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孩子坦然面对死亡教育心得

时间:2022-12-23 10:35:18 秋莹 教育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帮助孩子坦然面对死亡教育心得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或多或少都有了解过育儿知识,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关于帮助孩子坦然面对死亡教育心得相关内容,欢迎分享,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帮助孩子坦然面对死亡教育心得

  家长应该做什么

  不要在孩子面前回避“死亡”话题,不要低估“死亡”情境给孩子带来的心理破坏力;与孩子一起直面死亡、分摊悲哀。不管家长采取什么行为方式、什么态度,家长都要明确最终目的是为了让孩子在懂得死亡的基础上,更加懂得生命、珍惜生命。

  一起“哀悼”,疏导悲伤

  哀悼意味着一种情绪——死去的生命给自己带来悲痛;哀悼意味着一种表达——告诉自己失去某人某物的事实;哀悼意味着一种告别——告别一段曾经建立在死去的和自己的之间的关系。成人世界中的哀悼有参加葬礼、祭拜等宣泄途径。但孩子的哀悼需要却常被大人忽略。所以,面对哀悼,家长首先要引导孩子通过各种途径,比如言語、绘画或黏土等媒介,让孩子“说出”內心的悲痛甚至悔恨等情绪。但要注意的是成年人自己首先要冷静和坦然面对,不要显示出过度的悲伤,以免感染孩子的情绪。

  分享面对“死亡”的经验

  如果死去的生命也让父母伤心,那么请父母不要介意在孩子面前流露出悲伤情绪。和孩子一起哭以下也没关系。因为,死亡常常让孩子觉得自己特别渺小和无助。父母对死亡的反应,可以让孩子感到,别人和他有一样的感受,他不再孤零零地面对“死亡”。同时,父母可以现身说法,用自己的经历,告诉孩子,怎么度过这个阶段。

  纠正孩子不正确的罪恶感

  有些孩子会认为,意外是自己造成,而长期处于内疚中。这时,我们必须要让孩子了解,每个人都会犯错,但是犯了错并不可怕。只要能承认错误、负起责任,事情并不像想象中的那么糟糕。例如,孩子觉得是自己没有照顾好小宠物,所以导致意外发生。那可以让孩子参与一起为小宠物料理后事,这样孩子会觉得自己在补偿自己的过错,在负起他应该负的责任。内疚可以得到减轻。

  客观解释“死亡”

  大人如果发现孩子对“死亡”产生疑惑,不能理解时,应该主动和他讨论。如果大人在言语中回避死亡,会让孩子更加觉得死亡是一件神祕又可怕的事。他会把以后遇到的各种不好的事情,都统统归因于这个理由。

  [BOX]聪明提醒:家长不该做的事

  1.不要刻意避免和孩子讨论死亡,或当作事情没有发生。

  不要避免告知他事实,甚至编造其他事实,。种善意的谎言,只能拖延孩子等待的时间,她的不安情绪会加重。例如:故意转移话题;或者说“某某在別的地方”。

  2.不要故意强迫孩子勇敢、坚强。

  悲伤哭泣是每个人宣泄情感的一种方式,在释放后,要用各种途径来排解心中的创伤。不要消极地让孩子不要说,或不要哭。当孩子的心理承受力逐渐增强后,您会意外地发现孩子坚强了。

  3.不要对死亡做不适当的解释。

  比如说“死掉就像睡着一样”。有时孩子会害怕自己也在睡梦中死去。对孩子的解释应避免引起另一种恐惧。

  拓展阅读:

  给孩子进行死亡教育的重要性

  一、给孩子进行“死亡认识”教育好吗

  随着时代的发展,在幼稚园时期,小孩子可以说就进行个性教育的知识,但是给小孩子进行“死亡认识”教育,至今还是没有得到认同。对孩子自身的安全和未来生老病死的解释,我个人认为是有必要进行教育的。今天就让我们来探讨一下,给孩子进行“死亡认识”教育好吗?针对这个问题,相信有很多人都会持着不一样的态度与不同的层面来表诉自己的观念。

  从网上经过调查,给孩子进行“死亡认识”教育是一个经常被忽略的问题,因为很多人其实不愿意谈起死亡这两个字,大人们会觉得不吉利。但是死亡是人类一直都存在的问题,所以对生死的教育依旧非常的重要。那么,应该如何讲述才能让小孩更多几接受死亡的教育知识?这也是非常的关键。

  专家建议:给孩子进行“死亡认识”教育的时候,一定是要越具体越好,这么小的孩子能够碰见的死亡案例并不是很多,所以在讲解的过程中就有这一些困难。当小孩如果没有主动问出一些有关的问题,大人们其汗死可以等待他们已经上学龄阶段的时候再讲,因为有时候会因为年纪太小,并不明白父母亲们在讲述的意思。

