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发挥博物馆社会教育的功能

时间:2022-04-22 16:49:28 教育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如何发挥博物馆社会教育的功能

  在学习和工作中,大家都写过论文,肯定对各类论文都很熟悉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培养我们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那么你有了解过论文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如何发挥博物馆社会教育的功能论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如何发挥博物馆社会教育的功能

  如何发挥博物馆社会教育的功能

  博物馆的教育我们又称之为博物馆社会教育,内涵是根据社会的需求,运用博物馆的陈列(展览)、藏品和相关资料以及社会资源,灵活多样地搭建传播科学文化知识,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社会交流平台,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博物馆社会社会教育也是教育的一种形式,承担着非程序性的作用,所以,在博物馆社会教育过程中正确运用教育学的相关理念,可以更好地发挥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

  一、利用教育发展趋势确立博物馆社会教育的地位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教育首先突破了工业经济时代的传统教育模式。传统教育模式主要是由一个个相对独立的教育阶段组成的系统,这些阶段虽然相互连接,但各个阶段自成体系,有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到高等教育步步攀升,而这些阶段性的教育大部分都是由学校教育来承担。当某一阶段毕业或进入下一阶段就意味着一个人某一时期学习的结束。然而,在今天看来,这种以阶段性为特征的一次性教育观念必然受到强有力的挑战,因为这种教育对于人的一生来说是很有限的一段时间,相应地只是一种很有限的教育。同时,这段时间的教育也只是一种基础教育,如果人们只接受这一段教育,就难以适应社会变革和竞争的需要,也无法满足不变革和创新的教育要求。因此一种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和有利于实施教育创新的新制度终身教育便迅速发展起来。这一新的教育制度超越了原来学校教育在受教育时间上的限制,也超越了教育只在学校进行的空间上的限制,使教育成为一种既没有时间的约束,又不受空间限制的社会性的大教育制度。

  各种知识的普及以及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要求推行终身教育和全民教育。终身教育和全民教育是从时、空两个方面对教育的扩充和延伸。而一般教育,教材总是有其局限性和滞后性。如何满足不同教育受众在不同时期的不同需求,需要教学双方的参与。博物馆作为全民教育中非正规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终身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学校教育与博物馆社会教育都是终身教育的一种形式,但是两者又有所不同。博物馆教育比起普通学校教育有明显的灵活性,它提供的教育方式往往难以在学校里简单的复制。以实物为基础是博物馆社会教育的基本特征,博物馆的社会教育正是建立在运用陈列、展览或实物、模型、标本、图片、资料的基础之上的教育活动,具有强烈的说服力和震撼力。而以人类文明和大自然的科考见证为基础,博物馆教育功能的重点已经从传统教育向休闲式的教育转变。国际博物馆协会曾提出以多管齐下的方式来强化寓教于乐的目的,对大众展示具有文化价值的对象与标本。观众来到博物馆不完全是为了参观展品、扩充知识,也在其间随意的寻找一种恬静、安慰。人们通常会与家人、朋友或同学结伴来到博物馆参观或活动,这种由年龄、经历、知识背景各异的个体所组成的人群,通过参观或其它活动中的相互讨论、联合动手制作或实验,充分完成协作、会话等学习环节,教和学的位置不断反复地互换。其次,在博物馆里,所有的主题和实物允许人们自由地选择,他们可以根据各自的经验、兴趣取舍地进行学习,这就是所谓在博物馆建筑里用脚去浏览。这种相对自由的学习方式要求学习者选择属于自己的学习方式。再次,一般的参观访问者虽然在博物馆逗留的时间有限,但这并不影响博物馆教育功能的发挥,因为他们可以反复再来,多次重复地进行学习;人们在博物馆也无需担心考试不及格,不像学校学习那样容易产生心理负担。

  总之,教育是人类所创造的文明得以延续和发展的基本途径。博物馆社会教育是人类终身教育的一种非常重要的实现形式,是公众自我完善的组成部分。各类博物馆是人类实现自我完善,进行终身教育的理想场所。深刻理解博物馆社会教育的定位对于更好地发挥博物馆社会教育的功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利用教育学主客体观正确定位博物馆社会教育的对象

