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时间:2024-08-16 17:52:13 读后感 我要投稿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优选(15篇)

  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优选(15篇)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

  没成为教师前,我总认为教师的工作无非就是:“照本宣科,日复一日”,既简单又乏味。然而工作后我才明白自己曾经的想法是多么肤浅。初登讲台时,学生出现的各种“状况”让我焦头烂额,即使是现在也有许多问题困扰着我。比如“学困生帮扶工作怎样落到实处”、“如何合理分配时间”等。直到在当我接触到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后,我才开始慢慢顿悟。

  苏霍姆林斯基不愧是著名的教育实践家和理论家,他书中提到的许多问题和我们日常遇到的问题是那么相像,然而他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却又独特新颖,别具一格。众所周知“学困生”是所有教育工作中最难啃的“骨头”之一。然而我也曾尝试用自己的方式“啃一啃”,但是努力多次后发现毫无起色,就这样一次次的尝试后最终选择“放弃”。然而这难啃的“骨头”苏霍姆林斯基却啃成功了,他并没有像我们一般的老师一样采用“补习、留堂、死记硬背”等方式,而是自制了一本《散漫和粗心儿童习题集》让学生通过阅读,思考进而解决问题。他的一个学生“费佳”就是通过这种方式从最初的“学困生”逐渐对学习产生了兴趣,最后成为了一名优秀的调整车床技师。苏霍姆林斯基说:“我从来没有给费佳及其他这样的学生为了学会课堂上未掌握的东西而补过一次课,我教儿童阅读和思考。阅读似乎起了诱导作用,唤醒了思想”。他的成功告诉我们:作为教师要善于因材施教,不能拿统一的衡量条件去要求每个学生。其次要从心底里爱学生,愿意为学生的成长花费精力花费时间就像苏霍姆林斯基愿意为“费佳”编辑习题集一样。面对“学困生”我们要拒绝以往的死读书,读死书模式。尝试着让学生阅读并在阅读中教会他们思考,思考会刺激智力觉醒,学生思考的越多接受知识的能力越强。这样我们才可能正真做到“扶困”。

  关于“如何分配时间”,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工作中我总是感觉时间不够用,没时间刷题,没时间学习,没时间读书等等。然而苏霍姆林斯基却用一个事例阐述了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法。一位前苏联的老教师上了一堂公开课,领导本来准备做笔记提意见,结果和学生一样都屏息凝神,听得入了迷。课后一位老师问他:备这节课你用了多久?老教师回答:“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每堂课我都准备了一辈子。但是直接针对这节课题的准备,也可以说是教研室里的准备,则仅花了15分钟。”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只要天天看书,终身以书为友,这样教科书就会成为你知识海洋中的一滴水,而你交给学生的只有这门知识的基本原理,这样备课就无须花费几个小时了。是啊,自律即自由。当我们愿意在忙碌的工作中抽出时间读书学习,久而久之厚积薄发,我们需要这些知识时便可信手拈来,即需即用。比如当我们需要写论文时就不需要手忙脚乱花费大量时间查资料,比如我们备课时就不用苦思冥想花费时间。这样大量的时间就能节省出来,我们也无需再忙的像个陀螺却毫无所获。就像最近我特别喜欢的一个主播董宇辉老师,他在直播间里妙语连珠,中英文随时切换,四时风物在他的描述下美不胜收,虽未览其全貌却如身临其境,无人不感慨董老师知识渊博,也让我正真领略到了知识的魅力。同是老师我是惭愧的,倘若我和他一样能在我的课堂上侃侃而谈那何愁学生会厌学。

  苏霍姆林斯基用自己的教育实例向我们阐述了许多伟大的教育真理,这本书虽然来自不同时代但却处处彰显智慧的光芒,值得每一位老师深入学习,尤其向新老师特别推荐。阅读这本书不仅可以使我们避免在教学过程中走许多弯路,也可使我们明白如何成为一名正真的教育工作者。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2

  很早就知道《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这本书,但没有认真读过,今年寒假里,我有们学校五、六年级老师共读这本书。我也因此认真阅读了这本书。

  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给教师的建议》,我受到了深深感触。的确,这些建议使作为教师的我们有了更明确的方向,给了我们极大的帮助,它就象一盏指路明灯一样。

  读完此书发现,苏霍姆林斯基不愧为伟大的教育理论大师,书中提出100条建议对教学中出现和需要解决的问题都很有针对性。针对教师的困惑和不解提出理论和事实的分析并且给出相应的建议,好象与教师面对面地交流一样,读完后,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本书观点鲜明,并且很具有实践意义。书中第46条建议:向在规模大的学校里工作的教师提一些建议很适合我们学校。大集体里总会有一些经验丰富的教师。领导和同事对他们也都很敬重和佩服,是我们学习的对榜样。不过,教育经验的借鉴是一项很复杂的工作,是一种创造。

  比如说,你刚大学毕业,到一个新学校担任低年级的教师,在学校里,除了你以外,还有16名低年级教师,他们之中有些人被学校评为优秀教师,另一些人表现一般,还有一些人则不时被指出缺点。你作为一名教育新手,几乎每一位教师,即便是在学校里刚刚工作几年的也罢,都有你可以学习的东西。但借鉴别人的经验时,应注意节省时间。如果你依次去听所有教师的课,那就很难得到教育技巧的要领。

  作者建议先瞧瞧低年级各位老师的学生练习本。如果你看到绝大多数学生练习本里的字写得漂亮、清秀、正确,这就是直接标志,说明在这个班里能学到很许多东西。学生的练习本是整个教育工作的一面镜子。你应该去听这位老师的课,不仅听写字课,还要听其他的课。练习本反映了整个教学过程的成果。书写也取决儿童阅读情况如何,他们阅读了些什么,阅读的多还是少。

  不深刻的了解教师的全部工作,不了解他们对儿童施加的影响,是无法了解任何一个方面的教学经验的。起初,你到经验丰富的教师班去听课,只是为了了解一下他是怎样教学生把字写得工整。但听他课时,你会看到许多似乎和你要观察的事物没有直接联系的东西,包括有许多你平时忽视的细节问题。并把听课的一切同自己的课对比,探索,反复探索,优异的成绩究竟取决于什么。在不断反思和改进中提升自己。教育事业中没有任何一项结果仅仅取决于某一个因素,每项结果都要靠上十种、上百种乍看起来跟所研究、观察、探索的对象相距很远,没有直接联系的因素决定着。

  这让我想起我们的听课评课活动,通过听课我看到我们学校一大批优秀教师:

  A老师在授课时引导和激发十分到位,在超市学习环节,学生在课堂上是如此活跃,质疑充分,真正是在思考,是激情投入,全力以赴的,很好地体现了充分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B老师的幻灯片设计新颖独特,极富美感,带给人极佳的审美享受,为课堂增添了色彩。

