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

时间:2023-02-25 11:07:55 教案 我要投稿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15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15篇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1

  学习目标:

  1.条理清楚地复述故事内容。

  2.找出课文中描写心理活动的语句并体会其心理状态。

  3.结合语境理解重点词、句的含义,联系自身生活体验,感悟人生哲理。

  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测

  1.生难字:灼(zhuó)突兀(wù)

  恍惚(huǎnɡhū)抽噎(yē)

  晕眩(yūnxuàn)呻吟(shēnyín)

  附和(hè)参差不齐(cēncī)

  2.词语积累

  突兀:高耸,高低起伏的样子。

  参差不齐:形容很不整齐或水平不一。

  恍惚:神志不清,精神不集中。

  抽噎:一吸一顿地哭泣。

  哄堂大笑:形容众人一起大笑的样子。

  凌乱:杂乱而无条理。

  二、学习任务一

  1.用简洁的语言概述课文所写的内容。

  2.复述“我”从冒险到脱险的经过。(复述要点: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提示:时间:七月的一天。

  地点:空地边的悬崖上。

  人物:“我”,小伙伴们。

  起因:玩其他游戏玩厌了,很久没去爬悬崖了。

  经过:“我”爬上悬崖后不敢下来,在父亲的策略引导下,终于战胜困难。

  结果:顺利爬下悬崖。

  三、走近作者

  莫顿亨特(1920—20xx),美国作家、心理学家,早年曾在空军服役,做过空军飞行员。他的代表作有:《自杀》《心理学的故事:源起与演变》《走一步,再走一步》(原名《悬崖上的一课》)。

  四、学习任务二

  请画出在悬崖上进退两难,孤立无援时,描写“我”的心理状态的词语。这些词语描写出“我”当时的一种什么状态、心理?

  点拨:

  状态:

  全身颤抖、冷汗直冒、心在瘦弱的胸腔里面扑扑乱跳、吓得几乎要晕倒、软弱地哀求、头晕目眩、哭泣、呻吟、恐惧和疲乏、全身麻木、不能动弹。

  心理:有被抛弃的委屈、有受嘲笑的羞辱、有不知所措的迷惘、有不该冒险的悔意;然而最强烈的是恐惧感。

  五、学习任务三

  1.课文中的前后出现的“哭泣”“抽噎”的含义有什么不同?

  点拨:前者是恐惧和伤心,后者有复杂情感,

  有历险的.余悸,有脱险的欣喜,有对父亲的感激,更有一种巨大的成就感。

  2.“我听见有人在哭泣、呻吟;我想知道那是谁,最后才意识到那就是我。”为何不直接写“我”哭了?

  点拨:心理描写,“我”因为害怕只知道哭泣,而忘了自我的存在,这就将“我”害怕到了极点的情状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

  3.分析“我”爬下悬崖时心理经历过几个变化过程?并体会其在叙述中的作用。

  点拨:毫无信心→信心萌发→信心大增→巨大的成就感。

  这一系列的心理变化,让“我”增强了战胜困难的信心并推动情节发展。

  4.“我”和小朋友在游戏时被困在峭壁上下不来,“我”解决这个困难的关键是什么?

  点拨:化整为零,将一个大困难转化为一个个小困难,一个个自己稍作努力就能解决的困难,在解决这些困难中,“我”逐步树立了信心,进而信心大增,最后克服了困难。

  六、学习任务四

  1、父亲是如何帮助“我”脱险的?你认为文中的父亲是怎样一个人?父母该如何教育孩子?

  点拨:

  用安慰的口吻,帮助“我”战胜恐惧的心理,鼓励“我”充满信心,同时教给“我”脱险的方法。

  父亲循循善诱、教子有方、从容镇定,给孩子鼓励和信心,教子有方,锻炼孩子的勇气和毅力,培养自己解决困难的能力。

  应该对孩子多加引导和鼓励,激发孩子自身的潜能,让孩子自己去战胜困难,变得勇敢自信。

  2、“我”病弱,且牢记母亲的训诫,结果在伙伴们的怂恿下爬上悬崖,让自己处于两难境地。说说母亲的做法?我们该如何对待父母的谆谆教诲?

  点拨:父母应培养孩子的各种生活自理能力。

  孩子应听从父母的教诲,不贸然行事。

  七、课后填空题

  1、文中有两处环境描写,请同学们找出来。

  这两处环境描写写出了时间的变化,具有(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功能,还带有很强的主观性,是“我”的情感心理的外化。两个“慢慢”突出“我”(等待的漫长和焦急的心理);“模糊”一词更让读者感受到“我”(在困境中的害怕恐惧和孤独无助)。

  2、在文中找出描写“我”心理变化的句子,体味其心理变化过程。

  “我”的语言,一开始是一连串的叹号,后来变成了句号。从中可以看出“我”(非常恐惧)到(渐趋平静)的心理变化。

  “我”的动作,从(伸、探、踩)可以看出“我”(小心翼翼)的心理。

  3、“我”产生这样的心理变化是因为

  (父亲的鼓励和循循善诱)。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2

  【教学重点】

  探究“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含义。

  【教学方法】

  多角度探究学习法。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再尝试一种新的读书方法,四步读书法:“掀书皮啃书瓤品书香悟书道”。

  二、掀书皮

  今天学习的课文是《走一步,再走一步》,作者是美国作家莫顿亨特,课文写的是“我”童年时一次脱险的经历,其中蕴含着生活的哲理。

  三、啃书瓤

  1.默读课文、正音正字。

  训诫耸(sng )立迂(yū)回啜(chuò)泣瘦骨嶙(lín)峋( xún )头晕目眩(xuàn )小心翼翼

  2.复述故事情节。

  导航:根据记叙要素讲述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时间:七月里一个闷热的日子。

  地点:美国费城。

  人物:“我”和五个小伙伴、父亲。

  事件起因:因为玩弹子游戏玩厌了,都想找些新的花样来玩。

  事件经过和结果(思路点拨):“我”犹豫不决爬上石架陷入险境心惊肉跳父亲鼓励小心翼翼信心大增成功脱险。

  3.整合写作思路。

  全文共23自然段,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冒险、陷险(113)。

  第二部分:脱险(主体部分)(1422)。

  第三部分:感悟(23)。

  4.归纳主旨。

  在人生道路上,不管面对怎样的艰难险阻,只要把大困难分解成小困难,一个一个认真地解决小困难,终将战胜巨大的困难,赢得最后的胜利。

  第二课时

  一、品书香

  1.多角度探究课文。

  (1)“我”的角度。

  为什么“我”明明知道自己体弱、胆怯,也记得母亲的训诫,还要去冒险爬悬崖呢?

  明确:是好朋友杰利“别做胆小鬼”的话语刺激了“我”,自尊心、虚荣心占了上风,于是冒险去爬悬崖。

  文章从哪些方面描写“我”处于险境时的狼狈和恐惧心理,有何作用?

  明确:心理活动和动作描写:爬、全身颤抖、冷汗直冒、胸腔里冬冬直跳、蹲、心惊肉跳、哀求、啜泣、头晕目眩、伏、恐惧、疲乏、全身麻木、不能动弹。这些语句刻画了小主人公处于险境中的心理状态。这里有被抛弃的委屈,受嘲笑的羞辱,有不知所措的迷惘,也许还有不该冒险的悔意。

  “我”脱险过程中有哪些变化?

  明确:毫无信心:害怕会摔死啼哭。萌发信心:似乎能办到移、探。信心大增:是能办到的啜泣。

  文章两次写到“我”哭,原因一样吗?

  明确:“我”凭着自己的努力战胜了看似无法战胜的困难,“我”在下悬崖时,曾有两次哭泣,前者是恐惧和伤心,后者却复杂得多,有历险的余悸,有脱险的欣悦,有被抛在石架上的委屈,有对父亲的感激还有一种全新的.感觉“我”终于凭着自己的力量战胜了看似无法战胜的困难。这使“我”第一次清晰的意识到自己身上的潜在力量,从而激起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

  (2)“父亲”的角度。

  父亲怎样教“我”脱险?

  明确:第一步:带着安慰的语气说,“下来吧,孩子,晚饭做好了”。没有一丝着急、惊慌的样子,言外之意是:没什么大不了的,你一定能下来。第二步:告诉我“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办到的”。指导“我”怎么做,并鼓励“我”勇敢地走下了悬崖。总结:安慰指导鼓励。

  怎样评价父亲?

  明确:是一个充满爱心和教育的智慧的父亲。

  (3)“四个小伙伴”、“杰利”的角度。

  你赞成四个小伙伴的做法吗?

  明确:四个小伙伴的行为是不对的。但他们同样也是幼稚的孩童,他们并没有主观上的恶意。反而反应了生活的真实性。他们起了衬托“我”软弱、胆小的作用。

  怎样评价杰利?

  明确:杰利是个懂事、重友情的孩子。对他的描写有多处伏笔,为行文作了铺垫。

  (4)写法探究的角度。

  以伙伴们的“哈哈大笑”衬托我的软弱和恐惧;以环境描写衬托“我”的孤独无助、极度恐惧。

  明确:这些描写渲染了气氛,与下文的有信心、“信心大增”“巨大的成就感”形成对比。也衬托了父亲教育方法的智慧。

  (5)题旨解析的角度。

  为什么以“走一步,再走一步”为标题?

  明确:走一步,再走一步,就是说无论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要把它分解开来,分解为一小步,一小步,然后一步一步走下去,就是有天大的困难也能克服。

  2.感情朗读文章片段。

  导航:冒险情节(犹豫、软弱、委屈、恐惧、无助、绝望);脱险情节(害怕、恐惧、谨慎、信心大增、欣悦)。

  二、悟书道

  作者从一件往事,感悟到人生的哲理,成为一笔精神财富。也给了我们一个启示:生活中要善于感悟,要善于从事件中悟到道理。

  我们学完这篇文章,又有什么启示呢?

  1.朋友之间应互相关爱,互相帮助,要懂得照顾弱小者。

  2.教育孩子应注意培养他们自身的能力,而不是越俎代庖。

  3.生活中遇到困难、挫折是难免的,应学会正确面对。

  4.遇到危险要冷静,寻找方法一步步解决,不悲观失望、失去信心。

  师生合作,写一首小诗作结。

  莫顿亨特忆经历,儿时逞强陷绝境,父爱情深巧引导。

  悬崖脱险悟哲理,一步、一步慢慢走,困难再大也无畏。

  三、布置作业

  1.假如“我”的父亲没有来,你作为“我”的小伙伴,将怎么办?

