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背上的法庭》观后感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马背上的法庭观后感(精选16篇)
认真看完一部作品以后,这次观看让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不能光会看哦,写一篇观后感吧。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观后感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马背上的法庭观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马背上的法庭观后感 1
前段时间完成了一份作业,题目是“乡村中的法律-电影《马背上的法庭》观后感”,因为这是一篇法理学作业,所以我更多是从法律的角度来审视这部电影的,但这并非我本意,其中还有许多自己的想法希望表达出来,这也是我今天写这篇文章的原因。
毫无疑问这是一部让我十分有感触的电影,且不说电影所获得的荣誉(第63届威尼斯电影节地平线正式竞赛片)。单就从电影本身出发,其深入中国的乡土题材,以及从小人物身上所折射出的时代大变革的视角都是我十分欣赏与喜爱的。下面我来说说这部电影。
一、法律现代化任重道远
电影第一幕第一句台词:“这次你提前离岗退养,是法官职业化的要求,相信你能理解,希望你站好最后一班岗。”由此告诉观众这注定是一部意味深长、发人深省的片子。几句刻板生硬的话却交代了一个发展变革的时代背景-法律现代化-政府为推进法治现代化,满足法律职业化的要求,通过政治命令,至上而下强制推行。在这个过程中个人的权利被搁置一边,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杨阿姨被迫下岗,没有选择、没有争辩、没有反抗,唯有默默的忍耐与接受。“站好最后一班岗”影片正好从这里开始。镜头逐渐远去,在这个西南边陲的小镇上,人民法院的吉普车驶向村庄渐行渐远。山路蜿蜒崎岖、九转回肠,汽车上下颠簸缓慢前行。第一次走这条“送法上山”之路的阿洛也晕车了,看似普通的一次路途,开始就充满了艰辛。我们从深层次理解,这条“送法上山”之路就是中国法律现代化之路,作为现代法律典型代表的法学专业大学生的阿洛晕车不适,则说明现代法律在此水土不服,往下这注定是一条难走的路。
二、法官形象
“你的脸面不值钱,你衣服上的天秤徽也不值钱啊。”这是阿洛在看到老冯为原告牵猪后说的一番话,阿洛是刚毕业的大学生,接受了4年正规系统的现代法学教育。在他眼里,法律是神圣的,法庭是肃穆的,法官是威严的。但在这次送法上山的过程中一切都与他所憧憬的相去甚远,失灵的法律,简陋的法庭,牵着猪子满街跑如乡野村夫一般滑稽可笑的法官老冯。这时的阿洛内心充斥着茫然、失落、还有些许愤怒。难道这就是法律吗?在我看来作为一名拥有20多年工作经验的老法官,老冯依靠其个人的智慧而不是法律处理了许多棘手的案件,例如“摔坛子、买小猪”我十分敬佩老冯对工作的热爱和自我奉献的精神,但如果我们将眼光放得更长远些,冯法官今天可以花5块钱摔个坛子,150块钱买个小猪,或许他明天也可以这样做,可他能够几十年都如此吗?那么试问如果以后没有人买这只小猪,同样的案件怎么解决?表面上老冯看似把纠纷处理的妥妥帖帖,实则是将法律的现代化与落后的社会现实之间的矛盾掩盖住了。纵观古今世界,任何的改变与进步都是需要历经阵痛的,从思想启蒙到法国大革命。从五四运动到新民主主义革命,无不是先辈们的血与肉换来的进步与发展。法律的变革亦是如此,没有冲突与矛盾变革也是漫长而艰难的,正如电影《赛德克巴莱》中所描述的那样,是选择屈辱的走向现代,还是顽强的信奉野蛮。当然历史的脚步不会停止,落后终将被淘汰。
三、情感流露
