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兰河传》读后感18篇
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呼兰河传》读后感18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呼兰河传》读后感18篇1
因为孩子的课本上“火烧云”和“祖父的菜园”两篇清丽、优美的散文,一定要找来原著《呼兰河传》看看。
读了才发现,整部作品与入选课文的文章有着很不一样的感觉。整部的小说,或者不能够称其为小说,看后心中就不觉响起了林忆莲的那首《灰色》——灰色的天际,灰色的滑翔翼,灰色的天使——所有的东西都是灰色的。那座小城,那些街道,那些跳大神,那些搭台唱戏赶庙会,还有城里的那些人,冬天换上棉袄,夏天晚饭后看看云彩,无一不是平平淡淡,都没有什么亮色可言。大概就像那条呼兰河吧,灰色的河水日日夜夜平静的流过,波澜不惊,也没有什么悬念和高潮。
当然让人心情灰暗的主要是那些愚昧的人们。小团圆媳妇,一个“黑乎乎的”、“乐呵呵的”高个子的12岁的小姑娘,在成为团圆媳妇后,很短的时间里就被婆婆残忍伤害致死。而在婆婆看来自己没有哪里做的不对,尽管“我是打了她……我是把她吊在房梁上……我是用烙铁烫了她的脚心……”但她自认为这些不是残忍伤害,甚至于在小姑娘被折磨、被吓得得病后,请来跳大神的为女孩“走马”,洗开水澡,看做是自己仁至义尽,对小姑娘好。读到这里,就让人心里着实的发堵。可能这就是那时的真实生活,让我们可以想象,却难以理解。
然而整部书看完还是充满着童真和乐趣的,就像灰色的河水在阳光下泛起的一些彩色的浪花。除了入选课本的两篇外,小萧红跟着祖父学唐诗的片段同样让人忍俊不止:“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很是喜欢这首诗的小萧红一直认为是两个好吃的“黄梨”,直到明白了是两只小鸟,也就不再认为这是一首好诗了。还有祖父把掉进泥坑淹死的.小猪、鸭子给小萧红抹了泥烧着吃,为了能够经常吃到烧猪仔、烧鸭,小家伙看到有小猪或小鸭子经过就硬往水坑里赶,因为要“掉坑烧吃”。
小姑娘给祖父草帽上戴花的画面也是温馨而甜美的。小姑娘心血来潮采了一大堆的月季花,没地方处置就插到祖父的帽子上,毫无察觉的爷爷只闻到浓郁的花香,读后感就口中念念有词:今年的雨水好,我家的月季花香味大。直到回到家中大伙看到哈啊哈大笑,爷爷才明白。但爷爷也只是笑,没有一丝责怪。这些彩色的浪花都是作者和爷爷在一起时的趣事。爷爷那么的爱孙女,孙女也是那么的爱爷爷。这祖孙俩的“后院趣事”成为我爱上这部书的理由。
平静、平淡、平实,却也有童真、童趣和童眼看世界的新奇。简单翻阅了作家萧红的短暂一生,似乎乏善可陈。但不妨碍作品的可读性。《呼兰河传》,值得一看。
《呼兰河传》读后感18篇2
“它是一篇叙事诗,一片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茅盾
初识萧红,是因为三大影后——李冰冰、汤唯、宋佳都曾在影视作品或话剧中饰演过她。而恰巧在毕业设计的时候,我选择的课题是丁玲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分析。丁玲和萧红是黄金时代的女性作家代表,她们代表着时代的女性意识,是近现代女性思想启蒙的先行者。时代创造了她们,她们为时代发声。
《呼兰河传》是萧红创作的长篇小说,1940年创作于香港。小说共7章,文学巨匠茅盾为之作序。萧红以娴熟的回忆技巧、抒情诗般的散文风格、浑重而又轻盈的文笔,追述了家乡呼兰河小城的平凡人物和生活琐事,控诉了扭曲人性、损害人格的旧社会。《呼兰河传》是一部回忆录,关于故乡,关于童年。茅盾曾这样评价这本小说:“它是一篇叙事诗,一片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初读《呼兰河传》是轻松愉悦的',作为自传体的小说,会让人轻易地将自己置入故事情节之中,细碎的文字不会让你留下深刻的记忆。但倘若你真正地解萧红,你会发现《呼兰河传》所要传递的信息,并不如同你想象的一般。第二次读《呼兰河传》,是在看完电影《黄金时代》之后,了解了萧红,才能读懂萧红。
