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读书》读后感

时间:2024-05-18 16:06:50 读后感 我要投稿

《论读书》读后感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论读书》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论读书》读后感

《论读书》读后感1

  初闻《气质论》,以为这是一本讲述人的“性格、修为”的书。再读《气质论》,才发觉并不是这么简单的问题,这是一本理论性很强,但是又包含了实验与调查实践的研究性书籍。

  本书作者斯泰拉·切斯与亚历山大·托马斯做了一项开创性的“纽约纵向研究”,旨在对气质概念进行系统性的调查研究。这项研究发现,婴儿、儿童、青少年与成人的气质特征对应着独特的个人行为特征。这项发现已经被广为接受,被视为行为表现心理机制的基础。

  本书带领读者从概念,包括气质的定义及支持并扩展这项定义的研究入手,逐步深入到对气质及其对于各类相关实践与特殊群体影响的具体探索之中。

  本书各章涵盖了了解气质的临床访谈和拟合优度在气质上的概念,还有父母指引,父母与儿童教育,学生行为表现,儿科实践,护理实践,儿童、青少年与成人心理治疗,生理学研究,文化影响,以及其他一些内容。本书结尾对成长心理学将来的发展趋势做了非常有启发意义的展望。

  初读这本书有一种云里雾里的迷茫感,听线上书吧姚老师的分享又渐渐清晰。印象最深的是对“拟合优度”概念的讲解。姚老师通过两个生动形象的现实中发生的实例,对拟合度优和拟合度差分别做了说明介绍。

  通过这部分内容,唤起了我的思考。当面对“随和型、棘手型、慢热型”等不同类型的儿童时,我们不应以自己的想法去要求儿童必须怎样,儿童有儿童独特的.、很难改变的气质。如果我们能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孩子的行为,给他提供一种适合其成长的环境,让其拟合度是优,渐渐的等孩子长大了,再去告诉孩子其自身存在的问题,当孩子能意识到的时候,他是会试着改变自己,从来变的更优秀的。

  生活中孩子不可能完全一样,一定是千差万别的,但是,我们最好提供一种适合孩子发展的环境,达到“拟合优度”,这样是非常利于孩子发展的。而且我们要根据孩子的这些特有的不同的独特性有目的地进行因材施教。

  此外,面对“棘手儿童”我们不能太过着急,要从心理上接受孩子的各种表现,并能够理解他,然后对她进行适当的说教,我们要做到“温柔又坚持”,温柔地对待孩子出现的问题,帮他变的更优秀,又要坚持拒绝其各种不合理的要求。

  当然,这本书让我学到的不仅仅这些,更重要的是点燃了我的“研究”思维,让我对现实生活中的许多现象,有了更为全面的认识,让我对不同孩子的不同表现,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让我对以后的教育教学有了更为理性的思考。

《论读书》读后感2

  暑假里学校安排教师认真阅读《论教学过程和教学方式》这一教育著作。于是,潜心通读全文,我今天的收获如下:

  一、了解了教学过程的五个层次。

  原先我对教学过程的理解是片面的低层次的,现在我学会了从整体和发展上,来认识教学过程,它分为五个层次:

  第一教学过程,是从学生进入小学开始到大学毕业或受完一定阶段的学校教育为止,这是一个总的教学过程。

  第二教学过程,是指一门课程从开始到结束。

  第三教学过程,是指一门课程中的一章或一个单元的教学过程,它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完整性。

  第四教学过程,是指一点知识(如一个公式、定理、定律或法则之类)或一课书的教学过程。

  二、终于知道了我们教育的目标。

  做了二十几年的老师了,自认兢兢业业,嗓子都奉献了,一直把成绩作为教学的终极目标,而今天我对自己说我错了,教育的最终目标应该是教师自觉地按照教学过程的客观发展规律,把学生的学习能力从一个发展阶段推向另一个发展阶段,最后培养出有很高的独立学习能力和研究能力的人才。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客观发展进程有五个阶段:完全依靠教师的阶段,基本上依靠教师的阶段,相对独立进行学习的阶段,基本独立进行学习的阶段,完全独立进行学习的阶段。所为教师的主导作用,最根本最主要的也就在于不断转化学生的学习能力,直至学习完全独立。也就是常说的那句话,教是为了不教。

  三、了解了一些基本的'教学方式。

  第一种教学方式的基本形式是:教一点,学一点,练一点。这种教学方式是在学生完全依靠教师阶段最普遍、最常用的一种教学方式。

  第二种教学方式就是我们常说的启发式教学,它适合学生基本依靠教师阶段的教学。

  第三种教学方式就是先让学生预习,然后根据预习中提出的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教学。它是不是和我们现在的课改很像,读到这儿让我想起了时装,我们课改在八十年代就有了,它又流行回来了,这也从侧面说明我们的课改还是正确的,我们这些一线的老教书匠会努力让这种教学方式在我们这里生根发芽开花。这种教学方式不但适合学生相对独立学习阶段的要求,而切既能发挥教师的创造性,又能不断发展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

  第四种教学方式就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学。它适合学生已基本上能独立学习的阶段。