跟随流动法庭审理一起起案件是影片一条明的主线,而老冯、杨阿姨和阿洛三个人的情感流露则是一条暗线贯穿始终。本片除了对司法与乡俗民情关系的表现外,编导以及其细腻、朴实的镜头呈现了当代边远地区司法人员的情感世界。阿洛的情感是现代年轻人的爱情,充满活力与激情,在众人面前背着新娘,遵从当地办婚礼的风俗却不完全拘泥于习俗,不顺意时便带着新娘“私奔”。影片对于老冯和杨书记员的生活与情感着墨很多,构成一条带动剧情发展的线索,老冯因为从事工作的特殊性而不能像普通人一样完全尽一个丈夫和父亲的责任,老婆带着女儿离开。他与杨阿姨在同一条路上共同工作了数十年,生活的不如意把他们的情感连接在一起。一件外套,一次洗衣,一句玩笑话,一盆洗脚水,一次膏药,都诉说着他们相濡以沫的深厚感情。但他们毕竟是老一代的司法干部,不能如阿洛一样直截了当,传统的情感观和道德观让他们在欲说还休的交流中依依不舍的送别,把那些诚挚、纯粹的情感默默的放在心底。
四、找国徽
影片中阿洛不小心弄丢了国徽,老冯在寻找国徽的过程中的急切甚至于要走进草海的行为感动了许多人。当地老乡问他:“国徽是金的、银的还是铁的、铜的?”老冯回答说:“你们摩梭人不是烧香拜佛吗?它就跟你们心中的佛一样重要。”这时摩梭人才明白国徽的重要性,因此倾力相助,最后大家齐心协力取回国徽。村民点起篝火对国徽顶礼膜拜。这里导演想表达的是:所有公民都能够敬畏国徽,敬畏法律,使法律能够真正融入大家的生活,能够成为保护公民的一把利剑的美好愿望。但我对于这一点还是颇有微词的,老冯和村民的行为显然是对现代法律的一种无知,法律怎能与宗教中对神的原始崇拜等同呢?现代法律是理性的、普世的、具体的,是规定公民权利与义务保护公民权利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没有高高在上的神明来决定你的命运。然而神是神秘的,他的威力不可预测,对他的崇拜是盲目、落后的,神有时会忽视个人的价值,践踏个人的利益,怎么能将其同代表现代法律的国徽等同呢?这里反映的不是村民对于法律的敬畏,我认为更多的是盲目与无知。包括人民法院的法官老冯在内,在他内心对于国徽更多的是一种崇拜而不是敬畏,国徽就是他心目中的神,而他则是人民法院这个宗教中的忠实教徒。
五、落崖
影片结尾老冯在其同事长腿的落崖处向他深情的呼喊:“哦吼,长腿,你还在那里嘎,我想你嘎,我老喽,今天早上起来掉了颗牙,老了,你还是那么年轻,这些日子我常常想起你,你还是那么年轻,长腿能听见我说话吗,要是听见了就喊我一声老冯,长腿,我还要走这条路,要一直走下去,听见我说话吗,听见了就回答我一声。”这是一次来自心灵深处的呐喊,任何东西都经不过岁月的蹉跎,20多年的巡回法庭之路,老冯从当年的意气风发到今天的古道瘦马;从那个幸福的三口之家到今天的孤身一人;与杨阿姨之间十年缄默不语的爱情也没有结果;这最后一次巡回法庭之路也充满了波折与艰辛。其中包含的悲伤、落寞、孤独、无奈都是一般人难以想象与承受的。忍耐与压抑使老冯愈加苍老,落崖前老冯的这次呐喊,不仅仅是对长腿的诉说,更像是对巡回法庭之路的'诉说,对中国法律现代化道路的诉说。为何命运对其如此不公,我虽然老了,但我的精神还在骨气还在,只要我老冯还活着这条送法上山之路我会一直走下去。毫无疑问中国法治现代化的趋势是不可逆的,作为陈旧的法律代表的老冯在这个过程中,扮演的不是法治的普及者反而是法律现代化的拦路石。这也是影片结尾老冯落崖的原因,预示着旧的制度终将过去,新的道路即将开启。但基层法官老冯对工作几十年如一日的执着与坚持,令我不得不为之动容。我从不否认冯法官之于中国法治之路的意义,因为中国太需要这样的法官了。但正如片名《马背上的法庭》一样,现代的司法体制就像在马背上的国徽在颠簸中缓缓向前行。
六、吐槽当下中国电影
看完这部电影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它让我想起了《活着》、《秋菊打官司》、《一个都不能少》这些朴实无华令人感动的电影,现在这种电影已经屈指可数了。如今商业大片当道,票房成为衡量电影优劣的唯一标准。各大发行商群雄逐鹿,都希望在中国电影这块版图上扩大势力,因此,各类商业大片层出不穷百花齐放,之中不乏史上最奇葩的《富春山居图》,也有极尽炫富的雷人片《小时代》把做作演绎极致,等等。仔细观察,不难看出这些商业大片都有着相同的套路,重金打造的演员阵容,铺天盖地的商业宣传,天花乱坠的视觉特效,低俗狗血的电影剧本。当各大发行商赚得盆满钵满乐此不疲之时,殊不知其离末日不远,这种行为无异于杀鸡取卵,他们消费的是全中国观众对中国电影最后的耐心。近几年电影票房看似水涨船高,实则是烂片堆积的结果,巨大的泡沫正在膨胀,哪天中国电影这个大碗装不下这个泡沫了。昔日这些中国电影人引以为豪的成就都将灰飞烟灭。俗话说“不破不立”中国电影只有彻底的与过去说再见,才能有新的开始,中国电影的转机之日也将到来。