  2.假如你是“我”,孤身一人在悬崖上,将怎么办?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3

  一、学习目标

  ①正确地朗读课文。

  ②较完整地复述故事情节,做到条理清楚,详略合适。

  ③结合语境理解重点词、句的深刻含义。

  ④联系自身生活体验,感悟人生哲理。

  二、学习重难点

  ①复述故事情节。

  ②探究性、多角度理解故事所蕴含的生活哲理。

  三、课前准备

  投影仪。

  第一课时

  四、教学内容

  学习字词,复述课文,大致上理解文章主旨。

  五、自学设计

  1、导入新课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困难,比如,父母突然下岗了,家中经济陷入困境;你自以为学习挺努力的,可升人中学后,却发现自己和别人差距挺大,不会学习;你想和同学们搞好关系,可又感到大家都不理解你面对这些,你也许感到困惑,也许感到茫然,其实,人生路上遇到困难是正常的。今天,我们学习《走一步,再走一步》,从课文中这个孩子的脱险经历中寻求启示吧;

  2、学习字词

  ①指导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划出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

  ②投影出示练习。

  a.给加点字注音。b.按拼音填空。c.结合语境解释词义。

  3、指导学生整体感知故事情节

  ①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并思考问题。

  [要求]朗读时姿势端正,双手拿书,声音洪亮,读音准确,停顿合理,较恰当地表达语气。

  (教师可以投影出示以下问题组)

  其他学生边听读边思考,在书上标记。

  a.课文主要记叙了什么事情?(可以概括回答)

  b.这件事情发生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c.我为什么一时拿不定主意?后来又为什么跟着伙伴们去爬山了呢?

  d.我在爬山途中都遇到了哪些困难?当时我是怎么想的?

  e.后来我又是怎样脱险的?脱险以后我有什么感觉?

  ②组织学生讨论以上问题组,帮助学生掌握记叙要素,理清故事情节。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看书,不要脱离课本,要抓住课文中的一些关键词、句。

  在理清以上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复述课文

  4、教师可提要求:

  ①跳读课文,抓住以上讨论要点。

  ②重点细节,尤其是脱险部分,尽量用课文原句。

  ③口齿清楚,能正确表达感情。

  可以找两位学生复述,其他同学听后评析复述情节。以上环节主要为了帮助学生熟悉本文故事情节,尤其是细节描写,为下一步探究性阅读、多角度阅读打基础。

  5、讨论:

  读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想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文章主旨,学生只要能扣住课文说出自己的主要感受即可,不必面面俱到。如有争议的地方,可课后思考,留待下节课继续探究。

  齐读课文最后一段,背诵

  6、布置作业

  ①写生字。

  ②朗读课文。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4

  教学目标

  1、品评有关动作和心理描写的内容并体味其哲理。

  2、抓住文章标题,以此为线索指导学生精读课文,领会以小见大的写法。

  3、把握文章主旨,学会困难面前不馁不躁,一步一脚印来沉着应付的心理。

  教学重难点

  品味文中生动形象的语言。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同学们,我们都知道,人生会面临许多困难。在困难面前,有些人灰心丧气,束手无策终与成功无缘;有的人则毫不畏惧知难而上,终于到达胜利的彼岸,这样世界也就有了弱者与强者。上节课我们通过朗读课文,复述故事,已经大致熟悉了本文所记叙的事件,这节课我们要探讨这篇文章的主旨就是通过“我”的脱险经历告诉人们不要害怕困难,不要被困难吓倒,不管这困难多么吓人,都要努力去克服它。

  一、自主尝试,我能行!

  1、从课文内容看,标题“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什么意思?

  明确:无论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要把它分解开来,分解为一小步一小步,困难就不大了。

  2、在人生道路上,面对困难,“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是什么意思?

  明确:“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一步一步走下去,有天大的困难也可以闯过去。

  3、父亲为什么不直接把孩子抱下来?他不怕孩子失足吗?从中看出这是一位怎样的父亲?如果是母亲来的话,她又会怎样做?如果你是五个男孩子一,会怎么做?你能想象一下吗?

  父亲角度:这是一位真正爱自己孩子的父亲,他不像别的父亲,爬上石架把儿子抱下来,而是让作者自己走一步,再走一步的下去。这是为锻炼孩子的勇气和毅力。如果他对孩子百依百顺,那只是让他更加娇气,一生一世都软弱无能。有句话说:“打是亲,骂是爱”,只有在磨练下才能成好钢,没有磨练的只是土块、锈铁。所以这位父亲是对孩子负责的真正爱孩子的父亲。

  母亲角度:天下的母亲有时疼爱儿女到了溺爱的地步。这很不利于孩子的成长。“我”的母亲一直告诫“我”不要冒险。在母亲的庇护下,“我”变得非常懦弱。如果杰利通知的是母亲的话,可能她会声嘶力竭地叫“我”别动,吓得脸色苍白,神经兮兮的叫了一大帮人来。之后母亲可能不允许“我”跨出家门半步,不准“我”与杰利玩。

  我的角度

  过渡语:同学们的想象力十分丰富,说的也十分精彩,在生活中很多时候我们的立场不同,观点也就大相径庭了。下面我们进入第二个环节,让我们从具体的语句中体会情感。

  二、合作探究,解疑惑!

  1、从文中找出自然环境描写,体会其作用。

  明确:夜色降临更进一步地烘托内心“我”内心的恐惧与紧张,也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1)渲染气氛。

  (2)烘托人物心情。

  (3)推动情节发展。

  (4)间接表现人物性格、思想情感。

  2、心理描写

  1、第二部分:当“我”被弃于悬崖,我是一种怎样的心理?

  明确:这里有委屈、羞辱、迷惘、后悔,以及强烈的恐惧感。

  2、第三部分:孩子在父亲的指点下,终于征服悬崖的`过程中,作者详写了“我”的心理变化。

  三、分享交流,展风采!

  预设问题:环境:

  1、课文第6自然段对悬崖描写以及悬崖周边环境描写。(生读)

  2、17自然段,夜色降临的描写渲染出一种暗淡,沉寂、恐怖的气氛,更进一步地烘托内心“我”内心的恐惧与紧张无助的心理,也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生读)

  找生表达作者内心独白,预设悬崖已经令我恐惧不堪了,如此寂静、黑暗的环境更让人紧张不堪,我很无助啊!

  心理:

  1、16自然段心理描写被弃于悬崖的心理,有委屈、羞辱、迷惘、后悔,以及强烈的恐惧感。(生读)

  2、18至28自然段在父亲的指点下脱险,心理过程!(生读)

  明确:

  最初:毫无信心(我不下去!我会掉下去,我会摔死的!)

  继而:信心萌发(这似乎能办得到。)

  随后:信心大增(我顿时有了信心。我的信心大增。我能办得到的。)

  最后:巨大的成就感(第一次清醒地意识到自己身上的潜在力量。)

  整个变化过程有层次而令人信服。

  四、归纳总结,得启示!

  本文运用以小见大、由事推理的写法。告诉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会遇到很多艰难险阻。困难并不可怕,大困难可以化解成小困难,一个一个地认真解决小困难,一定能够战胜一切困难,赢得最后的胜利。在生活中我们也要善于感悟,比如滴水石穿告诉我们坚持的力量,春去秋来暗示着时光的流逝。善于感悟,写作文,也有东西可写,在不起眼的题材上也能写出好文章。

  五、体会质疑,我收获!

  学习了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有什么疑问?

  六、布置作业

  片段作文:只要勇敢面对困难,就会发现困难并没那么可怕。你曾经遇到过哪些难以客户的困难?最后又是如何解决的?选一件事写一写,200字左右。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5

  二. 教学目标

  1. 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感悟能力。

  2. 训练学生有表情的朗读诗歌。

  3. 通过对“梦”的讨论,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4. 明确“山”和“海”的含义。

  5. 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准确复述课文内容。

  6. 通过对重点语句的理解把握本文的思想感情。

  7. 与《在山的那边》进行比较阅读。

  三. 教学重点、难点

  1.“山”和“海”象征意义的体会是本课学习的重点。

  2. 激发学生勇于克服困难,敢于战胜困难的决心与勇气。

  四. 知识分析

  《在山的那边》

  1. 诗中的“海”与“山”蕴含着什么意思?作者“爬山”有何象征意义?

  “海”指的是理想的境界;“群山”指的是重重困难;“爬山”比喻艰苦奋斗。

  2. 诗歌主旨: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长的,但是,只要不折不挠地坚持奋斗,理想境界终将会实现。作者以自己的人生感悟启示我们,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长的,只要战胜困难,坚持奋斗,理想终将实现。这首诗意象壮阔,意蕴丰富。一座山,也可以指无数座山,一次又一次地失望,就要一次又一次地鼓起信心战胜困难。

  《走一步,再走一步》

  1. 课文可以分为四部分:

  (一)起因(1―3)游戏玩厌,去爬悬崖

  (二)经过 (4—15) 中途被弃,进退两难

  (三)结果(6—23)父亲指点 ,摆脱困境

  (四)启示( 24 )走一步 , 再走一步

  2.“我”心理变化过程:

  最初 毫无信心(“我下不来……我会摔死的。”)

  继而 信心萌发(“这似乎是能办得到的。”)

  随后 信心大增(“我能办得到的”)

  最后 巨大成就感

  3.“永远忘不了的经验”指什么?

  “经验”有两层意思:① 是从悬崖上学到的经验使自己终生受益。② 再次将这“经验”归纳成:“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小小一步,走了这一步之后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要到的地方为止”。这也就是告诉读者,在困难面前不应该畏难怯步,而要冷静地分析困难,化解困难,要就近起步,由易入手,循序渐进,坚持到底。这样就可能积小胜为大胜,促使困难向胜利转化。

  4. 主要内容:本文记叙“我”悬崖脱险一事,说明当我们面临困难和挫折时,要勇于面对困难和挫折,最终是会战胜困难和挫折。

  五. 知识积累

  1. 关于朗读:

  (一)朗读是用出声的读来表达课文的内容

  朗读有三个步骤:准确朗读、理解朗读和表情朗读。(1)准确朗读。能读准字音,朗读时能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重复,不颠倒,句读分明,速度适宜,节奏鲜明,不出现拖腔拉调或两字一顿的错误读法。(2)理解朗读。在理解作品基础上的朗读。如句子的意思,特别是语句间一些细微的差别;各种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文言虚词、标点符号、关联词语等标志着句型的区别、语气的不同、间歇的长短用相应的声音读出来。(3)表情朗读。是在理解作品基础上的再创造,是把自己的'热情倾注到作品中去,真实而生动地表达出作品深刻的思想。表情朗读依靠真情实感、丰富的想象和熟练的语言技巧,将音响、音力、音色、音律等声音的各方面以及语气、语调等和谐地、恰如其分地表达出来。

  2. 诗歌欣赏:

  山民

  韩东

  小时候,他问父亲

  “山那边是什么”

  父亲说“是山”

  “那边的那边呢”

  “山,还是山”

  他不作声了,看着远处

  山第一次使他这样疲倦

  他想,这辈子是走不出这里的群山了

  海是有的,但十分遥远

  他只能活几十年

  所以没有等他走到那里

  就已死在半路上了

  死在山中

  ……

  他只是遗憾

  他的祖先没有像他一样想过

  不然,见到大海的该是他了

  提示:《山民》是一首饱含哲理的语言诗。全诗借一个山民的口吻,表达了长期处于封闭性传统文化中的人们的要求,以及冲破文化滞闷的强烈愿望。诗中的“山”和“海”已不单指自然界中的实体,而是具有了多重的象征意义。“山”可以让人想到艰苦的生活环境、工作中的重重困难、人生道路的曲折、历史前进道路上的障碍等。“海”可以让人想象到光明的前程、理想的目标、事业的辉煌、人生的美好前程等。

  【典型例题及分析】

  一. 知能达标训练:

  1. 解释下列词语

  痴想: 隐秘:

  铁青: 凝成:

  诱惑: 喧腾:

  一瞬间:

  2. 诗歌文体常识填空

  诗歌,文学的一类,与小说、______、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样式。它高度集中地反映_____,饱含着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富于______,语言凝练而形象,具有节奏韵律,一般分行排列。可以歌咏朗诵。

  3. 这首诗运用了象征手法,诗中的“山”象征_______,“海”象征______,“无数座山象征”________,“爬山”象征______。

  二. 综合能力训练:

  1. 结合全诗的内容,解释下面两句诗中“海”的不同含义。

  (1)哦,山那边是海吗?

