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家庭教育存在哪些误区

时间:2022-10-27 09:00:36 伟城 教育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当前家庭教育存在哪些误区

  导语:家庭是一个人成长的摇篮。在现代家庭教育中,孩子的家庭教育越来越受到家长及幼教工作者的重视。然而很多家长对“家庭教育”的含义认识不够明确从而出现了误区。

当前家庭教育存在哪些误区

  当前家庭教育存在哪些误区 篇1

  一、过度的早期教育

  早期教育是指由成人对婴幼儿实施的教育,这是人生的启蒙教育,具有奠基的重要意义。但是目前很多家长采取的早期教育方式并不科学,盲目对孩子进行“填鸭式”教育,无异于拔苗助长,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消极影响。孩子一方面在强压下接受过量的教育,另一方面又缺乏家长的关心,可能会发展成自闭症、多动症或者抑郁症。

  此外,很多家长选择的教育内容也比较片面,大多是单纯的智力开发,孩子被灌输了大量难以消化的知识,这也是一个误区,单调的内容往往引起孩子的厌倦。有的孩子很小就熟练地背诵四书五经,可是却推迟了练习走路的时间。虽然不同的孩子会有其各自的特点,然而对于孩子的早期教育还是有一些方法可循的。我们应该推动大动作、精细动作、认知能力、语言、社会生活交往等五个领域能力的同步发展。

  1.家长过高的期望导致幼儿对学习产生厌倦情绪

  家长过高期望。家长几乎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上条件好的幼儿园,能够进入重点小学、中学直至考入重点名牌大学,将来有好的前途。

  许多家长省吃俭用、不惜花费大量的钱物为幼儿进行“教育投资”,除购买大量的图书玩具外,还为幼儿选择报名钢琴、绘画、舞蹈、英语等兴趣班,不顾幼儿的兴趣和自身情况,这样盲目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效果并不尽人意。实际上,在这些过高期望的背后隐含的是父母“从众”“攀比”的心理,过高的期望容易扭曲孩子的个性,甚至扼杀孩子的学习兴趣。孩子是迫于家长的要求,而不是自身的兴趣,是被动的学习,这样往往会产生逆反的心理,对学习产生厌倦情绪。

  2.小学化趋势严重

  国外一项跟踪调查显示:过早接受知识的孩子在小学一、二年级时通常表现出色,升入高年级后,优势就会逐渐消失,有些孩子甚至出现了学习障碍。成年以后,他们通常比较平庸,而且幸福感低于其他人群。

  举一个例子:贝贝这两天说什么也不肯去上学。9月份刚上小学一年级的贝贝正在学拼音,她发现班里很多同学已经在幼儿园里学过了,老师教的速度特别快。“每天学6个字母”,贝贝记不住,老师和同学都笑她笨。

  现在很多一年级老师也觉得上课是一件难事儿,因为学生之间差距太大,有的孩子已经能认几千个字,有的孩子却几乎不认字,“很难组织教学,讲快了怕没学过的孩子跟不上,讲慢了又怕已经学过的孩子厌烦”,某地区一位小学老师说。

  如今,学业竞争的战场已经从中学扩展到小学,又从小学扩展到了幼儿园。不少家长为了孩子能考上重点小学,不让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在幼儿园阶段就让他们学习小学的知识,而部分幼儿园和幼儿教育机构就根据“市场需求”开出了相应的课程:算术、拼音、英语……四五岁的孩子每天都要按照课程表上课,还要定期考试。这种现象在一些大中城市相当普遍,一些幼教专家忧心忡忡地指出,目前的幼儿教育已经出现了小学化、应试化的趋势。

  笔者曾参观过上海的几大幼儿园,给人的感觉就是幼儿教育质量比国内其他地区要先进许多,孩子普遍都很聪明、很会玩,知识丰富,细看他们的教材也没有多深、多全面,而是孩子在玩中学习,教师将知识点渗透在其中,幼儿在玩中没有压力、很快乐。探其根源,还是教育理念的差距。

  二、 教育理念的错误

  1.重智力因素轻非智力因素

  非智力因素对孩子的智力发展起着促进和保证的作用。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不仅看重人的知识学历,更看重人的品行、沟通能力、团队协作以及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力。即越来越重视非智力因素。一个智力水平一般的人,由于对学习、工作具有浓厚的兴趣、强烈的责任感,拥有顽强的意志和坚强的性格以及良好的品行等优秀的非智力因素,就能充分调动其主观能动性,从而更容易获得成功。

