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程》教案

时间:2023-03-16 11:00:16 教案 我要投稿

《方程》教案15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方程》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方程》教案15篇

《方程》教案1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直线方程的点斜式、斜截式的形式特点和适用范围;

  (2)能正确利用直线的点斜式、斜截式公式求直线方程。

  (3)体会直线的斜截式方程与一次函数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在已知直角坐标系内确定一条直线的几何要素——直线上的一点和直线的倾斜角的基础上,通过师生探讨,得出直线的点斜式方程;学生通过对比理解“截距”与“距离”的区别。

  3、情态与价值观

  通过让学生体会直线的斜截式方程与一次函数的关系,进一步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思想,渗透数学中普遍存在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等观点,使学生能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教学重点:直线的点斜式方程和斜截式方程。

  教学难点:直线的点斜式方程和斜截式方程的应用

  教学过程:

  问题

  设计意图

  师生活动

  1、在直线坐标系内确定一条直线,应知道哪些条件?

  使学生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探索新知。

  学生回顾,并回答。然后教师指出,直线的方程,就是直线上任意一点的坐标满足的关系式。

  2、直线经过点,且斜率为。设点是直线上的任意一点,请建立与之间的关系。

  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并体会直线的方程,就是直线上任意一点的坐标满足的关系式,从而掌握根据条件求直线方程的方法。

  学生根据斜率公式,可以得到,当时,即(1)教师对基础薄弱的学生给予关注、引导,使每个学生都能推导出这个方程。

  3、(1)过点,斜率是的直线上的点,其坐标都满足方程(1)吗?

  使学生了解方程为直线方程必须满两个条件。

  学生验证,教师引导。

  问题

  设计意图

  师生活动

  (2)坐标满足方程(1)的点都在经过,斜率为的直线上吗?

  使学生了解方程为直线方程必须满两个条件。

  学生验证,教师引导。然后教师指出方程(1)由直线上一定点及其斜率确定,所以叫做直线的点斜式方程,简称点斜式(point slope form).

  4、直线的点斜式方程能否表示坐标平面上的所有直线呢?

  使学生理解直线的点斜式方程的适用范围。

  学生分组互相讨论,然后说明理由。

  5、(1)轴所在直线的方程是什么?轴所在直线的方程是什么?

  (2)经过点且平行于轴(即垂直于轴)的直线方程是什么?

  (3)经过点且平行于轴(即垂直于轴)的直线方程是什么?

  进一步使学生理解直线的点斜式方程的适用范围,掌握特殊直线方程的表示形式。

  教师学生引导通过画图分析,求得问题的解决。

  6、例1的教学。(教材93页)

  学会运用点斜式方程解决问题,清楚用点斜式公式求直线方程必须具备的两个条件:(1)一个定点;(2)有斜率。同时掌握已知直线方程画直线的方法。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要用点斜式求直线方程应已知那些条件?题目那些条件已经直接给予,那些条件还有待已去求。在坐标平面内,要画一条直线可以怎样去画。

  7、已知直线的斜率为,且与轴的交点为,求直线的方程。

  引入斜截式方程,让学生懂得斜截式方程源于点斜式方程,是点斜式方程的一种特殊情形。

  学生独立求出直线的方程:

  (2)

  再此基础上,教师给出截距的概念,引导学生分析方程(2)由哪两个条件确定,让学生理解斜截式方程概念的内涵。

  8、观察方程,它的形式具有什么特点?

  深入理解和掌握斜截式方程的特点?

  学生讨论,教师及时给予评价。

  问题

  设计意图

  师生活动

  9、直线在轴上的截距是什么?

  使学生理解“截距”与“距离”两个概念的区别。

  学生思考回答,教师评价。

  10、你如何从直线方程的角度认识一次函数?一次函数中和的几何意义是什么?你能说出一次函数图象的特点吗?

  体会直线的斜截式方程与一次函数的关系.

  学生思考、讨论,教师评价、归纳概括。

  11、例2的教学。(教材94页)

  掌握从直线方程的角度判断两条直线相互平行,或相互垂直;进一步理解斜截式方程中的几何意义。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用斜率判断两条直线平行、垂直结论。思考(1)时,有何关系?(2)时,有何关系?在此由学生得出结论:

  且;

  12、课堂练习第95页练习第1,2,3,4题。

  巩固本节课所学过的知识。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检查反馈。

  13、小结

  使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的知识有一个整体性的认识,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

  教师引导学生概括:(1)本节课我们学过那些知识点;(2)直线方程的点斜式、斜截式的形式特点和适用范围是什么?(3)求一条直线的方程,要知道多少个条件?

