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粱情》教案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高粱情》教案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粱情》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高粱情》教案1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词,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2.初步认识借物抒情的方法。学习高粱坚韧不拔的品格,体会作者对高粱的深厚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
教学重点:
了解高粱根的特点。
教学难点:
练习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
教学过程:
一、根据题目、插图,激发兴趣。
出示高粱的图片,以题目为切入点:“你们见过高粱吗?高粱是北方较常见较普通的农作物,高粱究竟是什么样的?”
引导学生看图,了解高粱的特点——结合初读课文,说一说。
①把图中的“根”放大,可据此猜测课文描写的重点是高粱的'哪一部分。
②接着从“情”字入手提出问题:“为什么要在高粱的后面加个‘情’字?作者对于这种北方较普通的农作物又怀着怎样的感情?”
二、自学阅读提示,明确学习要求。
1.读阅读提示,明确学习要求。
(1)了解作者描写了高粱的哪些特点,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2)画出含义深刻的句子,和同学交流看法。
(3)了解课文的表达方法。
2.自读课文,不理解的词语画下来,查字典,不懂的提出来,学生互相解答。
三、个人阅读与讨论结合。
1.轻声读课文,结合插图。
①想想课文描述了高粱的哪些方面,重点写什么?(在书上批注)
②课文中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可让学生讨论)
板书:神圣 敬佩
2.重点阅读要求:默读文章的重点部分(3—5段),概括出高粱根的特点、作用,并画出相关的句子,说说你是怎么体会出来的。
先独立阅读,思考→画批重点→在小组内交流体会→全班交流。
3.总结学生交流的结果:高粱根的特点主要有三方面:一是长着很多气根;二是很苦;三是扎得很深。
①教师可启发学生根据高粱生存的环境,结合整体形象来理解:提问:为什么在土地十分贫瘠的雁门关脚下,高粱还能长着“正直的秆子和硕大而血红的穗头?”
读重点句,体会,然后有感情地读,与作者的情感相沟通。
②“尤其使我惊异的是高粱的根,它不但在看不见的地下扎得很深很深,而且在高粱秆的下端离地尺把高的关节处,向下长着许多气根,有点像榕树的根,用手摸摸是那么坚韧,像鹰爪一样,它们强有力地抓住土地,仿佛擒拿住一个庞大的活物。
学生体会出:这句形象写出了高粱根的特点,它不仅在地下扎得很深,而且高粱秆的下端还长着气根。作者用了比喻句,先把气根和“榕树的根”比较,再用打比方的方法,说气根“像鹰爪一样”抓住土地,说明气根的坚韧;说气根“仿佛擒拿住一个庞大的活物”,说明气根很有力。上述比喻,形象地写出了气根的韧性及深深抓住土地的力量很大。
③带着这种体会,读一读,赛一赛,看谁能把高粱根的特点读出语气来。
四、深入理解比较,概括表达方法。
默读分、二自然段和第六自然段。思考讨论。
①高粱在我心中有着怎样的地位,为什么?(抓“神圣”和高粱与“我”和故乡人们的关系来看)
②高粱对“我”的影响是什么?“对”对高粱有着怎样的感情?带着这种感情读一读:自己读、指名读。
五、总结。(鼓励学生按照黑板上的板书,总结中心)
作者通过描写高粱,尤其是高粱根的特点,抒发了对高粱的深厚感情以及对它坚韧不拔的品格的赞美。
《高粱情》教案2
[教学要求]
1、认识本课8个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含义深刻的句子,了解高粱根的特点,体会作者对高粱的深厚感情。
3、初步认识借物抒情的写法。
[教学重点]
了解高粱根的特点,体会作者抒发的感情。
[教学难点]
通过高粱扎根土地的品格,悟出它坚忍不拔的品格。
[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抓住中心句讨论,悟出高粱坚忍不拔的品格。
[教具准备] 投影片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一、看图,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2、示投影片,指导学生从秆、穗、根三方面观察,了解高粱的特点。
3、插图中的根被放大了,由此可以猜测课文描写的重点是高粱 的哪一部分?
4、课题为什么要加一个“情“字?作者对这种北方最普通的农作物怀着怎样的感情呢?