  (2)在山的那边,是海!用信念凝成的海。

  2. 在“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一句中,“铁青着脸”用的是拟人的修辞手法,其作用是什么?

  3.“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却在我心中扎下了深根”,这颗“种子”是什么?为什么“扎下了深根”?

  4.“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这几句是写实际的景物还是虚写?它有什么深沉含义?

  5.“零分”指什么?为什么说“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

  6. 有一首歌唱到:“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本诗中与此句意思相近的诗句是哪些?

  7. 小时侯爬山“我却几乎是哭着回来了”,长大了,“我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一次次地战胜失望”,你能分别用两个成语概括这两个时期的爬山经历吗?

  8.“于是,怀着一种隐秘的想望”句中“隐秘的想望”指什么?为什么说“隐秘”呢?找出与“想望”意义相同的另外两个词。

  答案:

  一. 知能达标训练:

  1. 痴想:发呆地想。

  隐秘:隐蔽,不外露。

  铁青:形容人恐惧、盛怒或患病时发青的脸色。

  凝成:由气体变成液体或由液体变成固体。

  诱惑:文中作吸引、招引。

  喧腾:形容声音杂乱,像开了锅似的。

  一瞬间:一眨眼之间。

  2. 散文 社会生活 想象

  3. 实现理想途中的困难 理想的境界 重重困难 艰苦奋斗

  二. 综合能力训练:

  1.(1)指的是自然界的海。(2)指的是美好的人生理想。

  2. 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我”当时的懊恼失望之情。

  3.“种子”是妈妈说的山那边是“海”的信念理想。“扎下了深根”则表示“我”对这信念的渴望。

  4. 虚写;抒写了对实现理想信念的坚定不移的向往和孜孜不倦的追求。

  5.“零分”指“幻想的破灭”。“我”原来以为一座山的那边就是大海,现在明白这是幻想,现实给我的幻想打了个零分,比喻我的幻想全然落空了。

  6. 在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后,……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

  7. 大失所望 百折不挠

  8. 爬山看海 这个想望并没有告诉他人

  幻想 和信念

  【模拟试题】

  1. 读了这首诗后,你觉得小时候的“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现在”的“我”又是怎样一个人呢?

  2.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的习题。

  冰心诗三首

  (一)成功的花

  成功的花。

  人们只惊羡她现实的明艳!

  然而当初她的芽儿,

  浸透了奋斗的泪泉,

  洒遍了牺牲的血雨。

  (二)嫩绿的芽儿

  嫩绿的芽儿,

  和青年说:

  “发展你自己!”

  淡白的花儿,

  和青年说:

  “贡献你自己!”

  深红的果儿,

  和青年说:

  “牺牲你自己!”

  (三)青年人

  青年人,

  珍重的描写罢,

  时间正翻着书页,

  请你着笔!

  ——《繁星》

  (1)给加点横线字注音:

  惊羡 ( ) 着( )笔

  (2)解释词语:

  惊羡:

  明艳:

  (3)第(二)首诗中“发展你自己”中的“发展”可用第(一)首诗中的哪些诗句来代替?

  (4)“嫩绿的芽儿”、“淡白的花儿”和“深红的果儿”分别象征一个人的三个时期,即_____、______和_____,它们的人生观是“_____”、“____”和“_____”(用原诗中的词语填空)。

  (5)第(三)首诗中“描写”和“着笔”各比喻什么?

  (6)读了这三首诗,你有什么感受?请写出来。

  【试题答案】

  1. 从小就不愿困居于狭小的天地,神往山那边的新天地,富于幻想,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不怕困难,百折不挠,充满信心和勇气的奋斗者。

  2.

  (1)xiàn zhuó

  (2)惊异地羡慕;明朗艳丽。

  (3)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

  (4)少年 青年 老年 发展 贡献 牺牲

  (5)“描写”比喻努力奋斗的过程,“着笔”比喻努力奋斗的结果。

  (6)言之有理即可,如:成功是用汗水换来的,要发展自己,不要只看到成功,而忽略了艰辛的等。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6

  学习目标

  1、 把握文章思想感情,理解“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含义。

  2、 激发学生克服困难、战胜困难的决心和勇气。

  3、 鼓励学生多角度来理解课文。

  学习重点

  理解“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含义。

  学习难点

  多角度阅读课文,拓展思维空间。

  教学方法

  自学研讨

  走近作者:

  莫顿·亨特,美国当代作家。他早年曾加入美国空军,做过空军飞行员。在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参加战斗,曾经驾驶飞机深入德国完成极其危险的侦察任务。

  教学过程:

  预习展示

  预读:

  积累:

  (1)字音 耸立( ) 迂回( ) 训诫( ) 啜泣( )

  纳罕( ) 瘦骨嶙峋( ) 头晕目眩( ) 着眼( )

  (2)释义

  训诫 嶙峋

  纳罕 啜泣

  小心翼翼

  解读:

  1、 仔细阅读,完成下列各题。

  故事发生的时间 ,地点 , 人物 。

  2、 感知全文:

  本文主要写了我在一个闷热的`下午,在悬崖 、 的经历。

  其中 揭示全文的主旨。

  3本文记叙的顺序是什么?

  4那座悬崖有多高,悬崖加有多高?

  5、我取得成功的心里历程是: 、 、 、 。

  6、找出景物描写,体会它的作用。

  7、如何理解“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含义。

  提升展示:

  展读:

  1、阅读本文,你获得的人生启示是什么?

  2、生活中难免遇到困难,你遇到过吗,是如何克服的,从中吸取了怎样的经验教训?

  3你能挑战自我、取得人生道路重大成功,你认为有哪些因素?

  品读:

  1、文中你最喜欢哪个人物,为什么?

  最不喜欢哪个人物,为什么?

  2、如果你遇险,你的父亲会怎样救你,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中、西方教育子女方式的不同。你认为区别在哪里?你更赞同哪种教育方式,理由是什么?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7

  一、知识储备点

  有创意地阅读课文并复述故事。

  (二)、能力培养点

  学会思考,感悟普通生活中所富含的深刻哲理。

  (三)、情感体验点

  1、乐于尝试,敢于冒险.2培养患难与共的爱心。

  3、化整为零,克服畏难情绪,增强征服困难的自信心

  二、教学设想

  重点:探究“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含义。

  难点:多角度地思考同一个现象,获得不同的感司和体验。

  疑点:父亲为什么不怕孩子摔死?

  三、媒体平台

  课件设计构想:陡峭的山涯,八年来一直有病的“我”,在父亲的引导下,小心翼翼地走一步,再走一步……可采用卡通思面切换的形式完成,并配上相应一次比一次热烈的掌声。

  第1课时

  一、本课目标

  1、朗读课文,复述故事情节。

  2、讨论文章的主旨。

  教学设计:

  一、1、课文导入:

  同学们,你在生活中遇到过哪些困难(让学生根据课前准备的内容回答,可七嘴八舌地议论,也可插话。)《在山的那边》的作者一次次翻过无数座山,战胜困难,才看到全新的世界。如果联系你的学习生活,你又是怎样做的当在生活中战胜了困难,你想过这其中包含什么道理吗如果把这道理推而广之,就会成为人生的宝贵财富,成为战胜一切艰难的法宝。今天,老师向大家推荐美国作家莫顿·亨特《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文章,看看他是怎样从一件小事,感悟到一个人生哲理,给我们以启示的。

  2、默读课文

  2、作者简介

  二、跨越障碍(字音字形、多音字辨析、形似字辨析

  三、

  1、默读文章,组织学生复述课文。(大屏幕投影复述要点:时间、地点、人物、环境、故事过程) a.默读要求(时间、内容) b.复述要求(时间、地点、人物、环境、情节,即五个“w”)

  2、复述故事情节:复述前的准备--------抢答:

  故事发生在美国的哪个城市?

  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

  爬悬崖的一共有几个孩子?有名字的是哪两个?

  那座悬崖有多高?岩石架有多高?

  (采取小组加分的奖励方式,激励学生进行思考探究)学生讨论、交流、补充、评论(先小组交流,后大班交流)。

  3、教师引导学生复述课文内容时,要突出重点,给学生创造一个探究阅读的氛围,重点可放在“脱险”的过程。

  ①把故事分成两部分,前一部分可谓“冐险”,后一部分可谓“脱险”,请一个同学复述“冐险”,一个同学复述“脱险”。

  ②根据复述的得失,想一想自己的默读应该怎样改进。把经验记下来。

  整体感知:课文写的是“我”童年时的一次“脱脸”的经历,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它告诉我们:无论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要把它分解开来,分解为一小步一小步,困难就不大了。“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步了这一步再步下一步。

  4、字词教学

  合作探究:

  通过复述故事情节,同学们了解了文章的大意,是写“我”童年一次“脱险”的经历。既是“脱险”,又是怎样脱险的呢其中又蕴含什么生活哲理作者是怎样说的`请同学们朗读课文最后一段,思考下面的问题。 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组:

  a.“我”陷入怎样的险境又是怎样脱险的。

  b.这件小事给你哪些启示 学生朗读课文后,四人小组讨论以上问题。

  教师小结:从这篇课文中,可以学到作者小时候在那座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这是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人生经验。无论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要把它分解开来,分解为一小步一小步,困难就不大了。作者由一件小事,感悟到一个人生的哲理。这给我们一个启示,在生活中要善于感悟,善于感悟,人就会聪明起来。

  5、讨论

  1.找出课文中描写“我”爬下悬崖时的语句和“我”走第一步时的动词,这几个动词突出了“我”的什么心理?

  2.父亲指点“我”爬下悬崖时,“我”的心理有什么变化?

  3.课文什么地方写“我”再走一步?“走一步”和“再走一步”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4.父亲是怎么知道“我”陷入困境的?课文中几次写到杰利?是详写还是略写?能否略去不写杰利?为什么?

  5.“啜泣”是什么意思?课文中几次写到“啜泣”?含义有什么不同?

