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教育读书心得

时间:2024-05-15 15:55:19 读后感 我要投稿

美术教育读书心得

  我们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启发后,可以通过写心得体会的方式将其记录下来,这样就可以通过不断总结,丰富我们的思想。怎样写好心得体会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美术教育读书心得,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美术教育读书心得

美术教育读书心得1

  每个人的一生,都是在不断选择中走着自己的路。我的大半辈子,虽然总是在教育天地里打圈子,然而,只有当我深深置身于孩子们的艺术天地之后,才真正找到了自己的路。

  生活里的触动与思考:

  杨景芝老师把科研重心转向基础教育,并且认认真真地去做这件事,是因为生活里一些事的触动和思考。这些事来自她自己的孩子、朋友家的孩子。

  她说,人们的文化艺术修养反映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整体的文化水平和素质。而全民族的素质提高,的确要从娃娃抓起。美术教育对人的素质发展,是一项十分有利的活动,它对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尤为重要。她从身边儿童成长的实例,看到了形象思维能力在儿童发展中的重要性,也使她认识到,基础美术教育对儿童来说,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是人才发展中的一项必修科目。

  她的观点:

  杨景芝老师一直保持着一种开放的心态,既关注国际艺术教育的变幻风云,同时也没有忘记中国特殊的国情和人情,试图探索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儿童美术教育途径——一方面,不赞成脱离儿童市级的以传授知识技能为目的的美术教育学科中心论,反对用模仿的教学方法压抑儿童的创造力,另一方面,她有感到教学内容完全从儿童兴趣出发存在不足,它缺乏科学系统的教学体系,致使教育产生放任自流的不良后果。她主张美术教育依靠发展儿童知觉、美感和创造性,促进儿童成长。

  她的发现:

  杨景芝老师长年累月地坚持研究文献资料,做实验和调查。她发现,儿童绘画发展的高峰期不是在8岁,而是在5岁、6岁时。因为这一时期儿童的认识发展不受真实生活约束,无论在造型表现方面、色彩运用方面或画面空间表现方面,儿童一概按自己的主观认识去画。因此,他们的绘画表现出具有非凡的创造力和丰富的想象力。

  她还通过写生实验教学,对以往国内外心理学界对儿童绘画能力发展研究中的某些论断作了修正,并从艺术创作发展的角度,对中国儿童实际发展的特点作了新的界定。她认为,如果在儿童早期美术教育中,经常注意引导儿童学会观察生活,从写生入手发展造型表现能力,这样,儿童思维的主观和客观认识发展就不是在9岁以后,而是从6岁、7岁甚至更早时期开始。那些初步具有通过观察进行写生的孩子,他们的知觉能力方面会得到超前发展。

  杨景芝老师在观察自己女儿的写生的过程中意识到,儿童写生不仅能提高他们的感受能力,而且能有效地提高他们的造型能力,也能使他们通过写生积累创作素材。同时,儿童在对物象进行精细描画的过程中,不仅锻炼了写实能力,而且也锻炼了耐心和毅力,培养起做事踏实认真的品格。

  儿童画写生没有一定章法,常常从自己认为最方便的.地方起手画。他们观察了眼前的复杂形象,经过大脑的综合分析,再创造一种表现符号画出来。因此,儿童写生的过程也是创造思维发展的过程。

  儿童写生教学与专业教学不同,不需要给儿童讲过多的知识,只要认真启发观察,帮助儿童分析对象特征,激发儿童的表现欲望,增强他们自己大胆果断地去画的信心,儿童就能自己画。我们不需要教儿童怎样画,而是引导他们学会怎样自己画。

  我的思考:

  第一,杨景芝老师50余年对美术基础教育进行持续深入的研究,这个过程中一定有很多枯燥乏味的工作,但是她却一直坚持研究。这种工匠精神值得我学习。

  第二,杨景芝老师研读了很多文献资料,请教了很多牛人,参加了很多研讨会,总之,她通过各种机会学习。这种学习精神值得我学习。

  第三,她理论联系实践,从实验中、长期的观察中得出结论。这种实证精神值得我学习。

  第四,她善于思考、总结,敢于提出自己的观点,形成自己的一套理论体系。这种质疑精神值得我学习。

美术教育读书心得2

  美术教育其实就是教会学生从生活中表现美,创造美。用一句话说就是:“只要在生活中发现别人所不能发现的就是美丽。”最近我学习了杨景芝老师的著作《美术教育与人的发展》。这书是一本儿童美术教学法研究方面的专著,书中具体介绍了通过美术教育活动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教学经验,以及通过长期探索而建立的儿童教学体系和教学方法。作者在书中根据自己切身经历和进行的教育实践研究,以美术教育发展的新观念,全面系统分析和论述她对美术教育的认识和体会。

  在书中,我特别欣赏的是杨老师提出“从爱心出发进行教育”的主张,她在书中指出的“在儿童稚嫩的'心里最看重教师对他的态度,教师的爱最具有吸引力,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爱好、性趣、个性、人格,因此,在感悟生活中的过程中可谓千差万别。他们站在各自的立场、环境中,从不同的角度、方位,会有自己独特的感悟与发现。我觉得应该给学生一个宽松、自由、没有心理压力的环境。正如杨老师表示的:”我试图探索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儿童美术教育途径,我不赞成脱离儿童实际的传授知识技能为目的的美术教育学科中心论,反对用模仿的教学方法压抑儿童创造力。另一方面,我又感到教学内容完全从儿童兴趣出发存在不足,它缺乏科学系统的教学体系……致使教育产生放任自流的不良后果……

  我主张美术教育依靠发展儿童知觉、美感和创造性,促进儿童成长。“杨老师不管对她的理论还是实践,都浸透着一种爱心,诚如她在书中指出的”爱与尊重是教育的出发点。“这里不仅有对其从事的艺术教育事业的爱,还有对她的教学对象的爱,对儿童作品的爱、对儿童在绘画中表达的天真烂漫的个性和情感的爱。要培养儿童对观察的性趣和深入细致观察的品质,在深入细节中抓住实物的特征,准确的用图像表达出来。杨老师通过上下篇理论与实例的论述,让我们全方位、多角度的了解艺术教育特点,及儿童艺术教育的一些科学教育方法。儿童的学习动力常产生在对教师的眷恋。”对学生美术作品的评价应多进行一些过程性评价,鼓励学生积极探索,培养学生对自己创新能力的自信和欲望。教师一定要保护学生刚刚建立起来的那一点点自信,使他们经常处于一种追求创新的心态。

