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瘾》读书心得

时间:2024-07-16 11:23:26 读后感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上瘾》读书心得

  我们得到了一些心得体会以后,可用写心得体会的方式将其记录下来,这样能够培养人思考的习惯。那么你知道心得体会如何写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上瘾》读书心得,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上瘾》读书心得

《上瘾》读书心得1

  关于猫这种生物,喜爱它的人甘愿为它彻底沉沦,喜滋滋地称自己为“猫奴”,而不爱它的人,则会将其贬为“冷漠无情的白眼狼”。但是,却有这样一本书,既能够满足爱猫人士对猫大神的喜爱之情,也能够让不爱猫、不懂猫的人从此对这种毛茸茸的小生物多一些了解,减少些误解。

  这本书叫《爱猫上瘾:毛茸茸的主人》,里面收录的是人与猫之间的小故事。尽管这些出自不同作者笔下的文章各有短长、水平不一,但这些文章却也恰到好处地折射出猫这种小精灵的百种不同。且不以文章深度论英雄,至少我从这些文章里读出了作者们的心思:他们是爱猫的,也是用心地描摹出猫在自己的生活中所扮演的不可或缺的角色。

  不论是从小养大一直到养老送终的猫,还是半路遇见从未深交却相逢恨晚的猫,亦或是因为偶然便成“姻缘”从此不离不弃的'猫,这些猫在饲主的眼里都是有灵性的天使。如果把猫称为“世间的小精灵”,那么这本书便是以图文兼具的形式,全方位、立体式地呈现出猫的可爱之处,以及它给饲主的生活和心境带来的改变。从这个意义上说,具有疗愈作用的不仅是猫,更是这本书。

  其实,这本书虽然写的是猫,讲的是往事,但从人与猫的故事中,我们看到的却是不同物种之间的真挚情感。这些爱猫的作者们如此静心动情地讲述猫的故事,也绝不仅仅是为了告诉读者猫有多可爱、有猫的生活多有趣,而是在传达着“一切众生,悉皆平等”的人道主义理念。书中的这些文章,可以让笑点低的人笑得肚子抽筋,也能让泪点低的人泣不成声。如果作者们没有带着情感和心思去创作,这些文章是断然不会具备如此打动人心的力量的。

  这些故事,既能见到温情一片,也能见到人类社会的残酷。如此看来,人们喜爱猫狗等小动物便不难理解了:它们比人类更简单也更纯粹。在这样一本小书里,能够传达出这样多的内涵,如此便可见出,作者们讲的故事,读者们自可以从各自的视角看到与猫有关的方方面面:心思细腻者见到的是猫之敏感、之冷傲、之古灵精怪,而实用主义者,则从文章里汲取养猫的实战经验以及与猫相处的小技巧。

  作为这个世间的小精灵,猫带给人们的不仅是乐趣,更能激发出人们对其他生命的负责感。虽然我们没有能力去救助每一只流浪猫,但如果能够好好善待目前饲养的猫,能够尽量地救助流浪动物,这也是功德一件,而且也能让自己的生命因此而变得深刻、富有且高贵。

《上瘾》读书心得2

  好像养猫的人不少也喜欢码码字,所以关于猫的书,从来就有很多,我喜欢的也有不少。像是朱天心的《猎人们》,写了可爱的各式各样的猫,寓居于猫的形体中的“猎人们”与人类相处的逻辑与不易;顾湘的《好小猫》,写的是一个“好姑娘”与猫有关的种种美好幻想。而这本《爱猫上瘾:毛茸茸的主人》也是本很有趣的书,不过由于是多人的“猫文”合辑,质量上多少有些参差不齐。

  其实我之前给顾湘那本书写过一篇评论,名字叫《仁者乐山,智者养猫》,下面有人评论说,“想必阁下一定没有真正和猫咪相处过”。

  嗯,那会儿确实没养过猫,所以就跟那个评论的人一起养了一只猫。

  说是一起养,其实大部分时间是在她那里,我只是负责买猫粮、去医院时的陪护,还有人家出去玩的时候帮忙顶个班,前后加起来也只处了一周的时间,可我知道我是喜欢她的.。

  我说的是猫。

  为什么会喜欢猫呢?最直接的原因,大概是觉得养猫很省事,不用陪着玩,也不用一早一晚出去遛。如果你在忙事情,那么猫会缩成一小团——过几天会变成一大团躺在你身边,天气冷还可以摸一摸来暖手,似乎无比美好了。