  第五种教学方式是完全由学生自学。这是适合学生已经有了完全独立的学习能力时的一种教学方式。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把读书收获的教育教学理论灵活的运用于教学实践中,以全新的理念和满腔的热情投入到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论读书》读后感3

  前段时间在准备《矛盾论》方面的课件,这本身也是温故知新的过程,有不少别样的感受。伟人写作《矛盾论》,直接原因是在抗大讲课的需要,间接的也是在反思和总结革命实践当中出现的左倾和右倾路线带来的血的教训。文章的观点我们都很熟悉,世界是物质的矛盾的运动,矛盾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同一性和斗争性。或许对我们来说,单看文字,因为饱受马列主义熏陶,没有明显的观点上的震撼,但若结合时代背景,这篇文章能给无数的仁人志士带来充足的革命热情和持久的革命动力!

  有人说,三十岁之前,哲学可以不必研究。因为那个年龄段,一般人都没有多少丰富而深刻的阅历,研究哲学也没什么感受,从一个概念到另一个概念,似乎在玩文字游戏,自以为很认真;三十岁往后,可以研究下哲学。因为有一定的阅历了,对概念也有感受,这个时候,很容易上升到哲学的高度,言简意赅,于表达方面,也符合省力法则。伟人诞生于1893年,这篇文章写于1937年,那时他44岁,暂不论年龄,在那个血雨腥风的年代,他对于世界、社会、人性、人生都会有特别强烈的.感触,这是我们无法完全领会的。1925年,他在《沁园春·长沙》中写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可以说,对这个问题,在写作《矛盾论》时,他已经找到答案了。生命在于过程,这个过程是充满矛盾的,矛盾无处不在,是人生的动力,借用当下新词,矛盾是新常态。

  曾经,我们有过对自身现状的抱怨,有过对单纯生活的追求,有过对宁静内心的修行。然而到最后,我们终究无法彻底摆脱。身在水中,想拨开,是一种徒劳。我们可以努力,提升生活层次,新的矛盾也会伴随而来。所以,不管现在我们面临什么样的矛盾状态,心力需要放在解决方面,解决不了的就顺其自然吧。从心理能量的角度,矛盾产生正能量,亦能产生负能量,这个在于自身的觉悟和选择。当我们从矛盾中获得正能量,并且拥有这种转化能力时,我们的生活也会越来越好,人生也会有更多的阳光。

《论读书》读后感4

  大家都读过《三国演义》吧!今天我们一起读了《三国演义》二十一回“煮酒论英雄”,这让真我受益匪浅啊!

  “煮酒论英雄”讲的是:有次曹操请刘备喝酒,在酒桌上,曹操问刘备现在天下谁是英雄,刘备说好多个当时有名的人物。曹操都不认同。刘备反问曹操认为天下谁才算是英雄?曹操对说:“天下英雄,就只有你和我而已!”刘备以为是身份败露,筷子都吓掉了。正好天上打雷,刘备借口说是被雷吓的曹操也信以为真。我认为曹操算得上英雄。曹操,人们都骂他“奸雄”,曹操的奸,我不反对,但雄我很赞成,曹操在患病的情况下继续带兵,忍着疼痛抵挡刘备的军队。人们说曹操狂妄,说出:“宁教我负天下人,休叫天下人付我”的大逆不道的话,但是哪一个君主不狂妄的.有人说,曹操杀了不少人,但哪场战斗没有血腥?没有人牺牲?哪个君王没杀过人?我认为孔明也是英雄,因为孔明他是智慧的.化身:草船借箭——料到了三天后必有大雾,大胆的以三日期限造出十万只箭;诸葛亮能七擒孟获,又七纵,正是他运用到了欲擒故纵的战术,才让孟获心悦诚服,归顺于蜀国。再说他的空城计,正是智慧的诸葛亮确定了司马懿的心理,让他保住了这个没多少兵抵抗的空城。诸葛亮的忠诚也是不可否认的,面对一个傻瓜皇帝,还毫无篡位之意,可见诸葛亮的忠诚了。

  看了《三国演义》后,我知道了孔明聪明、曹操勇猛……我要向孔明学习,做一个聪明的人。

《论读书》读后感5

  读了《培根论人生》以后,我感悟很深,其中培根的一段话引发了我无限的感慨。培根说:“人的一生是短暂的,是不完美的,但只要活得充实有意义,那么这一生就没有遗憾!”