  美育一般通过艺术审美的方式达到教育目的。美术课对学生进行美育的得天独厚的条件,就是直观性,包括对自然美的直观,社会美的直观,艺术美的直观。确实,爱就是力量,它能给人勇气,它能催人奋进。相信我们的美术教育一定芝麻开花节节高。

美术教育读书心得3

  儿童具有把现实世界丰富多彩的图形印在心里的本领,他们的绘画创作活动常依靠这种牢固的记忆力。儿童对图形的直观记忆能力优于概念、知识所描述的客观现象。——《美术教育与人的发展》

  儿童在知觉中的视觉记忆对绘画创作特别重要,他们能把自己对现实生活中的观察记在心中,比起跟学生用语言描述与讲理论方法,让学生在绘画创作时通过记忆的提取再进行创作的的效果会更好。

  案例一:上学期的一节六年级的课《神州大地之旅》,在1班上课的时候,由于投影仪故障,导致那节课上课没有PPT,主要靠语言描述与课本的图片内容跟学生介绍我们祖国美不胜收的自然景观与丰富多彩的.人文景观,在学生创作的环节,大部分学生都依照课本的例图做参考来画,画的内容都大同小异,效果并不理想。接着到2班上课,投影正常使用,在导入的环节,我用PPT展示了非常多我国的美景,强烈的视觉冲击,加深了他们的视觉记忆,在新授环节更是切入不同的角度展示神州大地美景,最后在作品展示环节,学生的创作丰富多样,效果明显比1班的强。

  案例二:上学期的春季实践活动,在进行之前,我明确地向三年级的学生布置了观察的任务,让他们把实践活动中,你最喜欢的一个场景仔细观察,回来之后,我们进行绘画创作。通过观察活动后创作的学生的作品让我很惊喜。大部分同学都能画出一个完整的事件场景,包括场景中的人物动态表情,实践工具,场景中的树木类型,路上的小石子等细节他们也能捕抓到。因此同学们的作品画面都非常丰富并富有趣味性。

  如果在日常的教学当中,我们多鼓励学生观察生活,积累生活素材,根据学生的程度,选择适合他们欣赏的美术经典作品供他们欣赏,让他们积累到丰富的图形信息,这样,不仅有利于发展儿童智力,也有利于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发展。如在课堂开展之前,多布置观察的任务,对观察任务进行细则划分;带领学生对学校环境进行观察并结合自己的幻想进行写生创作等。

美术教育读书心得4

  杨景芝对教育事业的投入,对艺术教育事业的爱,还有对她的教学对象(儿童)的爱,对儿童作品的爱、对儿童在绘画中表达的天真灿漫的个性和情感的培养让我们很佩服。杨景芝的儿童艺术教育实践和理论正是在这种国际大背景中发展起来的。由于她一直保持一种开放的心态,所以每前进一步,心中都装着国际艺术教育变幻的风云,同时也没有忘记与中国特殊的国情和人情的结合。

  正如杨景芝表示的,“我试图探索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儿童美术教育途径,我不赞成脱离儿童实际的以传授知识技能为目的的美术教育学科中心论,反对用模仿的教学方法压抑儿童创造力。”另一方面我又感到教学内容完全从儿童兴趣出发存在不足,它缺乏科学系统的教学体系……致使教育产生放任自流的不良后果……我主张美术教育依靠发展儿童知觉、美感和创造性,促进儿童成长。她的开放的心态和理论的开放性。

  “开放”与“交流”是分不开的,就杨景芝来说,通过与儿童亲自交流,感悟到儿童可爱的童心,深入儿童心理的内部,仔细观察他们的感知、想象和理解等心理能力的发展,发现他们固有的发展潜能和智慧,了解到不同个性和不同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的不同兴趣、能力和要求,找到了因材施教的契机和突破口,而没有因循于国内外权威制定的固定教育模式。杨景芝不仅与儿童本人交流,而且与他们的作品交流,通过与成百上千的儿童作品对话,她找到了打开儿童心灵深层的钥匙,探索出一套有利于提高儿童素质的绘画教学内容、方法和规律。

  从大处说,对美术教育事业的`爱来自于她对整个人类命运的关心。众所周知,当前除了人们常常谈论的经济危机和环境危机外,还有一个精神危机。这一危机的一个最明显的标志,就是现代社会竟然把人自身之感受和理解的最忠实写照艺术,这种能在人的精神世界掀起狂涛巨浪的艺术这种被视为人类“最后的精神家园”的艺术,也当成一种品或人自身在社会中地位的标志和虚假包装物。

美术教育读书心得5

  一直以来,都因为工作忙而疏于静下心来读书,总借口没时间而不能够静下心来学习。可最近,一本孙起英的《给幼儿园教师的101条建议:美术教育》却让我有如获至宝、如遇知音之感。读这本书感觉不像在阅读书籍,而是像与一位耐心、睿智的长者聊天,他的丰厚学识、他的思想、他的智慧正慢慢地滋养着我心灵。

  在美术创作活动中,我曾发现这样的情况:有的孩子拿着笔不知所措;有的无目的地在纸上胡乱涂画;有的东瞅瞅西望望,看到同伴画什么便画什么……幼儿之所以出现这些问题,都是由于学前幼儿具有目的性不强、构思能力不完善并易受他人影响等特点造成。本书在实施操作篇中给了我几条很好地建议:首先应选择与幼儿生活经验紧密相连的、幼儿感兴趣的题材作为创作题材。其次,创作开始前,教师应有意识地通过提问或者谈话活动,帮助幼儿明确创作主题、与创作相联系的绘画内容以及可以如何表现等。再次,应为幼儿提供简单易学但具有变化性的绘画材料。最后,在幼儿绘画过程中,教师应多观察,当发现幼儿停笔不动或左顾右盼遇到困难时,教师应尽可能多地了解幼儿的意图、心态,多给幼儿正面回应,找出幼儿成功地方加以鼓励,并通过问题的引导以建议的提出等方式引导幼儿明确自己的创作意图,如:“刚才想画什么的?”“哪里不会画了?”“看看旁边小朋友画了什么,对你有启发吗?”……通过言语上的提示、问题的启发,帮助幼儿找到创作的方向继续下去。

