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勇气 读后感

时间:2023-01-03 16:34:49 读后感 我要投稿

教学勇气 读后感

  读完一本书以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学勇气 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教学勇气 读后感

教学勇气 读后感1

  我觉得这个长长的寒假,我教学的勇气没有增加,但是做饭做菜的勇气倒是增加了不少。

  所以,我看这本教学的勇气的时候,边看,边想着做饭的勇气,忽然觉得那么枯燥的文字突然变得有趣起来了。

  作者说,教学当中要找到自我,和保持自我的完整性。

  那就相当于在做菜的时候保持自我。

  做菜的时候保持自我是什么意思呢?我喜欢辣,我就多加辣,四川口味。我要是南京人,我要保持自我,我的口味偏甜,那就是说我做的菜也要偏甜。

  所以,如果吃我菜的人是四川人,觉得我辣的爽,如果吃我做的菜的是南京人,那就觉得甜的刚刚好。

  同样道理,每个老师,按照自己的自我上课,基本上都会吸粉无数,但也会收获一些黑粉,因为不是每一个人都喜欢你这种风格。甚至会脱粉。

  但是,我们会遇到一个问题。

  如果我是四川人,我偏偏是学做西餐的,做蛋糕的,做甜点的。

  那我有可能就会精神分裂。为什么呢?因为我在做生意的时候,我要做偏甜的食物,回家做菜的时候,又要做辣的食物。

  我会不会在自己做川菜的时候多放了白糖,在做蛋糕的时候发神经,放了辣呢?

  所以,如何保持自己完整性,而不会变成精神分裂症呢?我就可以研究一款辣味的蛋糕,没准会很畅销;我也可以在家研究,做一款有甜又辣的重庆火锅,这样,家里人的口味,顾客的口味都能照顾到。这就是保持自我的完整性。

  那么接下来谈到了一个问题,就是,教学还有一个问题,不能太自我,也不能完全照搬教案,教参的那种套路。

  完全照搬套路,那就相当于机器。现在机器越来越发达了,炒菜机都可以炒菜了,那你完全照搬某一些教学套路,没有感情,就像是机器做出来的饭一样,你如果是顾客,你就会觉得你没有被认真对待。

  你偶尔吃觉得还可以,吃多了,还是觉得人工做得有味道。

  就像舌尖上的中国对食物的解说,每一道菜,食物,新鲜食材,都是有生命力,都是有灵魂。

  我们不喜欢吃没有生命力,没有灵魂的食物。

  所以,做菜还是上课,都不能没有自我,没有生命力,没有灵魂。

  接着作者说,教学的恐惧感。

  作为厨师,也会有恐惧感,今天的`菜盐是不是放多了,刀工是不是发挥失常了,火候是不是没有把控好。老师也一样,很要注意很多细节。

  厨师还恐惧什么呢?食材是否新鲜,

  今天的顾客怎么把我烧的菜吐在垃圾桶里了。

  有人对前台说,这个菜没有烧好。

  同样的,顾客也有恐惧,不知道这家菜好不好吃,卫生不卫生。

  厨师要做重口味,就怕顾客口味清淡的

  厨师要做清淡的,就怕顾客是重口味的。

  同样的顾客要吃清淡的,就怕厨师重口味

  顾客要吃重口味的,就怕厨师做清淡的。

  同理,老师也要考虑学生接受不接受自己的口味。互相了解,沟通。消除恐惧。

  其实说恐惧,我宁愿换一个词,叫敬畏,敬畏我们这个职业。

  有时候,你看到顾客吃完了不说话,你以为他对你的厨艺不满意,其实他是吃撑着了,或者太好吃了,把舌头都吃下去了。

  所以,我觉得这本书我能理解的部分,其实都是通用的道理,通用的矛盾,通俗易懂,没有给出答案,其实还是需要每一个人自己去找出路,他的问题是通用的,他的答案并不是对每一个人都有用吧。

教学勇气 读后感2

  第二章:一种恐惧文化一一教育和分离的生活。我认为本章,首先,通过剖析恐惧,指出恐惧让教师分离。然后找出引起教师恐惧的三个原因:学生心中的恐惧,教师内心的恐惧,客观主义的错误认识方式。最后指出,我们不要害怕恐惧。下面从这五部分来说明我的阅读感受。

  第一,剖析恐惧。恐惧是一种使我们和同事、学生、学科以及我们自己相分离的东西,使教育成了恐惧的事。我们需要通过解读恐惧,用自我知识的力量去克服种种分离性结构。如果我们破解恐惧,恐惧就能帮助我们生存,甚至帮助我们学习和成长。所以呢,我们老师应该从内寻找力量,打开心灵,正视自己,不自我回避,建立自我认同和完整,接纳自己的一切,积极的与学生建立联系。

  第二,“有问题背景"的学生。这些来自地狱的学生,不是天生就是那种样子的,而是被所不能控制的环境造成的。所以,我们面对这样的学生:一是要不责备,要用心去巧妙的诊断学生的真正病因,二是尊重每一个生命,倾听包容每一个有个性的学生。三是开放心灵,建立关联,因材施教。教师要宽容关注、关心、尊重学生,鼓励越来越多的学生发出自己的声音,说出自己的真心话。了解学生心中的恐惧,从而破解恐惧,建立关联。

  第三,教师内心的恐惧。教师只有认清了自己的.恐惧,才能够洞察学生的恐惧。我们教师不能把自己关在自己的资格,讲台,身份和研究之类,不许别人接近。这样,当来自地狱的学生不再与我相关,我的生活也变得与世界越来越脱离。好的教学是对学生的一种亲切款待,而亲切的款待,往往让主人比客人受益更多。教师对学生的亲切款待,产生一个更亲切的宽带教师的世界。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教学相长,也从而使我们产生的职业幸福感和认同感吧。

  第四,令我们恐惧的认识方式。客观主义的认识方式让我们产生恐惧,把我们与学生、学科分裂开来。我们要敢于走出我们的恐惧,把认识作为一种爱的形式,我们就可能放弃我们控制的幻想,而与世间万物形成伙伴关系,我们要用爱和包容引领教育学生。

  第五,不要害怕。能把我们引向重建联系方向的唯一途径,是标明为精神性的东西,也就是,自我意识和觉醒,改变自己的理念和方式。我可以在好奇、希望、同感、诚实,这些与我内心的恐惧一样真实的感受中教学,我可以有恐惧,但我不必置身于恐惧,只要我愿意立足于我们的内心世界景观中的其他天地而教学。积极与他者联系为共同体,恢复消除恐惧的联系,开放与包容,建立自在的精神世界家园。