  人们一直都很想弄个明白,人生究竟是怎么一回事。通常人们的理解是,人生不过就是从生到死的一场场闹剧。生就给人们带来了喜悦,死就给人们带来无限的悲痛。而在这过程中,更充满了欢乐、忧愁、成功和失败。关于这一话题,永远也找不到一个完美的答案。

  人生就像是一条路,不知何时才能走到尽头。人生是一本未写完的书,无论我们怎样翻着它,但是仍要等到生命尽头才知它的结局。人生更是一个谜,但答案却要等到生命的终结才能揭晓。在此之前,无论你是谁,甚至是天才也无法遇见到。所以,我们更应该笑对人生,活着就要活出真正自我。

  曾经一个预言家说,基督返回人间的时刻,就是在大地上找不到诚实者的时刻;;因为谎言就是请求上帝来执行末日审判的丧钟。对于虚伪和欺诈者们,这可是一个严肃的警告啊!最好的证明世界末日被人说到地时间、时刻,让人怎么做、如何度过,很多知识分子也随声附和,但最终第二天太依旧从东方升起。

  1人生是充满希望的阳光。这是每个人都乐于接受的,因为有了新生命的诞生,世界才会有新的能量。就如人体中注入了新的血液,会显得健康,生气勃勃。那死又是怎样的呢?也许每个人小时候都不会联想到死亡,因为它遥遥无期,当慢慢长大,看到周围的生离死别时,就不知不觉会害怕起来。就如书中所说:“荣誉之心渴望着它,悲懒之心追求着它,就连恐惧之心也预备等着它。”死亡是自然现象,每个人都必须经历过,对死亡的恐惧可能反而把自己推向死亡。

  毛泽东同志曾说过:“你们就像是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是啊!我们是冉冉升起的希望,正是风华正茂、朝气蓬勃的.时候。但是人生道路却荆棘密布,这些都是通向成功的绊脚石。在跌倒的时候,就应该爬起来,振作精神,积累经验,勇往直前。

  其实,人生与命运还是掌握在自己的手中,虽然会有遗憾,但不要灰心害怕,因为雨后总会有彩虹!

  人生因荣誉、家庭而让人向往,又因嫉妒、狡猾而让人厌倦,可生活因它们而多姿多彩。

  一切有形的物体最终会破碎,一切有生灵的生物总将死亡。其实死亡并不可怕,是人们听信了鬼怪之类的谣言,所以才觉得死亡恐怖。正如,培根所说,“与其视死亡为恐怖,倒不如采取一种宗教性的虔诚,从而冷静地看待死亡;;将其视为人生必不可免的归宿,以及对尘世罪孽的赎还。但毕竟有些人认为”好死不如赖活“的心态,是无法改变的。

  我敬佩那些不惧怕自然死亡的人,却对自杀者却看不起。也许自

  2杀者可以找出无数个活着”不好“的理由,但他们却自认为”死“是他们最佳的选择。那自杀者自己死了,自我解脱了,但他们却很少想过自己的行为将留给亲人是何种感受。退一歩想,就算自杀者独自无法面对家庭、工作、生活和事业的挫折、坎坷、失败、污辱、委屈等认为无法解决的难题,但只要找到合适的人于之交流,让人理解你的难处,总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最后总会迎来黎明的曙光。

《论读书》读后感6

  罗尔斯的理论,也可以说反映现代西方社会里政治事务日益世俗化的现实———政治过程逐步摆脱宗教、道德、精神信仰等等的支配,开始寻求建立自身的目标与规范。多元社会要求政府严格按照公正规则与程序办事。

  除程序和规则外,对于相互冲突的价值观念之争,政府必须严守中立。也因为这个缘故,罗尔斯的正义原则,在所有这些问题上都保持沉默,不表立场,或者讲没有立场。

  可以这么说,政治自由主义的目标,就是以最低限度的道德观念,来界定政府的角色,使自由主义的社会,能够包容多种不同的价值理想和多样化的生活形态。罗尔斯的正义论就是想达到这个目标。除两个基本点———基本自由权利不可剥夺、社会经济不平等必须照顾底层人民利益———之外,他的正义原则力图与各种相互冲突的价值观,保持最大限度的相容性。正是这一点,给它自由主义的特色。

  不过,这并不是说,罗尔斯的正义原则就是价值观中立的。正如罗尔斯所说,虽然逻辑出发点是价值观中立,由此所推导出的结果却往往不是价值观中立的。正义原则的一大功能,就是规范和限制可以被允许的价值观的内容。任何行为,若是违反自由、平等、理性人基于公平立场所选择的原则,都是一个该谴责的错误行为。相应地,要靠这类行为才能得到满足的`价值观,也必须受到限制。这就是他的正义优先性原则:个人的特殊价值观,不得违背正义原则的要求,否则便没有合法地位。

  从《正义论》的观点来看,机会均等是公平正义的应有之义。它区别于功利主义的特别之处,在于它强调国家要实现正义,即某种程度上公平、公正、公益的实现。而机会均等规则是保障个体自致性的发展起点和过程的平等的基本准则。当前,占我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阶层的教育、就业和保障存在相当严重的机会不均等,这个问题的解决与否关系到我国能否从根本上消除贫富差距,维护社会稳定,关系到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成败。