  最好是结合身边的一些案例,假如是抽象地阐述,小朋友是非常的难以理解。对于不同年龄阶段的小孩,其实本身对死亡就有着不同的解读,他们可能会觉得死了的是自己的家人吗?或者为什么人会死去?等等一些问题感到疑惑。这时候就需要家长们的话语,来为他们依依做出解答。

  一定不要将简单的事情复杂化了,因为太过复杂会扰乱小孩子的思绪,让他们的精神没有办法集中。还有一点要特别注意,一定不能向小朋友说谎,否则当他们长大之后,知道真相并不是如此,会认为你们一直都在欺骗他们,内心开始会有不信任的情绪存在。

  长辈们尽量不要在孩子面前,表现出对死忙的工具,否则小孩也会特别地害怕死亡,其实大家都应该轻松地看待死亡这件事情。有时候也可以找一些漫画书,里面多多少少都会讲到死亡的故事,这个就是非常好的实例,他们也能够更容易理解。

  给孩子进行“死亡认识”教育好吗?应该是没有好与坏的说法,而是应该在最适当的时候,让孩子们明白死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通过以上的几点分析,对于死亡的话题,在生活中是会碰到的,与其让孩子带着疑惑,还不如直截了当地告诉他们,死亡其实并不会很可怕,生命的存在,总有一天都是要结束的,要懂得珍惜现在所拥有的一切,好好的生活下去,让自己有更多美好的未来,当死亡真的来临,也不会感到后悔。

  二、教育孩子的原则

  1、在思想上,宜平等勿凌人

  应当把自己的孩子当朋友,不要因为孩子要依靠父母抚养,就可以随意斥责或打骂。这样会造成孩子的恐惧心理与孤僻性格,也不利于父母与孩子的感情交流。父母喜欢的活动也让孩子参与,而父母要求孩子不做的事,自己也最好不做。

  2、在行动上,宜诱导勿控制

  孩子的行为常有随意性与多变性,因此,父母要经常诱导孩子的言行,使孩子既感到自由,又不失过分。如:孩子玩玩具,应尽量满足供应,但在每次玩完后应教孩子把玩具收拾好,而不能怕玩具散落满地就不让孩子玩。

  3、在方法上,宜明理勿强迫

  孩子虽然在各方面还尚未成熟,但简单的道理是会明白的,不能过低估计孩子的理解水平。特别是在孩子犯无知之过时,更要求父母在责骂之余,给孩子讲清道理,使之知错,并有所改。不讲明道理的强迫孩子改,往往使孩子心里不服气。

  到底几岁是最合适的死亡教育时间

  今天讨论的话题有点沉重,但也是我们这些为人父母必须面对的事情。也是孩子必须会面对的事情。

  最近,艾艾的奶奶去世了,葬礼上的艾艾不仅没有伤心,反而表现出比平时更加调皮:

  他不仅用衣架打了家里的小花猫,小花猫由于乱窜而撞碎了墙边的香炉;

  他还将小凳子搬到阳台,然后伸手将一个花盆推倒;

  他甚至还企图要爬到灵床上,被亲人呵斥阻止才停下来……

  他这一连串的行为给参加葬礼的亲人带来厌烦,这孩子太闹了,最后被父母强行关到房间。

  葬礼结束后,妈妈试图让他意识到错误,没想到孩子的回答让人泪流满面:

  小花猫是奶奶的宝贝,每次打小花猫都会被奶奶呵斥,但奶奶这次却没有;

  阳台的蝴蝶兰是奶奶每天呵护的植物,从来不允许他触碰,但他今天推到了奶奶却没有生气;

  他经常跟奶奶一起睡,睡醒后,奶奶会拍一下他的小屁股:“懒睡虫,起床了”,他希望像平常一样,躺在奶奶身边睡上一觉,醒来后就能见到奶奶的笑脸……

  妈妈沉默了,一时不知道该如何应答。但艾艾一次次追问:“奶奶为什么不理我?奶奶要去哪里?”

  “死了!就像你上个月养的那条金鱼,再也不会回来了。”听到妈妈的话,艾艾嗷嚎大哭,这样的回答对孩子来说是否过于残忍?艾艾前不久才过完6岁生日。

  什么年龄是孩子最合适的“死亡教育”?

