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非子寓言故事

时间:2024-03-26 06:56:00 寓言故事 我要投稿

韩非子寓言故事(优秀15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接触过很多优秀的寓言故事吧,寓言的主人公可以是人,可以是动物,也可以是植物等。寓言多用借喻手法,使富有教训意义的主题或深刻的道理,在情节高度凝练的故事中得到揭示。你还在找寻优秀经典的寓言故事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韩非子寓言故事,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韩非子寓言故事(优秀15篇)

韩非子寓言故事1

  【讳疾忌医】

  名医扁鹊,有一次去见蔡桓侯。他在旁边立了一会儿对桓侯说:“你有病了,现在病还在皮肤里,若不赶快医治,病情将会加重!”桓侯听了笑着说:“我没有病。”待扁鹊走了以后,桓侯对人说:“这些医生就喜欢医治没有病的人来夸耀自己的本领。”

  十天以后,扁鹊又去见桓侯,说他的病已经发展到肌肉里,如果不治,还会加重。桓侯不理睬他。扁鹊走了以后,桓侯很不高兴。

  再过了十天,扁鹊又去见桓侯,说他的.病已经转到肠胃里去了,再不从速医治,就会更加严重了。桓侯仍旧不理睬他。

  又过了十天,扁鹊去见桓侯时,对他望了一望,回身就走。桓侯觉得很奇怪,于是派使者去问扁鹊。

  扁鹊对使者说:“病在皮肤里,肌肉里,肠胃里,不论针灸或是服药,都还可以医治;病若是到了骨髓里,那还有什么办法呢?现在桓侯的病已经深入骨髓,我也无法替他医治了。”

  五天以后,桓侯浑身疼痛,赶忙派人去请扁鹊,扁鹊已经逃到秦国了。桓侯不久就死掉了。

韩非子寓言故事2

  鲁相嗜鱼

  公孙仪相鲁而嗜鱼,一国尽争买鱼而献之,公孙子不受。其弟子谏曰:“夫子嗜鱼而不受者,何也?”对曰:“夫唯嗜鱼,故不受也。夫即受鱼,必有下人之色;有下人之色,将枉于法;枉于法,则免于相。虽嗜鱼,此不必致我鱼,我又不能自给鱼。即无受鱼而不免于相,虽嗜鱼,我能长自给鱼。”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明于人之为己者不如己之自为也。

  【意译】

  战国鲁穆公时,公孙仪是鲁国丞相。他特别喜欢吃鱼,于是能够接近他的人,都争相买来应时鲜鱼进献给他。但是,公孙先生一概拒收。他的门徒有些不解,说:“先生特别喜欢吃鱼,又不肯接受别人的馈赠,这是为什么呢?”

  公孙仪告诫弟子说:“正是因为我喜欢吃鱼,才明确拒绝别人送鱼。假如接受别人的鱼,难免要看别人的脸色。看别人的脸色办事,将会走上违法的道路,违法就会被罢免相位甚至入狱蹲监。因此,那时我虽爱吃鱼,却不会有人送鱼给我了,我又失去了俸禄,吃鱼的机会就没有了。如果我不接受别人送的鱼,清清白白做人,堂堂正正为官,就不致于违法而失掉相位,这样我虽然爱吃鱼,还有足够的`俸禄,能够长期供给自己吃上多种多样美味可口的鱼。”这是明白了依靠别人不如依靠自己的道理啊!那是告诉人们,依靠为自己办事的人不如自己去办事。

韩非子寓言故事3

  郑袖不妒

  【原文】

  魏王遗荆王美人①,荆王甚悦之。夫人郑袖知王悦爱之也②,亦悦爱之,甚于王。衣服玩好,择其所欲为之。王曰:“夫人知我爱新人也,其悦爱之甚于寡人,此孝子所以养亲,忠臣之所以事君也。”夫人知王之不以己为妒也,因为新人曰:“王甚悦爱子,然恶子之鼻,子见王,常掩鼻,则王长幸子矣。”于是新人从之,每见王,常掩鼻。王谓夫人曰:“新人见寡人常掩鼻,何也?”对曰:“不已知也。”王强问之,对曰:“顷尝言恶闻王臭③。”王怒曰:“劓之④!”夫人先诫御者曰:“王适有言必可从命。”⑤御者因揄刀而劓美人⑥。

