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中的心理学规律

时间:2024-07-31 08:41:28 维泽 教育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家庭教育中的心理学规律

  家庭教育是孩子一生中必不可缺的教育方式,家长不是老师没有经过专业的教育培训,但是在家庭教育时同样有很多方法可以遵循、掌握。下面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家庭教育中的心理学规律的相关经验,希望能够帮到大家。觉得有用的朋友可以分享给更多人哦!

家庭教育中的心理学规律

  家长应知道的心理学规律

  家庭教育实际上是一门"动心"的艺术,如果不能把工作做到孩子的心坎上,其教育的效果往往会苍白而无力。

  因此,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每位母亲都应努力探索一些"心理规律"的积极或消极影响,并趋利避害地发挥它们的作用,从而科学地引导孩子成为自己理想中的人中之龙、人中之凤!

  心理规律一:罗森塔尔效应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曾做过这样一个试验:

  他把一群小白鼠随机地分成两组:A组和B组,并且告诉A组的饲养员说,这一组的老鼠非常聪明;同时又告诉B组的饲养员说他这一组的老鼠智力一般。几个月后,教授对这两组的老鼠进行穿越迷宫的测试,发现A组的老鼠竟然真的比B组的老鼠聪明,它们能够先走出迷宫并找到食物。

  于是罗森塔尔教授得到了启发,他想这种效应能不能也发生在人的身上呢?他来到了一所普通中学,在一个班里随便地走了一趟,然后就在学生名单上圈了几个名字,告诉他们的老师说,这几个学生智商很高,很聪明。过了一段时间,教授又来到这所中学,奇迹又发生了,那几个被他选出的学生现在真的成为了班上的佼佼者。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正是"暗示"这一神奇的魔力在发挥作用。

  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接受这样或那样的心理暗示,这些暗示有的是积极的,有的是消极的。妈妈是孩子最爱、最信任和最依赖的人,同时也是施加心理暗示的人。如果是长期的消极和不良的心理暗示,就会使孩子的情绪受到影响,严重的甚至会影响其心理健康。相反,如果妈妈对孩子寄予厚望、积极肯定,通过期待的眼神、赞许的笑容、激励的语言来滋润孩子的心田,使孩子更加自尊、自爱、自信、自强,那么,你的期望有多高,孩子未来的成果就会有多大!

  心理规律二:超限效应

  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有一次在教堂听牧师演讲。最初,他觉得牧师讲得很好,使人感动,准备捐款。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有些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一些零钱。又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于是他决定1分钱也不捐。等到牧师终于结束了冗长的演讲开始募捐时,马克·吐温由于气愤,不仅未捐钱,还从盘子里偷了2元钱。

  这种刺激过多、过强和作用时间过久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反抗的心理现象,被称之为"超限效应"。

  超限效应在家庭教育中时常发生。如,当孩子犯错时,父母会一次、两次、三次,甚至四次、五次重复对一件事作同样的批评,使孩子从内疚不安到不耐烦乃至反感讨厌。被"逼急"了,就会出现"我偏要这样"的反抗心理和行为。

  可见,妈妈对孩子的批评不能超过限度,应对孩子"犯一次错,只批评一次"。如果非要再次批评,那也不应简单地重复,要换个角度、换种说法。这样,孩子才不会觉得同样的错误被"揪住不放",厌烦心理、逆反心理也会随之减低。

  心理规律三:德西效应

  心理学家德西曾讲述了这样一个寓言:

  有一群孩子在一位老人家门前嬉闹,叫声连天。几天过去,老人难以忍受。于是,他出来给了每个孩子10美分,对他们说:"你们让这儿变得很热闹,我觉得自己年轻了不少,这点钱表示谢意。"孩子们很高兴,第二天仍然来了,一如既往地嬉闹。老人再出来,给了每个孩子5美分。5美分也还可以吧,孩子仍然兴高采烈地走了。第三天,老人只给了每个孩子2美分,孩子们勃然大怒,"一天才2美分,知不知道我们多辛苦!"他们向老人发誓,他们再也不会为他玩了!

