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杨》教案集合15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白杨》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白杨》教案1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白杨的特点,学习边疆建设者像白杨一样,“哪里需要哪里安家”的高贵品质。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概括中心思想。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白杨的特点,学习边疆建设者像白杨一样,“哪里需要哪里安家”的高贵品质。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概括中心思想。
【教学难点】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概括中心思想。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了解白杨的特点。
2、理清课文脉络,分段、概括段意。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
〖教学重点、难点〗
1、初读课文,了解白杨的特点。
2、理清课文脉络,分段、概括段意。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白杨”是一种树的名字,又叫大叶杨,哪位同学见过,你能介绍一下吗?
(调动学生学习《白杨》这一课的积极性,由学生们的介绍将同学们带入描写白杨树的情景中。)
同学们讲得好。白杨树在我国北方平原地区、沙漠地区种植非常广泛,因为它树木笔直,生命力强,而且还可以防风固沙。因此,人们都很喜欢它。
二、学习本课生字词,扫除文字障碍
1、填写生字表格:
音序、音节、部首、再查几画、结构、字义、组词。
2、指导学生读准字音,分辨字形:
注意指导学生读准本课中生字以外的字音。
3、区别形近字,然后组词:
教师出示形近字,也可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出容易写错的字,想一想它与哪个字相近及怎么区别,以促使学生记准字形。
抚(抚摸)洪(洪水)埋(埋怨)介(介绍)疆(边疆)
扶(搀扶)烘(烘托)理(道理)价(评价)缰(缰绳)
茫(苍茫)辨(辨析)挺(挺拔)晰(清晰)戈(戈壁)
芒(光芒)辩(辩论)廷(宫廷)析(分析)弋(弋获)
4、辨析词语,理解词义。
5、区别近义词、反义词,进一步理解词义:
⑴近义词:
清晰──清楚表白──表明分辨──辨别粗壮──健壮
软弱──懦弱界线──分界分辩──辩解沉思──深思
⑵反义词:
清晰──模糊软弱──坚强动摇──坚定
精壮──细小消失──出现
三、理清脉络,了解课文内容,分段,概括段意
这篇课文以白杨为线索,用自然段合并法,把课文分为四段。
第一段(第一至三自然段)主要写大戈壁的铁路线上长着高大挺秀的白杨。
第二段(第四至十一自然段)讲的是“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的特点,并以此来表达自己的心意。
第三段(第十二至十五自然段)讲的是“孩子们”不理解爸爸的心意,但他们知道在通往新疆的路上,有很多白杨树。
第四段(第十六自然段)主要讲的是他们看到火车前进方向的右边,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四、朗读课文,了解白杨树的特点,为理解边疆建设者的高贵品质做准备
五、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读熟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边疆建设者建设边疆的高贵品质。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概括中心思想。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边疆建设者建设边疆的高贵品质。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概括中心思想。
〖教学难点〗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概括中心思想。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继续学习《白杨》。请四位同学每人朗读一段课文,其他同学思考问题。
出示幻灯片,请同学齐读题目,《白杨》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件什么事?
请同学谈一谈自己的理解。
(《白杨》这篇课文记叙了爸爸在旅途中向孩子介绍生长在戈壁滩上的白杨树的事。)
“一位旅客正望着这些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卫士”指什么。
(这里讲的“卫士”指的是戈壁滩上的白杨树。)
这位旅客“出神”为什么呢?我们分析课文之后,就会明白了。
二、理解爸爸介绍白杨树的话。突破课文难点
请同学们在书上画出爸爸介绍白杨树特点的话,并说一说每句话都讲了白杨树的什么特点。
(第一句是这样写的,“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这句话写出了白杨树直的特点。第二句话是,“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这句话写了白杨树适应性强的特点,无论“在哪儿”它都能适应,并且很快生根、发芽。)
集体朗读这两句话,再一次体会白杨树的特点。
板书:
直
适应性强
请同学们结合课文谈一谈哪些地方表现了白杨树直和适应性强的特点。
(课文第三自然段有一个词“高大挺秀”,说明了白杨树又高又直。爸爸讲白杨树特点的话中有两个“哪儿”,说明了无论在什么地点,什么情况下,白杨树都能够很快生根发芽。表现了白杨树适应性强。)
说得很好。请看书上的图,这些白杨树生长在什么地方?
(大戈壁上。)
对。请同学们看看书上的图画,听配乐朗读第一段的录音,想象一下大戈壁的样子,谈谈你的感觉。
(大戈壁荒无人烟、环境很恶劣。)
在这样荒无人烟,环境很差的地方,白杨树却生长得这么“高大挺秀”,这一点不仅说明白杨树直,而且也说明白杨树适应性强。请一位同学再来读一读爸爸的第二句话,体会白杨树的这一特点。
(“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爸爸讲的第三句话介绍的是白杨的什么特点呢?
(这句话讲的是白杨坚强,不软弱,不怕艰险和抵御灾害的特点。)
板书:
坚强
从这里可以看出,白杨树不但“高大挺秀”,适应力强,而且还能抵御灾害。爸爸讲的话无不流露着他对白杨树的赞美。请同学们以赞美的语气朗读这段话。
(“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同学们,请你想一想,爸爸的话只是在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请你用书上的话来谈一谈。
(“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
“表白”是什么意思?
(“表白”就是向别人解释或说明自己的思想。)
可是,此时此刻孩子们还不能理解爸爸的“表白”,他们“只知道”什么呢?
(“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汽车。”)
课文连续用了三个“只知道”告诉我们孩子们知道的全部内容。他们不知道的是什么?我们同学能不能替他们想一想呀?四个人一组讨论、研究一下,他们不知道的内容是什么?
教师巡视指导各小组的讨论,然后请小组选出代表发表意见。
除了孩子们知道的,他们不知道的是什么?请各组派代表谈谈你们的讨论结果。
(孩子们不知道爸爸妈妈在新疆做什么工作,怎样工作?他们不知道爸爸妈妈为什么不在自己亲人身边工作,而要去新疆工作?)
同学们讲得很有深度,他们还不知道什么?
(他们不知道爸爸为什么要把他们接到新疆上学?他们还不知道新疆到底是个什么样子?)
同学们讨论得很好,如果继续讨论下去,可能还会有众多的不知道。现在我们一起来归纳小结一下。
请同学们朗读三个“只知道”,教师在每个“只知道”的句子后,加上同学们讨论的“不知道”的内容。
(“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
可是他们不知道爸爸妈妈为什么去新疆工作?做什么工作?
(“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
可是他们不知道爸爸为什么要把他们接到新疆念书?
(“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几天汽车。”)
可是他们不知道新疆是个什么样的地方。
师:同学们,孩子们不知道的这些内容,都是爸爸想让他们知道的。那么,爸爸到底想让他们知道什么呢?请同学们再一次分小组议论议论,替孩子们找到答案。
(因为新疆是祖国的边疆,生活条件及生活环境都很不好,需要很多有能力有才干的人去建设。所以他们的爸爸妈妈就来到了新疆。)
当年很多边疆建设者都和课文中的爸爸妈妈一样,听从祖国的召唤来到新疆。为什么他们又要把自己的孩子也接到新疆呢?
(因为他们的爸爸妈妈希望孩子们能继承他们的工作,建设边疆。)
爸爸的心愿,也就是他此行的主要目的,没有直接讲明,却让同学们给解释得这么好。看来同学们理解了课文的内容。可是爸爸好像对白杨树情有独钟,为什么?
(爸爸介绍白杨树的目的是要表白自己的心。实际上他通过介绍白杨树表白了很多边疆建设者的心愿:祖国需要他们在哪儿工作,他们就到哪儿去安家。)
的确如此,许多边疆建设者离开了繁华的城市。告别了朝夕相处的亲人,毅然来到祖国最艰苦、最需要的地方,贡献着自己的青春和力量,有的还为此献出了生命。同学们,你们说他们是不是具备了白杨树的高贵品格的人呢?
我们以崇敬的心情,再一次朗读爸爸赞扬白杨树的几句话。
三、默读最后一个自然段,理解爸爸“又陷入了沉思”
同学们,通过以上的分析,前面提到的爸爸在车上望着车窗外“出神”,是因为他想到自己。可现在爸爸“望”着窗外闪过去的白杨树,又陷入沉思。他又沉思什么?从哪儿看出来的?
(课文最后一段的第二句话是这样说的,“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这是因为他看到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几棵小树象征的是:边疆建设者的'下一代正迎着困难,茁壮成长。这一点是他希望的。因此他很欣慰。由此,我也理解了刚才爸爸沉思的内容,他在想孩子们是否也能同他们一样迎着困难,不怕艰苦,建设边疆呢。)
说得好。爸爸的“微笑”已经说明,他不必担心了。
四、朗读全文,体会边疆建设者具备白杨树的高贵品格
五、理解《白杨》的中心思想
教师出示投影:
选择你认为概括的最准确的中心思想:
1.课文讲的是一位边疆建设者在旅途中向子女介绍生长在戈壁滩上的白杨。
2.课文表达了边疆建设者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志向。
3.课文通过一位边疆建设者在旅途中向子女介绍生长在戈壁滩上的白杨这件事,赞扬了边疆建设者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请三位同学读三种答案,同学们进行比较,然后找出一种最准确的答案,并说一说为什么?