教学勇气 读后感3

  《教学勇气》的作者帕克.J帕尔默是一位作家、教师、活动家。他独立地从事关于教育、共同体、领导、精神和社会变革等方面问题的研究。是美国高等教育协会的资深会员,也是幼儿园到十二年级的教师养成计划的创立者等等诸多称号。被誉为国家“在高等教育领域最有影响力的领导者”之一。

  本书是一本具有开创性的对教师生涯进行探索的书。作者以轻松的文笔,探讨教师的内心世界。观念发人深省,对我国教师专业发展有很大启发。

  利用寒假简单先看了一遍,有些理论和文字还没有读懂,没有理解,还需慢慢去品读。下面摘抄了一段:

  “当我们把某种认定的方法技术捧上天的时候,就使得采用不同教法的老师感到被贬低,被迫屈从于不属于他们的标准。这时,他们必然会感受到痛苦。”

  的确,在现实的教改实践中,时不时会有某种“教学方法”的流行,在流行的季节里,正如大家对“名牌服饰”的追随,不论内心是否真正认同,不论是否真的契合自身特质,大家都会自愿或不自愿的去使用,惟恐自己被排除在潮流之外。这样的使用,效果可想而知。做为一个普通教师,我不敢惶论这种流行的是与非,但我真的感受到“理性消费”的必要。当我们要选择某种“流行”的时候,我们应该先深入的去了解它,也深入的追问自己“这种方法所体现的价值是我所推崇的吗?我有推行这种方法的个性特质和优势吗?”。帕尔默认为“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的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教师的自身认同与自身完整。”这与我们中国的说法“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有异曲同工之妙。对于这一点,我深有体会,当我初遇“尝试教学法”的时候,那种相见恨晚的感觉,让我深深体会到教学的乐趣。而当年的'激励纳粹“棒、棒、你真棒!”每次在别人的课堂听到就不自在,在自己的课堂使用也觉得羞愧,那时,我也会责备自己的落伍,而今,帕尔默终于令我释然,与其违心地痛苦地“时尚”,不如真实地坦然地放弃!

  “也许课堂既不应以教师为中心,也不应以学生为中心,而应以主体为中心”

  我们的教学经历了“学科中心说”“教师中心说”,而今已步入“学生中心说”,学生和学习过程比教师和教学过程更重要,教师的角色在促进者、学习同伴和必要的监控机制间转换。而帕尔默认为这几种方式均有启发性和优点,但又未能完全解决问题,要么教师成为权威,要么学生永远不会犯错。他提出应该以“第三事物”成为课堂的主体,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共同专注这一“伟大事物”,构建复杂互动的真正学习“共同体”。在“共同体”中,没有单方面的教学者,也没有单方面的接受者,更没有单方面的成长者,它就是一个五行相生相克的“相互影响”的系统。在这样的系统里,真正的教学和教师的自我完善也就产生了。读到这里,帕尔默为我们描绘的美好愿景宛如就在眼前,只是,要实现它,真的还有很远的路要走,不过,我们已经上路了,不是吗?以主体为中心是不是又是一种新的“主体中心说”呢?

  这本书不同的人读会有不同的感受,就像1000个读者就有1000个哈姆雷特一样,智者见智,仁者见仁。和作者某些观点相符,会引起我的共鸣, 他呈现了一个奇妙的心灵世界!还需反复去读,反复去琢磨。

教学勇气 读后感4

  帕克。帕尔墨在他的《教学勇气》一书中,他说“当与学生面对面交流时,惟一能供我立即利用的资源是:我的自身认同,我的自我的个性,还有为人师的我的意识。”这本书基于这样一个简单的逻辑前提: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于教师的自身认同与自身完整。只有当我们清楚自己是谁,要做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去做的时候,我们的行动从此变得有了方向,我们可以凌驾于我们的行动之上来审视自己的行动。

  帕尔默教授的《教学勇气》一书,带领教师,为重新点燃教师对人类最困难最重要的教育事业的热情,进行一次心灵之旅。确实,身为老师,热爱教育工作、为学生奉献心力,却不免会遇到挫折。有时候,学生像是不知名星球的外星人,顽皮吵闹的可以,这时就开始令人怀疑自己的权威性和领导能力﹔认真准备教材、用心教学,学生却直说不了解,又令人开始对自己的教学能力失去信心。这些恐惧会把心中的我逐渐瓦解,原本能上的有声有色的课也因此变的有气无力,很难让学生喜欢学习。所以老师们在遇到教学上的问题时,先别急着否定自己,或是根深蒂固的认为你和学生间年龄差距的代沟无法可解,而造成了「我就是教不好、学生就是不会听」的恐惧。其实,试着用同理心和缓地和学生沟通、了解学生心中的恐惧根源和深植于教师心中的担忧,就能用更清明的眼光看待教学上遇到的挫折,许多问题也就随着你新的视觉角度发掘出更合适的.改善方法。剥去世俗的外衣,挣脱外在的羁绊,教师自我回归本位,教学返回本真。教学就是教师利用自己的天资,发挥自我的独特优势,引领学生探寻真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学习用更真实的方式来看世界,在这个世界中生存。教师的教学方式就是教师在书写自我、认同自我、完善自我。

  纵然,我们面对重重困难,但是,当教师、学生、学科、家长、社区结成共同探索和追求的网络时,凝聚的合力会远远大于外部所给予我们的磨难。当教师找回了真心真我,教师就有勇气保持心灵的开放。教师以敞开的心灵启迪学生的智慧、提升学生的生命价值;教师以敞开的心灵开放曾经害羞的课堂;教师以开放的心灵聆听多种声音的激荡与碰撞。于是,一颗真实、开放的心灵,为教师树立了能在学生内心默契共鸣的教学威信。

  正如《教学勇气》中所言:要关照教师的内心,使其不会僵化,对深层的自我待之如友,培养一种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的意识,使他们无论在哪里都感到回归了精神家园。是呀,失落的心灵回归精神的家园,舒展、静息,教师的生命意识才会觉醒,他们才有勇气、有能力圆融自我的人生。

教学勇气 读后感5

  其二,此次共读营由祖庆老师创建,他邀请了让我真心敬佩的冷玉斌老师担任共读导师,居然祖庆老师也要协同助读,而且还有一群拥有美好教育情怀的学友们同行,这样的高配版共读营,让我实在经受不住“诱惑”。虽然心知自己只是一群“白天鹅”中的“丑小鸭”,对于每日做阅读批注和每周写一篇读后感,也自感“鸭梨山大”;但见识了天鹅们飞翔在高空的美丽姿态,不由地心生向往,也就不知天高地厚地想要跟随着,借以逼迫自己走向深度阅读。不管作业水平如何,先研读和练写起来吧,说不定,不知不觉中,天鹅们就引领着我向上跃升了!