  还有在美术教学中我常遇到这样一个问题:活动结束了,仍有些幼儿因种种原因还未完成自己的作品。那么这时教师该不该进行活动评价呢?怎么评价?很有幸在本书的发展评价篇中我找到了答案:首先,教师要观察还没有画完的.幼儿有多少,如大多数没完成,不必着急评价:如只有少数几个就可以进入评价环节。其次,教师要将这些没有画完的幼儿作品与画完的展示在一起,并与未完成的幼儿说:“等有时间你们还可以画!”评价过程中不要回避这些作品,因为他们只是没有时间继续画,并不是画得不好。最后,老师要分析没有画完的原因,如果只是因为在构思、构图上比较复杂,所需时间长,教师只需为他们提供再次作画的时间就可以了;如果是因为在创作过程中遇到困难,教师可与幼儿交流:“今天在画画的时候遇到了什么困难?是怎么解决的?下次需要老师帮助吗?并对其作品给与肯定,以增强幼儿下次创作的信心;如果是因为不能集中注意力,易受外界环境干扰而延长时间,则有必要对其进行行为习惯上的培养。

  如此好的建议还有很多,推荐大家有空时赏析。

  读完这本书后我如闭塞的心灵打开了一扇窗户,我又进一步理解了“教育艺术”、“教育智慧”的深刻含义了。

美术教育读书心得6

  美术活动是孩子比较喜欢的一种活动,在活动中幼儿手脑并用,不仅发展了手部的小肌肉,同时还促进了大脑的发育,对于幼儿智力的发展是很重要的。作为幼儿园的老师在指导幼儿开展美术活动时,怎样的引导幼儿大胆的绘画?以及教师怎样运用好美术活动中的范例?我在书中找到了答案。我重点阅读了书中实时操作篇中的几篇文章,在书中我得到了一些收获。

  书中讲到要让幼儿大胆的作画,就要给幼儿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如要信任幼儿,用和蔼的态度与幼儿交流,尊重幼儿有不同寻常的想法,不要用成人的思维模式去限制他。还要给幼儿提供适合的、多样的绘画材料。如提供给幼儿的纸不能过小,幼儿在绘画时会放不开手,提供的材料要充分,不要害怕孩子会弄脏而不提供,要让幼儿在多种材料的吸引中有积极参与活动的兴趣。尽量的用情境、游戏的形式开展绘画活动,这一点对于小班的幼儿来说很明显,活动中用念儿歌、或故事的形式创设情境幼儿参与的兴趣就会很高,反之,兴趣就会有所减少。根据不同的美术活动,怎样创设一个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情境,还是需要多思考的。此外,尽量采用“鼓励法”评价幼儿的作品。教师要努力的去读懂幼儿的画,充分了解孩子“稚”“拙”的特点,站在幼儿的角度评价幼儿作品,对于个别幼儿讲不出画的是什么,教师不要着急,要引导幼儿,肯定孩子的优点,千万不要用成人的标准来挑剔。充分肯定的欣赏将逐步培养幼儿的.自信心和成就感,注意对幼儿的要求要循序渐进的。

  在引导幼儿学习绘画的时候,绘画的范例是我们经常运用的工具,如何更好的运用它,什么时候用?怎样用?用什么样的范例?在书中,我也找到了一些答案。首先,范例要有美感,有美感的作品才值得欣赏,幼儿从中得到收获,而不美的范例就不能为幼儿树立很好的榜样,让幼儿的观察机会丧失、观察能力得不到发展。,思维得到禁锢,创造能力也受到发展的限制。其次,范例的描绘方法应该是适合学前儿童年龄特点的,是他们能够合理接受的,积极健康的,太成人范画不适合幼儿来欣赏。其三,范例的形式应该是多样的,能从不同方面反映事物的形态,可以启发幼儿的思路。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还是收获很多的,书中讲到关于美术方面的理念,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都可以运用到,对自己的业务水平的提升有一定的帮助。

美术教育读书心得7

  利用端午小假阅读《美术教育与人的发展》一书,发现本书的第一章《走进基础教育天地》到第四节的“构建以人为本的基础美术科学体系”无疑对我们这些初为人师的“新手”带来了一手资料,这套教学思想和教学经验成果也为我今后的美术教学和美术作品辅导指引了方向。

  在这一理论中,认为每个人都存在自己的潜能,而这种潜能大多数是需要教师来引导并开发的。为师者,我们必须要尊重学生,多给予他们自由和尊严,重视学生的自发性和主动性。开放性课堂则是主动让学生去参与、探究、创作同时并反思。就小学美术色彩认识课中,我尝试采用游戏式教学策略,强调活动的参与和过程的学习。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通过不断地探索和思考来获取知识,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认知能力。

  一、为学生打造开放性的学习空间

  回忆教学《色彩的冷与暖》这一课时,教学知识目标要求让学生了解色彩会呈现冷或暖的视觉效果,并能感受冷暖所传达的情感,如果采用平时的常规教学方法观察理解色彩的冷暖,就忽略了自身的感受和体会,美术课便失去意义。我以游戏的方式“水温的测试”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亲身体验更具说服力。首先每个小组准备1—2个透明的玻璃杯子并且要盛如等量的清水,各小组分别在杯子里加入一种黄色颜料和一种蓝色颜料搅拌使之颜料充分溶解,然后请同学上台分别将手伸入两杯水中感受究竟哪杯水的水温高,那杯水的水温低。由于黄色让人联想到火、太阳等事物,同学们会在心理上对自己暗示往往会说出黄颜料杯子的水温较高。最后同学们小组交流分析出现这样答案的原因,在游戏中直观感受色彩的冷暖,同学们玩的开心,学的用心。