(我认为第三种答案是最准确的。因为第一种只写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而没有写出作者的写作目的。第二种没有讲课文中的什么事,只写了作者的写作目的,好像还不全面。而第三种讲的是最全面、最准确的,它把课文的写作目的与主要内容结合在一起。)
请同学们齐读第三种答案。
板书:
扎根边疆
建设边疆
六、总结全文
从课题我们知道,这篇课文讲的是白杨树,可是通过分析课文,我们又进一步明白了,作者描写白杨树,实际上赞扬了边疆的建设者。这种写法很新颖,能够引人入胜。这种方法叫做借物喻人。表面上写白杨,可真正的目的是写那里的人。白杨的品格,正是边疆建设者的品格。小白杨迎着风沙成长,也正是边疆建设者对孩子们扎根边疆健康成长的期待。
板书:
借物喻人
同学们,让我们共同记住白杨的特点,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不畏艰险,勇往直前。
七、探究活动
1、根据课文内容进行续写,想像20年以后,课文中的“哥哥”“妹妹”是如何心系新疆,建设新疆的。
2、通过读书看报,收听广播,收看电视,了解西部大开发的情况,与同学交流。
《白杨》教案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课文借爸爸向子女介绍白杨的特点,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教导学生学习边疆建设者无私奉献的精神。
2.通过理解重点词语与句子,体会课文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通过理解重点词语和句子,体会边疆建设者的无私奉献的精神。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最后一段:爸爸看见几棵小白杨迎着风沙成长起来,嘴角浮起微笑,实际上是为建设边疆后继有人而感到欣慰。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投影仪、胶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谈话,引入课文。
当代著名作家茅盾曾写过一篇非常著名的散文《白杨礼赞》,文中赞美了白杨力争上游的品格,并借白杨歌颂了有着白杨一样品格的北方人民。今天,我们来学习另一位当代作家袁鹰的文章《白杨》。(板书课题)。大家打开书预习内容,看插图,认识白杨树。
二、范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三、学生自学课文。
1.借助字典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通读课文:①联系课文中语句,想想大戈壁是什么样子的;②把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的话划下来,想想这些话的`意思。
四、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认读。
清晰
介绍
新疆
注意:读准字音,记清字形,结合课文理解词义。字音易错的:清晰;字形易错的:新疆。“疆”字不要丢“土”,与“僵”区别。
2.读课后题4“读读写写”中的词语,并对词义加以理解。
3.指名朗读课文,纠正读音,标点自然段。
4.默读课文,回答思考题。
①把书上内容与自己已有知识相结合,说说大戈壁是什么样子的?
②读一读你刚才所画的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的话,想想其中的含义。
五、练习读熟课文,朗读课文。
六、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朗读全文并练习背诵。
第二课时
一、课前谈话,引发兴趣。
茅盾的《白杨礼赞》赞美了白杨力争上游的品格和具有白杨一样品格的北方人民,那么袁鹰的《白杨》要歌颂白杨的什么品格呢?下面我们就学习《白杨》这篇文章,(板书课题:白杨)
二、指名朗读全文。
1.思考:从爸爸介绍白杨树的话中,可以看出白杨有哪些特点?
2.讨论得出答案,老师板书:(①外表:挺直、粗壮;②内在:哪里需要就在哪里扎根,坚强、不软弱、不动摇。)
3.结合课文前后内容谈谈你对白杨的特点的理解。
4.朗读这段话,体会白杨的品格。(有感情地朗读)
5.练习背诵此自然段。
三、细读课文,理解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
1.默读课文,自学。(投影出示)
读句子,联系上下文回答括号里的问题:
(1)一位旅客正望着这些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卫士”是什么意思?本课指的是什么?这
位旅客为什么“出神”?)[讨论后板书:边疆建设者]
(2)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表白了自己的心。(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爸爸“在表白着自己的心”?他表白了自己什么样的心愿?)[讨论后板书:扎根边疆、建设边疆]
(3)爸爸一手搂着一个孩子,望着窗外闪过去的白杨树,又陷入沉思。(课文第一处讲到“沉思”,爸爸在沉思什么?这里爸爸又在沉思什么?)
2.小组讨论解答。
3.大家分析解答。
4.朗读这几句话,体会其中的深刻含义。
四、老师:望着窗外的卫士,爸爸想着、想着,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这是为什么呢?
1.指名一人朗读课文最后一句话,大家分析其中的深刻含义。
2.“微笑”又说明了什么?(板书:无私奉献的精神。)
3.朗读训练,体会边疆建设者的无私奉献的精神。
4.练习背诵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五、朗读全文,想想课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六、确定中心思想,完成课后练习三(选择中心)
说明:课文采用的是借物喻人的方法。(板书:借物喻人)
七、总结深化
本文作者袁鹰运用借物喻人的方法,热情赞美了具有白杨一样品格的边疆建设者,他们扎根边疆、无私奉献的精神感染了在座的同学们,也感染了老师。希望我们共同努力,创造祖国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
八、布置作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熟课文。
《白杨》教案3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CAI播放画面)在茫茫的戈壁滩上,地是黄的,天也是黄的,在这浑黄的基调上出现了一片翠绿,那就是(白杨 生齐说)。你看它高大挺秀,傲然挺立,他们像列队的卫士,挺立在沙漠上,抵挡着风沙的袭击;它们又像不屈的勇士,面对狂风暴雨,巍然毅力,它们给这贫瘠的沙漠带来了生机,带来了希望。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这篇课文写的是爸爸在旅途中向子女介绍生长在戈壁滩的白杨,高大挺秀的白杨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上节课,很多同学认为这个句子很难理解( CAI出示难句),爸爸介绍了白杨树的哪些特点?表达了爸爸的什么心愿?就让我们带着问题去读12~16自然段,把最能体现白杨特点的句子划出来,边读边想,白杨树有什么特点?
二、初读课文,感知白杨特点
生:自由朗读12~16自然段,勾画白杨树特点的句子,边读边想,白杨树有什么特点?
师:咱们星火小学五⑵班的同学有很好的阅读习惯,读完以后,还将自身的感受批注在书上。读好了的同学可以与同伴说一说,你从哪个句子读出了白杨树的什么特点?
生:与同伴交流。
三、了解白杨特点,学习析词悟情
师:刚才老师参与了大家的交流,发现同学们学习十分认真,谁愿意跟大家说一说白杨树有什么特点?
生:我觉得白杨树很直。
师相机板书:
直
师:你真会读书,白杨树直的这个特点,你是从哪个句子读出来的?
生:我从“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这个句子中的“从来、直”这两个词读出了白杨树很直。
(师相机CAI出示句子。)
师:你能抓住重点句子中的重点词语来理解课文,是很好的读书方法,咱们学习语文就得这样。我想请教在座的小老师一个问题,“从来”是什么意思?
生:从来就是向来。
生:是一直以来。
师:看来白杨树向来就这么直,一直以来就这么直。谁来读一读这个句子。
生:个别读、齐读。
师:你还从哪儿读出了白杨树的什么特点?
生:我从“哪儿需要它,它……长出粗壮的枝干”中的“哪儿、哪儿”知道了白杨树的生命力很强。
师相机板书:
生命力强
(师CAI出示句子。)
师:咱们把这里的“哪儿”换成一个具体的地方好吗?(生齐说好)老师先来说,(相机CAI出示)在气候适宜的城市需要它,它就在城市很快的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生:在沙漠需要它,它就在沙漠很快的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师:是啊!白杨在沙漠也能很快的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还有谁说?
生:在干旱的沙漠需要它,它就在沙漠很快的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师:瞧!这个同学说得更好了,在沙漠前面加上“干旱”一词,句子就变得更具体了。
生:在草木丛生的山崖需要它,它就在山崖很快的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生:在荒芜人烟的戈壁需要它,它就在戈壁很快的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师:因此,我们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的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生齐说。)
师:白杨树的生命力实在是太强了,谁愿意来读一读?
生:读。
师:你“哪儿……哪儿……”这个词读得特别好,让人感觉白杨树的生命力很强。
生:读。
师:这真是一株无论在哪儿都能很快的生根发芽的白杨。
生:读。
师:读得简直比老师还要好,听了你的朗读,我们脑海里仿佛浮现出屹立在戈壁滩上的白杨。来,让咱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生:全班齐读。
师:白杨树还有什么特点?
生:我从“不论遇到风沙……不软弱,也不动摇”这个句子中的“不论……不论”体会到白杨树很坚强。
师相机板书:
坚强
(师CAI出示句子。)
师:同学们,咱们假设。
(师引读,生接读。)
(师)遇到风沙,白杨树是(生)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师)遇到雨雪,白杨树还是(生)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师)遇到干旱,白杨树仍然是(生)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师)遇到洪水,白杨树依然是(生)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师)因此,不论遇到(生)风沙还是雨雪,(师)不论遇到(生)干旱还是洪水,(师)它总是(生)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师:请看,这就是坚强不屈的白杨。
(相机播放画面。)
师:刚才看画面时,有很多同学发自内心地赞叹:呀!白杨树简直太坚强了,就像坚强的卫士。 谁想把自身心中的赞叹读出来?
生:读。
师:这是遇到风沙时的白杨,像城墙一样,巍然不动,老师也想读一读。
(范读。)
生:读。
师:你注意读好了“不论……不论”这个关联词,让我们感受到了白杨的坚强。
生:读。
师:你读的是遇到干旱时的白杨,像骆驼一样,耐旱耐渴。让坚强的白杨再次出现在我们脑海里吧!
生:齐读。
师:同学们,在如此恶劣的自然环境中,白杨始终那么坚强不屈,这就是白杨的品格。请同学把爸爸介绍白杨树特点的句子连起来读一读。
生:读。
师:“从来”这个词你读得很好。让我们感受到了白杨的直立挺拔。
生:读。
师:你读出了白杨坚强不屈的品格。
生:读。
师:老师仿佛看到了一株生命力极强的小白杨巍然挺立在戈壁滩。咱们时刻要注意积累语言,能背的同学可以试着把这段话背下来,还不能背的同学可以偶尔看看书。
生:积累语言(背诵)。
师:有很多同学能把爸爸介绍白杨的这段话背下来了,真了不起!能不能把“介绍”换个词呢?