  运用教育主客体观,首先我们应了解什么是教育过程的主体,什么是教育过程的客体,进而正确确立博物馆社会教育的主体和客体。主体在哲学和其他领域有不同的含义,一般观点认为,主体是与客体相对的一个哲学概念,属于认识论领域,即主体是认识与实践活动的承担者、体现者人。而从教育的角度探讨主体的含义,必然限定在认识论领域,即指有社会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人,这时的主体是一个实体、一个载体,是认识与实践活动的承担者、体现者,这种实体有其基本的特性即能动作用,这里主要是用来突出与其对象客体的主从关系。客体是什么呢?它是指被主体对象化了的人或物,因此,客观世界(包括人)成了主体认识对象,它就是认识的客体;成了主体实践的对象,它就是实践的客体。主客体关系就是在动态过程(认识过程和实践过程)中产生的,而且随着这一过程的结束,主客体关系也就随之结束。

  教学过程的主客体,实际上指的是教师和学生,而关于他们的主客体观又有以下几种说法:

  (1)教师主体、学生客体论;

  (2)学生主体、教师客体论;

  (3)师生双主体论。

  在博物馆社会教育中,博物馆社会教育参人员与博物馆受众是最为重要的两个因素,他们互为存在的条件,均为教育活动的承担者。至于他们谁是教育的主体,大家看法不一。在人们通常习惯的观念中,认为博物馆教育人员是博物馆教育活动的主体。这一观点,明确地指出博物馆教育活动中受众是教育活动的对象,也就是教育过程的客体,而博物馆教育人员则以自身的活动来引发受众身心的发展和变化,起到了教育过程的主导作用,也就成为了这一教育过程的主体。这种观点有其缺点,受众在教育活动中的主观意识减弱,成为一个被动的接受机器。实际上教育是相互的,受众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到博物馆教育人员,况且没有受众的主动探求、吸收,教育过程的进行几乎是不可能的。

  著名的教育学家杜威曾严厉批评以往过分强调教师的主体地位,忽视儿童的兴趣与主动性的现象。他提出以学生为中心,将重心从教师的身上转移到学生身上,以学生为教育主体。在博物馆教育活动中,可借鉴杜威的观点,使博物馆教育人员从一个向导和指挥者变为一个观察者与帮手,但博物馆教育人员有不能完全抵消自己的主体性,在博物馆的社会教育过程中,博物馆教育人员要具备良好的主体意识,要认识到受众是学习的主体而不是被动的接受的容器。如果把博物馆受众当做客体来认识,就永远不可能把受众当做主体来形成。要把受众当做认识和实践的主体,如果不把受众放在主体地位,就不能激起受众主动参与博物馆教育活动的热情,也不利于受众创造性地思考问题。其次,要不断提高博物馆教育人员自身的主体能力、交往能力、自我完善能力等。再次,还要注重情感投入,博物馆教育工作人员要热爱教育工作,使受众的情感发生积极的变化,同时控制好教育节奏,用心去教。赫托修斯曾说:你自己先要笑,才能引起别人笑。同样,你自己得先哭,才能在别人脸上引起哭的效应。所以,博物馆教育工作者只有用之以情,才能激起受众的情感体验,真正做到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了解,了解受众丰富的内心世界。引导受众主体意识、主体能力的发展和完善,形成受众的主体性品质,以达到教育目的。

  在博物馆的社会教育过程中,观众就是受众,是主体,是社会教育的对象;但是博物馆教育工作人员又不能完全丧失主体地位,正确定位博物馆社会教育的主客体和博物馆社会教育的对象,采取相应的讲解方式和教育手段,有利于更好地发挥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

  三、借鉴教育学的教育学策略完善博物馆社会教育方式

  什么是教学策略(teaching strategy)呢?教学研究领域对教学策略的定义很多,下面是几种有代表性的观点:

  (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而采取的相对系统的行为;

  (2)为完成特定目标所涉及的指示性教学技术;

  (3)策略一词是指大规模军事行动的计划和指挥。从更一般的意义讲,策略是为达到某种目的使用的手段或方法。在教育学中,这个词一直与方法、步骤同义。策略还用来指教学活动的顺序排列和师生间持续的有实在内容的交流,用来表示为达到某种预测效果所采取的教学行为。