  罗尔斯理论的另一个特点是:在他的公平的正义理论中,表现出一种试图达到全面、综合和平衡的倾向,从而使他的理论具有巨大的理论上的伸缩余地和回旋空间,以致具有相当不同倾向的理论家以致行动者都能从他的著作中找到证明自己观点的思想材料或至少批评的对象。他的正义论既可以满足那些仍缅怀和执着于构造某种一般正义理论的人的思辨兴趣,又可以为那些焦灼地面对社会现实中的严重不正义而绞尽脑汁的人提供某些理论根据或启发;既可以通过强调他的两个正义原则的平等主义倾向、尤其是最关怀最不利者的差别原则来使美国意义上的自由主义左派获得某种支持,又可以说通过强调设计社会基本结构要考虑到的稳定性和可行性,具有保守主义倾向的人们也不难从中得到某些辩护和建议。当然,前一种倾向是更突出的。但无论如何,他是试图为他所处的美国民主社会提供一个合适的、能最广泛地为人接受的道德基础;他试图发掘这一社会的活力,建立这一社会的良性循环;他直率地承认,他的正义论要通过一种反复比较、互相修正,达到与这一社会所流行的、人们深思熟虑和推重的正义判断接近一致的状态,并且把这种“反思的平衡”作为证明他的正义论的一种方式。作

《论读书》读后感7

  通篇读下来,国富论给我总的轮廓是人类所有的行动,包括但不限于政府政策、法规、哪怕是动乱、战争等一切所有的形式的所有底层驱动力就是“财富”;

  那什么是“财富”呢?不同的种族对财富有不同的定义,像草牧民族,他们就特别看重牛羊;在中国古代,大米是最珍贵的财富;总之,赖以生存之本,而又稀缺的物品,人类就特别特别的`看重,人类为了TA,可以做出任何行动....;

  从最初的以物易物,到以“金银铜”作为交易媒介,再到现在的纸币形式,及互联网应用的电子交易;时代虽然变迁了,但百变不离其宗,这所有的活动都是围绕一个中心---更好的便利民众,让人与人(买卖)更加便捷,高效!

  那么,为什么会有战乱?为什么会有掠夺?前2天我在看另一本书时,里面谈到希特勒有很多知识分子支持,看到这里,我就疑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文明的一大倒退,这么反人类的行为为什么有这么多充满知识(真理)的人支持纳粹?我一百度,原来犹太人的财富被觊觎/妒忌;希特勒利用这一点,引起民众激愤,小小火苗引起燎原之火.....

  这就引伸出了AdamSmith的著名理论”看不见的手“,这看不见的手影响着人们的思维,人们因为”利己“把自己变得更好,整个社区也跟着进步;也因为”利己“,人们贪婪追逐财富,甚至不惜发动战争,杀戮;

  人类”利己“产生的2种截然不同结果,使得人类有意识地建立司法机构、国防、人民教育等等强身健体,提高自身去免疫的能力;也大力推动基建,试行各种政策推动经济发展;

  ”民以食为天“、”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活动是一切活动的中心,只有经济强了,其它才能顺势而上!

《论读书》读后感8

  当第一次拿到这本书时,随手翻了翻,没有吸引到我,感觉有点枯燥,。读完之后,发现印证了我的第一感觉,很无聊,有点不懂。当时我在看历史是科学还是艺术之争。感觉不多,就这样看。后来,当我在阅读俱乐部的时候,我也向老师提出了我的感受。老师说这一定不是一本坏书,一定是你不明白,不明白这本书想告诉你什么,当你读的时候,你知道这本书的魅力。

  果然,老师的话是对的,试着看,越看越感动,让我忍不住回去仔细阅读前部。

  史学方法是训练史学家的一门学问。杰出的史学家,可能是天纵,道地史学家是训练有素的。在历史洪流中,历史方法是一门真正的知识,只有在历史发展了很长时间,历史书积累了很多。写一个理想的史学方法,一定要有世界史学的基础,最小化中西史学。要客观地看待各国、各民族的史学,不要有偏见,要取长而短。

  历史是什么?我记得一进历史系,老师就问我们。当时的第一感觉是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突然,我无法回答。想了想,我说过去就是历史。我不记得老师当时给我们的历史定义了。杜维运先生在这本书中告诉我们,历史是由所谓的"历史事件"由历史学家两部分组成,缺一不可。历史事件和历史学家成为《史学方法论》关注的两个主要对象。

  本书的前一部分详细介绍了历史事实的选择、研究和描述。历史学家应综合运用归纳法、比较法、综合法和分析法。了解这些方法的优缺点,合理利用,不能认为其中一种是有用的,作为万能的。在史料的要注意历史资料的不同分类和方法。文史不分家。描述历史离不开写作,但史学的写作与文学不同。在本书中,作者详细介绍了历史文章的特点、风格、写作方法和注意事项。

  接下来,作者从更客观的角度比较了中西史学。大多数时候,西方以欧洲历史为唯一,被视为人类历史的核心,往往认为其他地方没有历史;虽然中国现代史学没有西方那么壮观,但它已知将历史推向了历史学家所知道的所有地区。何不算领先?历史学的发展取决于历史学家的视野和思想。历史不容易相信历史事实,很多时候也不是历史学家能做到的'。

  最后,我们介绍了历史学家的素质和历史境界。这让我记得,在一节课上,不是每个人都能教一位老师告诉我们的历史。不懂历史的人认为历史很简单。每个人都可以教,只要本书。但我不知道教学历史并不简单,不仅要有丰富的知识储备,而且要有很高的质量,也是这本书写的历史道德。

