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时间:2023-04-07 15:46:56 教案 我要投稿

有关大自然的语言教案八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大自然的语言教案8篇,欢迎大家分享。

有关大自然的语言教案八篇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篇1

  16.大自然的语言 竺可桢教学教案

  师寨初级中学 八年级上册 学科:语文

  教学课题

  16.大自然的语言 竺可桢

  教

  学

  目

  标

  1、整体感知,概括说明的内容

  2、赏析生动有条理地说明事物的方法

  3、品味本文生动、准确的语言

  教学重点

  赏析生动有条理地说明事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生动有条理地说明事物的方法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在生活中,我们人类用语言进行交流,用语言来表情达意,那么大自然有它自己的语言吗?

  找同学回答我们的一些谚语中很清楚的表达了大自然的语言找同学说说自己搜集到的天气谚语

  哦,原来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有它自己的语言,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竺可桢的《大自然的语言》,来聆听大自然的声音板书:大自然的语言

  二、检查预习,感知课文

  1.同学简单介绍作者竺可桢

  竺可桢:(18901974)浙江上虞人气象学、地理学家主要著作有:《物候学》、《中共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等,另著有《竺可桢文集》

  2.反馈字词预习情况

  3.小组比赛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找自己喜欢的段落(派代表读,每组两段)

  同学们点评、教师点评重点指导第一二自然段的朗读

  三、再读课文,出示投影,回答问题

  1. 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

  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利用物候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叫物候学

  2. 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温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可以广泛应用在农业生产上

  3. 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

  4. 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预报农时,安排播种日期;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种子的日期;

  引种植物到气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小组抢答,看哪个小组有对又快?

  四、合作探究

  朗读610段思考1、.物候现象的决定性因素,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进行介绍的?本文的.说明顺序?

  2.作者主要运用什么说明方法来说明这些因素的影响,举例加以说明?

  举例子610段中有很多例子

  品味语言

  1.朗读第1自然段,品味语言

  找出这一段中你最喜欢的好词好句,并说说理由

  生1:课文开头一句“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采用拟人的修辞格写春天到了,很形象,为下文的描写定了基调不过我觉得有一点突兀,来得太匆促

  生2:其实,只要细细推敲“苏醒”一词,就会心中有底下文“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燕子翩然归来……布谷鸟也来了”这些自然现象展现了“苏醒”的内涵,给人带来一片扑面而来的春色

  生3:这两段文字写得好,好在用词形象生动如“冰雪融化,草木萌发”,“萌”字准确地反映了草木开始生长的状况;如“繁花次第开放”,“次第”贴切地表现了花开的次序,渲染了春天的气息;如“叶子渐渐变黄”,“渐渐”确切地表达了叶子枯黄的过程;如“簌簌地落下”,“簌簌”摹拟风吹落叶的声音,使人感到秋天的肃杀;如“风雪载途”,“载”恰当地描写了风雪飘落的程度

  2、探讨问题:第10段中“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这几个字可否删去?为什么?

  【目标检测】

  一、积累·运用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意正确的一项是( )

  A.冰雪融(róng)化 孕(yùn)育 翩(piān)然归来 农谚(yán)

  B.簌(shù)簌落下 了解(jiě) 销声匿(nì)迹 纬(wěi)度

  C.衰(shuāi)草连天 连翘(qiáo) 层峦叠嶂(zhàng) 弋(yì)阳

  D.风雪载(zhài)途 隧(suì)道 头晕目眩(xuàn) 窥(kuī)见

  2.对《大自然的语言》一文说法正确的两项是( )

  A.“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这句话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B.“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年到1750年10年平均同1921年到1930年10年平均的春初7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9天”这段文字中“后者”是指:开花日期;“前者”是指:抽青日期

  C.题目“大自然的语言”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

  D.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纬度的差异、经度的差异、高下的差异、古今的差异

  二、阅读·感悟阅读下面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立春过后,大地渐渐地沉睡中(A.清醒 B.苏醒 C.醒悟 D.复苏)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A.次第 B.连续 C.陆续 D.全部)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A.纷纷 B.刷刷 C.簌簌)的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去播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1.在语段中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

  2.解释词语 销声匿迹:

  翩然

  3.这两段文字的说明对象是( )

  A.物候现象 B、气候变化 C、物候规律 D.四季景色变化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篇2

  文本细读:

  这是一首文笔优美,语言生动活泼的科学儿童诗。文章共十个小节,从动物、植物、气象这些自然现象中给我们揭示了大自然的语言所蕴含的丰富内容和现象。从最常见的自然现象入手,向我们展示了大自然语言的奥秘:白云高飘,蚂蚁搬家,蝌蚪游泳,大雁南飞,昭示了自然界中季节的的更替。鱼鳞上的圈圈,“三叶石”“庐山漂砾”则可推算鱼儿的年龄,推知史前地质。作者把大自然拟人化了,显得文本生动而有情趣,文章活泼而简洁的文字吸引孩子饶有兴趣的去读。在读中去感受“你看那……”“不就像……”时与大自然的亲密之情,让孩子去体会这有着无穷奥秘的诗句的意蕴和涵义。《大自然的语言》更是一份大自然的召唤书——召唤我们走进大自然,去读懂大自然妙不可言的语言。所以教学中我们以读为本、以读代讲,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词句,在读中对大自然的“语言”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热爱大自然的情感熏陶。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认识本课“鳞、嵌、撒”3个生字,会正确书写“睁、晴、蚂、蚁、搬、泳、逗、雁、略、钓、汪、撒”12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段落背诵。