马背上的法庭观后感 2
《马背上的法庭》这部电影主要讲述的是云南边区基层派出法庭的一个法官和两个书记员牵着一匹挂着国徽的老马行走于云南各寨开庭的故事。整部电影都用纪实的镜头语言记述中国司法发展改革过程中的一段段平凡简单的事。没有夸张豪华的场面,没有出神入化的特技效果,没有大牌人气演员……但正是因为这么简单平凡,这么亲切真实,才能让我们好像身临其境的随着那马背上的国徽颠簸的走过那段旅程。
观看这部电影后,受益匪浅,感触良多,特别是对于基层派出法庭与我国法院组织体系的关系;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与我国的法律法规的冲突;国徽的价值;法官的形象标准等等这些问题,都让我有了一个更深的认识和思考。
以上只是我个人在观看电影后就个别司法方面的问题的认识和思考。但其实,影片还有很多让人感触很多的地方,例如只有老冯才能代替老祖宗牵走本家的猪和当老葛得知老冯“送”他一头小猪时不无荣幸感地冲着村民喊“冯法官给我送了头猪”等等都体现了边远山区的人们虽然没有完整的法律意思,但他们都承认法律的威严,法官的特殊地位和身份。又如小女孩走了十几里的山路就为了给冯法官送去几个枣,也体现了山区人民的淳朴和对老冯的谢意。……
这部电影虽已观看完了,但它所带来思想上的冲击和思考却盘旋在我们的脑海中,一直一直的盘旋着……
马背上的法庭观后感 3
开始关注《马背上的法庭》这个片子,是由于一部一直未能观看的霍建起的《那人 那山 那狗》。而想看《那人 那山 那狗》,则是由于看了一个影评,把这部片子点评为“自始自终都是淡淡的叙事,是一幅美丽的水墨画,一段温暖的感情”。后来在小区里问了几个影碟收藏爱好者,均未能有所获,真是遗憾。
近些年来极少看片,偶尔看看的也是周末的PEARL播放的一些大片。最近的《疯狂的石头》我看了2遍,而让我连看2遍的原有不外有二:
1、确实是个好片,看了后挺好笑的;
2、因为兰兰的缘故,我对重庆这个城市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而片中的包世宏、厂长家的.龟儿子谢小萌则让我联想起了得光桑和朗胖子。
《马背上的法庭》是青年导演刘杰执导的影片,并摘下了第63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地平线单元最佳影片的桂冠,听说在广州的票房并不好。
这部在宁蒗县拍摄的影片,并没有给我的感官带来一次美好的享受。山是光脱脱的,完全不能体现云南那亮丽的风光,也许正好印证了一点,森林都被砍伐的差不多了,环境也是日益的不如以往了。
带着唯美的观点来看《马背上的法庭》根本就是错误的。如果说看《那人 那山 那狗》心里会有一丝温暖的感觉,《马背上的法庭》片则会让人觉得有些冷。
《马背上的法庭》可以看作是一部记录片,记录了冯法官、杨阿姨、阿洛的一次下乡行动。过程中充斥着法律与民俗的冲突,例如猪拱罐罐山的处理、国徽被偷后的处理、阿洛和新娘私奔的处理等等,整个影片简单而又真实,也没有刻意的去制造一些让人感动的情节出来,却让我感受到影片弥漫着时代气息与人文关怀。
影片启用了大量的当地群众演员,虽不能说演的好但却可以称之为本色演出。而影片中的农村情况的却是现实的写照:贫穷依旧、法律意思淡薄,与法治相比略显落后的陈旧风俗,影片处处无不显示着法律与民俗的冲突,而如何处理好这些冲突,就成了影片的一大两点,我们看到了老到的冯法官与初出茅庐的阿洛之间的区别。中国的普法之路,仍然是任重道远。
影片中有3个地方比较感人:
1、 冯法官在长腿堕崖处,喝酒、吸烟,再加上简单的几句话语,整个画面朴实无华,也无豪言壮语,却让我深深的感动了一次,有友如此,此生无憾。
2、 阿洛新婚之夜,冯法官向新娘敬酒,一些话想说又还没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大概也就是这种意味了。
3、 结尾处冯法官离去后,杨阿姨怅然若失的表情,凄然而下的泪水,让劳资很是心酸啊。
这部影片值得一看,但别期望太高。
马背上的法庭观后感 4
在文章的开头我想问几个问题,但不知道大家会是怎样回答。为什么他们选择了条件艰苦的乡村?为什么他们不顾群众的误解而依然翻来覆去地做群众工作?为什么他们在办案时自己掏钱来解决那一个又一个的民事案件?为什么老冯视如生命般地守护着国徽?