  战争是历史上极其重要的一部分,也是历史学家非常关注的对象。但这让历史充满了战争、血腥等等。要有一段柔和的历史,需要历史学家的努力,历史学家需要从不同的角度来描述历史。这让我想起了黄仁宇先生的作品。

《论读书》读后感9

  《论求知》是培根的一篇散文,读起来朗朗上口,其中的哲理和修辞手法很是令我折服。这篇文章很短,中学时学习过,当时也是一知半解,如今偶然的机会再次阅读,明白了一些道理。

  在培根的笔下,把求知写的富含哲理,但也提到了如何去求如。比如怎么样读书。想想我自己,以前我是不怎么爱读书的,但在管理处倡导的“好读书

  读好书”活动中,开展了适合自己的阅读。渐渐地体会到了读书所带了乐趣和自己不知道的事情,我想这便是一种求知吧。特别是在读一些富有哲理书中,有些道理以前不懂,但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明白了书中的道理其实源于生活。

  很喜欢这篇文章,引导我走向了读书的`历程。作为一名收费班的班长,我要以身作则,鼓励大家多读书,读好书,在我的带领下,班内的同志包括新入职的同事渐渐与书结缘。培根说“读书使人的头脑充实”这话很有道理,书里有很多我不知道的故事,也有很多我不知道的哲理。带着求知欲,开展读书,是一件很不错的事情。

  求知是一种心态,更是一种良好的态度。带着求知欲,我需要掌握知识,需要更新自己的头脑。在实际工作中,同样需要求知欲,努力掌握为司乘服务的本领。在工作中,快速发卡的掌握,各种设备的操作都需要牢记于心,轻车熟路。这便是求知带给我的效果。

  求知中还需要创新。在《论求知》中说“知识本身并没有告诉人怎样运用它,运用的方法乃在书本之外。”在实际中,我要努力把知道的知识运用的实际中,并通过运用和钻研努力实现创新,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只停留在书本中更是所谓的书呆子。因此,我要加强工作中的创新精神,真正做到__厚德文化学习理念所说的“学以养德 学以明智 学以致用 学以立业”。

  《论求知》告诉了我读书的方法,多记笔记,但学无止境,只有在学习中求知,在实践中求知,才能真正掌握本领,才能更好的做好工作,做好服务。

《论读书》读后感10

  很多时候我们会对自己的亲人,朋友发出诚挚的祝福,祝他们快乐,而且是很贪婪的希望他们每天都快乐,永远快乐,但现在看来,也许这真的只是一种愿望,快乐是一种奢侈品:“永远快乐不但是渺茫地不能实现,并且荒谬地不能成立”。终于知道我们为什么会毫不怜惜地把‘快乐’这个词大方的送出去。

  快乐是易逝的,“欢娱嫌夜短”;快乐是人生存下来的催化剂,“快乐的引诱,不仅像电兔子和方糖,使我们忍受了人生,而且仿佛钓钩上的鱼饵,竟使我们甘心去死”;快乐其实是精神层次上的感受;最后作者坚定地认为“人生虽不快乐,但仍能乐观。”这里前面的“快乐”意味着物质上的享受,而后面的“乐观”这个精神意义上的涵义才是真正的快乐。

  掩卷沉思,人来到这个世界上,看到的、面对的、经历的、回想的大多数是拼搏时的艰辛,失败时的痛苦。而成功时的快乐则是奋斗过后的一个界碑,那只能是一瞬间的感受,进步的人在快乐瞬间过后,便会越过这个界碑,朝下一个目标前进。在前进的过程中又将会面对艰辛和痛苦。而不求上进的人虽然可以躺在功劳簿上享受着“快乐”,但那也会是短暂的瞬间,因为历史的车轮在滚滚向前,社会在进步的过程中就像一个筛子,把落伍的给清理出去。这个时候,他还能快乐吗?

  现在在80后90后学生中流行 “郁闷“这样一个字眼。为什么接受了高等教育,未来国家、民族的栋梁,理应是这片土地上最富有激情、最富有活力的群体,何苦要天天发出“郁闷”这个听起来不快乐的词语呢?无非是物质上的欲望导致了精神上的空虚。那么这些是谁的`责任呢?是社会,是家长,还是我们自己呢?都有。社会的大气候会影响我们的思想,但说到底还是我们自己,当看到有同学沉迷于花前月下,有同学沉迷于网络游戏,有同学沉迷于吃喝玩乐。虽然这些都是少数,但他们却让其余的多数在心态上发生了变化。他们会认为,“他们活得多潇洒,多快乐,我们这样可真是郁闷。”但是想想,他们那是真正的快乐吗?真的是永久的快乐吗?

  对于学生,什么才应该是真正的快乐?西方有句谚语“智慧是快乐的源泉”。要想拥有快乐,就要先拥有智慧。应该时刻保持刻苦努力地学习,书本中的知识被你掌握了就是智慧。智慧是快乐的源泉,要最终感受到快乐就要去用自己的力量去奋斗,在奋斗的过程中你也会遇到痛苦,但那是得到快乐的必经之路,因为寻找快乐,痛苦是不可避免的。事物是矛盾而统一的,在奋斗中慢慢地体会寻找快乐的激情,为了快乐,大家去奋斗吧!