二、自由读课文,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1、读准字音,辨析字形。
2、理解词语。
神圣:崇高而庄严。
贫瘠:形容土地质量很差,不肥沃。
强悍:原指勇猛无所顾忌。课文中指坚强,经得住恶劣自然环境的考验。
跋涉:爬山涉水。课文中指艰难前进。
三、再读课文,整体了解课文内容
1、说说课文的哪些内容给你留下了比较深刻的印象?
2、找出能体现高粱特点的语句读一读。
3、作者为什么要写高粱?哪些段落写高粱在作者心中的地位?
四、学习第一、二自然段。
1、自由读一、二自然段,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2、“它塑造了我的'躯体和生命”是什么意思?
3、指导朗读一、二自然段。
第 二 课 时
一、复习
作者对高粱有怎样的情感?从哪里可以看出高粱在我心中是那么崇高而神圣?
二、学习3——5自然段
1、课文描写了高粱的哪些方面?重点写什么?
2、作者从总写高粱到具体写根,哪个词起到衔接的作用? (尤其)
3、指名读3——5自然段,思考:高粱的根有什么特点、作用?
(1)长着许多气根。 (2)很苦。 (3)扎得很深。
4、为什么在土地十分贫瘠的雁门关脚下,高粱还能长着“正直的秆子”和“硕大而血红的穗头”?
高粱有气根,扎得牢,就能抵御风暴,支撑秆子,保护穗头;根扎得深,就能吸收营养,提供给秆子和穗头,而把土地中的盐碱等苦东西留给了自己。
三、学习第6自然段
1、指名朗读。
2、说说你从这一段中体会到了什么?
3、齐读第6自然段。
四、深入理解比较,概括表达方法
1、朗读第1、2 自然段和第6自然段,思考并讨论:
(1)高粱在我心中有着怎样的地位。为什么?
(2)高粱对“我”的影响是什么?“我”对高粱怀着怎样的感情?
2、总结:
作者通过描写高粱尤其是高粱根的特点,抒发了对高粱深厚感情及对它坚忍不拔的品格的赞美。
[板书设计]
秆:正直、挺拔、粗壮
穗:硕大、血红
高粱情 有气根 坚忍不拔的品格
根 味苦 激励我生活、跋涉
扎得深
《高粱情》教案3
一、教学内容:
这篇略读课文主要介绍了高粱根的特点,赞扬了高粱坚忍不拔的品格。(1课时)
二、教学要求:
1、使学生了解高粱令人敬佩的品性;学习它坚忍不拔的品格。
2、理解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体会并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并结合课文理解词义。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3~6自然段。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体会高粱坚忍不拔的品格。
难点:理解父亲和伯伯对我说的'话语的意义;体会这两段话与中心思想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
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
五、学生学习方法:
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讨论交流。
六、使用媒体:
小黑板、录音机、投影、幻灯。
七、教学程序:
一、课前谈话,激发兴趣、引入课文。
有这么一种植物,长着挺拔而粗壮的秆子,硕大而血红的穗头,强有力地抓住土地的根,这就是高粱。我想可能很多同学都没见过,那么高粱是什么样子的呢?请大家打开书第102页看插图,认识一下高粱。今天我们学习第20课,(板书课题:高粱情。学习高粱的"粱"与"梁"的区别。)
二、学习课文。
1、请同学们打开书第102页看插图,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高粱,从图上看,你觉得高粱有什么特点?说一说。
2、教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很好,那么课文是怎样向我们介绍高粱的特点的呢?下面我们就来看课文。
三、指名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找出描写高粱特点的句子,划下来。
2、指名朗读描写高粱特点的句子,谈谈你的感觉和想法。然后概括一下高粱的特点。(边讨论边板书:正直的秆子、硕而红的穗头、紧抓土地的根。)
3、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并说说高粱最具特点的是哪个部位?(在"根"下划"△")课文是怎么描写的?用重点号划出这些句子。
4、指名有感情地朗读所划部分。回答高粱根有什么特点?用简练的词语概括出来。(板书:坚韧、像鹰爪)并说说为什么会有这些特点?
5、再朗读,说说这些描写中蕴含着作者的什么感情?
