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设计

时间:2023-02-01 15:36:01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设计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设计

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设计1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30~31页的例题、试一试和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物体的活动,初步感知平均分的特点,会按每几个一份的要求,将一些物体分成若干份。

  2. 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 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成功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并逐步形成自主探索的意识以及与同学合作学习、相互交流的态度。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初步感知平均分

  1. 猴妈妈要把6个桃分给2只小猴,你猜猴妈妈会怎样分?学生可能会有以下的回答:

  (1) 一只小猴分1个,另一只小猴分5个;

  (2) 一只小猴分2个,另一只小猴分4个;

  (3) 每只小猴分3个。

  2. 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 这几种分法你认为哪种最公平?为什么?

  3. 小结: 每只小猴都分3个,也可以说每份分得同样多。我们把每份分得同样多的分法叫做平均分。

  (板书: 同样多、平均分)

  [说明: 通过富有情趣的素材,让学生在猜测中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分析,初步感知平均分的意义。]

  二、 说一说,下面哪幅图表示平均分

  1. 出示两幅图: 第一幅图9颗草莓平均放在3个盘子里,每盘3颗;第二幅图10颗草莓放在2个盘子里,一盘放6颗,另一盘放4颗。

  2. 提问: 第一幅图为什么表示平均分?这是把几颗草莓平均分成了几份?每份是几颗?

  3. 第二幅图为什么不是平均分?怎样改变可以使它变成平均分?

  [说明: 为学生创设参与的机会,让学生在辨析中进一步感悟平均分的意义。]

  三、 动手操作,丰富对平均分的认识

  1. 课件出示小兔搬萝卜的画面。

  小兔提出问题: 我可以把8个萝卜平均分几次搬呢?

  (1) 说一说:平均分几次搬是什么意思?

  (2) 同桌合作,动手分一分。教师巡视,个别辅导。

  (3) 汇报: 你们小组是怎样分的?引导学生在交流中得到如下方法:

  ① 每次2个,搬4次。

  ② 每次1个,搬8次。

  ③ 每次4个,搬2次。

  (4) 教师根据学生汇报情况整理并板书:

  ① ○○ ○○ ○○ ○○

  ② ○ ○ ○ ○ ○ ○ ○ ○

  ③ ○○○○ ○○○○

  师: 同学们真聪明!想到了这么多不同的搬法。请大家说一说,第一种方法是把8个萝卜平均分成了几份?每份几个?第二种、第三种方法呢?

  [说明: 通过动手操作与汇报,加深对平均分的`理解,使学生通过操作、观察、思考,体会到尽管分法不同,但只要每份分得同样多,就是平均分。]

  四、 巩固练习,加深对平均分的理解

  1. 按要求分小棒。

  (1) 每2根分一份,12根小棒可以分成()份。

  学生分小组操作后,组织交流。

  (2) 每3根分一份,12根小棒可以分成()份。每4根分一份,12根小棒可以分成()份。

  学生分小组操作后,要求说说这几次分小棒的操作有什么不同,又有什么相同。

  (3) 启发:像刚才这样,还可以每几根分一份?把12根小棒分成几份?

  2. 先圈一圈,使每份同样多,再说一说,把多少平均分成几份,每份是几。

  (1) 出示10个苹果图(每组1张),要求:把10个苹果,每()个一份,分成了()份。

  (2) 出示15个青椒图(每组1张),要求: 15个青椒,每()个一份,分成了()份。

  3. 归纳总结。

  说说这节课你知道些什么?学会了什么?对自己今天的表现满意吗?

  [说明: 通过不同形式的基本题与提高题的练习,使学生在积极的参与中,进一步加深了对平均分的理解。]

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设计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引导学生经历认识线段的活动过程,会描述线段的特征,会画线段。

  过程与方法:

  结合情景了解线段的画法和意义,掌握线段使用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思维过程和结果,在动手操作中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增强数学体验意识,联系学生生活的实际,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感受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认识线段的特征,通过操作能折、画出线段。

  教学难点:

  线段表象的建立,以及通过线段的特征来判断个图形的线段和线段数量。

  教学工具

  每人一根毛线、一张彩纸。铅笔两根(一曲一直)、毛线一根、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师:请小朋友每人拿出课前准备的细线,同桌相互比比两根线的长短。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交流结果。

  2、师:现在请小朋友来介绍介绍你们是怎样比的?

  生:我是先把细线的一端对齐,然后把线拉直,再看另一端。

  教师板书:拉直;一端对齐。

  师述:我们把这根细线拉直以后,就可以看成是一根线段。

  【设计意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以学生感兴趣的“比一比谁的线长”导入新课,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积极性。为学生主动构建新知识,做好了知识、能力与心理上的准备。

  1.拿出一根线,贴在黑板上.(要贴成弯弯的)

  2.再拿出一根线,贴在黑板上.(要贴成直直的)

  3.问:这两根线有什么不同?(这两根线的形状不同,一根是直的,另一根是弯的)

  4.在生活中,有许许多多向这样的的线.(指着直的线段说)

  5.分别用一本厚书、一个长方体的盒子比着,在黑板上各画一条线段.

  6.将黑板上的几条线段圈起来,说:“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样的几何图形,这种图形叫做线段.”

  师:老师让你们猜一个谜语(课件出示谜面):“一条条,一根根,编制衣物少不了,有时直来有时弯,缝缝补补要用着。”

  学生指名回答:毛线

  师:今天老师就带着大家从毛线中去学习一些数学的知识和本领。(板书课题:线段)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认识线段。

  (1)教师在黑板上画一条线段。

  (2)教师说明:一根线段有长有短,说明线段是有一定长度的。当一根线段单独在一起的时候,为了表示它有两个端点,而且不变形,我们在画的时候要给它装上两个标志(在端点处画一短竖),用这个特殊标志来表示它就是线段。

  【设计意图】:经过身边实物、同桌比较二个环节,学生的学习兴趣已经被调动起来,并积聚了大量的线段表象,在此基础上进行新知教学,学生的学习欲望强烈,接受状态饱满。由趣促习,能够很好地保存学生的注意力,真正的由要我学转为我要学。此外,由教师介绍两个端点,加上很形象的两个小竖,避免了传统教学中端点问题的歧异。

  2、寻找线段

  师:我们身边的物体也有很多线段,比如数学书的这一条边可以看成一条线段(演示)你知道这条线段的两个端点在哪里吗?请小朋友们也拿起自己的数学书,找一找它的哪条边可以也看成线段? 这条线段的端点在哪?

  提出要求:找一找,还有哪些物体的边也可以看成线段?

  师:孩子们真了不起,拥有一双会观察的小眼睛。

  交流:指一指你最喜欢的图形的线段分别是哪几条

  小结:我们发现每个图形的一条边就是一条线段,并且它是几边形就有几条线段,虽然这些图形中线段的两个端点没标出来,但我们要知道它们是存在的。

  (1)师:请小朋友拿出课前准备的长方形纸,放平在桌子上。

  师述:像长方形纸的四条边就可以看作线段,尺子的边也可以看作是线段。

  (2)师:小朋友观察一下,在我们周围还有哪些也可以看作是线段?(观察、考虑两分钟)

  (要求:要说完整话。比如:什么的边缘是线段。)

  生1:电风扇风叶的边缘可以看作线段。

  生2:黑板的边可以看作线段。

  生3:窗户的边可以看作线段。

  生4:课程表的框边也可以看作线段… …(以上的回答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说完整的。)

  【设计意图】: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在本环节中,由教师介绍周围的.线段到学生自己寻找身边的线段,面对眼前熟悉的情景却要寻找全新的朋友,学生的探究愿望和学习兴趣一下被激发了,在他们的潜意识里产生了明确的学习需求。

  3、画线段

  教师示范,学生模仿。

  师:谁来介绍一下线段有哪些特点?