  3、引导学生将生活与课文内容结合起来,了解大自然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目标:

  1、继续进行自主识字,提高学生随文理解词意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通过朗读诗歌,指导学生边读边想象,增强对诗歌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现象,积极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

  策略与方法:

  合作交流,读中感悟。

  教学准备:

  课前引导学生走进大自然,走进生活、走进图书王国、走进网上世界,进行活动,寻找大自然的语言,如:春、夏、秋、冬的语言,晴天、雨天的语言,地震的语言,或其它语言,以及一些谚语。

  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教师先板书“大自然”,指名学生读。引导学生交流自己对大自然的了解。

  2、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大自然中神奇的自然景观,多姿多彩的花草树木,调皮可爱的鸟兽虫鱼……给学生以整体感知大自然的美妙神奇。

  3、师:看过之后,你最想说些什么?做些什么?

  (学生畅所欲言。)

  4、师:美丽神奇的大自然多么令人神往,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大自然吧!

  5、完成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学生自由读诗,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问老师、问同学、等。

  2、用课件出示文中的生词,指明读,开火车读。

  3、用各种形式理解文中词语。

  如:“鱼鳞”通过学生的生活经验或图片加以理解;

  如:“嵌在”、“撒在”等词语可以结合诗中的具体语境来理解或让学生根据词语的不同进行造句的训练。

  (学生有可能会提出其它不明白的词语,比如:山巅、汪洋、漂砾、妙不可言等,“山巅”可以看图片;“汪洋”可以通过学生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漂砾“则由教师读有关的资料;“妙不可言”可以结合诗中的具体语境来理解)

  4、检查读文情况:

  教师指名学生按小节读课文,听者可以习惯性的进行评价。

  三、师生对话、品悟诗情。

  1、教师引导学生再读课文,边读边想,读完课文后,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感觉,什么样的印象或是什么样的看法。(你知道了哪些大自然的语言?)

  2、引导学生交流读后的感受、印象或看法。

  3、引导学生抓住自己观点的支撑点,即文中语言文字的品位与理解。(学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交流,也可以读书中的句子)

  A:天上的白云是大自然的语言,白云飘得高,明天准是个晴天;

  B:地上的蚂蚁是大自然的语言,蚂蚁搬家,出门要带雨伞;

  C:小蝌蚪一出现,春天就来到了人间;

  D:大雁往南飞,就证明秋天就在眼前;(在理解第4、5小节时,让学生反复朗读,从中体会作者的写作手法)

  E:树上的年轮也是大自然的语言;

  F:鱼身上的鱼鳞一圈就是一岁,这也是大自然的'语言;

  G:“三叶虫”化石嵌在喜马拉雅山巅,可以告诉我们这里曾经是汪洋的大海;

  H:大自然把一块“漂砾”撒在江南的庐山,告诉大家这儿有过寒冷的冰川;

  I:人有语言,大自然也有语言;大自然的语言妙不可言,不爱学习的人从来看不懂,粗心大意的人永远看不见。

  (在学生读文交流的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直观理解“逗点”“年轮”“鱼鳞”“三叶虫”“漂砾”,唤起学生对已有生活经验的回忆,理解大自然的语言。不仅让学生明白这种现象,理解词句的意思,感受句子的内容,还能令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奇妙,激发对大自然的兴趣,在此基础上再指导学生朗读,就能够读出真情实感,水到渠成。并引导学生理解“妙不可言”的意思。从而进一步感受大自然的奇妙规律,激发学生观察、探索大自然的兴趣。教师可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随机的板书:

  白云高飘——晴天

  蚂蚁搬家——要下雨

  ……)

  4、怎样才能发现和懂得大自然的语言?

  (学生用自己的话理解,做一个爱学习、细心观察的人)

  5、整体回顾全文,美读中品位始终所蕴涵的情感。

  四、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识字:对于本课出现的生字,要求学生尽量自学,识记。

  读准“撒、鳞、嵌、略”几字的读音。

  2、指导书写时,让学生注意观察“搬”“撒”的字形结构,注意各部分的书写比例。“钓”字右半边是“勺”,不要写成“勾”。“雁”半包围结构,注意里面的写法。

  五、拓展延伸,积累实践

  让学生搜集更多的有关大自然的语言,最好能用诗歌的形式说一说写一写。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习阅读科普文章,了解简单的科普知识。初步了解一些说明文的知识,掌握有条理的说明事物。

  2、能力目标:A、能按要求筛选信息并概括文章要点,逐步提高学生阅读科普文章的能力。B、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物。C、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的生动优美、准确严谨的特点,并学习运用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

  1、训练学生筛选信息,概括内容要点,理清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

  2、学习本文准确、生动的优美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教学难点:

  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

  教学方法:

  朗读法、讨论法、品味法、拓展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老师来自绵延悠长的大别山下,芳香的泥土,清新的山林,让我爱上了大自然,爱上了大自然的语言,你看,芍药低垂,那是在吟颂着生命的轮回,候鸟迁飞,那是在诠释着四季的唯美,所有的花香鸟语、草长莺飞、紫燕翩舞、落叶翻飞,那都是大自然的语言,这节课,让我们共同学习一篇介绍物候学知识的科普文章,大自然的语言(板书),作者是我国著名的气象和地理学家竺可桢。

