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传》读后感(精选24篇)
读完某一作品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苏东坡传》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苏东坡传》读后感 篇1
在我人生最低谷、最迷惘期,喜欢上了苏东坡。他的“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桔绿时”、“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让我勇敢面对“教师资格考试的失利”,最后卷土重来,再次大胆追求梦想。
读林语堂的《苏东坡》,开始只是因为喜欢苏东坡,想通过此书欣赏到苏子更多的精彩诗篇。对作者林语堂却是一无所知。没想到,大师林语堂+大师苏东坡,这一结合,简直是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传世佳作《苏东坡传》便诞生了。
《苏东坡传》被誉为二十四大传记之一。林语堂在美国用英文完成了这部著作。正本书用白描的手法,介绍了苏东坡的生平点滴,尽管如此,也更是如此,苏子的形象显得更真实,更伟大,更不可捉摸。字里行间透露着作者对苏东坡的无比的仰慕与敬仰。
我喜欢“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海子,“向着明亮那方”的金子美玲,才情极高的王国维,可是这几位作家终因只向往美好,而无法承受现实生活的残酷,自绝于尘世。苏东坡一生命运多舛,仕途大起大落,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在流放地度过,但是,苏东坡依然乐天、活得潇洒自在。林语堂天性率真,幽默,多才,与苏东坡极其相似。而且林语堂与苏东坡就连“个人情感”都极其相似。在书中得知苏东坡一直暗恋他的堂妹,却由于是同属一个姓,有悖常伦,而无法大胆追求自己的所爱,这位大才子,敢于对皇帝说不的苏东坡,在伦理面前低了头,把那一腔的恋情暗暗珍存,直到暮年堂妹去世还倾心为之写诗悼念,痛心不已。林语堂也有一位思恋一辈子的女人,八十岁那年,他在《八十岁自述》里写道:“我从圣约翰回厦门时,我总在好友的家逗留,因为我热爱我好友的妹妹。”我很想这样来理解这两位才子的“私情”:凡是大文豪,文艺家,他们都对美尤其怀有着一颗敏感的心,他们爱美,追求美,珍念美,美是他们创作的源头。徐志摩在对林徽因的极致爱慕下写出了《再别康桥》,林徽因为徐志摩写出了《你是人间四月天》,这些不朽佳作美醉了多少后人。林语堂,苏东坡,他们虽放荡不羁,追求超脱,自由,但是他们更是对“爱”负责人的人!林语堂说:“我认为我完全知道苏东坡,因为我了解他。我了解他,是因为我喜欢他。”
苏东坡的奇才并不是单单指他写有“大江东去,浪淘尽风流人物……”、“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等千古名句。苏东坡年少中第,扬名天下,仕途之路却走得非常艰辛。他的清醒与坚持,导致他被困于党争,频遭贬黜。然而他却在写给弟弟子由的信里说:“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他用贬官的经历来总结自己的一生,这是一种超然的自嘲,更是他人生的真实写照。苏东坡跟大多数被贬的诗人不一样,他每次遭贬,总能在被贬地活得有滋有味,被当地的黎民百姓爱戴甚至是崇拜,因为他始终没有唉声叹气,没有抱怨怀才不遇,而是积极投入生活,为百姓排忧解难。在杭州任太守时,短短的一年半,他完成了供水系统、医院等公共健康和卫生方案,疏浚盐道,修整西湖,热心赈灾,造福百姓。在此留下苏堤:“山色空蒙雨亦奇,水光潋滟晴方好。总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比起李白的“花间一壶酒,对影成三人。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不得志是不是更快乐,更有成就感呢?
苏东坡绝对还是一个时尚达人!别以为现在练瑜伽,跳广场舞就很时尚,人家苏老早在九百年前就开始琢磨瑜伽术与养生术了。他在被贬地勤练瑜伽。他说他控制呼吸,大约脉搏跳五次算一循环,吸、停、吐的'比率是1:2:2。他像一般的瑜伽修炼者,计算自己的呼吸圈,还说自己的有一段时间呼吸控制吸气吐气的比率规则完全自动化了。这该是一位多么前卫可爱的读书人呢!
林语堂说:“读苏东坡的生平,我们一直在追察一个伟大思想和性灵的人生足迹,而他只是在尘世上偶然成形,留下了短暂的印记。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段回忆,但是他却为我们留下了他灵魂的欢欣和心智的快乐,这些都是万古不朽的宝藏。”
我想说:“作为教师的我们,都来读读苏东坡吧,一定会挖掘到你意想不到的宝藏的!”
《苏东坡传》读后感 篇2
今天,当我们提到苏东坡时,几乎所有人都知道他是宋代一位伟大的诗人和散文作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然而,他不仅诗作得好,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书法家。不过相比这些,更为让人难忘的应属他的诗,以及我们从他身上感受到的属于他的人格魅力。
读一本书,就是要将其读透。读《苏东坡传》,也就是要读透苏东坡这个人,这是我第一次真正意义上阅读第一本的人物传记,也是我首次真正意义上认识苏东坡,在阅读它之前,对苏东坡,最熟知的莫过于他的《水调歌头》了,我们只是通过字里行间的揣摩,来想象苏东坡。以前在的我心中,苏东坡就是一个大文豪,也许还带着些许的高傲。现在阅读《苏东坡传》,才算是开始真正认识他,了解他。
当别人问我们:苏东坡为何成功?也许我们只能干巴巴地应上一句:我也不知道。其实,想要真正了解一个人,须先从心出发,从细节上发掘。在读了《苏东坡传》的前三章后,我才对苏东坡其人有了浅薄的认识,然后我才发现他与我想象的苏东坡是截然不同的。他是一个好学之人,在幼年之时,便想要成为范滂一样的人,可见从幼年起,苏东坡心里就埋下了好学的种子,在长大以后,绽放出来,这好学之中更是带有勤奋,在他闻名遐迩之时,却没有飘飘然,而是每天在家背诵汉书,由此可见他的谦与勤,更有一次,他的朋友见他在抄汉书,却只抄一个字,很是疑惑,随即才知道苏东坡背诵汉书,只靠一字便可背诵出数百字,由此可见,苏东坡除了谦虚勤奋好学之外,更是懂得学习方法的人。他还是一个豪爽之人,他能在大雨倾盆而下,狂风卷地而来之时,仍若闲庭落步,在雨中漫步,风中吟诗,而不似其他人那般,纷纷狼狈地在风雨中四处逃窜,寻找遮雨之处,他潇洒而又不失礼节,能迎风面雨,无论风多大,雨多猛。任凭晴空万里,光芒万丈,又或是阴云密布,电闪雷鸣,他,始终是那个他,不论遭遇如何,他总能“一蓑烟雨任平生”,无论前方是祸还是福,“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东坡也是一重情之人,在第一任妻子死后,著下了“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这样的千古哀词,不可谓不凄美。也许苏东坡还有许许多多我未曾了解的'事,未曾认识的性格,但至少现在看来,苏东坡定不是高傲之人,也不是飘忽然之人。苏东坡的成功是偶然的也是必然的,偶然之处在于,他生在宋朝这个公认的重文轻武的朝代,他出生在一个崇尚好学之风,辩论之理的地方,有一个如此好的家庭环境,让他有了舞笔挥毫的机会与无限可能;必然之处在于,他在人生短短百年间,几乎经历了所有人加起来可能经历的一切,才能让他有深厚的心灵积累。苏东坡的一生让我们明白,人的一生有中太多太多偶然性,可谁又能说没有什么是必然的呢?
苏东坡之所以在历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一则是由于他诗文书画上的卓绝之美;二则是由于他对自己的主张原则始终坚定而不移。
苏东坡的一生起起落落,这就像是我们每个平凡人不平凡一生的写照。他得意之时不骄不躁,失意之后不丧失斗志还对生活充满热爱与情趣,如清风般吹过,然后流芳百世。他的这种生活态度不正是我们今天所缺失的吗?正如书中所写到:“苏东坡是一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性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
一千个人读哈姆雷特便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苏东坡充当的角色如此之多,在一千个读苏东坡的人眼中也会有一千个苏东坡。正如林语堂先生所言:苏东坡是人间不可无一,难能有其二的人物。今天,我们悲叹他命运的不公的同时,更加欣赏和崇拜的还是他的那份人格魅力。
在读了《苏东坡传》之后,真有一种见到苏东坡本人的感觉,这也说明了只有在阅读之中,才能有更深层的交流。今天的我们不应只是欣赏他的作品,更应该感受他的人格与灵魂。
《苏东坡传》读后感 篇3
20世纪四大传记(梁启超的《李鸿章传》,朱东润的《张居正大传》,吴晗的《朱元璋传》以及林语堂的《苏东坡传》),读来风格各异,但最酣畅淋漓的莫过于《苏东坡传》。我一直觉得,虽然远隔千年,在文人气质上,林语堂与苏东坡的同声相求,却丝毫不因时光的阻隔而淡去。中华文化传承的穿透力,由此可见一斑。
我对苏东坡的偏爱,是从读他的作品开始的,豪放如《念奴娇赤壁怀古》,深情如《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豁达如《赤壁赋》,闲雅如《记承天寺夜游》……从文字而想见其为人,敬仰之情,油然而生。
苏东坡的文学造诣固然是惊采绝艳,但在泱泱五千年的历史里,才华洋溢的不知其几。司马迁的史书为无韵之离骚,曹操的诗古直悲凉,江淹的赋文错彩镂金,柳永的词缠绵绻缱……然而苏东坡,唯有苏东坡,才让我在欣赏其才华之外,产生感情上的依附。
苏东坡的一生,起伏跌宕,几经沉浮。他少年得志,鲜衣怒马,文章遍行天下,上至九五之尊宋仁宗,朝堂领袖欧阳修,下至庶民,对他无一不欣赏推崇,爱护有加;他为政一方,造福一地,千年之后,杭州的苏堤,仍在见证和诉说着对苏东坡的留恋。向太后当政期间,他得到重用,位居龙图阁大学士,奔走于四方,纾解新政给百姓带来的疾苦。
然而政坛多风雨,如果说王安石的改革派与苏东坡之间的分歧,仅仅是政见之不同,那么王安石之后,所谓“改革派”的章停之流,对待异己者的迫害,已经远远超出王安石的“流放”,他们捏造莫须有的罪名,制造“乌台诗案”,更甚者,将元佑年间复被启用的以苏东坡为首的一批官员,污蔑为国之妖孽,将他们的姓名,镌刻在碑石上,欲将他们生生世世,钉在“耻辱”柱上,是为“元佑党人碑”也。其后苏东坡被一贬再贬,从岭南的惠州,到化外之地的`海南,都留下了他年迈而疲惫的身躯。
无论是荣居高位,还是落魄南荒,苏东坡给后人的印象,或潇洒出尘,或安静自守,或童趣未泯。即使是低潮期,当他冥想过去,也就是“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甚至在海南时,居无安身之处,病无可医之药,他仍保持着“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的气魄。短短的六十多年,荣耀时不盛气凌人,艰辛时没有卑躬屈膝,怨天尤人。我对他的情感上的依附,正是来自于精神上的击节和共鸣。
总结而言,苏东坡的气质,有儒家的“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勇者无惧,有道家任真自然、骋目游怀的顺从天道,还有佛家“和光同尘,与俗俯仰”的自得。这是文人的理想状态,然而能够真正身体力行者,几千年来,又能有几人?