6、练习朗读,体会作者的感情。
四、读中激情。
同学们,由于高粱具有坚韧不拔的品性,因而它的适应能力很强。千百年来,土地、人和高粱紧紧地结合在一起。课文的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敬佩、赞美)
请大家带着敬佩、赞美之情,再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可以读全文,也可以读最喜欢的部分。
▲教学小结:
高粱坚韧不拔的品格激励着作者顽强地生活。我想从今以后也会激励着我们大家奔向21世纪的未来。
《高粱情》教案4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生字词,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高粱情 教案。
2.初步认识借物抒情的方法。学习高粱坚韧不拔的品格,体会作者对高粱的深厚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
教学重难点:
1.了解高粱根的特点。
2.练习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
教学过程:
(一)根据题目、插图,激发兴趣。
出示高粱的图片,以题目为切入点:“你们见过高粱吗?高粱是北方最常见最普通的农作物,高粱究竟是什么样的?”
引导学生看图,了解高粱的特点——结合初读课文,说一说。
①把图中的“根”放大,可据此猜测课文描写的重点是高粱的哪一部分。
②接着从“情”字入手提出问题:“为什么要在高粱的后面加个‘情’字?作者对于这种北方最普通的农作物又怀着怎样的感情?”
(二)自学阅读提示,明确学习要求。
1.读阅读提示,明确学习要求。
(1)了解作者描写了高粱的哪些特点,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2)画出含义深刻的句子,和同学交流看法,高中一年级语文教案《高粱情 教案》。
(3)了解课文的`表达方法。
2.自读课文,不理解的词语画下来,查字典,不懂的提出来,学生互相解答。
(三)个人阅读与讨论结合。
1.轻声读课文,结合插图,①想想课文描述了高粱的哪些方面,重点写什么?(在书上批注)②课文中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可让学生讨论)
2.重点阅读要求:默读文章的重点部分(3—5段),概括出高粱根的特点、作用,并画出相关的句子,说说你是怎么体会出来的。
先独立阅读,思考→画批重点→在小组内交流体会→全班交流。
3.总结学生交流的结果:高粱根的特点主要有三方面:一是长着很多气根;二是很苦;三是扎得很深。
①教师可启发学生根据高粱生存的环境,结合整体形象来理解:提问:为什么在土地十分贫瘠的雁门关脚下,高粱还能长着“正直的秆子和硕大而血红的穗头?”
读重点句,体会,然后有感情地读,与作者的情感相沟通。
②“尤其使我惊异的是高粱的根,它不但在看不见的地下扎得很深很深,而且在高粱秆的下端离地尺把高的关节处,向下长着许多气根,有点像榕树的根,用手摸摸是那么坚韧,像鹰爪一样,它们强有力地抓住土地,仿佛擒拿住一个庞大的活物。
学生体会出:这句形象写出了高粱根的特点,它不仅在地下扎得很深,而且高粱秆的下端还长着气根。作者用了比喻句,先把气根和“榕树的根”比较,再用打比方的方法,说气根“像鹰爪一样”抓住土地,说明气根的坚韧;说气根“仿佛擒拿住一个庞大的活物”,说明气根很有力。上述比喻,形象地写出了气根的韧性及深深抓住土地的力量很大。
③带着这种体会,读一读,赛一赛,看谁能把高粱根的特点读出语气来。
(四)深入理解比较,概括表达方法。
1.默读第一、二自然段和第六自然段。思考讨论:
①高粱在我心中有着怎样的地位,为什么?(抓“神圣”和高粱与“我”和故乡人们的关系来看)
②高粱对“我”的影响是什么?“对”对高粱有着怎样的感情?带着这种感情读一读:自己读、指名读。
(五)总结:(鼓励学生按照黑板上的板书,总结中心)
作者通过描写高粱,尤其是高粱根的特点,抒发了对高粱的深厚感情以及对它坚韧不拔的品格的赞美。
《高粱情》教案5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
生:喜欢
师:好,今天老师就给大家带来一个谜语看一下谁最聪明,能够第一个就猜出来?
来,大家看一下大屏幕。(展示课件中的谜语)我们找一个同学来读一下谜面。
生:血红的穗头沉甸甸,
笔直的杆子插云天。
根像鹰爪往地里钻,
苦似黄连千万莫舔。(打一种植物)
师:好,请坐!下面谁能说一下他的谜底呢?
生:高粱(大部分同学回答)
评:
[用谜语的形式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谜语的谜面是来自课文的总结,可以说是高粱的主要特征的集合,这应该是执教者自己设计的谜语。从这里开始了对高粱的初步了解。]
师:同学们真聪明,那么你是怎么猜出来的呢?