  C老师在自主探究环节突出对字音字形名句等基础知识的自查引导,很好的切合了学生实际,实事求是,扎实有效。

  D老师在对导学案的处理上大胆取舍,重点突出对阅读版块的专项训练,高位引导,科学引领,也是效果颇佳。

  E老师在表述反馈环节充分思考学生的实际水平,及时引领,巧妙设疑,收到了很好的'育人效果。

  总体来说,A老师的自信大气,B老师的诵读指导,C老师的到位点拨,D老师的从容不迫,E老师的深入研究……都值得我们好好学习;突出育人立意,突出教师的课堂引导,注重学生的自我发现,自我成长,让学生在繁重枯燥的学习中找到乐趣。

  听了这么多优秀教师的课,通过对比反思自己的课,努力去提高教育技巧。首先要靠自修,靠你个人的努力提高工作素养。首先是提高思维修养。你对优秀同事的经验研究和观察得越多,就会越需要作观察、自我分析、自我修养和自我教育。在自我观察和自我分析的基础上,将会产生你自己的教学思想。

  教学路上,我们需要不断学习反思,做到敢于创新、敢于突破、砥砺前行。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3

  在20xx年教科研活动月期间,我潜心阅读了《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着使我受益匪浅。总观全书,我将一些自己的感想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做一个真实的人,敢于露拙也敢于表现自己。

  无论我们多么优秀,和几十个学生比起来,我们不如学生的地方实在太多了,学生在某个方面的知识可能远比我们丰富的多,这是个事实。由于传统的师道尊严,我们有时候不好意思在学生面前露拙。殊不知,这是一个误区。其实,学生也很清楚,老师不会的东西多了,所以老师如果在学生面前假装什么都懂,反而给学生以假的印象。

  反之,如果老师在适当的时候哼上一曲,可以调走得找不着了,在适当的时候露上一小手,哪怕有着明显的破绽,在孩子们哈哈一笑中,让孩子们看到了一个真实的你,一个有血有肉的你,一个和他们一样在许多方面有着这样那样不足的你,孩子们和你的心理距离一下子拉近了许多。另一方面,如果你在适当的时候慷慨激昂的来几句演讲,声情并茂地来一段朗诵,不经意间很专业地评一下当天的球赛,让学生眼前一亮:原来我们的老师还有这么一手!学生对你的好感马上激增。

  总之,要让学生了解一个真实的你!

  二、做一个有情趣的人。

  不少人说自己不会玩了,如果放两天假,一般也就是睡个大觉。有些退了休的老同志,一天天地老的特别快,大多因为他们没有什么业余爱好。一旦不上班了,整天没事可干,反倒闷出病来了。因此,一个人在工作之余要有一两种业余爱好,这是积极休息,也是提高自己生活情趣的必要的手段,如果整天只知道工作,那他的人生将是多么单调和乏味啊。

  “用艺术来‘宣泄’其实是最佳的方法。一个有情趣的老师,他的生命质量才是高的,也才可能得到学生的亲近。谁也不愿意与一个索然寡味的人去和谐地沟通。谁也不愿意与一个远离自己生活的人去沟通。

  三、做一个善于反省的人。

  文中有这样一段话:“中国文化中有一个词是‘反省’,荀子曰:君子日三省乎己。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学,包括我们的学生,包括我们教师自己,对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其实自身都有较全面的认识,但是真正会去反思还比较少。”我们作为一名教师需要不断地终身地学习。我们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总是说自己加强要自己业务与政治的学习,而实际上往往成为一种泛泛而谈的“学习”。我们教师离不开终身的学习,一旦自己停止了学习,那么工作如同机械的运作,便毫无意义,没有活力。

  郑杰校长在书上论述:真正的学习并不是一个人关起来苦读,或如古人那样需要悬梁刺股地读死书和死读书。真正的学习借助于有效的表达和倾听,他能很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并以开放的心灵容纳别人的'想法。他经常会自问和反思“为什么”,理性地分析并得出结论,然后他会和别人充分交流,并对不同于自己的观点抱宽容和尊重的态度。而我们在学习时常常不考虑与人沟通并听取别人的观点,而无法超越自我的局限,或不能从错误中学习。

  这不是我们所应该学习的吗?我认为,其实,我们并不是不在学习,每天教学在第一线,每位教师肯定都有所感悟,有所困惑,我们只要多一些讨论,多一些表达自己的想法,多悟多写,这不就是我们身为教师最好的学习方式吗?对于教师来说,反思是一个积极的思维活动过程,同时也是积极的行为改进过程。

  让教师自己承担起学习和能力提高的责任,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具有学习的主动权和自主权,这又是一个不断的自我监督、自我调节、自我激励、自我强化的过程。反思是教师成长和自我发展的基础,教师从经验中学习,在反思中成长,这正是反思的理论支点。反思强调“学以致用,学用结合”。教师通过反思,自觉地探索教育教学过程,在学中教,在教中学,这是教师自我提高的最佳途径。

  总之,读了本书,给了我很大的影响,其中的新一百条建议都比较有其独特的内涵,还需不断地学习以充实和发展。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4

  最近拜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一书后,这位大教育家的思想深深吸引了我,让我深受触动。《给教师的建议》不仅是一部教育理论专著,而且是一部教育实践的百科全书,书中不仅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

  苏霍姆林斯基在文中提到:一个教师要想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技巧,只有持之以恒地读书,读书,再读书。读书应该成为教师的精神需要。读到此我开始反思自己,从教几年来真正读过的书有几本?每天不停地忙于备课、上课、批改,管理班级,总是抱怨没有时间读书,而闲暇时会抱着电视看个没完没了,或闷头大睡,而那些教育书籍却安安静静地躺在书架上,早已落满了灰尘。此时,想一想实在是可悲!可怜!

  教师不读书,就会越来越不能胜任教育教学工作,自己淘汰自己,冷静下来一想,觉得大师的话非常有道理,从教10于年来,自己每天都在重复着昨天的故事,面对着知识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深感自己的老本真的已经不够用了。那么唯有读书才能让我们摆脱“坐吃山空”的尴尬境地!才能充实我们的头脑,提升我们的思想。

  让我们牢记大师的建议:书籍是教师的第一至爱。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应该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让我们做一个爱读书的人吧!

