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案

时间:2023-05-11 10:27:36 教案 我要投稿

【推荐】科学教案范文汇总8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科学教案8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推荐】科学教案范文汇总8篇

科学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认 识 大 小

  体验游戏的快乐

  活动准备

  大小苹果各一个、大小雪花片若干

  大小萝卜若干、大小积木

  小兔头饰若干

  活动过程

  一、情景导入

  兔妈妈:“孩子们,妈妈带你们去公园玩吧,兔妈妈手里有2个苹果,咱们给它拍张照片,看看有什么不同?(一个大一个小)

  兔妈妈:“看这里有很多的萝卜啊!有大的有小的,请兔宝宝们把大的萝卜放在大的筐里,小的萝卜放在小的筐里。

  二、分雪花片和积木

  把若干大小雪花片放在桌子上,老师先做示范,把大小雪花片分开,大的放在一起,小的放在一起。然后让小朋友来做这个游戏。最后发给每个小朋友若干个大小雪花片自己动手分类。用同样的方法把若干大小的积木用同样的.方法分开。

  活动延伸

  幼儿回家可以和爸爸妈妈区分形状的大小、衣服的大小进行类似的比赛。

科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小草和大树一样,具有生命体共同特征。

  大树和小草主要不同之处在于植株高矮、茎粗细和质地。

  大树和小草都有生长在土壤中,都有绿色叶,都会开花结果,都需要水分、阳光和空气。

  过程与方法:

  用简图画出小草主要形态特征,能看懂维恩图表达方式。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到小草和大树一样,是一个个活生生生命体,具有爱护小草,不践踏不草意识。

  【教学重点】找大树和小草相同点,体会陆生植物生命体特征。

  【教学难点】看懂维恩图表达方式。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几种常见小草,最好有三叶草(黄花酢浆草)和狗尾草;一条樟树枝和它果实、叶片。

  【教学过程】

  一、认识常见小草

  1.师生交流:在校园里不仅有高大树木,还有低矮小草。我们认识这些小草吗?这些小草长在校园哪些地方?

  2.教师指导:对不知名小草怎么认识?提供认识方法及资料。

  二、观察记录狗尾草

  1.教师引导:在校园、田野、路旁、果园中都能找到狗尾草,为什么叫狗尾草?是呀,它果实串毛茸茸,很像狗尾巴。它是一年生杂草,各地都有分布。

  2.观察记录要求:运用前面学过观察顺序、观察方法、记录方法来观察记录一株狗尾草。

  3.小组学生活动:观察狗尾草,我们用简图把它样子画下来。上台描述互相补充:这是我们观察狗尾草。(能把狗尾草主要特征根茎叶果实大致画下来即可。)

  4.组间活动:比较不同草,找出它们相同和不同。(启发引导:从植物器官及生存环境、生长年限、生长变化规律等方面比较)不同小草千姿百态,各有差异,但是它们之间存在着很多共同特征,说说你对小草想法,是呀,小草虽小,但也十分可爱,我们应当呵护它们。

  三、比较樟树和狗尾草

  1.引导讨论:可以从哪些方面比较樟树和狗尾草相同和不同之处?

  2.比较完成对比表格:

  3.交流汇报:樟树和狗尾草相同和不同。引导学生了解:像樟树茎一样茎叫木质茎,像狗尾草一样茎叫草质茎。(让学生在汇报中能使用这些词语即可,不要求对概念进行背诵,以下木本植物和草本植物例同。)

  四、整理相同和不同

  1.比较汇报内容:总结大树和小草不同之处,记录在下面圈图非交*位置中。

  2.全班讨论:大树和小草有哪些相同之处,记录在下面框内。(这是教学重点)

  3.总结:从以上唯恩图表达内容中我知道了树和草共同点有根茎叶,有会开花、结果、有种子(基本形态结构相同);都长在土壤中,需要阳光、水分等(基本生活环境和生活需要相同),我还知道了树和草寿命不同,树是木本植物,草是草本植物,他们具体结构特征也各有不同。(唯恩图作用是梳理学生观察比较结果,形成比较明确概念,并显示这些概念之间关系。比较相同点就是为了让学生初步体会到植物生命体特征,从而指向本单元核心概念。对概念内涵梳理还得从学生实际出发。)