  2.重知识方面的学习轻生活能力的培养

  有的家长误认为成功的教育是抓好孩子的学习,而对生活自理能力、交往能力、适应环境的能力不屑一顾,认为孩子长大了自然该会就会了。事事都由家长包办代替,使孩子真的养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坏孩子,孩子离开家、离开父母什么也做不成。据报道有些高校年年都有因无法独立料理自己的生活,无法适应高校的学习生活而退学或休学的大学生。笔者所在的幼儿园大班有的幼儿不会用筷子、不会自己剥鸡蛋还有的不会自己穿衣服,他们总是希望得到教师或家长的帮助,这对幼儿的发展极为不利。

  3.重特色轻全面发展

  当今的家长非常注重孩子特色能力的培养。比如在幼儿园和小学的孩子基本上都报名参加了舞蹈、绘画、某种乐器、英语等特长班的学习。大家知道,任何一门特长的发展,必须以广博的文化知识和文化素养作基础,盲目的学习而不是量体裁衣、不以幼儿的兴趣为出发点,相反一味地苦苦相逼非但不能让幼儿成为什么家,还有可能扼杀孩子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只抓特色发展,而不注重其他方面的发展,这种做法是缺乏远见的,对孩子的发展极为不利。

  三、教育方式的失误

  1.生活上过度关心。父母对孩子生活上有求必应,一切以孩子为中心,怕磕怕碰,导致孩子完全被包办。失去日常锻炼的机会,会使孩子缺乏主见、自立性差、胆小缺少克服困难的勇气。

  2.盲目的溺爱。“爱孩子这是母鸡都会的事情。”现实中许多父母对独生子女的爱,已经陷入了爱的误区。殊不知,对孩子的娇宠、百依百顺,要月亮不敢给星星,只会使孩子形成处处依赖大人、自私、唯我独尊等不良习性。

  也有的家长信奉“棍棒底下出孝子”,对孩子实行另一种极端教育方式,家长说一就是一,不与孩子沟通商量讲道理,用体罚来教育,这种充满暴力的家庭教育会让孩子生活在恐惧中,缺少爱的温暖,极易使孩子形成冷漠、心灵扭曲,甚至充满暴力的性格。

  四、作为家长应如何走出家庭教育的误区

  1.加大宣传正确的家教知识,帮助家长建立科学的教育观,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

  家长要建立科学的教育观,学习丰富的教子知识。家长要了解有关教育学、心理学和美学等相关知识,按照孩子的生理发展和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进行教育,这样才能使孩子形成良好道德行为和行为习惯。

  2.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建立平等竞争意识

  现在大部分家庭生活比较优越,使一些孩子只能听好话,只能表扬,不能批评,经不起一点挫折。公平竞争意识和能力是当今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它反映出一个人勇于进取、敢于拼搏的精神意志。父母和教师从小就要对孩子进行平等竞争意识教育和挫折教育,要有意识地去磨练他们的意志,让他们学会尊重他人,学会宽容、忍耐、坚强、团结、合作。使他们从小树立拼搏意识,勇敢坚强,勇于担当责任和风险。

  3.赏识教育

  教育专家周弘把“赏识教育”解释为“赏识——成功教育”。他说“‘赏识——成功教育就是教孩子说话、走路的教育’。孩子学说话说的再差再迟,我们会说‘贵人语迟’,父母从不会抱怨,只会不断鼓励赞赏;孩子学走路摔跤再多,父母从不会嘲笑他,只会坚持不懈地帮助他,结果,每个正常的孩子都学会了说话、走路。”“赏识的本质是承认差异、尊重差异。”

  笔者认为“赏识教育”不只对那些淘气、顽皮的孩子适用,它应该适用于所有孩子的教育。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成功的实质是不怕失败,孩子第一次摔倒了,做父母的要坚信他一定能够成功地站立起来。”

  4.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使孩子健康发展

  家庭环境对孩子的成长非常重要。家长要创造条件为孩子提供良好的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使孩子感到亲切温暖、安全舒适和幸福快乐。父母要经常与孩子在一起共同进餐、外出游玩、多和他在一起说说话、聊聊天,询问在幼儿园、在学校的一些趣事,让他感觉到父母对他的爱和关心。这样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

  孩子不仅是父母的希望,更是社会的财富,让我们共同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吧!