  阅读应当成为吸引学生学好的重要发源地。一个有思想的人如果不反复阅读自己心爱的书就无法生活。 儿童的学习越困难,他在学习中遇到的似乎无法克服的障碍就越多,他就应当更多地阅读。阅读能教给他思考,而思考会变成一种激发智力的刺激。他还强调指出:能够在阅读的同时进行思考,和在思考的同时进行阅读的学生,就不会在学业上落后,而没有学业落后的现象,教师的工作就容易了……这样的句子在整册书中随处可见。那么从大师的这些话中,可以看出学生喜欢上阅读是何等的重要,读了大师的这些建议后,我对班里的同学进行了分析,觉得确实是这样的。

  拿到一篇文章后一般能够流利读下来的同学都是成绩比较好的,而等课文学好后也不能流利读下来的就是学习成绩不行的几位,看来阅读真的很重要,我想,这对我今后的教学是一种启示,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一定要重视学生的阅读兴趣的激发和阅读能力的培养,要多布置阅读文章的作业,给同学们多讲讲故事,以此来引导他们对阅读的兴趣。尤其是对学困生的辅 导,将从阅读方面下手,进行新的尝试,从“根“上解决他们贫困的原因。阅读是开启学生智力的重要手段,让阅读成为孩子的第一需要吧!在阅读的同时能够思考,在思考的同时能够阅读。这将是学生终身受益的法宝。

  苏霍姆林斯基对学生的热爱,对教育事业的忠诚与执着,他深爱着每一个学生,他关怀着每一个成长的生命,他与学生朝夕相处,与他们一起活动,一起读书,一起旅行,了解他们的.欢乐和痛苦,关心他们的成功和失败。学生在校期间的全部生活,都是他的研究对象。他曾32年如一日地写着自己的教育日记,所有所有的一切,带给我们的不是抱怨与痛苦,而是一种发自心底的幸福与成功。读到这些,审视自我,深感渺小,我们距离苏霍姆林斯基竟然是那样的遥远。是的,爱是教育成功的秘诀,这句话我们不知重复了多少遍,可是我们饯行的又有多少呢? 教育是一种精神活动,也是一种脑力劳动。我想,只有当教育者走进受教育者的心灵的时候,教育的价值才能真正体现出来。

  总之,读《给教师建议》一书,受益良多,其揭示了教育的真谛,其理论和精华只有细细地品位才能感悟和吸收。我想,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我将有选择地应用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技巧,同时我将听从霍姆林斯基的建议,每天不间断的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让读书将成为我心灵的自觉。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5

  《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是苏霍姆林斯基专为中小学教师而写的,再根据我国的国情和需要,译者选择了《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的精华部分,另外从苏霍姆林斯基的其他著作里,选择了有益于教师开阔眼界,提高水平的精彩条目作为补充,全书有一百条,统称《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书中每一条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书中众多理论对我影响深远。它让我明白了原来学生这样教。会存在那些不足,那样教会出现什么样的问题。读后我思绪万千,久久不能平静,我为大师给我指引教学方向心中激动万分。

  第一个感受:爱学生

  霍姆林斯基针对教师的困惑和不解,好象与教师面对面地交流一样,他的文章中使我懂得了:教师的职业就是要研究人,长期不断地深入人的精神世界。世界上没有不可救药的儿童、少年。我们教师就是要做到使这个幼小的人的身上所具有的美好的、善良的人性的东西不受到压抑、伤害和扼杀。因此,每一个决心献身于教育的人,应当容忍儿童的弱点,缺点,甚至不良的嗜好。如果对这些弱点仔细地观察和思索,不仅用脑子,而且心灵去认识它们,那就会发现这些弱点是无关紧要的,是每个孩子年龄阶段所表现出应有的特征时,你会为自己生气、愤怒和加以惩罚的行为感到可笑。我们要理解儿童的行为,懂得儿童是一个经常在变化着的人。教师的心胸要宽广,做到把自己的心分给每一学生,在自己的心中应当有每个学生的欢乐和苦恼。参与学生的活动,让学生感觉老师是他们学习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分子。懂得这些对我有很大的启发,我带着这种对孩子的热忱投入到工作中去,前途不再迷茫,师生关系会比以前更融洽。

  第二感受:尊重每位学生的特异性

  在书中,苏霍姆林斯基高瞻远瞩,很明智地提出:教育者的使命就是让孩子各方面得到和谐发展,这种和谐发展的前提又是对每一个学生个性的尊重。“和谐的教育——这就是发现深藏在每一个学生内心的财富。教育的明智,就在于使每一个人在他的天赋所及的一切领域中最充分地表现自己。”正如文中提到的语文老师尼娜彼特罗芙娜的学生米哈伊尔一样。尽管米哈伊尔在平时上课中让尼娜彼特罗芙娜气得脸色发白、双手颤抖,但当这个“两分生”——米哈伊尔很潇洒地为她修理好电视机后,尼娜彼特罗芙娜感到非常的难受,甚至是久久地坐着,哭着……尼娜彼特罗芙娜深深地感到自责:我们做教师的'人,怎么会没有发觉,在我们认为无可救药的懒汉和毫无希望的“两分生”身上,在他们的心灵和双手里,还蕴藏着天才呢……

  第三点:多读书

  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些优秀教师的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于他们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他们的知识的大海。如果一个教师在他刚参加教育工作的头几年里所具备的知识,与他要教给儿童的最低限度知识的比例为10:1,那么到他有了15年至20年教龄的时候,这个比例就变为20:1,30:1,50:1。这一切都归功于读书。我想:这也就是许许多多优秀教师之所以优秀的根源。在今后的日子里加大阅读量,多读书,读好书,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是啊!我们应当在自己所教的那门学科里,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只不过是入门的常识,在科学知识的大海里,我们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之一粟。读了这些,我茅塞顿开,教师的时间问题是与教育过程的一系列因素和方面密切相关的。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怎样使这些小溪永远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断的流水,这是我们安排时间时应该首先考虑清楚的!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6

  自己在教学中,经常会思考一个问题:如何激发小学生学习愿望?而本书给了一剂良药。从幼儿园进入小学一年级,学生最初的学习愿望是很强烈的,随着时间的推移,为什么有部分学生的学习愿望逐渐丧失呢?原因有很多,如何激发和提高学生的学习愿望呢?该书给了我们答案。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想要好好学习的愿望,是跟他乐观地感知世界(认识周围世界,特别是自我认识)不可分割的”学生要想对知识和真理保持持续的兴趣,必须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体验到紧张、激动和惊奇,继而由此带来的胜利感、自豪感可以无限激发儿童求知的欲望。儿童强烈的学习兴趣与他丰富多彩、引人入胜的智力生活息息相关。因此不能让儿童禁锢在教室里,让他跟气象万千的世界隔绝开来。但是作者并未否认识记和背诵的作用。而是把记忆的努力和思考的努力结合起来,对周围世界的现象和规律性深入思考时,才能真正促进智力的发展,保持思考和记忆的和谐,唯有这样,才能成为一个好学生。

  要达到和谐发展,作者通过自己的实际经验给了我们一些实用的建议:

  1、开展“思维课”—到自然界去“旅行”。带领孩子们去花园里、树林里、湖岸边去,在他们面前展示各种事物、现象、关系和依存性的多种多样的的细微差别。教会学生积极地看见世界,防止儿童眼睛里好奇火花熄灭。儿童对从周围世界里揭示出来的东西的强烈兴趣,是他渴望知识、追求认识真理的志向的源泉。当儿童用自己的智慧把握住一个真理以后,他会借助它去解释许多新现象。当产生更多不理解的东西时,他对知识的追去就更加迫切。这种精神状态能够促进儿童以巨大的积极性和强烈的兴趣去感知和识记。让知识处于运动之中,让知识变成儿童思维和劳动的工具,在运用知识中表现自己的智慧,表现自己的为人。儿童在探索世界的过程中,就是个性在创造性的思维中,就是在解释和深刻理解这些现象中进行自我表现的过程。正是在这里,他感受到自己是知识的主人,不断体验到运用知识的欢乐和自豪,他就会把这种对待周围世界的态度迁移到自己身上和书籍上来。当儿童的智力生活是在书籍中度过的时候,他的学习愿望才能确立起来。