《论读书》读后感11

  从教以来,我心中常常思考这样的一个问题“到底怎样才能把孩子培养好,教师如何才能成为成功的教师?”打开《论对孩子的教育》,细细的品读,慢慢地体会,仿佛找到了我寻找多年的答案。真正的教育应该是触动人的心灵的,是用自己的青春、责任、爱心浇灌而成的,那换来的将是精神的愉悦,满脸的幸福。

  有素质,大大重要于文化知识

  教师好比一个领路人,将学生从无知的彼岸引渡到知识的彼岸,教师的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也,要想使学生学有所长,学有所用,成为一个个知书达礼者。教师必须自己有较高的素质,只有较高的素质,才能让学生心服、信服。

  《论对孩子的教育》的作者蒙田认为,教育孩子是人类重要而又困难的的学问。孩子一旦出世,就要培养和养育他们,给与无微不至的光怀,为他们鞍前马后,忙忙碌碌,担惊受怕。作为家长,他建议要给给孩子物色一位素质高于知识的老师,最好能两者兼得,以便带领孩子进行良好的教育。

  读完他的建议之后我深有感触:要想做成功的教师,最好需有横溢的才华,满腹的经纶,一定要有高尚的师德。作为教师他身上应具有一种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精益求精的精神意外,更要有与时俱进的优良品质,在每个学生的心目中老师应该是一个活生生的榜样。所以,每一个教学的追寻者,应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素养意外,更要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素质。

  有责任,就有教育的光明前途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是陶行知的一句教育名言,表达了一种对教育事业高度负责的高尚精神!社会的每一份子都需要尽职尽责:作为儿子,我们就一定要孝顺父母;作为家长,我们就要负责起培养养育子女的责任;作为医生,我们就要负责起救死扶伤的义务。当我们选择了老师这一职业时,爱生就成了我们的责任,让每个学生成才,就是我们的使命。

  蒙田认为,老师在教育孩子时,“不光锤炼他们的心灵,还要锻炼他们的肌肉,要在在方方面面对孩子负责,对孩子负责就是第一要务”。

  “教师是什么?教师就是一种责任。”这是一位当了22年代课教师——谢毓新教给我们的响亮回答。谢毓新靠每月40元的工资维持着他的家,春节前,靠借钱来维持自己儿子的学业。但他牢记自己作为教师的责任,即使在为儿子借钱期间,他仍然惦记着孩子们的学业。

  从教的这些年来,我从来没有耽误过一个孩子,没有迟到、更是没有旷过课。但是跟大教育家蒙田的要求任然还有很大距离,我一定要教学实际上行动。我相信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当然前提是老师高度的责任感。

  “师德,是教师素质的灵魂;师爱,又是师德的灵魂。教育的最高境界是不留痕迹的爱,我希望自己能够达到这个境界。”这是从乳臭未干的高中生走到北大附中讲台,再到荣获多种荣誉称号的张思明对自己的要求,也是他整整30年教龄的真正写照。作为教师,几年前,每次端午节,学校给我们教师发几个粽子,为了关爱寄宿生,我至今没有尝到这些粽子的味道。每当放学时下雨,有带雨伞去学校的我,总是淋着雨回家。我总觉得对孩子已经付出很多了,但是离教育家蒙田的要求距离甚远。

  一片深情,一颗爱心,一份信念,学生会给你意外的惊喜和回报,这我已经在现实教学生涯中深深地感受到了。20xx年中考结束的那天,学生认为那天是我的生日,毫无收入的他们,为我举办了我认为非常隆重而今生难忘的生日party。“爱”是师德之魂,促使我们坚持完成每一天、每一件平凡的工作。教师用爱与责任,就可以培养出具有爱心和责任感的下一代,并以此铸就自己人生的光辉,铸就教育事业的.光辉,铸就祖国的光辉。教师的爱是博大的,应该是“润物细无声”式,也许不经意间的一句话、一个关注的目光、一个细微的动作,一次小小的鼓励都会改变一个学生的态度,甚至是他的一生。师爱是师生间心灵交流的纽带,是师生沟通的桥梁。爱与被爱,只在一念之间,只有付出了爱,才能体会到被学生的爱包容的感觉。只有付出了爱,才有了“我是教师”的豪言。

  每个人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舞台,相信我们能在自己的舞台上跳出最动人的舞蹈。只有我们用我们的素质,爱心和责任去浇灌我们生命中的每一朵小花,我们的教学生涯就会洋溢着幸福,像花儿那样幸福。读了《论对孩子的教育》,我沉思,我有收获,我更要有行动。我享受作为教师付出的点点滴滴,也享受学生给我带来的无限快乐。愿我们都能履行一个教师的神圣使命,永远快乐!