  6.爬悬崖这件事给了“我”什么启示?(“我”永远忘不了的经验指的是什么)

  答案1.课文主要居里夫人说过,“生活对于任何人都非易事”。大家在学习了《在山的那边》、《走一步,再走一步》两篇课文,给你留下什么思考呢进入初中,这是人生路上的一个新的起点。要在新的起点上,追求美好的理想,就要面对无数困难。怎样面对无数困难,将是我们初中学习生活中,也是人生道路上的实际问题。希望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把握住学习生活中的主旋律,走好每一步,一步一步坚持不懈地走下去。希望“山的那边”永远召唤着你,“走一步,再走一步”,伴你到达理想的彼岸。 学生朗读《在山的那边》和《走一步,再走一步》的重点片断,感受文章内容 拓展延伸:同学们,学习了《走一步,再走一步》一课,你还获得了哪些启示呢假如你是“我”,将怎么办假如你是“我’’的同学,将怎么办杰利与其他孩子有什么不同父亲为什么不把“我”抱下悬崖,而是教“我”自己下来 以上作业,请同学们在课间讨论交流,整理在练笔本上。

  拓展延伸二:

  比较阅读谈中美德教育方式:学生朗读《迷途笛音》回答问题:

  文章当中的迪廷除了用笛音指引我回家以外,还有什么方式?他为什么会选择这种方式?你对他这个人又怎样的看法?你的生活中有这种人吗,请你举例。

  课后记:把两篇课文内容综合在一起阅读,是根据语文课程标准教学建议“充分发挥师生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确立的,旨在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在朗读教学中,给学生以朗读方法的指导,并把朗读和品味结合起来,使学生既受到高尚情操的启迪,又得到美的艺术感染。在阅读教学时,努力形成一种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给学生提供了较好的学习空间。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8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能够复述课文内容;

  2、整体把握课文内容,领会作者写作的意图;把握文章的主旨。

  3、进行多角度的阅读:探究人物做法,能提出自己的意见;

  4、联系自己的生活实践,感悟人生哲理。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出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认识,提升自己的思想认识,正确把握本文的思想内涵;

  2、采用读议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充分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多角度解读课文;

  教学重点:

  复述故事情节。整体感知课文,掌握详略得当的写作技巧。

  教学难点:

  探究性、多角度理解故事所蕴含的生活哲理。掌握文章如何借事论理,使学生感受到正确对待困难,在面对困难时要有不馁不躁,沉着应付的信心和决心。

  教学方法:

  朗读;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能够复述课文内容;

  2、整体把握课文内容,领会作者写作的意图;把握文章的主旨

  3、感悟人生哲理。

  教材分析:

  一、导入:

  上课前先给大家讲个小故事。

  1945年1月,在英格兰的沃顿空军基地。一个上尉飞行员接受了一项任务,驾驶没有任何武器装备和防护设施的蚊式双引擎飞机深入到德军本土执行侦察任务。他觉得几乎无法完成任务,想象着飞机坐舱被炮弹击中,自己鲜血飞溅,连跳伞的力气都没有。

  第二天,他驾机滑行在跑道上,他告诫自己,现在,只是起飞,飞起来就行。升到两万五千米高空时,他又告诫自己,现在所要作的,是在地面无线电的指导下,保持这个航向20分钟,就可以到达荷兰的素文岛,这个,不难作到。

  就这样,他不断告诫自己,下面只是飞越荷兰,这并不难,然后是飞临德国,根本不须想更多的事。而且,还有后方的无线电支持。就这样,一程又一程,这位上尉终于完成了任务。当他接受盟军的奖励时,他说,我之所以成为孤胆英雄,完全是因为我小时候一段经历的启示。

  同学们,你们想知道这个人是谁,他是怎样克服自己的困难的吗?

  他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这篇课文《走一步,再走一步》的作者莫顿亨特(板书题目、作者)。刚才这个故事是《走一步,再走一步》原文的前半部分在选入教材时做了删节。作者讲自己之所以能够战胜困难,是由于小时候的一段经历留下的启示。那我们今天就来看看,到底作者小时候发生过一件什么事,可以使他在长大之后,勇于面对困难和解决问题。

  二、阅读: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思考(1)本文主要讲述了作者一次怎样的人生经历?

  (2)作者用哪句话结束了人生经历的讲述?

  (3)在这种经历中,作者领悟到了什么?

  (本环节的设计旨在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一个整体把握。)

  2.复述故事情节。

  用三分钟的时间浏览课文,准备复述故事情节。提出明确要求:①交代清楚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②把握文章的故事情节(起因、经过、结果);

  ③尽量用自己的话。

  (1)复述前的准备抢答

  故事发生的地点在哪?

  故事发生的时间?

  爬崖的孩子有几个?有名字的是谁?

  那座悬崖有多高?石架有多高?

  孩子们为什么去爬悬崖?

  “我”为什么不下来?

  “我”最后是怎样下来的?

  (本环节的设计所针对的是我们所授课的初一学生,听课、读书注意力不够集中,效率差的问题。同时也为复述课文作准备。)

  (2)把故事分成两部分,前一部分可谓是“冒险”,后一部分可谓是“脱险”,请一位同学复述“冒险”,一位同学复述“脱险”。

  在复述过程中可以由多个学生重复复述,要求逐渐提高。让学生在复述过程中,体会记叙文的记叙顺序详略安排,环境描写,心理描写及修辞手法的作用,以及故事情节的前后铺垫、呼应。

  <本环节的设计的目的是多方面的:1、进行口语训练。2、引导学生体会记叙文写作的特点。3、熟悉文章内容,为研讨主旨作准备。本环节参与复述的学生有限,其他学生可通过听复述和找毛病,作补充的方式来参与>

  (3)根据复述的得失,想一想自己的默读应该如何改进。把经验记下来。

  3、文章结构(提问)。

  板书:

  (一)“我”跟小伙伴去爬悬崖(1~6段)

  (二)“我”爬到半途陷入困境。 (7~15段)

  (三)“我”在父亲的指点下爬下悬崖。 (16~22段)

  (四)童年经历留给“我”的人生经验。 (23段)

  4、朗读课文。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注意发音、停顿、重音、语调、速度。

  5、主旨研讨

  (1)从课文内容看,题目“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什么意思?

  联系结尾的议论来理解:无论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要把它分解开来,分解为一小步一小步,困难就不大了。

  (2)一个巨大的困难分成“一步一步”是什么意思?

  关键是化整为零。大困难是由小困难组成的,小困难是不难战胜的,一步步战胜了小困难,最后就是战胜了巨大的困难。当然,重要的还在于走好每一步,一步一步坚持不懈地走下去。

  (3)为什么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在人生道路上,面对困难,“走一步,再走一步”这种人生经验,给人以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信心。

  (本环节是课文悟读,师生畅谈自己的理解:面对巨大的困难,往往心怯了。其实只要不要想着这巨大的困难,勇敢地脚踏实地迈出第一步,走了第一步继续走下一步,坚持不懈;当某天蓦然回首时,困难就已化为乌有。莫顿亨特先生从悬崖上习得的是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人生经验。) <在主旨研讨上,允许学生保留自己独特的意见。>

  三、拓展延伸:

  阅读文章,学会了很多,从中领悟了人生哲理。

  送同学们一首小诗《一步》:一步走不完长征路/长征却少不了每一步/一步登不上高山顶/一步却能跌下深山谷/在人生的道路上/请珍重每一步

  请同学们结合文章内容及小诗,联系现实生活谈谈你从中受到的启发。

  (提示:你在生活中曾遇到什么困难?当时你怎样对待的?结果如何?如果现在碰到这种情况你会怎么做?)

  <这个环节主要是强调文章主旨以及学以至用>

  四、课堂小结

  一个人在人生的旅途上,不可能都一帆风顺;遇到困难,感受挫折,都是很正常的。只要我们不要失去自信,牢记“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办得到的”,那什么样的艰难险阻都将被你踩在脚下。这堂课在与莫顿亨特先生心灵的对话中,我们结交了这位智者朋友,拾取了智慧。而我们只有把这份智慧化为下一刻的实际行动,才算真正汲取了这份营养。

  五、布置作业

  1、选课后读一读,写一写至少三个造一段话。

  2、学习《走一步,再走一步》,还给你哪些启示呢?假如你是“我”,将怎么办?假如你是“我”的同学,将怎么办?杰利与其他孩子有什么不同?父亲为什么不把“我”抱下悬崖,而是教“我”自己下来?

  请同学们在课间讨论交流,整理在练笔本上。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深入理解课文主旨,多角度理解文章。

  一、导入:

  意大利著名画家达芬奇的老师对达芬奇谈自己画蛋的体会,他说:“即使是同一只蛋,只要变换一下角度,形状便立即不同了。

  我国宋代伟大诗人苏轼也谈过类似的体会,他仔细观察过庐山,然后作诗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两则材料告诉我们,无论绘画还是观景,都要选择不同的角度。这样,才能发现事物、景物的不同特点,画画,才能画出新意;观景,才能观出新意。对一些意蕴丰富的文章也应如此,应从多个方面去想,读得有创意,提高阅读质量。

  二、再读课文,赏析文中的精彩语言。

  文中有哪些词句让你感到精彩?为什么?

  <本环节主要锻炼学生的语言感悟力>

  三、多角度阅读。

  讨论:1、你最喜欢文中哪个人物,最不喜欢哪个人物,为什么?

  <对于复杂人物,引导学生深入分析>

  2、假如“我”的父亲急忙赶到悬崖下面,一面安慰“我”,一面急忙爬上石架,把“我”扶下来,这种做法和文中父亲的做法你更喜欢哪种?为什么?

  3、从中看出这是一位怎样的父亲?如果是母亲来的话,她又会怎样做?你能想象一下吗?

  4、杰利算是“我”真正的朋友吗?他为什么抛下我还是和大家一起走了?你能揣摩一下他当时的心理吗?

  5、四个小孩子的行为你欣赏吗?如果是你是其中的一位,你会怎么做?

  <这几个个问题的设计主要是引导学生多角度理解文章,学会从一篇文章中获得多方面的知识和感悟。>

  相关的.分析:

  父亲角度

  这是一位真正爱自己孩子的父亲,他不像别的父亲,爬山石架把儿子抱下来,而是让作者自己走一步,再走一步的下去。这是为锻炼孩子的勇气和毅力。如果他对孩子百依百顺,那只是让他更加娇气,一生一世都软弱无能。有句话说:“打是亲,骂是爱”,只有在磨练下才能成好钢,没有磨练的只是土块、锈铁。所以这位父亲是对孩子负责的真正爱孩子的父亲。

  这是一个充满爱心和教育的智慧的父亲。一位明智、教子有方的父亲。父亲完全可以凭自己的实力抱孩子下来,但他不这样做,而是引导孩子凭自己的努力一步步地克服自己。其实,父亲这样做是想给孩子一份经验,一次锻炼,一个成就感,一份不怕任何困难的勇气。这是父爱的一种多么明智的体现,是真正的父爱。他在父亲的眼里,孩子克服困难的能力比生命更重要,因为,父亲知道,温室里的花朵是经不起风雨的,同样,被溺爱的孩子是经不起考验的。

  母亲角度

  慈母多败儿。这位母亲一直告诫我不要冒险。在母亲的庇护下,“我”变得非常懦弱。如果杰利通知的是母亲的话,可能她会声嘶力竭地叫我别动,吓得脸色苍白,神经兮兮的叫了一大帮人来。之后母亲可能不允许我跨出家门半步,不准我与杰利玩。从此,世上多了一个废物,少了一个作家。

  师总结:哪一位父亲不爱自己的子女。这位“狠心”的用心良苦的父亲以独特的方式在“我”的生命中注入自信的琼浆,熔铸了“我”直立的腰杆。他给孩子的不只是一个健康的躯体,还给了孩子一个自信的灵魂。这对孩子的一生无疑是最宝贵的财富。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要在感受伟大母爱的同时,也要多理解这份严厉的深沉的父爱。

  杰利角度

  如果我是杰利,我会感到左右为难,一边是最要好的朋友,一边是更多的朋友。四个孩子一定不会让杰利帮“我”,而杰利也不想被嘲笑,不想失去这几个玩耍的朋友。所以杰利虽然“看来好像有点不放心”,但还是和大家一起走了。我想,,这也说明杰利低估了“我”的懦弱。他以为这么点悬崖,“我”总会下来的。再说,他一时也帮不了“我”。天越来越黑了,见“我”没回来,杰利的良心不安了,便告诉了“我”父亲,寻求大人帮助,把“我”从危险的边缘救了回来。杰利虽然有做得不对的地方,但他是“我”真正的朋友。

  四个孩子的角度

  我感觉四个孩子的人品有问题。当自己的朋友遇上困难的时候,他们不仅不去拉自己的朋友一把,反而雪上加霜的嘲讽朋友,把他一人留在危险的石架上,这也是拿别人的生命开玩笑。他们根本不是真正的朋友,简直可恶之极。

  师追问:患难见真情,好朋友应当有难同当。假如“我”的父亲没有来,你作为“我”的同学,将怎么办?