  2、编订“童年阅读书目”,力求让每一个儿童阅读一些关于自然界、关于本民族的英勇的过去、以及关于文化、科学、教育的优秀作品。只有书籍成为儿童最具有吸引力的精神需要的地方,才有学习的愿望。在这些图书中,英雄人物的书籍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成为孩子模仿的榜样。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而自我教育始于儿童对人的道德高尚和伟大的向往。当儿童在赞赏英雄人物的道德美和努力模仿的时候,就会联想到自己,用一定的道德尺度来评价自己的行为和自己的为人。学生对书籍的思考越多,他的内心由书籍而激发的'喜爱敢越强烈,学习愿望越高。

  3、激发儿童的语言创作。经常跟儿童进行关于书籍和创作的谈话。让儿童给同学们讲解自己感到激动的事情。在晨会上,朗读自己写的故事和诗歌,设法使儿童把自己对知识的热爱转移给同学们,让智力情感激励其他学生。老师也可以点亮第一颗火花,把自己的细想传达给孩子们,激发儿童创作的意向。

  4、让劳动付出成为儿童自尊感的源泉。只有付出跟儿童的自尊感密不可分时,他的劳动才能成为快乐的、诱人的、自愿的劳动。让儿童为自己的努力付出感到自豪。让儿童在解决问题中一步步体验到成就感、胜利感。这种胜利是儿童自己经过艰苦努力而得来的。正是这种发现的欢乐,这种靠自己努力而完成的欢乐,才是人自尊感的源泉。这是这一种强大的教育力量,我们要防止儿童的脑力劳动得不到任何结果的现象。儿童学习愿望的源泉,就在于进行紧张的智力活动和体验到去得胜利的欢乐。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7

  有人说:“书籍就像你的朋友。”好的书能够帮助你,鼓励你。《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就是这样一本书。自从学校发下这本书后我仔细的读一部分,虽然没有读完但已经是获益匪浅了。中给教师提出了一百条建议,每一条建议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我现在只读了期中的一多半。期中有许多度我帮助很大的有以下几条:

  一〃时间

  我觉得第二条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和第三条建议:教师的时间和教学各阶段的相互依存性对我现阶段的帮助是最大的。现在我最深刻的感触就是时间不够用,每天就是备课、改作业、看孩子。总觉得时间就像口袋里的钱一样不够用。一直觉得备课就应该老老实实坐在那里、看教材、做练习、备学生、备课堂。可是苏霍姆林斯基的教学实践告诉我时间不取决于它的长度取决于它的宽度,就像哪位历史老师说的那样“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我的时间从哪里来?不能只依靠上班那一点时间来备课,要把备课渗透到生活的任意空闲。用终生的时间来准备这节课。每天都读书、做题尤其是高考题,而且要在这些的基础上多思考怎么样把这些都教给学生。

  苏霍姆林斯基说“敬爱的小学教师们,你们的工作做得怎么样,这直接影响着中年级和高年级教师的时间预算表。”但是对于我们的学生来说他们的小学时代已经过去,我们无法改变已经成立的事实,只能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弥补。我们的学生绝大多数都是在小学时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没有良好的学习基础。初中甚至小学的最基本的知识都没有把握能够掌握住,比如我曾经带的一个学生,让他计算三分之一加四分之一等于都少的时候,他是这样算的。因为分母相同是分子相加,故分子相同是分母相加得七分之一。而且不知道这样做错在哪里了。而且学生的读写能力也有很大问题。以前我只是抱怨想改变学生的这种现象但又不知从何做起总是出力不讨好,给学生叫得越来越多越来越细,可就是不出成绩。心里着急,总是觉得学生知己不知道学没有想过重新培养孩子们的学习能力。现在通过阅读《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一书我认识到一定要让学生在读写的同时会思考、会学习、会表达。不要只关注学生的成绩,要看到他们的每一次进步,表扬他们的每一次成功,鼓励他们的每一次尝试。

  二〃学困生如何教育

  如果说时间是现阶段对我帮组最大的那么第十九条建议:阅读是多“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治愈的重要手段和第五十一条要使知识“活起来”就是对我影响最深远的。在以往包括现在的教学过程中我最感觉难办的',也是最想办到的就是怎么样让学困生能够进步以前没有看这本书的时候对这个问题总感觉束手无策,心有余而力不足。不知道该从哪里入手。学生记不住知识总是抱怨学生不努力,懒惰,没有进取心。现在我有些理解学生啦,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特点,也有自己擅长的内容。虽然学生们小学的时候有缺失但不代表就一直缺失。学困生的产生不在于学生本身,而在于他们的脑力劳动不够丰富,只有阅读才能提高。这里的阅读并不是说单纯意义上的看课外是,理科的阅读应该来源于习题和科普书籍。就像苏霍姆林斯基说的那样:“正是这一点(阅读)在”学习困难的“学生的脑力劳动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阅读不仅能挽救某些学生免于考试不及格,而且可以借助阅读发展学生的治理。”学习困难的“学生读书越多,他的思考就越清晰,他的智慧力量就越活跃。在学校生活实践中多后进生个别施教的工作,其要点就在于经过周密考虑的、有见地的、有组织的让学习较差的学生阅读一些科普读物。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8

  最近苦闷于班级几个后进生的学习。每次考试,都因为最后三名学生的成绩差,导致班级整体平均分被拉下。我就翻看《给教师的建议》向苏霍姆林斯基求教。目录中“我怎样研究和教育学习最差的学生”这几个字吸引了我。打开书,认真读下去,期待能得到导师的指点。

  苏霍姆林斯基曾在课堂生上针对落后儿童的脑力劳动开展研究。他发现能力的差的学生并不单纯就是记忆力降低的儿童。而是因为他们的思维僵化。为了改变这类儿童的思维,他采用强迫儿童背诵的方法,结果失败了。他又采用药理学的方法,甚至在自己身上做实验,也失败了。最后他发现,人的思维收到心理和精神生活的和谐影响。因为就是说,落后儿童并不是单纯因为我们平常所说的脑子笨造成的,而是因为他的心理造成的。比如对老师的喜好,对班级环境的感受,家长对上学的态度等。这和“亲其师信其道”道理是一样的。

  苏霍姆林斯基接着研究了他教育过的107个落后的学生。他发现他们的智力不正常的原因好像是多种因素叠加起来导致的。多数时候是因为儿童在婴幼儿时期生过病:风湿病、软骨病、脑膜炎等。但是,如果没有第二种原因——儿童早期受到了不正确的.教育,那么还不至于造成太严重的后果。一般是儿童早期不正确的教育加重了他们在发展方面的落后。