  二、让学生在实践中发展认识

  还记得在教学《色彩的对比与协调》一课时,恰巧遇上学校分发运动服,于是即兴导演了“给小猴穿衣服”的游戏。“给小猴穿衣服”时,先拿出小猴玩具询问同学们:“如果小猴今晚被邀请去参加服装大会,想穿红色的上衣,穿什么颜色的裤子合适呢?”同学们畅所欲言,争论不休,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交流环节有的同学设计了一款“红褂子,绿裤子”,逗得全班同学哈哈大笑,说:“真难看,真俗气……”就这样师生互动环节气氛达到了高潮。借机,告诉学生:“可别一笑了之,虽然我们平时不会这样穿,走在街道上留心观察,你会发现很多人都是如此着装的!”紧接着出示多媒体课件,展示生活中衣、食、住、行色彩搭配的.案例,让学生明白只有协调好颜色之间的关系,才能提高生活的品味,获得美的享受。为了检测同学们学以致用的能力,布置一个简单的作业,回家后在电脑上下载游戏《我的世界》,按自己的心愿想法设计理想的家居环境,将自己喜爱的房间进行色彩搭配、美化装饰注意色调的整体与和谐。学生通过自己的想象力,合理地运用所学到的色彩知识,打造属于自己的小天地。

  趣味性、实用性、感受性和表现性的课堂有利于培养学生对美术学科的兴趣,除了提高课堂效率外,更强调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精神。开放是为了融合,游戏是为了兴趣,为了让更多的学生主动去学从而得到最好的教学方式。相信只要我们坚持,同学们喜欢,课堂就会生动绚丽。

美术教育读书心得8

  前段时间学习了杨景芝老师的著作《美术教育与人的发展》。这书是一本儿童美术教学法研究方面的专著,书中具体介绍了通过美术教育活动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促进儿童全面和谐发展的教学经验,以及通过长期探索而建立的儿童教学体系和教学方法。

  《美术教育与人的发展》一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是美术教育与人的发展,从走进基础教育天地谈起,到具体阐述美术教育与人的素质发展。从儿童接受美术教育的心理特征分析,到构建开放性教学实践体系的具体做法。下篇是儿童美术教学方法研究。具体论述了杨老师的教育观和教学方法,以及多年来总结的“教的艺术”。杨老师通过上下篇理论与实例的论述,让我们全方位、多角度的了解艺术教育特点,及儿童艺术教育的一些科学教育方法。作者在书中根据自己切身经历和进行的教育实践研究,以美术教育发展的新观念,全面系统地分析和论述她对儿童美术教育的认识和体会。

  本书作者杨景芝是我国著名的儿童艺术教育家。具有近四十年的教学实践经历,以经过近二十年对儿童绘画能力发展的教学实验研究,她总结的教学理论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倡导意义、作用。杨老师在儿童艺术教育实践中一直保持一种开放的心态,每前进一步,心中都装着国际艺术教育变幻的风云,同时也没有忘记与中国特殊的国情和人情相结合。正如杨老师表示的:“我试图探索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儿童美术教育途径,我不赞成脱离儿童实际的传授知识技能为目的的美术教育学科中心论,反对用模仿的教学方法压抑儿童创造力。另一方面,我又感到教学内容完全从儿童兴趣出发存在不足,它缺乏科学系统的教学体系……致使教育产生放任自流的不良后果……我主张美术教育依靠发展儿童知觉、美感和创造性,促进儿童成长。”

  杨老师不管对她的理论还是实践,都浸透着一种爱心,诚如她在书中指出的“爱与尊重是教育的出发点。”这里不仅有对其从事的艺术教育事业的爱,还有对她的教学对象的爱,对儿童作品的爱、对儿童在绘画中表达的天真烂漫的个性和情感的.爱。另外,杨老师的艺术教育和实践还具有严肃性和认真性。本书洋洋20余万字,涉及了艺术教育的方方面面,凝聚着杨老师多年心血的结晶。在书中,我特别欣赏的是杨老师提出的“从爱心出发进行教育”的主张,她在书中指出“在儿童稚嫩的心里最看重教师对他的态度,教师的爱最具有吸引力,它能激发儿童的学习热情。

  儿童的学习动力常产生在对教师的眷恋。”确实,爱就是力量,它能给人勇气,它能催人奋进。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当主动接近学生,以自己对美术的热爱,激励学生对美术的热爱,以自己对学生点滴进步的由衷高兴,点燃学生对艺术的兴趣,以自己平等参与学生活动的行为,增加学生对美术课堂的眷恋,真正做到用爱心和学生进行平等的对话。相信,我们的美术教育一定能芝麻开花节节高,也会培养出更多艺术的花朵。

  这是一本好书,从中我受益匪浅。杨老师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和理论成果,为艺术教育开辟了一片净土。

美术教育读书心得9

  《美术教育与人的发展》是一本指导老师或者家长促使儿童美育发展和为中小学美术教师提供教学方法的有效用书。为美术教室研究儿童美术有一定的帮助。此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讲的是美术教育与人的发展,下篇讲的是儿童美术教学方法的研究。作者根据40年的教学实践和20年的美术教育教学经验积累,全面的论述了儿童美术教育的体会,作者从美术教育与人的素质发展到儿童接受美术教育的心理特征再到建构开放性教学实践体系,用图文并茂的方法,向读者讲述了尊重儿童教育与启发儿童创造思维的重要性。上篇主要是针对儿童写的.,而下篇就是为教师而写的。从教育观与教学方法到叫的艺术里面,作者举了很多实例穿插。那么下篇其实讲述的就是教学法的实施与探究。

  作者引导美术教师要尊重职业,热心教育,给了我很大的感触。选择了教师等于选择了一份天职,我们在做的不仅仅是为了儿童的美育发展,还考虑到儿童成年后通过美育学习如何促进社会的发展,社会与美术是密不可分的。我们在教育的同时,也在培养国家高素质的人才。所以作者提出,教师对本专业不仅要有较全面系统的专业知识技能,还应有较高的文化艺术修养,对世界多元文化艺术和传统文化艺术有所了解,能给学生提供参考与进行指导并帮助学生开拓知识。

美术教育读书心得10

  最近我读了一本很有价值的书——《小学阶段的美术教育》。这本书的作者玛琳·林德曼曾在小学任教,也曾经在亚利桑那州立大学担任过本科生教学工作以及实习教师培训工作。她是一位杰出的艺术家、教师、演说家和电视法制新闻制作。书从四个部份十四章节阐述美术课程的基础、美术构成、美术欣赏、计划、评估、组织、提问等。该书规划学生的美术实践,激发学生对于实践的兴趣,从而强化每个人不同的发展方向,激发学生的个性和才能。她对于教学的研究和探索值得我们实践和探讨,结合我的认识,我的体会有三点:

  一、多种教学资源的利用,激发学生的欲望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主观世界的一种现象,是人们力求认识探究某种事物的心理倾向,积极的兴趣犹如催化剂,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因此,充分发挥美术教学特有的魅力,使课程内容与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的情境和认知特征相适应,以活泼多样的课程内容呈现形式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这种兴趣和主动意识转化成持久的情感态度,做到乐学,主动地学,学有所得,越学越爱学。

  在教学中我常借助多种媒体去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如我在教授一年级(人美版)《美丽的纹印》一课时,在学生进课堂时,我先播放欢快的乐曲,然后用沾有水的手在黑板上按下几个手掌印。这时,学生被老师这特殊而又反常的举动吸引。接着出示课题,用投影仪打出各种拓印画,让学生归纳拓印画特点,讨论制作方法,从而太太降低了学生的畏难情绪,增强了自信,产生了动手制作的好奇心。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在美术学习活动中我采用多种方式进行尝试,如影视、录像、多媒体、范画、参观、访问、旅游,甚至故事、游戏、音乐等方式再现形象,有时是师生同台表演,现场演示,展示同龄人作品,参观画展,户外写生等方法导入新课,让学生更多地接触实际事物和具体环境,增强对形象的感受能力和想像能力,不断给学生以高尚的审美体验,以激发学生在视觉、听觉、触觉、运动觉等方面的感受,使拥有不同优势的学生都能获得发展机缘和空间,促使他们酣畅淋漓地抒发自己的审美体验。也极大地调动了他们学习与探究知识的动力,激发学习美术的兴趣。

  二、创造潜能的开发,体验学习的乐趣

  美术教育是激发创造和获取创造性表现能力的手段之一,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诱发学生主动参与。生活是艺术的'源泉,生活中处处有美术。教师可创设各种条件,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与学习的情景,以学生所熟悉的景与物、人与事、学习与生活为载体,构建一个良好的教学情绪场,让学生在实践中感知、积累生动的表象,领悟美术在实际生活中的独特价值,激发学生独立思考、主动参与表现生活美和美化生活的精神与学习动机。

  在美术教学中我根据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因势利导、长善救失、善于开发学生美术学习的独特性。将学生蛰伏的独特性——“闪光点”开发出来。我尝试着改进美术课堂教学,变封闭为开放,加强与课外、与生活的联系和沟通,让丰富多彩的美术实践活动充盈课堂:讨论、游戏、表演、创作、展示、欣赏、评价……,使实践活动贯穿于学习的全过程,促使每个学生真正的动脑、动口、动手,参加到自由创作中去。通过亲身感知、直接体验、主动观察、动手动口等方式,重新认识外部世界,重新认识自我,在“有意无意之间”潜移默化中实现认识、技能、情感、态度、道德的变化和发现。发展综合实践能力,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如我在上《桥》一课中,为使学生了解更多的有关桥的知识,我在课前布置学生搜集信息、查阅资料。学生通过上网、图书、电视、广播各种信息渠道收集、查阅了大量的有关桥的信息。我们还利用我们的家乡徐州的当地资源,引导同学们先从家乡的桥中选取自己最感兴趣的一座进行调查了解,认识了汉桥,庆云桥,和平桥,水漫桥等造型材料特点不同的桥。有很多同学选择了古老的汉桥作为学习内容,大家不仅实地去观察了桥、作了观察记录,还走访了本地居民,查找了相关的书籍资料,搜集整理了关于汉桥历史变迁的资料。课堂上,学生们兴高采烈,互相交流:“汉桥,徐州两汉文化的代表,是一座仿汉的古建筑,该桥全长279m,共分11跨,每跨25m,上部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连续箱梁结构,在桥面上部两侧分别设4座仿汉代风格的汉阙……一条条信息丰富多彩,学生踊跃的把自己知道的信息推荐给大家,俨然象个小导游激发了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跃跃欲试的用不同形式去表现自己最感兴趣的桥。通过校内外的联系,达到了各学科的整合。在同学交流时,丰富的资源充实的内容亲身的体验,特别是自己自主学习的成果激起了同学们极大的热情和兴趣。由于同学们的创造潜力得到开发,产生了强烈的表现欲。做作业时,学生们打破定势,尝试多种技法,有的同学拼贴图片,配以美术字进行解说,有的同学水粉绘图,毛笔书写说明,还有的同学用电脑绘制出图文并茂的彩印……同学们创造出风格各异的桥,充分享受创作的乐趣。在教学中,教师只有对学生提问或回答持有正确的态度,让学生尝到探究的成果,尽可能地给予学生成功的体验和愉悦,才能激起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才能引发学生求知、探究、创作的欲望。在教学实践中我深深的体会到:让学生在自主中主动完成学习过程,学生在思维和行动上常常进发出令教师意料不到的充满童趣的智慧火花。

  三、把握发展性评价,促进习惯的养成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是否真的探究出了什么并不重要,关键是通过对某一问题的探究,让学生了解研究问题的方法,培养研究问题的意识。由此,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我们追求的结果。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讨论得最多的是设计的思路、获取材料的途径和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所以,美术探究学习的评价应该是一种发展性的评价——反映学生的成长发展历程:指对学生在动态教学讨程中的执行情况、效果及时反馈,及时调节,以达到预期目的。它突破了长期以来,在美术教学中重结果、轻过程的不良现象,促使美术教师全面的、多层次的看待学生,积极采用多维、多级的评价方式,适应不同个性和能力的学生的美术学习状况,并以鼓励、表扬等积极评价手段,从正面加以引导,使每个学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所发展。