  其三,我非常有幸,遇到一位对语文教育充满热爱的校领导,在她的大力支持下,我下学期即将换岗教语文;而语文,是我倾心已久的学科。但说实话,教语文,于我确实是艰难无比,比如:我是两位孩子的妈妈,先生在外地工作,如何兼顾家庭?人近中年,更换新的任教学科,要接手让人生畏的一年级等等。可我并非一时头脑发热去做出换岗的决定,而是我学会了与自己对话,我的内心清晰而坚定地告诉我,语文是伟大的学科,语文课堂不因只着眼于应试,而该有更广阔的承载,它应该要引领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丰厚内在,丰盈生命。

  我有一个梦想,我期望借由语文课堂,在所教的每一位孩子的心田播撒下一粒母语种子,一直用心灌溉,陪伴孩子们爱上阅读、爱上写作,真正成为乐读善写之人。

  诚如《教学勇气》书中所言:“任何真正可信的教学要求最终是来自教师内心的呼唤。这种呼唤使我尊重我真实的自我。”“在那些有时把工作等同于受苦的文化中,读书笔记提倡职业的最佳内涵的.象征是深层愉悦……如果一项工作是我内心真正想做的,尽管连日辛劳,困难重重,我仍然乐此不倦。甚至这些艰难的日子最终也会使我生活充实快乐,因为这是我真正倾心的工作,其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正好帮助我成长。”

  因此,知其难为,仍然要为!

  刚巧不巧,前段时间捧读祖庆老师新作《给语文教师的新建议》,代序中祖庆老师讲述自身经历时提到的一句话,也深深触动和启发了我,他下决心在大家看好他的发展的时候“开除”自己,正是因为读到了斯蒂芬·茨威格所言的一句话,即“一个人生命中最大的幸运,莫过于在人生的中途,即在他年富力强的时候发现了自己的使命。”是啊,走在人生正途上,遇到值得努力的工作,就须遵从内心、全力以赴!

  既然我已勇敢换岗,我将在共读营里“安其学、亲其师、乐其友、信其道”,期待《教学勇气》为我开启向阳生长之旅!

教学勇气 读后感6

  近期,有幸阅读了美国知名教育学者帕克·帕尔默的《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这本书是由北京师范大学吴国珍、余巍等学者翻译,是“大夏书系·教师教育精品译丛”之一。

  其实,这本书几年前在读书时,我的导师就有提过,总想着有机会要拜读一下,但皆因各种原因未能如愿,这次,一方面是出于“完成任务”,另一方面,也是达成长久以来内心的夙愿,终于,带着勇气,伴着好奇,开启了这次阅读之旅。

  要读懂这本书,说易不易,说难不难。由于国外作者表达的习惯和方式,文章的一些句子、段落的确有点晦涩,你必须静下心来、心无旁骛地阅读,有时一个段落、一个章节需要来回反复几遍才能有所感悟;但若你一旦浸入其中,就经常会有“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历经坎坷,眼前豁然开朗,你的思想与之呼应,你的心灵与之共鸣。内心一次次被作者所描绘的“源自心灵的教学”所感动,原来居于头脑中的有点混沌的理念也会得以梳理,很多地方都会觉得似曾相识,亲切感扑面而来,跟随它,逐渐走进“非主流”的领地——“教师自我”。我想,用卡尔维诺的经典标志来衡量这本书,它绝对是堪称经典,值得再三品读的一本好书。

  最让我印象深刻,也是最直击我心灵的一句话是“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于教师的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教育的技术可以日益精进,但唯有对教育拥有一份永不退却的'热忱,才能将教育开展得富有张力,朝气蓬勃,否则,再好的教育技术,也只是空洞的一堆技术和工具,毫无意义。这在某种程度上也解释了为什么有时候虽然采取了大量的方法和手段(例如,讲座培训,教学观摩,实践反思,写日志做案例),忙忙碌碌却收效甚微。究其原因,无外乎这时候教师只是把它当成一项任务,是“迫于某种压力”而不得不做,并非出自于一个人的本心。只有当外在的压力、要求与内在的需求相统一的时候,才能怀着感谢的心情走进教室,把教学当成滋养教师心灵的鸡汤,把教学看成是一场无止境的相遇,一场和学生、学科一起编织出的美妙的际遇。

  “经师”传授知识技能,“人师”引领心灵成长,深信自己可以用对教育与教学一颗真挚热忱的心,和孩子们一起迎接每一天的新奇与成长。

教学勇气 读后感7

  每个学生都是一棵果树,只是结果的多少和季节不同。作为一名教师,要用放大镜看学生的优点,用缩小镜看学生的缺点,宽容的态度处理学生的错误。如作业中有的学生答对的很少,甚至全错,但我们可以从作业书写的认真态度,能否按时独立完成等方面给予肯定和鼓励;对上课不专心听讲、讲话、搞小动作等学生,可用他们的能够接受的语言吸引他们,或在课外找他们谈心,等等,想方设法的去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初中生天性好奇,求知欲盛,作为课堂气氛的调控者,可把一定的时间留给学生,启发学生提出各种问题和设想,发表意见看法,让他们展露灵性,展示个性,使课堂氛围轻松愉快,这样学生思维得到了更多的训练,我们也可从学生的观点中吸取自己所疏忽或未能想到的东西。在上完一节课后,应引导学生自我总结,并说清楚为什么,使学生能够自己抓重难点,如果学生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就要告诉他们应采取什么策略,还要帮助学生把本节课学过的知识和以前学过的`知识联系起来,使它们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同时反思自己一堂课的教学过程,总结成功之处,反思失败的地方和原因,并加以改正,以备下次再用。

  回首十几年教学路,我若有所悟:原来,育人永远是一门艺术,永远没有固定的“套路”,而是以欣赏的眼光,接纳学生一切优点和包容他们的缺点...