  儿童早期不正确的教育一般有以下几种:

  一、不健康的,经常发生冲突的家庭关系,特别是家长的酒精中毒症。在这种家庭里,儿童智力早期落后的征兆并不明显,但是很快就会变得十分突出了。

  我们都知道良好和谐的家庭关系影响着孩子的性格,却不了解他们还直接影响着孩子的思维和智力发发展!细细想想,是有道理的。我身边就有好几个这样的例子。我们也经常在办公室里听到有同事担忧地说班级某同学家长闹矛盾打架怄气,闹离婚抢孩子的教育抚养权或者嫌弃孩子是拖油瓶没人管孩子。一般情况下这样的孩子学习习惯和学习成绩会迅速滑坡。

  二、家庭智力生活的局限性和惊人的贫乏性,是儿童智力落后的原因之一。

  苏霍姆林斯基调查过几个不幸的儿童,他们的母亲在跟孩子的交往中,所使用的语言里总过不超过—300个词汇。所以这些儿童对于人们平常从童虎、民歌里引用的那些词的情感色彩竟然茫然无知。

  这让我想到了我的语文课堂。有的学生对语言反应非常迟钝,他们读完一段话,没有感受,写不出批注。即使听了别人谈论的读书感受,也迷茫麻木。就拿今天讲的《穷人》这一课来说吧。当我们讲到桑娜一家的贫穷是,多数同学都能从文章的环境、对话等细节描写中感受到了这一家的穷苦。起立发言的同学有的热烈盈眶。但是有两个同学听了之后毫无反应。他们的课本批注也没有含金量高的内容。而有的学生家长的文化素养比较高,家长的语言表达对孩子来说就是很好的示范作用。所以,他们说话来也很有条理,关联词用得也非常得当。有的家长文化程度低,语言表达能力也不太强,但是他们给孩子选择了各种有价值的书籍。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积累的丰富的语言。所以,高素质的家长和有营养的书籍都有助于孩子智力的提高。所以,如果孩子有勤于学习的父母或生书香型家庭,是巨大的幸福!

  三、落后的儿童多数是因为在出生后最初的2—3没有接受完整的母亲教育。

  作者研究了几千个家庭中儿童的智力对于母亲的依赖性。他发现如果孩子在2—3岁的时候没有接受母亲的爱抚的、慈祥的、忧虑的目光,没有听到过本族语言的细腻而充满感情的音调,那么这个儿童的智力生活就会跟正确的母亲教育的儿童走向完全不同的发展道路。

  这在当时是个惊人的发现,这是一般教育学里未曾开垦的处女地,这是个全新的领域——母亲教育学。

  读到这里我非常惊讶!原来孩子的智力发育和幼年时期的母亲教育有这么重要的关系!这个观点应该让我身边的妈妈们和即将做妈妈的朋友们好好看一看,读一读。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重要性!所以,做个负责任的妈妈很重要!做个好妈妈,从陪伴孩子开始!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9

  “检查练习本吞没了我所有的空闲时间”。这是苏霍姆林斯基在他的《给教师的建议》里提到的一位女教师说的话。刚读到这句话,立即引起了我的共鸣。确实,作为教师,每天被“练习本”占去的时间太多了。我想,怎么样检查学生的作业本应该是一件非常困惑的事情,特别是像我们英语学科跨班级较多的教师,面对着办公桌上一叠叠作业本,重复操作着枯燥、单调的劳动。我们想尽量压缩批改作业本的时间,可是有时候作业本上大量的错误不得不花费我们大量的时间,工作量也可想而知。而在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中,他给了我们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他告诉我们要想减轻教师检查作业的负担,首先就要培养学生的言语素养。在英语学科中,要重视孩子对英语语言的感觉,对英语单词的敏感性,对语音语调的优美性的。因为语言这门学科,重在学生对其的感觉性。这要培养起来需要教师平时在课堂上花很多时间,不是一时半会能完成的。要将功夫下在平时,通过各种手段来使提高学生对英语的感受能力。苏氏也给了我们很多借鉴的方法,那就是要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把英语用于平时的日常生活交流。将头脑中的知识和活动建立联系,要把自己的学生从书本和思考引导到活动,再由活动引导到思维和词,将他的知识“投放周转”,这样逐渐会建立他对英语语言的敏感性。

  第二,让学生准备一本错题本,把自己经常错的'题目摘录下来,经常拿出来阅读或者反复识记。或者是一本笔记本,一个阶段的学习下来,全面的笔记本包含有许多内容,如随堂笔记、语法精华、规则口诀、English诊所、名言谚语、实用英语等等,一本好的笔记本,是学生学习英语心血的凝聚。

  第三,让学生对于完成家庭作业先做好仔细、周密的准备,以预防错误。在这里我觉得要让学生先喜欢上做作业,这样他们才会认真对待作业。要让学生喜欢作业,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首先我觉得应该减轻学生的作业量。布置一些他们感兴趣的作业。像英语这门学科,可以让有声作业和笔头作业相结合,还有就是时常问学生意见。我经常在布置作业的时候问学生这点作业是否过多,毕竟这直接引响到他们完成作业的质量。质量保证,那么教师的批作业时间也随之减少。在学生的作业本上我也会给之于评价,比如说最简单的Good。学生看到他们的作业受到老师的表扬,对他们下次的作业肯定受到鼓舞,学生之间也会彼此鼓励。

  第四,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自己的情况制定一套检查练习本的方法。但苏霍姆林斯说:“经验证明,最合理的一种方法是定期抽查。”当然小学生的作业我们需要天天检查。可是针对那些课堂上写在书上的作业,我们可以定期抽不同的学生进行抽查。有些教师认为只要检查那些在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而我觉得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要检查。因为这样你才能清楚你上课的内容是否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吸收,是过于简单还是困难。

  想让学生的作业正确率提高,检查学生的练习本的时间想少下来,重在我们的课堂中的教学效果上,学生习惯的培养。作为英语老师在低年级的时候就注意学生的良好习惯的培养,先是单词字母的书写工整,然后是培养学生有声作业的认真完成。在中年级阶段,培养学生对语言语音的感知能力,完成作业能认真检查。在高年级阶段,培养学生学习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解决问题,让学生在思维中完成作业,减少机械的重复的巩固练习。学生作业正确率必然提高。这样练习中就不会出现很多让老师感到莫明其妙的错误.

