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做一个不再困惑的老师》有感

时间:2024-02-20 15:30:30 读后感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读《做一个不再困惑的老师》有感

  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你有什么总结呢?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读《做一个不再困惑的老师》有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读《做一个不再困惑的老师》有感

  这两个月共读的《发展心理学》没有阅读,看到那么厚厚的一本,心里打怵。所以再次阅读《做一个不再困惑的老师》。

  《做一个不再困惑的老师》是王维审老师“觉者系列”的第二本著作。这本书一共七个章节,按照教师成长的顺序所写,从“成为好教师的第一步”一直写到“从教书匠到教育家”。在行文过程中,王老师用真实、接地气的语言,以举例子的方式,向我们解读了新教师教师到“杰出”的成长历程,解答了我们教师群体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和疑虑,也让我静下心来阅读和思考如何成为一名好老师。

  有一颗愿意成长的心。

  王老师谈到:“在我看来,优质的教学环境、良好的成长平台、较高的学历水平和专业素养,确实是一个教师成长和成功的肥厚土壤,但若没有一颗愿意成长的心,这一切都是空谈,甚至成为教师前行的牵绊。”依稀记得刚上班时自己宏大的理想:做一名学生喜欢,受人尊敬、爱戴的好老师,但每日重复的工作会使一个人麻木,逐渐淡忘自己的初心,缺少了潜心向前的斗志,从而甘愿沦为一个不思进取、随遇而安的普通人。而反观那些身怀成长之心的人,即使身处恶劣的环境,比如管建刚老师,经历一场大病、二年养病、三年经商,八年村小的漫长时间,也一样能振翅高飞,成为家喻户晓的教学专家。再比如王维审老师,从临时工到校办工厂,从全校最差的班到无人问津的尴尬,他一直在挣扎,在挣脱,于是,他就成了指引老师们前行的那道光。

  用读书促进专业发展。

  只有常读书、会思考的教师才是真正的教师。怎样读呢?王老师读书的建议是:读出一个桩、读出一个圈、读出一个我。先要熟读所教学科的专业书籍,丰厚教育基本理论;其次要跳出教育看教育,阅读各类书籍,丰富阅读视野,聚拢成一个读书圈;再次在阅读的过程中,要与自己的实践结合起来,理顺、吸收并转化成自己的东西,读出自己来,构建自我。同时,在平时的教育工作中,要学会用文字来反思自己的教育。发现那些长久存在小烦恼、小心情,那些容易忽略的小细节、小事件,透过现象,探索教育规律,寻找到教育之“道”。记得前两天聆听一位青年教师的课堂,听完后,她主动向我求教,为什么同样的教案、同样的课件,自己和骨干教师的差距怎么那么大呢。我记得当时就从读书、写作、反思三个方面来鼓励她,希望她扎实走好每一步。

  懂得努力和坚持。

  陶行知用四颗糖就改变了一个学生,而今“我们的四斤糖也未必能换来学生的一个微笑”。所以教育方法也是应该跟随时代进行变化,“任何经验的获得都是由适宜的环境、适宜的人、适宜的策略共同完成的,没有人可以把他人的智慧直接移植到自己的头脑之中。”

  从《选择一种有境界的舍弃》《做一个懂得拒绝的老师》《不做链条上的那一环》这些文章中,我明白:虽然教育体制在那里,最终的教育评价仍是以分数为主,但是追求分数是没有错误的,关键是在追求分数的教育过程中是以题海战术为主,还是注重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虽然最终的分数可能相差无几,但学生在这个过程中究竟是带着兴趣去获得知识,还是带着厌恶被迫努力?在追求分数的大潮中,你是否明知自己的教育实践违背教育规律,但依然"随大流",造成"平庸之恶"?钱理群教授在回顾读书生活时说:“做任何事,刻苦的结语常常是两个字﹣-及格;兴趣的结语常常也是两个字﹣﹣出色。”有时候,"随大流"并非明智的选择,王老师在《少数人是怎样改变世界的》这篇文章中用火烈鸟大迁徙的故事告诉我们:少数人是可以改变世界的,但是需要我们先动起来,并坚定地走下去。关键是要懂得努力和坚持,而"努力没有那么悲壮,只不过需要坚持。"

  “一个温暖的思考者,带给教师的一束光”。这本书是一本教师心灵读本,王老师书中所说的不仅仅是一个个浅显易懂的小故事,更蕴含着教育生活的大道理,给了我以具体的指导。愿我今后做一个不再困惑的老师!