  这节课,我们的学习任务有三项内容:感知一整篇,摘一摘内容要点;选读一大段,理一理说明顺序;赏读一小节,品一品生动语言。(课件展示)

  二、第一个学习环节:感知一篇 摘一摘

  1。朗读课文:

  请同学们大声自由地朗读,老师提两点要求:1、一定要注意这是一篇说明文,前面两小节描写性的语言读得美一些,后面科学性的告知语言要平铺一些,象作解说一样。2、第二个要求,就是大家边读边用笔给每小节标上序号并画出每小节的中心句。

  2。字词摘录:

  同学们读得都很投入,下面,我们要做一些读书摘要,摘要,实质上就是对信息筛选,老师先给大家做一个示范,比如说,这篇课文老师给你筛选出了8个词语,让我们来看一下,请同学们在课本上把这些词语画下来。

  3、内容摘录:

  下面请同学们就本文的内容要点作以摘录,刚才我们已经找出了各个小节的中心句,来,我们看每小节的中心句是什么?(提问 教师边出示答案)看看大屏幕,我们看哪些小节写的是一个意思,可以合并在一起呢?( )课下,请同学们把我们所准备的摘录资料:每小节中心句及概括的内容要点整理在摘录本上。

  4。教师小结并板书:

  作者先从四季物候现象写起,从而引出什么是物候、物候学。然后说出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并作出科学的解释,再接着告诉大家决定物候来临的因素,究其因果关系,最后阐释研究物候学的重要意义。作者为了把物候现象这一事理说得明白透彻,从现象说到本质。让我们这些21世纪的青少年不得不明白,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研究物候,重任在肩。那就先让我们来研究一下决定物候来临的因素有哪些吧,

  三、第二个学习环节:选读一段 理一理

  1、请快速浏览课文6——10小节,找出决定物候来临的四个因素。(课件展示,解释“首先”)

  2、想问大家一个问题:决定物候来临的四个因素的先后顺序能不能调换?为什么?可不可以先写古今差异?

  明确:(这四个因素的影响程度大小不等,由大到小,依次排列,很有条理。纬度和经度是在地理位置的不同,第三个因素是同一地点的高下差异,这三者都是空间因素,最后一个因素是时间因素,由三个空间因素到时间因素,又是一种条理。)所以,这样按先主后次,由空间到时间的说明顺序,使我们看了一目了然。

  为什么说纬度对物候的影响最大,请同学们看两组画面就会更明白的。(课件展示)我想这个我们该深有感触的,寒冷的冬天,我们都喜欢到哪里旅游?

  3、其实,这种现象在我国古代诗歌中也有所体现,下面老师给大家提供一首诗,请分析一下其中的物候知识。(课件展示)

  明确:这首诗正好说明文中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

  谁还知道哪些古诗和农谚中包含有丰富的物候知识?(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燕山雪花大如席)

  过渡语:是啊,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正如作者所说,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同学们,让我们用我们灵动的双耳,聆听大自然写在这青山绿水间,摇曳多姿的大自然的语言吧,读一读四季美景,听一听四季虫鸣。

  四、第三个学习环节: 赏读一节 品一品

  1、教师范读:首先,请同学们听老师给大家读第一小节,同学们边听边想:你听到了大自然的哪些声音?你读懂他们了吗?呆会儿以“我听到——我知道—”这样的句式说一说。

  原来,大自然一年四季有如此丰富的语言,作者生动的描写带给了我们无穷的联想。

  2、轻声读一读你喜欢的句子,并说说你喜欢的原因。(课件)

  老师还是迫不及待的想告诉大家:我非常喜欢这一节的第一句话,因为在这一句话里,有一个词语深深地吸引了我,大家知道是哪个词语吗?(将大地拟人化了,我的眼前像有一副春回大地生机勃勃的景色,由此,我们又会联想到那些物候呢,朱自清的《春》中写道:一切都象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 拟人化的语言使大自然有了灵性,有了活力,有了语言。来,齐读这一句。

  这一节里类似这样生动形象词语还很多,相信大家都能找到自己的最爱。

  (学生畅所欲言)

  3。同学们说了那么多的喜欢,可见第一节的每个词语都极具表现力,作者用生动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一副充满诗情画意的.四季图,引领着我们进入美妙的物候世界。这么美丽的画卷,大家愿不愿把它美美地读一读。(配乐生朗读)

  4。让我们也来学习作者用生动的语言来说明事物,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个季节,美美地构思一段,用生动的说明来表现这个季节的物候现象。(课件)

  五、课堂总结

  结束语1:

  生动的语言确实增添了文章的吸引里,当然,此文,作为一篇科普知识的说明文,是给人以知识的,所以,他的语言必须是准确的,即便是生动的说明,也要做到这一点,比如说,能否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去掉?