萧红创作的地方,是一个简陋的房间,狭窄又阴暗。写字台上的油灯是整个空间里唯一的光源,光源映照下闪亮着的除了萧红深邃的眼睛,还有她手中那一支老旧的钢笔。尽管房间简陋、钢笔破旧,萧红笔下的文字依然是坚强有力的。呼兰河小城,生活着一群鲜明、低微、顽强的小人物,处处散发着特有的时代气息。萧红的文字纯净而真挚,以一个童真童趣的儿童视角,讲述着一件件小事,而孩童看见的,不过是一群灵魂居无定所的普通小人物罢了。
呼兰河小城是一个灰色的封建社会,在那里,人的生命不被尊重;在那里,人生轨迹被父母决定;在那里,人们用愚昧的言语掩饰自身的脆弱与无助;在那里,人们把一切希望都寄托于幻想。可是,我在萧红的文字中,读不出一点悲哀。萧红用她温柔的笔触,控诉着那个时代。萧红生活的时代给了她无尽的苦难,也赋予了她深深的悲悯心,就像《呼兰河传》题记里所说:“从祖父那里,知道了人生除了冰冷和憎恶之外,还有温暖和爱。所以我就向这‘温暖’和‘爱’的方面怀着永久的憧憬和追求。”
《呼兰河传》中萧红饱含思念,怀念记忆中的故乡。回忆越是鲜活,越是反衬现实苦涩。萧红的文字,越是生动,就越让人感到她深入骨髓的寂寞,她终其一生都在渴望温暖和爱。萧红英年早逝,在生命的最后,她虽有不甘,却也能凭着思念在每个星光闪烁的夜里,与曾经美好的时光道别。
《呼兰河传》读后感18篇3
萧红的书,这是我第一次看,竟觉得再没有一个女作家能及得上她。那些字句,最平常不过,却在心里一点一点蚀出一个大坑,空空落落的直想落泪。
常道人生是苦乐参半,有时乐观一点,就把吃苦当吃补,斩钉截铁对自己说只要努力奋斗,总会有柳暗花明的一天。憋着挺着,不敢松懈,不敢退缩,脸上带笑,心也要拿钢筋水泥加固过,就怕一旦动摇再难鼓起勇气。这人生啊,说不艰辛是骗人的。若碰上某个深夜心思彷徨的时候,看到凄婉的文字,不自觉就会放缓了呼吸,放松了情绪,任寂寞席卷而来。想着罢了罢了,今夜就放肆一回吧。
“请神的人家为了治病,可不知那家的病人好了没有?却使邻居街坊感慨兴叹,终夜而不能已的也常常有。
满天星光,满屋月亮,人生何如,为什么这么悲凉。”
“若赶上一个下雨的夜,就特别凄凉,寡妇可以落泪,鳏夫就要起来彷徨。
那鼓声就好像故意招惹那般不幸的人,打得有急有慢,好像一个迷路的人在夜里诉说着他的迷惘,又好像不幸的老人在回想着他幸福的短短的幼年。又好像慈爱的母亲送着她的儿子远行。又好像是生离死别,万分地难舍。
人生为了什么,才有这样凄凉的夜。”
“逆来顺受,你说我的生命可惜,我自己却不在乎。你看着很危险,我却自己以为得意。不得意怎么样?人生是苦多乐少。”
《呼兰河传》更像一部自传,萧红回忆着出生小城的每条街每间商店,自家的每间屋子每个摆设,当然还有那些人那些事,好的坏的,不好的不坏的,好的不见得怎样优美,坏的也不会有多可恶,总是命当如此,哭也由不得人,笑也由不得人。东大街的泥坑,陷了多少次马,也没有人说要去填;漏粉人家的草房歪得一塌糊涂,也没见人说要去修;七月十五呼兰河上的水灯慢慢向下游漂,漂着漂着就灭了一盏;邻家人的歌声,像一朵红花开在墙头上,越是鲜明,就越觉得荒凉。竟是生也由不得人,死也由不得人。
萧红的文字,总是无止尽地沉落下坠,看着让人又喜欢又心疼。这样的'女子纤细敏感偏偏缺少足够的爱,她童年时,母亲父亲都不喜她,唯一亲厚的爷爷没有多久也去世了,当诺大的世界只剩下她一人,她却还有一生的路要走,而这一生,荆棘满路,无人相伴,究竟要怎么走。
满篇满纸,都是回忆,满眼满心,都是萧索。这书不该看的,看了要有心魔。佛家说,你若望向深渊,深渊也会回望你,我只怕,萧红她已在深渊。芸芸众生,各有自己的无奈挣扎,保不准什么时候一个念头就放任自己坠落,跌进无边黑暗里,永远永远都不想醒来。而我绝对不能这样,我连那个崖边都不可以靠近。一切脆弱,就只在今夜。
但,蚀出的大坑,可以填上;松动的围墙,可以修补;悲凉的人生,却有什么方法补救?
《呼兰河传》读后感18篇4
它是一篇少女的叙事诗,一幅我仿佛拥有过的风土画,一串我童年听过的凄美歌谣。——题记
我随手翻开这本《呼兰河传》,原只因“"呼兰河"这地名美丽文雅,但阅后我在呼兰河的美丽外表下看到的,有美好,也有丑恶;有宁静,也有孤独;有温柔,也有残暴;有作者萧红对它的热爱,也有怨恨、思念……
呼兰河,是萧红的故乡。她在那儿度过了美好的童年,在祖父的花园中,她得到了无穷的乐趣。栽花,拔草,铲地,浇水……“一切都活了。都有无限的本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她还跟着祖父学诗,在一次次大喊大叫中自得其乐。她还能看跳大神,放河灯,野台子戏等等富有生活气息、乡村淳朴风情的活动,能吃到冯歪嘴子做的美味的黏糕,听有二伯的趣事……呼兰河就是作者的天堂!