《论读书》读后感12

  这本是马基雅维利的《君主论》和洛克《政府论》的合编版。

  看到上帝\两个字,总是会肤浅地想到神鬼和唯心。其实在西方哲学概念里,上帝\代表着自然或者说自然的法则(自然法)。他不是不可语的怪力乱神,而是人之所以为人所具有的理性和自由。

  马基雅维利笔下的君主具有分裂的人格。他们接受半人半兽\的怪物的训练,像狮子一样凶猛,像狐狸一样狡猾。他们凭借运气,自身的能力或者他人的帮助继承君主国或者建立新的君主国。但要想维护统治,就必须组建自己的军队,重建自己的律法和制度,尽最大努力争取人民的拥戴,安抚并找机会削弱贵族的势力。马基雅维利认为人民自私且无知,所以君主没必要具有慷慨诚信善良等品德,而只需要假装具有这些品德来麻痹人民。他要通过官员惩罚人民,以此来分散人民对强权统治的注意力,而赏赐人民的事要由自己掌握,好让人民在得到小恩小惠后对自己感恩戴德。写的东西虽然厚黑,但是还蛮实在的。毕竟政治应该是什么样和政治实际上什么样不能一概而论。

  洛克笔下的人类生存状态和卢梭的不同。卢梭把人类生存状态分为独居的自然状态和联合的社会状态。洛克则三分为群居的自然状态、联合的政治状态、不受自然法和实在法约束的战争状态。在群居的自然状态,他肯定人们通过上帝的授权和理性的指引来服从父权\的统治,但父权\并不产生君权\那种生杀予夺的效果。借此,他驳斥君权神授\和王位世袭\,提出天赋人权,人生而自由\。但每个人都有自由的时候,人们实际获取的自由非常有限。一个人自由的索取并且自由的防御他人侵犯的时候,他人享有的自由也如此之多。在自由交叉的地方,势必产生摩擦或者战争。这种战争状态的持续,会使人冒险放弃自己的'生命权,转而接受暴政来保护私有的财产。当然人们总会发现暴君依靠强力取得政权,但并不会以为人民谋福利为实行统治的最终目的。他们觉得被欺骗,也开始变得聪明起来。大家订立社会契约,让渡自己一部分的权利充实一个统一的裁判机构,用法律划定每个人权利的边界,给每个人在权利范围内正当行为的自由,使人类进入自由民主的政治状态。洛克把政府权利三分为立法权,执行权,对外权。他这里的执行权好像是一种司法权和行政权混沌未分的权利状态.......读这本书对我来说有点赶鸭子上架了,但我确实已经尽了我最大的努力去理顺他的思路了。我绝不敢说我读懂了什么,但我自信我确实学到了不少。这种学习,不是学理论,而是学方法......

《论读书》读后感13

  《博弈论》是我很久之前买的书,翻了一下就丢在一边,最近几天因和同学互相洗刷不赢,我决定认真读一下这本书,一读才知道,生活中充满了博弈,我也渐渐地被它所吸引。书的封面写着:学习博弈论的目的,不是为了享受博弈分析的过程,而在于赢得更好的结局。我的目的也是它,让我在生活中获得更好的结局,至少让我有副好口才。

  博弈论是研究人们如何进行决策、以及这种决策如何达到均衡的科学。简单来说就是,每个博弈者在决定采取何种行动时,不但要根据自身的利益和目的行事,还必须考虑他的决策行为可能对其他人造成的影响,以及其他人的反应行为可能带来的后果,通过选择最佳行动计划,来寻求收益或效用的最大化。

  现实生活中的很多现象都可以从博弈论的角度来理解,比如20xx年的超级女生冠军是尚雯婕,有人提出疑问:他没有安又琪出众的外表,没有李宇春倾倒观众的舞台力,没有谭维维”无可挑剔“的唱功。那她凭什么夺冠。而这就反映出疑问者对博弈论的不了解。这个冠军本来就不是尚雯婕一个人得到的,而是主办方湖南电视台、天娱传媒、参赛的女生们、电视观众、媒体、各女生的"fans"等方方面面共同博弈的结果。

  有人还认为在整个比赛过程中还出现了非合作博弈与合作博弈的可能:某些得分较低女生的"fans",联手对付得分较高的女生;得分最高的选手联合肯定无望出线的选手以巩固地位,防止次高选手反超。

  然而博弈论也有其局限性,因为它的基本假设就是。人是理性的。而现实生活中人们在决策时往往是有限理性的。尽管如此,人们仍然可以用博弈论和信息经济学的思想方法来分析解决问题。

  回到正题,我怎样才能把博弈论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囚徒困境,当我们处在囚徒困境的.时候我们的策略处于占优策略,博弈在所有参与者选择占优策略的基础上达到均衡。而对于参与者中的”我“来说,可以利用信息不对称,抛给对方选择,选择分为有益、无益无害、有害,加大选择风险。比如当我们处于劣势时,报复的方式就能起到有效地震慑的作用。而参与者的选择多半是无益无害的,即便有益的部分很吸引人,但人们总是不愿承担风险的,因为有害的伤害是巨大的。

《论读书》读后感14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灭秦者,秦也,非汉也,是因其先以自灭,终将被他国所亡,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没有内因,也不会有外在发展的条件,

  内因才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可见内因是多么的'重要,道德经上说: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国,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由此观之,大到于国,小到于个人,皆先以修根而后固其身,

  我们都知道,秦灭了六国,统一了中国。是陈胜,吴广起义反秦在前,最后刘邦灭秦在后,创了大汉王朝。然而杜牧不这么认为,他认为把六国灭掉的不是秦,而是六国它们自己。打败秦国的也不是农民起义,而是秦自己!