  结束语2:

  看来,准确严谨是说明文语言的生命,正如本文作者竺可桢,作为一位严谨的科学家,作为我国物候学的创始人,他的物候学研究长达半个世纪之久,在他生命的最后一息,他依然用颤抖的笔记下了当天的气温,风力。并端正的写上“局报“二字。所以,我们学习大自然的语言,不仅学习物候学的知识,学习用生动准确的语言来描摹介绍事物,还要学习科学家那种严谨的工作作风,如果从明天,不,从下课开始,你能象竺可桢那样,留心身边的每一片叶,每一朵花,写写观察日记,作作物候观测,老师相信,来年春风悄然而至的时候,也许你能告诉在座的各位老师和同学们,郑州市的第一朵迎春花应该何时绽放他的花蕾。我想,这就是大自然的语言这篇文章带给我们的丰厚礼物吧。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品味本文简洁,准确,生动,科学的语言。

  2、了解物候的相关知识。(重点)

  3、掌握说明文的几种说明顺序和举例子的说明方法。(重点)

  4、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并体会说明的条理性。(难点)

  5、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情趣。

  【教学课时】

  两课时。

  【课前准备】

  搜集一些农谚。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方式一:(提问式)在生活中,我们人类用语言来交流,那么大自然呢?它也有语言吗?

  方式二:从图片导入,从图片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像这些草木荣枯,春华秋实的现象,古代的劳动人们称为“物候现象”。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大自然,去聆听她们的语言。

  〖新课讲授

  一、察言观色:学生介绍竺可桢,教师补充

  竺可桢(1890~1974),浙江上虞人,20世纪卓有成就的科学家、教育家,气象学家,地理学家,被誉为“品格和学问的伟人”。1910年赴美国留学,1918年获哈佛大学地学系博士学位。回国后先任武昌高等师范学校教员、东南大学地学系主任、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成为我国近代气象学和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1936 年起,出任浙江大学校长,在抗日战争的烽火硝烟中,在贵州的穷乡僻壤,他将浙大从一所地方性大学办成了全国著名的综合性大学,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上写下了耀眼的篇章。1949年10月,他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副院长。著有《二十八宿起源之时代与地点》、《我国五千年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物候学》等。

  二、狼吞虎咽

  快速朗读课文:

  1、标出难读,难记的字,词。

  2、整体感知课文。

  学生上讲台板书。

  三、畅所欲言

  你从课文中获得哪些信息?在文中找出,并概括。

  自由交流:(补充)

  1、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第1、2、3段)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第4、5段)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第6、7、8、9、10)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第11、12段)

  四、细嚼慢咽

  朗读1段,品味语言。

  找出这一个自然段,你最喜欢哪些好词,好句,说说理由。(参考)

  五、摩拳檫掌

  欣赏四季图片(春,夏,秋,冬)选任一季节,用生动,美丽的文字把眼前的美景描绘出来。

  六、作业

  曲不离口,朗读并背诵第一自然段。

  第二课时

  〖导入新课

  初试牛刀,同学朗读上一堂课的小短文,并做评价。

  无论是桃红柳绿的春日还是冰天封地的冬夜,都是大自然的现象。那么学习大自然的语言对我们人类有什么作用呢?它们又是由什么来决定的呢?今天我们继续来探索大自然的奥秘。

  〖新课讲授

  一、朗读6~10段,思考

  1、物候现象的决定性因素?(纬度差异,经度差异,高下差异,古今差异)作者是按什么顺序介绍物候现象的决定因素的?

  (抓住关键词:首先,第二个因素,第三个因素,此外。)明确:主要到次要的逻辑顺序或从空间方面到时间方面的逻辑顺序。 (详答见问题探究A)

  2、作者主要用什么说明方法来分别说明这些因素的影响?

  明确:举例子。(找出并分析)①③④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比北京要早开20天。说明了纬度对物候的影响。但有时为了使说明对象更透彻,可以举更多的例子。②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

  3、第10段中,“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可否删去?为什么?

  明确:起限制作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你还能在文中找出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的地方吗?

  (探讨),例如:第一段末:“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准确地说明了存在四季分明的地方。

  二、抛砖引玉,《大林寺桃花》

  学生齐读诗歌,理解诗意。

  明确:大林寺在庐山香炉峰顶。诗人在初夏时节游览大林寺。四月,平地上正是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但诗人却意外地发现在这高山古寺之中竟有始盛的桃花。诗人曾为春天的逝去而伤感,重遇春景后,喜出望外,猛然“醒悟”到:原来春天是转到这里来了。

  这首诗正好说明了课文中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高度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

  参考古诗中的物候现象

  三、七嘴八舌,质疑问难三步曲

  第一步,默读课文,找出疑难地方,标出。

  第二步,四人一组讨论问题。

  第三步,每组提出“杀手锏”(本组解决不了的问题)全班讨论。

  若没有,教师提问:同学们都知道文章介绍了物候现象,那为何要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呢?能否换成《物候知识》?

  四,各显神通

  在生活中,你知道还有哪些独特的大自然语言吗?为人类敲响了哪些警钟?

  沙尘暴,沙漠化 ,海啸 水土流失。

  【问题探究】

  A、本文中决定物候现象的因素可否调换?