  四、总结感悟:

  作者从一件往事,感悟到人生的哲理,成为一笔精神财富。也给了我们一个启示:生活中要善于感悟,要善于从事件中悟到道理。

  我们学完这篇文章,又有什么启示呢?

  1.朋友之间应互相关爱,互相帮助,要懂得照顾弱小者。

  2.教育孩子应注意培养他们自身的能力,而不是越俎代庖。

  3.生活中遇到困难、挫折是难免的,应学会正确面对。

  4.遇到危险要冷静,寻找方法一步步解决,不悲观失望、失去信心。

  三、课堂小结

  多角度阅读是这堂课学习的重点。以后在阅读的过程中同学们可学着运用它,它不仅可以让我们读出文章的新意,提高阅读质量,还可以提高我们的创造性阅读能力,拓展我们的思维空间。

  四、补充阅读:试着多角度阅读《信念的力量》。

  附:信念的力量

  鲁西南深处有一个小村子叫姜村,这个小村子因为这些年几乎每一年都要有几个人考上大学、硕士甚至博士而闻名遐迩。方圆几十里以内的人们没有不知道姜村了,大学村成了姜村的新村名。

  姜村只有一所小学校,每一个年级一个班。以前的时候,一个班只有十几个孩子。现在不同了,方圆十几个村,只要与村里有亲戚的,都千方百计把孩子送到这里来,人们说,把孩子送到姜村,就等于把孩子送进大学了。

  在惊叹姜村奇迹的同时,人们也都在问,都在思索。是姜村的水土好呀?是姜村的父母掌握了教孩子秘诀吗?还是别的什么?

  假如你去问姜村的人,他们不会告诉你什么,因为他们对于秘密似乎也一无所知。

  在二十多年前,姜村小学调来了一个五十多岁的老教师,听人说这个教师是一位大学教授,不知什么原因被贬到了这个偏远的小村子。这个老师教了不长时间以后,就有一个传说在村里流传。这个老师能掐会算,他能预测孩子的前程。原因是,有的孩子回家说,老师说了,我将来能成数学家;有的孩子说,老师说我将来能成作家;有的孩子说,老师说我将来能成音乐家;有的说,老师说我将来能成钱学森那样的人,等等。

  不久,家长们又发现,他们的孩子与以前不大一样了,他们变得懂事而好学,好像他们真的是数学家、作家、音乐家的材料了。老师说会成为数学家的孩子,对数学的学习更加刻苦,老师说会成为作家的孩子,语文成绩更加出类拔萃。孩子们不再贪玩,不用像以前那样严加管教,孩子也都变得十分自觉。因为他们都被灌输了这样的信念:他们将来都是杰出的人,而有好玩、不刻苦等恶习的孩子都是成不了杰出人才的。

  家长们都纳闷,也将信将疑,莫非孩子真的是大材料,被老师道破了天机?

  就这样过去了几年,奇迹发生了。这些孩子到了参加高考的时候,大部分都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大学。

  这个老师在姜村人的眼里变得神乎其神,他们让他看自己的宅基地,测自己的命运。可是这个老师却说,他只会给学生预测,不会其他的。

  这个教师年龄大了,回了城市,但他把预测的方法教给了接任的老师,接任的老师还在给一级一级的孩子预测着,而且,他们坚守着老教师的嘱托:不把这个秘密告诉给村里的人们。

  我的几个好朋友就是从姜村走出来的,他们说,他们从考上大学的那一刻起,对于这个秘密就恍然大悟了,但他们这些人又都自觉地坚守起了这个秘密。

  听说完这个故事,我一直在被这位可敬的老师感动着。人世间还有什么力量能超过信念的力量呢?他通过中国最传统的方式,在这些幼小孩子的心灵里栽种了信念啊!

  阅读指导:

  从“老教授”的角度看,昭示了一种成功的教育理念。

  从“姜村”村民的角度看,提示了适宜的教子方略。

  从姜村孩子的角度看,倡导树立坚定的人生信念。

  五、作业:小作文:

  由生活中的一个小事得到一个经验,感悟一条哲理,你有这样

  经历吗?写一写你的故事。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9

  教学目标

  ①正确地朗读课文,较完整地复述故事情节,做到条理清楚,详略合适。

  ②结合语境理解重点词、句的深刻含义。

  ③联系自身生活体验,感悟人生哲理。

  教学重点

  ①复述故事情节。

  ②探究性、多角度理解故事所蕴含的生活哲理。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复述故事,整体感知。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讲述1945年1月莫顿亨特架机侦察的故事导入。

  二.复述故事,整体感知

  1.指导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划出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

  a.给加点字注音。b.按拼音填空。c.结合语境解释词义。

  2.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3.复述准备,抢答问题:

  a.课文主要记叙了什么事情?(可以概括回答)

  b.这件事情发生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c.“我”为什么“一时拿不定主意”?后来又为什么跟着伙伴们去爬山了呢?

  d.“我”在爬山途中都遇到了哪些困难?当时“我”是怎么想的?

  e.后来“我”又是怎样脱险的?脱险以后“我”有什么感觉?

  4.学生分节(冒险、脱险)复述课文

  教师可提要求:

  ①跳读课文,抓住以上讨论要点。

  ②重点细节,尤其是脱险部分,尽量用课文原句。

  ③口齿清楚,能正确表达感情。

  5.讨论复述的得失,总结改进的意见。

  ①处理好详略

  ②抓住人物行动和心理活动的细节。

  三.小组讨论、探讨文意

  ①读了这个故事,你最大的一点感想是什么?

  ②“我”为何将“走一步,再走一步”作为文章的题目?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文章主旨,学生只要能扣住课文说出自己的主要感受即可,不必面面俱到。如有争议的.地方,可课后思考,留待下节课继续探究。

  四.齐读课文最后一段,背诵

  布置作业

  ①写生字。

  ②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①结合语境理解重点词、句的深刻含义。

  ②深入理解文章主旨,探究性、多角度理解文章。

  教学设计

  一.朗读课文,品读语言

  1.圈划人物心理、行动以及环境描写的雅词美句。

  2.小组讨论交流,找出能概括“我”的行动和心理过程的词句。

  爬—蹲—伏

  二.探究品味,感悟情理

  1.全班有感情朗读脱险部分。

  2.组织学生深入探究、提出并讨论问题。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

  ①开头的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

  ②父亲为什么指挥“我”先迈出左脚的一小步?

  ③我在父亲的指导下仅仅是爬下了几米高的石架,为什么还说“我产生了巨大的成就感”?

  3.朗读品味:

  ①“你能办得到的。”“这似乎能办得到。”“我能办得到的。”

  朗读这三句话时应把重音放在哪个字上?三句话的语气有什么不同?后两句写出了我的什么变化?

  ②想象“我”在石梁上的心理,说一说。

  ③“我”在脱险前后有哭了两次,哭时的情感一样吗?

  ④学生表演父子对话,品味人物语言。(体会以鼓励为主,并教给方法的良苦用心)

  三.结合体验,品味人生

  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1.一个中国父亲遇到这种情况,他会怎样做?

  2.假如你就是文中的“我”,孤身一人在悬崖上,你将怎么办?下来后,你最想说的话是什么?。

  四.拓展练习,积累语言

  从“读一读,写一写”中选用五个以上的词,以“逆境”为话题,说一段话。

  布置作业:

  课外练笔:《在悬崖面前》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10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准确复述课文内容;

  2、感受文中的心理描写和语言描写,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出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认识,提升自己的思想认识,正确把握本文的思想内涵;

  2、采用读议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充分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引导学生

  多角度解读课文和品味语言;

  情感与价值:

  激发学生勇于克服困难,敢于战胜困难的决心与勇气。

  教学重点:

  复述故事情节。整体感知课文,掌握详略得当的写作技巧。

  教学难点:

  探究性、多角度理解故事所蕴含的生活哲理。掌握文章如何借事论理,使学生感受到正确对待困难,在面对困难时要有不馁不躁,沉着应付的信心和决心。

  教学方法:

  朗读;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材分析:

  《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一篇通俗易懂但又耐人寻味的美文,讲的是作者小时侯一次在

  小悬崖上的遇险经历。从这次经历中,他悟出了一个道理,并且这道理成了他以后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人生经验。同时,这篇文章在结构线索、起伏照应、心理刻画等方面都非常有特点,语言简练流畅、含蓄委婉。因此,教学本文,旨在引导学生正体把握课文内容,领悟作者讲述的人生哲理。在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进行探究,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学到一些写作技巧。

  一、导入新课: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困难,学习上的,家庭中的与人相处时的……,面对这些,你怎么办呢?其实,在人生路上遇到困难是正常的。今天我们学习《走一步,再走一步》,从文中这个孩子的脱险经历中寻求启示吧。

  二、检查生字词的预习:

  需注意的`:训诫(jiè)迂回(yū)啜泣(chuò)纳罕(hn)

  头晕目眩(yūn)颤抖(chān)

  <这个环节主要目的是字词积累>

  三、默读课文,然后回答问题:

  1、故事发生的地点在哪?

  2、故事发生的时间?

  3、爬崖的孩子有几个?有名字的是谁?

  4、那座悬崖有多高?石架有多高?

  5、孩子们为什么去爬悬崖?

  6、“我”为什么不下来?

  7、“我”最后是怎样下来的?

  <本环节的设计所针对的是我所授课的初一学生,听课、读书注意力不够集中,效率差的问题。同时也为复述课文作准备。>

  四、复述故事情节:

  复述时将全文分为两部分:①冒险。②脱险。

  要求:①尽量完整。②详细得当。③生动具体。

  在复述过程中由多个学生重复复述,要求逐渐提高。让学生在复述过程中,体会记叙文的记叙顺序详略安排,环境描写,心理描写及修辞手法的作用,以及故事情节的前后铺垫、呼应。

  <本环节的设计的目的是多方面的:1、进行口语训练。2、引导学生体会记叙文写作的特点。3、熟悉文章内容,为研讨主旨作准备。本环节参与复述的学生有限,其他学生可通过听复述和找毛病,作补充的方式来参与>

  五、主旨研讨:

  ①父亲为什么指挥“我”先迈一小步?这对你有什么启示?

  ②“我”在走下仅几米高的悬崖后,为什么会产生“巨大的成就感”?

  ③结合最后一段,说说你对题目的理解。

  ④读了这个故事,对你有什么启发?

  <在主旨研讨上,允许学生保留自己独特的意见。>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深入理解文章主,探究性,多角度理解文章。

  一、再读课文,赏析文中的精彩语言。

  文中有哪些词句让你感到精彩?为什么?

  <本环节主要锻炼学生的语言感悟力>

  二、多角度阅读,进一步拓展思维空间。

  1、讨论:你最喜欢文中哪个人物,最不喜欢哪个人物,为什么?

