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娜卡列宁娜读后感

时间:2024-04-22 14:53:35 读后感 我要投稿

安娜卡列宁娜读后感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总结呢?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安娜卡列宁娜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安娜卡列宁娜读后感

安娜卡列宁娜读后感1

  “一种仿佛她准备入浴时所体会到的心情袭上了她的心头,于是她画了个十字。这种熟悉的画十字的姿势在她心中唤起了一系列少女时代和童年时代的回忆,笼罩着一切的黑暗突然破裂了,转瞬间列车高速开来,她抛掉红皮包,缩着脖子,两手扶地地投到车厢下面,她微微地动了一动,好像准备马上又站起来一样,扑通跪下去了。同一瞬间,一想到她在做什么,她吓得毛骨悚然。她想站起身来,把脖子仰到后面去,但是什么巨大的无情地东西撞在她的头上,从她的背后碾过去了。‘上帝,饶恕我的一切!’她说,感觉无法挣扎……

  安娜就这样死了,我倒在布满沙尘和煤炭的铁轨上。一个那么真挚、动人、生机勃勃的生命就这样逝去。回顾安娜的人生轨迹,从有一个快乐单纯的家庭,快乐的生活,到渥伦斯基的介入,并美其名曰“爱情”。而这个“爱情”的到来,却带走了她的一切。看完这篇文章,我觉得托尔斯泰最擅长的不是揭露社会制度,而是对人类道德的自我审判和思索。安娜是要所谓的婚外情,还是要家庭,这个十分矛盾的问题即使放在现在,也应该能引起人们的深思。而这个“爱情”,仅仅是因为对方长得帅,能用甜言蜜语打动她。

  安娜应该是一个诚实、勇敢、十分有人格尊严感的女性,当她要脱离原来的生活时,她勇敢地向丈夫决裂。她是一个正直而不放荡的女人,她追求真挚的爱情,她曾对渥伦斯基说:“爱,我所以不喜欢那个字眼,就因为它对于我有太多的意义,远非你能理解的。”安娜挣扎在贵族社会虚伪的污泥里,极力想得到超脱,她追求“真正的人的生活”,在她心目中,妇女不是被玩弄的对象,不是男性生活的点缀品。她将自己的追求寄托在真挚的爱情里,企图寻到道路来彻底解放自己和人格,为此,她不惜牺牲自己的`一切。

  安娜对爱情的追求与对上流社会虚伪腐的厌恶之间的冲突,是安娜最终悲剧的主要原因。这种冲突首先体现在于丈夫卡列宁的矛盾中,卡列宁是沙皇官僚制度的化身,她之所以需要家庭,是因为他在仕途上少不了这样一个点缀品。他对宗教、对文化的爱好,只不过是升官的敲门砖而已。卡列宁这种冷漠、虚伪、一心想往上爬的思想,是安娜所不能容忍的。当渥伦斯基相爱了。

  然而渥伦斯基只是使她陷入一个更虚伪更欺骗的处境中,这个社会就是通过他展现了贵族阶级的自私与冷酷无情,最终把安娜逼上悲剧的绝境。

  细细品味完这本书,我深深地感受到安娜在当时那种环境下的痛苦与无奈。安娜的命运值得同情但更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她被逼上绝路,是社会的罪过,她的死更是对河岸社会的一个反抗,她对自由爱情的追求,对自身人格解放的追求,都应该值得我们学习。

安娜卡列宁娜读后感2

  在念大学时,曾在普通话测试的课本上,有一位作者写道:自己从农村来,不知道安娜卡列宁娜是谁……从此,我对这位人物充满了好奇感,下定了决心,有机会一定得看看这部作品。

  这本书的作者是著名作家托尔斯泰。

  他把人物安娜·卡列尼娜写得栩栩如生。

  从这个中心人物出发,引出特定历史时期的典型代表性故事。

  以安娜卡列宁娜为中心人物,其中她的丈夫卡列宁,她的情夫伏伦勘基,是与她相关的两个重要人物,通过她的哥哥奥勃隆斯基这个关系和桥梁,她的生活圈子和加一个生活圈子相联系。