美术教育读书心得11

  关于美术教育,作者娓娓道来,没有艰深晦涩的词藻,没有深奥难懂的文辞,而是用事例、用图像、用隐喻的方式将美术教育的理论讲得浅显明白。

  第三章《冤家路窄:审美与创新的矛盾与统一》,作者将审美和创新作为一组相对的概念提出,角度新奇,论述了审美和创新的对立统一关系。当学生接受社会普遍认同的审美观念时可能会压抑他们的创新能力,而当学生大胆创新时又难以被普遍认同的审美观念所接受。因此,该章节给人以对美、审美、创新究竟有何关系的深入思考:审美是创新的前提,创新是美的深化延伸。艺术本身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它既包含着个体的情感又体现出人们对美的洞察,既是个性化的产物也是时代的产物,它不赞扬重复而又需要传达永恒的情感,它追逐形式之美又强调意味的深沉,它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艺术教育既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也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审美感知力的培养,创新审美价值个性的塑造,无意识审美心理的建构,会使得审美情感、审美能力和审美理想深入到学生心灵,促使学生形成较强烈的表现美和创造美的愿望。当在一种审美趣味和审美观念的引导下对现实或艺术中的对象进行审美发现、审美判断、审美评价与创造新观念、新事物、新方法发生碰撞时,拓宽学生发现独特美的能力便显得尤为重要。

  第七章《重心的挪移:美术教学撮要》,重点阐释了美术教学中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对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进行了梳理和总结,其中对如何进行美术教学过程实施,作者给出了形象生动的例子:美术教学实施过程就像我们写书法的“一”字,起笔的主要任务是情境营造和导入;行笔的主要任务是依据目标,引导学生完成接受、理解和掌握新知识和技能的过程;收笔的主要任务是评价、交流和展示,这样的行为其实是做到首尾圆合,形成教学行为的完整性。教学实施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关键阶段,教师对教学实施过程的有效把控,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

  读完本书,我对美术教育的产生、意义和内涵,对三维目标与核心素养之间的关系,对审美与创新的矛盾与统一,对中国美术教育的解释系统等相关理论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受益匪浅。同时也发现自己的知识储备不足,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需要增加知识储备量,才能更好的进行美术教育的研究以及实践活动。

  《尹少淳谈美术教育》读书心得二邹光临

  在读《尹少淳谈美术教育》这本书之前,我心中一直存有两个困惑;1、基础美术教育的学习对于人的发展是必不可少的吗?2、美术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而这两个问题似乎在读本书的第一章节《“点”内“点”外的思索:美术教育的产生、意义与价值》之后找到了答案。

  作者将是否从事美术教育相关的人分为“点内”与“点外“之人。作为未来美术教师,我们属于点内之人。正如尹少淳教授所说“人生有限,没有人会对没有用的东西执着的耗费一生。我们身为“点内”之人则需要认真思考和认识美术教育的价值,理解美术教育的作用以及重要性。

  此章节把美术教育的价值主要分为了四个流向:一、奉献人的核心素养,二、奉献独特的学科素养,三、培养终身爱好,四、成就职业梦想。而翻开历史的画卷,道德品行修养古往今来都被人们看作是立身之本。自古就有《左传》提出“在德不在鼎,昔夏之方有德也”。现代的鲁迅也提出过“美术可以辅翼道德的观点”。这都说明了美术教育能够培育人的思想道德,奉献人的核心素养。此外,美术的学习还可以提高人对细节与整体的把握,学过美术与没有学过美术的人看待事物是有所不同的。同时职业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基础,爱好更是一个人的终身追求。核心素养、终身爱好、职业梦想与人一生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四个流向不仅简明精要的总结出美术教育的重要性,更说明了基础美术教育的学习对人的发展是必不可少的。

  作为“点内”之人,我虽然一直以来都觉得美术的学习对个人的发展很重要,学习美术给自己带来了非常多的益处,可是要让我具体以及系统的说出美术到底重要在哪里?绞尽脑汁可能也只能说个大概。学习完本章后,明白了美术学习的重要性,从模模糊糊不知道为什么学习,转为以终为始,以用待学。而我们的“点外”之人学习美术也可以提高审美修养,潜移默化的影响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美术教育读书心得12

  美术是一种基本的人类行为,是人类用于获得想象形式、美化环境的基本方法。人们创造和运用美术来表达感情、交流观念。近来看了《学前儿童美术教育》一书后,我对美术又有了更近的认识,特别是对儿童美术,所谓的儿童美术就是指儿童锁从事的造型艺术活动,它反映了儿童对其周围世界的认识、情感和思想。

  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就是书中讲到对美术内容的选择,一定要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我们现在的美术教学内容太陈旧、没有一点美感,学生对教材也是毫无兴趣。而且也是重在培养技能,对孩子的感受及表现能力考虑的较少。这样做会造成孩子的作品内容单一、缺乏个性。美国美术教育家罗恩菲德的研究表明,10岁以前幼儿的美术能力是随着认识水平和思维发展自然而然地向前发展的,孩子们一般能表现他认识过的事物。如果按以往的经验,我们会认为处于涂鸦期的幼儿,还不具备创造形象符号的`能力。以为孩子还小应以培养兴趣为主,内容多为练习涂色或画一些简单的线条,如画圆、小草等等。在认真分析孩子的兴趣爱好后认识到只要孩子喜欢感兴趣的内容他是表现的最棒的。

  看了此书后还了解到了学前儿童的美术教育可以通过美术和教育这两个方面体现出来的。根据对美术和教育这两个方面的不同侧重,可以相应地将学前儿童美术教学分为美术取向的学前儿童和教育取向的美术儿童。一个尚未社会化的幼儿,以其自身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去适应社会是会草遇到很大障碍的,幼儿在使自己适应一个按成人的兴趣、习惯和思维方式的社会的过程中,幼儿不可能像成人那样有效地满足情感上和智慧上的需要,为此,在活动及适应中幼儿需要游戏。只有通过游戏才能实现现实生活中得不到满足的需求。幼儿园美术教育是建构儿童审美心理的教育。教师在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中应激发儿童的审美情感,注重培养儿童的审美表现力。在书中我了解到了美术欣赏教育活动中,我们教师应引导儿童亲身体验美术作品中的审美特征,感受和理解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同时在欣赏过程中让孩子们通过看一看、讲一讲、找一找、谈一谈、画一画等形式将美术作品中的思想、内容表现出来。对于儿童美术活动的设计,在设计过程中应考虑到孩子的年龄问题,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在活动中有各自的内容和要求,比如在为小、中班设计时,他们的知识经验相对较少,生活范围较狭窄,在内容规定上应与他们生活经验接近,这样溶解为他们所喜爱,要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