  在这个寓言中,老人的方法很简单,他将孩子们的内部动机"为自己快乐而玩"变成了外部动机"为得到美分而玩",而他操纵着美分这个外部因素,所以也操纵了孩子们的行为。

  德西效应在生活中时有显现。比如,父母经常会对孩子说:"如果你这次考得100分,就奖励你100块钱"、"要是你能考进前5名,就奖励你一个新玩具"等等。家长们也许没有想到,正是这种不当的奖励机制,将孩子的学习兴趣一点点地消减了。

  在学习方面,家长应引导孩子树立远大的理想,增进孩子对学习的情感和兴趣,增加孩子对学习本身的动机,帮助孩子收获学习的乐趣。家长的奖励可以是对学习有帮助的一些东西,如书本、学习器具,而一些与学习无关的奖励,则最好不要。

  心理规律四:南风效应

  南风"效应也称"温暖"效应,源于法国作家拉?封丹写过的一则寓言:

  北风和南风比威力,看谁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脱掉。北风首先来一个冷风凛凛、寒冷刺骨,结果行人为了抵御北风的侵袭,便把大衣裹得紧紧的。南风则徐徐吹动,顿时风和日丽,行人觉得春暖上身,始而解开纽扣,继而脱掉大衣,南风获得了胜利。

  故事中南风之所以能达到目的,就是因为它顺应了人的内在需要。这种因启发自我反省、满足自我需要而产生的心理反应,就是"南风效应"。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家庭教育中采用"棍棒"、"恐吓"之类"北风"式教育方法是不可取的。实行温情教育,多点"人情味"式的表扬,培养孩子自觉向上,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心理规律五:木桶效应

  "木桶"效应的意思是:一只沿口不齐的木桶,它盛水的多少,不在于木桶上那块最长的木板,而在于木桶上最短的那块木板。

  一个孩子学习的学科综合成绩好比一个大木桶,每一门学科成绩都是组成这个大木桶的不可缺少的一块木板。孩子良好学习成绩的稳定形成不能靠某几门学科成绩的突出,而是应该取决于它的整体状况,特别取决于它的某些薄弱环节。因此当发现孩子的某些科目存在不足时,就应及时提醒孩子,让其在这门学科上多花费一些时间,做到"取长补短"。

  心理规律六:霍桑效应

  美国芝加哥郊外的霍桑工厂是一个制造电话交换机的工厂,有较完善的娱乐设施、医疗制度和养老金制度等,但工人们仍然愤愤不平,生产状况很不理想。后来,心理学专家专门对其进行了一项试验,即用两年时间,专家找工人个别谈话两万余人次,规定在谈话过程中,要耐心倾听工人对厂方的各种意见和不满。这一谈话试验收到了意想不到的结果:霍桑工厂的产值大幅度提高。

  孩子在学习、成长的过程中难免有困惑或者不满,但又不能充分地表达出来。作为母亲,要尽量挤出时间与孩子谈心,并且在谈的过程中,要耐心地引导孩子尽情地说,说出自己生活、学习中的困惑,说出自己对家长、学校、老师、同学等的不满。

  孩子在"说"过之后,会有一种发泄式的满足,他们会感到轻松、舒畅。如此,他们在学习中就会更加努力,生活中就会更加自信!