  生1:线段是直的。

  生2:线段还有两个端点。

  生3:画线段时还要装上两个特殊标志。

  4、折线段

  (1)师:现在老师把这张长方形纸对折,然后展开,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看到中间有条线段。

  师:对了,中间的这条折痕我们就可以看作线段。

  (2)初步感知线段

  师:我们已经了解了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一段可以看成线段,现在谁愿意上台来指一指哪儿可以看成线段。提问:线段是怎么样的?

  小结并板书:线段是直直的。

  竖着拉,斜着拉,这样能把两手之间的一段看成线段吗?

  小结:不管怎么拉它们都是直的,可以看成线段。

  (3)感受线段的“两个端点”

  课件出示图片:两手捏住毛线的两端,叫做线段的“端点”。

  提问:线段有几个端点?

  小结并板书:有2个端点。

  请学生上台指一指毛线的两个端点在什么地方?

  (4)认识线段的示意图(课件出示),建构线段模型。(介绍线段的两个端点可以用两条小竖线表示)

  (5)小结特征:请小朋友闭上眼睛想一想线段的样子,你认为线段有哪些特点?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6)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认线段)。

  师:你们说得真好!小朋友们已经认识了线段,现在请大家来当小判官:你能判断下面的哪些图形是线段吗?

  交流:让学生说说为什么是线段或者不是线段?引导学生从线段的两个基本特征来说明。

  (7)小结: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一段可以看成线段。

  线段的两个特点:

  1、线段都是直的。

  2、线段有两个端点。

  交流自己对线段的看法。

  三、动手操作,认识线段

  (1)你会画线段吗?

  1.我们已经认识了线段,那你能自己画一条吗?

  2.交流:你用的什么工具,怎样画的?

  3.你能画一条比刚才更长或者更短的吗?

  课后小结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线段,你能说说线段有什么特点吗?

  特征:

  (1)线段是直的;线段有两个端点

  (2)线段可以量出长度

  对本节课的学习做一个简单的回顾整理,形成基本的知识网络,整理学习思路,明确线段的特征和画法。

  板书

  认识线段

  特征:

  线段是直的

  线段有两个端点

  线段可以量出长度

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设计3

  一、引言加法和减法我们已经复习了一遍,还有一种生活中常用的计算,也是这期新学的计算,这就是乘法。这节课我们开始复习乘法。

  二、兴趣导入出示挂图(P44)同学们去过游乐园或者公园吗?你最喜欢什么?请看图中的小朋友都在玩些什么?每种有多少人?你能写出乘法算式吗?小组讨论,看哪个小组写得又对又多?小结:注意观察顺序,比如从上至下。然后按这个顺序写出算式。

  三、扫描本单元内容

  1、依次出示以下挂图(P45、47、51、54、55)(知识点:乘法的意义、乘法各部分名称、2-5的乘法口诀)

  2、出示挂图(P55)(知识点:乘加乘减)把下部分的算式遮盖 说题意后问:“你有几种列式?”在草稿纸上写出来。

  3、出示挂图(P58)(知识点:乘法应用) 出示挂图上部分。谁能说说图意?谁能列式计算?出示挂图下部分。小组讨论,看哪个组提出的问题和算式最多而且正确。

  4、出示挂图(P61、72、80、84)(6-9的口诀)

  5、出示挂图(P75、77)(倍的认识) 请同学们用小棒摆一个正方形。需要几根小棒?摆2个、3个正方形呢?边摆边回答。

  依次板书:1个42个43个44的1倍4的.2倍 4的3倍说倍的意义。完成“做一做”。在草稿纸上按要求画,并列出乘法算式 弄清题意和问题。认识线段图。表述题意。列式。

  6、出示挂图(九九表)快速回答。齐背。

  四、巩固

  五、本单元测试,测试题见楼。

  六、评讲。

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设计4

  教学内容: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30-31页

  教学目标:

  1. 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

  2. 借助乘法的意义编制乘法口诀。

  3. 培养社会人文意识。

  教学重点:

  初步掌握乘法口诀的归纳方法。

  教学难点:

  熟记乘法口诀。

  教具:

  挂图、口诀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小松鼠在松树林里采了一大筐松果,你能帮他们数一数吗?

  二、教学新课。

  1. 数松果(出示松鼠数松果图)哪位同学能帮小松鼠数一数?

  根据同学口述:每堆有5个松果,在表格中板书。

  堆数 1 松果的个数 5 那么两堆松果呢?

  你是怎么算的?

  你们能继续将这个表格填完吗?同桌两个同学互相说一说。

  汇报,填表。

  从这张表格中你们发现了什么?

  2. 5的乘法口诀的编写

  你能把松果的个数用乘法算式计算出来吗?

  板书:1个5是5,1×5=5或5×1=5。

  2个5是10,2×5=10或5×2=10。

  接下去写,你们会吗?请你们在本子上接着往下写,指名板演。

  集体订正。

  齐读所写的算式。

  有谁知道10×4的积是多少?独立计算,小组交流。

  根据这些乘法算式,你还能算哪些乘法题?

  大家所说的这些算式都是根据黑板上这9个算式推算出来的,让我们再来观察一下这些算式,它们都含有一个乘数5,为了方便我们应用,我们将这些算式改编成一句句的口诀,我来说一句:一五得五。

  你能试着说下去吗?小组说一说并分组把它写出来。

  强调几个编写要注意的问题。

  齐读5的乘法口诀。

  给3分钟记忆口诀。

  你是怎样记口诀的`?有什么好的方法?

  3. 寻找生活中5的乘法口诀

  生活中和5的乘法口诀有关系的事情还有很多,老师把它们编成儿歌,你们想听吗?

  一个小组5个人,两个小组10个人,三个小组15个人,四个小组20个人……

  你还能编出其它的儿歌吗?

  三、巩固练习。

  请你用今天所学的口诀,解决问题。

  1. 5的乘法口诀口算题。

  2. 填一填:P11第3题。

  3. P11第4题。

  四、全课小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

  读、背有关5的乘法口诀。

  板书设计:

  数松果 1×5=5,一五得五, 2×5=10,二五一十 3×5=15,三五十五, 4×5=20,四五二十 5×5=25,五五二十五, 5×6=30,五六三十 5×7=35,五七三十五, 5×8=40,五八四十 5×9=45,五九四十五 教学反思:

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设计5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学会用“几时几分”的知识分析生活中相关联事件发生的时间。

  (二)过程与方法

  经历用时间的有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形成初步的推理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感受数学就在身边,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并养成珍惜时间,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二、目标解析

  本节课是让学生通过语言描述生活中相关联事件发生的时间,再通过合情推理,推算出时间可能是多少。教材通过两个小朋友的对话,引出问题“明明可能在下面哪个时间去踢球?”,让学生在经历“合情推理──演绎推理”的过程中获取数学结论,发现数学方法。同时,教师应注重让学生对结论进行检验。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能合理推测事件发生的时间。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四、教学准备

  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经验

  1谈话引入

  (1)课件出示一组钟面(时间分别为6:30、7:40、9:35、11:30),先请学生读出钟面上的时间。

  (2)说一说这些时间是按什么顺序排列的。

  (3)这是老师周一上午的作息时间安排,你们猜一猜在这些时间里老师分别在干什么?