  但事实证明,“养”这种事情,从来都不会很容易,尤其是那是个磨人的小家伙——我实在想不出,这世上还有什么会像她这样堂而皇之,高傲又经常很二的生物了。

  所以读这本《爱猫上瘾:毛茸茸的主人》的时候,其中有几篇是很让“偶尔养猫”的我感同身受的。像是春树的《“大哥”失踪了》,写的是关于自己养过的、错过的猫的故事。养猫的人或许都经历过丢猫的经历,猫的陪伴从来都不像其他宠物——比如狗——那么显见,但在养一段时间之后,倘若这个时而不声不响,时而呼噜呼噜的家伙不见了,房间里的空落落却格外让人失落。猫脚司幽的《我会在温暖的地方等你们》是一篇很实用的流浪猫救助指南,也充满了作者的“私情”。韩小暖的《再也没有一只猫像你一样》,写的则是作者和一只“街猫”的相遇和别离。有些时候,缘分最好,也最坏。它的好在于它总能在不经意间写下奇迹,而它的坏呢,则是错过的痛楚,从来没有办法躲藏……

  集子里我最喜欢的一篇,则是丸子的《我要我们在一起》——叫这个名字的那首歌我也很喜欢。除了要忍耐人类的“迟钝”,“猫主子”另外要忍耐的,恐怕就是人类对着她们的自言自语吧。丸子的这一篇,差不多全都是自言自语,外带擅自揣度主子的意图,却写得很耐看。养宠物的人,恐怕不过是期待一个陪伴,“我要我们在一起”,可究竟怎样,才算得上是“在一起”呢?陪伴再惬意,也总要经历离别,除了祝福和期许,记忆与怀念,似乎并没有什么是可以真正实现和拥有的——但也许,尽管有些伤感——这样,已经足够了吧。

  为什么会喜欢猫呢?只是觉得有猫的日子,不必再寻找别的牵挂。可为什么是猫呢?那只是因为,一不小心遇见了,就“爱上瘾”了的缘故吧。

《上瘾》读书心得3

  相比于狗,我对猫的好感要逊色一点。因为狗不管面对何种主人,都忠诚如一,猫却不吃这一套,它更高傲不逊一些。换句话说如果有动物格的话,猫格要比狗格更高一些。狗的忠诚可靠让主人更安心,所以我家养的狗历史比猫长。但猫又实实在在在我童年生活里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爱猫上瘾:毛茸茸的主人》里有21个故事,分别讲述了与猫一起的美好时光。里的猫主角们,有纯白色的、纯黑的、黑白相间的、黑白黄相间的等等。不管猫如何变换着皮毛,都掩盖不了它们骨子里的傲气。它们与你若离若即,等到完全适应了新主人的脾气秉性,才会收起自己的猫气,变成一个粘人的毛绒球。这样的猫格是宠物猫具备的,它懂得适时的博得主人欢心。

  这本书里的猫主人们不是爱写文字,就是摄影出身。这与梁文道的说法有契合之处,他说:虽然说狗是人类最好的朋友,但对文人来讲,最好的朋友一定是猫。季羡林老先生爱猫出名,他晚年有只通体纯白的猫,常附在他的桌前案头,见证了季先生写字读书,是否可以称作是只文化猫呢?这些故事一方面看来猫是文人们一种精神的寄托,另一方面猫的特立独行气质也很适合当摄影家镜头下的模特儿。

  相对于文化人的猫,我童年里的猫就没有这么幸运了。它们肩负着捉老鼠护卫院子的重任。母亲养猫不是为了逗乐,而是威慑老鼠。有猫的地方,老鼠活动就没有那么猖狂。但猫的贵族气质是不变的,它并不会因为主人的威严,而日夜兼并、竖起耳朵当守卫员,而是照样悠哉的趴在太阳里。如果你以为它这是在偷懒,又好像错怪它了。它反而会冷不丁的拎着个老鼠在你面前闪过,像是炫功,又那么漫不经心。猫有种长不大的猫气。幼猫最可爱,喜欢逗着毛线球转,或者扑着一切好奇的.东西。猫是捉老鼠的,也会吃老鼠的。有的猫捉到老鼠,犹如不怀好意的士兵,慢慢的折磨老鼠,逗着自己爪下的囚犯,知道老鼠奄奄一息,才会下口或弃之。