书的作者林语堂,也是我一直非常喜爱的作家之一。他在《京华烟云》里塑造的姚思安和姚木兰这对父女,也是中华文化中道家思想的践行者。在传记中,林语堂对苏东坡给予了无上的赞誉。作为一个喜欢苏东坡的读者,读到这样的书,自然如遇知己。不过也正是由于他对苏东坡的欣赏,所以对当时另一位政治名人王安石,书中散发出强烈的厌恶感。甚至将一篇攻击王安石的伪作《辩奸论》算在苏东坡的父亲苏辙身上,连王安石的怪癖性格,也都成了他做作以博取名声的罪名。我对王安石的认识是模糊不清的。但对于改革者,无论其最终结果如何,我都认为,至少他是时代的勇者。
成语鲜衣怒马:美服壮马。谓服饰豪奢。如:明·沈德符《野获编·刑部·冤狱》:“群盗得志,弥横恣为推埋,鲜衣怒马,以游侠为称,其魁名朱国臣者,初亦宰夫也。”又如:鸦片洋标束锦装,鲜衣怒马浮云队。——清·陈寅《驭仆篇》
成语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为:做。明知做不到却偏要去做,指意志坚决或倔强固执如:茅盾《从<风洞山传奇>说起》:“在明末诸忠臣中,我对于瞿式耜的评价,比史可法还高些……因为瞿比史更富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
《苏东坡传》读后感 篇4
一部人物传记,一部文学作品,了解文人一生,读《苏东坡传》,悟东坡。——题记
我们对苏东坡的认识,是从读他的作品开始的,豪放如《念奴娇赤壁怀古》,深情如《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豁达如《赤壁赋》,闲雅如《记承天寺夜游》,而真正的喜欢他是从读《苏东坡传》开始的,从文字而想其人,敬仰之情,油然而生。
走近苏东坡,从他那一句“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开始。这种生活不同于陶潜“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清净,也没有刘禹锡“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那样“高水平”,苏东坡是一个和谁都玩得来的人,他可与三教九流为伍,但从不失那一颗赤子之心。这不仅是一种本领、一种生活,更是一种活法。在他眼里,人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在他心底,政敌带给他的不愉快也转瞬即逝。这种活法是他受人欢迎的原因,是他心灵幸福的秘诀,也是他留给我们的巨大的精神财富。因为知爱、懂爱,更因为有爱,我认为他是古今士大夫中最有人情味的一个人。
感悟苏东坡,从他那一句“浩然之气,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不待生而存,不随死而亡矣”开始。因为这种精神贯穿他人生的始末,所以他能对浩然之气有这样深切的感受,。从他在朝廷上的当仁不让,到贬谪为地方官的身体力行,他的奏章、他的功绩都表现着他那不谋私利、一心为民的感情,身在名利官场中,有诸多身不由己,但因为有那股浩然之气,他像一股清风,吹散了所到之处的污浊之气。
林语堂在序言中说过:“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癖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若让我说:一提到苏东坡,在中国总会引起人亲切敬佩的微笑。
从前我们眼中的苏轼都有旷达可爱的特点,但我从他的文章里除了读到这些,还有读到了苦涩。这种苦涩是一个正常人的生活的,也是生命的苦涩。人生是那么漫长,该承受的还是要承受一遍,但是苏东坡比很开。无论是荣居高位,还是落魄南荒,苏东坡给我们的印象,是潇洒出尘的、是安静自守的、是童趣未泯的,即使是处于低潮期,当他冥想过去时,也就是“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在海南时,居无安身之处,病无可医之药,他仍保持着“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的气魄。
黄州是他一生之中不可磨灭的回忆。因为小人的陷害让他从从朝廷命官到一个芝麻小官,他带着官场和文坛泼给他的脏水向黄州走去,他让那些丑态尽出的政治家和小人哑口无言,嫉妒不已,他用深层次的哲思表现自我人生,他在对待残酷人生现实与挫折时达到上善若水的至高境界,而不是因为人生不如意而轻易否定自己,自暴自弃、自怨自艾、游戏人生。无论自己是世间哪颗微粒,都不重要,生命是不朽的,是美好的,所以他尽情享受人生,我认为这就是这位旷古奇才乐天派的奥秘所在。
在林语堂笔下的苏东坡,可谓是几千年来才一出的奇人,他曾这样评价过他:“李白,一个文坛上的流星,再刹那之间壮观惊人的闪耀之后,而自行燃烧消灭,正与雪莱,拜伦相似。杜甫则酷似弥尔顿,既是虔敬的哲人,又是仁厚的长者,学富而文工,以古朴之笔墨,写丰厚之情思。苏东坡则始终富有青春活力”。我认为“一蓑风雨任平生”是苏东坡生命的真实写照,苏东坡坚执的性格正如暴风雨中的海燕,暴风雨越是猛烈,他就越是要激越地怒吼,高傲地飞翔。
我敬仰苏东坡,虽然我并不能完全读懂他的诗,我喜欢苏东坡,虽然我并不能完全读懂他的人,我对他会永远怀有无比的尊重和喜爱。
林语堂说过“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心灵的喜悦,是他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在这本书中,我们所感受的不仅是苏东坡的人格魅力,更是他所传递给我们的生命的取向和定义。读《苏东坡传》,悟东坡。
《苏东坡传》读后感 篇5
起初拿到这本薄薄300多页的《苏东坡传》,粗略的翻翻,并没有发现他有多么多么的吸引人。认认真真地开始看起来,也被林语堂那些看起来略微费力的文字加上并不能太多的情节弄得昏昏欲睡。于是这本书就一直“束之高阁”,直到老师说下周一律收齐。为了届时的作业,硬着头皮开始飞速的看了起来。
从一开始的一目十行到后来废寝忘食的细细去读,才发现吸引我的是苏东坡的那种大者所拥有的智慧,他那时间和空间都无法阻挡的人格魅力,加上林语堂那种平实的笔调,让这种魅力在字里行间浓烈的发散着。比起看书时候的万千思绪,真正到下笔却不知道怎样去描绘这样一个高大的人。林语堂的序里是这样写的“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癖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
“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天下书”这是苏轼用来自勉的诗句,有这样的诗句作铺垫,但在我们领教了苏轼的天才和博学后,还是免不了的惊讶,随即就是无法言喻的崇拜。官场上的苏轼仍是一个智者,但却不是一个胜者。在那个党羽之争那个膨胀的年代,两党之争,受益的是真理,受害的是他本人。他的性格中缺少的周旋和圆滑,多的是冲动和嫉恶如仇的正直,当然,为了这种正直,即使有皇帝的信任,也没有使他逃过一些牢狱之灾。对于这些所谓“小人”的挖空心思的陷害,在于他这样一个乐天派而言总是嗤之以鼻“如蝇在食,吐之乃已”,而然在他不知吃过多少苍蝇之后,依旧我行我素,这样的性格除了让他自己大呼“我真是无可救药”之外,也不免让人察觉他的可爱。苏轼是幸运的,有一个信任他的皇帝,明辨是非,处处帮助他的皇太后。这种幸运或许也是他晚年悲凉不幸命运的导火线。苏轼的晚年是寂寞的,“夜凉吹笛干山月,路暗迷人白种花。棋罢不知人横世。……”即使这样,或许他就是这样一个人,他懂得知足常乐,他是满足的。而喜欢他的却为他暗暗不平,为官清廉,为百姓谋福谋利,到晚年,出一身本事外,烙得一贫如洗。这是他的不幸?还是上天的一种公平。他也许一生所做的只是秉承他的天性,而他一生所承受的是常人不可企及的悲喜。别人耗尽一生心血得到的而苏东坡,所有的成就似乎都是信手拈来、不费半点功夫。
苏东坡在宋词上的成就,不言而喻。没有人否认过,大家都对他的用典之多佩服得五体投地,即使李清照说苏轼的词不成调,也没有律。可这些都不影响他的地位。
苏东坡是一个天才,是一个上下五千年才出了一个的天才。引用别人对于苏轼的评价结束我想说的话。 “每每读到有关东坡的文字,心是净的,也是静的。东坡给我的震撼,是人格上的,也是灵魂上的。如果真要探求他在我心中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的一首诗正好作为写照: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做东坡这样的人,有凡人的不幸,更有圣人的高远。在浩瀚史卷中,有几个能像他那样拥有丰富的一生?为人处世有几个能像他那样旷达超然?领悟生命有几个能有他的心智和性灵?检索命运有几个能有他的酸甜苦辣悲欢离合?他是一个伟人,留下了旷世奇才,体现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他也是一个凡人,任凭世俗尘埃掩盖;他是现时的石,后世的玉。”