  教学策略在教学实践中,往往表现为具体的教学方法和技能的实施过程,教学方法这一概念侧重在指教学过程的横向结构,指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以及教材等教学构成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的稳定的组合方式,它的实质就是具体处理教与学的关系问题。教学策略给博物馆社会教育以启发,博物馆的教学方式实际上指的就是博物馆教育工作者的引导、教育和受众对知识的接受。其实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和学校的教育有很多的共性,因此,教学策略应用到博物馆社会教育中非常合适。况且,教学策略具有很大的创造性特征,具有直觉创造,灵活实施的特征。教学策略应用博物馆的社会教育中实际上也是博物馆社会教育工作者智慧和教学艺术的充分体现。

  从教学策略的类型来看待博物馆社会教育方式。教学策略的分类是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人们提出了不同的分类标准和分类方法,笔者更偏向美国教学设计专家梅里尔(M.D.Merrill)的以中心分类因素为依据的分类方法。

  (一)内容型策略

  以教学内容为中心的一类策略,强调如何有效地提供学习内容。在博物馆社会教育中,博物馆社会教育内容主要体现在教育活动上面,教育活动的整体内容规划和设计要依托博物馆馆的基本陈列或原创性展览,深度挖掘馆内藏品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以及隐藏在这些文物背后的故事,找到知识点与趣味点,根据不同年龄观众的心理特点和行为特点,策划同一主题下不同层次、不同系列、不同形式和角度的面向不同观众的活动。将一件或一个类型或一个系列的藏品做深、做透,将展览的主题思想或者某个章节或者某个展厅做精,做强,做大,而非浅尝辄止,才能策划出最独具眼光、最有效果的教育活动。

  (二)形式型策略

  以教学组织形式为中心的一类策略,如集体教学、个别学习、小班教学等,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而选择不同的组织形式。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如展厅讲解、讲座、沙龙、夏(冬)令营、展览专题活动、节日民俗活动等等。而随着博物馆事业的发展,博物馆的宣传及教育工作也走出了博物馆大门,走入到了老百姓的身边。创新宣传推广形式,以传统宣传手段与新兴宣传载体,双管齐下,开辟更广阔的宣传空间;一方面继续巩固传统的宣传手段,通过电视、平面媒体等传统渠道向社会公众宣传介绍博物馆文化。另一方面高度重视新媒体的运用,加强与社会媒体的合作,积极开拓宣传新模式。

  (三)方法型策略

  如教学方法、教学技能、教学模式的选择和灵活运用。其中、教学方法无疑是最基本和最为关键的。如笔者所在广东省博物馆所组织的东张西望海帆留踪系列教育活动中,组织者利用多种教学方法组织教育活动,这其中就包含了小小外销商、重返十三行立体真人Show、我是陶瓷修复师、海底探密以及历史剧创作表演大赛五个紧密联系而又各具特色的活动,将本馆的外销历史生动、有趣而又深入地展现了出来。

  四、结语

  总之,博物馆社会教育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必须保持它的独特性,并不断吸收其他领域的成功经验,尤其是教育学方面的新理论在博物馆社会教育中的运用,博物馆工作者更应该提高自身素质,努力探索新的博物馆社会教育模式,推动博物馆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

  扩展:

  论文评审角度看论文选题

  一、理论联系实际,注重现实意义

  毕业论文的题材十分广泛,社会生活、经济建设、科学文化事业的各个方面、各个领域的问题,都可以成为论文的题目。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告诉我们,理论来源于实践,理论为实践服务。因此科学研究的选题首先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

