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八年级上册教案

时间:2023-03-08 17:53:59 教案 我要投稿

数学八年级上册教案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数学八年级上册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数学八年级上册教案

数学八年级上册教案1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分式的基本性质。

  2、会用分式的基本性质将分式变形。

  二、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分式的基本性质。

  2、难点:灵活应用分式的基本性质将分式变形。

  3、认知难点与突破方法

  教学难点是灵活应用分式的基本性质将分式变形。突破的方法是通过复习分数的通分、约分总结出分数的基本性质,再用类比的方法得出分式的基本性质。应用分式的基本性质导出通分、约分的概念,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灵活地将分式变形。

  三、练习题的意图分析

  1.p7的例2是使学生观察等式左右的已知的分母(或分子),乘以或除以了什么整式,然后应用分式的基本性质,相应地把分子(或分母)乘以或除以了这个整式,填到括号里作为答案,使分式的值不变。

  2.p9的例3、例4地目的是进一步运用分式的基本性质进行约分、通分。值得注意的是:约分是要找准分子和分母的公因式,最后的结果要是最简分式;通分是要正确地确定各个分母的最简公分母,一般的取系数的最小公倍数,以及所有因式的次幂的积,作为最简公分母。

  教师要讲清方法,还要及时地纠正学生做题时出现的错误,使学生在做提示加深对相应概念及方法的理解。

  3.p11习题16.1的第5题是:不改变分式的值,使下列分式的分子和分母都不含“-”号。这一类题教材里没有例题,但它也是由分式的基本性质得出分子、分母和分式本身的符号,改变其中任何两个,分式的值不变。

  “不改变分式的`值,使分式的分子和分母都不含‘-’号”是分式的基本性质的应用之一,所以补充例5。

  四、课堂引入

  1、请同学们考虑:与相等吗?与相等吗?为什么?

  2、说出与之间变形的过程,与之间变形的过程,并说出变形依据?

  3、提问分数的基本性质,让学生类比猜想出分式的基本性质。

  五、例题讲解

  p7例2.填空:

  [分析]应用分式的基本性质把已知的分子、分母同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整式,使分式的值不变。

  p11例3.约分:

  [分析]约分是应用分式的基本性质把分式的分子、分母同除以同一个整式,使分式的值不变。所以要找准分子和分母的公因式,约分的结果要是最简分式。

  p11例4.通分:

  [分析]通分要想确定各分式的公分母,一般的取系数的最小公倍数,以及所有因式的次幂的积,作为最简公分母。

数学八年级上册教案2

  一、教学目标

  1、认识中位数和众数,并会求出一组数据中的众数和中位数。

  2、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意义和作用。它们也是数据代表,可以反映一定的数据信息,帮助人们在实际问题中分析并做出决策。

  3、会利用中位数、众数分析数据信息做出决策。

  二、重点、难点和难点的突破方法:

  1、重点:认识中位数、众数这两种数据代表

  2、难点:利用中位数、众数分析数据信息做出决策。

  3、难点的突破方法:

  首先应交待清楚中位数和众数意义和作用:

  中位数仅与数据的排列位置有关,某些数据的变动对中位数没有影响,中位数可能出现在所给的数据中,当一组数据中的个别数据变动较大时,可用中位数描述其趋势。众数是当一组数据中某一重复出现次数较多时,人们往往关心的一个量,众数不受极端值的影响,这是它的一个优势,中位数的计算很少不受极端值的影响。

  教学过程中注重双基,一定要使学生能够很好的掌握中位数和众数的求法,求中位数的步骤:⑴将数据由小到大(或由大到小)排列,⑵数清数据个数是奇数还是偶数,如果数据个数为奇数则取中间的数,如果数据个数为偶数,则取中间位置两数的平均值作为中位数。求众数的方法:找出频数最多的那个数据,若几个数据频数都是最多且相同,此时众数就是这多个数据。