生:换成赞美。
师:爸爸仅仅是介绍白杨,赞美白杨吗?不是的,他也在表达着自身的心。
(师CAI再出示难句)爸爸的心愿是什么呢?让我们联系上文白杨的特点,联系下文的“三个知道”去读书,透过字面读出文字背后隐藏的意思,去了解爸爸的心愿。请大家默读课文,考虑:小朋友们不知道什么?
四、理解表达的心,学习析句、段悟情
生:联系上下文默读课文,边读边想小朋友们不知道什么?并在小组内交流。
师:小朋友们不知道什么?
生: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他们不知道爸爸、妈妈是怎么工作的。
生: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他们不知道爸爸为什么这么做。
生: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几天汽车。他们不知道这么远,为什么爸爸、妈妈还要来 。
师生合作读:(生读)他们只知道……(师读)他们不知道……
师:请同学们看一看当年像爸爸、妈妈一样的建设者为边疆所做的贡献吧!相信可以协助你们了解爸爸的心愿。
(师播放建设者建设边疆的画面。)
师:昔日荒凉的戈壁滩建设得如此繁荣,想象一下,他们在建设边疆时,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
生:爸爸、妈妈当年克服各种困难,跟大自然作斗争,凭着坚强的意志,开发、建设新疆。
生:看了刚才的画面,我知道当年像爸爸、妈妈一样的`建设者为了抵抗干旱,在冬天零下四十度的天气里挖渠,手都冻到了锄头把上。有的时候,为了不让水白白流失,他们就跳进水沟里,用自身的身体堵住洞穴。
师:能利用课外资料理解课文,这种学习方法很值得提倡。
生:爸爸、妈妈等一批边疆建设者克服了我们根本想不到的困难,全力建设边疆。
师:既然条件这么艰苦,爸爸为什么还接小朋友们来呢?
相机板书:
建设边疆
生:他想让自身的小朋友像他一样,长大后建设边疆,扎根边疆。
师相机板书:
扎根边疆
生:爸爸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热爱新疆,响应党的号召。
生:爸爸就像白杨一样,在恶劣的环境中扎根,奉献一切,把新疆建设得那么美丽。
师:爸爸以白杨树勉励自身扎根边疆,建设边疆,像白杨树一样坚强,不动摇。爸爸想让自身的小朋友也具有白杨的品格,长大以后建设边疆,扎根边疆,这就是爸爸的心愿。了解了爸爸的心愿,相信再来读这个句子你们会读得更好。
(CAI再出示难句。)
生:个别读、齐读。
五、学习最后一自然段,回顾全文
师:请同学们默读最后一自然段,想想哪儿不明白?
生:自由读文,提出置疑。
生:爸爸为什么又陷入了深思?
生:爸爸的嘴角为什么浮起了一丝微笑?
师:上节课我们知道爸爸第一次深思是在想过去,想自身,想千千万万和自身一道建设边疆的战友。这一次他又在深思什么呢?
生:他是在想自身的儿女能不能像他一样扎根边疆呢?
生:他在担心,儿女们能不能不怕艰苦,为边疆奉献自身。
师:当爸爸看到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生长起来时,爸爸的嘴角为什么浮起了一丝微笑?
生:爸爸微笑是因为他看到大白杨身边的小白杨在风沙中生长,他对自身的小朋友有信心。
生:他想我的儿女肯定能像小白杨一样扎根边疆,他觉得祖国建设后继有人,所以嘴角浮起一丝微笑。
师:是啊!难怪人们都这样赞美边疆的建设者们:“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儿孙。”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呢?
生:也就是说建设者们不只自身终身建设边疆,乃至于他们的儿子、孙子,世世代代都扎根边疆。
师:这是一种什么精神呢?
生:无私奉献的精神。
师板书:
无私奉献
师:他们耕耘奉献了一生,换取了今日新疆的繁荣,捍卫了各族人民的尊严,他们像白杨一样都是卫士。同学们,让我们一起读最后一自然段,让我们再次感受儿女们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真心、信心和决心吧!
生:齐读最后一段(配乐)。
六、总结全文,写法指导
师:爸爸借白杨(板画)表达自身的心(板画),这也是边疆建设者要表达的心。课文借白杨赞美边疆建设者们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志向和无私奉献的精神。这就是借物喻人的写法。
师:同学们,学完课文,白杨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白杨的精神可贵,边疆建设者们的精神更可贵,他们为了改变祖国边疆的落后面貌,扎根边疆、建设边疆,奉献自身的光和热。我们深信:在父辈的言传身教下,两个小朋友一定会在边疆像白杨一样,迎着困难生长。同时,老师还深信,星火小学五⑵班的三十棵“小白杨”也会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迎着困难茁壮生长。
师:让我们带着各自对白杨的情感再读一读课题。
生:读课题。
师:你读出了对白杨坚强的赞美。
生:读课题。
师:你读出了对边疆建设者们的无比敬佩。
生:读课题。
师:你读出了对儿女们扎根边疆的决心。
生:带着各自的情感齐读课题。
七、课后作业
1、课后欣赏歌曲《小白杨》。
2、背诵12~16自然段。
《白杨》教案4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边疆建设者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高尚品质。
3、阅读有自己的见解,能联系课文内容、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重点】
阅读要有自己的见解。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课型】
典型精读。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检查预习,学生质疑,教师归纳引导,出示导学提纲帮助学生小组学习。
2、学生根据提纲,读、思、议,感知文章的中心思想。
3、通过词句的分析、体会,了解白杨树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你们见过白杨树吗?
2、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白杨》。
板书课题:
白杨
二、检查预习
1、检查生字词:
⑴ 认读生字词:
伞、晰、抚、疆,并组词。
⑵ 巩固练习:
晰( ) 介( ) 疆( )
析( ) 价( ) 僵( )
⑶ 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清晰:清楚。
界限:指天和地交界的地方。
高大挺秀:形容白杨树又高,又直,又秀丽。
沉思:深入地思考。
2、回顾本单元的学习目标:
阅读要有自己的见解,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不懂的与大家讨论,各抒己见。
三、自由读课文,学生作好批注,大胆地质疑
四、教师归纳问题,出示导学提纲,小组合作学习
1、白杨树生活在怎样的环境里,画出相关的语句,认真体会。
2、白杨树有哪些特点,请用---画出文中具体描写白杨树特点的句子,说说你自己的理解。
3、画出含义深刻的句子。如“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并和小组内同学交流自己的看法及体会。
五、反馈,感悟
1、体会新疆的恶劣环境:
⑴ 白杨树生活在怎样的环境里?找出具体的语句。
⑵ 指名回答,有感情地朗读:
“车窗外是茫茫的大戈壁,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天和地的界限并不那么清晰,都是浑黄一体。”
⑶ 大戈壁有什么特点?你是怎么体会出来的?
(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
大:茫茫。
环境恶劣:没有……没有……也没有……“到处”“浑黄一体”。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画、板书。
⑷ 抓关键词语,指导朗读,体会白杨树生长环境的恶劣。
2、体会白杨树的特点:
⑴ 白杨树有哪些特点,你是从哪些语句中体会到的?
(让学生自由地抒发自己的看法,引导学生间互相学习,注意倾听他人的回答并适时做好点评。)
要点把握:
① 高大挺秀:
“每隔几秒钟,窗外就飞快地闪过一个高大挺秀的躺影。”“你看那树多高!”“你看它多直!”
② 茂盛、大:
“不,那不是树,那是大伞。”
③ 生命力顽强:
“哪儿需要它,它就去哪儿。”“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树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A、抓关键词语体会它的顽强的生命力,如:
不管……还是……不管……还是……总是……那么……那么……不……也不……
B、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教师引读:是啊,在风沙面前,白杨像城墙一样巍然屹立;在雨雪面前,白杨像青松一样挺拔高洁;在干旱面前,白杨像骆驼一样耐旱耐渴;在洪水面前,白杨像中流砥柱一样牢固坚定。这就是白杨的品格!
生读:“白杨树从来……也不动摇。”
⑵ 分角色朗读:
“一位旅客正望着这些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到“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六、小结,布置作业
1、老师总结:
白杨树生活的环境是那么的恶劣,却依然高大挺秀,足可见它的生命力顽强,而且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是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2、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⑴ 写白杨树前具体写了白杨树生活的环境,起到了烘托的作用。
⑵ 写白杨树的特点时,作者采用的不是直接描写的方法,都是通过人物说的话,间接地写出白杨树的特点。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体会白杨的寓意,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进而领会文中的思想;总结全文,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借物抒怀。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白杨树(含外观及内在的特点)。
2、老师小结:
白杨树生长的地方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到处浑黄一体。白杨树却不软弱,不畏风沙雨雪,不畏干旱和洪水,依然长得高大挺秀。
3、导入新课:
“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自己的心。”爸爸表白的是什么心呢?
二、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爸爸的思想感情
1、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反复阅读爸爸说的话,讨论爸爸要表白自己的什么心?
(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各抒己见。)
⑴ “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⑵ 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2、从爸爸的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精神体会无数像爸爸一样在边疆参与建设的人们的崇高思想。
3、指导名读、小组读,说说你们此时的心里感受。
4、爸爸在孩子们面前借白杨树表白自己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心愿,有目的。
(学生从文中找词句,逐句逐段的理解。)
“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
⑴ 爸爸希望子女和他们一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
⑵ 爸爸的希望能实现吗?从哪儿可以看出来?
“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① 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爸爸的嘴角为什么浮起微笑?一棵高大的白杨树的含义?几棵小树的意思?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的含义?