成语不言而喻:喻:了解,明白。不用说话就能明白。形容道理很明显。如:《孟子·尽心上》:“仁义礼智根于心,其生色也,然见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又如:你想他们这朋友之乐,尽可不言而喻了。——清·刘鹗《老残游记续集》第一回
成语挖空心思:比喻费尽心思,想尽一切办法。如:清·俞万春《荡寇志》第一百二十六回:“今此贼挖空心思,用到如许密计,图我安如泰山之郓城。”又如:例如问《十三经》是什么,文天祥是那朝人,全用不着自己来挖空心思做,一做,倒糟糕。——鲁迅《花边文学·考场三丑》
《苏东坡传》读后感 篇6
上学期随老师和同学一起参观了黄州的东坡赤壁,园林不大,主要是欣赏苏东坡的一些字画,如果是像平常一样自己做一个游客,进去参观一遍恐怕不会有任何收获,对苏东坡这个人以及他的传世作品也不会有任何感受,说不定还会觉得无趣,这都不过是因为自己太过缺乏对历史、文化、对伟人的感知力罢了。
这一次黄州东坡赤壁行,不是自己走马观花地瞧,而是有专业的讲解员介绍,有苏东坡迷的带领,自己才头一次体会到,原来这小小的园林里面,珍藏着如此丰厚经典的史料。
回来之后开始打开林语堂的《苏东坡传》,看得草草,由于对苏东坡及其著作还所读甚少,我算不上是苏东坡迷,但这偶然的时机,读到他的传记、去到他的纪念馆处,还是庆幸于能对苏东坡的人生际遇和人物特征多了几分了解。
林语堂写到,苏东坡这样的人物,是人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他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癖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坚持己见者,是月下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他具有一个多才多艺的天才的深厚、广博、诙谐,有高度的智力,有天真烂漫的赤子之心。
所有这些品质荟萃于一身,林语堂笔下的苏东坡没有明显的缺点,只有溢出的可贵品德和才气,好像这世界上任何一个朝代任何一个人都没有理由不爱戴他,不敬仰他,不喜欢他。
如果让我说看过《苏东坡传》之后的印象,首先还是逃不离上述林语堂对他的高度概括:才高气清。
他本有政治上的高瞻远瞩,但是不屑于浪费时间在朝廷上明争暗斗,他一生中多次被重用,可次次都被政敌拖下马,不是使他蒙冤入狱、惨遭贬谪,就是逼他自动请辞、归隐他乡,可苏东坡也算是在仕途上行事比较稳妥的人,尽管他自始至终反对王安石新政,却也在传记中看不出他为反对推行新政作出强硬行为,只不过是奏章作诗以表政见,以至于他的政敌几次逼他出宫,所用的手段无一不是从他的诗词书信中百般挑错,说他挑战圣上权威等等。
他心系黎明百姓、在地方政绩突出,这些都有目共睹,除了在言语文字中或有不羁的表达,他的敌人只怕是再也找不出其他纰漏可以利用,他一生宦海浮沉,不过是因为他才高惹人妒、而他本身气清不好斗罢了。因此或许可以说,苏东坡自始至终是一位清正廉洁的好官,只是生不逢时,但从政治角度来说,在乱世之下,在朋党之争之中,他是否有过不遗余力地抗争呢?
毕竟一种声音的`轻易退让就会使另一种声音恶意生长,王安石变法期间的民间乱象久久不能被发现,就是因为朝廷中的声音被垄断。
除了仕途不顺,一生多颠簸以外,苏东坡的生活方面、情感方面似乎一片和顺,苦中也能作乐。
他有有才气有抱负的父亲,有明理温柔的母亲,有一生不离不弃感情至深的弟弟,有贤淑通达的妻子和小妾,有孝顺的儿子,还有各方才子为好友。无论是在京都生活富裕的时候,还是在被贬期间贫苦之际,其家人未曾因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而改了脾性,而是始终和和气气、相互扶持,其友人也总是能不计受牵连之前嫌而与之共同做乐,饮酒、绘画、作诗、打坐、酣睡……
官场之外苏东坡的生活可谓和和美美、多姿多彩。他的性情不曾改变,从来是云淡风轻、天真烂漫。
传记里有这样一个故事,他被贬在外时已经非常贫困,来到常州打算买一栋房子以后在此常驻,他用身上仅剩下的五百缗钱果然买到一栋心仪的住处,可是一天在路上他发现有一个老妇人哭诉,说自己家里住了一百多年的房子被儿子卖去了还赌债,而老妇人说的房子恰好就是他所买的房子,他当即把契约掏出来烧掉,也没讨回付的房钱,而苏东坡当时只是被真情所感,无法抑制,连自己家里的温饱都不管不顾了,林语堂对此事的评价是:事情做得美则美矣——还有什么别的好说?
由此可以看出苏东坡真是十足的性情中人,只不过这种不争不抢不管不顾在官场上是被人利用,在家人友人间则是被包容。
人无完人,世人敬仰的苏东坡也是。仕途上的起起伏伏和生活情感间的和和美美,在苏东坡身上也有了个能够令人接受的平衡。
《苏东坡传》读后感 篇7
世间的一切,都不过是一场相遇。冷遇见了暖,就形成了雨;春遇见了秋,便有了岁月;太阳遇见月亮,变生成了星辰;天空遇见大地,就有了永恒。世上的每一场相知,都从相遇开始。世上的每一段倾心,都因相遇而沉醉。
然而大千世界,何其纷繁复杂。在追逐名利之中,人们的心与心逐渐远离,只剩下一个模糊的背影。你想去触及,却只是一片虚无。人情世故之中,所有的相遇都变得平淡。你想追寻的人与事,却只能含着泪擦肩而过。即使身处热闹的街市,面对这车水马龙的人群,一次不经意的回眸,也得不到一刻眼神的交接。孤独,是一个人的,也是一群人的,就这样无声地进行一个人的战争。想要去挣脱,却只能茫然对视。
茫茫人海中,我只想去遇人生中唯一灵魂之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于是,我决定携着背包,带着几分期许,去寻一场倾心的相遇。
以文字为房,以标点为窗,我找到了一片心灵的栖息地。打开时空的按钮,开启一段时空之旅。偶遇一位沉睡的灵魂,听他诉说千年的情思,听他吟唱千年的词调。这里是诗情的天地,记录着辉煌的历史传奇,谱写了璀璨的光的篇章。殊不知,这段文字的背后,有这一段不为人知的深情。我遇见了他们的故事,从此,点亮了我的人生。
以岁月为笔,以相思为墨。字字皆情,句句皆心血。“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一字一句的斟酌,让这片文字的世界充满着深情,春风卷来大地的芳香,打开心灵尘封已久的窗户。流水冲刷岁月的痕,洗涤人们心中的孤独。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一切都是那么宁静温和,一切都被赋予新的生命。这里的灵魂因千年的沉淀而变得清纯,或深邃,或豪迈,或深情,承载在属于他们的故事中。原一个人独自走到流水的尽头,只静静地坐着,看天边的云彩冉冉升起。
还记得千年前的浔阳江畔?那一夜,只留下动听的'琵琶声和泪水沉入水底,重温那段故事,我仿佛遇见了当年泪湿青衫的江州司马。那双深邃的眼睛就好像能洞察周围的一切,看破了岁月的流离,一头飘逸的秀发交织着修长的衣袂在风中凌乱。他在侧身倾听,让灵魂行走在琵琶拨动着的琴弦上手指和着音律轻轻拍动。他听得入神,沉浸其中无法自拔,殊不知,泪水早已湿透青衫。我多想扯破千年便是时光的束缚。为他拭去眼角的荧光。可是我不能,只静静地看着彷徨的白司马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他想借酒醉去逃避,却不料醉不成欢惨将别。心灵上的创伤太重,烈酒也无法朦胧。悦耳的琵琶声在诗人的心头响起,在诗中隐没,牵动着司马难酬的壮志。看着诗人高举着酒杯,却始终放不下。何不一饮而尽?任尔东西南北风。乐声渐去,只留下诗人独自一人的感伤。那一夜,一花,一酒,一诗,陪着醉倒在江边的白司马,足以。酒不醉人人自醉,醉来的第二天,他会选择去忘记一切,只记得别离时的茫茫江浸月。
从浔阳岸边走过,邂逅诗人沉睡千年的灵魂。我是多么幸运,能遇见一段倾心的美好。只想轻轻的哼唱着《霓裳羽衣曲》,骑着白马,滴哒滴哒的走过盛唐的别样繁华,或许下一秒,又能遇见一段。
偶遇一段美好,胜过一场虚伪的追逐。只愿沉醉在诗情的天地,站在词语的留白中,与文字谋一场轰轰烈烈的爱恋。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慢慢地跟着诗人的脚步,徜徉在这片文字的海洋,有诗路过的地方,满山的清流便开始吟咏唱和,轻轻地挥一挥手,便是诗人繁杂交织在一起的情思,那些永远无法解开的秘密。诗人一伸手,便是满把新诗,诗太多了,诗人开始随手抛撒,我跟在后面,一俯身,便是千古的经典。
累了,便独自坐在草堂前,守候一段迟到的故事。静静地在风中寻章摘句,在雨中倾听你我,在夕阳下邂逅一位美丽的灵魂,那该是一场多么倾心的相遇啊!就想诗人在雨巷中遇见那位丁香般的姑娘……
我躺在云端,遇见一首诗,遇见诗中的人与事,遇见一位横卧在岁月的灵魂……
《苏东坡传》读后感 篇8