  【注释】

  ①遗:赠送。荆王:即楚王。诗赋中常指楚襄王,传说中有襄王与巫山神女恋爱的故事,见宋玉《高唐赋序》、《神女赋序》。唐沉佺期 《巫山高》诗之二:“神女向高唐,巫山下夕阳;裴回作行雨,婉娈逐荆王。”②夫人:古代诸侯的妻子称夫人,后来尊称一般人的妻子,以及下人对主人妻子的称呼。现在多用于正式场合。③顷:刚才,不久以前。尝:《广韵》曾也。④劓(yi):原意为古代割鼻之刑。《玉篇·刀部》:“劓,割也。”⑤适:如果,假如,假定。可:应当,应该。⑥揄(yú):挥动,拿出。

  【译文】

  魏王又送给楚王一个绝色的美人,楚王的心很快就被魏美人迷住了。楚王的夫人郑袖,内心非常嫉妒,对外却表现出比楚王还要喜欢她,珠光宝气的衣服珍玩,一切都让魏女挑选,然后送给她。郑袖的这些假象,完全蒙蔽了楚王,楚王对郑袖说:“夫人知道我喜欢新来的美人,你能顺承王意、爱王之所爱,喜爱她却甚于我了,这是孝子赡养父母,忠臣侍奉君王的行为啊!”

  郑袖确信楚王不再怀疑自己嫉妒魏美人了,便暗地里加快了设计加害魏美人的步伐。因此,对魏美人说:“楚王非常宠爱你,但不喜欢你的鼻子,小女子去见大王的时候,要掩住自己的鼻子,这样就会经常受到楚王的宠幸了。”

  于是,魏美人毫不戒惕地听从郑袖的.话,每次见楚王时,都掩住鼻子。楚王对郑袖说:“新美人来见我,经常掩住鼻子,这是为什么呢?”郑袖故意遮遮掩掩,假装糊涂地回答道:“我也不知道其中的缘故。”楚王丝毫没有意识到郑袖的构陷,不知不觉地落入了郑袖精心设计的圈套,硬要追问个水落石出。郑袖窃喜时机终于等到了,便加油添醋地回答说:“不久前曾经听她说过,不喜欢闻到王的臭味。”楚王一听怒不可遏,大声喝道:“把她的鼻子割下来!”

  由于郑袖事先曾经告诫侍卫说:“楚王如果有什么命令,必当立即执行。”所以,未等楚王息怒,侍卫顺势挥刀,便把美人的鼻子割掉了。

  【说明】

  《韩非子》全书共10余万言,是先秦法家的代表作。全书有寓言故事三四百则。作者善于巧妙地运用寓言故事来说理,而取材于社会现实、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或民间故事的寓言,则是韩非子对社会现象深入仔细观察后提炼出的,这些生动的故事,虽然出自特定的环境,但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其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结合,给人以智慧和启迪。因此,书中许多寓言故事早已深入人心,有的成为脍炙人口的成语典故,如<自相矛盾>、<讳疾忌医>、<守株待兔>、<郑人买履>、<老马识途>等,更是耐人寻味、警策世人,所以流传数千年仍被广泛引用而不衰。

  张松如先生(笔名公木)说:“韩非子寓言故事集的一个最明显特征,就是比较全面而系统的反映了韩非子的历史观、社会观、文艺观以及方法论和认识论,可以说,读韩非子寓言故事,几乎等于读了一部法家思想辑要。”