  在利用中位数、众数分析实际问题时,应根据具体情况,课堂上教师应多举实例,使同学在分析不同实例中有所体会。

  三、例习题的意图分析

  1、教材p143的例4的意图

  (1)、这个问题的研究对象是一个样本,主要是反映了统计学中常用到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对于数据较多的研究对象,我们可以考察总体中的一个样本,然后由样本的研究结论去估计总体的情况。

  (2)、这个例题另一个意图是交待了当数据个数为偶数时,中位数的求法和解题步骤。(因为在前面有介绍中位数求法,这里不再重述)

  (3)、问题2显然反映学习中位数的意义:它可以估计一个数据占总体的相对位置,说明中位数是统计学中的一个重要的数据代表。

  (4)、这个例题再一次体现了统计学知识与实际生活是紧密联系的,所以应鼓励学生学好这部分知识。

  2、教材p145例5的意图

  (1)、通过例5应使学生明白通常对待销售问题我们要研究的是众数,它代表该型号的产品销售,以便给商家合理的建议。

  (2)、例5也交待了众数的求法和解题步骤(由于求法在前面已介绍,这里不再重述)

  (3)、例5也反映了众数是数据代表的'一种。

  四、课堂引入

  严格的讲教材本节课没有引入的问题,而是在复习和延伸中位数的定义过程中拉开序幕的,本人很同意这种处理方式,教师可以一句话引入新课:前面已经和同学们研究过了平均数的这个数据代表。它在分析数据过程中担当了重要的角色,今天我们来共同研究和认识数据代表中的新成员——中位数和众数,看看它们在分析数据过程中又起到怎样的作用。

  五、例习题的分析

  教材p144例4,从所给的数据可以看到并没有按照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因此,首先应将数据重新排列,通过观察会发现共有12个数据,偶数个可以取中间的两个数据146、148,求其平均值,便可得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教材p145例5,由表中第二行可以查到23.5号鞋的频数,因此这组数据的众数可以得到,所提的建议应围绕利于商家获得较大利润提出。

  六、随堂练习

  1某公司销售部有营销人员15人,销售部为了制定某种商品的销售金额,统计了这15个人的销售量如下(单位:件)

  1800、510、250、250、210、250、210、210、150、210、150、120、120、210、150

  求这15个销售员该月销量的中位数和众数。

  假设销售部负责人把每位营销员的月销售定额定为320件,你认为合理吗?如果不合理,请你制定一个合理的销售定额并说明理由。

  2、某商店3、4月份出售某一品牌各种规格的空调,销售台数如表所示:

  1匹1.2匹1.5匹2匹

  3月12台20台8台4台

  4月16台30台14台8台

  根据表格回答问题:

  商店出售的各种规格空调中,众数是多少?

  假如你是经理,现要进货,6月份在有限的资金下进货单位将如何决定?

  答案:1、(1)210件、210件(2)不合理。因为15人中有13人的销售额达不到320件(320虽是原始数据的平均数,却不能反映营销人员的一般水平),销售额定为210件合适,因为它既是中位数又是众数,是大部分人能达到的额定。

  2、 (1)1.2匹(2)通过观察可知1.2匹的销售,所以要多进1.2匹,由于资金有限就要少进2匹空调。

  七、课后练习

  1、数据8、9、9、8、10、8、99、8、10、7、9、9、8的中位数是,众数是

  2、一组数据23、27、20、18、x、12,它的中位数是21,则x的值是。

  3、数据92、96、98、100、x的众数是96,则其中位数和平均数分别是( )

  a.97、96 b.96、96.4 c.96、97 d.98、97

  4、如果在一组数据中,23、25、28、22出现的次数依次为2、5、3、4次,并且没有其他的数据,则这组数据的众数和中位数分别是( )

  a.24、25 b.23、24 c.25、25 d.23、25

  5、随机抽取我市一年(按365天计)中的30天平均气温状况如下表:

  温度(℃) -8 -1 7 15 21 24 30

  天数3 5 5 7 6 2 2

  请你根据上述数据回答问题:

  (1)。该组数据的中位数是什么?