教学勇气 读后感8

  《教学勇气》的作者是帕尔默,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博士,美国高等教育协会高级理事,一位备受尊敬的作家和教师。他的《教学勇气》一书,初读,感觉有些地方不好理解。细读之后,才越来越觉得这本书是那么直通人的心灵。

  读这本书,我常常默然一笑,原来我们从来不是一个人;原来,地不分南北,人无论东西,对最初的热诚逐渐消退的遗憾,对日复一日、重复工作中积淀下来的烦躁、倦怠情绪的苦恼,甚至对于选择这份职业是否真能实现自我价值的疑虑,从事教师这份职业的我们,都曾经纠结过。

  面对教师这种困境,帕尔默在他的《教学勇气》一书中,字里行间自然流露着对教师人性的充分理解和尊重;它没有深奥的理论,而是用一个个真实教学案例与你产生共鸣。它提供了一些日常教学中能够用到的、能在教室里生存下去的点子、窍门、技能。

  教学是需要勇气的,每当想到自己站在那三尺讲台上,当一双双眼睛齐刷刷地望向你的时候,我必须做到谨言慎行、因材施教、为人师表。

  书中说“最能获得实践效果的东西是,在操作中洞悉我们内心发生的事,越熟悉我们的内心领域,我们的教学就越稳健,我们的生活就越踏实”。所谓洞悉我们内心发生的事情,其实是敏锐地感受自我,感受自我内心的教学体验,是否快乐、是否紧张、是否慌乱、是否享受?如果不快乐,那么这堂课其实是一种折磨。洞悉内心本质是教师个人的“自我认同”,其中起到很重要作用的`一项是职业认同,是否认同自己职业,是职业幸福的关键,也是课堂灵气的关键。同样的事情,也发生的家长身上。在一次家长会中,我分享了“自我认同”的理念,我说,我们的家长的家庭教育问题本源,也出在“自我认同”上,自我认同的缺乏,导致了各种家庭教育问题的产生,是否认同自我,是否认同自己的生活,是否认同自己的职业,都会在与孩子发生冲突时,以家庭教育问题的形式表现出来,造成家庭教育的低效或者伤害。在做进一步沟通中,很多家长陷入了沉思。这让我反思我平时的家长会,我发现:我所说的,大部分是学科要求、管理要求,属于技术层面的问题,并且会拿“升学问题”来增加家长的压力,即便是谈教育观念,也更多是为提升家庭管理效率服务,却很少涉及家长和学生的内心感受,缺少书中所说的“教师心肠软”。但同时也发现了另外的问题:心灵和技术,到底哪一个应该更优先?某次我给一学生纠偏辅导,我们用了2个小时的时间,采用互动模式,把学科的一周知识复习、思考了一遍,并做了一部分习题,这个班里倒数的女生表现表现出思维敏捷、学习认真、主动提问等优秀的学习品质,效果非常好。我在思考:达到这个良好的学习效果,是心灵的作用,还是技术的作用,到底哪一个起了关键作用?如果我一个晚上跟她谈教育、谈内心,会有这样的效果吗?我们的内心唤醒,到底是怎样发生作用的?书中讲到“只要我们稍微给自己内心声音一些注意和尊重,它就会以一种更温柔的方式回应,是我们参与到赋予生命活力的灵魂的对话中”。

  要有勇气构建共同体。作为一名教师,我们一直奋斗在教育的最前线。教育改革像呼吸一样存在我们的教学中,从以前的“以教师为主体”的传统模式教学,到现在“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模式教学,总以为自己已经站在教改的前沿,直到读到《教学勇气》,方知自己的卑微之处。文中有这样一段话:“课堂既不应以教师为中心,也不应以学生为中心,而应以主体为中心,在真正的共同体模式中,课堂上教师和同学同时专注一件伟大事物,在这样的课堂上,让主体——不是教师和学生——成为我们专注的焦点,以教师为中心和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的最优物质获得融洽和超验升华。”教师的满堂灌不合时宜,学生的满堂言有些荒唐,惟有师生专注于一伟大的事物,惟有师生的教育最优物质获得融洽和超验升华的课堂才是最美的课堂。伟大的事物成就完美的学习共同体,成就学生、教师、学科三位一体的精彩课堂。然而在我们实际教学中,还是教师讲的多一些。要么就是满堂言。我们没有勇气寻求伟大事物,没有勇气以伟大事物为主构建一个学习的共同体。当学生发言离题遥远,我们恐惧完不成教学任务,恐惧使我们与学生、学科保持分离。于是教师越俎代庖,慌里慌张、糊里糊涂讲完课,冷落了学生的心灵感受,冷落了“伟大事物”,让“真知”尴尬地站在教室门外徘徊。要么学生发言,教师无所适从,盲目肯定。让真理游离于教室外,让新知在书本上躺着不动。教学勇气何在?扪心自问,这时候,我们需要呼唤灵魂的回归,一起去寻求共同体的存在。是的,应该有勇气去创建最佳的学习共同体。我们平时要做到:

  1、多读书籍,让书为我们构建共同体导航,就像我现在读《教学勇气》方知构建共同体模式的重要。

  2、要有勇气去实践,实践出真知。3、保持心灵的开放,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总之,作为教师要保持心灵的完整,让教学成为自己生活乐趣的一部分。只有教师能和自己的心灵对话,才有可能将心灵呈现在学生面前,让知识变得绿意盎然,这样真正的教学才会发生。

教学勇气 读后感9

  很多技巧是人和物的关系,谈到技巧大抵是循序渐进,递进提升的。但是教学是人和人的互动行为,谈教学提升不可简单用技巧分级制来实现。初入教坛的时候,大不了学生几岁,和孩子们打成一片,似乎谈不上什么娴熟的教学技巧。但是我很受学生欢迎,一呼百应,教学技巧在其次。

  用今日所学理解,一在于当时的用情至真,二是因为真是和个人教育理想引发的强烈自我认同。想当初自己虽然稚嫩,但是在学生心中一定自带光芒。后期随着技巧的'日渐娴熟,方法的不断完善,真我却日渐行了下风,与学生的相处多了规范与面具,少了纯粹和本真。日复一日能怀揣教育的赤子之心,不受干扰侵袭,排除万难、历经苛求还能尽心尽力这才是真正的教育勇气。即使上级部门所做甚多,但是我们要明白向外求初心终归求而不得,触摸到内心和自我对话都是在安静、温柔的时候。你很难在嘈杂、坚硬、怨怒、不满的时候能看到你自己的内心。如何来实现自我认同和自我完善?

  1、要明白自我的独特性,保护自身独特的精神力量并充分的在教学中融合这份能量。

  2、不要受限于门派和现有方法,保持不断的自我变革、自我完善并加以认同。

  3、将愉悦精神的力量融进教学,完成自我、学科、学生的统一。不要割裂。

  4、合理看待技术,别依赖技术,向内心求索,保持恒定持久的力量。

  5、教学相长,让众人成为自我完善的导师,众生皆佛。

教学勇气 读后感10

  一次偶然的机后在网站上看到了这样一篇文章——《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之后,其中提到了《一种恐惧文化》,我被作者对教师内心的剖析而震撼。他用自己亲身的例子告诉我:“在课堂上看上去沉默和表面上忧郁的学生,他们的大脑不是死的:他们充满了恐惧。可是在平时的教学中,我的眼睛里看到的、心里想到的,绝不是孩子们的恐惧,而是他们为什么不能好好听课,这不是不尊重老师、不尊重我付出的劳动吗?!