《马背上的法庭》正反映的是我的家乡的法治情况,当我和我的同学一起观看那三位法官的生活、工作条件时,一方面是满满的感激,另一方面是满满的心酸。2006年的小凉山沐浴在党的温暖政策中,但这里的法治道路艰难而曲折。那时候的那个地方没有乡村法庭,当需要开庭的时候,老冯他们随便找个地方挂上象征国家权力的国徽就开始行使国家审判权,没有桌椅,他们就站着工作。没有床,他们就围着火塘打着地铺睡觉;没有大鱼大肉,他们只煮一壶浓浓的茶,烧几个糊了的土豆,一把盐,几根青椒。没有电灯,当他们想念家人的时候,就拿起家人的照片透过微微的火光来看看。虽然我家没有在那个农村,但是我听说过那个地方交通不便,来来往往的运输都靠人背马驮。这样的工作,这样的生活相信大家都觉得很不容易。
法律是管理国家事物,维护社会秩序的一把亮剑。但是,法律本身不与其他社会规范相冲突。特别是在法的实施中不久要依法办事,而且要结合其他社会规范,即要合法也要合理。电影《马背上的法庭》中的法官老冯在办案的时候,即遵守法律法规,也看重人情;即着眼于当事方的经济,也尊重当地的.宗教信仰、民风民俗。老冯在其中即扮演着法官的角色(运用法律行使国家审判权),也在其中扮演着长者的角色(用长者的理、智教育年轻人)。
《马背上的法庭》让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三位法官生活、工作之艰苦,更值得我们效仿的是他们的工作热情。写到这里我不经要问:是什么力量使他们永不放弃地在那样艰苦的环境中很热情地工作?
第一,是三位法官对国家法律的信奉。电影里我相信大家都已经注意到了老冯对国徽的敬重,无论是在途中运输国徽,审判中摆放国徽,还是国徽被盗时的焦急。这一切都体现出国徽对老冯的重要性,也反映了三位法官对国家权力的负责。
第二,是对工作的热爱。日日夜夜他们坚守工作岗位,不放弃,不退缩,不怕苦,不怕累,始终坚守在法治的一线。对工作态度是无私的,纯洁的。
第三,是对边疆,特别是贫穷地区的同情。作为一名法的使者,最大的幸福莫过于看到身边的人感受到司法的公平公正而露出满意的笑容;作为一名对边疆有感情的人,最大的幸福莫过于看到边疆的人民因自己的付出而露出满意的笑容。热爱边疆,心系边疆,建设法治边疆是老冯等三位法官生活工作的全部。
通过《马背上的法庭》,我想作为一名法学生我必须热爱法律,我愿意为我的家乡尽自己的绵薄之力。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胸怀大志在这意气风发的年轻时代,刻苦钻研法律知识,发扬中华民族艰苦奋斗的传统美德,培养一颗忠于法律的、积极的心。用法律思维来塑造自己,使自己早日成为能够建设家乡法治文化的人,使自己早日成为中国法治的建设者。
马背上的法庭观后感 5
第一次看《马背上的法庭》这部影片,从字面理解其实就是有关于法律的。没有想到电影的背景拍摄是在山区里。电影的开场镜头就是一座座大山、稀稀疏疏的树木,村民放牧的吆喝声。我是被吆喝声吸引的,我和同学在猜是什么少数民族,听声音本以为是藏族。后来才知道这部影片是在云南省的宁蒗县拍摄的,这里的民族以摩梭族为主,还保存着母系氏族的社会形态。也是后来才了解到,这部看似简单的纪录片,获得了第六十三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地平线最佳影片奖。前前后后看了三遍,才感觉看懂了一点。
电影的主人公只有三个,法官老冯,因为政策原因即将提前退休的摩梭族书记员杨阿姨,新分配到法院工作的大学生阿洛。还有一匹驮着国徽的马。办案的法庭也是属于流动性的,哪里有案子,就在哪里只个凳子、桌子,挂个国徽,然后开庭审理案件。然而审理案件的过程可以说是滑稽可笑的,也可以说是带有讽刺意义的。按理来说,送法下乡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可以帮助老百姓无偿办案,解决纠纷,也可以让老百姓知法懂法。而这部影片里,帮助老百姓解决纠纷几乎是没有运用到法律,或者说没有根据法律程序来办理。
乡亲邻里之间发生摩擦很正常,都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可是搬到法庭上来审理真的是小题大做了。老冯做了多年的法官,遇到这些琐碎的事情,其实可以不用审理,可是这样就达不到送法下乡的目的。可是接受审理,也让他哭笑不得。比如,第一桩案子就令人忍俊不禁。两个兄弟分家产,妯娌之间因分不了一个菜坛子而告上法庭。杨阿姨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地劝说两妯娌互相让步化解纠分,但苦口婆心的劝说丝毫没有效果,老冯只能将菜坛子狠狠摔碎在地上,然后掏出5块钱让两妯娌买两个新坛子,一人分一个。自掏腰包的办法才将问题解决。第二桩案子根本没有上法庭,完全成了老冯一个人调节的乡民纠分。一个村民家的猪在村边拱了另一个村民家的罐罐山(书面语祖坟)。祖坟被拱的村民认为祖宗因此受辱并且带给家里晦气,要求猪的主人赔两头猪和一场法事来消灾解难。两个家族的人互不让步形成打斗的架势,关键时刻老冯亲临现场以将心比心的策略化解这场武斗之前的纠分。让人意外的是,猪主人不让其他的村民牵猪,只能等外出办事的老爷爷回来才能牵猪,无奈之下老冯以法官的身份将猪牵到另一家,官司才算告结。这两个案子,显然是老冯赔了夫人又折兵!审理案件运用法律程序,村民不听,也许还没有村长的话管用。结案了村民照样不让牵猪,说是老爷爷来牵才可以,这法律还不容老爷爷好使呢!最后还是老冯自己去牵猪,全然没有了法官的形象。调解纠纷不管用,说破嘴皮子一个菜坛子也分不出个你的我的。老冯知道跟这些村民怎么说都没用,法律对他们根本没有约束力,最后罐子摔了自己赔钱才算结案。之后,诸如此类的案子太多,老冯基本上都是以这种方式来结案的。
