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如何教育离异孩子

时间:2022-08-31 17:14:14 教育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家长如何教育离异孩子

  导语:生长在一个破碎的家庭中,孩子们享受不到完整的爱,不仅对孩子的成长不利,同时,对于孩子们的教育,我们也是很难做到完善,那么,我们该如何科学教育离异家庭的孩子呢?

家长如何教育离异孩子

  一、离异双方要文明相处、宽宏大量

  父母虽然离婚了,但与孩子的关系永远不会变。希望任何一方不要在孩子面前提另一方的不好,不要阻止父女/母女相见,尽量提供能与父亲/母亲继续相处的宽松环境,让孩子感受到父母虽然分开了,但对他的爱并没有改变。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还应该和对方交换意见,制订一定的计划,两人同时参与孩子的教育。孩子不是私人物品,不是一个人的,所以要共同努力教育好孩子。

  二、不要把“悲伤”的情绪传给孩子

  离婚对双方都是不小的打击,对孩子更是心灵的创伤。希望带孩子的一方坚强些,不要把伤感的情绪传染给孩子,也不能因此而喜怒无常,免得让孩子变得焦虑、忧郁,甚至自暴自弃。家长的乐观和坚强是孩子最好的榜样。

  三、不要冷落孩子

  父母离婚,让孩子在思想上总觉得比别人少了什么,因此不能冷落孩子,无论精神上还是物质上,一旦在学习上或生活上需要什么,即使经济条件较差,也应该尽量满足孩子,使他觉得除了父母离异之外其他方面我同父母双全家庭的儿童相差不是太大。如果稍微差些,也应该尽量向孩子说明道理,消除其自卑心理。精神上,我尽量多与孩子多沟通,了解他的心理需求。这样,孩子有自信了,别人也更愿接近他了。

  四、不要把自己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

  有人离婚后,为了孩子没有再婚,所以把自己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让孩子学习、生活、身体什么都不能有问题。不允许有一点点不完美。结果由于对孩子要求太高,孩子感到压力很大,到了一定时候,孩子就会产生情绪爆炸,这时候的孩子就会出现心理问题。所以,父(母)亲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在子女的教育问题上,要因人而异,自己也要有人生的目标,不要把目标全部寄托在孩子身上。这样,一旦孩子的教育出了问题,你自己就找不到目标了,就会茫然不知所措。

  五、不要把气"撒"在孩子身上

  有人离婚后稍有不顺心,就拿孩子出气。孩子过去是爱的结晶,现在成了出气筒,成了对方的化身,搞得孩子不明不白、无所适从。不但如此,还把自己的不幸福归咎于对方,在孩子面前说对方的坏话、宣泄自己的情绪,仿佛这样自己就舒服了。久而久之,孩子遇事也会找个"替罪羊"出气,这样孩子的人格形成就有了问题,有的孩子渐渐变得心眼小,没有肚量,遇事不冷静,常在外面打架,惹是生非,甚至偷盗等。作为单身家长,自己要想办法排除烦恼,当你情绪不好的时候不要和孩子交谈,当你和对方产生分歧的时候,最好不要当着孩子的面生气和吵架,应该展示给孩子人生积极的一面和阳光的一面。

  六、不要把孩子"扔"在别人身边

  有人离婚后,为了自己再婚,把孩子扔给父母,不管不问,还有的干脆就不要孩子了。这样的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感觉自己是被父母遗弃、抛弃的,人格形成过程中,产生自卑、怨恨、缺乏信心,进而悲观失望、悲观厌世、情绪低落、敌视社会,稍有不如意就心恢意冷,在众人面前不敢说话等人格特点。父母在离婚前,就应该考虑好孩子的抚养问题,在离婚后这些问题就应该按照计划去执行,而不是去推卸责任。至于谁抚养孩子,这要根据夫妻双方的具体情况,包括家庭经济收入、个人的工作情况、家庭环境等等来决定。总之,不管谁带孩子,都不要把孩子扔在别人身边。