  2唤醒已有经验

  (1)说一说你们一般会怎样安排事情的先后。

  (2)学生交流后汇报。

  (3)明明和他的好朋友在星期天也有自己的时间安排,今天我们将去帮他们解决一些关于时间的问题。(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学生对时间的认识和理解离不开情境的支撑。由复习旧知入手,感受时间的运动方式,再结合学生感兴趣的生活情境——教师作息时间安排,引导学生说一说自己生活中对事情先后顺序的安排,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学习新知做好了准备。

  (二)教学互动,探索新知

  1呈现主题图,尝试解决问题

  (1)课件出示例3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图片,获取信息。

  (2)学生汇报。

  (3)共同分析关键词“可能”。

  (4)启发学生将条件和问题完整地说一说。

  (5)学生独立思考,并尝试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观察是思维的前提,学生需要从主题图中获取有关的信息才能展开思考,教师应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前明确问题的方向,找到关键所在。在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和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的思考方法。

  2归纳推理思路

  (1)师生一起整理思考过程,根据思考,将连续时间和已确定时间的事件填入表格。。

  时间

  7:45

  9:00

  9:15

  10:30

  10:50

  活动

  做完作业

  看木偶剧

  (2)小组讨论:推测“踢球可能在什么时间”的关键是什么?你是用什么方法解决问题的?

  (3)全班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①直接推理法。

  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由主题图中的信息,确定踢球的范围,踢球在做作业之后,在看木偶戏之前,也就是踢球的时间在9:00后,在10:30前。所以,从表格列举的连续时间来看只有9:15符合要求。

  ②排除法。

  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因为9:00明明才做完作业,做完作业才去踢球,表格中的7:45在做完作业之前,不可能去踢球,所以这个时间可以排除。因为明明10:30要去看木偶戏,踢球是在看木偶戏之前进行的活动,10:50在10:30之后,所以10:50这个时间也可以排除。因此,踢球的时间只能是9:15。

  ③学生可能会出现其他方法,只要言之有理,教师都要予以肯定。

  (4)发散思维。

  根据上面的表格,你觉得明明踢球还有可能是哪些时间?

  (5)检验结论。

  ①你的结论正确吗?说一说你是怎样检验的.。

  ②教师适时教育孩子要养成珍惜时间、合理安排时间的好习惯。

  【设计意图】推理活动强调“步骤完整,理由充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引导学生采用不同的表征方式,充分交流、表达自己的想法,积极参与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三)巩固练习,深化理解

  1读一读

  教材第94页练习二十三第4题。

  (1)独立思考:哪个时间比较合适?

  (2)全班交流自己的解题思路。

  2连一连

  教材第94页练习二十三第5题。

  (1)学生独立完成。

  (2)指名学生回答,集体评价。

  3填一填

  教材第94页练习二十三第6题。

  (1)学生独立填写作息时间表。

  (2)小组内交流后,全班汇报。(本题是一个开放性的实践活动,讨论交流时应启发学生按问题解决的步骤逐步分析、推理,注意其合理性。)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数学经验的积累与数学思考的培养。

  (四)课堂总结,明确目标

  1这节课我们通过推算时间解决了一些实际问题,你会用什么方法推算时间?

  2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

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设计6

  教学内容:

  认识厘米 用厘米量

  教学目标:

  一、知识技能

  (1) 通过量一量,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 观念,体会1厘米的实际长度。

  (2) 学会用直尺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际测量与交流,了解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初步体会测量单位的重要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及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 突破方法:通过学生动手操作突破重点。

  教学难点:

  体验1厘米的长度,并形成直观印象。 突破方法:通过合作学习突破难点。

  教法:谈话、演示。 学法:自主探究。

  教学准备: 图钉、刻度尺、小木棒、纸条、铅笔、练习本、墨水瓶盒、CAI课件。

  教学过程:

  一、 新课导入

  老师节就要到了,我们班布臵教室挂拉花时发现差了截,同学们准备用彩纸补做一条拉花,还要做多长呢?我们先找根小棒量一量。咦,怎么测量的结果不一样呢? 结论:测量的工具不同,长度标准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不一样。 为了准确的测量,人匀发明了带刻度的尺子,我们今天就来认识厘米并用厘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板书:认识厘米 用厘米量)

  二、 探究新知

  (1) 认识厘米。

  ①认识刻度尺。 大格、小格、数字和厘米。 0刻度线

  ②认识1厘米。 1厘米有多长(从刻度0到刻度1是1厘米,从刻度1到刻度2是1厘米,从刻度2到刻度3也是1厘米)

  ③认识刻度尺上的几厘米。 从刻度0到刻度2是几厘米?4厘米有几大格?请同学们说一说。 学生汇报。

  (2) 用厘米量。

  ① 每人发一张纸条,先估计大约有多长,再用刻度尺量一量。

  ② 说一说是怎样量的? (把尺子上的0刻度线对准纸条左端,纸条右端对着数字几,就是几厘米)

  ③ 课件演示测量纸条过程。

  ④ 测量下面物体的长度。 数学书的长、宽,铅笔的长。

  三、 拓展延伸,学会应用

  (1) 完成做一做、练习一第1题。集体订正。

  (2) 小组使用完成练习一的第2题,量完后互相看一看比一比。 四、 回顾全课,总结提高 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目标提出后没及时将学生的问题归类。

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设计7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经历形成9的乘法的一系列活动,理解9的乘法含义,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推算能力、归纳编撰能力。

  2、熟练掌握因数为9的乘除法。

  3、结合生活实践,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及问题解决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9的乘法意义,归纳编撰9的乘法口诀,熟练掌握9的乘除法运算。

  教学难点:

  理解9的乘法意义,归纳编撰9的乘法口诀。

  教学准备:

  教学平台9的乘除法

  教学过程:

  一、迁移与感知

  1、复习3、6 的乘法口诀。

  2、3、6、9之间的相互关系。

  (1)回忆:3的乘法于6的乘法有什么关系?

  (2)3的3倍是()

  3、揭示课题

  〖复习3、6的乘法口诀,回忆3和6之间的相互关系,为学习9的乘法做好铺垫。

  二、自主探究建构新知

  (一)主动建构9的乘法

  1、观察与思考媒体出示主题图让学生观察、思考、感知。

  2、操作与感悟

  (1)学生独立完成:画弧线、填数、写出几个几。

  (2)交流描述强化乘法含义。

  3、探寻规律合编口诀

  (1)独自推算下列一组算式的积(板书)

  19=9

  29=18

  39=27

  49=36

  59=45

  69=54

  79=63

  89=72

  99=81

  (2)想一想:这一组乘法题有什么规律?(让学生充分地说)

  (3)编一编:同桌合编9的乘法口诀。

  (4)说一说

  a、指明介绍所编的乘法口诀

  b、说说编乘法口诀时你是怎么想的?

  板书乘法口诀

  一九得九

  二九十八

  三九二十七

  四九三十六

  五九四十五

  六九五十四

  七六十三

  八九七十二

  九九八十一

  (5)看看想想:9的乘法口诀中有几句是新学的?

  4、自寻方法熟记口诀说说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9的乘法口诀?