  以我的经验来看,第一,作业要用心布置,不能太滥太多;第二,组织互助的学习小组,小组成员互查;第三,除了论述性的作业,如果有标准答案(不管有几种答案),都可采用在教室墙壁上张贴答案让学生自查的方法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0

  之前细细品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书中共谈了一百条建议,读完此书,我觉得深受启发,收获良多,在书中他大家提倡阅读的重要性。尤其提倡教师和学生要多读书,以下是我对此的一些体会,可能还很不成熟,提出来和大家交流。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读书可以提高学困生的成绩。他认为:“学生学习越感到困难,他在脑力劳动中遇到的困难越多,他就越需要多阅读,正像敏感度差的照相底片需要较长时间的曝光一样,学习成绩差的学生的头脑也需要科学知识之光给以更鲜明、更长久的照耀。不要靠补课,也不要靠没完没了的‘拉一把’,而要靠阅读、阅读、再阅读。”在我们的身边不乏“学习困难”的学生存在,他们对知识的接受能力明显比普通学生差,好像“什么都学得很差”。我一直认为对这些“学困生”不能要求太高,认为这些学生连教材上的内容都不能很好地理解掌握,去读其他的书籍,就是增加他们的负担,也会浪费时间。在教学中我仅仅希望“学困生”先能够把基础知识掌握好,如:把课文读熟,把生字都认会,要背的课文能默写出。但是这样做的结果我也发现了——这些“学困生”还是不能进步,学过的生字转眼就忘,读起课文疙疙瘩瘩,语句不通,更别说写好文章了。这位伟大的教育家的这一点想法确实新颖,我们以前做的方法也确实值得思考:把学习仅仅局限于必修的基础这种做法是否会扼杀学生的脑细胞?至少我们的做法让他们失去了学习的乐趣。看来我们不妨尝试一下苏霍姆林斯基用“阅读、阅读、再阅读”的方式来为这些学困生打开另一道知识之门,也许他们会在这里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学生需要读书,教师则更需要读书。

  苏霍姆林斯基在许多条建议中都提到,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就是要读书,读书,再读书。他告诫我们要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当作饥饿者的食物。要有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坐下来,深入地思考。我们教师不应该满足于教给学生一本教科书,要结合现代生活信息诠释教材,以创新精神指导学生思维。哪怕是指导班级活动也要有新颖的形式、主题。“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这些教育理念、教育信息的取得,无不需要每天不间断地读书,如潺潺小溪,每日不断地注入思想的大河。唯有自己的宽广才能培养他人的多才。一些优秀教师的.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于他们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他们的知识的大海。

  要永远保持活力,就得有潺潺不断的流水,这就需要我们做一个会读书会思考的人。大多数时候我们都忙着批改作业、教育学生、上课、听课,有多少时间在煞有其事地捧着教育名著或教育杂志在阅读呢?只有在写论文、写计划时,才想起找一点书来,看看有没有可以借鉴的文章,从繁重的工作中抬起头来,其实阅读教育理论专著是最根本的解决之道,就如哲学一样,学懂了指导性的著作,有了深层的方法论的积累,很多教育教学中的困难就会迎刃而解。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教师的进步源于读书,教师的幸福源于创造。经常读书和思考,能够使人善于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作出反思,并为自己的今后指引正确的方向,丰富自己的理论经验。一些优秀教师的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于他们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他们的知识的大海。 当然,书与实践紧密结合这才是学以致用,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典范。

  师生共读书,用书本点亮知识的火焰,用书香浸润自己的人生,这正是与我们努力打造书香校园这一思想相符合。

  读一本好书,就像在聆听良师的谆谆教诲,读《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更是如此,他像一位挚友,平易近人,娓娓道来,让我在“润物细无声”体会和领悟苏霍姆林斯基的伟大教育思想,以上谈到的仅仅是苏霍姆里斯基教育思想的冰山一角,其中还有更多的精华等待我去发掘、领悟。最后,让我用书中的一组词语结束今天的发言,那就是:读书,读书,再读书!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1

  本学期,我们的王校长给大家推荐了好几本著名的教育专著,建议我们要抽空学习学习。《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就是其中的一本,端午节放假期间,我认真读了这本书。在阅读过程中,我从苏霍姆林斯基清新的笔调中读到了很多的东西,他没有空洞的理论训导,而是以提“建议”的形式,将他对教育的认识和体验与你娓娓道来。他不喜欢大而空的说教,而是深入你的内心,联系教育生活的实际,用了很多生动的事例和实际体会,把枯燥的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观点阐述得生动、给我们提出许多饱含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的建议。整本书读来令人倍感亲切、深受启发。那些关于教育的真知灼见,值得我们一遍又一遍地阅读、品味。

  这本书最先吸引我的是“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它确实让我产生了很大的共鸣。在平时的工作中我们都认为时间总是不够用,每天总是备课、上课、写反思、批改学生的作业,参加教研活动等,忙忙碌碌的一天时间就过去了,可收获却不大。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这本书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建议:读书。他认为:读书是节约老师时间有效的方法之一。读书不是为了应付,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他还在书中举了一个例子:一天,一位老教师上了一堂非常精彩的公开课,她的风采吸引了在场的所有老师。当别人问她:“你花了多少时间来准备这节课”时,这位老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准备的!”在感动之余,我也豁然开朗。我们不应该总是抱怨时间太少、事情太多。而应该抓住一切可利用的时间来丰富自己的知识。书中所举的那个教师的例子就是最好的证明。他的成功之处就在于他用了终生的时间在扩大自己的知识储备,持之以恒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技能教育技巧。我们只有主动地学习,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才能学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使自己成为一个研究型的教育工作者。

  其次,“怎样使学生注意力集中”这条建议也对我帮助很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注意力不集中是每一位教师感到头疼的问题,特别是在上课或进行学习活动时,有些学生特别爱开小差,于是在老师他们的评语中都有这样一句:“希望你上课专心听讲,不做小动作。”应该说,注意力不集中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有很大的关系,他们特别容易被一些奇异的、刺激的事物所影响,他们的注意力保持不了多长时间,这是他们的天性使然。但如果我们放任自流,不去培养他们的注意力问题,那样的话对他们的学习是一个极大的影响。但如果你去强制,效果肯定是不好的,即使看着他坐得端端正正,说不定这时候正是“身在曹营心在汉”。他究竟给我们提出了怎样好的建议呢?在这里,他说“要能把握儿童的注意力,只有一积极途径,这就是要形成、确立并且保持儿童的这样一种内心状态——即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状态,使儿童体验到自己在追求真理,进行脑力劳动的自豪感。”

  这样的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可是有一定的困难。我对这段话的理解是:如果上课时老师单靠知识的本身去吸引儿童,这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很多时候学习本身就是一种艰苦的劳动。我们需要做的就是要设法让学生的思维与我们所讲的知识发生联系,使他不感到特别的陌生,使他有一种想要了解更多的欲望。我们要想使学生在课堂上保持比较长的注意力,你就要将学的内容与他所掌握的与这一部分有关的知识让他们发生联系,他就会想法去了解其中的前因后果,注意力也就会越集中。

  苏霍姆林斯基用他30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向我们阐述了教育的真谛,虽然他来自于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国度,但他闪光的思想对我们这一代来说,仍有着重要的意义。教育的问题是共性的,它不会因为时代的变迁而改变或消失。书中的许多经验都值得我学习和反思,这些都将成为我一生享用不尽的财富!《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是一本好书,好书的特点之一就是常读常新。我想,当我在教育上遇到困惑时,我还可以再读一读这本书,一定会有新的收获。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2