生1:我预习课文了,书上讲的高粱就是这个样子的。
生2:我回老家的时候,看到过高粱,就是这个样子的。
……
师:你们很会读书,一下子就能够抓住高粱的特点,并且还很善于观察,下面我们来观察一下这一幅图画,(一幅贫瘠的土地)你们看一下在这样的土地上能够种出什么样的植物来?先找一个同学来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生1:老师,我看到了一片沙漠。
生2:我看到了一片很荒凉的土地。
生3:我看到了一片荒凉的土地上长着几个枯萎的小草。
……
师:同学们,你们观察得很好,说得也很好,其实这里就是我们课文中所讲过的雁门关,谁能说一下在这样的土地上能够长出什么样的植物来?
生:我觉得在这样的土地上不会长出什么植物来。
生2:我认为这样的土地上就算能长出植物来,也不会很茂盛,就像图画中的那几棵枯萎的小草一样。
师:老师也认为在这样的贫瘠的土地上不可能长出什么茂密的植物来,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大家请看,(展示茂密的高粱)这片茂密的高粱恰恰就长在这样贫瘠的土地上。
生1:不可能!
生2:我也觉得不可能,在这么破的土地上怎么会长出这么好的高粱呢?
师:不是破的土地,是贫瘠的土地,你再说一遍。
生2:我觉得在这么贫瘠的土地上不会长出这么好的高粱来。
师:这样就好了,请坐!谁还想说些什么?
生3:我有一个问题,就是高粱为什么能在这样贫瘠的土地上长的这么茂盛呢?
师:这个问题呀,老师也想知道,要不我们一块儿探讨一下,好吗?
生:好!
评:
[给学生一个想象和推测的空间,产生生活经验与教材内容的冲突。引发学生探究学习的欲望。]
老师:那么我们第一步应该怎么做呢?
生:读书,书里面应该有。
老师:好那么我们就读书,看一下书里有没有我们想要的答案。读书的时候,要注意边写边划,把你认为与我们的问题相关的段落或句子划下来,写写感受。
评:
[引导学生读书,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生读书,师巡视)
老师:我看见大部分同学已经读了一遍了,谁能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生1:我在第三段中读到了“他那挺拔而粗壮的杆子,给人以自信和力量。”应该跟它的'杆子有关。
师:那么它的杆子为什么能够长得粗壮呢?
生1:因为它的根很多,并且像鹰爪一样能够抓住地。
师:光这些就完了吗?
生2:老师,我也认为与高粱的根有关,课文中有好就各地方都写到了高粱的根。
生3:我觉得也是跟他的根有关,如果没有根的话,什么杆子啊,穗头啊,就都没有了。
……
评:
[通过学生的读书感悟,把学习一步步引向深入。]
师:好了,既然大家都认为高粱之所以能够长得如此茂盛,是与它的根有关,那么我们就来研究一下它的根,根据我们的学习小组来集体学习,在探讨之前,老师给你们这样几个词语,(在黑板上写:什么?怎么样?为什么?)小组间的同学可以用着几个词语相互提问,也可以自己问自己。
(小组内学习,老师巡视)在此过程中,我参加了两个小组的讨论。
评:
[平时的课堂注意学习方法的引导,让学生以小组学习的方式学习,产生思维的碰撞。]
师:说说你们的想法。
生:我觉得就是因为高粱的根。
师:高粱的根怎么样啊?
生:高粱长着许多的气根。
师:高粱的气根是什么样子的?
生:很坚韧
生:像鹰爪
生:长在离地面尺把高的关节处
师:他有什么用呢?
生:可以抓住土地
师:抓住土地是为了什么?
(思考,翻书)
生:老师,雁门关那里有风吗?
师:有,并且很大。
生:那肯定是为了不让风刮倒呗!
师(笑):还挺聪明的,仅仅是为了不让风刮倒吗?
(再翻书)
生:雁门关的土地水分不多,养分也不多,有了很多的气根,就能够把不多的水分和养分全吸收起来了。
师:嗯!说得不错。仅仅有了气根就可以生存下来吗?你们四个再讨论一下,还有其它的原因吗?(老师参与另一组的讨论)
……
生:没有小虫子咬它。
老师:为什么没有小虫子咬它?
生:因为它的根苦啊。
老师:是你刚才说见过高粱的,是吧?
生:是啊。
老师:你尝没尝过高粱的根啊?