但是,呼兰河也有另一面:在呼兰河,天命不可违抗,神灵就是主宰;在呼兰河,人们没有放手一搏的勇气;在呼兰河,活着没有意义,只是为了生老病死。东二道街上的大泥坑子淹人淹畜,却被人们认作凑热闹和吃瘟猪肉的最好借口;年年举办的跳大神、放河灯等所谓“盛举”,只是些神神鬼鬼的迷信活动;明知道药店里的药没用,却依旧去买……甚至,胡家的小童养媳才12岁,在正该玩、该笑的年纪,却被思想古旧保守的胡家婆婆严加管教,只要她笑一会儿或稍有些不懂事,就狠狠地打她,还被用烧红了的烙铁烙她的脚心,“天天有哭声,哭声很大,一边哭,一边叫。”后来全村人都认为这是“病”,给她吃偏方,跳大神,最后小团圆媳妇被“大神”的法子活活折磨死,而胡家也因财力不支而家破人亡。看到这里又让人感到呼兰河如同人间地狱,它的愚昧无知,令萧红厌恶、纠结……
萧红爱这片土地,它抚养了她,祖父的院子里那样生机勃勃、自由快乐,学诗时她嘻嘻哈哈、不求甚解、自得其乐,冯歪嘴子的'黏糕那么美味,她无法忘却呼兰河这个小镇给她童年的温暖、快乐;但也是它,依旧没有一点主见,一切听从神灵的安排,依旧无法从千年的古旧思想中脱身,依旧固守着过时的习俗,让小团圆媳妇这样的无辜者被折磨致死……萧红的故乡就在美好与丑恶之间徘徊,萧红对它又爱又恨。
但是,在书的最后,我们看到的更多还是她对呼兰河的爱。
“以上我所写的并没有什么幽美的故事,只因他们充满我对幼年的记忆,忘却不了,难以忘却,就记在这里了。”
萧红最后还是以一颗平和的心,抹去了飘浮在这个小镇上的愚昧、迷信的乌云,让内心的阳光重新洒满人间,继续热爱、思念、赞美它。
故土之爱的记忆,可以抵消掉成长中缘系于此的怨意,可以永久地在心间流淌,带来百感交集的温暖。
《呼兰河传》读后感18篇5
当一只蝴蝶飞过那青青的草丛,当一只蚂蚱跳跃在那灼灼盛开的花上,当那黄昏的云xia一会儿变成一匹马来,一会儿变出一只来,这是的呼兰河,是萧红度过的地方。呼兰河,这片美丽的土地,仿佛一张张画,在萧红的心中缓缓翻动。
呼兰河流淌着,流淌着祖祖辈辈的悲欢离合,也流淌着吃人社会的残酷与愚昧。如跳大神、放河灯、看野台子戏数不胜数。萧红从小耳濡目染着这些精明与愚昧,一些的凄惨消逝,一些恶势力对人的摧残,萧红用笔揭露了出来,字里行间深藏着对吃人的封建礼教的血泪控诉。
中,那慈祥的祖父,美丽又荒凉的后花园,是我的乐园。尽管,但这里养育着一颗被花草晨露净化的`灵魂,因此,我才没有被社会的毒瘤传染,才能写出字字呼啸,字字带电的旷世奇作。书中那麻木倔强的有二伯,那愚昧的胡大儿媳妇,那天真可怜的小团圆媳妇,那坚定执着的冯嘴歪子,他们各有各的特点,各有各的,读来仿佛就站在我们面前。一点一滴的小事,与我的思想发生强烈的碰撞。让我的内心更加顽强,更加坚定,更加,蜕变得成熟老练。
无知、愚蠢,让我们看到呼兰河的天空一片灰色,道路布满烟尘,原野毫无生机。如果一个民族陷在无知愚昧的泥沼里,将多么可怕。所以,我们要学习文化知识,要相信科学,有智慧地过,才会来敲门。
《呼兰河传》读后感18篇6
呼兰河本是一个不知名的小城,这里住着普普通通的人,他们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但就是这些平淡的生活被萧红汇聚在一起,变成了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呼兰河传》。
这本小说中我最喜欢的是祖父的园子,祖父就像那仅剩的一缕阳光,温暖着作者幼小的心灵,在这园子里,作者就像那园子里的倭瓜,黄瓜,玉米,蝴蝶一样,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地成长;在这个园子里作者的世界绝不是那房子里的狭窄世界,而是宽广的;在这个园子里作者的笑声不知有多大,自己都会感到震耳。在这里,“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鸟上天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童年永远是最纯真,最美好的岁月。
看到作者写的祖父的园子后,我脑海里就会浮现出我姥爷的小菜园。姥爷没事的时候就去他的菜园忙乎,我有时间也跟着他去。在小菜园里姥爷干什么我就学他干什么,总跟着他后面转,我总喊着我帮您干。其实我和年少时的萧红一样,经常给姥爷添乱,也犯过很多的错误,把韭菜当野草连根拔,不小心踩到刚刚发芽的小菜苗……但姥爷从来也不批评我不埋怨我,还总是夸我干的好。这个小菜园如萧红笔下的祖父的园子一样伴随着我长大。
萧红生活在一个灰暗的时代,唯一一缕快乐的阳光,就是祖父给她的。而我的童年,如同海滩上五彩缤纷的贝壳,闪烁着,美丽着。
《呼兰河传》读后感18篇7
我喜欢图书馆,享受在书海中穿梭的感觉,也喜欢在宁静的下午独自一人看书。记得有人说过:能读书的人是幸福的。这个暑假,因为《呼兰河传》的陪伴,我是幸福而充实的。
书中的小村庄一年似乎都笼罩在萧条又黯淡的气氛中。一年四季,春秋往复。时间像一台没有感情的机器,毫无目的的向前运行着,在灰色的循环中不断带走人和事。小村庄里的人封建,迂腐,这算不算时代遗留的悲哀?面对书中终年碌碌无为的他们,我不知是该哭还是该笑。
旧社会的悲剧太多,远不是我们能想象的。团圆媳妇就是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她是一个童养媳,但却只有十二岁。十二岁的年纪,本该在家人的呵护下,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而她却以一个童养媳的身份,过早地操持起了家务。就算她任劳任怨的干活,也要遭到婆婆无情的打骂。终于,她不堪重负,在生命之花还未来得及绽放时,匆匆的`离开了人世间。但在她的婆婆和丈夫看来,这是一个买卖,赔本的买卖而已——只有而已。悲剧看多了,心也就麻木了。——这也许是那个时代人们的内心最真实的写照。
