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大班科学教案范文七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班科学教案7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大班科学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大胆操作,感知物体与物体之间的空隙的现象。
2、喜欢探索,乐意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操作经验。
活动准备
大石头、小石子、沙子每组幼儿一份;带盖的大瓶子四个;幼儿记录表(附后);PPT图片(附后)等
活动重难点
在实验中发现物体之间存在的空隙,不同的空隙可以用不同的物体填满。
活动过程
一、观察比较,感知材料。(目的:调动幼儿观察、比较积极性,感知操作材料不同特性)
“今天,我们要做个有趣的实验,看看我们桌上的实验材料是什么。(石头、石子、沙子)比较一下这三样材料,有什么主要的不同之处。”(大小、轻重、形状不同)
二、操作实验,交流共享。(目的:在实验、交流中引导幼儿主动发现物体间存在的空隙)
1、交代实验要求
“今天的实验三人一组合作进行,用三分钟时间,试着把这三种材料全部都装进大瓶子里。想想怎么放才能比较容易将这些材料全都装进瓶子里。在实验时要记录放材料的顺序,什么先放就记在1号空格,看看实验结果能否把这些材料全部装进瓶子里”(出示记录表并介绍)。
大班幼儿已经具备一定的自主记录能力,尤其在探索活动中及时记录操作过程及结果,可以帮助幼儿更清晰、全面交流经验。
2、幼儿第一次实验,集体交流实验结果。
●关键提问:试试看按照什么顺序装这三种材料会把更多的材料装进瓶子里?
●补充提问:同样多的材料,为什么有的小组装得多,外面剩的少,有的小组还有许多材料没有装进瓶子里?
●交流、对比操作方法后:外面留许多材料的小组是瓶子中还有许多空隙,而按照石头→石子→沙子的先后顺序装,容易将更多的材料装进瓶子里。
3、第二次实验,集体交流实验结果。
●幼儿借助的有洞洞的篮子快速将三组材料分离开。(增强幼儿动手及相互间的合作能力。)
根据第一次的实验情况,已经成功的组多一些的沙子让他们想办法装进瓶子中以增加一定的挑战性,未成功的组借鉴经验再次实验,激发每一组幼儿参与探索、操作的.积极性,让每一组幼儿在活动中都能有新收获,增强信心)
●关键提问:这一次在装三组材料时又会发现什么秘密呢?
通过第二次实验探索、交流印证:按照石头→石子→沙子的先后顺序比较容易将三组材料都装进瓶子中。从而发现:石头间的大空隙可以用石子填,石子间的小空隙可以用沙子填,瓶子摇一摇还可以装更多的沙子。
●提升:原来,按照一定的顺序摆放物品,可以减少空隙,装更多的东西。
4、教师激趣实验:选择幼儿认为最满的一瓶,问是否还可以装东西。然后倒水渗透进去,使幼儿发现空隙其实还没有填满,只是我们看不见而已,激发幼儿进一步探究物体空隙秘密的兴趣。
三、观察图片,迁移生活经验。(目的:学习经验与生活经验的联系)
科学活动应密切联系幼儿的生活展开,我了幼儿比较熟悉的生活场景照片,在情境中引发他们进一步思考合理安排、利用空间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多方便,从而使幼儿获得更多能为生活服务的有益经验,为幼儿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过渡语:今天我们在实验中发现了瓶子里的空隙,并通过合理的摆放方式填充了这些空隙,充分利用了瓶子里的空间,让瓶子尽可能的多装一些材料。其实,生活中就有许多合理利用好空间的例子,一看。
PPT一:椅子收藏(可以一张挨着一张摆放;或者从下往上叠起来放)
PPT二:真空袋收纳家中靠垫
:看来合理安排、利用空间真的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多方便
大班科学教案 篇2
设计思路:
近年来,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在幼儿园数学教学活动中,对于“重知识传授,轻动手操作”的现象已有所改变,操作活动在教学中被认为是一种有效的手段,动手操作不但能让幼儿主动获得数学感性经验,调动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而且对促进幼儿思维的发展,也具有其他教学方法无法替代的作用。因此我根据大班幼儿年龄特点设计了大班数学活动内容“学习5的减法”,创设数学情景,以游戏的形式贯穿于整个过程,运用了多媒体课件,提供操作材料,让幼儿在宽松、愉悦的情境中轻松地学习,学会解决数学问题,获得直接的经验,并体验数学的重要和有趣。
活动目的:
一、运用数的分解法学习“5”的减法,通过看图能分别说出5的减法列式,并迅速准确的算出得数。
二、通过游戏的形式,感受数学活动的'乐趣,提高幼儿思维的敏捷性和准确性。
教学准备:
一、多媒体课件:
课件1、图中一篮苹果和一篮梨子,点击可逐一出示数字。
课件2、草地上放有两个红、绿米盘,5只鸡可跑过来吃米。
课件3、“小天使送信”画面,四间房子(房门上有门牌号),按门铃主人可开门。
课件4、5只动物运动员和5只帆船。(连线找对了,动物会发出叫声)
课件5、小猴背着桃子袋,袋子破了一个洞,一个桃子从袋中掉下来。
二、幼儿学具:
1、幼儿人手一张两个米盘及记录分解的图画和5只小鸡图卡;
2、幼儿人手一张“帮助动物运动员找帆船”的图画。
教学过程:
一、以参观“动物王国”的形式,引发幼儿学习兴趣。
师:“刚才动物王国的给老师打来了电话,说今天动物王国要举行智力游戏活动,想请我们小朋友一起参加。小朋友高兴吗?”
1、玩“猜水果”游戏。(复习“5”的分解)
“哇!原来动物王国里举办了很多的智力游戏,我们一起来看看、猜猜。”
播放课件①。师介绍、示范游戏玩法:“这里有两篮水果,一篮苹果,一篮梨,这两篮水果的数量合起来是5。点击苹果篮下面出示数字1,苹果篮里有1苹果,请小朋友猜猜,这只梨子篮应装几个梨子呢?”(例:一篮苹果,一篮梨,苹果有1梨有几?)幼儿回答后。点击出示数字4。师依次出示课件苹果有2、有3、有4;幼儿逐一回答,逐一出示数字。
大班科学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通过探索活动,直观地感受“毛细现象”。
2、培养合作探究能力、观察力及动手操作的能力。
3、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4、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
【活动准备】
1、毛巾、海绵、布、皱纹纸、纱布等吸水材料及塑料盆若干。
2、红色颜色水,烧杯、细管、放大镜等。
3、事先把白菜的根茎部放入红色水中。
4、把餐巾纸的一端用胶带固定在厚纸板上,用红色水笔在餐巾纸另一端1/4处画一个红点。
【活动过程】
一、试一试——初步感知毛细现象。
1、观察实验——会吸水的纸
(1)激发兴趣:今天,老师要跟小朋友来玩游戏。你们看,我带来了什么?(水、一张有红点的餐巾纸)一杯水和一张有红点的餐巾纸。好,听好我的问题,如果我把这张餐巾纸的下面一部分浸到水中,猜猜看,会发生什么有趣的事情?你可以和旁边的好朋友讨论讨论。
(2)幼儿猜测。
(3)教师实验,幼儿观察。
师:小朋友有没有猜对呢?我来试试看,请你睁大你的小眼睛,看仔细了。(教师实验:看,水在,,?看红点,,?)你看到了什么?那红点呢?你能说说红点慢慢变大的过程吗?(水顺着皱纹纸自己向高处爬,并带着颜色向上扩散)。
2、观察、操作——会爬高的水
A、观察“毛细管”。
(1)师:我们发现水自己顺着餐巾纸向上爬起来了,而且带着红点慢慢往上面散开。这是为什么呢?会不会是餐巾纸里面藏着什么秘密呢?
(2)引导幼儿用放大镜观察纸。
师:在你们的桌子下面老师为你们准备了餐巾纸和放大镜,我们用放大镜来帮忙,看看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3)幼儿观察,教师巡回指导。(如果有的孩子不会用放大镜,教师进行指导,提醒他们放大镜和餐巾纸的距离拉远一点看)
(4)交流观察结果。
师:刚才我们用放大镜观察了餐巾纸,你发现了什么?
