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形的认识 教研组说课

时间:2017-07-17 小学教师 我要投稿
一、找准起点,主动建构知识

所有的教学都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的,也只有建立在学生已有经验和知识的基础上的学习学生才能充分让学生参与。《三角形的认识》这一内容在教学前,学生在生活中已经广泛接触了表面是三角形的物体,看到三角形的形状,就是数学学习过程中,三角形也已经是同学们学习的朋友了,在小学二年级也已经认识了直角三角形,我们的孩子对三角形已有自己的认识。今天的课堂无非是对同学们直观认识的三角形进一步整理和归纳,从理性的层面来分析和提升。基于这样的认识,一开始就切入主题,让孩子用手指书空三角形,在书空的过程中,进一步感悟形成三角形的意义;通过寻找生活中的三角形,发现三角形的稳定性;通过画出尽可能不同的三角形来体会三角形的多样性,丰富学生的认知表象。

二、简化环节,动态生成资源

课堂的时间属于孩子,只有让学生在课堂里比较充分的的活动中,学生才会有感悟体验和反思。作为教师在设计教学环节时要简化环节,尽量要利用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材料作为资源来展开教学。这样的设计可以使教师也轻松的步入课堂。本课我们设计了三个环节。利用手指画出三角形来讨论三角形的意义;学生回忆生活原形体会三角形的特性;利用画出、剪下各种各样的三角形来进一步巩固体验三角形的特征,并作为学生研究分类的材料。在这样的学习活动中,课程的资源完全在课堂里动态生成。



实践体会:

让课堂富有生命活力,这是新课程理念在课堂里的具体体现。我们在教学《三角形认识》这一内容时,尽可能地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通过简化环节,让学生在大环节的活动中想象反思体验,动态生成。

基于这样的思考,我们在设计课堂教学时,尽可能的减少教师预设成分,强调学生的动态生成,动态生成知识,动态生成方法,动态生成资源……。但预设和生成之间的关系到底是怎样的呢?

强调生成是否不要预设?预设减少是否等于生成增加?经过实践,我们认为:非也。我们认为:课堂里大部分生成内容也应该是预设的一部分,也就是说,我们还是应该强调预设,使得教师的预设为学生更好地生成服务,只是教师的预设内容应该是学生主动探究的过程,让学生通过这个过程中的自主活动创造出来。换句话说:预设是为了生成,更好的预设促进更好的生成。一位教师预设主动学习过程的艺术性,也是这位教师专业化程度的重要指标。

总之,教师多一份艺术性的预设,学生就会多一份动态生成,就会多一份发展;课堂多一份动态生成,老师就会多一份挑战。教师多一份挑战,就会多一份发展,课堂就会多一份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