科学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通过幼儿对玩具的把玩与触摸,感知"软软的、硬硬的",并对玩具及其他物品进行分类。

  2.培养幼儿初步的归类意识。

  活动准备:

  玩具人手一个(有软性玩具、硬性玩具),其他各类物品若干。

  活动过程:

  一、展示玩具,引起幼儿的兴趣

  老师这里有很多玩具,想不想玩?

  二、多次把玩玩具,感知玩具软软的和硬硬的特性。

  1.幼儿自行挑选玩具把玩。

  (1)要求:①每人只能挑选一件;②用你的小手摸摸看,你拿到的玩具是怎样的?

  (2)老师指导幼儿用各种方式知道玩具的软与硬。

  (3)讨论:你发现你玩的玩具摸上去或碰上去是怎样的?(学习词:软软的、硬硬的)

  2.幼儿再次玩玩具。

  和同伴交换玩具,尝试多种感知。

  三、学习归类

  1.游戏:把玩具送回家。

  软软的玩具有一个家,硬硬的玩具也有一个家,你拿的玩具是软软的就送软软的家,你拿的玩具是硬硬就送硬硬的家里。

  幼儿送玩具,老师指导。

  2.尝试给多种物品归类。

  让幼儿观察老师准备的`物品。

  小结:小朋友,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们会接触到很多很多的东西,有些是软软的,而有些是硬硬的。只要用我们的小手去摸摸就知道了。

  现在,我们一起来送这些物品回家好吗?

科学教案 篇4

  目标:

  1观察感知不同泡泡器吹出泡泡的形状。

  2会用记录的方式记录自己猜想与实验的结果。

  3乐意与大家交流分享

  准备:

  电线所做的泡泡器肥皂水

  过程:

  1吹泡泡,引起幼儿兴趣

  吹泡泡需要什么?

  2设置问题情境,引起幼儿思考:

  (1)桌上有哪几种泡泡器?

  (2)认识后猜测

  3介绍表格记录

  4幼儿操作实验

  5交流、讨论

  (1)记录表

  (2)幼儿介绍自己的发现、说说猜想与实验是否一致

  (3)提示客观记录、看到什么样的,画什么样的

  (泡泡器我们可以提早做好做成有三角形的、圆形的正方形的'长方形的并且有柄可以拿的

  一般小孩子觉得什么形状的会吹出什么样的泡泡通过实验后就发现都是圆形的)

科学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大胆地运用多种感官,感知面粉的特征及面粉变面团的过程。

  2.初步学会和面,了解水量的多少和面团干、稀的关系。

  活动准备

  1.面粉、水、盘子、勺子、水杯、塑料小刀、电磁炉、锅。

  2.太干、太稀、水分适中的面团各一团。

  3.记录表。

  活动过程

  (一)利用各种感官感知面粉的特征

  1.今天我们要一起制作好吃的面川条,那么面川条要如何制作呢?鼓励幼儿大胆猜测。(原来面川条是由面粉做成的。)

  2.出示面粉,引导幼儿运用各种感官去感知。

  师:这是什么呀?我们一看、摸摸,猜猜这是什么。

  3.教师引导幼儿吹一吹,观察面粉的变化

  4.教师引导幼儿运用语言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感知,并共同:面粉是白白的,粉状的,很轻,摸上去滑滑的,细细的等。

  (二)感知面团的特征

  1.提问:想一想,怎样使面粉变成面川条?”

  2.出示三份和好的面团(太干、太稀、水分适中的面团各一团),感受面团的特征。

  提问:你觉得哪一种面团适合做面川条?

  :太干或者太稀的面团不适合,只有软硬合适又不粘手的面团才适合进行面川条的制作。

  3.出示记录表并鼓励幼儿猜测:100克面粉需要倒多少水才能和好面团呢?