  (不能)这四个因素是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安排的。纬度影响最大,经度次之,高下差异又次之,古今差异最小。另外,纬度和经度在同一地球上方位的不同。而高下是同一地点的高下差异。这三者都是空间因素,而第四个因素是时间因素。从时间到空间又是一种排列顺序。

  这四个因素的顺序是按照事物内部关系来安排的,是逻辑顺序。

  B、本文题目的好处:

  语言是交流工具,是传递信息与沟通的桥梁。用“大自然的语言”命题,把大自然拟人化了,生动形象的展现了大自然的人情化。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篇5

  目标:

  1、学习有关物候和物候学知识;

  2、让学生学习并掌握本文生动而有条理的说明事物的方法。

  重点:有层次地说明与运用拟人、举例的方法生动具体地说明抽象的事理

  难点:说明事物的逻辑顺序

  设想:品味语言四步走

  课时:2课时

  操作:

  第一课时

  要点:整体感知

  程序:

  ㈠导入:诗歌导入,引起兴趣。

  ㈡初读全文,整体感知:

  1、本文出现了三个概念:大自然的语言、物候和物候学,请通读全文,用一句简短的话说出它们三者之间的关系?

  2、你认为本文介绍的重点是什么?说明理由?

  ㈢再读全文,专项训练:

  就“物候学”写出200字左右的解释性、简介性的文字。

  提示:物候学的知识散布在全篇课文之中。学习中应该仔细搜寻并且要将它们有条理地加以整理。在此方面养成习惯,将十分有利于做读书摘要和积累专题资料。你们看,如果我们按物候学的定义——研究的范围——研究的方法——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的顺序来介绍,不就让人一目了然了吗?

  ㈣层次划分:据上将文章分成几个部分,该如何划分?

  ㈤作业:比一比,看谁了解或发现的大自然的语言最多?

  附: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要点:品味、积累、运用

  程序:

  ㈠导入:

  提问:请同学们谈谈自己所掌握的大自然的语言?

  ㈡品味语言

  1、第一段:①作者用简洁生动的语言,描绘了一年四季的物候变化过程,里面涉及的“大自然的语言”有哪些?②“燕子翩然归来”放到“草木萌发”的前面,行吗?为什么?下面哪个季节的物候现象也运用了这种写法?

  2、杏花开了,就好像……“阿公阿波,割麦插禾。”①这三个例子是为了说明什么道理的'?能否将“赶快种谷子”后面的句号改成分号?为什么?②这句话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3、本文介绍物候学知识,有一个很明显的方法,你能发现吗?①括出文中的例子。②根据第⑦⑧两段的内容,综合画一幅地理简图,然后根据简图,就教材内容口头说明。③“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九天。”一句中“前者”、“后者”各指什么?④第⑧段为什么举两个例子?⑤这四个因素是按什么顺序排列的?

  ㈢积累语言

  1、背诵第1自然段

  2、背诵24节气歌

  ㈣运用语言:

  1、朗读诗句,说明时间。

  2、运用所学知识,在生活中去寻找大自然的语言。

  附:板书设计

  作业设计

  思路:以读写为主,立足课内,放眼课外,分层设计。

  内容:

  一、基础题

  1、生字注音

  2、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二、简答:第一段,作者用简洁生动的语言,描绘了一年四季的物候变化过程,里面涉及的“大自然的语言”有哪些?

  春:

  夏:

  秋:

  冬:

  三、品析:

  1、杏花开了,就好像……“阿公阿波,割麦插禾。”①这三个例子是为了说明什么道理的?能否将“赶快种谷子”后面的句号改成分号?为什么?②这句话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2、“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差异。……九天。”一句中“前者”、“后者”各指什么?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篇6

  师:请同学们读课文,说说课文中“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

  生:小蝌蚪在水里游是大自然的语言,这是在告诉人们春天来了。

  生:鱼鳞上有一个个圆圈是大自然的语言,这是在告诉我们小鱼几岁了。

  生:“三叶虫”化石镶嵌在喜玛拉雅山巅是大自然的语言,这里在告诉人们:那曾是汪洋一片。

  师:同学们回答的非常好,说明大家读的很认真。大自然的语言很奇妙,可是你知道吗?这些奇妙的大自然语言都来自实实在在的生活,就存在于我们的身边。同学们请看:(出示放大的小蝌蚪、鱼鳞、以及三叶草图片)下面请同学们再看看这张图片(树的'年轮),你看到了什么?

  生:老师,我看到树桩。

  生:好。同学们观察的很认真。这里砍伐后的树桩,树桩上的圆圈叫做年轮,它记载着这棵树的年龄,这也是大自然的语言。

  生:老师,大自然的语言真的就在我们身边啊!

  师:对,大自然的语言就在我们身边,请同学们联系生活想一想,你们还知道大自然能告诉我们什么?请讲给大家听一听。

  生:燕子飞回来了,是告诉我们春天来了。

  生:玉米成熟了,高粱穗儿红了,就是告诉我们秋天到了。

  生:燕子低飞要下雨了。

  生:老师,我知道“蚂蚁搬家”“蛇过道”也是告诉人们要下雨了。

  师:我也知道,大雁南飞是告诉人们天气凉了,出现月晕是要刮风的预兆,这也是大自然的语言。

  生:老师,我觉得“沙尘暴:也是大自然的语言,可我听不懂它对人们说什么?你能好诉我吗?

  师:这为同学提的好,“沙尘暴“是大自然的语言,那是大自然的呐喊,也是对人类的一种报负。那么它究竟对人类说些什么?请各小组讨论一下。

  生:它批评那些乱砍伐树木的人。

  生:它在批评人们不注意保护环境。

  生:“纱尘暴“在大声说:别在砍树了,地球都快被你们弄成秃头了,我能不发脾气吗,唿……唿……气死我了!