  <对于复杂人物,引导学生深入分析>

  2、讨论:假如“我”的父亲急忙赶到悬崖下面,一面安慰“我”,一面急忙爬上石架,把“我”扶下来,这种做法和文中父亲的做法你更喜欢哪种?为什么?

  <这个问题的设计主要是引导学生多角度理解文章,学会

  多的从一篇文章中获得知识和感悟。>

  三、讨论:你在生活中曾遇到什么困难?当时你怎样对待的?结果如何?如果现在碰到这种情况你会怎么做?

  <这个环节主要是强调文章主旨以及学以至用>

  四、补充阅读:读课后汪国真的小诗,谈谈你的理解、感悟。

  <本环节是扩展阅读>

  五、作业:小作文:

  由生活中的一个小事得到一个经验,感悟一条哲理,你有这样

  经历吗?写一写你的故事。

  反思:

  本课完成较好的任务:

  1、体现了新课标理念。

  2、对记叙文六要素及记叙顺序的强调。

  3、精彩赏析环节学生参与性强,思维灵活活动。

  4、本课中对学生口语训练基本到位。

  5、拓展题确实使学生得到开拓。

  出现的缺点和问题:

  1、复述环节参与学生有限,而且复述中总有遗漏。

  2、在课时安排把握上比较困难,由于学生积极性太高,在两课时

  内完不成任务。

  3、由于学生生活经验有限,对文章主题的理解把握不够深刻、准确。

  4、拓展作业很受学生语言和写作水平的限制,不够理想。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11

  学习目标

  1、理解、积累“啜泣、纳罕、迂回、训诫、瘦骨嶙峋、小心翼翼”等词语。

  3、鉴赏课文中由事推理的感悟美。在阅读中感悟和思考生活哲理,激励战胜艰难险阻的勇敢精神。

  学习过程

  一、基础知识

  ⑴根据拼音写出词语并解释:

  2、学习多角度探究课文内容的阅读方法,培养创造性阅读的能力。

  ①línxún()_______________

  ②chuòqì()________________

  ③dàhǎn()________________

  ④sǒnglì()________________

  ⑤níngshì()________________

  ⑵分别写出与下列各形声字同声旁的字,并组词:

  侍()啜()漫()踩()

  ()()()()

  ()()()()

  二、理解探究

  1、学生读课文,思考:

  ⑴从课文内容看,标题“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什么意思?

  ⑵在人生道路上,面对困难,“走了一步,再走下一步”是什么意思?

  ⑶一个巨大的困难分成“一步一步”,是什么意思?

  ⑷为什么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

  三、合作释疑

  2、小组合作研讨,多角度探究文意:

  ⑴石架大约7米高,扛梯子把孩子抱下来要保险得多,也简单得多,父亲为什么不这样做?他的办法有什么普遍意义?

  ⑵哪些地方写到杰利,请一一加以评论。

  ⑶请评论四个孩子的行为。

  ⑷假如“我”的父亲没有来,你作为“我”的同学,将怎么办?

  ⑸假如你是“我”,孤身一人在悬崖上,将怎么办?

  四、课内精读

  阅读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①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暮色开始四合。在一片寂静中,我伏在岩石上,恐惧和疲乏使我全身麻木,不能动弹。

  ②暮色苍茫,天上出现了星星,悬崖下面的大地越来越暗。这时,树林里有一道手电光照来照去。我听到了杰利和我父亲的声音!父亲的手电光照着我。“下来吧,孩子”,他带着安慰的口气说,“晚饭做好了。”

  ③“我下不去!”我哭着说,“我会掉下去,我会摔死的!”

  “听我说吧,”我父亲说,“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办得到的。眼睛看着我电筒的光照着的地方,你能看见石架下面那块岩石吗?”

  ④我慢慢地把身体移过去。“看见了。”我说。

  “好,”他对我说,“现在你把左脚踏到那块岩石上。不要担心下一步。听我的话。”

  ⑤这似乎能办得到。我小心翼翼地________出左脚去________那块岩石,而且________到了它。我顿时有了信心。“很好,”我父亲叫道,“现在移动右脚,把它移到右边稍低一点的地方,那里有另外一个落脚点。”我又照着做了。我的信心大增。“我能办得到的。”我想。

  ⑥我每次只移动一小步,慢慢爬下悬崖。最后,我一脚________在崖下的岩石上,_______了父亲强壮的手臂中。我先是________了一会儿,然后,我产生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这是我永远忘不了的经历。

  ⑦我曾屡次发现,每当我感到前途茫茫而灰心丧气时,只要记起很久以前我在那座小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我便能应付一切。我提醒自己,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这时,我便可以惊奇而自豪地回头看看,自己所走过的路程是多么漫长。

  1、在⑤⑥段中的空白处填入适合的动词。

  2、解释文中加粗的词语:

  ⑴寂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小心翼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灰心丧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最能表现“暮色四合”带给我的直接影响的词是________,结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在父亲的指点下,爬下悬崖的过程描写得非常细致生动,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我产生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指的是_____________。

  6、照应题目,表现主题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

  7、简述你从作者的经历中悟出了什么生活哲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拓展延伸

  唤醒生命

  ①他生活宽裕,爱好旅游,常利用闲暇时间开着自己的车四处游历。前不久,他又进行了一次长途旅行,自己驾着车远赴20xx多公里外的西藏。

  ②经过半个多月的奔波,他到达平均海拔3000多米的青藏高原地区。只身旅行,难免孤寂,但在那片地广人稀的地方,人影和炊烟都难得一见。他打开车里的收音机,却收听不到任何节目。

  ③车子进入高原腹地。穿越戈壁和沙丘的道路,两旁没有成活的草木,有的只是冰天雪地和不时刮起的狂风。

  ④他一路上领略着奇特的`高原风光,不料赖以行进的汽车却出了故障。他仔细检查了半天,竟然没有找到任何原因。他想起以前听别人说过,如果遇到这种情况,唯一能做的事情就是等待过往的车辆,请别的司机帮忙修理,或者帮助拖着坏了的车离开这里。

  ⑤只有等待,他一直等了三天。糟糕的是,三天里竟没有任何车辆从这里经过,甚至连一个人影都没看见。那是怎样的一个世界啊,死一般的沉寂、空旷。他携带的食物和水已所剩无几,处境非常险恶,如果再等不到过往的车辆或者能够帮助他的人,等待他的只有死亡。

  ⑥又过了两天,一场大雪将他的车慢慢覆盖。他又冷又饿,因为食物已经完全吃完了。

  ⑦迷迷糊糊中,蜷缩在车内的他被一种声音吵醒。爬出车来,他看见车顶上趴着一只不知名的小鸟。那只小鸟也许是在寻觅食物,看起来同样无助,正用微弱的声音不停地鸣叫着。霎时间,他的泪水禁不住涌出,这是五天来,他第一次听到来自生命的声音!

  ⑧他伸出手,轻轻捉住了那只小鸟,将它放进相对暖和的车厢里。他开始打起精神,试着努力自救。他反反复复地仔细检查汽车,终于找到了故障的原因,原来是化油器上的一个零件阻塞了油路。车子修好了,他靠虚弱的身体开着车向前行驶了40多公里,驶抵一个牧民居住点,他终于得救了。只是,那只吵醒他的小鸟在车子行驶的途中不幸地死去了。

  ⑨这段经历,后来他常常谈起。他说:“是那只小鸟求生的叫声,挽救了我的生命。”直到今天,作为纪念,他还把那只风干得比拳头还小的小鸟保存在自己的书橱里。

  ⑩但我想说,那只殒命高原的小鸟,它并不曾想起过要救人,救他的还是他自己。小鸟的叫声唤醒了他求生的欲望,才使他得以绝处逢生。是啊,被唤醒的生命才会有激情去创造,才能够走出眼前看似无际的困境和厄运。

  (选自《知道窗》20xx年第3期,有改动,作者祁文斌)

  1、文章写“他”旅游,为什么对“他”在旅途中的所见所闻一笔带过?文章用第三人称来叙述,有什么好处?

  2、“这段经历,后来他常常谈起”,请概述他的“这段经历”。(30字左右)

  3、如何理解“他”把“那只风干得比拳手还小的小鸟保存在自己的橱里”这一做法?

  4、作者说“救他的还是他自己”,这和第⑨段“他”所说的“挽救了我的生命”是否矛盾?为什么?

  5、文章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它同前文有什么关系?

  答案:

  第2课走一步,再走一步

  一、基础知识

  ⑴①嶙峋形容人瘦削

  ②啜泣抽噎,抽抽搭搭地哭

  ③纳罕惊奇,诧异

  ④耸立高起,直立

  ⑤凝视聚精会神地看

  ⑵侍候峙(对峙)恃(恃才傲物)

  啜泣缀(点缀)掇(拾掇)

  漫长慢(慢待)幔(布幔)

  踩点睬(理睬)彩(彩旗)

  二、理解探究

  1、⑴题目的含义可以这样理解:无论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要把它分解开来,分解为一小步一小步,困难就不大了。

  ⑵在人生道路上,面对困难,“走一步,再走一步”这种人生经验,给人以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信心。

  ⑶“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一步一步走下去,有天大的困难也可以闯过来。

  ⑷关键是化整为零。大困难是由小困难组成的,小困难是不难战胜的,一步一步战胜了小困难,最后就是战胜了巨大的困难。当然,重要的还在于走好每一步,一步一步坚持不懈地走下去。

  三、合作释疑

  2、小组合作研讨,多角度探究文意:

  ⑴爬上石架的“我”,上不去,下不来,陷入绝望、恐惧,父亲并没有用梯子上去救护,而是鼓励、指导孩子“走一步,再走一步”,使一个孱弱的孩子获得信心,变得勇敢。让孩子自己下来,经受一次历练,增长勇气和经验。事实上,“我”确实从中得到了难忘的经验。这个父亲是很懂得怎样训练孩子的,他深知,如果自己上去救,孩子自己的能力就毫无长进。富有教益的方法使孩子获取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他的办法告诉人们,对孩子不要溺爱,要科学地训练孩子,使之自立自强。作为家长,当孩子遇到困难和挫折时,要给以指导、鼓励,不能包办代替,路要让孩子自己走,在走的过程中不断地成长、成熟起来。

  ⑵在“我”爬上石架,陷入困难时,“杰利看来好像有点不放心,但还是和大家一起走了”;尔后是杰利去把父亲找来的,说明他还是富于友情的。

  ⑶文中其他四个孩子,在“我”陷入困境时则把“我”丢在那儿不管,还无情地嘲笑,这样对待一起玩的伙伴则有些恶劣,没有患难与共的爱心。

  ⑷培养患难与共的爱心,同时激励勇敢精神。

  四、课内精读

  1、伸探踩踩投入啜泣

  2、⑴没有声音,孤单冷清。

  ⑵谨慎小心,丝毫不敢疏忽的样子。

  ⑶因遭到困难失败意志消沉。

  3、恐惧不能动弹

  4、“脱险”的经历是文章的重点,因此详写,也为下文说“永远忘不了”作铺垫。

  5、战胜恐惧,顺利脱险

  6、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

  7、略(提示:围绕“目标、理想、意志”谈即可.)