  一般来说,2岁后的宝宝已经对“死亡”有模糊的认识,但这时的死亡对他们来说,就像是换了一个环境,孩子也不会对“死亡”有恐惧或者哀伤,因为他们对这方面的认识太少了;而当孩子到了5岁左右,他们已经对“死亡”有个初步的概念,就是“不在了”、“消失“了,如果挚爱的亲人或者喜爱的小动物死了,孩子会伤心难过。

  所以如果你的孩子如果已经5岁了,仍旧没有进行“死亡教育”,就容易导致孩子一知半解或片面的理解,比如对死亡过度恐惧而变得胆小、或者对死亡不以为然而做出伤害自己的行为。

  三位爸比回忆童年那些不靠谱的“死亡教育”

  小郭,IT男,36岁:

  “TA去了天堂,那里有快乐和幸福,TA再也不用受苦”

  爷爷去世那年,我爸跟我说,爷爷去了天堂,那里无忧无虑,永远没有麻烦和倒霉,只有无尽的快乐和幸福。

  ,记得有一次写作业写烦了,我跟爸爸说我想去天堂,因为那里无忧无虑没有作业,我爸愣了把我揍了一顿。现在想想真后怕,我曾经做过一次计划,打算某天放学后直接去天堂,我擦!

  幼儿说:美好的描述会让孩子产生向往,你不怕孩子哪天为逃避麻烦或者思念亲人而想去这个美好的“世界”?

  小谢,财务主管,30岁:

  “TA去了一个遥远的地方,永远也不回来了”

  我很小的时候,爸爸肝癌死了,妈妈告诉我,爸爸去了一个遥远的地方,永远也不会回来了。没过多久,看到别人的爸爸,我总会问妈妈,爸爸什么时候回来。后来妈妈再婚,我非常讨厌继父,觉得他抢走了妈妈,因为爸爸还在某个地方呢。再到后来对爸爸感到痛恨,因为爸爸怎么去了那么久都不回来,还曾经发誓哪天见了爸爸一定不会再理他。

  幼儿说:这种说法会误导孩子以为死者还活着,时间长了会感觉到被遗弃,或者怨恨对方为什么不回家。

  小张,市场经理,32岁

  “TA睡着了,会睡好久好久不会醒来了”

  记得5岁那年,我叔车祸死了,当时看着周围的人都在哭,我有点害怕,但搞不清什么状况,就问我奶奶叔叔怎么了,奶奶说叔叔睡着了,后来听别人说叔叔死了。我一想我每天都会睡觉,会不会睡觉时也死了?好长的一段时间都不敢睡,好担心睡着了就回不来了,并且对这个“回不来”莫名的恐惧,似乎觉得那是一个黑暗的得让人窒息的世界。

  幼儿说:会让孩子混淆睡觉和死亡,他们可能一直期待死者醒来,或者会担忧自己睡着死了,从而对睡觉产生恐惧。

  最正确的“死亡教育”做法,应该是这样做

  每个生命都会从婴儿到幼儿到少年到青年到中年再到老年,由稚嫩到衰老,然后就会死亡。死亡就是不动了、不说话了、不会再做任何事,最后就是尸体慢慢腐烂到泥土或化为灰烬,亲人就不复存在了,永远消失了。就像一颗种子发芽长成小树苗到干枯与泥土合为一体的过程;也像一只小蝴蝶、小虫子、小鸟一样被埋进泥土永远也不能出来了。

  面对亲人的死亡,该鼓励孩子以何种态度对待?

  曾记得外国有个家庭,爸妈都在地震里去世了,留下了姐弟俩。姐姐11岁,弟弟才7岁。当他们处理完父母的后事,姐姐这样对伤心的弟弟说:“去给爸妈写一封信,把你的感觉和想法写在里面,但我需要提醒的是,写完后就放下,继续我们的生活,因为我们只能把爸妈放在心里了……”逝者已去,我们可以思念,但应该继续努力生活,这也是当孩子面对亲人的去世最应该有的态度、也是最应该对孩子说的话。

  6岁内的孩子不适宜参加葬礼吗?

  有人说,6岁内的孩子不应该参加葬礼,理由是哭喊的场面会给孩子带来阴影。外国的幼儿园,比如美国的幼儿园已经有死亡教育,甚至有集体带孩子参加真实葬礼的课程。幼儿说认为,是否有阴影,只要取决于大人的引导。

  记得有位粉丝妈妈是这样做的:

  葬礼前,她提前跟4岁的孩子说,“爷爷死了,我们都很难过,一会我们可能会哭,哭是代表我们舍不得爷爷,也是表达对爷爷的思念,你也舍不得爷爷吗?”孩子点头,在葬礼上也哭得真诚而深切。参加葬礼,其实对孩子来说是最直接的死亡教育,不仅能让孩子认识到生命只有一次,认识到生命的脆弱,还有利于让孩子学会珍惜生命,善待生命,珍惜当前。

【帮助孩子坦然面对死亡教育心得】相关文章:

父母如何帮助孩子面对挫折03-29

给孩子进行死亡教育的重要性03-31

坦然面对生活的经典语录01-04

教育孩子的心得02-25

孩子教育的心得08-10

如何帮助孩子轻松备考04-14

初中孩子的教育心得12-23

孩子如何正确面对小升初03-07

家长怎样面对孩子早恋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