  (2)。若当气温在18℃~25℃为市民“满意温度”,则我市一年中达到市民“满意温度”的大约有多少天?

  答案:1. 9;2. 22; 3.b;4.c; 5.(1)15. (2)约97天

数学八年级上册教案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掌握矩形的概念、性质和判别条件。

  2.提高对矩形的性质和判别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1.经历探索矩形的有关性质和判别条件的过程,在直观操作活动和简单的说理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主观探索习惯,逐步掌握说理的基本方法。

  2.知道解决矩形问题的基本思想是化为三角形问题来解决,渗透转化归思想。

  情感与态度目标:

  1.在操作活动过程中,加深对矩形的的认识,并以此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

  2.通过对矩形的探索学习,体会它的内在美和应用美。

  教学重点:

  矩形的性质和常用判别方法的理解和掌握。

  教学难点:

  矩形的性质和常用判别方法的综合应用。

  教学方法:

  分析启发法

  教具准备:

  像框,平行四边形框架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一、情境导入:

  演示平行四边形活动框架,引入课题。

  二、讲授新课:

  1.归纳矩形的定义:

  问题:从上面的演示过程可以发现:平行四边形具备什么条件时,就成了矩形?(学生思考、回答。)

  结论:有一个内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2.探究矩形的性质:

  (1)问题:像框除了“有一个内角是直角”外,还具有哪些一般平行四边形不具备的性质?(学生思考、回答.)

  结论: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2)探索矩形对角线的性质:

  让学生进行如下操作后,思考以下问题:(幻灯片展示)

  在一个平行四边形活动框架上,用两根橡皮筋分别套在相对的两个顶点上,拉动一对不相邻的顶点,改变平行四边形的形状.

  ①随着∠α的变化,两条对角线的长度分别是怎样变化的?

  ②当∠α是锐角时,两条对角线的长度有什么关系?当∠α是钝角时呢?

  ③当∠α是直角时,平行四边形变成矩形,此时两条对角线的长度有什么关系?

  (学生操作,思考、交流、归纳。)

  结论:矩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

  (3)议一议:(展示问题,引导学生讨论解决)

  ①矩形是轴对称图形吗?如果是,它有几条对称轴?如果不是,简述你的理由.

  ②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长的一半,你能用矩形的有关性质解释这结论吗?

  (4)归纳矩形的性质:(引导学生归纳,并体会矩形的“对称美”)

  矩形的对边平行且相等;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矩形的对角线相等且互相平分;矩形是轴对称图形.

  例解:(性质的运用,渗透矩形对角线的“化归”功能)

  如图,在矩形abcd中,两条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ab=oa=4

  厘米,求bd与ad的长。

  (引导学生分析、解答)

  探索矩形的判别条件:(由修理桌子引出)

  (5)想一想:(学生讨论、交流、共同学习)

  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怎样的四边形?为什么?

  结论: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理由可由师生共同分析,然后用幻灯片展示完整过程.)

  (6)归纳矩形的判别方法:(引导学生归纳)

  有一个内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三、课堂练习(出示p98随堂练习题,学生思考、解答。)

  四、新课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师生共同从知识与思想方法两方面小结。)

  五、作业设计:p99习题4.6第1、2、3题。

  板书设计:

  1.矩形

  矩形的定义:

  矩形的性质:

  前面知识的小系统图示:

  2.矩形的判别条件:

  例1

  课后反思:在平行四边形及菱形的教学后。学生已经学会自主探索的方法,自己动手猜想验证一些矩形的特殊性质。一些相关矩形的计算也学会应用转化为直角三角形的方法来解决。总的看来这节课学生掌握的还不错。当然合情推理的能力要慢慢的熟练。不可能一下就掌握熟练。

【数学八年级上册教案】相关文章:

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1-13

八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精选23篇)02-15

幼小衔接数学上册教案12-15

苏教版五数学上册教案11-26

五数学上册人教版教案11-25

八年级上册生物教案06-23

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1-22

八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01-03

冀教版数学上册教案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