  总之,美术对儿童,特别是学前儿童而言,美术这个词的涵义又有很大的不同,在儿童时代里,一切事物都是互相渗透的。美术是其发展的一种表现,在书中让我学到了更多的儿童美术知识对儿童美术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特别是在活动设计时让我有了更好的思路去设计活动。

美术教育读书心得13

  听说此书写得不错,值得去看一看。我当时听了不以为然,因为印象中诸如教科书之类大多枯燥乏味,难有激发人的读书欲,何况此书“貌不惊人”。学习归来,顺手把书往书架上一放,时间长了,也就渐渐淡忘了……

  直到在备课查找资料时发现了这本《美术学科教育学》。所谓“用到书时方恨少”,因为需要,所以看得格外认真细致。先是整体刘览一遍,感觉挺好,再逐章逐节地看。慢慢地,我被吸引了。他以严谨的逻辑层次、准确的概念界定、融合时代性的教育观、艺术观,系统而又全面地阐述了美术学科教育学。无论是学科教育的本质、特点、功能、目的,还是学科教育原理、教学原则、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评价等等,作者都一一展开探讨,逐层分析,层层深入。同时运用大量的实例图片,相关数据加以说明,做到图文并茂。使读者“观之有肉,食之有味”。

  如果问:书中哪些地方让我印象比较深刻?我觉得对美术教育功能目的的阐述和美术教学方法的分析,感触是最深的。因为前者使我全面认识和了解了美术教育的功能和意义,树立起科学的教育观;后者使我明了灵活多变、寓教于乐的教学方法是完成教学任务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二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

  拿美术教育的功能目的来说,很多人对它的认识还停留在比较肤浅的表层阶段。认为教学中只要落实美术知识的传递和技能技巧的传授便可,对其潜在的“附加值”往往忽视或者不善挖掘。常先生在书中特别强调指出:美术教育功能是多方面的,是综合性的。它可以拓展学生的学识视野,丰富其知识领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促进人格优秀特征的个性发展。此外,美术教学应确立体现素质教育,以人发展为本的`教育目标。任何单项价值取向的教育目标,都不符合现代教育观念,不能充分体现美术学科的教育价值。可见,美术教育的功能是多元化的,作为美术教师对自己执教的学科有一个系统正确的认识是多么重要!

  “教有法又无定法”,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结合的双向活动的体现。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我比较注重教法的选择与设计,对学生的“学法”往往考虑得不多。通过阅读“教学方法”这一章节,加深了我对学生“学法”的认识。比如演示法,对学生的学法要求如下:

  1、按讲授思路注意观看演示;

  2、模仿、记忆地看;

  3、理解、审美地看;

  4、观摩汲取地看。

  简要的几句话,道出了“看”的契机,解决了授课过程中如何引导学生学会看、怎么样看的难题。可见,教师的教法与学生的学法是互为一体的。教师的教法必须适应学生的认知规律、思维规律,与学生的学法契合。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学得积极主动,才能学有所得。

  “美术学科教育的关键是美术老师”。在本书的最后,作者从业务文化素质、教师能力、心理品质三方面提出要求。呼唤所有从事美术教育的老师们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做到博采众长,“一专多能”。不断完善自己,超越自我,成为社会和时代发展需要的新情相结合。正如老师表示的:“我试图探索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儿童美术教育途径,我不赞成脱离儿童实际的传授知识技能为目的的美术教育学科中心论,反对用模仿的教学方法压抑儿童创造力。另一方面,我又感到教学内容完全从儿童兴趣出发存在不足,它缺乏科学系统的教学体系……致使教育产生放任自流的不良后果……我主张美术教育依靠发展儿童知觉、美感和创造性,促进儿童成长。”老师不管对她的理论还是实践,都浸透着一种爱心,诚如她在书中指出的“爱与尊重是教育的出发点。”这里不仅有对其从事的艺术教育事业的爱,还有对她的教学对象的爱,对儿童作品的爱、对儿童在绘画中表达的天真烂漫的个性和情感的爱。另外,老师的艺术教育和实践还具有严肃性和认真性。本书洋洋20余万字,涉及了艺术教育的方方面面,凝聚着老师多年心血的结晶。

  《美术教育与人的发展》一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是美术教育与人的发展,从走进基础教育天地谈起,到具体阐述美术教育与人的素质发展。从儿童接受美术教育的心理特征分析,到构建开放性教学实践体系的具体做法。下篇是儿童美术教学方法研究。具体论述了老师的教育观和教学方法,以及多年来总结的“教的艺术”。老师通过上下篇理论与实例的论述,让我们全方位、多角度的了解艺术教育特点,及儿童艺术教育的一些科学教育方法。

  在书中,我特别欣赏的是老师提出的“从爱心出发进行教育”的主张,她在书中指出“在儿童稚嫩的心里最看重教师对他的态度,教师的爱最具有吸引力,它能激发儿童的学习热情。儿童的学习动力常产生在对教师的眷恋。”确实,爱就是力量,它能给人勇气,它能催人奋进。相信,我们的美术教育一定能芝麻开花节节高,也会培养出更多艺术的花朵。

  这是一本好书,一本可以成为美术老师办公桌上的专用书。杨老师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和理论成果,为艺术教育开辟了一片净土。

美术教育读书心得14

  读书使人心明眼亮,品读一本好书,如获珍宝。我阅读了著名儿童艺术教育家杨景芝老师的著作——《美术教育与人的发展》深受启发。

  1940年出生的杨老师有着五十多年的教学实践经历,近四十年对青少年儿童美术能力发展的教学实验研究,是我们的大前辈,我敬佩她用自己的那份爱心和热忱,浇灌着祖国的这片艺术教育园地,为我们这群从事美术教育的年轻教师们传教授经。这本书中具体介绍了在现代我们如何通过一系列的美术教育活动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教学经验,以及通过长期探索而建立起的教学体系和教学方法。杨景芝老师在书中根据自己的教育教学经历和教育实践研究,以新的教育观念,全面且系统地分析、论述了她对美术教育的认识与体会。