最近我读完《苏东坡传》,这本被誉为二十世纪四大传记之一的著作,感触良多,收获颇丰。我读的是由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张振玉先生的译本。该书考证史料十分充足,文学色彩又很浓厚,以苏东坡一生的命运轨迹为主线,从执政、文学、诗词、书画、情感、佛道教等方面将一位伟大的文学家、政治家、书画家的一生娓娓道来。书中还能不经意就见到王安石、欧阳修、司马光、苏洵等历史大家的影子,仿佛坐着时光机穿过时光隧道,跟着作者穿越到了那个久远的时代。
“竹杖芒鞋,一蓑烟雨任平生”。通过这句诗,我看到了一位饱经忧患的老人,在风雨人生中不屈不挠、坚毅前行的身影,这是我感受到的苏东坡人格最有魅力的地方之一。苏东坡的一生,充满了极度的戏剧色彩,是苦与乐并存的一生。人生如戏,戏如人生,再不过如此了。他才气横溢,一生为官,但不断陷入政治漩涡和党派斗争,几度升迁、贬谪,从政40年,地方做官33年,朝廷7年;执政28年,被贬谪12年。最高官职与宰相职位仅一步之遥,期间也因“乌台诗案”险些丧命,一再流放至海角天涯琼崖岛,最终病死在返回中原的`途中。但他一身正气,为官清廉,执政以“民为邦本”,处处念及老百姓的苦忧,为老百姓造福谋福利,致力于兴修水利、种茶、治病、扶贫济困等,深受地方老百姓的爱戴与拥护。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苏东坡年轻时就展现了一种豁达的哲学思想。尽管在遭受迫害时,他也生出“捡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之感。但他与生俱来的浩然正气,坚毅、进取、慈悲的人格精神,使他何时何地,都能苦中作乐。他酷爱陶渊明,甚至认为自己的前生就是陶潜,在他流放为农夫的期间,也创作了不少经久流传的田园诗,更是簇就了他文学上的登峰造极。“当此去,人生底事,来往如梭。待闲看,秋风洛水清波”,尽显洒脱、超然。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东坡此人重情重义,对兄弟、伴侣、朋友皆如此。苏轼、苏辙兄弟俩性格相异,但两人感情非比寻常,在患难一生中一直互相扶持。在苏轼的诗篇中,不少以子由为题,甚至往往为了子由,苏轼会写出最好的诗。如“苦寒念尔衣裳薄,独骑瘦马踏残月。路人行歌居人乐,僮仆怪我苦凄恻。亦知人生要有别,但恐岁月去飘忽”,读来令人不禁动容。“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也是他在密州期间想念不能见面的子由而写下的。
苏轼情感淳朴、真挚,为悼念亡妻王弗,他写下了“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无尽的哀思跃然纸上。除却妻兄外,苏轼一生中也是广交友,在他流放的过程中,处处有友人不顾朝廷施压给予他和家人生活上的照顾。有名的《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均是苏轼与友人共同游玩时而写下的,与友人对话佳句连连,“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充分展现了他豁达的哲学人生观。而我十分喜爱的“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也是苏轼与友人张怀明夜游承天寺留下的小记,人生有三两知己足矣。
苏东坡这一生,伴随着其在诗词、书画、哲学等方面的登峰造极,他的很多执政理念与行文风格在现代看来也是具有很强的前瞻性和时代性。那么,东坡到底是个怎样的人呢?林语堂先生作了这样的概括:“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诗人。”这些还不够,在我看来,苏东坡身上还有着一股道德的力量,有着人性的力量,有着迷人的魔力,有着一股强大的浩然正气,能催人奋进,乐观前行。“在天为星辰,在地为河狱,幽则为鬼神,而明则复为人”,这就是他。他所具备的这些难能可贵的优秀品质,使他在历史的长河中永远光辉璀璨,让世人一直无比钦佩,怀念。即便东坡已离去多年,但读这本书,会让你感受到快乐与力量。
《苏东坡传》读后感 篇9
纵览古今几多光阴,明明灭灭,沉沉浮浮,流俗终至于湮没,故今之观者,非贤即能者是也。然品苏于是也,尤感其奇伟非比常人,堪称翘楚,渎至情深,心生共鸣,不禁落泪。想其平生,古人之所以仰慕,令人之所崇拜,溢美之词数不胜数,今亦心动,跋《苏东坡传》谨寄敬爱之情,望锦书以传。
苏轼,号东坡居士,字子瞻,谥文忠。盖其一生,唯“文忠”二字险以微表。文,则经纬天地曰文,愍民惠礼曰文,圣漠丕显曰文,博闻多见曰文;忠,则事君尽节曰忠,盛衰纯固曰忠。苏之于当时,居庙堂之高则争谏,不顾己利一心为国,处江湖之远则怀民鞠躬尽瘁两袖清风,实为君子所慕,小人所妒也;其于当世,虽不可见其形,然其音容笑貌尚得以于书典窥知一二,悟之于心则若脱胎换骨,影响之深远,弗能尽述,今之国人,概有东坡,虽陌生之人而可以谈笑风生,状如亲友,当为极誉!
东坡前时少年,聪颖好学,胸怀壮志,始欲拟以范滂,既承望于老父,又乞欢于老母。及至科举,作策论《刑赏忠厚之至论》,其间言及皋陶,自有一番大胆创新,不禁惊异间有古之身而载今之神韵,更有欧阳修叹为弗如。后始仕,不图功业立就,无念衣锦还乡,但求顺己之心。随己之意,激浊扬清,宦海沉浮而独行其是,诸恶付之悠悠。其后调为湖州而复为知州也,书有《湖州谢表》,徒有满篇真情畅快,元气淋漓,尽付与牢狱之灾,是曰“乌台诗案”。知其为官意不在功名,仍不免怨新党之冤词“愚弄朝,妄自尊大”,愤哉!亦喟叹其浩然之气、英雄本色,正是“猿吟鹤唳本无意,不知下有行人行。”道与义,尽融于真性情,快哉!
东坡仕途,盛衰虽曰命,岂非其心性也哉!苏信佛,本自知在者短暂,失者永恒,来时如露,去时如电,无所物以凭借终生,故无所畏,似风随性,畅言无忌,信人无疑,心胸宽广则眼无狭隘之人,观其人为佛则自为佛。进退自如,宠辱不惊,游走于万千深沉而独自清明,行云于几多羁绊而全生养性,纯然淳朴,不染污秽,不拘于诋尽流俗,不止于私心雠隙。甫言于弟:“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是故庙堂之浊难染其光风霁月,狗苟蝇营莫改其行云流水,正谓之“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爝然泥而不滓者。”然又非能比于陶潜之属,一入世,一出世,一迎世,一弃世,自然之本性可见一斑而从人之所无以望其项背。
命焉,清者知其本原,或长也,或短也,或顺也,或险也,或乐业,或戚也,无有定法,然持命则在于心也。命虽有定,而性豁达,而心清明,而情淳朴,岂非人事哉?读苏子如椽之笔,无加矫饰,淡如儿戏,纵有万丈豪情,业已余淡然矣。傲而妄不与狂相随,静而冷不与凝相依,悟而魂不与心相接,旦有郁事,尤觉“如蝇在喉,吐之方快”。然反观今人,甚至哀其弗如先人之通明,更无有超脱之意,或囿于功名禄饵,或羁于业次世俗。纯然易以极端,广博易以狭隘,虽囊中沉沉,尚不比心中轻轻。浓处味短,淡中趣长。静则神藏,躁则神天,以身外之物夺至珍之德,呜呼哀哉!呜呼哀哉!
度人之言“累”,由不逾“气”。是人也,大气者,方不累于轻浮俗套。气着,可增而强,可消而衰。强,则至大至刚,守本原,不移以外物,持自然之道;衰,则至弱至懦,失本心,同其流,合其污,弃自然之道而复之所弃矣。曷以习“气”,尽言以效苏子之状也。
成语身外之物:指财物等身体以外的`东西,表示无足轻重的意思。如:唐·吴兢《贞观政要·贪鄙》:“贞观初,太宗谓侍臣曰:‘明珠是身外之物,尚不可弹雀,何况生命之重,乃以博财物耶?’”又如:但功名到底是身外之物,德行是要紧的。——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十七回
成语无足轻重:足:足以。没有它并不轻些,有它也并不重些。指无关紧要。如: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京考官劾》:“王文成后日功名不必言,即扬廉亦至南礼部尚书,谥文恪,则言官白简,亦未足轻重也。”又如:这次清算对蒋殿人来说真可谓牛身失毛,无足轻重。——冯德英《迎春花》第四章
《苏东坡传》读后感 篇10
若秉局外者观,遑论人,事物言语都不可道断。
苏子仙逝,赤壁下,扣舷歌中的空明流光是寻不见了,连虾侣鹿友也同北宋漫土投到时间长河中,涤出几个字给后人照鉴。巧在眼下正看欧丽娟解红楼梦,提到——我们往往将自己的价值观投射在红楼的哲学和价值观上而忽略了作者的原意,自然是能得到了和当下契合得紧,追求自由爱情的宝黛形象。哪知滴尽辛酸泪的册页中,只是伤心事,未咏两人情。倘如窥史料手稿便可云云,当真是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苏东坡了。
《苏东坡传》不是苏东坡的生平,而是史学家的研磨和坊间高墙之外的民众话余?也不是,而是文学家的赞美拌着史料浇筑的墓志?也不是,而是躺在书页中的点横撇捺?也不是,它仅仅是林语堂写的象罢了。一个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完美象。
那么我读《苏东坡传》在读些什么?