生:(摇摇头)没有。
师:我小时候就长在农村,高粱得根我尝过,确实苦得厉害。你们讨论得怎么样了?还有没有其它的发现?
(一学生拿出他们组的总结的材料。气根——站得稳、风吹不到
杆子壮——风吹不到
根苦——小虫子不敢咬)
老师:好了停下来,我看到好几个组已经讨论的差不多了,那个组愿意汇报一下你们的成果?
生:我们组认为高粱能在这么贫瘠的土地上长得这么茂盛主要是是因为它有很多的气根,课文中说没到大雨来临之际,它就迅速的长出气根扎进土里,这样可以吸收水分还能够抓住土地不会被风吹倒;还有就是他的根特别的苦,小虫子不敢咬它,这样就不会因为吸收不到水分渴死。
老师:说完了吗?
生:完了。
老师:哪个组能给他补充一下?
生:我给他们补充一点:高粱的根长得很深。
老师:那一段里提到了这一点?
生:在倒数第二段里。
老师你能读一下吗?
生:高粱就有几十只脚,而且每一支脚都深深地扎到底地下。
老师:其实在前面作者写它的气根的时候作者也用了“深深的”这个词语,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出高粱的根扎得很深很深。作用是什么呢?
生:也是为了不让风吹倒,还可以把底地下很深的地方的水分养分之类的吸收到。
老师:请坐,大家总结的很好,概括起来就是刚才大家提到的几个方面:
气根多——坚韧有力、吸收水分;
根深——很难拔动;
根苦——防治虫害。
这说明一个问题:就是根对高粱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出示下面一段文字)
正是因为有了默默无闻的根,才有了沉甸甸的果实;
正是因为有了强有力的根,才有了粗壮笔直的身躯;
正是因为有了苦似黄连的根,才免除了蝼蚁的咬噬;
正是因为有了如同胞兄弟的气根,才少了对风雨的畏惧!
师:大家来吧这段话读一下
(生读)
评:
[学生的学习环境宽松,学生能够谈出自己的想法。而学生的想法又没有脱离文章的语言文字。老师始终引导学生抓住词语、句子来谈自己的理解。]
既然高粱离开了根不能够生存,那么说明根是非常重要的,同学们想一想:人,有没有根呢?如果有的话,那应该是什么呢?
(学生思考)
生1:人也有根。
师:人的根是什么呢?
生1:人的根是腿吧。(众生笑)
生2:人的根应该是知识吧?
师:为什么呢?
生2:因为人没有知识的话,就什么也不知道,就赚不到钱,就会饿死。
师:你说得很好,谁还想说一说?
生3:人的根还应该是孝顺,因为如果一个人不孝顺的话,别人就会看不起他,别人就不会跟他玩儿。
生4:人的根应该是做好事,人只有经常做好事别人才会觉得他好,才会……
老师:他才会立足于社会中是吧?
生4:是!
老师:还有谁想说一说?(下课铃响)好了,刚才大家都谈的很不错,人活在世上也应该有根,就像高粱一样,有坚韧的根,才能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如果大家觉得说得不尽兴的话那么就把这个问题当作课后作业,以“我看人的根”为题目写一篇小文章,字数不限。下课!
评:
[由高粱的根引发到做人的根本,这本是作者的意图之一。执教者给了更多的注释,从不同角度丰富了文章内涵。]
总评:
[本教学实录的突出特点是尊重了学生,尊重了文本。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让学生能有时间有机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从实录中可以看出学生的学习兴趣较浓,能围绕自己提出的问题,通过阅读文本进行解决。学生的读书,汇报都反映出学生学习是比较深刻的,从而说明学生已经积极投入到学习过程中。教师始终在引导学生学习,没有明确告诉学生答案,也没有过多的讲解,而是以学定教。
语文学科有自己的独特性,不能脱离文本进行语文学习活动。整个学习过程,教师抓住文本中的语言,引导学生阅读、感悟、体会,从而获得自己的阅读体验。尊重学生对文本的意义解读,也没有放弃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高粱情》教案】相关文章:
《高粱情》教案12-20
情暖冬至班会教案范文(精选13篇)12-16
感知风俗情暖冬至班会教案(精选12篇)12-20
感知风俗情暖冬至班会教案范文(精选7篇)12-20
步步惊情经典语录12-24
《浓浓乡土情》教学反思07-08
表达祖孙情的经典语录11-19
红高粱读书心得12-24
红高粱读后感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