  (三)尝试和面,探索合适的水量

  1.提出操作要求:

  (1)两名幼儿一起合作,一人用小勺加水,一人和面

  (2)负责加水的幼儿要数清楚加了几勺水,并记录下来

  (3)和好的面团要既能成团,又不粘手

  (4)保持桌面、身上的整洁。

  2.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3.幼儿交流

  展示幼儿的面团,并介绍用的水量

  4.通过比较幼儿的面团和记录表,进行:加的水越多,揉成的'面团越稀

  5.提问:如果面团太干或者太稀了怎么办?

  6.共同称量干稀合适的面团所用的水量,发现面粉和水的比例是在2:1左右,揉成的面团干稀较为合适。

  (四)大胆用面团制作面川条

  1.提问:想一想,怎样将面团变成面川条?

  2.观察流程图并交流

  3.提出操作要求:

  (1)将太干或者太稀的面团进行调整,加入水或者粉,揉成面团。

  (2)两名幼儿一同合作将揉好的面团搓成长条形,然后压扁,用塑料小刀切成面川条。

  (3)在使用小刀时注意安全。

  4.将制作好的面川条入锅烹煮。

  (五)一起享用美味的面川条。

科学教案 篇6

  各位老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植物的茎》,接下来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我们面对的是四年级的学生。一年多的学习,他们已经具有一定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对周围的世界充满好奇心。他们的认知水平由具体运算阶段向形式运算阶段过度,他们的思维活动需要具体内容的支持。 他们在三年级下册,対茎有了一定的认识,初步了解了茎的运输和支撑的作用。三下单元资料库中也有介绍各种各样的茎,通常资料库的内容是学生自主学习,或者有些老师会简单提一提。为了充分了解学生的前概念,确定本次课的起点,我们做了一次前概念的调查,发现学生对茎的认识并没有那么深入。我们设置了第五题来了解学生对四类常见的茎的特点的认识,发现学生的错误率为87.5%。因此我们将这部分的内容纳入本次课的教学,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以下几点:

  科学概念:

  1.知道茎根据生长方式分为直立茎、匍匐茎、缠绕茎、攀缘茎,能说出这四类茎的特点。

  2、知道更多茎的形态

  科学概念:①知道植物按茎的生长方式可分为直立茎、匍匐茎、缠绕茎、攀缘茎等。②能说出这四类常见茎的特点;③了解更多茎的形态

  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对实物的观察比较,归纳各类茎的特点;②根据阅读资料,尝试判断几种常见植物的茎;③通过闯关游戏,学会运用茎的特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茎的多样性,激发科学探究的兴趣。

  在调查后,我们统计了四类茎特点的错误率,匍匐茎的错误率是(ppt出示)

  教学重点:直立茎、攀缘茎、缠绕茎、匍匐茎四类常见茎的特点

  教学难点:除了四类常见的茎,其它变态茎的判断

  教学的过程:

  核心任务1:常见的四类茎的特点

  一、 导入:我们取一株带根和叶的植株,依次提问这是植物的哪个部分,并一一剪去,最后剩下茎。(明确常见的茎是植物的哪个部分,避免学生将根和茎的混淆)

  二、认识茎的本质特征

  提供资料认识茎的本质特点,茎是有节的,不明显的节可以通过叶来寻找。(対茎的本质有了更多的认识之后,帮助学生更好理解常见的四类茎)

  三、常见的四类茎的特点

  这部分内容要认识常见的四类茎,也就是本次课的核心任务。

  1、学生观察、描述不同的茎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分类。

  2、师生间的交流将茎的特点与茎的名称对应起来(形成对常见茎特点和)

  3.植物障碍赛,则是在了解四类茎特点的基础上进行的,趣味闯关活动,学生要用四类常见的茎的特点来闯关 使用汇报格式,汇报运用哪一类茎的什么特点进行闯关.