我读出的是他旷达的笑容,他的刚正与悲天悯人,他神采奕奕挥手,他两臂生风,他孑然而去。那是照见本心。说千道万,此刻,我也仅仅在写我心中苏子的象。
《苏东坡传》大体是顺着苏轼人生轨迹来铺墨的,拿这篇短短的感言去捋一篇,怕是不够也没有意思。我们只需知道那个年少成名的苏轼和中年发迹的苏洵,还有苏辙三人带着家眷去往了京都再去往天下。(此处沿用原书的用词,京都指京城)。这样说似乎对于子由来说不太公平,似有此人无关要紧之意。可苏轼一生的波澜中,子由都不止是个岸边路人,他也时常投石入水、荡起涟漪,说苏子不可不说苏辙。他们之间的兄弟友爱与以后顺逆荣枯过程中的手足之情,是苏子一生歌詠的素材。但此处先按下不表,首要,说苏子绝不可不说的,是才华。
填一首《南歌子》来看。
箭舟穿巴蜀,天人下东江。水浮星斗入文章,年少白衣黑发、好儿郎。
沽酒京南铺,直言殿上皇。满袖潇洒语轻狂,梳揽碧湖梅寺、在苏杭。
眉山生三苏,草木尽皆枯,我批:东坡可占十中之七。雏凤清于老风声,子由也在兄长墓志铭上道:“我初从公,赖以有知。抚我则兄,诲我则师。”中国传统的文人艺术中,似乎是融为一体的存在。善诗词歌赋者多通音律绘事,善绘事者多通书法。这是极为具有包容力和多发展方向的中国文化孕育出的奇特。而苏子又作为其中的佼佼者,与文人来说,几乎同高山神云。他的才华并他的.潇洒,那是可直冲云霄的气象,声名在外,自然是官场上敌对势力一派的众矢之的。自请离京,远走他乡,他乡却是第二乡,才成就了如今的杭州。
说苏子不可不说的是豁达。他的一生纵然十分精彩,却也是浮浮沉沉。他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在他眼里天下没有一个不是好人。被贬海南,海角天涯处,屋漏雨飘,流金酷暑之热,折胶严冬之寒,冰蚕火鼠可以生,一呼之温,一吸之凉。他说此间还剩得一幸,无甚瘴也。若我在此,不以头抢地尔是好的。他就这样如此地来以自身来说服天下人苦难算不得什么。再说苏子不可不说的是为人,是为了人。心心念念的是黎民的存亡与痛楚,问其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提及为民奔走,杭州颍州扬州。他是百姓之友,即是奸臣之敌,他感性的疾呼天下苍生,奈何!奈何……
现在回到那里,说苏子不可不说的,是苏辙苏子由。“嗟余寡兄弟,四海一子由。“有风雨对床之思,兄弟团聚之乐。如果我们去评判一份人性的伟大。首先不看他对待父母兄弟,又该看什么呢?他们共度中秋,寄信对诗不断,可以彻夜详谈,把酒言欢。在这本书里,兄弟竟无半分芥蒂产生,可谓两心摇照,情比金坚。不知是真是假,还是林语堂的笔墨未到,那就权当做是真。他们家计相互扶持,沉默寡言的子由的儿女,都是兄长帮忙婚配的。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是苏东坡写的,可后人觉得这是写苏东坡的。敢问何谓浩然之气?东坡满身尽是。
林语堂一本书也不足以描绘出苏轼,更何况我这短短匆促抓耳挠腮的千余字。只当是七拼八凑,胡言乱语,神骨难肖。
填《临江仙》以自醒作尾:
茅屋碎窗飘泼雨,北风卷得细残。浮华平生踌躇漫,梦中同苏子,相见倚雕栏。
难言多为蚍蜉事,何不换了笑谈。径前飞花马蹄欢,青山满目是,此去不须还。
《苏东坡传》读后感 篇11
本书所记载的是一个诗人、画家与老百姓之挚友的事迹。他感受敏锐,思想透彻,写作优美,作为勇敢,绝不为本身利益而动摇,也不因俗见而改变。他并不精于自谋,但却富有赤心为民的精神。他对人亲切热情、慷慨厚道,虽不积存一文钱,但自己却觉得富比王侯。他虽生性倔强、絮聒多言,但是富有捷才,不过也有时口不择言,过于心直口快;他多才多艺、好奇深思,虽深沉而不免于轻浮,处世接物不拘泥于俗套,动笔为文则自然典雅;为父兄、为丈夫,以儒学为准绳,而骨子里则是一纯然道家,但愤世嫉俗,是非过于分明。以文才学术论,他远超过其他文人学士之上,他自然无须心怀忌妒,自己既然伟大非他人可及,自然对人温和友善,对自己亦无损害,他是纯然一副淳朴自然相,故无需乎尊贵的虚饰。在为官职所羁绊时,他自称局促如辕下之驹。处此乱世,他犹如政坛风暴中之海燕,是庸妄官僚的仇敌,是保民抗暴的勇士。虽然历朝天子都对他怀有敬慕之心,而历朝皇后都是他的真挚友人,苏东坡竟屡遭贬降,曾受逮捕,忍辱苟活。
在北宋那个言论并不自由的年代,弟弟子由凭借着冷静、沉着的性格躲避了不少灾难。而我们的主人公苏东坡先生,却大摆言论自由,殊不知别有心思的人,早己视他如肉中刺,拔而后快。第一次得意过后的失意来了。第一次的失意主要与王安石集团的碰撞中产生的。结果很明确:苏东坡要被流放至惠州。这一部分让我最为感动。这位举世知名的大文豪可以完全从朝廷大员变身成普通农夫。“他脱去衣袍、帽子、靴子,头发用最廉价的皮筋束起,躺在草地上尽情地享受大自然的恩泽。”那一刻我认为他是个孩子。“他为了和朋友在船上相聚畅聊,竟回家央求妻子给他些酒”。那时我能想像到他妻子微笑摇头的模样,这个小丈夫。“他会努力地学习种粮食、向有经验的农民讨教,认真地种地。”让我觉得他就是一位名符其实的农夫。集各种情境与一身的苏东坡,更爱研究东西,他研制过墨,后来听大儿子迈说,他差点把房子点着了。最让苏东坡着迷的还是炼丹术。在流放的这段日子,苏东坡还结识了很多道士和和尚,这段广纳友谊、闲云野鹤的日子让苏东坡产生了放弃官场的想法。然而一切在皇帝崩,小皇帝即位,太后掌权后又有了变化。他脱去农夫的外衣,继续他的使命。
王安石的倒台为苏东坡赢得了归京的机会。据皇太后说“皇帝是悔恨中驾崩的”。深谙苏东坡治国之才的皇太后,一纸圣旨将苏东坡召回京都,并升至翰林学士。这让另一拔,对苏东坡有莫大敌意的帮派深感不安。新一轮阴暗的较量出现了。
章淳,一个曾被苏东坡称为“以后将杀人不眨眼的人”,就是这个人使苏东坡体会到了身心疲惫。我们可以想像,如果你每天要提防小人为自己备下的陷阱,真要不小心掉入其中,还要无止尽的解释,还自己清白,这本来就是一件非常累的事。如果这事每天都会依据不同程度出现,还有一个智囊团为了扳倒你而绞尽脑汁,你会做何感想。没错,逃离。一代文豪也是人,虽然他不忍心辜负皇太后对于他的信任,同时不舍子由,在犹犹豫豫之中回想第一次失意时生活的.惬意简单与舒心,让苏东坡下定决心,离开是非之地,回归自然。与他的偶像陶潜一样,做一介普通的农夫。然而命运弄人。护身符的皇太后死了,小皇帝当政了。这个脾气暴燥、急功近利的小皇帝不可避免的被怀有居心的人利用,颁布了一系列的罢黜流放圣旨。一批三十多个朝廷曾经的重臣无一幸免,全被流放到海南蛮荒之地。
这次的流放条件非常艰苦,苏东坡当起了蛮荒之地的闲云野鹤。心灵得以宽慰的他并不埋怨国家。据说苏东坡《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几首千古经典就是出自这个时期。让人心寒的是此次流放,也成为杀害苏东坡的罪魁祸首。
拿林语堂做结时的话说:“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
《苏东坡传》读后感 篇12
合上厚厚的《苏东坡传》,心中感慨万端,种种杂绪像被书页搅动的灰尘萦绕着我,我开始思考人生,思考命运。
世界瞬息万变,人不过是沧海一粟,那么既然渺小,就无需去争夺,去奔波劳碌,争取虚幻的浮名。同时,人生在世一趟也不容易,不要让这珍贵的生命做了奸诈小人,受人唾骂。做本真的自己才是最重要的,所谓“草木有本心,何须美人折”,更何况人呢?