  七、不要过分地"溺爱"孩子

  离婚的家庭中,带孩子的一方总有一种负罪感,认为孩子缺少了另一半的爱。在日常生活中,以最大的努力去满足孩子的各种要求,只有给予和爱,没有对孩子的严格要求,这样的孩子长大以后没有爱心,不关心别人,只会索取,不谈回报,没有社会责任感。不带孩子的另一方,由于长时间不见孩子,见一次孩子,觉得有说不完的话、诉不完的情,还要带许多许多好吃的好喝的给孩子,甚至无原则的给钱。因为父(母)想用这些来弥补平时的不关心,或弥补长时间亲子分离的痛苦.这样孩子反而会产生依赖,甚至出现逆反心理等。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父母都要遵守一个"适度"的基本原则,明确什么是孩子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对孩子的要求,合理的要求父母可以满足他,不合理的要求父母的绝对不能去做,这样,才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案例背景:

  小怡的父母离异,法院判给爸爸抚养,现在她跟爷爷、奶奶一同生活。爸爸在平湖市里工作,平时由于工作原因,只有周末才能回家。小怡的奶奶目前也不清楚她的妈妈身在何处,我曾与孩子谈话中得知妈妈目前已从上海回到本地工作,过一段时间小怡就会到妈妈那里小住两天。由于爷爷和奶奶的怜爱,孩子有些自私、任性等不良性格。又因老人经济条件有限,小怡相比其他孩子缺少物质上的支持与鼓励,没有漂亮的衣服和好吃的零食,孩子经常盼望着妈妈给她买漂亮的衣服、好吃的东西。小怡父母关系紧张的那段日子里,奶奶为此非常担心,交代老师除了她谁都不能接孩子离园,也希望老师多多关心这个孩子,在幼儿园的熏陶和老师的教导下,改掉她不良的习惯。

  案例回放:

  小怡平时算是比较外向的孩子,现在的她乐意和小朋友及老师交往,在班里算是乖巧的孩子。刚入园时,爸爸带她来园报到,她不是很开心,就瞪着眼睛伸手打爸爸,这一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入园后,通过观察我发现她和大多孩子不同,刚来园的她不哭不闹,偶尔有些自私、任性、霸道,还会因和同伴争抢玩具出现打人的现象。

  案例描述一:

  一次区域游戏时,老师组织小朋友进行区域活动,小怡径直走到了“表演区”,拿起自己从家里带来的玩具吉他,忙着在那里演奏,她边弹边对我说:“老师,我也可以像你一样弹琴,你听呀。”看到我肯定、赞赏的目光后,她更起劲儿地弹着,玩得不亦乐乎。这时她的玩具吉他深深地吸引着婷婷,婷婷放下手中的彩绸来到小怡身边。只见婷婷刚要伸出小手去摸一摸玩具吉他时,小怡便大声地斥责道:“这是我的吉他,你不能碰,我不给你玩。”婷婷被她大声地斥责吓得立刻把小手缩了回来,不情愿地走开了。

  案例描述二:

  户外游戏时,孩子们都拿着玩沙工具在沙地上玩,小怡也不例外。只见她拿着小铲子一会儿铲,一会儿装,一会儿在倒……玩得兴奋极了。忽然,她像找到了什么宝贝一样,赶忙用力挖,原来是一块鹅卵石,她得意极了,于是向旁边的小朋友炫耀自己的收获,这一“寻宝”的创意玩法立刻吸引了许多孩子,于是他们纷纷模仿着挖起宝贝来。这时,琪琪挤到她的旁边,想要看看她找到的“宝贝”,可是却被吃了闭门羹,一口遭到了拒绝:“不行,这是我找到的宝贝,不给你看。”琪琪只好扫兴地走开了。见此情景,我故意问琪琪:“琪琪,你怎么不开心了?”她嘟着小嘴说:“小怡真小气,她的宝贝不给我看。”我望着小怡问她:“是这样吗?”只见小怡理直气壮地辩解道:“不是的,我是怕她给我弄坏了。”随后,她又想了想补充道:“好吧,就给你看一次吧,不过你要当心。”只见小怡小心翼翼地把鹅卵石递给琪琪,琪琪不时地发出:“小怡,你的宝贝真好呀!”这是,小怡的小脸上洋溢着得意的神情。

  案例描述三:

  在感知图形的活动中,小怡和辉辉、小豪等小朋友围坐在桌子旁边,用老师提供的不同大小、不同形状的饼干制作“好朋友夹心饼干”。小怡正在忙着制作圆形夹心饼干,她的动作很快,不一会就完成了,她很是感兴趣,于是又拿起一块三角形饼干准备制作,她在放各种饼干的盆子里找了起来,想找一个大小一样的三角形饼干。找来找去像是找到了,她刚要伸手去拿的时候,碰巧被小豪先行一步先拿走了。这时,只见她瞪着眼睛,生起气来,刚想去夺回三角饼干时,突然像想到了什么,便又将小手收了回来,继续在盆子里寻找,终于又找到一块合适的三角形饼干了,她高高兴兴地把两块三角形饼干用果酱粘在了一起。

  案例描述四:

  自主活动时,许多孩子都在“宝宝之家”里玩自己的毛绒玩具,涵涵嘟着小嘴说:“我没有玩具。”说完,她羡慕地看着别人玩。我正想招呼其他小朋友把自己的玩具和涵涵一起玩,却发现涵涵手里正抱着一只大大的兔子。我知道这只班里最大的毛绒玩具是小怡的,是上次她去妈妈那里买的。于是我装作不知道的样子轻轻地走到涵涵跟前,问道:“这只大兔子是谁的呀?涵涵指了指小怡说:“是小怡给我玩的。”我朝那边看过去,发现小怡正在开心地和旁边的婷婷一起玩帮娃娃化妆的游戏呢。活动后,我请涵涵、小怡等小朋友说说自己玩得高不高兴。涵涵说:“我玩了大兔子,真好玩。”我又故意问:“这个大兔子是谁的呀?”“小怡的。”我又转头问小怡:“你怎么把自己的玩具给涵涵玩呢?”“她没有带玩具呀。”小怡答道,“你把玩具借给涵涵了,你玩了些什么呢?”她指指婷婷说:“我们一起给娃娃化妆了。”

  案例分析与反思:

  在案例一区域游戏中,我在事后采用了行动上的干预,将婷婷小朋友重新引到表演区内,请她与小怡一起进行表演,一个弹玩具吉他,一个跳彩绸舞。我发现小怡兴致很高,于是我就提议让她和婷婷交换角色进行表演,随后我又对游戏进行讲评,让小怡明白与大家一起分享的快乐。与此同时,我还注意语言上的疏导,将婷婷引回表演区后,我对小怡说:“小怡,你不是说你会弹吉他吗,那你和婷婷一起表演给老师看,好吗?”小怡在我的暗示下,欣然地点点头,开心地弹起玩具吉他,婷婷拿着彩绸跳着欢快的舞蹈。不一会儿,小怡发现彩绸舞也很有趣,就主动用玩具吉他和婷婷的彩绸进行交换。游戏后,我故意表扬小怡:“小怡真了不起,吉他弹的可好了,而且还给其他小朋友弹自己的吉他呢。”在以后的区域游戏时,经我观察,小怡鲜见拒绝同伴的现象了,而且每一次都能和小朋友玩得很开心。

  这个案例我感觉,小怡由于爷爷、奶奶的怜爱和父母离异导致的关爱缺乏,造成了其自私、任性的性格。在幼儿园的这个大家庭中,作为老师必须要帮助她克服这些不良品性。在帮助她改变的过程中,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先引导再表扬。这个案例后我就发现她在变化着,从开始的拒绝同伴到慢慢的接纳同伴,并愿意与同伴分享。这个变化过程显示出了小怡在点滴的进步着。

  在案例二户外游戏中,虽然小怡依然拒绝同伴,自己独自占有着发现的“宝贝”。但与以往的行为相比,已经是有所进步了。首先,以前的小怡拒绝同伴是没有理由的,而现在她因为担心同伴把她找到的“宝贝”弄坏的原因下拒绝小朋友。其次,以前她是自己玩了满足后也不愿给其他孩子玩,现在她能在老师的提醒下感受与他人分享的自豪感。尽管小怡的这些进步与有些孩子相比,还有所差距,也不能做到主动地与同伴分享,更不能做到先给同伴玩自己再玩的程度,但是,从她的发展过程来看,已经是在慢慢地进步了。

  身为教师,我为小怡的这些进步感到欣慰、感到自豪,孩子的发展需要一个过程,给她留出更多的时间与空间,让她在与小朋友的交往、纷争、磨合中感知该如何与同伴相处、体验与他人分享的乐趣。