日子依然平平淡淡,灰色的小城,灰色的天空。在我面前,我看到的只是一个灰色的年代。动荡时期人们再善良,也总抛不开老封建的思想。因为这些百害而无一利的思想,人们让一起又一起的悲剧发生。可笑的是,他们宁可信天信地,信神信鬼,也不愿相信事实。
呼可以当时中国的旧照,缩影。人们以为人死后,会到阴间里去。亲人们就得做这么一套:阴间里怕是会饿着,会冻着,会累着。就得为他们烧纸钱,烧纸衣,烧纸车。人们请龙王,人们供香,人们烧纸,人们为了活着而活着,为了死去而死去······呼兰河更像一幅写真照,人们也是是典型的小市民,刻薄冷漠,迂腐封建,萧红用她的笔,划出了一个喧闹而寂寞的世界。
不得不说,萧红是一个好作家,她用诉说的方式,讲述了一件又一件尘封已久的老事。但在她的笔下,她的童年是快乐的,和快乐如影随形的,却是寂寞。童年的天堂是那个大花园,花园里有她和她的祖父以及一些花花草草。每个人的童年,其实都是一个隔绝了世俗,战争,烦恼的纯净花园。每个人的花园都有属于自己的回忆。它是午夜花园——那个易碎的梦。在夜晚十二点,准时消失,取而代之的是青春的忧伤,成人后的迷惘。
······
《呼兰河传》讲述了太多太多,我无法一一写出。与其说是一本书,不如说是一个回忆录。作者在回忆往事。而在她往事中,我看到的是我的往事。
不由得想到茅盾先生对它的评论“一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景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呼兰河传》读后感18篇8
呼兰河城,一个不繁华、不富裕的地方。那里的人们过着平淡无奇的生活,读着读着,总觉得十分安静,他们为了活着而活着,像木头人一样。
这本书似乎把我们带到了过去,那个灰色的世界。人们的无知与愚昧,活生生地害死了一个12岁活泼可爱的女孩。就因为太大方不贴合那里的规矩,所以婆婆狠狠地打了小团圆媳妇,生病后婆婆又想了很多办法让小团圆媳妇好过来。我都不明白这个婆婆到底是厌恶小团圆媳妇还是可怜小团圆媳妇了。越往后读情绪就越沉重,十分同情她的遭遇,为她愤愤不平。为什么要打她生病了为什么不去医院
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因为当时的迷信与待人的冷漠构成的。他们的迷信害得小团圆媳妇生不如死,最后还是被烫死了。作者写出了对当时社会上迷信做法的讽刺。
透过这些,也反映出了我们此刻的幸福,好好地珍惜它们吧!这些来这不易。
再说说冯歪嘴子吧!他虽然是个普通的下等人,但生性乐观,他一生肯定都是快乐的。他虽然受到别人的.嘲笑,但并不把它放在心上,而且生活得更勇敢。如果当时的人们都是这样,那再也不会有像小团圆媳妇那样的杯具了。
当作者写到结尾时,读着读着总觉得很凄凉。随着时间的变化,这些东西似乎已经不在了,似乎又在回忆她和祖父的快乐时光,似乎又在怀念在这儿的种种时光,那里的欢乐,那里的悲伤。
《呼兰河传》记载了萧红童年时的欢乐与悲伤,感触与同情。
《呼兰河传》读后感18篇9
我在暑假里看了一本小说,名字叫《呼兰河》传。作者是明国时期著名女作家萧红。与其说是一部小说,倒不如说是一部她自己生活内容的自传。下面,我慢慢的告诉你们其中的内容。
首先是呼兰河的样子,东二街,西二街,寺庙,十字口,大泥坑。大泥坑比较深,下雨时候,雨水落在大泥坑里,慢慢的水就会溢出来,一直流到墙跟。路人们都是抓着墙走。然后是呼兰河跳大神跳秧歌等。跳秧歌是在丰收前上下。接着是我和老祖父一起生活的时光。我和祖父一起的时光是快乐的。夏天。我跟祖父在后园,祖父种田,我跟着祖父帮忙。冬天,去不了后园,就在家里乱翻东西玩。还有祖父让我天天背古诗。我最喜欢背的古诗是春晓。还有就是小团圆的`故事,小团圆是封建社会礼教的受害者,在家里因为不听话,她的婆婆就打她,最后生病了,又用迷信的方法,没有科学治疗,最后她病死了,是一个悲伤的故事。
这本小说,我看了很久,虽然我有些事情无法理解,但是作者生活描写了她小时候的快乐生活,让我向往。
《呼兰河传》读后感18篇10
《呼兰河传》是以呼兰河镇为背景,写的小姑娘萧红儿时那段令人难以忘怀的幸福生活。
“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鸟上天了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都有无限的本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这是《呼兰河传》第三篇“祖父的花园”里的一段话。看到这里,就使我想起我的楼顶花园。我的楼顶花园里有一个大大鱼池。池中的鱼儿都是我跟爸爸在公园里游玩时,亲自钓回来的。鱼池周围种满了鲜花和葡萄。每到春夏,也是满园花香,虫儿乱飞。葡萄树上结满了紫色的果实。童年的生活真是快乐而又美好。
呼兰河镇不仅不繁华,还十分的落后。在第五章里我看到了一个小团圆的媳妇儿的悲惨经历。团圆媳妇儿其实就是过去的童养媳,他们把未成年的女孩子嫁到男人家做媳妇。却又像奴隶一样对她们任意打骂,她们的价值“还不如一只鸡值钱”。书中,胡家因为小团圆媳妇儿的`开朗总是无缘无故的打她,只是单纯想来个下马威。更可悲的是邻居竟支持说该打。她被折磨的生了病,左邻右舍不仅不同情却还看热闹,提议用滚烫的热水医,可怜的小团圆媳妇啊!硬生生的被折磨死去。真是一群愚昧无知的人!