  5、游戏:九的.乘法口诀的手指操。

  6、独立写出交换题。(看书校对)

  〖在合作探究的基础上,让学生编口诀,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两人合作编口诀,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此外也考虑到学生的个别差异性,适当降低了难度。给学生一定的自由空间自寻方法、熟记口诀,便于学生真正掌握知识;手指操的游戏使学变得有趣,也易于学生熟记口诀。

  (二)互动推出9的除法

  1、写出下列乘法口诀的兄弟姐妹。

  题1指名完成,题2独立完成后交流。

  2、根据乘法口诀写除法算式。(完成后交流核对)

  3、小结。

  〖通过兄弟姐妹的形式引进9的除法,学生易于掌握,并且能加深对乘除法之间关系的理解。

  三、巩固练习

  内化新知

  1、p48题2

  (1)尝试解答

  (2)交流反馈

  板书:69=54(个)

  答:装满六盒一共需要54个苹果。

  2、p48题3 独立完成后反馈。

  3、p48题4

  媒体出示:水仙花(图略)9元玫瑰花(图略)45元

  (1)同桌合作编题

  (2)交流并板书

  a、一盆水仙花9元,一盆玫瑰花45元,买两盆花需要多少钱?

  9+45=54(元)答:略。

  b、一盆水仙花9元,一盆玫瑰花45元,一盆玫瑰花的价钱比水仙花贵多少钱?

  45-9=36 (元)答:略。

  c、一盆水仙花9元,一盆玫瑰花45元,一盆玫瑰花的价钱是一盆水仙花的几倍?

  459=5 (元)答:略。

  教学反思:

  本堂课采用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指点辅导为辅的教学策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感知的基础上,通过探寻规律,合编口诀;自寻方法,熟记口诀;手指操等途径,真正掌握本课知识。同时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分析与表达的能力。整堂课充分体现学生是主体,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和点拨者。

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设计8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让学生在推导的过程中掌握7的乘法口诀,并能运用口诀计算相应的乘法算式,熟记7的乘法口诀。

  2.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经历推导7的乘法口诀的过程.在学生编乘法口诀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能力。

  3.情感与态度:

  继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与同学合作交流的态度,并获得成功的体验,促进学生学习数学自信心的形成。

  教学重点:让学生结合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探索总结出7的乘法口诀。

  教学难点:寻找规律 、记忆7的口诀

  教学具准备:课件 、 一副七巧板、7的口诀卡片;学生每人准备七巧板一副。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简介七巧板:七巧板是我们祖先的一项卓越创造,十九世纪初流传到西方,引起人们广泛的兴趣,并迅速传播,被称为"东方魔板"。七巧板是风靡世界的拼图,它是由七个小图形组成的。只要你开动脑筋,这七个神奇的图形就会变出许多美丽的图案。现在请大家拿出自己的七巧板,四人小组合作,摆出你们最喜欢的图形。

  2、请每组挑选自己最满意最美的图案上台展示,并说说你拼得像什么?

  3、师:今天老师也摆出了许多美丽的图案,你们想看吗?(课件出示用七条板拼成的7种图案和统计表的放大图。)

  二、观察实践,探究新知

  1、师:有这么多美丽的图案,老师很想知道拼摆这些图案一共用了多少块七巧板,同学们你们有什么好办法吗?

  (学生畅所欲言。)

  2、师:真能干!你能根据刚才说的把下面的表格填完整吗?

  图案个数 1 2 3 4 5 6 7

  块数 7

  3、四人合作、每一小组一张。

  指名学生上台把表格填完整。

  4、请仔细观察统计表中的数据,谁来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5、师:大家真会观察!请想一想,前面我们学过的"求几个几是多少"可 以用什么方法来计算呢?

  那咱们就用乘法来写一写这是"几个几"吧。

  6、师:看看这些乘法算式,你们能编出它们各自的口诀吗?试试看,会编

  几句就编几句,编好后填在书P62(同桌合作)

  7、教师检查学生学习情况

  a、 拼二个图案用几副七巧板,是几个7?乘法口诀怎么编?

  b、 说出哪个算式可以表示拼4个图案所用七巧板的块数。

  c、 五七三十五这句口诀,它表示摆几个图案所需七巧板的块数?

  d、 4×7=28 7×4=28 可用哪句口诀?

  8、师:小朋友,我们学习的都是几的乘法口诀?(板书课题:7的乘法口诀)

  9、师: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咱们编出了7的全部乘法口诀,那我们就用读的`方式来享受一下自己的劳动成果吧。

  10、探究口诀记忆的方法

  师:7的乘法口诀有什么特点?为什么7的乘法口诀每相邻两句的积都相差

  7呢?你认为7的乘法口诀,哪几句最难记,你有什么好办法把它记住?

  师:如果六七不知得多少?怎么办?谁能想个办法?

  11、熟记7的乘法口诀

  同桌拍手背--四人小组抽背--开火车背--师生对口令

  三、巩固深化,应用拓展

  1、 学习了7的乘法口诀有什么用呢?根据口诀能算哪些算式的积?打开数学书第62页,完成想一想。

  2、 完成第63页想想做做1、2

  校对后提问:每组上下三题比较一下,你发现了什么?左右观察一下你发现了什么?

  3、师:7是个神奇的数字,我国古代与7接下了难解之缘。课件出示唐诗《早发白帝城》。你能用哪一句口诀算出这四句诗中共有多少个字吗?

  生;四七二十八。

  师:对!每句七个字,这样的诗,又称七言诗。

  4、你能用7的乘法口诀来解决我们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吗?出示两个应用题,图文结合的形式,让学生选择喜欢的一道列式计算。

  5、在我们身边你还见到过哪些现象与7有关?(学生举例说一说)

  6、比赛看谁算得又对又快,完成课本第63页第4题。

  四、回顾知识,全课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你还有什么疑问?

  (从古到今,人们生活在数的世界里,只要你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你就会觉得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五、板书设计

  7的乘法口诀

  1×7=7 一七得七 7×1=7

  2×7=14 二七(十四) 7×2=14

  3×7=21 三七(二十一) 7×3=21

  4×7=28 四七(二十八) 7×4=28

  5×7=35 五七(三十五) 7×5=35

  6×7=42 六七(四十二) 7×6=42

  7×7=49 七七(四十九)

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设计9

  教学内容:西师版第四册P100~10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思考过程中学会探究图形特征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在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互相交流,互相帮助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教学难点:学会探究图形特征的方法。

  教 法:演示法、归纳法、启发法。

  学 法:操作法、总结法、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法。

  教 具:钉子板、长方形和正方形纸各一张、课件。

  学 具:长方形和正方形纸个一张、方格纸、直尺、三角板、小棒、彩笔。

  教学过程:

  一、 激情导思

  1、创设情景:智慧树上智慧果,智慧树下你和我,智慧树前做游戏,欢乐多又多。(师唱前一句,引导学生拍手跟唱后三句。目的在于创设学生熟悉的智慧树栏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仿佛置身于智慧树栏目。)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看智慧树栏目吗?

  生齐答:喜欢!

  师: 红果果姐姐给我们出了一道数学题(课件出示):机器人身上有哪些平面图形?

  生回答:长方形、正方形、圆形。

  师:请同学们具体说一说哪部分是长方形?哪部分是正方形?生回答:嘴、脖子、胳膊、身子、腿是长方形。头、手、脚是 正方形。

  师: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或正方形?

  生1:桌子、凳子、黑板是长方形。

  生2:地板砖、手帕是正方形。

  生3:铅笔盒的面。

  生4:教室窗户上的玻璃表面。

  师重点强调某一物体的面,例如桌子的面、凳子的面、黑板的面等。有些学生找的物体的面是近似的长方形或正方形,应强调有些,例如有些铅笔盒的面是长方形的等。只要学生回答的正确或接近正确就应给以不同方式的鼓励。例如你观察的真仔细,你的眼力真准,你表述的很完整等等。

  2、小结导入:原来生活中有这么多长方形、正方形,其实数学就在我们周围。前边我们已经初步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继续探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板书课题: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

  二、探究新知

  (一)、自主探究长方形的特征

  师: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长方形纸,按要求操作:(课件出示)

  1、数一数长方形有几条边?几个角?