教师小结:餐巾纸有很多很小很小的洞洞(空隙),这些很小很小的洞洞(空隙)还有个好听的名字叫“毛细管”。(一起说“毛细管”)
B、水爬高实验。
(1)师:原来餐巾纸里藏着许多毛细管,这些毛细管有什么本领呢?我为大家准备了一些管子,就像毛细管一样很细很细,我们就用它来做一个实验。把它慢慢地放到红颜色的水里,然后仔细的观察,看看会发生什么有趣的现象。
(2)幼儿实验。
(3)讨论交流。
师:你们发现了什么?红色水怎么样了呀?(红色水顺着毛细管自己爬上来了)。
(4)教师验证。
师:我们都发现红色水顺着毛细管自己爬上来了。是不是这样的呢?吴老师也试了一试,一起来看我的实验。(播放视频)哎呀,你们看,红色水真的自己顺着毛细管爬上来了,真神奇!
(3)教师总结:(出示刚才做过的一端有黑点的皱纹纸)原来餐巾纸里藏着许多毛细管,有了这些毛细管,水才会顺着毛细管自己爬上来,餐巾纸才能吸水。
二、玩一玩——继续探究毛细现象。
1、引导幼儿用各种材料玩一玩,探究毛细现象。
(1)交代要求。
师:那还有什么东西也有毛细管,能吸水呢?后面的桌子上有很多东西,等会我们五人一组,把它们放到水里玩一玩。看看它们能不能吸水,还要想一想是为什么。玩好以后,把你们的发现记录在这张表上。每组一张表,你们自己商量,由一位小朋友负责记录。好,我们来看一下这张记录表。(出示记录表,讲解)你们知道上面的标记是什么意思呢?谁来说说看。(一一认识标记)如果它能吸水,就在后面打一个勾,如果不能吸水,就画一个叉。听明白了吗?
(2)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3)展示记录表,交流:
A、你玩了什么材料?能吸水吗?为什么?
B、这是第#组的记录表,谁来介绍一下。(你是第几组的?你来介绍一下你们组的记录表)
(4)师幼小结(记录表:边说边用出示图片,分类总结):刚才我们发现,把毛巾、海绵、纱布、棉花放过进水里以后,它们能吸上水,这是因为它们里面都有“毛细管”,有的“毛细管”很小很细不容易看见,有了这些“毛细管”,水才会自己顺着毛细管向高处爬,毛巾、海绵、棉花、纱布才会吸水。像这样,物体通过自己身上的毛细管能够吸水的'现象,我们就叫做“毛细现象”。而玻璃和塑料片放进水里以后,不能吸水,是因为它们里面没有毛细管。
2、观察:会吸水的白菜。
(1)教师将前一天做的实验(白菜的茎部放入有颜色的水中)观察变化,引导幼儿运用所学的知识解释。
师:这毛细管可真神奇。那你知道,植物里面有没有毛细管呢,能不能吸水呢?谁来猜猜看。(幼儿猜测)
(2)幼儿观察,讲述。
师:昨天呀,老师把白菜的根放到了红颜色的水中,看看现在发生了什么变化?
白菜的根部在慢慢变红了。咦,这是为什么呢?(引导幼儿用毛细现象来解释)白菜的茎有很多毛细管,放到红色水里以后,红色水就顺着毛细管自己爬上去了,所以白菜的茎会变红。
(3)师小结:哎,其实,植物的根茎叶中都有毛细管,它们就是通过这些毛细管把水和养料传送到身体的各个地方,这样植物才能长大。这也是毛细现象。
三、看一看——经验迁移。
1、师: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毛细现象呢!你发现了吗?跟你旁边的好朋友说一说(幼儿讨论、交流)
2、观看生活的毛细现象视频。
师:小朋友观察得真仔细,老师也发现了一些,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边看边讲解:我们给花儿浇水。咦?水呢?哦,原来是让泥土里面的毛细管吸进去了,然后,植物再通过自己身上的毛细管到泥土里面去吸收水分;哎呀,桌子上打翻水了,哎,赶紧拿毛巾来擦干,因为毛巾里面有很多毛细管,能把水吸掉;毛笔吸墨、排笔吸水,毛细现象非常明显;用钢笔写字的时候,钢笔漏水了,不要紧,可以用粉笔吸干;这是画家在画画呢!看,墨水画到纸上,能很快被水吸收了,这也是毛细现象)
师:原来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东西都有毛细管,遇到了水能发生毛细现象。而且呀,告诉你们听一个秘密哦,毛细现象还能帮我们装饰花朵呢。
3、怎样让白色花变彩色花。
(1)(出示用白花变的彩色花)师:你们看,这朵纸花本来是白色的,我让纸里面的毛细管来帮忙吸了红色水,把它变成了一朵红色花。漂亮吗?你们想不想也来试一试呀?好,每个人找一个空的地方去玩一玩吧。
(2)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3)结束:师:小朋友过来,到老师这里来。哎呀,你的红色花做的真漂亮。哎呀,有的小朋友的花烂掉了,这是怎么回事呢?这个问题我们留到下次再来研究吧。现在拿着你的彩色花,到外面去玩吧!