  第一,注意选题的实用价值,选择具有现实意义的题目。所谓论文的实用价值,就是指我们选的题目,应是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为干百万人所关心的问题,特别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亟待解决的问题。这类问题反映着一定历史时期和阶段社会生活的重点和热点,是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息息相关的。我们运用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对其进行研究,提出自己的见解,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是很有意义的。这不仅能使自己所学的书本知识得到一次实际的运用,而且能提高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现实意义的题目大致有三个来源:一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急需回答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如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抑制通货膨胀,精神文明建设,民主法制建设,加强廉政建设等等。二是本地区、本部门、本行业在工作实践中遇到的理论和现实问题。如从事农业工作的同志就会遇到诸如农村土地规模经营问题,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问题,农村青少年的教育问题,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问题,乡镇企业的技术改造问题,等等。三是作者本人在工作实践中提出来的理论和现实问题。如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问题,领导方法和领导艺术问题,职业道德教育问题,等等。

  选择具有现实意义的题目,要注意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与党和国家或与国计民生有关的重大问题。这类问题关系国家发展方向、速度,是社会公众关注的热点,因而有普遍的社会意义。如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吸收外国的经验和技术,引进外资,严厉打击刑事犯罪等问题。在当前贯彻十四大和十四届四中全会精神中,要注意建立和培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加强法制建设,反腐倡廉,加强党的建设,加强对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学习、研究和宣传,等等。二是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这类问题虽不是全局性的,却是人们关注的、或期待解决、或有疑虑需要进行理论探讨和解答的问题。如经济体制改革中的一些具体政策,像工资改革、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公费医疗制度的改革、物价的调整、住房制度改革、城镇建设、社会治安、法制教育等等。还有各行各业的经验总结、改革预测、研究决策等。另外,有些题材看似具体小事,却关系着干家万户,也可作为选题。如城市居民的菜篮子问题,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勤俭持家问题等。三是虽属具体又未引起社会重视,却代表一定倾向的问题。一种是意义尚未被认识,作者用理论观点分析、预见到它的生命力。如农村土地向种田能手转移,选送农村村级干部上大学,为农村培养致富带头人等;或预测到危害、恶果,及时提出问题,引起社会重视。如农村盖房、修坟挤占破坏耕地,小城镇建设缺乏统一规划,基础设施不配套,农户引种、引养外地产品不经市场调查,一哄而上,等等。另一种是群众议论纷纷,反映很大的,要作出理论分析,引导正确对待。如在分配问题上效率和公平,先富和后富,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两极分化,等等。

  第二,要注意选题的理论价值。我们强调选题的实用价值,并不等于急功近利的实用主义,也绝非提倡选题必须有直接的效益作用。作为论文,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都和工作总结、调查报告有着区别。一般说来,它由论点、论据、论证三大要素构成,文章要以逻辑思维的方式为展开的依据,在事实的基础上展开严谨的推理过程,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它着重探讨和研究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阐述自己对这些规律的了解与认识,给人以认识上的启迪。因此,选择现实性较强的题目,还要考虑其有无理论和认识上的价值,即有无普遍性的意义,能否能进行理论的分析和综合,从个别上升到一般,从具体上升为抽象。有些题目也并不一定直接与现实挂钩或有直接的实际用途,如对历史问题、典籍问题、外国问题的研究等。但从发展的眼光看,这些题材能够表示某种趋势,或对现实有借鉴的作用,因而也就具有理论价值,这样的题目当然也是可以选的。我们所要反对的只是那种脱离现实、咬文嚼字、繁琐考证、追求时髦等毫无意义的东西。

  二、勤于思索,刻意求新

  毕业论文成功与否、质量高低、价值大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章是否有新意。所谓新意,即论文中表现自己的新看法、新见解、新观点。有了较新颖的观点(即在某一方面或某一点上能给人以启迪),文章就有了灵魂,有了存在的价值。对文章的新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眼:

  第一,从观点、题目到材料直至论证方法全是新的。这类论文写好了,价值较高,社会影响也大,但写作难度大。选择这一类题目,作者须对某些问题有相当深入的研究,且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和写作经验。对于毕业论文来讲,限于条件,选择这类题目要十分慎重。

  第二,以新的材料论证旧的课题,从而提出新的或部分新的观点、新的看法。如职工思想政治工作这个题材,是前些年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已出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可以说是老题材了。可有的人敏锐地抓住了企业实行股份制后,职工思想出现的波动和变化,收集了大量新的第一手材料,写出了《股份制企业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特点及方法》一文,读后使人有耳目一新之感。