  生:长方形有4条边,4个角。

  2、用直尺量一量长方形的边,你能发现什么?

  生1:上边、下边都是8厘米,左边、右边都是4厘米。

  生2:上边、下边都是7厘米,左边、右边都是3厘米。

  生3:上边、下边相等,左边、右边相等。

  师:上边、下边我们叫做对边,左边、右边也叫做对边。所以我们说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接着课件出示:你能用折一折的方法验证刚才的发现吗?

  生独立操作后上台演示。

  师再演示一边重点强调两边重合。(接着课件演示长方形的对边相等。使学生进一步明确长方形的对边相等。)

  3、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一比长方形的角,你能发现什么?

  生1:4个角都与三角板(或直尺)的直角相等。

  生2:4个角都相等。

  生3:4个角都是直角。

  接着课件演示,进一步验证长方形的4个角都是直角。

  (二)归纳自主探究的方法

  1、学生自己归纳探究方法。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用什么方法知道长方形有4条边,4个角的?

  生:用数一数的方法。

  师:我们又用什么方法知道长方形对边相等的?

  生:用量一量、折一折的方法。

  师:我们又用什么方法知道长方形的4个角都是直角的?

  生:用比一比的`方法。

  师:我们刚才用数一数的方法可知长方形有4条边4个角,用量一量或折一折的方法可知长方形对边相等,用比一比的方法可知长方形4个角都是直角。(师边总结边课件出示)

  数一数:4条边4个角

  量一量:对边相等

  比一比:4个角都是直角

  (三)合作探究正方形的特征

  师:同学们,下面我们用刚才的方法来探究正方形有什么样的特征,好吗?

  生:好!

  1、(课件出示要求)

  探究方式:小组合作交流。

  探究方法:数一数、量一量或折一折、比一比。

  探究时间:三分钟。

  探究内容:①数一数正方形有几条边?几个角?

  ②量一量正方形每条边的长度,你能发现

  什么?(折一折)

  ③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一比正方形的角,

  你能发现什么?

  2、小组合作交流。(4人一组,由组长负责)

  3、小组代表汇报。

  生1:我们组认为:正方形有4条边4个角,4条边都一样,4个角都是直角。

  生2:我们组认为:正方形有4条边4个角,4条边都相等,4个角都是直角。

  师:(对于以上答案都要给予肯定)谁能用折一折的方法来验证正方形的4条边都相等?

  生上台演示。

  师再演示一遍重点强调4条边都重合。

  接着用课件进行演示,进一步验证学生们合作探究的正方形的4条边都相等,4个角都是直角。

  (四)总结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用数一数、量一量或折一折、比一比的方法,进一步探究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谁能完整地告诉大家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1、 学生总结。

  2、 教师依据学生的回答归纳板书

  长方形:4条边,对边相等;4个角都是直角。

  正方形:4条边,对边相等(并且4条边都等);

  4个角都是直角。

  3、 同桌两人互相说一说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进一步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4、 过渡语:同学们对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了进一步的认识,那么绿泡泡哥哥也想考考你们了!大家有没有信心?

  生齐答:有!

  师:好,请同学们勇闯第一关:旗开得胜,马到成功!

  二、 拓展应用

  (课件出示)我会填:(独立思考,指名回答,强调学生把题读完整,师根据学生回答出示答案)

  1、长方形有(4)条边,(4)个角;对边(相等)(4)个角都是(直角)

  1、 正方形有(4)条边,(4)个角;(4)条边都(相等),(4)个角都是(直角)

  师对回答的学生要及时的给予鼓励,例如你真棒!第一关你已成功闯过!你真是小勇士等。接下来请同学们巧夺第二关:慧眼识图,眼疾手快!(课件出示)

  第二关:慧眼识图,眼疾手快!

  判断下列各图是不是长方形、正方形?

  形式:采取开火车的方式进行,同桌一人回答是或不是,一人判断正确或错误,个别地方教师适当要求学生说:为什么?例如图5为什么不是长方形?等。

  师在学生回答完毕后,说:能独立闯过这一关的同学给自己以掌声鼓励。生拍手说:嘿!嘿!我真棒!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胜利闯过两关了,还想不想继续闯关?

  生:想!

  师:那么请同学们接着挑战第三关:手脑并用,心灵手巧!(课件出示)第三关:手脑并用,心灵手巧!

  1、照下图在钉子板上围长方形和正方形。

  形式:找学生在钉子板上围,其他学生认真观察,判断。

  2、我能用小手摆出漂亮的图形。

  用同样长的小棒摆一个正方形和一个长方形。

  ①学生独立用小棒拼摆。

  ②上台演示,并说说摆的是什么图形,用了几根小棒,为什么是长方形或正方形?

  ③评价:小手真巧!思维真明了!

  3、我能用小手画出美丽的图形。

  在方格纸上画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

  ①学生独立用彩笔在方格纸上画。

  ②上台展示作品。

  ③评价:色彩多鲜艳!大小多匀称!线条多专业!

  4、我会动脑折出最大的正方形。用一张长方形纸折出一个最大的正方形。

  ①学生独立折。

  ②互相帮助折。

  ③找个别学生演示折的过程。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智取第四关:团结协作,智中取胜!

  (课件出示)

  第四关:团结协作,智中取胜!

  长方形有( )个,正方形有( )个

  形式:小组合作交流。

  要求:先具体指出哪些是长方形,哪些是正方形?再数一数长方形有几个?正方形有几个?

  生1:长方形有4个,正方形有3个。

  生2:长方形有6个,正方形有3个。

  师:同学们到底哪组数得对呢?请看大屏幕(课件演示)数对的同学给自己以掌声鼓励!

  过渡语:同学们真聪明!连闯4关,小刺猬咕咚都想问候大家了:你们学的快乐吗?

  生:快乐!

  师:为什么快乐?

  生1:通过学习我知道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生2:我学会了用数一数、量一量或折一折、比一比的方法学习数学知识。

  生3:

  生4:

  四、总结收获

  同学们,这节课你们的收获真不少!老师从你们那里也学到很多知识,我也很快乐,谢谢大家!

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设计10

  一、学情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1~5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学生已经掌握了1~5的乘法口诀,并能读能背能写能用。在这样的基础上,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小组合作交流能力,我打算引导学生用迁移旧知学习新知的学习方法自主探究,并采用“先学后教”小组合作交流学会编6的乘法口诀并能很好地掌握和学会运用口诀!现代认知迁移理论以布鲁纳和奥苏伯尔等人为代表。把迁移定义为:学习者利用认知结构的原有观念,通过思维对新课题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在揭示新旧课题共同本质基础上发生学习转迁。

  二、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直观的实物图和乘法的含义,编出6的乘法口诀.2、在编口诀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利用迁移的方法找出6的乘法口诀的规律,初步熟记并会写6的乘法口诀,会用乘法口诀正确求积。3、初步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和类推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小组合作交流的能力。三、教学重难点重点: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记6的乘法口诀。难点:用6的.乘法口诀正确求积。四、教学方法教法:教师讲解提问指导。学法:学生自主探究,同桌交流,小组合作。教具准备:60张课时作业纸,口诀卡片,多媒体课件等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3分钟)