纵观苏东坡的一生,是坚持自我的一生。林语堂称她为“大自然的顽童”,我认为很贴切,儿童最真,率性而为,而“顽”又带着倔,正是这股率性和倔劲,让他无论在何种情况下都能拥有一颗快乐、平静的心。他的政治生涯在新党与旧党斗争、政权的更迭中起起落落,于他是可悲的,他像是被装在木箱里,抛到海上,随海浪起起伏伏,官场似海,他的性格决定了必然被抛之于浪尖上,是他的正直、他的直言、他的调侃讽刺,让政敌们掀起了一浪又一浪。
我想,从来没有人外方贬谪的足迹有遍布这么广的,也从来没有人在贬谪期间过得这么安然恬淡的,连政敌都嫉妒了。我觉得除了耳熟能详的儒释道完满融合的原因之外,还有几个不容忽视的原因。第一,是文学的支持,在穷乡僻壤,写作是他的重要内容,有诗、有词、有信件、有墓志铭、有经典注疏,这时,他写东西已经没有什么功用目的了,而是完全抒发本心,所以他的成就才更大。当文学回到了写本心的位置,才有了不朽的价值。第二,是众多的朋友,苏东坡有很多交往一生的朋友,每到一个地方,也广交朋友,寻访奇人异士,他对朋友倾心相待,信任有加,好多引为知己。他像一株散发着特殊气质的君子兰,吸引着三教九流的朋友,就像他自己说的“我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记得初中看到一句话,谓之“人不痴,不可与之交”,大概有痴气的人一旦与之相交,便可长久。这些朋友给予苏东坡极大的精神安慰和鼓励。第三,则是情趣广泛,脑中总有这么一个印象。凡是兴趣爱好广泛的人,总是精神饱满,充满活力,百折不饶。民间有很多苏东坡的传奇佳话,有很多是关于他的兴趣爱好,像东坡肉,研制药方,听说曾经还配了制墨秘方,差点把房子烧毁,这时,他更像一个顽童了。兴趣广了,才有做不完的事,即使被炒鱿鱼,被架空,生活也可以忙得不亦乐乎。
现代社会,人们的精神生活越来越荒漠化,人们抱怨、烦躁。也许我们没有那时免费的无限风光可以游览排遣,也没有妙笔生花的文笔抒写,但可以拥有苏东坡式的心态,坦然达观,安之若素,不必媚上,不必伪装。
附:林语堂的《苏东坡传》是用英文写的,有多个译本,我看的是张振玉的译本,我觉得这是我见过的最精彩的传记。
首先,林并没有将苏东坡奉若神明,而是如实叙写,娓娓道来,偶尔还加以调侃,如苏的长子出生时,他说,幸亏晚了一年,不然在丁母忧期间可就落人把柄了,还原了一个真实的形象。其次,本传旁征博引,除了苏的生平文字资料,还引用了大量的.文史知识,让读者清楚,苏是处于怎样的一个历史背景下,他的行为是处于什么考虑的。另外本书的趣味性也很强,作者尽量还原历史,把当时的情景描得绘声绘色,特别是苏在杭州的生活,无论是干劲十足地为百姓谋福利,还是惬意的游山玩水,都令人心向往之,还有很多历史故事,苏与奇人异事往来的趣事,还常常穿插有哲理性的语言,如君子之交淡如水,语堂先生理解为“水没有刺激的味道,但是人永远不会对之生厌”,很形象,也加深了对苏的了解。
但也有不足之处,像对王安石变法及王安石的个人评价上,很多人认为是本传中最精彩的部分,但我觉得有失偏颇、对这个影响苏至深的事件,花了三个章节叙写,但几乎都是贬义,我觉得对这件事,应以历史的眼光看待,他甚至直接说王安石为国家一大害。我听过性不可以善恶论也,更何况有点历史常识的都知道变法虽然失败了,但也有可取之处,这里作者的主观意识太浓。
读一本好书,有如品一杯茗。很多美妙的感觉一瞬即逝,不可一一而述,但心充盈了。
《苏东坡传》读后感 篇13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是怎样的人能写出这般豁达之词?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又是什么样的男子能在午夜梦醒这般悼念亡妻?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这个老头有点狂。这个人一定不只是课本上一小段人物简介里的苏轼,这个人也一定掀起很多波澜不惊的青春,否则怎会在而立之年一提起他就都有了话题。
在看完陆毅主演的连续剧《苏东坡》后,一个青春帅气,性格直爽的大暖男形象几乎差点就代替了那些年想象中的他。但是看到剧中这样的一个情节,让我有些质疑。在王弗不幸因病逝世后的第三年,他按乡俗迎娶了王弗的堂妹-王闰之。
剧中的王闰之似乎有些不像进士之女,更像是个斤斤计较的平常妇人,以致苏轼因一件小事骂了句“好一个糟糠之妇”,就这句话让我开始对这部电视剧产生了疑惑,越往后看越觉得剧中的苏轼越不像他,越想弃剧,似乎觉得电视剧把他描述得太过刻板,太过一本正经,但秉着有始有终的原则还是看完了剧。
心里的这些疑惑似乎在脑海封存,但是对苏轼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内心还是留着很多空白。在翻完林语堂先生的《京华烟云》后,他的那本《苏东坡传》让我爱不释手。
在描写苏轼和王弗的婚后生活,林语堂先生这样写道:
结发之妻王弗与苏轼琴瑟相和仅十年有一,春天,苏东坡和王弗放风筝,欢声笑语,其乐融融;夏天,苏东坡和王弗去赏荷花,才子佳人,其情深深,;秋天,苏东坡和王弗去拾枫叶,夫妻同心,其爱浓浓;冬天,苏东坡和王弗去看梅花,两情依依,其景美美。
读到这,觉得这样的神仙爱情真的是要羡煞死旁人,怪不得有东坡迷曾说“来生嫁给苏东坡,哪怕历尽千年的情劫。”
爱的有多深,结局就有多虐,而后的丧妻让他心情跌入低谷,三年守丧期后,一个年仅六岁的儿子,和一个不得不娶的新娘,是继续沉沦下去还是继续悲痛。王闰之的一声声姐夫更是让他羞愧难当。王闰之对姐夫的满满的崇拜让她心甘情愿的为之付出,面对这样的女子。苏轼终究选择接受和王闰之好好生活,而王闰之也陪伴苏轼度过“乌台诗案”这段最难熬的日子和被贬黄州后的最艰苦的生活。元佑八年,46岁的王闰之在陪伴苏轼25年之后染病去世。苏轼悲伤至极,写道“呜呼!妇职既修,母仪甚敦。三子如一,爱出于天。”试问这样的深情厚谊怎会出现电视剧中的好一个糟糠之妻之类的话语呢?
即使苏轼是犀利的,也不该是这种市井风格。气度不凡的青年才俊在任何时代都是会成为时代的楷模,受人追捧,显然苏东坡是有能力让男女老少皆为之着迷的男子。
苏轼任凤翔签判期间,受到当地人们的.喜爱。知府宋选十分敬重,苏轼也能自由地施展抱负,政绩不俗便得了个“苏贤良”的名号。直到宋知府变成陈知府,一上任就对苏轼百般刁难,连苏贤良的这个名号也不允许别人再喊了。陈知府的屡次挑衅和侮辱让苏轼火冒三丈,终于是没有搂住火。
陈知府在府衙后院将外院的一土坡移至墙内建成一台,请签判官苏轼做记。《凌虚台记》-夫台犹不足恃以长久,而况于人事之得丧,忽往而忽来者欤?……在场的官员无不为他捏了把汗。而陈知府却称之为传世佳作,并要一字不改地刻于石碑,竖于凌虚台下。后来才知陈希亮与苏轼祖父有交情在先,今故意刁难于他,就是让他明白官场就是官场,官场中无有才能与文章之别,唯有官职大小。宦海,无风三尺浪,有风浪千尺。
苏轼面对这位年迈的老人的教导,羞愧难当,对他也多了分敬意。然而老人的话,苏轼确实没有听进去多少,后来的“群乌未可辩雌雄”,更有在《湖州谢上表中》写到的“陛下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毫不掩饰地表达了自己不与当朝新贵合作的态度,表达了自己对王安石变法极其不满。轰动朝野的乌台诗案让苏轼差点命丧黄泉,让苏轼又一次体会到了官场险恶,但这也侧面反映了苏轼作为文坛领袖对舆论所产生的重大影响。
在一页页的阅读中,越来越发现这个文采飞扬,全能人才苏东坡是多么的让人着迷,他的深情率性,他的爱国爱民,他的不屈不挠,他的热爱生活……他的一生都值得细细品读。
《苏东坡传》读后感 篇14
先提一句题外话,
苏东坡有一首词广为流传: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岗。
但今日方知,这首词竟是苏东坡为了纪念早逝的妻子的(26岁病逝),由此可见东坡对亡妻的情意深重。
言归正传。
同朝为官,作为同时代的大文豪,苏东坡的`一生注定是要与王安石交织在一起的,那就先谈谈王安石其人。
王安石是一个怪人,思想人品都异乎寻常。学生时代很勤勉,除了语言文字相对比较糟糕之外,还算得上是个好学者,当然是宋朝一个主要的诗人。不幸的是,徒有基督救世之心,而无圆通机智处人治事之术,除了与他本人之外,与天下人都不可以相处。毫无疑问,他又是一个不实际的理想主义者。
不过,王安石之勤勉,确实是令人叹服,终日只穿一件长袍,被换了也浑然不知,只要衣能蔽体即可;吃饭也只吃自己面前的那一盘菜,只要能填饱肚子就行。这可以说得上是,一个人把全副精力完全倾注在内在的思想上,自然也就会忽略了他的外表。如此勤勉之人,不禁让我想到了李密挂牛角读书。
“古今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王安石之所以能发起中国古代第四次变法,也与他一生勤勉好学,韬光养晦多年有关。
这里不得不提的一点是,王安石从21岁考中进士,到46岁得势,二十五年如一日,屡屡谢绝皇帝请他入朝为官,宁愿为一边疆小吏,一方面,这是他宁为鸡头,不做凤尾,宁愿在小地方去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也不愿去和朝中那些人去勾心斗角,尔虞我诈;另一方面,不管他是不是有意为之,有可能是为了静待时机,他多年拒不入朝,反倒使他名扬天下,人人皆知有这么一位“清高之士”,为他日后得势也奠定了基础。
没有人能够随随便便地成功,如果没有25年韬光养晦,脚踏实地地去治理地方,潜心摸索和实践自己的新政,又如何能有日后载入史册的“王安石变法”呢?
无论如何,王安石学习和做事的态度都值得学习,至于他的是非功过,就交给后人去评说。
《苏东坡传》读后感 篇15
苏轼一直是我最喜欢的词人!每当读到他的诗词时,都会多少有些心潮澎湃。他的词,没有婉转柔情和拐弯抹角,敢于直接坦荡地表达出自己的情感,我喜爱这种豪放的气势!平时在课上,除了苏轼的词,我也对其本人的生平有了少许了解。于是正好应老师的要求,在暑假中我读了林语堂的《苏东坡传》,想真真正正地了解这位我心中喜欢的词人。我用了一个多星期的时间读完了这本《苏东坡转》,书中有很多对苏轼的评价,看来在林语堂的心中,苏轼也是占有很高的地位的。
我喜爱苏轼这个人也正是因为书中说到的这几点:
首先他才华横溢,诗词气势磅礴,文章简洁飘逸,正如他自己评论是“行云流水”。并且除了琴棋书画样样精通,他在医药、水利以及烹饪方面都有所成就,真可谓是十项全能!
其次他对自己的主张原则始终都是坚定不移,并且对世事从来都有独特的见解。在应试时,他自己杜撰的历史事例“当尧之时,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得到了主考官欧阳修和判官梅圣俞的大力赏识。而且他与王安石的变法意见不合,上书谈论其新法的弊端,而且敢作敢当,自请出京。
最后就是他拥有一个常人无法达到的豁达的心态。他的人生波澜起伏,在经历了“乌台诗案”,险些被杀,然后被贬黄州之后,仍然没有唾弃这人世,写下了《定风波》和《赤壁赋》等名作,在其中将他的豁达尽显无遗,一句“一蓑烟雨任平生”好似在说没有什么能够阻拦他。甚至在年迈之时,他被发配到儋州后依然在教书授学,展现他那不屈不挠的.精神和达观的人生哲学,这是内心真正的强大!