  这样一层层的巩固 突破了教学的重难点,使学生对常见四类茎的特点形成完整的概念体系。

  (学生对茎有了初步的认识,如果将过多的时间花在常见的四类茎上,学生在这个知识点方面确实得到提升,但我们希望他们能有更多的提升,所以我们把核心任务由原来的'常见的四类茎的特点改为认认识茎是多种多样的。

  核心任务2:认认识茎是多种多样的

  我们把变态茎的辨别这部分的内容加到资料阅读认识茎的本质特征之后。

  学生对常见的茎有了一定的了解,但了解得不全面,而变态茎这部分内容在没有解决常见茎遗留下的知识点,而又涉及到比常见茎高一个层次的变态茎。我们看到了变态茎这部分的知识可以作为学生另一个提升点,前提得处理好常见的茎这部分的知识。所以我们对核心任课的内容前后进行前后进行大调整)

  发现问题:容量大,时间不够,怎么办?

  忍痛割爱,把常见变态茎当做植物障碍赛的奖品发掉,并提供资料,学生课后自主判断。

  核心任务3:

  前几次的磨课,虽然有植物障碍赛来增加学生们兴趣,但我们发现学生探究的兴趣并没有预设时浓厚, 两个活动之间的联系还不够紧密, 为了让学生的活动更具连贯性,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我们以任务驱动的形式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

科学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能提出与病毒相关的问题;

  2、会查阅与病毒相关的书刊和其信息源

  3、能制作有关病毒的剪贴报.

  4、会用多种形式表达、交流研究的方法和结果。

  学生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经过几年科学课程的学习,对科学这一门课已经比较了解和熟悉,由于科学课上学习的内容非常贴近日常生活,所以大部分学生仍然对学习科学充满浓厚兴趣,能够比较主动地去学习,学习态度和学习积极性都比较好。但是也有一小部分同学认为,科学课不需要进行考试,思想上不够重视,所以总是抱着一种可学可不学的态度,上课不认真、实验不做以及不按老师要求完成练习等情况还是会出现。

  教学内容:

  (1)交流有病毒引起的疾病及预防措施

  (2)探究病毒是怎样的一类生物

  (3)制作有关病毒的剪贴报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1、教师提问:关于由病毒感染引起的疾病,你知道些什么?如何预防呢?

  2、学生交流自己收集的资料。

  (二)、猜想假设

  1、流感的症状有哪些?主要传播途径是什么?如何预防?

  2.学生讨论,指名回答。

  (三)、制定方案

  1.教师讲解.

  (四)、展示交流

  2.狂犬病的症状有哪些?主要传播途径是什么?如何预防?

  3.脊髓灰质炎的症状有哪些?主要传播途径是什么?如何预防?

  4.麻疹的症状有哪些?主要传播途径是什么?如何预防?

  (五)展示交流

  5. 病毒是一类什么样的生物?

  6. 学生讨论后,教师讲解.

  拓展延伸(网上学习)

  1、教师讲述:关于病毒,你还知道些什么?请回去以后在网上自主学习。

  2、学生交流学习收获和体会。

  3、课后作业:

  (1)回去查资料,了解人类与病毒的抗争史.

  (2)利用作文、图画或画报的形式,说一说自己的学习体会和收获。

  第二课 细 菌

  教学目的:

  1、 学生了解细菌的形态、结构和生命活动的特点。

  2、 使学生了解细菌对自然界的意义和与人类的关系。

  教具准备:显微镜,三种类型的细菌的永久涂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出示醋和小孩得痢疾的图片)

  师:哪位同学闻一闻这是什么调味料?再看看图片上的小孩怎么会得痢疾? 生:是醋;小孩的痢疾是由细菌引起的。

  (二)猜想假设

  师:一提起细菌,许多同学会立刻想到细菌可使人患病,使食物腐败变质。想到这些,许多人都会皱起眉头,心里感到害怕甚至于很讨厌细菌。事实果真全都如此吗?