  核心问题:你会背口诀了吗,会用口诀快速并正确求积吗?活动1:回顾1~5乘法口诀活动(1):背1~5的乘法口诀活动描述:指名四位学生分别背出2、3、4、5的乘法口诀,然后全班齐背一次。活动(2):对口诀活动描述:教师口诉1~5的乘法口诀的前半部分学生对口诀,目的检查学生对口诀的背诵情况。(为接下来学生能够迁移这些旧知来学习6的乘法口诀奠定基础)活动2:用口诀正确求积活动描述:ppt出示1~5的乘法口诀的乘法算式,请全班学生快速用口诀求积。目的检查学生对口诀的运用的情况。

  (二)教学新知(25分钟)

  ⑴会编口诀活动3:我是小小发明家活动描述:ppt示6棵苹果树,每棵树上有6个苹果,让学生看图填表、根据表写乘法算式,最后根据乘法算式编口诀,在课时作业纸上小组合作完成。(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交流完成6的乘法口诀的编写,教师引导)。核心问题:你们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迁移我们学习的1~5的乘法口诀的编写规律来编写6的乘法口诀吗?T:在小组合作学习之前啊,请听清老师的要求,先完成看图填表、根据乘法算式这两项任务,再思考一下迁移我们学习的1~5的乘法口诀的编写方法来编写6的乘法口诀,听明白了吗?老师只给10分钟的时间给你们讨论学习,能做到吗?T:(请一个小组代表汇报结果时)你可以像老师这样说那就更好了!一棵树有六个苹果,它代表了1个6,列乘法算式是1×6=6或6×1=6(汇报结束后,教师带领全班学生一起回顾刚刚编写的口诀并板书,同时强调通过学习1~5的乘法口诀我们知道书写口诀时注意的两个问题是什么:1、不能用阿拉伯数字书写;2、口诀怎么读你就怎么写)T:观察6的乘法口诀(板书内容),你发现了什么规律?预设生:规律1,根据乘法算式写口诀,乘法算式的得数小于10时,我们在编写口诀时就要写“得”字,大于10时,结果是多少我们就写多少,把“得”字去掉。规律2,每一句乘法口诀的得数都比第一个乘法口诀得数大相同的数!T:你们能通过学习1~5的乘法口诀来学习6的乘法口诀,真棒!在这个过程中你们已经运用了我们数学学习中非常棒的方法,叫做迁移的方法,你们是在迁移了1~5的乘法口诀的编写方法来编写6的乘法口诀,迁移法在我们生活中也有很多运用,老师希望你们以后也能用这样的方法来解决数学和生活中的问题!⑵会写口诀T:谁能利用前面所学的1~5的口诀来说一说,在书写6的乘法口诀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师问生答)⑶读口诀活动描述:全班一起齐读板书,男女生分角色读。T:现在6的乘法口诀已经学完了,那么大家来读一读。首先全班齐读一遍。。。。。现在男女生分别读口诀的前半部分和后半部分,看谁读得声音洪亮有自信!⑷会背口诀活动4:乘法口诀我最会背活动描述:给一分钟的时间同桌互背,请两个同学背,看谁背的又快又准确,最后全班齐背一次。核心问题:你能根据编写口诀的规律来快速地记下口诀吗?T:根据6的乘法口诀的编写规律,在理解的基础上看看谁记得快!

  (三)巩固新知(10分钟)

  ⑴会用口诀活动5:闯关大行动(三关)活动描述:ppt示(小猴摘桃、建房子、看图计算)核心问题:1~6的乘法口诀你们会读也会背了,会用吗?T:到目前为止我们学到了哪些数字的乘法口诀呢?预设生1:1~6的乘法口诀T:你们会读也会背了,会用吗?预设生2:会T:下面老师要对你们的学习成果进行检验,你们有信心接受老师的考核吗?预设生3:有信心!第一关:小猴摘桃规则:一列6个人为一个小组(请学生站起来),如果在过程中有一个同学错了就不能帮小猴摘到桃子了!第二关:建房子规则;全班一起来闯关,速度要快!错了一块砖房子就建不起来了!第三关:看图计算规则:全班一起在课时作业纸背面列乘法算式计算!

  (四)课堂小结(5分钟)

  T:你们真了不起!既会编口诀又会用口诀!你们就是一个个小小发明家哦,给自己来点掌声好不好?T;这节课你们学到了什么?预设生1:我学会了6的乘法口诀预设生2:我学会了合作学习六、作业布置课本61页做一做七、板书设计(在教学新知环节的生编口诀时边板书)6的乘法口诀1×6=6一六得六6×1=62×6=12二六十二6×2=123×6=28三六十八6×3=184×6=24四六二十四6×4=245×6=30五六三十6×5=306×6=36六六三十六

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设计11

  教学要求:

  1.知识目标:认识线段。知道线段的特点。

  2.能力目标:会画一条指定长度的线段。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认真作图的习惯。

  教学重点:

  认识线段,知道线段的特点,会用刻度尺量线段的长。

  教学难点:

  会画一条指定长度的线段。

  教具准备:

  每人一把直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探索学习。

  (一)出示主题图: 这是一条线段,谁能说说你看到的线段是什么样的?学生观察说一说。

  (二)你能量出这条线段的长度吗?这条线段长多少厘米?测量线段长度时,要注意什么?

  (三)你会画一条线段吗?

  1.让学生动手在练习本上画线段。

  2.画一条7厘米长的线段。

  3.评判学生所画的线段,让学生说说谁画的好,好在哪?是怎样画的?

  4.能画一条3厘米长的线段吗?学生试画,并让学生说说是怎样画的'?

  5.小结:画线段时,要注意从0刻度开始画起,是几厘米就画到几厘米的地方就可以了。

  二、巩固练习

  量一量

  ( )厘米 ( )厘米 ( )厘米

  课后反思:

  学生对于线段的理解个别学生还不是很到位,有的学生对于当线段斜着放的时候不知道怎么去判断,也就是学生对于线段的概念还不是很清楚,还需要进一步的理解,在练习课上教师要加强训练与指导。

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设计12

  〖教学目标

  1.通过实例,体会生活中有大数,感受学习大数的必要性。

  2.通过数正方体等操作活动,认识计数单位千万,并了解单位之间的关系。

  3.通过多种活动,对大数有具体的感受,发展数感。

  〖教材分析

  本课是生活中的大数的第一课。首先,教材呈现了四幅图片,图片中的数据都是几百、几千的数目,学生发现这些数都比过去学过的大,在生活中存在很多像这样的大数,从而感受到学习大数的必要性。然后,教材借助几何模型,使学生对千万的计数单位有直观的感受,并学习这两个计数单位。教材还安排了说一说的活动,通过具体情境,使学生对一千、一万的实际意义有具体感受。

  教学准备:实物投影设备、坐标纸卡片若干、练习题卡片、晚报一张。

  〖教学设计

  (一)收集信息,进行交流

  1. 课前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寻找大数,将百以上、万以内的数整理出来,万以上的数留待以后学习。

  2.新课开始之前组织学生分组交流,然后问:听了这么多生活中的大数,你有什么感想?除了我们学过的计数单位一、十、百以外,你在大数中发现新的计数单位了吗?一千、一万有多大?它们与我们学过的计数单位又有什么关系呢?下面我们来进行研究。

  (二)自主探究,认识大数

  1. 引导学生观察小正方形卡片(1010格),问共有多少小格,是怎么知道的。小结:10个一是一十,10个十是一百。引导学生在卡片后面写百。

  2.引导学生观察长方形卡片(10100格),它与一百格的卡片有什么关系?你知道这张卡片共有多少格吗?小结:10个一百是一千。引导学生在卡片后面写千。

  师:请大家想一想我校上早操时的情境,操场上师生的总人数约为一千人。你还知道哪些事物的数量约是一千或几千的吗?