  <郑袖不妒>这则寓言故事,出自《韩非子·内储说下》。韩非子借以说明‘人主失诛,大臣成私’的道理。

韩非子寓言故事4

  【杀猪教子】

  曾子的妻子上街。小儿子扯着娘的衣襟,又哭又闹,要跟着去玩。曾子妻被闹得没有法子,就弯下腰哄他说:“小乖乖回去吧,妈妈回家来就杀猪给你吃。”小儿子咽着口水,方才罢休。

  妻子从街上回来,只见曾子正拿着绳索在捆肥猪,旁边还插着一把雪亮的'尖刀。妻子慌了,连忙跑上去拉住他说:“你疯啦!我是故意骗骗小孩子的。”曾子严肃地说:“你怎么能欺骗孩子呢?小孩子什么也不懂,只会学着父母的样子,现在你欺骗孩子,就是在教孩子去欺骗别人。做母亲的欺骗自己儿子,做儿子的不相信自己母亲,这样还有家教吗?”曾子说完,就一刀戳进猪的喉咙里。

韩非子寓言故事5

  【守株待兔】

  宋国有个种田的人,他的田里有棵树。有一次,一只兔子跑过来,由于跑得太急,一头撞到树上,把脖子撞断死掉了。这个人毫不费力地拣到了这只免子。打这天起,他干脆放下农具,连活儿也不干了,天天守在这棵树下,希望还能捡到死兔子。兔子是再也检不到了,他的.行为反倒成了宋国人谈论的笑料。

  寓意:收获从劳动中来。不要因为一次偶然的收获,就放弃了勤劳的美德。

  我们经常也这样,羡慕别人不劳而获,于是自己也可以放弃以前的努力,就等那个涂兔子上门来撞树,岂不知那兔子正在笑这些蠢人养了一片草正在大快朵颐呢!

  原文:

  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得,而身为宋国笑。

  韩非《韩非子·五蠹》

韩非子寓言故事6

  卫人嫁女

  卫人嫁其子而教之曰:“必私积聚。为人妇而出,常也。其成居,幸也。”其子因私积聚,其姑以为多私而出之。其子所以反者,倍其所以嫁。其父不自罪于教子非也,而自知其益富。今人臣之处官者皆是类也。

  【意译】

  卫国有个人,在嫁女儿的时候说:“你到了夫家,一定要抓住机会悄悄积攒私房钱。因为做人家的媳妇,被婆家休弃逐回娘家,是常有的事;那些能共同生活白头到老的,算是侥幸得见的了。”

  卫女听信了父亲的话,便私下积聚钱财。她的`婆母毕竟更为老练,很快就掌握了卫女私下聚敛钱财的证据。虽然婆母也知道这类事情是一种普遍现象,只是觉得卫女积的太多了,因而把她赶回娘家。

  卫女失去了丈夫也没了脸面,但她返回娘家时带回的钱财,比出嫁时所带去的嫁妆,有了成倍的增加。她的父亲不责怪自己教女不当,反而自以为聪明,认为这样可以使家里更富有。现在国家大臣做官的(做法),都是这种样子。

韩非子寓言故事7

  【鲁人搬迁】

  鲁国有个人擅长打草鞋,妻子很会纺白绸。他想搬到越国去。有人对他说:你到那里必定会变穷的。这个鲁国人问:为什么呢?劝他的人说:打草鞋是为了给人穿的,但越国人不喜欢穿鞋,习惯于打赤脚走路;织白绸子是用来做帽子的,但越国人不喜欢戴帽子,而喜欢披着长发。你想到用不着你们长处的'国家去过日子,要使自己不穷,怎么办得到呢?

  寓意:要发挥自己的专长,必须找到合适的地方。如果找错了地方,专长就会变成短处。

  很多时候我们无法发挥自己的专长,合适的地方有时也是一种奢侈啊!北大清华毕业生还有卖肉的,社会很实际很现实啊!