  与书中猫主人对猫们的恋恋不忘相比,我觉得猫更寡情一些。人重感情,与长期相处久了小狗小猫日久生情,一旦走丢或发生意外,都会牵肠挂肚、日想夜思。而猫是会选择遗忘的动物。家里养过的很多猫因为贪玩而走丢,或者觅得更好的下家而一去不返。原主人还心心念念的等在家里,却不知猫心早已不在此了。

  对于遗忘,我想这是猫进化出来的一种机制。也像《爱猫上瘾:毛茸茸的主人》中的猫主角们,它们与现主人意外相遇,因主人的一念之情被收留。所以很多猫都是流浪猫,有些是出生即无定所的,还有些是被遗弃的。但本书中的猫们是幸运的,大部分都被好心的主人意外收留,成为了家庭的一份子。因为这样的被遗弃、被收留已成常态,所以猫家族必须学会选择遗忘来适应这种流浪、被收留又流浪的循环式生活。也正是这样的模式,让它们有了主动选择生活在何处的自由,所以当你的猫自己走了,不要太难过,它定是找寻到了更好的生活。

《上瘾》读书心得4

  《积极上瘾》是美国心理学家威廉·格拉瑟所着。读完这本书我感触最深的是:无论软弱还是强大,很多人都可以自我帮助,让自己更强大,获得力量的一条途径就是积极上瘾。

  这本书开篇论述的“弱者的三种选择”就深深的吸引了我。分别是:放弃、各类症状、消极上瘾。“放弃”很好理解。“各类症状”中包含各类精神引起的疾病,可能是腿疼、腹痛或抑郁等。作者认为是弱者主动选择了抑郁,把自己力量欠缺、选择放弃、固守不变等大部分问题归咎于抑郁,在很大程度上,抑郁使他的问题有了合理的解释,在弱者看来,自己并非有所欠缺,而是生病了。这种情况下,只能让他自己帮助自己。“上瘾”者如果“瘾”得以满足就会很享受生活,且对其他事物不再有需求,能够不要爱与价值生活下去。美剧里经常出现的戒瘾组织就是致力于为这些上瘾者提供获得爱与价值的机会,且远比原来他在自己的“瘾”中能获得的`多,使他能够不再依靠“瘾”生存。以上的“瘾”指的是酒精、毒品等消极上瘾。

  随后作者介绍了积极上瘾的六要素:①做的事情是非竞争性的,而且可以保证每天投入大约一小时的时间。②这种活动对你而言可能很简单,不需要很费力就可以做好。③你可以独自完成,或者少数情况下和他人一起,但是并不需要他人才能完成。④你相信这种活动会给你带来一定的价值,身体上或精神上。⑤你相信如果坚持下去,你就能够得到提高,但这是很主观的,因为你是唯一会做出评价的人。⑥进行这种活动时,你必须是完全接纳自己,非自我批评的。积极上瘾的种类有跑步、弹琴、唱歌、演讲、静坐、瑜伽等。看了这些,我很明确自己就是一个积极上瘾者,我每天会快走一两个小时,如果因事耽搁了,真的会影响自己一天的心情。当人们处于高度愉悦的积极上瘾状态时,大脑可以自由运转,和其他时间相比,人们的神经元能自由地相连,形成全新的和现有不同的通路。这种自由运转和精神放松的积极上瘾状态,为我们大脑的成长提供了理想的状态。

  最近连续读了几本心理学的书,真的受益匪浅。以前不理解的一些事或人都有了合理的解释。这些书籍也纠正了我的一些行为,比如孩子玩的出神时尽量不去打断,因为他可能正沉浸于积极上瘾之中;每天冥想、走路并非浪费时间而是在获得额外力量,获得更多的对生活的热爱。

《上瘾》读书心得5

  猫之于人,很多时候不仅仅是所谓的毛茸茸的玩伴,更多的时候对一些孤单、只能与猫相依为伴的人们,还有我们这些喜欢猫的人,可以当她是一个知心的朋友。猫,没有像很多人描述的那样高冷、傲娇之类的,只不过很多她不经意的眼神瞬间被捕捉到了而已。