  心理规律七:增减效应

  人际交往中的"增减效应"是指:任何人都希望对方对自己的喜欢能"不断增加"而不是"不断减少"。比如,许多销售员就是抓住了人们的这种心理,在称货给顾客时总是先抓一小堆放在称盘里再一点点地添入,而不是先抓一大堆放在称盘里再一点点地拿出。

  我们在评价孩子的时候难免将他的缺点和优点都要诉说一番,并常常采用"先褒后贬"的方法。其实,这是一种很不理想的评价方法。在评价孩子的时候,我们不妨运用"增减效应",比如先说孩子一些无伤尊严的小毛病,然后再恰如其分地给予赞扬……

  心理规律八:蝴蝶效应

  据研究,南半球一只蝴蝶偶尔扇动翅膀所带起来的微弱气流,由于其他各种因素的掺和,几星期后,竟会变成席卷美国德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紊乱学家把这种现象称为"蝴蝶效应",并作出了理论表述:一个极微小的起因,经过一定的时间及其他因素的参与作用,可以发展成极为巨大和复杂的影响力。

  "蝴蝶效应"告诉我们,教育孩子无小事。一句话的表述、一件事的处理,正确和恰当的,可能影响孩子一生;错误和武断的,则可能贻误孩子一生。

  心理规律九:贴标签效应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由于兵力不足,而战争又的确需要一批军人。于是,美国政府就决定组织关在监狱里的犯人上前线战斗。为此,美国政府特派了几个心理学专家对犯人进行战前的训练和动员,并随他们一起到前线作战。

  训练期间心理学专家们对他们并不过多地进行说教,而特别强调犯人们每周给自己最亲的人写一封信。信的内容由心理学家统一拟定,叙述的是犯人在狱中的表现是如何地好、如何改过自新等。专家们要求犯人们认真抄写后寄给自己最亲爱的人。三个月后,犯人们开赴前线,专家们要犯人给亲人的信中写自己是如何地服从指挥、如何地勇敢等。结果,这批犯人在战场上的表现比起正规军来毫不逊色,他们在战斗中正如他们信中所说的那样服从指挥、那样勇敢拼搏。后来,心理学家就把这一现象称为"贴标签效应",心理学上也叫暗示效应。

  这一心理规律在家庭教育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例如,如果我们老是对着孩子吼"笨蛋"、"猪头"、"怎么这么笨"、"连这么简单的题目都不会做"等,时间长了,孩子可能就会真的成为了我们所说的"笨蛋"。

  所以,妈妈必须戒除嘲笑羞辱、责怪抱怨、威胁恐吓等语言,多用激励性语言,对孩子多贴正向的标签。

  心理规律十:登门槛效应

  日常生活中常有这样一种现象:在你请求别人帮助时,如果一开始就提出较高的要求,很容易遭到拒绝;而如果你先提出较小要求,别人同意后再增加要求的分量,则更容易达到目标,这种现象被心理学家称为"登门槛效应"。

  在家庭教育中,我们也可以运用"登门槛效应"。例如,先对孩子提出较低的要求,待他们按照要求做了,予以肯定、表扬乃至奖励,然后逐渐提高要求,从而使孩子乐于无休止地积极奋发向上。

  教育孩子的四大心理规律

  〈一〉南北风效应

  一天,南风与北风打赌,谁能以最快的速度让人们脱下外套?北风说我不停地刮,一定可以把人们的外套脱掉,北风呼啸而起,凛冽刺骨。人们不但没有脱掉外套,反而裹得更紧了。

  南风开始缓缓地吹起来了,吹来了和煦的阳光,天气渐渐暖和起来,人们开始打开了扣子,迫不及待地脱掉外套。

  通过这个寓言故事我们会发现,无论是南风还是北风,都尽力地干着自己的工作。因为方式方法不同,最终的结果也不相同。南风获胜告诉我们,用平和的心态来解决问题时,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做任何事情欲速则不,越是想要尽快达到目的,可能付出的代价会更大。

  同理,可得在教育孩子时,我们对孩子更多的是能从孩子的角度出发,让他们愿意去揭开知识的面纱,并且主动探索面纱后面的奥秘,在学习的过程中,慢慢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去发现问题,去解决问题。

  〈二〉罗森塔尔效应

  美国科学家罗森塔尔,做了这样一个实验,小白鼠走迷宫取食活动。实验方案,随机把小鼠分为A,B两组。A组定为“聪明组”,B组定为“愚笨组”。工作人员观察时,对A组小鼠和颜悦色,观察并做记录。对B组小鼠冷言冷语,也观察也做记录。最终发现B组“愚笨组”取食反应迟钝,费时很长。对应的“聪明组”取食敏捷,用时很短。