② 有感情地朗读这几句话。
5、教师小结:
是啊,边疆的建设者们有这样一句豪言壮语:“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生献儿孙。”边疆建设者就像白杨树一样,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紧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三、了解“借物抒情”的写作方法
四、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白杨》教案5
【教学内容】:
1、白杨和小河的合唱教学
2、和声的基本练习
3、欣赏保卫黄河
【教学目的】:
1、让学生在音乐中感受到白杨和小河两个互帮互
助的好朋友形象,学会用亲切,柔和的声音来表现歌曲。
2、初步感受和声的音乐表现力,通过比较初步理
解合唱的不同表现效果。
【教学重点】:
合唱部分的学习和体会
【教学准备】:
录音磁带,歌谱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二、基本练习
1、气息练习
模仿闻花香和生活中喘气的动作,呼吸要做到平稳,不抖动,不耸肩。
2、节奏接力
a.出示准备好的节奏练习条,分组准备,然后进行接
力练习,看哪一组最准确。
b.两个声部的节奏练习,以后面的合唱部分节奏为主,要求准确,两声部配合和谐。
3、旋律的视唱
以合唱中的难点为例,注意声部的和谐和准确,音准,要求如同唱歌一样
三、白杨和小河的合唱教学
1、聆听范唱
2、复习前面齐唱部分,强调要有表情有感情地演唱。
3、随琴分声部学唱合唱部分的曲谱
4、视唱合唱部分的旋律
5、分声部视唱歌词
6、歌词的.练习
7、完整地视唱歌曲
四、结合欣赏《保卫黄河》,讨论对《白杨和小河》
的处理。
1、听《保卫黄河》
2、谈自己听后的感受,重点是对音乐形象的认识。
3、听《白杨和小河》
4、对两首歌曲进行比较,说说我们在演唱时应怎样
来表现歌曲,包括情绪、声音、声部的和谐等。
5、 用讨论的结果为指导,全班演唱《白杨和小河》
五、结束教学。
《白杨》教案6
一.赏形探妙
读文章题目,明确茅盾礼赞的对象是白杨树。
出示两幅图,请同学判断下面哪一幅图是白杨树?并说说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朗读课文第五段描写白杨树外形的文字,找出语言上的特别之处。
两次写到“笔直”;’“绝无”“绝不”;“像是加过人工似的”;三次提到“向上”。
重复用词,强化白杨树的特点。
为了突出白杨树的这些特点,作者在文中还采用了哪些方法?
欲扬先抑,同类对比:文中第七段及最后一段
课外拓展:
老舍《济南的冬天》、宗璞《西湖的绿》、张抗抗《牡丹的拒绝》中的`片段
环境衬托:文中第二段
总结:
二.悟神寻径
茅盾写此文仅仅是为了赞美白杨树吗?
阅读课文第七段,明确他要礼赞的是北方的农民、保卫家乡的士兵和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所以全文用的是象征手法。
了解象征手法的相关知识(作业本),重点关注:象征之物和被象征之物之间必须有某种相似的特点。
那么作者是怎么建立起白杨树和所咏之物之间由此及彼的联想的呢?
(1)形体特点与精神特性一一对应;
(2)在绘形同时,采用特别语言,(比如“笔直”、“向上”、“挺拔”“不折不挠”)让人很容易产生相关精神品质的联想,完成了象征手法的建构。
因此用反推的方式,我们可以得到解读象征手法的基本路径:
三.联读活用
物象特点:地面的生存状态:个体是孤离;地下的生存状态:根系相连,团结一致
写作背景:1940年,抗日战争初期,中华民族处于水生火热之中
对应品性:长期的阶级压迫,使人们过着食不果腹的悲惨生活,长期的奴化统治,使人们的精神萎靡不振。他们似乎都在为自己的生存而挣扎,似乎彼此孤离着,但这只是生活的表象,就像树在地面上的表象景观。中华民族是有凝聚力的。当遇到压迫,特别是当民族危亡无情地置于人们面前时,清贫的中华儿女定会团结起来,进行殊死斗争的。
主题阐释:艾青以诗人敏感的心灵感受和锐利的政治目光深切地体察到了时代和社会脉搏的动向,意识到了我们伟大民族的觉醒已经到来,那泥土下紧紧纠缠的根须,是我们之间的一线血脉!我们没有丢掉这血脉!我们紧紧地团结在一起,为深爱的祖国而战斗到底!
物象特点:一二两句中白云随风飘荡,舒卷自如,无牵无挂;泉水淙淙潺流,自由奔泻,从容自得。三四两句中泉水冲荡下山,掀起波澜。
写作背景:白居易此时任苏州刺史期间,政务十分繁忙冗杂,“清旦方堆案,黄昏始退公。可怜朝暮景,消在两衙中”(《秋寄微之十二韵》),觉得很不自由
对应品性:一二两句的白云清泉对应的是白居易所追求的恬淡的胸怀、闲适的心情;三四两句对应的是在朝为官,在纷扰的社会推波助澜。
主题阐释:全诗表达的是白居易渴望早日摆脱世俗的坦荡淡泊的情怀。
《白杨》教案7
【教学目的】 1.通过自学及重点指导,使学生掌握本课生字词;会用“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造句。
2.通过阅读教学,使学生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爸爸”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思想感情,并在理想情操方面受到初步的鼓励。
3.引导学生从感性上领会课文中心思想,体会作者以物喻人,表达真情实感的写作方法。
4.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通过了解白杨的特点体会爸爸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以物喻人表达真情实感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
1.幻灯片。
2.录音带。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节
1.揭示课题,简介白杨(用幻灯片)。
2.掌握生字词。
①听写:戈壁、抚摸、介绍、清晰、新疆、浑黄一体。
②正音、正形。
③利用工具书或结合课文体会词语意思:戈壁表白、浑黄一体。
3.默读课文:
①分段、概括每段重要内容。
②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③提出不懂的问题。
4.朗读课文(自由读)。
第二节
1.引言
……爸爸是怎样借白杨来表白自己的?又是怎样借白杨来教育儿女的,这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重点。
2.讲读全文
①让学生轻轻闭上眼睛听录音,看看在脑海中浮现了什么样的画面(板书并理解:高大挺秀)。
②为什么会感受到白杨是高大挺秀的?
③爸爸看到白杨,有什么感受,为什么(体会“高大挺秀”的感情色彩)?
④引读第一段。
⑤当哥哥和妹妹在议论白杨时,什么问题使爸爸变得严肃起来(默读4—13节)?
⑥指导阅读,理解爸爸的三句话。
1)找到爸爸说的话,弄清有几句,并想想这几句概括了白杨的什么特点(请一名学生朗读)
2)默读,把表现白杨生命力强的词语勾划出来,并想想为什么。
3)朗读:(突出重点词语),理解这三句话怎么表现白杨生命力顽强的。
4)各自有感情地读,注意体会重点词语的感情。
5)体会句群关系,重点读第三句。
6)换人称读:用爸爸的话来赞美白杨。把“它”换作“你”。
7)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把16和14节对比着默读,体会爸爸要表白什么?
8)默读最后一段话,想想爸爸为什么开始沉默,后来又微笑?爸爸的希望能实现吗?为什么?
3.小结。
①体会文章中心思想。
②体会作者是怎样表达中心的。
③朗读课文。
4.练习。
①分小组笔练(一组一题)。
造句:“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
写话:写一、两句赞美白杨的话;写一、两句赞美爸爸的话。
②全班交流。
评: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知识性、文学性和思想性。语文教学应该根据这样的学科特点,扎实地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和思维训练,并在这样的训练过程中渗透政治思想教育和美的熏陶,使学生获得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个性得到健康的发展。因此,语文教学,一定要在“实实在在”上下功夫。“实”是“活”的前提,“实”是“新”的基础。
一、钻研教材要“实”
《白杨》是一篇思想性强的课文,富有文学感召力。它饱含着作者对边疆建设者们崇高的敬意,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的无限真情。这篇课文是著名散文作家袁鹰的佳作,篇幅不长,构思巧妙,文字隽秀,感情丰富,确实是一篇好课文。它对于孩子们理想和道德情操的培养,对于激发孩子们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都是极好的范例。也正因为如此。处理好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教育的关系,把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教育统一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在《白杨》的教学中任务就更突出。
课文深蕴的内涵,体现在朴实的字里行间。但是,文章主题、内容深刻,学生年纪小,阅历浅,形成教学此篇课文的难点。
该篇课文安排在九册最后一个单元中,编者有复习巩固“抓住课文主要内容”、“分清文章段落”、“领会文章中心思想”的意图,其中尤其是“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难度较大。
二、教学方法要“实”
1.“实”在情感体验。主要表现在把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教育统一在教学过程中。分三步走:一,处理好主体事物与背景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在荒凉的大戈壁的特定环境中更深刻地认识高大挺秀的白杨的特点,悟出词语中含着的感情。二,紧紧抓住对爸爸说的那三句话的理解,由形过渡到神,把爸爸的精神和白杨品格联系起来,使学生认识由表及里进入一个新的层次。三,由白杨过渡到人,扣住重点段落,结合上下文,体会文章含着的思想感情,使学生一步步接近文章中心,直至与作者产生思想感情上的共鸣,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
2.“实”在语言感受。作者是通过语言塑造文学形象的,读者是通过语言感受去认识文学形象并受到感染的。语言感受,就是对语言文字的正确、敏锐、丰富的感受力。从小培养儿童的语言感受力十分重要,它有利于体现语文课的特点,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力和表达能力;同时它把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结合起来,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认识能力,发挥形象的感染作用。如引导学生体会“高大挺秀”这个词,如果仅仅认识到这是指白杨的四个外形特点,那只是触及了表面,是没有生命力的。教学中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这是茫茫大戈壁这个特定环境中的白杨,是在浑黄一体大沙漠映衬下的高大挺秀的白杨,就可以感受到作者对白杨那种浓浓的情意,这时的“高大挺秀”显出了生命力,这样为学生体会作者的'思路,体会白杨品质奠定了感情基础,向着理解文章中心思想迈进了一步。教学中,还要注意把语言文字感受力的培养落实在句段的理解分析,落实在对事物的再造现象,落实在有感情的朗读指导中。
3.“实”在研究学生。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创设和谐轻松的气氛,减轻学生心理的压力,随时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调整教法,完成语言文字的训练和渗透思想教育。
三、课堂训练要“实”
第一、扎实进行语言文字和思维能力的训练。语言是思维的外壳,落实语言文字和思维的训练,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在《白杨》教学中,我注意了提问要有一定的难度,以指引学生思维的路子,教会学生组织自己的思维活动。如把“高大挺秀”放到大戈壁这个背景中去理解,把爸爸和白杨联系起来认识,从爸爸和儿女对白杨的不同认识去体会爸爸的思想感情。
第二、扎实进行朗读和默读训练。朗读与默读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这节课一方面按照大纲对五年级学生默读要求,既要通过默读理解内容,又要有一定的速度。也就是在运用默读技能理解课文的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默读能力。另一方面,根据本课教学要求,也加强了朗读训练。所设计的每一次朗读,都有明确的目的,引导学生通过朗读理解课文,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
进入课文意境,与作者思想感情息息相通。如对理解爸爸三句话所设计的“读的训练”中有五次朗读,经历了这么一个过程:找到并朗读有关句子→勾出重点词语,理解分析句子后进行初步的有感情的朗读→为理解句群关系的朗读→换人称有感情的朗读,使学生对白杨品格逐步有个深刻的认识。
第三、扎实进行综合能力的训练。在《白杨》教学的全过程中,我力求做到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语言表述能力和思维能力,力求使本课能有比较浓烈的“语文味儿”,能使自己的教学尽量符合语文学科的特点和语文教学的规律。听、说、读、写都要进行真正的、有实效的训练。口头表达能力和笔头表达能力,也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的和认识过程的实际需要进行恰当的安排。同时,有意识地注意了分析与综合,想象与表达等思维训练和语言训练。
第四、要进行扎实的训练,必须把“练”真正溶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
要培养学生理解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要培养学生健康的思想感情,必须扎扎实实地进行训练。经过有实效的切实训练,实实在在地理解和实实在在地运用,才有可能扎扎实实地掌握这个“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进行交际和发展思维的工具”。
总的教学体会,就是注重实效。在老老实实研教材和研究学生的基础上,设计实实在在的教学过程,力求对学生进行扎扎实实的训练。
《白杨》教案8
一、导入新课
树是大自然中一道美丽的风景,为历代文人墨客所歌咏。我们欣赏过“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的柳韵,瞻仰过“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竹姿,也遥望过“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的梅影。这节课我们将到西北高原走一走,看看白杨树的勃发英姿。
二、解题
茅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著名文学家,创作了《林家铺子》《子夜》 《春蚕》《秋收》 《残冬》等小说。在这篇散文里,茅盾把视线投向了白杨这种在西北高原极为常见的树。“礼”是敬礼、致敬,“白杨礼赞”是宾语前置,实际上是“礼赞白杨”,意即带着敬意赞美白杨树。那么,茅盾为什么要赞美白杨树?他又是怎样赞美白杨树的呢?