从影片中可以看到,这个山区里的'人们以母系氏族社会形态生活着,他们有着自己的民族习俗,他们都是跟着自己的传统文化生活下来的。别说是法律知识,我觉得在他们的部落里,受过教育的人都应该很少。宁蒗县地处云南西北部的山区,山高路远,道路和经济条件很差,人口21万,有12个少数民族。至2004年底,全县仍有19万余人的年人均收入不足650元人民币。在这种落后的山区里运用法律,实行法律制度,真的是件很艰难的事。中国有千千万万个像这样的山村,而现如今实行法治的社会,法律的普遍性渗透不到这样的落后村落里,也是本片想要反映的社会现状之一。我们可以从这部影片里,清晰的看到中国法制存在的问题。这部影片展现的是一个真实的中国!
可以看出法律在这里是寸步难行。他们不懂得什么是法律,桌椅板凳挂国徽的开庭方式对他们来说像看节目一样。老冯也知道不能因为一个罐子或一只猪就叫警察来抓人,还不如以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方式来解决。可是这让刚从大学毕业出来的阿洛认为,老冯没有依据法律来办案,没有坚持法律的原则性。所以为了拥护法律,经常与老冯发生冲突。有一个案件是发生在阿罗妻子村里的,岳父是村主任,宰杀了邻村越界的羊违反了法律民主,老冯让阿洛以自己的身份告诉岳父的做法不合法,可是岳父觉得阿洛胳膊肘往外拐,一个生气不让他们结婚。阿洛连夜带着新娘跑了,就因为自己的婚姻关系有法律的保障,可是这却违反了当地民族习惯,让老冯也下不来台。杨阿姨也是个命运悲惨的人物。自己努力从山村里考出去,可是没多久政策改革,都聘用大学生参加工作,杨阿姨就这么被大学生挤了下来,即将提前退休。看了影片都可看出,老冯与杨阿姨都对对方有好感,多年培养出的感情,可是没有捅破那层窗户纸,或者说老冯不想越轨,害怕突破不了世俗观念。
最终老冯一行三人,经过一次丢国徽之后,也变成了一行一人,陪伴他的只剩一匹马。他对着大山喊了一句我要坚持走这条路,一直走一辈子!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法官老冯决定用自己的一生,诠释着公正司法、一心为民的故事,才让我们感受到基层法官对法律的忠诚,对法官职业的热爱和对人民群众的朴素真挚感情。可是影片的结尾也让我心里一沉,走山路打瞌睡的毛病,让老冯在之前老友坠落的山崖那里结束了生命。我想从电影院出来的观众跟我的心情应该一样吧!心里一阵沉默,说不出此刻的心情,为老冯生命的结束悲哀,也为他执法的艰难心酸。
马背上的法庭观后感 6
在电影《马背上的法庭》中,五十多岁的老冯是县里的法官,摩梭人书记员杨阿姨是跟老冯合作多年的搭档,将要退休离开工作岗位,此次正是他们最后一次合作,书卷气极浓的彝族大学生阿洛即将替杨阿姨的位置,为了解决山区村民之间的纠纷,他们牵着马匹、驮着国徽组成了一个奇特而庄严的流动法庭,审理案件,化解纠纷…
影片中的三名司法工作者反映了我国司法实践中的三种典型思想:老冯代表我们老一辈的基层法官,他有着丰富的法学知识,充分的办案经验和人生阅历,是乡土型法官的代表,他是一个将自身的法学专业知识深入的运用到了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实践中,充分的尊重了少数民族风俗习惯与传统,有自己的底线,同时也有法律信仰的基层老法官。
杨阿姨是少数民族,她因为20世纪70年代的民族司法人员选拔被安排到法院工作,一生没有结婚。她是一个没有专业知识但道德素养很高的书记员,在工作期间,一直跟着冯法官一同办案,喜欢用她特有思路和想法解决纠纷,虽然并没有当事人在她的劝说下达成和解,也没有老冯的睿智和办案点子多,也没有阿洛的专业知识和水平,但是,杨阿姨的形象在影片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她喜欢用道德的立场上来处理案件,因为她的法律专业知识方面不足,从人情的角度对当事人来进行劝说,是典型的人情式法官的代表。因此影片从一开始就强调在法官职业化的背景下杨阿姨不可能再在法院工作。