  其中,另一个圈子里的主角是奥勃伦测量师的妻子吉蒂和吉蒂的丈夫莱文。这两个字,再加上其他与之相关的字,形成了一个大约一百个字的系统。

  从而来揭露当时社会的`阴暗面。

  安娜·卡列尼娜是一位外表美丽、感情真挚、内心世界丰富、充满活力的年轻女性。

  她由家长作主嫁给了比她大许多岁的彼得堡官僚卡列宁为妻,多处来安于贤妻良母的生活。

  一次偶然的机会,她爱上了英俊的年轻军官沃伦斯基。

  她面对的是整个上流社会的敌意。她勇敢地与之抗争,但没有持续多久。最后,她和维兰斯基的感情出现了裂痕。最后,她走上了自杀的道路。

  从上述中心人物安娜卡列宁娜的人物性格中,我觉得她的命运是那个历史时代和社会环境下女人的共同命运,如果是有胆量的,有必要的对社会反动的女人,必然也是同样会遭到同样的命运。

  就像鲁迅作品一样,两位主人公的自由恋爱之路,也逃避不了当时的社会给他们安排之路,不管怎么的拼,到最后的结果都是一样,他们都是那个时代,那个社会和观念体系在动难逃的牺牲品。

  安娜的眼神对于伏隆斯基是柔情的、多变的,而对于自己的丈夫卡列宁则是呆板的、没有色彩的。

  当卡列宁警告她不要在众目睽睽之下不要犯错误时,她那双正以神秘莫测的神色使他惊骇的含笑的眼睛,没有任何的羞愧或不安,她的平静让他惊异、害怕,可见,这一点上安娜战胜了宗法制观念。

  当他丈夫说她不检点时,她正视着他的眼睛,但已经不带着以前那种有所隐瞒的快活神色,而是带着坚定的神色,把自己与伏隆斯基的事说了出来,公开了自己的爱情,安娜是大胆的,也是勇敢的,她敢于向那个维护一切虚伪的旧礼教的上流社会挑战,她不顾后果毅然决心的追求自己的幸福,从精神上战胜了封建道德的束缚。

  安娜和卡列宁吵架后睡不着,但安娜和卡列宁吵架后睡不着,卡列宁打鼾。

  有这样一种描述:她睁着眼睛,一动不动地躺了很长一段时间,她的手几乎感觉到她能在黑暗中看到自己眼睛的光芒。

  由此可见,安娜对自己生活的理解是如此透彻,她对幸福快乐的生活有着强烈的渴望!

安娜卡列宁娜读后感3

  昨晚把《安娜·卡列宁娜》看完了,是简版的,了解了大概内容。现在看书大有:“好读书不求甚解”的味道。

  书中有段话我始终不能理解:

  “如果有人打你的右脸,就连左脸也由他打;如果有人夺走了你的上衣,连衬衣也给他……”

  我曾经看到过前一句,是在一篇佛学的文章里。但我一直不明白,这就是佛学的忍辱负重的精神吗?这就是“慈悲为怀”的阐述吗?为什么?

  说不清看了这本书什么感觉。

  “安娜在年轻时由姑母做主嫁了大她二十岁的官僚卡列宁,一直安于贤妻良母的生活。但与渥伦斯基的'邂逅,又重新唤醒了她对生活和爱情的追求。当时的上流社会,私通并不少见,但安娜不愿长期欺骗丈夫,毅然把她与渥伦斯基的暧昧关系公开,从而被上流社会抛弃,同时也被卡列宁报复。她拼命挣扎,但还是无法摆脱悲惨的命运,最后卧轨自杀。”

  书中也有段对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假定你结了婚,你爱你的妻子,但是又被另一个女人迷篆…”

  “对不起,我不理解这样的假设,怎么可能呢?正像我不理解我怎么能在用过餐后马上又到面包店里去偷面包一样。”

  “为什么不哪?面包有时那么的香,很难抵挡它的诱惑的1奥布隆斯基边说边笑。

  列文也笑着说:“无论发生了什么事,都不要去偷面包。”

  奥布隆斯基大笑起来:“我遇上道学先生了。如果有两个女人,一个非常爱你,但你却不能给她爱;另一个为你牺牲了一切,而且对你无所求。你会怎么办呢?悲剧往往就是这样产生的。”

  “假使你愿意听我的意见,我就说,我不相信会有这样的事发生。”

  “你始终如一,这是你的优点,也正是你的缺陷。你有始终如一的性格,你要整个生活也是始终如一的,但问题是,现实生活决不可能这样的,人生一直在变化,生活是多彩的。”

  列文叹了口气,没有回答。……

  我在书外同样叹了口气。

  人,太复杂,太麻烦了!

