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如何提升初中化学教学质量
导语:概念是反映物质物理属性和化学变化的一般本质属性,化学概念是用简炼的语言高度概括出来的,常包括定义、原理、反应规律等。其中每一个字、词,每一个注释都是经过认真推敲并有其特定的意义,以保证概念的完整性和科学性。初中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有限,如何根据中学生的水平,通过传授化学知识,使学生建立正确的概念,培养学生科学思维方法,以适应今后继续升入高一级学校后的学习和进入社会后高新科学技术对化学的需要。
如何提升初中化学教学质量
一、设计教学目标
化学教师不但要熟悉教学大纲,吃透各知识点,而且要关注每年高考的细微变化。只有这样才能设计出切合实际、难度适当、要求具体的教学目标。同时还要充分考虑教材的知识结构、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讲授内容的难度把握、材料的呈现方式等细节问题。
设计一堂课首先要明确主题,核心思想如何在课堂中体现出来?思考上课要采取的思路:主要存在什么问题?用什么方式解决?怎样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设计主体定位于学生,他们能获得哪些具体进步?怎样呈现课堂的亮点?教学设计要用到哪些方法和手段?
二、讲究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教师为达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教学手段,其目的是为了丰富教学内容,创设教学情景,反馈学习结果,提高教学效率。可以采用发现法、探究法、讨论法等方法,使学生在自主活动中主动实现意义建构。面对同样层次的学生,讲授同样的知识内容,不同教师用不同方法讲解,教学效果差异很大。化学课堂中,只有经过教师潜心研究的教学方法才能有较强的实效性,但由于带有教师的个性特征,故不能简单地效仿。化学课堂中尽可能采用探究式教学,还要用恰当的实验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培养实验能力;适当地使用多媒体,使课堂教学更充实、科学、合理、有效。
三、注重教学效果
针对每一节课的教学内容,核查教学目标的落实情况,课堂中有哪些是亮点,还存在哪些问题和困惑,哪些问题还有待进一步完善,还有哪些新的增长点?课堂气氛、学生的学习状态怎样,是否参与感悟、体验?是否关注社会,联系现实,形成感悟,充分体现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些都是我们在课后必须要反思的问题。
四、反思教学得失
1.写反思日记或教学后记
教师要经常静心思索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和优点,以及学生中存在的误解或难点,并努力寻找解决办法;对自己较成功的做法,如,教学的灵感闪光点、对知识重点难点的创新处理、组织教学的新招、解题误区的突破、启迪的得当、训练的到位等记录下来,供以后教学参考。如,笔者在讲解用量气装置来测量气体的体积,读数时应上下移动右管,使左右两管液面相平时,学生对为何要左右两液面相平,使左管压强与大气压相等难以理解。实际上这是物理中连通器原理的应用。于是我联系平时病人输液时,药瓶拿低了会出血这个现象来说明压强的问题。我由此反思并受到启示:学生为何会难以理解?怎样帮助他们去理解?结论是要联系生活,加强直观教学,把陌生的知识熟悉化。反思日记形式可多样,如,点评式、提纲式、专项式、随笔式等。
2.开展教师间的交流与讨论
“教学有法而无定法”。同一问题,见仁见智。同科组甚至不同科组教师之间可以相互交流,从别人的经验中借鉴对自己有益的方法。例如,我曾经讲过一节以《硫酸》为题的公开课。课后大家谈到我把浓硫酸慢慢注入水中引入比较平淡,可否换成浓硫酸沿试管壁慢慢滴入浓盐酸中。我到实验室去按同事的意见操作了一下,效果的确不错。遗憾的是两种物质都是无色的,学生观察不够清晰,于是我想到用有色物质代替浓盐酸。通过几次实验,最后选定用过饱和的硫酸铜溶液。现象非常明显:当浓硫酸沿着试管壁缓缓流入过饱和的硫酸铜溶液中,先出现分层现象,无色的'浓硫酸在中间层,几秒钟后,底部晶体变白,浓硫酸与上层饱和溶液接触处,明显有白色物质析出。这个现象不仅解释了浓硫酸的物理性质,还演示了吸水性。
3.组织听课、评课
在听课、评课中欣赏别人,提高自己。要换位思考,如果我来讲这堂课,我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设计是怎样的?我怎样组织课堂?怎样突破难点,重点?哪些能创造亮点?例如讲浓硫酸的强氧化性时,学生已有知识:活泼金属与酸反应放出氢气,不活泼金属不反应。要求学生利用铜、铝、锌分别与浓硫酸反应,必要时可加热。实验与原有知识产生矛盾,带动后续新知识的学习。当学习完浓硫酸的强氧化性后,我又提到在该实验过程中没有体现环保要求,最好能改进实验装置,希望激发学生想出更多的改进方案。凑巧后来听一专家示范课,也讲到此问题,他的装置显然更科学,实验效果更佳。通过比较,取名师之精华,提高了自己的教学水平。
教师进行教学反思的方式、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无论采取什么样的方式进行反思,其目的都是为了做到与时俱进、尽量摆脱职业的惰性和局限性,保持反思意识和创造力。只有不断反思自己、充实自己、追求卓越,才能在更深层次上促进教学观念的更新和改变,提升教学质量。
如何提升初中化学教学质量
一、依托实验,加深理解
学生形成化学概念,感知是第一要素。概念内容的具体化又是学生形成化学概念第一个起点。教师必须紧紧依托实验教学,引导学生从直观的实验现象中获得感性认识,帮学生形成化学概念。在教学中,坚持以精彩的实验引入,抓住学生的心弦,变枯燥的概念讲解为学生的自主归纳,这样既有利于学生的理解,也有利于教师的教学,有时还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实验过程的展示。例如:九年级化学下学期在讲解物质的电离产物从而引出酸碱定义时,单凭书上的图和文字讲解,抽象不易理解,学生往往会误认为是溶液通电后才发生电离。教学时,我运用多媒体进行展示物质放入水中进行电离的全过程,然后通电后溶液中离子定向移动电灯发光,学生就很快明白,无需教师强调。