大班科学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探索运用多种材料制作小喷泉,初步感知喷泉的形成。
2、运用多种方法探索发现孔的大小与水柱之间的关系。
3、大胆分享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感受其中的乐趣。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瓶子若干(盖子另放,有的有孔、有的没孔)针管、塑料袋、牙签、气球;瓶盖有大小两个孔的饮料瓶;装水的整理箱5个。音乐喷泉和水幕电影的视频。《high歌》音频。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引起幼儿兴趣。
1、提问:你见过喷泉吗?喷泉是什么样的?
2、小结:小朋友在广场、公园都见过喷泉,有的向高处喷,有的喷泉是向四周喷的,有的.喷泉是旋转喷的。还有音乐喷泉,它会随着音乐的高低起伏而变高变低、变长变短,还有水幕电影,喷泉的水会形成一道幕布,上面会演出电影。这些都是人工喷泉。
3、提问:你知道喷泉的水是怎么喷出来的吗?
4、小结:每个人工喷泉都有一个泵,它给一个足够大的力,让水从小孔里喷出去,这样我们就看到了美丽的喷泉。
二、探索用多种材料制作喷泉的方法。
1、观察材料,引导幼儿猜测:哪些材料可以做小喷泉?该怎么做小喷泉?
2、幼儿尝试制作喷泉。
3、分享交流制作喷泉的方法。
(1)幼儿展示自制小喷泉。
(2)请幼儿介绍自己制作喷泉的方法。
4、小结:小朋友刚刚做了许多小喷泉,有的小朋友是一个人做的,有的小朋友还会和别人合作。有的小朋友用塑料袋、有的用针管、有的用气球、有的用饮料瓶,都是把水装进这些容器里,这些容器上还要有孔,给一个足够大的力,让水从小孔里喷出来,这样我们的小喷泉就做好了!
三、探索孔的大小与水柱的关系。
1、观察新的材料,提问:瓶盖上有什么?如果用这个瓶盖做喷泉,大孔喷出的水柱和小孔喷出的水柱一样吗?大孔喷出的水柱是什么样?小孔喷出的水柱是什么样?
2、幼儿将自己的猜想记录在纸上“猜想”一栏。
3、幼儿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测,并将结果记录在记录纸上“操作”一栏。
4、分享交流,幼儿讲述自己的发现。
(1)对于结果不同的幼儿要请他当场验证。
(2)记录结果不全面的幼儿,请他当场试验,引导幼儿发现喷泉向上喷才能发现小孔的水柱又细又低,打孔的水柱又高又粗。
5、教师小结:出示记录图,你们看到大孔喷出的水是什么样的?!。。教案网出处!小孔喷出的水是什么样的?依幼儿回答,教师记录。
四、音乐喷泉表演。
幼儿选择自己喜欢的材料,随音乐的高低起伏进行喷泉表演。
活动反思:
本次科学活动是在学习了《指南》之后设计的,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选材取自于孩子们常见的喷泉,幼儿都熟悉,但却不一定明白其中的原理,这样有生活经验的基础,又有探索的空间,孩子们很感兴趣。整个活动中孩子们都在演绎着科学家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模式,先猜想,再实验验证自己的想法,最后总结。老师只是把问题抛给孩子,孩子们便循着这一线索探索起来,每个孩子都是活动的主体,都在积极的参与探索,尤其在最后表演自己的音乐喷泉,都特自豪。相信他们以后会爱上科学探索活动的。
大班科学教案 篇5
设计意图
