袋,泡沫、木头若干;

  3、一张大纪录表、笔、贴纸。

  活动过程:

  1、用故事导入活动。老师手拿已画上眼睛、鼻子、嘴的两个一红一白的空胶袋,用拟人的.口吻来进行情景游戏。师:今天早上,我听到两个胶袋宝宝在说话,红胶袋宝宝对白胶袋宝宝说:嗨!我们来进行一次比赛吧?白胶袋问:比什么?红:比比,我们谁先落在地上。红说:好呀,比就比!于是,他们就站在一起,从一样高的地方跳下来。(暗示:重量相同,体积相同的物体是同时落下)帮组幼儿将看到的比赛结果用贴纸的方式记录在一张大的记录表上。

  2、将其中的一个胶袋内放入物品,让幼儿猜测后,请两个幼儿来试验;幼儿思考,为什么其中一个胶袋会快?引导幼儿说出原因。

  师:刚才,我们看到比赛结果了,他们师同时落地的。这时候,聪明的白胶袋想个个好办法,它趁红胶袋不注意时,‘啊呜――一口,吞了一块玩具在肚子里(塑料),现在,小朋友猜猜,它们这次谁会赢呢?试验开始…….(白赢,请小朋友开动脑筋告诉我,为什么它会赢?引导幼儿说出里面有东西,它比红胶袋重,所以,它先落到地上)帮幼儿将结果记录。

  3、幼儿自己动手实践。(提供两种物品,泡沫和木头让幼儿自己选择,找个好朋友比赛,看谁的先落下,提问为什么?)师:小朋友想不想自己动手试一试?(请小宝宝们做一个落的最快的胶袋)小朋友在篮子里取一样东西,放入胶袋,然后,拿泡沫的和拿木头的分别站在两条线上,比赛时要听老师的口令,先准备好,听到老师说:开始―――小朋友才开始松手……..

  试验两次,回座位记录结果。讨论为什么它会快些?引导幼儿说出,因为它比泡沫重,所以快。

  4、做一个最快的胶袋,自由选择物品,找一个好朋友,两个人比赛。(注意:比赛时,两个人的胶袋要从同一个高度下。)

  5、小结。引导幼儿说出是泡沫快还是木头快?看记录总结出:轻的物品落下时慢,重的物品落下时则快。

  教学反思:

  一次科学活动的开始,应该来自幼儿已有的经验,一次科学活动的结束,并不是真正的结束,应使幼儿有进一步的探索可能,成为获取经验的开始。幼儿是学习的主人,所以我们老师要尽其所有、创设各种学习环境,让幼儿能够用眼看、用耳听、用嘴说、用脑思考,全身心地积极地投入到探究中去,给幼儿自由展现的空间。让幼儿在游戏中、快乐中获得知识,学得经验。

科学教案 篇10

  活动目标:

  1、通过让幼儿观察、操作、探索,了解种子的内部特征。

  2、激发幼儿的科学探索精神。

  3、认识各种植物的种子。

  4、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5、培养幼儿对科学现象进行探索的兴趣。

  活动准备:

  各种种子、放大镜、纸、记号笔、录象

  活动过程:

  (一)、引起兴趣师出示各种各样的种子,进行提问:

  1、“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什么?”

  2、“为什么叫种子呢?”

  (二)、操作探索

  1、师提问:“请你们猜猜种子里面有什么?”

  (幼儿将自己的答案以绘画的形式记录在纸上)

  2、幼儿介绍自己猜测的答案

  3、师再次提问:“种子里面到底有什么?种子有哪些部分组成?”

  (幼儿解剖各类种子,用放大镜进行观察,再次将自己的答案以绘画的`形式记录在纸上)

  4、幼儿介绍自己观察的结果

  (三)、观赏结束

  1、幼儿观赏录象,验证自己的答案

  2、师总结结束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教案04-06

科学教案范文07-21

科学教案:刷子04-16

关于科学教案11-03

科学教案优秀11-04

昆虫科学教案11-28

《种子》科学教案09-30

科学教案模板03-26

大班生活科学教案幼儿园生活科学教案03-06

橘子宝宝科学教案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