三、品读全文
四、合作探究
(一)文章要赞美白杨树,第二段却没提白杨树,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删掉这一段可不可以?
(二)文章还有哪些地方运用了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
五、阅读迁移
朗读文中直接赞美白杨树的句子,你会发现它们像一首现代诗,言简意赅,直抒胸臆。在理解这篇散文的基础上,试着用更简洁的方式概括文章的主题。
反思
《白杨礼赞》是茅盾先生留给我们的一份珍贵的`作品,结构之完美,思想之深邃,把散文的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线索清晰,条理顺畅的结构,让我们教者为之赞叹。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设计了激情导入,学生交流,感知课文,课堂小结等教学环节。以学生为教学主体,教师为教学引导。全力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学生互相讨论,以及我及时的点拔、引导,抓住难点和重点,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新课形,在教学和学习过程中让充分发挥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及创造能力。课堂收到非常好教学效果。但正如哲学上所说的任何事物都有相对的方面,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也发现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包括:一、我觉得对这堂课中问题的提出多是事先设计,不够自然,另外也比较生硬,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师是天生的提问家。因此课堂问题的提出真正要做到关注学生,感受学生的接受能力,还学生以主体地位是教学能否成功的一个关健。二、我认为自己做为一各老师在教授本篇文章时在朗读的环节上不够重视,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朗读的训练。还有就是在对课堂知识的拓展延伸方面的定位不够准确。在今后珠教学中我要发扬优点,改正不足,走向更宽广的课堂教学世界。
《白杨》教案9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抓住课文重点词句及14—17自然段“爸爸”的语言、神态描写进行画批,了解白杨的特点,体会“爸爸”心,使学生理解“借物喻人”的写法。
2、通过学习课文,引导学生体会“爸爸”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思想感情以及他对下一代的希望。教育学生学习建设者热爱边疆、扎根边疆的志向和不畏艰难困苦的精神。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抓住课文重点词句及14—17自然段“爸爸”的语言、神态描写进行画批,使学生了解白杨的特点,进而体会“爸爸”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奉献精神以及他对下一代的希望。
教学难点:
体会课文借物喻人的表现手法。
教学准备:
课件、补充资料(老一代建设者在建设边疆时,工作与生活的图片及文字解说资料)
教学过程:
一、 揭题,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6课,齐读课题。
二、新授课:
(一)、整体感知全文,抓住过渡句,引出重点学习内容。
1、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思考一下,这篇课文仅仅是在写白杨树吗?你是从课文的哪两句话看出来的?(引读14自然段。“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 。” )
2、“表白”是什么意思?(对别人解释,说明。)
[课件出示]:
填空:爸爸是借( 白杨树 )来表白(自己的心)。爸爸是如何借白杨树表白自己一颗怎样的心?[板书]:爸爸
(二)、重点品读第13自然段,认识白杨树的特点。
1、让我们先来看一看爸爸是怎么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的吧?谁能找到这部分内容读一读?(指名读)。
2、数一数,一共有几句话?默读这三句话,思考:每一句话写出了白杨树的什么特点?用一两个词进行概括,批注在相应的位置上。(用铅笔)
3、交流:通过爸爸对白杨树的介绍,你了解了白杨树的哪些特点?([课件出示]“爸爸”介绍白杨树的一段话。)
交流与朗读中重点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感悟白杨树的特点,指导学生学习并落实批注。
第一句:“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这么高大。”
(1)高大挺直
关键词:“从来”
教师指导:
A师:只是“高大挺直”吗?生:“从来就这么直,这么高大”
“从来” 什么意思?(一直,本性如此。)
指导朗读:
师: 那应该怎么读,自己试试。指名读。[课件]:高大挺直
过渡:那为什么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这么高大呢?让我们再来看看白杨树的其它特点吧。
第二句:“哪儿需要它,它很快就在哪儿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2)生长范围广,适应性强:
教师指导:
A关键词:“哪儿……哪儿……”。
(不管是什么地方,说明白杨树对生存环境不讲究,适应环境的能力强,所以生长的范围也很广。)
师:再读这句话,你还对哪些词有理解?
B“很快的”“粗壮”。
(说明白杨树对生存环境适应性强,不管条件怎样恶劣,它都能很快地生根发芽而且还能长出粗壮的枝干。)
指导朗读:
师:下面就结合我们对这些重点词语的理解,再来读一读这一句。(自读,指名读。)
师 :想不想看看这些可爱的白杨树?(指导中教师随机[课件]:生长范围广,适应性强)
师:白杨树无论在什么地方,都能生存,这是多么强的适应能力呀!带着我们对白杨树的敬佩之情,再来读一读这句话。(齐读)
第三句:“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3)坚强,有极强生命力:
关键词:“不管……不管……”、“总是”“不……也不……”
教师指导:
A师:从这句话中,你又感受到了什么?(生命力顽强、不怕困难、坚强)
你是从哪儿感受到的?为什么?(不管……不管……总是……)(白杨树只要扎下了根,就不会因为恶劣的气候和自然条件所改变。)
师:我们怎样才能读出白杨树的坚强,生命力顽强呢?(指名读)([课件]:坚强,生命力强)
B引导想象,朗读:
师:想一想:白杨树还有可能会遇到什么困难呢?(在茫茫的大戈壁没有雨水的浇灌、风沙的吹拂。)
师:是啊!
在风沙面前,像城墙一样巍然屹立的白杨;
在雨雪面前,像青松一样高洁挺拔的白杨;
在干旱面前,像骆驼一样耐旱耐渴的白杨;
在洪水面前,像中流砥柱一样牢固坚定的白杨。
这就是白杨的品格!让我们一起再来赞美一下它吧!(齐读第三句)
C师:下面就让我们回到书中去看看那些白杨树生长的环境吧!请同学们再来读一读课文1至3自然段。白杨树的生长环境是怎样的?用一个词来概括。(恶劣)你是从哪儿知道的?
“火车窗外是茫茫的大戈壁,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天和地的界限也分得并不那么清晰,都是浑黄一体。”联系上文,理解戈壁恶劣环境与白杨“高大挺秀”,进一步体会白杨适应性和生命力极强。)
A理解关键词:
a“茫茫”什么意思?( )
三个“没有”而仅有的三个什么?----浑黄一体的大戈壁。
“浑黄一体”什么意思?(刮起风沙时沙漠的样子)指名读,其他同学边听边想象这是一种怎样的景象?