  (三)制定方案

  的确,细菌无处不在,那么为什么我们不识“庐山”真面目呢?怎样才能观察到细菌呢?下面请同学们用显微镜观察细菌玻片标本。同桌之间可以互相交流各自的观察结果。

  (由演示实验入手,发挥高倍显微镜的作用,巡视并注意指导高倍镜的使用方法。对显微镜使用方法不熟练的同学进行个别指导。)

  (四)实施探究

  师:通过显微镜的观察你发现了细菌有几种形态?

  生:细菌的形态有圆球状的、杆(棒)状的、螺旋(弯曲)状的。

  师:从形态上看,细菌可以分为三种:球菌、杆菌、螺旋菌。

  师:是单细胞的还是多细胞的?

  生:是单细胞。

  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以前我们学过的植物细胞在结构是什么样的?

  生: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师:你所观察到的细菌有细胞核吗?

  生:没有。

  生:有细胞核但不完整。

  (使用多媒体展示植物细胞和细菌细胞的结构图,观察比较得出细菌的结构,细菌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有一个不成形的细胞核。有些有鞭毛、有的有荚膜,有些细菌在一定的条件下,细胞里面形成一个椭圆形的休眠体,叫芽孢,芽孢有保护作用。)

  (拿出一小碗馊米饭让前排的学生闻)

  (五)展示交流

  师:谁知道米饭为什么会变味?估计夏季在室温下米饭多长时间会变味?

  生:因为米饭中有细菌,细菌繁殖速度快。一天的时间米饭会变味。

  师:同学们再想一想,那么,细菌为何会生活在米饭中?

  生:因为米饭有营养。

  生:因为米饭里有糖。

  生:因为细菌也是生物,也要吃食物,也要消化。

  师:米饭变馊是细菌作用繁殖的结果。大家想想,植物细胞的数目是怎样增多的? 生:细胞分裂。

  师:细菌的细胞也可以进行细胞分裂,也就是一个细菌分裂成两个细菌。

  (通过多媒体展示细菌的横向分裂过程,如果环境条件适宜,细菌20多分钟就可以分裂一次。按照这样的速度来推算,一个细菌一昼夜可以繁殖72代,共繁殖出40多万亿亿个细菌,折合重量达4000吨。)

  生:现实生活中细菌能繁殖这样多吗?

  师:不可能。细菌的生殖对环境条件的依赖性很强。温度、湿度、营养物质等条件时刻都在发生变化,外界条件不可能持续地满足细菌生殖对环境的要求。

  生:流行性感冒传播速度快是不是因为细菌大量繁殖的结果?

  师: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你问得真好,说明你的思路很开阔,能把我们所学的知识与生活中的现象联系起来,生活中有许多的问题都能用生物学知识解释,所以我们学习生物学知识要与实际生活相结合。但我要说流行性感冒有的是由细菌引起的,有的是由病毒引起的。 生:病毒不是细菌,冬天细菌繁殖也这么快吗?

  生:不快。

  师;同样是细菌,冬天和夏天繁殖速度为何不同呢?

  生:因为,细菌的繁殖需要一定的温度。

  生:在夏天为什么腌肉、罐头能长时间地保存?

  生:腌肉中盐分比较多,不利于细菌的生长和繁殖,所以腌肉可长时间的保存。罐头经过高温消毒灭菌的,而且是密封的,没有氧气细菌无法繁殖。

  师:我们家庭中使用的冰箱就是通过降低温度抑制细菌的繁殖,从而延长食物的保存时间。 师:大家回忆一下绿色植物的营养方式是什么?

  生:自养。

  师:(展示水绵图)大家想想细菌和水绵的营养方式是否一样?

  生:不一样,水绵能进行光合作用,而细菌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是靠摄取现成的营养来生活。

  师:同样是摄取营养,痢疾杆菌生活在人体肠道引起痢疾,枯草杆菌却使枯草腐烂,如果将两者的生活环境改变一下,那么它们是否还能生存?

  生:能,因为细菌无处不在,无处不有。

  生:能,因为细菌适应环境能力强。

  师:不能,因为痢疾杆菌只能寄生在生物体内,而枯草杆菌只能寄生在死了的生物体内。 师:枯草杆菌生活在动植物遗体中并获得营养,我们称之为腐生。现在,同学们总结一下细菌包括哪两种异养方式?