《新纲要》中指出:科学教育的目标强调幼儿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本活动运用纸板这一幼儿生活中常见的材料,沿着“提出问题→猜想假设→实验验证→结果讨论”这一线索层层推进,让孩子们通过积极主动地操作,去探索物体平衡这一科学现象。活动由情感激发导入,始终把幼儿探究习惯的养成融入丰富的问题情境中,让幼儿亲历探究的全过程,从而催动幼儿产生强烈的探究愿望,形成积极探究的态度,养成积极探究的行为习惯。
活动目标
1.感知不同形状的纸板都有一个能顶起来的中心点。
2.探索用不同材料顶纸板的难易程度,积累使物体平衡的有益经验。
3.乐于参加探究活动,体验顶纸板的快乐。
教学准备:
1.杂技节目《顶碗》视频。
2.幼儿操作材料人手一份:正方形、正三角形、圆形纸板,粗吸管,纸筒芯,铅笔,易拉罐,彩色纸棒。
3.幼儿实验记录表人手一份,记号笔,教师实验记录表。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感知不同形状的纸板都有一个能顶起来的中心点。
2.探索用不同材料顶纸板的难易程度,积累使物体平衡的有益经验。
教学方法和手段:
谈话讨论法、情境教学法、练习巩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幼儿活动设计意图一、欣赏:激发幼儿顶纸板的兴趣
1、师:我们一起来看一个精彩的节目吧。
播放杂技表演《顶碗》视频,幼儿观看。
2、师生讨论交流:大家看到了什么,杂技演员表演的
1、欣赏视频顶碗
2、认真思考,回答老师的问题。
通过观看具有视觉冲击力的杂技节目,唤醒幼儿已有的顶纸板的活动经验,极大地调动幼儿参与科学探究活动的积极性,为活动的顺利开展做铺垫。什么节目,那么多小碗都顶在什么地方,除了用头顶还可以用身体的哪些部位来顶。
3、师:杂技演员真有本领。今天,老师带来了许多纸板,想请你们也来学学杂技演员,试着用身体部位来顶纸板。
4、师:你们的纸板都顶起来了吗?除了用身体来顶纸板,我们也可以用工具来顶一顶纸板,想一想,可以用什么工具来顶纸板呢?
3、幼儿尝试用身体部位顶纸板。
4、幼儿发散讨论。
在观察、比较的基础上,幼儿进行大胆尝试,试着用身体部位来顶纸板。二、尝试:发现顶纸板的最佳位置
1、师:老师给你们带来了圆圆的.纸筒芯,请大家试一试,你能用这个小圆筒把纸板平平稳稳地顶起来吗?
2、师:你们顶起来了吗?纸筒芯大约顶在纸板的什么位置呀?是每一个位置都可以顶起来吗?
3、小结:我们要把工具顶在纸板的中心,就能把纸板平平稳稳地顶起来。
4、师:不管什么形状的纸板,我们都能找到它的中心点,想不想把这个神奇的点用笔记下来呢?如果一边玩一边记有困难,可以请好朋友帮忙哦!看看哪一对好朋友能最快最好地完成任务。
教师观察、指导、检查每一个幼儿的操作情况,引导幼儿把找准的位置巧妙变成一个成功的笑脸。
展示幼儿讨论的结果。小结:原来这些不同形状的纸板,我们都能找到一个能顶起来的中心点,把纸板平平稳稳地顶起来。
三、探索:分析用不同材料顶起纸板的难易程度
1、师:请大家猜一猜,易拉罐、纸筒芯、粗吸管、铅笔等材料,哪些能很容易地顶起纸板,哪些很难顶起纸板。
2、出示教师记录表。
师:看来每个小朋友的想法都不一样。老师这里有一张有趣的记录表,请你把你的想法记录下来。你觉得最容易的就在记录表的“?”栏里标上“1”,接下来呢就依次标上“2”“3”“4”,给它们排排队、编编号吧。
3、师:到底用哪种材料能很容易地顶起纸板,哪种材料很难顶起来呢,就让我们用这些材料在刚才找到的中心点上分别试一试,看看你猜得对不对,再把试的结果在“!”栏里记录下来。
展示2~3名幼儿的记录表,集体验证操作结果。
1、幼儿第一次实验,自由尝试顶纸板。
2、幼儿观察自己顶的位置,与同伴讨论成败原因。
3、幼儿再次尝试,找找纸板的中心点。
4、幼儿两两合作在纸板上寻找一个能顶起来的中心点,并在纸板上画出记号。