  第三,以新的角度或新的研究方法重做已有的课题,从而得出全部或部分新观点。如同样是职工思想政治工作这个题材,有的学员针对近几年来纺织行业大量使用农民合同工,职工队伍结构发生变化的情况,从自然半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的转化,从小生产者向产业工人的转化,从农村向城市的转化等不同的角度,分析论证了农民合同工的思想特征以及对整个职工队伍思想的影响,探索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和措施,这样的文章同样具有新意。

  第四,对已有的观点、材料、研究方法提出质疑,虽然没有提出自己新的看法,但能够启发人们重新思考问题。

  以上四个方面并不是对“新意”的全部概括,但只要能做到其中一点,就可以认为文章的选题有了新意。

  要发现有新意的题目,首先要善于观察。社会生活就像一个变化无穷的“万花筒”,各个领域、各个方面的事物及其矛盾都在不断地运动、变化、发展着,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产生。在当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我们面临新旧体制转换、市场经济的发展、党风和社会风气等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不仅原有的理论要再认识、再发展,而且需要创立许多新的理论。我们要善于观察,勤于思索,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在事物的运动、发展中寻找适合自己撰写的具有新意的毕业论题。其次,要善于积累和分析资料。歌德曾经说过,理论是灰色的,生活之树常青。过去已经形成的理论,包括教科书上的一些观点,随着实践的发展,研究的深入,还可以进行再认识。这就要求我们平时注意收集资料、积累资料、分析资料。对有关方面的问题要弄清楚别人写过什么东西,有些什么论点,有何争论及分歧的焦点是什么,目前国内外对这个问题研究的进展情况以及发展趋势如何,等等。在深入研究已有成果的基础上,将收集到的材料作一番加工整理的工作,把别人认识的成果作为自己的起点,在前人和他人认识的基础上写出有自己见解的论文。

  三、知己知彼,轻易适中

  (一)知己知被,量力而行

  毕业论文是对学员学习知识相成果的综合性考核,选题的方向、大小、难易都应与自己的知识积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写作经验相适应,要做到“知已知彼”。

  所谓“知己”,首先,要充分估计到自已的知识储备情况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因为知识和能力的积累是一个较长的过程,不可能靠一次毕业论文的写作就来个突飞猛进。所以选题时要量力而行,客观地分桥和估计自己的能力。如果理论基础比较好,又有较强的分析概括能力,那就可以选择难度大一些、内容复杂一些的题目,对自己定下的标准高一些,这样有利于锻炼自己,增长才干;如果自己觉得综合分析一个大问题比较吃力,那么题目就应定得小一些,便于集中力量抓住重点,把某一问题说深说透。其次,要充分考虑自己的特长和兴趣。应当看到,大学生的学识水平是有差距的。有的可能在面上广博些,有的可能在某一方面有较深的钻研,有的可能在这一方面高人一筹,而在另一方面则较为逊色。在选题时,要尽可能选择那些能发挥自己的专长,学有所得、学有所感的题材。同时还要考虑到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兴趣深厚,研究的欲望就强烈,内在的动力和写作情绪就高,成功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所谓“知彼”,一是要考虑到是否有资料或资料来源。资料是论文写作的基础,没有资料或资料不足就写不成论文,即使勉强写出来,也缺乏说服力。资料又可分为第一手资料和第二手资料。第一手资料是指作者亲自考查获得的,包括各种观察数据、调查所得等。第二手资料的主要来源是图书馆和资料室的

  文献资料。二是要了解所选课题的研究动态和研究成果,大致掌握写作中可能遇到的困难,以避免盲目性和无效劳动。要注意在已有的研究成果中寻找薄弱环节,即他人研究中存在的疑点、漏洞或不足。有疑点、漏洞的问题,不少是重要的学术论题,以此作为研究的突破口,在理论上修正、补充或丰富已有的结论。只要做到了知己知彼,就能选择一个比较合适的毕业论文题目。譬如,政治专业中从事党政工作的学员,写“精神文明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方面的题目;党史、党建学得好的,写党的基本路线、党的建设、党的领导、反腐倡廉和党纪党风等问题,就容易写好。学经济专业的,在经济部门或企业工作,写“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方面的题目,写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企业产权制度的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经济管理、企业管理等,在流通部门工作的写市场体系与社会主义市场竞争、流通体制改革、价格体系、清理三角债等,在外贸系统工作的写对外开放和对外贸易等,也易奏效。在农村工作的,写小城镇建设、土地问题、乡镇企业问题、加强村级组织建设问题等,也容易写到点子上。