  是的,在如今课改的浪潮中,我们把课堂学生的参与度作为评价一节好课的主要尺度,而当我们深入反思自己的课时,我觉得有三类学生:一类课堂上积极参与,与教师密切配合,使课堂的小主人;一类是倾听类,他们不善于发言,但是也积极参与了学习活动,跟着课堂节奏读、写、练习,是一种被动的学习表现,第三类是那些在课堂是看起来好像跟着课堂节奏在活动,而实际上心不在焉的孩子,他们对课堂的态度是“快点下课”,他们更喜欢教室外面的世界。

  其实当课堂上出现这种情况的时候,不仅仅是这些孩子们感到恐惧的时候,也是我们教师应该感到恐惧的时候——为什么孩子不愿意听我讲课呢?是我讲的不好吗?可是事实上大多数教师为了掩饰自己的恐惧,而无视孩子们的恐惧,批评、指责孩子,这会让孩子们更加恐惧!想想我们平时在课堂上给孩子制造了多少恐惧啊!试想一下,我们在批评孩子的时候,自己内心深处的恐惧不也体现在自己的声色俱厉中吗?我们的声音越大,代表我们内心的恐惧越大,也更加剧孩子内心的.恐惧!我们总是靠责备受害者来忽视我们的弱点和无能!

  孩子们因为恐惧,他们懂得不说话比较安全,所以在老师批评他们的时候,他们就会一句话都不说,其实他们是在用这种方式保护自己,而做老师的呢,却更为孩子的闭口沉默而恼羞成怒,甚至大发雷霆。这就更加剧了孩子内心的恐惧,其实又何尝不在加剧自己对教学、对孩子的恐惧呢?此时我们的恐惧是相互的啊! “为什么我们不能看到他们内心的恐惧并找到帮助他们克服的方法,而是责备他们的无知和平庸呢!”

  在书中作者帕尔默告诉我们,只有渐渐理解学生的恐惧,不再不准确、自私地去评价学生,体谅他们内心的恐惧,倾听学生尚未发出的声音,才能使孩子的心灵健康成长,才能培养出快乐的孩子!从而作为教育者的我们,也会慢慢超越恐惧,慢慢地让孩子不再害怕,让自己也走出恐惧的阴影!

教学勇气 读后感11

  帕克.帕尔墨在他的《教学勇气》一书中说道:“当与学生面对面交流时,惟一能供我立即利用的资源是:我的自身认同,我的自我的个性,还有为人师的我的意识。”这本书基于一个简单的逻辑前提,那就是: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于教师的.自身认同与自身完整。只有当我们清楚自己是谁,要做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去做的时候,我们的行动从此变得有了方向,我们可以凌驾于我们的行动之上来审视自己的行动。

  帕尔默教授的《教学勇气》一书,带领教师为重新点燃教师对人类最困难最重要的教育事业的热情进行一次心灵之旅。确实,身为老师,热爱教育工作、为学生奉献心力,却不免会遇到挫折。有时候,学生像是不知名星球的外星人,顽皮吵闹的可以,这时就开始令人怀疑自己的权威性和领导能力;认真准备教材、用心教学,学生却直说不了解,又令人开始对自己的教学能力失去信心。这些恐惧会把心中的我逐渐瓦解,原本能上的有声有色的课也因此变的有气无力,很难让学生喜欢学习。所以老师们在遇到教学上的问题时,先别急着否定自己,或是根深蒂固的认为你和学生间年龄差距的代沟无法可解,而造成了“我就是教不好、学生就是不会听”的恐惧。

  其实,试着用同理心和缓地和学生沟通、了解学生心中的恐惧根源和深植于教师心中的担忧,就能用更清晰的眼光看待教学上遇到的挫折,许多问题也就随着你新的视觉角度发掘出更合适的改善方法。正如《教学勇气》中所言,要关照教师的内心,使其不会僵化,对深层的自我待之如友,培养一种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的意识,使他们无论在哪里都感到回归了精神家园。是呀,失落的心灵回归精神的家园,舒展、静息,教师的生命意识才会觉醒,他们才有勇气、有能力圆融自我的人生。

教学勇气 读后感12

  帕克·J·帕尔默(1912-1994)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博士,美国高等教育协会高级理事,Fetzer研究所高级顾问。一位备受尊重的作家、演说家、工作坊指导者和活动家,独立从事关于教育、共同体、精神和社会变革等方面的研究。帕尔默在国内和国外各地旅行,开设工作坊、演讲团、进修班。他经常被人们誉为权威教师。《纽约时报》、《高等教育报》、《变革》杂志、《基督的世纪》、CBS电视新闻、美国之音等媒体都对他的工作给予报道。丹弗斯基金会、礼来捐赠会、费兹尔研究所都对他的工作予以高度认可并给予支持。1993年,他因对高等教育的突出贡献而被独立学院评议会授予国家奖。在1997年,四个教育领导委员会作了一项针对一万一千名管理者和教职员的民意调查,称为“领导计划”,帕尔默被誉为国家“在高等教育领域最有影响力的领导者”之一。

  他的著作已经为他赢得了四个名誉博士学位,美国教育出版委员会给他颁发了突出成就奖,国家俱乐部精选的《公益和基督世纪》杂志中,他的评论文选被翻译成多种语言。他出版的书包括10首诗,大约80篇文章和几本被广泛使用的书,包括《悖论的承诺》、《外行公司》、《以我们熟知的方式认知》和《积极的人生》。

  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关注教师内在的心灵,执着于“我是谁”的问题,正是少有人踏足的小径。帮助教师走进自己的内心,显露出自己的本真。

  作者指出教师的自我认识是通达学科和学生的前提与途径。忽视了教师心灵的自我觉醒和自我成长,任何试图改善教学的手段都将注定是徒劳的。作者反对以“教学技术”为中心的教学文化,强调“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于教师的自身认同与自身完整”。对于一个优秀的教师而言,自我、学科和学生都是联系在一起的,而这种联系正是来自教师的心灵,他们的心灵就像一架织布机,使得自身与学科、学生相互编织;教学无非是教师和学生一道,围绕着伟大事物所进行的一场旅程,一次探险。

  全书共分为七章。作者首先检视了教与学的内在景观,剖析了令教学恐惧、分离的诸多因素,尤其批判了客观主义的认识模式,它导致了主客体的分离,阻断了普遍的联系,否定了认识的主体性。

  书中指出,教学就是无尽地相遇,从而不断充实“完整的自我”。教师要有一种神圣感:“当什么都不再神圣、不值得尊敬时,我们最多只能达至平庸。”世上不存在优质教学的公式,用以呈现真正教学共同体的正确方法只有一条:教师的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