  3.引导观察大正方形卡片(100100格),它与一千格的卡片有什么关系?你知道这张卡片上共有多少小格吗?小结:10个一千是一万,引导学生在卡片后面写万。

  师:请看这张报纸,这样的一版报纸大约有一万字。你还知道哪些事物的数量约是一万的吗?

  (三)引导填写数位顺序表

  (四)练习

  1. 每本数学书约有多少页纸?想想几本书合起来约有一千页纸,一万页纸垒起来约有多厚。

  2.有多少小格?

  出示915格(9个百、1个十、5个一)、9300格(9个千、3个百),引导学生数小格,并说明我校现有915名学生、我校占地面积约为9300米2。

  (五)总结

  1. 你喜欢大数吗?为什么?

  2.大家收集了这么多有意义的大数,课后请你选一个最喜欢的大数,在一万格的卡片中涂出相同数量的小格,最后请家人或同伴数一数小格数,再给他们讲一讲这个数量的意义。

  〖教学反思

  二年级学生对于万以内数了解较少,体验不够,教学时难度较大。我注重让学生实际感受,使学生积累大量的感性经验形成表象,进一步体会数的意义,发展学生的数感。

  1. 收集信息,进行交流

  课前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寻找大数的例子,除了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大数、理解学习大数的意义外,还大大丰富了学生对万以内数的认识。

  (1)学生初步感受大数,把大数同很高的山很长的河很多的星等事物相联系,感受其大。

  (2)学生在找、看、说的过程中,初步认识大数的读、写,发现大数中有新的计数单位千万。

  2.学具操作,自主探究

  我用坐标纸为学生制作了百千万的`学具卡片,学生通过观察、比较3张卡片,自主探究出3张卡片的联系:10个一百是一千,10个一千是一万;并通过直观感受建立一十百千万的数学模型。

  3.联系实际,感受大数

  在学生自主探究的同时,我注意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创设具体情境,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千万的具体感受。

  如,教学千时,引导学生观察学校上操时的情境,说明操场上师生的总人数约为一千人。教学万时,引导学生观察报纸,说明一版报纸约有一万字。

  4.以少见多

  要使学生理解不易直观感受的大数,就要帮助学生插上想像的翅膀。在本课中我主要引导学生进行了以少见多的想像。

  以少见多是指从较少数量的积累去想像较多数量。如,每本数学书约有多少页纸?想想多少本书合起来约有一千页纸,一万页纸垒起来约有多厚。

  培养学生掌握这些学习方法,对学生现在理解万以内数和以后理解更大的数都有很大帮助。

  〖编者点评

  本节课设计了多个活动促进学生对大数意义的理解,收集并交流生活中有关大数的数据,使学生不仅体会到学习大数的必要性,而且借助生活经验初步积累对大数的感性知识。观察、操作几何模型,帮助学生认识了千万计数单位,并对这些单位及其之间的关系有了直观感受。以小见大的活动,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大数实际意义的理解,而且渗透了一种比较事物的具体方法。本节课设计的活动目标明确、层次清晰、内涵丰富。

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设计13

  第一课时 乘法的初步认识

  教学目标

  1.创设情境初步体会乘法含义,认识乘号,会读会写乘法算式。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及语言表达能力,鼓励学生小组交流合作学习。

  教学用具

  多媒体,小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出示情景图。

  师:小朋友们,今天老师带你们去游乐园好吗?多媒体出示第44页主题图。

  2.观察画面。

  师:仔细看一看,你都发现了什么?互相说一说。

  想不想把你看到的告诉其他的小朋友或者听课的老师呢?

  学生可能说:

  看到小火车、过山车、摩天轮、小桌子等等。

  看到小火车有4排座位,每排坐3个人??

  二、探索新知

  1.摆图形游戏。

  (1)(过渡)师:小朋友们可真聪明,给你们一幅图,你们就能想到这么多的问题,现在老师手里有三根小棒,你能想到什么呢? (△、个、工)我想摆两个三角形得用几根小棒?给你们4根小棒,你能摆什么呢? (口、山、2个人)4根小棒的作用真不小,能摆口、山,还能摆2个人字呢。现在每个小朋友都有一捆小棒,你喜欢什么图形,就摆什么图形。开始吧。

  (2)摆图形听音乐。

  教师巡视,有目的地问几名学生。

  (3)交流。

  师:摆好了吗?给同桌说一说,你摆了什么图形?每个图形用了几根小棒?共用了几根小棒?并把算式写到题卡上。

  师:谁摆的是一样的图形,告诉老师。

  (板书三个加数相同的算式)

  师:谁摆的是不一样的图形? (板书一个加数不相同的算式) 师:你们想不想看看其他同学摆的图形?走下座位看一看,谁摆的图形最好看,再算一算他一共用了几根小棒?(课件出示音乐)。

  师:小朋友刚才看了其他小朋友摆的图形,好看吗?刚才老师也看了,小朋友们摆的图形各式各样,都很好看。现在我们看黑板。

  2.导入乘法。

  师:观察前面三个算式有什么特点?

  师:在加法算式中,如果每个加数都相同,我们就把他叫做相同加数。

  师:像这样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还可以用一种新的方法,叫做乘法,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乘法的初步认识。(板书课题)齐读一遍。

  3.教学乘法。

  用学生说出的算式进行教学。

  以3+3+3+3+3+3=18为例。

  师:刚才我们说这个加法算式的每个加数都相同,那么相同加数是几?跟老师一起数一数有几个3呢?(带领学生数1、2?6,板书: 6)

  师:求6个3是多少,还可以用乘法计算,就在6和3的'中间写乘号,看老师怎么写,先写“/”,再写“\”,伸出小手练一遍,这就是乘号,读作“乘”。我们读一遍。

  师:因为6个3连加是18,6X3也是6个3连加的意思,所以6X3也等于18。这个算式读作:6乘3等于18。(板书)

  师:6个3连加可以写成6X3=18,还可以写成3X6=18,这个算式会读吗? (板书“读作:3乘6等于18”)。

  师:观察这两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可能会说:两个数交换了位置;得数不变。

  4.尝试。

  (1)师指第二个算式问:你能把这个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吗?互相说一说,谁来告诉大家(10X3=30,3X10=30)。10是什么?为什么要写3?

  (2)师指第三个算式问:这个加法算式用乘法怎么表示,谁能上来写?

  (3)师指第四个算式问:这个算式能用乘法表示吗?为什么?

  (4)再看看自己题卡上的算式,能否用乘法算。能用的写出乘法算式,学生写完后投影出示。

  5.小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不仅可以用加法计算,还可以用乘法来计算。你学会了吗?现在有三个小朋友想考考你们,请做好准备。

  6.考考你。

  (1) “我是李明,我想考考你,我摆了4把小伞,共用了几根小棒呢?”

  课件出示

  (2)“我是丽丽,我摆了6个△,用了几根小棒呢?” 课件出示 △△△△△△

  (3)“我是王冬,我摆了一座房子和一棵小树,你知道我用了几根小棒吗?”

  课件出示

  师:我们的课堂真热闹,把小鸟也吸引来了。

  三、趣味练习

  1.课件出示“做一做”图,小鸟说:“小朋友们,我叫Magi,我想和你们一起玩好吗?你能算出这儿有几个小朋友在荡秋千吗?”

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设计14

  (1)教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今天老师给大家讲一个“小裁缝”的故事,请同学们仔细听。小裁缝遇到了什么问题?认真想一想,你能帮助他吗?从故事中,你能明白什么道理?