阿洛是法学专业毕业刚参加工作的大学生,他代表的是理想化的.司法制度,是西方现代化法官的代表。他拥有丰富的法学知识和法官的职业素养,但在这种地处偏僻的民族地区却根本毫无用武之地。在电影中阿洛始终不能理解老冯将一个被两妯娌争夺的罐子打碎,自掏腰包平分两份赔付;一起债务纠纷中,老冯高价购买了可怜巴巴的借款人的小猪仔…阿洛在这种巨大的观念冲突下萌生了逃避的念头,最终却因为老冯的去世只能继续坚持下去。可以说阿洛所代表的是理想化的司法制度与理念,但这种制度与理念在民族风俗浓厚的地区并不能很好的适用,甚至会直接产生冲突。
《马背上的法庭》彰显着“让法官多走路、让群众少跑腿”的现实意义,充分体现着中国司法的“人民性”,让法治更具有人心的温度;马背上的法官,用一个个脚印践行着司法为民的初心使命,用一次次苦口婆心地劝解为人民群众排忧解难,用一份份公正严肃的判决让人民群众感受到公平正义。山路蜿蜒,众声喧哗,他们面对各种曲折、尴尬、质疑、冲撞,甚至孤独而行,坠入悬崖……
观看该电影,我认为作为新进职场的我们,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我们要积极向各位前辈学习工作经验以及生活经验,做到人民利益为先,紧紧围绕“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和“让老百姓打官司不求人之执行不求人”的目标,尽心尽责做好本职工作,以每个执行案件诠释为人民服务的决心,以生活中的点滴演绎为民情怀。
马背上的法庭观后感 7
上学期李老师放映了一部影片,如果要我描述我观影之后的感受,堪称震撼,丝毫没有夸张,这部影片就是《马背上的法庭》。本片由李保田、杨亚宁、吕聿来主演,讲述了三个基层法官在遥远的云南边寨司法审判的故事。在本科阶段,我曾在中国法制史课上做过有关“马锡五审判方式”的PPT展示,之前给我留下充分印象的恐怕就是一些词,诸如“席地而坐”、“就地判决”、“ADR(Alternative Dispute Resolution)”等,一直对这种乡村设置的法庭只是怀有“法庭不在室内”的简单概念。
但我从未真切的设想过在这片乡土中国审判到底是如何进行的.,但是通过观看这部影片,我对乡村中的基层法庭审判方式有了更加直观的了解。就是这么容易忘记的故事发生地,就是这么朴实的故事剧情,真叫我有那么几刻鼻头一酸,心头一颤。看完这部影片,我也不禁赞叹,影片故事背后所反映的社会基层真实生活是那么鲜活,所折射的哲理法理发人深省,它让我对“是否从事法律职业,如何从事法律职业”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马背上的法庭观后感 8
《马背上的法庭》以独特的视角展现了我国偏远地区司法工作的艰辛与不易。在这部影片中,法庭不再是庄严肃穆的建筑,而是变成了一匹行走在大山深处的马背。法官们不仅要在崎岖的山路上跋涉,还要面对各种复杂的法律案件和当地民众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
影片中的法官们,他们的形象既平凡又伟大。他们不仅要有扎实的法律知识,还要有与群众沟通的耐心和智慧。在解决案件的'过程中,他们不仅要依法办事,还要考虑到当地民众的情感和接受程度,这种平衡把握的难度可想而知。
影片还通过一些具体的案例,展现了法律与人情之间的冲突与融合。在这些案例中,法官们不仅要对案件本身进行公正的审理,还要考虑到当地民众的生活实际和情感需求。这种处理方式既体现了法律的威严和公正,又彰显了人性的温暖和关怀。
看完这部影片,我深感司法工作的不易,也更加敬佩那些默默奉献在司法一线的法官们。他们用自己的汗水和智慧,维护着社会的公平正义,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马背上的法庭观后感 9
《马背上的法庭》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将我们带入了一个充满原始风情和法治精神的世界。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法庭不再是一个固定的场所,而是随着马背的颠簸,穿梭在群山之间。
影片中,法官们不仅是法律的'执行者,更是文化的传播者和矛盾的调解者。他们面对的不仅仅是法律问题,更是深深植根于当地民众心中的传统观念和文化习俗。这种深入骨髓的影响,使得每一个案件的审理都充满了挑战和不确定性。
影片中的每一个细节都充满了生活的气息和人文的关怀。无论是法官们与当地民众的互动,还是他们对法律的坚守和执着,都让人深感震撼和敬佩。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法治精神的真谛,也让我们看到了司法工作的价值和意义。
这部影片让我深刻认识到,法治建设并非一蹴而就的事情,它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共同努力和坚持。只有当我们真正将法治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才能构建出一个更加公正、和谐的社会。
马背上的法庭观后感 10