  五、课外阅读

  1、因为本文主题是唤醒生命,如果浓墨重彩地写奇特的高原风光,就偏离了主题。

  能客观地展现生活,不受时空限制。(意思对即可)

  2、他驾车去西藏旅游,陷入困境。一只小鸟唤醒他求生的欲望,他自救成功。(意思对即可)

  3、这是对小鸟的敬重,实际上也是对生命的礼赞(意思对即可)

  4、不矛盾。因为小鸟只是唤醒他求生的欲望,而挽救生命是因为他发挥了自己的主观能动性,靠自己的力量和智慧摆脱了困境。(意思对即可)

  5、点明题旨,画龙点睛。前文的记叙是这段议论的基础,这段议论是对前文的深化。。(意思对即可)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12

  【教材分析】

  1、写法

  本文记叙了“我”童年时一次“脱险”的经历,其中蕴含着生活的哲理。课文记叙部分是以时间顺序安排的。其中,“但是自我出世以后,八年来我一直有病,而且我一直把母亲叫我不要冒险的训诫牢记在我心里。”是插叙部分。这部分也是伏笔。理解了这一点,对为什么“五个孩子都能爬上崖顶,而“我”只能爬到三分之一高度的岩石架,而且上不去,下不来,吓得要死呢?”这一类问题就不难理解了。另外,课文开头一段中“……都想找些新花样来玩。”给读者留下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急切地期待下文。最后一段,悬崖脱险给作者提供了经验:对一切事物,要着眼于最初的那一步,走一步,再走一步,最终直达目的。整篇文章记叙顺序合理,语言周密,值得我们学习。

  2、重点

  阅读这篇课文,可以学到作者小时候“在那座小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这是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人生经验。无论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要把它分解开来,分解为一小步一小步,困难就不大了。“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一步一步走下去,有天大的困难也可以闯过来。关键是化整为零。大困难是由小困难组成的,小困难是不难战胜的,一步一步战胜了小困难,最后就是战胜了巨大的困难。当然,重要的还在于走好每一步,一步一步坚持不懈地走下去。这种人生经验,给人以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信心。“我”爬到石架,上不去,下不来,陷于绝望、恐惧,听了父亲的话,觉得一小步,“似乎能办得到”,第一步成功,“顿时有了信心”,第二步成功,“信心大增”。这个经验,使他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能对付一切。作者从一件往事,感悟到一个人生哲理,成为一笔精神财富。这给我们一个启示,生活中要善于感悟,要善于从事件中领悟到道理。哲理是有普遍意义的,善于感悟,人就会聪明起来。感悟对于写作也极重要,这篇课文记叙的虽然只是一次历险,立意却很高,富有教益。

  3、难点

  一篇课文,可以从不同角度去探究,获得多方面的教益。父亲眼看孩子在悬崖石架上下不来,明知一不小心就会摔死,可是他并不上去救护孩子。细读父亲怎样教孩子下来,很有意思。看来,这位父亲深知,如果自己上去救,孩子自己的能力就毫无长进。他让孩子自己下来,经受一次历练,增长勇气和经验。事实上,“我”确实从中得到了难忘的经验。这个父亲是很懂得怎样训练孩子的,自己只给以指导、鼓励,这样可以使一个孱弱的孩子获得信心,变得勇敢。从孩子的角度来说,路要自己走,不能老是让大人抱着走,在自己走的过程中,要从大人那里接受经验。再看五个孩子。是杰利去把父亲找来的,他是富有友情的。其他四个孩子呢,则把“我”丢在那儿不管,还无情地嘲笑,对一起玩的伙伴竟然如此,真够恶劣。

  【学习方法指导】

  学习这篇文章,应首先采用默读的方法。默读要注意速度,要从每分钟三百字提高到五百字,本文大约一千五百字,要求四分半钟看完。默读后注意复述故事情节,复述的要点是时间、地点、人物、原因、数字等。所以在默读时就应在课文中找出复述的要点。其次,整体感知课文,探究“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含义。继而进行多角度阅读,这样不至于老是往一个方面去想,能读得有创意,能提高阅读质量。对于多角度阅读,首先要确立角度,关键也在于此。怎样确立角度呢?可以着眼于某一人物,也可以着眼于某一情节,提出问题,思考问题。举个例子说,评论杰利什么地方做得对,什么地方做得不太好,就是一个角度。最后,联系所学及自身实际,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获得思想启迪。

  【知识拓展】

  初中应掌握的阅读方式

  1、探究性阅读

  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学生主动参与阅读的过程。主动探究、主动发现,筛选信息,处理信息,猜想验证,形成解释的阅读方式。

  2、创造性阅读

  在阅读基础上,引发学生进行联想、想像、推论,注重培养学生的再造想像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想像力,激发思考,提高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

  3、多角度阅读

  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途径解读阅读材料,进行个性化阅读,以期获得阅读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与独特感受。

  4、体验性阅读

  教师根据阅读材料或教材内容设置具体情境,或借助相关教学媒体设置具体可视的场景,导引学生自觉进入阅读材料的意境。通过对语言材料的阅读、揣摩、品味,从中得到感悟、受到启发。

  一、教学目标:

  1、要求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借助于工具书掌握相关的字词。

  2、有感情的朗读全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准确复述课文内容。

  3、理解重点语句,把握本文思想感情,提升自己的思想认识。

  4、激发学生勇于克服困难、战胜困难的决心和勇气。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整体感知课文,掌握详略得当的写作技巧。

  2、掌握文章如何借事论理,使学生感受到正确对待困难,在面对困难时要有不馁不躁,沉着应付的信心和决心。

  三、教学准备:

  1、通过预习初步掌握字词的含义,把握文章的大概内容。

  2、品味文中优美语句,领悟其深刻含意。

  3、借助于投影仪、小黑板、图片等辅助性教学用具。

  四、教学设想:

  使学生从作者在那座悬崖上学到的如何克服困难、战胜苦难的经验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使学生领悟人生会有这样和那样的波折,要着眼于克服困难的那一小步,要勇于跨出那一小步,人生才能跨出一大步。让学生积极思考一小步是成就一大步的基石,使学生从一小步中受到思想和情感的熏陶,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师把跨出一小步作为教学的重点加以体会和领悟,帮助学生端正克服困难的态度和树立坚强的个性。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能够整体感知课文,能复述课文内容。

  2、在朗读的基础上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难免会碰到许多困难,比如,父母突然下刚,家中经济陷入困境,你自以为挺努力,却发现自己和别人的差距挺大,想和别人搞好关系,人家却不理你等等,面对这些,你也许感到困惑,也许感到茫然,其实人生路上遇到困难是正常的。在困难面前,有些人灰心丧气,束手无策终与成功无缘;有的'人则毫不畏惧知难而上,最终到达胜利的彼岸,今天我们就学习这样一篇文章。

  (二)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要求学生能够复述课文(投影提示复述要点:时间、地点、人物、环境,故事过程)

  2、用一句话概述课文所写的内容。

  明确:本文记叙“我”悬崖脱险一事,说明当我们面临困难和挫折时,要勇于面对困难和挫折,最终是会战胜困难和挫折。

  (三)表情朗读课文,

  (四)内容研讨:

  1、文章标题具体指什么?作者得出了什么启示?

  2、面对困难,"走一步,再走一步"是指什么?

  3、本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哲理?

  (五)布置作业:

  1、掌握生字生词、

  2、划出精彩的语句,并简单批注、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从评价人物和想其它办法解决困难入手多角度思考问题,有创意的阅读。

  2、懂得什么时候详写,什么时候略写?

  3、说说哪句写得好,好在哪里,学会生动地描写、

  二、教学过程:

  (一)、检查字词(听、写训练)

  (二)、多角度阅读:

  1、父亲的角度2、杰利的角度3、其它孩子的角度4、我的角度

  从这些人物的角度想一些问题进行探究、

  比如课后研讨二、

  (三)、研读与赏析:

  1、哪些详写?哪些略写?(学生阅读、讨论解决,考察能力)

  明确:本文写作上详略得当。开头的说明和末尾的点题是略写。当中攀爬悬崖和爬下悬崖的回忆是详写。在写攀爬悬崖过程中,详写“我”的动作和心理活动,其他小朋友的活动则略写。在写“我”爬下悬崖的过中,详写“我”怎样在父亲的指导下爬下悬崖的行动与心理,父亲的指导则略写,

  2、说说哪句写得好,好在哪里,

  三、体验与反思

  “走一步,再走一步”这种在困难面前不畏惧、分析困难、化解困难,对于我们学习具有那些积极的意义?面对考试失败,面对竞赛的失败,我们的心理时怎样想的?举例说明。

  四、拓展与延伸:

  1、本文这种用亲身经历的一件小事说明道理的记叙方法是一种以小见大,以实寓虚的写法。学习这种写作方法写一篇生活中的小事讲一个道理。

  2、张海迪在下肢三分之二的躯体瘫痪的情况下,凭借自己坚强的毅力自学完中学到大学的全部课程,并且成为医学博士,作家,成为当代青年学习楷模,以此谈谈自己的感想。(这一题是要求学生参与社会实践,了解名人成才之路,激励学生积极向上)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13

  一、教学目标

  1.知识教学:了解课文中以小见大,以实寓虚的记叙方法。掌握灌、峭、嘲、纳、翼、遥、攀等7个字。

  2.能力训练:初步学会分析记叙文章中的情事论理及其评略安排,注意学习和运用描写心理活动的词语。

  3.思想情感教育:感受“我”终于正确对待困难,在困难面前不馁不躁,一步一脚印来沉着应付的心理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学会分析论理及其详略安排。

  2.教学难点:记叙文中如何以实寓虚,即文章如何借事论理,使学生感受到“我”正确对待困难,在困难面前不馁不躁,沉着应付的坚毅精神。

  三、教学时间:共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教学要点提示1、2、3。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每个人生活在世界上,难免会碰到许多困难。在困难面前,有些人灰心丧气,束手无策终与成功无缘;有的人则毫不畏惧知难而上,终于到达胜利的彼岸,这样世界也就有了弱者与强者。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写的是一个身体瘦弱、胆小怯弱的孩子,在父亲的帮助下终于战胜困难,摆脱困境的故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学习后对我们同学一定有所启迪。

  二、学习字词。(幻灯)

  注音:

  训诫(jiè)陡峭(qiào)嶙峋(lín)(xún)

  啜泣(chuò)着眼(zhuó)纳罕(nà)(hǎn)

  解释:训诫 嶙峋 纳罕 小心翼翼 啜泣

  三、听课文录音一遍,完成下列作业:

  (1)把经历的事分成起因、经过、结果、启示几个部分在课文中标出记号。

  (2)概括这件事的主要内容。(要求学生用这样的句式回答:本文记叙了……的事,说明了……的道理。)

  (3)记叙的顺序是什么?(顺叙)

  根据这三项作业,同学之间互相讨论,教师根据学生回答逐一板书如下:

  (一)、起因别出花样去爬悬崖

  (二)、经过中途被弃进退两难

  (三)、结果父亲指点摆脱困境

  (四)、启示走一步再走一步

  四、自读课文一遍。思考:

  (1)写过程哪些详写?哪些略写?可能有哪些内容不写?(练习一)