对于这最后一点我非常的有感触,想想苏轼的人生如此跌宕起伏,飘忽不定,但是他依然用他那豁达的心态挺了过来。不妨再想想现在的生活中,有多少人经历了一些小小的挫折就会气馁,甚至出现大学生跳楼的事件。我只能说,这些人在苏轼面前是显得那么那么的微弱和渺小。正想书中最后所说的,“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这才是万古不朽的。”他的心永远是快乐的,就好像那“一蓑烟雨任平生”!
现在,我对苏轼已经不仅仅是喜爱,更是由衷的敬佩!
《苏东坡传》读后感 篇16
在林语堂笔下的苏东坡,可谓是几千年来才一出的奇人,他曾这样评价文坛的巨子:“李白,一颗文坛上的流星,在刹那之间壮观惊人的闪耀之后,而自行燃烧消灭,这与雪莱、拜伦相似。杜甫则酷似弥尔顿,既是虔敬的哲人,又是仁厚的长者,学富而文工,以古朴之笔墨,写丰厚之情思。苏东坡则始终富有青春活力。”“苏东坡虽然饱经忧患拂逆,他的人性更趋温厚和厚道,并没有变得尖酸刻薄。”
纵观苏轼的一生,在才华毕露的背后,几度升迁的辛酸,却只有他独自品尝。他一生为官,一生清廉,一生都在和大文豪、大政治家王安石斗智斗法。至于王安石的变法究竟是对是错,我们暂且不管,但要和当朝的得宠人物、位高权重的宰相相逆而行,用一颗博大的心斗那种善于剪除异己、心胸狭窄的小人,在封建的宋朝,也许真的是需要一番勇气的。类比苏子由——苏东坡的同胞弟弟,在才华上可能不及苏轼的十分之一,更或是百分之一,但是他一生平平安安,妥妥当当,官职也扶摇直上,最终也能够安享晚年。说到底,在于苏轼面对邪恶、面对错误,有敢于提出、敢于批评的态度。也许富贵荣华、安宠荣辱,在他看来,只不过是一己的私欲,这是十分卑微的事情,他的人生,他的奋斗目标是定位在百姓身上的,他的双眼更多关注的是他们的愉悦或是疾苦。只要他认为变法脱离了实际,与救百姓于水火发生了抵触,他就要反对到底,甚至于在他管辖的州府里,这些所谓的强国措施,他概不搭理。
虽然苏轼的人生道路上有许多的泥泞,可是从他的诗篇、他的文章以及他的.生活见闻中,能够发现他的人生态度是乐观的,是积极向上的。即使是双足深陷的时候,他依旧能唱着小调,邀上三五个知心的朋友,享受生活的美好,他为娼妓题诗,他和和尚趣谈,他为百姓求雨,他四处游历。苏东坡的诗词良篇里,既能写出《赤壁赋》这样恢弘的文章,也能写出“天涯何处无芳草”这样富有深远意义的诗句。
拿林语堂作结时的话说:“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
《苏东坡传》读后感 篇17
一代国学大师林语堂写苏东坡传,他说没有特别的理由,只是以此为乐。我在图书馆遇到这本书时,出于对苏东坡的敬佩与喜爱,拿来看看,再看是林语堂先生所著,更是来了兴趣,这大概又是精神盛宴。
林先生讲:苏东坡是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明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伟大的书法家,是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坚持己见者……看到这些描述,大家或许和我一样,想要再一次去了解这位多才多艺,品性正直,深得大家所喜爱的大诗人。
本书共二十八章,从苏东坡的童年写到终了。读林先生的`作品让你真正的理解什么叫:行云流水、妙笔生花、酣畅淋漓,阅读的过程真是一种享受。
不过读这本书,并不顺利,文中摘录了一些诗词,遇到诗词,不得不停下来想去弄明白诗词的含义,所以目前还没有读完一整本。
苏东坡的一生很曲折,也可以说很精彩。在他的一生中,有三任妻子,我最喜欢他与王弗的感情,只是他们在一起的时间太短暂,王弗身故后在苏东坡的诗词中,能感受到苏东坡对王弗的思念以及深厚的情感。
除了夫妻之情,苏东坡与兄弟子由的感情也让我特别羡慕和喜欢,两人不只是兄弟,还是良师益友,如果有两个宝宝,培养出他们那样的感情,也无憾了。
书中还有一些育儿方法,比如:东坡小时候努力苦读经典名著,抄写背诵;父母与孩子,晚辈高声朗读,老辈倚床而听,帮小朋友纠正错误等,很多美好的小细节,都值得细细品味。
一本传记,有政治,有情感,有生活,有欢喜,有苦闷……阅读的同时心情也随着文字此起彼伏,合上书,回味无穷。
给这本书打9分:
推荐语:如果你身边没有一位让你特别喜欢,特别敬佩,特别崇拜,特别欣赏的人,要不然你就喜欢苏轼吧,你会变得谦卑,上进,同时,你会让你的生活变得多姿多彩
吐槽:还没发现,不过有个提醒,或许要准备一本字典。
对我的指导意义:说一点,想培养一个优秀的孩子,和宝宝一起成长,尽管还没有。
《苏东坡传》读后感 篇18
用豁达凝练成笔上飘扬的旋律,他将至情融化为笔下流淌的华彩,他将痛楚抑成意奔涌的篇章。他,就是苏东坡。
苏东坡,具有一个多才多艺的天才的深厚、广博、诙谐,他有高度的智商,有热情而浪漫的赤子之心,终生保持天真、淳朴。他是个秉性的乐天派,是瑜伽术的'练习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伟大的书法家,是诗人,是佛教信徒……
人间有味是清欢,苏轼终其一生“不是被贬,是被贬的路上”,身处逆境却能品出生活之甘甜。他乐观而豁达,虽然不断被贬,但是,无论在哪儿,他热爱生活的心态从未被改变。苏东坡更是一位喜欢吃的美食家,他加调料制作的猪肉美味无比,百姓称其为“回馈肉”,他还发明了一种青菜汤,就叫做东坡汤。即使生活困难,他也抱着极为乐观的心态,继续他的美食生活,也继续用他的仁心爱百姓。
美丽西湖,是多少中国文人的梦。苏轼虽被贬于此,却没有悲怆自怜,愤愤不平,而是潇洒任平生。他知道“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于是,他储藏心灵,淹没痛苦、忧伤,横卧西湖。被贬岭南时,他写出了“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常作岭南人”的诗句。官场的风雨再大,生活的风雨再艰辛也无法阻挡他心灵前进的步伐。不要咀嚼生活的苦难,不要埋怨生活的不公,牢骚太盛,人生太短,而苦难太长了,我们不必要去过于计较生活。一切随缘,拥有一份淡然处之的心态。不要勉强自己,别为难他人,顺其就好,随遇而安。要懂得,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像苏东坡一样。
苏东坡的人生境界,无疑,是极高的,极富有智慧。因为他有着一种成熟的人生态度,他幽默,他敢于自嘲,敢于淡然地面对生活中所面临的苦难,苦中作乐,有着高尚的精神境界。
苏东坡诗曰:“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入淮清洛渐漫漫,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
林语堂写道:“他的肉体固然会死,可他的精神会在下辈子,可成为天空中的一颗明星,可滋养万物,可维持众生。”是的,几千年了,苏东坡的躯体早已飞散至云端,可他的文学作品的价值与其高尚情操仍闪闪发光。
苏东坡,这个传奇人物,我将以他为榜样,创造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苏东坡传》读后感 篇19
在我小的时候,曾经接触过这人们口中鼎鼎有名的《苏东坡传》,当时可谓是惊鸿一瞥,感言不知如何下笔。而如今长大了些,有幸跟着老师再次拜读东坡传,辗转间仍觉下笔艰涩,真怕自己笔下的文字不够美好,表达不出内心对苏轼的敬意。
阅此传前,苏轼这个有名的名字,对我来说仅仅是文采出众、逸兴遄飞的大文豪罢了。身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散文固然精彩,而他潇洒的文笔凝结的字符更令人折服。苏轼的文学成就众人有目共睹,自不必多说,然而若只局限于此未免过于狭隘!多才多艺的他为历史文化的贡献除了延续百年的华夏诗词源流,更于书画上有过人的造诣;于政治上有独到的见解,甚至是日常繁琐的'工作,他都能处理得井井有条。他不仅是中华文坛上光照古今的恒星,还是一名评述价值观的导师。
在他的生平中,我们所能体会到的除了“大江东去,浪淘尽”的广阔胸怀,更有“人间如梦,一尊还泪江月”的人生觉悟。苏轼的一生坎坷,受王安石“新政”的影响,苏轼屡遭贬官。即使宿命于此,苏轼仍然不肯屈服。他大胆指出新政的不足之处,将其呈现与纸笔之中。他明知自己的这些举措得不到任何回应,只会给自己招致祸端,却仍然执着于自己的志向。他这么做不是由于他冥顽不化,更不是因为他贪图功名,而是为了黎明百姓能过上更好的生活。即使自己是沧海一粟,苏东坡也要以正直率性的心态,面对这些崎岖不平的道路,竭尽所能去纠正这些谬误。
随着年龄的增长,苏东坡那份年少轻狂的作为也逐渐收敛起来。他开始感悟人生爱好广泛,擅长厨艺,也会制药,他身为官吏,却心向自然,“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大概说的就是他这样心境超然的伟人吧!
总之,林先生的这部《苏东坡传》向我们展现了一位我们耳熟能详的历史名人的生命历程,让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品味他的诗词散文,也让我们真切的体会到作者的切身情感,让我手不释卷。同样的,我也敬佩苏轼这样文采斐然而又胸襟宽广的灵魂,他的人生经历似乎如同教科书一般在指点着我们为人处事之时该做出怎样的抉择。他教会了我们“是造物者之无进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的人生哲理!