  很多名人包括一些专业的作家都喜欢养一只猫咪,或许想要学一学老舍与猫的故事吧。比如春树,比如飞机的坏品位,比如Moon文子,比如哈萨克草原女作家小七,比如丁三郎,比如DTT,比如燕子(“爱燕子视觉”创始人),比如张朴等,他们都是将与猫的日子过成了一种生活方式的人。另外,在与猫朝夕相处的过程中,他们会用文字的方式记录下与自己的宠物猫咪之间的点点滴滴,小七还出版有一本书《从前啊,有一只猫小宝》,这就是小七与猫之间简单的情怀。

  这本书里面的21篇文字都是有关于猫的故事,不管是遇见一只猫,把猫带回家,然后爱上一只猫,比如燕子一样。她偶然捡来的一只猫在她眼中竟然成为美女,她即使搬离一个地方都会带上自己的猫咪,因为这些猫在她的.眼中不是玩具,不喜欢的话就随意被丢弃掉,而是有生命、有感情,有母性,有爱情的猫。再或者如程园园一样遇见一只为了骗取食物而一直尾随,等得到食物后再迅速跑开的鸡贼的猫。如同我们经常所说的一样,“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当然,世界大了,什么品种的猫都有,什么习性的猫也都有。

  这本书里面所记录的21位作家或者摄影师们在猫的世界中渴望被温柔对待,这些个大名人作家,或孤单,或幸福,或流浪,无一幸免,都被猫深深的萌化了。从他们有些人的文字中,譬如春树,完全可以看出来她的孤独,甚至于连前男友的猫都能抱回来养,这样的一个人从她对动物的态度可以看出来她对于人生、对于生活、对于恋情的态度。

  爱猫,喜欢收集猫的图片的人着实不少。这本书里面就有很多猫的插图。在一个著名的宠物微信公众号“大爱猫咪控”中,几乎可以看到我们所能见到的所有品种的猫,几乎各种姿态、各种表情、各种动作的猫,甚至于还有猫的动作与人的动作的对比图,所以这个公众号里面的各种有关于猫的图片或者文字无论何时总是给人们在这个疲惫世界里面一点点安息。我曾说过一句话,“唯猫和男人,一个都不能少。”,对于很多女作家也是如此,或许这些,早已经融入到她们的骨子里面了。

  看过这本书,我最喜欢的还是这本书的主编程园园养过八年的那只猫,在她的笔下,本来脾气一直暴躁、多动的小猫,甚至于对来到家里的客人都会胡乱抓绕的一只猫,在她经历父亲重病住院的期间,反而以一种安慰者的姿态陪伴在她的身边,以至她会觉得猫是有自己想法的动物,或许是什么神仙的转世吧。

  现在的猫奴们似乎更加“升级变态”,如果一本书或者一个视频、电影里面有关于猫的主题,或者其他的是以猫的视角来看待世界和人的话,她们都会想方设法去把这本书或者电影找来进行观看,当然,这也应该是很多爱猫之人的“通病”吧。比如,现在我们看到的这本书应该会很受爱猫的人的欢迎;再比如书籍英国作家凯瑟琳?罗杰斯的《猫》、英国作家阿尔德顿的《猫》、夏目漱石的《我是猫》(小说采用幽默、讽刺、滑稽的手法,借助一只猫的视觉、听觉、感觉来揭露人的一些真实面目)、《如果世上不再有猫》和《加菲猫》的动画片之类、电影《穿靴子的猫》和《穿靴子的猫之萌猫三剑客》等等,甚至于微信表情里面的罗小黑和萌萌起司猫也都是她们的最爱。原来都是因为在无意当中跟猫结下来的缘分,竟然可以爱猫一生之久。

  这里面,当然最喜欢的当属丁三郎,他是知名猫摄影师,现居上海,被誉为中国拍猫第一人。已出版《遇见?猫的国》系列(当然,这些书,应该都是在猫奴们的计划之中)。因为爱猫,她们喜欢收集有关于猫的一切物品,美好的,过去的,猫的纪念品,原来,大家对于猫,已经痴情到这种地步。

  给自己的心一份温柔的对待,不仅仅是人可以做到,很多时候猫也可以给你们带来。如果你还没有养过一只猫,可以给自己一个机会去接触她们,当你一不小心爱上这种动物的时候,那才是她们最可爱、美丽的时候。

《上瘾》读书心得6

  最近参加了一个听书计划,虽然不是听完一整本书,但是听后还是有很多感想。

  该书有两个作者,一个是尼尔·埃亚尔,曾在斯坦福大学商学院任教;一个是瑞安·胡佛,长期为《福布斯》《快公司》等媒体撰稿。该书精髓是:告诉你让用户养成使用习惯的四大产品逻辑