作者的童年虽然也有快乐,热闹。但社会落后,作者又缺少陪伴,她是多么寂寞、失落啊!现在的我们就幸福多了,不仅家里人都围着我们转,同学朋友也很多。城市里还有很多的游乐园供我们游玩嬉戏。童年是快乐的,我们一定要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
《呼兰河传》读后感18篇11
手捧《呼兰河传》,坐在房间里,陶醉在故事中。
这本书讲述的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国东北呼兰河畔一个小县城里所发生的一个个故事。这本书是萧红写的,写的淳朴,易懂。她在最后一章《尾声》里写道:"以上我所写的并没有什么幽美的故事,只因他们充满我幼年的记忆,忘却不了,难以忘却,就记在这里了。"虽然幽美的事情确实不多,但还是被我找到了几件,让我记忆犹新。
我最喜欢的一个片段是:祖父蹲在地上拔草,我就给他戴花。祖父只知道我在捉弄他的帽子,而不知道我到底是在干什么。我把他的`草帽给他插了一圈的花,红通通的二三十朵。我一边插着一边笑,当我听到祖父说:"今年春天雨水大,咱们这棵玫瑰开得这么香。二里路也怕闻得到的。"就把我笑得哆嗦起来。从这段话里可以体现出作者萧红小时候是一个比较顽皮的小孩,会和祖父开开玩笑,没有什么烦恼。但是,如果仔细读《呼兰河传》的话,就可以发现,其实,萧红家中的后花园就是她小时候最好、最开心的玩乐之地了。比起现在,我们的玩乐之地,萧红家的后花园就显得十分渺小了。
到后来:那满头红通通的花朵,一进来祖母就看见了。她看见什么也没说,就大笑了起来。父亲母亲也笑了起来,而以我笑得最厉害,我在炕上打着滚笑。祖父把帽子摘下来一看,原来那玫瑰的香并不是因为今年春天雨水大的缘故,而是那花就顶在他的头上。他把帽子放下,他笑了十多分钟还停不住,过一会一想起来,又笑了。
萧红,耍了祖父一把,她为自己在祖父帽子上的完美杰作而感到得意,她在书中多次写到自己的童年是寂寞的,可见这样的开怀大笑有多么难得呀。
我认为最悲惨的事就是在东二道街上的大泥坑,这是在书里第一章出现的一个镜头。泥潭有六七尺深,人们和家畜都会遭受到灾难,泥潭淹死过小猪,用泥浆闷死过狗,闷死过猫,鸡和鸭也常常死在这泥潭里。人们有说拆墙的,有说种树的,但没有一个人想过把泥坑填平。我为此而感慨:那些是多么愚昧的村民呀!在他们的脑海里只有顺应社会,顺应天意,认为人是不能违抗天命的,这就是他们的悲哀!
《呼兰河传》里有一个人物——年仅12岁的团圆媳妇,刚来时她是那样的健康、活泼。她一个人孤单地生活在一个这样陌生的环境里,尽心尽力地做事。有一天,团圆媳妇要当众洗澡,要说洗澡,还不如称为烫澡。里面有一句形容团圆媳妇的话:小团圆媳妇当晚被热水烫了三次,烫一次,昏一次。
这是多么残忍的事啊,一个12岁的小孩能承受的住吗?终于,小团圆媳妇被村民折磨死了。
《呼兰河传》,女作家萧红寂寞童年的一曲挽歌,呼兰河畔的一束风俗画。
《呼兰河传》读后感18篇12
读完这本书之后,在我脑子里浮现出了一幅极为简单的画面:在一片茫茫的灰色之中,有两道极为鲜艳的色彩,一道是温暖的橙色,一道是充满希望的绿色;一个是慈祥的祖父,一个是乐观向上的冯歪嘴子。他们的出现、陪伴,使作者萧红懂得了许多许多,也使她在这麻木、沉闷、忧郁的气氛中健康、快乐地成长。
“祖父”在萧红的童年生活中占据了一多半。幼年时,她经常与祖父一起在他们的后院玩耍。有一次,她故意把一些玫瑰花插在了祖父的帽子上,祖父发觉后,并没有因恶作剧而不高兴,反而与“我”一起哈哈大笑。这时,另一个形象与祖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那就是祖母。
书中描绘出了一个旧社会时期的刻薄的老婆婆。有一次,因为萧红的淘气,婆婆用针往萧红的指甲里扎。她有洁癖,不许萧红摸自己屋里的任何东西。如果萧红一碰什么东西,婆婆可能就会擦个不停。因此萧红一直怀恨在心,她十分讨厌祖母。
而祖父却恰好是一个老顽童、老小孩,能与任何孩子玩在一起。祖母的刻薄衬托出了祖父与其它大人的不同。
童年时,祖父教萧红念诗,她对诗很有兴趣,因为觉得诗写得很美,但当时只注重读音,并不知道意思。大了一点后,祖父才慢慢教导她,让她知道了每一首诗表达的情感和意义。这可以看出,祖父的教导十分有方法。这最初的启蒙教育,在萧红以后的'生活中有着深远的影响。
祖父,就是这样一个“老顽童”,他用一颗温暖、善良的心呵护着萧红,用淳淳教导启迪着她。他正是萧红生命中那一抹最温暖、最重要的橙色。
“冯歪嘴子”在本书中最后一个出现。作者把他描写得看似是一个被时代折磨得悲凉、不幸的人。他的妻子备受争议,且在刚生下第二个孩子后就不幸死去,留下了一个哺乳期的婴儿和一个一岁多的小孩。他们出生在草窝里,生下来也没有好饭吃,一年瘦似一年,还不太会说话,但在冯歪嘴子的眼里,一切都在向好的方向发展:他得病的小驴可以去拉水了;大儿子可以牵着毛驴了;小儿子可以拍手、接东西……正是他这种乐观的精神,使长大后的萧红回想起来,仍为之感动、敬佩。
“冯歪嘴子”的精神像一盏盏明亮的灯,在萧红的内心昼夜长明。他也不愧是那一道最亮丽、最充满活力的绿。