  (二)难易适中,大小适度

  要选好毕业论文的题目,把握“适中”的原则是很重要的。

  首先,题目的难易要适中。选题既要有“知难而进”的勇气和信心,又要做到“量力而行”。许多人在选择毕业论文题目时,跃跃欲试,想通过论文的写作,将自己几年来的学习所得充分地反映出来,因此着眼于一些学术价值较高、角度较新、内容较奇的题目,这种敢想敢做的精神是值得肯定的,但如果难度过大,超过了自己所能承担的范围,一旦盲目动笔,很可能陷入中途写不下去的被动境地,到头来迫使自己另起炉灶、更换题目,这样不仅造成了时间、精力的浪费,而且也容易使自己失去写作的自信心。反之,自己具备了一定的能力和条件,却将论文题目选得过于容易,这样也不能反映出自己真实的水平,而且也达不到通过撰写毕业论文锻炼自己,提高自己的目的。

  其次,题目的大小要适度。一般来说宜小不宜大,宜窄不宜宽。题目太大把握不住,考虑难以深入细致,容易泛泛而论。因为大题目需要掌握大量的材料,不仅要有局部的,还要有全局性的,不仅要有某一方面的,还要有综合性的。而写作毕业论文的时间有限,业余学习的学员还要受到工作、家务等牵累,要在短时间内完成大量的资料收集工作是比较困难的。另外,大学的几年学习,对学生来讲还只是掌握了一些基本理论,而要独立地研究和分析一些大问题,还显得理论准备不足。再加上缺乏写作经验,对大量的材料的处理也往往驾驭不了,容易造成材料堆积或过于散乱,写得一般化。选定小题目,有两种方式,一是直接选个小题目,二是在大题目中选定小的论证角度。比如,有这样三个题目:《论妇女权益的保障》、《论妇女经济权益的保障》、《论妇女财产继承权的保障》,第一个题目显然太大,因为妇女权益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有政治权利、文化教育权益、劳动权益、财产权益、人身权益、婚姻家庭权益,等等。一篇文章如果要涉及这么多的内容,是不容易写好的。第二个题目比起第一个来要小一些,但经济权益包含的内容仍较复杂,作为毕业论文写起来还嫌太大。第三个题目抓住了妇女经济权益中的财产继承权这一侧面,显得角度小,针对性强,容易深入研究。

  当然题目大点好还是小点好,每个人情况不同,难以一概而论。有的理论素养好,情况了解多,写作水平较高,也可以写大一点的题目。但一般来说,题目还是小一点、具体一点为好。小题目容易驾驭,只要写得丰满深入,同样很有价值。此外,题目大小的区分也是相对的,并无绝对的、一成不变的界限。大题可以小作,小题也可以大作,这要根据作者的实际来加以确定。

  毕业论文的题目要具体些小些,但也要注意不能把范围限得太小太具体,以致失去典型意义或使理论水平发挥不出来。如《××厂行政科岗位责任制刍议》,这样的题材写个意见书就足够了,如硬要写论文,意义也不大。

  再次,选题还应注意千万不能随大流或者赶时笔,写自己并没有弄懂或没有条件研究的问题。如有的一鳞半爪地接触到一点国外的材料,收集到几个新名词、新概念,为了“求新”,为了一鸣谅人,就把别人的东西照搬过来,囫囵吞枣,东拼西凑,这样的论文当然是写不好的,选题时要引以为戒。

  十二月二十一日,全市高中教师论文评比工作在技工学校进行,由教科所领导冯锋勇副所长组织,本人有幸也参加了这次论文的评审工作。

  这次评审的论文共有二百二十五篇,而参加评审的评委只有九人,我们虽然分成二个组,减轻了评审的负担,但一个上午每人也需要审阅一百十多篇,时间紧任务重,上午八时半开始,一直到中午十二时多才结束。由于时间紧,我们不能在一篇论文的阅读上停留过多的时间,没有时间细细的阅读,只能从整体去把握文章,而且重点从题目着眼。