  原文:

  鲁人身善织屦,妻善织稿,而欲徙于越。或谓之曰:子必穷矣。鲁人曰:何也?曰:屦为履之也,而截止越人跣行;缟为冠之也,而越人被发。以子之所长,游于不用之国,欲使无穷,其可得乎?

  韩非《韩非子·说林上》

韩非子寓言故事8

  【三人成虎】

  魏国被赵国打败了,因此魏国的太子和大臣庞恭将要送到赵国的.首都邯郸,充当人质。

  临走时,庞恭对魏王说:“要是有人跑来向你报告,说大街上跑出来一只老虎,大王相信吗?”

  魏王摇头说:“我不相信。大街上哪里来的老虎?”

  “要是接着有第二个人跑来报告,说大街上发现了老虎,您相信不相信?”

  魏王迟疑了一下,仍然摇头说不信。

  庞恭再问:“如果马上又有第三个人跑来报告说大街上有只老虎,您信不信呢?”

  魏王点头说:“我相信了。三个人都这么说,一定不会有假。”

  庞恭起身说道:“谁都知道,大街上是不可能有老虎的,可是当三个人都说有,大王就相信了。现在邯郸离魏国比从这儿上大街远得多,在大王面前说我坏话的又何止三人,请大王明断是非。”

  果然如庞恭所料,他一走,就有很多人到魏王面前大造谣言,以至当他从邯郸回来后,魏王再也不愿召见他了。

韩非子寓言故事9

  原文: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皆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翻译:宋国有个有钱的人。有一天下大雨,把他家的墙壁冲塌了一块。他的儿子说道:"不赶快修补起来,一定会有小偷爬进来的。"邻家的老大爷也这样警告他。当天夜里,他家果真被盗贼偷走了大量的财物。这个有钱人的一家人都夸他的儿子有先见之明,却怀疑邻家的老大爷可能是个盗贼。

  寓意:以亲疏来判断是非是非常有害的。生活中的一些误解和恩怨,就是由此而来。

  原文:园中有榆,其上有蝉。蝉方奋翼悲鸣,欲饮清露,不知螳螂之在后,曲其颈,欲攫而食之也。螳螂方欲食蝉,而不知黄雀在后,举其颈,欲啄而食之也。黄雀方欲食螳螂,不知童子挟弹丸在榆下,迎而欲弹之。童子方欲弹黄雀,不知前有深坑,后有掘株也。此皆贪前之利,而不顾后害者也。

  翻译:园中有一棵榆树,树上有一只知了。知了鼓动翅膀悲切地鸣叫着,准备吮吸些清凉的露水,却不知道有只螳螂正在它的背后。螳螂伸出两只像砍刀一样的前臂,打算把知了逮住吃掉。它正要捉知了的时候,却不知道黄雀就在它的后面。黄雀伸长脖子,想啄死螳螂吃掉它。它正想啄食螳螂时,却不知道榆树下面有个拿着弹弓的小孩,把皮筋拉得长长的,正在瞄准它。孩子一心想射杀黄雀时,却不知道前面有个深坑,后面还有个树桩子。这都是贪图眼前利益,而不顾身后隐藏着祸害的表现呀!

  寓意:目光短浅的人在追求眼前利益的时候,往往忽视了后面隐藏着的危险。

  原文: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得,而身为宋国笑。

  翻译:宋国有个种田的人,他的田里有棵树。有一次,一只兔子跑过来,由于跑得太急,一头撞到树上,把脖子撞断死掉了。这个人毫不费力地拣到了这只免子。打这天起,他干脆放下农具,连活儿也不干了,天天守在这棵树下,希望还能捡到死兔子。兔子是再也检不到了,他的行为反倒成了宋国人谈论的笑料。

  寓意:收获从劳动中来。不要因为一次偶然的`收获,就放弃了勤劳的美德。

  原文:楚厉王有警,为鼓以与百姓为戍,饮酒醉,过而击之也,民大惊,使人止之。曰:'吾醉而与左右戏,过击之也。'民皆罢。居数月,有警,击鼓而民不赴,乃更令明号而民信之。