  生:寄生、腐生。

  师:细菌用手摸不着,用眼看不见,我们无法了解它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点,但是同学们真的.很聪明,一想到身边的有关细菌的例子,就能理解细菌的生活习性,大家说的都很有道理。 师:每年地球上都有大量的动植物死亡,每时每刻都产生出大量的尸体、枯枝落叶和粪便垃圾。可是地球并没有像我们想像那样“垃圾”堆积如山,想一想,这些东西最终都到哪里去了呢?

  生:地球上一些细菌和真菌都能分解动植物的遗体、遗物。

  师:一提到细菌就感到害怕和厌烦。这种观点全面吗?

  生:不全面。

  师:现在我们应该如何看待细菌和人类的关系呢?

  生:细菌对我们是有好处的,比如,有些细菌能帮我们清垃圾,乳酸菌能制酸牛奶,醋酸杆菌能制醋。

  生:枯草杆菌能分解枯草。

  生:我认为细菌多数还是有害的,如大肠杆菌能使人得肠道病,痢疾杆菌使人得痢疾????

  第三课 馒头发霉了

  教学目标:

  1、用显微镜观察物体上的霉,用对比实验的方法,探究物体发霉的基本条件。*

  2、了解霉菌有正、反两方面的作用。了解防止食物和物品的方法。

  教学准备:

  发霉的馒头、显微镜。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1认识和观察馒头或其他物体上的霉及其形态。

  学生用眼去观察馒头上的霉,观察没是什么样子。引导学生回忆以前见过的霉。 知道学生用显微镜观察霉的形态。

  让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话好图,并对颜色进行描述。

  二、猜想假设

  2了解霉的功与过

  让学生了解人类对霉的利用,然后指出没给人类和动物带来的危害。

  描述抗生素的诞生情况。

  三、制定方案

  3探究合适霉生长的环境条件。

  根据生活中物体发霉的事例,推测物体在什么条件下会发霉。

  交代实验的方法,每个小组选择不同的的条件进行对比实验。

  四、实施探究

  4了解防止事物发霉和物体发霉的办法几依据。

  夏天食物最容易发霉,大人们一般怎么做防止事物的发霉。

  五、展示交流

  指导学生认识真空包装防止事物发霉。

  指导学生认识太阳晒防止物品发霉。

  指导学生认识利用干燥剂方式食品的发霉。

  六、拓展创新

  电冰箱能保鲜食物,是什么原因?

  物体在什么环境下容易发霉。

  第四课 食用菌

  教学目标

  1.描述真菌的主要特征。

  2.知道单细胞真菌的结构。

  3.认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真菌。

  4.了解识别有毒蘑菇的有关知识.

  5.了解蘑菇生长需要的条件.

  .教学过程

  一. 提出问题

  让学生思考:蘑菇是在什么样的环境里生活?( 真菌适于生活在温暖、潮湿、有机物丰富的环境中。)

  观察蘑菇.

  二. 蘑菇分为哪几部分?(地下菌丝, 菌丝,柄, 菌褶,菌盖. )

  是怎样吸收营养的?

  三. 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真菌有哪些?

  四. 如何识别有毒蘑菇?( 毒蘑菇与食用蘑菇,在形态特征上往往只有很微小的差异,不少种类还需要借助于显微镜观察其孢子的大小、颜色、表面特征,并参阅有关的科学资料进行核对,才能确定是否有毒。

  二、猜想假设

  有的人认为,毒蘑菇色泽鲜艳,外形美观,具有麻、辣、酸、苦的味道,有的毒蘑菇有乳汁,毒蘑菇子实体受伤后伤面变色。这些经验有其可取之处,但也不是任何一种毒蘑菇都具有这样的特征。例如,多种牛肝菌的伤面常常变色,松乳菇具有乳汁,然而它们都是味道鲜美的食用菌,有些毒蘑菇吃起来味道也是很鲜美的。