  当前家庭教育存在哪些误区 篇2

  误区1:孩子应该放到首位

  幸福指向→让孩子学会关爱他人

  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越来越高,但可悲的是,一个家庭中越是以孩子为中心,孩子就越以自我为中心。有个孩子的妈妈对此深有感触:以前每次吃虾她都是把虾剥给儿子吃,自己从来不吃,当她有一次随意地把一个虾仁塞进自己嘴里时,没想到孩子立刻翻了脸,又哭又闹,还逼着她吐出来!很显然,像这个孩子这样以自我中心,将来是很难融入社会的。

  误区2:现在的孩子都很幸福

  幸福指向→让孩子学会体验快乐

  很多人都认为,现在的孩子吃得好穿得好,就是幸福了。但幸福不幸福,只有孩子自己知道。据调查显示,在三种情况下孩子最不开心:一是父母吵架或离婚时。孩子很惊恐,不知所措,担心自己没人要。二是没人陪伴玩耍时。特别是乔迁新居后,父母给孩子很多限制,墙上不许画、地板上不能拍球、卫生间里不许玩水,更不能领着同伴来胡闹……到最后,很多孩子都想回老房子去住。三是做不想做的事。被父母逼着哄着学画画、弹琴、上各种兴趣班。

  安全、交往、自主都是儿童期的合理需要,这些需要没有被满足,那么即使锦衣玉食,孩子也不会感到幸福。所以,幸福的童年是让孩子过孩子的生活。

  童年的主旋律应该是快乐无忧的,但孩子也会有孩子的小小烦恼。父母应随时关注孩子的情绪体验,肯定、鼓励孩子表达情绪,帮助孩子调整情绪。

  误区3:吃饭穿衣不要紧,大了自然会

  幸福指向→让孩子学会生活自理

  很多父母带养孩子偏重控制,孩子的衣服穿得最多但恰恰先感冒,追着喂孩子吃饭直到他跑不动……结果往往是孩子长大以后生存适应能力差。

  父母的包办与代替剥夺的是孩子生活自理的实践机会。其实像穿脱衣服、洗脚洗脸、玩具整理这些简单的自我服务劳动完全可以让孩子自己去干,父母在初期要容忍他的不利索、不完美。父母从示范到手把手教,再到只动嘴不动手,逐步放开,只要你坚持一个月两个月,没有培养不出的生活能力。在这些方面,大人要有意识的“懒”些,小孩才可能的“能”些,小时候肯放手,长大了才放心。

  误区4:尽量满足孩子的愿望

  幸福指向→让孩子学会克制需求

  很多父母对孩子有求必应,生怕拒绝会伤害了他们的心灵。其实生活中的挫折是不可避免的。

  如果我们把自己向往的东西列一张表,然后,在今后三年内可能满足的愿望上打勾,其中打勾的能占20%,我们多半就很满足了。而现实是多数孩子75%以上的愿望都能如愿以偿。许多父母善于克制自己的物欲,却无节制地满足孩子的要求。可是,太容易获得的东西人往往不珍惜,而且从中获得的乐趣也减少了,这一点孩子和大人是一样的。更糟糕的是,孩子从中学会的是不劳而获,他们的高消费不是靠努力与牺牲得来,而是靠抱怨、要挟、强求得来的。

  所以,父母应善于对孩子说不,要他们学会克制与承受。一项实验表明,幼年时面对桌上精美的巧克力能克制自己攫取欲望的`孩子,他们长大后的成就要远远高于不能克制的孩子。

  误区5:家务活父母干就行了

  幸福指向→让孩子承担劳动的义务

  我们小时候都被家长安排承担一定的家务,但轮到自己做父母时几乎没人指望孩子能帮家里做事。调查显示,各国儿童平均每日劳动时间分别是:美国1.2小时、韩国0.7小时、法国0.6小时、英国0.5小时、日本0.4小时、中国0.2小时,德国甚至将6岁以后让孩子参与家务劳动写进法律。

  家庭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帮助孩子脱离父母走向独立,成功地构筑自己的生活,而家务活正是增强他们的能力与自信的途径。比如3岁可以端板凳、递用具,4~5岁可以叠衣服、理床铺,6岁可以收拾桌子、整理房间,10岁的孩子就该固定地承担家里的某项劳动了,如收饭桌、倒垃圾等。总之,孩子是家庭成员,就应该让他对家庭尽义务。

  误区6:板凳绊倒了你,我打它

  幸福指向→让孩子学会承担责任

  板凳绊倒了孩子,不同的家长有不同的对待方式,而不同的对待方式又造就了孩子不同的人格特征:有的家长是打板凳,安抚孩子,孩子学会的是推卸责任,抱怨他人;有的家长是“没看见”,不去干预,孩子学会的是爬起来走,独立性强;有的家长是批评指责,孩子学会的是承担责任,寻找原因。

【当前家庭教育存在哪些误区】相关文章:

家庭教育存在哪些误区04-16

家庭教育存在的误区04-19

胎教存在的误区有哪些05-28

库存管理存在哪些误区03-30

汽车保养存在哪些误区04-22

个人理财存在哪些误区04-04

当前幼儿教育存在哪些问题06-04

当前幼儿教育存在哪些不足06-04

冬季汽车保养存在哪些误区0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