  翻译: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及厉王毙,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武王毙,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尽而继之以血。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之璧'。

  寓意:在事关重大的事情上,千万玩不得儿戏。如果拿原则问题开玩笑,就会失信于民,招致大祸。

  原文:赵襄主学御于王于期,俄而与于期逐;三易马而三后。襄主曰:'子之教我御,术未尽也!'对曰:'术已尽,用之则过也。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今君后则欲逮臣,先则恐逮于臣。夫诱道争远,非先则后也;而先后心皆在于臣,上何以调于马?此君之所以后也!'

  翻译:赵襄主向王于期学习赶车的技术,学了不久便与王于期进行了一场比赛。在比赛中,他换了三次马,每次都落在了后面。赵襄主埋怨说:'你教我赶车,还留了一手呀!'王于期回答说:'我已经把技术全部教给您了,是您运用的不对呀!赶车最要紧的,是把马套在车上要套得舒适妥贴,赶车人的注意力要集中在调理马上,这样才能跑得快,跑得远。在今天的比赛中,您落在后面的时候,就只想追上我;跑在前面的时候,又生怕被我追上。其实把马引上大道赛跑,不是领先就是落后。可是您无论领先还是落后,注意力都集中我的身上,哪里还顾得上调理马呢?这就是你落后的原因啦!'

  寓意:无论办什么事情,都要把精力集中在所要办的事情上。如果分散了精力,就不能成功。

韩非子寓言故事10

  楚人有卖盾与矛者,先誉其盾之坚,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俄而又誉其矛之利,曰:“吾矛之利,万物莫不陷也。”市人诘之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众皆笑之。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为名不可两立也。

  译文

  在战国时期,楚国有个卖矛和盾的人,他先夸耀自己的盾很坚硬,说:“无论用什么东西都无法破坏它!”然后,他又夸耀自己的矛很锐利,说:“无论什么东西都能将其破坏!”,市场上的人质问他:“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它们将怎么样?”,那个人无法回答。众人嘲笑他。无法被刺穿的盾牌和没有刺不破盾的长矛,是不可能共同存在的。

  寓意

  世上不大可能共同存在牢不可破盾和没有无坚不摧的矛,这个楚国人片面地夸大了矛与盾的作用,结果出现无法自圆其说的局面。比喻说话做事前后抵触,不能自圆其说。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事说话都应该经过大脑思考,不要夸过头,要不然就可能会喧宾夺主了。

韩非子寓言故事11

  韩非,也叫韩非子。约出生于公元前280,死亡于前233年。是战国末期的韩国人也就是当今的河南省禹州市人,是当时的韩王室诸公子之一。

  依据《史记》的记载,韩非非常精通“刑名法术之学”,和秦国丞相李斯一样都是荀子的学生。韩非因为口吃所以不擅于说话,但他写的文章非常好,就连李斯也觉得甘拜下风。韩非的一生他的著作很多,大多收集在《韩非子》一书当中。

  韩非是战国末期具有唯物主义色彩的伟大哲学家和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韩非因亲眼看到战国后期的韩国的贫瘠和薄弱,多次的上书韩王,希望韩王能够改变当时不依法治国的情况,但是他的主张始终得不到韩王采纳。韩非当时以为是“廉直不容于邪枉之臣。”所以便没有再次上书,继而写书,最有名的当数《孤愤》 《五蠹》 《内外储》 《说林》 《说难》等著作。

  因为韩非的书流传到了秦国,而且得到了秦王嬴政的赏识,所以秦王派兵攻打韩国以此来威胁,逼迫韩王让韩非到秦国为他出力。韩非只因在秦国受到重用,就受到了秦朝李斯的嫉妒。所以李斯、姚贾跑到秦王面前诬陷于他,最终因为他是韩国的'宗室,没有得到秦王信任,把他打入了监狱,最后逼的他自杀了。