  该书对于习惯的分析可谓是相当之透彻,拿手机来举例又是再合适不过了。我一朋友就是这样,基本上一整天手机不离身,吃饭看手机,走路看手机,有时候想跟其说几句话,都分散不了注意力。而自己又何尝不是,虽然一直觉得自己对手机的依赖没有那么严重,但也总会时不时拿起手机看看,即使没有任何消息。

  书中提到,一旦用户养成习惯,后来者不管有多好,有多创新,都有可能失败。这让我想起了QQ、微信、易信、来往,想起微信刚出的时候,我还是个只认QQ的'人,一直到微信火到不行,才开始用微信,当初如果微信不是通过QQ引流,我想应该也会和其他聊天类产品一样,最后难道消失的命运吧。不过即使现而今微信成了主要的聊天工具了,但还是有很多人没有放弃QQ。

  习惯之后,用户对价格将不再过多关注,现在的苹果手机不就是这样吗?刚出的苹果手机已然是史上最贵的了,但趋之若鹜的人却不见少,问了下一直用苹果手机的朋友,那朋友从来没用过安卓手机,为什么不考虑下安卓手机呢?答之:习惯。

  习惯是可怕的存在,也是新产品的主要障碍之一,如何让用户去养成习惯呢?关键在两点:一个是使用频率,一个是用户可感知的用途和好处。如此而引出该书的“上瘾模型”,对于上瘾模型和如何利用上瘾模型,理解还不够深刻,先摘录于下:

  上瘾模型的4大步骤:触发、行动、酬赏和投入,通过外部触发和内部触发与用户建立连接。触发之后就是行动,行动需要兼具动机与能力,行动之后就是酬赏,酬赏可分为三个类型:社交酬赏、猎物酬赏和自我酬赏。最后就是让用户在产品上进行越来越多的投入,并触发下一次的循环。学会了模型后就要去应用,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习惯测试”,反复调整,得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属于自己产品的上瘾模型。

  感觉上又回到了读书时要求写读后感的时候了,虽然现在是自己要求自己写,但还是一脑袋浆糊,有些感触就一两个想法,写起来更是不知道如何下手了。比起搬砖,用文字表述果然是累的,希望以后回来看时,能发出:我去,这谁写的啊,这么烂!

《上瘾》读书心得7

  新媒体时代,我们习惯给各类事物贴标签,猫狗作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生物,自然也不可避免被标签化的命运。猫通常被贴上孤傲、冷酷、黏人、温柔之类性质完全不同的标签,狗则经常被冠以忠诚、勇猛之名。但归根到底,这些感情色彩都是人类强加给它们的,有的可能本是这类生物自然习性的特质被复杂的人类赋予复杂的意义,不知如果它们真的通晓人类的语言会怎么想。当然,我们爱猫、爱狗,绝不仅仅因为它们的孤傲个性、忠诚护院,更是出于对曾经陪伴过我们的鲜活生命的回忆与爱。

  《爱猫上瘾:毛茸茸的主人》中,这些年轻作家、摄影师等回忆着自己与猫,更是与人的故事,读来颇感温暖,很容易唤起爱猫的读者的共鸣。这是一本由多位作者写猫的文章集结而成的书,他们文风各异,散漫地讲着属于自己的故事,共同点在于,他们的故事中都有猫作为重要的主角出现。

  谁的童年不曾有过与动物相关的或美好或悲伤的记忆?与猫相伴的童年是很幸福的,它会抓老鼠,免疫你对老鼠的恐惧;它会爬树,刷新你对它的认识;它会打呼噜,激起你对它的好奇。毛茸茸、懒洋洋的`它给生活增添无数乐趣,而这也使它的离去愈发使人悲伤。它们的生命旅程有着太多的不确定性:它们可能会误食有毒食物,可能会被坏人伤害,可能莫名地失踪,即使这一切不幸都没发生,它们自然寿命的短暂也使其必然无法与主人一直相伴。它们的离去带来的痛楚,即便在多年之后仍清晰可见。但这无常即是人生,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这样的离别要发生很多次,而我们要逐渐学会接受现实。那些鲜活可爱的生命与我们有过一段美好的交集,它们来过,它们在这世上留下过痕迹,足矣。