  在案例三教学活动中,我发现小怡已经慢慢学会了克制自己任性、自私的争抢行为了,也能和同伴一起友好地进行活动。这次活动后,我请小怡、小豪等小朋友上来介绍自己制作的“好朋友夹心饼干”,还赞扬小怡做的夹心饼干又多又好,及时肯定了她控制自己的行为这一进步,还鼓励她将自己制作的饼干分享给好朋友,并引导小朋友对她进行感谢,让她进一步理解现在的做法才是今后的努力方向。

  在案例四自主活动中,我发现了小怡身上增添的闪光点,她现在乐意把自己的玩具借给小朋友玩了,而且还会和朋友一起结伴游戏。小怡的转变,验证了一个道理:孩子是在发展变化的,需要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通过入学到现在这一个多学期的学习、生活,小怡的变化说明了只要教师给孩子留一点时间、一点空间,对孩子多一点耐心、一点提示、一点鼓励、一点肯定,相信孩子会有所变化和发展的。

  我感到欣慰的是以前在班中有些自私、任性、霸道的小怡在这一个半学期的集体学习、生活时能有如此大的进步。离异家庭的孩子与正常家庭的孩子相比,的确存在着差异,他们一般比较任性、自私、固执,自制力较差,比较极端,不会考虑后果。在性格上孤独、冷漠、不易合群,早熟,防范意识强,有抵触和敌视心理,不愿对人敞开心扉。对于离异家庭的孩子关键还在于该如何正确的教育和引导。我认为以下几种教育策略是必要的。

  首先,离异后的父母双方都要对孩子负责,尽可能一致态度为提供良好的家庭环境与教养。

  离异的父母对孩子的教养问题应得到正视,虽然离异结束了夫妻间关系,但是亲子间的血缘关系却是无法改变的,孩子是父母间的纽带,离异父母要合力的正确对待孩子的教育问题,从而使孩子幼小的心灵获得慰藉。父母在教育方法上也要合理与统一,应尽量达成统一、合理的教养方式。父母还要经常与孩子保持联系,不能在孩子面前谴责对方,要让孩子感受到虽然不能在一起生活,但父母仍然是想着她、爱着他的。

  其次,教师要正视离异家庭的幼儿,为孩子创设亲切、温馨的环境。

  离异家庭的孩子虽小,但是他们会很敏感大家对她及其家人的态度,作为教师应该正确引导孩子,理智地对待父母与孩子间的亲情,为孩子创造更多与父母亲近的机会,更要为孩子营造一个轻松、温馨的生活和学习环境。

  最后,经过对我班离异家庭幼儿小怡的观察与反思,我总结了一些自己的想法。

  1.尊重和关心是必要的。

  教师不宜经常询问孩子其父母的关系情况或其对父母离异的态度,也不宜在语言和情绪上过多的流露出对孩子的怜悯之情,因为这样只会强化他们对自己不幸的自卑感。应当尊重和关心孩子,根据他们真正的需求,给予必要的满足与支持。

  2.良好的发展环境是重要的。

  家人要经常与孩子交流,陪孩子学习、玩耍,多带孩子外出游玩;教师应尽可能多的给孩子提供与同伴、老师接触、交流的机会。离异家庭的幼儿孩子往往不合群,不爱与人交往,性格孤独冷漠,有时还会发脾气、自私、任性、固执等,造成同伴不愿与其交往。教师要引导离异家庭的孩子为小朋友们做好事,帮助他们在同伴中形成良好的形象,使小朋友们乐意接受、亲近他,教师还可以组织一些活动,给孩子提供相互交流、沟通的机会,帮助离异家庭的孩子融入同伴、班级之中,还要及时发现孩子的不良情绪,采用游戏、交谈疏导等方式给予孩子有效的帮助。

  除此之外,教师还要给予这些孩子更多的亲切关怀与照料,及时发现孩子的情绪变化,并作出积极的反应,对孩子表达关爱之情。多倾听、多肯定、多交流,用微笑、用爱抚、用亲切的表情和语气,引导、影响、教育这些孩子得到更大的发展与进步。

【家长如何教育离异孩子】相关文章:

如何对父母离异的孩子进行教育03-23

父母离异孩子的教育方法10-11

如何帮孩子走出父母离异的阴影08-09

年轻家长如何教育孩子11-23

家长应该如何教育孩子的文章08-10

家长如何教育孩子讲礼貌12-01

家长应如何去教育孩子09-22

孩子的挑衅行为家长如何教育10-28

家长如何教育孩子懂礼貌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