  恰当的共同体模式能促进教师的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从而提升和改进认知、教学和学习,真正的认知、教学、学习的共同体就像一个集市,它是以主体为中心的,求知者并非唯一的活跃分子,主体也参与对话,这个主体被作者称之为“伟大事物”。教学的`真理在于“怀着激情和原则就重要事物进行永恒对话”。我们因伟大事物的魅力而自由。

  优质教学本质上是群体共享的,优质的教学就是要开创一个实践真正共同体的空间,为此,作者举例阐述了从微观世界出发的教学理念。

  第一章教师的心灵——教学中的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

  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于教师的自身认同与自身完整。好老师有一个共同的特质:一种把他们个人的自身认同融入工作的强烈意识。不好的老师把自己置身于他正在教的科目之外——在此过程中,也远离了学生。而好老师则在生活中将自己、教学科目和学生联合起来。好的老师具有联合能力。教学牵动着教师的心,打开教师的心,甚至伤了教师的心——越热爱教学的老师,可能就越伤心!教学的勇气就在于有勇气保持心灵的开放,即使力不从心仍然能够坚持,那样,教师、学生和学科才能被编织到学习和生活所需要的共同体结构中。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是一个处于复杂的、不断需求的、终生自我发现的过程中的敏感领域。自身认同在于构成我生活的多种不同力量的汇聚,自身完整与这些力量的联合方式有关,使我的自身完整协调,生机勃勃,而不是七零八落,死气沉沉。

  心灵的引导是一个相互的过程,学生要遇上合适的老师,老师也要遇到合适的学生。在这种相遇的过程中,不仅体现了教师的素质,学生素质也同样发人深省。

  教育采用的方式不是靠外部规范,而是靠理智的反思的自明自断。教师怎样才能注意到来自内心的声音呢?独处静思,沉思默读,野外散步,坚持读报刊,找一个可以倾诉的朋友。同时还要学会与自己内心进行对话。学会与自己对话的人们很快就会惊喜地发现,教师的内心是他们所遇到的最通达清醒的对话伙伴。

  第二章一种恐惧文化

  教师走进学生不是说教师要获得学生的认同和喜欢,并以此作为自己工作的动力。教师能够为学生设身处地着想,因而获得学生喜欢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是教师不能够为获得学生的认同和喜欢迎合学生,“它使我去迎合学生,使我丢掉了我的尊严和我的方式”。教师走进学生,帮助学生时为了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说白了就是为了自我的提升和生活的完整,“我们习惯的诊断方法容许我们靠责备受害者来忽视我们的弱点和无能”,所以我们帮助学生根本的目的不是受到学生的认同和喜欢,这顶多算是一个附加值,有或无显然是另外一个层面的事。

  第三章潜藏的整体——教与学的悖论

  为了更正我们对教学技术的过分重视,我们强调教师的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为了纠正我们对于客观知识的痴迷,我们强调主观契合;为了纠正我们对智力过多关注,我们重视情感对于禁锢或解放思维的重要性。

  博尔(诺贝尔获得者、物理学家)提出的一个基本原理:与真命题相反的是假命题,但是与一个深刻真理相对立的,可能是另一个深刻的真理。

  博尔以极为恰当的话语,界定了对整体地思考世界很重要的悖论概念:在一定的情况下,发现真理不是靠非此即彼地割裂世界,而是靠即此即彼地拥抱世界;在一定的情况下,真理是表面对立事物的似非而是的联系。如果我们想认识那一真理,我们必须学会把对立事物作为整体来接受。

  悖论原理不仅仅是一种抽象的认识方式。它是一面透镜,透过它,我们可以对促成优良教学的个性与人格有更多的认识。悖论原理能够有助于任何教师领悟自己的自我和构建所有教与学的空间。

  因此,教师保证自身完整性需要的是开放的姿态、真诚的态度、不懈的努力以及永不停息的对知识的追求。六对有助于教学的悖论:

  1、课堂空间应该既是有界限又是开放的。

  2、这个空间应该既令人愉快又有紧张的气氛。

  3、这个空间应该既鼓励个人表达意见,也欢迎团体的意见。

  4、这个空间应该既尊重学生们琐碎的“小故事”,也重视关乎传统与原则的“大故事”。(即个人自由与集体约束之间的对立统一。)

  5、这个空间应该支持独处并用集体的智慧作充分的支撑。(说明:这里最不容易做到的是对学生个人独处的支持,总是容易把它和分神联系起来。)

  6、这个空间应该是沉默和争论并存。(感受:我有多少耐心等待学生的沉默,思考着的沉默?因为害怕沉默,课堂上很少给学生留下真正思考的空间。)

  每一个好教师、每一对好父母都在某种程度上学习在自由和纪律的悖论中协调平衡。经历矛盾、在生活中体验到悖论,紧张就会消失。否则,有可能在这种张力中被撕裂。

  第四章认知于共同体中

  通过前三章充分认识自己的内心世界,之后才能与另人和睦相处,形成共同体。

  帕尔默说教学就是开创一个实践真正的共同体的空间。

  我们的教育方式经常是这样的:知识客体高高地存在于人类之上,只有经专家(教师经常扮演这一角色)的传播,未受教育的外行(比如学生)只管完全信赖专家为他们提供有疑问的原始客体的客观而纯洁的知识(即前面高高在上的知识客体)。

  教育共同体最佳、最优的状态是:多元化(前面论述过教师对多元化的恐惧)、多重含意的解释(不是因为我们很困惑或不能作出决定,而是因为我们清楚我们的概念不足,不能包含浩瀚的伟大事物。读至此,想到那些曾扬言“没有说不清的事物,只有认识不清的事物”的人的狂妄。)、创见性的论争(便于纠正我们对于伟大事物本质的偏见)、诚实、谦卑、自由(只有被伟大事物的魅力所吸引才能战胜任何形式的暴君,这是教育的终极目的,而我们已经背离它太远了)。

  像认识上面所陈述的伟大事物的魅力,必须先认识到我们自己本身就是伟大事物。这里和第一章所论及的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意思相近。

  第五章教学于共同体中

  营造共同体的方法因人而异,但一切皆基于教师的自身认同与自身完整。读到这节时,我才约略明白本书中的“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的意思。于是,更加清楚地表明,我们虽然讨厌过分离的生活,但分离似乎已经成了生活的理所当然。

  教学生活中也永远存在地位和权力分歧,但不要幻想等这些差异消失之后再建设共同体。那是永远不可能实现的乌托邦。重要的是如何利用好这些差异促进共同体持续进行。(是啊,怎么利用呢?)