  韩非虽然自杀在云阳也就是当今的陕西淳化县西北方向,但是他的思想却在秦始皇、李斯手上发扬光大。韩非的著作吸收了儒、墨、道等各家的一些看法,以法治思想为核心,总结了前期法家的一些经验,就形成了以法为核心的法、术、势相互结合的政治思想系统,因此被称作“法家之集大成者”。

韩非子寓言故事12

  夫妻祈祷

  【原文】

  卫人有夫妻祷者,而祝曰:“使我无故,得百来束布。①”其夫曰:“何少也?”对曰:“益是②,子将以买妾。”

  【注释】

  ①束:《易·贲》:束帛戋戋(jiān)。子夏传:“五匹为束。”(匹,四丈也。—《说文》)。②益:多,富,富裕。是:很,非常。

  【译文】

  卫国有一对夫妻向神灵祈祷,并且恭恭敬敬地跪在神前三叩九拜,虔诚地向神提出真诚的.期望,妻子念念有词地祷告:“仁慈的神啊!但愿保佑我们平安无事,并赏赐我能得到一百来束布。” 她的丈夫在旁边埋怨道:“为什么求这么少一点点呢?”妻子回答说:“唉!太多了,你就会拿去买个小老婆。”

  【说明】

  <夫妻祈祷>这则寓言故事,出自《韩非子·内储说下》。韩非子认为:人与人之间利害关系不同——即“利异”,不仅君臣之间的利益不同甚至相悖,而且在金钱的驱使下,夫妻之间亦各怀异心。

韩非子寓言故事13

  狗猛酒酸

  宋人有酤酒者,升概甚平,遇客甚谨,为酒甚美,悬帜甚高,然不售,酒酸怪其故。问其所知闾长者杨倩,倩曰:“汝狗猛耶?”曰:“狗猛,则酒何故不售?”曰:“人畏焉。或令孺子怀钱,挈壶瓮而往酤,而狗迓而龁之,此酒所以酸而不售也。”

  夫国亦有狗,有道之士,怀其术而欲以明万乘之主,大臣为猛狗,迎而龁之。此人主之所以蔽胁,而有道之士,所以不用也。

  【意译】

  宋国有个酿酒的生意人,他开的酒家,量器精准公平,对客人服务周到恭谨,而且酒香味美,店外悬挂的酒旗高扬醒目。

  他以为一定会生意兴隆,可他家的酒常常发酸变质却卖不出去。

  店主冥思苦想找不出原因,只好去向邻里中有学问的杨倩老人请教。杨倩老人问他:“您家店铺里的看门狗很凶吗?”店老板迷惑不解地说:“狗的确很凶,但如此好酒为什么卖不掉呢?”杨倩老人笑道:“人家怕你的恶狗呀!有的人叫自己的`小孩拿着钱和容器到你家去打酒,而你的恶狗却冲着顾客狂吠咬人,多可怕呀!没人敢来,所以,你的酒直到发酸也卖不出去。

  国家也有恶狗。身怀治国之术的贤人,想让统治万人的大国君主了解他们的高技良策,而奸邪的大臣却像恶狗一样扑上去咬他们,这就是君王被蒙蔽挟持,而有治国之术的贤人不被任用的原因啊!

韩非子寓言故事14

  《史料》记载,韩非精于“刑名法术之学”,“而其归本于黄老”。与秦相李斯都是荀子的学生。韩非文章出众,连李斯也自叹不如。韩非将自己的学说,追本溯源于道家黄老之术,他对孔子、《道德经》有相当大的研究,《韩非子》中,著有《解老》、《喻老》等篇,集中表述了韩非的哲学观点。韩非是战国末期带有唯物主义色彩的哲学家,是法家思想之集大成者。韩非目睹战国后期的韩国积贫积弱,多次上书韩王,希望改变当时治国不务法制、养非所用、用非所养的情况,但其主张始终得不到采纳。韩非认为这是“廉直不容于邪枉之臣。”便退而著书,写出了《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等著作。