除这两条主色彩之外,还有一些小人物反映出来的色彩也很突出。比如有二伯——紫色。作者觉得他的行为很古怪:偷东西,自言自语,夜里哭着……作者当时只是觉得奇怪,并不知道为什么,后来她终于懂了,有二伯其实是她身边最悲凉不幸的人之一,一个被时代扭曲的人,带着一点复杂的紫。
在《呼兰河传》的画作中,虽然背景是一片片白茫茫的灰色,但每个人都有着属于他们自己的颜色。这丰富的五颜六色构成了萧红如梦一般的童年。
《呼兰河传》读后感18篇13
作者以回忆的思绪,将自己儿时生长的家乡,呼兰河镇的人、物、事叙述出来。儿时呼兰河镇的生活,对于作者来说,是美好的,是温暖的。儿时的她,家境富裕,衣食无忧,有爷爷的疼爱和陪伴,家中后院的菜园,家乡的蓝天,晚霞,星星,还有那些沿街小卖、放河灯、唱大戏、跳大神,对于儿时的作者来说,这些对于她的童年来说,应该是丰富多彩的。呼兰河镇的那些人,有二伯、老厨子、团圆媳妇、冯歪嘴子,对于儿时的作者来说,这些人,也只不过是不同模样,不同性格的左邻右舍的大人们。
然而,当作者经过成长、经历、醒悟之后,再次回忆儿时的家乡呼兰河镇时,作者努力以一种平淡的语气叙述,虽不愿击碎那儿时的美好回忆,但内心却充满了,怜悯、愤懑、悲哀,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作者生于1911年,病逝于1942年。所处的时代,正是中国处于混乱的时期,军阀混战,列强侵略,时局动荡不安。
通过读《呼兰河传》这本书,我们从书中能获得些什么?对我们的人生又有什么启迪和意义呢?我们从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通过读此书,能了解中国的历史,在那个时期,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的呼兰河镇的人们是如何生活的。那里的人们虽没有遭受战乱、动荡之苦,人们却过着在封建制度下的一种落后、贫穷、愚昧,安于现状的生活。
通过对团圆媳妇遭遇,悲惨命运的叙说,充分表达了封建社会之下,人们的愚昧,无知,固执,狠毒,激发了读者对团圆媳妇的婆婆的愤恨,以及对周遭人的麻不不仁的悲哀。通过对有二伯人物性格及行为的叙说,有二伯对东家,应该是付出毕生的辛劳和忠心,但始终仍是一个下等人的待遇,得不到尊重和善待,孤独一生。从另一侧反应出,地主阶级对人的剥削,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社会阶层观念。通过对这些典型人物命运的叙说,能够唤起读者的`良知,让我们决心要彻底根除掉愚昧无知的封建思想,摒弃陋习,要积极上进,满怀善良,不断进取和进步,用自己的正能量去感染身边更多的人。
在那样的历史环境的背景下,作者充满了悲哀、无奈、凄苦,她想唤起人们的良知,她想改变当时的现状,作者仍以平淡的语调,叙说了冯歪嘴子的生活,冯歪嘴子虽然也贫穷、卑微,但他是用自己的辛苦劳作而自食其力,不畏世俗偏见而谋取自己的幸福,敢于担当。在妻子死去,留下两个嗷嗷待哺的孩子后,当人们都认为他会垮掉,都等着看他的惨状的时候,而冯歪嘴子却乐观的,坚强的支撑下来,作者正是希望,以冯歪嘴子的行动和行为,给那些甘愿落后、贫穷、愚昧,安于现状的人们,一记重重的耳光,让人们觉醒。
作者对幼年的记忆,忘却不了,难以忘却,当她把它记在那里时,也便抹去了最后的悲伤。
《呼兰河传》读后感18篇14
不喜张爱玲,大抵她因她那睨睥红尘的姿态。不喜冰心,因为总觉她才具不够。杨绛先生,倒是很我脾胃,文字清丽又不失灵动。至于萧红啊,我只晓得,她是个纤细敏感的女子,人生欢乐不多,颇为命苦。今日这才拾起她的绝笔之作《呼兰河传》,读罢,更觉其人生荒凉悲苦。
这部带着自传性质的小说,她开篇就写,“严冬封锁了大地的时候,大地则满地裂着口。”我蹙了蹙眉,寻思这下笔是不是有点过猛。读到那杀人杀物的大水坑,摇了摇头,这呼兰河这城,可关了一群单纯至自私的怪物。读至“那里边的人都是天黑了睡觉,天亮了就起来工作。一年四季,春暖花开,秋雨,冬雪,也不过是随着季节穿起棉衣来,脱下单衣地过着。”我又为这小城添增了四字“荒凉”与“平实”。我开始惶恐起来,我的人生轨迹不也如此吗?我的岁月岂不是这样被磋磨掉的吗?
“大先生”鲁迅称萧红的文字是有“灵气的”。我初读并不以为然,总想她的文字过于随意,天真,干净,譬如她在章回一遍遍写“我的家很荒凉”,可不像孩童的喃喃自语?但只要仔细咂摸,就深感她文字哪里是天真,简直“老道”得可怕。譬如“生了就任其自然地长去;长大就长大,长不大也就算了。老,老了也没关系。……这有什么办法,谁老谁活该。死……挖个坑把人埋了。埋了以后,那活着的.仍旧得回家照旧地过着日子。”
萧红的文字,看起来真是素净天真,但正是这份“天真”,让笔下人物更显荒诞冷漠与张力十足。胡家二媳妇折磨童养媳,她道,“有几回,我是把她吊在大梁上,让她叔公公用皮鞭子狠狠地抽了她几回…人在气头上还管得这个那个,因此我用烧红过的烙铁烙过她的脚心。”她以为自己是为她着想,以为自己面慈心善,这种天真的残酷是不是更显得可怕可恨?至于那冷眼旁观、落井下石,却还标榜自己善良的人们,可不就应了鲁迅先生所谓的“吃人”吗?