  14、布置作业:第106页第1题的(1)、(2)、(3)和第3、5题

  巩固深化

  学生课后独立完成。

  例3.如果直线沿x轴负方向平移3个单位,再沿y轴正方向平移1个单位后,又回到原来的位置,求直线l的斜率.

  归纳小结:(1)本节课我们学过那些知识点;(2)直线方程的点斜式、斜截式的形式特点和适用范围是什么?(3)求一条直线的方程,要知道多少个条件?

  作业布置:第100页第1题的(1)、(2)、(3)和第3、5题

  课后记:

《方程》教案2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67页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演示操作理解天平平衡的原理。

  2、初步理解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含义。

  3、会检验一个具体的值是不是方程的解,掌握检验的格式。

  能力目标:

  1、提高学生的比较、分析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的意识。

  情感目标:

  1、感受方程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2、愿意与别人合作交流。

  教学重点:

  理解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含义,会检验方程的解。

  教学难点:

  利用天平平衡的原理来检验方程的解。

  关键:

  天平与方程的'联系。

  教具 :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游戏铺垫,引出课题(出示课件)

  师:明明周末在超市玩起了称糖果的称,我们一起合作使称保持平衡!

  师:同学们反映真敏捷,能通过观察马上想出使天平保持平衡的策略。

  生:从中你有什么想说的?或者你联想到了什么?

  生:只要两边都拿掉或增加相同数量的糖果,就能保持平衡;让我想到了等式的性质(全班一起口答:等式两边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左右两边任然相等;等式两边乘同一个数,或除以同一个部位0的数,左右两边任然相等)(板书“等式性质”)

  师过渡:是的,知识就是这样被有心人所发现的。

  二、探究新知

  师:这里有个纸箱里面装着一些足球,你猜会有几个呢?(课件逐步出示)

  再给你点信息,这幅图谁能用一个方程来表示。

  生列方程,并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1、解方程

  师:在这个方程中,x的值是多少呢?(学生思考,小范围交流)

  汇报预设:①因为9-3=6②因为6+3=9所以x的值为6 所以x的值为6 (多少)

  师引导:当然,我知道这么简单的问题是难不住大家的,但是我们的思考不能停止,从今天开始我们将学习怎样利用天平保持平衡的原理来寻求x的值,这种思考的方法到初中遇上更加复杂的方程时仍然会用到。

  师:现在我们就将X+3=9这个方程转换到天平上来?(黑板贴图)

  师:球在天平不好摆,我们可以用方块来代替它。

  自主尝试:看着天平,如何去寻求x的值?

  请用笔记录下你的想法。

  组织好语言上台汇报你的想法。

  教师统一书写:

  师介绍:求解x的过程我们在最前面写“解”字。(板书写“解”字)

  追问:两边都拿掉3个,天平还能平衡吗,两边还相等吗?(贴图展示)

  为什么要减3个?(可以方程的一边只剩x,就可以知道x=?)(再叫2-3个)

  生活动:我们看着板书来说说是怎么成功得到x的值,每一步的依据是什么。(2-3个)

  你学会了吗?赶紧和你的同桌说一说方法。

  2、强调格式:

  师:这个求解的过程和以前递等式有什么区别或相同的地方?

  生:等号对齐;等号两边都要写;最前面要写解字

  3、练习一:

  师:按照大家借助天平运用等式性质的想法,就是说当我们遇到方程33+x=65你也能求解? 解:33+x○( )=65○( )

  x=( ) 那么x-4.5=10 呢?(学生独立尝试,一个学生板演)

  生完成填空和独立节解方程。(课件中校对)

  4、介绍概念:像这些(课件中圈出来),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

  叫“方程的解”;举例:x=3是方程x+3=9的解??

  而求方程的解的过程,我们叫“解方程”(板书)

  这些知识在数中有介绍,我们找到划一划读一

小学解方程教学设计

【《方程》教案】相关文章:

《方程》教案01-27

《方程的意义》教案02-18

解方程教案03-29

方程的意义教案03-30

圆的方程的教案09-03

圆的标准方程教案11-16

稍复杂的方程教案06-09

《方程》教案(15篇)04-01

《方程》教案七篇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