  (2)划出写心理活动的语句。

  明确:本文写作上详略得当。开头的说明和末尾的点题是略写。当中攀爬悬崖和爬下悬崖的回忆是详写。在写攀爬悬崖过程中,详写“我”的动作和心理活动,其他小朋友的`活动则略写。写“我”爬悬崖的过程详写,好友杰利回家领父亲来的过程则略去不写。以后则详写“我”怎样在父亲的指导下爬下悬崖,父亲的指导则略写,详写“我”的行动与心理。重点突出,主次分明,文章写的是一次攀爬悬崖的过程,寄寓的是怎样去对待困难和克服困难的道理。可见,凡是能充分表现中心材料详写。

  五、作业

  (l)朗读第三部分。要体会不同人物的不同语气。

  (2)搜集三、五条对待困难的名言、警句,准备交流。

  (3)思考课后练习二、三。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描写心理活动的词语。

  2.领会这件事寓含的深刻道理。

  3.小结、交流(说话训练)

  (二)教学过程

  一、学生朗读心理活动的语句。然后加以分析。

  课文第二部分中,当“我”被弃于悬崖,文章用了“全身颤抖”、“冷汗直冒”、“心在瘦骨磷峋的胸腔里面卜卜乱跳”、“吓得几乎要晕倒”、“软弱地哀求”、“头晕目眩”、“噪泣”、“恐惧和疲乏”、“全身麻木,不能动弹”等大量词句刻画主人公处于险境中的心理状态。这里有委屈、羞辱、迷惘、悔意,以及强烈的恐惧感。

  课文第三部分中,孩子在父亲的指点下,终于征服悬崖的过程中,作者详写了“我”的心理变化:最初是毫无信心(“我下不来……我会摔死的”),继而是信心萌发(“这似乎是能办得到的”)。随后是(“信心大增……我能办得到的”),这使“我”第一次清醒地意识到自己身上的潜在力量,从而激起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

  二、三名学生分角色朗读第三部分。

  要分别读出父亲平静的宽慰的、“我”惊恐的和叙述者从容的不同语调来。(学生朗读,教师评点)要求学生概括出爬下悬崖过程中的心理变化过程:

  最初毫无信心(“我下不来…··我会摔死的。”)

  继而信心萌发(“这似乎是能办得到的。”)

  随后信心大增(“我能办得到的”)

  最后巨大成就感

  整个变化过程有层次而令人信服。

  三、思考:这里的“啜泣”与第二部分中的“啜泣”是否一样?

  明确:不一样。表面都是哭泣,其实截然两样:前者是恐惧和伤心,后者有复杂情感,有历险的余悸,有脱险的欣喜有对父亲的感激,更有一种全新的感觉——“我觉得自己有一种巨大的成就感。这是我永远忘不了的经验。”

  四、“永远忘不了的经验”指什么?齐读第四部分。

  思考:(l)这部分回答了以上经历中成功的经验是什么?请用文中语句回答。

  (2)“屡次”什么意思,说明了什么?(学生讨论并回答,教师评点)

  明确:“经验”有两层意思:

  ①是从悬崖上学到的经验使自己终生受益。

  ②再次将这“经验”归纳成:“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小小一步,走了这一步之后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要到的地方为止”。这也就是告诉读者,在困难面前不应该畏难怯步,而要冷静地分析困难,化解困难,要就近起步,由易入手,循序渐进,坚持到底。这样就可能积小胜为大胜,促使困难向胜利转化。

  ③屡次”意思是一次又一次。课文中用“屡次发现……”强调这“经验”的普遍意义。

  五、当堂背诵最后一段。

  六、小结:

  本文这种用亲身经历的一件小事说明道理的记叙方法是一种以小见大,以实寓虚的写法。希望同学们也用这种方法去写文章。

  板书:

  事 小 实

  理 大 虚

  七、谈话、议论:

  (l)“走一步,再走一步”这种在困难面前不畏惧、分析困难、化解困难,积小胜为大胜的勇气和方法对于我们学习具有什么指导意义?举例说明。

  (2)交流搜集来的名言警句。

  (3)图片:司马光砸缸

  小马过河

  要求口头简述他们当时心理和从中得到启示。

  八.课外完成下列作业:

  ①课文后练习六

  ②作业本五、七、八、九。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14

  教学目标:

  1、学会默读,把握记述文六要素,训练学生准确地复述课文的能力。

  2、学习景物描写和人物描写的方法,特别是心理描写。

  3、联系生活实际,联系自身生活体验,感悟生活哲理。

  教学重点:能找出文中的心理描写并体会其作用。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认识,提升自己的认识,正确把握的内涵。

  一、故事导入: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一个美国飞行员接受了一项任务,驾驶没有任何武器装备和防护设施的飞机深入到德国执行侦察任务。他觉得几乎无法完成任务,光是想象着飞机被击中,自己将尸骨无存,就坚持不下去了。但是军令如山,第二天,他起飞时,告诉自己,只是飞起来就行。飞机升到8000米高空时,他有告诉自己,只要按照无线电的指引,保持这个航向20分钟就行,这个并不难做到。接下来他不断告诉自己,只是飞越荷兰就行,然后是飞越德国,就这样,一程又一程,这位上尉终于完成了任务,被称为“孤胆英雄“,他说,我之所以成为“孤胆英雄”,完全是因为我小时候一段经历的启示。

  大家猜一猜这个飞行员叫什么名字?

  他就是莫顿亨特,美国的作家心理学家,他在65岁时写下了小时候的那段经历。我们这节课就一些这究竟是怎样的一段经历。

  请大家齐读今天的课题:走一步,再走一步。

  二、预习检测

  出示学习目标 上节课已经提前布置了预习的作业,现在来检测一些大家预习的情况。找一位同学读一读这些字词。(出示幻灯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要达到这些学习目标。

  三、读一读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请大家默读课文,找出记叙文六要素并勾画关键语句,并以此复述课文。默读要求: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不回看。然后以这样的句式组织语言。(出示幻灯片)

  四、说一说

  那么我是个什么样的人呢?请大家浏览课文。划出能体现我性格品质的`句子。然后以这样的句式来回答:从____部分能看出我是一个_______的人。(生回答)

  (具体是哪个段落呢?能不能读一下?)(朗读指导)

  (通过读,能感知到人物的情感。)“我”由胆小变得勇敢,是哪一部分的情节使我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呢?

  五、品一品

  作者是通过哪些人物描写方法来体现自己复杂的内心世界的?自己找一找勾画出来。

  看来大家有很多的想法,为了使你的语言更加流畅,思路更加清晰,现在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组内活动,稍后小组代表举手发言,展示成果。

  (体会“我”的心理变化过程。

  毫无信心→信心萌发→信心大增→巨大的成就感)

  六、悟一悟

  经历了这件事,最后我有什么启示呢?我们应该怎么做?

  (明确:遇到困难应该积极努力地解决,有了向上的决心再加上一步步的积累,一定会克服所有困难。)

  七、作业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15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了诗歌《在山的那边》,明白了在通往理想的道路上布满了艰难险阻,其实,不只是在通往理想的道路上,人生处处都会有坎坷,那么,面对困难,我们该怎么办,是放弃亦或是迎上去?今天,我们来学习美国作家莫顿·亨特的文章《走一步,再走一步》,看看作者是如何克服困难的,并希望同学们学完这篇文章后,能够从中受到一些有关人生方面的启迪。

  二、整体感知,复述故事。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走一步,再走一步》这个题目是文中谁说的一句话?

  明确:父亲。

  那是父亲对谁说的呢?

  明确:对儿子说的。

  父亲在什么时候对儿子说的这句话?

  明确:当儿子在半山腰,即不能上又不能下的时候,父亲对儿子说:走一步,再走一步!(学生各抒己见,请一个同学小结几个同学的发言。)

  回顾记叙文的六要素,并板书: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根据六要素来复述课文。

  教师小结:

  同学们,刚才老师教你们就是“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具体运用!如果老师一开始说,要大家复述课文,很多同学可能不会这样熟练地说出。现在,这么长的一篇文章,老师利用文中父亲教儿子的方法,一步步分解,最后完成。多么容易啊!在复述故事的时候,我们就要这样,先抓主要的人物与事件,再配上时间地点等具体的东西。大家完成的很好,我们感谢作者给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好的“化整为零”的好方法!

  三、精析课文。

  1、全班齐读最后一段。

  2、故事给我们的启示,那句话体现出来了?

  明确:我提醒自己,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

  3、题目的含义该如何去理解呢?

  4、教师小结:

  我们还可以这样理解:关键是化整为零。大困难是由小困难组成的,小困难是不难战胜的,一步一步战胜了小困难,最后就是战胜了巨大的困难。当然,重要的还是走好每一步,一步一步坚持地走下去。

  四、品读课文。

  1、我之所以能脱险,是因为父亲得帮助,他的`帮助使我的内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读课文18-21自然段)

  教师小结,并板书:

  有了信心、信心大增、巨大的成就感(脱险)

  2、“我”被弃悬崖,内心充满的全是害怕,但文中却无这个词,哪些词语表现了“我”的这种感受?读8-15自然段,找出这些词语。

  教师小结,并板书:

  (遇险)毫无信心

  从这些词语可以看出,文中最生动、最细腻的就是对“我”的心理描写,这里有委屈、羞辱、迷惘、悔意以及强烈得恐惧感。这种用心理描写来塑造人物的方法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3、读课文16-21自然段,思考:你认为文中的父亲是一个怎样的父亲?如果是生活中你的父亲,他会怎么做?

  教师小结:他是一个循循善诱、教子有方的父亲,他深知孩子的路还得靠自己去走,不合适得“扶”是害而不是爱,孩子需要的是独立克服困难的勇气和经验。父亲用心良苦边鼓励边指导的做法终于获得了成功。

  4、分角色朗读16-21自然段。

  (1)指名朗读。

  (2)指名点评。

  五、小结。

  居里夫人曾经说过,“生活对于任何人都非易事”。进入初中,在这人生新的起点上,我们只要走好每一步,一步一步坚持不懈地走下去,就会有收获。希望“山的那边”永远召唤着你,通过“走一步,再走一步”到达理想的彼岸。

  六、布置作业。

  请同学们课后搜集一篇有关“坚强与坚持”的文章,摘录或背诵其中最令你感动的地方。

  示例:这是一位父亲面对自己那陷入困境的儿子说的一番话:“你知道水是怎样流出大山的吗?”“水遇到大山,碰撞一次后,不能把它冲垮,不能越过它,就学会转弯,绕道而行,借势取径。记住困难的旁边就是出路,是机遇,是希望!”“即使流动过程中遇见了深潭,即使暂时遇到了困境,只要我们不忘流淌,不断积蓄活水,就一定能够找到出口,柳暗花明。”

  遇见困难,努力了,无法消灭它,不如像流水一样,在大山旁边寻找较低处突围,也一样能够走出困境,达到远方,实现梦想。

  最后,让我们以残疾少年吴强一首诗歌共勉:

  走一步,再走一步

  吴强

  溪流再走一步是江河,

  江河再走一步是海洋。

  走一步,再走一步,

  天地就将不一样;

  深秋走一步是寒冬,

  寒冬再走一步就是春天。

  挫折走一步或许还是失败,

  失败再走一步可能就是成功;

  咫尺天涯路,

  第一步往往很难迈出。

  于是就没有了下一步,

  于是就没了路......

  路尽无绝处,

  不妨尝试再走一步。

  万水千山,

  只源于最初的那一步。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相关文章: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09-08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09-28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02-16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02-12

《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教案01-24

《走一步,再走一步》语文教案09-16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15篇)02-26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通用16篇)10-10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反思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