  韩非的'学问比李斯大得多,因说话口吃,不善辩说,但善于著述。韩非回到韩国以后,看到韩国太弱,多次上书献策,但都未能被采纳。于是,韩非发愤著书,先后写出《孤愤》、《五蠹》、《说难》等。他的书传到秦国,秦王非常赞赏韩非的才华。不久,因秦国攻韩,韩王不得不起用韩非,并派他出使秦国。韩非子被韩王派遣出使秦国,秦王很喜欢韩非,但还没有决定是否留用。但是文采斐然的韩非为秦王嬴政所赏识而倍受重用。由于李斯提出灭六国一统天下的通天大计,而首要目标就是韩国,但作为韩国公子的韩非与李斯政见相左(韩非主张存韩灭赵),妨碍秦国统一大计,于是李斯就向秦王讲韩非的坏话。他说:“韩非是韩王的同族,大王要消灭各国,韩非爱韩不爱秦,这是人之常情。如果大王决定不用韩非,把他放走,对我们不利,不如把他杀掉。”秦王轻信李斯的话,把韩非抓起来。廷尉将其投入监狱,最后逼其服毒自杀。

  韩非子的文章构思精巧,描写大胆,语言幽默,于平实中见奇妙,具有耐人寻味、警策世人的艺术风格。

  韩非子著书之余时常登临的孤愤台犹存,位临棠溪岸边,原是一处高地,松柏银杏苍苍。之后,孤愤台渐渐之低小,乡民们平素叫“孤坟摊儿”,考古和被盗均未发现萌基,专家考证应为“孤愤”台,正好符合韩非“驱车劝谏韩王不用”而闭门著书的历史事实。韩非的《孤愤》、《五蠹》、《说难》、《说林》、《从内储》五书,十万余言,字里行间,叹世事之难,人生之难,阅尽天下,万千感怀。韩非死于秦国,终年47岁,有记载说,韩非尸体运回韩国,葬在故土,即孤坟摊处,另说葬九女山古墓群。

  据史料可考,韩非子的故土在西平县出山棠溪北岸的韩堂村。韩堂村建有韩家祠堂,而后迁至出山镇西南,韩堂村留名至今。韩祠为韩家宗祠,何代修筑无考,但每年春节韩姓子孙敬奉韩家宗祖一直延续,韩祠历代修复,破损于解放初,1958年在此建出山礼堂,有“思辨”碑石一块,村人说曾盖在西街井口,后无下落。

韩非子寓言故事15

  郑人有欲买履者(一些书上写“郑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duó)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dù)!”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suì)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

  曰:“宁(nìng)信度,无自信也。”

  译文

  从前有一个郑国人,想去买一双新鞋子,于是事先量了自己的脚的尺码,然后把量好的尺码放在自己的座位上。(郑国人)到了集市,却忘了带上尺码。(郑国人)挑好了鞋子,才发现:“我忘了带尺码。”就返回家中拿尺码。等到他返回集市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最终没有买到鞋子。

  有人问:“你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脚去试试鞋子?”

  他回答说:“我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寓意

  韩非子寓言故事:郑人买履的故事中这个郑国人只相信量脚得到的尺码,而不相信自己的`脚,不仅闹出了大笑话,而且连鞋子也买不到。在现实生活中也是有这种人存在的,比如说有的人说话、办事、想问题,只从书本出发,不从实际出发。他觉得书上的东西都是对的,书本上没有写但实际上存在着的,他就不相信。这样古板的人是永远不会成功的,所以我们一定要努力的打破常规。

【韩非子寓言故事】相关文章:

韩非子寓言故事05-30

韩非子寓言故事12-12

韩非子的寓言故事(精选11篇)04-13

韩非子寓言故事3篇[优选]02-10

有关韩非子经典语录160句06-16

经典寓言故事05-30

经典的寓言故事11-02

经典寓言故事07-20

寓言故事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