1、根据老师出示的易拉罐、纸筒芯、粗吸管、铅笔等各种材料,幼儿猜想。
2、幼儿记录下自己的猜想。
3、幼儿动手操作,验证自己的猜想,并记录下操作结果。
捕捉本次探究活动的关键性问题“怎样把纸板平平稳稳地顶起来”,让幼儿带着任务去思考,引导幼儿反复尝试,相互质疑、争论,促使幼儿不断去探索、发现。独具匠心的笑脸增强了孩子们参与探究活动的信心。
猜想、验证和记录交替进行,猜想在前,验证在后,个性化的记录使每个幼儿都能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推动幼儿的探究活动向更高水平发展。四、讨论:找出有利于顶纸板的因素
师:刚才我们用这么多的材料都试了顶纸板,为什么用易拉罐、纸筒芯这些材料能很容易地顶起纸板,而用吸管、铅笔却很难把纸板顶起来呢?小结:顶的面是平平地,而且面越大就越能方便、平稳地顶起纸板。幼儿结伴讨论、分析,教师帮助幼儿梳理经验。
通过探索经验的整理、分析,巧妙地揭示出生活中蕴藏的科学原理。五、表演:分享顶纸板的快乐
师:小朋友们都学会了顶纸板的本领,杂技团邀请你们一同去参加他们的表演呢。孩子们,上场吧!
鼓励幼儿摆出各种身体造型。
幼儿手持彩棒,在音乐声中进行顶技表演在轻松的氛围中,将探索获得的活动经验进行迁移运用,与同伴分享快乐、分享成功,使幼儿对探索活动依然保持浓厚的兴趣。
大班科学教案 篇6
活动背景:
在一次区域活动中,幼儿挥舞着皱纹纸做的彩带,兴致盎然地玩着。忽然,钱淳小朋友对我说:“俞老师,你听听,我的彩带能发出声音耶!”其他幼儿一听,也都摆弄着手上的彩带,想让它发出比别人更响的声音来。鉴于幼儿兴趣,我设计了这次活动。
设计理念:
将科学教育与其他各领域有机整合,是幼儿园科学教育发展的一个趋势。本次设计在这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尝试。活动中,科学教育与音乐教学自然地相互渗透,生动活泼的音乐游戏,为幼儿的探索营造了愉悦的氛围和安全的心理环境,使幼儿在科学探索活动中获得了美的享受。整个活动通过“感受音乐一节奏训练一乐器制作”三个环节,促进了幼儿不同能力的发展,并把活动引向课堂之外。
活动目标:
1、通过操作实践,运用多种方法体验不同的纸发出的声音,培养幼儿探索的兴趣。
2、运用提供的材料进行“乐器”制作,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3、选择纸张为乐曲伴奏,享受音乐的美。
活动准备:
1、白板纸、牛皮纸、皱纹纸、彩箔纸、瓦棱纸、硫酸纸、报纸等。
2、纸杯、皮筋、剪刀、豆子、毛线、双面胶、蛋糕盒等辅助材料。
活动过程:
一、试一试,说一说
(一)自由观察,感知和认识各种纸
1.“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什么?”(纸)
“请小朋友自己去看看、摸摸、捏捏,这些纸有什么不同,它们各叫什么名字,看完了请你向大家介绍。”
2、教师小结。
(二)尝试操作,发现发出声音的方法
1、“告诉小朋友一个秘密,这些纸还会发出美妙的声音呢!”
“请小朋友去试一试,用哪种方法可以让这些纸唱歌呢?”(引导幼儿抖动纸、用手指弹纸、用嘴吹纸等)
2、交流:把自己的做法和感受告诉大家。
(评析:选择贴近幼儿生活的材料z乍为活动内容,其优点是准备工作不费力,而且使幼儿有亲切感。丰富的材斟激发了幼儿探索和发现的欲望。教师适时的质疑引发了幼儿探索的积极性.使他们迫不及待地去发现使纸唱歌的方法。)
二、比一比,想一想
(一)体会不同材料的纸的声音特点
1、“请小朋友互相比较一下,不一样的纸唱歌的声音一样吗?”
幼儿再次操作和感受,并与同伴交流发现。
2、“如果是同一张纸,能不能让它唱出不一样的歌呢?”