  有人说毒蘑菇能使银器变黑,毒蘑菇不容易生蛆长虫,这些说法都是不确切的。事实上,很多种毒蘑菇遇到银器并不变黑,有毒的豹斑毒伞往往会生蛆长虫。

  三、制定方案

  总之,要想用一两个性状来概括蘑菇是否有毒,目前还做不到。因此,在野外采集食用蘑菇时,一定要细心辨别。对于不能识别的蘑菇,应该向当地有经验的群众请教。

  四、实施探究

  观察与思考

  1.腐烂柑橘皮上的青霉呈青绿色,长有孢子的菌丝看上去呈扫帚状;面包片上的曲霉呈黄、黑、褐或绿色,长有孢子的菌丝看上去呈放射状。青霉和曲霉的共同点是:它们都是多细胞真菌,菌体是由菌丝构成的,它们都能产生孢子。

  2.在夏季或秋季的清晨或雨后,在潮湿的树干或草地上容易采到蘑菇。这说明真菌适于生活在温暖、潮湿、有机物丰富的环境中。

  3.霉菌和蘑菇都是真菌,在营养方式上的共同特点是利用现成的有机物,从中获得生命活动所需要的物质和能量。

  五、展示交流

  .霉菌是靠孢子进行繁殖的,孢子很轻,可以在空气中飘荡。夏天,受潮的粮食、衣物或皮

科学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将物体运动所经历时间或路程分解为若干段,测量不同阶段物体的运动速度。

  2、通过实验测量数据,会正确记录测量结果。

  3、知道个人见解的正确与否必须通过实验来证明

  教学重点:

  1、通过实验测量数据,会正确记录测量结果。

  2、学会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

  教学难点:

  1、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

  2、学会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

  教学准备:

  学生分组实验:斜面、金属片、小车、停表、刻度尺。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什么叫匀速直线运动?

  2、什么叫变速直线运动?

  3、你是如何探究运动物体的速度是否发生变化的?(要求学生参照课本P27探究物体运动速度变化的方法,即在相等时间内,运动物体通过的路程是否相等或通过相等的路程,运动物体所用的时间是否相等。)

  4、科学探究有几个主要五一节?

  二、新课教学

  学生阅读课本P29“提出问题”有关内容。

  对于“提出问题”,在没有获得证据之前,人们对于问题所做的解释,发表的见解就是猜想或假设。为了证明你的猜想或假设是否正确,需要用证据来证明。证据可以从图书馆、互联或书店等处收集,也可以做实验收集数据。在收集证据时,应操作规范、实事求是,具有严谨客观的科学态度,不随意涂改实验数据。

  自己做实验需要考虑什么是有价值的'证据,用什么方法,什么仪器来收集证据,以及如何让别人相信证据等,这就是设计实验。

  下面有三个问题,请同学们提己的观点,通过实验收集证据,证明自己的观点是否正确。现在我们先选择第一个问题:小车没斜坡下滑的速度是否变化?如何变化?

  分组讨论、交流:

  1、你要探究的问题

  2、你的猜想或假设

  3、你设计的实验(方法、仪器、步骤、数据、数据记录表格),并写好实验报告。

  (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提示实验的方法)

  三、实验。

  四、板书设计

  第四节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

  (一)探究问题

  1、从斜面上滑下的小球速度是否发生变化?如何变化?

  2、从斜面上滑下的粗糙的木块速度是否发生变化?如何变化?

  3、百米跑步的同学速度是否发生变化?如何变化?

  (二)探究实验报告

  1、提出问题。

  2、猜想与假设。

  3、设计的实验(包括实验器材)

  4、实验步骤及实验数据记录表格。

  5、实验结论。

  6、评估。

  7、交流。

  五、教学后记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教案04-06

昆虫科学教案11-28

科学教案范文07-21

科学教案:刷子09-20

《种子》科学教案09-30

关于科学教案11-03

科学教案优秀11-04

科学教案模板03-26

大班生活科学教案幼儿园生活科学教案03-06

橘子宝宝科学教案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