  “花香蜂自来,题好文一半”,一个新颖别致的题目,往往能起到先声夺人的作用,然而在评审过程中发现,许多论文题目出现的问题比较多。

  第一,文章与题目不是十分吻合。题目之于文章好比帽子之于头,取题目应恰到好处,题目太大太小,对于文章来说,就好比帽子太大了不合头皮,太小了又戴不上。如果题目与内容连一点联系都没有,那就好比是把袜子套在头上了,这是文不对题。而这次评审中出现这种情况的也不少,当我们看了题目后,文章一路看下去,根本找不到题目所包含的意思和内容,正文与题目互不搭界,没有关联,当然怀疑是抄袭的情况也有。

  第二,从上级文件看,要求体裁是论文,但仅从题目看,文体不对的文章比较多。如“班团活动设计”,显然这是一个设计报告,而不是论文;又如“我的VB复习课”,显然这是一节课的记录,而不是论文。所谓的论文应该具备三要素:论点、论据和结论。或者应该先提出问题,然后分析问题,最后是解决问题,所以有许多文章不完整,只是提出了问题,罗列了一大堆问题,但最终没有解决问题,不了了之。

  第三,题目宽泛无边甚至不能说明问题。题目过大,很难抓住文章的要害处进行细致深入的论述,只能是一个初学的游泳者站在岸边叫叫嗓子,摆摆样子。常见文章的题目一是概括内容式的。也就是一看到题目就可以预知整篇文章的大概内容。二是揭示中心式的。即透过文章的题目就可以知道本文是要表达一个什么样的主题,揭示一个什么样的中心。如“浅谈课堂教学中的品德养成”,“谈高中语文教学促进学生高效发展的实践策略”,前一篇“课堂教学”的定语太大,最好框定某一学科,范围就小,小就易抓住中心论述。后一篇“高中语文教学”和“高效发展”这二个词包含的范围又是海阔洋洋,一篇二三千多字的文章不可能让你有“海阔凭鱼跃”的容量,所以文章只能点到皮毛,很难入木三分。再如“被技巧蒙蔽的教育”,表达不完整,意思不明白,让人不知所云。

  第四,题目阵旧老掉牙。一个好的文题好比一种产品的广告,用最简约的方式道出产品最吸引人的地方,一下子就抓住消费者的心理,这才是最成功的广告。同样,一个好的文题应该是一下子就抓住读者的心理,让人急欲读文,欲罢不能。如“两远思维在作文中的应用”,“两元思维”选题小而新又不了解,所以让人急于读下去想寻找答案,想搞清楚什么是两元思维。如“新时期体育教育中的品德培养”,“新时期”感觉是世纪边缘的词,而且用的人用的文章也有好几篇,可是现在已进入了新世纪第二个十年,所以让人一看是旧世纪曾经出现过的用词或文章,要给很高的分数是不可能的。

  俗话说:题目如文眼,一个好的题目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虽然,本人也不会写文章,但因为曾经多次参加市级论文的评审工作,让我有机会大容量地从评审者的眼光来看待文章,所以有了如此感受,希望对今后参加市级论文的教师有用,希望写手能从评审者的角度着手,注意取题的精练和新颖,这样获奖的概率可能会高些。

  评者与写者是互惠互利的,这次评审对我来说,也是一次有意义的感受和教育,文章中出现的新理论新思维对我来说也是一种学习,如让我知道了什么是“文学圈”,什么是“一例到底“,什么是“两元思维”,所以十分感谢教科所领导给我的机会。

【如何发挥博物馆社会教育的功能】相关文章:

如何提高心肺功能12-02

女性如何发挥自己的职场优势03-08

如何更改键盘按键功能04-01

绩效考核如何发挥正作用11-02

如何开启手机防盗功能08-12

如何设置手机的来电转接功能09-03

如何使用华为手机NFC功能08-18

如何开启手机闪充功能01-24

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育心得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