  师:呀,太可怕了,那么怎样做你才不发脾气呢?

  生:多栽树木、花草。

  生:沙先生一定会说:“多栽化,多种树,山青水美的,谁有什么脾气呀,我就这点要求。”

  师:同学们想象可真丰富!“沙尘暴”的语言你听懂了吗?好,希望“沙尘暴”愤怒的呐喊能给一些人以警示吧。

  评析:本教学片断树立了人文的理念,创造地使用教材,很好的开发了课程。教师不是就教材而讲教材,是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拓展知识,提升情感。在学生自我体验中明确了正确的价值观。师生是平等合作的关系,通过对话交流情感,启发了学生的思维和想象的空间。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萌发、次第、翩然、孕育”四个双音节词,掌握它们的词义;积累“销声匿迹、衰草连天、风雪载途、周而复始、草长莺飞”五个短语,并学会运用。

  2.了解物候知识,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

  能力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练习概括要点,逐步提高学生阅读科普文的能力。

  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技巧,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理。

  3.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增强语言感悟力,并学习运用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

  德育目标

  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志趣,培养他们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1.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初步概括内容要点。

  2.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教学难点

  1.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

  2.概括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筛选提示性词语,进行全面概括。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筛选主要信息,整体把握文意;划分段落层次,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局部说明顺序,学习作者说明的技巧。

  一、导语设计

  语言,“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列宁语)。我们人类通过语言输出信息,获取信息,服务于学习、工作、生活,人类社会才得以生存和发展。同时,人类在生产、生活中不能没有一个信息来源“的语言”。也有“语言”吗?它告诉我们人类什么?有什么意义?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介绍“的语言”的说明文《的语言》。

  二、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1.多媒体显示一年四季从春到夏到秋到冬的风景。声屏显示课文朗读。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

  2.教师提示需要积累的词语。

  翩然(piān) 孕育(yùn) 簌簌(sù)

  载途(zi) 连翘(qiáo) 萌生(méng)

  农谚(yàn) 纬度(wi) 悬殊(xuán shū)

  侵害(qīn) 竺可桢(zhú zhēn)

  草长莺飞(yīng) 销声匿迹(nì)

  多音字:

  载 zi (登载) (转载) (一年半载)

  zài (载重) (载人 )

  翘 qiáo (连翘)

  qiào (翘起来)

  3.学生读课文两遍,然后根据要求,快速准确地筛选信息,整体把握文意。

  多媒体显示阅读要求如下:

  (1)什么叫物候?什么叫物候学?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学生分头筛选信息,然后用课文中的句子或用自己的话概括。

  学生明确:

  (1)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利用物候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叫物候学。

  (2)物候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比较简便,容易掌握,可以广泛应用在农业生产上。

  (3)纬度、经度的差异、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

  (4)预报农时,安排播种日期;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气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学生阅读有困难的大概是第(4)题。教师可提示学生注意一些标志性词语,如“首先是为了……”“此外还有……”“对于……”“还可以……”“也可以……”“为了……”。这些标志性词语对信息的筛选、概括很有参考价值。

  三、划分段落层次,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1.选两位同学划分段落层次,理清全文思路,并板示,其余同学评价。

  明确:第一部分(1~3段)引出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第二部分(4~5段)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6~10段)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第四部分(11~12段)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

  选两位同学用自己的话概括介绍本文的说明顺序。

  明确:文章首先介绍物候学研究的对象,然后以具体事例说明物候学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接着谈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最后说明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作总结发言:通常采用的说明顺序有三种,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逻辑顺序也就是事理顺序,如由一般到特殊,由主要到次要,由现象到本质、由简单到复杂。文章四部分内容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第一部分引出说明对象,第二部分对此作具体阐释,第三部分是第二部分的进一步深入,又是第四部分说明的基础。全文采用逻辑顺序,条理分明,介绍的物候学知识通俗易懂,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四、精读课文6~10段,探究局部的说明顺序

  1.学生齐读6~10段

  2.提问: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能否调整(或互换)?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学生思考,同桌之间交流。

  明确:不能调整。这四个因素是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的。纬度影响最大,经度次之,高下差异又次之,古今差异最次。另外,纬度和经度是在地球上位置的不同,第三个因素是同一个地点的高下差异,这三者都是空间因素,最后一个则是时间因素,从空间方面到时间方面又是一种排列顺序。对四个因素的解说由一个设问句引出,接下来用“首先”“第二”“第三”“此外”等连接词,使这一部分层次井然,条理清晰,易于接受。

  五、布置作业

  收集几则农谚,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

  第2课时

  教学要点

  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学习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拓展延伸,转化课堂所学的物候学知识。

  一、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

  1.赏读文章第1、2两段,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1)学生齐读1、2段。

  (2)教师用简洁的语言重新拟一个开头,要求学生与原文比较,说说它们不同的表达效果。

  多媒体显示:

  一年有四季,春夏秋冬,周而复始。每个季节都有独特的自然景观。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

  学生比较改文与原文不同的表达效果。改文简洁,直白,缺乏吸引力;原文用语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

  (3)精读1、2段,具体说说这一段文字写得好,好在哪里?