  教师总会觉得课堂上只有学生依附于自己,而很少认识到自己也依附于学生。没有了学生,教师一个人不可能在主体之外围成圆圈,共同体也不复存在。

  第六章学习于共同体中

  不只课堂需要真正的共同体,教师群体也应该形成真正的共同体,以提高教学本领而形成的共同体。彼此观察课堂,建立各种可以互相切磋、帮助的小型组织等都是学习提高的好办法。

  把最后一页书合上时,才恍惚明白“教学勇气”指的是什么。由于种种原因,多数教师所过的教育生活并非是完整的,而这种不完整却并没有为大家所认识,当然,不排除有人意识到,比如帕尔默,比如新教育。如果想过一种完整的不分离的生活,需要的就是教学勇气。

  我们都在哪些地方把生活分离了?首先在课堂上,把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教师、学生三者分离。无论是之前的教师主体说还是为了纠正它的学生主体说,都没能将构成课堂的三个重要要素联结成一个整体。于是,帕尔默提出以主体(第三事物)为中心的教育。教师和学生围坐在主体的周围,由主体联系,构成一种没有竞争但有争论、冲破局限发展潜能的认知关系。

  读到这些章节时,总是不自然地想到自己的课堂。有时教师激情澎湃,有时学生热火朝天,却很少反思教师和学生为什么而热情。在对目标的意识渐渐增强后,又总是会由帕尔默的“主体”联系到课堂教学目标(也许我不该这样僵化地去理解作品中的伟大思想,但总脱不了其中的干系)。多少次,因为过多地关注学生的表现而忽略表现是为了什么。

  既然教师在课堂的主要任务是营造认知的共同体,就不用再拘泥于诸多的评价方式,不用为了营合某些趣味或是其它原因而把自己同课堂的共同体分离。当你用讲解可以把学生引向认知的途中,就不一定非得小组合作;当你用问题吸引了学生对知识主体的关注,就不一定非得读多少遍书了;当你把教学空间开放后提高了学生更多的兴趣和实效,就不一定要被“用知识占领空间”的理论所左右了。

  其次,在和同事共有的教育生活中,我们也把各自分离了。于是,教室的门关闭着,心也关闭上。各自为营只会带来停滞不前,带来更多的分离。

  如果我们有勇气认识到生活是一个整体,就能心平气和地接受这个整体中的许多悖论。当课堂乱糟糟的时候,一些新奇的看法可能就在其中诞生了;当教室里安静异常保证所谓的纪律时,教师却又要接受沉默的考验;那些书写时的不安分分子可能就是实验时的领导------是耶非耶,取决于你的认识和对其应用的能力。

  勇气从哪里来?首先来自于对自身的认同。这里的自身认同,不是出于任何道德或良心的要求,而是发自心底的真实声音,有你的长处,有你的不足。如果你有基于自己认同的关于教学的见解,不要屈从于那些流行的观点。

  可是,我有勇气去直面自己的心灵并以此来决定自己的教学吗?

  帕尔默的这本书,对于注重教学技术的课堂是一个警醒,其直面生命本身的视角揭示了全面、本真地把握世界的重要意义。阅读了这本书,让我有了很多反思,重新认识自己,重新定位教学,激发了我的教学热情。这本书也必定会给那些挣扎于矛盾与痛苦之中并深爱着教育事业的教师带来真正的勇气,在自己的教育事业中追求幸福。

教学勇气 读后感13

  在《教学勇气》一书中,作者提到让学生参与真正共同体的动态是优质教学法的原则。优秀的教师所做的,要远超过把共同体中的新知识传递给学生,优秀的教师通过让学生积极参与真正共同体的动态演变,重复认知的过程。教学不同于技巧,优质教学一直在本质上是群体共享的。“群体共享”一词引起了我的兴趣,我继续往下看,让我了解了作者所阐述的“以主体为中心的教育”,它既不是传统教学法中的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只把结论传授给学生的方法,也不是关注主动学习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模式。在共同体模式的教学中,课堂既不以教师为中心,也不以学生为中心,而是以主体为中心。在课堂上教师和学生同时关注一件伟大事物,主体-不是教师或学生-成为我们关注的焦点,以教师为中心和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的最优特质获得融合和超验升华。

  作者通过自身的经历让我们看到了他在共同体的学习中是如何把握的。在被邀请演讲时,碰到的是一群习惯于只听课,不参与讨论的学生。这样的场面让作者不安,甚至紧张到违背规则地向学生胡乱发问。感觉到演讲像是公开绞刑。当有一个出于对作者同情的学生举手提问时,作者马上热情响应,接着引起了更过的交流,真正的对话、学习就出现了。

  这不也是我们近几年来的教学探索、教学改革,推翻了传统的`教师一言堂,倡导学生的主体地位,又发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弊端,提倡合作学习,学生之间的合作,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合作,共同学习。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可以当学生,学生也可以当教师,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是一个学习的共同体,教师不是知识的代言人,也不是学生关注的唯一焦点,被关注的是知识本身。当然让学生参与真正的学习并不是简单地让学生围坐一圈或是分成小组,在一起讨论讨论。而是共同关注于知识,学生接触的是知识本身,学生与学科建立了紧密的关系,在参与共同体的学习中,使学生在比学习书本知识时更真实。

  在实际的教学操作中我也致力于让学生参与真正的学习,在6A U7 at Christmas的学习中,介绍的是一个西方的节日文化。在对于这一知识的学习时,学生本身已经对一些西方的假日有所了解,可以运用一些简单的句型来表达自己喜欢的节日以及在这节日时所做的一些事情,他们有这些知识基础,并不是对于Christmas一无所知的,这样为本单元的学习就奠定了基础。尝试在学习前,布置前置性作业,让学生们通过自己的方式查找有关Christmas的一些资料,对这一西方节日做最大的了解,知道它是在哪一天,人们通常会做些什么事情,有哪些风俗习惯等等。课堂上从谈论学生自己喜欢的节假日入手,进行相关的联想,把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在Christmas的相关知识上,所有的内容都是通过学生自己搜集,表述,所以比起直接从引入课文,在课文中学习到的知识就更加深刻,掌握得也更好。

教学勇气 读后感14

  今年暑假,学校要求教师认真阅读《我的教学勇气》一书,我读后感到这本书震撼着我的心灵之旅,吹醒了我沉睡的教师心灵。

  《我的教学勇气》是一部关注教师心灵勇气的著作,在平常的教育叙事中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意味。书中讲述了25位美国教师的教学故事和心路历程,这些故事或真实有趣,或充满智慧,或深切感人,他们为学生成长付出的努力令人敬佩。他们爱学问、爱学生、渴望将自己热爱的学科与学生建立牢不可破的联系,总是千方百计点燃自己的教育激情,积极与同事合作,探讨和研究,创造更好的教育氛围,使每一个学生都具有最美好的品质。他们的讲述向我们展现了超越职业恐惧和重拾教师心灵勇气的精神,从教学实践的角度实现了《教学勇气》中提出的“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的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于教师的`自身认同与自我完善”的观点。