萧红漂泊无定写童年,写得哪里有只是童年?萧红的童年,不见得有多欢喜,父亲暴虐,母亲寡淡,只要一个呵疼她的祖父。但有什么关系,毕竟有这么一个人温暖着她。所以,她笔下如同死城的呼兰河,有了明亮的色彩,“太阳在园子里是特别大的……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鸟就像上了天似的……一切都活了,都有无限的本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于是,童年,祖父,后园,成为她人生少有的明媚色彩。
当年萧红满心欢喜地对萧军讲:“三郎,我并不是残忍。我只是喜欢看你立起来又坐下,坐下又立起,这期间,正有说不出的风月。”及至她在书中写“满天星光,满屋月亮,人生何如,为什么这么悲凉。”人生何如,为什么这么悲凉?三十一年悲苦如浮萍的人生,在她心里,终沉淀成“平静的荒凉”。
《呼兰河传》读后感18篇15
语文课本中千变万化的《火烧云》,带领我走进了如诗如画的《呼兰河传》。“晚饭过后,火烧云上来了。霞光照得小孩子的脸红红的。大白狗变成红的了。红公鸡变成金的了。黑母鸡变成紫檀色的了……”这是一种怎样的美景呢?我拿起《呼兰河传》,读着、读着,就像有一条清清的小河,在我的心头潺潺地流过……
《呼兰河传》的作者是我国现代著名女作家萧红。作者用娴熟的笔触、细腻的心思,勾画了一座北方小镇自然单调的美丽,叙述着一个个遥远而真实的故事,描绘着一颗颗善良朴实的心灵。书中慈爱的祖父,后花园的花草树木,是作者寂寞的童年生活中最为重要的慰藉。当我读到:祖父蹲在地上拔草,童年的作者悄悄地在他的草帽上插上一朵朵玫瑰花,然后祖父就戴着满头红彤彤的花朵进入家门,祖母大笑起来,父亲、母亲也大笑起来,祖父自己也大笑起来时,童年的作者也忍俊不禁地笑翻了天,在炕上还打着滚笑。那“搅乱整个后园”的开心笑声,那火红耀眼、芳香扑鼻的`玫瑰花,深深地吸引了我、感染了我。慈爱的祖父,放飞了孩子的天性,给了孩子心灵的自由。我好喜欢萧红笔下的祖父,一个慈祥、善良、博学的老人。
读着《呼兰河传》,我惊讶了!萧红笔下的祖父,和我的外祖父是何等的相似呀。我的外祖父也是一个和蔼可亲、满腹经纶的老人。他看我的时候,眼睛总是笑眯眯的。我如果犯了什么错、惹了什么祸,他总是安慰我,甚至为我开脱,从来不责怪我。我的外祖父也很博学,记忆力相当好,教我背《木兰诗》、《将进酒》、《卖炭翁》,全凭口头传诵。有一次,我放学,正赶上下大雨,外祖父接我放学,雨伞一个劲儿地向我倾斜。回到家里一看,我的衣服干爽爽的,外祖父的衣服湿漉漉的。我的心酸酸的,外祖父却笑得甜甜的。还有一次,我病了,躺在床上好难受啊!外祖父一直守在我的身边。一会儿给我量体温,一会儿给我喂水果,一会儿给我讲故事……满满的爱,一直包围着我、温暖着我。而少不更事的我,稍不顺心,有时还和外祖父顶嘴,对外祖父呼来喝去。现在想起来,真是好惭愧。
《呼兰河传》中还有好多故事,让我回味无穷。小团圆媳妇的悲惨遭遇,卖馒头老爷爷的辛酸经历,四月十八娘娘庙会的非凡热闹,七匹马拉着大车奔跑的寒冷冬天……我了解到那个时代的不平与愤怒,领略到那个时代的风土和人情。正如茅盾先生所说:“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去年暑假,我回故乡哈尔滨避暑,和爷爷、奶奶驱车来到松花江北岸的呼兰区,走进那座青砖青瓦的大院,走进那鸟语花香的后花园,走进那《呼兰河传》中的世界,寻觅着、寻觅着著名女作家萧红童年的足迹……我喜欢读《呼兰河传》。
《呼兰河传》读后感18篇16
作者萧红带着沉重的寂寞与怀念用细腻的手法写出了她童年的回忆,心灵的家——呼兰河传。
呼兰河这个小城里,天空是灰的,大地是灰的,道路是灰的,房屋是是灰的,人也是灰的,平淡的像一滩死水,不起一丝波澜。在这个灰色的城市里,人们身处于一个不动荡不安的社会,拥有着百害无一利的旧思想,愚昧、无知又保守的状态。
呼兰河的东二道街上有一个泥坑。这个泥坑很大,又很危险,还在路上。这难道不应该填了它吗?但迷信就像一个快速传播的病毒,深深地植入在了呼兰河人们的脑海里。封建、动荡的社会,使他们不重视别人的性命,一个小孩子掉入了这个泥坑里,但人们的反应令人失望,愚昧的思想,使他们认为是“龙王”的报应,人们认为这个学堂有龙王在报复,便不让小孩上学了,想走道,不说填坑,净说拆墙,种树,思想永远不往正道想。聪明的只有孩子了,只有孩子才会说出肉是瘟猪肉,人们永远在逃避,为自己找借口,说服自己这是泥坑里的肉,只有孩子才知道真正的事实,人们总是苦闷与寂寞的,这里到处都是无知。
小团圆媳妇是一个12岁的`女孩儿,爱笑,活泼。倘若她出生在这个时代——21世纪,那么她可能是一个天真烂漫,正在坐在学校的桌椅上耐心的听着老师讲课吧!是一个对未来生活有着无限向往,期望的女孩儿吧!可惜她出生在那封建贫苦的社会。可怜的她,被卖到了老胡家做童养媳,母爱如水,哪呢?父爱如山,没了!小小年纪,只因长得太高,怕别人不相信她是一个12岁的女孩儿,便将她的年龄谎报成了14岁。12岁的女孩儿啊,如今可能是手捧着的珍宝,可是在那个时代的人怎么了?婆婆为了一个下马威,打着教导的名头,天天殴打小团圆媳妇儿,直到打出病来了,居然不请医生,而认为是大神请她走,硬生生的折磨到死。一个12岁的女孩儿死去时,人们都来围观,看得津津有味,一个人死去人们把它当做饭后的谈资,在场的人们,没有一个人制止,没有一个人帮助那个生来苦命的女孩儿。
难道,世界没有了色彩,生活就是麻木的吗,人也就是麻木的吗?连人的良知、善心也不复存在了吗?