  学生各抒己见,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阅读感受,言之有理即可,教师应以鼓励为主。

  生1:课文开头一句“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采用拟人的修辞格写春天到了,很形象,为下文的描写定了基调。不过我觉得有一点突兀,来得太匆促。

  生2:其实,只要细细推敲“苏醒”一词,就会心中有底。下文“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燕子翩然归来……布谷鸟也来了”这些自然现象展现了“苏醒”的内涵,给人带来一片扑面而来的春色。

  生3:这两段文字写得好,好在用词形象生动。如“冰雪融化,草木萌发”,“萌”字准确地反映了草木开始生长的状况;如“繁花次第开放”,“次第”贴切地表现了花开的次序,渲染了春天的气息;如“叶子渐渐变黄”,“渐渐”确切地表达了叶子枯黄的过程;如“簌簌地落下”,“簌簌”摹拟风吹落叶的声音,使人感到秋天的肃杀;如“风雪载途”,“载”恰当地描写了风雪飘落的程度。

  生4:这两段文字好,好在修辞格的运用。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写活了。如“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杏花开了,就好像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似乎有人的思想感情,似乎都在为农民操心,惟恐他们误了农事,这种手法大大加强了说明的生动性和文章的可读性。

  生5:这两段文字好,好在对说明对象的烘托。它既生动形象地说明花草鸟虫的变化规律和气候的密切关系,也以生花妙笔给人以强烈的悬念,从而为下文说明的语言做了充分的渲染和有力的铺垫。

  (4)教师提示学生看注释①,问:“如把文章的标题改为‘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好不好?”

  学生明确:不好。失去了说明的生动性。“的语言”是“物候现象”的形象化说法,易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5)学生齐读1、2段,争取背诵。

  教师总结:说明文以介绍给人知识为目的,所以要求说明语言宜简洁、准确、严密。但有时为了增强说服力,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又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本文即是一个很好的范例。

  回顾前面所学课文,运用形象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的例子也不少,请同学们列举一二。

  生1:《中国石拱桥》一文中,写卢沟桥两旁石栏上的不同姿态的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有的像注视行人。千态万状,惟妙惟肖。”

  生2:《桥之美》一文中:“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

  生3:《故宫博物院》一文中,写太和殿的外观:“在湛蓝的天空下,那金黄色的琉璃瓦重檐屋顶,显得格外辉煌。”

  二、引导学生学习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

  多媒体显示:

  燕子是益鸟,一对燕子一天可捕捉8000多只虫。

  燕子善飞,其飞行速度每小时可达120公里。

  燕子善于辨识方向,欧洲的燕子在向南方越冬地飞行时,能够发现穿越阿尔卑斯山的隧道,向目的`地前进。

  教师要求学生参考以上资料,结合自己对燕子的观察了解,写一段文字介绍燕子的某一特点,尽量体现说明文的科学性和生动性。

  学生构思写作。选三四位同学读自己的片断,其余同学评价。

  三、延伸拓展,转化课堂知识

  1.教师要求学生展示课前收集的农谚,并说明其中包含的物候知识。

  例

  “清明前,开秧田”是根据节气确定“开秧田”的时间。

  “柳毛开花,点豆种瓜”是根据物候现象安排“点豆种瓜”的时间。

  “馒头云,天气晴”根据云彩的形状预测天气状况。

  “雨中闻蝉叫,预告晴天到”根据物候现象“雨中蝉叫”预测天气情况。

  “麻雀囤食要落雪”“猪衔草,寒潮到”。

  “蚂蚁垒窝要落雨”“鱼跳水,有雨来”“燕子低飞要落雨”“癞蛤蟆出洞,下雨靠得稳”“龟背潮,下雨兆”“蚯蚓爬上路,雨水乱如麻”“鸡迟宿,鸭欢叫,风雨不久到”这些农谚都是根据物候现象预测天气情况。……

  2.除了农谚,古代的诗歌也有不少反映物候知识。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就是一例。联系课文中的物候知识,谈谈对这首诗的理解。

  多媒体显示: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学生齐读诗歌,理解诗意。

  明确:大林寺在庐山香炉峰顶。诗人在初夏时节游览大林寺。四月,平地上正是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但诗人却意外地发现在这高山古寺之中竟有始盛的桃花。诗人曾为春天的逝去而伤感,重遇春景后,喜出望外,猛然“醒悟”到:原来春天是转到这里来了。

  这首诗正好说明了课文中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高度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

  四、课堂小结

  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作者把一门科学——物候学介绍得浅显易懂,饶有趣味。全文采用逻辑顺序说明,思路清晰明了:描述物候现象——作出科学解释——追究因果关系——阐述研究意义。这种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方法和行文思路值得我们学习。本文语言严谨而生动,兼具说明的科学性和生动性,是一篇极有价值的科普文。文章同时告诉我们:科学就在身边,科学距离我们并不遥远。让我们零距离接触科学,从而热爱科学。

  五、布置作业

  举一个你熟悉的“人类朋友”的例子,向别人介绍,好吗?