  很多时候事情并非横是横,竖是竖的。

  但是看到列文的比喻我还是忍俊不禁,有意思!

  我想起上学时的一件事,有个学习较好的同学抄作业,同学都意外,问:你怎么会抄作业?同学反问:“放着作好的饭菜不吃,为什么还要再去做?”

  这是哪种逻辑啊?

  安娜的结局比较悲惨,她得到幸福了?我以为没有,有也是短暂的或强装的,否则她怎会卧轨?

  不同的社会成就不同的故事

安娜卡列宁娜读后感4

  这是一部厚重的书,不仅在于它近千页的篇幅,还在于它所展现在读者面前真实的历史画面、曲折的故事情节、激烈的思想冲突与真挚的情感。

  安娜与伏伦斯基和列文与吉蒂两条爱情线索相互交错描述,一悲一喜,一暗一明,相互缠绕又豁然分道扬镳,悲喜相衬,令人怅然。同时夹杂大量对土地与农民关系的叙述、政治评论,对现有社会制度缺陷和随资本主义发展沙皇制度所暴露出的弊端以及上层社会奢侈生活的批判与不满,也抱有对时人提出的解决办法怀有质疑而自己却无法提供更好的方案而产生的沮丧。前者是本书的特性,后者是托尔斯泰作品的共性,时代使然嘛。

  爱情与法律关系,世俗观念与宗教信仰,个人对幸福追求和社会伦理道德等等这些之间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互相猜忌与不信任则是安娜个人悲剧的催化剂,而她的卧轨自杀则是时代悲剧的体现。仔细分析好像谁都是对的,拼凑在一起便全都是错的,必须有无辜的人做出无辜的牺牲,否则就是集体的毁灭。

  个性是人物的灵魂,矛盾是情节发展的动力,将个性鲜明的`人物揉合进一个又一个矛盾里,故事便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老托尔斯泰长于此道,加之他对现实生活的切身体会与对世事的真知灼见使他的文章具有深厚的底蕴。

  托尔斯泰的作品所考虑的问题主要又一个即要不要给农民土地。农奴制刚刚废除,生产力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庞大又落后的沙皇俄国在突飞猛进的英法面前相形见绌。占全国九成以上的农民大多耕种着地主的土地,没有生产积极性,作为大地主的托尔斯泰在个人利益与农民利益之间徘徊。怎样实现利益的最大化,使生产资料得到最充分的利用是托尔斯泰所关心的问题。资本主义在俄国有了一定的发展,而农业却长期停滞不前,造成的巨大贫富差距远远超出安全系数而俄国还要进行对外战争。在作家看来只有让土地所有权给占绝大多数的农民,农业才会欣欣向荣,国家才会安定并正常发展,但这势必损害占统治地位的地主阶级的利益,而列夫?托尔斯泰正是其中之一。

  对于安娜?卡列宁娜的对爱情的追求,我无法作出公正合理的评价。一是因为在现代中国这是一件极其容易解决的事情(到民政局走一遭用不了一个小时),而在遥远时代的遥远俄国的复杂关系令我难以理解;二是正处于青春期的我对于“爱情”并没有一个准确清晰的概念,所以不敢妄加评论。只是觉得两个人在一起,装点呆、卖点傻,何必分清“丝瓜藤和肉豆须”。

【安娜卡列宁娜读后感】相关文章:

安娜卡列宁娜读后感01-21

读《安娜·卡列宁娜》有感04-24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10-09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09-08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09-16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09-07

《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05-01

《安娜卡列尼娜》的读后感03-26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