引导幼儿想一想,同一种纸用什么方法发出的声音会有不同的效果。鼓励幼儿大胆尝试,互相合作,体验各种纸的音色特点。
幼儿交流发现。帮助幼儿理解,不同的纸能发出不同的声音,相同的纸不同的操作发出的声音也不一样。
(评析:教师适时的引导,帮助幼儿进一步操作和发现。活动中,始终以幼儿为主体。在教师富有启发性问题的引领下,在无拘无束的探索过程中,幼儿通过自身的感知,发现了不同的纸能发出不同的声音,不同的操作方法也能使同一种纸发出不一样的声音。)
三、听一听,找一找
(一)引导幼儿分析乐曲的特点,找出相应的纸
“今天我们就用这些纸来为音乐伴奏好吗?…‘我们先来听听是什么音乐,你想用哪种纸为它伴奏,为什么?”
(二)欣赏不同风格的音乐
请幼儿分别欣赏一段抒情、缓慢、安静的3/4拍的乐曲和一段欢乐、喜悦的2/4拍的乐曲,根据自己对音乐的感觉,找一种与乐曲相配的纸,进行配乐演奏。
(三)幼儿自由选择喜欢的纸,交流选择的原因
(评析:在科学活动中加入了艺术成分,使科学教育和音乐教学有机地整合在一起,是有效和合理的结合。幼儿在优美的音乐声中,尽情地进行科学探索,促进了多方面能力的发展。)
四、打击乐“铃儿响丁当”
“请小朋友拿好选择的‘乐器’,想好‘演奏’的方法,听好曲子的节奏,进行打击乐伴奏。”
活动中,鼓励幼儿不断交换纸张或变换方法进行“演奏”。
(评析:整个活动的设计充分考虑了幼儿的年龄特点,充满了游戏的愉悦性,真正体现了“玩中学”。)
活动延伸:
引导幼儿根据教师提供的纸杯、皮筋、剪刀、豆子、毛线等辅助材料,进行纸“乐器”制作并合作演奏。
大班科学教案 篇7
活动目标:
1.让幼儿在实验中发现摩擦产生静电的现象。
2.体验大胆猜想和认真验证的科学探究过程。
3.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活动准备:
塑料梳子、塑料尺子、塑料笔、塑料袋、碎纸片、铅笔、水彩笔、百洁布、记录单、笔
活动过程:
一、猜一猜,想一想。
教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些小纸片,请小朋友动脑筋想一想,如果不直接用手拿,有什么办法可以将红色盘子里的纸片移到黄色盘子里?
二、玩一玩,试一试。
1.出示百洁布和水彩笔,提问:如果给你一块布和一支水彩笔,你能完成刚才的任务吗?
2.请个别幼儿上来尝试。
3.教师演示摩擦起电的小实验:用水彩笔在百洁布上摩擦后吸起碎纸片。
实验后提问:这是怎么回事呢?
教师:原来水彩笔在百洁布上摩擦后产生了静电,可以吸起小纸片,这种现象叫做“摩擦起电”。
三、尝试用不同材料进行摩擦起电的实验。
1.出示实验材料,幼儿逐一认识。
2.介绍记录表,引导幼儿猜想并记录。
3.幼儿实验并记录。
4.引导幼儿讲述自己的发现。
四、教师小结。
活动反思:
“摩擦起电”是在“做中学”的思想指导下设计的一个大班科学活动,通过观察、探究、猜想、验证、发现、记录、分享与表述,发挥了孩子们的主动性,通过该活动,孩子们对摩擦能产生静电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并能体验大胆猜想和认真验证的科学探究过程,基本完成了预设的目标。不过,活动也存在一些不足的地方,比如,活动进行的过程中没有重视与孩子的`交流,没有对孩子的回答给予肯定。在今后的活动中,我会注意贯彻“做中学”思想,引导孩子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并重视与幼儿间的交流。
【大班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大班科学教案06-14
大班《鱼》科学教案10-07
大班优秀科学教案06-12
大班生活科学教案02-17
大班《电》科学教案06-05
变化大班科学教案05-08
《恐龙》大班科学教案12-13
大班科学教案:《种子》02-28
【推荐】大班科学教案04-06
大班神奇的力科学教案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