  罗森塔尔在想这个试验结论对动物适应,那么对植物是不是也同样适用?他取了两株同种植被做同样一组实验,每天同样精心照料施肥浇水。对甲盆植物每天称赞不已,“你好棒呀!你真优秀”,对乙盆植物每天恶语相向,“你真笨,你是个傻子。”21天以后,奇迹发生了,甲花枝繁叶茂,乙花己经枯萎。

  罗森塔尔发现,如果是发自内心的,真诚的赞美与批评,无论对植物还是动物都会发生奇妙的影响。

  于是他来到美国南部的一所初级中学,对一个班的学生进行了分组实验,随机地挑了一半学生作为A组,剩下的一半同学作为B组,A组定为“优等生”,B组定为“末等生”。半学期后再进行调查时,A组里面以前的差生,大部分都转变为了优等生;B组里面的优等生大都变成了差生。

  同时,我们也发现,无论是学习上还是纪律上,“优等生”对自己都非常自律,上进心也非常强,考试成绩明显高于B组同学很多,且A组每个同学目标明确,眼神坚定,都有“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气势。”B组同学在学习上,纪律上与A组差距很大,自信心严重不足,天生一副“过街老鼠人人喊打的模样。”

  以上罗森塔尔实验,我们会发现心理暗示的力量非常强大,强大到无与伦比。对待孩子,家长一定要做到积极心理暗示多肯定,让孩子从自己的成绩中感觉到自信,慢慢建立自我认可。从而达到理想巅峰。

  〈三〉短板效应

  大家都知道短板原理,一个参差不齐的木桶,能装多少水。取决于这个木桶最短板有多短,而不是最长板有多长。

  孩子成绩好比一个大木桶,每一项成绩都是组成大木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加强薄弱环节,势在必行。

  在面对孩子偏科现象明显时,你一定要指导孩子全面发展,切不可闭着眼睛走路,那样势必会翻个大跟斗。

  〈四〉 德西效应

  德西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一群孩子在一位老人家门前吵闹,老人家年纪大了,需要安静,对于喧闹难以忍受。

  无法忍受时,他决定走出房门:“但是他并没有赶走孩子们,而是给每个孩子了十个便士,孩子们很开心,同时,他又补充道我很喜欢你们的青春活力,能不能每天都来这?你们的喧闹让我也年轻了不少。”

  孩子们很开心,第二天早早地又来了,一如既往的喧闹。老人给了他们每人五便士,孩子们兴高采烈地走了。

  第三天,老人只给了孩子们每人一便士,孩子们勃然大怒,怎么才一便士,你不知道我们有多努力!老人抱歉的说

  ,我年龄大了,也退休了,花钱的地方很多,我现在最多只能支付你们每人一便士,孩子们对老人恶狠狠的说,我们发誓再也不会来这闹了,再也不会让你开心了!

  我们不难发现老人很成功的达到了他的预期。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我们要以退为进。不能步步紧逼,应该把孩子们学习的外在力量转化为他们内在想学的力量。而不是把内力转化为外力。在处理这个事情的时候,老人就是把孩子们喧闹的内力转换为了想得到便士的外力,于是老人达到了目的。

  综上所述:

  我们不难发现,教育小孩懂得心理学是件非常幸福的事情。希望每位家长都能以正确的方式引导孩子。

【家庭教育中的心理学规律】相关文章:

《图形中的规律》教案03-06

《图形中的规律》教学反思04-08

图形中的规律教学反思11-08

《图形中的规律》教案(精选6篇)11-02

《图形中的规律》教案5篇03-29

生活中的心理学的心得03-31

《教育中的积极心理学》心得05-29

家庭教育中不能乱打孩子的原因11-03

家庭教育中存在哪些问题09-29

家庭教育中如何对孩子使用激励教育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