《马背上的法庭》用其朴实无华的镜头语言,讲述了一个关于法律、人性和信仰的深刻故事。在这部影片中,我看到了法治的艰辛,也看到了人性的光辉。
影片中的法官们,他们不畏艰辛,不惧困难,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法治精神。他们深入偏远地区,为当地民众提供法律服务,解决各种复杂的法律问题。他们的存在,不仅让法律得以普及,更让当地民众感受到了法治的温暖和力量。
影片还通过一些具体的案例,展现了法律与人性的.冲突与融合。在这些案例中,法官们不仅要依法办事,还要考虑到当事人的实际情况和情感需求。他们的处理方式既体现了法律的威严和公正,又展现了人性的温暖和关怀。
看完这部影片,我深感法治建设的不易,也更加珍惜我们所拥有的法治环境。同时,我也被影片中的法官们所感动,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法治精神的真谛,也为我们树立了一个值得学习的榜样。
马背上的法庭观后感 11
《马背上的法庭》是一部触动人心的影片,它让我对偏远地区的法治建设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在这部影片中,法庭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存在,而是与民众紧密相连,共同守护着社会的公平正义。
影片中的法官们,他们不仅要有丰富的法律知识,还要有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对法律的坚定信仰。他们面对的不仅仅是法律问题,更是复杂多变的人心和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在这种环境下,他们依然能够坚守法治原则,公正地审理每一个案件,这种精神让我深感敬佩。
影片还通过一些真实的案例,展现了偏远地区民众对法律的认知和接受程度。在这个过程中,法官们不仅要依法办事,还要耐心地向民众解释法律知识和法治精神。这种沟通与互动,不仅让法律得以普及,更让民众对法治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认同。
看完这部影片,我深刻感受到法治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我们需要更多的.人像影片中的法官们一样,用自己的行动去践行法治精神,去推动法治建设的进程。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构建一个更加公正、和谐的社会。
马背上的法庭观后感 12
观看《马背上的法庭》这部影片,让我对法律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影片展现了在偏远地区,法律如何以柔性的方式深入人心的过程。马背上的法庭,不仅仅是一个移动的审判台,更是法律普及与教化的平台。在这里,法官们不仅处理案件,更在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传递着法律的温度与力量。
影片中的'法官们,他们跋山涉水,不畏艰辛,将法律带到每一个需要的地方。他们不仅用法律来维护社会秩序,更用法律来调解矛盾,促进和谐。他们的工作方式,既体现了法律的严肃性,又展现了法律的人性化。这让我深深感受到,法律并不是冷冰冰的条文,而是有着深厚的人文关怀。
此外,影片还让我看到了法律在偏远地区的普及与教化作用。在这里,法律不再是高高在上、遥不可及的东西,而是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通过马背上的法庭,人们开始了解法律、尊重法律、运用法律,法律意识逐渐深入人心。
总之,《马背上的法庭》让我看到了法律的柔性与力量,也让我更加坚信,法律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工具。
马背上的法庭观后感 13
《马背上的法庭》以其独特的视角,展现了偏远地区法治建设的艰辛与成就。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法律的存在或许并不显眼,但正是这些默默付出的`法官们,用他们的汗水和智慧,点亮了法治之光。
影片中的法官们,他们不仅要有扎实的法律功底,更要有丰富的社会经验和深厚的人文情怀。他们面对的,往往是复杂多变的案件和朴实无华的百姓。他们需要用法律来解决问题,更需要用情感来沟通心灵。这种工作方式,既考验了他们的专业能力,也锻炼了他们的人格魅力。
影片还让我看到了偏远地区法治建设的复杂性。在这里,传统习俗与现代法律往往存在冲突,人们的法律意识也相对薄弱。但正是这些挑战,让法官们更加坚定了普及法律、教化民众的信念。他们通过一次次耐心的解释和调解,让法律逐渐深入人心,让法治成为这片土地上的新风尚。