  “爱”是杨老师美术教育的核心,老师对教育事业的爱,学生对美术学习的爱,老师对学生的爱……在“爱”之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师对教学更深入的研究,美术形式多样化创新发展。

  美术是唯一的一门没有标准答案的.学科,它并没有正确答案,只要是你根据主题,无论你怎么去创作,都是可以的。它更突出人的主观感受,在乎技法和个性的相融合。美术更是一门追求百花齐放的学科,就像是一个“大花园”,它鼓励我们在艺术之路上不断创新,敢于突破。新课改中就要求美术教师要有创新精神,研究创新的教学方法、创新的教学手段、创新的教学内容、创新的评价方式,多元化的将创新精神融入到课堂教学之中,顺应学生发展的同时,拓宽学生思维,打破固有,多角度的去创造非凡。

  20世纪,在西方的画坛中,一些艺术家勇于打破传统绘画的固定程式,不再过于追求画面写实、光影变化、严谨刻板的构图模式,画面内容则借形体、线条、色彩的形式组合或结构来表现艺术家的内心情感,画面呈现出虚幻、抽象的感受。儿童就是大艺术家,儿童的绘画能力依赖儿童认知和感知能力发展,他们常以自发和自然的方式创造艺术,通过美术表达使自我得以肯定,而并不考虑自己的“作品”将被如何评价,他们的绘画蕴含着思想、活力和愉悦,谱写着个人成长的历程,大胆表达内心,表达所想。

  创新能力的培养在中小学美术教学目标中十分重要,教师运用启发诱导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们打开思维,激发潜能,勇于突破自我。在评价学生作品或艺术创造时,并本着多元化、个性化,包容和鼓励每一位学生,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及时捕捉到亮点,激励大家展现出独特个性,在愉悦的美术课堂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并不断超越自我,创意无限。

美术教育读书心得15

  幼儿美术教育是一种没有直接功利目的的,以满足幼儿身心发展需要、提高其审美修养和艺术素质的一系列教育活动。美术活动是幼儿最本真的生命活动、是幼儿把握世界的一种方式、是他们进行情感表达与交流的工具……轻轻的翻开《给幼儿园教师的101条建议》这本书,书中丰富的内容深深的吸引了我。该书分为“基本理念篇”、“活动设计篇”、“实施操作篇”、“材料运用篇”、“领域渗透篇”、“家庭教育篇”、“发展评价篇”等七个篇目,在每一个篇目中详尽地记录着我们在活动设计、美术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与解决策略,是一本真正实用的“小宝典”。

  作为剪纸课题组的一员,在通看全书之后,其中几条有关剪纸欣赏的建议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也给我带来了许多的思考。

  一、剪纸欣赏的策略。

  剪纸是中国民间艺术中一个比较单纯的门类,因其材料廉价、制作简单、题材广泛、功能多样而十分流行,而幼儿在剪纸欣赏活动中能真切地感受到剪纸中蕴含的“美”。那么在剪纸欣赏时我们应注意哪些问题呢?

  1、欣赏内容应尽量丰富而具有审美趣味。

  剪纸作品的内容可以是经典的民间故事,也可以是流传久远的`神话传说;可以是花草树木,也可以是虫鱼鸟兽。总之,取材要丰富多彩,又要来源于生活,适合幼儿欣赏。

  我想,如我们剪纸课题组在教研时提及过的“老鼠嫁女”的剪纸作品,就可以选取适合的内容供幼儿欣赏,通过欣赏细致的剪纸作品、倾听生动有趣的故事,把幼儿带入一个富有民间色彩的剪纸世界中。另外,过年时的一些门饰、春联等,有一些也融入了剪纸,很精致,可以收集一些实物供孩子欣赏,一方面加深对新年气氛的感受,另一方面也在潜移默化地感受着剪纸在我们生活中留下的美丽印记。

  2、要结合剪纸的民族、地域特色来进行欣赏。

  因为剪纸有着丰富的内涵,不同地域、不同民族有着各自的特色,有着深厚的文化背景和文化底蕴。很多的剪纸都有一定的寓意,或者潜藏着一个有趣的故事或历史典故,具有深刻的意义。因此,在引导幼儿欣赏时,一方面应引导幼儿重在观察,关注剪纸作品中的传神之处,另一方面,应多欣赏一些有名的剪纸,并有详细的背景介绍,以此来增长幼儿的见识,培养幼儿的欣赏能力。如山东剪纸、北京剪纸等都有其不同的表现形式及文化背景,对于不同地域剪纸的不同欣赏,为幼儿进行剪纸创作积累了更多相关的认知经验。

  二、让每个幼儿都得到美的熏陶和培养。

  美术欣赏不像实际的操作活动那样容易拿捏,教师首先要对作品有一个深入的理解和了解,在活动过程不仅仅是单纯的展示作品,还在于幼儿在活动中所获得的美的体验。

  首先,教师应营造与作品相适应的艺术氛围,让每个幼儿身临其境,在多通道感受中得到美的熏陶。如之前提到过的“老鼠嫁女”,教师在引导幼儿欣赏时,可拉上窗帘,在大屏幕上播放一系列的短片,或是播放一段诙谐幽默的音乐,边放映剪纸作品的图片,边配上生动的解说。

  其次,在欣赏时给予适当的引导,让幼儿在成长中获得、积累美的熏陶。在欣赏剪纸作品时,教师适宜的提问可以有效地调动幼儿的积极性,让不同层次的幼儿都获得美的感受。如教师可以直接问:“你看了这幅画有什么感觉?”“你想到了什么?”等,通过对能力不同的幼儿的引导,满足不同审美能力和审美经验幼儿的需要。

  最后,集体和小组交流相结合的形式,让每个幼儿在轻松表达中获得美的熏陶。集体、小组、个别等多种交流形式,让孩子在彼此经验的互换中表达自己的审美感受、丰富自己的审美感受,充分调动欣赏作品的积极性,使每一个幼儿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

【美术教育读书心得】相关文章:

美术教育读书心得02-21

美术教育实习心得03-05

《美术教育与人的发展》读书心得02-15

《尹少淳谈美术教育》读书心得12-22

美术教育心得体会03-20

美术教育实习心得15篇03-15

幼儿美术教育与活动指导心得05-07

关于美术教育心得体会04-28

幼儿美术教育心得体会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