----出示图片齐读。
B在这茫茫的大戈壁上生长的白杨树是什么样的?生:“高大挺秀”
是啊,它们不光高大挺直还很秀丽,这是多么强的适应性和生命力啊。
B课件出示:戈壁中生长的白杨树的图片,感受到了什么?(白杨适应性和生命力极强)
C 再读第三句,要读出我们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
“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4、教师引读:
师:孩子们,为什么白杨树这么直,这么高大?生: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这么高大……
5、师:通过我们的学习,你对白杨树的特点一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谁能概括的说一说?(高大挺直;生长范围广,适应性强;坚强,有极强的生命力。)
师:听了他的概括,你们一定想把自己的批注进一步完善一下,那就快点开始吧。
师:这就是白杨树的品格。有黄土的地方,就有它生存。它不追逐雨水,也不贪恋阳光。
五、小结写法:
通过文中人物的语言,特别是“爸爸”的话,还有文章前面对窗外景物变化的描写,写出了白杨树的特点。
过渡:我们知道爸爸不只是在介绍白杨树的特点,还在表白自己的心。
(三)、深入研读,理解爸爸的“心” 。
师:这是一颗怎样的心呢?(教师在黑板上的心中画上“?”)孩子们还不能了解,那他们了解了什么呢?([课件出示]15自然段)
“他们只晓得爸爸在新疆工作,是自愿去的;妈妈也在新疆工作,也是自愿去的。他们只晓得爸爸这回到奶奶这里来,是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他们只晓得新疆是个很远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几天汽车。”
1、师:快速默读15自然段,他们了解了什么?你又从中读懂了什么?(他们要在新疆安家、新疆很远)
2、(1)爸爸、妈妈都在新疆工作,都是自愿去的,根据我们对新疆的了解,你有什么疑问吗?
(2)交流,[副板书]学生提出的问题:自愿 为什么去?
为什么接子女去?
(3)请你联系课前搜集的资料并结合课文内容,小组讨论来解决这两个问题,全班交流汇报。(教师引导理解边疆需要、祖国的需要所以父母去,要去建设新疆。)同学们还搜集了很多有关新疆建设的资料,我们课下继续交流,现在大家知道父母们为什么要去新疆了吗?
师:那他们为什么还要接子女们去呢?
(新疆那样恶劣的条件,一代人能够改变新疆落后的面貌吗?需要一代又一代的建设者去建设新疆,保卫边疆。)
师:爸爸的愿望能实现吗?课文中哪一部分告诉了我们?指名读。
“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在火车前进方向的右边,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师:爸爸看到后怎样呢?(嘴角浮起了一丝微笑)
爸爸为什么微笑,为什么那么开心呢?(小白杨指的是孩子们,爸爸身边的孩子们,迎着风沙长起来预示着孩子们面对困难能够坚强起来,到那里就是为了服从祖国需要,但是在那里等待他们的是什么呢?)
(4)[课件出示]老一代建设者建设边疆时工作与生活的图片,教师配乐动情解说,“垦荒初期……”
师:这些边疆建设者们服从祖国的需要离开自己的家乡,一去就是十年、二十年......甚至一辈子。苦,他们忍着;累,他们耐着。就这样,他们把自己美好的青春奉献给了新疆,把自己的终身献给了新疆,把自己的一切都奉献给了新疆。
(5)([课件出示]15自然段)师:好,现在让我们把你此时对“自愿”一词的理解与内心的情感一起化作对15自然段深情的朗读。(师生接读)
3、爸爸再借白杨树表达自己怎样的心愿啊?(希望新疆建设的更好;希望自己的子女也像白杨树一样,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希望建设边疆,扎根边疆。)爸爸这个形象是谁的代表? (是具有白杨品质的人、边疆建设者)
师:是啊,爸爸不正是在借白杨来赞颂那些千千万万的边疆建设者吗?所以文中说,爸爸不仅仅是在介绍、赞美白杨树,他也是在表白自己的心。让我们再来读一读爸爸的这段语重心长的话语。
4、师:课文学到这,谁能说一说,这是一颗怎样的心啊?
[板书]无私奉献
指导朗读:
师:让我们怀着对对“爸爸”,也是对边疆建设者的敬佩和赞美之情再来读这段。(再次回读,深入理解“爸爸”的心,赞美边疆建设者。)
5、(四)、学习“借物喻人”、“以神态描写为主线”的写法。(5分钟)
1、爸爸的“心”又是怎样“表白”出来的?
[课件出示]
开课伊始的填空:爸爸是用(白杨树)来表白(自己的心)。
师:学习到这里,我们能不能把它再完善一下呢?
爸爸是借白杨树 高大挺直 、 生长范围广,适应性强 、 有极强生命力 的特点来表白自己 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 、无私奉献 的心。
2、师:在本课中,作者是将白杨的特点与建设者的品格联系在了一起,赋予白杨以人的精神和性格,就叫做?----“借物喻人”[板书]
师:那么,生活中,还有哪些事物,它的特点可以和人的某种品格或精神联系起来,可以运用这种“借物喻人”的方法呢?
[课件出示]:我们生活中,常借( )比喻( )
例:常借蜡烛来比喻老师,“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3、文章中,多次对爸爸的神态进行了细致地描写,并且两次出现了爸爸的“沉思”,每一次神态的不同,爸爸的心理活动也就不同,同学们再来读读这两处描写,结合课文内容想一想,这两次“沉思”爸爸分别在想着什么?(第一次:想自己,想过去;第二次:想过去,想未来。)
(六)、总结全文,激发情感,教育学生。
[课件]:播放《小白杨》曲
师:同学们,在茫茫的大戈壁到处都留下了白杨树那高大挺秀,坚强不屈的身影,使人为之感动,而在这恶劣的环境中那千千万万的边疆建设者,为了改变边疆的落后面貌,他们扎根边疆,建设边疆,奉献自己的光和热,更使人敬佩。相信文中的两棵“小白杨”在父辈的言传身教下,一定会茁壮成长。老师也相信,我们这儿的几十棵“小白杨”也会茁壮成长,将来都成为建设祖国的栋梁之材。
《白杨》教案10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理解课文,学习边疆建设者的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高尚品质。背诵指定的段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主动学习,合作探究。
情感与价值观: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边疆建设者的高尚品质。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背诵指定的段落。
教学难点
理解“爸爸”的话。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用具
多媒体
定向示标
1、导语
3月12日是什么节日?你在这一天做了什么?想到了什么?(一分钟演讲)那么,白杨树还有什么特点呢?好!让我们一起走进白杨的世界。板书:白杨
2、复习
检测题。适当点拨,回答:2分钟
(1)白杨,又叫( )、( )。在我国( )广泛种植,文中的白杨生长在( )。
(2)课文写一位在( )工作的父亲,向( )介绍( )的事。
3、示标。
(1)理解课文,学习边疆建设者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高尚品质。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指定的段落。
(3)学习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读、记:1分钟。
自学指导一:
思考题一:白杨树有什么特点?
自学方法:
1、画出描写白杨树的句子。
2、抓住重点词句理解白杨树的特点。
3、各种形式的朗读。
导学释疑一:汇报:
1、逐句理解“爸爸”的话。抓住“从来”、“哪儿……”等词理解白杨的特点。
2、多媒体演示:戈壁滩。
3、各种形式的朗读。
老师适当点拨,学生汇报。板书:适应性强,坚强不屈。6分钟。
自学指导二:
思考题二:“爸爸”的心愿是什么?
自学方法:
1、画出你们知道的,推想你们不知道的。
2、此时,你学会了什么?老师巡视,学生自学讨论。2分钟。
导学释疑二:
汇报:
1、读学生们知道的`段落。
2、交流学生们不知道的。
3、揭示出“爸爸”的心愿。
4、再读“爸爸”的话。老师点拨。板书:扎根边疆,建设边疆。5分钟。
自学指导三:
思考题三:“爸爸”望着白杨树,为什么又微笑呢?
自学方法:读最后一自然段,边读边想。老师巡视,学生自学讨论。2分钟
导学释疑三:
汇报:
1、微笑的原因。
2、你想对“爸爸”说什么?
3、“爸爸”只是在赞美白杨树吗?老师点拨。画小白杨,板书:借物喻人。3分钟。
合作探究:
个人—小组—师生 老师点拨,解答疑难。4分钟。
自主测评
1、事物—做人的道理
白杨—无私奉献
蜡烛—……
……—……老师点拨。练习。10分钟。
2、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背诵喜欢的段落。
3、说一说这节课的感受和收获。
《白杨》教案11
学习目标
1、认识本课6个生字,摘录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背诵爸爸介绍白杨的那段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课文的重点词句,体会课文所要表达的深刻含义,学习边疆建设者无私奉献的精神。
3、学习课文“借白杨的特点,歌颂边疆建设者”这种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学习重、难点
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白杨的特点以及爸爸是怎样表白自己的`心情的。
难点:
爸爸介绍白杨一段话的含义。
一、课前谈话,引入新课
1、请学生结合资料搜寻和预习谈谈对白杨的认识。
2.看图画,认识戈壁和白杨树。
二、要求初读,整体感知
提初读要求:
①联系课文中语句,想想大戈壁是什么样子的。
②把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的话划下来,想想这些话的意思。
③借助字典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三、检查反馈,学习生字
1、指名朗读课文,正音并结合课文理解词义。
2、指导难点字词:“疆”字不要丢“土”,与“僵”区别。
三、指导读书,了解内容
1、要求默读第一自然段,说说大戈壁是什么样子的。
2、指名读爸爸的介绍,此番理解含义不要求非常深入,只要学生能大致说说从字面上体会到白杨的生长环境十分的恶劣,感受到白杨的坚强就可以了。
3、顺着学生的感受指导他们有感情朗读爸爸的话。
四、指导交流,加深印象
指导交流喜欢的句子。
五、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家听。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白杨》教案12
[教学目的]
1、理解象征手法,白杨礼赞。
2、感受中华儿女正直、质朴、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坚强不屈的精神和意志。
3、了解散文中抒情和议论的特点及其作用。
4、掌握生字和常用词语。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中记叙、描写与抒情的关系。
[教学难点]
象征手法的理解。
[教学课时]两教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播放歌曲《小白杨》。
2、茅盾曾经写过一篇关于白杨的文章。板书:白杨。这篇文章对白杨树充满什么感情?(赞美)请你找出文中直接对白杨树进行赞美的语句。
明确:
第1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第4段: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第6段: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第8段: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
第9段:……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3、引导学生注意关键词。从“那”到“这”,从第1段的“赞美”到第9段的“高声赞美”,说明什么?