  一只猫,有时也与文物有相似的作用。文物是人类文明发展史的具象见证,而猫可能是某段时间个人生活的象征。春树那只失踪的猫,就像她失去的爱情一样不可找回;方黎明的猫,寄托着主人美好的亲情与爱情;Moon文子的猫,启发他感恩与珍惜相聚的缘分。它们不经意间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帮助我们忆起那些难忘的人与难忘的事,将它们的一生与我们的人生以这样精巧而美妙的方式交织在一起。

  前段时间微博上有个段子,说现在的中国人像古埃及人一样崇拜猫,“猫奴”、“铲屎官”这类词的流行或许可以佐证这个观点。然而猫不必被宠溺,养猫也不必作为一种时尚潮流,还原人与猫相互间本真的简单关系,在有猫的日子里享受与其一同成长的乐趣,见证它生命中每一次重要的蜕变,不是很好吗?

《上瘾》读书心得8

  《权力的游戏:慈禧和光绪的二人转》《关羽,你站住,我要和你做朋友》……这是温伯陵所写的《一读就上瘾的中国史》里面的章节标题,这种风趣幽默的文章风格深深地吸引着我,让我喜欢上了这本书。

  书中,作者用浅显易懂的笔墨,生动形象地塑造了一位位历史人物,让历史有了“烟火气”,让读者在历史长河中,轻松读懂一件件历史大事,看清时代发展的脉络。

  历史是一面镜子,站在新时代的背景下,我们可以思考古人做出的抉择,从中受到启发。作者以新奇独特的视角,解读每一次起义、每一次变革、每一次朝代更替,他从历史背景深入解读每位历史人物的特点和归宿,分析他们从平凡到伟大的过程。

  根据不同的时间和人物,全书共划分为权力、转折、改革、奋斗、气质、情感六个篇章。那些在时代浪潮里的历史人物,有着丰富的生活经历,他们既经历过失魂落魄的沮丧,也体会过身处顶峰的喜悦,让读者可以从中看到自己的影子。

  读完这本书,我印象最深刻的情节便是曾国藩努力苦读却不及梁上君子的'天赋,但曾国藩凭借勤奋和努力终成大器。透过这几页文字,我和他产生了共鸣。曾经,我也因为背诵困难而急得焦头烂额,由此更能理解他成功的不易。作者通过塑造鲜活的人物形象,让我们更加透彻地了解历史,从而用心感悟历史人物的思想,并为自己指明方向。

  历史对照现实,历史映射人生。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在展望未来、实现人生抱负的同时,也要以史为鉴,准确认识历史发展规律,向着心中的目标勇毅前行。

  《一读就上瘾的中国史》是一本引人入胜的历史读物,作者通过独特的视角和生动的叙述,将中华民族的历史呈现在读者面前。这本书让我对历史有了全新的认识,并且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首先,这本书的写作风格非常独特。作者采用了轻松幽默的语言,将历史事件和人物生动地呈现出来,让读者感觉就像在听故事一样。同时,作者还对历史事件和人物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解读,让读者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历史的背景和内涵。

  其次,这本书的视角非常独特。作者从历史人物的情感和思想出发,分析了历史事件和人物背后的心理和情感因素。这让我对历史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也让我更加关注历史人物的情感和思想。

  此外,这本书还通过历史事件和人物反映了人类社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从古代的帝王将相到现代的商业巨头,从文化名人到民间传说,作者通过这些不同的人物和事件,呈现了人类社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这让我更加认识到人类社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也让我更加关注不同时期、不同领域的历史事件和人物。

  最后,这本书还让我对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不仅了解了历史事件和人物,还对历史的研究方法和思路有了更深入的认识。这让我更加愿意去探索和学习历史,也让我更加热爱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

  《一读就上瘾的中国史》是一本非常优秀的历史读物,它通过独特的视角和生动的叙述,让读者对历史有了全新的认识和理解。这本书不仅反映了历史的真实面貌,还让读者对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如果你对中国历史和文化感兴趣,那么这本书绝对值得一读。

《上瘾》读书心得9

  谁都希望自己做出来的产品流行,这毋庸置疑,但流行可遇不可求,很多应用在开发之初都没想到会流行那一天。Twitter一开始两个创始人就说,这个东西太简单,完全是处于兴趣做了个玩具。陈士骏做Youtube的时候尽管一开始是为了赚钱,也更多偏向好玩的方向。好玩,喜欢,是产品唯一的驱动力。爱好和热情永远无法被替代。在这样的动力驱使下深度理解产品,最终做得特别好用,于是让人上瘾。这是我的思路。