《马背上的法庭》让我深刻感受到,法治建设并非一蹴而就的事情,它需要长期的努力和坚持。但只要我们心中有法、手中有情,就一定能够在偏远地区点亮法治之光,让法律成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力量。
马背上的法庭观后感 14
《马背上的法庭》是一部深刻反映法治与人情交融的影片。在这片广袤而偏远的土地上,法律并非高高在上、冷漠无情的'存在,而是与人们的生活紧密相连,充满了人文关怀。
影片中的法官们,他们不仅精通法律,更懂得人情世故。在处理案件时,他们既坚持原则,又注重情感沟通。他们用心倾听当事人的诉求,用情感化矛盾,用法律解决问题。这种工作方式,既体现了法律的公正与严肃,又展现了人性的温暖与关怀。
影片还让我看到了偏远地区人们对法律的渴望与敬畏。尽管他们可能并不完全理解法律条文,但他们深知法律是维护公平正义的重要工具。他们尊重法官、信任法庭,愿意通过法律途径来解决纠纷和矛盾。这种对法律的信任和尊重,是法治建设的重要基石。
《马背上的法庭》让我深刻感受到,法治与人情并非对立关系,而是可以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在法治建设中,我们应该注重人文关怀,让法律更加贴近人心;同时,我们也应该加强法治教育,提高人们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法治社会的目标。
马背上的法庭观后感 15
《马背上的法庭》以生动而真实的画面,展现了法律与生活在这片广袤土地上的和谐共生。在这片土地上,法律并非遥不可及的存在,而是深深植根于人们的生活之中,成为维护社会秩序、促进和谐发展的重要力量。
影片中的法官们,他们骑着马儿穿梭于山川之间,将法律带到每一个需要的地方。他们不仅处理案件、维护公正,更在传递着法律的精神和价值。他们用自己的'行动告诉人们:法律是公平的、正义的,是维护每个人权益的重要工具。
影片还展现了法律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在这里,法律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人们的生活紧密相连。人们通过法律来解决问题、维护权益,法律也通过人们的实践不断丰富和完善。这种互动关系,让法律更加生动、更加有力量。
《马背上的法庭》让我深刻感受到,法律与生活是密不可分的。只有让法律深深植根于人们的生活之中,才能真正发挥其作用和价值。同时,我们也应该加强法治教育,提高人们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让法律成为每个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马背上的法庭观后感 16
《马背上的法庭》是一部深入人心的影片,它以独特的视角展现了我国边疆地区司法工作的艰辛与不易。观看这部影片,我深受触动,对那些在艰苦环境中默默奉献的司法工作者充满了敬意。
影片通过一系列生动真实的场景,让我看到了法庭并不总是高高在上、庄严肃穆的,它也可以是在马背上,可以是在偏远的山村里。法官们不仅要处理复杂的案件,还要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和艰苦的生活条件。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法律的尊严和公正,用实际行动守护着边疆地区的.和谐稳定。
影片中的每一个细节都让我感到震撼。无论是法官们骑着马穿越崎岖山路的场景,还是他们在简陋的帐篷里审理案件的画面,都让人深感不易。他们不仅要克服身体上的疲劳和困难,还要面对来自社会各方的压力和质疑。但即便如此,他们依然坚守着法律的底线,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公正的态度,为边疆地区的百姓提供了及时的法律服务。
通过这部影片,我深刻体会到了法律对于社会的重要性。无论是在繁华的城市还是偏远的边疆,法律都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基石。而那些在艰苦环境中工作的司法工作者们,正是法律的守护者和践行者。他们的付出和努力,让我们看到了法律的力量和温暖。
总之,《马背上的法庭》是一部让人深思的影片。它让我更加敬佩那些为法律事业默默奉献的人们,也让我更加珍惜我们所拥有的法治环境。我相信,在他们的努力下,我们的社会将会更加和谐、更加美好。
【马背上的法庭观后感】相关文章:
《马背上的法庭》观后感01-30
法庭实习报告07-27
法庭实习总结01-04
《动物法庭》大班教案05-20
模拟法庭活动总结01-13
模拟法庭实习总结10-24
大班教案《动物法庭》09-29
大班动物法庭教案07-15
法庭答辩状格式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