《苏东坡传》读后感 篇20
一次又一次地走近东坡,一次又一次的被其吸引,沉醉,着迷。
书本的魅力是难以言喻的,尽管在校期间观看过东坡的纪录片,但我还是对于这本《苏东坡传》爱不释手。喜欢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对东坡的爱,喜欢再这样离东坡更近一些。
很小的时候就总的听人哼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什么都不懂的年纪,只是觉得:真是好听……到了初中,开始要求背诵这首《水调歌头》的时候,才初初知道了苏轼,因为小小的时后背的只是些“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之类的诗句。到了这个时候,才算真的了解了些许苏轼。
不知道是怎样一个人,可以既是“长恨此生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又是“不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也只有东坡了。无奈那句“东坡何罪,独以名太高”,他是个天才,独得欧阳修的赏识,那时的他,可谓春风得意,一帆风顺。然而,一场突如其来的王安石变法却将东坡拖入深渊,想要凭着满肚子的才情去争上一争,并坦言自己如不抨击时弊便“如蝇在口,比吐之为快”,如此东坡,还是爱的,这般刚直性格。如不知,写一吐为快,便遭来了“乌台诗案”,遭来了往后的漂泊。
东坡这一生,不是被贬,就是在被贬的路上,初是被贬黄州,从当初的春风得意,到如今的'潦倒落魄,东坡凭着他的乐观,亲自入田耕地,自建雪堂,作为吟诗作赋之所。甚至坐在村头与村夫欢谈。这样的东坡,如何不爱!时有落寞,便是想要“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但第二日还是在家呼呼大睡。东坡啊东坡,为何如此可爱?
不似常人,自然,东坡并非常人,他每到一处,毕竟造福一处,不说东坡肉,就是从其在旅居武昌时上表向太守请求禁止民间杀婴的野蛮风俗,到于杭州治理西湖,成就了著名的“苏堤春晓”、“三潭印月”,再到他在儋州建立学校,传播儒教。
还记得读《江城子》时的震撼,是的,是震撼,叹东坡那句“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令人肝肠寸断;又有羡,羡那句“不合时宜,唯有朝云能懂我”;之于弟弟那句“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其兄弟情深,可见一斑。
豁达是东坡,淡泊是东坡,可爱是东坡,真性情亦是懂破,如何能不爱东坡?
《苏东坡传》读后感 篇21
小时的我,不知为什么,可能是因为嘴馋吧,别人一提的苏东坡这位大师,我就不由自主的联想到了一道可口的名菜??东坡肉。那时喜欢他,就因为这道不知与她有没有关系的菜。那时的我幼稚、无知,通过读了这本书以后,我才开始了解他,了解了一位世人称赞、推崇的伟大人物。
苏轼,宋仁宗景?三年十二月十九日出生,于徽宗建中靖国元年逝世。苏洵之子,字子瞻,号东坡,其第苏辙,字子由,父子三人占唐宋八大家中三席之地。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逝世饮酒成瘾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
这些是我了解的苏东坡的一些文学常识。的确,就像书中所言,要了解一个已经死去一千多年的人,并不困难,因为他的一切在我们的眼中已成定数,他的命运如何,他遇事时如何处理,以及他的一些秘密,都已显现在我们面前。但了解一个人,不仅是在表面上,最重要的'是了解他的精神所在。
苏东坡感受敏锐,思想透彻,,作为勇敢,决不为本身利益而动摇,也不因俗见而改变。他并不精于自谋,但却富有民胞物与得精神。他对人亲切热情、慷慨厚道,虽不积存一文钱,但自己却觉得富比王侯,这正是“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吧!
酒,好像是古代文人的莫逆之交,几乎每一位都性嗜酒,如:李白、陶渊明、杜甫……数不胜数,所以,苏东坡也不例外,他也饮酒自乐,在微醉未醉之时,有作文自娱。他的诗词文章,都是自然流露,顺乎天性。这样高尚的精神有谁不喜欢,有谁不向往,我想,这也正是他受中国历代那么多人热爱的理由之一吧。
苏东坡,一个历代以来的多才多艺的天才,他超于的不仅是文学,更是生活态度、处事方法的超越。作为个佛教徒他知道生命是某种东西刹那之间的表现是永恒的精神在刹那间存在躯壳之中的形式,所以他生活的轻松、自在。
天才苏轼,全才苏轼。
《苏东坡传》读后感 篇22
读着这本语言清秀的书,文字进入脑海,带进心门的却是苏东坡向我翩翩走来。
不错,正如作者所说:“他――是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瘾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心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
正如作者笔下的他,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我欣赏这样的他,乐观豁达,而在他的诗词中也不难看出这一点。“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这诗中没有把流水比拟成时光一去不复返,而是让我们体会到不抱怨,不哀愁;相信珍惜眼前便是永恒的的价值观。
我也景仰那个志存高远的你,让我不觉你是不争不抢文弱的诗人,而是让我在你身上学到了一种精神。“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这样的豪言,激励着我,是我有了更高远的目标。这话恰如,“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的志向与承诺,这样的精神激励着我奋发图强……
而令我更对你有更深一层认识的是你的柔情,“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这是你对爱情的执着与坚贞吧!你有着不同的想法,不同的身份,同时带给我不同的感觉。而我最喜欢的是你的爱国热情与面对逆境更加自强的.意志!而这些特质恰从你的诗词中表现的淋漓尽致。
你那句“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为何让我感到一丝忧愁,你是想到了周瑜的伟业了吗,还是担心当时的国家?你那句,“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与“会挽雕弓如满玉,西北望,射天狼。”让我察觉你的爱国热情与想要报国的衷心。
你的善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你的淡然――“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去任平生。”你的豪放――“大江东去,浪淘尽。”都让我看到一个真实的你,独一无二的你。因为你那与众不同的率真天性已深深烙印在无数人心灵深处。在艺术历史茫茫的进程中,你的丰碑镌刻着你追寻的目标。这些亦是我所喜之处。
《苏东坡传》读后感 篇23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如此潇洒豪迈的词句,是出自大文豪,北宋中期文坛领袖诗人苏东坡的笔下。可我一直对苏东坡知之甚少,直到读了林语堂写的《苏东坡传》这本书,才更多的了解这位伟大的诗人。
苏东坡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在诗词散文,书法,绘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可是我最敬佩最欣赏的一点却是他的积极乐观的性格。面对生活中的困难与挫折,他表现出了乐观豁达的态度与积极向上的精神。
苏东坡有一身浩然之气,王安石变法出现了种种弊端,苏东坡写了上神宗皇帝万言书,充分展现了苏东坡的政治哲学,也表现出他个人的气度风格与机智。苏东坡反对变法失败被贬至杭州,他并没有怨天尤人或者抱怨命运的不公,而是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一次又一次的贬官。
苏东坡的一生是坎坷不平的,但他始终以乐观积极的心态面对这一切,明明被贬官了,可是苏东坡却是始终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像他的.诗词一样大气磅礴。细读苏东坡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和“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还有“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这些诗句,都是苏东坡乐观态度的体现。
比如被贬官到惠州,惠州在当时是片荒凉的地带,可是他却不觉得悲哀,反而乐在其中,写下了“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千古名句。他随遇而安,修建苏堤,研制中药,救助百姓,他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虽然并被贬,但是心怀坦荡,从不怨天尤人的态度,真是令我十分敬佩。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遇到困难都会抱怨发牢骚,甚至自暴自弃,破罐破摔。反观苏东坡的一生,他这一辈子几乎没有得志的时候,几乎是在被贬官,或是去被贬官的路上。我们遇到困难,一般过一段时间都能解决了。遭遇无数艰难挫折的苏轼都没有抱怨,反而这么乐观积极。我们又有什么资格,遇到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就在抱怨计较呢?
看《苏东坡传》给我带来最大的启示与感悟就是遇到困难,我们要向苏东坡那样,以积极乐观向上的态度去面对,只要不断努力,相信总会战胜困难,迎来光明!
《苏东坡传》读后感 篇24
看月黑风高,读“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宋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苏轼出生在了眉州的眉山,父亲苏洵和母亲程氏对苏轼和弟弟苏辙关爱有加,苏轼18岁时与15岁的王弗小姐成为了夫妻,一家人进京赶考。考中进士,后苏轼的母亲病故。再次进京,苏轼被任命为校书郎,却不得不与弟弟分别。熙宁四年,苏轼上书谈论新法的弊病,却引来了王安石的愤怒。被逼无奈的苏轼请求出京任职,也因此来到了他的“第二故乡”杭州。后被朝廷小人抓住他的文章不放,以“讽刺政府”,“背叛皇室”的名义将苏轼关进了大牢(文字狱)……但这都不能打垮苏轼。出狱之后,苏轼奉诏赴汝州就任。晚年的苏轼被贬到偏远的“南荒之地”,最终死在回程的船上,结束了他满怀豪情壮志的一生。
“灾难舛途没有愚钝他对生命灵慧的感悟,艰难困苦不曾消磨他对生活敏锐的洞察”苏轼的才干与智慧并非任何人可以媲美,手下的妙笔生花婉转出“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的曼妙,口中的美酒流淌激荡出“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壮,又或是在月明当空,微风轻拂脸颊时,转身从容地叹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东坡的乐观是一门学问,但并非每一个人都能学会他那种出神入化的豁达。当他面对一次次的`诬陷一次次的栽赃一次次的被贬时,你何曾看到过他脸上闪现过一丝地悲痛或愤怒呢?苏轼这位奇人上可进谏忠言,下可农耕为生。即使在花甲之年被贬到了偏远的海南岛,他也依旧保持着刘禹锡“陋室不陋”的乐观心态以及孩童般的天真。东坡肉,生蚝……这些美味的食物不也是他为生活增添的一点光彩吗?
林语堂先生说:“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善良的苏东坡也好,耿直的苏轼也罢,这位名副其实的“诗神”都做到了“不以一身祸福,易其忧国之心,千载之下,生气凛然”,为后人树立了一个良好的标杆!
望江山如画,品“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苏东坡传》读后感】相关文章:
苏东坡传读书笔记06-27
《苏东坡传》读书笔记11-04
《苏东坡传》读书笔记15篇01-21
《苏东坡传》读书笔记14篇01-12
《苏东坡传》读后感07-11
苏东坡传读后感07-30
苏东坡传的读后感03-27
《苏东坡传》读后感08-14
苏东坡传读后感10-18
林语堂苏东坡传读后感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