  作者的思路则是通过一套通用框架,一步步引导用户直至上瘾。用户上瘾过程是被设计出来的。这源于作者以前做植入性广告难以成功,被产品设计打败的经历,让作者对上瘾过程产生兴趣。加上本身就是斯坦福大学商学院教授,于是用学术的方式去研究出这样的通用框架。尽管有这套通用框架在手,作者也没能开发出流行应用。

  这两个观点实际没有冲突,作者的框架会给自己的观点做更深层次的补充。算是殊途同归。当应用达到一定程度,开始变得越来越优秀,越来越容易流行。这时候利用作者的框架加以微调,能让这个过程走得更顺利。这本书比《增长黑客》更有内容,也更没有那么深的学术氛围,一个重要原因是这本书本身就是博客文章,和《浪潮之巅》一样。作者在写作的过程中实际是在满足自己,不仅仅是为了读者,这样的心态成就了这本书更多的人性。为什么一直坚持自己做出来的产品一定要自己用,就因为同样的理由,自己会使用,能更精确的知道产品的好坏。现在的流行产品无一不是本身就是自己的需求,最终变成所有人的需求。这无关技艺,无关框架,只关乎人性。

  作者在介绍网络应用的时候提到编程枯燥。如果是用学校教的方法来编程当然枯燥。市场经济的好处就在这里,当学校无法满足的时候,就会有市场去满足,尤其国外人工成本高,有大量的,教人自己动手的书籍。从装修房子到学一本编程语言无所不包。即使到现在,依旧认为编程和电工基本一致,没有太大区别,东西是固定的。唯一不一样的是,编程和文字很像,需要更多修养。技术是一回事,性情是另一回事,同样的东西在不同的人手里能做出完全不一样的效果,这不在技艺高低,而在艺术高低。这种艺术不是表面的好看,而是深度的理解,不是苹果五彩斑斓的机箱,而是iTunes。

  作者提到谷歌,一样要上瘾一下。实际从技术去理解就会明白,谷歌界面的简洁不是为了上瘾,而是因为懒。把主要服务呈现出来就算完事,没有比这更能偷懒的方法。如果从未自己动手写过应用,哪怕和我一样,做出来的东西都是满足自己一段时间的需求。很容易被这本书带偏,真的以为谷歌界面是为了上瘾,实际我自己开发工具的时候往往只需敲一下回车。当被问及三个按钮的应用为何需要继续迭代的时候,他们不知道的是,我那个只有一个回车键的工具还需要不断迭代呢。因为这份经历使得知道这本书的极限或是边界在哪里。之后到了一定程度再去想着通过这种结构化的方式去填充不足,能得到更实际的用途。

  书中提到一些重要的应用一开始被鄙视,这是对的,因为作者没有来到中国,中国这几年上演的资本疯狂真是触目惊心。共享单车的.确有内在的价值,但资本根本不给这样的项目好好成长,最终弄得到处是单车坟场,造成全是输家的局面。一开始要是有大量的投资者泼冷水,媒体拒绝捧杀,根本没有后面什么事。以前在看冯小刚的书才知道捧杀由来已久。一个人满嘴好话,在那个年月,就已经能够被判定是别有用心。这么多年过去,中国人的集体智慧还是没有当年那些人厉害。这些年的经历过的事,是越来越相信人的深度还是很重要,或者说越来越重要,因为娱乐化让这样的人越来越稀缺。即使是曾经的大资本家也没法免俗,或者说他们更容易变得肆无忌惮。

  尽管如此,在看书的过程中还是总有启发。应该说从这本书开始,就已经在对和错的界限更加模糊,更需要不断推敲和取舍。因为这个过程很容易就能因为环境的改变自动转换。为了不怀偏见的去看书,一直以来使用的都是先把书看完再说,很多时候一时的偏见只是因为理解上的不足。从这本书开始,也会结构化的方式去看待书籍这种形式。这可能是看书到达一定程度自然而然的体会,文字到了一定的数量,终究需要一个结构来组织出其中的力量,顺着这样的结构去看,可能能发现一些更有趣的体验。