明确:说明对白杨树的观察是从远到近,感情是由浅入深。这说明对白杨树的感情不仅仅是赞美,还有崇敬的感情。
4、崇敬和赞美,就叫做礼赞。(板书:礼赞)这篇课文就表达了作者对白杨树赞美和崇敬的感情。
二、解决部分字词的读音,疏通阅读障碍。
无边无垠(yín) 坦荡如砥(dǐ) 恹恹欲睡yānyān)
虬枝(qiú) 婆娑(suō) 秀颀(qí)
三.初步感知课文。
1、自主学习:把课文默读一遍,并思考这篇课文仅仅是在礼赞白杨树吗?你凭什么知道的?请找出有关的语句。
明确:如“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树本无所谓力争上游,可见是在写人。)
又如“难道你就觉得他只是树?……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第一个反问句改成陈述句就是“你不应该觉得他只是树。”那么是什么呢?)
2、趁机让学生读这几个句子。
这里连用了四个反问句组成了一组排比句,写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意思一句比一句扩展而深化,含意隽永,发人深思。第一个“难道”是总提,启发人们深思:不应该只觉得它是树;后面三个“难道”,就由浅入深地写出了它的象征意义第二个“难道”,由白杨树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的性格出发,把它象征为北方农民。第三个“难道”,进一层由白杨树的`“傲然挺立”的形象出发,把它象征为在敌后坚强不屈地守卫自己家乡的哨兵,初中三年级语文教案《白杨礼赞》。第四个“难道”,由白杨树的“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品质出发,把它象征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意志。
3、看来,作者写这篇课文真正的目的是为了借赞美白杨树来表达对北方农民的崇敬和赞美,那他为什么不直接赞美北方农民呢?(学生可能会回答这样能使文章显得含蓄隽永。)
4、补充课文的背景。
《白杨礼赞》写于一九四一年三月,那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这期间,他看到了反动派消极抗日的种种事实,也欣喜地看到了广大的北方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一致,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一次次地粉碎了日寇的“扫荡”,巩固和发展了敌后的抗日根据地。作者从解放区人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精神振奋,满怀激情地写下了《白杨礼赞》等散文。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含蓄的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我们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5、学习象征手法。
《白杨树赞》运用了象征手法。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手法。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似的特点,可以借助读者的想象和联想把它们联系起来。例如蜡烛,光明磊落,焚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具体形象,可以使我们联想到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因此蜡烛是舍己为人的象征。
象征手法的作用,首先是它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其次是可以使文章更含蓄些,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例如本文作者把对北方农民的赞美之情寄托在对白杨的具体描绘与精辟议论上。这种描述是贯串全篇的。因此,本文用的是托物抒情的象征手法。
四.总结
作者到底是怎样对白杨进行具体描绘与精辟议论的呢,我们下堂课再来深入地研读课文。
五.布置作业。
1. 抄写生字和常用词语。
2. 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 听写生字。
2. 复习象征手法。
二.研读课文。
1. 上节课我们知道了本文是借赞美白杨树来赞美北方农民的,作者到底是怎样
把它们联系起来的呢?
明确:表面上是写树,其实处处在写人。
2. 找出写白杨树的段落。(5-8段)说说这几段是写什么的?
明确:5-6段是写白杨树的形象和气质。7-8段是写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3. 学生自读,要求用“圈点法”画出有关描绘白杨树外部形态和内在气质的重
要词语。由这些词语你联想到什么?
明确: 总的形象:力争上游
干:笔直、绝无旁枝(正直)
外部形态 枝:笔直、紧紧靠拢(团结)
叶:片片向上(进取)
皮:光滑淡青色(质朴)
参天耸立
内在气质:倔强挺立
不折不挠
小结:这一段描写了白杨树的形象美和精神美,使人们透过白杨树不平凡的形象,看到它的不平凡的精神,从而产生崇敬、赞美之情。文章的第6自然段,再次抒发了这种感情,突出了白杨树的不平凡。
4.指名学生朗读第7自然段,讨论:
(l)本段可分几个层次?为什么说白杨树是树中的“伟丈夫”(要求学生划出重点
词语)?采用什么手法?
作者先虚写
《白杨》教案13
学习目标:
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感受作者对北方抗日军民的赞美之情。体会恰当运用排比反问句式对于表情达意的作用掌握作者分层次描写白杨树的方法。
一、导入、示标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茅盾的《白杨礼赞》,学习目标:
1 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感受作者对北方抗日军民的赞美之情。
2 体会恰当运用排比反问句式对于表情达意的作用
3 掌握作者分层次描写白杨树的方法。
二、出示自学指导
读课文第5-9节,思考:
1 课文第五段是对白杨树的正面描写,你能说出作者描写的层次吗?
2 (1)探究.练习三 (2)作者为什么赞美白杨树?
3 课文结尾写楠木是否离题?为什么?
三、生读书、思考
四、讨论、交流
1 第五段先总述白杨“力争上游”的特点,再分别描绘白杨的干、枝、叶、皮,最后抽象出白杨“倔强挺立”、“不折不挠”的性格特点。
2 (1)引导生读四个句子,理解它们的'含义,明确答案。
反问句的问法:1句用肯定的语气表达否定的语气,后三句用否定的语气表达肯定的语气。
意思逐层加深:
由“不只是树”联想到人:“至少象征了北方农民”——“守卫家乡的哨兵”最后联想到“在华北平原……精神和意志”。
(2)引导生从文中找句子。
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精神。
师小结白杨的象征意义。
3 指名生答 不离题
A 它与白杨形成对比
B 引出赞美楠木的国民党蒋介石们,表明自己对党领导的北方抗日军民的热爱。
(师可适当介绍写作背景)
五、作业
请你仿照第五段,选择一种树木花卉,对它作一段正面描写。
《白杨》教案14
学情分析:
学生进入初中后经过一年多的学习,已初步养成独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逐步形成了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学习意识。
七年级时学习了《短文两篇》,对托物言志的写法已有所了解,结合本文中白杨树的形象、气质,学生对托物言志的写法有进一步探究的兴趣。但是由于所处时代的隔膜,学生对本文作者运用托物言志写法的相关背景缺乏了解,需要在学习中补充相关背景资料。对于本文在层层递进的排比中明晰深化的象征意义,需要通过诵读引导学生理解领会。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依循抒情线索,理清文章脉络。
2.学习象征手法,认识托物言志。
3.体会烘托、对比、欲扬先抑等写作技巧的表达效果。
教学重点:
1.依循文章的抒情线索,理清文章脉络。
2.体会烘托、对比、欲扬先抑等写作技巧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学习象征手法,理解象征意义,认识托物言志。
教学创意:
以读识文、以读悟情、以读会意。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解题导入,铺礼赞之情
(一)解题,定情感基调。
茅盾曾经写过一篇关于白杨的文章,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第14课《白杨礼赞》(板书)。看文章题目,大家认为作者对白杨树的情感是怎样的?你是从哪个词知道的?这个词是什么意思?
明确:充满敬意的赞美。礼赞。崇敬和赞美。
(二)掠句,证情感深厚。
除了文题,文章中还有没有哪些句段直接表现了这种赞美之情?
明确:
第1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第4段: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第6段: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第8段: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
第9段:……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三)诵读,展情感浓郁。
第1段、第9段齐读,第4段、第6段、第8段指名读。指导学生通过调整语速、重音、停连,用诵读展现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
(四)问疑,理情感层次。
引导学生注意关键词,提问:从“那”到“这”,从第1段的“赞美”到第9段的“高声赞美”,说明什么?
明确:说明对白杨树的观察是从远到近,感情是由浅入深。同时,更进一步说明作者对白杨树的感情不仅仅是赞美,还有崇敬。
二、由浅入深,徜礼赞之线
(一)通读全文,梳理线索。
文章围绕赞美白杨树的什么特点展开?请用简洁的语言梳理作者对白杨树由远及近、由浅入深的情感层次。
(二)研读文本,感知赞美
1.初见白杨,昂扬情绪
(1)在哪里初见白杨树?环境有什么特点?从哪些文句看出来?
明确:高原;辽阔平坦、色彩鲜艳的高原图景,为全文开拓了一个广阔的背景;“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黄的是土,绿的是麦田”,而且“无边无垠,坦荡如砥”等(诵读)。
(2)这样的高原图景给了作者怎样的感想?
明确:先是“雄壮”“伟大”,而后滋长出“单调”。
(3)“单调”的感受是怎样改变的?变成了怎样的情绪?“单调”有什么作用?
明确:看见了一排,或者三五株,一株,傲然地耸立,像哨兵似的树木(诵读);变成了惊奇、昂扬(诵读);欲扬先抑。
2.凝视白杨,倾心形貌
(1)过渡:既然白杨树让人在“惊奇”中叫出声来,那么作者当然会走近凝视、细细观察。
(2)作者从哪几个角度观察白杨树?它的形貌有什么特点?
明确:开头一句用“笔直”点出白杨树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这是总括;接下来的四句,依次描写白杨树的干、枝、叶、皮,分别用“绝无旁枝”“绝不旁逸斜出”“微微泛出淡青色”等词语来衬托白杨树的形象美,这是第二层;最后两句概括白杨树的气质和性格,突出它的正直、坚强、倔强和不折不挠。接下来,作者用拟人和对比的'手法,进一步给白杨树的气质以高度的评价。(诵读)
3.联想白杨,礼赞精神
(1)过渡:这样力争上游、不折不挠的白杨树自然让人浮想联翩……
(2)品读第7段四个排比反问句,说说这四个句子让我们感受到作者的联想有什么变化?意思是怎样逐层加深的?