  ●活动与探究

  一、写作活动设计

  1.利用课余时间观察自己身边的物候现象,写出观察日记。

  2.如果有机会观察一下向日葵,就会发现向日葵的花盘总是随着太阳位置的变化在转动,正因为这样,人们才给它起了“向日葵”这个名字。等向日葵成熟了,停止生长了,花盘就不再随太阳转了。请以《为什么向日葵跟着太阳转》为题,写一篇事理说明文。解释向日葵向日之谜。

  植物学家发现,葵花盘的背后有一种对光的辨析能力特别强的物质。这种物质喜阴不喜阳,为了避免受到光的照射,就使花盘的正面不断地改换方向,永远跟着太阳转。

  二、实践活动

  1.利用语文活动课时间,组织学生走向农田地头,向农民伯伯请教他们熟知的物候知识,丰富他们的科学知识。

  2.收集一二首咏物诗、写景诗,运用物候学知识试着分析一下。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篇8

  教案示例:

  大自然的语言

  教学目标:

  1、学会8个生字,掌握“语言、以为、说话、发现、已经、古老、化石、告诉、学习、人们、永远”等词语。认识“察、逗、间、如、粗、意”6个字。

  2、理解课文内容,知道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

  3、通过学习,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

  4、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5、通过学习,激发学生观察大自然的兴趣。

  6、让学生充分感受大自然的丰富多彩,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重点:

  学习生字新词,理解课文。

  难点:

  理解“不爱学习的人总也看不懂,粗心大意的人永远看不见”的意思。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引入课题。

  我们人类用语言说话,可你知道吗?大自然也有语言。

  板书课题:大自然的语言。

  二、初读课文。

  听课文录音。

  注意:要指导学生读准声母是平舌音的“仔、诉、粗”,读准韵母是后鼻音的“永”。

  1、借助拼音读准字音,画出生字。

  2、把不懂的地方画下来。

  3、检查自读情况。

  (1)出示卡片,认读生字词。

  (2)朗读课文。

  三、学习课文。

  1、学习第二、三、四小节。

  (1)自由读,想想通过读,你知道了什么?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

  (2)小组合作学习。

  (3)汇报交流。

  ①说说通过读,你知道了什么?

  (在学生汇报的同时,可让学生观察小蝌蚪、大鱼鳞等的图片帮助理解。)

  ②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解疑。

  a、为什么说蝌蚪在水中游,就知道春天来了?(青蛙春天排卵,小蝌蚪一般出现在春天的河塘里。)

  b、什么是“三叮虫”?为什么找到“三叶虫”化石的地方,可以推断那里曾是汪洋一片?

  (出示“三叶虫”化石的.图片,介绍三叶虫:三叶虫是生活在海洋里的古生物,两亿多年以前已经灭绝。

  “三叶虫”是生活在海洋里的古生物,如今在喜马拉雅山上发现它的化石,可以推断出喜马拉雅山巅曾是汪洋大海。)

  (4)这三节写了大自然中谁的语言?课文中的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

  (“大自然的语言”是指大自然中各种各样的现象,它好像用无声的语言告诉人们新奇的知识,或者使人想到事物的发生、发展、变化等。)

  (5)练习朗读。

  2、学习第一、五节。

  (1)大自然的语言你还了解哪些?你是怎么知道的?

  (2)齐读第一、五小节。

  (3)议答:如何理解“不爱学习的人总也看不懂,粗心大意的人总也看不见。”

  (4)小结:大自然有无穷的奥秘,如果同学们仔细观察,认真动脑,你就会了解大自然,热爱大自然。

  四、朗读指导。

  读句子时,要注意读出句子的节奏和语气。同时应做到边读边想象,如读到“你看那水里的蝌蚪,多么像游动的‘逗点’”,就要想象出蝌蚪的样子,蝌蚪在水中游动的情景。

  本课是诗歌,要注意读出韵味来。每一节的二、四两行末尾都押“an”韵。韵脚要读清楚,有的可以拉长一点声音,如第二节中的“逗点”的“点”,“人间”的“间”都可以比别的字读得长些。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出示卡片,认读生词。

  语言、以为、说话、发现、已经、古老、化石、告诉、学习、人们、永远

  二、分析字形,指导书写。

  1、读方格中的生字,说说你记住了哪些字?是怎么记的?

  在字形上,要让学生注意到“诉”共七笔,最后一笔是“点”;“永”字第二笔是“ ”,不是“亅”;“告”字可用谜语“一口咬掉牛尾巴”记忆字形。

  2、小组交流。

  3、重点指导。

  就:左右结构,右面没有“撇”。

  告:上边的“牛”字竖不出头,口诀“一口咬掉牛尾巴。”

  诉:左右结构,右面“斤”上加一点。

  4、在教师的指导下练习书写。

  本课有五个生字是左右结构的字。“化、语、诉、现”左窄右宽,“就”字的左右两部分大致相等。要让学生仔细观察田字格里的范字后再写,并养成边写边对照的习惯,这样,就容易看到自己写字上的进步,提高写字的兴趣。

  三、做找朋友的游戏。

  布置作业:

  1、读拼音写词语。

  2、把下面搭配恰当的词连起来。

  大自然的化石

  游动的 蝌蚪

  古老的 语言

  3、看图,把下面的词语组成句子。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相关文章:

教案《大自然的语言》09-25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02-14

大自然的语言大班语言教案11-22

《大自然的语言》大班教案11-01

《大自然的语言大班教案11-21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12-01

大班教案:大自然的语言04-24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15篇)03-27

《大自然的语言》的教案(精选10篇)03-10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15篇0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