《上瘾》读书心得10

  今天我读了华文婧写的《上瘾的妈妈》,文章写得非常好笑有趣,不信,读读这一段,就会让你乐开怀。

  “在制作面包的三个小时中,我一直在打喷嚏,都是被面包机里的焦味熏的。时间到了,妈妈打开盖子,一个“大白馒头”出现在我眼前。我迫不及待地吃了一口。呀!啥味道都没尝到,舌头还被烫了一个泡。爸爸吃了一口,很公正地评价道:“真是个大百馒头呀!一点味道也没有。”妈妈瞪了爸爸一眼,他马上改口说:“真好吃!真好吃!”我们都乐了。

  作者观察仔细,所以才把文章写得那么精彩生动。虽然我的`作文写得好,但是和她比起来,还是有点不足,以后我要多向她学习。其实我也是个爱学习的女孩子,爱学习有多种方面,比如:我爱写作文,获得过全国作文大赛优秀奖;我爱学英语,获得过全能英语奖;我喜欢课本剧,获得过课本剧大奖赛……

  以后我要向作者多学习,广读课外书,与课外书交朋友,从书中汲取丰富的知识,积累精彩的词句,运用到作文当中,才能把作文写得更好,还要学习别人的优点,改正自己的缺点。

《上瘾》读书心得11

  从血气方刚的大秦写到战火纷飞的晚清,这里有皇权的更替与陨落、世家大族的崛起与没落,还有才子佳人的奇闻逸事,这就是我正在阅读的《一读就上瘾的中国史》。作者温伯陵对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如数家珍,全书洋洋洒洒30余万字,只为告诉我们“往事并不如烟,历史自有因果”。

  我很喜欢贾谊的《过秦论》,我也背诵过“汉文有道恩犹薄”“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等悼念贾谊的诗句,一提起贾谊我总会为他的怀才不遇惋惜。但《一读就上瘾的中国史》这本书告诉我,贾谊的性格存在很多问题,目中无人、不辨形势、自怨自艾等,这些性格缺陷注定他有志难伸。

  在这套书中,我再次读到了陆游,不由得想起他的诗句“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消魂”“楚虽三户能亡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陆游为北伐梦想坚持了一生,他留给我们的,不仅是用生命写就的诗,还有他的满腔热血与不屈的抗争精神。

  书中还有很多蕴含智慧与谋略的故事,比如刘邦知人善任、丞相诸葛亮神机妙算、谢安谢玄临危不乱、太宗李世民以疑兵之计吓退数十万大军等等。多读历史,或许能让前人的奋斗、挫败、成功、消沉跨过千年,再为我们筑起一条路,因为历史总有规律可循,历史也总是惊人相似。

  登史书所筑之阁,纵观古今繁华与衰败,无处不值得深思。都来读一读这本《一读就上瘾的中国史》吧,不仅能开阔视野、扩大格局,还能找到我们的文化自信、我们的信仰,以及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而不衰的密码。

《上瘾》读书心得12

  “一只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扇动了几下翅膀,可能在两周后引起美国德克萨斯引起一场龙卷风。”——蝴蝶效应

  我们学习历史,总会用平滑的角度按照时间线、时代及地域的背景来分析当时发生的某个历史事件。但是有个作者却跳出了这样的平滑角度,开启了360度的立体的上帝视角来分析看待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进程,让读者一下子就能明白,那只推动历史进程的蝴蝶翅膀是如何煽动的。

  他就是温伯陵,历史专栏作家。他擅长用当下最流行的语言,从新奇的角度结构不一样的历史观点,让读者彻底看懂历史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已出版畅销书《一读就懂的中国史》。

  当我们把蝴蝶效应放在人文历史的时间长河中,任何一个时间点的事件看似微小,但却可能在以后的历史进程中会引起轩然大波。

  历史中的任何一件事都不是偶然发生的,它都有自己的'规律在其中。可能就是从前的某某人的一个决定或者一个措施,在几百年就就可以引发一系列的浪潮。《一读就懂的中国史2》的核心就是:历史的大变局。

  每一个个体在这样的浪潮中都无一幸免地参与其中,或者顺应着历史的潮流向前站在时代的尖端,又或者有人想要逆流而上,最终被淹没在时间的长河中,徒留一片唏嘘。

【《上瘾》读书心得】相关文章:

《一读就上瘾的中国史》读后感12-22

读书的心得05-26

读书的心得02-12

读书读书心得03-16

读书心得11-21

读书心得06-09

经典读书心得11-06

《于丹论语心得》读书心得05-09

爱丽丝漫游奇境记读书心得读书心得04-20

阅读书籍的读书心得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