  作为一名新教师,读完此书,可以说是受益匪浅。虽然现在教育形势发生了很大改变,但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对现在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丝毫不过时。苏霍姆林斯基不愧为伟大的教育理论大师,针对教师的困惑和不解,好象与教师面对面地交流一样。书中每一条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有益于教师开阔眼界,提高水平。

  书中众多理论对我影响深远,感受也颇多。比如“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是啊,我们经常听到老师们这样讨论“我忙,没有时间啊。”平时我也经常这样地抱怨。一昼夜只有24小时,每天在单位工作的时间只有8小时,而且这8小时是排得满满的:备课、上课,批改学生的作业,辅导后进生,学生常规管理;有时还要接待家长,布置班级环境,完成大队部工作等等,已经是有点应接不暇,更何况现在还要抽出时间来搞科研。那么教师的时间到底从那里来呢?带着这个问题与烦恼我仔细阅读了这一章节。书中写到: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着作。书中所举的那个历史教师的例子就是最好的证明。他的成功之处就是用他的终身的时间在扩大自己的知识海洋,持之以恒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技巧。教师的时间问题是与教育过程的一系列因素密切相关的。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怎样使这些小溪永远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断的流水,这是我们安排时间时应该首先考虑清楚的!我想,作为教师,每天还是应该挤出点时间,阅读一些和教育教学相关的刊物或书籍,了解教育新动态,学习先进的经验,以便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当我读到“第一次学习新教材”这一章节中,似乎找到学生学业落后的根源——就是第一次学习新教材没有学好。很多学生,作业的正确率不高,考试成绩不理想。有些作业中的错误,甚至纠正的四、五遍,还是不能理解或者正确改正。我总认为是他们上课不听讲或者做作业粗心导致的结果。其实,读罢这一章节,我有所钝悟,第一次学习新教材是由不知到知、由不懂到理解的过程。所以,不管是老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要重视“第一次”,在“第一次”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真正理解教材内容。

  再比如“给刚参加学校工作的教师的建议”。和许多刚参加学校工作的教师一样,我也困惑,要做的事情很多,该如何着手?在这一章节中,我找到了答案:首先必须点滴的积累作为一个教育者的智力财富和教育的明智。“教书育人”,作为老师,作为教育工作者,使学生通过学习获得知识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学校教育,使得他们获得真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世界观。要培养学生,首先要培养自己。我们不妨按照书中的建议尝试一下,带着这样的一些问题读书:怎样生活?怎样成为学生的楷模?怎样把人类积累、获取的道德财富,从年长的一代的心灵和智慧中传授到年轻一代的心灵和智慧中?怎样才能使理想的光辉照进学生的心田?将书本上获得的理论知识,在实践中不断的反思与改进,让我们的教学工作不再局限于书本知识的传授,而是提升至对学生思维和思想的关注。

  古人云:“开卷有益”。常读书和常思考,会使我们勇于和善于对自己的教育教学作出严格的反省和内省,既要正视自己之短,又要努力探究补救途径,总结自己的或同行的成功经验,从中提炼出可供借鉴的精华,为理论的突破打牢根基。读书,能使你的知识变得更丰富,若干年以后,“教科书在你眼里看来就浅易得像识字课本一样了”。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3

  这个假期如往常一样,学习了几本书,当我看到叶圣陶先生的《给教师的建议》这个书名时,我就被深深吸引了,就好像看到宝典书籍,迫不及待地翻开来阅读,翻了几篇叶圣陶先生的文章,实在是太受用了。整本书皆是收录的叶先生的随笔,发表文章。那些先前只一知半解地听说过“教,就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如今,总算是还知道了名句的出处。叶先生用他及其朴素无华的语言,向我们阐述着他的教育理想与思考。给我干涸的心灵注入了一股清泉。当然,本人才疏学浅,只得了其中些许皮毛。下面,我浅显地谈谈我的收获。

  叶先生在《论国文精读指导不只是逐句讲解》一文中提倡教书逐句讲解是老法子,也不符合教学的旨趣。那国文教学得怎么教呢?叶圣陶说得遵循明晰的目标来,即养成阅读书籍的习惯,培植欣赏文学的能力,训练写作文章的技能。

  学会预习助力学生养成阅读书籍的习惯

  好的习惯能够使孩子终身受益。叶圣陶先生在这篇文章中就指出了预习对于阅读习惯的养成的重要性。他说,当学生在预习的阶段,固然不能弄得完成头头是道,可是教他们预习的初意本来不要求弄得完全头头是道,最要紧的还在让他们自己动天君。他们动了天君,得到理解,当讨论的时候,见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结果正相吻合,便有了独创成功的快感。这句话真是一语点醒梦中人啊!如今我们的阅读课留给孩子真正思考的机会是越来越少了,加上如今教辅参考书的横行霸道,让学生不乐于动脑子,不想着动脑子自己去探究课文的难点了,这是很可悲的一件事。当然,提到有效的预习,可以讲很多,我觉得最主要的是给孩子真正学习、预习的'时间,若只是漫无目的的给孩子一个预习作业,那孩子肯定也是无处入手,有效性是让学生真正能得到学习的关键。

  自我实践提高学生欣赏文学能力

  叶圣陶先生说,所谓欣赏,第一步还在透彻了解整篇文章,没有一点含糊,没有一点误会。这一步做到了,然后再进一步,体会作者意念发展的途径及其辛苦经营的功力。体会而有所得,就是欣赏了。阅读方法我们分精读和略读两种。教材中对于精读和略读的要求是有明确的要求的。精读,更多的是教者通过层层剖析,让学生习得某种学习方法,略读是带着方法去自己学习实践,最终找到探究的答案。叶圣陶先生说了在精读课文讲授时,可以借用看图画、听音乐的形式来帮助学生构建意象。那么,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创设情境了。有所不同的是叶圣陶先生更多的是强调让学生自己去用眼睛看,自己去用耳朵听。在自我实践中提升欣赏能力。如,在教授《渔歌子》这首古诗时,调动学生的五官感觉去感知这首古诗的颜色,律动,甚至是味道,那么“青箬笠”的青,“绿蓑衣”的绿,因为蓑衣的蓑草是刚刚做成的,还有新鲜的味道,这样一来,这字里行间里就太有生活味了。

  从课文写法中去习得写作文章的技能

  叶圣陶觉得写作文太简单了,只要识的字的,就可以写文章了,重在如何把文章写好,他觉得教材中的写作方法正好给我们学生提供了借鉴的写作文的技巧。部编教材的单元编排都是以一个主题编排的,如部编教材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就是以动静结合的写法为主题,《四季之美》《鸟的天堂》篇篇美文,无不展示描写之物的动态美与静态美。那么这样的写法正好可以让学生用于自己的作文当中去,例如,我们的校园,放学后的校园是那么宁静,我们可以怎么写宁静呢?连鸟儿睡觉咂嘴的声音都听得见,这样的以动衬静的写法,在课文中学习到了,学生学习完这篇课文,那么,相应的就可以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