  《用厘米作单位量长度》是西师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在实际生活中,虽然学生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但不一定能进行量化比较。学生在认识厘米和米的前提下,学习测量长度方法,从而对物体的长度进行量化把握,在此基础上认识线段。线段的认识对后续知识的学习有很重要的作用。

  (2)学情分析

  长度单位学生是第一次进行接触,这部分内容是教学上比较难的,也是生活中经常要遇到的实际问题。但学生一般都有一把直尺,从自己的尺上可以看出1厘米。

  (3)教学目标

  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根据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和儿童的认知特点,我制订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测量活动,使学生体会建立统一的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过程与方法:会用计量工具测量较小物体的长度,积累测量经验,同时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

  重点: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难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5)说教法、学法。

  根据课程标准与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及为了掌握重点突破难点,我设计了以下教法。

  1、创设情景。课标强调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所以在教学初我创设了一个生活情境,以讲故事的方式引入主题,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把数学问题生活化,让学生亲自体验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增强学生的直接经验,同时也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与探索的兴趣。

  2、动手操作。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七、八岁的儿童好奇,好动,有较强的求知欲,但注意力不能持久。根据学生的这一年龄特点及认知规律,结合教学内容,恰当设置操作的过程,加大操作的力度,把学生真正推到主人翁的位置。

  学法:

  在教学用厘米量的活动中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要求他们独立思考、小组合作、动手操作,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使他们在发现知识,形成技能的同时还获得了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6)说教学过程

  根据课标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让学生运用观察、操作、讨论等多种方法学习新知,创设一种宽松、和谐、活泼的教学环境,促进学生认知的`发展。因此我安排了以下七个教学环节:

  1.新课导入2.探究新知3.巩固新知4.达标反馈5.课堂小结6.布置作业7.板书设计8.教学反思

  下面我详细说一下每一个教学环节。

  一、新课导入

  教师以讲故事的形式引入课题: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今天老师给大家讲一个“小裁缝”的故事,请同学们仔细听。小裁缝遇到了什么问题?认真想一想,你能帮助他吗?从故事中,你能明白什么道理?这样的设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为统一长度单位初步做了铺垫,同时,也培养学生乐于助人的优良品质。

  二、探究新知

  教师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老师:小朋友们,课桌是和你们天天相伴的好朋友,你想知道它多长吗?你能借助身边的工具或物体去比一比吗?谁来说一说,你想用什么做工具呢?

  学生经过思考说出可以用不同的工具去比一比后,老师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比,学生通过动手实践产生了认知冲突,让学生亲身体会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同时,让学生找测量结果不同的原因,量课桌这些富有挑战性的活动吸引学生对新知学习产生兴趣,感受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在认识直尺和厘米部分时,引出直尺。让学生仔细观察手中的直尺,你能发现什么?学生基本能够找出直尺上面的有关数学信息,教师重点讲授:长长短短的线叫做刻度线;直尺上最前面的数0所对的这条刻度线叫做0刻度,0刻度是直尺上刻度的起点;字母c,表示的是厘米。这样的设计是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对直尺的充分观察中自主认识直尺,学生在主动参与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对于认识1厘米有多长,教师采取让小组内交流的形式进行的,知道直尺上每相邻两个数字之间的距离都是1厘米。然后让学生比一比1c有多长,伸出右手,把大拇指和食指放在一起,慢慢的张开,张开到两个手指间的长度大约是1c,让学生闭上眼睛想一想1c的长度,找生活中哪些物体或物体上的哪一部分的长度大约是1c等活动,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长度表象,未进行估测和实际测量打好基础。接下来,让学生认识2厘米、3厘米......学生通过小组内交流,总结出:从0开始到数字几就是几厘米或者看物体的一端到另一端,中间有几个格就是几厘米,也可以用后面大的刻度数减去前面小的刻度数,得几就是几厘米。学到这,很顺理成章的就是:用厘米作单位测量物体长度。教师让学生根据前面学习的知识,做题单中的测量小棒的长度,要求先估测一下小棒的长度,然后再用直尺测量,通过对比,提高学生对估测的能力。

  三、 巩固新知部分,我一共设计了三道题:第一道是教科书第52页例2,采取的方法是让学生独立填写在书上,并说一说测量的方法。第二道是测量课桌面的宽度,采取的方式是同桌合作,进行测量,小组内交流,互相纠正。第三道是测量数学课本的长和宽,采取的方式同上。

  四、达标反馈这个环节,我设计了四道题,分别是: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算一算;看图填空;估一估、量一量。

  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测量物体的方法,同时培养学生的估测和测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和能力,值得注意的是当物体的左端不是对准0刻度时应该怎样计算物体的长度。

  五、课堂小结部分,我还是抛出一个问题: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这样的设计,让学生能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一下梳理。

  六、布置作业部分,教师设计了一个作业:要求学生回家找5个不同的物体,先估测出它们的长度,然后用直尺测量出具体的长度,并记录下来,明天上课交流。

  七、板书设计:

  用厘米作单位量长度

  测量工具:直尺

  单 位:c 厘米

  0刻度

  这样的板书设计,简单明了,重点突出,让学生一眼就能看清本节的知识重点,便与学生记忆知识,提高学习效率。

  八、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目的在于通过观察、测量活动,使学生体会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并引导学生用直尺测量较短或者小的物体的长度,同时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好习惯。

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设计1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情境中体验随即出现的数据的收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数据。

  2、使学生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个表示几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问题。

  3、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思考问题的习惯,提高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4、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合作意识与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使学生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个表示几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问题。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合作意识与实践能力。

  教学用具准备:课件、投影仪。

  教学设计:

  一、情境问题,引入新课。

  (出示图)

  师:这三项运动,你最喜欢哪项运动?

  (指名说,板书)

  师:先自己想,悄悄说给同桌听。

  师:现在,梁老师想调查一下,我们班喜欢哪一项运动的人数最多(板书:二(3)同学喜欢的体育运动),你们有什么好办法?(教师表情疑惑)

  (学生七嘴八舌地说自己的意见)

  问:怎么问?

  数:怎么数?

  你能不能把你的方法说一下呢?

  1、数据

  师:好,下面我们就用分组调查的方法来进行调查活动,首先拿出老师发的统计表,看看大屏幕(课件出示),①告诉我你看懂了什么?(左边是我们要调查的内容,右边要求我们用喜欢的方式记录)

  ②记:有什么方法记录?(○√△正……)等会就让我们用喜欢的方式来记录。

  第组

  用你喜欢的.方式记录

  跑步 游泳 跳绳

  师:梁老师为了让活动有序顺利地进行,提几点要求(课件出示)要求:①全组成员积极认真参与并准确做好记录。②用你喜欢的方式记录在统计表中。③团结协作保持安静。

  师:我提醒一下小组长要先商量好用什么好方法,如何分工调查。看哪个组快速、准确安静地完成调查,好,下面请我们选出的小组长到前面来,活动开始!

  (活动时,出示大表)

  2.制作统计表

  (1)完成统计表.

  每组的统计结果出来了,我们要想知道统计结果对不对,该怎么办?(把三个数合计)

  这一个表就叫统计表。(板书:统计表)

  统计表中,什么样的最多?什么样的最少?

  (2)刚才我们用统计表的方式知道了情况。为了让我们一眼就看明白,我们就要?(绘制条形统计图)

  (3)(课件出示统计方格纸)

  跑步游泳跳绳

  观察统计图。仔细观察这张统计图,横的是表示什么?竖表示什么呢?(生上台指明)

  一格代表几?用涂格子的方法画统计图(用斜线来涂格子,这样画既节约了时间,而且统计图照样画得美观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