二、抓住关键词,强化记忆
教师不仅要注意对概念论述时用词的严密性和准确性,同时还要为了深刻领会概念的含义,及时纠正学生在某些概念上的错误,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习惯。例如在讲解“单质”与“化合物”这两个概念时,强调概念中的“纯净物”,因为单质和化合物首先应是一种纯净物,即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然后再根据它们组成元素种类的`多少来判断其是单质或者是化合物,否则学生就容易将一些同素异形体的混合物误认为是单质,通过关键词的讲解让学生了解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而且多次提到关键词使学生记忆得到强化,容易牢记。
三、概念,加深理解
对一些含义比较深刻,内容又比较复杂的概念进行剖析、讲解,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如:在讲解碱的概念时,碱的定义是“电解质电离时所生成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叫做碱”。其中氢氧根离子学生容易理解这是碱的特征,但遇到碱式盐如Cu2(OH)2CO3时不能区分,这时就要给学生剖析Cu2(OH)2CO3电离时阴离子有OH-产生,但也有另一种阴离子CO32-产生,阴离子并非全都是OH-,所以它不能叫碱,突出理解定义中的“全部”二字。这样深入剖析,抓住特点,使一个概念和另一个概念严格区分,从而使学生既利于理解又利于掌握。
四、多角度分析,理解概念
有些概念,多角度分析,可以使学生加深理解,不至混淆。例如在讲解“分子”的概念——“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时,学生常会疑惑,前面学到分子的性质,为什么突然得出分子可以保持物质化学性质呢?这时若继续讲微观,学生反而更糊涂,而从物质变化的角度就比较容易理解,水蒸发为水蒸汽是物理变化,而水电解生氢气和氧气是化学变化,判断依据是什么呢?是根据物质反应前后分子是否变化进行判断,水电解后,水分子已经发生改变,变为氢分子和氧分子,所以不能再保持水的性质,变成了其它的分子,变成了其它物质是化学变化,而水蒸发水分子没有变,所以水蒸汽保持水的化学性质。这样多角度的讲解让学生更深入理解,从本质上认识概念的来由,避免了概念模糊不清,为以后得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五、运用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学习化学概念的目的,是通过概念学好其他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并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运用概念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教学的最大难点。一般可指导学生按以下三个步骤去解决实际问题:第一,认真阅读分析题目,找出有关概念;第二,确定运用概念;第三,结合概念分析、解决问题。如,初中化学教材上册第五单元课题一的一道题:请判断“镁条在氧气中燃烧后,生成物的质量比镁条的质量增大了,因此这个反应违背了质量守恒定律”是否正确,说明理由。
第一步:分析题目可知,本题所说的是物质变化前后的质量变化,与此有关的概念有物理变化、化学变化、质量守恒定律。
第二步:因为燃烧生成了新物质,所以这里的变化是化学变化,对本题可确定适用的概念是化学变化和质量守恒定律,与物理变化无关。
第三步:镁条在氧气中燃烧,实质是镁与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镁(找到问题实质)。反应前的质量是镁和氧气的质量总和,而反应后的质量是生成物氧化镁的质量。显然,生成物氧化镁的质量比镁条的质量增加了的质量即为参加反应的氧元素质量,把氧的质量考虑进去,本反应并没有违背质量守恒定律(分析后得出结论)。
除综合运用以上五种方法之外,还需注意化学概念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而且新概念的定义中常包含着旧概念。因此会出现旧概念不清,学习新概念就觉得困难,所以要对已学过的概念经常复习,经常应用,使知识得到进一步巩固。使学生感到化学是“有血有肉”的,而不是由枯燥、抽象、空洞的理论堆砌而成的,从而能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主动性,注重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学习掌握概念的特点,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总结和探讨化学概念的教学规律,使化学概念教学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
【如何提升初中化学教学质量】相关文章:
如何提升基层小学教学质量05-01
如何提升初中数学的教学质量06-03
如何制定学校教学质量提升计划06-03
如何促进初中数学教学质量的提升06-03
如何提升初中语文教学质量06-03
如何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05-01
如何有效提升幼儿园语言教学质量06-04
如何提升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质量05-01
如何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质量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