  下面就书中的几个教学故事,谈一些阅读体会。

  第一个教学故事是艾米·西蒙斯的《说出心里话》。

  艾米是中学老师,教授英语和人文学科课程。在她的课上,学生们不专心,还有各种外界干扰。艾米不愿意假装严厉,而是向学生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因爱而教。艾米由此赢得学生的理解、同情和支持,但仍有所担心。

  向学生说出心里话,我国教师也常有,尤其是中学教师,只不过有时说的并不高尚,有的中学老师常说:你们学成什么样都跟我们老师没关系;要不要学好了,你们看着办;谁上课捣乱就请家长……。这话虽然说得不客气,但是作为老师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向学生说出的心里话,是他的应对风格,但是能不能起到作用,是不是真爱教育,是值得怀疑的。

  向学生说出心里话,只要我能真心热爱学生并因此登坛任教,就没有理由不相信学生的心灵,更不必害怕向学生表露心迹。

  第二个教学故事是吉姆·伯克《教学的真谛》。

  吉姆·伯克是中学英语教师。在一个暑假里,志得意满的吉姆收到一个学生的电子邮件,讽刺指责他教学水平低而又自鸣得意。吉姆既没有因此生气,也没有置之不理,而是准备在开学前为学生的要求而重新调整自己。

  学生给老师挑刺,甚至根据老师的特点提绰号,这种想象在我国是比比皆是,可是老师是如何应对处理这种事情的呢?大多数老师拿出师道尊严的态度,对学生进行严厉的批评,甚至谩骂,好一点的装作不知道置之不理。但是“吉姆既没有因此生气,也没有置之不理,而是准备在开学前为学生的要求而重新调整自己。”这需要勇气,需要好心态,更要有好的教学观。

  记住无论是不是学生故意挑刺,作为老师都要珍惜由正视学生意见带来的沟通机会,博得信任并改进教学质量。

  第三个教学故事是玛丽·爱丽丝·斯科特的《用大爱做小事》。

  玛丽想通过教学来做大事,于是读了一个中等师范专业,面对实习对象却无法施教,于是改行。在为一个小女孩做护理的时候,她忽然感到上帝的降临,体悟出自己的小和世界的大;认识到不该自私自大,而要用大爱做小事。终于她还是成为了一名普通教师。

  我们从小到大都会不时地做白日梦,梦想自己在某个职位、某个领域取得了什么了不起的成就,却很少知道自己其实连一些很“弱”的任务都还做不好。假如也让我当个普通教师,我能当成什么样?

  《我的教学勇气》唤醒了我沉睡的激情,无论爱的过程是愉悦或是痛苦,我都要把爱献给孩子们,用心来教,因为孩子值得我们付出。特雷莎修女说过:“我们做的从来不是大事,只是用大爱做小事。”我想:我既然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那就让我从小事做起,我也要重新找回我的教学勇气,重新点燃我的教学激情,忠实地为学生服务,为学生托起明天的太阳。

教学勇气 读后感15

  这个周末我读了帕克?帕尔默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教师这条道路上,我要学习的还有很多很多。这就需要我不断反思日常教学,以及多读一些书来更新自己。每一届的学生都是不一样的,如果不更新自己就难以走进他们的心里。智慧同样需要情感的共鸣,然后才是理性的相遇。

  在刚开始走上讲台之初,我感到恐惧,那时的我不知道自己恐惧什么,我以为等我习惯就好。通过这本书,我知道了为什么我会感到恐惧。因为害怕改变,害怕无知,害怕学生出一些无法应对的状况,害怕他们只是保持沉默,而对我所讲的内容无动于衷。现在帕克?帕尔默告诉我,即使是有三十年教龄的教师,也会心存恐惧,只不过他们学会了不要害怕,不让自己置身于恐惧的情境当中。因为除了恐惧,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感受真诚、希望、同感、诚实。所以只要我学会让自己保持真诚和希望的心态进入教室,无论发生什么,心中可以有恐惧,但不必把自己置身心于恐惧当中,可以以真诚对待存在的恐惧为出发点,而不是以恐惧本身为出发点,学会全身心投入到课堂当中。

  有时候我会觉得我备课背得很充分了,所以我很自信地走进教室,上完了这节课。但是,我发现效果不怎么好。这本书提醒了我,我们应该以学生为出发点。我们的存在是为了让学生学会学习,我们的目的是教会学生学习,而不是显示我们如何的厉害,如何的知识渊博,向他们显示我们备课有多认真,以此来使他们对我们有一个好的评价。汤普金斯告诉我们:我们的真实目标应该是帮助学生学习,学习他们想要和要了解的.东西。所以,我们除了备好课之外,还要去了解学生到底是哪里不明白,需要我们进行深入地讲解,而不只是单纯地进行教学设计。

  我记得刚开始走上教师这个岗位时,我老想着寻找一些教学技巧,可以应对课堂上各种状况。这本书让我知道了,优秀的一节课,要做到用心,需要我们认真去备课,去不断地完善自身,不断地认同自身。那么,教学能力终有一天会水到渠成。我们自己就是自己进步的敌人,因为我们往往有时候上了一节糟糕的课,会感到沮丧、失败,觉得自己根本不会教书,觉得教书没有人生意义。这时候,我们要学会让自己走出低谷,要知道这只是一节课,它不能代表我的全部,我依旧是不错的个体,我只是这节课没准备好。学会相信自己,认同自身,相信自己是独特的,我只是还没学到展示自我个性的技巧,一旦我学会了,优秀教学则从中产生。

  有时候我会觉得学生没在倾听,觉得他们是沉默的。现在我理解了他们的沉默大部分源于我。教学应该源于生活,往往我们开始讲一个知识点时,没有从学生的日程认知着手,学生心中没有形成情感共鸣的,所以他们不太愿意参与到我们所讲的内容。这就需要我们在引入的时候更加用心,让学生从情感上产生共鸣,才能进入理性思考。

  帕克?帕尔默带领我深入地认识了教师这个职业,让我更加有勇气往前迈进。

【教学勇气 读后感】相关文章:

花的勇气教学反思01-11

《教学勇气》读后感12-26

教学勇气读后感03-12

《教学勇气》心得体会01-26

《教学勇气》读书心得02-15

《教学勇气》读后感(通用26篇)06-08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读后感08-29

《勇气》教案01-30

《勇气》读后感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