我认为萧红的童年生活是寂寞的、苦闷的。生活在一个看似轻松自在,无忧无虑,实际上是个封建、愚昧,保守又灰暗的小城中,身边还围绕着人性的麻木。这——难道不是童年的生活苦闷、悲惨吗?估计只有慈祥仁爱的祖父是她童年生活中温暖的阳光吧!可能是作者萧红童年的生活中最值得回忆与不舍的地方。
与萧红童年生活的呼兰河这个小城,这个小城的人们相比,如今的生活是足够好的了,不管是学习设施,人们的举止,生活环境……不知好上多少倍,没有比较,就没有感激,我们该把不服咽下,心怀感恩了!
《呼兰河传》读后感18篇17
说起萧红的《呼兰河传》,我并不是很陌生,因为五年级下学期的语文课本里有一篇名为《我和祖父的园子》的课文,这篇课文就选自《呼兰河传》。这两天,我怀着浓厚的兴趣读完了这本名著。
《呼兰河传》是一部以萧红的家乡——呼兰河为原型的"传记",生动讲述了小城呼兰河的四时风俗,"我"的美丽而寂寞的童年,以及小城里各式各样琐屑平凡的悲欢离合。果然是一本好书,深深打动了我。我特别喜欢萧红的文字,她的文字很有味道,虽然没有过多的雕琢,但是极其生动细腻,有一种天然活泼的美感,让人读起来感到发自内心的舒畅。
《呼兰河传》虽说是一部小说,但我感觉更像散文,因为它没有一个贯穿全文的主角,甚至也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而是将童年回忆中的那些人物、事情和景色娓娓道来,细细碎碎,慢慢悠悠。我很喜欢作者在后花园子中玩耍的那一段,让人看后感到轻松和愉快,特别看到作者给祖父的帽子上戴花时,我也和故事中的人物一样,笑出声来了。
但是,总体来说,这本书里渗透出的情感并不是欢乐,而是一种对旧社会的`悲伤。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小团圆媳妇的故事。她12岁就嫁到了别人家里,只因为太过活泼,不够腼腆,就遭到婆婆三番五次的毒打和酷刑。小团圆媳妇经不起折磨,身子越来越弱,最终生了一场大病,又被逼着服用各种没有依据的偏方,参加各种迷信而又残忍的治疗,在经过一系列其实毫无用处的医治后,最终离开了人世。看了这个故事,我感到的是深深的同情和悲哀,小团圆媳妇就这样成为了封建迷信的牺牲品。我心中还有一股怒火,我讨厌专横跋扈的婆婆,我憎恨愚昧无知的人们。在当年的农村中,肯定不止小团圆媳妇一个人死于迷信,因为无知,不知有多少人死于非命,实在是悲哀啊!
茅盾先生对《呼兰河传》有十分精到的评述:"要点不在《呼兰河传》不想一部严格意义的小说,而在于它这“不像”之外,还有些别的东西——一些比“像”一部小说更为“诱人”的东西: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图画,一串凄婉的歌谣。""有讽刺,也有幽默。开始读时有轻松之感,然而愈读下去心头就会一点一点沉重起来。可是,仍然有美,即使这美有点病态,也仍然不能不使你炫惑。"我很赞同茅盾先生的话,《呼兰河传》有着特殊的美,正如一串凄婉动人的歌谣,永远回响在人们的心头。
我看过网上萧红的照片,她是一位美丽的女子,就像她的文字。可惜萧红英年早逝,31岁就因病去世。这样一个天才的作家,如果健康地活到老,不知道能给我们带来多少更为精彩的作品呢!
《呼兰河传》读后感18篇18
寒假里我看了一本叫《呼兰河传》的书,作者是萧红。
全书分为六章。第一章讲了呼兰河城里大概的情况,第二章写的呼兰河城居民的生活习性。第三章描写作者与祖父在后花园里尽情的玩耍,表达了作者自由自在的情感。第四章作者描写自己家的`院子很荒凉,第五章描写呼兰河城的人很迷信,最后把一个叫团圆媳妇的妇女给弄死了。第六章讲了作者和她的二伯经历的趣事。第七章写一个叫冯二嘴子的人,生活方式总是和别人不一样,最后他的老婆和儿子都死了。
其实,作者写这本书的目的就是反对封建。她向往自由,觉得老百姓与地主阶级是平等的。写这本书,也反映了作者悲惨但又自由的童年生活。萧红的童年很悲惨,在失去外祖父之后,萧红因为家境败落而退学,但她并没有放弃,仍然坚持学习,终于在1934年出版了《生死场》,得到了鲁迅先生的赞扬。
在第三章中,作者写了自己和祖父在园子里尽情自在的玩耍,我觉得那时候是半封建社会,人民不自由,作者写这一章,背后也反映出了对封建制度的反抗。
如果你对这本书有兴趣,那就一起来看看吧。
【《呼兰河传》读后感】相关文章:
呼兰河传心得12-31
《呼兰河传》阅读心得03-24
呼兰河传读书笔记06-02
《呼兰河传》读书笔记12-17
《呼兰河传》 读书笔记01-26
呼兰河传读书笔记08-19
呼兰河传的读书笔记09-27
呼兰河传的读书笔记01-17
《呼兰河传》读书笔记07-06
读书笔记:《呼兰河传》0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