明确:由树联想到人;由白杨树的朴质、严肃、坚强,联想到有相同特点的北方农民;由白杨树的坚强不屈联想到傲然挺立、守卫家乡的抗日军民;由白杨树枝枝叶叶紧靠团结,力争上游的精神,联想到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精神和意志。四个反问句连贯紧凑,思想逐步升华,赞美之情逐渐达到高潮。
(三)回望文本,小结脉络
小结文本内容:本文题为《白杨礼赞》,开头、中间、结尾又不断点题,直接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形成一以贯之的感情线索,统领全文。而且,这条感情线索由远及近、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地表现白杨树生长环境、外在形象、内在精神的不平凡,将对白杨树的崇敬、赞美之情推向了极致,情也浓浓,意也浓浓,令人回味无穷。
三、板书设计:略
第二课时
一、回顾上节课内容导入
“礼赞”是带着敬意赞美之意。文章第1段、第4段、第6段、第8段、第9段,都是直接抒发赞美之情的段落,形成本文的抒情线索,并与标题形成呼应。而且,文章从生长环境、外在形象、内在精神三个方面,表现白杨树的不平凡,沿着由远及近、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感情线索,将对白杨树的崇敬、赞美之情推向了极致。
二、托物言志,品礼赞之意
(一)设疑过渡
作者为什么要赞美白杨树?
(二)背景助学
这篇托物抒情的散文,写于1941年。在此之前,作者茅盾在新疆工作一个时期之后,到延安讲学。当时,正是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他亲眼目睹了北方军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抗战的情形,从解放区的人民身上看到了民族解放的前途和希望,深受鼓舞,写下了这篇热情洋溢的散文。
(三)精读探珠
1.文章中哪些文句让你感受到“从解放区的人民身上看到了民族解放的前途和希望,深受鼓舞”?
明确:第7段、第8段(诵读)。
2.这种“对解放区人民”的赞美,作者并不是正面表达的,而是通过什么事物表达的?这是什么方法?
明确:托物言志、象征。通过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表达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坚持抗战的北方劳动人民质朴、坚强、力求上进精神的赞美,以及对抗日军民的崇敬之情。
3.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是怎样揭示出来的?
明确:第7段,作者连用四个反问句:第一句是由树及人的过渡,启发人们深思不应该只觉得它是树。那么,应该觉得它是什么呢?后面三个“难道”,由浅入深地写出了它的象征意义;“不想到”、“不联想到”、“不更远一点想到”等词语反映了一层比一层深的含义;第二句从白杨树的性格出发,点明白杨树“至少”象征着“朴质、严肃、坚强不屈”的北方农民;第三句从白杨树“傲然挺立”的形象出发,把它象征为在敌后坚强不屈守卫家乡的哨兵;第四句从白杨树的“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品质出发,把它象征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意志。
第8段则通过主旨句“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直接点明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4.要赋予白杨树这样的象征意义,文章需要做怎样的铺垫?
明确:象征是文学创作的一种表现手法,它借助某一具体事物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感情。它的特点是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种类似,使被象征物的某一特点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象征手法是“托义于物”,也就是“借此言彼”。
作者以审美的眼光看待西北的自然景观,在展示白杨树的生存环境(西北高原独特的景象)、描写白杨树外在形貌及内在气质的基础上,自然而然地赋予白杨树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象征意义。
5.你对托物言志和象征手法有了怎样的认识?
明确:首先形神兼备地描绘这一事物,突出其某些方面的特征;同时使用象征手法,赋予这一事物某种象征意义,借此表达自己的情感或志向。
(四)演读小结
1.小结:作者之所以赞美白杨树,是运用托物言志和象征手法赞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抗战的北方劳动人民和他们所具备的质朴、坚强、力求上进精神。
2.师生表演读,体会并演绎作者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坚持抗战的北方劳动人民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精神的赞美之情、对抗日军民的赞美之情。其中,师读第一个反问句,女生齐读第二个反问句,男生齐读第三个反问句,全班齐读第四个反问句,三名学生代表读第8段前两句,全班齐读第8段最后一句。
三、品读语言,学礼赞之法
(一)欲扬先抑
1.品读两个句子,体会其表达效果。
(1)这时你涌起来的感想也许是“雄壮”,也许是“伟大”,诸如此类的形容词;然而同时你的眼睛也许觉得有点倦怠,你对当前的“雄壮”或“伟大”闭了眼,而另一种的味儿在你心头潜滋暗长了——“单调”!可不是,单调,有一点儿吧?
然而刹那间,要是你猛抬眼看见了前面远远有一排——不,或者只是三五株,一株,傲然地耸立,像哨兵似的树木的话,那你的恹恹欲睡的情绪又将如何?我那时是惊奇地叫了一声的!
(2)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也许你要说它不美。如果美是专指“婆娑”或“旁逸斜出”之类而言,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但是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
2.明确:两处都使用欲扬先抑的手法,使文章波澜起伏、富于变化,给读者制造出阅读的“惊喜”;同时,第(1)句牵引着读者,第(2)句突出了白杨树的精神风貌。
(二)烘托蓄势
1.品读下面句子,体会其妙处。
当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毯子。……黄与绿主宰着,无边无垠,坦荡如砥……
2.明确:描写白杨树生长的环境,渲染一种不平凡的环境气氛,暗示在此生长的白杨树也一定是不平凡的。为白杨树的出场蓄势,为下文描写白杨树的外形起正面烘托的作用。
(三)对比突出
1.品读下面句子,说说为什么要写楠木。
让那些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去赞美那贵族化的楠木(那也是直挺秀颀的),去鄙视这极常见、极易生长的白杨树吧,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2.明确:写楠木,主要是与白杨树形成对比:两种树的品格不同,一是普通当中蕴含着“不平凡”,一是贵族化;所代表的人不同,一是在北方坚持抗战的广大民众,一是贱视民众、顽固倒退的人们。两相对比,突出赞美了白杨树及其所代表的精神和品格。
四、总结梳理,得礼赞之旨
师生共同梳理总结本篇所学:
(一)全文以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为线索串起整篇文章;
(二)在描绘白杨树形貌气质的基础上,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和象征手法,赞美北方农民和他们身上所具有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三)文章运用抑扬、烘托、对比等写作技巧,增强了语言的表达效果。
五、板书设计:略。
《白杨》教案15
【教学目的】
1.学会生字新词;会用“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造句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理;教育学生服从祖国需要,勇于战胜困难。
3.学习本课借物喻人的写法。
【教学重点】
教给学生阅读方法;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白杨的特点以及爸爸是怎样表白自己的心情的。
【教学难点】
1.爸爸介绍白杨一段话的含义。
2.人与树的联系。
【课前准备】
1.教具:幻灯片两张。(或一块小黑板,一幅教学挂图)
2.布置预习:
①运用工具书,自学本课生字新词。(了解“大戈壁,戈壁滩”两个词;理解“茫茫”、“浑黄一体”、“高大挺秀”、“卫士”、“出神”等词语。)
②分段。找出疑难问题。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自学生字、新词;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层次;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教学步骤】
一、解题。
二、简介作者和背景。
三、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整体了解)
四、检查预习情况。
五、学生质疑,释疑。
六、布置作业(带着学生质疑的问题自学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教给学生阅读方法;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白杨的特点;学习爸爸献身祖国、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崇高品德。学习借物喻人的写法。
【教学步骤】
(一)交待学习目的。
1.课文仅仅是在向我们介绍白杨吗?你是从哪句话看出来的?
2.爸爸是怎样借白杨树表白自己的心情的?(内容)表白了爸爸一颗什么样的心?(中心)课文运用了什么样的写法表白爸爸的心情的?(写法)
(二)分段阅读,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写法。
1.指导阅读步骤,学习阅读方法;理解第一段内容。
(1)指名读第一段,边听边思考:这段写了什么?
(2)带着问题默读第一段。
(3)学生按思考题理解课文内容。
理解大戈壁的'环境恶劣,抓住“茫茫”、“浑黄一体”、“没有……没有……也没有”等词语;
理解白杨树的形象,抓住“高大挺秀”这个词;
写法:运用大戈壁衬托白杨;运用设问句引出白杨。
(4)讨论:为什么这么写?(结合这段内容和直观形象的幻灯片来理解。)
(5)总结学习方法。
2.理解第二段内容。
(1)按照思考题的顺序,轻声读第二段。边读边思考这段写了什么?怎样写的?先写什么?再写什么?(分层进行阅读)
(2)指名读第一层,重点理解:“卫士”、“出神”在句中的意思。
(3)读第二层,讨论:爸爸是从几个方面介绍白杨树的?
(4)进一步理解:爸爸是怎样借白杨表白自己的心情的?
白杨:哪儿需要,哪儿生根,不管风沙雨雪干旱洪水(坚强)。
爸爸:边疆需要,扎根边疆,不怕任何艰难困苦(坚强)。
(5)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爸爸说的话。
(6)体会爸爸思想感情的变化。(抓住“消失”和“严肃”。)
(7)再读课文,深入体会思想感情。
3.练习运用阅读方法,自学理解第三段内容。
(1)练习用前两段的学习方法自学第三段课文。
(2)学生议论学习体会。教师点拨,弄懂重点语句的含义。
4.运用阅读方法,独立自学理解第四段内容。特别注意“微笑”一词,以深入理解爸爸思想感情的变化。
(三)总结(略)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白杨》教学设计11,白杨,希望对你有帮助!
【《白杨》教案】相关文章:
《白杨》教案01-01
关于白杨教案03-26
《白杨礼赞》教案02-16
《白杨》教案(精选15篇)03-08
《白杨》教案15篇01-26
《白杨》教案(15篇)02-25
《白杨》教案(通用13篇)11-25
有关《白杨》教案4篇08-06
《白杨》教案汇编10篇07-31
《白杨礼赞》教案2篇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