  我认为自古历朝历代,都是内在政治混乱不堪所创造出的条件在先,而导致不是自乱自灭就是被他国所亡,想想,那个王朝的盛世,百姓能安居乐业,国家富强,周围的国家都怕,都不会欺负它。就是被欺负,也是欺负者自作自受。而最后,都是个个朝代先自己衰败下来,弱小得不堪一击,所以才被灭的。这难道不是自己的问题吗?如果它本来就是强大的,会被灭吗?

  大到一个国家兴亡,小到我们个人的成败得失,我们人人都会有失败,失败的原因都是自己造成的,无论别人怎么样,都是自己让自己失败的。你没有对方好,这就代表你有缺陷。别人可以安慰你,但你自己绝对不能安慰自己,所以我们要用正确的心态面对失败,越说别的人不对,其实自己就越是不对,而且会越来越不对,所以打败自己的,不是对手,而就是自己。。老子说过,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自古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自生自灭,阴极反阳,阳极反阴,天之道也!虽然没有永久的朝代,但可以借鉴历代圣贤的教诲,延长和平的寿命!

《论读书》读后感15

  教育问题在《随笔集》中占有重要地位,他批评了经院教育对儿童身心的摧残,反对纯粹书本教育,主张以世界为书;反对过度记忆,主张儿童在教育中学习;反对给儿童灌输现成的概念,主张他们智力的充分发展,要让学生先说,让学生自由判断;反对学生盲从,主张直接经验,在同各种人的谈话和旅行中获得知识,《论儿童教育》读后感。他还强调学生要爱劳动,沉默与谦逊地与人交往,不要好为人师,过分张扬。

  在《论儿童教育》中,蒙田详尽地从各个角度联系自己的亲身经历,说明了儿童教育的重要性。他的父亲便是他笔下那位因材施教,引导孩子读书的好老师,父亲对他独特的教育方式,便是中国正在大力提倡的素质教育,以至于,让我们今天能够看到一个自如地应用荷马和奥维德作品的作家;一个从法语跳到罗马人或雅典人的语言,再回到母语,用难懂的拉丁语和人们轻松交流的语言学家。他对教育的看法,在当时,无疑是独领风骚,他成为了“那个时代的现代人”。

  我反复读了几遍谈及教育的文章,他先进的思想,独特的见解,让我禁不住肃然起敬。儿童教育实际上并不象人们想象中的那样简单,一成不变。其中至少有三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是从小便给孩子提供学习外语的环境。蒙田回忆说:“父亲给我找了一个不懂法语,稍通拉丁语的德国人……父亲本人,以及我的母亲,仆人和侍女,陪我玩耍时,尽量用他们现学的拉丁语同我说话,读后感《《论儿童教育》读后感》。”现在许多家长将孩子送往国外,也许他们的初衷并非如此,但结果却往往是造就了一个“中西结合”的人,这就是语言环境下的产物吧。而一些小学中,在提供了小班化教育的基础上,还聘请了外籍教师,在愉快自然的气氛下教学,孩子们一定会有不少收获。

  二是当儿童在汲取知识的.同时,他们过多的依赖父母,可这是最要不得的。学校培养的是能文能武,全面发展的人。蒙田说:“让他生活在野外,担惊受怕。”听起来,似乎有些不近人情,但也只是有惊无险,看看他本人能潇洒的活着,便不用担心了。

  至于第三点,即今天社会普遍呼吁的“反对体罚”,显然这是针对教书育人的人。一想到教师队伍中的部分人对学生大呼小叫,拳脚相加,在这么稚嫩的身

  子上进行摧残,不觉得有愧吗?难怪蒙田认为“学校象座监狱”,看来没有耸人听闻,可那是几百年前的法国呀,中国的教育水平难道还只停留在那个阶段吗?当然不是了,现在的老师都能做到把学生当做自己的孩子一样爱护和关心,老师不再仅仅是教书育人,更 要对学生美好灵魂进行塑造。

  作为教师的我已充分体会到只有真正从内心对每个学生充满爱,才能给予他们最好的教育和影响。从蒙田的思想我大受启发,只要有适当的教育方法和独特的教育技巧,要对学生进行成功的素质教育并不是纸上谈兵的事,完全是可能做到的,那就让我在实践中去试一试吧。

【《论读书》读后感】相关文章:

论读书读后感02-02

正义论读后感02-15

论快乐读后感01-20

《论自由》读后感11-05

《培根人生论》读后感09-14

人性论读后感03-26

《道德情操论》读后感03-25

国富论读后感01-07

培根随笔论读后感02-26

周国平论教育读后感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