  总而言之,叶圣陶先生的《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从教育理念到教学方法,涉及到语文教学的方方方面面,字字珠玑,值得我细细回味。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4

  最近我一直在读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名著——《给教师的建议》一书。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智慧深深地吸引了我,我感受最深的地方有两点。

  一、做个让后进生充分体验学习快乐的教师

  每个班级都会有学习不用功、成绩比较落后的后进生,如何对付这些学生?往往是很多老师头疼的难题。对于班上那几个成绩总是不理想又没有家长辅导的学生,我也很头疼。曾经使用各种办法仿佛也无济于事,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应该尝试着用赏识的眼光来看待学生,慢慢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信心,让所谓的“后进生”也能体会到成功的快乐,这就是“赏识教育的理念”。教师应从课堂的点滴中努力去发现学生点滴的进步,哪怕是微不足道的优点,去赞扬、鼓励他,试着让他能看到自己的进步,帮助他们不断进步。而有时,我们教师又常常因为其作业不能认真完成引起的怒火而忽略了后进生那仅有的`、微不足道的优点。其实,我们应记住苏霍姆林斯基所告诫我们的话:“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

  二、做个爱读书、会思考的教师

  我感觉自己还算是个爱思考的教师,但仍觉得很惭愧,反思近两年来读的书籍少之又少,总是以时间不够用给自己找借口。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的智力生活就是停滞的、贫乏的,在他身上产生了一种可以称为‘不尊重思想’的征兆,那么这一切就会明显地在教学教育工作中反映出来。学生也就不尊重教师,更加危险的是,学生也象教师一样不愿意思考。”所以,教师要把课上好,就必须读书增进知识深度;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教育修养,就必须读书;教师要研究学生问题,处理学生问题,就必须读书增加心理学知识;教师还要使自己在工作中成长起来。

  所以,今后我要时刻提醒自己做个爱读书、会思考的教师。早就听说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是一本非常好的教育名著,我仔细阅读了《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后,觉得这本书的内容对我们教师很有借鉴作用。书中既有生动的实际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论分析。文字深入浅出,通顺流畅,极便阅读。书中每一条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有益于教师开阔眼界,提高水平。书中众多理论对我影响深远,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二条“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一看着题目我就被深深吸引了。是啊,我们经常听到老师们这样谈论“我忙,没有时间啊。”平时我也经常这样地抱怨。一昼夜只有24小时,每天在单位工作的时间只有8小时,而且这8小时是排得满满的:备课、上课、批改学生的作业、辅导学习能力比较差的学生、还要时常接待家长、处理学生之间发生的摩擦,已经是有点应接不暇,晚上回到家还要忙着家中琐碎的事情。那么教师的时间到底从那里来呢?带着这个问题与烦恼我仔细阅读了这一章节。书中写到: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对啊!这段话发人深省,让我从本质领悟了一些教育技巧的奥秘。在科学知识的大海里,我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一粟。明白了这些道理,一切抱怨都抛到了一边。书中所举的那个历史教师的例子就是最好的证明。他的成功之处就是用他的终身的时间在扩大自己的知识海洋,持之以恒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技巧。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5

  说实话,我本以为《给教师的建议》是一本晦涩难懂的教育理论书籍,而且一直以来,都因为工作忙而疏于静下心来读书,总借口没时间而不能够静下心来学习。寒假里,为了陪孩子养成读书习惯,我随手拿起老公从学校借来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可当我翻开书籍,仔细品味却让我有如获至宝、如遇知音之感。读完此书发现,虽然现在教育形势发生了很大改变,但苏霍姆林斯基那光辉的教育思想对现在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丝毫不显过时。苏霍姆林斯基不愧为伟大的教育理论大师,针对教师的困惑和不解,好象与教师面对面地交流一样,读完后,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本书一开始就提出了值得教师深思的问题:“为什么在一年级就开始出现落伍的,考试不及格的学生?而到了二、三年级甚至有落伍得无可救药的学生呢?”是这些学生太笨,是他们上课不专心听讲,还是从教师自身寻找原因?因为曾经遇到过这样的学生,所以我不由得陷入了沉思:作为教育者,我们是否做到了教育的公平性?是否做到了面向每一个学生?特别是弱势群体。学生再幼稚,也有他个人的思想和情操,有他独特的思维和心灵。他们不是我们恩赐或施展个人魅力的对象,更不是等待我们塑造的苍白魂灵。我们应该多一份关爱,多洒一些阳光给那些“落伍”得“无药可救”的后进生。苏霍姆林斯基曾提到,对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走到他们跟前,看看他们有什么困难,提出专门为他们准备的习题。学习差的学生脑力劳动的效果如何,不能要他们光听别的学生流利的回答,记黑板上的内容,而要设法使他们独立思考,因为思考的过程已经包含对知识因素的利用。要促使他们在每一节课上,在脑力劳动中哪怕获得一点点进步也好。说说容易做做难。我觉得我做得就不是很好,因为我给学生上着同样的课,提着同样的.问题,做着同样的作业,考着同样的试卷。

  我想,我做得不是很好,是我缺少教育素养的原因吧。而苏霍姆林斯基在《教师的教育素养》中恰恰提到,提高教师教育素养的主要途径是读书,读书,再读书,读书是教师的精神需要。做教师的都知道,每天必须做的几件事占用了我们绝大多数的时间:备课、上课、批改作业、管理班级、组织学生参加课外活动、处理学生之间的种种问题、应付上级领导的突击检查……现在还要抽出时间来读书搞科研。我真是不知道该怎样才能做好所有的工作。每天的工作如此忙碌,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在书中,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教师的时间从读书中来。只有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就像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一般。就像书中那位成功的历史教师说的:“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读到这里,我突然之间明白了,为什么有的特级教师能在课堂上得心应手、左右逢源、游刃有余,让人觉得听课是一种享受,而自己上课时尽管精心准备,教学环节的设计可谓精心,但在课堂上却往往显得捉襟见肘,感到语言贫乏,缺乏感染力。真是“书到用时方恨少啊!”原来,这是因为用一辈子来备课和用课前的几小时来备课,效果肯定不同。大师让我知道了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要知道作为教师,在科学知识的大海里,我们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那点基础知识,只是沧海之一粟。若我们没有“源头活水”,怎可能教出好学生来?所以今后,我要象要求学生那样要求自己: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

  作为一名教师,对于教学必须全身心的投入,必须学习学习再学习,读书读书再读书。作为教师,我们自己要有广博的知识,创新的思维,然后才能教出具有广博知识,能力突出的学生来。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相关文章:

《给教师的建议》心得04-06

教师的建议读后感03-13

给教师建议读后感03-30

《教师的建议》读后感05-25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07-27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精选】11-25

(精选)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06-02

给教师建议读后感06-28

《教师的建议》读后感02-27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精选]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